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象牙/象牙印章/「史垂格線」特徵/大海發現大象/賽璐珞,英文“celluloid”,是 替代象牙撞球所發明的材料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EOEiej
認識台灣的樟腦(上) https://goo.gl/NdgSUQ
認識台灣的樟腦(中) https://goo.gl/EXWMNq
認識台灣的樟腦(下) https://goo.gl/rcNY4w
樟腦在醫學上可以驅蟲、治療心臟病、刺激血管收縮,樟腦溶於酒精中擦在皮膚上可治療風濕痛消腫。
十九世紀美國化學家海亞特,發現樟腦加入硝酸纖維(硝棉)合成提煉,可以製造人造塑膠(另一名稱叫賽璐珞,俗稱"樹酯")。由於賽璐珞有著硬度強、密度高、透明度佳ㄉ特性,在十九世紀末時即是一種用途頗廣的材料:可以代替象牙做撞球、眼鏡框、鋼琴外殼、乒乓球、梳子、飛機內部裝潢、三角板、照相底片、人造絲(降落傘原料)、無煙火藥等,樟腦扮演其中的增塑劑用以固定成形,在石油提煉塑膠之前,樟樹是非常珍貴的。
賽璐珞卻也有著許多ㄉ缺點:
笨重、可塑性低、染色不易、待料時間長、製作不易,其最大ㄉ缺點是它ㄉ易燃性
這些「間諜石頭」其實是一種難以察覺的塑膠汙染!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http://tinyurl.com/y2394nk8
賽璐珞,英文“celluloid”,是 1869年美國印刷工人約翰‧海阿特先生為了尋求替代象牙撞球所發明的材料,當時除了製造撞球,還用來生產馬車和汽車的風擋與電影膠片,開啟了塑料工業的先河,後來更研發製作了箱子、鈕扣、直尺和眼鏡架等。
由於賽璐珞燃點低的緣故,近來全球許多國家已經禁用,日本於1908年開始製造,現在是少數仍有職人製作賽璐珞產品的地區。賽璐珞所製作的產品具有材質輕薄、質感光滑溫潤的美感,現在大多被用在收藏等級的高級筆具與眼鏡架上,比較少見於筆盒或置物盒。
這次提供的筆盒與置物盒來自日本,全都是原廠庫存絕版商品,售完不會再有。在材質中加入環保元素,產品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回歸土壤;花色設計為珍珠白與黑白格,造型多樣的置物盒可以盛裝香皂,用來收納心愛或是收藏有紀念性的小物品,無論置於桌上、抽屜裡,或是作為櫥窗陳列商品,美麗的盒子永遠吸引眾人的目光。
*商品因為手工製作,闔上時緊密度有些許誤差,敬請理解。
--------------------
賽璐珞(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是一種合成樹脂的名稱。是歷史上最早發明的熱可塑性樹脂。以硝化纖維和樟腦等原料合成。代表性製品為桌球、人偶等。
因能夠簡單成形,它被做為象牙的替代品開發。缺點為其極易燃,有著經過摩擦等容易發火的不耐久性,因此現在已經鮮少使用,但桌球與部分鋼筆仍然使用著此材料。
於1855年由英國人亞歷山大・帕克斯(1813-1890)發明。於1870年由美國製造公司的登錄商標時被命名為Celluloid(賽璐珞)。於1880年代後半起,賽璐珞被用做乾板的替代品,當照片、底片使用。 歐盟於2006年10月26日公告,禁用於製造玩具。
特性
賽璐珞外觀呈有色或無色透明或不透明的片狀物,性軟,富有彈性。不溶於水、苯、甲苯,溶於乙醇、丙酮、乙酸乙酯。 具有很大的抗張強度,耐水、耐油、耐酸。 由於賽璐珞中含硝酸根,其硝基纖維素是製造火藥的基礎原料,所以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遇火、高熱極易燃燒。 較長時間的儲藏會讓賽璐珞逐漸發熱,若積熱不散就會引起自燃。
以賽璐珞為材料製作的桌球
-------------------------
引起戰爭的樟腦
具有獨特氣味的樟樹,從很早以前就做為重要木料和醫藥使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樟腦除了殺蟲、驅蟲之外,可以治療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疼痛,還能治療蛀牙。
而在化學工業上,樟腦曾經是製造電影膠卷賽璐珞的重要原料。法國人維埃利(Paul Vieille)在1884年,以及著名的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在1887年,研發出了「無煙火藥」的製法,由於無煙火藥性質穩定、爆炸力強,可以有效提升槍枝的性能,增加單兵攜帶的彈藥量,同時煙霧較少,使敵方不容易發現自己,因此無煙火藥馬上成為炙手可熱的產品。而在現代化學合成方法未出現之前,樟腦則是製造無煙火藥的重要原料。
在十九世紀,樟腦是如此重要的醫藥及工業原料,但由於樟樹生長在亞熱帶,因此世界樟腦產區集中在日本和臺灣,這兩個地區壟斷了全世界的樟腦市場。1877年以前,臺灣完全壟斷全世界的樟腦市場,在1877~1892年間,才由於煉製技術問題,壟斷權轉入日本之手。
臺灣採伐煉製樟腦的歷史很早,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據說就曾經派人在台灣伐樟製腦,並將成品銷售到日本。到了清朝雍正、道光年間,民間或公開或私自入山伐木煉腦,已經蔚為風潮。初期採伐製作的樟腦主要做為藥用,等到賽璐珞和無煙火藥發明之後,做為原料的樟腦的需求量大增,樟腦價格不斷上漲。1889年每擔樟腦的出口價格才16.5元,1890年就漲到30元,此後每年持續增長,1894年已經漲到每擔41元,隔年1895年暴漲至68.5元。
西元1863年,臺灣道臺宣布樟腦官營,將原有負責砍伐製材的軍工館改為腦館,並在新竹、後龍、大甲設置小館,由官方統一向製腦業者收購,再賣給在台的洋商。
樟腦官營的政策,嚴重影響到在台灣洋商的利益,特別是當時掌握臺灣樟腦進出口的英商,頻頻用盡各種外交手段意圖廢除。西元1868年,英商和清廷的衝突達到最高點,在談判未果後,英國總領事命令駐英國駐香港海軍率領兩艘軍艦開往打狗,之後轉向安平,襲擊清軍,安平陷落。中英雙方簽訂《樟腦條約》,廢除樟腦官賣制度,臺灣樟腦出口重新為英國人壟斷。
西元1886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又將樟腦改為官辦專賣,並使用部份專賣收入做為在原住民地區「開山撫番」,設置隘勇線保障腦丁、製腦業者的經費。隔年,無煙火藥發明,樟腦價格大漲。但是外商當然不會坐視如此龐大的利潤為清廷所賺走,在外商干涉下,西元1890年,清廷再度廢除樟腦官營制度。
西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統治臺灣,殖民政府嚴格實施樟腦專賣制度,設樟腦專賣局。
現代人可能完全無法想像,在隔壁的五金行就隨手可以買得到的樟腦,竟然曾經在一百年間,對臺灣經濟產生如此大的貢獻,甚至引發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衝突,而其對於台灣社會的影響,就更是深遠了。
==============================
日本賽璐珞棒球小子鉛筆盒 - https://goo.gl/JgBhlo
OliveAvenue | 日本樂天市場: 賽璐珞的鉛筆盒 - https://goo.gl/fBdBs2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精選:打開日本時代的鉛筆盒
作者:陳柔縉
日本時代的小孩已經使用鉛筆,也有鉛筆盒,只是材質大不相同。當時的鉛筆盒有木材的,也有以做罐頭的馬口鐵製造,另有一種上下互蓋式的賽璐珞鉛筆盒。
賽璐珞是十九世紀發明的合成樹脂,在塑膠和壓克力到來前,有一段榮景,曾做為電影膠片,到現在,仍有乒乓球和部分吉他彈片由賽璐珞製成。
日本時代的賽璐珞鉛筆盒有各種顏色,也有像吉他彈片,兩色交駁,發出如貝殼的光澤。唯一美中不足是薄脆。八十一歲的梁溫彩英說,日治末期,她在家鄉苗栗頭份讀小學時,同學的賽璐珞鉛筆盒多斷成兩截,唯獨她有完好的盒蓋,她反而覺得「不好玩」,於是硬把鉛筆盒蓋子折斷。
年近九十的陳瑳瑳,小時候住台北大稻埕,爸爸陳振能曾任板橋林家某一房的總管,也擔任過台北市議員,家境優於一般,她也有賽璐珞鉛筆盒。陳瑳瑳還記得,有一次學校活動要到淡水海邊,媽媽幫她買了賽璐珞筷子盒,媽媽愛乾淨,用熱水先燙過,未料到賽璐珞不耐熱,瞬間變形。
打開日本時代的鉛筆盒,雖然不及現代精彩,沒有自動筆、螢光筆、立可帶、小名條,但也不算陽春慘淡,除了鉛筆,還有尺、削鉛筆的小刀和橡皮擦。依一九一九年出生於台南市的蔡廷棟說,他小時候用的尺是木尺;小刀則跟中年一代習用的一樣,一端有軸,刀片可展可收;橡皮擦則是橡膠做的,顏色灰灰的。
筆者爸爸小蔡廷棟十六歲,日本時代還讀了四年,但戰爭風雲把紙和橡皮擦的品質都吹爛了。他在雲林鄉下的同學們,有人切一截腳踏車的輪胎當橡皮擦,其結果可想而知,擦得簿子黑黑的一團。還有人拿石頭去敲榕樹幹身,爸爸說,榕樹會「出乳」,黏黏的樹乳不知道再去混什麼東西,就這樣土製橡皮擦。
至於鉛筆盒裡的主角,鉛筆呢?戰前台灣的鉛筆已進入彩色時代,甚至一百多年前還鬧過「紫鉛筆傷人事件」。一九〇四年,總督府曾發出訓令,因紫鉛筆含「有毒元素」,禁止幼稚園生和小學生使用。過了三年,還是傳出悲劇——竟有中學生寫紫鉛筆時,突然斷碎的細片噴進眼睛,導致失明。
日本時代後期,小學生偶爾也會拿到免費的鉛筆。像是台中市稅務單位就曾發下一萬枝給全市的小學生,當然不會沒事慷慨;鉛筆就像一張宣傳單,上頭除了有日本國旗圖案外,還附帶鼓勵納稅的標語。淡水一家「信用組合」(戰後蛻變成信用合作社,屬金融機構),也在區內廣發鉛筆,打上「勉強は學校、貯金は組合」的標語,意即「念書要去學校,存錢就要到組合」。
回頭看,筆者有點皺眉,懷疑這種宣傳法的功效,但是,筆者嘴角也有笑,相信當年小學生拿到天上掉下來的鉛筆時,應該個個笑容燦爛。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全新增訂版)》◎日本時代,民眾的生活不一定波瀾壯闊,卻是面目豐富、感情滿杯。內容除了談那個時空下的人(人的日本時代)、事(愛與死事件簿)、地(地的時光垂直線), 更首次披露兩大主題:「古典罪與罰」以及「療癒系台灣史」,故事篇篇真實逗趣。
◎全書共 53 篇,其中新增篇數佔 25 篇;此外,「全數採用日本時代的新聞圖片及寫真」,以超過 200 幀珍貴的老照片,盡最大可能重建現場,引領讀者進入當時的情境時空之中。
◎內附【日本時代台灣物價水準概況】 透過這張圖表,可以對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一個清晰的輪廓,好比以月薪平均 20 至 30 圓來看,可以看幾場電影、吃幾碗麵?哪個行業最賺錢?存多久可以買得起房?細細瀏覽,趣味感倍增。
歷史書寫名家陳柔縉在《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廣告表示》以「物」著手,呈現日本時代台灣生活演變的縮影;本書則不追洋物,而看向報紙新聞細處。書中濃縮了台灣彼時的民心人情及各樣怪奇的趣聞,生動的描述中,富含人影、時間、地點與聲音、動作、感情,偶有動物串場,而每一個凝視的瞬間,無不是象徵時代印記的珍貴影格,同時引人動念,去追尋屬於個人的、家族的、家鄉的日本時代。
================
賽璐珞是什麼東西?
塑膠的老祖宗,賽璐珞是英文“celluloid”的譯音,它有兩個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叫電影膠片。
應該是賽璐珞(celluloid),它是由膠棉(低氮含量的硝酸纖維素)和增塑劑(主要是樟腦)、潤滑劑、染料等經加工而成的塑膠。角質狀,透明而堅韌。有熱塑性,在80~90℃軟化。耐水、耐稀酸、耐弱鹼、耐鹽溶液,並能耐烴類、油類等。但濃酸、強鹼和許多有機溶劑可使之溶解或破壞。易著火。可製成鮮豔美觀的產品,如文具、玩具、乒乓……
=======================================================
現在提起塑膠,誰人不知?但要說賽璐珞是什麼?可能有人就不免語塞。其實,賽璐珞是塑膠的老祖宗,賽璐珞是英文“celluloid”的譯音,它有兩個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叫電影膠片。你也許會奇怪,賽璐珞和這兩種東西有什麼關係?但一查歷史還真有點關係。愛好體育的人都知道檯球,過去的檯球大多是有錢階層的娛樂活動,到19世紀,在美國已非常盛行。那時的檯球是用象牙做的,顯得很高雅。但當時非洲的大象不斷減少,美國差不多完全得不到象牙來製作檯球,這可愁壞了檯球製造廠的老闆。於是宣佈:誰能發明一種代替象牙做檯球的材料,誰就能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的確有點兒刺激性。1868年,在美國的阿爾邦尼地方有一位叫約翰·海阿特的人,他本是一位印刷工人,但對檯球也很感興趣,於是他決定發明出一種代替象牙製作檯球的材料。他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開始他在木屑里加上天然樹脂蟲膠,使木屑結成塊並搓成球,樣子倒像象牙檯球,但一碰就碎。以後又不知試了多少東西,但都沒有找到一種又硬又不易碎的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他發現做火藥的原料硝化纖維在酒精中溶解後,再將其塗在物體上,乾燥後能形成透明而結實的膜。他就想把這種膜凝結起來做成球,但在試驗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要說海阿特真是個不屈不撓的人,他並不灰心,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探索,終於在1869年發現,當在硝化纖維中加進樟腦時,硝化纖維竟變成了一種柔韌性相當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熱壓下可成為各種形狀的製品,當真可以用來做檯球。他將它命名為“賽璐珞”。
據說海阿特並沒有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但對他來說這是小事一樁,因為這時他已成了一個大發明家,他準備用自己的發明獲得更多的效益。1872年,他在美國紐華克建立了一個生產賽璐珞的工廠,除用來生產檯球外,還用來做馬車和汽車的風擋及電影膠片,從此開創了塑膠工業的先河。1877年,英國也開始用賽璐珞生產假象牙和檯球等塑膠製品。後來海阿特又用賽璐珞製造箱子、鈕扣、直尺、乒乓球和眼鏡架。
從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塑膠層出不窮,現在已經工業化的塑膠就有300多種,常用的有60多種,至於用這些塑膠生產出的形形色色的產品,那就數都數不清,遍及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現在誰家沒有塑膠製品?
一個小小的檯球,由於缺乏原材料,竟然能引出一種遍及世界的新材料,這其中有許多值得人們思索的哲理。有志于發明創造的同學們一定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
當今五光十色的塑膠製品在生產及人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 一個多世紀前,卻只有依賴天然塑膠物質—毛髮、蹄腳、角質物等為原料,生產各式各祥的梳篦、風擋、刷把、鈕扣等傳統工藝產品。顯然塑膠工業的產生與發展也與其它化學化工產品一樣。經歷了一段自身發展的過程.
一、由“象牙問題”引發的研究
一個多世紀前,當利用骨頭、蹄腳、龜甲等生產“天然塑膠物質”製品被摒棄之時、象牙的需要量卻不斷增加.當時為了獲取象牙,每年要殺死2萬頭以上的的大象,價值高達200萬英磅。儘管每頭象的長牙(獠牙)產量低而且法律不容許偷獵和交易。如今象牙雕刻在非洲和亞洲還是屢見不鮮,象牙從動物例如海象
(Walrus)和河馬(Hippotamus)的獠牙和其它部位的牙獲得,但最堅硬、最企求的是從西非象所得到的象牙,因而西非象所受到的厄運最大而已經到了非保護不可的地步,但儘管如此,偷獵者每年繼續殺死幾千頭大象,這並非是為了食肉,而是為了其身上那非常值錢的牙。出乎意外的是蘇格蘭傳教士和研究者D.李溫士敦(David Livingstone 1813~1871)博士卻認為大象的供給是消耗不完的。幸好英國的D.史畢爾(Daniel Spill)和A.帕克斯(Alexander Parkes)及美國的J.W.海厄特(J.W.Hyatt)與I.S.海厄特(I.S.Hyatt)兄弟倆並未為上述見解所禁錮。他們試圖通過研究發明代用的物質以解決這一“象牙問題”,因而導致假象牙—賽璐珞的出現。
二、最早的“天然塑膠物質”
毛髮、蹄腳、角質物、羽毛等纖維蛋白都是含有高硫量的聚合物。它們對於溶劑和化學品是不溶性的,相對說來不起化學作用。這些天然塑膠物質浸入熱水中而後冷卻至室溫可以成型。在鈕扣生產中,牛蹄腳是常常易於獲得的一種固體材料。18世紀時老的製造工藝為熱壓模技術所代替,它通過磨碎蹄腳用熱壓模製造鈕扣,因為存在於蹺腳中的天然膠適合作為模壓扣的膠結劑。
1760年美國的羅伊斯(E. Noyes)用蹄腳製造裝飾梳,當時美國的萊明斯特(Leominster)成為著名的“梳城”。在萊明斯特集中了一批制梳工廠,導致許多塑膠製造器械的發展,經過不斷改進迄今仍在使用。由於制梳工廠雲集,英明斯特變成美國最早的塑膠“首府”。
至於“梳城”,實際上我國江蘇的常州市及該市所屬武進縣陳渡橋。其傳統產品梳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時期即已聞名,此外歷史上西漢的楊雄《長楊賦》中曾有“頭蓬不暇梳”,而杜甫《水宿遣興奉呈群公》詩中也有“發短不勝蓖”的佳句。我國最早的梳蓖可能也是取材於竹木、蹄腳之類的天然塑膠物質。常州的梳篦清朝時代在美國費城、德國萊比錫以及巴拿馬等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素有“名蓖宮梳”美稱解放後,隨著新興合成材料工業的湧現。梳篦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暢銷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歐洲及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所以世界上真正的“梳蓖城”應在中國。
三、纖維素硝酸酯 —賽璐珞的合成
纖維素分子中的羥基與硝酸生成酯,稱之纖維素硝酸酯,它是用硝酸硝化纖維素(多數情況下的棉花) 製備的。
根據上列反應分子中氮所占比例是14.14%,工業生產的硝化纖維素含氮量總是比這一理論值低。這即是說,纖維素分子中不是所有的羥基都與硝酸酯比、而只有部分羥基與硝酸產生酯化反應.硝酸酯化程度較高的, 含氮量12.6—13.4%硝化纖誰素(高硝比纖維素稱為火棉(Guncotton),它易燃燒和爆炸。是無煙火藥的主要原料。也可用於生產硝基漆,含氮量10—11%硝化度較低的硝化纖維索稱為火棉膠纖維素,其乙醇、乙醚溶液就是一般封瓶口用的火棉膠(或稱珂羅玎ColIodin)。
1869年海厄特(J.W.Hyatt 1837~1920)在尋求制檯球的象牙代用品時,把硝比纖維、樟腦和乙醇的混合物在高壓下共熱使它於模型,然後在常壓下硬化。他研製出第一個合成塑膠是一種堅韌材料,具有很大的抗張強度,耐水, 耐油、耐酸,能夠低成本地生產各種顏色的產品,為現代塑膠工業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應于指出對發明象牙物質代用品這一歷史做出貢獻的人還有F.H.布剌康拉特(F.H.Braconnot 1781~1855)以及T.J.皮樂茨(T.J.Pelouze 1807~1867),1833年布刺康拉特率先硝化澱粉製成Xylodine(賽勞丁硝化澱粉),皮樂茨繼而硝化纖維素製成Pyroxylin(焦木素、低氮硝化纖維素)。1846年瑞士的C.F.薜拜因(C.F.Schonbein)用硫酸和硝酸的混和酸作為硝化劑處理纖維素生產纖維素衍生物,薛拜因稱之為火棉,這種火棉可用作炸藥。
四、由牙科產品創出一條成功之路
海厄特兄弟通過橡膠托拉斯的牙科專業取得賽璐珞產品的成效,于1870年建立奧爾巴尼(Albany〕牙托公司生產賽璐珞假牙托,成功以後在1871年注冊商標,命名為賽璐珞, 並在美國奧爾巴尼建立了賽璐珞製造公司,1872年他們把公司設備遷移到新澤西州的紐華克(Newark),當時在紐瓦兌建立的工廠,現在看起來也是很簡陋的。
18世紀末和++世紀初,賽璐珞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如製造梳子、牙刷,衣領、薄膜玩具、汽車風擋、鋼琴鍵及照相膠捲等消費品,1890年時美國攝影普及並促使了電影製片技術及電影工業的發展,遺憾的是許多歷史上有意義的早期活動攝影曾經是用賽璐珞製作的,由於火警或磨損業已永遠消失。雖然因為賽璐珞易燃燒這一缺陷,它在許多方面已被新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所取代,但是賽璐珞在歐洲、前蘇聯、美 國、日本仍繼續生產和廣泛應用。
綜合以上所述,賽璐珞作為早期塑膠之王,雖然好景不長便為合成聚合物所取代,但迄今乒乓球和火棉仍在用它,賽璐珞一度作為專利產品的還有眼鏡框架、鋼筆桿、安全(不碎)玻璃及彈子球等,在追本溯源塑膠發展史時,尤其為了尋找象牙的代用品而發明賽璐珞這一史實,是值得科技界稱道的!
======================================
中文名稱: 賽璐珞
英文名稱: celluloid
中文名稱2: 硝化纖維塑膠
外觀與性狀: 有色或無色透明或不透明的片狀物,性軟,富有彈性。
熔點(℃): 無資料
沸點(℃): 無資料
相對密度(水=1): 1.35~1.60
閃點(℃): 無資料
引燃溫度(℃): 180
溶解性: 不溶于水、苯、甲苯,溶於乙醇、丙酮、乙酸乙酯。
主要用途: 主要用於製造乒乓球、眼鏡架、玩具、鋼筆桿、裝璜品等。
其它理化性質:
健康危害: 無資料。
燃爆危險: 本品易燃。
危險特性: 遇明火、高熱極易燃燒。久儲會逐漸發熱, 若積熱不散會引起自燃
「cost down」能夠拯救日治臺灣的樟腦產業嗎?
儘管被譽為「事業界の偉才」、「戰國豪傑の再生」,這位商場老將赤司初太郎,終究不可能與自己身處的時代為敵。實際上,他所無力挽救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興亡。此後,整個臺灣的樟腦產業,也都將在歷史的洪流當中,逐漸被沖蝕殆盡。
故事
2017-07-11 12:25
推文到plurk
陳韋聿 EMERY
臺北華山文創園區的紅磚六合院,是一系列披著簇新黑瓦的磚紅色廠房。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建築物上鮮明的顏色與大片綠地相互輝映,模樣煞是好看。周末假日到這裡逛逛展覽,躺在華山草原上仰望一大片藍天,總能令人感覺到心曠神怡。
不過,當赤司初太郎在 1934 年的夏天走進同一個地方,點算著紅磚廠房裡每一件公司財產的時候,他的心情恐怕怎麼也愉快不起來,因為再過幾個月,這座樟腦精製工廠裡的一切設備,都將轉賣給總督府的專賣局。而由他所主持的「臺灣製腦株式會社」,也將就此走入歷史。
從公司的董事長,變成了公司的清算人──所謂樓起樓塌,大約也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面對這一切事態演變,初太郎只有滿滿的無力感。在這之前,他已盡了種種努力,試圖挽救製腦會社走向頹敗的命運。
然而,作為當時代首屈一指的企業家,初太郎必定也已感覺到:即便能夠說服總督府取消專賣制度、由他來主導臺灣樟腦產業的改革,種種舉措,恐怕也很難戰勝市場環境的急遽變化。
儘管被譽為「事業界の偉才」、「戰國豪傑の再生」,這位商場老將,終究不可能與自己身處的時代為敵。實際上,赤司初太郎所無力挽救的,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興亡。此後,整個臺灣的樟腦產業,也都將在歷史的洪流當中,逐漸被沖蝕殆盡。
臺北華山文創園區裡的紅磚六合院,原為日本時代的樟腦精製工廠。Photo Credit: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
一、
在 1934 年的清算結束以後,赤司初太郎將永遠離開臺灣的樟腦事業。回首來時路,他也許會想起抵臺之初,自己如何從南投仕紳林月汀手上收購了樟腦事業,開始經營這項買賣。
不過,假若赤司初太郎的眼界更宏大一點,他可能會望向臺灣島的歷史,望向更遙遠的 18 世紀──那是清國統治臺灣之初,山區的林木採伐權利,仍由一小群「軍工匠首」所壟斷。
當時,清軍水師的戰船修造需要木料,這些「軍工匠首」就是承包商。冒著與「生蕃」發生衝突的風險,他們率隊進入山區,砍伐樟樹。樟腦其實是過程裡的副產品,「軍工匠首」完成了官府的委託以後,就藉著熬製樟腦來創造獲利。
彼時的臺灣樟腦,多半作為藥材賣往中國,整體產業的規模十分有限。一直要到 19 世紀中葉,外國商人收購的樟腦數量逐步增加,加上開港通商,福爾摩莎島的樟腦生產,也才跟著蓬勃發展起來。
洋人們對於樟腦的覬覦,甚至到了不惜發動戰爭的地步──西元 1868 年,英軍發動了一場對臺南安平的突襲,逼使清廷放棄了樟腦的專賣權利,繼而壟斷了這門生意。
那場「樟腦戰爭」過後,樟腦逐步躍升為臺灣最重要的出口產品之一,在全球市場上獨占鰲頭。到了 19 世紀末,臺灣島的政權易主,接手統治的日本也積極地把握這項財源,經營起樟腦的專賣事業。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願望是儘快地完成財政獨立,不必再倚賴殖民母國的資源挹注。而他們僅只用了十餘年的時間,便達成了這個目標。箇中關鍵,便是控制種種物產的專賣利益,特別是樟腦。這項商品的出口利潤,有時甚至能佔到經常性歲入的四分之一,可說是殖民地財政的一大支柱。
伴隨著這個產業起飛的過程,樟腦作為化學原料的功能,也不斷被開發出來。尤其是賽璐珞與無煙火藥的發明,更是大幅刺激了全世界的樟腦需求。產自福爾摩莎島的樟腦,自此被大量填進了現代化軍隊的槍管當中,成了戰場上的殺人幫兇。同時,臺灣樟腦也拯救了不少大象的性命──因為許許多多的象牙製品,日後都將由樟腦製造的賽璐珞所替代。
日治時期的「腦丁」執照。Photo Credit: Wikipedia
二、
赤司初太郎正是日治時候臺灣樟腦事業最為成功的經營者,無論是殺人或者救大象,都該算他一份。閱讀他的故事,除了是觀察一個日籍企業家在殖民地的創業歷程,也能夠看見日本時代,臺灣樟腦產業的盛衰起伏。
年輕時候的赤司初太郎,說的上是一位冒險家。這位出身日本四國的壯漢,很早就嚐到了異鄉漂泊的滋味。當時的北海道剛剛納入日本的國家版圖,大片處女地的開發亟需大量勞動力,赤司初太郎大約也是這股移民浪潮裡的一員。
1895 年日軍接收臺灣,年僅 21 歲的初太郎又跟著南征軍隊來到這個嶄新的殖民地,擔任築路工人──從寒冷的北國闖蕩到熱帶的南方島嶼,初太郎眼前的世界,應該比同時代的多數人都還要更為開闊吧。
在南投竹山,初太郎承接了原雇主的店鋪,成為地方軍隊與警察的物資供應商。那時的他必然已體認到:良好的政商關係,才是在總督府治下的臺灣,獲取成功的不二法門。爾後,初太郎逐步建立起一個人稱「赤司財閥」的企業王國。他所跨足的每項事業,背後基本上都存在一個綿密的官商網絡。憑藉著「關係」,像初太郎這樣赤手打拼的個體戶,也才能成為總督府的御用商人,進而分食種種特許事業的大餅。
文獻紀錄顯示:赤司初太郎與總督府官員以及臺灣的諸多仕紳,都有密切交往。投身於樟腦產業的初期,這位頗有交際手腕的商人,不僅成功說服總督府給予他特許資格,同時也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找到了當時準備放棄樟腦事業的林月汀,談成了樟腦事業的收購。
接手別人不要的事業,自是因為從中看見了機會。彼時的總督府,在島內各產業都有扶植本國商人的意圖,這是初太郎得以獲致成功的重要因素。
不過,這並不代表初太郎的樟腦事業總是一帆風順,在這樁生意裡,他也曾碰上連年的虧損、天災造成的歉收、勞工的缺乏等等難題。
為了提高樟腦的產製效率,初太郎先後找來許多專家加入經營團隊,又著手改善既有的生產制度、工具以及流程。同一時間,隨著國際樟腦的市況日漸嚴峻,小型製腦公司的生存越趨困難,初太郎得以持續整併那些無力繼續經營的業者,將他的事業版圖向全臺各個樟腦產區擴張。
1917 年,初太郎收購了霧峰林家的製腦權利。就臺灣歷史的總體脈絡而言,這個事件其實頗具意義:這代表整個樟腦產業的經營,已由傳統的世家大族,正式交棒給現代化的企業體系。
用美國學者 Antonio C. Tavares 的話來說,像初太郎這樣的企業家所引進的公司與工業體制,實際上讓臺灣的樟腦產業進入了一個朝向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轉型過程──當然,這個過程裡的最大利益佔有者,仍舊是殖民政府,以及像初太郎這樣的御用商人。
日治時期的南投集集樟腦出張所。Photo Credit: Wikipedia
三、
然而,赤司初太郎無力抵抗的是日新月異的科學進展 ── 當樟腦的分子結構被化學家所洞悉,這種原本稀有的植物結晶也可以在工廠裡合成製造的時候,臺灣樟腦的市場寡占地位,勢必要遭受嚴峻挑戰。
人造樟腦從發明、改良到逐步佔領市場,其實只有短短三十年光景。有趣的是,這三十年大約也與初太郎進入製腦產業、乃至黯然退出的時間軸,相互重合。
實際上,打從總督府決定在 1908 年採取砍價手段,以保持臺灣樟腦的市場優勢時,這場商業領域裡的「樟腦戰爭」,似已注定敗北。人工樟腦的製造產能由科技推升,不會停止進步,但削價競爭,總有一天會砍到自己流血見骨。而初太郎的製腦事業,就是在這場價格戰裡挨刀的倒楣鬼。
賣到國際市場的樟腦價格持續下修,總督府對製腦業者的收購價格必然也要向下調整。於是臺灣近代製造業體系裡最邪壞的那個動詞 ── cost down(降低成本,當然這是個「臺式英文」),也因此成了日治中期以降,縈繞著整個樟腦產業的噩夢。
為了再創產業榮景,總督府在 1918 年祭出了殺手鐧:整併全島的樟腦製造業,那也就是初太郎後來沒能挽救的「臺灣製腦株式會社」。這一招雖然短暫收到成效,不過仍然只能延緩產業的死亡時間。會社的獲利來自政府對樟腦的收購,而隨著臺產樟腦的國際市場價格持續走低,專賣局的收購價格也只能越來越壞。大環境是如此,再厲害的企業家,恐帕也要束手無策吧。
1930 年出任製腦會社最後一任社長的赤司初太郎,也曾試圖力挽狂瀾,儘管他的手段仍舊是 cost down 。裁員、整併、企業瘦身、緊縮與節約政策,初太郎每出一招,看似都讓公司獲利有些起色,但總督府每調降一次樟腦的收購金額,這些好不容易擠出來的獲利空間,轉瞬便又化為烏有。再良好的政商關係,此時也無用武之地。總督府不會犧牲他們的利潤,對於下游生產者的剝削,只會越來越嚴重。
而作為唯一的樟腦供應商,初太郎也不可能帶頭違抗殖民政府 ── 因為他的產業王國太龐大了。製糖、製酒、紡織、採礦、軌道,赤司初太郎的名字廣泛地出現在當時臺灣許多企業的董事會名單當中。製腦會社只是其事業版圖裡的一小塊拼圖,他其實沒道理要為了這家公司的存續,犧牲長久經營的那些「關係」。
於是,當整個企業的成本已經沒有一處可以再作削減的時候,製腦會社終於無法再撐持下去。
1934 年末,日本政府收購了會社,臺灣的樟腦產業從此歸於官營。而作為取締役社長的赤司初太郎,黯然成為企業的清算人。當他步出臺北樺山町的那座樟腦精製工廠,看著火車從他眼前的鐵路轟隆隆疾駛而過,夕陽正要落入地面,暗夜已準備來臨。
赤司初太郎。Photo Credit: 櫻田三郎編,《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事業概觀》(臺北:臺灣拓殖株式會社,1940),頁72。
四、
1933年,一個名叫普萊斯利(W. E. Priestley)的美國人,曾經說了這麼一句話:
當默劇大師卓別林為了拍攝電影而訂購大量底片的時候,他或許不曾意識到,有多少「福爾摩莎島上的獵頭人」與「倒楣的腦丁」,將會在這些膠捲的產製過程背後,喪失性命。
這個觀察不見得真確,因為 1933 年臺灣樟腦的國際市佔率應已下滑不少。不過,普萊斯利倒是說對了一件事:早期臺灣樟腦產業的榮景,確實是在漢人與日本人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步步進逼當中,建立起來的。
這篇以產業發展史為視角的文章,述說的是日治時期一個內地企業家,如何在島上構築他的樟腦企業王國,聽起來像是某種時代風雲兒的立志傳(有趣的是,日本媒體曾給赤司初太郎起一個稱號,就叫「立志傳の白眉」)。不過,臺灣樟腦的歷史,若改換一個陳述角度,它完全可以充滿血腥與殺戮。讀者應該注意到這點,並且警醒地審視赤司初太郎的故事。
本文另外提到一個聽來有些促狹的關鍵字,即所謂的「cost down」。認真來看,那確實是百年前的臺灣,便已在發生的事情。當整體產業的競爭力無法在核心技術、品質與服務等等環節上做出差異,而毛利率又不斷降低的困境底下,低成本策略似乎成了不得不然的因應手段。
假若回到 1930 年代,我們會有更好的辦法,解決赤司初太郎所面對的困境嗎?他與臺灣樟腦產業的故事又能給我們什麼啟示?或許值得想想。
—
從中國醫生黃勝白、德國教授韋蘭德,到日本企業家赤司初太郎,「臺灣樟腦的世界旅行」系列文章,至此要告一段落。若讀者稍微仔細,應會注意到這三個故事,各別也提到了全球化時代的貿易競爭、產學合作、以及低成本策略。這三件事,說起來都與臺灣的產業現狀(或者問題)息息相關。
今天的我們,能否從百年前臺灣樟腦的產業發展史當中,學到一點什麼?這是撰寫一系列文章的過程中,我不斷在想的事情。
文末想提一件事,權充彩蛋──著名的紅頂商人、「辜汪會談」裡的海基會代表辜振甫,早年在東京,其實曾經擔任過赤司初太郎的秘書。臺灣特殊的歷史因緣,使這幾個出身於不同國度與文化背景的名字,發生了奇妙的聯繫。這些人物各自牽繫的世界,各自涉足的臺灣產業史,也仍有諸多值得書寫的故事。
樟腦只是其中一種線索,而在過往的臺灣歷史當中,一定也還會有許多類似的物件,可以串聯起許多精彩的故事。昔日臺灣的產業與世界旅行,還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歷史,沒有被看見。對於這座渴望走進世界的島嶼而言,故事的持續發掘與持續書寫,應是饒富意義的一件事情吧!
====================================
奈及利亞查獲2.5噸走私「塑膠米」
BBC中文網 2016年12月22日 17:30 風傳媒
這些假大米非常逼真,粗略一看看不出破綻。(BBC中文網)
奈及利亞查獲一批102袋走私進入奈及利亞的塑膠米,並逮捕了一名嫌疑人。奈及利亞官員說,聖誕節和新年前夕的糧食價格大幅上升,不法分子希望在這個時候把這些假米投入市場。
奈國首都拉哥斯( Lagos)海關關長馬穆杜(Haruna Mamudu)說,這些假米煮過之後很粘,「天知道人吃了會怎麼樣」。
法新社援引一位奈國海關官員的話,他們懷疑這些米來自中國,經拉哥斯港進入尼日利亞。
BBC在拉哥斯的記者說,不管這些米是誰製作的,製作得非常好,因為他拿在手裏沒感覺到異常。但是他說,聞一下這些「米」就會發現,有一股化學製品味道。奈國官員已經把「米」樣品送交實驗室,以確定具體的成分。
Sacks of rice
奈及利亞海關查獲的假米每袋25公斤,共約2.5噸
==================================
假鹽!中國逾百噸假「粵鹽」流入廣州周邊市場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12-23 21:41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不肖的中國奸商大規模製造百餘噸假鹽,廣州警方於日前破獲,不肖商人則供稱已銷售到周邊的農貿市場。
綜合媒體報導,廣州市公安局於今年7月間獲報,指白雲區黃石西路附近有工廠製作大量假鹽,並流入附近的批發市場,不法商人為逃避追查,生產時間並不固定,製成的假鹽都會當晚就運走,且在生產、運輸、銷售上都由不同人進行,人員作案時也都不碰面。
不肖的中國奸商大規模製造百餘噸假鹽,廣州警方於日前破獲,不肖商人則供稱已銷售到周邊的農貿市場。(圖擷自廣州日報)
警方在10月間進行突擊搜查,當場逮到正在生產假鹽的嫌販,現場並查獲假冒「粵鹽」牌的普通食用鹽成品共6.32噸、工業鹽原料4.8噸,及已用完、每袋50公斤的原料鹽包裝袋320個。其中一名劉姓嫌犯則坦承,自今年6月開始生產假鹽,並加工假冒「粵鹽」牌加碘食鹽,再銷售到廣州周邊地區的農貿市場,共製售超過100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