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開台進士-鄭用錫(1788-1858)詩句:舂檳榔/蘇東坡、朱熹、劉伯溫、鄭用錫都吃過的東西/生長蠻煙瘴雨鄉,非關消食饋檳榔。可憐衰齒全無用,薄味仍須借汝嘗/「土產檳榔,無益饑飽,云可解瘴氣,薦客先於茶酒」,因此過去庶民生活中,吃檳榔是雅俗共嘗,不可或缺的/國定古蹟「進士第」,為開台進士鄭用錫住宅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臺灣文舉人名錄-「舉人」一詞得名於漢代的察舉,漢代取士用人無考試之法,皆令郡國守相薦舉,被薦舉者稱為舉人。 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xnxhhvd
清朝武進士武舉人列表+清代臺灣科舉之文進士+明朝進士列表+清朝武進士列表/生員,俗稱秀才秀才是經過院試,得到入學資格的「生員」的俗稱/明代進士籍貫歷史變遷/台灣的進士一共三十三位,名列第一位的陳夢球是鄭成功時期諮議參軍陳永華(陳近南)的兒子/想上廁所時須舉牌 , 牌的兩側分別寫上“入靜” 與“出恭”二字 , 所以演變 上廁所為出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am2hnm


把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換成現代教育,又會是什麼學歷呢?古代的秀才學歷大約與高中生差不多-通過鄉試而獲得舉人頭銜的人,大約就是國立大學畢業或是碩士學歷-通過會試的舉人,被稱之為「貢士」,他們也是即將參加殿試的學子;貢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參加殿試之人排出個前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士」幾乎等同於進入中科院的教授 https://is.gd/HnasXG


三元宮的明經進士匾額,竟同時存在著三個時代、三個政權的印記  https://goo.gl/r2mRZx

[新竹湖口].三元宮古匾探究(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第0904篇) - https://goo.gl/r2mRZx


*貢生*是啥米碗糕? @ 悠游竹風文史導覽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VvxDYU

2017-04-21_222938  


 

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 https://goo.gl/bkJYQh



吳郡山租?: 吳氏家族結社成村的故事 - 曾慶國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dECrVf

2017-04-21_2215472017-04-21_221609  
----------------------
前清之科舉功名榜
府城 蔡孝宗
昔以科舉取士,為國掄才。台灣科制始自明鄭開府,清代繼之,前後凡三百年,歷朝因科甲及第者頗不乏人,堪稱文武風興盛,據遜清一代之科舉制度,大抵自明代,一切規制與明制雷同,計分三層次,第一階層是進入府、縣、廳學的學籍考試,及格者,即俗稱秀才。生員又分庠膳生,增廣生及附學生三種,以庠生為最高級,增生次之,附生殿末。生員經分發所考縣、廳學就學者曰邑庠生,進府學者謂郡庠生,在京師入國學者通稱監生或國子監生,上述除監生可獲官職外,餘均不能得。第二階段即進入全省鄉試的考試,及格者俗稱舉人,規定每三年、逢子、卯、午、酉之大科年舉行,但遇皇慶大典時,亦可開恩科舉行。鄉試之第一名稱解元、舉人之錄取名額叫解額。第三階段就是進士考試,稱為會試,在京城舉行,於辰、戌、丑、未年舉行,亦得比照鄉試開恩科。會試因在春天舉行,也稱春試,及格者統稱貢士,首名稱會元,貢士經殿試後,第一名叫狀元,如果鄉試、會試層試均中首名,即謂三元及第。殿試成績亦分三等,一等叫一甲,計取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稱賜進士及第,世稱三鼎甲,二等第一名叫傳臚,二等進士稱賜進士出身,三等稱三甲,三甲及第稱賜同進士出身。
清制科舉制度之生員(秀才)未能中舉人時,另有一出路可以論官列職,係由各府、州、縣、廳學生員,選拔學行俱優者貢之京師,升入太學,即稱貢生。貢生分為副貢,拔貢,優貢,歲貢,恩貢,例貢等。副貢係各省鄉試(舉人考試)在正榜之外,取副榜若干名升太學生。拔貢係每十二年遇酉之年,選拔文行較優者貢於京師,由禮部奏請廷試,取績優者以七品小京官或知縣及教職分別任用。優貢每三年在生員中取優行者由學政考定,會同巡撫保送,經朝考後,一等可任知縣,二等任教職,三等任訓導。歲貢是在府、縣、州學之生員中,食餼較久者,每年或一、二人貢之京師,入國子監肄業。
恩貢為遇國家慶典或皇帝登極時詔書以年度之當貢生員當貢生,謂之恩貢。其次為歲貢。其他尚有捐資而獲貢生者稱為例貢,亦稱附貢貢生別稱明經進士,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舉人也有別稱為鄉進士或修職郎(文品正八品封階),亦稱修職進士,其他尚有未經科舉,但經保舉或納捐者,亦可獲得一官半職者。
文獻之中,再三考證,似乎尚無正式之進士及第者(鄉土傳聞之進士可能係貢生之明經進士)。其間又因年代久遠,資料殘缺,如今考證殊非易事,並考諸現存族譜,墓誌,神位,撰其概略可讓人了解參考供給考證。
(錄自麻豆鎮鄉誌)

歲貢亦有稱歲進士者- https://goo.gl/bkJYQh
-----------------------------------------
秀才,俗稱「生員」,考中秀才的文人需進入府學進修,稱為附生。附生升廩生,廩生升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這些依序出貢的貢生,便稱為「歲貢」,假如出貢的年份,朝廷恰有重大慶典或喜事,則這年的歲貢,便稱「恩貢」,恩貢有一項歲貢所無的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不能呈請革去科名。
正途出身的貢生,另有「拔貢」、「優貢」、「副貢」三種。拔貢逢酉一選,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優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諭用。至於優貢,則是由地方教官保舉品學兼優生員,專案呈送學政會同巡撫考試,非常難得。副貢是由鄉試卷中,選取文極佳卻因額滿見遺,或極好卷中稍有瑕疵的落第者,稱為副貢。
正途五貢之外,又有「准貢」、「廩貢」、「增貢」、「附貢」、「例貢」等名目,都由捐納而來,視其身分,而名目也不相同。
另外,「貢生」與「貢士」只差一個字,很容易搞混,小弟在此也替您解釋一下二者的不同:
「貢生」:簡單來說,是考中秀才的文人,進入國家設立的府州縣學進修讀書,相當於公立中學或大學的學生。成績特別優異者者,可被學政破格拔擢,跳過鄕試一級,直接進京參加會試。
「貢士」:秀才經過鄕試及格之後,稱為舉人。舉人得參加禮部官員在京城舉辦的會試,又通過者,就是貢士。貢士一定能參加在同年由皇帝親自監考的殿試。在清朝兩百餘年歷史中,殿試尚無人落榜。也就是說在清朝,貢士一定能殿試及格成為進士。
明清科舉各級考試名稱
明朝的科舉在宋代的基礎上繼續改良發展,制度已非常完善,規模也更大,參加科舉的人數大增;考核的內容卻開始僵化。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一萬七千人。
清朝科舉基本承襲明制。清開國初時曾在順治年間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之後改為只有一榜,但不鼓勵滿人、蒙古人參加,把科舉入士之途留給漢人,即所謂「旗人不佔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進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滿人,其中兩人是順治分榜時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魯忒崇綺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狀元。
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因為明清的科舉與學校結合,故此在參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即成為生員。入學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稱為童試的縣、府、院三級考試。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認為是入士的正途。另一方法是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監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監」;因長輩曾為國建功而特准的「蔭監」;和最常見的方法:透過捐獻金錢財物而成的「捐監」。監生雖然亦可應鄉試、會試;但一般被認為是「雜流」,就算能考中進士,地位也較為低。
童試
童試亦稱童子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清朝時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後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後,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並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入學後經過學政的選拔,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成績特佳的生員,有機會被選為貢生,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與國子監其他「監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屬一種榮譽。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髮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清代考試制度
『台灣歷史辭典』解釋:生員(秀才)一般係隸屬於本府、州、縣學。再經考選後之及格考生中,遴選升入京師國子監習業者,稱貢生。意即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清國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與例貢等名目。
專研清代考試制度節錄: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俗稱秀才,為科舉制度上最基本的功名,有了秀才資格,才能參加省級的舉人考試(鄉試)。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子試,每三年舉行二次。初進學的秀才,稱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臺灣府學是每年一貢,臺灣、鳳山、諸羅縣學每二年一貢,彰化初設時四年一貢,到乾隆末才改二年一貢。
從前的舉人考試,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稱叫「鄉試」,也雅稱為「乙科」,考上的就是舉人了。鄉試都在各省省會舉行(每年秋八月)。鄉試的考場,稱為「貢院」,每次須考三場,日各一場,共三日考完。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會試考試仍是三場,赴試的舉子,都享受公費待遇,公家應車船,稱為「公車」。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覆試的等第,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殿試也叫廷試,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新進士受職前,又須經過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之後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俗稱「館選」。
清朝的考試都以四書五經來命題,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就是詩經、書經、禮、易、春秋,他們是以八股文的格式作答,解釋必須以朱熹的注釋為依據,文章的格式必須包括規定的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八個部分。歷史上把這種文章叫作「八股文」。
除了常科之外,清初屢有詔舉,由皇帝下詔徵求人才,其目的在籠絡漢族的士 大夫。官史由科舉進身者,最為當時所重,至於不由科舉而登仕途者,亦可捐粟納財,求得一官半職,即為「捐官」。在雍正時代,只要有學識才幹,不論科舉或捐官的官史,款予重用。
其次,談清代的武科考試,武科的應試階段與科名,大抵與文科相同。如通過院試為武生員,武生員通過鄉試為武舉人,武舉人通過會試、殿試為武進士,一甲的三鼎甲,也分別稱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其他一切儀注,也都與文科無異。文武之間的差異,最主要在於武科沒有廩生、貢生階段,另外武舉人直接應殿試,也忽略了貢士階段,當然更沒有翰林這項榮銜了。武試,所考項目以武技為主,童試分內外場共三場,先考外場,第一場考馬射,第二場先考步射,通過這後,再試硬弓,次試刀、石(技勇)。外場之後,接著考第三場,默寫武經,但實際上考生多不識字,終至流於形式,或乾脆請人代寫,形同虛設。武鄉試、武會試、殿試,仍不出馬步射、硬弓、刀、石範圍,只是過程更為嚴苛而已。
清朝末年,海運大開,西洋文化隨之而來,所謂「代聖人立言」的八股文辭,已經不合時宜,清廷就在光緒三十一年頒布了開辦學堂、停止科舉的詔令,於是上一年的「甲辰正科」,就成為科舉制度的絕響了。
清制,凡科舉考試,各省參加考試的生員名額以及錄取名額,均有限定,錄取之規定亦有別。參加考試,必歸於本籍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考生為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者,稱之冒籍。臺灣入清,初設 道,巡臺御史夏之芳建議福建鄉試專立臺字號,使台籍生參加福建鄉試得以保證每科鄉試都有臺灣籍生員中 試。 後來泉、漳人認為平埔先民漢文程度較差,想利用漢文優勢,在台灣以寄籍生身份參加考試與台籍生爭取錄取名額。例如在『續修臺灣府志』人物志鄉貢篇。康熙三十六年(是年恩、拔、歲並舉行):……黃位恩(府學。拔。原籍閩縣。)… 。也就是說考取之進士、舉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 )、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與例貢、武進士、武舉等名目之秀才都是在地生,都是台籍生,若是泉、漳生都有註明原籍。雍正五年閩浙總督更是上奏清朝廷取消泉、漳各處寄籍生,以免占台生缺。見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八冊『為奏聞臺灣各學寄籍諸生宜歸本籍事』閩浙總督高其倬 雍正五年七月八日(上奏)。『臣查台灣府、縣各學所有生童、 歲科二試歷來俱係臺灣道考試,往日因臺地新闢,讀書者少,多係泉、漳各處之人應試, 進學之後仍歸本處居住(即回泉、漳居住),應試之時渡海而往(即渡海來台),試畢復回,每人帶小廝一名給照前往,日久弊生,所帶小廝多係權攬偷渡之人,……。其泉、漳各處寄籍之人一概不許冒濫,…。』 見下圖。
『續修臺灣府志』人物志進士篇: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蔡以臺榜:臺灣府諸羅縣王克捷。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張書勳榜:臺灣府鳳山縣莊文進(歷泉州福寧教授)。
  道光三年(癸未)林召棠榜:臺灣府淡水廳鄭用錫。
  道光六年(丙戌)朱昌頤榜:臺灣府臺灣縣曾維楨(歷翰林院庶吉士,改湖南澧洲石門知縣,調巴陵)。
  道光九年(己丑)李振鈞榜:臺灣府淡水廳黃驤雲(榜名龍光,歷工部主事)。
  道光十五年(乙未)劉繹榜:臺灣府嘉義郭望安(歷湖北知縣)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孫毓溎榜:臺灣府澎湖蔡廷蘭(歷江西知縣)。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蕭錦忠榜:臺灣府臺灣縣施瓊芳。
  同治七年(戊辰)蔡以瑺榜:臺灣府淡水廳楊士芳(歷浙江知縣)、彰化縣蔡鴻章。
  同治十三年(甲戌)□□□榜:臺灣府彰化縣蔡德芳(歷廣東新興知縣)、彰化縣施葆修(歷兵部員外郎、寧都州知州)。
  光緒三年(丁丑)□□□榜:臺灣府彰化縣丁壽泉(歷廣東知縣)。
  光緒六年(庚辰)□□□榜:臺灣府彰化縣蔡壽星(歷戶部主事)、嘉義縣張覲光。
  光緒十二年□□□榜:嘉義縣徐德欽(歷工部主事)。
  光緒十五年(己丑)許葉棻榜:臺灣府邱逢甲。
  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榜:臺灣府彰化縣黃玉書、淡水縣陳登元(即用知縣,籤分山東)。
  光緒十八年(壬辰)□□□榜:臺灣府彰化縣施之東。
『續修臺灣府志』人物志舉人篇: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蕭弘梁榜):蘇莪(鳳山附生)。 二十九年庚午(潘金卣榜):邑星燦(鳳山附生)。 三十二年癸酉(鄭基生榜):王璋(府學附生。有傳)。 三十五年丙子(余正健榜):王際慧(鳳山附生。龍溪教諭)。四十四年乙酉(施鴻綸榜):王茂立(臺灣附生。龍巖教諭)。 五十年辛卯(許斗榜):楊阿捷(府學附生。惠安教諭)。 五十年辛卯(許斗榜):王錫祺(諸羅附生)。五十二年癸巳(江日陞榜):楊朝宗(臺灣附生)。 五十三年甲午(林廷選榜):陳飛(臺灣附生。本姓張)。
雍正元年癸卯(廖學信榜):王世臣(府學附生。本姓陳)。 四年丙午(吳士拔榜):莊飛鵬(府學附生)。 七年己酉(陸祖新榜):陳文苑(鳳山拔貢)。 十年壬子(葉有詞榜):廖殿魁(鳳山拔貢)。 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陳邦傑(府學拔貢)。 十三年乙卯(黃元寬榜):石國球(臺灣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雲從榜):張岳(府學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雲從榜):蔡朝英(臺灣附生)。 乾隆元年丙辰(蔡雲從榜):李樹滋(鳳山廩生)。 三年戊午(出科聯榜):陳輝(臺灣增生)。 三年戊午(出科聯榜):王賓(臺灣廩生)。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陳連榜(府學附生)。 六年辛酉(邱鵬飛榜):李如松(鳳山廩生)。 九年甲子(朱任琇榜):張簡拔(諸羅增生)。 九年甲子(朱任琇榜):黃師琬(彰化廩生)。 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陳名標(府學生□)。 十二年丁卯(黃元吉榜):林垂芳(臺灣□生)。 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林大鵬(府學□生)。 十五年庚午(藍彩琳榜):卓肇昌(鳳山拔貢)。 十七年壬申(蔡廷芳榜):林昂霄(府學□生)。 十七年壬申(蔡廷芳榜):唐謙(鳳山□生)。 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謝其仁(鳳山□生)。 十八年癸酉(駱天衢榜):王克捷(諸羅附生) 。 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穆帝賚(府學□生) 。 二十一年丙子(楊鳳騰榜):莊文進(鳳山□生)。 二十四年己卯(孟超然榜):楊對時(府學廩生)。 二十四年己卯(孟超然榜):白紫雲(彰化附生)。 二十五年庚辰(張克綏榜):尤廷封(府學廩生)。 二十五年庚辰(張克綏榜):張源仁(府學□生)。 二十七年壬午(賴濤榜):蔡霞舉(臺灣□生)。 二十七年壬午(賴濤榜):張源德(臺灣歲貢)。
(本文來源http://www.beautymountain88.com.tw/pingpuu1/index.htm)
尋根問祖 - https://goo.gl/OmeS3W


臺灣翰林、進士、武進士名錄
www.facebook.com查看原始檔
翰林院編修 陳夢球 (康熙33年甲戌科進士二甲31名, 臺灣府臺灣縣)
翰林院庶吉士 曾維楨 (如下)
翰林院檢討 鄭廷揚 (如下)
翰林院 李清琦 (光緒20年甲午恩科進士二甲105名, 臺灣府彰化縣)
翰林院編修 黃彥鴻 (光緒24年戊戌科進士二甲85名, 臺北府淡水縣)
乾隆22年丁丑科進士三甲43名 王克捷 (臺灣府諸羅縣)
乾隆31年丙戌科進士三甲71名 莊文進 (臺灣府鳳山縣)
道光03年癸未科進士三甲109名 鄭用錫 (臺灣府淡水廳)
道光06年丙戌科進士二甲68名 曾維楨 (臺灣府臺灣縣)
道光09年己丑科進士二甲72名 黃驤雲 (臺灣府淡水廳)
道光15年乙未科進士三甲71名 郭望安 (臺灣府嘉義縣)
道光24年甲辰科進士二甲61名 蔡廷蘭 (臺灣府澎湖廳)
道光25年乙巳恩科進士三甲84名 施瓊芳 (臺灣府臺灣縣)
同治07年戊辰科進士三甲118名 楊士芳 (臺灣府淡水廳)
同治07年戊辰科進士 鄭廷揚 (臺灣府淡水廳)
同治07年戊辰科進士 蔡鴻章 (臺灣府彰化縣)
同治10年辛未科進士二甲118名 張維垣 (臺灣府鳳山縣)
同治13年甲戌科進士三甲79名 蔡德芳 (臺灣府彰化縣)
同治13年甲戌科進士三甲69名 陳望曾 (臺灣府臺灣縣)
同治13年甲戌科進士三甲200名 施炳修 (臺灣府彰化縣)
光緒02年丙子恩科進士三甲榜眼 施士洁
光緒02年丙子恩科進士 黃裳華
光緒03年丁丑科進士 丁壽泉 (臺灣府彰化縣)
光緒03年丁丑科進士三甲33名 黃登瀛 (臺灣府嘉義縣)
光緒06年庚辰科進士108名 張覲光 (臺灣府嘉義縣)
光緒09年癸未科進士 蔡壽星 (臺灣府彰化縣)
光緒09年癸未科進士三甲137名 江昶榮 (臺灣府)
光緒12年丙戌科進士三甲榜眼 徐德欽 (臺灣府嘉義縣)
光緒15年己丑科進士三甲96名 邱逢甲 (臺灣府)
光緒16年庚寅恩科進士 黃玉書 (臺灣府彰化縣)
光緒16年庚寅恩科進士 陳登元 (臺北府淡水縣)
光緒18年壬辰科進士 施之東 (臺灣府彰化縣)
光緒18年壬辰科進士 蕭逢源 (臺南府鳳山縣)
光緒20年甲午恩科進士 陳濬芝 (臺北府新竹縣)
康熙33年甲戌科武進士 阮洪義 (臺灣府臺灣縣)
康熙45年丙戌科武進士 葉宏楨 (臺灣府臺灣縣)
康熙48年己丑科武進士 柯參矢 (臺灣府鳳山縣)
康熙51年壬辰科武進士 林大諭 (臺灣府鳳山縣)
康熙52年癸巳恩科武進士 許貐 (臺灣府諸羅縣)
康熙57年戊戌科武進士 范學海 (臺灣府臺灣縣)
乾隆04年己未科武進士 蔡莊鷹
乾隆58年癸丑科武進士一甲探花 周士超 (臺灣府淡水廳)
嘉慶元年丙辰科武進士三甲18名 吳安邦 (臺灣府彰化縣)
道光06年丙戌科武進士三甲17名 許捷標 (臺灣府鳳山縣)


臺灣翰林、進士、武進士名錄 - https://goo.gl/h78Bwh


許育綸地圖 目錄 - https://goo.gl/WHbYiS


歲貢。《大清會典事例·禮部·貢舉》:「教官及在籍恩貢生、歲貢生、監生,願就本省鄉試者,均許與生員一體考送,卷面書『官』字、『貢』字、『監』字,另案發落。」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二篇:「 松齡 字 留仙 ,號 柳泉 , 山東 淄川 人,幼有軼才,老而不達,以諸生授徒於家,至 康熙 辛卯始成歲貢生。」參見「 歲貢 」。
  明清時,每年或二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成為歲貢。
  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如蒲松齡、吳承恩
  意為保送生
  何謂「貢生」?就是在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這些讀書人統稱為貢生,意為貢獻給皇帝的人才。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的稱呼: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什麼是「恩貢」?就是明清時代,凡遇皇帝登基或其他慶典頒布「恩詔之年」,除歲貢外,加選一次,稱為恩貢。由此,錄取到國子監讀書的人就是「恩貢生」。
  什麼是「拔貢」?簡而言之,就是由朝廷在規定時間內,選拔到國子監讀書的人。清初,每六年選拔一次,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是每個府學二名,州、縣學各一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擇優保送入京。這類學生就稱為「拔貢生」。
  什麼是「副貢」?即由副榜錄取的貢生。明代嘉靖年間,鄉試就有副榜,名字在副榜的,准做貢生,稱為副貢。清沿明制,也有鄉試列於錄取名額以外的備取副榜,名字在副榜的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學習,叫做副貢。這樣錄取的學生就叫「副貢生」。
  什麼是「歲貢」?明清時,每年或每兩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這稱為歲貢,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
  什麼是「優貢」?即清代各省學政三年任期滿時,在儒學生員中考選一次,考上的送入國子監學習,這稱為優貢。這樣錄用的學生便是「優貢生」。
  什麼是「例貢」?這類情況非常特殊,是指在清代不由考選而由援例捐納(向朝廷交納一定錢財)取得貢生資格,故稱例貢。這樣的學生叫「例貢生」。
  除貢生外,在國子監學習的人就稱監生。貢生由考試直接升入。監生則指非考試進入國子監讀書的人,有四類:恩監、蔭監、優監、例監。舉個例子,蔭監就是指入監讀書的三品以上官員子弟或勛戚子弟。乾隆以前對監生嚴加考核,後來僅存虛名,一般未入府、州、縣學而欲應鄉試,或未得科舉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須先行納捐取得監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監讀書。清初吳敬梓筆下的嚴監生就屬於這種類型。
  最後,我們不妨作個梳理。
  生員(秀才)參加鄉試,考中者即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
  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此三人為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三名賜進士出身,三甲三名賜同進士出身。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封建社會,要想出人頭地,除了承襲,便是苦讀。否則,只能永遠生活在社會最底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