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戰爭/茶畫/點茶三昧手/《惠山茶會圖》明代文徵明/禪茶一味/仙人掌茶-李白在為酒作了許多代言之後,還為茶作了一回,開了用茶入題寫詩的先河。 詩仙李白「代言」的名茶就叫仙人掌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6WN95q


 2017-03-01_114629  

清產茶圖一套(十二幅) 通草紙水彩

「茶具圖贊」的圖片搜尋結果ba20008851196728f65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
摘要:南宋末年,出現了一本署名為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這位審安老人不僅僅是用單線勾勒出十二件茶具的模樣,還稱他們十二先生,並為他們一一取名,甚至還有字、號和官銜。現列...
南宋末年,出現了一本署名為“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這位“審安老人”不僅僅是用單線勾勒出十二件茶具的模樣,還稱他們“十二先生”,並為他們一一取名,甚至還有字、號和官銜。現列於下,以饗讀者。
  韋鴻臚:文鼎景暘四窗閒叟;
  木待制:利濟忘機隔竹居人;
  金法曹:研古、轢古元鍇、仲鏗雍之舊民、和琴先生;
  石轉運:鑿齒遄行香屋隱君;
  胡員外:惟一宗許貯月仙翁;
  羅樞密:若藥傳師思隱寮長;
  宗從事:子弗不遺掃雲溪友;
  漆雕秘閣:承之易持古台老人;
  陶寶文:去越自厚兔園上客;
  湯提點:發新一鳴溫谷遺老;
  竺副帥:善調希點雪濤公子;
  司職方:成式如素潔齋居士。
  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後五日,審安老人書。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韋鴻臚
韋鴻臚
一、韋鴻臚:文鼎景暘四窗閒叟
  贊曰:祝融司夏,萬物焦爍,火炎昆崗,玉石俱焚,爾無與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上卿之號,頗著微稱。
  韋鴻臚(茶焙籠),姓“韋”,表示由堅韌的竹器製成,竹編時有四方洞眼,所以將其稱之為“四窗閒史”。“鴻臚”為執掌朝祭禮儀的機構。其最主要的作用是焙茶,因為宋代的時候飲用的是餅茶,為了保持團餅的色味,自古以來茶的儲藏就備受重視。為了使茶餅乾燥而色香不減,需將團餅裝入吸熱方便而又易於散發水氣的容器——焙籠。審安老人也在文中明確其用途:“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木待制
二、木待制:利濟忘機隔竹居人
  讚曰: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禀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木侍制(茶臼),用以敲擊茶餅,贊其曰“禀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姓“木”,表示是木製品,“侍制”為官職名,為輪流值日,以備顧問之意。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金法曹
三、金法曹:研古、轢古元鍇、仲鏗雍之舊民、和琴先生
贊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使強梗者不得殊軌亂轍,豈不韙歟。
金法曹(茶碾),姓“金”,表示用金屬製成,也有其他材質,如石,木等。其主要用途為將茶餅碾碎使之成為茶末。“法曹”是司法機關,“使強梗者不得殊軌亂轍”這句話主要突出了其性能特點。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石轉運
四、石轉運:鑿齒遄行香屋隱君
  贊曰: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權之重,循環自常,不舍正而適他,雖沒齒無怨言。
  石轉運(茶磨),姓“石”。表示用石鑿成,用途與金法曹類似,都是將茶餅研製成為茶末。“轉運”是宋代負責一路或數路財富的長官,但從字面上看有輾轉運行之意,與磨盤的操作十分吻合。因在碾磨的時候茶香四溢所以審安老人又為其取了雅稱“香屋隱君”。北宋詩人黃庭堅最早記述茶磨:“浸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計盡巧極至迂磨,信哉智者能創物。”茶磨於宋代使用較為廣泛,不僅僅限於個人,官方也會置辦大型的茶磨,利用水力裝置來使其運作。蘇軾曾在任期內因水磨茶影響到當地百姓的正常生活而上書《乞廢官水磨狀》,並指出,“……然以水磨供給京城內外食茶等,其水止得五日閉斷,以此工役重大,民間每夫日顧二百錢……臣乞廢罷官磨,令民間任便磨茶,其利甚溥。伏乞指揮,疾速施行。……”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胡員外
五、胡員外:惟一宗許貯月仙翁
  贊曰:周旋中規而不逾其閒,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鬱結之患悉能破之,雖中無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圓機之士。
  胡員外(水勺),姓“胡”,暗示由葫蘆製成,“貯月仙翁”取意於蘇軾之《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而“員外”暗示“外圓”形像生動說明其外形。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羅樞密
六、羅樞密:若藥傳師思隱寮長
  贊曰:幾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使精粗不致於混淆,人其難諸!奈何矜細行而事喧嘩,惜之。
  羅樞密(篩子),姓“羅”,表明篩網由羅絹敷成,“樞密使”是執掌軍事的最高官員,可見其重要性,其用途是篩茶末,茶被碾成茶末之後要過羅篩再選,因為宋代崇尚點茶,鬥茶,對於茶末的要求極高,要想在斗茶中取得優勢,篩茶是極其關鍵的一步。而羅絹也有良莠之分,“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細而常透”在當時四川鵝溪產的畫絹就非常有名。“樞密”又與“疏密”諧音,和篩子特徵相合。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宗從事
七、宗從事:子弗不遺掃雲溪友
  贊曰:孔門高弟,當灑掃應對事之末者,亦所不棄,又況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遺,運寸毫而使邊塵不飛,功亦善哉。
  宗從事(茶帶),也就是茶刷,其用途是刷茶末,茶餅經碾磨成為茶末,經過羅篩篩選之後,再用茶刷掃集整理存放於盒中。姓“宗”,表示用宗絲製成,“從事”為州郡長官的僚屬,專事瑣碎雜務。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漆雕秘閣
八、漆雕秘閣:承之易持古台老人
贊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漆雕秘閣(盞托),其用途為承托茶盞,防止茶盞燙指。複姓“漆雕”,表明外形甚美,也暗示有兩個器具。秘閣為君主藏書之地,宋代有“直秘閣”之官職,這裡有茶托承持茶盞,“親近君子”之愈。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陶寶文
九、陶寶文:去越自厚兔園上客
  贊曰:出河濱而無苦窳,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陶寶文(茶碗),這裡指代的是黑釉茶盞,姓“陶”,表明由陶瓷製成,“寶文”之“文”通“紋”,表示器物有優美的花紋:“去越”則標明出茶盞的地方福建,距離越不遠,而“自厚”表明此茶盞器壁很厚,這也是符合黑釉茶盞的特點,在最後“兔園上客”更是明確了所指的是兔毫黑釉盞。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湯提點
十、湯提點:發新一鳴溫谷遺老
  贊曰: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中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斟酌賓主間,功邁仲叔圉,然未免外爍之憂,復有內熱之患,奈何湯提點(湯瓶),即為水注,也叫做執壺,其主要用途是注湯點茶用。姓“湯”,即熱水,“提點”為官名,含“提舉點檢”之意,是說湯瓶可用以提而點茶。
  執壺其實本為隋代出現的酒具。唐前期器裡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壺體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雞首壺、鳳首壺等。這時期執壺式樣繁多,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於壺口,平底變為圈足並多有註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後,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繁昌窯、磁灶窯等均大量燒透。元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燒製的青花器為多,龍泉窯也生產部分青釉製品。
  水注是點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蔡襄在《茶錄》中便有提及“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佐以證明皇室用水注,一般為黃金所製造,而一般的士人以及民間鬥茶,則選用其他或銀或鐵或瓷器石器之類的材質。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的這樣一席話說出了湯瓶的注流在斗茶活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苑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者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南宋畫家劉松年在所畫《鬥茶圖》中描繪了湯瓶的形態,呈喇叭口,高頸,溜肩,腹下漸收,肩部安裝很長的管狀曲流,這應是宋朝湯瓶的真實寫照。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竺副帥
十一、竺副帥:善調希點雪濤公子
  贊曰:首陽餓夫,毅諫於兵沸之時,方金鼎揚湯,能探其沸者幾稀!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爾。
  竺副帥(茶筅),姓“竺”,表明用竹製成。類似現代湯匙的作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專門描述過茶筅:“茶筅,以斤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善調希點雪濤公子”則標明其用途是調製茶湯,並且表明有“雪濤”之效果。
  宋代鬥茶取勝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於茶筅在盞中調湯時的技巧。要鬥一碗好茶,除了湯瓶,茶盞等茶具,茶末與水的比例等因素以外,茶筅的功能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控制湯花必需用茶筅來配合。而且茶筅在使用過程中也非常講究。在《大觀茶論》也提到以筅擊拂的力度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只能恰到好處。“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麵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幹筅俱重,立文泛泛。”但是竹做的茶筅難以保存,所以在所發掘的文物中很少有茶筅出現,大多數時候只能自文獻資料中加以揣摩。不過在宋朝的時候點茶的習俗傳入了日本,如今日本抹茶道所使用的茶具中就有茶筅。
  元代詩人謝宗可有《茶筅》詩云:
  此君一節瑩無暇,夜聽松風漱玉華。
  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
  香凝翠發雲生腳,濕滿蒼髯浪捲花。
  到手纖毫皆盡力,多因不負玉川家。
宋代《茶具圖贊》“十二先生”鑑賞-司職方
十二、司職方:成式如素潔齋居士
  贊曰:互鄉之子,聖人猶且與其進,況瑞方質素經緯有理,終身涅而不緇者,此孔子之所以潔也。
  司職方(茶巾),在點菜的過程中保持清潔衛生生是相當重要的,茶本是潔淨之物,所以在煮茶的時候茶巾是必不可少的。姓“司”,表明為絲織品,“職方”是掌管地圖與四方的官名,這裡借指茶巾是方形的。


韋鴻臚 文鼎 景暘 四窗閒叟
木待制 利濟 忘機 隔竹居人
金法曹 研古、轢古 元鍇、仲鏗 雍之舊民、和琴先生
石轉運 鑿齒 遄行 香屋隱君
胡員外 惟一 宗許 貯月仙翁
羅樞密 若藥 傳師 思隱寮長
宗從事 子弗 不遺 掃雲溪友
漆雕秘閣 承之 易持 古台老人
陶寶文 去越 自厚 兔園上客
湯提點 發新 一鳴 溫谷遺老
竺副帥 善調 希點 雪濤公子
司職方 成式 如素 潔齋居士
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後五日,審安老人書
無框
韋鴻臚
贊曰:祝融司夏,萬物焦爍,火炎昆崗,玉石俱焚,爾無與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墮於塗炭,子與有力矣。上卿之號,頗著微稱。
木侍制
贊曰:上應列宿,萬民以濟,稟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金法曹
贊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圓機運用,一皆有法,使強梗者不得殊軌亂轍,豈不韙歟
石轉運
贊曰:抱堅質,懷直心,啖嚅英華,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權之重,循環自常,不舍正而適他,雖沒齒無怨言。
胡員外
贊曰:周旋中規而不逾其閒,動靜有常而性苦其卓,鬱結之患悉能破之,雖中無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圓機之士。
羅樞密
贊曰:幾事不密則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揚之,使精粗不致於混淆,人其難諸!奈何矜細行而事喧嘩,惜之。
宗從事
贊曰:孔門高弟,當灑掃應對事之末者,亦所不棄,又況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遺,運寸毫而使邊塵不飛,功亦善哉。
漆雕秘閣
贊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執熱之患,無坳堂之覆,故宜輔以寶文,而親近君子。
陶寶文
贊曰:出河濱而無苦窳,經緯之象,剛柔之理,炳其繃中,虛己待物,不飾外貌,位高秘閣,宜無愧焉。
湯提點
贊曰:養浩然之氣,發沸騰之聲,中執中之能,輔成湯之德,斟酌賓主間,功邁仲叔圉,然未免外爍之憂,複有內熱之患,奈何
竺副帥
贊曰:首陽餓夫,毅諫於兵沸之時,方金鼎揚湯,能探其沸者幾稀!子之清節,獨以身試,非臨難不顧者疇見爾。
司職方
贊曰:互鄉之子,聖人猶且與其進,況瑞方質素經緯有理,終身涅而不緇者,此孔子之所以潔也。

中華茶藝發展歷程之發展於宋明(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畫中描繪出北宋時期繁華的城市面貌,熱鬧的市井風情,連片的茶樓、酒肆、飯館,橋上熙熙攘攘,汴河下貨船穿梭。如若歷史沒有留下這幅傳奇佳作,我們是否還有機會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宋朝的繁華?

宋代改唐朝的茶稅制為榷茶制,但只實行了一個月,便因為朝野側目,天下大怨而告終,宋太祖乾德二年,建立官立茶場,再次進行茶稅的徵收,宋代的榷茶制,一直為元、明、清朝所沿襲,直到鴉片戰爭以後,外商深入茶區,榷茶制漸漸廢除,而被厘金制和捐稅制等其他制度所代替。

重文輕武的宋朝除了在國家制度上下功夫,更多的就是在文學著作上耕耘,文以載通,抒發心懷是中國傳統文學的基本原則,許多文人寫有對茶的吟詠稱道的詩篇,以詩詠茶,借茶明志,足以讓我們後世可以通過茶詩,挖掘豐富的茶文化。

ADVERTISEMENT

明代「開千古茗飲之宗」,用沸水沖泡散茶代替了唐宋時期的餅茶,因此,新的茶著、茶文、茶詩等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現存的明代茶書有35種之多,占了中國現存古典茶書的一半以上。

北宋蔡襄的《茶錄》

計上下兩篇,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黃儒的《品茶要錄》

全書十篇; 一至九篇論製造茶葉過程中應當避免的采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等問題;第十篇討論選擇地理條件的重要。

ADVERTISEMENT

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

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闢,論述深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大觀茶論》從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制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我們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自問世以來,《大觀茶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非常巨大,不僅積極促進了中國茶業的發展,同時極大地推進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使得宋代成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時期。

宋朝唐庚的《鬥茶記》

文中提出的關於品茶用水高下優劣的觀點為後世所看重。唐庚以為,不管什麼樣的茶葉,茶一定是要新茶,不管什麼樣的水質,水一定要活水。實際上,唐庚雖然處在劣境中,但能以茶為樂,泰然處之,表現了作者隨性而適、隨意而安的樂觀態度。

ADVERTISEMENT

南宋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

是我國第一部以圖譜形式寫茶事的專著,文中一共介紹了12種茶具,每種茶具下面都有線描圖,後面還有寫給茶具的贊文,不僅賦予了茶具文化內涵,從贊文中還能看出儒家和道家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義。

朱權的《茶譜》

記載的飲茶器具有爐、灶、磨、碾、羅、架、匙、筅、甌、瓶等。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朱權認為品茶應品穀雨茶,用水當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揚子江心水」、「廬山康王洞簾水」,煎湯要掌握「三沸之法」,點茶要經「盞」、「注湯小許調勻」、「旋添入,環回擊拂」等程序,並認為「湯上盞可七分則止,著盞無水痕為妙」。

ADVERTISEMENT

明代徐獻忠的《水品》:集各地泉水資料甚富是其特色所在。

明代許次紓的《茶疏》

文中對沏茶方法有獨到的見解。以手撮茶,將熱水沖入茶壺,隨後迅速地將茶投入開水中並蓋嚴壺蓋,待大約呼吸三次之後,將茶水全部倒進盂中,再把茶倒進壺中,再等大約呼吸三次後,待茶葉下沉,最後將茶水倒入茶甌中,供客人飲用。

明代張源的《茶錄》:立足於散茶沖泡法。在張源看來,自然而隨性,做到採制精良、收藏得法、沖泡得宜,則「道」在其中矣。

田藝衡的《煮泉小品》:品評天下的泉水,既總結繼承前人的成果,又將它的本來面目完全展現出來,其內容宏大高深,構思全面而清楚。

明朝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

描繪文徵明和幾位詩友在無錫惠山品茗。二人在茶亭井邊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頌詩,友人在聆聽;古松下一茶童備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種茶具。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茶會的形式。

明朝文徵明的《品茶圖》

圖中記述了當日的山中茶會共有賓主三人,其中的二位端坐室內正享受對啜之樂,而茶僮則在備水間正忙著煎水,彼時,不遠處的另一人則正趨步前來的情景。畫作原件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趙原《陸羽烹茶圖》

畫面圖文並茂,鑄造了士大夫煙霞痼疾與泉石膏肓的精神世界,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宋元代的社會思潮。此圖山石皴法的側鋒圓轉,樹點墨法的粗重厚實,無不著意經營,缺少空靈虛曠、自然無為的韻致,特別是濕筆淡墨的運用,還未能打破宋人的陳式。本幅有窺斑詩題,還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

走到生命里的哪一階段,都會喜歡那一段的時光,完成那一段需要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的期待未來;文獻就是存在著保存時代信息的作用,就像一杯茶一樣,經歷歷史的變遷,歲月的洗禮,仍然從容的出現在你的面前你的杯中,認認真真了解一下面前的這杯茶努力創造藝術的心酸歷程------中華茶藝的發展歷程:發展於宋明。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石頭茶舍。

中華茶藝發展歷程之發展於宋明(二)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iYA7k9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jaojlp.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31/19/276037_365263870.shtml

40398603_1  


 

 仇英《千秋绝艳图》_70位著名古代美女才女和名妓仕女画高清大图赏析_龙轩美术网 - https://goo.gl/uklhWZ「千秋絕艷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明人画千秋绝艳图_汉服水吧吧_百度贴吧 - https://goo.gl/HxHnqK

「千秋絕艷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的日誌- 網易博客 - https://goo.gl/OCv7Fn

明佚名千秋絕豔圖絹本設色29.5厘米橫667.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卷在6米多長的畫面上,繪寫了近70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從秦漢到明代中比較著名、見諸於史實或傳說並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所以稱作“千秋絕艷”圖。畫中女子採用工筆重彩寫出,多用鐵線描鉤勒衣紋。服飾敷彩妍麗鮮明。

潮河邊人發現:《千秋絕豔圖》為仇英所繪

《千秋絕豔圖》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無名款,本博2011年收錄其局部圖。2012年偶然發現其全捲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的仇英《佳婦人例圖》,對比兩者其構圖、內容、人數(60名MM)均相同,可以說“佳婦人例圖”是“千秋絕豔圖”的母圖或白描草圖,而《佳婦人例圖》的落款為“實父仇英制》。再從兩幅作品所繪MM與仇英《漢宮春曉圖》對比來看,其繪圖技法、仕女特徵也完全相似,由此可以斷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千秋絕豔圖》為仇英所繪

千秋絕豔圖

明仇英佳婦人例圖(款)紙本墨畫巻子裝27.0×651.7cm(外寸27.0×677.8cm)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70位古代美女:千秋絕豔圖(明) -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千秋絕豔圖- 潮河邊人- 潮河邊人博客

 明佚名絹本設色縱29.5厘米橫667.5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卷在6米多長畫面上,繪寫了近代70位古代仕女,包括從秦漢到明代中比較著名、見諸於史實或傳說並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所以稱作“千秋絕艷”圖。畫中女子採用工筆重彩寫出,多用鐵線描鉤勒衣紋。服飾敷彩妍麗鮮明。

-----------------------------------

俺答汗-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首領
*俺答汗-(1507-1582)也稱阿勒坦汗,蒙古族,是達延汗之孫,是巴爾斯博羅特次子,是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首領,居住於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及呼和浩特市一帶。
達延汗死後,沒有按照忽必烈以來製定的由嫡長子繼承製,應該由早歿的長子圖魯博羅特的兒子即汗位,而是由達延汗三子巴爾斯博羅特即了汗位,當時,俺答汗不到十歲。據《黃金史綱》記載“博迪阿拉克是圖魯博羅特的次子,博迪阿拉克長大以後,知道情況後,率領左翼三萬戶參謁八白室,對巴爾斯博羅特說:“你乘我幼小之際,非理地竊據了可汗之位,如今你朝拜於我,我就承認你,而切既往不咎;巴爾斯博羅特說:“讓我朝拜,我就朝拜,就拜過八白室,即了可汗的汗位。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其父巴爾斯博羅特去世,右翼三萬戶分成若干領地,其兄袞必里克襲位,佔據鄂爾多斯萬戶。俺答汗佔據12個土默特,勢力最強,軍力達10餘萬,並且他積極倡導發展農業、手工業,很快就昌盛起來,並稱雄於右翼諸部。
俺答和他的長兄袞必里克在博迪汗統率下,參加了統一蒙古的戰爭,並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博迪汗賜予袞必里克以墨爾根濟齊之號,賜予阿勒坦以索多汗和土謝圖汗之號。據《阿勒坦汗傳》記載,對烏梁海的征討中,他和袞必里克不僅參加了決定性的1528年的戰役,而且進行幾次小規模的征討,在這當中,他和袞必里克開始對抗大汗,覬覦汗位了。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滾必里克默爾根濟齊農去世,俺答以兄長的身份統率右翼諸部,而且以長輩叔父的地位控制了濟農諸子。俺答汗的勢力也就更加強大,對蒙古大汗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俺答汗迫使剛即位的達賚遜汗率部遷至興安嶺以東西拉木倫河流。俺答汗為了不斷擴大領土,又西征瓦剌各部,進攻至漠北,又進取青海、河西、封賞子孫。
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起,俺答汗極力尋求同明朝建立政治和經濟上的密切聯繫,極力主張與明朝通工貢互市,在這當中俺搭汗採取兩種方式強破明朝通貢互市,一種辦法是常派使者與明朝交涉,另一種是常在邊境挑起事端,使的明朝不得安寧,最後使明朝屈服,經過數十次平通貢互市的要求,但卻遭到明朝的反對。但經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至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終於促成了“隆慶封貢”的實現,結束了雙方長期兵戈相爭的緊張狀態。同時,俺答汗宣布十三條與明朝和平相處的條款,以表示蒙汗世代友好相處,永不相犯。後來明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授其下屬首領以都督、指揮官等職。首先開放了大同得勝堡和張家口等6處互市場所,後來又增到11處,同時農業、手工業也得到了響應的發展,並出現了手工作坊,推動了右翼土默特部由單一的牧業經濟發展成為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為漠南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公元1571年俺答汗與明朝議和後,土默特出現了近百年的安定、和平。此時中原工匠等前往此地居住,帶來瞭如織毯、剪紙等民間工藝,農業也得到了響應的發展,曾一度控制整個內蒙古西部。
雖然在俺答汗控制的蒙古右翼出現了的穩定局面,勢力也逐漸強大,百姓生活也趨於穩定,但俺答汗稱蒙古大汗的野心始終沒有終止。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奔波,事與願違,最終沒能實現他稱汗的目標。在他及其消沉的情況下,和在他夫人三娘子的影響下,引入喇嘛教。
關於蒙古傳入喇嘛教的說法有2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俺答汗巡幸青海,與藏傳佛教接觸,經阿興喇嘛的建議下,在青海糊東岸察布雅勒修建仰華寺。
公元1578年,俺答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令,舉行了入教儀式。在法會上索南嘉被俺答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
另外一種說法《據阿勒坦汗傳》載,西藏喇嘛教格魯派高僧阿興“雲遊”到土默特部向阿勒坦汗宣講了喇嘛教教義,啊興喇嘛教是根據阿拉坦汗和格魯派兩方的需要,認真講解了喇嘛教教義中的重要部分“靈魂轉生論”或“轉世論”。
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到萬曆九年,阿拉坦汗召集能工巧匠,在土默川上建立了8座樓和琉璃金銀殿,雄偉壯麗的城池(今呼和浩特舊城)(明朝賜名歸化城)。
明萬曆三年(1575年)建成了第一座城寺,原名叫“靈覺寺”現叫“美岱召”,美岱召的建築佈局,對於研究明代蒙古史和建築史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明萬曆七年(1579年)俺答汗主持創建的“天量寺”蒙語稱“伊克召”意為“大廟”現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明朝賜名“弘慈寺”
喇嘛教傳入蒙古後,在俺答汗的推動下,一時在蒙古很盛行。總之,喇嘛教在俺答汗家族、格魯派教界和明朝三家合力的傳播下,像瘟疫一樣迅速地在蒙古各地蔓延開來,
俺答汗死後,清朝為了統一蒙古各國,更大規模在蒙古推行喇嘛教,由清朝朝廷撥款修建寺廟,鼓勵蒙古人當喇嘛,由於喇嘛不婚娶,人口大大下降,使蒙古社會日益走向貧困落後的局面,徹底瓦解了蒙古民族的抗擊的精神。
後人對俺答汗的評價是:他做過有益於蒙古民族和中國社會的貢獻,但在他統治的蒙古右翼中,為了篡奪蒙古汗位,大力宣揚喇嘛教,削弱漢位,加速了蒙古的分裂,這是有害於蒙古民族的。
後言: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書中記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剌兀那之陽、哈屯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俺答封貢發生於隆慶四年(1570年),是明朝少數以非軍事手段解決與外族敵對關係的事件。在明朝中央內閣官大臣的張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總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撫方逢時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漢那吉與其祖父、韃靼首領俺答因家事爭執而降明的機會,達成了封貢及互市,結束了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明朝又憑藉在剷除趙全等漢奸之下,削弱了韃靼內部的組織力,從此到明朝滅亡為止,明朝與蒙古之間絕少爆發大規模戰爭。[1]。
背景
把漢那吉是俺答的孫兒。自那吉之父鐵背台死後,他就被俺答的妻子克哈團所照顧。那吉成年後,又為他娶妻比吉。那吉其後又娶了他姑母的女兒三娘子。不幸地,俺答又相中他的外孫女三娘子,打算納三娘子為妻。把漢那吉不滿並與阿力哥等十餘人,趕到大同萬里長城邊界要求大同巡撫接見。在宣大總督王崇古堅持下明朝受降,並厚待之,俺答期後追至,得知那吉未死,大喜,著手談判營救。
明朝態度
韃靼戰力雖強,但文化不高,因此在明初一直未成氣候。但在居於板升的趙全等幫助下,韃靼有了很強的組織力。趙全一幫「多略善謀……教虜疏計諜,校人畜,益習兵事」,由是令「諸鎮疲於奔命」[2]。他們的如張居正言,當時明朝有兩患:「東患在屬夷,西患在板升。二患不除,我終無安枕之日!然西事稍易,宜先圖也」[3]。韃靼,在張居正眼中還不如趙全等人。對明政府而言,趙全的所為實際上是為韃靼創製成文的官制及法律,一旦成事,韃靼將會變成了擁有秩序的國家,從野蠻走向文明,並且可以不斷吸收周圍的部族和人民,擴張勢力,成為中原的大患。因此明政府要求俺答「自當卑詞效款,或斬吾叛逆趙全等之首,盟誓於天」[4]。不過明政府對俺答封貢歸順,其實是沒有什麼把握,畢竟在與明朝的對抗中,俺答也絕少戰敗。
俺答處境
俺答畢竟最愛這個孫子把漢那吉,因此他才會直奔至大同索人。俺答對於那吉降明,不斷有「日夜恐中國戕其孫」[5]的感覺。而明朝對於「討漢奸」的要求,在孫子安危面前也變得細小:「我不為亂,亂由全等。今吾孫降漢,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為王,永長北方,諸部孰敢為患……彼受朝廷厚恩,豈敢負耶?」[6]。而且,在俺答角度,他們入侵明朝北邊其實也只為搶略。封貢稱臣,失去趙全一班軍師,雖有損戰力,但有互市在後頭,還可有大明這個大靠山,俺答絕對有利。互市之作用,在於安定外族之民:「故虜使於乞和之初,即有求討鍋布之懇。必須許以市易,以有易無,則和好可久,而華夷兼利」[7]。至此,俺答實無反對之理。
結果
俺答封貢於次年隆慶四年(1570年)成事,基本上以和平手段達成,以雙方各取所需告終。
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而對中國的好處是明朝到滅亡為止,的確不用兵革。雖北邊亦有說「俺答既入貢,邊防大馳,軍餉皆入帥囊。啗寇之外,間以遺京。近邊之卒,餒瘠無復有生理。而板升生齒日繁,強硬無賴,議者憂之」[8],但在大明的歷史上,至少已經達到止戰之效,因此俺答封貢,實為成功。
--------------------------------------------------
以茶制夷的觀念演變——乾隆對俄羅斯的貿易制裁(上)
文/周重林、太俊林
茶葉、大黃……天若生此二物為我朝控馭外夷之具也。──趙翼
  「以茶制夷」的思想,是中原王朝自唐宋以來的一貫觀念,在明代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清代不過承襲了這一治國思潮,一切有跡可循。晚清重提這一論調,慘遭後世嘲笑之處在於:這個時候的「夷」,是涉洋過海而來的其他人種,而非歷史上與中原王朝一直聯繫緊密的少數民族。然而,於大清國政界和知識界而言,像英國這樣的外夷,與其他少數民族沒有什麼區別,產生這種想法,大約跟他們與中國相鄰的另一個「外夷」俄羅斯長期打交道不無關係。
  在「以茶制夷」的觀念上,乾隆時期的歷史學家趙翼有一段很著名的言論:
  中國隨地產茶,無足異也。而西北遊牧諸部,則恃以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膩,非此無以清榮衛也。自前明已設茶馬御史,以茶易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為撫馭之資,喀爾喀及蒙古、回部無不仰給焉。
  太西洋距中國十萬里,其番舶來,所需中國之物,亦惟茶是急,滿船載歸,則其用且極於西海以外矣。俄羅斯則又以中國之大黃為上藥,病者非此不治。舊嘗通貢使,許其市易,其入口處曰恰克圖。後有數事渝約,上命絕其互市,禁大黃,勿出口,俄羅斯遂懼而不敢生事。今又許其貿易焉。天若生此二物為我朝控馭外夷之具也。
  前一段,趙翼總結的是明清以來中原王朝對西北民族採取的茶葉政策,後一段則將茶葉政策推廣到俄羅斯和英國等其他國家。
  明代「以茶制夷」的思想可謂被從頭貫徹到尾巴。明太祖朱元璋對渝蜀王朱椿時說:「國家榷茶,本資易馬。邊吏失譏,私販出境:惟易紅纓雜物,使著人坐收其利,而入中國者少,豈所以制戎狄哉?」他的意思很清楚,國家壟斷茶葉,目的是用茶換戰馬。現在邊關鬆懈,私茶出境,拿我們有用之物,換些個無用的東西,讓別人盡收其利,而自己吃虧,這怎麼能夠體現「以制戎狄」呢?為此,他推出了茶葉的金牌制度,最終形成了「茶貴馬賤」的貿易格局,把利益和控制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明嘉靖年間,政府已然將「以茶制夷」的政策玩得爐火純青。嘉靖年間的戶部尚書梁材有一番高論:「蓋西邊之藩籬,莫切於諸番,諸番之飲食,莫切於吾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故嚴法以禁之,易馬以酬之。禁之使彼有所畏,酬之使彼有所慕。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者。其所繫誠重且人,而非可以尋常處之也。故在當時茶法通行,而無阻滯之患。」
  在明代,西北乃至西南遊牧民族離不開華夏之茶,政界和知識界早就對此達成共識。他們認為只要控制住茶葉,就能控制住人群與疆土,而茶葉所到之處,也成為中原文化上的疆域。
  嘉靖之所以不願意給後蒙政權的俺答汗開茶馬互市,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一旦蒙古人掌握了茶葉,他們就會與藏族及其他遊牧民族形成聯盟,那麼「以茶制夷」的政策就會失控。
  這點,不妨看看朱棣時代著名學者解縉的言論。他在〈送習賢良赴河州序〉的文章裡訴說了一個因茶而形成的文化疆域,明朝在河州設置陝西都司和茶馬司,「控西夷數萬里,跨崑崙,通天竺,西南距川,入於南海」。這不是明廷實際控制的疆域,而是對茶傳播而想像出來的疆域。而朱元璋的治邊策略,就是力圖用茶去打通西方。
  清代在滿蒙藏聯盟的背景下,加上康熙、雍正及乾隆的文韜武略,解縉的想像區域成了清廷實際控制的區域。而茶葉也慢慢演變成特別供給物資,而不像之前僅僅是「茶馬貿易」的品種,但其作為國家戰略物資的屬性依舊沒有改變。
  解縉認為,中國貨中最好的就是茶,好比他們認為番人貨中最好的就是馬一樣。茶之於夷人,如同酒醴之於中國人。因為茶馬貿易,許多夷人也開始學習中國的知識,對中國也有了嚮慕之心,那麼茶的作用就很顯然。茶有著「夷夏之交,義利之辨,寅賓尚忠信而篤敬,河州固唐虞三代之邦也」的作用。
  解縉的構想基於兩個重要前提:一是茶必須只有明廷(中原)才能提供;二是夷番必須嗜茶如命。這樣一來,茶便作為媒介,帶來了觀念的變化。
  西邊(夷番)──茶──中心(華夏)
  西邊(野蠻)──茶──中心(禮儀)
  西邊(藩籬)──茶──中心(堂奧)
  隨著茶的傳播,華夏與番夷有了更深入的往來。通過貿易、文化等滲透,最終在心理上獲得西邊的認同,中心也隨著茶而發生空間上的遷移,最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茶葉疆域與茶葉貿易圈。
  日本學者濱下武志的研究表明,中國之所以拒絕與那些外夷貿易,是因為其自身就有一個朝貢貿易圈,他們不需要通過英國人就能達成很好的貿易循環,而並非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等人所言「西方的衝擊造成中國和亞洲的近代化」。這個貿易圈裡,有朝鮮、越南、泰國等傳統附屬國,也有俄羅斯和日本這樣與中國只有朝貢關係但獨立的國家。中國近代之所以落後了,是因為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貿易體系發生了危機,最終促成中國近代化的轉型。朝貢貿易圈就是後來的經濟學家所謂的「亞洲經濟圈」,只是傳統研究更多側重其禮儀和政治層面。
  一七九三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使節馬戛爾尼來到中國,向皇帝提出與中國進行貿易的請求。乾隆帝也寫下了一段著名的話:「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瓷器,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所資,並沾餘潤。」
  趙翼說茶天生是我朝控馭外夷之具,正是傳統「以茶制夷」觀念的產物,強調的是控制,是皇權的威懾力,而非只是貿易賺點銀子。而大黃控外夷之根據,則源自關閉恰克圖互市的實踐。
  一七二七年(雍正五年),中俄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自此恰克圖就成為中俄貿易的市場。後來因為俄羅斯窩藏中方罪犯加上俄羅斯人在邊境搶劫,乾隆曾三次下令關閉恰克圖市場,分別為一七六二至一七六八年(乾隆二十七至三十三年)、一七七八至一七八○年(乾隆四十三至四十五年)、一七八五至一七九二年(乾隆五十至五十七年),加起來有十五年之久。這十五年裡,大清對俄羅斯進行了貿易制裁,外禁皮毛輸入,內禁茶葉輸出,使俄羅斯至少損失了五百萬盧布。
  一七五○年(乾隆十五年),乾隆就點出了俄羅斯的死穴:「俄羅斯地雖富庶,而茶布等物,必須仰給內地。且其每年貿易,獲利甚厚,不能不求我通市。中國因得就所欲以控制之。」
  清代研究俄羅斯的著名地理學家何秋濤也談到,他寫《朔方備乘》是為了達到「知夷制夷」的目的,為大清抵禦沙俄侵略提供全面的依據和參考。談到中國貿易的時候,他高度總結為八個字:「彼以皮來,我以茶往。」回顧中俄兩國的貿易史,會發現確實如此。(待續)
--------------------------------------
長城內外,茶馬互市呈現繁榮景象
Posted on 2016-10-24 in 歷史
史料提供人 劉振瑛
"隆慶議和"後,漢蒙民族開始了在張家口一帶的茶馬互市。︽國朝獻征論︾有記載,宣府鎮一帶,五千里範圍內沒有烽火硝煙,人們可以安居樂業,自由行走。守衛的部隊已經漸漸撤去,每年節約下來的糧餉至少二十萬石。而當時的戶部侍郎、著名的文學家穆文熙有詩云:﹃少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壓明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這裡說的小胡姬就是為漢蒙民族茶馬互市和平相處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娘子。
漢蒙民族化干戈為玉帛
隆慶五年(1571年)農曆六月十三, 這個日子是張家口人應該記住的日子, 它是張家口最早開放的時間。
這一年的年底, 明朝廷正式下文確定在張家口設立馬市。每年春天和秋天,張家口的馬市都要開放一個月進行貿易活動。 這一時期的明朝廷與俺答汗的整體關係已經十分融洽了。
長城下,人群、馬群、牛群、羊群「師師濟濟」,市場內百貨雲集、人聲鼎沸。蒙古人帶來的是馬、牛、駝、羊、皮張、絨毛等草原物產, 漢民還以絲綢、布匹、茶葉、瓷器、日用百貨、中原食品及俺答汗部一直特別要求的鐵鍋。 為什麼單單要提起鐵鍋? 因為明代中前期明朝廷與蒙古部落互為敵國不相往來,對於能夠製造兵器的鐵器製品,更是嚴格限制出關。 所以,當時蒙古部族的人們連做飯用的鐵鍋也沒有,生活十分不便。所以,和平互市開始後,鐵鍋就成了蒙古部族迫切需求的商品之一。
儘管「隆慶議和」開放了市場,但僅僅是有限度開放,各個馬市都限制了馬匹的交易數額。規定宣府張家口堡三萬匹;大同府新平、 德勝兩堡一萬四千匹;太原府水泉營堡六千匹。大同、 太原兩府的馬匹交易總數, 僅占茶馬互市市場全部馬匹交易量的40%。 而到了1578年的時候, 張家口關口每年馬匹的交易量更是達到4萬匹之多。 正如學者黃麗生所說:「蓋三鎮之中, 宣府交易量增長幅度最大……」 張家口北部長城外成為了茶馬互市的主要市場。
穆文熙考察過張家口長城外的茶馬互市市場, 留下了一首七絕詩。 詩云:「少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壓明璫。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 」這詩中的 「單于」就是俺答汗,而「少小胡姬」就是三娘子。 從這個時候起, 三娘子就漸漸登上歷史舞台, 開始了她傳奇的一生。
三娘子維持漢蒙民族和平共處
三娘子生於明世宗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生高貴顯赫, 是蒙古貴族土爾扈特部首領的女兒。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三娘子20歲,而迎娶三娘子的俺答汗生於正德二年 (公元1507年),已經63歲。 三娘子與俺答汗相差了43歲。也正是因為二人年齡的巨大差距,才為三娘子登上歷史大舞台做了鋪墊。
俺答汗晚年多病, 一應事物全憑三娘子管理裁決。 明萬曆十年 (公元1582年)2月,俺答汗去世, 繼承俺答汗汗位的是其長子黃台吉, 黃台吉這個人對茶馬互市不感興趣, 喜歡武力掠奪,明朝對他很有戒心。為了控制黃台吉, 明朝廷的官員們想出來一個 「逼婚」 的辦法。當時蒙古民族有個習俗,當一個家庭的男人去世後, 兒子不但可以繼承父親的遺產,還可以娶除親生母親外的父親的所有妻子。
宣大總督鄭洛派說客對三娘子說:「朝廷準備為你加封,你如果不答應與黃台吉完婚,以後不但就是個普通婦人,而且老汗王和你開創的互市貿易也要停止。 」三娘子權衡良久,只好依照習俗嫁給了黃台吉。明朝冊封黃台吉為第二任順義王,50多歲的黃台吉身體多病,大小事務全聽三娘子安排,她以威嚴和人格魅力約束著部眾, 漢蒙雙方也繼續保持著和平互市。
繼承汗位的黃台吉只活了4年,他去世後繼承汗位的是他的長子扯力克。 俺答汗與三娘子只生有一個兒子, 叫不他失禮。 十五六歲的不他失禮與繼承汗位的扯力克同時看上了一個女人。因為這件事兒,三娘子與扯力克汗翻臉了。 為了避免糾紛, 明王朝的官員們又故伎重施,開始第二次「逼婚」,出面的還是宣大總督鄭洛。這一次,他逼扯力克娶妻。 他對扯力克說:「三娘子一直忠於大明,你要與她結婚, 大明就會封你為王,不然就封別人。 」史料記載這段歷史時說, 扯力克入三娘子帳「強與之合婚」。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7月,明朝封扯力克為第三代順義王, 封三娘子為一品忠順夫人。
扯力克與三娘子結婚後,竟然把自己原來的妻妾全部休掉, 對外扯力克也全聽三娘子的。 三娘子沿續對明朝的友好貿易往來關係, 保持在張家口的茶馬互市。 明朝廷也十分信任三娘子,特別規定:凡蒙古人入關, 必須由三娘子簽署文書才可放行。《明史》記載,三娘子「歷配三王,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 」在三娘子主政的數十年中, 與明朝保持著友好貿易關係。 正如當時明朝官員所總結的:「得三娘子主市,可以寧邊。 」
萬曆四十年 (公元1612年) 農曆6月26日,「和平女神」三娘子走完了她63年的人生道路, 靜靜地長眠於美麗的草原。 三娘子的故事至今仍在蒙古草原和張家口傳揚。 三娘子去世後的第二年, 張家口人專門為她修建了一座廟宇,叫做三娘子廟。 四百年後的2013年,張家口城區拆遷改造時,人們在三娘子曾經活動過的大境門附近, 又為她修建了一座新的三娘子廟。
茶馬互市呈現繁榮景象
「隆慶和議」結束了自明初以來漢蒙長達200餘年的戰爭局面, 長城內外出現了空前的和平景象, 促進了漢蒙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對加強我國的民族團結和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其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可與漢唐時的「和親」相比。 而明朝廷與俺答汗的議和協議及後來的茶馬互市活動, 在很大程度上是與三娘子的從中斡旋分不開的。
文獻顯示, 在三娘子主政期間, 張家口的茶馬互市不但市場秩序良好, 貿易量也達到了互市以來的最高峰。 在明後期的茶馬互市貿易中, 明朝廷往往拿出一部分財物作為撫賞, 既是對互市貿易的一種補充, 也是對遊牧部族首領們的安撫和獎勵。 從發給遊牧部族的撫賞中, 也可以看出張家口馬市的繁榮。 隆慶五年的一份兵部文件記載,宣府(張家口)發撫賞52000兩, 大同發撫賞32000兩, 太原發撫賞14000兩。撫賞發放數量,張家口遙遙領先。
歷史文獻記載,萬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前後,張家口以西的七鎮梭布銷售量每年約在百萬匹左右。 當時,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喀剌沁三部,總人口僅僅30萬,如果這百萬匹左右的梭布分給蒙古人, 每人就有三匹之多。而這些梭布又由蒙古族商人輾轉運往了更遠的漠北喀爾喀、車臣、布里亞特等部落,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國北部和俄羅斯南部地區。當時蒙古族商人輾轉行走的道路,應該與後來張庫大道延伸時的路線是一個方向。(記者 謝雲霏)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gejr9l.html
-----------------------
隆慶議和漢蒙民族化鐵為犁
Posted on 2016-10-21 in 歷史
關於張家口茶馬互市,清人秦武域在《聞見瓣香錄》甲卷《張家口》中記載:張家口為上谷要地,即古長城為關,關上舊有台市,為南北交易之所,凡內地之牛馬駝羊多取給於此。蒙古人帶來馬、牛、駝、羊、皮張、絨毛等草原物產,中原地區還以絲綢、布匹、茶葉、瓷器、日用百貨、中原食品等物品。張家口茶馬互市,為張家口金融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現了一幅民族融合的精彩篇章。茶馬互市是如何出現的?明朝初期的漢蒙民族在多年征戰後能夠和平共處的原因又是什麼?這背後有一段不得不說的歷史淵源。
俺答汗迎娶三娘子
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漢蒙關係幾十年的大事,這一年,年過六旬的草原霸主俺答汗又要娶妻了。他要娶的人名叫「克兔哈屯」,因為是俺答汗的第三個媳婦,後來漢族人稱她為三娘子。這件事情也導致了俺答汗和把漢那吉出現了矛盾。
把漢那吉的父親叫鐵背台吉,是俺答汗的第三個兒子,鐵背台吉夫婦在把漢那吉很小的時候就相繼死於戰爭,小把漢那吉由俺答汗的夫人一刻哈屯親手帶大。隔輩人更親,奶奶視把漢那吉為心肝寶貝,俺答汗對這位孫子也很好。而當俺答汗看上三娘子的時候,三娘子卻在和把漢那吉談戀愛,把漢那吉雖然有一個賢慧的妻子比吉,可是比起三娘子來說,還是遜色了許多,況且兩人從小青梅竹馬。
俺答汗的新娘是孫子把漢那吉的女朋友,天底下哪有這等奇事?可奇事就在當時發生了,更離奇的事情是三娘子的親娘竟然是俺答汗的親生女兒,也就是說表哥先看上了表妹,外公又看上了外孫女!但按照當時長城外蒙古草原的習俗是允許的,長城內也有配「姑舅親,拉拉不斷親」的習俗。
隆慶四年十月,年方二十的三娘子嫁給了63歲的俺答汗,這奪愛之恨激起了把漢那吉的無名之火。就在三娘子與俺答汗成婚的那個夜晚,把漢那吉帶著妻子比吉和十來名下屬,騎馬向大同飛馳,他們要向大明朝投降。
俺答汗退讓與明朝和談
大同巡撫方逢時詢問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派人連夜奔赴宣府。
明朝中後期的宣府、大同一線稱為宣大邊,朝廷派一品總督常駐宣府,負責宣大一線軍務,稱為宣大總督。這一時期的宣大總督叫王崇古,他是個戍邊多年、對漢蒙關係有著獨到見解的官員。他接到把漢那吉來降的急報,驚愕之際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個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於是,一面下令給把漢那吉一行優厚的待遇,一面派出驛騎以八百里加急報送京城。
明朝廷得報後,內閣首輔高拱和大學士張居正決定要借把漢那吉這顆棋子制約俺答汗。隨後幾天,京城、宣府、大同之間的驛道上便出現了比往日多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驛騎。其實,這時最緊張的是宣大總督王崇古和大同巡撫方逢時。他們一個在宣府,一個在大同,都徹夜不眠。首先想到的是備戰,王崇古下令宣大邊明軍進入一級戰備,預防蒙古人的攻擊。
把漢那吉投奔明朝後,草原的俺答汗部落亂成了一團,俺答汗做夢也沒想到孫子會因為一個女人背叛他,想到自己多年來與明朝為敵,震怒中思考著對策。突然,他的思路因為一位老太太的沖入大帳被打斷了。這位就是想孫子想得發了瘋的一刻哈屯,俺答汗的大老婆,而她沖入帳中不是來給他出主意的,而是來打滾撒潑的。有時胡鬧的女人憑著打滾撒潑也會給男人以激勵。俺答汗出兵了,而且是全部落的十多萬兵馬。到達大同城下,只見大同城一片寧靜,城頭嚴陣以待的明軍也沒有以往蒙古人進攻時的慌亂。而城下任憑俺答汗的將士怎樣叫陣挑戰,明軍就是固守陣地不出戰,無奈的他只能請求與明朝談判。
「隆慶議和」長城外開設互市
俺答汗等了很久,一個叫鮑崇德的百戶官騎著馬從城裡出來。這位鮑崇德曾被蒙古人擄去幾年,期間學會了蒙語,不但算是半個蒙古通,而且還和俺答汗是很投脾氣的好朋友。
鮑崇德慢吞吞地來到了蒙古人大營,按慣例俺答汗要顯一顯威風。但是,鮑崇德的話直擊痛處:「我死了,你孫子也活不了。」俺答汗最關心的是孫子把漢那吉的吉凶,鮑崇德說:「現在把漢那吉在大同城內過得很好,很自在。」
巡撫衙門內,俺答汗的使者看到了春風得意的把漢那吉。只見他身著光鮮明亮的明朝官服,被明朝封為三品指揮使,和鮑崇德返回到俺答汗大營,如實稟報了他的所見所聞,直聽得俺答汗目瞪口呆。
鮑崇德說:「我們本是敵國,按明朝規定,如果把您的孫子殺了,大同的將軍們是會立功受獎的。可是,他們非但沒有殺您的孫子,還把把漢那吉向大明朝廷表示忠誠的意願奏明朝廷,朝廷因此給他封了官。大明朝廷寬弘大量,你們怎麼還要與大明為敵呢?」一席話說得俺答汗唏噓不已。他真誠地對鮑崇德說:「我年紀漸漸大了,早就想得到南朝(指大明)的冊封,重開互市,彼此通好。可是,禁不住『板申』挑撥,才屢屢與南朝為敵。」
板申是蒙語「房子」的意思。草原遊牧民族,一年四季都在「游」,他們逐水草,住氈帳,根本沒有房子的概念。俺答汗所說的「房子」是當時生活在蒙古草原的有房子住的漢民群落。現在的張家口崇禮區就有個叫板申圖的村落,就是蒙語「有房屋的地方」。這些在草原生活的漢民,絕大多數都成了以土地種植為主的農民。其中有些漢人為了一己私利鼓動慫恿蒙古人侵擾明朝邊地,為犯邊的蒙古軍隊提供軍事情報,充當嚮導,有的甚至直接參與蒙古人對明朝邊地的虜掠燒殺。其中,叛逃到草原的原明朝軍官趙全最為「著名」。他夢想著有朝一日在蒙古人的扶持下稱王割據,於是投到俺答汗帳下。俺答汗每次掠邊,都由趙全領路。明王朝對趙全恨之入骨,連年重金通緝。
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談判方案,趙全等九名背叛明朝的漢人被押解到北京城,推出午門凌遲處死。把漢那吉則回到了俺答汗大營。俺答汗帶著孫子和十萬人馬北歸草原,一觸即發的邊境衝突,就這樣皆大歡喜地收場了。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根據俺答汗的意願,明穆宗下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授以王印。俺答汗每年向朝廷貢馬一次,每次500匹,貢使人數150人,由明朝廷給予馬價,另加賞賜。同時,在大同新平堡、宣府張家口堡、山西太原水泉營堡三個地方開設互市市場,就是著名的「隆慶議和」。
隆慶議和以後,長城沿線出現了「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於中原」的興旺景象。張家口長城外更是成為了茶馬互市的重要市場。而在以後的茶馬互市發展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與俺答汗的妻子三娘子的從中斡旋是分不開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nn5mx2.html
-----------------------------------
摘要:開展對俺答汗求茶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茶在明代的地位,進一步認識茶對明代社會結構、制度和經濟的所造成的影響。明代的漢蒙關係,涉及官方的禁商與民間的通商,為了通商,蒙古人對明朝邊境不停騷擾,乃至不惜發動戰爭,以此達到重開談判的目的。在明代的決策者看來,茶是文化融合的推動力,是民族矛盾的調節劑,茶葉意味著文化的邊界與疆域。關鍵詞:明茶;漢蒙關係;民族融合;茶葉邊疆
中國論文網http://www.xzbu.com/1/view-3668793.htm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 -5681 2012 02-0126-06
  PoliticalStatus of Tea in the Ming Dynasy Based on Altan Khan's Appealing for Tea
  ZHOU Chong-lin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Altan Khan's appealing for tea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effects which tea had on social structure, political system and economy we can find out the role that tea had played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nvolves Sino-Mongolian relationship, the prohibition of tea trade and the smuggling of tea among common people. The Mongols tried to establish a tea market at all costs including conflicts along the border region or even wars. But in the eyes of Ming governors, tea was the driving force to push forwar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regulator of ethnical contradiction.More importantly,tea meant the cultural boundary of the great Ming empire.
  Key words: Tea in Ming dynasty;Sino-Mongolian relationship;ethnic fusion; tea border
  在順義王俺答汗(1507~1582年)未歸順明朝之前,他從嘉靖十三年(1534年)開始請求入貢開市,歷經9年,雖有阻礙,甚至不惜武力威脅,但努力終有所回報,馬市在磕磕絆絆中有了時開時閉的局面,錦緞、鐵器、茶葉之類的物資有了貿易往來。但明廷為何始終不答應與蒙古人做專門的茶葉貿易?即便是蒙古人已經歸順了明廷後,這個要求依舊得不到滿足?茶之於明王朝,到底意味著什麼?
  一、俺答汗求茶緣由
  從俺答汗一方來說,開市對蒙古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具體到俺答汗個人,也許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強權人物對一個民族的所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點已是史學的共識。我們試從俺答汗這個個案出發,探討其求茶的背後驅動力。
  (一)俺答汗對精緻生活的追求
  從經濟互補來說,中原的農業經濟可以彌補游牧經濟單一、粗放的種種不足,不過這種情況,不只是對蒙古人而言,其他游牧民族都面臨這樣的情況,這不能成為最大的理由。
  如果與明廷開互市的其他民族比較,會發現俺答汗時期,對非必需品的追求遠遠大於必需品。比如俺答汗對手工工匠的需求,在於他想得到比較精緻的房子、穿舒服的衣著、喝美酒和茶,如此便可享受與漢族帝王相同的待遇。
  為此,俺答汗在蒙漢文化交界地豐州灘(今呼和浩特地區),吸納了大量中原背井離鄉的漢民、叛軍,乃至中原異教徒白蓮教趙全等一干人。馬可·波羅筆下的豐州灘,是一個蒙古族、漢族、回族人民和平共處,信仰多元,農牧工商業並存的繁華之地[1]。元末後,豐州幾經戰亂,明軍焚火後這裡一度荒蕪,控制權也歸明廷所有。1449年“土木之變”後,明廷放棄了對這一區域的控制權。俺答汗再次統一蒙古後,為了重建新城,採取種種優惠措施,吸引漢族老百姓越境去開發豐州灘,這裡林立的“板升”村落,就是特指漢族人的聚居地。“板升”從漢語“百姓”而來,再轉譯一次,呈現出陌生化,今天呼和浩特還有許多叫“板升”的地名。
  板升人為蒙古族帶來漢式木質建築,教會蒙古人怎麼耕種、繡花、冶鐵、品茶、醫術……這些人中有才華的很受俺答汗器重,板升人石天爵兩次代表俺答汗出使明廷。俺答汗給明皇所上表文,說其對自己世代所穿氈裘,終有嫌棄之意:“氈裘不耐夏熱,段布難得,每次受人引誘,才去搶奪,常被殺害”[2]。他給明廷的求貢請求中,數次特別提出對上好衣料的渴求。為了得到“朝廷白段一匹與大神褂袍麒麟蟒段等件”給部落頭目用,他願意“進黑頭白馬一匹、白駱駝七隻、騸馬三千匹”。石天爵被明廷處決前,留下的遺言雲,蒙古人“艷中國紗緞,計所以得之者,唯搶掠與貢市二端。搶雖獲有人畜,而紗緞絕少,且亦自有損失,計不如貢市完。”布料、手工都與精緻生活有關,而非蒙古人忽然發現獸皮獸衣有多麼的不好。而茶葉一物,在明代已經成為士大夫精緻生活的代表。一直仰慕中原文化的俺答汗,很大程度上有著對精緻生活的嚮往。其數次建城、建寺的行為,也都表明他渴望安定、定居和安逸之心。
  (二)基於信仰的需要
  1559年,俺答汗出兵青海,在這裡俘虜了一個商隊,裡面有1000名喇嘛被其釋放。其後多年,俺答汗在西藏東北部、青海區域多次接觸到藏傳黃教。數次的接觸以及青海區域政教一體的格局,都讓俺答汗產生了通過革新信仰來更好實現統治的想法。俺答汗歸順明廷兩年後,他進軍西藏東北部,帶回了一些僧人,詳細了解當時西藏的情況。1575年在明廷的支持下,蒙古人在青海東面修建仰華寺,1576年在青海察卜齊雅勒修建廟宇,1578年5月索南嘉措與俺答汗在青海湖東面的仰華寺會面。俺答汗主持了這次大會,有蒙、藏、維、漢等各族10萬多人參與,來自蒙古各部落的貴族子弟有108人剃度出家。
-------------------------------
蒙古汗王的一場亂倫鬧劇!意外幫大明朝解除兩百多年邊患!
2016-09-26 14:33:20
今天煮茶繼續講蒙古的故事。
明朝建立以後,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仍然在大漠中桀驁不馴,與明王朝為敵。其間出現過諸多有能力的首領,讓明朝頭疼不已。
不過在大明後期的時候,黃金家族裡冒出一個汗王,因為一次亂倫引發的騷亂,最終決定接受明朝冊封,結束了雙方兩百多年的敵對關係。
這個大汗就是俺答汗!是個極有個性的人物,其行為無法以常理度量,當然其男女關係也相當不講究——這奇葩事跡歷史上也沒誰了。
今天便講講俺答汗及其妻三娘子的故事,各位自備避雷針——儘量多備幾根。
強勢崛起的俺答汗
相當年明朝崛起,元順帝帶著一干蒙古人,被趕離北京,從此元朝結束。蒙古人各個部族繼續在北方,相殺繁衍,偶爾南下騷擾內地,偶爾又被明軍驅趕北逃。
明朝中期,蒙古達延汗(常被明人稱小王子)統一了漠南蒙古,之後經常南侵,成為北方主要邊患。
嘉靖年間,達延汗之孫、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崛起。其狡猾兇狠,把原來達延汗的嫡系察哈爾部都趕到了遼東,成為草原上最強大的力量、蒙古諸部的實質領袖。
俺答汗最強盛的時候,甚至征服青海,還兵臨西藏。
雖然俺答汗實力很強,但作為草原民族的領袖,生產非常單一,很多物資沒辦法自己生產,只能通過跟明朝互市來獲得,但明朝對於蒙古向來戒心很重,所以互市經常因為一些糾紛中斷。
時斷時續的互市讓蒙古人很難受。不過蒙古人還有另外一個辦法獲得物資——南下搶劫。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屢次遣使請求開放邊境貿易,遭到拒絕,一怒之下率兵南下。當時明朝由奸相嚴嵩把權,鎮邊的將領仇鸞是靠著賄賂嚴嵩上位,毫無能力,甚至賄賂俺答汗,結果蒙古兵長驅直入,兵臨北京。
守北京的明軍羸弱不能戰,各地支援首都的援軍膽怯不敢戰,再加上領軍大將仇鸞無能,明朝對於四下劫掠的蒙古兵毫無辦法。
最後,明朝被迫答應開放貿易,俺答汗才退兵。
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嘉靖皇帝一向心高氣傲,不肯咽下這口氣,結果次年(1551年)便又關閉了貿易互市,雙方繼續開戰。
此後約20年,俺答汗連年南下搶劫,邊境百姓深受其害。嘉靖皇帝更是對俺答汗恨之入骨,更加不肯鬆動開市,從此惡性循環,和平希望渺茫。
一場亂倫引發的騷亂
作為草原民族,其實倫理觀念並不強。弟娶寡嫂、子納父妾之事習以為常。
但俺答接下來乾的這件事,就算是蒙古人,也都看不下去了。
話說1569年,俺答已經六十二歲了。俺答三子鐵背台有一子「把漢那吉」——也就是俺答的孫子。
鐵背台早死,把漢那吉是由俺答的妻子撫養長大。他長得比較萌,跟俺答老兩口的關係還挺親密。等把漢那吉長大了,俺答便給他娶了一個妻子。
但這個妻子長得太醜了!把漢那吉的X生活也不和諧,非常不滿意。
俺答一看孫子不高興,就又給孫子定了一門親事。這個女孩日後被稱為「三娘子」,是俺答的長女之女,也就是俺答的外孫女。用漢族人的話說,三娘子是把漢那吉的表妹。
這三娘子小姑娘長得非常漂亮,在草原上那叫一個艷壓眾芳。一到家中,把漢那吉開心不已,老色鬼俺答竟也被這個小外孫女迷住了。
這下即使是蒙古人也會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俺答精蟲上腦,趁著孫子把漢那吉不注意,把外孫女三娘子給搶走了,代替孫子入了洞房。
把漢那吉徹底震驚了,他都能感受到腦袋上長出了鬱鬱蔥蔥的呼倫貝爾大草原!
這頂韭菜色兒的帽子竟然還是親爺爺給戴的。
把漢那吉大怒:這爺爺竟然搶孫子的媳婦,還娶自己的外孫女,我TM才不當他孫子呢!
於是把漢那吉帶著幾個從人,離開了家,跑到大同邊界上,向明朝請降。
當時邊關眾將多不肯信把漢那吉,明朝宣大總督王崇古力排眾議,接受把漢那吉投降,並厚待之。
俺答封貢
俺答把孫子給氣走了,也非常擔心。多年來撫養把漢那吉的老夫人也天天埋怨俺答,認為把漢那吉跑到明朝去,肯定凶多吉少。
俺答被老太太一直聒噪,也受不了,便帶人殺向邊關,找大同的明軍要人。
王崇古給出答覆:你孫子活得很好,不過不能給你,除非你把漢奸趙全等人的人頭送來!
這裡介紹下這個趙全。
幾年前,山西有白蓮教徒作亂,後被鎮壓,其中餘黨趙全等人,就北上投了俺答,被安置在板升(即今呼和浩特)。
趙全等人作為漢族人,了解很多知識,幫助俺答治理部落、建立政權、南下襲擾,立功很多,受到俺答的重視和信任。
趙全在板升也開府建牙,四方豪傑來投,有萬餘之眾,令明朝邊將非常頭疼。
當時明相張居正甚至認為趙全比俺答的危害性還大。王崇古便有意藉機除掉趙全。
俺答雖然比較欣賞趙全,但琢磨了一下,覺得似乎孫子更重要一些,便回覆說:要趙全的腦袋可以,但大明朝要封我為王,重新開市。
明朝方面答應了條件。
俺答回去便設計將趙全等一干主要骨幹擒住,送給明朝。王崇古下令將這幫人悉數處決。
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又開放邊境十一處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互市獲得物資。危機以和平手段達成,雙方各取所需。
從此北方邊境,再度恢復和平,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再發生戰事。
俺答的一次精蟲上腦的亂倫行徑,竟然促成了和平進程。善莫大焉。
蒙古奇女三娘子
俺答降順之後,明朝便將把漢那吉送回土默特部。
俺答大喜,但仍然霸占著外孫女三娘子,估計把漢那吉也是心灰意冷,另尋良匹了。後來年輕的三娘子還給外祖父俺答生了一個兒子,這輩份叫一個亂。
讓外孫女給自己生兒子,俺答也算是歷史上的獨一份。話說以前煮茶學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里規定:「禁止直系血親通婚」,現在想想,這條款原來就是要防著俺答這種老色鬼。
1582年(萬曆十年),七十五歲的俺答汗去世,其長子辛愛黃台吉,受明朝冊封,繼任順義王。這個辛愛黃台吉繼位時也已經六十多歲了,而且根據傳統,他也納三娘子為妻。話說三娘子即是他的外甥女,又是他的繼母,還是他老婆——這套關係也是醉了。
三娘子此時也三十出頭,文武雙全,因為是兩代老年順義王的正妻,掌握著土默特部的實權。
1586年,辛愛黃台吉也死了,其兒子扯力克繼承首領之位,並自封為第三代順義王。
三娘子這時候,正琢磨著想讓自己跟外祖父生下的兒子繼位,還把跟明朝互市的印信交給了自己的兒子。扯力克大怒,發兵討伐三娘子母子。後來明朝出面力勸,才使二人和解。明朝正式冊封扯力克為「順義王」,三娘子為「忠順夫人」,扯力克把自己的老婆都休掉,迎娶三娘子為正房。這樣,三娘子就完成了連嫁外祖父、舅父、表哥三任汗王的亘古偉業,堪稱三輩連斬帽子戲法,並繼續掌握部落兵權,尊事大明。
1607年,扯力克也死了。三娘子還想繼續立自己的孫子為繼承人。但在各部首領的擁護下,最終讓扯力克的長孫卜失兔嗣位。三娘子只得交出兵符和互市印信不久去世。明朝將卜失兔封為第4代順義王。
1627年,察哈爾部林丹汗崛起,攻滅了土默特,卜失兔出逃,俺答汗與三娘子創造的順義王政權才最終滅亡。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OLBam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