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800px-虎旗-海軍陸戰隊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團隊榮譽旗獎勵,因藍緞上繡有白色飛虎,又稱「飛虎旗」。此榮譽於民國24年(1935年)6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時頒行,榮譽的頒授對象不分等級,海陸空三軍,凡戰時特著之戰功者頒給之。[1]由於其獲得難度要遠遠高於青天白日勳章,且數量稀少,所以被視為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2]
飛虎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IInZO
外觀
中心繡有五角星底、內有虎形,因此又稱虎旗,上面繡有榮譽兩字圖案。
 歷年得獎單位
抗日時期
台兒莊大捷之四一二五部隊
滇西緬北龍陵及騰衝之役八四四一部隊、六五五三部隊
古寧頭戰役
陸軍第18師、第118師、第201師等總共六支精銳部隊曾獲此殊榮
823砲戰
陸軍四一七二部隊(烈嶼師)
師長是郝柏村少將
 空軍7709部隊(空軍第五大隊)
擊落11架敵軍米格機
 海軍104號軍艦(沱江艦)
92海戰中,沱江艦為掩護從台灣後勤運補至金門的美堅號登陸艦(LSM-249),沱江艦為掩護從台灣後勤運補至金門的美堅號登陸艦(LSM-249)在金門料羅灣遭共軍九艘軍艦圍攻交戰,最後沱江艦擊沉敵軍魚雷快艇2艘、擊傷砲艇2艘。
 陸軍大膽北山部隊
海軍陸戰隊九二三六部隊(LVT兩棲登陸運輸車營)[3]
飛虎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2IInZO


白旄黃鉞/乾隆皇帝有一把斧,名叫姜太公飛虎斧,其上飾金,屬於黃鉞-斧身中部雙面鋄金飛虎,周圍飾以火焰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了姜太公晚年得志,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殷商,創建周朝天下。姜太公,呂尚,號“太公望”,先祖封地在呂(今河南南陽市境內),原本姓姜,根據封地而姓呂,東海上人。姜太公沒有被周文王啟用前,生活窮困潦倒,可以說事業處處失敗,到了老年的時候,在渭水河邊隱居釣魚,得遇周文王,從而起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LmdA8y


每年北港朝天宮前,全台知名、有著百年歷史的震威團會排成兩列,在鑼聲指引之下,吹起低沈渾厚的哨角聲,恭迎媽祖聖駕。北港哨角最特別之處,在於能吹出五個音階,也因為銅板質地輕,轉音效果上更優秀、音色也更美,而這些做工精美的哨角,正是國寶哨角匠師魏幼謙的經典作品。
北港朝天宮恭迎媽祖 哨角達人魏幼謙的傳奇故事 https://bit.ly/3lA06Ob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北港哨角達人魏幼謙。(圖/寶島神很大)
魏幼謙最早接觸哨角,是在二十歲加入「震威團」的時候。在台灣光復後,為了修復朝天宮內受損的黃銅哨角,便運用早年在斗六學會的鈑金技術,反覆嘗試,甚至為了尋找純銀材料而跑到台南,失敗多次後,終於找出修復的方法。
越熟悉哨角結構,魏幼謙就越發覺哨角與軍用號角的原理一致,便開始改良,使共鳴更加響亮。到後來,由於兩岸斷航的關係,哨角貨源被切斷,魏幼謙便無師自通,慢慢鑽研出手工製作哨角的獨門技術——將青銅板折成圓弧型,再用銀來焊接,經打磨後,便成為他自創的牽牛花花瓣形哨角——這也正是魏幼謙手工製哨角,最美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貌。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哨角團迎媽祖。(圖/寶島神很大)
魏幼謙不只製作哨角,他也會為每一隻他製作的哨角進行維修,也因此,每一年三月媽祖遶境後,這些替媽祖開路的哨角們,便會再次回到魏幼謙手上,進行保養與修護。然而,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魏幼謙的體力也大不如前,原本為化纖公司主管的兒子魏瑞呈,也在退休後,跟著父親一同製作哨角。
由於敲打與熔接需要體力與眼力,這部分的前置交由魏瑞呈負責,後期的打磨作業,則會運回北港,交給魏幼謙進行。然而,卻很少人注意到,魏家父子這種台北中和、雲林北港兩地連線的哨角故事。
© 由 三立新聞網 提供
▲魏幼謙與他的哨角。(圖/寶島神很大)
今年年初,魏幼謙逝世的消息,令不少人悲痛不已。但手工哨角製作的技術,已傳承給魏瑞呈,就讓魏家父子的哨角,繼續帶我們走在恭迎媽祖的路途上吧!北港朝天宮恭迎媽祖 哨角達人魏幼謙的傳奇故事 https://bit.ly/3lA06Ob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航空教育展示館 【視覺超震撼!】國寶級飛機 讓你一次看個過癮 @ 微笑的眼 :: 痞客邦 :: - https://goo.gl/0BwIjH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封神演義中,飛虎“飛熊”姜太公

飛熊即飛虎

姜尚,字子牙,道號飛熊。後多以"飛熊"指君主得賢的徵兆。 明代的孫仁孺在《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把先齊豪傑還援比,釣竿兒飛熊渭涯。"「飛熊」的形象,都是生雙翼的老虎,「虎生雙翼為飛熊」,「飛熊」不僅是君主得賢的徵兆,而且還見用於隱士。

在《封神演義》中,提到飛虎“飛熊入夢”,意思是周文王夢見了一隻飛熊,預示著他即將得到一位大賢人,幫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文王台上設繡榻而寢。時至三更,正值夢中,忽見東南一隻白額猛虎,脅生雙翼,望帳中撲來。”

飛熊入夢,怎麼書裡寫的是一隻老虎呢?老虎長了翅膀?話說周文王雖然算卦很厲害,但是不會解夢,自己做了這個怪夢後,就找手下的大臣散宜生求教。周文王問:“此兆不知主何吉凶?”散宜生說道:“此夢乃大王之大吉兆,主大王得棟樑之臣,大賢之客,真不讓風後、伊尹之右。”散宜生就給周文王做了解釋,說道:“昔商高宗曾有飛熊入夢,得傅說於版築之間;今主公夢虎生雙翼者,乃熊也;又見台後火光,乃火煅物之象。今西方屬金,金見火必煅;煅煉寒金,必成大器。此乃興周之大兆。故此臣特欣賀。原來虎生雙翼就是熊啊,不過說來也是,姜子牙是《封神演義》的萬神總領,更是主宰封神的智謀人物,

姜子牙的飛熊道號是怎來的呢?據載,周文王出去打獵,以周文王的習慣,出門前必然得算一卦。卦象顯示,他這一次打獵,會有很大的收穫,但是這收穫“非熊非羆,非虎非貔”,而是一位“帝王之師”周文王出去打獵,果然沒打到動物,反而遇到了姜子牙,於是就把姜子牙請了回來,輔佐自己!故事一般都在老百姓中口耳相傳,不知道怎麼傳著傳著,這個“非熊”就變成了“飛熊”,成了姜子牙的道號,《封神演義》也就沿用了“飛熊”這個道號。


百年飛虎繡旗列古物
By 張朝欣,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28日, 2017

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繡旗。(張朝欣翻攝)
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繡旗,委託在地藝師吳登興研究調查,並由雲林科大學生邱彥翔協助製作提報文件,28日收到縣文化處公告文件,正式指定為一般古物,成為北港迎媽祖的清代重要文物依據。
飛虎繡旗為長方形旗身,外形有如菜刀,因此又稱菜刀旗,藍色底布上繡有八寶金蔥雲彩、凸繡飛虎圖樣,以及臺笨震威團與恭迎聖駕字樣,由於年代久遠毀損嚴重,震威團積極爭取由縣政府指定為古物,以利永續保存。
北港震威團會長蔡世模表示,此面繡旗是在10年前整理文物時發現的,他認為很有保存價值,但一直找不到學者專家協助溯源,得知在地藝師吳登興致力古物保存,特地請他幫忙調查。
吳登興指出,繡旗推測為清光緒13年以前、雲林未設縣治時期的文物,距今約130年,當時北港稱為「嘉義笨港」,繡旗最重要的飾物是「臺、笨」2字,為清領時期北港歸屬嘉義縣證明。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臺」這個字,可能是北港媽祖需至大陸湄洲進香,特別以「臺」字區別,相關文字也曾出現在需對大陸交易的郊行,所以飛虎繡旗可說是北港迎媽祖的清代重要文物。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全球刺繡中心,近日以科學儀器檢驗飛虎繡旗發現,此旗與笨北港集雅軒繡製彩旗時代接近,2件都繡有清代的字樣,極具歷史參考價值,是研究笨港歷史的重要古物。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身上的飛虎----陳納德與洛書勳章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j67Pm4

---------------------
飛虎旗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團隊榮譽旗獎勵,因藍緞上繡有白色飛虎,又稱「飛虎旗」。此榮譽於民國24年(1935年)6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時頒行,榮譽的頒授對象不分等級,海陸空三軍,凡戰時特著之戰功者頒給之。[1]由於其獲得難度要遠遠高於青天白日勳章,且數量稀少,所以被視為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2]
飛虎旗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Ga4gAF


 

沒看過的台灣民主國郵票 首度展出
更新: 2017年06月16日 
【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19世紀末,為避免台灣因清廷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而割讓日本,台灣仕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以黃虎作為國旗,更曾發行「獨虎郵票」,中華郵政昨(16日表示,為紀念這段歷史,昨日起在台南文創中心舉辦「臺灣民主國郵票與文物展」,展覽內容包括:當年劉永福將軍為政府籌餉而發行的各版獨虎票(含試印票、變體票及大方連等)、實寄封、各種面值且局號字軌不同的台南官銀票及錢莊戳記等,展品史料珍貴且豐富。◇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虎姑婆是哪種虎?鄭成功曾在台灣野放過老虎?——漫談臺灣老虎傳說
pansci.asia查看原始檔六月 3日, 2017
文/清翔|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成員,《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和《尋妖誌》的共同作者之一。森林系畢業,卻在做和森林系無關的工作。只要有人願意聽自己瞎扯就很開心。
嘿,你有嘗試過這種做法嗎?在想要祕密投訴別人的時候,另外在紙上畫一隻老虎,然後把它剪下來做成虎的形狀,裝進投訴書裡面,再把投訴書送出去。根據日治時期的《臺灣風俗誌》的記載,當時的臺灣人相信,把這種紙虎裝進密告的狀子裡,可以使被密告的對方遭受最慘痛的打擊,因為這種紙虎會在暗中咬傷對方。究竟靈不靈?其實我也還沒試過。
老虎的雙面形象
漢人對於老虎有種複雜的情結,一方面認為其威猛,另一方面又認為其兇殘蠻橫,對其可說是又崇敬又忌憚又畏懼。人們對老虎最深的印象,或許便是牠捕獵之時的兇猛身姿,因此既害怕自己成為被捕獵的對象,又希望自己能受其庇佑、免於傷害。這種正負面結合的形象,在漢人的傳統習俗中在在可見。
臺灣民主國的「藍地黃虎旗」,便是以老虎作為抗外形象代表。圖/Jeff Dahl – 自己的作品,GFDL,wikimedia commons
虎往往是作為避邪物出現在人們生活周遭,用虎頭牌放在門楣上來壓煞,貼虎符來鎮宅,配戴虎爪形的玉器來避邪,讓孩童戴虎頭帽、穿虎頭鞋,以求壯膽避邪、長命百歲。但另一方面,又忌諱於家中掛虎圖、置虎物,認為會造成夫婦不睦、不孕、不育。
俗傳「白虎傷胎,黑虎吞胎」,傳說孕婦若於夜間外出,容易碰上鬼煞,其中烏虎神與白虎神都會傷害、吞食嬰兒,使孕婦流產。而生肖屬虎的人,也因為老虎凶煞的這一面,而有不少相關禁忌,譬如說不得去探視新娘的房間,不然會造成新人不孕等等。
就算在信仰上,這樣的雙面性依然可見。保生大帝、武財神趙公明等神祇的坐騎都是老虎,但這些坐騎的來歷卻往往是過往危害地方的老虎,被神明所收服,才被歸納到了信仰體系之中。土地公廟中的虎爺形象倒是討喜許多,既能咬鬼鎮邪,又能咬錢納財,還特別眷顧兒童,並有治療腮腺炎的醫療能力。不過,虎爺的由來也是受土地神收服的老虎,所謂「土地神轄山中虎」,是因為受到神明管轄,所以才轉變為具有神力、不傷人畜、保護地方的形象。
臺南興濟宮裡保生大帝的侍神「下壇將軍」,就是一隻討喜華麗的虎爺。圖/フォックス *~ @Flickr
簡而言之,老虎的正面形象,其實奠基於「以凶禦凶」之上,老虎故然兇猛可怕,但若是對外驅邪鎮煞,那自然就又是可敬可親的了。下面這兩個流傳於臺灣的老虎傳說,就分別顯示出了這樣的雙面性。
虎形山之虎與虎姑婆的故事
大直有座虎形山,就是現在臺北圓山大飯店所在的那座劍潭山,在日治時代之前,距離這座山五百公尺外的地方看去,會發現不只山形似虎,就連上面的樹木疏密,也分布成老虎斑紋的樣子。據說,這座虎形山裡還真有一隻老虎精,有時在夜裡的村子出沒,有時在竹林裡現身,有時在山腳下的大水池「虎形陂」喝水。
照片左側可看到圓山大飯店,遠景山脈即是劍潭山(虎形山)。圖/玄史生,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wikimedia commons
這隻老虎精既不作祟,也不傷人畜。人們一見到牠,牠便消失,彷彿怕嚇到人。如果有土匪強盜來,牠還會守在村外,嚇阻那些歹徒,因此當地人都很感謝牠。但在日本統治時,為了從大直開一條路通往內湖方向,切斷了虎形山的老虎腳,結果切斷處竟流出鮮血般的紅水,流了三天三夜,把虎形陂都染成了紅色。這段期間,山間一直傳來老虎的哀鳴,直到一週後才消失,在那之後,山上的樹林便不再是老虎斑紋,也沒有人再見到老虎精了。
在虎形山之虎的故事中,這隻老虎精顯然是正面的守護者形象,但在虎姑婆的故事中,老虎精就又是令人畏懼的吃人形象了。有趣的是,虎形山之虎的故事被遺忘在了歷史之中,虎姑婆的故事卻在各地廣為流傳,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變體。
虎姑婆的故事往往開頭於被獨自留在家中的兩個小孩,碰上自稱姑婆的老婦人前來拜訪,其中一個孩子心生懷疑,但另一個孩子卻欣然應門讓對方進來。當天夜裡,先前有所疑慮的那個孩子,被虎姑婆咀嚼的聲音吵醒,詢問對方在吃什麼,並要了一些過來,卻發現討來的這個零嘴居然是手足的小指頭。這個孩子便藉口要上茅房,偷偷逃到了大樹上,在虎姑婆發覺此事而追過來時,要虎姑婆燒鍋熱油吊上樹來,說自己會跳進油鍋,把自己炸酥了好讓對方吃掉。等到油吊了上來,孩子使勁把熱油一倒,倒進虎姑婆等待著的大嘴中,將虎姑婆活活燙死,才解決了自己的性命之憂。
《虎姑婆》的繪本。圖/格林繪本網
若你去問問親朋好友,他們所知道的虎姑婆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結果說不定會讓你大吃一驚。這個跟隨漢人移民來臺的傳說故事,在臺灣有著多不勝數的變體版本:德國學者艾柏華(Wolfram Eberhard)曾於1967-1968年間在臺北市古亭區訪查,就採集到了兩百四十一種不同版本的虎姑婆故事。
留在家中的孩子是姐妹、姐弟,還是兄弟?虎姑婆進門前是否回答了孩子們的諸多質疑?進門前是否還失敗了好幾次?進門之後,有沒有要求將椅子換成大甕還藏住尾巴?又或是要求不要點燈,以免被看穿偽裝?虎姑婆晚上喀滋喀滋吃著的,是花生米、脆麻花、黑豆、生薑,還是其他零嘴?而結局的發展除了倒熱油或熱水將虎姑婆燙死之外,還有向路過的賣貨郎求助後獲救,或是飛到天上去當月亮逃離虎姑婆的情節;虎姑婆除了死去後變回虎的原形,也還有屍體化為蚊蠅等害蟲繼續作亂,甚至根本沒死,只是狼狽逃跑的版本。
甚至在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也流傳著情節相似的故事,只是故事中的妖怪主角被代換成了別的妖怪。日治時期的《生蕃傳說集》中,提到排灣族流傳著一個名叫「薩力苦」的東西,趁父母不在闖入家中,吃掉了弟弟,而哥哥逃到樹上後,澆熱豬油殺死了牠;同為排灣族另一社中則有「鐵布魯布倫」的故事,情節也大致相似。
在《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裡頭則收錄了一則〈熊外婆〉,除了妖怪主角是熊化成的外婆以外,趁夜吃掉小孩的發展,還有以熱水燙死妖怪的結局,都和虎姑婆幾乎如出一轍;另一則〈妖怪的故事〉則是妖怪吃掉了熟睡的弟弟,哥哥逃到田裡向母親求救,但回家查看時怪物卻不見了。《臺灣花蓮賽德克族民間故事》則收錄了太魯閣族的〈吃小孩的惡魔〉,雖沒有說明惡魔的來頭,卻依然有從樹上潑熱油燙死惡魔的情節。
而在中國西南和鄰近地區也有類似的民間傳說-熊家婆。圖/連環畫《熊家婆》,江玫 繪圖,合理使用,wikimedia commons
這些故事到底是各族獨立發展出來的,還是各族群之間交流之後的結果?抑或是獨立發展之後,又在交流中受到彼此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未可知,就有待學者的研究了。
虎姑婆是哪種虎?
在鑽研這些老虎傳說的時候,不免會好奇,故事中的老虎精,到底是哪一種虎呢?虎形山之虎的品種實在難以推測出來──畢竟臺灣是沒有老虎的,而傳說中也未對這頭老虎精的外形與習性有更深入的描述──但虎姑婆故事中的虎應該是什麼品種,倒是有一些可供推測的依據。
一個傳說故事所使用的素材,往往取自於當地,而那些廣泛流傳的故事,更會在傳播的過程中,吸收各個地方的元素,逐漸融入在地。要想知道虎姑婆是哪種品種的老虎,從這個故事流傳的地區有哪種老虎分布去推想,便八九不離十了。
虎姑婆的傳說由漢人移民從中國帶來,而虎姑婆的傳說在中國也廣泛流傳於各地,有著更多樣的變體故事,不但情節更為多樣化,妖怪主角也不只有老虎,還有狼、熊、狐狸、猴等其他動物變成的妖怪。單論老虎版本的故事,便流傳於中國的長春、遼寧、山東、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福建等地區,難以判斷虎姑婆故事最初起源於何處。
不過,要推測臺灣的虎姑婆傳說是從中國哪個地區傳過來的,倒是相對容易些。吳安清在其論文《虎姑婆故事研究》中指出,臺灣虎姑婆故事的流傳與東南沿海的移民似乎有所關連,福建的漳州、惠安、永春等地與臺灣臺中地區各流傳一則虎姑婆故事,其結局都是孩子念了一段咒語後到天上當月亮,且所念的咒語與造成的效果幾乎相同。此外,比較臺灣、澎湖、東南沿海的福建,以及大陸其他地區流傳虎姑婆故事的類型,福建、澎湖與臺灣的故事類型也較為相似,其中澎湖作為移民臺灣的中繼站,所流傳的虎姑婆故事提供了相關議題的比較證據。
既然臺灣的虎姑婆傳說版本來自於福建地區,那臺灣的虎姑婆的品種應該就與中國福建地區的老虎品種相符了。中國有三種老虎的分布,分別是西伯利亞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與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其中只有華南虎分布於福建地區。
華南虎。圖/J. Patrick Fischer 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wikimedia commons
華南虎是中國特有的品種,過去曾遍布中國多個省份,東至江西與浙江,西至貴州與四川,北至秦嶺與黃河流域,南至廣東、廣西與雲南,棲息於海拔 3,000 公尺以下的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灌叢與高草叢中。但隨著森林的開墾,華南虎的數量逐漸減少,加上中國 1950 年代發起的打虎除豹運動,現已無法在野外找到華南虎的蹤跡。
華南虎的體型較西伯利亞虎小,更便於在茂密叢林中移動,體長在 230 到 280 公分左右(含尾巴),體重在 100 至 195 公斤左右。與西伯利亞虎相比,華南虎的毛長度較短、顏色較深,毛色橘黃略帶赤色,條紋顏色接近黑色,且條紋更窄、更短,條紋的間距更大,體側常出現條紋交匯而成的菱形紋。
華南虎主要的獵捕對象為野豬,也會捕獵蘇門羚、水鹿、麂子等動物,在捕獵時會悄悄從側面或後面接近獵物,在極近的距離猛撲出去,咬住獵物的喉嚨,直到獵物被扼殺。捕獵成功後,則會將獵物的屍體帶到有遮蔽處才進食,通常一次會吃上 18 到 40 公斤的肉。從這個食量來看,虎姑婆吃一個小孩應該是綽綽有餘。真是還好臺灣野外從來就沒有老虎──真的是這樣嗎?
有虎斯有王
虎因為額頭上的條紋看起來像「王」字,而被漢人認為是百獸之王,甚至延伸出了「有虎斯有王」的說法。傳說,鄭成功來到臺灣之後,基於這種說法,便從中國引入兩頭老虎,放入了臺灣山中,意圖使其繁殖,好讓自己得以成王,但這後來兩頭虎卻都被原住民所殺,也因此他的霸業終究功敗垂成。
鄭成功畫像。圖/不明/匿名,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後有人穿鑿附會地說,當時這兩頭老虎,一頭跑到了嘉義民雄,被誤認為貓而被打死,當地因此被叫「打貓」,另一頭跑到了高雄,被誤認為是狗而被打死,因此當地地名叫作「打狗」。不過,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這兩個地名皆為當地平埔族語言音譯而成,與鄭成功和老虎毫無關係
在另外一則傳說中,鄭成功是基於軍事上的理由將老虎引入臺灣。傳說,鄭軍在與原住民對峙時,原住民據險不退,鄭軍無法前進,軍中一人便獻計說:「福州太武山,有斑點的老虎很兇惡,見人必咬殺之,不如就買一百隻來放入番社,把那些土番驚走,然後進兵。」鄭成功接受了這個計策,買來老虎,放入山中。奇怪的是,猛虎放入了原住民的部落,竟病懨懨的,見人並不張牙舞爪,低著頭慢慢地走路,或是倒臥在樹林與巖穴陰涼處。原住民看到了十分歡喜,爭相獵捕,殺而食之,還剝去虎皮製成衣服
鄭成功引入的是哪個品種的老虎呢?雖然沒有詳細的外形描述,但既然「福州太武山」位在福建地區,那鄭成功所引入的多半便是華南虎了。而從常理推測,華南沿海距離臺灣最近,並且過往是鄭成功的勢力範圍,由福建運來華南虎理應要比從他處運來老虎要簡單。不過,也不能排除是從東亞南引入的可能性。
或許我們該慶幸無論鄭成功是否真的曾將老虎引入臺灣,最終這些老虎都沒有在臺灣存活下去,反正帝王對我們來說早已是歷史的殘餘物。又或者,我們從來就不需要擔心這點,畢竟臺灣的生態系也支撐不了老虎的族群生存。無論如何,現今臺灣的老虎就只留存於傳說之中,依賴著我們的信仰與恐懼為生。關於臺灣的老虎傳說,我就只知道這些了。
參考資料
《臺灣風俗誌》,片岡巖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江仁傑
《虎姑婆故事研究》,吳安清
《虎研究》,馬建章、金崑等人
Dramatic decline of wild South China tigers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field survey of priority tiger reserves,Ronald Tilson, Hu Defu, Jeff Muntifering and Philip J. Nyhus
Little Red Riding Hood: A Casebook, Alan Dundes 編
妖怪真的曾經存在嗎?如果祂們曾經存在,到底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如果祂們並不存在,為何又留下如此多樣的傳說紀錄,繪聲繪影,鬼影幢幢?北地異工作室將通過實地走訪、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各個地區的妖怪傳說,爬梳神怪傳說與現代生活的關係!欲知詳情,請見——《尋妖誌》: 一趟貼近島嶼記憶之旅


 

可愛老虎,還長翅膀,長翅膀的可愛老虎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中國:飛虎旗,絲綢織品,16世紀(明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 老虎的背部長了兩個像蝙蝠的翅膀,周圍布滿了火焰和雲彩。這原本是三角形的旗幟,把相同的圖案綉在背部,用來震懾住來自背後的敵人。老虎圖案不只可以作為武器、制服的飾物,也作為軍力強盛和護身符的象徵。

----------------------------------------------

飛虎旗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團隊榮譽旗獎勵,因藍緞上繡有白色飛虎,又稱「飛虎旗」。此榮譽於民國24年(1935年)6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時頒行,榮譽的頒授對象不分等級,海陸空三軍,凡戰時特著之戰功者頒給之。[1]由於其獲得難度要遠遠高於青天白日勳章,且數量稀少,所以被視為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2]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軍--小記獲得榮譽旗的國民黨部隊 - https://goo.gl/DaVkNW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虎旗-海軍陸戰隊

郝柏村一生軍人本色 抗戰老兵見證歷史 | 政治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 CNA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清嘉慶-道光黃色妝花緞飛虎旗

[近代風雲]關於國軍的飛虎旗- 飛虎旗- www.cnmines.com - feihuqi - https://goo.gl/QjDDRh

------------------------------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

臺灣民主國 藍地黃虎旗 修護成果特展:黃虎旗的故事 @ 小廢柴雜記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6Y0co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台灣民主國國旗 虎旗,反清復明意識型態仍十分強烈

民主國國旗-原修民主國國旗黑虎旗黑虎郵票-2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民主國國旗-原  

民主國的圖像

2008 年 6 月台北的歷史博物館破天荒的辦了一次名為「黃虎旗的故事」展。參觀後不由得怒氣填膺:當時 240 萬人口中被殺了14000 多人,幾千幾萬戶人家被燒成灰燼之一段悲壯歷史,竟被標榜為「故事」,會場顯著的地方貼示著「民主國民謠」歌詞,且整日如喪考妣的播唱著,揶揄民主國,咒罵先人亡魂,規劃單位心理不健康,令人憤慨!!

那面「台灣民主國國旗」也被標榜為「藍地黃虎旗」,與原本的名稱並不符合。民主國資料自日本時代到戰後早期都一直展示在史博館,「台灣民主國國旗」展掛示在二樓展示場,大約於1951 或 52 年間流連在新公園 (228公園) 裡以台博館「為家」時,就天天看到的,一面相當大、橫幅幾乎一丈大的旗,還尚完好,旗根 (套入旗竿的白布套) 上書有『臺灣民主國國旗』墨書,「民主國國旗」才是正式的名稱。

從來都稱「民主國國旗」為「黑虎旗」,不叫「黃虎旗」,因為台灣人的觀念中沒有「黃虎」,比如「 貓」有:黑貓、紅貓,但沒有「黃貓」,台灣人叫「黃貓」為「紅貓」;「狗」有:黑狗、紅狗,而沒有黃狗,台灣人叫「黃狗」為「紅狗」;牛有:「水牛」、「赤牛」,一樣沒有「黃牛」,台灣人叫「黃牛」為「赤牛」;所以沒有「黃虎」,標榜為「黃虎旗」不符台灣人的語言觀念,傳統上台灣人尚黑色。

「藍地」也是不正確的,我初看到的時候,原來的顏色是佛青色,即靛青色。不知甚麼時候才褪色到像現在這個樣子,破損得這麼利害。不能怪館方沒有好好保存,在那年代,好在沒把它當抹布,反得謝謝他們!?

試作修復後的「民主國國旗」

摹作「民主國國旗」

館方製送的「民主國國旗」之虎頭向外,虎身柑黃色,是錯的,虎頭「向內」才對,虎身「薑黃色」才對。

「民主國國旗」叫「黑虎旗」不叫「黃虎旗」民主國發行的郵票也叫「黑虎郵票」,時下的人卻稱它為「獨虎郵票」,連最怕看到「獨」這個漢字的人都叫它是「獨虎旗」,連對民主國郵票很有研究的前衛生署長李明亮署長也說是「獨虎郵票」。但我於早期在史博館看到的仍標示叫「黑虎郵票」而不是「獨虎郵票;劉永福帶領的軍也叫「黑旗軍」。

在民主國的論述上,有人質疑「黑虎」這個圖像是否來自清國的「青龍旗」即「龍虎」對?但你若有空到廟裡去看看,就會發現每一間廟的神桌下面都有一尊似曾相識的「虎爺」,「虎爺」正是台灣人的守護神圖騰,事實上 1895 年之前台灣官方發行的銀票就印有「黑虎」圖像。

戰前的台灣知識份子為了抵抗日本殖民而擁抱中國,今日的知識份子為了抵抗中國霸權,常常不知不覺地陷於日本觀點,站在先人的血跡上只說風涼話。在台灣民主國的政治定位上,批評其國號「永清」與宣言中的「恭奉正朔,遙作屏籓」加上最後民主國高階官員紛紛逃回中國等等,認為並不具備一種真正獨立自主的地位,只顯現出當今台灣子孫乖舛的劣根性,喪失了做為台灣人的尊嚴與光明面!

大家不要忘記,那時統治台灣的都是來自大陸的清國官役與軍兵,他們有他們的鄉土與立場,要讓他們同意跟台灣人一起獨立建國,豈是容易之舉,「國號」與「獨立宣言」應是在那種情形之下妥協出來的,不要小看邱逢甲等台灣士紳的政治智慧。比喻有一天,在台的國民黨權貴用同樣妥協的理由願意與台灣人一起獨立建國時,你會懷疑這個國家不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嗎?悲哀的是今天的國民黨權貴連唐景崧都不如,卻百般匪夷唐景崧事敗潛逃大陸,好像民主國官員非留在台灣死在日人槍下就不是真的。不要忘記老蔣也竄逃來台,沒戰死在大陸才延續了所謂的「中華民國」,孫文也到處逃,逃亡到了日本,問題是面對「台灣民主國」的困窘,清國竟然連「吭」一聲的仁慈都沒有呢!

如今卻辯說:「與其把這一個台灣民主國當做台灣同胞抗日的開始,倒不如說它是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的一個後續」,企圖抹煞「台灣民主國」之存在。面對擊敗俄羅斯帝國、宣戰不到半年就叫清國屈膝投降的軍事強國日本,台灣人何其愚勇、何其自不量力,清國人不敢打了,台灣人撿來替他們打呀?

「獨立」是一種形式,宣示脫離母國而自成一國。台灣民主國於 1895 年 5 月 23 日正式宣布成立 , 6 月 2 日清國始將台灣交割予日本,法理上 1895 年 6 月 2 日 之前台灣尚屬於清國,非屬於日本,民主國之獨立,乃脫離清國而自成一國,並經清國政府默認,日本攻台應視為對民主國之侵害。台灣人之抵抗是為防衛國土,保衛民主國,與中國人之抗日無關,與甲午戰爭為另一場戰爭。

台灣民主國是個光榮而偉大的新國家,為全亞洲第一個共和政體的民主國家,具備領土、人民、憲法、政府,還有議會、國旗、名稱等構成國家要件,雖只一百多天就被日軍所消滅,仍舊是存在的,它的正式國名叫 Repablic of Formosa 而不是 Repablic of Taiwan,稱發行的郵票為「士担帋」(Stamp) ,緬懷先人建立民主國之艱辛,為保衛鄉土而戰,令人肅然起敬。

然,時下的人常常無法體會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對清國的深惡痛絕,與面對「番仔」之恐懼,缺少一層關懷的心,連「黑虎」的尾巴之長短都可能成為民主國的把柄,民主國只有無語問蒼天了!!

把台灣還給台灣民主國

■ 郭正典

事實上,台灣早在一八九五年就已經宣布獨立,且發表過獨立宣言了,國號是「台灣民主國」(Republic of Formosa),雖然壽命僅一百八十四天,但其存在是無法抹滅的史實。

一五六五年西班牙佔領菲律賓,一八九六年阿奎那多(E. Aquinaldo)發動革命, 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二日 宣布獨立,同年 十二月十日 西班牙將菲律賓割讓給美國,一九○一年阿奎那多向美國投降,菲律賓共和國解體,之後菲律賓又歷經日本侵占、美國統治,直到一九四六年獨立。但菲律賓人仍訂阿奎那多宣布獨立的 六月十二日 為獨立日,且在上個月慶祝獨立第一○九週年。

台灣的命運和菲律賓類似,在宣布獨立後先後被日本人和中國人統治,今天的國號是中華民國,但因舊金山和約並未明說日本在放棄台灣後要把台灣交還給誰,理論上應是交還給日本人當初奪取對象的「台灣民主國」。根據菲律賓人的邏輯,台灣可說已經獨立一百一十二年, 五月二十三日 是台灣的獨立紀念日。

(作者為國立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所長)〈本文摘自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001pCu0hgy6OYtZ1nd8b2&690  


飛熊旗和飛虎旗

劉邦鄉黨所謂的狗生雙翅是什麼【嚴建設】
偶讀《史記》卷二的單行本,見有高祖還鄉記載,比起胡漢三還鄉風光大有不同。據史馬遷記載,劉邦還鄉後喝醉了,寫詩擊筑唱歌跳舞,哭了一場。說明劉邦非常聰明,不但感性,還是個全才雜家,啥都會。劉邦既謙虛還知人善任: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這個也就是漢三傑稱謂的出處。
《高祖本紀》雲: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筑,自為歌詩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劉邦奪取全國政權後還鄉的煊赫威儀被其鄉親們看到,不大明白皇帝出行的儀仗隊,尤其是那些旗幟,看了許久莫名驚詫,寫元曲的睢景臣最後認定是: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婦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颩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
瞎王留指的是沒正經的混混,帶領一幫跟男人一班沒女人味的壯婦,喬的意思大致是裝模作樣。然後描述5 樣儀仗隊的彩旗。都是皇家儀仗的日月星辰旗、龍鳳旗和飛虎飛熊旗。當然農村人沒見過世面,發生一些誤解。
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月旗),
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日旗),
一面旗雞學舞(鳳旗),
面旗狗生雙翅(飛虎旗)
一面旗蛇纏葫蘆(龍旗)。
當然,狗生雙翅指的是飛虎旗

嚴建設-- 騰訊博客[http://631366098.qzone.qq.com] - https://goo.gl/eGP46g

[近代風雲]關於國軍的飛虎旗- 飛虎旗- www.cnmines.com - feihuqi - https://goo.gl/QjDDRh

繪制有飛虎圖形的旗幟。
▶ 《官場現形記》第六回: “后面方是欽差閱兵大臣的執事, 什么沖鋒旗、帥字旗、官銜牌、頭鑼、腰鑼、傘扇、令旗、令箭、劊子手、清道旗、飛虎旗……一隊一隊的過完, 才見那撫院坐著一頂八人抬的綠大呢轎子, 緩緩而來。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

 2010年虎年即將結束之際,在俄羅斯有一個由總理普京召開的老虎高峰會(11月21日~ 24日),來自 13個有老虎的國家的高級首長一起討論保育野生老虎的策略。在英國倫敦的“亞洲之家”(Asia House)有一項以虎為題、展期近三個月的展覽,可以讓我們來回顧過去三千年中,在亞洲藝術中最具有雄壯威武涵義的象徵物一一老虎,在亞洲各國藝術上的展現。

印度:披著老虎皮的印度苦行僧。水彩畫,19 世紀初期。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印度人做瑜伽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上圖,印度教徒有各式的瑜伽修鍊,有兩個人坐在虎皮上,其中有一個是漂浮在虎皮的上空。這種以虎皮為座墊被視為適當的,因為傳說中它象徵著修鍊者戰勝了情慾,也防止瑜伽的能量流失到地面上。

皮影戲偶 虎紋的人形怪物,皮革彩繪 ,1800年至1816年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這個皮影戲偶是由當代新加坡國父萊佛士爵士(1781年至1826年)所收藏。 這個有著人形、虎紋的怪物,是把皮革加以穿孔彩繪而成,大約完成於1800至1816年之間。它代表的是 Boeta Doerjaksa,意思是“易怒的巨人”,也是印尼皮影戲(Wayang Kulit)中的一個非人類的角色 (人類則以纖細的身體來表示人形的精緻高貴和優雅)。這種印尼皮影戲,在2003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並要求印尼加以保護這項傳統藝術。

日本:松本甲山(Matsumoto Kozan):獵人們將死老虎扛回家。絹本畫卷(1852年)。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此畫卷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印度,國王獵虎圖。1790年。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狩獵一直是古代國王專屬的運動,同時也兼有戰事的練習。上圖的國王獵虎行為 可用來提升他作為統治者的地位,兼有著儀式行為的社會意義。老虎,雖然死了,但是被描繪成為一種美麗的動物,有著優雅的輪轉焰火般的傷口。

日本:北齋(Hokusai):暴風雪中的老虎。絹畫,1849年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日本著名畫家,北齋(1760至1849年),在他90歲的最後一年畫的。它描述了一隻年邁的老虎毫不費力地戰勝暴風雪中的厚厚積雪。雖然畫家的身體虛弱,但是他被形容為有充滿著“老虎能量”的意志力。此外,在禪宗,老虎象徵著一個人在修練道路上,藉以開悟的障礙物。這幅畫可被視為一個新年元旦“試筆”的第一張畫,畫押的日期是1849年,已酉(雞)年,寅(虎)月,署名是畫狂老人,齡九十。

中國:飛虎旗,絲綢織品,16世紀(明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 老虎的背部長了兩個像蝙蝠的翅膀,周圍布滿了火焰和雲彩。這原本是三角形的旗幟,把相同的圖案綉在背部,用來震懾住來自背後的敵人。老虎圖案不只可以作為武器、制服的飾物,也作為軍力強盛和護身符的象徵。

印度:孟加拉畫卷,棉布上的圖畫紙,穆爾希達巴德(Murshidabad)畫派,19世紀。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這種畫卷在孟加拉語中稱為 pata ,畫家則稱為 patua。原本,講故事在印度文娛事業上扮演重要部份,而這種顏色鮮艷的畫卷,正好作為講故事時的視覺輔助工具。圖畫內容包括流行的神話、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場景。上圖是描述一個民間傳說,兩側的孟加拉虎強調其護衛的能力和優良素質。住在這裡老虎出沒的東印度森林區的人民,藥學會如何與這些令人敬畏的野獸平等、和平地相處。

日本:龍與虎。三聯式版畫 ,作者為五雲亭貞秀 (Gountei Sadahide, 1807~1873)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亞洲藝術中的老虎(組圖) - 新三才 - https://goo.gl/XCePYX

----------------------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虎旗-海軍陸戰隊 (1)  

飛虎旗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團隊榮譽旗獎勵,因藍緞上繡有白色飛虎,又稱“飛虎旗”。此榮譽於民國 24年(1935年)6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佈《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時頒行,榮譽的頒授對像不分等級,海陸空三軍,凡戰時特著之戰功者頒給之。由於其獲得難度要遠遠高於青天白日勳章,且數量稀少,所以被視為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
1 歷史
▪ 收復五原、雜牌獲首旗
▪ 長沙告捷、嫡系創佳績
▪ 苦戰常德、虎賁爭議多
▪ 反攻滇緬、眾軍百花鳴
▪ 湘西立功、三五添新旗
▪ 偏居一隅、金門挽士氣
飛虎旗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團隊榮譽旗獎勵,因藍緞上繡有白色飛虎,又稱“飛虎旗”。
此榮譽於民國 24年(1935年)6月15日由國民政府公佈《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時頒行,榮譽的頒授對像不分等級,海陸空三軍,凡戰時特著之戰功者頒給之。由於其獲得難度要遠遠高於青天白日勳章,且數量稀少,所以被視為特殊戰功部隊最高榮譽。[1]
歷史
榮譽旗,是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勳賞方式的一種。早在國民革命軍初建時,就由國民黨中央黨部頒發榮譽旗給在東征戰役中立功的黨軍第1團和第2團(1925年4月2日)。在與紅軍作戰時期,國民黨中央黨部還給在黎川作戰有功的第6師第18旅頒發榮譽旗(1934年10月10日)。除了中央黨部之外,各軍、師司令部也會因所屬部隊立功而頒發各自的榮譽旗,民間團體也會製作其它名目的榮譽旗給部隊。如此種種,機構繁雜、名目眾多、制式不一,給人一種不正規的感覺。
榮譽旗
榮譽旗
為了統一制式、加強部隊的榮譽感和提高部隊的士氣,國民政府於1935年6月15日正式公佈《陸海空軍勳賞與獎勵條例及施行細則》,其中第七條規定,“榮譽旗不分等級,凡部隊、艦艇、航空隊或要塞,於戰時特著忠勇之戰功者頒給之”。細則第十二條還規定,“榮譽旗由最高軍事長官報請國民政府審核頒發之,國民政府核定後,交由最高軍事長官親授或派員代授之。但功勳特異者,得由國民政府派員親往戰地或所在地頒給之”。此外,第十三條和第十九條還規定,“應將受領日期,在陸軍者呈報最高軍事機關備案,在海軍或空軍者,呈由海軍部或航空委員會轉呈最高軍事機關備案” 、“部隊、艦艇、航空隊或要塞改編或解散時,所授榮譽旗,應繳還註銷”。這樣一來,榮譽旗的頒發,由國民政府統一授予,終於使它走上的正規化道路。
根據已有照片可以得知,榮譽旗的形制為長方形藍緞,旗面中央有一個大的白色五角星,中心繡有一站力姿態的黃色老虎(虎頭朝向不一)。在五角星的左右兩肩,書寫有黃色或紅色的“榮譽”二字。由於旗面圖案有老虎,故又俗稱“飛虎旗”。根據查閱相關檔案可以得知,榮譽旗從1935年定製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共有20個單位獲頒此旗。此後,台灣軍方也只給4個單位頒發了榮譽旗。由此可見,在這支曾經擁有500萬龐大規模的軍隊中,能夠獲得榮譽旗的單位,簡直是鳳毛麟角,其獲旗難度,要比政府頒發於個人的青天白日勳章更難。下面,就由筆者根據現存相關檔案的記載,來為讀者逐一介紹這24個單位的獲旗原因及相關歷史。
收復五原、雜牌獲首旗
榮譽旗的統一頒發製度雖然在1935年就開始實行了。但在之後的5年裡,卻一直都沒有頒發出去。即便是像台兒莊或崑崙關這樣的大捷,國民政府也沒有想要頒發榮譽旗的意思。這一情況直到1940年初的五原戰役,才得到了改變。
五原戰役是1939年全國冬季攻勢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屬於第8戰區攻勢作戰,從12月反攻包頭、1940年1月的五原淪陷,到3月收復五原結束,歷時四個月,擊斃日軍五原特務機關長桑原荒一郎,殲滅綏西警備軍,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是全國各戰區冬季攻勢中的一個亮點。

在反攻五原的戰役中,新編第32師奉命進攻一個叫前後補紅的偽蒙軍據點。在一開始的作戰中,先頭兩個營進攻失利,部隊損失較重。在此情況下,第95團1營少校營長趙壽江主動請戰,他把部隊編為三個突擊隊,自帶第3隊攀爬屋頂,運用房串房的方式直插偽蒙軍第5師的指揮部。激戰中,趙壽江頭部中彈陣亡。第3隊在此情況下,仍然奮力作戰,終將敵指揮部殲滅,打亂了偽蒙軍的指揮系統,使新32師在之後的進攻中順利奪下目標,為收復五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後,傅作義念其功績,還將狼山縣改名為晏江縣(其中的“江”即為紀念趙壽江之意)。
收復五原對整個中國戰場萎靡不振、連戰失利的局面注入了興奮劑。為振奮全國軍民士氣,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國民政府於1940年5月16日頒發榮譽旗於新編第32師95團第1營,使該營成為第一支獲得榮譽旗的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這支部隊原屬於閻錫山晉系的雜牌軍。榮譽旗頒發之始,竟是給雜牌軍,而且還是給一個營級單位(也是所有24個單位中唯一一個營級單位),這使眾多屬於中央軍嫡係部隊的官兵真正的感受到了羨慕和嫉妒,也為閻錫山和傅作義這些晉係人馬掙足了面子。
1948年12月22日,已經改番號為第267師800團第1營的這支部隊在懷來新保安被解放軍殲滅。
長沙告捷、嫡系創佳績
1941年12月,日軍集結重兵第三次進犯長沙,正擔負長沙城防的第10軍成為了關鍵。
第10軍,屬於中央軍嫡係部隊。然而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10軍遭到日軍的重創,軍長李玉堂為此被撤了差,此刻正等著移交指揮權給繼任軍長的他。在危難之際,李玉堂會擔負起堅守長沙的重任嗎?
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曾經派人請他復出,但李玉堂不買對方的面子。直到蔣介石親自給李玉堂通了電話,才使他決定擔負起防守長沙的重任。根據曾在第10軍服務的蔣鴻熙回憶,這通電話的內容如下:“(蔣):你是第十軍軍長李玉堂嗎?(李):報告委座,是的!(蔣):你是黃埔一期學生嗎?(李):報告校長,是的。(蔣):那好了,那麼長沙交給你了。”隨後電話掛斷。蔣介石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話,卻包含著處分的解除和校長的信任,既堅定了李玉堂的守城決心,也成就了第10軍歷史中的輝煌時刻。
蔣介石視察部隊
蔣介石視察部隊
12月30日,李玉堂重返軍部視事,並製訂保衛長沙的作戰計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表示願與長沙城共存亡。1942年1月1日,日軍第3師團集中優勢兵力,猛攻長沙,遭到第10軍官兵的奮勇抗擊。該軍所屬三個師的師長紛紛離開指揮所親臨前線督戰,如第3師師長周慶祥在天心閣、第190師師長朱岳在興漢門、預備第10師師長方先覺在南門分別督戰。1月3日,日軍又投入第6師團進攻北門至東門地段,第3師團則縮小戰線主攻東門至南門地段,雖然兵力增加一倍,但仍無任何進展。隨著外線中國軍隊相繼投入反攻,日軍第11軍司令部被迫於1月4日夜間下達了撤退命令。
進攻長沙的日軍被迫後撤,沿途又遭到各路中國軍隊的阻擊以及第10軍的追擊,日軍高級軍官多名負傷,中國軍隊取得了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第三次長沙大捷。為了嘉獎第10軍在長沙的功績,軍事委員會向第10軍頒發“泰山軍”的榮譽稱號,李玉堂官復原職,還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1942年9月8日,國民政府給第3師、第190師和預備第10師頒發榮譽旗,這使沒能率先獲得榮譽旗的中央軍,揚眉吐氣了一把。
遺憾的是,距第10軍獲旗僅僅兩年之後,這支部隊就結束了它的光榮歷史。第10軍雖然在時任軍長方先覺的指揮下堅守衡陽 47天,但殘部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於8月4日向日軍投降了。長衡會戰結束後,第10軍和所屬三個師雖然予以重建,倖存官兵也各自獲得嘉獎(如軍長方先覺、師長周慶祥、容有略、葛先才、饒少偉都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但所獲得的三面榮譽旗卻因為在衡陽的不名譽行為,被註銷了。
苦戰常德、虎賁爭議多
1943年10月,常德會戰爆發。這次為期一個多月的會戰,結果以中國軍隊獲勝告終。參戰各部也大都獲得勳獎,但有一個被授予榮譽旗的部隊卻受到了各種非議。這就是在會戰期間奉命死守常德的第57師。
第57師隸屬於抗日名軍——第74軍的戰鬥序列。第74軍長期受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其官兵素質和武器裝備皆為全國之最。該軍轄有第51師、第57師和第58師,故有“三五部隊”之稱,曾被日軍譽為“支那王牌”。74軍的第51師和第58師都擁有純正的中央軍嫡系血統,惟獨57師源自軍閥孫傳芳的部隊。抗戰全面爆發後,57師編入74軍,經過幾次換血才得以成為中央軍。在上高會戰中,第57師因功獲頒武功狀,還獲得了虎賁師的美名(因部隊代號“虎賁”),就此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主力部隊。
虎賁師
虎賁師
第74軍在會戰中的任務是以主力在桃源西北從側翼包抄日軍,為了吸引日軍,需留一個師在常德堅守,為友軍完成合圍爭取時間,時任第74軍軍長的王耀武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余程萬指揮的第57師。為了加強第57師的守備力量,王耀武還命令軍砲兵團團長金定洲親帶一個營進入常德城內歸餘指揮。
11月18日,日軍第68師團和第116師團各一部開始對常德城郊的57師防禦陣地發起進攻。以8000多人的一師之力,去阻擋日軍兩個師團的主力,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程萬指揮所部先是在城郊頑強阻擊日軍,24日起又退入城內與日軍展開逐屋逐巷的爭奪,金定洲則以守軍砲兵指揮官的身份督率砲兵還擊日軍。戰至12月2日,常德城已經是一片廢墟,第57師也幾乎傷亡殆盡,但仍在勉勵支撐。
戰鬥打到這個程度,誰都知道再打下去就是全軍覆沒。57師已在常德孤軍堅守了十五天,卻遲遲不見友軍解圍,離守軍最近的第3師此時又被日軍包圍在德山而=無法再前進一步。此時此刻,餘程萬發出抗日戰爭中著名的“最後一電”。12月3日深夜,餘程萬召集所屬4名團長告知突圍求援的決定,並留下第169團團長柴意新指揮殘部繼續在廢墟中堅持。一天后,日軍佔領常德大部,團長柴意新雖然陣亡,但城內仍有小規模武裝在繼續抵抗。
12月9日夜,餘程萬帶著援軍回到常德,並在殲滅日軍一個中隊後重新掌握了常德的控制權,日軍主力則為了避免被中國軍隊包圍而開始撤軍。直到此時,在常德的殘垣斷璧中,仍有300餘57師官兵在堅守著。
常德一戰,第57師守軍計陣亡4350人,傷2284人,失踪358人,其中戰鬥兵幾乎傷亡殆盡,等同於喪失戰鬥力。儘管如此,在日軍佔領常德大部的情況下,第57師殘部仍然頑強抵抗到最後一刻。雖然師長余程萬因擅自突圍而一度遭到軍事法庭的判決,但整體而言,57師在常德的奮戰,為友軍包圍日軍爭取了有利時機,最終迫使日軍撤退,為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1944年8月3日,國民政府授予第74軍司令部、第57師和第74軍砲兵團三個單位榮譽旗。其中第74軍砲兵團是全部24個獲旗單位中唯一一個團級單位。
反攻滇緬、眾軍百花鳴
1944年4月,在得到美援的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分別對緬北和滇西發起反攻。在緬北,新編第1軍及所屬新編第38師、新編第6軍及所屬新編第22師先後在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新維、腊戌告捷,並重創日軍第18師團,這是日軍與中國軍隊作戰以來所遭受的慘重損失之一。
在滇西,日軍雖然依托複雜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給強渡怒江的遠征軍造成了重大傷亡。但中國遠征軍依靠著堅毅的精神和必死的決心,前仆後繼的一個一個攻克日軍據點,並將日軍第56師團所屬各守備隊全部殲滅,同樣取得了空前的戰果。
其中第71軍所屬第87師、第88師和配屬作戰的第36師等部在龍陵圍攻日軍三個多月將日軍龍陵守備隊全殲;第54軍所屬第198師在騰沖與友軍第53軍互相配合,經過2個半月的奮戰,全殲日軍騰沖守備隊;第8軍所屬第103師和榮譽第1師在松山鏖戰2個多月,先後發起9次圍攻,終將日軍松山守備隊全部殲滅;此外還有第2軍所屬第9師收復象達、平戛等戰鬥,皆使連年陷入苦戰的中國軍隊得以揚眉吐氣,一雪前恥。
緬北滇西反攻勝利結束後,國民政府於1945年6月21日分別授予第54軍司令部(軍長闕漢騫)、新編第1軍司令部(軍長孫立人)、新編第6軍司令部(軍長廖耀湘)、第36師(師長李志鵬)、第87師(師長熊新民)、第88師(師長胡家驥)、第103師(師長熊綬春)、第198師(師長劉金奎)、榮譽第1師(師長汪波)、新編第22師(師長李濤)和新編第38師(師長李鴻)共計11個單位的榮譽旗。同年9月27日又給第9師(師長陳克非)頒發榮譽旗。使參加緬北滇西反攻的獲旗單位達到12個之多。這是國民政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給參加同一戰役的作戰部隊頒發那麼多的榮譽旗。
上述12個單位雖然都是因為同一原因獲旗,但它們的結局卻各不相同。
第88師於1948年3月在吉林四平被解放軍殲滅;新編第1軍司令部、新編第6軍司令部、第87師和新編第22師皆於1948年10月在遼寧黑山被解放軍殲滅;新編第38師於1948年10月在吉林長春向解放軍投誠;第103師和榮譽第1師(當時已改稱第42師)於1949年1月在河南永城被解放軍殲滅;第9師於1950年1月在四川筠連起義,後改編為解放軍第167師499團。9月裁撤;第54軍司令部於1954年7月裁撤;第198師於1951年1月改編為第50師,1952年8月改編為第92師,1976年8月改稱第292師。1999年10月縮編為第192旅,2005年7月裁撤;第36師於1952年11月改編為第26師,1976年8月改稱第226師,其所屬部隊於2007年1月裁撤,師指揮部降編為關渡地區指揮部,並延續至今。
湘西立功、三五添新旗
1945年3月,已呈頹勢的日軍作垂死掙扎,其第20軍集中主力在湘西地區發起攻勢作戰,希望能一舉殲滅位於雪峰山地區的中國軍隊及各航空基地。日軍發起進攻後,隸屬於第74軍的第51師奉命在龍潭司阻擊日軍。
師長周志道接受任務後,決定以進攻來作為防守的最好方式,他命令所屬第153團對占據英雄界的日軍發起反攻,該團第2營於4月17日冒雨突入日軍陣地,營長姜期永奮不顧身率先沖入,經一夜激戰奪取了日軍陣地。日軍隨即展開反撲,在之後的20多天裡,第153團團長王夢庚指揮所部與日軍往返撕殺,陣地雖然幾易其手,但最終仍然守住了英雄界。據師長周志道回憶,營長姜期勇“因苦撐硬拼,心力憔悴,瘦削枯黃,形容頓改,先後判若兩人矣”。
5月1日,中國軍隊展開全線反擊,日軍堅持至5月12日終於不支後撤,其中有一個中隊被第57師151團包圍在大小黃沙東北山麓的竹林中。第151團團長王奎昌為殲滅這股日軍,命令所屬砲兵不分晝夜的連續實施轟炸,並命令會說日語的軍士向日軍喊話勸降。日軍經過一夜的煎熬,終於在13日凌晨派遣使者向第151團投降。這是在抗戰勝利之前,日軍為數不多的全建制投降事例之一。
湘西會戰結束後,第4方面軍總司令部將參戰各部的戰果上報軍政部,經過評比,判定第51師戰功最為卓著,於是在11月24日授予該師榮譽旗,為“三五部隊”再得一旗。需要指出的是,在國民黨各部隊中,第74軍及所屬部隊是獲得榮譽旗最多的單位,總數達到4個,第51師也是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時期的最後一個獲旗單位。
1947年5月,已經整編為第74師的這支“三五部隊”在山東孟良崮被解放軍全部殲滅。
偏居一隅、金門挽士氣
內戰全面爆發之後,國民黨部隊經過三年的消耗,其主力在三大戰役中損失殆盡。蔣介石被迫率領所屬殘部退守台灣及周邊數個島嶼。1949年10月,解放軍以三個團兵力進攻防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不想在三天激戰中全軍覆沒。這次戰役直接影響到解放軍對台灣的威脅,使蔣氏政權得以在台灣立足,它也是國民黨軍隊在三年內戰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勝仗之一。
為了提升士氣、穩定民心,台灣當局可謂是花盡心思來宣傳“古寧頭大捷”,並於1950年6月8日授予參戰的第18師(師長尹俊)、第118師(師長李樹蘭)和第201師(師長鄭果)三面榮譽旗,此時距第51師獲旗已經過去了五年。
在1958年8月到10月的金門砲戰中,郝伯村指揮的第9師在解放軍的猛烈砲擊下堅守崗位,並組織砲兵實施還擊,第9師因此功勞於1959年7月14日被授予榮譽旗。這是第24個獲得榮譽旗的單位,此後再無單位獲得此旗。
第18師於1954年7月改編為第22師。1955年7月裁撤,所屬部隊改編為三個預備師,經過歷次改編,現僅存後備第903旅;第118師於1952年8月改編為第19師,1976年8月改稱第319師, 2007年4月裁撤,所屬部隊改編為金東地區守備隊,並延續至今;
第201師於1952年11月改編為第49師,1976年8月改稱第249師,1999年4月縮編為第194旅,2006年7月改編為莒光地區指揮部,並延續至今;第9師於1976年8月改稱第109師,至2007年1月裁撤。
台灣當局為了保持士氣,穩定軍心而陸續頒發了四面榮譽旗,使總共獲旗單位達到了24個。然而經過大陸的失敗和在台時期的歷年整編,這24個單位已經全部消失,雖然部分部隊仍有延續,但這些曾經的榮譽番號和旗幟,只存在於展覽館中了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這才是抗戰時期的最高榮譽,第74軍拿了四次,無愧天下第一軍
2016-02-19 00:00:00

前幾天客棧介紹過「青天白日勳章」和「國光勳章」(詳見:「青天白日勳章」你了解多少?蔣介石的勳章賣了多少錢?————民國最高的勳章,只有兩個人得過,除了蔣介石,另一個人你想不到),都是抗戰時期「保家衛國、抵禦外辱」的至高榮譽。不過,這兩枚勳章都是授予個人的,在抗戰時期,還有一種集體最高榮譽,即「飛虎旗」。

飛虎旗始於1935年,「凡部隊、艦艇、航空隊或要塞,於戰時特著忠勇之戰功者頒給之」。到1949年國民政府退出大陸之前,共有192人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但獲得「飛虎旗」的團隊只有20個,因此,如果能得到這面旗幟,絕對是值得驕傲一生的榮耀。

那麼,飛虎旗的授予標準有多嚴格呢?那些枯燥的數據咱就不羅列了,只要看看這些就知道了——

ADVERTISEMENT


最慘烈的淞滬會戰沒有人獲得,最輝煌的台兒莊大捷沒有人獲得,最龐大的武漢會戰也沒有人獲得……

一直到1940年,才終於有人得到了一面「飛虎旗」。而且,讓人想不到的是,第一面飛虎旗的獲得者,既非蔣介石的嫡系,也非功勳赫赫的名將,而是閻錫山的一個小小的營。

那是1940年3月,第35軍軍長傅作義率部在綏遠(今內蒙古地區)發動五原戰役,最終將盤踞五原城的日偽軍全部清除,收復五原,創下了抗戰時期收復失地的先例。

在戰鬥中,新編第32師95團1營營長趙壽江,率領1營將士擔任突擊隊,跟敵人展開巷戰,一座房子一座房子地往前推進,每前進幾步,都會付出血的代價,最後連營長趙壽江都壯烈犧牲。但1營將士們沒有後退,高喊著為營長報仇的口號,繼續戰鬥,最終衝進敵軍指揮部,為五原大捷立下頭功。

傅作義為了紀念趙壽江的功勳,特地將狼山縣改名為晏江縣。


(圖:蔣介石與傅作義)
因這次戰役創下了抗戰時期收復失地的先例,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抗戰的士氣,因此國民政府授予該營第一面「飛虎旗」,該營也是抗戰時期唯一一個營級單位。


大家都知道第74軍的大名,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王牌中的王牌,這個榮譽當然不是白來的,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連拿4面飛虎旗,成為獲得飛虎旗最多的部隊。

這4面飛虎旗,有3面是在常德會戰中獲得的。在常德會戰中,第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率八千虎賁,硬抗日軍三萬精銳,硬是以血肉之軀,力守常德12天之久,最後全師僅剩83人,堪稱八年抗戰中最悲壯的戰役之一。

戰後,國民政府授予第74軍司令部、第57師和炮兵團3面飛虎旗,炮兵團也是抗戰中獲得飛虎旗的唯一一個團級單位。

關於74軍炮兵團在常德會戰中的表現,客棧以前介紹過,非常感人,現在截取其中一小段——

常德失守後,為了避免大炮落入日軍之手,炮兵團團長金定洲下令,將所有大炮全部炸掉。炮兵團僅剩的十幾個士兵哭著求團長不要炸掉,但除了炸掉還能有什麼辦法?副官李鳳林咬了咬牙,點燃了導火線。當導火線快要燃盡時,突然,十幾個士兵一齊跑了過去,緊緊地抱住大炮,隨著幾聲巨響,十幾條生命跟著大炮一起灰飛煙滅……

李鳳林曾經最大的願望就是戰爭結束後回東北老家,但經此事後,終生再未離開常德一步。晚年時,李鳳林喃喃地說:「這裡有我的弟兄們,有我的炮,我不能走,我走了,誰來陪他們呢?」


(圖:左一為74軍軍長王耀武)
第74軍的第4面飛虎旗,來源於1945年的湘西會戰,又稱雪峰山戰役,也是抗戰時期的最後一次大會戰。

此時的74軍軍長已經換成了施中誠,原來的軍長王耀武成為第4方面軍總司令,第4方面軍正是此次會戰的主力部隊。

此次會戰歷時55天,共殲滅日軍1.25萬人,我軍陣亡7817人,在八年抗戰中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勝利,也成為國民黨戰場從防禦轉入進攻的重大轉折點。

戰後,第74軍51師因表現最為突出,被國民政府授予飛虎旗,74軍也因此成為民國歷史上獲得飛虎旗最多的部隊,無愧於第一王牌的英名!

飛虎旗勳章最高榮譽常德天下第一五原傅作義

歷史客棧
《舊聞新知》主編,《讀者·原創版》簽約作家,專注於有趣味、有思想的歷史。

位置:首頁歷史
金兒2016/2/29 15:00
但是現在又有多少人曉得這些呢

漂亮格子2016/2/29 6:11
第十軍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74軍任第一,第十軍就敢稱老大

阿丹2016/2/28 20:16
所以常德人欠余程萬一次鞠躬,所以湖南人欠方先覺一次鞠躬

怡寶寶i2016/2/28 10:05
老蔣就是一個笨蛋,應該讓74軍打到東北,打到日本

長夜對殘燭2016/2/28 3:55
只為民族英雄點讚.

一生相依2016/2/27 7:06
74軍排第二,第一名,第十軍長沙的爐膛,衡陽的爐膛,都是第十軍守的衡陽保衛戰,第十軍一次性獲得四枚青天白日勳章國軍最多74軍就守了個小小的常德

--------------------------

為紀念對日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國防部於新竹空軍基地舉行「空軍紀念圖騰彩繪戰機」媒體參訪活動,在F-16戰機機身展示彩繪復刻二戰時期「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飛虎隊)的鯊魚頭塗裝,機身上可見「太公令」字樣與5面日本國旗,象徵擊落5架日機紀念已故的抗戰英雄徐華江將軍。資料照片

【@@】日本關切 空軍塗銷仿抗戰「飛虎隊」日旗 | 即時新聞 | 20150630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XSqu16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相關圖文報導:紀念抗戰勝利 空軍展示飛虎隊鯊魚頭彩繪機
相關圖文報導:日本抗議 空軍塗銷「飛虎隊」戰機日本旗
相關圖文報導:日不滿我紀念抗戰 馬總統:戰爭真相不能忘
相關圖文報導:日抗議空軍就塗銷日本旗 網友:吃台灣夠夠
相關圖文報導:日本稱未收到我戰力展示邀請函 羅紹和:26日已邀

-----------------------------------------

 

沒看過的台灣民主國郵票 首度展出
更新: 2017年06月16日 
【記者張原彰/台北報導】19世紀末,為避免台灣因清廷所簽訂的馬關條約而割讓日本,台灣仕紳成立台灣民主國,並以黃虎作為國旗,更曾發行「獨虎郵票」,中華郵政昨(16日表示,為紀念這段歷史,昨日起在台南文創中心舉辦「臺灣民主國郵票與文物展」,展覽內容包括:當年劉永福將軍為政府籌餉而發行的各版獨虎票(含試印票、變體票及大方連等)、實寄封、各種面值且局號字軌不同的台南官銀票及錢莊戳記等,展品史料珍貴且豐富。◇ 


乾隆的兵器庫: 清代皇室御用武器圖鑑-字媒體 ZiMedia - https://goo.gl/n2eHAV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中壢天德宮 主祀三田都千歲、戲財神田都元帥、陪祀文武財神 @ 台灣多奇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中壢天德宮 主祀三田都千歲、戲財神田都元帥、陪祀文武財神 @ 台灣多奇廟 :: 隨意窩 Xuite日誌


 

最後生肖屬虎的郭董挑了一套有老虎圖騰的棉T及牛仔褲。 https://bit.ly/48r7Nyr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最後生肖屬虎的郭董挑了一套有老虎圖騰的棉T及牛仔褲。 https://bit.ly/48r7Nyr


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飛虎旗是明朝軍隊的旗幟/北港鎮哨角藝陣「震威團」保留1面清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