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926P1443DT20130718100613  

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

印經造像十大功德利益: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三、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宣化上人開示造佛像有十一種功德:
(一)生生世世眼目清澈明亮。為什麼有這種果報呢?是因為在往昔生中造過佛像,所以眼睛非常明亮。
(二)生處無惡——生到什麼地方都沒有惡人,無論左右鄰居、親戚朋友都是善人,不會遇到惡人、惡獸,或諸危險厄難。
(三)長生貴家——生長在富貴的家庭,又有錢,又有地位。
(四)身體紫磨金色——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是紫磨金色?因為在過去沒有造佛像的緣故。
(五)珍寶豐溢——處處都是珍寶具足,非常富饒。
(六)生賢善家——生到賢人和善人家。
(七)生得為皇——造佛像的功德,來生得生為帝王。現在某些國家沒有皇帝,但做總統是和皇帝一樣的。 <a i=19>(八)得轉輪王報——做轉輪王那就更珍貴了,轉輪王一修就成佛。(九)不但人間為王,而且還可以生天,生到梵天,壽命很長。 (十)不墮惡道——造過佛像的人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餓鬼、畜生、地獄界都沒有你的份。 (十一)生生世世敬重三寶,皈依三寶,不會墮落。造佛像有這十一種功德。人造佛像,相貌就很圓滿。佛為什麼相貌那麼圓滿?因為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他不知道造了多少佛像。你算算看,他遇著多少位佛出世?第一個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五千多佛,第二阿僧祇劫遇到七萬六千多佛,第三阿僧祇劫遇到七萬七千多佛。既遇到這麼多佛,那麼他造佛像當然更多了,簡直無以計數,所以其相貌非常圓滿。造佛像不但是為著相貌圓滿,好令人生一種愛敬心,而是要修福、修慧。


持經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經,功德無量」之謂也。
修持《金剛經》一共有十種方法,也就是「十法行」。
(一)書寫,恭敬書寫本經,這就是修行;
(二)供養,將經典供奉在塔裏、佛殿裏,以此誠心供養,也是修行;
(三)施他,就是印經布施他人,使經典能夠廣為流傳;
(四)諦聽,用心地聽聞經義,這也是修行之一;
(五)宣說,聽聞了經義之後,能夠為別人講解經文,解除文字障礙;
(六)受持,自己能持這個道理,在生活之中,廣大地發揮,也是修行;
(七)開演,把義理詳細地宣說,令他人也能徹知徹悟;
(八)諷誦,讀誦《金剛經》也是修行;
(九)思惟,就是深入義理,靜默思想,以發衍經義的甚深奧妙之理;
(十)修習,也就是因思而行,證入聖果。


印光大師:印經造像功德廣大十種利益不可思議
2015年02月06日07:00
來源:《印光法師文鈔》 作者:印光大師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依導於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於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眾人,或將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眾生無量,聞法為難。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故其功德之廣大亦復不可思議也。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謹用淺文,詮次如下——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嗔癡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於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做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係。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人間一切爭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於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嗔火而有餘。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慳貪醜行為墮落鬼道之深因,嗔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徵兆。結怨多生,尋仇百劫,惡緣未熟,任爾逍遙;時會已來,憑誰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見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經像,豫行懺罪,於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眾,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於敵對之地位,孤與眾抗,危孰甚焉?況乎欲心難饜,有如深谷,無事自擾,不風亦波,此所以形為罪藪、身為苦本也!佛法善滅諸苦本,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諸障雪消,心安神怡,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事機一至,急起直追做去,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譬之粒穀播於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作弘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誹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歿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而弘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現在一切受大眾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弘法功德中來。往後一切令大眾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弘法功德中出。植荊得刺,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於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製造凶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夙生貪欲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慳吝鄙嗇不肯週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諂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慾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唯有佛法,善解諸縛。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過去積罪自然逐漸剷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捨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墮落因。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墮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正念無作,離垢超塵。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僅此微願,已種福因。自是厥後,做再來人,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弘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眾難於攝化,佛言:此輩人眾與目連有緣。因遣目連往,全城人眾果皆傾心向化。諸弟子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目連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今此城人眾,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種因於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我既於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一一眾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眾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潔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於此日印造經像、弘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淨空法師:印經和造像的功德
印經的功德
節錄自: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九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09-23-095
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一定要修福,不能不修福,成佛一定是福慧圓滿,不會偏在一邊,福重要!修福裡面,大乘經上常講布施供養,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最。《金剛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上普賢菩薩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這都是講修福。法供養裡面,第一殊勝的是講經說法,第一殊勝的。講經說法不是人人都能的,我們沒有能力,為什麽沒有能力?業障太重了,沒有能力,所以機緣非常非常不容易遇到。
  但是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講經說法人人都能。怎麽說人人都能?你要想修這個福,多買幾套講經的錄音帶送人就行了。我們把講經的錄音帶送給別人,送給別人的道場,那就是講經說法度他,不必要自己講,請人家代我講,這很聰明,很高明!好像你辦學校當校長,可以不要上課,我請老師,聘請人代替我上課教學生,功德是你的。
在以前沒有辦法,以前只有聘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當然那個條件比較困難。現在我們買錄音帶、買錄影帶很便宜,所以說這種弘法利生,法布施、法供養人人都有機會,問題就是你要會做。另外就是印經書,這也是非常好的法供養、法布施,這種布施裡面,給諸位說,一舉三得。無論是你買錄音帶、錄影帶,或者印書,你都要花錢,錢是財布施;你布施的物品裡面,這是佛法,法布施;財、法都有了。
別人聽到經,從經典裡面開悟,得到法喜,煩惱輕,智慧長,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你一個做法,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具足,一舉三得。你的果報,你得財富、得智慧、得健康長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一生當中你說做好事,你要真正有智慧,給諸位說,只有這一樁是真正的好事,除這一樁之外,都不見得是真的好事。
你花了很多精神、時間、金錢,未必能得到效果,唯獨修法布施,這個功德是圓圓滿滿的;而且費用不多,人人都能做,人人都做得起。古人要是看到我們現代人,羨慕得不得了,他們想做,做不到。所以要明白道理,要了解事實真相,要會抓住機緣,善巧運用科學技術,幫助一切眾生能夠聽聞正法,這是脩大福德,修真實的福德。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17、218卷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僅是此經,我們在《華嚴》、《法華》、《楞嚴》,一切大乘經上看到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無比殊勝的功德如何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說不出的,真正不可思議。佛在本經較量、比較,前面講過五次,一次比一次的範圍廣大,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金剛經》最後一段的比較,『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
  第一次比較只說「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處變成「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布施,與第一次的範圍簡直不能比。阿僧祇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用這麼多七寶布施,當然這是假設,不可能有人做到。即使是真實的,他布施的功德也比不上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這才曉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經文,佛在《金剛經》上重複了六七次,可見得他的重要性。
《金剛經》並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而這樁事居然重複六七次,實在是為加深我們的印象,也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所以,到那裡修福?流通佛法,利益眾生。換句話說,如果障礙佛法,阻止流通,罪過決定在阿鼻地獄。那些人障礙?現在印經書的,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將他送到阿鼻地獄去;將來閻羅王判他到阿鼻地獄,這是鐵證,賴也賴不掉的。
那一天才能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他所印的書完全絕跡,一本也沒有了,才有機會從地獄出來。非常可怕!為了眼前一點小利益,造這麼重的罪業。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不熟讀戒經,就不曉得因果的可怕。障礙佛法流通是最大的過失,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的第一利益,我們一定要懂得。
金剛經講記第十一集
在中國,古來的這些高僧大德住茅棚,許多茅棚都是自己建的。在山上就地取材,砍樹木、砍竹子搭個小茅棚。粗茶淡飯,在附近旁邊種一點菜,過這樣的生活。清心寡欲,這樣對於佛法的弘揚,有很大的利。到後來施主多了、信徒多了,大家出錢出力蓋大廟,出家人接受五欲六塵的供養,於是一個個都往生到地獄去了。所以俗話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真的。我過去在很多地方講經,提醒大家,出家人為什麼會墮落?是你們幫助他墮落的。你們引誘他墮落的。你們還說你供養有功德,天曉得!將來那個出家人一墮落跟閻王說哪個信徒供養我的,我就是這麼墮落的。你們還想有成就呀?不可能!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能報佛恩,沒有第二個方法。佛的智慧、佛的福報,世間沒有第二個人能夠相比。
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
摘自淨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這個地方所講的利益,實在講比前面還要殊勝。前面是講滅罪,沒有給你講得福,滅罪當然就得福,世尊沒有具體給我們說明,這個地方很具體的說明。此地修福只舉了一個例子,實在講修福太多太多方式,不只這一種方式,我們從一個例子,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非常重要。
  ……
  這個地方只無量修學方法裡面,舉一個例子—造像,造像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地方列舉造像種類很多,或者是彩畫,素描、彩畫都可以,或者是泥塑、石雕、膠漆,現在這一類的佛菩薩形像也很多。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造成模形,造佛菩薩形像既精美,價格也低廉。下面這是鑄造佛像,用金屬:金、銀、銅、鐵鑄造佛像,鑄造的佛像能夠傳之於久遠。佛菩薩形像,對於一個修學人來說是提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造一尊地藏菩薩像,功德很大,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孝親尊師。地藏菩薩表孝道,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心地含藏了無量的寶藏,這地藏菩薩名號的含義。
  ……
  註解裡面他引用《造像功德經》裡面的一段話,'若人臨終',在三十三面第二行,第二行最後一句,'《造像功德經》雲,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麥麰。'這是大麥,就是造像,說那個像很小,像大麥那麼大,這是很小了。'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有十一功德',造這麼小的像都有這麼大的功德,何況造大的佛像、菩薩像?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大概現在有一些人看到這個話,都比賽造大佛像,比賽造大菩薩像,他們造這個像能不能有這麼大的功德?看看前面,如果是不淨財,那就沒有這個功德。所以造像一定要衡量自己的力量,勉強聚集許許多多的不淨財,這個像造得就不如法。
  ……
  他下面講十一種功德都列在此地,每一種功德都有它的業因,都有它的因緣,一定要跟因緣相應;緣相應,有因必有緣,後面才有果報。第一個是'世世眼目清潔',為什麼眼目清潔?常常看佛菩薩形像,就得這個果報。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居家,居士們住家,家裡面你佈置你家的客廳,不要掛那些花花彩彩的,沒有意思;也不要找一些名人字畫,都是擾亂心情。掛什麼?佛菩薩形像。客廳裡面四面都可以掛,無論坐在哪個地方,你都能夠看到佛像,一心念佛。
如果是專修淨土,說實在話佛像選一尊,四面都掛同樣的佛像。像我們現在居士林的念佛堂,全部都是掛阿彌陀佛的像,好像掛了有一百多張,一、兩百張我看到了。無論你頭轉到哪個地方,都是面對阿彌陀佛,在這個里面修行,眼目一定世世聰明,得眼目清潔的果報,你們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第二'生處無惡',這一生當中是我們前世造的因,我們所受的果報,這一生當中我們修的因殊勝,來生、後生決定生到很好的環境,見不到這些惡的形像,也聽不到惡的音聲,這是福報。
  第三'常生貴家',貴是尊貴的人家,尊貴的人家不一定是富貴,不一定是富有,有德行這尊貴。你生到這一家,這個家裡面父母、祖先都積德,好善積德,你生在這種人家。這是什麼?感應道交,自己心行善一定善與善感應。雖然佛在經上說,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一個原則。過去生中結的緣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可以作父母、作兒女這個緣很多,到底選擇哪一個來作父母?與善惡習性有關係。如果常常看佛像、常常稱佛名,他選擇這個緣一定是善緣。
  第四'身如紫磨金色',這是形容身相之好,六根完備而沒有缺陷,身相好。
  第五'豐饒珍玩',這是說富貴,你的生活富足。如果生活不富足,不可能有這些珍玩;珍玩裡面,所說的範圍也非常非常的廣泛。好德好善的人家,絕不把世間一般人看的這些珍奇希有的東西,收藏這些珍玩。有德行、有學問的人家收藏典籍,他在這裡面去享受。
  第六'生賢善家'。前面講常生貴家,著重在'常'字,他這個果報不只一世,功德利益要綿延很多世,像前面講一百次生忉利天。第六生賢善家,跟前面不相同的是,福報當然他是一世比一世要差一點。如果他生生世世肯修,福報就永遠綿延不斷,一定要靠修德,生賢善之家。
  第七'生得為王',這是享受人間的富貴。
  第八'作金輪王'。
  第九'生梵天',層次就愈來愈高,完全看你修福的大小,修福的大小不在乎造像的大小,要懂這個道理。是在你修福的心的大小,你心量大造的像小功德也大,你心量小造的像大你得福也小,所以不在像的大小,是在你心的大小,是在你心地的染淨,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佛法當中真正是平等法,如果說是我造的像大福就大,像小福就小,那隻有是有錢有勢的人才能脩大福,貧窮的人就不能修福報了,這個不平等。佛法當中平等,貧窮人有的時候修的福,比富貴人修的要超過許許多多倍,在清淨心,要懂這個道理。
  第十'不墮惡道'。
  第十一'後生還能敬重三寶',這一條很重要。前面十句都是講果報,後面這一條是因。這是佛法裡面說果,不會把因漏掉,說因一定要說到果報,這個說法才圓滿。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可見得他這個福德綿延長遠,不是一生當中就享盡。
印佛菩薩像要印全身(切記)

69779208769d1dde245bb3faa5a680  


 

印光大師:印造經像的十大功德利益
2013年07月18日10:08 新浪佛學 微博 我有話說( 14 人參與)

U9926P1443DT20130718100613  
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祖師印光大師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化導於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於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眾人。或將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眾生無量,聞法為難。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故其功德之廣大,亦復不可思議也。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謹用淺文,詮次如左。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瞋痴,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於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做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係。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人間一切爭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於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瞋火而有餘。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慳貪醜行,為墮落鬼道之深因。瞋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徵兆。結怨多生,尋仇百劫。惡緣未熟,任爾逍遙。時會已來,憑誰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見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經像,預行懺罪。於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眾,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於敵對之地位。孤與眾抗,危孰甚焉。況乎欲心難饜,有如深谷。無事自擾,不風亦波。此所以形為罪藪,身為苦本也。佛法善滅諸苦本。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諸障雪消,心安神怡。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事機一至,急起直追做去。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譬之粒穀播於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誹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歿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淨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捨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現在一切受大眾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往後一切令大眾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荊得刺,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於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製造凶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夙生貪欲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慳吝鄙嗇,不肯週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諂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慾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惟有佛法,善解諸縛。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過去積罪,自然逐漸剷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捨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墮落因。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墮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正念無作,離垢超塵。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僅此微願,已種福因。自是厥後,做再來人。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
  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佛世有一城人眾,難於攝化。佛言此輩人眾,與目連有緣。因遣目連往,全城人眾,果皆傾心向化。諸弟子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目連戒勿行凶,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今此城人眾,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種因於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
  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我既於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一一眾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眾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潔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於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之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印造經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時何處,足以適用此種植福之舉。特為研究,以便力行。今謹約述如次。
  一, 祝壽
  生本無生,無生而生。法身壽算,本來無有限量。其現在幻軀,乃從業報中來。報盡便休,無異曇花一現,何壽之足雲。今為隨順俗情故,姑且開此祝壽方便門。凡自己家中,或長者,或儕輩,或自身,舉行祝典時。切勿殺生宴客,浪擲金錢,妄造怨業。亦勿貪戀無足重輕之虛譽,徵文徵詩,接收過情之稱許。作此虛文,對眾即為欺飾,問心適足慚汗。以故莫善於掃除一切俗尚,而從事於印造經像。(有力則刻經造像,無力則寫經畫像。)仰以報四重恩,俯以濟三途苦。既能獲無量福慶,又可留永久記念。此種勝舉,尊者居士,尤宜悉心提倡,留良榜樣與多眾看。若親戚朋友家,舉行慶祝時,亦勸準此行之,為造勝福。雙方所得功德,不可稱量。
  二,賀喜
  一念妄動,而起欲愛。於本空中,幻出色身。終此天年,但見百苦交煎,諸怨環逼。聞法而覺醒者,方慚愧痛苦之不暇,又何喜之足雲。夫妻父子,無非夙債牽纏。安富尊榮,盡是生埋境界。是以覺王眼底,在在可悲。今為多方汲引故,姑且開此賀喜方便門。凡男娶女嫁時,生兒育女時,職位升遷時,新屋落成時,公司行號開張時,凡百營業獲利時,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認為歡喜之事。事而在己,應省下歡喜錢財,作此刻經造像之殊勝功德。其戚友之表情道賀者,宜預向聲明所定意旨,俾知所遵循。群以宏法範圍內事,為多眾示範。由知識階級,開此風氣。轉移俗尚,響應至捷而至宏遠,可以斷言。事在戚友,亦宜迎機利導,免作無謂之舉。省下金錢,作此自他兼益之圖。
  三,免災
  天災人禍,無代蔑有。災分大小,胥由一切眾生別業同業,感召而至。災字從水從火,示其來勢猛烈,有一發而不易收拾之概。災殃之種別,若刀兵,若瘟疫,若饑饉,若牢獄。若洪水為患,田廬淹沒。若大地震裂,城邑為陷。此外如毀滅一切所有之風災火災,以及其他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慘之結果,皆得以災禍之名目括之。觸目而驚心,思患而預防。講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緩。今為饒益一切有情故,特別開此免災方便門。無論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種種因境而生之特異災厄。以及刀兵寇盜,疫癘火患牢獄。與多生怨對,尋仇報復之一切禍災。或為父母師長,及諸眷屬,與諸戚友,祈禱免禍。或為並世而生之一切眾生,發大慈悲心,代為祈禱免禍。或為過現未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代為祈禱免禍。其最實際最有效之勝舉,當以流通佛經,莊嚴佛像,為第一美舉。是何為者,以十方三世諸佛,憫念眾生故。三界災厄,惟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誠宏法之人,與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願,默相感通故。
  四,祈求
  動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則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槃,當下清涼。不動道場中,本來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馳求之有。今為多眾勸進故,特別開此祈求方便門。凡為自己,及六親眷屬之憂年壽短促者求延壽。為子嗣艱難者求誕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釋。營業之求順遂。一切作為之求如意。(但有傷道德之行為,及職業,與佛道不相應故,均在屏除之例。)求國內平和。求世界平和。求現在未來一切法界眾生回心向善,離諸魔難。以至一切聞法之人,求增長智慧。求證念佛三昧。求臨終時無諸苦厄,心不顛倒,往生極樂。皆宜作此寫經印經造像畫像功德。至誠祈禱,終能一一滿其所願。
  五,懺悔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有云,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癡,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見金身。撫躬自問,能不惶悚無地。今為消除罪障故,特別開此懺悔方便門。修持戒行,為末世眾生,度脫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當向律藏諸法典參求。在家弟子,宜讀十善業道經,在家律要廣集,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經箋要,梵網經合注。出家戒律不備錄。夫然後了知一切過咎所在。對於自己前此曾作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懺悔開滅罪之門,闢自新之路者。當以流通佛經,莊嚴佛像,為最有效。作此功德時,至誠懺悔,以贖前愆。前此所作諸不善業,可以立即消滅。若代為他人懺悔者,亦適用此方法。
  六,薦拔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能養而親不在。此普天下為子女者,對於父母養育之恩,酬報無從,而抱無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軀體雖歿,尚有不與軀體俱歿者在。是何物,曰靈性是。此靈性者,捨身受身,被夙業所驅,重處偏墮,自難作主。循環往復,三途六趣。從劫至劫,了無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豈得留戀。善哉蓮池大師有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報親恩者,當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並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現尚滯留於六道中受苦無量者,咸得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方便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徹底酬報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淪六道故,視六道眾生皆父母,作六道眾生未度盡時,誓不成佛想。無論先覺後覺,人人皆有一親恩未報之大事因緣在。今求淺近易行故,特別開此薦拔方便門。凡值父母喪亡。或亡後七七記念。一周年記念。以至數週年,無數週年記念。或死期,或誕辰,或冥壽,作諸記念。皆宜舉行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與其他一切平輩幼輩,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若親戚朋友喪亡之時,亦宜以此類宏法功德,代卻一切無益之禮數。其所獲功德,至無限量。
  以上所述,不過僅就大概言之。此外植福機會,不勝枚舉。欲悉其詳,廣誦一切經典自知。


 

《助印佛經 及 製作佛像 十大功德》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三、夙生怨懟,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祿綿長。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
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印經造像之功德利益
2016-07-21 17:23:00
眾生沉淪於苦海,必賴慈航救濟,而後度脫有期。佛法化導於世間,全仗經像住持,而後燈傳無盡。以是之故,凡能發心,對於佛經佛像,或刻或寫,或雕或塑,或裝金,或繪畫。如是種種印造等法,或竭盡己心,獨力營辦;或自力不足,廣勸眾人;或將他人之已印造者,為之流通,為之供養;或見他人之方印造者,為之贊助,為之歡喜。其人功德,皆至廣至大,不可以尋常算數計。何以故?佛力無邊,善拔諸苦。眾生無量,聞法為難。今作此印造功德者,開通法橋,宏揚大化,遍施寶筏,普濟有緣。其心量之廣大,實不可思議。故其功德之廣大,亦復不可思議也。敬本諸經所說,略舉十大利益。
一、從前所作種種罪過,輕者立即消滅,重者亦得轉輕。
貪瞋痴,為造孽種子。身口意,為作惡機關。清夜自檢,此生所犯者已多不可計。若合多生所犯者言之,所造罪業,多於寒地之冰山,能勿駭懼?雖然,罪性本空,苟一動贖罪心機,誓願流通聖經、莊嚴佛像。罪惡冰山,一遇慧日,有不消滅於無形者乎。
二、常得吉神擁護。一切瘟疫、水火、寇盜、刀兵、牢獄之災,悉皆不受。
人間種種惡報,無往而非多生惡業所感。一念之善,力可回天。修行善業,而從最方便易行之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上做去,其感動吉神,而蒙護衛,此中實有相互獲益之關係。蓋神道、天道,自佛法言之,均為夙業所驅,未脫長劫輪轉之苦因。所以如來說法,常有無數天神,恭敬擁護。阿難集經,四大天王,為之捧案。印造經像,為諸天龍神,非常歡喜之事。以此功德,而感吉神,常為擁護。終此報身,離諸災厄,宜也,非幸也。
三、夙生怨對,咸蒙法益,而得解脫,永免尋仇報復之苦。
人間一切爭持、嫉妒、詐欺、誣陷、掠奪、殘殺等種種構怨行為,莫不起因於自私自利之一念。佛法以破除我執,為救苦雪難第一工程。印造經像,普益人間,為不可思議之法施功德,所及至廣。法雨一滴,熄滅多生怨對之瞋火而有餘。化仇而為恩,轉禍而為福。其權何嘗不操之自我也。
四、夜叉惡鬼,不能侵犯。毒蛇餓虎,不能為害。
慳貪醜行,為墮落鬼道之深因。瞋火無明,為降作毒蟲之徵兆。結怨多生,尋仇百劫。惡緣未熟,任爾逍遙。時會已來,憑誰解救。鬼魅相侵,虎蛇見逼。孽由自作,事非偶然。修士惕之,印造經像,預行懺罪。於是縱有惡緣,悉皆消釋。倘臨險地,胥化坦途矣。
五、心得安慰,日無險事,夜無惡夢。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塵世多眾,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吾人一生,十之七八,在驚憂、疑悶、懊怨、痛苦中。蓋為我計者,我以外各各皆立於敵對之地位。孤與眾抗,危孰甚焉。況乎欲心難饜,有如深谷。無事自擾,不風亦波。此所以形為罪藪,身為苦本也。佛法善滅諸苦本。彼印造經像者,或以親沾法味而開明,或則暗受加被而通利。諸障雪消,心安神怡。潤及色身,有斷然者。
六、至心奉法,雖無希求,自然衣食豐足、家庭和睦、福壽綿長。
至人行事,所見獨真。事機一至,急起直追做去。無顧慮,無希求,發心至真切,用力至肫摯,自然成就至超卓。印造經像之事,以如是肫切懇摯、至誠格天、至心奉法之人為之,雖不計功德,而所得功德,實無限量。即僅就其人所得一部分之世間福言之,自然一一具足,而無少欠缺。苟或有人,心存希望,而始行善,發心不真切,結果即微薄,可決言焉。雖然,一念之善,一文之細,皆不虛棄,皆有無量勝果。譬之粒谷播於肥地,一傳化百,五傳而後得百萬兆。作宏法功德者,烏可無此大計、無此決心哉!
七、所言所行,人天歡喜。任到何方,常為多眾傾誠愛戴、恭敬禮拜。
夙生存嫉妒心,造誹謗語,揚人惡事,暴人短處,稱快一時者。歿後沉淪百劫,慘苦萬狀,備受一切惡報。一旦出生人間,因緣惡劣。任至何地,動遭厭惡。任作何事,都無結果。而宏揚佛法之人,善因夙植。存報恩之心,充利群之念。或凈三業,作寫經畫像功德;或舍多金,作印經造像功德。所得勝福,不可稱量。現在一切受大眾歡敬之人,原從夙生宏法功德中來。往後一切令大眾歡敬之人,實從現今宏法功德中出。植荊得刺,栽蓮得藕。一一後果,胥由自藝也。
八、愚者轉智,病者轉健,困者轉亨。為婦女者,報謝之日,捷轉男身。
夙生吝於教導,以及肆口謗法,肆意毀謗有德之人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蠢愚無知報。夙生為貪口腹,恣殺牲禽,以及曾為漁夫、屠夫、獵戶、庖丁,與曾操製造兇器、火器、毒藥等權,助成他人兇殺之業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惡疾殘廢報。夙生貪慾無厭,止知剝人以肥己,慳吝鄙嗇,不肯周急而解囊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貧窮困厄報。夙生知見狹劣,心存諂曲;巧言令色,掩飾行欺;逐境攀援,容量淺窄;因循怠惰,倚賴性成;煩惱垢重,怨憤易發;妒忌心深,情慾熾盛者。沉淪重罪畢受後,還得多生女身報。惟有佛法,善解諸縛。苦海無邊,回頭即岸。罪山萬仞,息念便空。是以虔作流布佛經、莊嚴佛像之無上功德者。過去積罪,自然逐漸剷除。未來勝福,穩教圓滿成就。
九、永離惡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資超越,福祿殊勝。
一切含靈,捨身受身,往返六道,如車轉輪。千生萬劫,常在夢境。作善不已,罪畢斯升。驕縱忘本,種墮落因。作惡多端,福削壽傾。百千萬倍,惡報堪驚。地獄餓鬼,以及畜生。墮三惡道,萬劫沉淪。難得易失,如此人身。作十善業,修五戒行。生人天道,夙福非輕。諸佛如來,悲憫同深。廣為說法,首重攝心。正念無作,離垢超塵。是故印造經像,上契佛心。僅此微願,已種福因。自是厥後,做再來人。諸福圓具,出類超群。
十、能為一切眾生,種植善根。以眾生心,作大福田,獲無量勝果。所生之處,常得見佛聞法。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
佛世有一城人眾,難於攝化。佛言此輩人眾,與目連有緣。因遣目連往,全城人眾,果皆傾心向化。諸弟子問佛因緣。佛言目連往劫,曾為樵夫。一日入山伐木,驚起無數亂蜂。其勢洶洶,欲來相犯。目連戒勿行兇,且慰之曰:「汝等皆有佛性。他年我若成道,當來度汝等。」今此城人眾,乃當日群蜂之後身也。因目連曾發一普度之念,故與有緣。種因於多劫之前,一旦機緣成熟,而收此不可思議之勝果。由此觀之,吾人生生所經過之時代,在在所接觸之萬類,一一皆與我有緣。一一眾生至靈妙之心地,皆可作為自他兼利之無上福田。我既於一一眾生心田中,散播福德種子。一一眾生,皆與我有大緣。一一眾生心田中,所結無量大數之福果。雖謂此無量大數生生不已之福果,即為播因者道果成熟時期之妙莊嚴品,亦無不可。且吾人能先行潔治自己之心田,接受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之無上法寶,作為脫胎換骨、轉凡成聖之種子。吾身即與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有大因緣。諸佛願海勝功德,一一攝於我心中。我願與佛無差別,諸佛慈願互相攝。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無邊勝福,即締造於此日印造經像、宏法利生之一真心中矣。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
印造經像者之所得功德,已略如上述。但何時何處,足以適用此種植福之舉,特為研究,以便力行。今謹約述如次:
一、免災
天災人禍,無代蔑有。災分大小,胥由一切眾生別業、同業,感召而至。「災」字從水從火,示其來勢猛烈,有一發而不易收拾之概。災殃之種別,若刀兵,若瘟疫,若饑饉,若牢獄。若洪水為患,田廬淹沒。若大地震裂,城邑為陷。此外如毀滅一切所有之風災、火災,以及其他猝不及防之一切悲慘之結果,皆得以災禍之名目括之。觸目而驚心,思患而預防。講求避免之方,不可一日緩。今為饒益一切有情故,特別開此免災方便門。
無論山居、水居、平壤居,所有種種因境而生之特異災厄。以及刀兵、寇盜、疫癘、火患、牢獄。與多生怨對,尋仇報復之一切禍災。或為父母師長,及諸眷屬,與諸戚友,祈禱免禍。或為並世而生之一切眾生,發大慈悲心,代為祈禱免禍。或為過現未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代為祈禱免禍。其最實際最有效之勝舉,當以流通佛經、莊嚴佛像,為第一美舉。是何為者?以十方三世諸佛,憫念眾生故。三界災厄,惟佛威神力善能消除故。矢誠宏法之人,與諸佛慈悲救拔之深心宏願,默相感通故。
二、祈求
動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濤。靜而不擾,波濤悉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變隨緣,真如當體成生滅。隨緣不變,生滅當體即真如。一迷則夢想顛倒,觸處障礙。一悟則究竟涅盤,當下清涼。不動道場中,本來一切具足,又何欠缺馳求之有?今為多眾勸進故,特別開此祈求方便門。
凡為自己,及六親眷屬之憂年壽短促者求延壽,為子嗣艱難者求誕育,以迄疾病之求速愈,家宅之求平安,怨仇之求解釋,營業之求順遂,一切作為之求如意(但有傷道德之行為及職業,與佛道不相應故,均在屏除之例),求國內平和,求世界平和,求現在未來一切法界眾生回心向善、離諸魔難,以至一切聞法之人,求增長智慧,求證念佛三昧,求臨終時無諸苦厄,心不顛倒,往生極樂。皆宜作此寫經印經造像畫像功德。至誠祈禱,終能一一滿其所願。
三、懺悔
省庵法師《勸發菩提心文》有云:「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竟生末法?何障而不見金身?」撫躬自問,能不惶悚無地?今為消除罪障故,特別開此懺悔方便門。
修持戒行,為末世眾生,度脫生死苦海,最重要、最切用之一方法。欲修戒行,當向律藏諸法典參求。在家弟子,宜讀《十善業道經》、《在家律要廣集》、《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經箋要》、《梵網經合注》。出家戒律不備錄。夫然後了知一切過咎所在。對於自己前此曾作諸不善事,深自追悔,而欲以懺悔開滅罪之門、辟自新之路者。當以流通佛經、莊嚴佛像,為最有效。作此功德時,至誠懺悔,以贖前愆。前此所作諸不善業,可以立即消滅。若代為他人懺悔者,亦適用此方法。
六、薦拔
樹欲靜而風不息,子能養而親不在。此普天下為子女者,對於父母養育之恩,酬報無從,而抱無限之悲痛者也。然而吾父吾母,軀體雖歿,尚有不與軀體俱歿者在。是何物?曰靈性是。此靈性者,捨身受身,被夙業所驅,重處偏墮,自難作主。循環往復,三途六趣。從劫至劫,了無出期。吁嗟乎!三界火宅,豈得留戀。善哉蓮池大師有云:「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是以善報親恩者,當虔修出世法。使我今生之生身父母,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並使我百劫千生之生身父母,現尚滯留於六道中受苦無量者,鹹得仗我不可思議之願力,方便脫離生死苦海,為第一要圖。以念多生父母深恩故,作徹底酬報想。以念多生父母沉淪六道故,視六道眾生皆父母,作六道眾生未度盡時,誓不成佛想。無論先覺後覺,人人皆有一親恩未報之大事因緣在。今求淺近易行故,特別開此薦拔方便門。
凡值父母喪亡,或亡後七七記念、一周年記念,以至數周年、無數周年記念。或死期,或誕辰,或冥壽,作諸記念。皆宜舉行印造經像之殊勝功德。其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與其他一切平輩、幼輩,亦宜作此功德,以資冥福。若親戚朋友喪亡之時,亦宜以此類宏法功德,代卻一切無益之禮數。其所獲功德,至無限量。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M8gOom.html


 

gaya/佛教圖書館館刊/第四十八期/解嚴前(1949-198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 - https://goo.gl/0ibnlL

自左至右:自衍法師、曾堃賢先生、自正法師、周伯戡教授、顏尚文教授、闞正宗先生(編輯組提供)

gaya/佛教圖書館館刊/第四十八期/解嚴前(1949-1986)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 - https://goo.gl/0ibnlL

解嚴前(1949-1986)
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

──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

闞正宗 菩提長青雜誌發行人


【提要】解嚴前的臺灣佛教由荒蕪到蓬勃,緇素大德的講經弘法固然是推動佛教興盛之因,但是印經事業的提倡,從無到有,亦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朱鏡宙倡導的「臺灣印經處」是戰後臺灣佛教印經事業之始,雖然鏡宙居士主導的印經會僅十三年(1948-1962),但是卻為「臺灣印經處」及臺灣佛教印經事業奠下了可觀的基礎。其間全臺有不少印經處或以寺院、或以個人名義出現,某個程度上皆是仿「臺灣印經處」的經營模式,而「普門文庫」在民國61年的成立,則是標誌著臺灣佛教與印經事業的興盛新指標。

  本文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中心,探討解嚴前(1949-1986)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發展過程。

關鍵詞:朱鏡宙;臺灣印經處;道安法師;普門文庫;證嚴法師 


壹、前言

  戰後臺灣佛教的印經事業,其承先與啟後者,當屬「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贈經會」。自清代以降,到日本殖民時代,臺灣佛教難謂有組織、有系統的印經機構或單位。在清代雖有少數寺院或齋堂刊刻佛典,但皆是少量,且流通也有限,這可能和社會經濟、文化的不興盛,乃至印刷不發達有關。日本殖民時代,印經事業亦未見有特殊的發展,日本佛教文化中,對善書佛典的刊印流通,有別於中國佛教傳統,所以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中,未得見刊刻佛典流通,僅在皇民化運動開始後,為統治需要,以佛寺、齋堂為對象,於昭和十五(1940)年發行《新編佛教聖典》,收錄當時佛、齋教常用經典,以為規範。(註1)

  戰後,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開展,應始於朱鏡宙居士成立「臺灣印經處」,從民國38年至民國51年,凡十三年,之後移交給道安法師(1907-1977)運作。民國61年4月,有緇素五十餘人成立「普門文庫贈經會」(以下簡稱「普門文庫」),為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開展續展高潮,直到民國75年春,「普門文庫」轉給慈濟功德會止,運作凡十四年。

  戰後臺灣學界對佛教印經事業雖略有探討,但是單獨針對個別印經會的角色與功能研究者,卻未得見,因此,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的成立與運作過程。

貳、朱鏡宙與「臺灣印經處」

一、朱鏡宙生平

  朱鏡宙(1890-1985),浙江樂清縣人氏,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字鐸民,晚號雁蕩白衣,又號雁蕩老人。6歲入私塾;13歲入當地文昌書院攻讀經史;16歲應童子試未中,轉入瑤奧村鑄英小學插班;18歲考取樂清勸學所所長曹志舟創設師資講習所入學,畢業後任教於鑄英小學。宣統二(1910)年,以朱衣德之名考入官立浙江高等巡警學堂。民國元年3月,巡警學堂併入浙江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民國3年畢業,同時更名為朱鏡宙。(註2)

  民國29年冬,朱鏡宙多年任川康稅區稅務局長,以健康惡劣,對湖南省稅務局長等新職一一辭謝後,赴重慶長安寺訪太虛大師。大師贈以《金剛經.心經合刊》一部。讀經後深有感悟,而篤信佛教。抗戰勝利後,歷任甘、陝省府委員兼掌財政。(註3)民國35年,朱鏡宙返上海,一度出任上海甌海銀行總經理,不久辭職。民國36年春,南華寺傳戒,朱鏡宙隨喜前往,隨侍虛雲老和尚,戒期圓滿後,隨虛雲老和尚赴雲門,同住三個月。(註4)民國38年,隨政府來臺,抵臺之初,在李子寬居士的介紹下,寓觀音山淩雲寺,與榮宗法師同住,閱藏靜修,除印經事偶一涉足臺北外,往往數月不下山,(註5)後被政府聘為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同年夏,以臺灣佛經缺乏,與李子寬居士、大醒法師等發起成立臺灣印經處,印製佛教經論流通。晚年寓居臺中正覺寺。民國74年10月25日,病逝於省立臺中醫院,享年96歲。(註6)

二、「臺灣印經處」緣起

(一)「臺灣印經處」的成立

  民國38年夏間,朱鏡宙從廣東來臺,對佛教有很高興趣的他,在人地生疏之下,想借幾本經書卻到處碰壁。(註7)有一天,他偶過臺北市成都路覺世書局,順便想請幾部書,見案上有部木刻版的《淨土五經》,僅此一部,定價舊臺幣八萬元,覺得太貴,在店員張若虛的解釋下,於是照價請來。在歸途中,他心想,這樣的價格不是一般學佛人所能負擔,且後至者,更有向隅之嘆,於是興起組織印經處的構想。(註8)

  當時朱鏡宙在臺的學佛老友,僅李子寬居士一人,當他將構想說明後,李子寬願共同發起。初擬仿金陵刻經處成規,定名為「臺灣刻經處」,時在一旁的大醒法師表示:「既用活字排版印,與金陵雕版不同,何不逕以印經處名之?」臺灣印經處就這樣成立了。(註9)

(二)董事會與籌印經典

  印經處成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董事會。李子寬草擬一份董事名單,共計十二位:陳靜濤、王寬震、吳蘊齋、孫張清揚、陳慧復、張雲鈇、趙德馥、竺明道、趙夷午、盧滇生、陳景陶。(註10)很清楚地,臺灣印經會的董事成員全是居士,並未有法師列名。

  第一次董事會召開時,提出一份預擬三年內要印的經書,經董事會一致通過,經名如下:(註11)

表一:1949-1952年所擬印刷的經書

經名
金剛經 八大人覺經
阿彌陀經 遺教經
無量壽經 妙法蓮華經
心經 楞嚴經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大乘起信論
大悲咒 永嘉集
普賢行願品 小止觀
清淨名誨 六妙門
華嚴淨行品 地藏經
圓覺經 藥師經
四十二章經 六祖壇經
楞伽經 沙彌律儀
解深密經 優婆塞戒經
仁王護國經  



  印經處成立後所印行的第一部經是金剛經、心經等六種合訂本,(註12)三年後除了大乘起信論、優婆塞戒經、解深密經、楞伽經、藥師經五經尚待印行外,臨時加入印贈的經書超過10種,總計印行38種,發行七萬餘冊。(註13)

  印經處初期三年無疑是最艱辛的,要在印刷廠與住所間往返奔波,當時的情況朱鏡宙的回憶是:

  由西寧南路至成子寮,約莫三十餘里,那時光復未久,路敝車壞,行無定時。再由成子寮上觀音山凌雲寺,要走十里山路,為著校對,早出晚歸,備極辛勞。有時想一早趕車,往往枵腹從事。印好以後,包紮付郵,都由我一人包辦。泰華電器行李文啟居士,看得有些過不去,允在該行樓上,臨時以一榻相假,予我便利不少。但放置經書,又成問題。當時在想:如果善導寺能借給我一間寮房,則一切困難,都可解決;但一再設法,沒有結果。(註14)

當時善導寺的管理人為李子寬居士,他同時也是印經處的發起人之一,於情於理應該幫這個忙,但朱鏡宙為何交涉未果?其原因應該是當時善導寺被以臺北市兵課為首的政府機關占用所致,李子寬有些自顧不暇。

(三)經費與人手

  在籌組印經處之初,朱鏡宙即與李子寬約定,在未有成績之前,不向外公開募款,因此,在起初的三年內,所有的印製經費,都是從平日相知的幾位朋友間募集而來,當第一本金剛經合刊本出版時,印費尚不足數十元,臨時由承印商省政府印刷廠李銘成等人湊足,最初印經贊助者如下:(註15)

表二:1949-1952年部分印經的贊助者

經名 贊助者
第一部:金剛經八種合刊 朋友募集
第二部:淨土五經七種合訂本 香港吳蘊齋贊助
第三部:金剛經八種合刊(再版) 王寬震贊助
第四部 南懷瑾經營影片餘利贊助
地藏經、佛法要領 孫張清揚贊助
圓覺、遺教四經 盧滇生、陳景陶
楞嚴經 慈航法師等捐倡
法華經 白聖法師等
雜阿含經節本 南亭法師贊助



  初期三年除了經費的問題外,人手與辦事地點亦是難題重重。首先是沒有一處固定的辦事處;在人手上,選印經書方面由朱鏡宙負全責,發行方面由泰華電器行李文啟居士兼辦,並請文啟之弟李沛錢兼理,後來李文啟居士在民國40年10月間因事去香港,印經處的帳目則暫轉由協盛昌紙號李本慈經理負責。(註16)

  民國38年至41年間,印經處的經費全是私下募集而來,未曾公開向外募款。到了民國42年,雖有捐款七千五百餘元、利息五千八百餘元、售經五千餘元,但經費仍感困難,主要贊助者是來自大陸的緇素,來臺五年後,坐吃山空,且一捐再捐,朱鏡宙也不好再啟齒,於是朱鏡宙希望以增聘五十位董事因應,如果每人每年布施二百元,所收一萬元,以四分利計算,每年可有五千元,結果一經宣傳情況如下:

  當我將此意商之陳顯國居士時,陳居士立時送來二百元,又代捐來二百元。不久,竺明道,李文啟,李庚生、鄭曼青、劉中一、林松卿六居士除自捐外、更代紹介董事各三數人。湯九火太太、周月波居士各紹介六人。孫張清揚、殷金秀芳二居士紹介六人或七人,靳鶴聲居士紹介八人。(註17)

臺灣印經處以提倡印經為弘法事業,它的經營方式是集資印經,在確定經書時再臨時募捐;經書印刷出版後,每冊雖有定價,發行銷售,但贈閱的比率仍高。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從上述得知,支持此一印經事業的主要是來自大陸的官夫人、商人、居士等,他們對支撐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發展,乃至與後來臺灣佛教的蓬勃興盛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民國42年陷入財物危機,藉著增聘董事安然度過的臺灣印經處,所印刷的經書如下:

表三:1953年所印的經書

經名
增一阿含經節本 大乘起信論附科判
印光大師嘉言錄 六祖壇經
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經
普賢行願品 華嚴淨行品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楞嚴清淨明誨
金剛經 普門品
心經 大悲咒



  印經處將一部分經費存放生息,且利息以四分計算,很明顯這並不是存在銀行所得,而是私下借貸,但這種方式並無保障,有時候放出去的本金被人倒帳,民國43年1月至44年12月間至少發生兩起:

  印經處自成立以來,本無分文基金,皆由臨時捐募而來。感於目前人力物力極端艱難下,捐款來源不易。期於多得幾文收益,能多印幾本經書,使捐款人布施功德,更為廣大起見,捐款一俟積有成數,即托人隨時放息。然同時鑒於市場倒風甚烈,又不得不令人再三躊躇。於是每放出一筆款,代放之人,幾於負無限責任。在四十三年間,曾托周月波先生,放出五千元,結果吃了倒賑。周先生不但將五千元,如數先自賠付;並將利息結清,不短分文。……王寬震夫人寬素女士,亦代放出五千元,結果成了呆賑。後來本錢雖全數收回,而所有利息,亦由王女士如數賠出……。(註18)

放利損失全由代放者全數負擔,而郵費不從捐款中支付,臺地郵資尚可,海外郵資則甚為可觀,過去從朱鏡宙稿費中勉強支付,後來稿費中斷,則由友人墊付或募款因應。

  年年難過年年過的臺灣印經處,所有的工作人員皆為無給職,若遇損失則必須由私人賠償,臺灣俗諺所謂:「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正是如此。民國43年1月至44年12月止,臺灣印經處又印經數十種如下:(註19)

表四:1954-1955年所印刷的經書

經名
梵網經 藥師經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 憨山大師年譜
楞伽經 壽春本金剛經
解深密經 金剛三昧經
莊嚴菩提心經 說無垢稱經
大唐西域記 皈依三寶品
王龍舒居士淨土集 弘一大師演講集
佛教研究法 佛教科學觀
蕅益大師選集 蓮池大師選集
紫柏大師選集 憨山大師選集
遠什大乘要義問答 寒笳集



  以上22種是初版經論,尚不包括再版者。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民國43年之後所印的經論,不再以古版為主,已出現了近現代緇素的論集,如《弘一大師演講集》、《佛教研究法》、《佛教科學觀》。

  總之,朱鏡宙自民國38年夏間倡組臺灣印經處,至民國47年底的十年間,印經處的收入共有四途:1. 董事捐助;2. 臨時勸募;3. 利息收入;4. 售經收入。(註20)至民國50年農曆12月底,朱鏡宙以「衰年多病,醫戒節勞」,(註21)而將印經處移交給道安法師,共結餘現金三萬二千六百九十一元六角,結存紙張一百四十令四百二十六張,結存經書六萬一千五百七十本,尚不包括海外流通經書及書款。(註22)

三、「臺灣印經處」的經目及流通處

(一)總經目

  「臺灣印經處」與至戰後略晚興起的其他印經會組織有同異之處,相同者是接受隨喜助印,不同者是「臺灣印經處」每本經書皆有定價,並寄放在書局流通。

  「臺灣印經處」由於經費的問題,在董事的贊助並甚少對外募捐的情況下,某個程度也接受助印。為了鼓勵隨喜者,在封面裡會附上印光法師〈印造經像之功德〉一文,(註23)這一模式也影響了後來的印經單位。關於印經處的經目及流通處,綜合民國49年9月《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所載經目,以及51年12月《菩提樹》雜誌所代理流通「臺灣印經處」經目來看,大約可知朱鏡宙移交時的各類經書情況:(註24)

表五:1960年9月《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與1962年12月《菩提樹》雜誌所代理總經目

經目 定價
1. 楞嚴經 臺幣四元
2. 楞伽經 臺幣二元五角
3. 妙法蓮華經 臺幣五元
4. 地藏菩薩本願經 臺幣一元
5.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臺幣五元
6. 占察善惡業報經 臺幣六角
7. 大薩遮尼乾子受記經 臺幣五元
8. 持世經 臺幣二元
9. 金剛經心印疏 臺幣五元
10. 金剛經講義 臺幣十五元
11. 壽春本金剛經 臺幣三元
12. 金剛經、心經、普門品、大悲咒(合訂本) 臺幣一元
13. 心經通釋 臺幣一元五角
14. 觀音菩薩普門品(梵本) 臺幣五元
15. 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往生咒、華嚴經淨行品、楞嚴經清淨明誨(合訂本) 臺幣二元
16. 藥師如來本願經 臺幣五角
17. 無量義經 臺幣五角
18. 佛遺教經解、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解(合訂本) 臺幣一元五角
19. 圓覺經、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訂本) 臺幣一元五角
20. 解深密經 臺幣二元
21. 普賢行願品(梵本) 臺幣八元
22. 仁王護國經 臺幣二元
23. 說無垢稱經 臺幣二元五角
24. 勝鬘夫人經 臺幣五角
25. 妙慧童女經 臺幣五角
26. 六祖壇經 臺幣二元
27. 金剛三昧經、莊嚴菩提心經(合訂本) 臺幣一元
28. 未曾有因緣經 臺幣一元
29. 大方廣寶篋經 臺幣一元
30. 長阿含經 臺幣八元
31. 中阿含經節本 臺幣五元
32. 增一阿含經節本 臺幣二元
33. 雜阿含經(十二冊) 臺幣四十元(港幣十元)
34. 十善業道經、善生經(合訂本) 臺幣五角
35. 皈依三寶品 臺幣五角
36. 大乘伽耶山頂經 臺幣五角
37. 造像量度經 臺幣一元五角
38.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臺幣四元
39. 在家必讀內典 臺幣四元
40. 梵網經 臺幣一元五
41. 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臺幣四元
42. 瑜伽菩薩戒本 臺幣五角
43. 沙彌十戒威儀錄要 臺幣一元五角
44. 沙彌律儀要略增註 臺幣一元五角
45. 沙彌律儀、學佛行儀 臺幣一元五角
46.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 臺幣一元五角
47. 大寶積經佛說入胎藏會 臺幣一元
48. 持世經 臺幣二元
49. 佛教略述 臺幣一元五角
50. 大乘起信論附科判 臺幣二元
51. 大乘起信論直解 臺幣二元五角
52. 大乘緣生論 臺幣五角
53.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臺幣四元
54. 護法論 臺幣一元
55. 整頓僧伽制度論 臺幣二元
56. 泰北行腳記 臺幣五角
57. 蕅益大師集 臺幣三元五角
58. 蓮池大師集 臺幣三元五角
59. 憨山大師集 臺幣五元
60. 紫柏大師集 臺幣二元五角
61. 永嘉大師禪宗集 臺幣五角
62. 寒笳集 臺幣一元
63. 弘一大師演講集 臺幣一元
64. 弘一大師別集 臺幣一元
65. 王龍舒居士淨土集 臺幣一元五角
66. 夢東禪師遺集 臺幣一元五角
67. 遠什大乘要義問答 臺幣二元五角
68. 竹窗隨筆 臺幣三元
69. 南海寄歸內法傳 臺幣二元
70. 玄奘大師傳 臺幣五元
71. 僧訓日記 臺幣五角
72. 憨山大師年譜 臺幣一元
73. 虛雲和尚年譜 臺幣四元
74. 六妙門、小止觀(合訂本) 臺幣一元五角
75. 禪關策進 臺幣一元
76. 傳心法要 臺幣一元
77. 靜坐法輯要 臺幣二元
78. 大唐西域記 臺幣三元
79. 淨土要津 臺幣六元
80. 淨土切要 臺幣五角
81. 到光明之路 臺幣一元
82. 觀音靈感錄 臺幣二元
83. 菜根譚 臺幣一元五角
84. 了凡四訓白話解釋 臺幣二元五角
85. 在家學佛法要、在家士女學佛程序、人生之最後 臺幣五角
86. 佛教初學課本註解 臺幣二元
87. 護生痛言 贈送品
88. 唯心五講 臺幣一元
89. 唯識三論 臺幣一元五角
90. 佛法導論 臺幣二元
91. 佛法要領 臺幣二元
92. 佛教研究法 臺幣二元
93. 佛教科學觀 臺幣一元
94. 佛法與科學 臺幣五角
95. 佛化基督教 臺幣一元五角
96. 佛教是否較耶教更高尚之論辯 臺幣二元五角
97. 天台四教儀、始終心要、天台八教大意(合訂本) 臺幣一元
98. 八識規矩頌釋論 臺幣一元
99. 一夢漫言 臺幣一元五角
100. 寐言 臺幣五角
101. 印光大師嘉言錄 臺幣六元
102. 闡教集 臺幣一元
103. 盂蘭盆供儀規 臺幣五角
104.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臺幣五角
10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本) 臺幣八元
106. 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梵本合定本) 臺幣七元
107. 大寶積經彌勒所問會 臺幣五角
108. 彌勒上生經、彌勒成佛經(合訂本) 臺幣五角
109. 祖源禪師萬法師心錄 臺幣一元五角
110. 十二門論 臺幣一元
111. 法華三昧懺儀 臺幣一元五角
112.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臺幣二元
113. 菩提道次第略論 臺幣五元
114. 地藏菩薩本願經(梵本三冊) 臺幣三十元
115. 絕餘論 臺幣二元五角
116. 優婆塞戒經 臺幣三元
117. 高僧傳初集 臺幣七元
118. 高僧傳二集 臺幣二十元
119. 高僧傳三集 臺幣十八元
120. 中論 臺幣四元
121. 無相頌講話 臺幣一元五角
122. 華嚴經要解 臺幣二元
123. 心經添足 臺幣一元五角



(二)流通處

  民國46年至49年9月,「臺灣印經處」的會所一直在臺北市南京東路一段,(註25)雖然巷弄有所更改,應該是道路計劃所致。而在全臺的分售處(流通處),民國46年9月的《唯心五講》與民國49年9月《賢首五教儀開蒙增註》所載的略有增減,以下即根據上述二書製表:

表六:臺灣印經處1957-1960年的流通處

地區 處所
臺北 善導寺(臺北市中正路)
菩提書局(臺北市廈門街9號)
文化圖書公司(重慶南路一段90號)
盧山軒佛具店(延平北路二段171號)
建康書局(中山路二段29號)
十普寺(臺北南昌街140號)*
同福佛經流通處(中和鄉景平路1巷4號)*
佛教文化服務處(三重埔大同南路16號)*
基隆 自由書局(基隆愛三路)
新竹 德興圖書局(新竹中山路)
臺中 瑞成書局(臺中成功路)
菩提樹雜誌社(臺中市和平街39號)
嘉義 慶文堂書局(嘉義中山路)
菩提佛教流通處(嘉義中山路172號)
臺南 浩然堂書局(臺南民權路)
南一書局(臺南東門路296號之1)*
高雄 慶芳書局(高雄五福四路)
佛教堂佛經流通處(高雄成功一路)
鳳山佛教蓮社(鳳山三民路102號)
屏東 久大鐘錶行(屏東逢甲路55號)
宜蘭 宜蘭念佛會佛經流通處(宜蘭中山路雷音寺)
募善堂頭城念佛會(宜蘭縣頭城鎮)
開成寺頭城念佛會(宜蘭縣頭城鎮)*
花蓮 東部書局(花蓮市中山路152號)*

(有*記號者為民國49年新增)

  基本上,「臺灣印經處」的流通處是遍及全臺,佛寺、書局為主要網路;只可惜利用佛寺(含念佛會)為分售處的家數有限。朱鏡宙的健康因素固然是臺灣印經處最後轉移給道安法師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接受助印及販賣的流通過程中,是否存在著通路一直無法有效打開的原因?財務的缺口似乎始終困擾著印經處。

參、道安法師接手後的「臺灣印經處」

一、印經處的交接前後

  民國50年2月10日,為「臺灣印經處」送稿、收捐、包紮、送郵的周春煦居士,(註26)開始與道安法師商量交接印經處之事;道安法師決定等農曆年過後再決定交接日期。(註27)前述早在民國41年,朱鏡宙就希望善導寺負責人李子寬能借寺中一寮房,以便堆放印經處的經書未果。已經打算將印經處轉交道安法師的同年5月20日,道安法師與善導寺妙然法師(後任善導寺董事長)商量將善導寺佛經流通處暫代「臺灣印經處」發行之事,妙然允諾研究。(註28)3天後(5月23日),妙然與悟一法師商量後,決定聘請道安出任善導寺住持,雖然道安法師以「余以事多,無法應付」回絕,(註29)但是後來還是接任了善導寺住持一職,「臺灣印經處」發行問題亦轉移至善導寺中。

  民國50年6月1日,善導寺護法董事召開第二屆第一次全體董監事會議,決議默如法師辭住持職,通過道安法師任住持。(註30)6月17日,朱鏡宙到松山寺拜會,決定將「臺灣印經處」交給道安法師;(註31)6月27日,朱鏡宙、周春熙(煦)等人員復來商量印經處事。(註32)

  民國51年正月後,「臺灣印經處」正式移交道安法師,並暫於善導寺辦公。(註33)移交之時,適朱鏡宙臥病臺北醫院,未及時向部分董事說明,以致半年之後,有人去函請教,更有人匯款助印,因此才有朱鏡宙於51年10月於《菩提樹》119期發表〈致台灣印經處各董事暨讀者書〉一文,交待移交始末,此文後收於《詠莪堂文錄》。

二、編印《淨土叢書》及新版圖書

  民國52年2月,「臺灣印經處」移交之後首度的印經,是將原庫存的《佛教科學觀》、《佛教是否較耶教更高尚之論辨》、《知己知彼》、《了凡四訓白話解》、《佛化基督教》、《佛法與科學》、《佛法導論》、《佛法要領》、《靜坐法輯要》、《菩提道次第廣論》十本初機學佛叢書再版,預計年內完成。(註34)由於道安法師身兼善導寺、松山寺住持,發行「獅子吼文庫」、《獅子吼》月刊,加上又為中佛會理監事成員,所以法務十分繁忙,因此無法像朱鏡宙一樣全力投入印經處的工作。

  民國54年元旦,道安法師擬定全年工作計劃,欲「擴大臺灣印經處之組織及印經業務,組織編輯委員會及譯部、發行部等部門,廣作宏法工作。」(註35)同年10月22日,將「臺灣印經處」經書全部由善導寺運回松山寺,僅留少數於「善導寺佛教流通處」流通,道安表示:「印經處許多書無人過問,缺少宣傳與整理,同時也停頓印經工作。明年要大整理一番,恢復以往印經出版工作。」總計這五年來書的損失在一萬冊以上。(註36)雖然道安法師有意重新整頓「臺灣印經處」,但是一直未見執行,直到民國57年才有大動作。

  民國60年12月,「臺灣印經處」同時倡印新舊經書4冊,新書有《大乘起信論講義》、《大方廣圓覺經》,舊書重印有《佛法與科學彙編》、《心經通釋》,其中《佛法與科學彙編》為《佛法與科學》與其他談相同主題的合編版。(註37)這些佛典書籍對臺灣佛教蓬勃發展,有推波助瀾之效。

  基本上,道安法師接手「臺灣印經處」之後,初期主要還是以消化庫存為主,這可以從民國51年至63年間,「臺灣印經處」所公布的目錄,有許多移交時的書目未曾再版仍在流通可以看出。前述自民國52年2月翻印十本初機學佛叢書後,甚少出版新書,和朱鏡宙每個月固定選書出書有所不同。不過,到了民國57年3月起,「臺灣印經處」發起編印《淨土全書》,全書取材自《中華大藏經》、《大正藏》、《卍續藏》與藏外流通之淨典,全書分經論部、註疏部、著述部、禮懺部、史傳部五大類。(註38)後來到了民國60年6月,原《淨土全書》更名為《淨土叢書》,目錄顯示原預計編印五大類,已擴大為八大類,即:經論部、註疏部、精要部、著述部、纂集部、詩偈部、行儀部、史傳部,精裝20巨冊,總編道安法師,副總編陳子平,主編毛凌雲。(註39)民國61年2月,《淨土叢書》20冊,正式以「臺灣印經處」的名義流通。(註40)

  除了《淨土叢書》的完成,到了民國63年12月,「臺灣印經處」所累積及出版的新書計有:《佛學大辭典》、《淨土十要》、《續淨土十要》、《苦海夢》、《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念佛法要》、《佛祖心要三種合刊》、《大佛頂首楞嚴正脈科會》、《八指頭陀詩集》、《蓮宗寶鑑》、《徹悟禪師語錄》、《禪林寶訓》、《地藏菩薩本願經》、《龍舒淨土文》。(註41)以上這些書,目前在世面上仍不時可見。

  民國64年3月,「臺灣印經處」董事長道安法師努力新嘗試,擴大董事名額,凡曾助印者,皆聘為董事,並以國難、祈福、世界和平為號召:

  國難方殷,世亂日亟,天災人禍,危險萬分,核子競賽,殺劫尤大,為自救救人,惟有廣印佛像經書,以贈送、半價、照本等方式流通中外,普勸念佛行善,以挽人心,而弭浩劫,俾民安國泰,世界和平。善功所感,天庇神祐,禍可立消,福可立至。若求名利富貴,福壽康寧,或求賢妻佳偶,孝子慈孫等,皆有求必應,福報無窮。若念佛回向西方,命終定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福壽無量。(註42)

至少在民國64年這一年中,「臺灣印經處」在擴大董事參與的同時,首先推出由何毅生居士倡募的《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地藏菩薩本迹暨靈感錄彙編》徵求助附印,訴求「吾人處此亂世,多精神恐怖,生活困難,衣食住行等不能不有所需求,刀兵水火饑饉疾疫科天災人禍,亦不能有所顧慮與預防。」(註43)同年11月,「臺灣印經處」以毛惕園編纂《觀音靈感錄續編》徵求助附印,訴求「富貴康壽,固人之所同欲,雖得之有命,而求之有道。況值世界大亂,災禍頻仍,核子毀滅,恐怖尤甚,無地可逃,亦無法可禳,惟有速發改惡遷善自利利人之大心,常念救苦救難觀音菩薩之聖號,決蒙慈祐,轉危為安,富貴壽康,亦有求必得。」(註44)皆以消災免難、福壽康寧為訴求,而這些書為時人所編之書,皆有傳誦一時之效。其中《觀音靈感錄續編》初版五千冊,不足一年,至民國65年8月已贈罄,並徵求再版一萬冊,(註45)但後來僅募印三千冊,隨即三版再印二千冊,於67年4月續徵助印。(註46)

  而民國66年元月,道安法師病逝,松山寺乃至「臺灣印經處」轉由靈根法師負責,稍後在《獅子吼》上發布了「臺灣印經處」的目錄,在民國49年交接前仍有117種類的經目,至此僅餘68種:

  表七:1978年「臺灣印經處」的目錄

經目 定價
1. 淨土叢書(一部精裝20大本)* 臺幣三千元
2. 淨土十要(精裝)* 臺幣七十元
3. 續淨土十要(精裝)* 臺幣一百元
4. 淨土聖賢錄初續三四編合訂(精裝)* 臺幣一百元
5. 淨土聖賢四編* 臺幣四十元
6. 淨土五經* 臺幣十五元
7. 優婆塞戒經 臺幣十元
8. 楞嚴經 臺幣十五元
9. 楞伽經 臺幣十二元
10. 持世經 臺幣六元
11. 說無垢稱經 臺幣七元
12. 解深密經 臺幣六元
13. 佛說金光明經* 臺幣十元
14. 造像度量經 臺幣五元
15. 地藏菩薩本願經 臺幣五元
16. 無量義經 臺幣三元
1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臺幣十二元
18. 大乘大集地藏經 臺幣十二元
19. 大乘起信論 臺幣五元
20. 大乘起信論講義* 臺幣十五元
21. 維摩經註* 臺幣三十元
22. 三經合訂本 臺幣十五元
23. 心經白話解釋* 臺幣十元
24. 心經通釋 臺幣五元
25. 華嚴經要解 臺幣六元
26. 觀無量壽經白話解釋* 臺幣二十元
27. 普賢行願品白話解釋* 臺幣二十元
28.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精裝)* 臺幣一百元
29.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臺幣六十元
30. 高僧傳一集(精裝) 臺幣五十元
31. 高僧傳二集(精裝) 臺幣八十元
32. 高僧傳三集(平裝四冊) 臺幣五十元
33.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臺幣十二元
34. 印光大師嘉言錄 臺幣十八元
35. 龍舒淨土文 臺幣十二元
36. 徹悟禪師語錄* 臺幣十元
37. 佛祖心要、牧牛圖頌、淨修指要合刊* 臺幣二十元
38. 蓮宗寶鑑* 臺幣十二元
39. 夢東禪師遺集 臺幣十五元
40. 菩提道次第略論(上下冊) 臺幣二十元
41. 無相頌講話 臺幣五元
42. 佛教略述 臺幣五元
43. 念佛法要* 臺幣十五元
44. 普賢行願品疏鈔擷* 臺幣十二元
45. 法華三昧懺儀 臺幣五元
46. 佛法與科學彙編** 臺幣二十元
47. 萬法歸心錄 臺幣十元
48. 苦海夢* 臺幣五元
49. 佛學大辭典(精裝上下冊)* 臺幣五百元
50. 虛雲和尚法彙(精裝)* 臺幣一百二十元
51.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精裝)* 臺幣七十五元
52. 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 臺幣五十元
53. 大乘頂首楞嚴經正脈科會* 臺幣五十元
54. 八指頭陀詩集(精裝)* 臺幣八十元
55. 八指頭陀集* 臺幣五十元
56. 相宗綱要(精裝)* 臺幣七十元
57. 相宗八要直解* 臺幣十五元
58. 成唯識論學記(上下冊)* 臺幣二十五元
59. 在家律要廣集(上下冊)* 臺幣三十元
60. 在家必讀內典 臺幣十五元
61.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 臺幣十元
62. 永嘉大師禪宗集 臺幣五元
63. 南海寄歸內法傳 臺幣七元
64. 整頓僧伽制度論 臺幣七元
65. 十二門論 臺幣三元
66. 泰北行腳記 臺幣二元
67. 地藏菩薩本迹暨靈感錄彙編* 臺幣四元
68.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臺幣四元

(有*記號者為道安法師接手後新版,有**記號者為增訂版)

  從上述「表五」及「表七」比對來看,民國51年元月,「臺灣印經處」移交給道安法師時,約有125種經書,到民國67年4月僅餘68種來看,許多經書在庫存消化完畢之後,即不再翻印,若扣除「表七」轉移至松山寺後新印的經目,「臺灣印經處」轉移時所剩下的經目,僅餘33種,約占移交時125種的四分之一弱。道安法師圓寂後,由靈根法師接手後的「臺灣印經處」,印經事業亦漸趨緩,民國71年11月,僅就《淨土叢書》增刪再版。(註47)「臺灣印經處」的印經事業應自民國60年代起漸走下坡,究其原因,一方面固是流通上的問題,另一方面恐亦有面對逐漸增多的印經會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亦是其因。以下將探討另一個具代表性的印經會──「普門文庫」。

肆、「普門文庫」的成立

一、印經與其他活動

  成立於民國61年4月的「普門文庫」,幾乎在其往後所印贈的經書後面皆會有〈普門文庫簡介〉,談其成立的因緣謂:

  時值末法,人心不古,殺盜淫妄,層出不窮,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有識之士為挽此狂瀾,遂於民國六十一年四月邀集五十餘位志同道合之士,於吉祥寺共同發起組成「普門文庫贈經會」,克盡宏法利生之責任。(註48)

民國60年至61年「普門文庫」成立前,中華民國的國際處境日益艱難,先是民國60年10月26日退出聯合國,接著是61年2月27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大陸,發表「上海聯合公報」,9月29日日本與中華民國斷交。(註49)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時值末法,人心不古」。

  不過,除了時局的動盪外,「普門文庫」的成立與吉祥寺開山慧光尼法師有關:

  根據寺中的大護法邱瑞慶居士(普門文庫會長)說,慧光尼師皈依賢頓法師之後,曾發下大宏願,要建立一座佛教道場,為佛教界盡一份培才及弘法的心願。教導學生們在佛法上的知識,必需要有一完整的團體來負責任,這是弘法上的方便法門,於是在慧光尼師的感召下,吉祥寺「普門文庫」成立了……。(註50)

也就是說,「普門文庫」的成立與位於士林(天母)吉祥寺的開山慧光尼法師有重大關係。一方面吸取「臺灣印經處」的經驗,另一方面有開創出自己的格局;在民國75年春轉移給慈濟功德會之前,十餘年間印贈各類佛書,在臺灣佛教印經事業中具有承先啟後之功。

  「普門文庫」下設慈善、文化、弘法、總務四個組織,印贈經書屬於文化組,並掌管理文庫圖書與有獎徵文文章之審核。(註51)

  「普門文庫」成立之後,光是民國61年一年就至少有印經、徵文與慈善活動,如在6月,即發布贈書《人性之覺悟》、《佛陀的啟示》二書各三千本的消息,(註52)如果照編號來看,這兩本書分排在3、4號(見「表九」),之前應該還有其他印贈經書。除了印經會的積極運作外,8月首次針對佛學院學生舉辦有獎徵文,題目為〈論佛法與今日社會之關係〉,擬錄取18名,同時在該月出版《佛陀的綸音》、《什麼是佛法》、《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註53)9月10日,「普門文庫」同仁與北區大專學社聯合訪問真光教養院,除捐贈善款外,還贈送衣服、糖果等,活動後,大專青年還參訪位於吉祥寺的「普門文庫」,並獲贈大批經書。(註54)民國62年1月,又贈送《佛教的精神與特色》、《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之報告》、《普門品講記》。(註55)

  「普門文庫」推動各項弘法活動十分積極,特別就印經事業而言,每月出版各類型經書,累計民國61年4月成立至同年底止,印贈各類經書至少7種以上,成效十分驚人。

  由於「普門文庫」設有慈善、文化、弘法、總務四個組織,因此,慈善、弘法活動亦為例行項目。民國67年元月成立「佛教普門服務隊」,以慰問醫院、養老院、孤兒院、監獄為對象。(註56)並自民國68年起,年年舉辦齋僧,其中民國73年第6屆雖因故停辦,但仍有到各別道場齋僧。(註57)最晚從民國68年開始,「普門文庫」的印經工作開始公開系列進行,如該年公布的預定表,以平均1-2本的速度出版,每部助印價一百元:(註58)

表八:普門文庫六十八年度印贈佛書預定表

月份 書名 編述著者
一月 兒童佛學課本(標準注音) 印順法師著
弘一大師別集、菜根談合刊  
二月 佛陀的啟示(中英對照) 羅睺羅.化普樂著;顧法嚴譯
佛法與科學 無虛居士,尢智表居士著
三月 禪宗第一體悟 普力宏法師著
初機學佛決疑(長期贈送不另寄會員) 釋知義著
四月 阿彌陀經摘注接蒙暨義蘊 李炳南老師著
佛教儀式須知 釋慧舟等編
五月 菩提心影 第二編人生 慈航法師講述
佛法與科學比較闡釋 李一光著
六月 法雨繽紛第一集 聖開法師著
七月 大乘起信論疏 馬鳴菩薩造;唐法藏疏編
八月 原始佛典選譯 顧法嚴譯
永嘉大師證道歌解釋 釋南亭,許祖成述
九月 普門佛學選粹 普門文庫資料室
佛門必備課本  
十月 學佛通論 釋續明撰
聖僧掌故 隆根法師著述
十一月 頓悟入道要門論 慧海禪師著
十二月 建設佛化家庭 陳海量著
飭終津梁 李圓淨編



  「普門文庫」創立之初至民國69年,會員會費每月30元以上,(註59)至70年起改為每月會費50元以上,(註60)在捐贈給慈濟的前一年,每月會費改為隨喜若干。(註61)

  雖然民國75年春,「普門文庫」轉給慈濟時並不清楚當時已印贈多少經書,但是前一年,即民國74年元月,就「普門文庫」自己公布的〈長期再版之普門叢書〉已高達155種,若扣除其中有些缺碼且不再版者,還餘50種長期印贈,以下是其書目:(註62)

表九:1985年之前〈長期再版之普門叢書〉

編號 書名 作者或譯述者
3 人性之覺悟 文珠法師講
4 佛陀的啟示 顧法嚴譯
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演培法師講
6 甚麼是佛法 張澄基講
9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林世敏著
12 建設佛化家庭 陳海量著
14 兒童佛學課本 印順法師著
16 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 煮雲法師著
18 佛說阿彌陀經白話解釋 黃智海釋
26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白話解釋 黃智海釋
29 金山活佛神異錄 樂觀法師著
31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著
48 因果選集  
50 科學時代的輪迴錄  
51 竹窗隨筆 蓮池大師著
58 初機學佛決疑 釋知義
65 虛雲和尚方便開示  
66 地藏菩薩本願經白話解釋 胡維銓演述
69 印光大師嘉言錄 李圓淨輯
76 弘一大師別集、菜根談(譚)合刊  
78 佛教的科學觀、佛法與科學 尢智表著
86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解 釋南亭述
95 兩個世界的味道 李炳南著
96 佛陀的人格與教育 陳柏達著
98 金剛經入門 知義法師著
99 懺願室文集 祥雲法師著
100 念佛法要 毛惕園編
101 佛門詩偈趣談 祥雲法師著
102 觀世音菩薩靈應事蹟實錄 智成居士輯
110 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 慧海禪師著
115 改造命運的原理和方法 陳柏達著
119 俱舍要義 楊白衣著
120 佛學概論 釋睿理著
122 維摩詰經講義錄 釋顯珠講述
125 護國衛教專輯(一)喫茶事魔 楊白衣著
126 佛學研究法 楊白衣著
130 大方廣圓覺經  
132 佛教與禪宗 融熙法師講
136 百喻經選講 融熙法師
137 佛門必備課誦本  
139 觀潮隨筆(上) 耕雲著
140 觀潮隨筆(下) 耕雲著
14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147 佛法要領 昌宗法師講
149 邁向生命底圓滿 耕雲講
150 禪風底演變 耕雲講
151 達磨四行觀、血脈論、悟性論、破相論、最上乘論  
152 天道佛書 余澍霖著
153 肉食之過 楊梓茗著
154 虛雲和尚十難四十八奇 蘇春圃編述
155 五福臨門 陳柏達著



  「普門文庫」在轉給慈濟前的數月,即民國74年11月,已出版的經書達167種,(註63)約十四年的時間,每月平均1本以上經書出版,未曾間斷,與「臺灣印經處」不相上下,是戰後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雙璧。

二、轉贈慈濟

  「普門文庫」經營成效卓著,並非經營不善,但在業務逐漸擴大之際,為何會轉給慈濟?民國74年初(農曆年前),「普門文庫」正式遷入所購新址臺北市長安東路二段萬利大樓,並在3月3日由會長邱瑞慶主持的年度首次幹部會議上決議各項弘法計劃,甚至對農曆7月的齋僧亦有觸及。(註64)也就是說,如果「普門文庫」有意在民國75年3月捐給慈濟,則應該不會購入新址,並進行多項活動計劃。其中的轉折,根據當時佛刊的報導,與來自慈濟慈善事業的感動為多:

  普門文庫諸同修,為了響應花蓮佛教慈濟功德會會長證嚴法師的宏願偉業,和團結佛教徒的所有力量,毅然決定無條件地,把文庫、講堂和雜誌社等所有動產、不動產,以及各項他項權利,分文和一物不留地悉數捐贈財團法人佛教慈濟功德會。按該項議決係於二月二十日晚上七時正,在普門講堂舉行,由創辦人邱瑞慶、邱舜亮、李錫武三人代表出席,會中恭請上證下嚴法師蒞臨,並邀請了慈濟委員林月雲、陳燦暉等十多人參與,會中證嚴法師曾開示,對現任會長邱瑞慶居士領導普門文庫,奠定良好基礎,深表讚許。雙方洽談極為圓滿愉快。普門文庫同仁聞訊無不歡喜讚歎,咸以證嚴法師慈悲接受此一極俱意義的贈與,實為全體會員之幸,會中決定於國曆三月八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在該講堂辦理移交手續,會後再將此消息公諸全體會員與護法大眾……。(註65)

「普門文庫」捐給慈濟後,促成「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的成立,後以「普門文庫印經會」及「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同時掛名發行的經書載:「本會於民國七十五年春,承蒙臺北『普門文庫』諸居士,以艱辛耕耘之印經成果,作財法慈悲之布施,乃有今日『佛教慈濟文化法業』之具體呈現……。」(註66)民國75年8月,以「普門文庫」及「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名義發行了第一本書──印順導師著《青年的佛教》,證嚴法師在該書的〈前記〉說:

  為報答普門諸君之檀施功德,復以承續普門贈經之餘緒,當接承普門法業初始之際,敬以恩師上印下順之著述──「青年的佛教」一書,經呈准之後,印贈與佛教界諸同道結善緣,此不僅為余報答文庫諸大德者之於萬一,亦且為慈濟文化法業開始邁出第一步也。(註67)

正如證嚴法師所說,接管「普門文庫」之後,「慈濟文化法業開始邁出第一步」,並非言過其實之言。慈濟接手的不僅是上百種的經書,同時也接收了其為數可觀的會員,並且進駐「普門文庫」所添購的新址,在臺北又多一處據點。接管「普門文庫」之後,慈濟成立「佛教慈濟文化服務中心」,下轄「慈濟道侶雜誌」及「普門文庫贈經會」,自民國75年10月起,分「甲、乙、丙」三類編號印行,嚴格品管。(註68)

  慈濟運作的印經事業不同於「普門文庫」,一改過去文庫出版的書籍,朝精緻化路線,當然也不同於文庫大部分歡迎翻印流通。「普門文庫」捐給慈濟的同年9月1日,《慈濟道侶》半月刊創刊,作為服務慈濟會眾及普門文友。(註69)十七年後,《慈濟道侶》半月刊改為《慈濟》月刊迄今。不過,慈濟經營印經事業似乎並沒有持續多少年,其緣由待其他因緣再探討。

伍、結語

  「臺灣印經處」無疑是戰後臺灣佛教印經文化的開創者,其後仿其型態的成功者為「普門文庫」,其為解嚴前臺灣佛教印經事業的雙璧,可謂承先啟後。

  本文以「臺灣印經處」與「普門文庫」為核心,探討解嚴前臺灣佛教印經事業得到幾點看法:
 

1. 「臺灣印經處」在轉移給道安法師前,參與印經事業者多為大陸來臺的產官二界及產官夫人,他們是推動臺灣佛教興盛的開拓者之一,但至今研究者闕如。
2. 無論是「臺灣印經處」或「普門文庫」所印贈之經書,對推動戰後臺灣佛教的發展,難以估量,如由毛惕園所著的《念佛三要》,從民國57年9月初版三萬冊「臺灣印經處」開始起印,至民國61年修訂5版,累計至民國71年3月重訂6版,共十二萬二千冊,(註70)學佛風氣之盛,可見一斑。
3. 大約在「臺灣印經處」轉移給道安法師,即民國51年前後,仿印經處的各別單位逐漸出現,並在解嚴之初達到最高,後逐漸往下。
4. 「臺灣印經處」及「普門文庫」皆為居士所創辦,可窺見早年居士活動熱誠。
5. 印贈經書及其回向,印贈者芳名錄所祈消災福壽康寧,與興起於明代善堂惜字會的聯結關係為何,亦值得探討。


  解嚴前能見度最高的「臺灣印經處」及「普門文庫」,其所進行的印經事業,不僅是戰後臺灣佛教興盛的表徵,同時也可看到牽動中華民國國際局勢不佳之反應,如果能進一步分析各種經書版本的發行量,當可知道當時佛教徒修行的趣向。


抄寫了兩百卷佛經 為何他最終還會下地獄?以污穢之身心抄寫佛經-抄經的功德,可以轉生到一個好的世界,或再投胎為人。可是抄經時不精進,不忌肉食,胡思亂想,甚至滿腦子淫邪之念,不僅未獲功德,反而轉生為暴戾之身,將來會到冥府論罪,現在法外開恩「立誓寫四部經書(四百卷),看看如何。」一定要懺悔過錯。 https://is.gd/4m20A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