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是宇宙最大的能量,一個人回到心,就沒有「我」了,要修練心性,有個最單純的方法,就是不斷說「謝謝」兩個字,謝謝到底心胸一放大,人生價值觀就整個翻過來,完全改觀,生起平等心。 在生活中不斷說謝謝/每個人的生命,都擁有很多禮物, 但如果不打開使用它們,禮物等於是廢物!乞丐教我的事:第一次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CQCdz
戒定慧/貪、嗔、痴/雞、蛇、豬/三無漏學/佛教戒律/八正道/十波羅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PYhVT
日本茶道/趙州從諗禪師/以「喫茶去」來接引學人,有「趙州茶」的稱號,參禪理•喫茶去,這也啟發了後世的日本茶道/「趙州古佛」/趙州禪師語錄/南泉斬貓 不是事/「念佛一聲,漱口三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9bseR
無財七施/八正道
============================
無財七施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
“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第一,和顏施,就是用微笑與別人相處;
第二,言施,就是要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贊的話、謙讓的話、溫柔的話;
第三,心施,就是要敞開心扉,對別人誠懇;
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
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動去幫助別人;
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老弱婦孺;
第七,房施,就是將自己有空下來的房子提供出來,供別人來休息。如果你有了這七種習慣,好運會隨 之而來的。
這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應該堅持的,這不是為了將來有福報,念念為眾生。
======================
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
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之意。但在《雜寶藏經》中,所勸於世人的卻是「無財之七施」:
那就是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顏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潔而端正的儀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溫和的語氣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譽等讓給別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房子接待訪客之意。
若遇有貧窮者,自己雖無財可施捨,但在見到他人布施時,亦應隨之而生歡喜心。
---------------------------------------------------------------
布施有一個先決條件,你想布施給人,必須有人接受。一般人的想法,都以為布施的人重要,接受的人渺小,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佛教裡的「施」與「受」是同等利益,「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應相互尊重,沒有彼此,不分人我。
=========================
非財布施
作者:李坤海 文章來源:明倫月刊 351期
在佛教經典中記載,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筆者最近閱讀日本佛教書籍,得知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為經濟能力不佳者設想的七種「非財布施」。台灣的學佛人士較少人知道,故筆者針對日本佛教徒現今正鼓勵推行實踐的「非財布施」做個介紹,並將其引申,抒發個人的感觸和心得於後,希望與讀者大眾共勉實踐之。
所謂「非財布施」包括「體施」、「心施」、「目施」、「言施」、「和顏施」、「座施」、「借宿施」等七項。以下逐項細說:
一、體施 ── 沒有報酬的方式提供自己的勞力為對方服務,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前者如當義工,後者像是一九五O年在越南(當年南北越尚未統一)的佛教僧侶集體自焚殉教。越南僧侶們為抗議當時南越政府鎮壓佛教徒不准人民信仰佛教的命令,這些勇敢的示威僧侶前仆後繼地以自己的身體企圖換取更多人的性命,這種行為不能說是自殺,而是典型的「體施」。
二、心施 ── 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等布施。譬如遠古的堯舜以道德垂拱,結果天下太平 ,人心歸向。堯見自己兒子的賢能和道德比不上舜,他為天下人的幸福設想,決定把地位讓給舜,這種地位的禪讓,成為永垂不朽的美談。
今年重陽節前夕,社區滿六十五歲的老人集體到台北旅遊,旅程中承蒙社區住眾開設的素食餐廳招待。值得一提的是,這間餐廳裡提供的蔬果,因為怕有農藥殘留,用自來水洗了又洗,最後還用大量的開水洗滌一番,如此處理令人吃得安心,料理的菜餚也特別好吃。試想,時下能像這間餐廳如此用心、發心的有幾人?回程時,餐廳主人還專程送來百餘盒的便當,這分為別人設想的善心及念舊的情感,讓老人們深受感動。
三、目施 ── 定睛注視對方的起居行動等布施。前幾個月在台北,有一位年屆耄耋的退伍軍官跳樓自殺,風燭殘年的他孑然一身,老病纏身又無親人依靠,只好選擇自殺一途。如果能有人多方照護這類孤苦老人,或指定專人經常對他「目施」,或許不至於發生如此悲劇。
國民革命成功後,國父孫中山先生讓位給袁世凱當首任的大總統。但袁某亟思當皇帝,他的二子袁克文反對,一再勸袁某勿走火入魔,結果招來袁某的叱責,並予以軟禁。在軟禁期間,他一直對父親袁某「目施」,前後發表兩首諍諫的詩,希望父親懸崖勒馬。
四、言施 ── 給對方說好話的布施。印光大師曾開示我們「多行四好」 ── 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勵人應切實勵行。能做到大師的訓辭,大者必有好報,小者立足社會無往不利。孔子說:「巽與之言,能無說乎?」表示對人說好話,雙方都蒙受其利。在此舉出一則清代俞樾的〈高帽〉故事。
俗話把當面奉承人叫作「戴高帽」(北平的俏皮話,表示向人說好話)。有個在朝廷做官的要放到外地任職,臨走時向老師告辭。老師告誡道:「地方官可不好做呀,要小心謹慎。」
學生回答說:「我已經準備了『高帽子』一百頂,逢人便送一頂,想來不致於出什麼岔子。」
老師生氣地訓斥道:「我們要用正道來待人,哪能這樣?」
學生馬上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幾個啊!」
老師微微點頭道:「你這話說得還有點見識。」
這人辭別了老師,對人說:「我這一百頂高帽子,如今只剩九十九頂了。」
好話人人都喜歡聽,多說善意的好話布施給人,能令眾生歡喜。
五、和顏施 ── 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例如對郵差先生親切和藹地說:「勞駕您了,辛苦您了,謝謝!」而對方必定露出一副笑臉回敬。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和和氣氣相對,這是禮貌也是做人最起碼的道理。
六、座施 ── 如在公車內讓座給銀髮族、殘障人士及小孩等的布施。據筆者搭公車的經驗,年輕人不讓座位,甚至霸佔「博愛座」的現象很嚴重。有的學生自己爭先上車,不肯讓老人先上車,坐在位置後便意兩眼閉起假睡。盼望各界多行「座施」的宣傳,畢竟「座施」者行好事必有好報應。
筆者在日本旅行多次,發現他們的公車司機很「可愛」,他(她)們經常透過廣播呼籲年輕人要讓座,偶爾還會在停車空檔時站立起來,看看車箱內有否不讓座的年輕人,一發現年輕人沒有愛心,他(她)會扳起臉孔訓斥對方一番。這一點我們做得到嗎?
七、借宿施 ── 給弱勢者或一時窮困之人提供一宿。日前從報紙中看到一則饒具人情味的感動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住於台北市某中年男子,因多年失業,靠著打零工維生,家中有一位十一歲的女兒,因為打零工不一定天天有,往往三餐不繼,父女經常撿拾垃圾桶裡的食物過日子。後來他覺得如此生活淒慘,倒不如把女兒寄養在親戚家吧!於是,他騎著自行車想以六天的時間,把女兒載回到嘉義老家。當這對父女騎到苗栗市北苗派出所附近時,被晚間巡邏的吳姓警員發現了,認為他們行跡可疑,攔阻下來問明案由。面對一個月沒有洗澡滿身發臭,已經兩天沒有進食的可憐父女,吳姓員警二話不說便把他們帶回公家宿舍,先讓他們洗澡,拿出衣服給他們換穿,到外頭買許多餐食供他們吃個飽,還留下這對父女住宿一晚。翌日早上,吳姓員警的母親煮一頓豐富的早餐,請他們父女吃完後,拿了好幾佰元塞在女童的口袋裡,然後由吳姓員警跟一位同事送到苗栗車站,準備讓父女倆搭電車回嘉義。跟吳姓員警有交情的火車站務員得悉原由後,為了這樁好事不讓吳姓員警一人包辦,他也掏腰包購買兩張車票,送父女倆上車回嘉義。
社會上壞人很多,但是好人也不少,像這位吳姓員警及火車站務員共同編織的善舉故事,多麼溫馨,多麼動人心弦!
許多人誤以為所謂的布施,就是拿錢資助需要幫助的人,殊不知還有不用錢財的「非財布施」。非財的布施,在於「做不做」而己,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有充裕的錢財當然可以行財布施,假若沒有多餘的錢財也可以行「非財布施」,可以讓我們人生的「功過記錄簿」,留下的功德多於過失!
==============================
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面前哭訴: 〝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可我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呀!〞〝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樣東西。〞
1.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不虛情假意;凡事心存恭敬,不藐視他人;凡事心存謙讓,不高視不慢吞;凡事心存和樂,不厭煩暴躁;凡事心懷感恩,不自讚己功;凡事心存慈悲,不幸災樂禍;凡事心存法喜,不貪戀物慾;凡事心存寬恕,不吹毛求疵。
2.和顏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微笑。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不得人緣,容易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千萬不可假笑,皮笑肉不笑會增加皺紋。
3.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益,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嫉妒。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4.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奇裝異服;好幫助別人,善與人同;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和而不流,和光同塵而不同流合污。
5.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講話精簡扼要,不說無益的廢話;談吐侃侃,不急躁;言談有條不紊,不雜亂無章;常讚美別人的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遇到被關、被綁、被殺的動物,盡可能大聲念佛,並希望牠們能往生佛國淨土。
6.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棄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7.房施
請朋友到客廳小坐休息,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充分利用房子的功能。例如:請朋友來談論學佛的心得、以比較莊嚴的房間做小佛堂、小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眾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附:有人以「耳施」代替「房施」。這也是不需花本錢的。耳施就是——聽別人講話,能洗耳恭聽。別人有問題或苦難時,能聽他傾訴而不煩躁。不聽靡靡之音。心常清淨不分別。
〝沒有錢財佈施,可以讚嘆別人佈施,或者看見別人佈施時,心存歡喜或發願將來能互相幫助,共成其事。況且,對別人講述人生的經驗或佈施的利益,並不需要花什麼本錢。連默默的關懷和祝福都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
釋佛開示即使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布施,值得我們身體力行。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布施。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 捨身施:從事一些不求報償的奉獻活動。如:加入公益團體成為義工,或每月固定撥出一些時間為大眾服務,並且不求回報。
二、 和顏施:一個微笑帶給自己愉悅的心情,也讓別人感受到開朗的美好,這是最簡單的布施,也是最容易彼此感染的,而且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三、 心慮施:要有一顆為人著想的心,懂得將心比心,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也不要加諸在別人身上,對人多一份真誠關懷與體貼。
四、 慈眼施:我們的眼睛很容易顯現出我們的心情,有些目露兇光,讓人不寒而顫;有的人眼露鄙視,讓人心生畏懼;而溫柔的眼神卻能撫慰人心;慈眉善目的人讓人如沐春風。
五、 愛語施:善良的言語可讓人感到溫馨,帶給人多一點勇氣和希望,避免妄語、兩舌、惡口,學習言常至誠,學習得體婉約。
六、 房捨施:外面下雨,提供屋簷讓人避雨,走在路上願與人共撐一把傘,當人有難,願意幫助人。
七、 座床施:在公車或是捷運上,都要提醒或讓座給老弱婦孺,在任何地方,願意讓座給比我們更需要的人,這就是座床施。
《大般若經》:一切修行當中,應先行布施。菩薩有六種度化眾生解脫苦惱的方法,叫做「六度」。乃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中布施乃最易行之方便法門,布施有如井中水,明中去了暗中回,布施不是「一曝十寒」,而要「細水常流」,布施是可破除吝嗇和貧窮,累積福德資糧,成就一切佛道基礎。
沒有錢財布施,可以讚嘆別人布施,或者看到別人布施時,心存歡喜或發願將來能相互幫忙,共成善事,如果你能身體力行七項布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
時常有人問如何行善布施,我總以為行善布施要從我們週遭的親戚、朋友、鄰居、兄弟、父母開始,凡事對他們心存恭敬、心存和樂、心存感恩、心存寬恕,如此比對外界行種種財施,浪得虛名,而自己內心仍難以安寧,要來得更有意義。
沒有錢財布施,可以讚嘆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心存歡喜或發願將來能相互幫助,共成其事。何況,對別人講述人生的經驗或布施利益,並不需花什麼本錢。連默默的關懷和祝福都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以下有七種布施是不需要花本錢的,這叫做無財七施:
一、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凡事心存謙讓,而不貢高我慢。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慾。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笑容,否則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非但不得人緣,又容易到處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
三、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四、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不奇裝異服;喜好助人,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
五、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常讚美別人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六、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七、房施
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以房間供作佛堂、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
無財七施--
七種不損財物的布施
(《雜寶藏經》〈七六 〉七種施因緣)
佛說有「七種施」,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以惡眼 ,名為眼施。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 。是名第一果報。
二、和顏悅色施:于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不顰蹙惡色 。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于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出柔軟語,非麤惡言 。捨身受身,得言語辯了,所可言說,為人信受。未來成佛 ,得四辯才。是名第三果報。
四、名身施:于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起迎禮拜,是名身施 。捨身受身,得端正身,長大之身,人所敬身。未來成佛 ,身如尼拘陀樹,無見頂者。是名第四果報。
五、名心施:雖以上事供養,心不和善,不名為施。善心和善 ,深生供養,是名心施。捨身受身,得明瞭心,不癡狂心。未來成佛 ,得一切種智心。是名心施,第五果報。
六、名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為敷床座令坐 ,乃至自以己所自坐,請使令坐。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 。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果報。
七、名房舍施:前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使屋舍之中 ,得行來坐臥,即名房舍施。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 ,得諸禪屋宅。是名第七果報。
是名七施,雖不損財物,獲大果報。
------------------------------------------------------------------------------------------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釋佛開示即使是窮人也能給予的七種佈施,
值得我們身體力行!
有一人向釋佛訴苦:
「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
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
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
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八聖道分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059gQw
================================
================
言語道斷
佛教講「言語道斷」,禪宗更主張「不立文字」。然而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留有三藏十二部經、一百多卷的大藏經傳世;乃至禪宗的語錄、公案,也是不計其數。這豈非矛盾?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一點也沒有衝突。所謂「言語道斷」,主要是佛教有一些第一義諦的義理,尤其是關於證悟的境界,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透過自己親證,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而禪宗的「不立文字」,也不是說不要文字,只是叫人不要執著於文字。因為語言文字只是「標月指」,是指引我們見到月亮的方便,但手指畢竟不是月亮,因此佛陀及古德們才要苦心婆心的叮嚀,深怕我們「因指忘月」。
只不過語言文字雖然不究竟,所謂「一落言筌,便成謬誤;一經道破,已非真實。」然而佛法還是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傳播,才能流傳後世,所以藏經被視為法寶,無比珍貴。
甚至不只學佛需要語言文字為方便,就是日常生活裡的待人接物,也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思想、溝通意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時時刻刻都需要依賴語言文字,才能與人互動,才能不斷學習、成長;沒有了語言文字,我們可能就會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尤其,語言文字的力量很大,所謂「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語言如果運用得體,則處世潤洽,和合無諍;表達不當,就容易引起誤會,傷人又不利己。
不過,語言文字雖然重要,但有些時候卻是話說得愈少愈好。像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喜歡說「阿彌陀佛」;打招呼,「阿彌陀佛」;表示感謝,「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走了,也「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勝過千言萬語。
另外還有一種語言,叫作「無言」,也有一種聲音,稱為「無聲」;當語言文字都無法傳達心聲,無法表情達意的時候,只好「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無」就成了最好的語言。無言的抗議、無言的關懷、無言的教化、無言的說法……,「無」比「有」,境界更高,力量更強。
因此,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涅槃妙心,於焉咐囑;維摩居士「一默一聲雷」,一個沉默,如雷貫耳,千古傳響。都在說明,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語言文字的限制,看見「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時,就能進入真理的智慧之門。
禪宗語錄裡,常常可見禪師之間,不按牌理出牌,似乎沒有邏輯可言。例如:丹霞禪師「燒佛取暖」、石屋禪師「教人偷心」、文偃禪師「在大便中乘涼」、洞山禪師「往熱處去避暑」……;乃至祖師們棒喝責罵、逼問話頭等,都是為了打斷我們的分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看見「道」在自己心裡,不在妄想分別中。
不過,究竟真理固然不可說,一說即不中;但是對於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了嗎?這就好比還沒有過河,哪裡能捨船呢?一旦過了河、上了岸,當然就不需要把船背著走。因此,語言文字雖然只是方便善巧,你能善用它,而不執著它,能可以藉此了悟心性,那又何愁大道不辦呢?
===============================
禪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eDddmh
禪宗的傳承,也就在這當中以心印心傳給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
佛這時候說了一段話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今咐囑摩訶迦葉」
大意是說,我有成就的正法、光明的如來寶藏,能夠進入永恆實相的佛心,是真實不虛、卻沒有形相的,這樣微妙的方法,不依靠語言文字,有別於一般教法的特別傳法,現在交給大迦葉 (「摩訶」即大的意思)
所以說,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
「不立文字」大家大概都懂,就是不死守語言文字的表面意思
而重視直接地、心的開悟,因為語言文字有其極限,也容易誤解
甚至被文字所綑綁住
所以我們在看任何佛經,或是聖經,任何聖者留下來的經典
都不要執著於文字相,而要去抓背後的精神才對
因為成就的聖者說法時會因應時代背景,或用比喻的方式等等
如果太執著於文字本身,就會被文字表相給迷惑了
所以禪宗的修行重的是開悟、實修實證,必須透過禪定
才能見證大智慧,而不是靠頭腦、邏輯、文字去了解偉大的真理
至於「教外別傳」,光看字面會以為是「不是我這個教派的我就不傳給他」
其實並非如此,而是說「有別於一般教法的特別傳法」
也就是一種「以佛心印心」的直接傳法
所以我所修行的禪宗佛法,又叫做「印心佛法」
佛陀說法49年,卻說「從來不曾說一字」
因為對於真正的法,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講得清楚的
「不可說」並不是不願意說,而是沒辦法說得清楚
雖然如此,我們溝通還是必須靠語言文字
但我們很清楚,語言、文字只是一個工具,不要被這個工具所迷惑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