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墓仔埔文化 竟然要靠阿兜仔搶救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1日, 2018
A-A+
2018-09-01 22:37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外國學者認為,台灣墓碑文化工藝水準、歷史價值之高,別的地方找不到。記者陳宛茜/攝影
分享
全國文化資產會議全國大會今登場,不少文史工作者上台分享搶救台灣文化資產的經驗。一位來自德國的高雄大學副教授奧利華(Oliver Streiter),花了10多年時間研究台灣墓碑文化,拍了8萬張古墓照。他指出,台灣許多墓碑的工藝水準,「在國外可以送進博物館」,在台灣卻沒做任何考古研究、便輕率拆掉、丟掉。
協助奧利華搶救台灣歷史墓碑的施明德前妻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指出,這5年來,因為都市的迅速發展,台灣到處在拆墳墓,包括乾隆、道光年間的清代古墳,「拆的、丟的、破壞的、完全沒有留紀錄」。3年前,他們知道新店公墓要拆,想做相關考古研究、並力主保留,但最後只搶救不到30個墓碑。「台灣人對墓仔埔有忌諱,而殯葬處的社會地位也不高」,艾琳達說,他們求助於台灣相關歷史學會也遭拒、連現場都不來看,走到哪兒,「都是以都市發展和經濟發展為優先」。
來自美國的James Morris表示,台灣到處拆古墓、古墓碑。但從外國研究者的觀點來看,台灣的墓碑充滿藝術性和歷史性、宗教性,「別的地方找不到」,而台灣的歷史也銘刻在這些石頭之上。「歷史書寫的是勝利者的歷史,但常民的歷史寫在這些墓碑中」。他說,許多歷史墓園還能找到台灣的人口資料、家族史資料,這些珍貴的史料將隨著墓碑消失。
文化部長鄭麗君聽完表示,台灣缺乏研究墓地的文化,對於這些西方研究者,花了這麼多年關心台灣墓地所承載的歷史,相當感動。她當場要求文資局評估是否可對台灣歷史墓地進行「系統性文資保存」
吳鸞旂墓園/年代:1922墓園/更樓/方尖碑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A7nUiC
淡水 馬偕墓園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iRDepZ
淡水外僑墓園 阿兜仔入境隨俗
2017年04月05日 01:07 譚宇哲、黃靖惠/綜合報導
清明節阿兜仔也掃墓!緊鄰淡水馬偕墓的外僑墓園,埋葬著百年來客死異鄉的76位外國人,每年清明節,加拿大僑民協會的僑民也入境隨俗,前往禱告追念、清掃墓地,除了撫慰異國先人,也感謝這些西方人對台灣的貢獻。
淡水在1861年成為國際通商口岸,吸引許多外國人來台,除了知名的馬偕博士在台落地生根,逝世後安葬於淡江高級中學內的馬偕墓外,一旁的淡水外僑墓園也埋葬著百年來客死淡水的76位外國人,他們的國籍、職業與來台原因,成為現今的豐富史料,1998年淡水外僑墓園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外僑墓園因為宗教信仰及職業不同,區分為4區,分別是東區基督教徒,西區以商人為主,北區為官員,南區則是天主教徒,葬於此處的外國人扣除不詳者,共計有10多國別,職業以傳教士居多。
其中,一位長眠於外僑墓園的德國工程師巴恩士(Max E. Hecht,1853-1892),是清朝政府聘請的炮臺建築工程師,1885年清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聘請巴恩士於基隆、安平、旗后、滬尾與澎湖等5海口建造10座炮臺。
巴恩士在外僑墓園中很罕見的有2座墓地,根據碑文推測,其一是他的朋友以英文與德文所建的墓碑;另一處是清政府讚揚其功績,另立一塊中文碑文「大清欽賜雙龍三等第一寶星德國人巴恩士之墓」。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長柏麗梅表示,外僑墓園現由加拿大僑民協會認養,每年清明節時,僑民也入境隨俗前來禱告追念。
另外,為了紀念清法戰爭戰死基隆的法國士兵,基隆市中正區有一處法國公墓,正砂里長俞明發表示,每年法國國殤日11月11日會有法國在台協會人員,連同許多法國人入內追思悼念。
Lieut Max E. Hecht ( - 1892) - Find A Grave Memorial - https://goo.gl/As1PAZ
|
|
神秘外國人墓碑 埋藏高雄國際海運史
分享獨家》神秘外國人墓碑 埋藏高雄國際海運史到Facebook 分享獨家》神秘外國人墓碑 埋藏高雄國際海運史到Line 分享獨家》神秘外國人墓碑 埋藏高雄國際海運史到Google+
2017-09-09 12:59
〔記者黃佳琳/高雄報導〕高市府計畫將覆鼎金公墓闢建為公園,目前正在進行移除墓地的工程,但文史團體陸續發現幾座極具歷史意義的墓地,其中有3座已獲高市府正視保留,最新發現的一座外國人墓碑,竟呈現出高雄海洋城市的國際海運史,文史團體目前正爭取正名、保留,也希望能找到這座墓園的後代子孫。
原本被埋在土裡的碑文露出,清楚記載約翰是法國貨船迪蒙.迪維爾號(SS Dumont d'Urville)的輪機長。(記者黃佳琳攝)
原本被埋在土裡的碑文露出,清楚記載約翰是法國貨船迪蒙.迪維爾號(SS Dumont d'Urville)的輪機長。(記者黃佳琳攝)
約翰的墓碑上用日文寫下「ジヨン ウヰリアム クロフォード」他的名字。(記者黃佳琳攝)
約翰的墓碑上用日文寫下「ジヨン ウヰリアム クロフォード」他的名字。(記者黃佳琳攝)
「地下高雄:覆鼎金掃墓團」最新發現的一座外國人墓碑,竟呈現出高雄海洋城市的國際海運史。(記者黃佳琳攝)
「地下高雄:覆鼎金掃墓團」最新發現的一座外國人墓碑,竟呈現出高雄海洋城市的國際海運史。(記者黃佳琳攝)
「地下高雄:覆鼎金掃墓團」指出,市府殯葬處前幾天通知,工程人員在日治墓群挖掘出一塊「神秘」外國人的墓碑;為何說他神秘?這塊墓碑上是用日文寫下「ジヨン ウヰリアム クロフォード」他的名字,經查證後,翻譯為約翰‧威廉‧克勞佛(John William Crawford)。
「掃墓團」成員原以為約翰是首位長老教會牧師李庥(Rev. Hugh Ritchie)之子,但墓碑被挖出後,原本被埋在土裡的碑文露出,清楚記載他是法國貨船迪蒙.迪維爾號(SS Dumont d'Urville)的輪機長,也就是船艦上輪機部門的最高負責人。
迪蒙.迪維爾號是一艘以法國探險家儒勒.迪蒙.迪維爾(Jules Dumont d'Urville)為名的蒸氣運輸貨船,1918年由香港黃埔船塢有限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 Ltd.)製造,首位英國籍船東將它命名為赫爾梅林號(SS Hermelin),後來陸續易主,分別由挪威、法國、日本等國家持有,1944年7月3日遭美軍魚雷擊沉。
「掃墓團」指出,約翰1881年出生於蘇格蘭格里諾克(Greenock),1935年12月31日於高雄病歿,葬於覆鼎金,當時任職迪蒙.迪維爾號的輪機長。如此一塊小小的墓碑,連結法國、日本、香港、英國、蘇格蘭,甚至於挪威的國際航海文化,以及二戰的歷史,如同高雄港海運的發展史,可說是高雄這座海洋城市的最佳見證物。
目前,「掃墓團」已與蘇格蘭當地媒體取得聯絡,盼透過外媒的力量,能夠在約翰的老家找到他的後人,也希望曾經搭過這艘船的船員後代們,能夠幫忙提供資料,讓這段歷史故事拼湊得更加完整。
由於約翰墓目前僅有暫時留存,未來命運生死未卜,「掃墓團」呼籲高市府及相關各界妥善保存約翰墓墓碑,見證高雄人豐富的歷史紀錄。
永代借地史料 淡水地政所全台僅存
明年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
〔記者賴筱桐/新北報導〕淡水地政所去年整理檔案時,偶然發現擁有百年歷史的「永代借地權登記簿」,開啟塵封已久的地政軼事。
永代借地土地登記制度源自清朝不平等條約下,民間與外國人的土地永租契約。淡水地政所發現的「永代借地權登記簿」,記錄百餘年來外國人在淡水土地權利變化過程,是目前全台僅存的官方文件,深具學術與歷史價值,預計明年六月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讓後人了解台灣地政史。
清末外國人與地主簽契約
淡水地政事務所主任陳素霞指出,清朝末年台灣開港通商,外國人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及教育事業,當時不允許外國人買斷土地,因此地主和外國人簽訂永久租地契約,開啟「永代借地」先河。
到了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永代借地權令」,把外國人租用之土地納入官方統計資料,由台北、台南兩個地方法院及基隆、淡水、鳳山三個登記所辦理永代借地登記,但至今僅淡水地政所保存「芝蘭三堡永代借地登記簿」兩冊正本,相當珍貴。
登記有85筆 光復後即消滅
台灣光復後土地法多次修正,一九四七年准予外國人依法辦理土地和建物登記、換發權狀,永代借地就此消滅,演變至今,基於平等互惠原則,外國人在台土地權利和我國人民相同。據統計,日治時期外國人在淡水登記八十五筆土地,範圍集中在今捷運淡水站周邊及紅毛城、真理大學附近。
畢金桂後代 喜見祖先名字
百年前西班牙人畢金桂在淡水落地生根,與民間簽訂永代借地契約,該筆土地雖已轉手,畢家子孫仍居住淡水,去年淡水地政所舉辦展覽,一位熟識畢家的友人在展出文物看到畢金桂名字,通知畢家人參觀,畢金桂後代驚見登記簿出現祖先名字,相當興奮,感謝地政所將珍貴史料重現世人眼前。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文亮指出,永代借地制度是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台灣土地權利邁向近代法制化的插曲,有助探究台灣土地制度變遷,值得思考的是,土地雖是私權,仍受到國家主權法令限制,永代借地見證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權力競爭,在台灣留下的歷史痕跡。
地政局秘書室主任李艾琳表示,目前展開檔案修復及複製工作,預計明年六月移轉國家檔案管理局,盼規劃展覽活動,讓後人了解台灣地政史。
--------------
遇見淡水地政展 探索百年「永代借地」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1-25 19:55觀天下 記者許端驛/淡水報導
觀天下 記者許端驛/淡水報導
淡水地政事務所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
淡水地政事務所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圖/觀天下有線電視提供
為了呈現一百年前淡水土地文史資料,淡水地政事務所今(25)日開始到12月26日,於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2樓,舉辦「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淡水早期在清朝末年,開港通商,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與教育事業,非常熱絡,也因此留下許多的資料,而新北市淡水戶政事務所,今天在淡水海關碼頭,也展開「遇見淡水」地政檔案文化展。
淡水地政事務所主任陳素霞表示,本所從1905年至今有百年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不僅持續辦理各項土地登記業務,亦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地政檔案及文物。為了讓這些珍貴的資源與民共享,該所特別配合相關史料的蒐集,舉辦了充滿古味的地政展。
在這次展覽當中,有最特別、擁有百年歷史的「永代借地權」相關登記簿冊。
真理大學校史館主任陳俐甫表示,當時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等事業。因為清朝的規定,外國人無法買斷土地,所以改由與地主簽訂永久租地契約,並在清朝政府與英國領事館登記,也就在台灣留下這難得的文史資料。
在展場中的「永代借地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而全台灣,也只有淡水地政事務所,將這些早期土地登記,給完整保留下來,帶領大家一窺百年來外國人在淡水的土地權利變化歷史,此外場場有影音播放區播,以及活動體驗區,希望能讓民眾在觀展的樂趣中更加深入瞭解淡水這充滿異國色彩與豐富人文的歷史小鎮。
永代借地 探索百年淡水地政秘辛
日期: 2016-11-25
【新北市訊】淡水因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西方文化進入臺灣的門戶。為讓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居住情形,淡水古蹟博物館與淡水地政事務所合作,即日起至12月26日於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2樓辦理「遇見‧淡水-地政展」,透過珍貴的史料展出、口述歷史影片及活動體驗,帶領民眾了解百年前外國人在淡水的地政祕辛。
清末開港通商後,外國人來到淡水從事貿易、傳教、醫療與教育事業。由於清廷的規定外國人無法買斷土地,所以改以與地主簽訂永久租地契約,並在清朝政府與英國領事館登記。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開始處理外國人租地問題,透過立法手段,逐步將外國人所擁有的土地收回。雖然外國人仍擁有「永代借地權」,可以租賃、借貸、買賣土地或房屋,但其性質已與一般土地無異。這些土地的範圍大致自目前淡水捷運站右下方的古蹟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周邊,延伸至淡水老街,直到紅毛城及真理大學校區附近。
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本次與淡水地政事務所合作,展出日據時代以來7件珍貴地籍簿冊公文與豐富的檔案文物,並介紹永代借地制度的歷史;除此之外,更將透過口述影片介紹及地籍測量的互動體驗,讓民眾了解早期土地登記和地政事務的演變過往。
淡水海關碼頭A棟洋樓為淡水開港通商後所建,融合西洋與臺灣本土的建築風格,使用臺灣本地建材與工法,但立面、開口與屋頂則表現了洋風的特色。「遇見‧淡水-地政展」即日起於洋樓2樓展出,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地政史料的魅力。
本文特別為大家檢視公墓以及若干學校的建校歷程,找出學校以前真的有公墓的歷史記錄!
《黑色怪譚》:你的學校以前也是墓仔埔嗎?台北市校園墓地大考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q6t3lX
文:其正
你讀的學校是墓仔埔?台北市校園墓地大考察
「你的學校以前也是墓仔埔嗎?聽說我學姊以前校慶時在轉角遇過一個日本軍人的背影!」
這是筆者上大學時,與新認識同學的親身對話。
說起來特別有趣,好像很多國中小甚至高中,都曾傳說校園興建以前是墳墓,這是真的嗎?
本文特別為大家檢視公墓以及若干學校的建校歷程,找出學校以前真的有公墓的歷史記錄!
墳墓會出現在哪裡?
在我們檢視這些校園傳說之前,有一個概念要先確認,「墳墓」的定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先屏除大地主在自己土地上設置的私人墓地。因為這是屬於地主家族自用的祭拜祖先之處,在民俗跟管理的意義上,與一般大眾害怕的公墓都有很大的差異。
第二,它可能過去在清代是萬善公、同歸所這類收容無主骨骸的地方,但經過政府整理後,就成為一般市民死後下葬之處。
第三,在日治時期有所謂「共同墓地」的規則在,即公墓由政府規定、劃界,且一般民眾過世後得遵照政策在此處下葬,不可任意依照風水或個人喜好私自挖土設墓。以台北為例,在日本統治的第一年,就由總督樺山資紀下令規定,共同墓地要設立在離大稻埕東北方一千五百公尺處。
日治初期,各地鬧區面積都還維持清末以來的漢人聚落大小,市街規模不大,市街之外多半是沼澤地或田野地,取得便利、價格不貴,因此學校和墓地兩者多半會設置在市街之外,但當時田野眾多,兩者皆有足夠大的空地可供使用,並不會出現學校取代墓地,或墓地直接沿著學校蓋的情況發生。
以台北來說,舉例如下:大龍峒共同墓地、大稻埕共同墓地、牛埔庄(今光點台北南西商圈一帶)共同墓地、林口庄(今台北客家園區一帶)共同墓地、詔安厝(今天津街一帶)共同墓地、龍匣口(今植物園一帶)共同墓地、新起街(今西門紅樓一帶)共同墓地、以及專門供內地人(日本人)使用的三板橋共同墓地。
這麼一看,有好多地方都是當今我們活動的熱鬧範圍啊,你會不會覺得逛街的炎熱天氣,變得稍微涼了一點呢?
祖先保佑,武運昌隆又發大財
以上墓地,其實都與新興學校建設不相衝突,有時還會鬧出一些趣味的事情。例如龍匣口庄的共同墓地,同時給今天萬華與古亭的居民使用,平常這兩處的居民相隔甚遠,沒什麼往來,但掃墓時就麻煩了。
有天,古亭一帶的周家熱熱鬧鬧地從古亭出發,大夥要給周家祖先掃墓上香,但當天,艋舺那邊的陳家也浩浩蕩蕩出發來到龍匣口庄,兩夥人就這樣在墓地相遇,本該井水不犯河水、各自上香,但家族裡的年輕人卻互相嗆聲起來。
原來是古亭庄的周彪,與艋舺蓮花街的陳華吵了起來,認為對方墳墓越界,又不整理雜草,眾人大聲嚷嚷。古亭庄這邊再回庄頭撂數十名同夥來壯大聲勢,另一邊也回龍山寺前廣場糾集人馬,於是乎兩邊在墳墓上打得不可開交,不少人掛彩受傷,從早上鬧到下午,最後警方人馬出動,才制止了這場鬥毆事件。
這個龍匣口庄共同墓地,當時也是本島台灣人掩人耳目、想碰運氣的賭博地方,由於警察巡視街道較少顧及墓地,於是先人的「庇佑」下,本島人就選擇來墓地賭博,玩得不亦樂乎,直到有居民跑到「警察大人」那邊檢舉後,才一一被帶回派出所拘禁。雖說在公墓鬥毆和聚賭,聽起來讓人啼笑皆非,不過從日治時期開始,公墓更常成為可怕社會案件的發生地。
墓地裡藏著恐怖,跟見不得人的祕密
一九○七年的一月冬天,某天經過詔安厝的居民,發現一截斷腿被狗咬了丟到路上,嚇壞的民眾趕緊報案,經過警官推敲與鑑定之後,認定這是一名約六歲小孩的腳!
這可能是野狗從墳墓挖掘出來的屍體,因為腿上已經呈現深紫色,布滿斑斑齒痕。
果然,大家去詔安厝共同墓地一看,有一小處看起來是新建的墳墓,已經被野狗弄得亂七八糟,聞訊趕到的家庭,看到小孩子安葬的地方被野狗弄成這副模樣,感到非常生氣與難過。同時也自責未把墳墓建得更深更完整,才讓野狗聞到氣味並挖出那夭折小孩。
墓地同時也是埋藏祕密之處。有天牛埔庄的楊家出門巡視田水,發現共同墓地內竟有一個大鐵罐,上前檢視,不看還沒發現,裡面竟然藏著一對雙胞胎的嬰屍!
警官鑑識屍體並推測案情,看起來這對雙胞胎還沒滿四個月大,很有可能是早產而死。或許懷孕的母親與家族人不願意此事鬧大傳出去給周遭鄰居知道,因此刻意藏在鐵罐中埋於墓地內。由於無法追查出進一步的線索,最後也只好將這對雙胞胎的屍體,好好埋在牛埔庄共同墓地。
上述種種墓地會發生的情況五花八門,令人背脊發涼,但這樣聽起來似乎跟學校沒關係了?
活人愈來愈多,搬進了往生者的家
是的,早年第一批墓地與學校的確不相衝突,但當市區地日漸飽和後,住家與公共設施開始比鄰共同墓地,這時候問題就出現了。市區居民希望遷墓,以台北為例,一九○五年台北市區改正計畫公布,政府其實已意識到很快目前市區大小就容納不了未來的台北人口,因此劃設眾多新興住宅區以及公共設施,將三市街(大稻埕、艋舺、台北城)連成一氣。
當這樣的都市計畫日漸實踐後,才真正出現了「麻煩又礙眼」的公墓問題,過去那些廣設在田野之間的共同墓地,在新興都市計畫中,成為要被遷葬與興建新建築(例如學校、市場)的嫌避設施。如這篇一九一九年的報導所言:「……限期遷徙。有主而稟請改葬者。有七百六十七墳。 其他無主者約四千餘墳。從此三市街墓地。不留其影矣……」
三市街即大稻埕、艋舺,以及台北城,可以說一九○九年前後,上述的許多共同墓地,多半被移到「頂內埔共同墓地」了,鬧區內不再見到墳墓。頂內埔那邊是一處台北盆地東南郊山所圍繞起的田園地帶,再往南就是景美、大坪林的「鄉下地方」,因此頂內埔共同墓地及周遭山丘成為遷葬的地方。
規模甚大的新起街共同墓地,是從清朝開始就累積漢人械鬥死亡的屍體所埋地,在當局有意在今天西門町一帶興建日本式的遊樂場所之後,原本的墓地就成為要遷移的對象。據史料記載,有祠堂顯示堂號或身分的墳墓,就有一千一百五十九座,而沒有資訊顯示的無祠墳墓也有千餘座,合計起來快要三千座的墳墓,在一九○八年前後陸續移到頂內埔共同墓地去。這可能是台灣史上最早因公共設施而集體遷葬的案例之一。
同時,有趣的事情又發生了,住在頂內埔附近的部分不肖居民,知道政府正在花錢遷葬與購買新公墓用地,就先一步在空地處一鏟一鏟堆出數座土丘,等當局要來買地建墓時,謊稱這假墳墓是先祖埋葬之處,要價五圓或十圓才能清出供人使用。(這般小奸小惡,聽起來是不是有一點台灣味在呢?)
連台大都曾經是墓仔埔
前面提到的其他共同墓地,約在日治中期,也因市區的發展,陸陸續續移往頂內埔共同墓地或其他較遠的大型墓地了,但這還不是那些骸骨的最後一站。
你可知,「頂內埔庄」其實就是今天台灣大學座落之處!
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以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的校地為基礎,陸續往北購地並興建今天以十三溝面磚聞名的兩排校舍,可以說在日治中期,台北的發展已更加擴大,延伸到東南腳的蟾蜍山一帶。因此,共同墓地又成為了一個當局在建設時的大難題。
最後,一九四○年當局終於決定要在六張犁購買大片土地當作公墓,如此一來將一勞永逸,所有墓地都移過去後,該處也能承受台北未來喪葬的墓地需求。聽到這邊,是不是很熟悉呢?沒錯,這就是六張犁公墓前世誕生的背景,今天六張犁公墓滿滿一片,其實是相應著台北市區的發展與歷史,而慢慢「移動」到此的。
有關公墓的「移動軌跡」已經漸漸爬梳出來了,我們再回頭檢視第一批共同墓地以及隨之而來的公共設施,再搭配地理歷史系統來確定哪些台北市的學校過去曾是共同墓地,以下是推測出來的答案(可能不中,但不遠矣;至於不在榜單上的台北市學校,可以先鬆一口氣,但也可能只是我沒查出來而已):
大龍峒共同墓地:今蘭州國中一帶
大稻埕共同墓地:長安西路與重慶北路交叉口西南面
牛埔庄共同墓地:今光點台北南西商圈一帶
林口庄共同墓地:今台北客家園區一帶
詔安厝共同墓地:今天津街一帶
龍匣口共同墓地:今國語實小與鄰近建國中學一帶
新起街共同墓地:今西門紅樓延伸到西門國小、台大北護分院旁
三板橋共同墓地:今康樂公園與林森公園
頂內埔共同墓地:鄰近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大學農場園藝分場
以上被點名到的各位同學,有沒有覺得不用開冷氣,突然身體就好涼快呢?
《黑色怪譚》:你的學校以前也是墓仔埔嗎?台北市校園墓地大考察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bit.ly/3q6t3lX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近期台灣西半部水情不樂觀,各地水庫水位持續下降,陸續亮起紅色燈號,其中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一名網友日前開船遊湖,赫然發現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照片一出後,立刻引發熱議。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浮出。(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先前日月潭水庫才有1座乾隆11年(西元1746年)的墓碑出土,FB粉絲專頁「日月潭一等高」23日又有新發現,文中指出開船遊湖期間,赫然發現距今178年前的墓碑,照片中,立碑時間為道光23年(西元1843年),中間刻著「顯妣諡淑慎陳媽鄧氏」,如今重見天日,「日月潭一等高」說明,長年掩埋在日月潭水底,估計要退水10米才能呼之欲出,代表離上次浮出水面大概在30至40年前。
消息一出後,網友紛紛留言驚呼,「這下面不知道還有沒有...」、「墓碑光亮,應該是子孫滿堂,後代幸福美滿」、「終於看到太陽了」。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由 TVBS新聞網 提供 日月潭水庫勉強維持28.8%蓄水量。(圖/日月潭一等高授權提供)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當地居民透露,該墓碑早在清明節就出現,不過,一般人沒辦法徒步抵達,因此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另外,該墓碑保存良好,沒有被敲碎,研判後代子孫未撿骨,由於至今已百年之久,不排除骨骸早已風化腐朽。日月潭見底又浮出「道光年墓碑」 居民愣:恐未撿骨 https://bit.ly/3gCxHqu
日月潭在伊達邵碼頭土亭仔燈塔的下方,被民眾發現疑似清朝道光年間墓碑,推估距今已有178年的歷史。(日月潭一等高提供/盧金足南投傳真)
全台鬧水荒,南投縣日月潭水位下降,沈入潭底百年歷史的墓碑重見天日,民眾在伊達邵附近水域,發現疑似178年前清朝道光年間墓碑,由於墓碑完整,地下可能還有骨骸,網友表示,以往要潛水掃墓,今年後人終於可以陸上敬拜祖先。文化局表示,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場會勘,墓碑由於已被人移岸邊,未來水位恢復時是否繼續沈入潭底或另做安置,還要經專家研議。
日月潭因為數月來水情警報,潭底乾旱,繼出現清朝乾隆時期墓碑出土,又在伊達邵碼頭附近的土亭仔燈塔下方,出現疑似178年前的清朝道光年間墓碑。
網友表示,疑清朝道光年間的墓碑,恐怕還未撿骨,而且隨著潭底露出愈大面積,是否還會有其他墓碑出土,引起好奇。
文化局長林榮森表示,日月潭是一座人工湖,為了水利及發電需要,增加人工設施,湖面也加寬,造成本來在陸地上的一些土地沉入潭底,最近因為天氣乾旱,潭底外露,當年的墓碑浮出水面,重見天日。
林榮森說,這些在水下的文化資產,南投縣文化局已提報文化部,針對墓碑不管是否還有骨骸,中央都會進行審議,經鑑定判斷是否列為文化資產。
未來如果水位恢復,墓碑還要沈入潭底?林榮森表示,這些水下文化資產,未來可能會在岸邊豎立告示牌,載明文化歷史,也可能會畫定區域,提醒未來如果有捕魚或開發,要注意這個文資保護區域。
南投縣文化局文化資產科強調,文化部文資局23日已到日月潭針對水下文化資產進行會勘,因墓碑已被移到岸邊,所以該區域是否列為文資保護區?墓碑安置何處?都還要與文化部及文資專家學者進一步研議。日月潭178年前清道光古墓現身 文化部到場會勘 https://bit.ly/3xlexLB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2021/05/01 20:30
〔記者劉濱銓/南投報導〕日月潭近來因乾旱水位大降,潭區大竹湖地區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引發關注,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今前往踏勘,從刻字、碑體表面有磨光研判,應非乾隆年間古物,而是百年內的近代產物。
刻有乾隆字樣的墓碑,碑文上方有「永屯」,右邊是「乾隆丙寅年修」(距今275年),中間則是「蔡公諱天牌佳城」,左邊為「陽男子孫立石」,意指先人是男性,名叫蔡天牌,諱是對死者的稱法,「佳城」則是墳墓,並由後代子孫立碑。
張素玢指出,該墓碑刻字痕跡較淺,古代墓碑因要留得久遠,刻痕會很深,且碑體表面有磨光痕跡,代表是重新磨製再利用,會這麼做已是近代的作法,推估已在百年之內,研判是後代重修時,照著昔日碑文雕刻所致。
至於「永屯」則不是祖籍也非堂號,仍待查明,應該也不是網路所稱中國廣西省,因乾隆年間從廣西來台的人極少,惟墓碑的實際年代,還需再詳細考據釐清。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日月潭大竹湖出現疑似清朝乾隆年間墓碑,惟經台師大台灣史研究所長張素玢勘查後,認為並非古物。(記者劉濱銓攝)
獨家》逆轉!日月潭乾隆年墓碑 學者研判非古物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t7TKr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