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85748_1652499644936923_3511968050124533453_n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中央社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4日電)今天為台北霞海城隍生日,也是渡台200週年。下午先是以果雕、錫藝、各式佳餚的壽宴宴請眾神,並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再以國樂、旗袍舞、「島語」演唱會慶賀。
霞海城隍爺今天生日,也恰逢渡台200週年,下午先由管理人陳文文率領眾人向城隍爺祝壽、團拜、除煞,祈求台灣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壽宴擺滿果雕、錫藝、佳餚,豐富多彩。
娛神節目則請來琴園國樂團輪番以琵琶、二胡、笛,演奏靈動活潑的曲目,還有旗袍舞蹈等;隨後「島語」演唱會登場,帶來原民、客家、閩南、東南亞歌謠等。
城隍廟前廣場還有月琴表演「西北雨」、「燒肉粽」、「點仔膠」、「望春風」等台灣民謠,民眾一起大合唱,歌聲連綿不絕。
台北霞海城隍廟公關吳孟寰表示,城隍爺生日為農曆5月14日,俗諺「十三人看人」,意為誕辰前一天迎城隍人潮眾多,只看得到人,看不見城隍爺,顯見信眾虔誠,也為文化宗教盛事。
吳孟寰指出,今年雖因武漢肺炎疫情沒有遶境,但「台北霞海城隍文化節」會持續好幾個週末,還有渡台200週年特展、演講、市集等,盼用年輕的方式傳承香火與信仰。
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 歌舞齊發讓神明歡喜 https://bit.ly/2ZGeQR2

BB16kHpF


台北市萬華區香客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繼2017年觀音爐減為1炷香,昨再貼出公告,宣告將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遊客入寺參拜也將不得自行攜帶香枝。圖/報系資料照

2020-02-28_222356

再減香 艋舺龍山寺3月13日起停止供香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台北市萬華區香客鼎盛的艋舺龍山寺,繼2017年觀音爐減為1炷香,昨再貼出公告,宣告將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香客免費香枝,遊客入寺參拜也將不得自行攜帶香枝。繼台北行天宮後,北市又一大型廟宇停止信徒燒香。
龍山寺昨傍晚在廟門入口處貼出公告,「為秉持觀世音菩薩慈悲大愛護佑眾生之精神,祈願每一位香客來寺參拜皆能心神安定,身體健康,本寺自三月十三日(農曆二月十二日)起停止供香,請勿自行攜帶香枝,不便之處,尚祈諒察!龍山寺謹啟」。
艋舺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受訪表示,考量過年信眾人潮聚集,怕手上拿香容易觸碰到別人衣服或皮膚,因此今年除夕至初三廟方已停止供香4天,事後評估效果不錯,對減少PM2.5也有所幫助,昨董事會會議決議,自3月13日起停止供應民眾免費香枝,也禁遊客點香燭。
黃書瑋表示,貼出停香公告後,就收到信眾來信大稱讚,認為可帶動減少燒香。「香枝的問題一直很困擾」,他表示,目前觀察,10位信眾裡已有6人不持香,龍山寺近年也從21炷香陸續減到1炷香,相信可逐步提升信眾對於宗教信仰的正確認知,鼓勵信眾手持1炷香繞1圈後再插香,會減少很多煙。
黃書瑋分享,俗話說「香火鼎盛」,所謂香火不是香枝多,而是人多,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才叫「香火薪傳」,而非字面上香枝點煙之意,認為信奉宗教信仰,代代流傳,才是真正的香火鼎盛。
龍山寺2017年6月減為觀音爐1炷香,去年5月禁遊客點燭。廟方昨貼出公告,自今年3月13日起不再供香。未來仍會保留觀音爐,廟方仍會每天在觀音爐點香、跑香

再減香 艋舺龍山寺3月13日起停止供香 | 生活新聞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2017-06-28_0938102017-06-28_093802  

減爐違逆宗教觀,談龍山寺減爐與官方禁香政策
減爐等於是將所有神靈不分高低等第混同供奉,這不僅忽視民俗需要自我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案的本質,也違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傳統宗教思維。
民俗亂彈
2017-06-25 09:52
推文到plurk
文/林哲緯(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系學生)
2015年6月15日,艋舺龍山寺裁撤了後殿四座香爐,僅留下主爐、天公爐及媽祖爐三座。今年(2017年)6月16日,又撤去了天公爐及媽祖爐,僅留下主爐一座。寺方為此同時舉行了記者會,邀請柯文哲市長致詞,並發放「減爐」紀念品。
封爐(黃偉強攝)
顯然,寺方對「減爐」的看法,認為是一項值得「紀念」的改革,在許多對外聲明中,也都宣稱是符合現代環保趨勢的開明措施。值得注意是,本次舉動主打「心香菩提」,教導信眾以「心香」敬神即可。那麼,若如此言,「香」並非必需品,為何在撤爐的前一晚,後殿出現了許多「取香火」的信眾,與專程到此上「最後一炷香」的信眾?
「香」是普遍於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都極為重視的「媒介」,如同艋舺龍山寺每日早課所唱誦的第一首讚韻〈爐香讚〉所寫道:「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與道教的〈祝香神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爇玉爐,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今臣關告,逕達九天」香顯然是人與神溝通的橋樑。而在民間信仰中,用途更是不勝枚舉,包括收驚、祭解、開光,連乩童降駕都要以「吞香」來展示神威
宣稱全面禁香的行天宮,其實不僅在內殿繼續燒香,也依舊以線香為信眾收驚,民眾在龍山寺減爐記者會後拿到了紀念品,還是拿到僅存的主爐去過香火以求神靈加持。對大多數信徒而言,「香」代表了「靈力」。「進香」、「會香」為何以香為名?無非是以實體香火的分割與香煙的纏繞,來象徵無形靈力的傳接與神靈的交會
信眾在被封起的香爐前依舊高舉線香拜媽祖(林哲緯攝)
或許有些人認為,留有一個爐燒香就足夠了,但是燒香在溝通之外還有一層涵義,就是「供養」
香的供養在道教、佛教中都是排在一切供養之首,故道教在行科儀時,大量使用例如「夫香者,鍾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炷向爐中,端伸供養……」諸如此類讚詠香的「香文」不少。佛教《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也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的記載。對民間信仰而言,更有「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的俗語,認為神靈必須有香的供養才得以補充靈力。因此,在民間信仰中,香爐被賦予了「神明靈力表現」的象徵,具有「專屬性」,某神明被收了香爐斷了香火,這尊神明也會因此減弱神力
延伸閱讀: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此外,香爐在民間信仰的重要性是高於神像的,神像可以請出作客、遶境,香爐必須保持終年不動,因為香爐的位置必須精心安排合於「紅字」,且被認為是該神靈的安頓所在。在傳統上,香爐不可動搖,更不可能出現裁撤香爐的舉動。而在宗教上,佛教水陸法會必須分「席次」進行供養,道教的齋醮更有「分位」的概念,擬人化的個別上供,是宗教信仰中根深蒂固的觀念。
減爐等於是將所有神靈不分高低等第混同供奉,這不僅忽視民俗需要自我發展出一套替代方案的本質,也違逆佛教、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傳統宗教思維。
三重大拜拜,虔誠接駕的老信徒(林哲緯攝)
過去在向廟宇祝賀時常說「香火鼎盛」,今日香火鼎盛反而成為一種罪惡,好像一切空氣污然的來源都出自廟宇裡香煙繚繞的香爐,少了幾個香爐馬路上的空氣就會清新宜人,人人都沒有過敏現象。事實真如此嗎?
根據北港武德宮在2016年實測顯示,在人潮洶湧的假日測量香爐旁的pm2.5排放「最大值」是94μg/m3,而一台摩托車的最高排放量是605μg/m3,足足是前者的六倍小貨車更是高達8倍以上政府對民間信仰動作頻頻,卻輕於處理日常生活其他汙染源,甚至縱放重工業汙染。前些日子震驚全台的輪胎廠發生大火事件,環保署甚至還公開宣稱「無明顯戴奧辛汙染」。
若從北港武德宮的實測案例來看,政府「宣導」廟宇收起一座香爐,其發揮的功用其實根本小於報廢一輛摩托車。根據環保署的統計資料,pm2.5的最大來源是營建及道路揚塵,其次是工業與車輛排放,焚香燒金等民間信仰行為並非主要汙染源。政府對其他源頭放任漠視,卻對各大廟宇「宣導」頻頻,是何用意?
曾有媒體大幅報導「燒香致癌」,誘導民眾人心惶惶,但事實上,一般民眾並非經常性地處於燒香空間,生活方式與實驗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更何況,燒香在最初是被視為具有療效的,甚至有「返魂香」的傳說。傳統香是以沉香或檀香加上中藥材等天然材料製成,媒體與政府單位忽視現代許多廟宇為了降低成本,採用廉價香品,所帶來的影響
因此,各廟宇該做的其實不是收封香爐,而是「換回」好香,停止欺人欺神的行為。不要使用廉價香品,然後收到剩一個香爐點廉價香,那又有何進步?
政府該有的措施應是以鼓吹良好香品優先,甚至協助建立良好焚燒方式與排煙方式,貿然減香、禁香只是嚴重傷害臺灣的傳統製香產業。政府經常提供獎補助鼓吹重汙染工業改良,卻對這個具有文化特徵的夕陽產業窮追猛打,不曾見政府有何獎勵改良輔助,製香業何辜!燒香何辜!
封爐現場長輩議論紛紛眉頭深鎖(黃偉強攝)
今日政府亟力宣導「由減香進而禁香」,宣稱燒香汙染環境且有害健康,除了是本末倒置的「假議題」、「假政績」之外,更是臺灣政府與社會長期對傳統文化的漠視與不了解所導致的結果。
民間信仰部分主事者愛好迎合政府,配合度高,繼而攜手演出一場收起香爐,金紙丟垃圾焚化爐的荒謬大戲,民俗傳統即將在我們這一代磨滅殆盡。科學無法驗證心靈,沒有人可以確定是否必須燒香才能得到庇佑,但可以肯定的是,「禁香政策」在從來沒有跨領域學者對話,深入研究討論之前,就用政治力勸導的方式,將使傳統社會文化崩解。


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 民俗亂彈 - https://goo.gl/re8GQS
2017-01-25 陳韋誠 圖文故事
圖文/陳韋誠(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農曆年前,燒香、燒金的議題備受矚目,環保署邀集各地宮廟重申「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政令,並提出減少香金焚燒的SOP:從集中燒、減燒,到最後不燒。造成民間社會議論紛紛,但不燒香和不燒金真的可行嗎?
燒香、燒金是臺灣民間信仰的物質基礎,也是引領聖靈降臨的象徵,以安五營為例,五營兵將無形無體,因此必須透過在五個方位燃化金紙,象徵神明兵將的安頓;以「黑令掃」繞行過金紙火後,表示任務暫告一個段落,兵將可以「落馬」休息。
後龍受天宮往松柏嶺受天宮進香,於廟埕安五營。
又以「淨化」神明所用的器物為例,許多廟宇在為神明配戴新神衣、神帽、金牌、銀牌前,會燃點束柴和束柴粉,經香煙薰淨後,才為神明穿戴;有些地方要清理神明金身的灰塵或蜘蛛絲時,也只能用金紙擦拭,以維持神明的神聖性;還有一些地方,神明出巡或進香前,會以壽金引火,淨化神轎,再迎請神明上轎。金紙不全然是屬於貨幣概念的功用,而是具有彰顯神聖性的價值,無可替代。
沙鹿東晉福亨宮新廟入火安座前,以香煙薰淨神座。
沉香和金紙合併使用的情形,在臺灣民間亦是相當常見的現象,常在廟宇可發現案桌上盛放著用金紙壓著衣服,並燃點線香的盤子,這類情形有下列幾種意義:
1、祈福:經常有民眾將臥病在床的家人出生年月、住址、病床號書寫在紅紙上,與病患衣物放在一起,再於上方置放金紙,以金紙為香座插香,祈求神明保祐家人身體好轉。
2、收驚:臺灣民間相信,如遇過度驚嚇時,必須透過「收驚」,讓魂魄歸位,以免做事無法起勁、心神不寧,最後導致身體欠安;遇幼兒歹育飼時,也會透過這項儀式,讓幼兒的情緒得以平緩,可以安靜入睡、正常飲食、消化排便。
3、改運:遇到厄運時,民眾亦會自發性地將乾淨的隨身衣物帶到廟裡,點香祈福,希望神明可以幫助人們改運。
民間自發性的消災解厄儀式
香火在民間信仰價值觀裡象徵著靈力,香與金紙分別代表著靈力的媒介,有香就有神,有金紙才有力。除了常見民間信仰進香儀式需要香火傳承靈力以外;比如在客家族群篤信伯公信仰,有些客庄的伯公以管轄區域大小分為開庄大伯公、田頭伯公、田尾伯公、水尾伯公,大伯公廟演戲酬神時,會以金紙包裹境內各伯公廟內的香火,再將香火迎回廟內,讓眾伯公們可以一起看戲同歡;以竹北六張犁永昌宮2016年中秋平安戲食福為例,是日早晨,迎請福昌宮(番仔寮伯公)、福佑宮(十三伯公)、義靈祠(朱羅伯公),以及林家祠義民爺香火至廟內,一同接受信眾香火。
以香支綑繫用金紙包裹的香火,如同神明親臨。
常跑田野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除了農曆7月以外,每個農曆月份的初1、15,經常是地方公廟「犒將」的日子,這一天通常是村裡的大事,有些地方由爐主、頭家負責籌備祭祀用品;有些地方,由各鄰輪值祭祀,每戶負責籌辦各種祭品來祭祀兵將,酬謝平日護佑境內安寧的無形兵將。
伸港福安宮犒將,當地居民以謝籃裝放四方金與祭品到廟前犒將,犒將時,每份菜餚皆會插一炷香;主食插三炷香。
年關將至,家家戶戶開始清囤打掃,除舊佈新迎新年,到了除夕夜當天傍晚,臺灣民間習慣先祭祀祖先,祭祀完祖先的祭品,才會端上餐桌圍爐;以彰化二林西庄為例,除夕祭組時,每一房子孫都必須各自準備一鍋熟飯跟一份四方金,其他熟食、水果任意準備,等祭品都準備好後,才能點香祭祖。
二林西庄除夕祭祖,每房子孫都要各自準備一「份」金敬拜先祖。
金紙與香的使用,體現出臺灣各地的「地方知識」,絕非僅有「燃燒」、「貨幣」的功能,若只能在文化現象的表象來誤解文化,無法以在地觀點探索燒香和燒金在行為背後的象徵意義,就一味地喊出一些「自命清高」的政客口號,實在有如鬧劇。
假使臺灣民間廟宇真的不再使用金紙和香,試問以後神明進香時,民眾自發性擺設的接神案桌要不要燒香?如果不燒香的話,「香案」要改稱什麼?進香要「進」什麼?沒有香的「香路」還配得上叫香路嗎?

2017-06-28_0949162017-06-28_0949442017-06-28_0950092017-06-28_0950242017-06-28_095045  


 

艋舺龍山寺香爐 今起剩一座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6-16
〔記者張凱翔/台北報導〕香火鼎盛的萬華艋舺龍山寺原本有七座香爐,二○一五年後剩三座香爐,為順應環保意識,今天九時卅分將再度減香,僅留下正殿的觀世音爐,信眾僅需拿一炷香,市長柯文哲、台大校長楊泮池和台大醫院多名醫師將出席封爐儀式。
萬華艋舺龍山寺今天再度減香,僅留下正殿的觀世音爐。(資料照)
萬華艋舺龍山寺今天再度減香,僅留下正殿的觀世音爐。(資料照)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除了行天宮全面禁香外,原本有七座香爐的龍山寺,前年實施減香,僅剩下正殿的觀世音爐、天公爐及後殿的媽祖爐仍有香,廟方也裝設細懸浮微粒(PM2.5)感應器,隨時監控空氣品質。
龍山寺寺務組表示,除了封爐外,民眾未來僅需拿一炷香參拜,平日人潮不多時,信眾可持一炷香拜完全程,若遇假日、人潮眾多時,則會勸導民眾先在觀世音爐插完香,再到後殿雙手合十拜拜。
此外,龍山寺目前與兩家線香廠商合作,分別為純天然檀香與無煙香,將輪流試用一至二個月,觀測PM2.5濃度後,再決定要使用哪家廠商;而香的長度也會減少。


 

艋舺龍山寺明起再減香 僅留正殿1座爐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香火鼎盛的台北艋舺龍山寺,明(16日)再減爐,原先的天公爐、觀音佛祖爐及聖母爐3座香爐將只保留正殿的觀音佛祖爐。(資料照,記者葉冠妤攝)
2017-06-15 15:2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香火鼎盛的台北艋舺龍山寺,明(16日)再減爐,寺內3座香爐縮減為1座,將邀台北市長柯文哲、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醫院多名醫師出席,並於明上午9點30分封爐。
根據《中央社》報導,繼2014年台北行天宮全面禁燒香後,艋舺龍山寺也進行減香作業,在2015年將寺內7座香爐縮減為天公爐、觀音佛祖爐及聖母爐3座,今年再決定僅保留正殿的觀音佛祖爐1座,原定5月就要縮減,但考量到改變信徒習慣應多花一點時間宣導,而延後到6月才正式實施封爐。
為配合台北市政府宣導,艋舺龍山寺除邀請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封爐活動外,也一併邀請台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醫院多名醫師等出席參與,讓信眾從健康的觀點了解減爐的原因,日前台大研究報告指出,過多焚香導致寺廟周邊空氣品質惡化,對信徒的身體有負面影響。
龍山寺寺務組表示,民眾未來參拜僅需拿1炷香參拜,並且香的長度將從原本的1尺6減至1尺3,強調信徒無論是拿香、還是雙手合十,有誠意才是最重要的。


民俗亂彈》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月老信仰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 - https://goo.gl/4TS7Gz

幽冥之人定婚配?你所不知道的臺灣月老信仰
想到求姻緣,第一個念頭就會讓人想到求「月老」。而你知道臺灣第一座主祀月老的廟宇在哪嗎?臺灣社會又是為何需要月老信仰呢?在白色情人節的前夕,我們來了解這段歷史。(最後附上超靈驗月老攻略影片)
民俗亂彈
2017-03-13 15:05

phppL5vcu  

以抓小三著稱的氤氳使者-2011年10月1日,慈德慈惠堂工作人員於開廟門時,發現有信徒雕贈一尊氤氳使者,據傳是信徒向月老祈求防止丈夫偷情,後因丈夫夢見氤氳使者施以懲戒,遂改過自新,妻子便雕神像寄託慈德慈惠堂開光祭祀

温宗翰
月老是臺灣古早時代就有的信仰嗎?
「月老」最早出現於中國唐代李復言所寫的《續幽怪錄》,是小說「幽冥之人」的一個角色,後來深入民間思維,成為民間信仰祀神。綜觀臺灣民間信仰,月下老人與中國眾多原鄉信仰神明被記述的情形有極大差別,臺灣史籍對月下老人的記錄,甚少有提到信仰祭祀的行為,大抵都是將「月下老人」或「月老」一詞,用來指稱婚姻介紹之媒人
除了2002年由古亭書屋重新整編再版的《臺南州祠廟名鑑》,宣稱是1933年相良吉哉彙整的寺廟臺帳資料,書載臺南極少數廟宇有「月老公」祭祀以外,其餘清治時期地方志書,或日本時代報導資料,再至戰後初期的文獻,也都未見具體描繪民間對月老的祭祀行為。
可以這麼說,月下老人信仰若確如《臺南州祠廟名鑑》所載,是於日本時代以前即設有月老祭祀的話,那麼相較於晚近十幾年來,民間信仰對月老祭祀的盛情、每年大量媒體報導,祭祀月老之廟宇,在中秋節或月老誕辰前後,經常借月老名義辦理的百人聯誼、集體結婚活動,以及民間對求取月老紅線蓬勃發展情況,清、日兩時期,乃至於戰後初期的月老信仰,都顯得相當沉寂寥落,故藉此或可推估,月老恐非早期漢人移民入臺時,便被積極祭祀的信仰神靈,而是在某社會發展時期創生的祀神
值得注意是,由高賢治主編出版之《臺南州祠廟名鑑》是否如實登載1933年相良吉哉所彙整之資料,尚值得史學研究者進一步分析比對。比如,該書記錄天公壇沿革時,採中日兩種文體對照,日語所寫沿革從未提及月老信仰,但中文翻譯卻加進月老之陳述,也就是說,該書雖記錄不少臺南廟宇都有月老公信仰,但究竟是1930年代的相良吉哉所錄,或2002年出版時所加,都還有進一步討論空間。


臺灣第一座主祀月老的廟宇:拉魯島月下老人祠
若就已知月老信仰研究成果而言,最早出現「主祀」月老之祠廟,是南投縣日月潭拉魯島,該地原為邵族重要祖靈地,戰後被改冠光華島之名。1978年,南投縣政顧問黃大受教授進行演講,對當時南投縣政府提出建議,模仿「西湖」建立月下老人祠,以發展日月潭觀光
據黃大受教授說:
浙江杭州西湖南山的白雲庵,旁有月下老人祠,是遊人必經之所。祠中備有許多來字典雅的籤詞,遊湖仕女,不論已婚未婚,都喜前往瞻禮求籤,以為感情婚姻抉擇之助。興建光華島的月下老人亭,靈感大概就是得自西湖月下老人祠吧!
『摘自:張瑞卿,〈採風擷俗 月下老人〉,聯合報,1981年1月16日,版12。』
不久後,南投縣政府正式於1980年,適逢南投縣建縣30周年紀念,於拉魯島上設立月下老人像,並於10月21日揭幕時,舉行盛大水上集團婚禮活動,由30對佳偶共乘「喜船」登上拉魯島,並在月下老人亭集體結婚。此後,日月潭月下老人不僅是遊客乘船遊湖必往之地,也是電視節目取景之處,且南投縣政府幾乎每年辦理水上集團結婚活動,吸引眾多情侶來此進行結婚典禮,頗負盛名。

南投縣日月潭拉魯島。(示意圖,日管處提供)
1980年中臺灣首次出現月下老人祠以後,全臺灣月老信仰並非因此蓬勃發展拉魯島上的月下老人,仍是被視為「觀光」性質居多,不見得是有強烈的信仰心理。即連宣稱有古老月老傳統的臺南,也都遲至於1990年代才出現月老的蓬勃祭祀情況,民間對日月潭月老信仰仍然抱持著疏遠態度。
拉魯島上的月下老人,一直到1999年,因受921地震影響,月下老人亭坍毀,在重建工作時,日月潭邵族族人爭取恢復祖靈地,這才於2000年底,由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神像遷往日月潭北岸的龍鳳宮祭祀1990年代可以說是臺灣月老正式開展的關鍵時期,進入2000年以後,全臺月老更加蓬勃發展。因位處知名觀光勝地,原本設於拉魯島上之月下老人亭即已有相當大量信徒登島旅遊、祭祀月老,移至龍鳳宮以後更為知名,享有龐大香火,成為中臺灣月下老人信仰重地
今日,龍鳳宮為解決信徒求籤之需求相當興盛,甚至於2012年開始,除原有廟務管理人員以外,還需另聘請專職解籤員,於廟內駐點,指導來訪信徒如何祭拜,並為信徒解月老籤釋疑,並因來訪者眾,人手嚴重不足,預定再聘第二位專職解籤員,足見其發展態勢。

昔日為拉魯島月下老人,今日為龍鳳宮月下老人 ,參拜者盛。
臺灣社會為何需要月老信仰?
月老信仰是因應人們對婚姻的需求而生,1980年由南投縣政府以觀光需求創設日月潭月下老人祠後,1990年全臺各地漸漸出現「同祀」月老的情況,由較知名的廟宇開始設立月老祭祀,並遲至2000年以後,臺灣正式開始掀起一波月老信仰風潮,甚至出現許多以月老祭祀聞名的特殊宮廟,信仰網絡更顯複雜多樣,並有相當強烈的「文化屬性」,模擬早期聯誼、婚配的發展情形。
比如1983年創設於臺中的慈德慈惠堂,原先是以濟公活佛為主祀神,常態性辦理濟世服務,透過靈乩提供社會大眾問事;2005年增設姻緣堂,除主祀月老以外,並同祀有張仙大帝、註生娘娘、送子觀音、衛房聖母等,並鼓勵信徒,在祭祀月老求得姻緣、結成連理後,返回姻緣堂還願,並同時祈求註生娘娘、送子觀音庇蔭懷孕生子,若得子嗣,再返姻緣堂還願,向張仙大帝、衛房聖母祈求庇蔭懷胎、生產順利,形成特殊信仰現象。2011年10月1日,慈德慈惠堂工作人員於開廟門時,發現有信徒雕贈一尊氤氳使者,據傳是信徒向月老祈求防止丈夫偷情,後因丈夫夢見氤氳使者施以懲戒,遂改過自新,妻子便雕神像寄託慈德慈惠堂開光祭祀,短短十年的經營,慈德慈惠堂月老信仰發展相當蓬勃,並於2013年、2015年都獲邀參與臺中市中區區公所辦理的「一區一特色計畫」,以古禮迎親、踩街祈福的文化活動,贏得眾人注目,並持續於2015年接續辦理。
臺灣社會究竟為何出現這麼樣一波月老信仰呢?若比對臺灣婚姻人口比率,其實可以立即看出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對婚姻的渴求狀態,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一文,蒐集日本時代1905年、1915年、1920年、1925年、1935年的人口數據,並比對戰後1956年、1966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90年的數據資料,對20世紀臺灣婚姻狀況的變遷有諸多具體分析,其中,戰前臺灣社會的男女性別已婚比率,可以看出很少有人拖過25歲未婚,戰後大抵上都還具備一定程度的維持狀態,只是到了1980年代,婚姻延緩的情形,從三十歲以下男性及女性已婚比率的減低看得相當明顯,整個期間,先是二十歲以下者已婚比率降低,再是20-24歲群,然後推及25-29歲群,一浪一渡逐後移動。因此,我們可以就此知道,1980年開始,臺灣的婚姻型態變遷,開始出現「結婚時機的延後」問題。(1)
晚婚是1980年代臺灣社會婚姻型態變遷的重要現象,李美玲所統計之人口數據,1980年女性介於20-24歲的已婚率尚有41.5%,至1990年則明顯銳減為24.6%;至於25-29歲間的已婚率,1980年為82.7%,至1990年則明顯銳減為68.7%;再看30-34歲,1980年為94.3%,1990年則減為88.9%,數據減少的幅度都遠較過去更為劇烈,如對比1975年而言,20-24歲已婚率為43.3%,25-29歲為85.9%,30-34歲為97.4%之數據,各年齡層相較於1980年都減少不到2%之程度,但1990年的劇烈銳減顯然已經成了具體而明顯的社會現象。(2)
這也無怪乎臺灣社會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陸續出現如我愛紅娘(1982-1993)、來電五十(1989-1996)、非常男女(1996-2003)等交友聯誼節目並有延續至今的情形,乃至於各社團、公司婚姻交友活動頻繁,或如1999年也出現以月下老人為故事主軸的電視節目《月老笑姻緣》等等。晚婚現象所帶來的複雜社會文化現象,自然不下言爾,反映在民間信仰表現上,恐怕即是對姻緣、婚姻的信仰需求,或也是為何臺灣民間信仰於1980年出現月下老人祠,並每年辦理集團婚禮,延續至2000年以後,整個月老信仰邁入高峰發展期的社會背景因素。

以抓小三著稱的氤氳使者
臺灣月老信仰的特徵
1、月老信仰始終以從屬神型態出現
一如前述,原有日月潭月下老人祠主祀之月下老人,是最早以月下老人為主神之祠廟,但時日變遷已廢廟另祀,成為龍鳳宮之同祀神靈之一,更何況設立之處原是有觀光目的,信仰為輔。龍鳳宮接納月下老人信仰後,雖然特別尊崇另立祠廟,卻依然未使其與主神關係脫節,甚至反向要求信奉者必須先祭祀龍鳳宮主神,即使信徒來訪目的不在祭祀慚愧祖師或玄天上帝、媽祖等原有主神,但進入龍鳳宮祈求月老庇蔭前,依然得跟主祀神有所接觸。獨立設殿又必須祭祀主神的信仰方式,使龍鳳宮月下老人祠既獨立又與「主廟」有所繫連,成為較受尊崇的屬神同祀現象。顯然,在寺廟祭神地位之中,普遍民間信仰依然將月老視為一種「屬神」型態
2、月老靈力展現僅於單一儀式功能
月老信仰與一般神靈信仰迥然不同,月老靈力來源主要彰顯於與信徒的儀式互動過程,亦即祭祀月老必須取得紅線或是獲得特殊加持品,如取用植物:紅花、白花、桃枝等,或是透過個人元辰的對應,來取得或改變現有姻緣不足的現象。在這些求取儀式以外,幾乎很少見得月老對其他事務的直接幫助,即便如有信徒希望月老協助斬除另一半的外遇情況,月老也並非透過個人靈力互動來滿足信徒信仰需求,而是借助其個人之從祀神,如:月老婆婆、氤氳使者等等。這顯示月老在民間信仰思維裡面具有單一性功能特徵,他必須透過更多人、更多神靈的相互扶持,才能使靈力有所展現,成就神明的靈驗性。

老祭祀通常伴隨許多不同功能的從屬神
3、臨時信徒多於長久信徒
月老信徒大多是臨時性組成,有些信徒是透過觀光體驗來接觸月老信仰,這以日月潭龍鳳宮最為明顯,有些信徒則是在尋訪需求的過程當中,進行嘗試性的探索與認識。也就是說,月老信仰較難出現常態性、長期性信仰群體。但如前引慈德慈惠堂,則也有特殊例外的表現,其每年固定徵集月老契子女會,進行聯誼活動,產生另外一種社會互動的效果,只是契子女對月老的信仰需求,除了感情、姻緣、婚姻的守護以外,幾乎無法跳躍至日常生活其它瑣事,最後依然得靠慈德慈惠堂中其他同祀神靈來滿足。因此強調功能性的月老信仰較難累積長久性信徒,大多是臨時性,為求一時姻緣、婚姻而來。
4、社會儀式與文化活動建構月老信仰
月老信仰是因應時代而生,如前引文,1975年至1980年,是臺灣第一波開始延遲結婚年紀的時間,越往後發展情況越顯嚴重,因此促成社會價值觀互動上的劇烈對話,晚婚趨勢對月老信仰形成與擴張有相當大的推波助瀾效果,這也造就月老信仰擴張時,就帶有強烈的社會互動儀式,尤其是集團結婚、聯誼活動,目的用以增加人際關係,締造婚姻的可能性,雖談不上成為一種文化傳統,但幾乎積極經營月老信仰的民間信仰廟宇,都有辦理這類文化活動的情況。由日月潭集體結婚到今日許多廟宇都辦數百人聯誼活動,這些社會性儀式都是月老信仰儀式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月老信仰「靈力」的展現,屬於社會力影響民間信仰靈力生產的一環。
註解:
(1) 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第16期,1994年7月,頁5。
(2) 以上諸多數據皆為女性已婚率之計算,參見李美玲,〈二十世紀以來臺灣人口婚姻狀況的變遷〉,《人口學刊》,第16期,1994年7月,頁2。


 

2017年01月27日08:00 龍山寺月老超靈驗 櫻花妹最愛來求姻緣 | 即時新聞 | 20170127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XTe80r
台北市要拜「月老神君」求姻緣,除了迪化街上的「霞海城隍廟」外,就屬萬華「艋舺龍山寺」的月老最具盛名,早期是日本櫻花妹跨海求桃花、姻緣必來朝拜,現在韓國及中國觀光客日益增多,也慕名而來朝聖,希望藉由月老神君的加持,牽起美好的姻緣。
早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間,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南安縣、惠安縣(即三邑)人士陸續渡海至台灣北部,在艋舺地區聚集發展,在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合資興建艋舺龍山寺。後來才迎來主姻緣的「月老神君」入寺。
月下神君又稱月下老人或月老公,是婚姻之神,掌管婚姻締結之事。相傳紅線是月下老人配婚姻用的工具,將姻緣簿中有姻緣關係的未婚男女以紅絲繩綁住,「千里姻緣一線牽」,使有緣人終成眷屬,如欲得到姻緣者,可向月老祈求取紅線,繫於手腕或隨身攜帶。
龍山寺寺務組長張雪玲說,其實龍山寺求月老並沒有標準的程序,只要帶著一顆誠摯、誠懇的心來祈求,告訴月老你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址,還有你要祈求什麼樣一段好姻緣,稟報後再拿筊杯擲杯,如果是允杯(一正一反)即是月老答允祈求,但並沒有規定要連續3次允杯才行,之後就可拿取紅線(姻緣線),等待屬於妳的愛情。
張組長表示龍山寺的月老神君算是很年輕的,原來只有一小尊神像供奉在天上聖母前,後來不知道怎麼了,突然不見,前住持再請人重做一尊大一點的,再移供奉在神殿內。
原本很多人不知道寺內有供奉月老神君,是因為曾經有一位櫻花妹來求紅線,回國後沒多久就得到一段好的姻緣,她將這段在台灣艋舺龍山寺朝拜月老神君的事蹟出了一本書,沒多久,就很多日本的女遊客蜂擁前來朝拜月老求紅線,才讓這靈驗的神蹟聲名遠播。(突發中心陳以昇/台北報導)

台北市萬華區「艋舺龍山寺」的月老神君,求姻緣超靈驗。陳以昇攝

龍山寺的月老神君常有單身男女來求姻緣。陳以昇攝

民眾虔誠的向月老祈求一段好的姻緣。陳以昇攝

龍山寺月老神君供奉在西殿,香火鼎盛,各國女遊客慕名前來朝拜。陳以昇攝

民眾向月老神君擲筊求取紅線,期待一段好的姻緣。陳以昇攝

月老神君前擺設紅線,只要月老答應祈求就能帶走,隨身攜帶或是綁在手上。陳以昇攝

艋舺龍山寺寺務組長張雪玲小姐介紹月老神君事蹟。陳以昇攝

艋舺龍山寺的月老神君面貌慈祥,求姻緣相當靈驗。陳以昇攝


 

===================


龍山寺背景1945年

136644909_2845351975708606_7018961426718586927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