2017-05-07_1329402017-05-07_1329092017-05-07_1327592017-05-07_1328192017-05-07_1327382017-05-07_1326502017-05-07_1326332017-05-07_1326162017-05-07_1325402017-05-07_1325222017-05-07_1325082017-05-07_1324442017-05-07_1324211279000375006816ec67 (1)2017-05-07_1319432017-05-07_132433  

西裝領帶大蓋帽:大清最潮軍隊浮沉史
2016-12-02 由 最蘇的老師 發表于 歷史
這是1900年代的兩張海軍軍人的照片,都長著典型的東方人的面孔,一個戴著清朝式樣的瓜皮帽,另一個則戴著西洋式的大蓋帽,你能猜出他們分別是哪國人嗎?
戴瓜皮帽的是中國人,戴大蓋帽的是日本人?
然而細看便會發現,兩張照片上的竟是同一個人,他是清朝煙臺海軍學校的校長謝葆璋。他有個女兒名叫謝婉瑩,筆名冰心。
兩張照片上的是清朝海軍先後兩款不同式樣的軍裝。一張跟影視作品中的北洋水師服飾風格相同,另一張則是完完全全的「國際范兒」。
學過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曾有一支近代化的蒸汽鐵甲艦隊,其官方稱謂是「北洋海軍」。但不論是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更習慣稱呼它為「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在器物方面做到了徹底的變革,軍官們在艦上吃的是西餐,甚至連作戰口令用的都是英文。然而在服飾方面,卻無法脫離清軍的傳統。1891年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時,《東京朝日新聞》報導了當時中國海軍官兵的形象:「軍官依然穿著綢緞的支那服裝,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樣飾有金色的條紋……尤其水兵的服裝,……幾乎無異於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縫有艦名,才看出他是一個水兵。」
北洋水師「致遠號」部分軍官與外國教官合影,居中者為鄧世昌
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不過鮮為人知的是在甲午戰爭後不久,清朝就開始了重建海軍的努力,這支新的海軍史稱「清末新建海軍」(以下簡稱「新建海軍」)。雖然當時的清朝已經風雨飄搖,但新建海軍還是做出了一頓「無米之炊」,而且做得還有模有樣。
經過庚子國難的教訓,清政府在慈禧太后主導下推行「新政」,並很快宣布「預備立憲」。此時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拜倒在西方文明的腳下——至少是拜倒在西方物質文明的腳下,比如慈禧老佛爺自己就愛上了拍照,還童心未泯,突然有了COSPLAY的嗜好。相比不到十年前的戊戌變法,維新志士們掉了腦袋都沒辦成的事,慈禧基本都給辦了,而且辦得更徹底。
慈禧的觀音COS秀
新政的效果和反響都出奇地好,給垂垂老矣的大清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也給海軍的近代化創造了物質上和文化上的條件。
新建海軍一開始沿用北洋水師式樣的軍服,但在宣統年中更換了新軍裝,軍官穿上西裝打上領帶,水兵也放棄了頭巾,穿上水手服——新建海軍自此成為清代最「潮」的軍隊。西裝領帶是表象,新建海軍的國際化和近代化道路在很多方面都比北洋水師走得更遠。
新建海軍舊式軍裝,攝於1900年代初
新建海軍新式軍裝,攝於1910年左右
穿著新式軍服的清朝海軍軍校生
西化的軍帽,帽徽中保留了清軍特有的龍圖
各式軍官服
水兵服飄帶可見「大清海天軍艦」字樣
重建海軍:「學渣」與「三胖」的復興之路
北洋水師曾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艦隊,擁有各式戰艦25艘,艦名都帶有「遠」字,如「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等。艦隊最強的是排水量達7220噸的鐵甲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艦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拿得出手的,即使放到今天的中國海軍,也可以列入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之一。
然而隨著威海衛海軍基地的淪陷,這支大清帝國引以為傲的艦隊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原有的艦船要麼沉入海底,要麼被日軍俘獲,中國漫長的海岸線徹底暴露在了列強的炮口之下。
停泊在威海市的「定遠艦」等比例複製模型,如今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京師的安全,清朝很快做出了重建北洋水師的決策。不過新北洋水師能調配的僅有幾艘炮艦和魚雷艇,其中最大的「飛鷹號」魚雷炮艦也只有區區850噸。這些艦船都是甲午戰爭結束前訂購,因來不及開回國內而躲過一劫的。
在民國海軍服役時的「飛鷹號」
此後,清朝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還是勒緊褲腰帶,向德國和英國購買艦船,讓新北洋水師初具規模。與老北洋的「遠」字號相對,新北洋的這批軍艦名字均帶有「海」字。排水量中等、造價合理、高航速高射速的日本「吉野號」巡洋艦在甲午海戰中給清政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政府購買的這批主力艦隻都是以「吉野號」為目標設計的,巡洋艦噸位分4300噸和2950噸兩個級別,驅逐艦為280噸,分別被稱為「大海」、「中海」、「小海」。其中4300噸級的「海天」、「海圻」兩艦甚至直接與「吉野號」來自同一家造船廠。
電影《甲午大海戰》中的日軍「吉野號」
清軍「海天號」,與「吉野號」有幾分形似
甲午後至19世紀末清朝訂購的「海字號」軍艦
對於新北洋水師來說,最匱乏的不是艦船,而是人才。船可以用錢買到,人才卻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甲午海戰中,第一批留學歸來的海軍軍官們大多陣亡或自殺殉國,剩下一部分在威海衛向日軍投降,簽下永不參加對日作戰的保證書後屈辱地活下來。他們在甲午戰後都被革職戴罪,然而新建海軍的重擔最終還是落在了他們的肩膀上。
1899年,清廷重新啟用原北洋水師軍官們,並正式任命他們中官銜最高兩位管帶(艦長)葉祖珪、薩鎮冰主持水師重建工作。
薩鎮冰在眾多海歸艦長中並不突出,在馮小寧導演的連續劇《北洋水師》中甚至被塑造成了一個十足的「學渣」形象,還曾經逃學躲在樓頂上喝酒,全片最出彩的表現就是在留學時喝酒灌倒了洋人,揚了一次國威。然而「學霸」們都死了,葉祖珪又早早讓賢,歷史陰差陽錯地選擇了「學渣」去完成使命。
影視作品中的青年薩鎮冰(留學時)
在購買了那批「海字號」軍艦後,清政府財力難以支撐,數年間又幾乎沒有購置新裝備。正當捉襟見肘之時,新建海軍的另一個重要人物登場了。不知道的人看他照片還會以為是金正恩將軍穿越了,他就是道光皇帝的孫子,宣統皇帝溥儀的親叔叔,封多羅貝勒享受郡王級待遇的——愛新覺羅·載洵!
洵貝勒身為皇親國戚,卻也是個海軍科班出身,他畢業於中國近代史上最奇特的海軍學校——昆明湖水操學堂。該校坐落於風景優美的頤和園昆明湖畔,招收八旗子弟投入海防事業,為的是抗衡海軍高級軍官中漢人尤其是福建人占絕對優勢的情況。
年輕的載洵瞄上了海軍的領導權,這是滿洲貴族排擠漢族官僚的一個布局,不過他也實打實地給海軍帶來了急缺的資源。載洵貝勒本人似乎能力有限,但他身上有某些領導最缺的品質——不添亂。
載洵加入海軍大業時,皇帝已經換成了溥儀。「新政」成績斐然,國家財力逐漸充裕起來。載洵的皇叔身份讓海軍得以獲得更多的財政投入,在清朝的最後幾年,雄心勃勃的新一輪海軍建設又拉開了帷幕……
赴美訪問的載洵(前排著清代官服)和薩鎮冰(後排著新式軍服)
機構改革:從「地方軍隊」到國家軍隊
在鎮壓「太平天國」時,作為清朝政府軍的八旗、綠營軍表現拙劣,湘軍、淮軍等民兵性質的「團練」在戰爭中演了主角。「團練」由指揮官自行招募,層層效忠,具有很濃的地方軍隊甚至私人軍隊色彩。
裝備進口步槍的淮軍
以北洋水師為代表的新式海軍雖然走出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無法免俗。雖然清朝已經建立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來協調海軍建設工作,但幾支海軍艦隊基本還是誰建的聽誰的,哪兒建的歸哪兒管。比如拱衛京畿的北洋水師聽北洋大臣的、扼守長江口的南洋水師聽南洋大臣的、老牌的廣東水師聽兩廣總督的……有意思的是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統轄湖南湖北)期間在長江中游還建了一支由小型炮艦組成的「海軍」。
這種組織形式根本無法適應近代戰爭,以北洋水師為例:艦隊經費不論是國家還是地方撥款,很大程度上靠李鴻章個人爭取,預算缺乏穩定性,在李鴻章與政敵的政治鬥爭中,艦隊的經費也成了犧牲品;備戰當中各地海軍缺乏統一管理,「北洋之船,遇台澎之風,則茫無措手;南閩之弁,於渤海之沙礁,則漠不關心」。
甲午慘敗,讓清朝意識到沒有統一指揮,便無法發揮海軍的戰力,便無法保衛中國海防。重建海軍的同時,清朝也著手進行機構的改革。
1905年前後,清廷任命葉祖珪、薩鎮冰等為「總理南北洋水師事務兼廣東水師提督」,將全國海軍指揮權收歸中央;1907年,開始籌建海軍部;1909年,將全國海軍力量重組為巡洋、長江兩支艦隊,巡洋艦隊用於巡海作戰,長江艦隊的職責則是保護經濟中心長江流域的安全。
艦隊的重組,意味著清朝海軍劃分艦隊的標杆從區域導向轉變為任務導向。在清朝統治者的眼中,海軍終於不再是「水上炮台」,而是一支以爭奪制海權為目標的力量。
1911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海軍軍政機構——海軍部正式成立,25歲的載洵成為清朝第一任海軍大臣。同時設置相當于海軍司令的「海軍統制」一職,由薩鎮冰擔任。如果說北洋水師是中國第一支近代化軍隊,那海軍機構改革的完成,則標誌著我國第一個近代化軍種初步建成了。
身著新式軍裝的清朝海陸軍高官們左起第三人為海軍大臣載洵
軍銜制度:告別武官品級制
一艘近代蒸汽動力軍艦就是一座浮動的海上工廠,海軍官兵的專業化程度遠遠高於陸軍。在陸軍中,讓一個騎兵軍官指揮步兵,或者反過來,甚至讓文官帶兵,都是可能成功的。但是在海軍絕對不可能,管輪機的指揮不了火炮,管火炮的指揮不了魚雷,管魚雷的指揮不了通訊……北洋水師在軍銜制方面進行了很有價值的嘗試,其軍銜制度體現出了專業化的特點。
北洋水師軍旗
軍官分為作戰官和藝官兩大類:作戰官是綜合崗位,藝官則是專業技術崗位。
兵分為士兵、練勇和弁目。士兵又分水手、炮目與「各色當差兵匠」,「各色當差兵匠」是與軍官中的藝官相對應的技術兵種。練勇是預備軍人,弁目則類似於西方軍隊中的士官,它們的出現是中國軍事制度近代化的重要一步。
北洋水師軍服上的兵種標識
新建海軍的兵種標識
北洋水師在專業化方面可圈可點,但在軍官等級制方面卻掣肘頗多。考慮到社會影響,艦隊的官銜還是與綠營幾乎完全對應,由高到低授予提督、總兵、副將等官職。
由於清朝重文輕武,武官中一品的提督待遇可能還不如三四品的文官。到晚清時清軍腐化墮落,軍紀極差,在老百姓眼中與土匪無異。北洋水師軍官都是海歸留學生,待遇優厚,卻在文官面前抬不起頭,也就沒有榮譽感可言。
即使面對舊軍隊,北洋水師的軍官也是抬不起頭的。鎮壓「太平天國」後,清朝舊軍官被大量授予虛銜,高級武官官銜泛濫。比如名臣左宗棠的親兵,是清一色的提督銜配黃馬褂。新成立的北洋水師沒有軍功,只有艦隊司令是提督,其他將領只有總兵、副將之類官銜。即使遇到個職位、待遇都不如自己的舊官佐,拿出官銜來一比就給比下去了。什麼?你問左宗棠自己是什麼級別?編制上他是個文官。
因參與鎮壓太平天國而獲得黃馬褂和提督銜的「洋槍隊」指揮,英國人戈登
到了新政時代,改革的阻力小了很多,袁世凱編練的新式陸軍在1905年首先實行了新軍銜制,海軍部成立後不久,新軍銜制在海軍中也正式推行開來。
新制度將軍官分為三等:都統、參領、軍校,每等各自又分為三級。雖然名稱上還帶有帝制色彩,但實際上與西方軍銜制基本一一對應。
對外交鋒:新而不強,但不是無所作為
經過甲午、庚子兩場大敗,清朝已經失去了對外開戰的能力和勇氣。加之列強的海軍軍備在19、20世紀之交突飛猛進,中外海軍實力差距被徹底拉開,白手起家的新建海軍並沒有獲得在戰場上一顯身手的機會,在幾次戰爭中的表現可以用「窩囊」來形容。
1900年,慈禧太后輕信了義和團大師兄們「刀槍不入」的戲法,對列強貿然開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當時清朝東南一帶封疆大吏私自保持中立,與列強達成了和平協議,讓清廷顏面掃地,史稱「東南互保」。新北洋水師的大部分主力艦船相繼南下參加「東南互保」,避免了與列強的交鋒。然而停泊在大沽軍港維修的四艘驅逐艦被英法德俄四國俘獲並瓜分,四國極具侮辱性地將四艘軍艦分別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命名為「大沽號」。
被八國聯軍俘獲的「海龍號」驅逐艦圖中救生圈上書寫了艦名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在這場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在中國的侵略權益而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戰爭中,清政府表現軟弱,讓中國的有識之士深感憤慨,包括年輕的周恩來和魯迅。新建海軍遵照清政府命令,對這場戰爭嚴守中立。然而你不去惹麻煩,自有麻煩惹上你。俄國海軍在旅順海戰中失敗,俄「剛毅」號巡洋艦逃入煙臺港避難。按國際慣例,煙臺的中國駐軍解除了該艦的武裝。誰料兩艘日本驅逐艦次日衝進煙臺港,不顧中方抗議將俄艦奪走。面對列強,中國竟連做個安靜的中立國的權利都沒有。
日本出版的表現日俄戰爭中日軍「人道主義精神」的畫冊
新建海軍在戰爭中表現得軟弱,也是無奈之舉,否則恐怕又要經歷一輪重建。有點諷刺的是在戰場之外,他們倒是不乏亮點。
自1907年起,清軍巡洋艦多次出訪南洋等地。南洋是革命黨重要的根據地,當地華人華僑中有大量同情和支持革命的人。海軍訪問南洋的目的一是宣示在南海的主權,二是向當地華人宣告:經過新政,清朝國力正在蒸蒸日上,國家絕不走君主專制的老路,也不走民主共和的邪路,將會堅定不移、毫不動搖地推行立憲。號召當地華人離開革命黨的陣營,為實現偉大「清朝夢」努力奮鬥。
在幾次低強度的衝突中,新建海軍表現得不含糊:1899年逼退試圖強租浙江三門灣的義大利軍艦、1908年成功震懾在澳門越界浚海的葡萄牙殖民當局、1909年配合外交戰線收回被日本強占的南海東沙島。在風雨飄搖的晚清,來之不易的幾次外交勝利離不開海軍的支持。
東沙島扼守著台灣海峽通向南海的咽喉
1908年,進行環球訪問的美國「大白艦隊」在廈門受到了清朝的熱情款待,便對清海軍發出了回訪邀請。1911年,巡洋艦隊旗艦「海圻號」在艦隊統領程璧光率領下訪問歐美各國。新政時期,清朝對於剪辮子問題已經採取了默許的態度,程璧光遂在途中命令官兵剪掉髮辮,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訪問歐美的清軍水兵髮型還看得出留辮子的痕跡
「海圻號」先前往英國參加了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禮,後完成了中國海軍首次大西洋橫渡,前往美國回訪。當時加勒比地區排華之毒嚴重,多國發生殺害、搶掠華人的事件,「海圻號」遂訪問加勒比海地區宣示武力,為外交上的交涉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此期間古巴、墨西哥等國政府紛紛表態保護華人權益並賠償損失。
紐約市長接見身穿將官禮服的程璧光
海軍大臣載洵在差不多同一時間進行得對歐美的訪問則更有實質作用。載洵依仗新政和宣統以來的集權政策積累的財力,在各國大手筆地訂購軍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載洵對美國的訪問促成了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與清政府的合作。雙方簽訂一攬子合同,史稱《伯利恆合同》。根據合同,美國將為中國提供大量的艦船和海軍裝備,幫助中國建設海軍基地並培養大批留學生,而經費可以由美國提供貸款。當時英國和日本結成同盟,維護其在東亞的利益。美國此舉顯然是為了與清朝結成同盟,對抗英日。如果這個態勢可以繼續發展下去,中國海軍的復興應該可以真正到來吧。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海圻號」結束對加勒比地區的訪問,按原路經美國、歐洲回國。再次到達英國時,傳來了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海圻號」和在國內的姐妹軍艦們一樣,最終選擇加入了革命陣營。
1911年,清朝宣布「立憲」,實行內閣制,然而內閣13名大臣中滿族占9人,皇族占6人,被譏諷為「皇族內閣」。載洵那幫年輕的兄弟們假憲政、真集權的倒行逆施讓漢族精英們對滿清徹底失望。武昌槍聲一響,清朝在各省的統治便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地接連倒下,新建陸軍創始人袁世凱的「逼宮」完成了臨門一腳,宣統皇帝宣布退位,2000多年歷史的帝制就此結束。
身著新式陸軍軍裝的袁世凱
然而革命沒有給中國帶來穩定和繁榮,此後中國陷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戰亂,政府財力嚴重下降。美國取消了《伯利恆合同》,載洵在各國訂購的軍艦多半也因不能按時交款而被取消了訂單。軍閥割據的中國無人關心海軍事業,海軍從辛亥到抗戰結束幾乎沒有發展。
1937年9月25日,除了早年觸礁沉沒「海天號」,19世紀末購置的「大海」、「中海」系列四艘巡洋艦齊聚江陰。他們曾是最新式的軍艦,如今卻早已銹跡斑斑,老態龍鍾。同時代的軍艦基本都已退役,而他們要完成自己的最後一戰。這場戰鬥沒有硝煙,沒有炮聲。各艦拆下艦上火炮,移交給岸上的要塞,然後悄無聲息地沉入水底。他們用自己的身軀截斷長江航道,化身江水中的最後一道屏障,阻擋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本海軍。
「學渣」與「三胖」的復興之路,剛剛看見曙光便匆匆收場。從甲午戰爭結束到辛亥革命爆發的16年間,清朝共外購軍艦39艘,總噸位34728噸;國產軍艦24艘,總噸位10564噸。在大廈將傾的客觀條件下,也算是份不錯的答卷吧。
到今天,中國海軍擁有了「遼寧號」航母,國產航母和傳說中的「萬噸級驅逐艦」也即將下水,海軍的復興算是到來了,只是遲了100年。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96oj3qq.html


2017-12-15_1450282017-12-15_145037  File:Shimakaze.jpg

島風號驅逐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島風 Naval Ensign of Japan.svg
しまかぜ
島風
島風號驅逐艦
概觀
艦種 驅逐艦
艦級 島風型
製造廠 舞鶴海軍工廠
動工 1941年8月8日
下水 1942年7月18日
服役 1943年5月10日
結局 1944年11月11日沉沒
除籍 1945年1月10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 2,567噸
滿載排水量 3,048噸
全長 120.5米
全寬 11.2米
吃水 4.14米
燃料 重油635噸
鍋爐 ロ號艦本式重油鍋爐3座
動力 艦本式渦輪引擎2座,雙軸
功率 75000匹馬力(設計)
79240匹馬力(公試)
最高速度 39節(設計)
40.9節(公試)
續航距離 6000浬(18節)
乘員 267人
武器裝備 三座雙聯裝50倍徑三年式127毫米炮D型
二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
一座93式13毫米聯裝機槍
三座零式5聯裝魚雷發射管(九三式魚雷15枚)
一座94式深水炸彈投射機
其他
島風(日語:島風)是一艘日本海軍於二戰期間的1941年時動工的一艘新型驅逐艦,此級驅逐艦預算於1941年丸四計劃中通過,注重高速以及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不過在太平洋戰爭開戰以後由於對艦戰術變更的緣故使用魚雷攻擊的可能性降低了,加以生產的複雜程度,因此計劃原訂的16艘最後只建造了島風號一艘。分類為丙型驅逐艦。
在日本大正年間曾有一艘峯風級驅逐艦名為島風,曾達到40.7節的航速紀錄,在此艘驅逐艦完工時前代島風仍在日本海軍服役,不過已經因為艦齡老化改裝為哨戒艦並更名為「第一號哨戒艇」,並在1944年1月18日遭到美軍潛艇(USS Guardfish, SS-217)擊沉。
簡介
島風號的誕生代表了二戰前日本海軍試圖以魚雷戰來做為決戰兵器的戰略構想產物。在1937年退出倫敦海軍條約後,各國過去被條約限制的尺寸問題不復存在,新型驅逐艦的大型化與高速化已不可避免,當時日本帝國海軍得知美國海軍新型驅逐艦正在量產,同時在速度上超越當時主力的陽炎級驅逐艦。1938年開始建造的本森級與格里維斯級直接反映出這種劣勢,這些新造艦極速都可到37節以上,被敵方的壓力牽著走之下日本海軍早在退出條約時就希望1939年能建造出極速可到40節的實驗艦,為此在1939年動工的陽炎級天津風號上搭載了一座實驗型高溫高壓鍋爐,由於實測效果還算成功,建造島風號的技術上才勉強過關。
魚雷發射管的配置上,原本設計時是希望安裝兩具不具再裝填機能的七聯裝發射管發揮最大規模的魚雷投射能量,最後考量發射管重量無法在危急時刻使用人力轉動的限制,改為3具五聯裝發射管。
島風號於1941年在舞鶴海軍工廠開工,1943年5月10日完工,在日本帝國海軍內屬一級驅逐艦,隸屬吳鎮守府。原定建造16艘,最終目標為建造32艘,但因為造艦能力無法配合,加上太平洋戰爭型態已經從軍艦間的決戰改變為航空武力的決戰為主,投資在主攻魚雷作戰的驅逐艦不符合作戰考量,因此僅建造本艦後便沒有後續計畫;與本艦作為對比則是重視防空機能的秋月級在後來的造艦計畫中一路增產,可表現出不同戰略下的軍備整建思維。
服役後的島風號編入以訓練為主的第十一水雷戰隊,參與了1943年7月日軍撤出基斯卡島,以及1944年的菲律賓海海戰。在1944年11月11日奧爾莫克灣戰役中,島風在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的艦載機掃射下,造成船身大量破洞進水,輪機轉數下降而且開始噴出蒸氣,因此無法繼續航行。下午5點30分,艦身後部發生爆炸,艦上多數傷重者戰死,僅松原瀧三郎等21人存活,島風於1945年1月10日除籍。
公試成績
在1943年4月7日的過負荷全速公試中,排水量2894噸的島風號以輸出79240匹軸馬力的功率達到40.90節的高速。創下日本海軍除魚雷艇外的大型艦最快航速。
所謂的公試航速,是在軍艦的燃料與補給品裝載量2/3的狀態下所測的航行成績,但也有搭載一半裝載的情況下測試的的案例,大抵上仍是以2/3為常態。


 

又發現二戰新沉船 日軍最速驅逐艦「島風」找到了
分享又發現二戰新沉船 日軍最速驅逐艦「島風」找到了到Facebook 分享又發現二戰新沉船 日軍最速驅逐艦「島風」找到了到Line 分享又發現二戰新沉船 日軍最速驅逐艦「島風」找到了到Google+
艾倫沈船搜尋團隊今又公布一起重大發現,發現了沉眠於海底的「島風號」;圖為127公厘聯裝炮。(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2017-12-15 12:0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所領軍的民間研究團隊持續在菲律賓周遭海域搜尋二戰沈船,今(15日)又公布一起重大發現,他們發現了日本帝國海軍最快驅逐艦「島風號」的海底遺骸。
日本驅逐艦「島風」受到美軍空襲重創,此為島風最後一張照片。(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日本驅逐艦「島風」受到美軍空襲重創,此為島風最後一張照片。(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島風」搭載3組「五連裝93式重型氧氣魚雷發射裝置」能一次發射出15枚魚雷,是二戰日軍最致命的驅逐艦之一。(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島風」搭載3組「五連裝93式重型氧氣魚雷發射裝置」能一次發射出15枚魚雷,是二戰日軍最致命的驅逐艦之一。(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島風」的另一組魚雷發射器。(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島風」的另一組魚雷發射器。(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艾倫團隊擁有一艘長76公尺的研究船「海燕號」(Petrel),船上配備了可潛入水下6000公尺深的裝置,上月底就在菲律賓周遭海域搜尋二戰沈船,陸續發現了包含戰艦「山城」、「扶桑」等在蘇里高海峽(菲律賓南部島與島間的海峽)遭美軍擊沉的西村艦隊5艘軍艦;今艾倫團隊在其臉書「RV Petrel」宣布找到了,日本海軍在二戰最快的驅逐艦「島風」。
臉書「RV Petrel」今公布在1日所發現的一系列「島風」海底遺骸,包括「五連裝93式重型氧氣魚雷發射裝置」、「127公厘聯裝炮」、「推進螺旋槳」等等;「RV Petrel」指出,能一次發射出15枚魚雷的「島風」是二戰日軍最致命的驅逐艦之一。
驅逐艦「島風」設計時注重了高速和魚雷攻擊性能,是日本帝國海軍寄予厚望的「完美艦隊驅逐艦」,不過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戰類型從艦隊決戰轉變為航空決戰,魚雷攻擊戰術變得困難,加上該艦生產複雜,原定生產16艘同級驅逐艦的計畫沒有實現,僅建造「島風」一艘。
「島風」除了強大的魚雷攻擊能力外,驚人的航速也是其特,「島風」曾創下時速40.9節的記錄(換算時速約72公里),創下日本海軍除魚雷艇外的大型艦最快航速,至今仍未被打破。
1944年11月雷伊泰灣海戰期間,「島風」擔任輸送部隊,負責掩護增援菲律賓雷伊泰島的運輸船,但遭到美軍發現,在超過350架飛機的攻擊下,「島風」與另外3艘驅逐艦在奧爾莫克灣(Ormoc Bay)遭到美軍擊沉,全艦僅21人生還。

日本二戰最強驅逐艦 島風號真有那麼厲害?
2016-10-26 由 戰艦世界 發表于軍事
1930年代後期,新型驅逐艦的大型化與高速化已經是主流趨勢。當時日本得知美國海軍新型驅逐艦正在量產,航速上已經全面超過日本同期產品。尤其是美國海軍1938年開始建造的「本森」級與「格里維斯」級,擁有37節以上的航速,讓日本驅逐艦的劣勢非常明顯。重壓之下,日本海軍提出要建造航速在40節以上的驅逐艦,「島風」級驅逐艦應運而生。
《戰艦世界》完美重現了世界大戰期間大型海戰,您將操控大和、俾斯麥、列剋星敦等著名戰艦鏖戰大洋,關注《戰艦世界》微信,下載遊戲,開始征服大海!更多精彩軍事文章盡在《戰艦世界》頭條號。
「島風」艦排水量2500噸,航速39節,安裝三座雙聯裝127毫米炮。
本來,日本海軍計劃要建造32艘「島風」級驅逐艦,但考慮到造艦能力有限和優先級排序,最後只建造了一艘,也就是「島風」艦。該艦刷新了日本海軍兩項記錄:安裝三座五聯裝93式重型魚雷發射管,堪稱是當時日本雷擊火力最強大的驅逐艦;海試時航速達到40.9節,這也讓它成為了舊日本海軍最快的驅逐艦。
雖然擁有非常強大的技戰術指標,但是縱觀「島風」艦的「一生」,幾乎乏善可陳。它下水的1943年也正是日本海軍全面走下坡路的一年。特別是瓜島大規模的海空消耗戰之後,日本有限的戰略資源在這一年幾乎消耗殆盡,頹勢已經非常明顯。在這種戰略態勢下,日本海軍戰前妄圖用雷擊艦去抗衡美軍主力艦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防空與反潛武器繼承了舊日本海軍艦驅逐艦的特點,相對薄弱。
此時,日本的造艦能力無法彌補戰損,為了減少損失,日本海軍驅逐艦也從雷擊戰先鋒變成了大型戰艦和商船運輸船的「貼身侍衛」。「島風」艦自從下水以後,並沒有參加幾次規模像樣的戰鬥,更多的任務只是護航。而且在航母「唱主角」的太平洋戰場上,即使是日本驅逐艦的巔峰之作——「島風」艦也只能算是個「群眾演員」,它所謂的單兵優勢早已被日本海軍整體的劣勢所顛覆掉,根本沒有翻盤的餘地。
1944年11月11日「島風」艦不斷迴避美國海軍第38特遣艦隊飛機的攻擊下鍋爐過熱引起爆炸於奧爾莫克灣戰(菲律賓海海戰)役中擊沉,1945年1月10日除籍。
日本驅逐艦難有大的作為,根本原因是美日之間戰略力量失衡造成的。其實,日本海軍戰前寄希望於使用驅逐艦發動對美軍主力艦的雷擊進攻,也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戰術上是很難實現的。且不說美國海軍擁有水面、水下和空中的完善攻防體系,就算是日本驅逐艦和美軍戰列艦一對一的較量,日本驅逐艦也沒有半點優勢可言。以「島風」艦為例,它攜帶九三式3型魚雷只有在10千米的距離內發起攻擊才有可能命中目標。美軍戰列艦的主炮射程一般在30公里以上,其127毫米副炮射程超過15千米。假設戰列艦主炮打不中「島風」艦,在它發起魚雷攻擊之前的5公里,就已經到了美軍戰列艦副炮的打擊範圍之內。按它以最高40節的航速衝鋒,5公里也要用4分鐘的時間。美軍127毫米副炮的的射速為20發/分,所以在理論上,一艘戰列艦在4分鐘的時間裡可以向一艘發起衝鋒的驅逐艦發射數百發127毫米炮彈,而Mark 37火控系統又可以使艦炮擁有較高的打擊精度。所以,即便是日本最強悍的驅逐艦,又有多少機會完成這種任務?答案不言自明。日本人可能也意識到了這種攻擊行動無異於自殺,所以並沒有大規模組織這種戰術攻擊行動。
魚雷發射管的配置上,原本設計時是希望安裝兩具不具再裝填機能的七聯裝發射管發揮最大規模的魚雷投射能量,最後考量發射管重量無法在危急時刻使用人力轉動的限制,改為3具五聯裝發射管。
從紙面數據上看,日本海軍幾乎沒有一艘驅逐艦能與「島風」艦相提並論,但「島風」艦卻是和其它一百多條驅逐艦一樣平庸,其航速和雷擊戰力的優勢並沒有轉化成實際的戰果,最終也難逃被擊沉的宿命。而美國海軍的驅逐艦則在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成功地向日本海軍編隊發動了魚雷攻擊,分別擊沉和擊傷了一艘重巡洋艦和一艘戰列艦。日本海軍的驅逐艦除擊沉幾艘美軍潛艇以外,整體上無突出表現,絕大多數被擊沉。這不能說是日本驅逐艦的性能不夠強大或者沒有得到幸運之神的偏愛……
不是「島風」不行,也不是日驅不行,更不是日本海軍不行,而是日本不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military/2a4e229.html

島風是艦これ裡最有名的艦娘 誇張到幾乎是黑科技的數值.獨特的造型 連P網的圖也幾乎是他
到底是什麼船可以如此讓人受到喜愛呢 讓我們來聊聊這舊日本海軍史上的最快傳奇艦吧
島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次世代艦建造計畫裡的重雷裝艦隊型驅逐艦第一號艦
原本除了島風外還要另外生產16艘同型艦
但是隨著戰爭開打 海軍發現到水雷戰已經不如以往強勢加上島風的動力機關實在太複雜
於是把該計畫停掉並轉移至丁型(松型駆逐艦)的建造計畫上
於是島風就成了這世上絕無僅有的島風型驅逐艦"原型機"兼"第一號機"
在之前海軍裡就有一艘同名為島風的驅逐艦 那時候就保有40.7的最快速頭銜
第一代島風在1943年2月10日除役而二代在該年5月10號就役
作為水雷戰最強驅逐艦 島風的三大指標:「迅速」「強力」「最強」
雷裝裝有零式5連裝水上發射管3座(其實原本因該是7連裝2座 但因戰爭,資源.人員不足...)
島風最快紀錄是在1943年4月7日的壓力全輸出測試中達到排水量2,894噸、出力79,240馬力
時速40.9海浬的最速記錄傳說(換算時速約72公里)毫無疑問是在水上"飆車"
完工後先是在北方進行作戰 之後迅速被編入第2水雷戰隊前往加羅林群島
在南方擔任油輪的護航作業 並參與大和.摩耶.雪風.山雲的聯合艦隊護衛任務
但在同一時間美軍也對塞班島發起攻擊 在戰況急轉下迅速與第一機動艦隊合流後擔任運輸任務
10月18日捷一号作戦發動 雷伊泰灣海戰開打 島風以第一部隊名義參加
在之後的錫布延海戰救助了武藏號的船員,參與了馬尼拉的多號作戰
11月4日代替雷伊泰灣海戰損失的船艦"能代" 島風正式成為了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
然而這多號作戰是島風最後一次的任務
此次多號作戰裡要編入第三次輸送部隊但這部隊幾乎都是低速船艦 對於島風來講難以發揮其功能
所以早川少将有所微詞,但是大本部以"這是天皇陛下的諭令"為由早川少将也只能摸摸鼻子去做
輸送部隊在11月9日凌晨3點由馬尼拉出發 天氣預報預估會連下3天以上的雨
所以趁此天氣進行掩護且為了支援島風第一遊撃部隊也於11月8日由汶萊灣出撃。
但沒想到在11月10日第三次輸送部隊的狀況卻逐漸惡化
先是油輪せれべす丸觸礁戰線脫離且天氣出乎意料的在逐漸轉好
11日被B-24發現 晚上21點與第四次運輸艦隊會合
長波.朝霜.若月加入第三次輸送部隊,初春與竹則是與第四次運輸艦隊合流
凌晨 前日由B-24通報的美軍飛機開始對第一游擊部隊和第三次輸送部隊展開奇襲
島風憑著驚人的速度不斷閃避來自美軍軍機的炸彈.魚雷攻擊 但是在物量極占優勢的美軍軍機下
卻被機關槍打出大量的彈孔 最後速度終於慢了下來.
雖然應急搶救人員極力搶救 但是破洞的速度大於修復的速度 朝霜驅逐艦也試圖接近展開救援
但美軍軍機的砲火實在太猛烈最後不得不放棄.
17點 島風因進水且鍋爐嚴重超負荷運轉爆炸 由後半部開始沉入海底
結局 島風完全沒有編入到任何的驅逐隊裡 到戰沒為止一個人孤獨的屬於第二水雷戰隊...
島風於1945年1月10日除籍 結束他那傳奇的一生


甲午戰爭中遭擊沉 清北洋水師「經遠號」找到了! 
 分享甲午戰爭中遭擊沉 清北洋水師「經遠號」找到了!到Facebook 分享甲午戰爭中遭擊沉 清北洋水師「經遠號」找到了!到Line 分享甲午戰爭中遭擊沉 清北洋水師「經遠號」找到了!到Google+
在甲午戰爭中遭日艦擊沉的清北洋水師裝甲巡洋艦「經遠號」。(圖擷自wiki)
2018-09-21 13: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組成的團隊,今年7月至9月在黃海海域展開水下考古調查,發現在甲午戰爭中戰沉的清北洋水師裝甲巡洋艦「經遠號」。
 長眠124年的「經遠號」。(圖擷自微博)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由中國多家文物組織所組成的聯合團隊,在黃海開展水下考古搜尋,先是利用儀器掃描、建模,同時結合地方誌等文獻紀載,確認沉船位置,發現「經遠號」靜躺在12公尺深的海底中,呈倒扣狀態,長眠124年的「經遠號」艦體已被海底淤泥所覆蓋。
隨後水下考古隊在艦體外側進行抽沙作業,發掘清理出水文物,經清理後發現了懸掛在艦舷外壁的木質金漆的「經遠」字牌,確認沉船為「經遠號」,考古團隊從「經遠號」中撈出逾500件文物,包含鍋爐、毛瑟步槍子彈、砲彈、陶瓷等物品武器,甚至還發現部分未見於紀載上的砲彈,推測為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
清委託德造船廠所建 在黃海海戰戰沉
這是繼2014年發現北洋水師「致遠號」後,再次發現的甲午海戰沉艦;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為清廷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Vulcan AG)所建,有「經遠號」、「來遠號」兩艦,1887年加入清廷的北洋水師。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清日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進行決戰,大戰期間經遠中彈甚多,管帶(艦長)林永昇及大副陳榮、二副陳京瑩先後戰死,「經遠號」陷入一片火海,大火漫延至彈藥庫爆炸沉沒,200多名官兵隨船沉沒,全艦僅有16人生還。


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列印
 分享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到Facebook 分享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被魚雷擊中後,引爆彈藥艙的自沉「定遠艦」。(圖擷自Wiki)清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 沉船遺址找到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3z2r7ft
2019-09-03 11:1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在甲午戰爭中不敵日軍,被迫自沉的清朝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在沉沒124年後,近日在山東劉公島海域發現。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昨(2日)山東威海劉公島舉行會議,專家在會中表示,經2個月水下考古調查,已基本確認清朝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的沉沒位置,並從水中撈出約150餘件艦上遺物;專家指出,依據文獻紀載以及儀器探測,鎖定「定遠號」沉沒區域,「定遠號」遭厚達3公尺的泥砂掩埋,在進行抽沙作業後,逐步發現包含砲台與彈藥艙等艦體殘骸。
 「定遠艦」水下殘骸。(圖擷自微博「新華觀點」)
「定遠號」為清廷向德國訂購的鐵甲戰艦之一,與姊妹艦「鎮遠號」於1885年10月服役,「定遠號」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曾多次出訪,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黃海海戰,「定遠號」中彈達159發,但仍可航行作戰,此役北洋水師5艘軍艦被擊沉,日軍取得黃海制海權。
北洋水師退守威海衛,「定遠號」遭日軍魚雷艇擊中左舷,被迫擱淺充當砲台使用,為避免被日軍俘虜,「定遠號」管帶(艦長)劉步蟾下令炸艦自沉,其隨後也自盡,「定遠號」的部分殘骸,被日本人小野龍介打撈上岸,在福岡太宰府建造了一座名為「定遠館」的別墅。


劉步蟾(1852年-1895年2月10日),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劉步蟾是中國清朝時北洋水師高級將領,為旗艦定遠之管帶(艦長),官至右翼總兵,記名提督。甲午戰爭後期日軍迫近北洋水師最後防地威海,劉步蟾下令炸沉定遠號旗艦,然後服鴉片自殺。[1]
幼年及教育
劉步蟾上艦實習的敏諾圖號
劉步蟾上艦實習的雷利號
劉步蟾1852年生於福州,自幼喪父,由其母撫育長大。1867年考入由沈葆楨興辦之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習駕駛。1871年,上訓練艦建威號實習,駛經廈門、香港、新加坡、渤海灣等地。1872年,以後學堂首屆第一名畢業。1875年任訓練艦建威管帶。1877年清廷選派中國第一屆留英海軍學生十二人,因外國學生進入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就讀須先通過入學試,劉步蟾等三人沒有參加考試不能入學,另三人沒有通過入學試,僅六人通過入學考試並從格林威治學院畢業。他在英國皇家海軍兩艦上實習,一艘是已被取代的舷砲型鐵甲艦敏諾圖號,它是海峽艦隊旗艦,他任見習大副,另一艘是層次更低的鐵殼無裝甲巡航艦雷利號。見習是只能看,不准動手。1878年回中國,任北洋水師Epsilon級砲艇鎮北號管帶。[2]:85[3][4]
北洋水師
1881年,李鴻章決定在德國購買兩艘鐵甲艦(即定遠及鎮遠),命劉步蟾前往船廠監造、驗收,協助駕艦回國1885年劉步蟾隨定遠號回到中國,被任為定遠管帶,官階為副將。1888年,北洋水師正式成立,劉步蟾參與起草水師章程,並被任為水師「右翼總兵」,官階一品。李鴻章向朝廷密奏中,指劉步蟾「才可大用」。
1890年,北洋水師訪問香港,提督丁汝昌因事離艦。劉步蟾除下提督旗,改懸總兵旗。引起艦隊英籍總監督琅威理上校(William Lang)不服,琅威理認為他身為丁汝昌副手,理應保留提督旗,步蟾不理會。琅威理向李鴻章投訴,李卻支持劉步蟾,琅威理一怒辭職,返回英國。
1894年甲午戰爭前,劉步蟾多番向李鴻章陳述日本正大力發展海軍,提出北洋水師必須按年添置新艦以制日。無奈李鴻章在當時的現實政治下亦無法再為北洋水師添船炮。至甲午戰爭爆發,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發生遭遇戰,即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
劉步蟾指揮作為中國海軍主力的定遠號與日艦作戰,戰事由中午至下午,定遠中彈極多。而提督丁汝昌在戰事初即身受重傷,艦隊實質由劉步蟾指揮。劉步蟾在戰事中因作戰英勇,立誓「苟喪艦,將自裁」,不稍退避1,海戰後被昇為記名提督,並代理受傷之丁汝昌為水師提督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突襲威海衞,定遠受損入水,被迫擱淺作炮台,繼續射擊防衛,先後擊退了日軍數次進攻。2月9日,日本陸軍佔領地上岸炮,擊傷定遠。劉步蟾以劉公島即將陷落,為免定遠落入敵手,將定遠炸沉。當天晚上,劉步蟾吞食鴉片自殺殉國。獲清政府以提督陣亡例撫恤。
評價
二十世紀中的歷史書曾對劉步蟾於黃海戰役中的表現多有貶損。此等評價可能多出於當時定遠號上一名英員戴樂爾(William Tyler)在戰後三十年出版的回憶錄《我在中國海軍三十年(1889-1920)︰戴樂爾回憶錄》中對劉步蟾的評價[5][6]。戴樂爾為泰晤士航海訓練學院(東鄉平八郎即畢業於此)的畢業生(1881-1883年就讀)受過正統海事教育,航海本領高超,曾乘風帆沿極險惡的咆哮40度水道自南非南端抵南美南端,來華前曾在多艘英艦上服役,包含鐵甲艦「破壞」(Devastation, 9,387噸,1873年)號、二等巡洋艦「利安達」(Leander, 4,300噸,1885年)號、裝甲巡洋艦;「專橫」(Imperieuse, 8,400噸,1886年)號等名艦,在專業學經歷上遠非劉步蟾能及。戴樂爾進入北洋水師後上定遠號不久即爆發黃海海戰,海戰時曾擔任「定遠」艦副管駕,戰後戴樂爾與阿璧成、馬吉芬等外員均著以水師游擊用。


大型軍艦「最上號」成為美軍砲火集中的目標,艦體重創癱瘓在海面上,美機追上攻擊,最後日本發射魚雷自行擊沉「最上號」,全艦192人戰死
分享史上最後一次戰艦對決遭擊沉 日航巡「最上號」找到了到Facebook分享史上最後一次戰艦對決遭擊沉 日航巡「最上號」找到了到Line
2019-09-09 16:04
1935年試航中的最上號,當時仍是重巡。(圖擷自Wiki)
1935年試航中的最上號,當時仍是重巡。(圖擷自Wiki)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微軟共同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生前所籌組的沉船搜索團隊「RV Petrel」再次發現二戰沈船,他們在保和海海域發現史上最後一次戰艦對決中遭擊沉的日軍重巡洋艦「最上號」。
「RV Petrel」臉書今(9日)公布最新發現的沈船影像,他們在今年5月於菲律賓保和海海域發現1944年10月遭美軍重創最後被迫自沉的日本重巡洋艦「最上號」,其殘骸長眠於1450公尺深的海底,「最上號」測距儀、魚雷管、主砲、高射炮都長滿了海洋生物,而「最上號」的發現,意味者人類最後一次戰艦對決中所有被擊沉的日本軍艦都找到了。
「RV Petrel」在超過1400深的海底發現「最上號」。(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RV Petrel」在超過1400深的海底發現「最上號」。(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最上號」的測距儀。(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最上號」的測距儀。(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因急需飛機 改裝成航空巡洋艦
「最上號」1935年服役,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與了包含爪哇海海戰、印度洋空襲、中途島海戰等重要戰役,因一連串海空戰役,日軍損失大量航母,1943年「最上號」被改裝成航空巡洋艦,可搭載11架水上飛機,增加偵查能力,也保有重巡火力。
參與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場戰艦對決
1944年10月「最上號」與戰艦「扶桑號」和「山城號」以及4艘驅逐艦組成西村艦隊,企圖突入雷伊泰灣,但在蘇里高海峽遭到美軍埋伏,爆發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場戰艦對決,2艘戰艦以及3艘驅逐艦當場遭美軍擊沉,「最上號」與僅存的驅逐艦「時雨號」調頭逃離美軍的砲火。
「最上號」的25毫米連裝機槍。(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不過作為殘存的大型軍艦「最上號」成為美軍砲火集中的目標,艦體重創癱瘓在海面上,美機追上攻擊,最後日本發射魚雷自行擊沉「最上號」,全艦192人戰死。
閃避美軍空襲的西村艦隊,下為戰艦「扶桑號」,上為「最上號」。(圖擷自臉書「RV Petrel」)
戰爭期間發生過兩次相撞意外
「最上號」也是太平洋戰爭期間唯一兩次撞艦的戰艦,中途島海戰中「最上號」與同級艦「三隈號」發生碰撞,造成「三隈號」遭美軍艦載機追上擊沉;蘇里高海戰中,已全艦陷入一片火海的「最上號」,被日軍另一支艦隊的「那智號」撞上,讓已受創的「最上號」傷勢更重,最後被迫自沉。史上最後一次戰艦對決遭擊沉 日航巡「最上號」找到了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3bdcec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