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北府署原貌
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初期,設三縣一廳,即台北縣、台灣縣、台南縣、澎湖廳。這個行政劃分基本上延續自清代,1885年台灣建省,劃分為三府,即台北府、台灣府和台南府等。台北府署的位置大致在今天館前路、開封街、重慶南路和漢口街所圍成之區域,大門朝向重慶南路。重慶南路清代為府前街,館前路為府後街,這裡的府即指台北府。日本殖民統治後,直接將台北府署改為台北縣廳舍,此照片為台北府衙門最早影像,極為珍貴的歷史照片。殖民政府所設的台北縣包括基隆、宜蘭、淡水、新竹等四個支廳。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台北縣」此一行政區域名詞,後來隨著台灣局勢發展,不斷再細分調整,但台北縣始終保留,直到1920年與台北市、基隆和宜蘭合併為台北州。(取自徐宗懋圖文館製作出版「台灣歷史珍稀影像1860-1960
- 戰爭 庶民 風物」)

166765371_1332704330440118_6708517154097115558_n


2022-01-16_111350


2020-04-27_152051


2672926726

台北州廳,完工於1915年,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家森山松之助。主要入口大廳上方凸出一座扁形圓頂,四周許多小圓窗,作為通氣之用。左右兩側有衛塔。兩翼的屋頂為曼薩爾(Mansard)式,為二十世紀初台灣臺灣近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臺北州廳原稱為台北廳,1920年,日本政府將台灣行政區域劃重新劃分為五州三廳,才改稱為台北州廳,台北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及基隆市。戰後,台北州廳曾改為省政府衛生處及教育廳使用,後又改為監察院,現為國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號

臺北州廳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位於台北市樺山町。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大正4年(1915年)竣工,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巴洛克建築。現全部建物為中華民國監察院之辦公廳舍。
1915年(大正4年)竣工後,做為臺北廳之辦公廳舍,1920年(大正9年),台灣行政區改制,廳舍轉由臺北州使用至大戰結束。
1945年(民國34年)戰後,臺北州廳舍先成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辦公廳舍之一。
1947年(民國36年)3月1日成為臺灣省政府第二辦公廳,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和臺灣省政府衛生處使用。
1957年(民國46年)6月,臺灣省政府遷移至南投縣南投鎮中興新村後,此處改設臺灣省政府臺北聯絡處,並擴建第二期房舍由臺灣省漁業局使用;1958年(民國47年)8月,改由監察院使用至今。1998年(民國87年)被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第二期房舍則由臺灣省漁業局繼續使用至2000年(民國89年)11月6日才轉交監察院使用。
建築特色
主要出入口處也是主體建築的交點,成拜占庭式圓盤頂,多開了小窗增加外觀變化及內部採光,兩側佐以圓頂衛塔烘托出入口的威嚴與肅穆,呼應中央圓盤頂又配合修飾轉角。
山牆形式多變化,有破縫山牆、圓形山牆等。
三樓屋頂開老虎窗,二樓為方窗,一樓為圓拱窗,出入口一樓又加開了牛眼窗增加採光。

古蹟地圖 @ Hsu的總目錄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xeTxfB

「台北廳」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北廳」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北廳」的圖片搜尋結果

城鄉雜記---56.監察院 (台北州廳) @ Hsu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lfh172

6  

相關圖片「台北廳」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監察院 - 建築物主題網 ─ 台北廳舍設計與施工 - https://goo.gl/b9fq8x

日治時期中後期的1926年,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五州為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及高雄州,三廳則是花蓮港廳、台東廳及澎湖廳。
台北州廳舍,是台灣日治時期台北州之行政中心,位於台北市樺山町。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大正4年(1915年)竣工,是台灣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日治時期巴洛克式建築。台北州廳舍初建時期稱為「台北廳新廳舍」,到了1920年為了因應當時行政區域的變動,於是定名為「台北州廳舍」,成為當時北台灣最高的行政機構。而日治時期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同隸屬於台北州轄區,由「台北州廳舍」負責管轄。
台北州廳舍原址在日治時期是一大片稻田,當地名稱為樺山町,台北州廳舍在起造前已做好都市計畫,並劃定道路,台北州廳舍西側緊臨當時台灣最寬的道路-「三線道路」,許多機關單位矗立在該道路兩側,因此台北州廳舍興建選址上,即以交通四通八達的「三線道路」旁為最佳選擇,加上此處距離台北州廳舍舊廳舍最近,且位於重要街角之處。
台北州廳舍於1915年竣工後,主要做為台北廳的辦公廳舍,1920年台灣行政區改制,廳舍轉由台北州使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之後,台北州廳舍先後成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台灣省政府之辦公廳舍。1957年省政府遷移至南投中興新村,原台北州廳舍轉由監察院使用至今,並於1998年正式公告為國定古蹟。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面對著十字路口,入口朝西北方,平面呈曲尺形。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初建時只有中央入口及兩翼的局部,至1925年之後才陸續增建。近年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又增建西南角入口及高樓,採仿古形式,外觀上頗為協調。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主要入口大廳上方凸出一座扁形圓頂,四周闢有許多小的圓窗,主要作為通氣之用。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左右兩旁又建有衛塔。值得注意的是,台北州廳舍(監察院)使用所謂的破山頭設計(roken Pediment),使得建築物的細節較富變化。台北州廳舍(監察院)兩翼的屋頂則為曼薩爾(Mansard)式,有兩種坡度,閣樓內有許多組木桁架支撐,皆為日治時期初建時的原物,顯示了1910年代台灣近代建築的屋架特色。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的建築平面呈90度直角「V」字型配置,正大門位於左右兩側翼樓的交會處,門廊採圓弧狀設計,主樓屋頂以拜占廷式的碟形圓頂搭配12個半圓採光窗與八支托斯崁雙圓柱營造出雄偉壯麗的印象,仰視高18公尺的中央敞廳神殿圓頂,鑲崁精緻的花果彩繪玻璃,華麗氣派。從門廳循M型樓梯上樓,二樓環立愛奧尼克柱式,兩側翼樓為曼薩式屋頂。
台北州廳舍(監察院)門樓正面呈現出多元豐富的主題設計巧思,左右翼樓裝飾相同,棟身卻左長右短,協調但不對稱, 反而意外創造出不對稱的協調的視效;壁面紅磚及仿石兩種不同的建材,交互輝映紅白相間的飾帶,正門與側門左右八角形的衛樓,恰似兩位忠心耿耿的護衛武士,牛眼窗精緻的花果泥塑讓壁面注入活潑的氣氛,門樓上去結構的破縫山牆創造出破空的動感效果,幾何的立體柱式刻意塑造繁複質感,精細雕塑的勳章泥飾驕傲地為自己別上榮耀的標記。

日本時代舊台北廳老照片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MffQq6

=============================

1934臺灣軍特種演習-3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HWKPs4

1934臺灣軍特種演習-3

twmemory_001290

1934年日本時代臺灣軍舉行特種演習,規模遍及新竹,桃園,臺北地區。演習內容著重空襲的各種情況,重要建築物佈滿了偽裝與防護、模擬疏散及損害復原等等項目。
圖為臺北州廳(今監察院)進行防空偽裝的樣貌,令人難以想像。

感謝團友 Calvin Lin 分享圖文

延伸閱讀
1934臺灣軍特種演習:http://www.twmemory.org/?p=5523
1934臺灣軍特種演習-2:http://www.twmemory.org/?p=5603

==========================================

「台北廳」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北州廳(監察院)

臺北廳管內圖之嗄嘮別 - https://goo.gl/KUESR1

日本時代舊台北廳老照片

twmemory2963

感謝團友 Shine Shen 分享一張台灣 日本時代舊台北廳官署老照片。
有團友知道這張老照片的原址是現在的哪裡嗎??

台北廳為日本時代1901年(明治34年)~ 1920年(大正9年)間的行政區劃,
詳細資料可參閱:
http://zh.wikipedia.org/wiki/臺北廳

=====================

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

台北州廳,完工於1915年,設計者為著名的建築家森山松之助。主要入口大廳上方凸出一座扁形圓頂,四周許多小圓窗,作為通氣之用。左右兩側有衛塔。兩翼的屋頂為曼薩爾(Mansard)式,為二十世紀初台灣臺灣近代建築的代表作之一。
臺北州廳原稱為台北廳,1920年,日本政府將台灣行政區域劃重新劃分為五州三廳,才改稱為台北州廳,台北州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台北市、台北縣、宜蘭縣及基隆市。戰後,台北州廳曾改為省政府衛生處及教育廳使用,後又改為監察院,現為國定古蹟。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2號

==================

樺山小學校是曾經存在於台灣日本時代的小學校。校址位於台北市樺山町。其前身為設立於明治44年(1911年)的台北第四尋常小學校,原校址位於後來的台北市役所。昭和13年(1938年),遷入位於同町的新校舍。樺山小學校曾經是許多展覽及典禮的會場,例如,第一至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在此舉辦。
1911年(明治44年):設立「台北第四尋常小學校」。
1915年(大正4年):更名為「台北城北尋常小學校」。
1920年(大正9年):台北市制施行,部分校舍用於設立台北市役所。
1922年(大正11年):台北市町名改正,更名為「台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
1938年(昭和13年):位於舊校舍東鄰之新校舍完工,舊校地由台北市役所使用。
1941年(昭和16年):依據《國民學校令》,更名為「台北市樺山國民學校」。
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9月2日二戰結束,同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後廢校。目前校舍為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使用(於1957年入駐後使用迄

相關圖片


(臺北)第四尋常小學校 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為樺山尋常小學校前身,光復後,校區被變更成為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所在,現為行政院所在。

松山尋常小學校到雙葉國民學校 - https://goo.gl/vNIIYU

「樺山尋常小學校」的圖片搜尋結果

和13年 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學生在樺山町祝賀南京陷落遊行

樺山尋常小學校時期
行政院前身臺北市役所的基地位置在樺山町,命名為「樺山」,是為紀念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此區在日據初期規劃為小學用地,最初稱為第四小學、城北小學校,1911年(民國前1年)改稱樺山尋常小學校。 日據時期,國民教育分為「小學校」、「公學校」及「教育所」,除「教育所」屬警務局管轄外,「小學校」及「公學校」均屬文教局管轄。當時此三種學校不僅教學內容與課程編制不同,校舍與設備亦不同。小學校大部分招收日本子弟,臺籍學生非常少;臺灣人子弟唸的是公學校。樺山尋常小學校的格局很像軍營,有操場和一棟一棟的教室。在行政院正前方二十公尺處,原來還有一排樺山小學校的教室,是二層樓的紅磚建築,也就是新聞局最初的辦公室,於民國70年代拆除。
1. 臺北市役所時期(民國29年-民國34年)
臺灣總督府於大正九年(1920年)七月三十日公布臺灣市制,於同日公布臺灣市制自大正九年(1920年)十月一日起施行;同年八月十日,公布州、廳的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之名稱、位置、管轄區域,設臺北市,隸屬臺北州,於同年九月一日成立臺北市役所。據昭和六年(1931年)《臺灣事情》的記載,當時臺北市的面積為2.7052方里(約為41.7177平方公里),人口244,244人。 臺北州管轄範圍包括臺北市及七星、淡水、基隆、宜蘭、羅東、蘇澳、文山、海山、新莊等九郡,涵蓋今天臺北縣市、宜蘭、桃園的一部分,州治設於臺北市,州廳舍即今監察院。 臺北市役所就是臺北市的行政中心辦公室,成立之初,係先借用樺山尋常小學校的建築,將「臺北市役所」的牌子掛在校門正式啟用。 後因市政業務不斷擴展,組織編制逐漸擴增,大正九年(1920年),編制僅庶務、財務二課,至昭和十六年(1941年)擴增為文書、會計、庶務、振興、兵事、防衛、稅務、學務、社會教育、社會、商工、農務、土木、營繕、衛生、水道、自動車共十七課。在日據時期,市役所則先後歷經了十二任市尹(昭和十五年(1940年)十月後改稱市長),其中以第一任市尹武籐針五郎在任四年三個月最久。 日本昭和十二年(1937年)間大樓開始興建,至昭和十五年(1940年)竣工,昭和十六年(1941年)遷入新大樓辦公,歷經了石井龍豬、木原圓次二任市尹。
小圖示 臺北市役所由來
日據初年,臺北直屬臺灣總督府管轄,所以沒有市長;直到民國九年,臺北升格為市,臺北才有市役所,也才有市尹。市役所即市政府,「市尹」係沿用中國古時候市長之稱,第一任市尹為武藤針五郎。市役所編制包括:文書課、會計課、庶務課、振興課、兵事課、防衛課、稅務課、學務課、社會教育課及商工課等,因規模逐漸擴大,先是利用樺山尋常小學的部分校舍辦公,後來才在民國26年大興土木,正式建造廳舍,興築了市役所新廈(今行政院中央大樓)。
小圖示 選址緣起
清代臺北市街的發展,最繁榮的地點是艋舺;後因閩粵族群械鬥及淡水開港,逐漸往大稻埕地區發展。清光緒元年(1875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設臺北府獲准;光緒八年(1882年),臺灣道劉璈召募工匠興建臺北城池,臺北府城於光緒十年(1884年)底竣工。
行政院現址涵蓋忠孝東路、中山北路、北平東路與天津街等街廓,原址在清朝並無建物,位於臺北府城東北角,屬於臺北城外之三板橋(大竹圍)範圍;其時溝渠、水田縱橫,附近有劉銘傳設立之全臺鐵路招商總局。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臺灣受日本統治,日本逐步在臺北實施都市計畫,拆除臺北府城的城牆。1904年(民國前8年),開闢三線馬路,即今中山南路;後又開闢敕使街道,通往圓山神社(今圓山大飯店);通往基隆的道路,則從臺北火車站前的三線道路向東延伸,即今忠孝東路。城內及城東新規劃的街廓多提供作為公共建築、機關建築及學校用地。
日據時期,日本人在臺北城有幾個階段從事大規模的公共建築計畫。 在1900年(民國前12年)初期的市區計畫中,拆除臺北城牆;接著以城內區的中部及東部為重心,建造了臺北驛(民國前12年,臺北火車站)、總督官邸(民國前12年,臺北賓館)、臺北郵便局(民國8年,今博愛路口附近)、臺灣銀行(民國27年)、地方法院等,以及實施市區改正計畫。
繼而在1911年(民國前1年)之後,擴大官署建築之建設,包括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民國前1年,原址改建成今日中央聯合辦公大樓)、臺北州廳(民國4年,監察院)、軍司令部(今海防署)、總督府博物館(民國4年,國立臺灣博物館)、專賣局(民國5年,公賣局)、總督府(民國8年,總統府),以及新公園(二二八紀念公園)、臺北市役所(民國26年,行政院中央大樓)等。臺北市役所的選定,是在第二階段的都市計畫行動中。
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民國34年-民國36年)
民國34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戰敗投降,八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特任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九月二十日頒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設置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隸屬於行政院,主要職責是接管地方行政及籌劃地方組織。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以原臺北市役所為公署辦公廳。
3. 臺灣省政府辦公廳時期(民國36年-民國46年)
民國36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五月十六日行政長官公署裁撤,同日成為臺灣省政府辦公廳,臺北市改隸臺灣省,第一任臺灣省主席為魏道明。 在臺灣省政府辦公廳期間,共歷經五任省主席,第二至五任省主席分別為陳誠、吳國禎、俞鴻鈞及嚴家淦
民國46年六月三十日,臺灣省政府遷至南投中興新村,此棟建築成為行政院辦公大樓,至今仍為行政院所使用。
4. 行政院辦公大樓時期(民國46-)
民國46年臺灣省政府遷至南投中興新村,現址成為行政院辦公大樓。

臺北市信義區興雅國民小學校史沿革 - https://goo.gl/o3T7zQ


2672726728267301605271144221456-1200-600x421


相關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