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鬥獸紋銅鏡
武士鬥獸紋銅鏡 戰國晚期到秦 直徑10.4cm 湖北雲夢縣睡虎地9號墓出土
戰國秦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直徑10.4厘米
這件青銅鏡為橋形方鈕,背面以細線勾連紋為地,上有兩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劍,各自面對一個兇猛的金錢豹作鬥獸狀。全鏡製作精湛,是戰國時期秦國青銅鏡中的佳作。
秦是戰國時期地處西陲的大國,疆域自今甘肅東南沿渭河到達今陝西腹地,都雍(今陝西鳳翔),後遷涇陽(今陝西涇陽北)、櫟陽(今陝西富平北),最後定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戰國初期秦尚不甚強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獎勵“耕戰”,軍隊素質大大提高,尚武的風氣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銅鏡上裝飾武士鬥獸的場面,正是當時尚武風氣的一種表現
---------------------------------
銅鏡是古代先人們用來梳妝照面的一種高檔生活用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古銅鏡具有的獨特神韻和魅力,主要表現在銅鏡背面的裝飾紋飾。這些紋飾圖案內容豐富、種類繁多。從歷史人物、典故到神話傳說,從幾何圖形到動、植物以及神化、異化了的珍禽異獸,從自然景觀到世間的諸事萬物,均囊括其中,包羅萬象。從銅鏡中可了解中國古代的冶金技術,各時期的社會追求圖案變化規律,風土人情,世態炎良,從小銅鏡看大社會。
近幾年銅鏡收藏不斷升溫,收藏隊伍不斷壯大,仿冒古銅鏡也大量出現。由於不同時代鑄造的銅鏡具有不同時代的特徵,因此收藏者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要的應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了解。古銅鏡傳於今日的,主要有兩大類,即傳世品與出土品。所謂傳世品主要是世代相傳至今,所謂出土品,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但因銅質的優劣以及埋藏環境受地下水及土壤中酸鹼含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鏽蝕,有水銀色的、鉛色的、綠漆古色的、黑漆古色的等。水銀色銅鏡是由高錫青銅所鑄造,銅鏡的質地晶瑩,年久錫滲透入骨,承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地下過多的酸性物質侵入,或因出土後去銹方法不當,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現在的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古色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古背,也是收藏中的尚品,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一、古代銅鏡特性
1、中國古代銅鏡具有廣博的地域性,由於不同地區自然條件、土壤、氣
候等因素的影響,出土銅鏡帶有明顯的地域差別,這就是常說的“坑口”。按古董商行話來說,出土銅鏡大致可劃分為“南坑”和“北坑”兩大系統,在大系統中又分若干個片,每個片即是一
個地區,每個地區有各自的特點。銅鏡按銹層包漿分有黑漆古、綠漆古、灰漆古、水銀沁等很多種,這種現象增加了鑑定真偽的難度。
2、中國古代銅鏡有四千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歷史時期的銅鏡,都具有那
一時期的時代特點,包括文化傳統、紋飾、銅質、形制、銹色、厚薄、鑄造特點等時代特徵。這種歷史的深度和廣博的地域性交織在一起,使得銅鏡的真偽辨析顯得更為複雜。即使同一朝代、同一時期,但不同地區出土的青銅鏡,由於工匠水平不同,也會存在很大差異。
賈文忠話銅鏡真偽
唐傳河南省鄭州市出土直徑36.2厘米
唐代銅鏡的鑄製手法有許多創新,出現了被稱為“特種工藝鏡”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貼金貼銀鏡等。金銀平脫鏡是將金銀飾片用膠漆貼在鏡背,其上再髹漆數重,晾乾後細加研磨,使金銀片組成各種紋飾既與漆面平齊,又各自顯露出來。中國的金銀平脫技術生產較早,但用於銅鏡則始於唐代。金銀平脫鏡紋飾以花鳥居多,因金銀具有鮮明的色澤,整個銅鏡的紋飾銀光閃閃,金光熠熠。
賈文忠話銅鏡真偽
新石器齊家文化傳甘肅出土直徑14.6厘米,邊厚0.15厘米, 鈕高0.5厘米
鏡面中央微凸,橋形鈕,鏡背以鈕為中心飾三道凸弦紋與兩週鋸齒紋。此面青銅鏡屬齊家文化,由合範鑄造,是目前所知時代較早的青銅鏡之一。其鏡身與鏡鈕形制為後世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宋元及明清時期的青銅鏡所繼承。從這個意義上講,齊家文化的這面青銅鏡奠定了我國古代青銅鏡的基本形制。
賈文忠話銅鏡真偽
戰國照面用具直徑14厘米,邊高2厘米
鏡三弦紐,八出葵花形紐座,座外環飾三龍,張口回首,相互相應,長尾捲曲,以菱形雲雷紋為地,鏡緣飾十六內向連弧紋。
賈文忠話銅鏡真偽
戰國秦1975年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直徑10.4厘米
這件青銅鏡為橋形方鈕,背面以細線勾連紋為地,上有兩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劍,各自面對一個兇猛的金錢豹作鬥獸狀。全鏡製作精湛,是戰國時期秦國青銅鏡中的佳作。
秦是戰國時期地處西陲的大國,疆域自今甘肅東南沿渭河到達今陝西腹地,都雍(今陝西鳳翔),後遷涇陽(今陝西涇陽北)、櫟陽(今陝西富平北),最後定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戰國初期秦尚不甚強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法,獎勵“耕戰”,軍隊素質大大提高,尚武的風氣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銅鏡上裝飾武士鬥獸的場面,正是當時尚武風氣的一種表現。
-----------------------
中國銅鏡藝術 - https://goo.gl/LTZEFV
早在中國青銅器濫觴期的齊家文化,就出現了銅鏡,反映出銅鏡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青銅器在歷經了商周青銅禮器的高峰之後,作為青銅器的一個種類的銅鏡仍綿延不絕,為自商以來歷朝歷代所製作、使用,直到清代之後逐步被玻璃鏡取代。其間,戰國和漢、唐是它的輝煌時期,無數紋飾精美、銘文豐富的銅鏡被創造出來,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各種社會文化需求。
考古發現表明,在中國周邊的日本、前蘇聯地區、阿富汗和西亞各國、越南和東南亞各國,都出土了中國古代銅鏡,這說明至遲在西漢晚期,銅鏡已經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而廣為傳播。不論從時間的延續和空間的範圍來看,銅鏡作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一個門類,它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因此,著名歷史學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先生說:「中國古代銅鏡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文物門類,也是影響廣泛的美術品,其歷史悠久,傳播非常遙遠。」(《四海尋珍》97頁)
------------------------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製作的鏡子,是今天我們所用鏡子的前身。用途與今天的鏡子一樣,是人們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但是,古銅鏡除了實用價值外,還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紋飾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具有很高的考古、藝術、收藏、觀賞價值。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不斷升溫,古銅鏡日漸受到收藏家和鑒賞家的重視,本報協辦、正在舉行的山東省文物精品大展上就有不少精美的古銅鏡藏品,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莫過於漢代四神規矩鏡。
銅鏡起源 傳說源於黃帝
中國在什麼時代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古史中記載了許多傳說。《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玄中記》說:「尹壽作鏡,堯臣也。」正如把一些發明創造歸功於黃帝一樣,古人也將銅鏡的使用說成起始於黃帝。這些傳說雖然不足為憑,但它卻把我們的探索帶到了一個古老的年代。黃帝時期正處在我國原始社會解體的時候,距今約5000年,「尹壽作鏡」的傳說則要晚一些。1975年和1976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青海貴南承馬台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先後出土了兩面銅鏡,一下把傳說和實際的時代拉近了。據碳十四法測定,齊家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多年,距今4000多年,屬原始社會的解體時期。由此可見,齊家文化銅鏡應具有銅鏡的初期形式,已距銅鏡的始鑄年代不遠了。
銅鏡發展 從商周到民國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鑒。《說文》中說:「鑒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鑒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鑒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使用優於鑒,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鏡以秦為最古,然而秦鏡流傳到今天的,都是出土之物。因為古代,死人用鏡贈於殮者,即用鏡殉葬,取其照幽冥的意思,世代沿襲成為風氣。因此古代的銅鏡大多入土。古鏡銅質好的,入土多年,都不會失去其良美的質地。因此幾千年後,仍可以看到古人的偉器。
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後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漢鏡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淨無疵、字畫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神秘銅鏡 漢代四神規矩鏡
在出土的漢代眾多青銅鏡品種中,四神規矩鏡或稱四神博局鏡大概是文博界、考古界以及銅鏡收藏界最熟悉的鏡種。規矩鏡整齊嚴謹的佈局,鏡身上神秘莫測的「TLV」紋飾以及吉祥慶禱的銘文,曾使許多學者絞盡腦汁,又曾使許多鑒賞家為之傾倒。古董市場有句順口溜:「一方規矩鏡,不惜擲千金。」小小的「TLV」三個符號卻引來了洋洋萬言的研究文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它是早期銅鏡紋飾演變而成的,有的說它是由古代遊戲六博演變而來的。但在西方學者中最流行規矩文象徵著宇宙模式的觀點,鏡鈕代表中國即茫茫宇宙的中心,鈕座外的方格表示大地,圓形的鏡子表示天,即天圓地方,方格四角外的乳釘,代表支撐天蓋的柱子。T象徵四方之間,V象徵四海,L象徵防止惡魔進入大地的門。把整個銘文聯繫起來,表示自己置身宇宙中央,與宇宙一起運行,週而復始,長生不死,子孫蕃昌。
從鏡背佈局來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維。道家的宇宙觀認為天下分5個方位即東、南、西、北四方加中央,四神規矩鏡背中心的鈕代表著中央,以鈕孔為中心形成子午線分出南、北。道家講五行學說,認為天下萬物都來源於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任何事物都要遵循它們運行的規律。方位即定,四神規矩鏡背紋中的紋飾是嚴格按方位及五行的屬性來配置四神各自的位置的。鏡背紋飾中既然有十二地支,那麼在紋飾的內涵中必然對應十個天干。從四神規矩鏡的背紋中配置的四神及十二支所處的位置中,很明確地體現出了天干、地支、四神、五行之間的相互關係。
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道家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在這種宇宙觀的思維指導下,在四神規矩鏡背紋的外緣大多鑄有雲水紋,這意味著宇宙週而復始沒有窮盡,鏡背中心鈕座外的內凹槽式方框代表著大地;中央屬土,人們只能在大地上生存,鏡鈕是大地的中心,方框至鏡鈕的區域就是大地了。因大地是方的,所以大地有四個方位。在四個方位的外面,分別由四個神靈守護。這四個守護神便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大地的每個邊的中心,即內凹槽式方框的每個邊的中心,都有一個向外的「T」形飾。《山海經·中荒經》云:「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若從道教的思維去考慮,四神規矩鏡背方框外的四個「T」飾應為四個銅柱。因有了四個天柱頂著,才使得四方的人們安居樂業而不用擔心天會塌下來。
在四神規矩鏡背方框的四個角,都分別對著四個「V」形符號紋飾,過去人們將其稱為「規」。規是畫圓用的工具,今天稱之為圓規。早在商代中期人們就已熟練地應用圓規。在鏡背紋飾中與四個「T」形紋飾正對的「L」形紋飾,被人們稱之為「矩」。矩是角尺,是木工刨方形木料時用來畫線或測量的工具。相傳伏羲發明了矩,從而教化人們做用具、蓋房屋;從應用角度來看,矩比規的用處更多,應比規發明的時期更早。從鏡背紋飾看,西漢時期的許多鏡種都採用了圓規進行鏡背紋飾的設計。如許多內向連弧紋鏡的連弧紋數量為16,就是用圓規分出來的。四神規矩鏡背紋飾的設計,毫無疑問使用了圓規。看著四神規矩鏡的背紋,很容易使人產生此鏡紋飾十分規矩的感覺。
從四神規矩鏡背紋飾的佈局來看,規與矩平均分佈紋飾之中,十分有規律,它較集中地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意識形態。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方面四神規矩鏡背的紋飾便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1 銅鏡 -歷史發展
銅鏡
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 《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在三代之初,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鑒,後來鑒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鑒,但是瓦鑒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適用優於鑒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鑒了。
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是一個成熟和大發展的時期,是中國古代銅鏡由稚朴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銅鏡的鑄造中心由北開始向南遷移的重要時期。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中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2 銅鏡 -流行程度
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麵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來,還有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直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清代乾隆以後,玻璃開始大興於民間。直至民國初年,少數邊遠地區還有以銅為鏡子的。
鏡雖然開始於秦朝。但是真正的秦鏡實際上卻難以得到。因為秦朝短促,產物也有限,而且,殉葬的風氣也不比后朝,所以現在所得到的最古的鏡大多是漢朝的產物。
3 銅鏡 -鑄造技術
漢鏡的製作極為精巧,且多有嵌鑲珠寶的。銘文大多為十二辰,大概是取其自我勉勵的意思。尚方的御鏡尤其多,所以出土的古鏡,澤漆光明、花紋明麗、勻凈無疵、字劃清晰、筆勢縱橫。漢代的銅鏡都有銘文,其銘文都是吉祥語句,如家勢富昌、宜子孫、大富貴、大吉祥等。鏡的名稱則有日月鏡、十二生辰鏡、尚方御鏡、辟邪鏡、仙人鏡、神人鏡、宜官鏡等,不可盡數。大概都用銘文或者作者為其取的名字。只有唐代時制有透光鏡,鏡背的字迎著太陽或燈光時,都可以明顯地映射於牆壁之上。
4 銅鏡 -流行風絡
銅鏡
商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稱橋形)鈕。西周銅鏡也都是圓形的,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弓形、半環形、長方形多種。又可分為素鏡、重環鏡、鳥獸紋鏡三類。
這時以素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鏡背的紋飾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動物紋飾,打破了傳統的風格。
素鏡:指鏡的背面沒有紋飾。
重環紋鏡:鏡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鈕,飾重環紋。
鳥獸紋鏡:鏡身平直,背面有兩個平行弓形鈕。在鈕的上方用鹿紋,在下方有展開雙翅的鳥紋。
春秋戰國時期銅鏡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礎上,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無論是銅鏡的鑄造工藝,還是鑄造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了以前。
齊家文化和商周時期,銅鏡以光素無紋飾者居多,有紋飾者也以幾何紋為主。到了春秋戰國,紋飾已達15個大類,並且出現了各種特殊工藝裝飾藝術,如塗朱繪彩圖案、金銀錯圖案、透空雕圖案等。初起時期簡陋、粗糙的銅鏡,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創造和修飾已臻美輪美奐的境地。
春秋銅鏡的風格,既繼承了西周銅鏡的傳統,如仍以素鏡為主,鈕制沒有定型,還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時,春秋銅鏡又有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它打破了銅鏡僅有圓形的格式,出現了方形鏡;並一改早期銅鏡紋飾僅用陽線勾勒,構圖簡樸的手法,鑄出了透雕繁縟的圖紋;從紋飾的表現形式上看,春秋銅鏡已趕上了青銅器的發展步伐,紋飾內容更具時代特色。這給戰國銅鏡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這一時期出現和流行的鏡類有:素鏡(全素鏡、單圈、雙圈凸弦素鏡)、純地紋鏡(方形的很少,圖案都有地紋,但沒有銘文)、花葉鏡、四山鏡、多鈕鏡等。鏡多數為圓形,同時也出現了方形鏡。一般鏡身材料薄,多有邊沿。整個造型規矩,給人以輕巧、典雅之感。鏡鈕主要為弓形鈕,但鈕頂部多飾有1至3道凸弦紋,所以又稱「弦紋鈕」。鏡背面光素無紋飾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紋飾刻畫纖細,並多有地紋。
銅鏡
1
戰國中期,銅鏡的種類繁多。銅鏡的紋飾也有所變化,如花葉鏡中的葉紋鏡從簡單的三葉、四葉到八葉,還出現了雲雷紋地花瓣鏡、花葉鏡。四山鏡的山字由粗短變得瘦削,在山字間配有花瓣紋、長葉紋、繩紋,相當繁縟。還出現了五山鏡、六山鏡。這時出現的鏡類有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晚期至秦未出現了四葉蟠螭鏡、蟠螭菱鏡,有三層花紋的雲雷紋地蟠螭連弧紋鏡。
漢代除了繼續沿用戰國鏡外,最流行的銅鏡 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星雲鏡、雲雷連弧紋鏡、鳥獸紋規矩鏡、重列式神獸鏡、連弧紋銘文鏡、重圈銘文鏡、四乳禽獸紋鏡、多乳禽獸紋鏡、變形四葉鏡、神獸鏡、畫像鏡、龍虎紋鏡、日光連弧鏡、四乳神鏡、七乳四神禽獸紋鏡等。
漢代是中國銅鏡發展的重要時期。漢鏡出土的數量最多,使用普遍,漢鏡不僅在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從其發展趨勢,可以分為三個大的階段,重要的變化出現在漢武帝時期、西漢末年王莽時期、東漢中期。
西漢前期是戰國鏡與漢鏡的交替時期。直到 西漢中期漢武帝前後,一些新的鏡類流行起來了。這些新的鏡類對後世銅鏡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
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
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
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內容。這時的銘文由於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
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號,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個時期處於停滯衰落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
銅鏡
1
唐代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隋唐銅鏡,較前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在銅質的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份,在銅鏡的質地上就顯得銀亮,既美觀又適用。在銅鏡的造型上,除了繼續沿用前代的圓形、方形之外,又創造了菱花式及較厚的鳥獸葡萄紋鏡。並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們對理想的追求、吉祥、快樂的畫面應用到鏡上,如月宮、仙人、山水等。並出現了題材新穎,紋飾華美,精工細緻的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這是盛唐高度藝術水平的產物,充分顯示出唐代銅鏡的特點。
隋唐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隋代和唐初年間,銅鏡的主題紋飾以瑞獸為主,瑞獸鏡比較盛行、瑞獸鏡是隋唐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類型。它除了繼承中國古代銅鏡的傳統,又有了新的創新。瑞獸葡萄鏡是唐鏡引人注目的鏡類,它揭開了唐代鏡主題紋飾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時期,銅鏡裝飾上出現的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使銅鏡進入富麗絢爛的時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時期,主要流行對鳥鏡、瑞花鏡、盤龍鏡。
唐代鏡最大特點之一是藝術樣式或藝術手法的多樣化。銅鏡藝術也呈現出濃郁「盛唐氣象」。
宋遼金銅鏡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鐘形鼎形等多種樣式。並出現了很多花草、 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金代銅鏡從近幾十年考古發掘出土的金代銅鏡來看,其主體、紋飾也是十分豐富的。雖有不少是模仿漢、唐、宋各代的銅鏡做工,但也有一些別開生面的圖紋。常見的有雙前鏡、歷史人物故事鏡、盤龍鏡、瑞獸鏡、瑞花鏡等。金代銅鏡紋飾,一是仿造漢、唐、宋三代銅鏡的圖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紋樣,又創造出一些新式圖樣。以雙魚鏡、人物故事鏡較為多見,特別是雙魚鏡、童子攀枝鏡最為流行。
元代銅鏡
元代銅鏡,多採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紋飾已漸粗略簡陋。這時銅鏡有纏枝牡丹紋鏡、神仙鏡、人物故事鏡、雙龍鏡、「壽山福海」銘文鏡,素鏡、至元四年龍紋鏡。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龍紋鏡及大明宣德年制銘文鏡(銘文在鈕上),還有明末起義首領李自成時創製的大順三年鏡(銘文在鈕上)。到明代以後,銅鏡就逐漸被玻璃鏡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後銅鏡
元明以後,銅鏡製作更見衰勢,除傳統式樣外,雙魚紋、雙龍紋、人物故事如柳毅傳書等是較新穎的式樣。但這時的銅鏡製作粗糙,較多的只有紀年銘文而無紋飾。在這一時期,特別是明代,仿造漢鏡和唐鏡的風氣很盛,所仿銅鏡多數是漢代的六博紋鏡和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仿製銅鏡一般形體較小,紋飾模糊不清,已無漢、唐銅鏡的昔日風采。
5 銅鏡 -製作
銅鏡製作一般包括制鏡范、澆鑄、刮削、研磨、拋光、開光(用錫汞齊)等工序。有時在刮削前後進行熱處理。從戰國到唐代,銅鏡成分大多為銅65~72%、錫22~25%、鉛3~8%。宋代以後,鉛、鋅含量增加,錫含量減少。
6 銅鏡 -作用
在古代,銅鏡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7 銅鏡 -鑒別方法
一「聽聲」
用手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來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其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老的銅鏡普遍聲音比較低沉、圓潤。而新仿的銅鏡聲音比較清脆,甚至是刺耳。
二「看形」
觀察銅鏡的形狀,從形狀上對古銅鏡的真偽進行辨別。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有嚴格的比例關係。一般來講,小一點的銅鏡可以看到比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公分的銅鏡就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所以,仿製銅鏡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三「辨銹」
新仿的銅鏡上的銹是后做上去的,把它放在水裡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它不沾水,有銹的地方它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葉沾水一樣的感覺。
四「聞味」
把銅鏡沾水以後用鼻子聞,新仿製的銅鏡通常會有硫酸味、鹼燒過的那種臭味、銅腥味。而老銅鏡一般有一種銅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8 銅鏡 -鑒賞標準
1.藝術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戰國鏤空鏡、漢唐鎦金、嵌螺鈿、金殼、銀殼、透腿等特種工藝鏡;2.品種稀少,最好能見證一段歷史事件,如唐代打馬球鏡,證明了足球起源於中國;3.保存狀況好,由於銅鏡埋藏時間較長,鏽蝕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銀光燦燦的「水銀鏡」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4.紋飾的清晰度是關鍵,銅鏡收藏中講究版模,頭模鏡最受歡迎。
9 銅鏡 -價值
目前,古銅鏡買家大多看重的還是古代銅鏡的審美價值,即藝術性。專家認為,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的特徵,因此,銅鏡對於古代墓葬的斷代是重要的標準器之一。
銅鏡也是中國青銅器鑄造史的一個延續和獨特風景。中國夏、商、周被稱為「燦爛的青銅器時代」,然而到春秋戰國以後,青銅器逐漸衰落,被更先進的生產力代表鐵器所取代,但青銅鏡的製造和使用並沒有衰落,相反,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和發展。可以說,古銅鏡在青銅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獨立和自成體系的,或者說是青銅文化的延續。歷代銅鏡的鑄造工藝、銅質、紋飾、銘文等無不反映特定的時代背景,反映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及風俗習慣等。真正的高價銅鏡重點不只是看其年代,還要看該物是否屬於那個時代的精品。2006年秋正是銅鏡市場遇冷時期,一面隋唐的「放日圓形瑞獸鏡」在一場拍賣會上以44萬元成交,成為全場最高價。在影響價格的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此鏡紋飾和銘文均為唐代早期鏡中所罕見,工藝精湛,品相極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