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光是在台灣的美白市場商機就高達3.3億美元(約新台幣99億元)。在亞洲,白皙的肌膚幾乎與「美麗」畫上了等號。然而我們習以為常的審美標準,卻與歐美崇尚的小麥色肌膚截然不同---全球皮膚美白市場在2017年的市場商機為48億美元(約新台幣1446億元),並且預估在2027年翻倍,成長到89億美元(約新台幣2682億元),其中以亞洲為最主要的市場。現代的審美觀,可能受到亞洲過往的文化與觀念所影響。「在漢朝宮廷,理想女性的膚色就是超脫世俗的白皙、滿月般的圓臉、與烏黑的長髮,」北川安說,「你可以想像這種理想如何延續至今,並且塑造出『白就是美』的審美觀。」 https://is.gd/K2w0Fq


崇尚白皮膚是因為白人崇拜嗎?或許跟我們的基因有關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關於白皮膚崇拜,這已是不證自明了。人們只能消極地、以「黑皮膚歧視」等呼籲來扼守人們失控的審美觀,比如「一白遮三醜」。然而,理想往往與現實不相符,美白功能一直是護膚用品念茲在茲的不敗銷售關鍵字。而到了大太陽之下,眾多躲到陽傘下的女仕也殘酷地證明了黑皮膚在女生心中的陰影面積有多巨大。
華人是黃皮膚人種,若要以本來自我為傲,不是應該崇尚黃皮膚嗎?為什麼要崇尚一身雪白傲人?
有人說了,這是因為歐美文化統治全世界所致,使得大家的審美觀被改變,開始崇尚白人的樣貌,包含高目聳鼻、輪廓深邃、金髮碧眼等等。確實,全世界的審美觀透過西方影劇在多媒體的強力放送下正被改變著。然而,就中國歷史來看,華人崇尚白皮膚是自古即有的。
試舉幾例。完成於兩千年以前的《詩經》中就常有描述美女的記述,有個名句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膚如凝脂,有看過豬油凝固的樣子嗎?一片死白。
其他諸如「冰肌玉骨」、「皓腕凝霜雪」等形容都是在勾勒女性的白皮膚。最絕的是清代李漁寫的《閒情偶寄 聲容部》,裡面提到「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常有眉目口齒般般入畫,而缺陷獨在肌膚者」。講白話,李漁認為黑皮膚是致命傷,面容再標緻,如果皮膚不白晳仍然不及格。
那為何黃皮膚的華人會崇尚白皮膚?
有人推測,華人之所以會崇尚白皮膚,是因為白皮膚背後所代表的意義。生活勞苦的人與生活條件好的人其差別是一望即知的,常常在太陽底下進行勞力活動的人皮膚容易暗沉而黑,手腳也粗糙,甚至手指關節會變得粗大。相對的,白皮膚而嬌弱的女子代表的自然就是毋須勞動的富貴人士了
趨貴就富是人的本性,畢竟攀附有錢人會讓自身生活比較有保障。因而,白皮膚的審美觀就這樣傳下來了。
還有第二個說法嗎?
如果社會學不足以說服你,還有一個以生物學為證的說法。有一個跨國團隊分析了漢人、非洲人和東南亞人的1000個基因樣本,發現在15000多年前發生了一個基因突變,使得人們的皮膚變白。這個基因的名字叫做OCA2。
因突變得到白皮膚的人能透過淺色皮膚吸收較多的太陽光、產生維生素D,這些人在陽光照射量較少的高緯度地區容易生存下去。這群跑到高緯度地區的人生勝利組就是指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人族群,他們較強健的體魄奠定了白皮膚的審美霸權,成為理想配偶的標準。
大家相信這個說法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