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嗑藥史之五石散/春藥/寒食散又名五石散與竹林七賢/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由東漢的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xRTkf
乾隆帝的各種畫像肖像cosplay/阿虎槍/乾隆刺虎图/古人獵虎時使用的特種作戰裝備阿虎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yaTySk
雍正皇帝竟然喜爱cosplay
畫說雍正——細談雍正皇帝與他的肖像畫 - https://goo.gl/UlbBaL
--------------
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是清朝的雍正皇帝
發表日期:2014 7 30 發表者:《中國之最》
辛亥革命的成功結束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以民權、平等為核心的民主主義思想取代封建思想體系,在我國社會生活中佔有了主導的地位。這一指導思想的確立, 宣告了封建文化模式的終結,等級序列、倫理道德、生活方式一體化的結構解體,服飾消費不再具有身份倫理的限制,還歸人民生活選擇的自由。
雖然民眾因為擁有財富多寡的不同並不能真正做到選擇的自由,但是以金錢取代權力的支配地位,進入商品市場,進行等價交換,是人們擺脫身份地位的約束所能獲得的最廣泛的平等權利,這給個體自由在服飾領域的施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所以在西方世界通行的服裝文明,在中國能得以迅速傳播和實施,是社會變革的成效,也是打開國門後,洶湧而來的洋布、洋裝、洋貨的衝擊在中國引起的回應。
China-painting-The-portrait-of-Emperor-Yongzheng-in-a-suit(圖:《雍正半身西服像》)
在中國最早穿西服的是雍正皇帝,至今在故宮尚保留他的這一畫像,這如同玩賞鐘錶一樣,是統治者滿足追奇獵豔的心理,並無社會意義。
乾嘉時期(清乾隆、 嘉慶兩朝的合稱)洋裝開始在中國城市出現,人們對此諱莫如深,無人仿效。
鴉片戰爭後洋貨傾銷中國,首先在開埠的廣州、香港出現洋式打扮,女的足蹬歐式皮鞋,頭戴曼徹斯特頭巾,買辦中也有穿洋裝的,但在士大夫中絕無僅有。在19世紀末若有人提倡“易西服”,這無異是用夷變夏,為世俗所不容。
宋恕力圖從著裝方面造成向西方學習的氛圍變法,“改試令,必自易西服始”。他把易西服看成更官制,改試令,設議院的前堤,這在當時乃是驚世駭俗之論,他自述“與人談三始,猶有然之者;談一始(即易西服)則莫不掩耳而走,怒目而罵,以為背謬已極,名教罪人。”
中國最早赴美留學的幼童,因為辮子,受到美國孩子的嘲笑,紛紛剪辮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國,穿西服成為一大罪狀。駐英公使郭嵩燾為避風寒,披了一件洋外衣,竟然遭到彈劾。
然而,禁令也好,彈劾也好,都擋不住正在發生的變化。嘉慶年間的竹枝詞已有“紗袍顏色米湯嬌,褂面洋氈勝紫貂。”洋氈、洋縐等機器生產的洋衣料有的厚實細密,有的輕薄柔軟,以優良的質地比國產的土布更勝一籌,且因為不涉及服裝的形制,很早就引起國人的興趣。
在19世紀中葉據英國藍皮書報導,在福州“幾乎在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穿著一些我們的紡織品。”這個論斷經我國經濟學史家研究認為言過其實。但是無可否認的是,西方看到中國市場的遼闊,用各種手段掀起傾銷的狂潮,並以價廉物美的優勢佔領了中國市場。
洋貨傾銷最多的要數洋紗、 洋布、洋火、洋油等等,都是有關衣食能源的生活必需品,僅衣著用料就有洋布、 洋綢、洋緞、洋呢、洋羽毛、洋漳絨、洋羽線、洋被、洋毯、洋花邊、洋手巾等,琳瑯滿目。
以上海為例,1871年進口洋布1300萬匹,1899年增至1700萬匹。“通商大埠,及內地市鎮城鄉,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衣者十之七八。”大量的商品導引人們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細緻光澤的洋布成為人們時尚的用料進入千家萬戶。
衣料質地的改變也促進了衣服款式的變化,輕便合體的洋服逐步贏得中國人的歡心
雍正帝與圓明園
雍正道裝像_雍正帝與圓明園_樂途旅遊網
雍正道裝像
雍正帝半身西服像_雍正帝與圓明園_樂途旅遊網
雍正帝半身西服像
圓明園的第一主人是雍正帝,他繼位後不出巡,所在之處除了紫禁城就是圓明園,最後又死在圓明園。雍正帝與圓明園結下了不解之緣。
圓明園的文化基因
清朝的皇家園林,要從滿洲的文化特徵説起。
滿洲先世過著牧獵生活。滿洲牧獵文化對北京城外和京畿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大規模地興建皇家苑林。其中以康、雍、乾三帝為甚,而雍正帝是承上啟下的。
先是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佔領北京,禦政中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問題。多爾袞建議遷都北京,但其胞兄英親王阿濟格反對,認為應該趁此機會大肆屠戮,留下諸王鎮守燕京,而大部隊或者還守瀋陽,或者退保山海關。上述意見如被採納,燕京宮殿必遭殘毀,北京清代皇家園林也無從談起。然而,多爾袞向順治帝奏言, 説“燕京勢踞形勝,乃自古興王之地,有明建都之所”,建議遷都於此。年方7歲的順治帝,自然採納多爾袞遷都之奏。同年十月一日,順治帝因皇極殿(今太和殿) 被李自成焚燬,便在皇極門(今太和門)基址上張設禦幄,頒詔天下,定鼎燕京。
此前,在北京都城歷史上,凡是牧獵民族建立的王朝,都大規模地興建苑囿行宮。契丹建延芳淀(今京東),女真建太寧宮(今北海),蒙古辟飛放泊(今南苑)等,都是例證。而明朝漢族朱家皇帝,屬傳統農耕文化,喜靜怠動,不善騎射,囿于宮廷,沉湎聲色。但滿洲先民是關外的牧獵民族,他們喜林莽、長騎射,喜涼爽、惡溽暑。滿洲建立的清朝,其前期又呈現一統富強的局面。這就使得清朝皇家苑囿行宮的興築,達到了中國皇朝園林史上的高峰。
順治時期,清軍入關不久,滿洲騎射習俗,保留尚多,眷戀自然。多爾袞曾諭建喀喇避暑城,便於在京城之外往來避暑。多爾袞死,此意遂罷。順治帝雖修葺南海子,但他篤信佛教,癡情董鄂妃,又過早離世,沒有大興園林。康熙興建暢春園,遊幸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其規模都不算大。康熙經始的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雖是滿洲牧獵文化在園林藝術上的兩顆明珠,但限于當時財力拮據,囿于康熙節儉本性,沒有將造園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雍正繼位後,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圓明園。
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君主
圓明園在北京城西北郊,暢春園(今北大西)之北、清漪園(今頤和園)迤東,原為明代一座私園,清初成為官園。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四子胤禛被封為貝勒,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胤禛請康熙帝從暢春園到他的園子吃飯。時康熙帝以暢春園作為紫禁城外的治居之所,胤禛隨駕護蹕,可能受賜園子。有學者認為:這所園子就是後來的圓明園。
四十八年(1709)胤禛晉封為雍親王。對父皇賜園,略加修葺,增建堂館,粗具規模。園名為康熙帝所賜,雍正帝《禦制圓明園記》説:“園既成,仰荷慈恩,錫以園額曰‘圓明’。”圓明園的匾額有兩方:其一為康熙帝手書,懸挂在大殿;其二為雍正帝手書,懸挂在大宮門。
雍正帝繼位後,圓明園由藩邸賜園,而成為皇帝治居之所。雍正二年(1724)正月,雍正帝一邊服喪,一邊興建園林。同年設圓明園八旗。三年 (1725)八月,雍正帝服喪期滿,開始到圓明園居住和理政。圓明園從此開始成為清帝治居的禦園。後每年春末到秋初、秋末至春初兩個時節到園中治居成為定制。雍正帝住圓明園的原因,一是嫌宮內窒息嘈雜,二是喜園中景物宜人,三是宜於酷暑納涼。這年,開始大修圓明園,後逐漸完成二十余處重要景點建築群。就是説圓明園已經初步具備朝廷、衙署的規模,可以在這裡禦政。
但是,這時雍正帝繼位不久,忙於鞏固權力,斂于建築奢華,崇尚康熙儉樸風氣,沒有大興土木建築。所以,乾隆帝説:其建築“不尚其華尚其樸,不稱其富稱其幽”。
圓明園同皇宮一樣,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
外朝區在園的南部,前為大宮門,門前為左右朝房。其後,東為宗人府、內閣、吏部、禮部、兵部、都察院等,西為內務府、戶部、刑部、工部、欽天監等。大宮門內為出入賢良門,又稱為二宮門。門額為雍正帝手書。門前有河,河形如月。
門內正中為“正大光明殿”,是為雍正帝坐朝聽政的殿堂。殿聯:“心天地之心而宵衣旰食;樂兆民之樂以和性怡情。”雍正八年(1730)元宵節,這裡安設鰲山燈,“萬國來朝鰲山燈”。其東側為“勤政親賢殿”(又稱“勤政殿”)。雍正帝日常上午在這裡批閱奏章,召見大臣,處理政務。殿額為雍正帝手書。殿後楹額是雍正帝親自書寫的“為君難”。為君與為臣孰難?乾隆帝有個解釋:“為君難,為臣不易。”創業與守成孰難?乾隆帝也有個解釋:“創撥亂之業其功既難,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將為君與為臣、守成與創業之兩難算都説全了。
雍正帝為此殿命名為“勤政”,是他的一種理政價值取向。在中國皇朝歷史上,縱觀中國歷史上349位皇帝,像雍正帝那樣勤政的君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存漢文奏折35000余件、滿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個月,實際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折約10件,多在夜間,親筆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有 1000多字。所以,“勤政”兩字是雍正帝為君的一個特點。
雍正八年(1730)八月十九日,京師地震。雍正帝“偶先登舟”,遊蕩水中,雖有地震,未受驚嚇。
文章來源: 《中華遺産》雜誌 責任編輯: 葉子
雍正道裝像_雍正帝與圓明園
雍正帝與圓明園
中國網 china.com.cn 發表評論>>
有犬馬之好的節儉皇帝
圓明園內廷是雍正帝及其后妃生活之區,建築繁多,景色秀麗。
“正大光明殿”的北面有湖,湖後為“九州清晏殿”。這是雍正帝寢息之所。以“九州清晏”為殿名,寓意國泰民安,海宇昇平。乾隆帝曾作詩道:“昔我皇考,宅是廣居,旰食宵衣,左圖右書,園林遊觀,以適幾余。”它的前面第一層殿,懸挂康熙帝御書“圓明”匾額。其上二層就是“奉三無私殿”。殿附近有牡丹臺,乾隆帝改為“鏤月開雲”,為圓明園全盛時四十景之一。這裡有一個故事。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康熙帝遊幸圓明園,雍親王胤禛和後來的乾隆帝弘歷,在牡丹臺迎駕鑾輿,聆聽訓誨,陪侍賞花,與宴引觴。祖孫“三個皇帝”聚于一堂,其樂融融。可説是清代歷史上的一樁政壇趣事,也是一樁家庭趣事。後來乾隆帝題其額為“紀恩堂”,以紀念這件曠世盛事。
“慈雲普護”在“九州清晏”後湖對岸,是一所觀音廟。雍正帝寫詩云:“夜靜梵音來水面,月明漁唱到窗邊。虛堂慮息難成寐,冰簟心清即入禪。”説的是他夜深人靜心緒萬千的心境。雍正帝崇佛信道,他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到圓明園內煉丹,以求吞服靈丹妙藥,長生不老。結果不靈,還是死了。雍正帝剛死, 新君乾隆帝下令驅逐張太虛等道士,並嚴諭他們不許透露宮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對圓明園中道士的嚴厲態度,從側面反映出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燒煉丹藥致死有關。但這類宮闈秘事,要確證定論,説易而實難。
圓明園西邊有西山,借景入園,北遠山村,西峰秀色湖光山水,令人心曠神怡。雍正帝有“四宜書屋”景區。“四宜”取意“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宜於居住。雍正帝常休憩於此,他的詩集名《四宜堂集》。另外,還有“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杏花春館”、“魚躍鳶飛”、“平湖秋月”、“萬方安和”等景區。
“萬方安和”建築在水上。圖呈※字形。構思巧妙,建築奇特,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朵奇葩。乾隆帝詩云:“四面盡通廊,中間正且方;週旋皆中矩,鎮靜以持綱。”它四面通明,冬暖夏涼,沿廊漫步,如在水上。所以雍正帝樂於在此遊覽,賞心悅目。
雍正帝在生活上表面節儉。舉一個例子。福建巡撫黃國材雍正三年(1725)六月初三日的奏折上,雍正帝朱批道:“奏事的摺子也一概用綾絹為面,物力艱難,殊為可惜,以後改用素紙就行了。”雖然摺子面用綾絹有限,但説明他惜物節儉。雍正帝遺留下的朱批諭旨,許多是把紙張裁成小條,表示他注意節約紙張。
雍正帝在園中,喜歡雕蟲玩物、西洋奇巧。一次他給內務府的上諭中,詳細説明所需香袋的製作式樣:“著照現在挂的香袋式樣,用象牙雕刻透花做一對。象牙墻像火鐮包的掐簧,兩面蓋,透地糊紗,或盛鮮花,或盛香,皆用得。香袋邊不必做挑出去的絲子挂絡,底下要鐘形,上邊要寶蓋形,中間或連環、方勝俱可。欽此。”雍正帝還有犬馬之好,屢次諭示製作狗衣、狗籠、狗窩、狗套頭等。他還親自規定樣式,做成後又多次修整。對於西洋器物玩意,他很喜愛,如通天氣表(溫度計)、千里眼(望遠鏡)、眼鏡等物,並令內務府造辦處仿製。
雍正帝在圓明園中是否喝酒?他的父皇康熙帝不大飲酒,更反對喝得酩酊大醉。《大義覺迷錄》中曾靜列雍正帝十大罪狀之一為酗酒。當時傳説他天天飲酒, 有時與隆科多喝到深夜,把隆科多灌醉,讓人抬出園去。又傳説他與諸王、大臣在龍舟上賭博酗酒。這些多是野史傳聞。雍正帝的《花下偶成》詩云:“對酒吟詩花勸飲,花前得句自推敲。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這説明雍正帝喝酒,但是否喝得爛醉,本文就不作討論。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於圓明園九州清晏寢宮。
乾隆繼位後,開始大興圓明園工程,圓明園進入鼎盛時期,成為匯聚中華五年文明的精萃的“萬園之園”。而1860年的英法聯軍入侵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再次入侵,使圓明園最終遭受焚燬,“可憐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撰文/閻崇年)
--------------------------------------
血滴子沒摘下雍正帝的腦袋
2013-04-11 13:22
來源:
聯合早報
作者: 何乃強
和西方的帝王不同,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天子高於法律。九五之尊的皇帝,言論就是聖旨、法律。皇帝開金口,一言既出,就是令出如山。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把保衛國家的朝廷重臣袁崇煥(1584-1630)逮捕下獄,不經審判,不讓他抗辯自白,便處以磔刑(千刀萬剮,慘無人道的凌遲極刑)。史學家把袁崇煥之枉死,視為曠世悲劇!
這就是古代中國皇帝,無論有理無理,下令殺人是司空見慣的事。那時人民還存著“君權為神所授”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甚至愚昧的思想,認為帝王是天之嗣子,秉承天意,統治天下,有生殺大權。有甚於此,帝王賜死,臣民還得服刑前下跪,向北遙拜,謝主隆恩,三呼萬歲!
隋煬帝喝鳩酒自殺
歷史記載,隋朝隋煬帝楊廣(569-618),弒父殺兄,淫辱庶母,篡位稱帝。當了14年荒淫皇帝,將整個繁榮強大的隋王朝大好江山,弄得支離破碎,終於土崩瓦解。那時他自知罪孽深重,預感會被殺,常對著鏡子說:“這樣好的脖子,等誰來砍?”可見他知道,皇帝也會免不了被砍頭的劫數!
不過,隋煬帝沒有被砍頭,當他面對死亡,提出要求:“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鳩酒來!”結果“自解練巾,縊殺之”。(資治通鑑185卷)
殺害他的宇文化兄弟,竟然是曾幫助他弒父篡位的宇文述的寶貝兒子!
我曾經為此請教過學問淵博的朋友,他們以為,自從秦朝有皇帝以來,中國歷史上好像沒有被斬首的帝王。
可能是古代人對稱為天子的皇帝的崇信,已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沒有人會比天子大,所以也沒有人可以斬他,也沒有合適的刀。就算一個朝代顛覆另一個朝代,也不會有人說,要把上一個皇帝斬首。否則新皇帝會顯得殘暴失去民心,在史冊上留下污名。當時,唯天論是非常重要的社會理念,所以只有老天可以收回天子的命。
宋理宗頭顱當盛酒器
難道中國古代真的沒有過斷頭帝王嗎?
商朝末代君主第31代的紂王,是在兵敗後逃回來,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周武王趕來,看見屍體,砍下紂王的頭,把它掛在叫做“大白”的旗上。
這事情記錄在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第三》:“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
不過,紂王是死後才被砍下頭顱,不是活生生被斬首!
歷史上還有一個皇帝被切斷頭顱——南宋理宗趙昀(1205-1264)。宋朝滅亡後,元朝初年,曾發生大規模的“宋陵大浩劫”,令人髮指。帶頭盜掘在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陵寑,竟是西藏僧人楊輦真珈。這齣家人將埋葬在宋陵(也稱宋六陵)的六個皇帝、后妃們的骨骸全部掘出,丟棄在荒野,掠走陪葬寶物。
宋理宗的陵寢埋藏最多寶物。有記載說,由於理宗體內有大量水銀,所以屍體仍然完好,楊輦真珈把理宗的頭顱摘下來,帶回元朝都城鑲銀塗漆,不但用它來做盛酒器具,而且還可以用來詛咒,制服別人或事物。不少史書,包括《明史》都有記載此事。
血滴子沒摘下雍正的腦袋
我在小時候看過的粵語電影以及閱讀過武俠小說,如《大俠甘鳳池》《血滴子》《呂四娘》等,裡面講到清朝皇帝雍正,誅滅反清江南士子呂留良一族,他的女兒四娘被僮僕救出,帶到深山之中。四娘得到武藝高超的獨臂神尼傳授武功(也有說是高僧甘鳳池傳授血滴子武功)。藝成之後,四娘施展飛簷走壁武功,躍入圓明園,把雍正殺死,摘下腦袋而去。
但是,根據清史學家閻崇年所說:“1981年,曾發掘雍正泰陵地宮,未打開,即作罷。但民間傳言雍正棺材已經打開,雍正的遺體有屍身而無屍頭,想以此證明胤禛(雍正)之頭是被呂四娘砍掉的。”這些無中生有的傳說和故事很引人入勝,令人深信,可惜都是屬於野史之類,不足為信。
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雍正暴斃原因,是因為他常服用道士張太虛所製的丹藥“既濟丹”,中毒身亡。
中國嗑藥史之五石散/春藥/寒食散又名五石散與竹林七賢/由魏晉至唐,名士們趨之若鶩,整整五六百年而未有間斷,由東漢的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中的《傷寒雜病論》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VxRTkf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