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年過50/「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前不說別人好,人後不說別人壞」/不要心懷怨恨、不要想討好所有人,也不要再貪口不忌食,你的身體已無法讓你這樣隨心所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QtFbqW

---------------------------------------------------

劉克襄/ 楊南郡的不老人生

登山大師-楊南郡 http://goo.gl/WHlf9r
楊南郡提示了一個生活態度。年紀大了時,很多事情才可能更成熟而有智慧的面對,以及竭己之力完成。一個人退休以後,生活可以更加熱情地開展,帶給社會鉅大的貢獻

2016-09-05 06:00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MFCsEYyaFke4chRL/

劉克襄/作家
楊南郡辭世前親手寫下對登山後輩的遺言。(劉克襄提供)
日前離開人間的登山大師楊南郡,眾所周知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是在六十歲以後逐一完成。
在這之前,他的撰寫泰半是政府機關的山野調查報告。六十歲以後,才像花火不斷綻放,璀璨地點亮高山美學的夜空。我們終而有福氣,閱讀一部部宏偉著作,像大山在我們面前漸次矗立。進而驚奇地看到,台灣的登山又有了新的面向和高度。
仔細回顧,楊南郡跟其他優秀的岳人相似,七○年代時已完成百岳,同時跟登山界四大天王都有淵源,屬於登山界的開山前輩。但他又跟其他岳人不同,當大家醉心於高山的健行縱走時,他已展開對過往人文史跡和部落文化的濃厚興趣,持續地默默調查。有此長年登山經驗的積累,才有日後的生命爆發。
那爆發在八○年代末,我和前輩相遇時。此時,前輩已近六十,台灣的百岳、攀岩或溯溪等休閒活動,彷彿都走到一個階段,逐漸有人把登山的視野轉移到國外,挑戰世界名峰。本土的高山攀爬彷彿來到一個峽谷邊緣,但他從這裡搭起一座寬闊的長橋。大橋那頭,台灣的高山以大家還未熟悉的風貌再度拔起。登山的意義何在,儼然有了不同層次的樣貌。尤其是古道探查和部落文化的昔時狀況,都留下嚴謹的爬梳和譯注。
人生六十才開始,前輩展現了不老精神,一個人與天長逐。他不只是埋頭書寫史詩般的鉅著,還跟年輕人一樣,繼續以勇健的高齡努力攀越山野。親自走到歷史現場,探查古道現況和部落遺跡,或者拜訪在地耆老。縱使在人生最後一個月,依舊在各地講演,積極的鼓勵後進。
前輩一生嚮往,櫻花在最璀璨時凋謝,其人生亦徹底實踐,今夏以最後一次的華麗盛開,精彩地回報這塊土地。如今再回顧他的著作和田野調查,他送給我們的禮物豈只是高山學術的豐厚內涵,更提示了一個生活態度。年紀大了時,很多事情才可能更成熟而有智慧的面對,以及竭己之力完成
一個人退休以後,生活可以更加熱情地開展,帶給社會鉅大的貢獻。從六十歲到八十五歲,從出版著作的角度,他最讓人推崇的,當是這一階段的繼續努力。人生的下半場依舊往上,而非走下坡。這正是我們今天面對人口老化,最該鼓舞的不服老力量。
愈來愈多的銀髮族,不知有無看到,在他身上,老年以最後最精彩的一次美麗,敞開人生的大門。如今我也欣然,來到這一門檻,準備出發。很謝謝前輩,在多年山行陪伴下,給了這最後一次的提示

-----------------------------------

最熟悉台灣的人!國寶級古道專家楊南郡今晨辭世
2016-08-27 11:13 聯合報 記者王彩鸝╱即時報導

古道專家楊南郡(右)與妻子徐如林。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知名古道專家楊南郡今天清晨辭世,享壽85歲。他用一生的熱情,走遍台灣高山,深諳台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史蹟遺址、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等,相關著作等身,是國內重要的史實研究者,也是國寶。
楊南郡的女兒在臉書發布父親過世的消息指出,出生於日本時代的楊南郡,在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才搭船回到台灣,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一時期代表台大,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冠軍。

楊南郡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因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台灣的歷史,獲東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台大授予傑出校友。

楊南郡仿日據時期學者鳥居龍和伊能嘉矩在台灣遍訪各族原住民部落的「踏查」方式,以報導文學呈現。81歲高齡那年,他完成「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中文譯註本,這也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原住民系譜,對原住民族研究意義重大。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是以日文原版為本,與中文譯註文的出版間隔了77年。楊南郡曾說,這本書難以研讀的原因不在文字,而是難在對台灣地理的了解。近代原住民的遷徙路徑迂迴,如果不是對台灣高山地區有通盤的了解,根本無從理解書中珍貴的訪談內容。

為了翻譯、註解這本書,楊南郡過著「上山踏查、下山譯註」的日子。每天從清晨三、四點起床工作到天黑。

楊南郡還與妻子徐如林,30、40年來走遍台灣高山,踏查1914年開鑿、橫貫台灣的「合歡越嶺道」,夫婦倆合力完成的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揭露台灣山河的壯麗。該書出版後,楊南郡才完成癌症手術,就親自參與新書發表會。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
楊南郡生前的手稿。圖/取自楊南郡女兒臉書

-------------------------------

用一生走遍…古道先驅楊南郡病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8 03:11 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圖片搜尋結果

楊南郡與徐如林,是台灣登山界的傳奇夫婦
楊南郡(右)生前最後一次踏查合歡越嶺古道與太太合影。 圖/林務局提供
楊南郡(右)生前最後一次踏查合歡越嶺古道與太太合影。 圖/林務局提供
開「台灣百岳」登山風氣的古道學者楊南郡昨病逝,享壽八十六歲「山爬得越多,越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台灣山岳溪谷生態之美被忽略太久,山岳朋友應有深入調查、推介的必要性與急迫性。」上周他在病榻上寫下了這段登山界的最後建言,即使生命已到盡頭,楊南郡依舊惦念著他最熱愛的土地
楊南郡一生奉獻給台灣山林與原住民,至死方休。感念其奉獻,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將報請行政院頒發褒揚令。

一九三一年生、一九五五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的楊南郡,朋友說他不務正業,用一生的熱情,走遍台灣高山。即使在癌症末期,仍燃燒生命到最後一刻,病逝前兩個月,還帶領林務局人員踏查合歡越嶺古道,更抱病出席生前最後一本著作「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新書發表會,呼籲大眾走入山林。

作家劉克襄也在臉書悼念楊南郡。劉克襄說,上周去台大醫院探訪楊南郡時,冒昧請示能否給台灣登山界後進一些建言,楊南郡當下手寫一遺言。

楊南郡寫道,爬山多年,對台灣的山、台灣島有一種深刻的感懷。五十年登山過程中,早就轉舵由地理的全面了解,進而發現素有山高谷深、歷史縱深也夠深的台灣,抱著越發需要探望、探勘的必要。

楊南郡是台灣登山界的先行人物,也是打破台灣山友強攻山頭的「征服」思維看見高山中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的第一人;他是台灣古道與文史調查的領航者,也是國寶

楊南郡從事古道調查四十餘年,一生致力南島語族歷史、文化與古道的探勘研究,並提倡德國「漂鳥運動」精神,鼓勵青年在自然中歷練生活能力,著作及譯著多達卅幾本,如「台灣踏查日記」、「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等。

對於楊南郡的辭世,曹啟鴻很是不捨,他也指示林務局申請褒揚令。曹表示,楊南郡是帶領我們走入文化歷史、地理空間時光隧道的先行者,更開啟台灣人的生態視野、自然涵養與豁達心胸,對台灣山林古道的貢獻令人感佩。

楊南郡近年受林務局委託,完成霞喀羅古道、能高越嶺道、阿里山鄒族古道系統等踏查,並與夫人徐如林把這些古道與台灣歷史故事,撰寫成國家步道歷史叢書

(懷念楊南郡教授)走古道認識台灣史 楊南郡與徐如林寫書領路
m.news-adding.com查看原始檔
編輯部說明:楊南郡教授已於2016年8月27日因病過世,遺屬在臉書發表簡要聲明:

我的父親楊南郡,於今日(27日)清晨過世。他出生於日本時代,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搭船回到臺灣。

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臺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一時期代表臺大,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冠軍。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

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臺灣的歷史。東華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臺灣大學授予他傑出校友。幾十年來譯註、寫作的書籍,就留給大家,希望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會被淹沒遺忘。

以下文章為2104年12月28日,楊老師夫婦再次走上浸水營古道,當時教授才剛開完大刀,但是為了推廣古道仍親自前往。僅以此文懷念與感謝楊南郡教授一生付出。

走浸水營古道認識台灣史 楊南郡與徐如林寫書領路
原文發表日期/2014年12月28日

長期研究台灣古道的楊南郡與徐如林,是台灣登山界的傳奇夫婦,兩人一起登山、採訪、書寫,寫了許多關於山、古道與部落的作品。楊南郡夫婦近年著力推廣往來屏東枋寮、台東大武的浸水營古道,他們走這條古道不下三十次,認為浸水營古道有台灣的五百年歷史及豐富的自然生態,很適合作為國民步道,走一趟古道,就像和古道做朋友,和台灣這片土地培養更深厚的感情。

楊南郡(右)與徐如林(左)
浸水營古道 早年南台灣往返東西的交通要道
浸水營古道全長四十七公里,從屏東枋寮的水底寮到台東大武的加羅坂部落,橫越中央山脈最南段,步道的越嶺點標高1430公尺,為南台灣東西往返的交通要道。在清代、日治時期由官方開闢橫越中央山脈的十多條步道裡頭,浸水營古道的使用率最高也最久

四百多年前,台東的卑南族每年在冬天到春天的時節帶著金片、玉石、熊掌、鹿茸等東部特產,走浸水營古道到西部與馬卡道族交換布匹、農具、鐵鍋、食鹽等日用品。

鄭成功抗清不成,轉而到台南攻打荷蘭人時,部分荷蘭人沿著浸水營古道往東逃,沿途經過排灣族的力里部落時,這群逃難隊伍的長官還特地對部下們交代:「大家一定要徹底把這幾天的風沙和汙垢清洗乾淨,明天,要穿著乾淨硬挺的衣服,精神抖擻的出發。如果看到力里人出現,絕對要鎮靜,不可以露出害怕的樣子。」

一八九三年,日本統治台灣前兩年,胡傳這位清朝基層官員,也走在浸水營古道上,準備走馬上任擔任台東的代理知州。半年後,他的妻小與隨從同樣沿著這條路到台東,胡傳以他的經驗,估計七天可到,但妻兒遲遲未到,讓他在日記裡頭擔憂地寫著:「至午後,家眷未至。」當時這群在趕路的家眷裡頭,其中一個是胡傳的一歲多小兒子,名為胡適

浸水營古道,從屏東枋寮的水底寮到台東大武的加羅坂部落,橫越中央山脈最南段,步道的越嶺點標高1430公尺,為南台灣東西往返的交通要道。
全台降雨量第二高 浸水營自然生態豐富
清代與日治時期,多次整修浸水營古道,一方面作為物資交易的管道,另一方面也設立許多營站,帶有「理蕃」的用途。戰後因為軍事管制、交通發展的關係,浸水營古道一度成了荒煙蔓草,荒廢二十多年,但是透過楊南郡與徐如林的努力,翻閱古文獻、訪談部落長者,完成《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讓浸水營古道的五百年歷史有機會被更多人認識。

浸水營的平均年降雨量高達5200mm,是台灣雨量第二高的地方,此地時常霧茫茫,原住民語稱此地為「Chuwa Zarom」,意指「水多到四處溢流的地方」。也因為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蕨類生長,根據調查此地的厥類有238種。

林務局近幾年以生態工法整修浸水營古道,讓這條步道更適合一般民眾行走。不過在這之前,楊南郡與徐如林是在路跡難循、歷史訊息四散的情況底下展開調查,他們上山調查,白天行走、晚上就窩在睡袋裡,清晨醒來整個睡袋爬滿了會吸人血的螞蝗。

一九九一年楊南郡與徐如林第一次走浸水營古道,因為荒廢多年已經找不太到路了。但是有一群登山客持續來走,其中一位熱心者還帶不同朋友來,光是他就走了五十多次。徐如林說:「路是走出來的,越來越多人走就越清晰,一起走會更意思。」

浸水營古道的降雨量多,時常霧氣瀰漫,如同被浸在水裡頭,因此被稱為浸水營
登山界的傳奇夫婦 山中相遇共走一生
徐如林跟楊南郡這對夫妻,也時常一起登山、書寫。怎麼搭配呢?楊南郡精通日文,與原住民部落長者溝通沒問題,也能閱讀、翻譯日文文獻,徐如林則負責統整、書寫。徐如林說:「楊南郡老師就像餐廳的採購,很會收羅好食材,我就像是個大廚,炒出一道道好菜,我覺得我比較偉大呢!不過好像大廚都是被餐廳老闆的聘用的耶。」

這對夫婦的相識,也是在山上。徐如林讀台大化工系時,有次與登山社朋友走石碇的筆架山,恰好當時楊南郡也與朋友在後頭走著,楊南郡想「超車」卻發現前頭的徐如林絲毫不讓,等到有機會超前時,還回頭瞪了一眼,沒想到卻遇到粉絲,被超車的徐如林問說:「你是楊南郡老師嗎?」楊南郡原本惡狠狠的眼神頓時柔和了起來。

沒想到徐如林下一句劈頭而來,「你這個人怎麼那麼驕傲?」當時徐如林一群高中、大學的登山青年會寫信問登山前輩問題,「其他前輩都回信給我們,只有你都不回信耶!」楊南郡一聽,納悶地說:「我前陣子從台南搬到台北了,你們寄到哪個地址呢?」話一講開,才知道信都寄到台南去了,原來沒收到信,自然也沒法回信了。

之前並不認識的兩人,就這麼相遇相守至今。今年八十四歲的楊南郡,上個月才因為食道癌開了大刀,但時隔不到一個月他又帶隊走浸水營古道了,他說:「我走浸水營古道這麼多次,沒有用過登山杖,但這次我必須用了。」

楊南郡上個月剛動了大刀,但還是堅持帶隊走浸水營古道
楊南郡與徐如林 和古道做朋友
曾有一些作家打算為楊南郡書寫傳記,但是徐如林說:「楊老師還沒走完一生,還無法蓋棺論定呢。而且要寫傳記我來寫就好了,有誰比我更熟悉他。」徐如林說,書名都想好了,就叫做「連峰縱走」,好比楊南郡不斷開創的一生,年輕時完成登台灣百岳的目標,之後又投入古道研究與書寫,開創另一番局面。

走在浸水營古道上,徐如林說趕路一定看不到什麼風景,你可以抬頭、蹲下,看看不同的古道風景。她指著高高的南洋沙羅說,就好比這種植物,為了向著光生長,所以肢幹會長得彎來彎去,「像是在跳舞一樣」。說著說著,徐如林就在古道上的南洋沙羅下一邊跳舞一邊講解。

楊南郡說,他走浸水營古道就像來拜訪老朋友,風、人、動植物、歷史都是他的朋友:「當你走在路上時,不會跟陌生人打招呼,但是遇到熟人就不一樣了。這就好比走一趟浸水營古道,如果你先看過我們寫的書,對浸水營古道的歷史、生態有些認識,那麼你來走古道的時候就會很有感覺。」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

----------------------


2016.8.27 臺灣古道權威楊南郡辭世
臺灣古道權威楊南郡,1931(昭和6)年出身臺南龍崎,他以數十年時間走遍臺灣山脈古道,精通南島各語族文化,一本又一本的著作啟發了無數的人。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是楊南郡老師夫婦所完成。
楊南郡老師於2016年8月27日因癌症辭世,享年85歲。
#8月27日臺灣古道權威楊南郡紀念日
https://www.gjtaiwan.com/new/?p=21117
推薦閱讀:
連峰縱走:楊南郡的傳奇一生 http://gjtaiwan.com/r/cp
2016年8月27日,臺灣古道權威楊南郡逝世紀念日
2018-08-27  
1931年生於臺南的楊南郡,是一位作家、探險家、更是臺灣古道探查的先驅!
關廟公學校畢業那年,適逢二戰尾聲,十四歲的他收到召集令,前往神奈川縣的海軍兵工廠擔任少年海軍工員,1946年回到臺灣,先後就讀臺南二中、臺大外文系,畢業後進入美國駐臺辦事處工作,並愛上登山活動。
有了三十歲前的跨語生活經歷,楊南郡老師精通英日中等語言,使得他不只在臺灣山林間縱走,也能輕巧地在史料的山林之間來回穿梭。秉持著熟稔的日語能力,楊南郡老師先後翻譯日治時期多位臺灣研究學者,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鹿野忠雄、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等人的作品。並在譯著的「註釋」中,展現個人的研究深度,提供能與原著平起平坐的學術價值。
在治學方面,與埋首檔案的學者不大相同,老師曾說,「真正的學術探險家,一定要靠腳做學問!」結合自我對學術研究的嚴謹要求,和田野中得到的土著觀點,楊南郡老師埋首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也循著前輩學者的腳步,踏上他們也曾踩過的古道。
1976年,楊南郡完成攀登臺灣百岳,一生登山五十年,踏查無數條原住民古道或理蕃道路,產出質量俱佳的調查研究報告。除此之外,中學時即露出「文藝青年」底氣的他,與擅長自然書寫的妻子徐如林合著數本與原住民歷史文化及古道踏查相關的報導文學作品,諸如《與子偕行》、《最後的拉比勇:玉山地區施武郡群史篇》、《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都是兩人相輔相成而出的心血結晶。
2016年8月27日,是楊南郡老師出發前往另一座高山的日子。老師一生彰顯行動者的美學,投身臺灣山林的踏勘工作。在臺灣研究的領域中,將前人走過的道路又踏的更明顯些,又或者說,老師為後進的山岳朋友們,踏出了一條接近臺灣歷史、地理、文化的道路。
8月27日,一起紀念這位踏遍山岳的臺灣古道權威-
圖片擷取自楊南郡老師生平紀錄影片2016年8月27日,臺灣古道權威楊南郡逝世紀念日 - 聚珍臺灣 https://bit.ly/3loxabu


在昭和7年(1932)時是總督府介入協調多年的紛爭,到最後鄒族退讓,同意將楠梓仙溪左岸的紛爭獵場讓與給施武郡群,雙方埋石宣誓和解…日治時期鄒族阿里山原住民於鄒族阿里山與布農族施武郡狩獵區誓石留影-右邊的人穿著足袋。 左邊的人只保護腳趾,腳後跟顯得露出。 我覺得不赤腳的照片真的很少見。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National Historic Monuments of Taiwan)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2XAg4R6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

登山大師-楊南郡與徐如林-戰後臺灣九成以上的古道調查,幾乎都

Zalan見識南島 - 🌍 #鹿野忠雄… | Faceboo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