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的“不死不活”統治術
17世紀初,日本進入德川幕府統治時期,設在江戶的幕府是全國最高統治機構,國家大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將軍依靠以老中(有時在老中上面設置大老)為首的幕府官僚進行統治,推行幕藩體制,即土地歸將軍、藩主等領主所有,農民承擔沉重的租稅負擔。
在這種幕藩體制下,日本全國居民分為“士”、“農”、“工”“士”便是統治階級,包括將軍、公卿、幕府及藩的官員以及武士,約佔全人口的10%。“農”、“工”、“商”是被統治階級。“農”便是農民,約佔全人口的80%,他們是將軍、天皇、公卿、大名及旗本的領地上的直接生產者,必須向封建領主繳納封建地租或年貢(大部分為實物,一部分旱田則繳納現款)。地租按照“五公五民”、“六公四民”甚至“八公二民”的比例繳納。領主還要求農民服各種勞役,其中最突出的是“納鄉”,即領主外出旅行沿途所需腳夫、馬匹等都向附近農民徵用。領主還用種種方法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剝奪他們的遷徙移居、變更職業、買賣土地、自由耕種作物品種等方面的自由。同時實行“五家連坐”制度,一家拖欠地租或“犯罪”,其餘四家都要負連帶責任。就這樣,大多數農民每年生產出來的糧食,在繳地租、年貢後,所餘無幾,無法維持全家溫飽。據《世事見聞錄》(1816 年)記載,貧苦的農民連“吃雜糧度日,都成為不可能”,他們“衣不蔽體,飢寒交迫,住的地方更是牆塌
--------------------------------------
米果:台南西裝大叔最摩登
By 作者: 米果, opinion.cw.com.tw查看原始檔
我是從小看著穿西裝的阿爸阿伯阿叔阿丈,靠台灣紡織業一路養大的台南小孩。
父親那一輩,戰時台南出生的世代,恰好遇到最壞和最好的時代。終戰不久,小學畢業,鹽分地帶的家庭,多數沒有經濟能力讓孩子繼續升學。台南城內紡織廠老闆拜託小學老師幫忙挑選應屆畢業生到工廠當童工,父親以及跟他前後差不了幾歲的小孩,幾乎是循著那樣的途徑進入紡織界,從童工黑手,到事務所,到廠長,然後自己創業,做到退休。
父母在紡織廠相識相戀成婚,我出生不久,就從台南崇誨新村旁邊的紡織廠宿舍搬進青年路廠區,在轟隆隆的紡織機之間穿梭追逐,是紡織廠員工小孩的童年遊戲。紡織業極盛時期,工廠三班制輪流上工,廠區內有宿舍,有廚房廚工三餐開伙,交換班的時候,幾百人的規模。員工夏天穿白色國民領短衫制服,冬天穿灰色夾克,遇到客戶來訪,事務所幹部必定整套西裝,一字排開,帥得不得了。
親朋好友的那些阿伯阿叔阿丈,如果不是在紡織廠工作,就是在民權路開布行。早年市面很少賣現成尺寸的成衣,街邊倒是很多西裝社,從挑選布料,到量身,決定款式,試穿,修改,往後變瘦或變胖,或給長大的兒子穿,再拿來修改。師傅頂真的技術跟態度,儼然是一門工藝。
1950年代前後的西裝時尚款。蹲在前排左側的父親剛從金門退伍,年紀最小,是唯一沒有穿西裝的「細漢ㄟ」。作者提供。
那個年代的男人們,最摩登的時尚,就是去西裝社量身訂作襯衫或西裝褲,襯衫叫做「sha-tzu」,西裝褲是平日穿著的基本款,冬天夏天的布料區分得很嚴格,灰色、黑色、米色看起來大同小異,厲害的行家看得出設計紋路,細看才看出格子或線條的功夫。像我父親那種資深的紡織界老手,只要摸摸布料,就能精準說出成分,棉幾%,向來都很準。
男人遇到人生重要階段,譬如退伍、就職、訂婚、結婚、娶媳婦、嫁女兒,就會去西裝社訂作整套的西裝,Se-Bi-Ro。必然是當季最流行的布料材質與設計,同時搭配一到兩件襯衫,領帶也是年年有新款,有時流行寬版,有時流行窄版,西裝也一樣,單排扣或雙排扣,領子寬或窄,後面如何開岔,肩線怎麼抓,都是學問。喔,對了,那時也不說「一套」西裝,而是台語的「一Su」西裝。父親的衣櫃裡面有好幾Su西裝,也有單件的西裝褲,衣櫃門邊用一條鐵線兩邊固定,中間懸掛滿滿的領帶,我跟弟弟趁大人不在家的時候,會把領帶全部扯下來,辦家家酒。
父親那一輩的年輕人,領了薪水,做了新西裝,會去城內寫真館拍沙龍照。作者提供。
那時20出頭的少年兄,一旦有錢做了新西裝,就去城內的寫真館拍沙龍照。出門都是西裝褲加白襯衫,如果在家附近,就是西裝褲搭白色內衣。父親平日在廠區會穿夾克,正式場合就非得西裝不可。但全家出遊、喝喜酒、拜訪客戶、迪化街出差收帳、年節返鄉,都算正式。小時候全家回北埔鄉下阿公阿嬤家,或是高雄哈馬星外婆家,甚至假日去台南公園散步野餐,或去天仁兒童樂園,留下來的照片,父親幾乎都是穿著西裝,打領帶,很正式。
畢竟是底片很珍奇的年代,倘若入鏡,父親就要穿西裝,母親也是套裝,小孩也慎重打扮,穿皮鞋配上白色短襪。
家人出遊,母親必定穿著城內裁縫師傅手作的套裝,父親則是西裝社訂作的西服。作者提供。
兒時回鄉過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村子一位叔公家的前方院子,破例開放給大家賭博。我看著那些穿著西裝的大人們,有人叼著煙,一手撲克牌或骰子,賭錢的或是旁觀的,都很投入。冬天風大,他們的西裝在風裡發出啪啪啪的聲響,在外地不曉得混得怎樣,畢竟返鄉,總要穿著西裝回來,面子問題。
早期台南縣市境內的紡織工廠林立,作業員多到必須配置交通車和宿舍,東部小孩自國小或國中畢業之後,集體到台南紡織廠就職的例子很常見。我記得從東門路過了現今崇學路口的大榕樹之後,直到仁德歸仁那頭,沿路幾乎都是紡織工廠,再細分成針織、染整、織布廠,也有專做太子龍學生服的。新市永康是另個紡織工廠集中區域,光是台南紡織就好幾個廠,東雲紡織的氣勢也很強。女裝布料是另個戰場,牛仔布料是後來才有的新物,機能布料更是晚近才開發的技術。
而今台灣紡織業的盛況不再,東門路往仁德沿路的工廠多數都歇業了,廠房或閒置,或賣給建商蓋大樓。消費與商業模式已然改變,昔日布行林立的本町民權路,已經看不到店店相鄰的熱鬧街景,提著布料「見本」皮箱、穿著西裝到台灣各地出差的布行業務員,跟街角隨處可見的西裝社,也都走入歷史了。
然而,屬於台南的大叔西裝時尚依然存在長輩的日常,即使是午睡醒來到巷口喝杯涼的,還是習慣穿襯衫西裝褲出門。廟口看野台戲的裝扮,則是襯衫外加西裝布料的短褲,繫一條趴里趴里的皮帶,穿著皮鞋配黑色短襪,標準的大叔夏日限定款。
老派的台南大叔還是堅持Sha-Tzu跟Se-Bi-Ro要訂作,畢竟每個人的頸圍不同,肩寬袖長不同,很難用成衣的L、M、S來分類,他們說那樣做出來的襯衫跟西裝西褲,不夠挺,不夠合身,不好看。
認識西市場謝宅小五的時候,也聽說了他家在西市場賣西裝布料、做西裝的歷史,謝家阿嬤是台南布圈很有名的「安平嫂」,謝家的堂哥現在還在西市場做訂製西服的生意,那裡僅存幾家如紳士模樣的西裝師傅,應該都是「國寶」等級了吧!
到台南住一晚,女孩們去租旗袍逛街,男人們可以去訂作一件Sha-Tzu、一條西裝褲或一Su西裝,跟上台南的老派摩登時尚,那也是跟台南交往的一種方式。
米果:台南西裝大叔最摩登 - 獨立評論@天下 - 天下雜誌 - https://goo.gl/wEufG9
史上最有型農夫 日本男子穿西裝種田
日本年輕農夫齋藤聖人穿西裝、打領帶從事農務,以改變人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視頻擷圖)
更新: 2016-10-16 3:11 PM 標籤: 刻板印象, 西裝, 農夫
【大紀元2016年10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俊村編譯報導)為改變人們對農夫的刻板印象,日本山形縣男子齋藤聖人穿西裝、打領帶從事農務,此舉引起眾人側目。雖然一開始有人表示不理解,但後來很多人支持他的做法。他聲稱要繼續以如此雅緻的裝扮種田。
齋藤聖人的家族世代從事稻米的耕種已有大約400年的歷史,但他在青少年時期對務農不感興趣,所以搬到城市裡生活。他在幾年前返回故鄉組織家庭,並開始參與這項家族事業。
齋藤聖人穿西裝種田的點子原本只是個玩笑。有一天,他的兄長在吃飯時開玩笑說,要穿著紳士服裝種田,但他卻當真。他覺得這麼做可以改變日本民眾對農夫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認為務農很有趣。他說,大多數人都認為農夫整天都很髒,而且賺不了什麼錢。
然而,當他開始穿西裝進行農務時,他顯得相當引人注目,但似乎沒有人能理解他為何這麼做。有一名農夫還說:「你是在戲弄我們嗎?」
甚至連他的家人也感到意外。他的祖父擔心他穿西裝工作會發生危險,而他的父親在田裡看見他穿西裝,也感到很疑惑。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得知齋藤聖人試圖破除眾人對農夫的誤解。齋藤聖人說,現在有很多人支持他的造型,而他也會一直堅持下去。
日本的電視、報紙等多家媒體報導過齋藤聖人的故事,而他也經常在自己的博客上與網民分享農耕經驗和他身著西裝的照片。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