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達:無神論原本鬼打牆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24日, 2017
中共禁止以任何形式過聖誕節的官方文件不斷流出,有的地方甚至推倒聖誕樹,大陸民眾對此十分反感。圖為聖誕樹。

西洋馬列黨,聖誕節拒洋。 
誣為恥辱節,精神鴉片檔。 
迷信高帽子,今似忌高晃。 
明明反有神,怯怯不敢嚷。 
信仰之自信,唯余強假裝。 
因其無神論,原本鬼打牆。 
馬列撒旦徒,魔教紅門窗。 
偷偷篡神位,假扮正神樣。
聖誕節臨近,大陸陰風緊。 
精神鴉片帽,恥辱節悶棍。 
今禁聖誕節,有斥錯根筋。 
邪靈西洋猻,馬列信徒孫。 
主義早不信,不信喊自信。 
貌似雄赳赳,骨子抖寒噤。 
實乃鬼打牆,陰謀在排神。 
大權篡到手,傳統節多禁。 
紅節亂設立,紅洋節引進。 
旗號講科學,堅決反迷信。 
蘇東紅旗落,中共蜷縮緊。 
高唱愛國歌,變調換配音。 
恢復傳統節,舊瓶紅毒品。 
抵制洋節假,隱藏本相真。 
卡爾馬克思,撒旦魔教門。 
紅酒無神論,麻醉迷靈魂。 
共黨篡神位,賴以把形隱。 
人若相信神,亦信魔鬼存。 
末日拉陪葬,尤怕人信神。 
九評揭畫皮,看懂驚回神。 
巨著剖基因,恨與敗物拼。 
共產邪主義,使命毀滅人。 
文化全破壞,道德敗壞盡。 
阻隔人神間,邪變人非人。 
好人快找看,拋棄無神論。 
順天辦三退,漂紅歸正心。 
退完黨遭劫,節日添一新。
1、新唐人大紀元2017年12月22日訊,12月25號聖誕節是西方傳統節日,過節的人群, 
早已從基督徒擴展到了普羅大眾。近年來在中國卻變成了中共口中的「恥辱節」、「 
精神鴉片」。今年聖誕節前夕,大陸一些地方陸續傳出要求抵制聖誕節的通知

2、這裡指的是九評編輯部新書:《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3、鬼打牆:共產黨宣揚「無神論」,不僅要否定人的生命來源於神,還有一層含義 
,是掩蓋它自己不是神而是「邪靈」的真實本質。具體而言,有兩個方面:
第一,人如果相信有神,就相信有魔。在任何一個宗教中「上帝—撒旦」和「佛—魔 
」都是對比著出現的
,因為神度人的時候必然會告訴人:人會在信仰中遭到磨難,這 
些磨難很多都是魔的誘惑。因此共產黨就告訴人「沒有神」,這樣也就等於告訴人「 
沒有魔」,從而掩蓋了它是魔的真相

第二,當人不相信有神的時候,人就放棄了神的拯救。這樣,即使神要救人,人也不 
接受,神最終被迫放棄人。這時候人自然就落到了魔的掌中。
文革後,中國人在反思歷史中,也認識到中共黨魁被捧上了神壇。這是非常表面的認 
識——黨為什麼能把黨魁捧上「神壇」?這個現象的實質是:共產邪靈篡奪了中華文 
化中、中國人心中原本屬於神的位置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中國篇》第五章 
邪靈篡位 文化淪喪(上)》,大紀元2017年11月30日)


送禮沒「中標」 美國每年浪費3000億
www.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討厭你收到的禮物嗎?你並不孤單。個人理財網站finder.com的調查顯示,美國逾半數成人不喜歡至少1個他們在年終假期期間收到的禮物。以禮物平均價格31美元左右計算,美國人每年浪費逾95億美元(約3066.7億元台幣)購買別人不想要的禮物。這些別人不想要的禮物大多是服飾和配件,其次是居家用品、化妝品、香水和書。finder.com指出,大多數人會把不想要的禮物留著,約25%的人會與別人交換禮物。另外,20%的人會把禮物轉送給別人,不到5%的人會把禮物捐給慈善機構或丟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送禮人中朋友送的禮物最糟,其次是父母,伴侶送的禮物最受歡迎。另外,老闆是最多美國人想送禮物的對象,其次是岳母或婆婆。(林文彬/綜合外電報導)

-================================

耶誕節交換禮物排行 馬克杯名列「第一雷」

2016-12-16  17:10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許多人耶誕節都會藉交換禮物聚聚,但小心你的禮物令人傻眼!台灣雲端社群觀測權威平台《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今公布「耶誕節交換禮物最雷排行榜」,排行前5分別是馬克杯、衛生紙、娃娃、巧克力、糖果,也歸納出發現送禮者跟收禮者的想法其實相去甚遠的現象,提供民眾送禮的參考。

  • 耶誕節最雷交換禮物排行榜。(台灣雲端社群觀測權威平台《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提供)

    耶誕節最雷交換禮物排行榜。(台灣雲端社群觀測權威平台《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提供)

《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針對台灣2萬餘個網站中與交換禮物有關的話題進行觀測,取得300餘筆近期來自「送禮者」立場的網路意見,經語意分析後發現「實用」一詞最常出現,再細看其他高詞頻單字分別為「吃」、「冬天」、「可愛」、「每天」,顯示送禮者預設送 (1)食物、(2)每天可以使用、(3) 造型圖騰可愛的小物、(4)冬天可以使用的物品,最不會被收禮者白眼。

若從「收禮者」的立場來看時,以「不喜歡、爛、怕、雷、瞎、討厭」等詞彙作為辨識「最失望禮物」的方式,計算出「最雷交換禮物20大榜單」,發現網友最常抱怨的爛禮物,大多數都偏實用或是常見而老套的禮物,與送禮者的首要考量形成矛盾!

相關調查起於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1日,共橫跨3個年度。而最雷交換禮物榜單前20名依序為馬克杯、衛生紙、娃娃、巧克力、糖果、襪子、馬桶周邊、市售卡片、保險套、錢、牙膏、筆、發票、相框、手機周邊、肥皂、餅乾、衛生棉、玩具、書籍。

================================

File:Firstchristmascard.jpgphprQFp7K  「第一張聖誕卡」的圖片搜尋結果

聖誕卡是一張為慶祝聖誕節而印製的賀卡。通常內容由基督教象徵,例如耶穌降生的場景或伯利恆之星等,以至非宗教性質,包括卡通圖案、公仔、幽默或季節天氣例如雪景、雪花,或聖誕期間的活動例如購物及參加派對等。在西方社會、亞洲的日本以至香港,不少人,不論是否基督徒,皆流行在聖誕季節(即12月25日前後)交換聖誕卡以表達自已對朋友的心意
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由John Callcott Horsley製作
世界上第一張商業聖誕卡於1843年在倫敦由亨利·高爾爵士(Sir Henry Cole)印發,卡上印有由John Callcott Horsley繪製,一位小孩喝酒的畫像。畫像具有爭議性,但這是個有眼光的決定:高爾幫助了3年前(1840年)開始的廉價郵政服務(Penny Post),印製了一批共1000張聖誕卡,並以每張1先令的價格發售。2005年12月,這批聖誕卡的其中一張在拍賣會中以接近9000英鎊售出。
現代的聖誕卡可以獨立購買,但更常見是把數張包裝一起發售。這些聖誕卡可能是混合多款圖案,全部同一款式,或有關連的設計,並會附上適合的信封。自製的聖誕卡亦甚流行,特別是如收卡人可感受到製卡者心意的情況下。一些人會把家庭照片,或穿著聖誕打扮的照片放在自製聖誕卡內。其他人則寧可購買聖誕卡送贈他人。
聖誕卡名單
許多人把聖誕卡片送給親密的朋友與遠方的好友,而在成百的信封上寫上地址使發送聖誕卡成為一件要花費數小時的家務雜事。卡片上的祝辭可以個性化且簡短的,許多卡片上還包括一年內的新聞。而這種形式的一個典型就是聖誕信
聖誕信件
聖誕卡的變化
2004年,德國郵政免費派發2千萬張有香味的貼紙,為聖誕卡帶來杉樹、聖誕樹、玉桂、薑餅、蜜蠟蠟燭、焗蘋果及橙等聖誕特色香味。
慈善
不少慈善機構會在聖誕期間印製聖誕卡作為籌款的工具,最著名的機構包括聯合國世界兒童基金會(UNICEF)聖誕卡計劃。

為何要寄聖誕卡?從歷史上第一張聖誕卡說起

現在還有人會寄聖誕卡嗎?你知道史上第一張聖誕卡長什麼樣子嗎?在沒有臉書、網路甚至電話也不發達的年代,聖誕卡片就擔當起聯絡家族情感的重責大任,可不只是一張簡單的卡片而已。
Outside
2016-12-14 14:56

JOSEPH LI

歷史上,不同文化圈都有寄賀年卡的習慣。不過,在英語世界,發節日賀卡的傳統不算悠久,始自19世紀中葉。

第一張聖誕卡,從何而來?難以考究。但今時今日,最廣為人知的「第一張卡」,是高爾(Henry Cole)爵士的作品。他是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1843年,他委託一位藝術家創作了1000幅雕刻出來的節日賀卡,寫著「祝你聖誕快樂,新年快樂」。

這張由高爾爵士策畫的賀卡,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張聖誕卡。

印刷技術和郵政服務日益進步,愈來愈多人寄送由專人設計和生產的聖誕卡。到了1880年代,寄聖誕卡已成為美國家庭的重要傳統。

人類學家Micaela di Leonardo寫了一篇論文,叫〈賀卡和節日的女性世界:親屬關係的婦女、家庭和工作〉(The Female World of Cards and Holidays: Women, Families, and the Work of Kinship)。她指出,賀卡在工業化時代和傳統家族式農場消亡之後蓬勃發展。由於親人各散東西,婦女承擔「家族的重任」,問候和關心身在遠方的家族成員。聖誕賀卡,正是一種努力維持傳統親族關係的現代工具。

在美國,最著名的聖誕卡生產商,是德國移民普朗(Louis Prang)。他為大眾市場生產有吸引力和價格合理的賀卡,被稱為美國聖誕卡之父。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賀卡都可以為人欣賞。1885年,雜誌Decorator and Furnisher批評,賀卡業界想像力貧乏,總是想著「天空中浮著幾個帶嬰孩的小天使」圖像,非常沉悶。當時,不少評論人都認為,美國人很快會厭倦千篇一律的聖誕卡。

普朗生產的聖誕卡。

但是,在20世紀初,圖像再現技術的改進,使賀卡市場有了全新的發展。1900年,英國有評論家稱讚一系列新的聖誕賀卡,說它們就好像相片一樣真實和漂亮。賀卡的主題,也似乎有所增加,有體育、風景、動物等。

19世紀的聖誕卡。當時,美國和英國人認為「死去的知更鳥」代表「幸運」的意思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聖誕卡,有不少都很有趣。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聖誕卡。

技術不斷改進,生產賀卡變得愈來愈有利可圖,並且競爭激烈。到了1920年代末,賀卡生產商僱傭了五千多名美國工人,分別為40家工廠工作。每年,賀卡都有新設計,由高薪的工匠製作,而且嚴防設計被競爭對手模仿。聖誕賀卡,也成為一種藝術傳統。1930年,紐約公共圖書館舉辦了一個展覽,展示美國藝術家使用各種技術去傳播佳節福音(包括蝕刻、木雕、油氈切割和光刻技術), 雖然不是所有賀卡都稱得上偉大的藝術,展覽的語氣也非常正面。

發送聖誕卡的做法,後來被視為一種慈善活動。1940年代,許多非營利組織通過銷售特殊的聖誕賀卡來籌集資金。這些聖誕賀卡帶有其機構的標誌,或印上受到其使命所啟發的圖像。

最廣泛用來籌款的節日賀卡,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年度節日賀卡。它籌集資金,為世界各地邊緣地區的兒童提供基本服務,如疫苗和清潔的水源。1949年,UNICEF發行第一張賀卡,展示了一名七歲的捷克斯洛伐克女孩,她的村子在二戰後定期從UNICEF收到食物和藥品。今天,很多專業藝術家都會為了慈善,捐贈自己的賀卡設計,不收版權費或服務費。

194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第一張賀卡。

也許更重要的是,購買賀卡,可以滿足一種深層潛意識的需要。1947年,亨利(William E. Henry)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藝術與文化象徵主義:賀卡的心理學研究〉(Art and Cultural Symbolism: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Greeting Cards)。亨利認為,賀卡是人們用來傳達情感和願望的符號工具。在社群中,聖誕賀卡被廣泛地代表一種期望,擁抱的價值是「人與人的互相關懷、家庭的溫暖感覺、一種希望回到像小孩般受保護的狀態,讓成人世界的敵對行為緩和的契機」。對消費者來說,聖誕卡可以滿足這些尚未實現的理想價值,也好像在支持自己所擁抱的價值。換言之,發送賀卡不僅是善意的姿態,也是在表達自我的價值。

賀卡是人們用來傳達情感和願望的符號工具,滿足這些尚未實現的理想價值。

到20世紀末,發送節日賀卡的任務仍然主要由婦女負責。女性愈來愈忙於處理工作壓力,又要同時關心年長的親戚,同時實踐自己的自由和慾望,還有足夠的時間繼續發送聖誕賀卡嗎?賀卡的生產商也在適應新出現的變化,例如有新的打印方法,使批量生產的賀卡很容易預先制定家庭姓名、照片和各種資料。發件人不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撰寫不同的祝詞,或者重複簽名。如果在家裡擁有打印機,就更方便了。

製造商還接觸了新的消費者,擴大了他們的產品種類。除了標準的聖誕節或通用節日賀卡,還有猶太教的光明節(Hanukkah)和非洲裔美國人的寬扎節(Kwanzaa)。現在有賀卡,甚至會照顧無神論者,讓他/她們也可以慶祝聖誕節。

光明節賀卡

寬扎節賀卡。

網路時代,聖誕卡己跟過去非常不同。很多人都會用Facebook和e-mail取代實體卡片表示祝賀,但是,許多人仍然堅持寄送實體卡的傳統。賀卡協會(The Greeting Card Association)的研究指出,「寄送賀卡以做為感情表達的傳統,仍然在今天的年輕人中根深蒂固。」

======================

File:Firstchristmascard.jpg

世界第一张圣诞卡的诞生_度哥世界之最 - https://goo.gl/S351XX

「第一張聖誕卡」的圖片搜尋結果「第一張聖誕卡」的圖片搜尋結果相關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