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林姓宗廟-合族宗祠-同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 陳麗華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0JG9

合族祠-同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財團法人全國林姓宗廟/族群與國家: 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 - 陳麗華 /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A0JG9


林獻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1-11-21_100221

林獻堂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莊永明書坊: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https://bit.ly/3cAt3pw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7年發生裂痕,右派抗爭、左派奪權的局面下,身為和事佬的林獻堂有意擺脫此「混局」,乃與兩子攀龍、猶龍作環球旅遊,以遂早年之願,履印英、法、義、德、丹麥、荷、比、西、瑞士、美等國。一年的行旅,林獻堂細心考察歐美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紀錄觀感,完成《環球遊記》,發表於《台灣新民報》,連載 共152 回。圖為林獻堂父子在萊茵河畔留影。
埋頭人不見,豈是為逃名;
祇恐渾荊棘,徒傷雪玉清。……林獻堂「菜頭」詩
去國七載,林獻堂曾傷感悲懷寫下:「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的詩句,這位晚境孤寂的老人於1956年今日(9月8日),在日本東京都杉並區久我山寓所抑鬱辭世。享年76歲。
林獻堂名朝琛,號灌園,以字行,1881年11月1日出生於阿罩霧庄(今台中縣霧峰鄉)父允卿,舉人出身,官至道台:他7歲啟蒙,一直潛心舊學,可說是儒家思想所薰陶的人物。
20歲,這位「阿罩霧三少爺」就成為家族「代言人」,日人雖有意拉攏他,但林獻堂總虛與委蛇;1907年,他旅日時,得晤梁啟超,聽了任公一番諍言,而啟迪其「非武裝抗日」的思想。
當代知識青年俱視林獻堂為「精神領袖」,他亦樂於挺身而出領導大家以「法」、「理」與統治階級力爭,他與林呈祿等請求廢止禁錮台胞的「六三法」未果後,繼而參與創辦《台灣青年》,散佈民族思想,並在「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台灣文化協會」、「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擔任重要角色。
林獻堂是「地主」,雖有人譏諷他是「收租派社會主義者」,然林獻堂在台灣非武裝抗日運動所投入的精神與物質,自有其舉足輕重的地位。1941年,他六十大壽時,以一首感懷詩明志:
「民權重自由,言論規以格,
糾合諸同志,上書請變革,
帝京冒風雪,歷訪名人宅,
或為其愚惱,或視為叛逆,
成敗一任天,犧牲何足惜,
奔走三十年,此心徒自赤,
問君何所得,所得雙鬢白。」
台灣光復後,他被選為台灣省參議員、國民參政員,且任台灣省通志館(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前身)館長。由於他鍥而不舍策動台灣自治的努力,被尊為:「台灣議會之父」;歷史學者Johanna M. Meskill且對他讚曰:「台灣第一公民、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及文化的保姆。」
林獻堂歸葬台灣,行式之日,萬人空巷;何應欽輓聯題曰:
「概念論胥,勵圖匡復,扶持文化,鼓吹民族;
卓犖平生,歲寒松柏,耆舊台員,永懷高躅。」莊永明書坊: 「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 https://bit.ly/3cAt3pw


【林氏宗祠】台灣台中市“尚親堂”林氏宗祠
2015-11-23 13:36:59
位於台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它宗祠所不及。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裏杙(今大裏市),自立堂號為“尚親堂”。道光年間,林振樂、林奪魁、林大梁及林梅等人商議,將宗廟遷祀到旱溪莊的“祖厝內仔”(舊地名,今祖聖公園)。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三川殿為白蟻侵蝕而倒塌,故暫將祖先神位移到太平莊(今太平鄉)林鳳鳴家祠中祭祀。日據時期大正六年(1917),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捐,籌備中部地區林姓大宗祠,中部地區多處林姓族裔包括霧峰林家、竹山敦本堂、社口林家、潭子摘星山莊林家、樹王林家及地方士紳等集資興建,並推舉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林耀亭為副委員長。至昭和五年(1930)全部竣工,共曆時十二載

林氏宗廟的廟向為坐北朝南,略偏東。九間起、雙進、單護龍、兩過水廊、二過水仔,四合院式的大宗祠。正殿為硬山翹脊五間十九架,三川殿為“升庵假四垂”五間十三架,左右護龍各為硬山九間十一架,過水廊為卷棚三間六架,而兩殿之間以過水廊相連接。又兩殿之間與護龍的通道在過水廊間開有“洞月門”,而在正殿前步口兩側牆麵開“員光門”通往左右護龍,形成流暢管道。
步入林祖廟,眼前便是寬廣的前埕,有一座昭和十二年(1937)所造的洗石子旗竿座和造型優美的金亭,及一泥塑“雙龍戲珠”照壁。照壁前一對石獅子稱為“埕前獅”,乃光緒初年,旱溪祖廟留下的重要古文物,造型古樸,左公右母,嘴型成一字型,公獅嘴型張開,而母獅嘴型含蓄合起(緣因當時女性較無社會地位),公獅的眼神,往中軸線望去護衛廟門,而母獅的眼神卻含情脈脈,望著公獅。
林氏宗祠的這對“埕前獅”與三川殿門前的一對“門前獅”(大正十二年的作品)同樣是左公右母,造型卻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門前獅”的造型較粗礦,公母獅獅嘴成八字型且均張開,眼神均望向中軸線。“埕前獅”與“門前獅”為不同年代的產品,造型明顯不同,代表著不同風俗民情,值得玩味。
正殿為一挑高建築,是整間宗祠地位最尊貴的地方,內奉祀林姓開基祖先比幹公和林姓列祖列宗的神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及入祀的牌位。媽祖林默娘雖貴為天後,受萬民敬拜,但在林氏宗祠內,仍是林姓的姑婆且是林姓的子孫,而被奉祠於位階較低的“虎爿”。
正殿旁的廂房,連接護龍而圍圈成一封閉完整的格局,牆麵上開有以洗石子工法塑造的“螭虎團福”、“螭虎團祿”八卦窗。洗石子的工法可說是整間宗廟的特色之一。福字窗是以兩隻螭虎的身軀團成,而祿字窗則是以三隻螭虎團成,螭虎塑體立體,造型優雅,展現匠師的巧思。

林氏宗祠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資金興建,其建築與裝飾之講究,可想而知。建築匠師為當時名匠陳應彬,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可說集各類雕塑名匠於一堂。三川殿的兩對龍柱和正殿的一對龍柱,一間宗祠有三對龍柱,為其它宗祠所不及。因此,林氏宗祠於1983年,經台灣“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跡。

============================

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古蹟個案導覽 - https://goo.gl/9IO7nQ

歷史沿革
臺中林氏宗祠俗稱臺灣林氏宗廟,為臺灣中部地區舉足輕重的林氏祠堂。數易其所的林氏宗祠,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稱為「尚親堂」,建於內新莊(即今臺中縣大里鄉內新村)。後經數次遷移,終於民國十九年於現址竣工。林氏宗祠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其中木構架部分,因係由漳籍名匠陳應彬師傳親自督造,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本市古蹟歷史建築調查單位
評定基準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
1985-11-27
公告文號
七四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主旨
公告本市「臺中林氏宗祠...」為本市市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 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臺中市 南區
地址或位置
民主里國光路55號
經度
120.677561791769
緯度
24.1312382618093
主管機關
  • 名  稱: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 聯絡單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聯絡電話:04-22290280
  • 聯絡地址:西區 臺中市 復興路3段362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林柏榕
代表圖像
地籍圖
土地使用分區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臺中市南區國光路55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私有 林益謀
  土地所有人 私有 林益豐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土地所有人 私有 黃鈞普
  建築所有人 私有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林氏宗廟
創建年代
日大正年間08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919 年
竣工年代
日大正年間
 附近景觀
商業區
 土地使用狀況
在第二次籌備會召開的同時,會員一致推舉霧峰林家的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同時並決議新建宗祠應另擇它址重建。

大正八年(1919年),選定老松町現址,正式動工興建。

大正十一年(1922年),三川殿動工興建。

大正十三年(1924年),三川殿完工,同時增建西室下山五間。

昭和三年(1928年),增建東室九間、西室頂山四間。

至昭和五年(1930年),全部竣工。全部建築工程費時十二年。
 構造
本祠的建築規模為二進雙龍的合院式配置型態,在主軸上,前後座落山門及正殿,而兩側則以過水連接護龍。由於宗祠係以單純的祭祀功能為主,因而省略了後殿的從祀空間,改以橫向面九開間(五開間的山門及左右過水與護龍)的立面效果,促成林氏宗祠莊嚴宏偉的空間尺度。除外埕廣場,林氏宗祠二進雙護龍的格局中藉由過水的空間安排,形成七個院落(內埕、天井),組織成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又從其建築平面中,可看見為順應風水觀念而形成前窄後寬的「畚箕厝」特殊造型。

木構架是林氏宗祠的最大代表特色之一,尤其山門與正殿二建築單元,其1.抬樑式的構架,2.舉架與疊五斗,3.假四垂的屋面形式,4.牌樓斗栱與看架斗栱,5.梭柱與石柱等作法皆是彬司個人建築深厚素養之精緻表現,融匯了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外觀特徵
林氏宗祠之建築格局為雙進雙護龍型,並藉由過水的設計,將內部空間區劃成七個院落,組成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宗祠之建築構造基本上仍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但為顯示宗祠的崇高地位,在中等規模的配置格局中,刻意在構造手法上極力表現其高度技巧與純熟經驗素養,使林氏宗祠的建築仍能表現出氣勢磅礡、巧工脫俗的建築特色。
 室內特徵
林氏宗祠之建築格局為雙進雙護龍型,並藉由過水的設計,將內部空間區劃成七個院落,組成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宗祠之建築構造基本上仍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範疇。
 使用情形
維持原使用用途
 現狀
正殿奉祀子姓比干和林姓祖宗牌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左護龍供奉湄洲媽祖,右護龍為管理辦公室。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維持現狀並遵造古蹟保存相關法令
 材料
林氏宗祠的建築構架係以承重磚牆與木架構系統為主,屋面造形有硬山、歇山、捲棚及「升庵假四垂」等式樣。
 簡介
臺中林氏宗祠,乃是林氏移墾中部地區,於生活漸趨穩定後,為緬懷先人,集臺中部地區林姓族人之力,鳩集資金修建而成的。它不同於一般家祠而具有宗祠性質。祖廟座落於今臺中市南區國光路五十五號,自清嘉慶年間於內新庄初建後,歷經再度遷移重建,至日治時期始於現址動工興築,全部工程費時十二年始全部竣工,宗祠主祀林姓開山祖師比干公(周朝忠臣),佔地約0.287公頃。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閩南風格

「尚親堂」的圖片搜尋結果「尚親堂」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中林氏宗廟[三級古蹟] - 登山補給站 - https://goo.gl/4xc4QK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 https://goo.gl/ZhbHfU
在地圖上檢視
寺廟資料表附表
寺廟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 田野調查
坐標定位方式: GPS 定位
地址: 臺中市國光路55號
電話: 04-22246928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清嘉慶間創建,民國 8 年(1919)移至現址,民國 85年(1996)重修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09年2月)
建立沿革:
中部林姓宗廟始自前清嘉慶年間,建於內新庄,初號「尚親堂」。光緒初年,林志芳首倡募捐,移建旱溪庄,光緒二十一年,為白蟻所侵,三川倒塌,乃將牌位暫移太平庄林鳳鳴家奉祀焉!
民國六年丁巳(日本大正六年),林子瑾等發起籌募基金興建宗廟,是年十二月在花園町(現信義街)寄樑嗣,以地址不佳另擇老松町現在廟址,於民國八年己未十月 著手興工,辛酉十一月十八日正殿及兩廊完竣,進主入廟,翌年八月建築三川,越兩年而成。民國十三年甲子(日本大正十三年)建築西室下山五間,民國十八年己 巳(日本昭和四年)再增築東室九間、西室頂山西間及屋頂幼工,至庚午年全部告竣。
溯自已未興工以來,歷時十二載始告完成,又閱二十三年以至今日,乾坤板蕩、烽火侵尋,深恐年湮代遠,無從稽考,爰將沿革泐石嵌諸廟壁,以示後人而垂永遠。
內文出處:林姓宗廟沿革碑記
林姓宗廟沿革|陳峻智|2009/02/23|
簡介與相關照片: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廟貌|陳峻智|2009/02/27|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神像|陳峻智|2009/02/27|

宗廟重修記|陳峻智|2009/02/23|



比干公遺像|陳峻智|2009/02/23|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據廟方說法,此廟主祀神明為比干公堂 (文史工作者田野調查,2009年2月)
內政部寺廟登記資料
登記名稱: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林氏宗廟
教別: 道
建別: 勸募
組織型態: 財團法人
負責人: 林柏榕

=========================================

臺中林氏宗祠

建築所在縣市:台中市
建築名稱:臺中林氏宗祠
建築等級:三級古蹟
建立年代:日治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
公告日期: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建築位址:臺中市南區民主里國光路五十五號
壹、歷史沿革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西元1796至1820年),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里杙(今大里市(註 1)),自立堂號為「尚親堂」。之後宗廟遷移到旱溪庄的「祖厝內仔」,日治時期,重建於現址台中市南區。日治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由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捐,籌備中部地區林姓大宗祠,中部地區多處林姓族裔包括霧峰林家、竹山敦本堂、社口林家、潭子摘星山莊林家、樹王林家及地方士紳等集資興建,並推舉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因此林氏宗祠於日治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十月在現址開始興建,至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正殿落成,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三川殿落成。全部建築工程費時十二年,主持宗祠營建的師父是當時臺灣頗具聲望的陳應彬。陳應彬不但在清領時期曾參與北港朝天宮三川殿之興築,日治時亦參與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木造工事建築,極具聲望。林氏宗祠因建築工藝精緻講究且保存良好,於民國七十四年(西元1985年)被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貳、建築特色
林氏宗祠的建築構造基本上以閩南傳統建築的營建方式為建築,其特色的表現主要集中在山門與正殿極為繁複的裝飾與高度的結構技巧。由於宗祠係以單純的祭祀功能為主,因而省略了後殿的從祀空間。建築規模呈現二進雙龍的配置型態,左右對稱的平面格局,在建築的主軸上,前後座落山門與正殿,而兩側則以過水連接護龍。除外埕廣場外,林氏宗祠二進雙護龍的格局中藉由過水的空間安排,形成了七個院落,組織成為一個龐大的合院式建築群體。促成林氏宗祠莊嚴宏偉的空間尺度。又從其建築平面中,可察覺為順應風水觀念而形成前窄後寬的「畚箕厝」特殊造型。
林氏宗祠的建築結構採以承重磚牆與木構造系統為主,屋面造形有硬山、歇山、捲棚及升庵假四垂等式樣。木構架部份,在傳統匠師的細膩監督建造下,講求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是建築工匠藝術的極致表現。尤其山門與正殿二個建築單元所呈現之抬樑式的構架、舉架與疊五斗、假四垂的屋面形式、牌樓斗栱與看架斗栱、梭柱與石柱等作法皆是陳應彬個人建築深厚素養之精緻表現,融匯了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牆面與柱樑的裝飾方面以雕刻、彩繪、文字、剪黏與泥塑多重組合,尤其以木雕為重點。林氏宗祠的中山門及正殿的木構架,以浮雕、圓雕、透雕等高度技巧,挹入豐富的花鳥、走獸及人物題材,使匠師的「巧奪工藝」不時呈現。

-----------------------

歷史沿革   臺中林氏宗祠,乃是林氏移墾中部地區,於生活漸趨穩定後,為緬懷先人,集合中部地區林姓族人之力,鳩集資金修建而成的。它不同於一般家祠而具有宗祠性質。祖廟座落於今臺中市南區國光路五十五號,自清嘉慶年間於內新庄初建後,歷經再度遷移重建,至日治時期始於現址動工興築,全部工程費時十二年始全部竣工,宗祠主祀林姓開山祖師比干公(周朝忠臣),佔地約0.287公頃,經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  臺中林姓宗祠堂號為「忠孝堂」,又號「省親堂」。於內新庄初建時之宗祠又號為「尚親堂」,由堂號名稱可以發現「尚親堂」乃是該林姓族人於同一郡望之下,以同支派近親自立標誌所建的宗祠。
 宗祠於內新庄初建時之建置規模目前已無法詳知,至光緒初年時由林志芳募款遷建至旱溪庄。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旱溪宗祠倒塌,為續香火,將宗祠祭祀牌位移至太平庄族人林鳳鳴宗祠,繼續供奉。大正六年(1917年)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款,成立「中部林姓大宗祠建築發起人會」,籌建中部地區林姓族人大宗祠。
 臺中張家祖廟座落於今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安和路一一一號,初倡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始於現址興建。建物面積共約1221坪,祖廟奉祀張姓入閩祖張文通公,。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祖廟建築群及附近環境總共14,208坪,進一步指定為「臺中市七號古蹟保存區」,正式在都市計劃中予以充份保障、限制。
 祖廟座落地舊名下七張犁。「犁」在清領時期,一般亦被用以作為土地拓墾的面積單位。「犁」一張約五甲,故七張犁是指總面積約三十五甲的土地。至於下七張犁之「下」字,則是相對於其東北方的上七張犁之「上」而成立的。
 七張犁位於大肚臺地與筏仔溪之間,而由於筏仔溪大致上與大肚臺地東麓之等高線平行,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因此在溪流與臺地間形成一長方形的區域。在土地相繼墾成後,各聚落約在同一等高線位置(75-90公尺),呈南北線狀排列。張家祖廟以及七張犁的聚落亦不例外,祖廟之興建事實上可以視為張姓族人移墾大肚臺地東側緩斜坡,從土地開墾到定居、繁衍以至族人興盛的象徵。
 張姓族人約在乾、嘉年間,以佃人身份開始入墾七張犁地區,經過約百年的奮鬥、發展終於在日治初期有足夠的能力共同興建祖廟。明治年間負責祖廟修建工作的匠師,目前已無資料可供稽考,但是一般的說法是南屯的張文炳先生(外號稱為番仔炳)。

建築形式   林氏宗祠的建築構架係以承重磚牆與木架構系統為主,屋面造形有硬山、歇山、捲棚及「升庵假四垂」等式樣。
 木構架是林氏宗祠的最大代表特色之一,尤其山門與正殿二建築單元,其1.抬樑式的構架,2.舉架與疊五斗,3.假四垂的屋面形式,4.牌樓斗栱與看架斗栱,5.梭柱與石柱等作法皆是彬司個人建築深厚素養之精緻表現,融匯了造型美學與結構力學的完美組合。
 本祠的裝飾除了彬司的木雕外,還有李闊嘴的石雕、郭新林的彩繪與不知名的剪黏泥塑等皆是具極高水準的名家匠作,另本祠建築中也出現彬司運用西來建築造形語彙與材料的表現。但無論如何,本祠為近代建築史上相當重要的建築作品之一。
 張家祖廟「前魚池、後果子」,竹林圍繞的雙堂雙橫格局為臺灣中北部常見的民宅格局。
 張家祖廟座落臺中市西屯區協和里之東北隅七張犁地區。方位座西北向東南。
 本祖廟屬竹林圍繞二堂二橫(雙進雙護龍)之規模格局,又外埕前有半月池一座及後面零星果樹符合當地口諺「前魚池、後果子」之環境配置概念。
 張家祖廟牆體主要為土埆磚與斗砌磚承重牆構造,而其建築構架則以前、後廳之步口大木構架為主,餘為較簡單之出櫸形式。
 本祖廟有些裝飾作法表現左右明顯不對稱的特殊現象,如前門廳大門左右格扇作法及大小均不同、前廳左右內側磚雕花紋不同等。

-------------------------------------

18、【台灣】台中市“尚親堂”林氏宗祠_明月在船_新浪博客 - https://goo.gl/exf6Ir

位於台中市南區國光路與復興路交接口附近的林氏宗祠,建於一七九六到一八二0年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他宗祠所不及。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西元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0年),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里杙(今大里市),自立堂號為「尚親堂」。道光年間,林振樂、林奪魁、林大梁及林梅等人商議,將宗廟遷祀到旱溪莊的「祖厝內仔」(舊地名,今祖聖公園)。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三川殿為白蟻侵蝕而倒塌,故暫將祖先神位移到太平莊(今太平鄉)林鳳鳴家祠中祭祀。日治時期大正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林子瑾等人發起募捐,籌備中部地區林姓大宗祠,中部地區多處林姓族裔包括霧峰林家、竹山敦本堂、社口林家、潭子摘星山莊林家、樹王林家及地方士紳等集資興建,並推舉林獻堂為建築實行委員長、林耀亭為副委員長。至昭和五年(西元一九三0年)全部竣工,共歷時十二載。
  林氏宗廟的廟向為坐北朝南,略偏東。九間起、雙進、單護龍、兩過水廊、二過水仔,四合院式的大宗祠。正殿為硬山翹脊五間十九架,三川殿為「升庵假四垂」五間十三架,左右護龍各為硬山九間十一架,過水廊為捲棚三間六架,而兩殿之間以過水廊相連接。又兩殿之間與護龍的通道在過水廊間開有「洞月門」,而在正殿前步口兩側牆面開「員光門」通往左右護龍,形成流暢管道。
  步入林祖廟,眼前便是寬廣的前埕,有一座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所造的洗石子旗竿座和造型優美的金亭,及一泥塑「雙龍戲珠」照壁。照壁前一對石獅子稱為「埕前獅」,乃光緒初年,旱溪祖廟留下的重要古文物,造型古樸,左公右母,嘴型成一字型,公獅嘴型張開,而母獅嘴型含蓄合起(緣因當時女性較無社會地位),公獅的眼神,往中軸線望去護衛廟門,而母獅的眼神卻含情脈脈,望著公獅。
  林氏宗祠的這對「埕前獅」與三川殿門前的一對「門前獅」(大正十二年的作品)同樣是左公右母,造型卻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於「門前獅」的造型較粗礦,公母獅獅嘴成八字型且均張開,眼神均望向中軸線。「埕前獅」與「門前獅」為不同年代的產品,造型明顯不同,代表著不同風俗民情,值得玩味。
  正殿為一挑高建築,是整間宗祠地位最尊貴的地方,內奉祀林姓開基祖先比干公和林姓列祖列宗的神位,配祀建廟有功人員的長生祿位及入祀的牌位。媽祖林默娘雖貴為天後,受萬民敬拜,但在林氏宗祠內,仍是林姓的姑婆且是林姓的子孫,而被奉祠於位階較低的「虎爿」。
  正殿旁的廂房,連接護龍而圍圈成一封閉完整的格局,牆面上開有以洗石子工法塑造的「螭虎團福」、「螭虎團祿」八卦窗。洗石子的工法可說是整間宗廟的特色之一。福字窗是以兩隻螭虎的身軀團成,而祿字窗則是以三隻螭虎團成,螭虎塑體立體,造型優雅,展現匠師的巧思。
  林氏宗祠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資金興建,其建築與裝飾之講究,可想而知。建築匠師為當時名匠陳應彬,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可說集各類雕塑名匠於一堂。三川殿的兩對龍柱和正殿的一對龍柱,一間宗祠有三對龍柱,為其他宗祠所不及。因此,林氏宗祠於一九八三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

來源:中央社(2006/06/28,轉引自大紀元時報)記者:郝雪卿

=======================

臺中 林氏宗廟 (1/2) - ayang的相簿 @ 隨意窩 Xuite 相簿 - https://goo.gl/WGxr0l

2016-12-18_1335232016-12-18_1336092016-12-18_1336222016-12-18_133636  「尚親堂」的圖片搜尋結果「尚親堂」的圖片搜尋結果「尚親堂」的圖片搜尋結果

=======================

林氏宗廟[三級古蹟][午妻][102/2/7] @ 重新站起&一步一腳印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tpuzWk

391林氏宗廟:6螭虎團福.jpg391林氏宗廟:4IMG_2544.jpg391林氏宗廟:3金亭.jpg391林氏宗廟:2牌樓.jpg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