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武經總要/拋石器-1272年回回砲/拍竿是一種放在船上的古代水戰武器,由提水工具桔槔改裝而成。桔槔運用了槓桿原理/在戰船上安裝拍竿,在重臂的一端安裝巨石以代替原來的水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nZYy5

galleon+Carrack遠洋船舶-大帆船/Caravel-小型,機動性很強的帆船在在15世紀開發的葡萄牙人沿西非海岸,進入大西洋探索/Carrack-遠洋船舶-大帆船是一個三或四桅 帆船在15世紀由發達國家船熱那亞用於商業使用。他們廣受歐洲15世紀的海上強國使用,從地中海到歐洲西北部,儘管每個區域有略微不同設計的車型。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使用它們海洋旅遊和探索世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Sd335

-----------------------------------------------

五牙戰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可容戰士九百人。一般在四川地區建造,由隋朝大將楊素籌措、打造。
“五牙”實際上是指戰艦有5層結構,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台拍竿,高五十尺。每根木桅頂系巨石,下設轆轤,戰鬥中和敵艦迫近時,可以迅速用轆轤把巨石放下,砸壞敵船。若一擊不中,也可迅速收起再放。若敵艦四麵包圍,還可以“六管齊下”,其戰鬥力之強,可見一斑。1000多年前,總長55米的大艦也屬於龐然大物了,它在隋朝統一全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戰爭也推動造船業朝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公元588年,隋軍五十餘萬人,水陸並進,大舉攻陳。楊素統領的長江上游水軍,自永安發船,出三峽, 江而下,船多勢大,銳不可擋。在延州(今湖北江陵西),隋陳兩軍展開決戰,隋軍以四艘五牙戰艦衝擊敵陣,  先後用拍竿擊沉十餘艘敵船,俘敵二千餘人,陳軍聞風喪膽。不久,隋滅掉偏安江南的陳王朝,統一了中國。  隋代還有比五牙戰船次一等的黃龍船,可載戰士一百餘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戰船。

隋代五牙艦是中國古代戰船,起樓五層,因出現於隋代而得名隋代五牙艦,也是中國早期出現的戰船之一,它的主要特徵是具有五層樓。
據中國造船史專家研究,隋代五牙艦尺度如下:
吃水2。2 米,型深4米。
隋代五牙艦有五層船樓,在第五層甲板上,建有一小閣樓,用於瞭望和戰鬥指揮。
隋代五牙艦是利用划槳推進,全船設有40把長槳,並在船尾部配置有2把搖擼,有多名擼手合力搖動一把擼。五牙艦上設置有橫艙壁,在橫艙壁上設置縱向粱木,上面鋪設木板。木板之上設置船艙和作戰平台,木板之下填土石,以保持船的穩性。
隋代五牙艦上甲板和戰棚上設置有女牆,可隱半身。女牆上設有跺口,供射箭用。在戰棚四周還設置有作戰平台。隋代五牙艦上特有的武器是在船的前、後,設有拍杆,拍杆長15米,形如大桅,上置巨石,利用設置在甲板之下的絞盤來操縱,向敵方戰船拋射矢石。五牙艦上的拍杆,實際上是古代裝在戰船上的拋石機。
按照造船史專家研究,復原的隋代五牙艦陳列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古代戰爭館。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隋煬帝.楊廣 - 舞八鬥 - udn部落格 - https://goo.gl/sUpgYF

五牙戰船,古代戰船的一種,亦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範疇。因南北朝、隋唐時期創製新型水戰兵器「拍竿」,艦船的性能愈趨良好和具有較強的攻擊力。
歷史
開皇七年(587年),楊素在永安(四川奉節巴東郡)建造五牙。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楊素在隋滅陳之戰中率水軍乘五牙戰船從長江上游出發,其中「素親率黃龍數於艘」,可見隋軍水師之強盛與艦船之多。589年正月,當楊素率水師順流東下至巫峽,並以習水性、善駕舟的巴蜀士卒 1000 人分乘 4 艘五牙戰船向據守巫峽的陳朝軍隊猛烈衝擊。陳軍守將呂仲肅倉皇東逃。[1]其後,隋煬帝以五牙戰船開鑿大運河、造大龍舟及雜船數萬艘、三下江都、三去琉球(台灣)和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公元612年,隋煬帝第一次親征高麗,曾令江淮水軍乘五牙戰船從山東萊陽出海,進入遼東大同江接應陸軍。當時戰船首尾相接達數百里,出師之盛況亙古未有,又反映造船航海業的高度發展及水師戰船規模的龐大。而五牙戰船正是造船航海業的高度發展的象徵。 [1]
結構
五牙戰船在四川地區建造,由楊素負責籌措及打造的工程。戰船有 5 層樓,高 50 尺,長 54.6 米,水線長 50 米,寬 15 米,吃水 2.2 米,深 4 米,左右前後均設置六台「拍竿」,一共可容納 800 名軍士。[2]五牙戰船有40把長槳,而船的尾部配置2把搖櫓。又置有橫艙壁,在橫艙壁上置有縱向樑木,樑木上面則鋪設了木板。而木板上置船艙和作戰平台,木板之下填土石,以確保持戰船的穩定性。另外,隋代的五牙戰船設甲板。戰棚上有女墻。女墻上有垛口,供軍士射箭之用。戰棚四周置有作戰平台。船的前後設有長 15 米的「拍竿」,形如大桅,「拍竿」上置巨石。透過利用甲板下的絞盤去操縱和運作拍竿,向敵方戰船拋射矢石。

---------------------------------------

五牙戰船是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一般在四川地區建造,由隋朝大將楊素籌措、打造。船上有五層樓,高百餘尺,左右前後設置六台拍竿,高五十尺。可容戰士八百人。公元588年,隋軍五十餘萬人,水陸並進,大舉攻陳。楊素統領的長江上游水軍,自永安發船,出三峽,順江而下,船多勢大,銳不可擋。在延州(今湖北江陵西),隋陳兩軍展開決戰,隋軍以四艘五牙戰艦衝擊敵陣,先後用拍竿擊沉十餘艘敵船,俘敵二千餘人,陳軍聞風喪膽。不久,隋滅掉偏安江南的陳王朝,統一了中國。隋代還有比五牙戰船次一等的黃龍船,可載戰士一百餘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戰船

-----------------------------------------

中國各朝代科技水平與世界差距--領先幾百上千年
2015-06-13 14:52:04

夏朝,領先世界400年,尤為典型的是其農業科技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酒。夏代在承襲前人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天文曆法有了新的發展與提高。夏朝開始有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曆法,如《左傳》所引《夏書》中的「辰不集於房」,就是記錄當時發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又如《竹書紀年》中記載夏桀時「夜中星隕如雨」,也是世界上最早流星雨的記錄。當時已經使用傳統的干支紀日法。如在夏王朝後期的諸王中,胤甲、孔甲和履癸等都是用日干為名。夏代的曆法,依據北斗星的旋轉確定月份,並把斗柄的正月定為歲首,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孔子說「行夏之時」。《大戴禮記》保存的《夏小正》等,就是流傳下來的「夏時」。


商代製造的青銅器

商朝,領先世界600年,農副業發展迅速,主要的農作物如黍、稷、粟、麥(大麥)、來(小麥)、秕、稻、菽(大豆)等,都見於卜辭。鄭州商城遺址發現有水稻,可見當時的中原地區也種有水稻。蠶桑生產在商代有了發展。不僅蠶、桑、絲、帛等字常見於卜辭,而且在青銅器紋飾中有頭圓而眼突出身屈曲作蠕動狀的蠶紋,在玉飾中有雕琢得形態逼真的玉蠶,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蠶桑事業的發達。當時的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已大量地飼養,或供食用,或作犧牲,或用於耕駕。商代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純熟的程度。當時,已經掌握了青銅合金的特點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和織造絹帛的國家,到商代,絲織物已成為貴族們主要的衣著原料,絲織業已經很發達了。商朝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馬車,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商代的都邑建築,不僅規模宏偉,而且有較規則的布局結構。殷是商代後期的王都。殷墟的宮殿遺址,大都建築在夯土的台基上,有範圍寬闊的版築,邊線筆直,角隅方正。或以卵石為基,或以銅作柱礎,豎立木柱,然後安上樑架,覆蓋草頂,裝上門戶。


周代精美玉器

周朝,領先世界700年,天文學家觀測恆星,在黃道帶和赤道帶的兩側,確定了28個星座作為標誌,稱為二十八宿。依據這些星座,來確定天體的位置和許多天象,如日、月食等發生的位置。由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便可知道一年的季節,這比觀測昏旦星象以觀察太陽所在位置而定季節的方法要精確。這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大進步。周朝誕生世界第一本系統占卜書《周易》。《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這五種基本物質,是中國自發的唯物主義思想因素髮生較早的物質基礎。五行觀念也就是中國較早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

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

春秋戰國,領先世界900年,春秋時期發明了九九乘法表。春秋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春秋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春秋的建築遺蹟,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斗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春秋時期的金銀器工藝具有十分高超的水平。

秦朝,領先世界700年,秦朝雖然存在時間相當短暫,但還是給後世留下了值得書寫的科技。除了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外,秦朝在交通、通訊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世界上第一個陸上交通網的形成,始於秦朝。早在秦國出兵掃滅六國的同時,秦王就在著手平毀各地私築的高牆壁壘,拆除妨礙交通運輸的關卡。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現了「車同軌」。全國車輛使用同一寬度的軌距,就意味著車上的主要零部件都有統一標準,更換迅速方便。

雖然秦王朝僅僅存在15年,但以驚人的努力完成了全國範圍的交通和通信網絡。隨著道路的拓展,通信也更為快捷。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郵驛通信的稱呼都不一樣,而秦朝則統一了郵驛稱呼。秦朝把「遽」、「馹」、「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統一稱呼為「郵」。從此,「郵」便成為通信系統的專有名詞。

漢朝,領先世界1300年,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曆》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張仲景因《傷寒雜病論》而被尊為中華「醫聖」、中醫之祖。而史書記載華佗更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的醫生。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其中,《九章算術》是對戰國、秦、漢古代社會創立並鞏固時期數學發展的總結,列有分數四則運算、今有術(西方稱三率法)、開平方與開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數值解法)、盈不足術(西方稱雙設法)、各種面積和體積公式、線性方程組解法、正負數運算的加減法則、勾股形解法(特別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數的方法)等籌算方法,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獨立體系。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

地動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製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製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準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領先世界1000年,此時科學技術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面又多有創新。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方法(「割圓術」),為計算圓周率和其他相關問題建立起相當嚴密的理論和完善的算法。劉徽所運用的初步的極限概念和直曲轉化思想,非常可貴。祖沖之則更進一步精確推算了圓周率,求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 592 6和3.141 592 7兩個數值之間,並提出其約率22/7和密率355/113,這在世界科技史上竟千年無人超越。他還著有《綴術》,並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農學成就當首推《齊民要術》。自古以來,我國就以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農業很發達。

隋代所造"五牙"戰船

隋朝,領先世界1900年,此時的科技受極為強盛的雄厚國力之影響,科技水平進入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此時太平的盛世、宏大的格局、開放的氣勢、壯闊的場面,為歷朝歷代所無法比擬。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處在科技發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達、最富庶強大的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有兩項於此時發明(東漢時的蔡倫已經發明了紙,北宋時發明指南針用於航海故除外),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世界上最早的火藥均誕生於此時。中國最早發明的印刷術——雕版印刷出現在隋文帝開皇初年早已鐵證如山證據確鑿,公元588年隋文帝平陳時,曾下令抄寫討伐陳後主罪狀的詔書30萬份廣為詔貼昭告天下,說明當時印刷術已在民間廣為普及。

隋代所造"五牙"戰船,船身高達一百多尺,起樓五層,左右前後設置拍竿六支,用來拍擊敵船,可容戰士800人。

此外,雕刻、制茶、製鹽、漆器、冶煉鑄造等手工業也都取得巨大飆升。隋朝時期的櫃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中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

唐朝大明宮

唐朝,領先世界300年,至唐朝時,中國科技陷入從五胡亂華以來第一次的低谷,中國科技已經呈現出明顯衰敗的趨勢,缺乏技術創新,顯得死氣沉沉缺乏生機,唐朝280年的歷史中,科技領域的成就可謂乏善可陳寥寥無幾,但比起滿清還是大有進步。天文學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比外國約早了九十年。僧一行還創造了一架黃道游儀,用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一行通過觀察,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恆星自行的觀點早了許多。

宋朝時期經濟繁榮

宋朝,領先世界130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科技迴光返照的時期,終於一洗唐朝280年科技低落之頹勢,產生新的勃勃生機。宋朝已經把水浮指南針應用到航海。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宋朝北面為強鄰所阻,陸上商路不暢,故而海運特別發達。藉著噸位龐大的帆船和出色的航海技術,當時的中國人航行到遠達非洲的已知世界各地。宋朝,火藥在軍事上的應用逐漸成熟。曾公亮《武經總要》提到了引火球、蒺藜火藥、毒藥煙球等配方。宋朝後期製造出金屬管的火槍和火炮,並且應用到對金朝和蒙古的實戰中。1126年金軍圍攻開封,李綱就應用「霹靂炮」擊退了金軍。南宋水師並且把這種火炮裝備到艦船上,1161年金軍侵入長江采石磯,虞允文就藉助艦載火炮將其擊退。蒙古人在對金朝和南宋的戰爭中遇到這些熱兵器,並馬上用來裝備了自己的軍隊。正是由於他們世界性的征服戰爭,火器傳入阿拉伯和西方世界。從此,不斷改良的熱兵器裝備了所謂「火藥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伊朗、印度的莫臥兒),更重要的是裝備了歐洲的殖民者,為他們向全世界傳播西方體系建立了軍事優勢。

元朝,領先世界400年,廣為人知的是此時中國已經發明了奶油冰淇淋與麵條,由馬可波羅返回義大利改造為歐洲的雪糕與意大利麵。郭守敬主持編定的《授時幣》,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曆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曆早了300年。郭守敬設計、製造了簡儀、仰儀和圭表等天文儀器,比丹麥人第谷的同樣的儀器要早300年。

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鄭和寶船復原圖

明朝,領先世界700年,明朝的科技偉大之處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的統治者始終保持的對西方科技兼容並包的開放態度。綜合來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開放,眼界最為遠大,統治者階層對於傳播引進外國先進思想技術最為熱心,心態也最為良好的時期,這和明代本身經濟的高度發展,思想的高度活躍,廣大知識分子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意識空前高漲是分不開的。明朝航海地理是隨「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而發展起來的。

明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七次往返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上。其艦船多至200多艘,將士與技術人員多達27000多人,寶船長150米,帆12張,有羅盤導航等設備。其活動範圍從北緯27度至南緯7度,東經180度至東經44度,共計航程10萬餘里,到過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和東非許多國家和地區。這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要早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

早在16世紀,各種類型的水雷就已經成為明朝海軍的重要武器。1549年製造的「水底雷」,可稱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該雷用木箱做雷殼,油灰粘縫,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人工操縱擊發,比西方製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第一顆定時爆炸水雷是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明朝在16世紀發明的「火龍出水」是一種用於水戰的兩級火箭。「火龍」的龍身由約1.6米長的薄竹筒製成,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龍體內裝有火箭數枚,引線從龍頭下的孔中引出。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藥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引線相連。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藥筒,推動火龍向前飛行。火藥筒燒完後,龍身內的神機火箭點燃飛出,射向敵人。這種火箭已經應用了火箭並聯(4個火藥筒)、串聯(兩級火箭接力)原理。它用於水戰時,可在水面上飛行數公里遠。當飛向敵艦時從龍嘴發射火箭直接攻擊對方艦艇。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從戰艦上發射的大型遠程火箭武器,堪稱「反艦飛彈鼻祖」。明朝海軍也因此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支裝備和使用反艦火箭的海軍。明代工匠設計製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由鋼輪壓火擊發引爆的鐵殼地雷。明朝陸軍廣泛裝備了這種地雷,並用它在江浙地區多次重創進犯的倭寇。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實戰中使用非人工引爆的觸髮式地雷,西方到18世紀以後才有類似的武器。明朝陸軍曾裝備有一種「虎蹲炮」。此炮首尾長2尺,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外形酷似一隻蹲臥的老虎,看起來煞是威風。開火前,先裝填5錢重的鉛彈或石子上百枚,再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殺傷力驚人。該炮重量輕,體積小,非常適合騎兵用戰馬直接馱帶,由此便催生了明朝陸軍的騎炮兵。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騎炮兵,又領先了西方大約200年。

----------------------------------------------------

海上之夢:中國古代戰船史話 - 壹讀 - https://goo.gl/2qXwBc

圖片搜尋結果

漢代後期的樓船

海上之夢:中國古代戰船史話
2015-03-11 10:18:00


陸遊詩句有「樓船夜雪瓜洲渡」, 詩句「樓船」本是中國古代的大型戰船,是對古代戰船的泛指。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戰爭形式有步戰、車戰、騎兵作戰,或各兵種混合編隊聯合作戰等等,更少不了水軍,利用戰船進行水上作戰。 關於古代戰船作戰,有過不少經典戰例,譬如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不但正史有載,文學作品也有精彩描述。羅貫中《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就有八回講述赤壁大戰,從曹操親率八十三萬虎狼之師南征,「船騎雙行,沿江而來,西連荊陝,東接靳黃,寨柵聯絡,三百餘里。」孫權遣魯肅邀諸葛亮過江,共商聯合抗曹大計。孔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蔣干中計,草船借箭,黃蓋詐降,龐統詐獻連環計,諸葛亮巧借東風,三江口周瑜縱火,燒戰船曹兵慘敗。最後到曹操敗走華容,險些喪命,八十三萬人馬損失大半」。

剔除小說中的文學描寫和情節虛構成分,孫、劉聯軍破曹的赤壁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也是可圈可點的經典戰例之一。


漢代後期的樓船(模型)

赤壁之戰主要記載見於《三國志 吳書 周瑜傳》,散見於同書「黃蓋傳」、「魯肅傳」,《蜀書 諸葛亮傳》,以及《魏書 武帝紀》中。曹操占據北方後,建安十三年(208年)又敗劉備於新野、當陽,降劉琮於荊州,集水陸重兵(二十萬,詐稱八十萬)屯於長江沿岸。下書給孫權,迫其投降。為了抗曹,孫、劉兩家結成聯盟。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水軍沿江西上,與劉備的兩萬人馬匯合,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與曹兵對峙。他們抓住了曹操驕縱大意,輕敵急進,以及曹軍初到南方,水土不服,遇風浪暈船,不習水戰的弱點,用火攻之計燒毀了曹軍以鐵鏈連在一起的戰船,隨之水陸並進,大獲全勝,自此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

明鄭和寶船(複製)

七十年後晉滅孫吳之戰,艦船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年)末,益州刺史王濬率巴東監軍唐彬等七萬人馬,乘早已造好的大小戰船,從益州出發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到秭歸。次年二月(太康元年)破丹陽城(今湖北秭歸東)東吳守軍,俘獲丹陽監盛紀。又入西陵峽,探知東吳為防止晉軍水師東下,在長江險磯處設置了攔江鐵索,水下埋置了鐵錐,遂綑紮了幾十個「方百餘步」的大木筏,遣諳習水性的士卒駕筏先行,筏巨水急,鐵錐一一被拔除。又製作成長十餘丈、粗數十圍的大火炬,浸透麻油,置於戰船之前,遇到攔擋的鐵索即點燃火炬,烈火燒斷鐵索,船隊暢行無阻,遂破西陵,克荊門,占夷道(今湖北宜都),走夏口,過武昌。順江東進,直搗建康(今江蘇南京,東吳都城)(事跡見於《晉書 王濬傳》。唐劉禹錫詩《西塞山懷古》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頭。」說的正是這件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戰船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隋朝滅南陳之戰中,戰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隋文帝楊堅北攻突厥取勝後,又南下滅陳。南陳地處江南,有天險長江為屏障。為了滅陳,楊堅首先發展水師,命楊素在巴東郡(今重慶奉節)造「五牙」、「黃龍」、「平乘」、「舴艦」等大小戰船數千艘,賀若弼在揚州,韓擒虎在盧州等地也紛紛準備戰船。開皇八年(588年)十月,分八路水陸並進,分長江上游、下游兩個戰區攻打南陳。其中水軍為主力,渡江時,「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亘數千里」。

為了適應作戰需要,甚至長期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帶諳熟騎戰的牧獵民族也採用戰船作戰,靖康之戰後,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建都,是為高宗,史稱南宋。由於金兵進逼,屢屢遷都,至杭州立足,遂升杭州為臨安府。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完顏宗弼(兀朮)又率大軍南下,渡長江,陷臨安,迫高宗逃亡海上。次年二月裝載了無數搶掠來的寶物乘戰船北撤。宋將韓世忠率水軍,在鎮江金、焦二山間截殺金兵。他們憑藉高大的的海船,以八千死士與十萬金兵鏖戰。韓世忠的夫人梁紅玉在大船上親自擂鼓激勵士氣,遂成「韓世忠戰船鎖長江,梁紅玉擊鼓戰金山」一段佳話。宋兵節節取勝,逼得金兵只能沿長江南岸西行,進入黃天盪(今南京西北)在此被困四十餘日,後掘老灌河通江口,才得逃脫。韓世忠率水師繼續追趕。因船巨大,無風難以行駛。金人抓住這一弱點,趁無風時乘小船放箭縱火燒毀宋軍戰船,得以渡江北撤。這一戰,戰船是關鍵,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最後一次在宣德六年),鄭和曾數次率領龐大的船隊出使各國,最遠到達過非州東海岸及紅海沿岸。出海人數最多時達27000多人,船隻以各種戰船為主,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混合編隊。據記載,最大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一十八丈,在當時首屈一指。

明代末年,鄭成功收復台灣,當是戰船中海船、海戰進一步的發展。

追根溯源,中國古代的戰船是由民用船演化而來的,最初只是用來運送士卒、軍器和糧草給養,後來改裝民用船,加配戰具,就成了戰船。縱觀戰船兩千多年演進史,從先秦到明末清初,大概經歷了春秋戰國的初創期,秦漢到隋唐的發展期,以及宋元到明末清初的鼎盛期等幾個階段。若從戰船的類型上劃分,隋唐以前是內陸戰船(河船)的發展,宋代以後則是海船的日臻完善。

中國古代戰船是從民用舟船發展而來的,武王伐紂前,準備在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盟誓,臨行,太公姜尚左手持黃鉞,右手舉白旄宣誓,告誡主管渡河的蒼兕說「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揮師乘船渡河,得與八百諸侯會盟,語見《史記 齊太公世家》。這是我國用船運送兵員的最早記載,距今已三千多年了。而真正意義上的戰船出現在春秋中晚期。

最早的戰船首先出現在陰濕多雨的南方水鄉,有了戰船,各國隨之組建了水軍。當時楚、吳、越三國都有自己的水師,在越國,水師稱「習流」;在吳國,有一位從楚國逃亡來的名將伍子胥,曾編撰過一部專門講述水上作戰的兵法——《伍子胥水戰兵法》,惜已失傳,部分文字散見於《越絕書》、漢書 藝文志》等,《水戰兵法》中說,吳國的戰船有大翼、中翼、小翼之分,大翼長十丈,約合今6米(一說長十二丈,款一丈六尺),中翼長九丈六尺,小翼長九丈。

書中還說,長十二丈的大翼可裝載官兵91人,其中有26名鬥士,操鉤矛斧者各4名,50名水手 以及舳艫手、軍官等。裝備的兵器有長鉤、矛、斧各4柄,弩32具,甲冑32領,箭矢3300支。伍子胥在《水戰兵法》中還將戰船與兵車比較,說大翼相當於陵軍之車,小翼相當於輕車,還有樓船,相當於樓車,突冒,相當於衛車。可見戰船和水軍已有一定規模。《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傾其兵力率師北進,與各國諸侯會盟於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越王勾踐稱其後方空虛,遣精兵四萬餘人攻越,其中就有「習流」兩千人,結果大獲勝,俘獲了吳國太子。據《吳越春秋》所說,「習流」就是那些熟悉水性的人,越國把他們組織起來,訓練成水軍。

由於當時的戰船都是用木頭製作的,至今早已腐朽,因此在考古發掘中,尚未見到戰船的實物資料。但在戰國初年的青銅器上,有當時戰船的圖像,稱水陸攻戰紋。飾有此類紋飾的青銅器有銅鑒兩件,出土於河南汲縣山彪鎮。三件銅壺,一件出土於四川成都百花潭,一件出土于山西運城,一件為故宮傳世品。幾件器物的花紋圖案基本相同,都是用紅銅在青銅器上鑲嵌水戰、陸戰圖像。水戰圖表現的是兩艘戰船相互攻殺的場面,戰船兩頭起翹,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四名彎腰奮力划船的水手,水中有士卒在推船,在格鬥,他們腰間均佩有短劍,格鬥者手持短矛。上層站立四名或五名武士,前面的有的持矛舞戟,有的彎弓射箭。後面一人敲擊金鼓,指揮進退。船頭、船尾旗葆飄飛。

銅鑒上的戰船紋飾

從水陸攻戰圖畫面分析,當時的戰船是雙層無帆船,靠人力划槳推動戰船進退。船的下層配備划槳的水手,上層配備格鬥的武士。船頭樹旗幡,船尾置羽葆,這種戰船或許就是後來樓船的雛形。士卒的兵器裝備有格鬥用的長柄戟、短柄戈、長柄矛、短柄矛,遠射兵器是弓箭,衛體兵器是劍,指揮系統為金鼓(建鼓、丁寧、鉦等),識別標誌是旗幡、羽葆。顯示了戰船和水戰初創時期的特點,即以運送兵員為主,間或進行水戰。

秦漢兩朝是戰船和水戰大發展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疆域大大擴展,有了廣袤的江南水鄉和數千里的海岸線,更需要發展水軍和戰船。另一方面,綜合國力的提升和進一步發展的科學技術為建造更先進的戰船提供了可能。在秦王朝的軍隊中,有水軍的編制,稱「樓船之士」,由屠雎統率,曾順江而下攻取南粵。到秦始皇晚年,命徐福駕巨舟出海求取不老仙藥,還用連弩在芝罘射殺過巨魚。能夠出海遠航的船當然性能良好,可以射殺巨魚的的連弩一定威力強勁。

高祖劉邦是一位馬上皇帝,西漢之初,他即下詔在每歲立秋之後,選拔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各有員數。這也是當時軍隊的四大兵種,即車兵、騎兵、徒兵和水軍。水軍的統帥稱「樓船將軍」,士兵稱「樓船士」,又因為他們善於划槳泅水,又稱「楫濯士」。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詔令樓船士十萬,由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以及戈船將軍侯嚴、下瀨將軍甲率領,由桂陽、豫章、零陵、蒼梧兵分四路伐嶺南百越,會師番禺。楊仆因先行獲勝而得到武帝賞識。到了東漢,船舵、風帆、檣桅的出現,使造船技術進一步完善,可以建造滿足各種戰術需要的戰船,也才會有前文說到赤壁之戰那樣的驚心動魄的水戰場面。

畫像磚上的樓船圖像

考索相關古籍,漢代的戰船類型有樓船、斥候、先登、艨沖、艦、赤馬、露橈、艇等名目。樓船為大型戰船,船上建樓數重,體型大,製作堅固,上面裝備有強弩等兵器,是對敵方進行強擊的主力戰船,又常常設樓船將軍統管,所以又是指揮船,兩漢時期,一直是水軍的主力戰船;艨沖船體狹長,行進速度快,是為一種攻擊型戰船;艦有上下兩層艙室,四周裝有護板,屬於有防護性能僅次於樓船的攻擊性戰船;赤馬舟船小體輕,速度疾如快馬,便於隱蔽,多用於偵查、偷襲;露橈與赤馬舟相似。斥候為瞭望船,艇船體更小,適用於水寨巡邏。

此後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戰船的種類沒前後左右共置拍竿六根,船上有士兵八百人。

隋代的五牙戰船模型

拍竿是砸擊敵船的戰具,多至於樓船之上。拍竿長五丈有餘,由立柱、橫杆、縛於桿頭的巨石和轆轤四部分組成。立柱為支架,橫杆架在立柱上,可以隨意轉動,巨石以砸擊敵船,轆轤有繩索與橫杆相連,靠人力轉動轆轤,拉起橫杆,提升巨石。楊素在荊門延州與陳呂仲惠水軍接戰時,憑藉「五牙」樓船上的拍竿擊破、擊沉敵船十餘艘,為沿江東進掃清了障礙。在當時隋軍的水師中,除了「五牙」樓船外,還有「黃龍」、「舴艋」、「平乘」等較小的戰船。

拍竿的出現,使戰船增加了大型攻擊性戰具,改變了弓、弩、戟、矛等傳統兵器只能殺傷敵船兵員的狀況。它可以憑藉重力自上而下砸擊敵船。與只靠船頭撞擊目標的西方古代戰船相比,拍竿能自由轉動,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打擊敵人,性能明顯優越。

唐代出現了以輪代槳的車船,它是由李臯發明的,「嘗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以蹈之,翔風鼓浪,若掛帆席」。這種車船是宋代以後大型車船的前身,但只以兩個輪形槳葉推動,船體不會很大,在水戰中起不了大作用。

宋代火器出現,不但改變了傳統戰爭的格局,也促進戰船由內陸船向海船發展,慢慢的迎來了更廣闊的海戰時代。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後周的高級將領殿前都點檢,因「陳橋兵變」 篡位稱帝,國號為宋。他深知掌握軍隊的重要,稱帝後一方面收攏兵權,直接掌控軍隊,另一方面加強朝廷對兵器製造的管理,親自檢查兵器質量。此舉大大促進了宋代兵器質量的提升,不管陸戰兵器還是水戰兵器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其成果收錄在宋仁宗時期,曾公亮主持編纂的官修兵書——《武經總要》中。

該書前集卷十一「水戰」篇收錄的戰船,有樓船、遊艇、蒙沖、鬥艦、走舸、海鶻六種,並附有船圖。其中樓船自漢代以來就是水師的主力戰船,《武經總要》中說,當時的樓船長百餘步,上建樓三重,周遭列女牆戰格,外蒙氈革,開弩窗矛穴。置砲車、礌石、鐵汁,船上可以奔車馳馬。從附圖上看,樓船頂部置拍竿,船體兩側伸出槳棹數對。它的優點是船體大,裝備精良,特別是用拍竿對敵船可實施毀滅性的打擊。

樓船

缺點是笨重,行動不便捷。而蒙沖、鬥艦都是輕型攻擊戰船。蒙沖「以生牛革蒙戰船背,左右開掣棹空(孔),矢石不能敗。前後左右有弩窗矛穴,敵近則施放。務在捷迅乘人不備也。」

 

值得關注的是海鶻船,它是一種適用於外海作戰的海船,其形狀與上述內陸戰船不同,「前高后低,前大後小,如鶻之形。船上左右置浮板,形如鶻翼翅助其船,雖風濤怒漲而無側傾覆,背左右以生牛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

海鶻船

這種戰船唐代就已出現,至宋有所發展。北宋詞人賀鑄《生查子》有「西津海鶻舟,徑度滄江雨」句,贊詠其適應惡劣天氣,航速迅疾 。另外,據宋代諸多史籍記載,宋代的船隻特別是戰船已大量加裝了風帆,以風為推動力,可惜《武經總要》只簡單提及而無詳細記載和圖像。

《武經總要》中還說,宋代水軍中以樓船為主,以帆櫓輕便為上,各種戰船的數量、戰位各有合理的配置。作戰時,統帥通過金鼓旗幡指揮調度,旗幡向前,擊鼓則進擊,旗幡立起,鳴金則止,旗幡放倒立即退兵。進退行止,井然不亂。

南宋時期出現了以輪形槳葉,靠人力雙腳踏動為動力的大型戰船。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鐘相、楊么在洞庭湖曾用這種戰船大敗進剿的官軍。這種戰船安有二十二至二十四組輪形槳葉,船頂置10丈長的拍竿,從船頭到船尾長36丈,可承載千人。行駛時,眾人踏動槳葉,戰船往來如飛。還有一種使用輪槳的小型戰船,稱「飛虎戰艦」,船設四盤輪槳,每槳有八片槳葉,四人踏斡,日行千里,更利於實戰。到了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池州秦世輔對海鶻船加以改進,製成「鐵壁鏵觜平面海鶻戰船」。這種戰船長9.2丈,船身裝有鐵護板,船頭裝有犁鏵形鐵角,兩側各有兩盤輪車和三支槳,二十名槳梢手操作,速度極快,可憑衝力撞擊敵船。

北宋時期建造的大型海船稱「神舟」,是神宗、徽宗年間為了遣使出訪高麗建造的大型豪華海船,長30餘丈,寬7.5丈。還有一種「客舟」,長10餘丈,寬2.5丈。主檣高10丈,頭檣高8丈。船底尖削,「下側如刃」。

在南宋時期抗擊金兵南侵的諸多戰鬥中,有一次是值得我們記住的。因為這是一次宋代以前少見的一次海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詔令四路大軍南下攻宋,其中一路擁兵七萬,戰船六百艘,欲從海上進兵攻取臨安。時任浙西馬步軍副總管職的李寶率水師出東海,與魏勝軍兩面夾擊,在海州(今江蘇連雲港)附近與金兵接戰,屢屢獲勝。後來又率戰船一百二十艘,水軍三千人由江陰出海,北上迎擊金兵,至膠西(今山東膠州)陳家島附近海域與金兵相遇。此時已是十月深秋,北風正盛。他們逆風迎敵,發現敵人不習水戰的弱點。不久南風驟起,金兵縮在船內避風。李寶抓住戰機,率船隊出戰,火藥箭、霹靂彈飛向敵船,一時烈焰騰空,金兵大亂。他們又衝上敵船,白刃血戰,大獲勝。此戰以精兵三千破敵七萬,盡毀敵船六百艘,俘獲三千餘人,是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不亞於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同時它又是海戰中使用火器的最早戰例。

元代以後,戰爭和外交的需要,迎來了海船大發展的時代,元朝増置造船提舉司,督造各種戰船以滿足與南宋作戰,以及攻取周邊安南、琉球、爪哇之需。忽必烈曾兩次遣水軍東征日本,用的多是海船 第一次派出的九百艘戰船中,有三百艘「千料船」,據後人考證,其載重可達一百三十噸。日本古代繪畫《蒙古襲來繪詞》有這類戰船的圖象資料。

《蒙古襲來繪詞》中的元代戰船

元人兩次東征兩次失敗,其他原因不說,當時的戰船尚不能遠洋航海作戰是其原因之一。到了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七次遠航,穿越西太平洋、印度洋,最遠到達大西洋的好望角。他的船上裝載了各種貨物、珍寶,是作為友好使者出訪各國的。

鄭和出海率領的是一支龐大的混編的遠洋船隊,其中最大的寶船是船隊的核心,馬船、坐船、戰船負責警戒、保衛,糧船負責後勤保障,運送淡水糧米給養。他們掌握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白天用指南針,夜晚憑觀察星象和水羅盤確定航向。據記載,鄭和的寶船長丈44.4丈,寬18丈。有人研究並復原了此船,為船體短寬的九桅十二帆的平底大沙船。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南京中保村,也就是當時建造寶船的舊址,出土過用鐵力木製做的巨大舵杆、舵葉、絞關木(盤車)等遺物,舵杆長11.07米,舵葉高6.25米。在2003~2004年的發掘中,又出土了舵杆、船板、圓盤等船用構件。其中兩根舵杆,一根長10.06米,一根長10.925米,為寶船提供了佐證。馬船、坐船、戰船都是戰船,但尺寸有差,作戰用途也不盡相同。其中馬船是八桅戰船,最大,長37丈,寬15丈,用於運載馬匹,「以備水軍進征之用」;坐船又叫戰座船,六桅,長24丈,寬9.4丈,用於運載下級軍官及士卒;戰船小而靈活,五桅,長18丈,寬6.8丈,主要用於作戰。

明一代,特別是明中期以前,沿海數省,頻頻遭到倭寇侵擾。戚繼光等抗倭名將在實戰中,創造了許多新戰法。在水戰方面,編練水兵營,大小艦船、冷兵器、火器合理編配。《紀效新書 治水兵篇》中說,水兵以營建制,一營轄二哨,每哨有大福船二,海滄船一,蒼山船二,還有開浪船、八槳船、艟橋船、網梭船等等。大福船為大型主力戰船,底尖上闊,首尾上翹,吃水1.2丈,利於海戰。

大福船

船上配備大發貢、佛狼機、碗口銃、噴筒、鳥嘴銃、藥弩、弩箭、火箭,以及粗火藥、鉛彈等。其「高大如城」,而倭舟矮小,「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海滄船是比福船略小的二桅戰船,可使風帆,可划槳。船上設竹製的護板,桅杆頂部置瞭望斗,船尾有舵樓。船上配備打佛狼機、碗口銃、鳥嘴銃等火器。其他蒼山船、開浪船、八槳船、艟橋船、網梭船等大小、用途與之有別。

清代晚期進入了鋼鐵艦船時代,船上配備的武器也非前代可比。

------------------------------------------------

嚇退西方200年!揭密中國古代最霸氣皇帝----當時在設備中相比,明軍明顯遜於荷軍。
選擇語言: 還原 简体 繁體
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荷蘭有優勢的火炮與戰船

中國古代曾有一次戰役,大勝西方國家,還讓其向中國賠償戰爭損失、進貢。(圖/科技訊)


中國歷史上竟有如此霸氣皇帝,他讓西方第一強國向中國賠償戰爭損失、進貢,哪位皇帝能如此霸氣?當歷史進入17世紀時,東方的中國正處於明朝時期, 那時的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強大的封建帝國,與此同時,西方的荷蘭也逐漸強大起來。很多人一直以為荷蘭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其實不是的,在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之 前,荷蘭是西方實力最強的國家。

當時的荷蘭跟明朝,都是不可小看的國家。(圖/科技訊)
當時的荷蘭跟明朝,都是不可小看的國家。(圖/科技訊)

荷蘭經濟發展迅速,並建立起一支龐大的遠洋船隊,其船舶總噸位相當於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四國之和,成為名副其實、橫掃大洋的海上霸王,當時的荷蘭被稱為「海上第一強國」。

西 元1624年,荷蘭軍隊佔據臺灣,開始在臺灣島內築城。荷蘭曾多次向明朝提出,由荷蘭壟斷明朝海外貿易的無理要求,都被明朝嚴詞拒絕,荷蘭因此悍然發動侵 略戰爭。這個世界海洋霸主,決心用武力逼迫明朝就範。西元1633年(明朝崇禎六年),一場明朝和荷蘭之間的大戰終於爆發。

荷蘭有優勢的火炮設備。(圖/科技訊)

荷蘭有優勢的火炮設備。(圖/科技訊)

荷蘭是海上第一強國,自然用海軍向明朝進攻。雖然在永樂大帝時期,明朝有一支當之無愧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但到崇禎皇帝時,明朝海軍的綜合實力已經明顯退步,因此和西方海洋霸主荷蘭海軍相比,明朝海軍在裝備上明顯處於劣勢。

首先,明軍戰船小於荷蘭戰船。在鄭和大航海時代,明朝最大的戰船長139公尺,寬56公尺,比今天國際標準足球場的面積還大。但在崇禎時代,明朝造船技術不進反退,戰船大小通常只有長40公尺,寬7公尺,一般只有一層甲板,船頭和船尾各裝一門火炮。

而荷蘭海軍戰船一般長50公尺,並且擁有多層甲板,船頭、船尾及船體兩側可以裝載多達2、30門火炮,而且由於設計先進,戰船機動性很強。其次,明軍火炮性能不如荷蘭海軍。明軍火炮的射程還容易發生炸膛,而荷蘭海軍火炮射程不但是2倍以上,性能穩定,一般來說也不會炸膛 

當時在設備中相比,明軍明顯遜於荷軍。(圖/科技訊)
當時在設備中相比,明軍明顯遜於荷軍。(圖/科技訊)

因此當時從海軍裝備來說,荷蘭海軍明顯優於明軍。由此可見,當時荷蘭海上第一強國的名頭還真不是唬人的。西元1633年,荷蘭海軍在沒有任何徵兆,也沒有宣戰的情況下,派出13艘戰艦突然向明朝南澳(今廣東汕頭南澳一帶)大舉發動進攻,這堪稱明朝歷史上的 「七七事變」。

明朝守軍立即奮勇還擊,但荷蘭海軍卻採用聲東擊西的戰法。在南澳開戰後不久,迅速撤離戰場,而後快速攻擊福建廈門。7月12日,荷蘭軍隊突然襲擊廈門,明朝廈門守軍毫無防備,損失慘重,15艘戰艦被焚毀或擊沉,荷蘭海軍成功從廈門登陸。

登陸後,荷蘭海軍立刻暴露出侵略者的本性,大肆劫掠,同時向明朝政府提出,明朝必須立即停止同其它國家的海外貿易,只能與荷蘭進行海外貿易,不然荷蘭海軍將再度發動進攻。

在荷蘭海軍的強勢進攻面前,明軍處於不利的境地。因為按照明朝的軍制,明軍每支部隊都劃定有防區,沒有皇帝的允許,任何軍隊都不准跨出防區之外,更不准在防區之外作戰。

因此明朝單個防區的部隊,不是強大荷蘭海軍的對手。要想擊敗荷蘭海軍,必須取得皇帝的允許,並建立一支有高級指揮官統一領導和指揮的明軍,才能與荷蘭軍隊相抗衡。

當時指揮明軍艦隊的鄒維璉,很有軍事才能。(圖/科技訊)

9月22日,崇禎皇帝的聖旨終於到了。崇禎下旨給福建巡撫鄒維璉,由其統一調集指揮軍隊,堅決抵抗並嚴懲荷蘭侵略者。接到聖旨,鄒維璉立刻調兵遣 將,徵召船隻,積極備戰。荷蘭軍隊得到消息,也找來大海盜劉香為其助戰,劉香這個漢奸率領50艘戰船,聽命於荷蘭侵略者,雙方摩拳擦掌,大戰漸漸逼近。

鄒 維璉很有軍事才能,他針對明軍裝備弱於荷蘭海軍的現實,經過認真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一套作戰方案,令鄭芝龍為前鋒。10月22日,天色微亮,鄭芝龍率 領明軍開始進攻荷蘭海軍佔據的金門島南部的料羅灣口。世界海上第一強國和世界第一大帝國之間的一場大海戰終於爆發,因為戰爭地點在料羅灣,史書上稱這場戰 爭為「料羅灣海戰」。

荷蘭海軍成戰鬥隊形展開,嚴陣以待。荷蘭戰艦位居中央,漢奸劉香的戰船分列於荷蘭海軍四周,明朝海軍從料羅灣東南角, 分兩路突進。當時正是東風大起,明軍戰船奮勇衝向敵軍,在接近敵軍時,明軍將事先裝滿易燃物品的100條小船順風駛向荷蘭戰艦,然後明軍主力部隊猛攻荷蘭 海軍,其餘部隊攻擊劉香的海盜戰船,於是火燒赤壁的一幕再次神奇重現了。

在戰役中明軍使出「火海戰術」,最後大勝荷軍。(圖/科技訊)

荷蘭軍隊雖然在歐洲海戰中戰無不勝,也十分熟悉在海戰中使用火船的戰法,但是像明軍這種不怕死、猛打猛衝,大量使用無人火船衝向敵軍的「火海戰術」,還是第一次遇到。

荷蘭戰艦2艘被燒毀,2艘被擊沉,一艘被明軍俘虜,其它戰艦在遭受重創後撤退,而漢奸劉香的50艘戰船則全軍覆沒。

荷蘭海軍撤退後,轉戰附近的青港、荊嶼、石灣,並且大肆搶掠。鄒維漣派明軍在福建銅山一帶守禦,從10月22日算起,經過8天8夜的激戰,荷蘭海軍在看到鄭芝龍率領的明軍海上武力,自知比不上,終於承認失敗,狼狽而逃。

荷蘭海軍艦隊司令普特曼斯在海戰失敗後,立即辭去總司令之職,料羅灣海戰以明朝海軍獲得全勝而告終。戰後,崇禎皇帝親筆寫下「天下第一清忠」的匾額賜予鄒維漣,以表彰他在料羅灣海戰中的卓越功勳。

戰敗後的荷蘭不僅要賠償,還要每年向明朝進貢。(圖/科技訊)
戰敗後的荷蘭不僅要賠償,還要每年向明朝進貢。(圖/科技訊)

料羅灣海戰的勝利,也使明朝控制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海權,並且規定凡航行在東亞地區的船隻,都必須花銀兩購買明朝核發的通行證(當時叫令旗),否則明朝海軍有權予以攔截並攻擊。

明朝向荷蘭提出,荷蘭人不准到中國沿海,並且必須給予明朝戰爭賠償。戰敗的荷蘭人,乖乖聽從明朝的命令,賠償戰爭損失,並且此後每年向明朝繳納12萬法郎,荷蘭商船才被允許在明朝劃定的水域航行。

雖然明朝與荷蘭開戰時,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外有滿清在東北作亂,並且明朝海軍無論戰船、還是火炮都不如荷蘭海軍,但是明朝上下軍民一心,敢於放手一戰,徹底打敗了荷蘭侵略者。

此戰一舉樹立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保證了西方國家在200年內不敢大舉進攻中國沿海,真可謂一戰換來200年太平。


千年謎案真相大白:隋煬帝真墓現身工地,一代帝王僅剩兩顆牙齒

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五牙戰船拍竿/隋朝最大的主力戰船。五牙在隋朝被廣泛應用在軍事

千年謎案真相大白:隋煬帝真墓現身工地,一代帝王僅剩兩顆牙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