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博閉幕轉型 打造青農基地
By 賴佑維,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五月 13日, 2018
「2018桃園農業博覽會」13日閉幕,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農博成功展現出科技智慧農業,讓參觀者都大為驚嘆。閉幕後場地會靜態展出至6月3日,將來場地也會做為青農育成基地,並打造成農博公園。
桃園農博從4月4日兒童節開幕,共有4大特色、6大主題、25個展館,更超過300場次的活動,占地更達30公頃,為期40天共吸引330萬人次入園,動員5000名志工。他也說,農博結束後,將製作農博志工紀念章,感謝志工辛苦的付出。
吸引330萬人次入園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循環經濟」是這次農博的設計理念,園區內有農事智慧電網、坐擁2處光電廊道、氣象站風機、溫室屋頂等10處發電設施,展區用電自給自足,總發電量達12萬7970度,相當可觀。
此外,創新農機館展現出農委會農改場研發成果,邀請28家技術移轉廠商和23家農機公會優質會員廠家,接獲訂單超過5000萬元。更超過31萬4000人次參訪,堪稱台灣近幾年最大規模的農機展。
看見農業創新價值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2018桃園農博閉館不閉園,將靜態展出至6月3日,歡迎民眾、學生到農博參觀,此外未來會場也會轉型成農博公園,明年也將繼續舉辦農博,希望讓民眾看到農業創新的價值。
另外外界認為,去年農博超過1000萬人次來參觀,今年超過330萬人次,是否參觀的人數變少?桃園市新聞處長張惇涵回應, 今年採用12處人流監測系統以及中華電信手機使用推估,是首次以科技機制來計算,但農博園區有30公頃,原本就是開放空間,人次的計算方法各有不同


復刻阿姆斯特丹!桃園農博8個必拍地景打卡當網美 - 玩咖Playing - 自由電子報 - https://goo.gl/Mga9Y2


新屋米倉/桃園縣新屋區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米倉/2017台灣稻米達人冠軍出爐,台灣好米組冠軍由桃園市八德區農民呂理文獲得;台灣有機米組冠軍則由桃園市新屋區農民呂理陽獲得,巧合的是兩位竟然是堂兄弟,且都以桃園三號獲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953cGj




【農傳媒】農業氣象大數據 如何讓農民看得懂? | 蘋果日報 - https://goo.gl/BwepvA


【專文】我的打鐵匠父親 | 民報 Taiwan People News - https://goo.gl/fiEaw4

2017-08-10_231512  


2017-06-28_095914  

農地埤塘來種電


 

f62da85dcd3372d05d6b968bfd614c56  

發揚客家學 打造雙連陂藝術節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桃園市客家書院舉辦的大專院校客家藝術文化扎根計畫 「雙連陂藝術節」16日開幕,桃園市長鄭文燦出席時表示,桃園是全台客家文化的重鎮,文化底蘊越深,社會及科技的發展會越好;未來市府不只是追尋復古或念舊,而是要推廣客家文化,使它成為「現在進行式」。

客家事務局長蔣絜安表示,為期近一個月的「雙連陂藝術節」,內容豐富多元,包含桃園新屋客籍畫家曾現澄九十紀念展、客籍藝術家楊宗儒的踢踏舞音樂會、客家文化暨多元族群影展、「柿染工作坊」以及由客家學院學生創意發想的「客週求見」客家周系列活動。此外,在藝術節期間來中央大學,還可發現校園內增添了許多具有客家元素的創意環境設置,讓校內學生和社區居民隨時徜徉在客家氛圍中。 鄭文燦說,「雙連陂藝術節」名字非常有意思,「雙連陂」是中央大學所在地舊名,過去此地區缺水,先民利用畚箕與鋤頭開鑿埤塘,以埤塘水圳系統進行灌溉;桃園過去曾有1萬口埤塘,目前約有2,851口埤塘,不論是客家聚落或閩南聚落,埤塘都是桃園獨特的地景特色,並與桃園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舉例來說,「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中以「光電埤塘」進行發電,發電量已達9萬6,000度,可供應320個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有別於其他地方的「魚菜共生」,桃園是「魚電共生」。

他也說,日前桃園水資源系統獲「亞洲水文化資產守護之盾」,而本次「雙連陂藝術節」系列活動中所展出的藝術家曾現澄,他的作品中也描繪了許多埤塘,未來市府會持續推廣桃園特有的埤塘文化。 他提到,市府過去2年嘗試讓「客家走入生活」,並發展為「客家成為城市特色」;不只強調語言學習、客家山歌推廣等客家文學及音樂,也將客家生活營造、客家百工百業等列為發展重點。市府將在中壢發展「客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崙坪地區也會規畫約6公頃的「崙坪客家文化地景園區」,有客家工藝聚落,將客家文化以文創、社造等新方式累積並呈現,將「客家學」發揚光大。 蔣絜安指出,「雙連陂藝術節」系列活動的「足夢舞重奏─踢踏舞音樂會」,即日起可至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免費索票,5月24日憑票入場;「柿染工作坊」即日起可洽中央大學藝文中心(03-4227151#57195)報名;其餘活動的相關資訊,可於網路搜尋FB粉絲團「桃園市客家書院x中央大學」。


桃園農業博覽會 明年將設立新館正式營運
即時+好看!按讚加入ETtoday新聞雲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舉辦成功,市長鄭文燦表示,明年將設立新館正式營運。(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鄭文燦3日於市政會議中宣布,「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試營運結束後,將於明年規劃設立包括漁業館、茶葉館、氣象館、低碳館、新屋錦鯉特色館等,增加農博亮點,也呈現桃園農業的豐富面向。
鄭文燦市長指出,「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自4月22日起開展至今,參觀人次創下紀錄,以16處出入口人次統計,截至5月2日已累計超過750萬人次,達到758萬9,053人次
由於,農業博覽會舉辦非常成功,且今(106)年農業博覽會是試營運性質,共有8大展區,明(107)年正式營運,將規劃增加漁業館、茶葉館、氣象館、低碳館、新屋錦鯉特色館。此外,今年與企業合作打造3大作品,也期盼明年能結合更多企業,擴大作品數量達到20個。
鄭文燦說,桃園農業博覽會具備「循環經濟」特色,他指示環保局,彙整農業博覽會相關資料,提案報名參加APEC的低碳示範城鎮(LCMT, Low Carbon Modern Town)評選,展現桃園循環經濟的成果。


 

23億經濟效益 農博展榮景
2013年10月08日 04:10 許素惠/雲林報導
23億經濟效益 農博展榮景
農博公園各項硬體設施已邁入完工階段,白色食物旅程館和一旁的竹建物倒映水塘,構成一幅美景。(許素惠攝)
雲林農業博覽會展館等硬體設施11月將完工試營運,縣府保守評估可吸引近50萬人次入場,為雲林帶來23億元經濟效益,淨效益約18.76億元,是展館建置經費的4倍,為縣內有史以來最具效益的政府投資案。
農博相關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縣長蘇治芬7日視察進度,所有展館已能看出大致外觀,縣府計劃處長陳東松說11月中就能如期完成。
陳東松指出,縣府是以最少的錢舉辦農業博覽會,包括政府與民間企業投入的益效約4.58億,營運效益約11.21億,以及相關產業關聯效益(如住宿、餐飲、批發、零售、運輸倉儲、藝術娛樂、交通、醫療、教育等)7.55億,加總約23.34億,淨效益18.76億。
陳東松說,農博經濟效益是財政處參考交通部觀光局100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報告,及行政院主計處產業關聯表產業相關係數進行推估,以較保守的入場人數50萬人計算,實際效益可能更大。
縣民政處長徐忠徹表示,這兩年縣府積極連繫各縣市雲林同鄉會,出席同鄉會年會宣導農博,讓雲林出外遊子瞭解農博內涵,各地同鄉會在農博期間都將組團返鄉參與盛會,農博期間正值寒假與過年,更有利農博宣傳,期待入場人數超過70萬人。


 

640_b06c0f8bfdadb26a4fb03ac73d9da4d6  

桃園農博近800萬人次參觀 鄭文燦明年擴大規模
桃園農博近800萬人次參觀。張沛森攝
字級:最小字型預設最大字型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Plurk分享到 Twitter2017年05月03日15:09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自4月22日起開展至今,參觀人次創下紀錄,以16處出入口人次統計,截至今已累計近超過800萬人次,桃園市長鄭文燦今表示,農博試營運結束後,將於明年擴大規模,再行規劃設立包括漁業館、茶葉館、氣象館、低碳館、新屋錦鯉特色館等,增加農博亮點,也呈現桃園農業的豐富面向。
另外,桃園農業博覽會具備「循環經濟」特色,鄭文燦也指示環保局,彙整農業博覽會相關資料,提案報名參加APEC的低碳示範城鎮(LCMT, Low Carbon Modern Town)評選,展現桃園循環經濟的成果。(突發中心張沛森/桃園報導)


 

2017042200234720170422002348d249809358f54b81b311a58f54b814355358f54b8228201  

桃園農博4/22登場 「人間國寶」為原民造屋祈福
記者葉志成/桃園報導 2017-04-18 07:01
新屋區農業博覽會基地,在「原民造屋專區」,以泰雅族竹屋呈現文化特色。
桃園市副市長17日上午前往新屋區農業博覽會基地,出席「桃園農業博覽會『原民造屋專區』記者會」,游副市長表示,「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即將於4月22日至5月14日舉辦,規劃8大展區,其中在「原民造屋專區」,以泰雅族竹屋呈現文化特色,讓遊客更加瞭解原住民族的技藝及藝術。今日記者會上,也邀請榮獲文化部「人間國寶」授證的泰雅族耆老林明福祈福,透過祈福儀式,向祖靈祈求桃園農業博覽會順利圓滿成功、包括泰雅族耆老林明福、市議員陳瑛、市府原民局長林日龍、農業局長郭承泉、新屋區長徐同治、桃園市副總族群領袖陳天來、林欽明均出席記者會。
游建華指出,桃園原住民族涵蓋16族,這次在農博規劃「原民造屋專區」,以泰雅族部落流傳的射日傳說神話故事為設計概念,設置包括泰雅穀倉、手工藝區、泰雅傳統家屋、策展室、公共藝術區、協力造屋區、耕田區(小米田)、草地表演區及瞭望台等傳統建築。中間圓形廣場與周邊的小米田代表太陽與火焰,泰雅傳統家屋、策展室及手工藝區與步道的連結,展現泰雅族勇士背著泰雅族孩子的意象,充分顯示泰雅族文化精神。
游建華副市長出席「桃園農業博覽會『原民造屋專區』記者會」。
游建華說,泰雅傳統家屋呈現了復興區泰雅族人的平地竹屋,竹屋除樑柱使用木材外,築壁蓋頂用劈成兩半的竹子,上下兩層相扣組成,是泰雅族文化的重要精髓。在穀倉部分,泰雅穀倉通常有四根腳柱,每根柱子都磨得很平滑,柱子的頂端裝有一塊平滑的木板或鐵板,而泰雅族人取糧食必須利用木梯爬上穀倉,用完後立即卸下,種種措施都是為了避免老鼠偷吃糧食,也可看出族人的用心與智慧。
有關藝術及編織的部分,游副市長也說,原民造屋專區設置包括「文化體驗」、「協力造屋體驗」、「藝品DIY」及「原林藝術舞團」、「泰雅古調」、「部落知名歌手原民星光閃耀」等互動活動,能讓遊客進一步體驗原住民族文化。
邀請榮獲文化部「人間國寶」授證的泰雅族耆老林明福祈福,向祖靈祈求桃園農業博覽會順利圓滿成功。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估創20億經濟效益來源:未知作者:admin人氣:61發佈時間:2017-04-17摘要:【記者謝政儒桃園報導】「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即將在4月22日正式開幕,以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思考設計,有8大展區、2個劇
【記者謝政儒桃園報導】「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即將在4月22日正式開幕,以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思考設計,有8大展區、 2個劇場、3個市集、3個企業形象區及3個景觀區,展現「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科技農業」四大特色,預計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效益。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農博基地周邊有新屋氣象站、新屋清潔中隊、北湖國小及埤塘,基地總面積約30公頃,市府團隊自去年11月19日動工,在143天內完成大地工程,讓農博從無到有,包括景觀植栽、道路鋪面、排水灌溉等基礎設施,以及無障礙設施、導覽系統、廣播照明、LED節能燈具及循環發電的光電廊道等公共設施的建置。後期工程為各區展館設置以及場地佈置,工程均已進入完工準備階段,市府最後倒數階段將全力以赴,要讓各界看見桃園農博。「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規劃8大展區,包括:「植物地景」展區有8公頃超大展區,以「奇幻烏托邦」為主軸,設置13大主題裝置,讓地景藝術與草花產業完全結合,展現跨界地景創作及桃園草花實力。「米食文化」展區有全國首座大型電鍋造型的入口意象,體現米食與生活的相互結合。「微笑牧場」展區有互動體感遊戲,體驗趕鴨樂趣,畜舍屋頂裝並設有太陽能板,帶來低碳農業、綠能牧場的新農業生活。農博8大展區還有「農村再生」展區,結合各社區營造團隊,將農村再生社區的特有項目,如稻田、水碓、紅磚、農村竹林等,融入於整體景觀空間中,也有柴燒古陶DIY,可以自己燒製、設計生活器皿。「教育專區」則以食農教育、埤塘生態、環保永續、藝術美學為主軸,設置5大展館,讓孩子體驗循環經濟的多面向特色。「客家工藝」展區以「范姜老屋」為展館意象,展現客家工藝傳統,結合DIY體驗和表演活動,呈現客家百工百藝及桃園創意再現。「原民造屋」展區學習原住民族在山林間採取不剝削自然,並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利用竹子、土石等循環經濟材料造屋,體現原住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理念。「環保再生」展區以廢棄貨櫃組合屋做展覽館,作為環保再生利用作品展示區,現場也提供DIY手作體驗。工務局長黃治

農博會4/22登場 可望創20億經濟效益
更新: 2017-04-14 7:05 PM 標籤: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 農博
【大紀元2017年04月14日訊】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表示,「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將在4月22日正式開幕,預計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新台幣20億元的經濟效益。
鄭文燦今天出席「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大地工程記者會」時表示,農博基地以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思考設計,有8大展區、2個劇場、3個市集、3個企業形象區及3個景觀區,展現「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科技農業」4大特色。
鄭文燦表示,農博基地總面積約30公頃,去年11月19日動工,在143天內完成大地工程;後期工程為各區展館設置以及場地佈置,工程均已進入完工準備階段。
鄭文燦說,桃園雖然是工業生產聚落,但市府從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來思考規劃農業博覽會,展現桃園「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與「科技農業」等4大特色,未來農博基地還可作為環境教育場所。
鄭文燦也指出,市府計畫在今年啟用「永安青年體驗學習園區」,9月則開放 61號快速道路的永安交流道供民眾通行,日後還有海螺主題公園的規劃等,希望藉此讓永安地區成為觀光大城;另市府也大膽預估,預計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效益。(轉自中央社)


 

桃園農博今試營運 展現桃園農業與科技結合
2017年04月22日 14:50 范揚光
桃園農博今試營運 展現桃園農業與科技結合
開幕式中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右起)、前副總統呂秀蓮、副總統陳建仁、桃園市長鄭文燦及環保署長李應元邀請民眾前來參觀。(范揚光攝)
桃園農博今試營運 展現桃園農業與科技結合
農博試營運開幕吸引大批民眾前來參觀。(范揚光攝)
桃園農博今試營運 展現桃園農業與科技結合
後方為園區內醒目的「生命樹」。(范揚光攝)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22日上午舉辦試營運開幕儀式,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桃園不再只是農業縣市,而進入科技城,像是光電埤塘部分,桃園市整合160座埤塘做太陽能發電,若能成功,將是台灣發展綠能的典範,桃園農博確實充滿科技、綠色生活、智慧經濟等元素,展現未來農業發展與智慧農業,把台灣農業帶到更高層次,甚至在亞洲地區,都能讓人看見農業與科技的密切融合,值得民眾多來幾次參觀。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農博有八大展區,展現桃園農業魅力與智慧科技,其中光電埤塘計畫,160口埤塘建置完成,發電量等於核電廠一個機組,將給政府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作參考。
鄭文燦說,明年桃園農博正式營運,將與農委會合作,納入漁業科技、農業,以科技力量帶動農業發展,並能轉型環境教育園區,不斷推陳出新,成為航空城附近最好的休閒參觀場所之一。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 預估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效益 | ETtoday地方 | ETtoday東森新聞雲 - https://goo.gl/DZjCLH
地理教室,無國界: 鄭文燦大膽預估!桃園農業博覽會將有20億以上經濟效益 - https://goo.gl/x2Xz1K
鄭文燦大膽預估!桃園農業博覽會將有20億以上經濟效益
新頭殼newtalk | 游家平 綜合報導
發布 2017.04.14 | 14:44 | 更新 2017.04.14 | 14:47
本次桃園農業博覽會主題以融合傳統與現代,當地設有多種現代公共藝術,市長鄭文燦希望藉此帶動桃園觀光產業。 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4)日上午前往新屋區農博基地,出席「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大地工程記者會」表示,「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即將在4月22日正式開幕!市府預估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效益!
桃園市府團隊自去(105)年11月19日開工,以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為主題,設計出8大展區、2個劇場、3個市集、3個企業形象區及3個景觀區,企圖展現桃園擁有的「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科技農業」等四大特色,預計未來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收益。
市長鄭文燦指出,桃園雖然是工業生產聚落,但是市府從永續、低碳、綠能、生態、產業、文化、教育等7大元素來思考規劃農業博覽會,相較於「2016台灣燈會在桃園」串聯了多元文化魅力及科技產業,農博則展現桃園「循環經濟」、「地景藝術」、「綠色生活」與「科技農業」等四大特色,未來農博基地還可作為環境教育場所。
另外,鄭文燦也表示,農博基地周邊有新屋氣象站、新屋清潔中隊、北湖國小及埤塘,基地總面積約30公頃,市府團隊自去年11月19日動工,讓農博從無到有,包括景觀植栽、道路鋪面、排水灌溉等基礎設施,以及無障礙設施、導覽系統、廣播照明、LED節能燈具及循環發電的光電廊道等公共設施的建置工程均已進入完工準備階段。
本次「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規劃了8大展區,結合地景藝術與草花產業,並設有融入傳統農村印象造型藝術,自行設計的柴燒古陶DIY;裡面也有展現客家工藝和原住民智慧的主題展場和草地劇場、在地產品市集等教育專區,希望能夠帶領民眾享受美麗的大自然之餘,也能夠了解先民智慧。
同時,市府計畫在今年啟用「永安青年體驗學習園區」,九月則開放 61號快速道路的永安交流道供民眾通行,日後還有海螺主題公園的規劃等,希望藉此讓永安地區成為觀光大城。
今日包括立法委員陳賴素美、市議員邱佳亮、新聞處長張惇涵、農業局長郭承泉、工務局長黃治峯、原民局長林日龍、青年局長陳家濬、客家局長蔣絜安、環保局長沈志修、教育局長高安邦、新屋區長徐同治均出席記者會。
桃園農業博覽會首次試辦,市府預估兩年可吸引200萬人次參與,為地方帶來超過20億元的經濟效

2017-04-23
30公頃.8展區 桃園農博啟動試營運
分享到:
【羅安達 桃園】
桃園農業博覽會22日起,在新屋區北湖里周邊農地,舉行試營運,展場一共規畫植物地景專區、客家工藝、農村再生專區、光電陂塘等8大展區外,桃園市長鄭文燦指出,今年農博活動是試營運,預定明年才是正式營運,每一年都會更新約3成左右展區,讓農博推陳出新,平常可作為學校戶外教學去處,也適合舉辦大型活動或各種營隊,朝向永續經營發展。
副總統陳建仁、桃園市長鄭文燦與地方人士,一起敲下大鼓,為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開幕。陳建仁表示,農業博覽會展現在地農業的特色,多元文化融合、未來農業科技的可能,並呈現桃園特有農業實力。
副總統 陳建仁:「我相信在這一個很好的發展之下,我們桃園市會越來越好,而且給台灣做一個典範,也讓所有亞洲的國家都能夠看到農業跟科技,是可以這樣密切的融合在一起。」
桃園市長鄭文燦也指出,這次農業博覽會,讓桃園,從民間手工藝到工商業重鎮,從全台最大的草花生產地,到北台灣的米食之鄉,都藉由這次農博各展區,讓各界看見桃園農業嶄新的一面。
桃園市長 鄭文燦:「所以我想未來農業,科技農業也是我們的特色,那今年的試營運,我相信,雖然是這個5個月的時間籌備,應該也會很精彩。」
民眾 徐媽媽:「鄉下的地方,有這樣的活動,對我們在地人來說,是一個很榮幸的事情。」
2017桃園農業博覽會,從22日起到5月14日試營運,占地30公頃共8大展區外,另外,還有農會市集、青創市集、美食專區和大地及草地劇場等,讓民眾參觀、遊憩,市府表示,這次以社區營造的概念,改造農村、推動新農業,將桃園農業帶往多元與精緻的方向,希望新農業能吸引更多新世代青農,投入農業產業。


 

桃園縣新屋鄉曾經是北台灣最大的米倉,碾米事業也因此應運而生,但是自從西元九零年代,政府開始推行休耕制度以來,新屋鄉的農地休耕面積逐...

桃園農博百萬草花妝點 地景藝術亮相

2017-04-05

〔記者李容萍/新屋報導〕「桃園農業博覽會」將於廿二日起至五月十四日在新屋區登場,隨著活動倒數計時,市府團隊規劃的八大展區已經成形,其中,最讓人期待的是跨界地景創作及展現桃園草花實力的「植物地景專區—奇幻烏托邦」,佔地八公頃,種植了逾百萬株的在地草花,創下歷年農博紀錄,包括「守護大地」、「雲先生愛旅行」等十三件裝置作品也陸續亮相,件件吸睛。

  • 「雲先生愛旅行」的裝置作品,呈現種滿草花植栽的茂盛雲、長著一根根煙囪的工廠雲、透明雲,還有一朵好大、好美的農博雲。(記者李容萍攝)

    「雲先生愛旅行」的裝置作品,呈現種滿草花植栽的茂盛雲、長著一根根煙囪的工廠雲、透明雲,還有一朵好大、好美的農博雲。(記者李容萍攝)

  • 即將登場的「桃園農業博覽會」,建置「植物地景專區─奇幻烏托邦」,圖為「守護大地」的裝置作品搶先亮相。(記者李容萍攝)

    即將登場的「桃園農業博覽會」,建置「植物地景專區─奇幻烏托邦」,圖為「守護大地」的裝置作品搶先亮相。(記者李容萍攝)

22日新屋開幕

市長鄭文燦昨天參加新屋區葉五美公祖塔的清明祭祖,不忘推銷新屋是桃園的魚米之鄉,良田萬頃,也是客家聚落,更是綠色城市。選擇在新屋舉辦農業博覽會,是落實市府對新屋的建設,同時展現桃園的農業特色,納入桃園的文化、農業、科技與生態元素,成為桃園新亮點。

桃園農業博覽會專案辦公室主任邱品方表示,桃園農博佔地卅公頃,沿著新屋氣象站周遭規劃八大展區,包括跨界地景創作及展現桃園草花實力的「植物地景專區」、讓藝術融入地景,展現客家百工百業的「客家工藝專區」,與原民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原民造屋專區」,也有「學生創意專區」將手作創意精神表露無遺。

「米食文化專區」可體驗時尚米食文化,想多了解畜牧新舊技術則可來到「微笑牧場專區」,發掘傳統、現代和未來農業的「農村再生專區」、「環保再生專區」,讓大家看見再創農業繁榮氣象和環保再生的亮麗成績。

新屋展區的裝置創作已陸續完成,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五米、長六十米的「守護大地」,象徵農夫的雙手守護著眼前這片豐饒富庶之地,也象徵桃園市民張開雙手歡迎全台各地民眾的蒞臨;「守護大地」以不同草花植栽及草月流的竹編作法呈現。

另外,講述植物三要素空氣重要性的「雲先生愛旅行」裝置作品,透過雲先生在旅途中遇見的各式雲朵,包括種滿草花植栽的茂盛雲、長著一根根煙囪的工廠雲、透明雲,還有一朵好大、好美的農博雲呈現空氣的重要性;活動期間也開闢「烏托邦聊天室」,邀請返鄉藝術家和地方文史工作者、草花專家泡茶開講。

---------------------------------------

新屋魚米之鄉馬拉松 3千人競速
中央社中央社 – 2016年11月20日 下午12:07
分享
(中央社記者卞金峰桃園20日電)「2016新屋魚米之鄉馬拉松」今天登場,共約3000名選手參加,沿途補給提供客家鵝肉及客家湯圓,相當特別,也充滿人文特色。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前往新屋區長祥宮出席「2016新屋魚米之鄉馬拉松」,他說活動分5公里、10公里及21公里等3個組別,共吸引3000名選手報名,補給站提供在地特色美食客家鵝肉及客家湯圓,沿途里程數路標更標示著范姜公廳、綠色隧道等特殊人文地景,讓參賽者輕鬆路跑。
他指出,新屋是全國最具客家特色、也是最綠色的地方,過去有「良田萬頃」的美名,是北部地區最大的米倉;「永安漁港」漁獲量大,是全台唯一的客家漁港。
今天馬拉松的起跑點「新屋長祥宮」,祭祀五穀神農大帝,「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時,藝術家在長祥宮設置一座非常漂亮的迴廊,後方的公園還有綠色樹木群;比賽路線經過范姜公廳、綠色隧道等新屋地標,透過運動讓更多人認識新屋,體驗不一樣的馬拉松。

劉巡煙種稻60年 桃園3號米新豐鄉奪冠

記者王榮貴/新竹報導 2016.08.30 / 21:21
▲劉巡煙種植桃園3號香米脫穎而出,在新豐鄉5鄉鎮賽稻米品質評鑑獲得第一。(圖/王榮貴攝)
▲劉巡煙種植桃園3號香米脫穎而出,在新豐鄉5鄉鎮賽稻米品質評鑑獲得第一。(圖/王榮貴攝)
大 中 小
新豐鄉30日辦理105年度1期作新竹縣5鄉鎮賽稻米品質評鑑,第一次全參加鄉鎮級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的劉巡煙,30日上午經評審細心品評下以桃園3號香米脫穎而出,在新豐鄉獲得第一。

新豐鄉是105年度1期作新竹縣5鄉鎮辦理鄉鎮賽稻米品質評鑑第最後一場,全鄉1期稻作面積為1250公頃,共有16位農友報名參賽,比賽品種分為香米組-桃園3號、台農71號及非香米組-台南11號。評選結果前3名皆由種植桃園3號香米奪得,分別是:1.劉巡煙、2.劉展維、3.謝國光,前兩名劉巡煙和劉展維是堂兄弟,劉展維是鄉農會理事長,種植面積達百公頃,各品種都有種植,冠軍的劉巡煙以1公頃全植桃園3號,首次參賽得第一,喜出望外,直呼意外。

劉巡煙說,自己每天都要巡田,就像現在大熱天,也一定會有兩個鐘頭到田裡,看施肥、稻穗情況,做好管控。他強調種植好米就是要勤著下田,瞭解稻子生長情況,天候一變就要有所調整,從10幾歲就種田的他,農夫資歷已逾一甲子,今年77歲仍以農耕為樂。

邱鏡淳縣長恭賀、頒發獎狀與獎金,也期許新豐鄉農會共同行銷的萃豐米擴大異業結盟,他透露在新竹縣的一蘭拉麵之後,再責成農業處以在地優良米為壽司的食材,與餐飲、飯店結盟,鼓勵地產地銷,增加農友收益。

-------------------------------------------------

楊梅區稻米競賽 葉時帖拿第一

2016-08-13

〔記者周敏鴻/楊梅報導〕楊梅區稻米品質競賽昨天登場,由農業改良場等單位的專家擔任評審,細細品嘗八位參賽者種植的台稉九號米與桃園三號米,最後由農民葉時帖勝出,獲得第一名及獎金三萬元。

  • 稻米品質競賽評審們細細品嘗比賽的米飯。(記者周敏鴻攝)

    稻米品質競賽評審們細細品嘗比賽的米飯。(記者周敏鴻攝)

葉時帖說,今年氣候濕熱,他在楊梅、新屋地區種植近二十甲稻米,每天至少花八小時巡視稻田,隨時調節水量、防範稻熱病,才能讓稻穀長得更好。

楊梅區稻米品質競賽從六月開始,有二十多人參賽,經過第一階段的田間檢查、第二階段的米質分析後,只有八人晉級昨天的決賽。

楊梅區農會總幹事周宗維表示,經過評審品嘗米飯的香味與Q彈度後,由葉時帖贏得第一名;他將與另五位參賽者葉時存、劉家明、陳鳳嬌、許金榮、傅從生,於九月共同參加全國稻米品質競賽的台稉九號與桃園三號米組競賽,希望為桃園農業爭取更多榮譽。

楊梅稻米競賽 農業門外漢葉時帖奪冠
By 楊明峰,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楊梅區農會12日舉辦稻米品質競賽,叩關4次、從未入圍的農友葉時帖,今年在台梗九號參賽中奪冠,將與第二、三名的農友組隊,挑戰今年9月的「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

42歲葉時帖原本從事寵物店工作,因景氣不好,決定關店跟著娘家從農,他說,農業如今多採機械化,不比以往辛苦,決定從農「給自己找個機會」。

農業門外漢的葉時帖,不斷向農友、農改場人員請益、農會契作班等農業前輩請益,種稻逐漸進入狀況,如今他在楊梅、新屋共種有20甲地,每甲不含成本可賣15萬元,收入不錯

葉時帖4年前見稻作產量穩定後,決定參賽提升品質,前3年都無法入圍,今年改良種稻技術,更重視田間管理,果然一舉在比賽中奪獎。

葉時帖表示,今年高溫多雨,稻田更容易有稻熱病、蟲害,因此更重視田間灌溉,保持稻作溫度,「能夠得獎還是靠一些運氣」。

農會總幹事周宗維說,葉時帖去年賽後還特別向他詢問如何得名,相當具有得勝企圖,經過1年技術改良得獎,為他開心。

昨天評比台梗九號米前三名分別是葉時帖、葉時存、劉家明,而桃園三號米前三名分別是陳鳳嬌、許金榮、傅從生。

---------------------------- 

公糧收購現金給付 後壁農民陳情有疑慮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8-13
〔記者楊金城/新營報導〕農委會在今年二期作試辦公糧收購現金給付,柳營區是全台六個試辦地點之一,但許多農民對公糧收購現金給付有所疑慮,「台南穀倉」後壁農民昨天向立委葉宜津陳情,要求維持公糧收購制度,農糧署南區分署十七日也將在後壁國小舉辦公糧收購現金給付說明會。
市議員賴美惠(前左三)和後壁農民向立委葉宜津(前左二)陳情,要求維持公糧收購制度。(記者楊金城攝)
市議員賴美惠(前左三)和後壁農民向立委葉宜津(前左二)陳情,要求維持公糧收購制度。(記者楊金城攝)
農糧署南區分署分署長姚志旺說,公糧收購和現金給付是採雙軌並行、農民自由選擇方式,即使登記現金給付,在繳售公糧前,如果稻價不錯,農民還是可以選擇公糧收購。
姚志旺也強調說,未來即使實施公糧收購現金給付,因為政府要保有基本糧食,也會維持現行公糧收購,農民多慮了。
市議員賴美惠和後壁區農會理事長廖春旗帶領十多位農民,昨天向葉宜津陳情,賴美惠和廖春旗說,農民很擔心試辦現金給付後就變成政策,憂心未來只有公糧收購現金給付,將會讓糧商掌控稻價,災害時誰會收購稻穀?現金給付是地主、佃農申請?
葉宜津說,農民對公糧收購現金給付有很大疑慮,農委會應由下而上聽取各方意見再決定公糧收購未來政策,不要輕言廢除公糧收購,改以公糧收購現金給付,應維持現有公糧制度。
姚志旺說,現金給付是給實際耕種的農民申請,公糧收購現金給付是每公頃一萬元,柳營區試辦到八月底結束申請,目前約四成農民登記,即使登記也可在割稻後改變主意,決定繳售公糧。
姚志旺說,公糧收購已實施四十多年,改變不能一蹴可幾,未來應會採公糧收購、公糧收購現金給付雙軌並行,不會廢除現有公糧收購制度,對稻價也不會造成太大衝擊。

----------------------------------

永安漁港新意象 新屋客庄亮點

2016-09-04

〔記者李容萍/新屋報導〕新屋區永安漁港是全台少數客家庄的漁港,市府客家事務局規劃「永安客家漁村生活環境營造工程」,昨舉辦整體改造成果,由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市長鄭文燦等人主持揭幕典禮,嶄新的海祭廣場入口意象、漁具倉庫彩繪等成為觀光亮點,吸引遊客駐足拍照和打卡留念。

  • 「永安客家漁村生活環境營造工程」整體改造完工揭幕。(記者李容萍攝)

    「永安客家漁村生活環境營造工程」整體改造完工揭幕。(記者李容萍攝)

鄭文燦表示,新屋區的客家人口比率高達八成,屬道地的客家庄,因為濱海,保存許多有別於「山客庄」的生活方式,例如築石塭、牽罟捕魚等,永安漁港是全台少數的客家漁港。

市府客家事務局長蔣絜安表示,為提升永安漁港的質感,向客委會爭取經費打造全新入口意象,漁具倉庫海客故事廊道(彩繪牆面)以「永續」、「藍圖」及「興家」為主軸,繪出漁民捕魚、客家先民來台開墾,最後落腳在永安建立家園的故事,希望遊客來到永安時,藉由美麗圖像更了解當地的客庄文化。

設計師徐千舜設計全新的漁具倉庫海客故事廊道,讓遊客進入永安漁港第一眼即可看到海祭廣場及魚市東側的客家故事廣場。

另一位設計師李吳嘉以築石塭為構想,結合潮汐概念,以藍色漸層帶狀鋪面形塑浪潮的意象,兩位設計家透過地景設計的改善,打破大家對漁港的雜亂印象,讓永安漁港蛻變成為具有海洋客家風格的旅遊景點


桃園永安漁港千人烈日牽罟 感受客庄先人辛苦拼經濟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日, 2017
A-A+
2017-07-01 16:57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即時報導
近千人今天在桃園市永安漁港南岸體驗有百年歷史的牽罟漁業活動,雖然樂趣多,不過大太陽高溫罩頂也特別能感受先民討海拼經濟的辛苦。
現場還安排小型親子DIY築石塭,也邀請耆老示範幾近失傳的魚網編織技術,另外還有闖關送紀念品活動,講客語吃擂茶冰沙消暑最受歡迎。
現場還準備兩艘漁船彩繪海客意象,由客家局長蔣絜安揮旗插地,請來耆老吹響傳說有百年歷史的海螺,漁船在陣陣吹響的海螺聲中出航,岸上參與牽罟民眾分成4隊,每隊約250人,由4位在地里長領頭,在2艘船的兩邊各站一隊人馬並拉著繩子,在岸邊圍成2個半弧形,隨著指揮人員的口令,雙手緊握繩索同心協力將網子向岸上拉,像是與大海展開拔河比賽,大家都抱著期盼漁獲的心情,就連觀看的民眾都感受到這股緊張又興奮的氣氛。
桃園市政府秘書長李憲明表示,從地景藝術節、農業博覽會試營運到牽罟體驗活動,讓新屋熱鬧非凡。新屋等客庄因濱海而發展出農漁兼作的生活型態,並留下「歕嘟」(吹海螺)、「牽罟」、「石塭」等具百年傳統的捕魚文化。
市府的積極規把逐漸式微的海客文化結合公所、文史工作者、學校及社區團體深化祭典科儀、人文信仰、生活軌跡及生態教育等元素,促成「海客文化藝術季」的活動。
客委會副主委范佐銘指出,「海客文化藝術季」已列入客庄12大節慶之一,藉由牽罟體驗活動感受客家先民的辛勞,也要傳承這項傳統技藝,讓客家精神永續發展。
客家局長蔣絜安表示,「客家漁港散步趣」、「千年藻礁觀蟹遊」及「海客親子漫漫行」小旅行路線及千人牽罟網路報名都秒殺,永安漁港魚市場的海客藝文展覽系列活動也很受歡迎,希望持續辦理讓更多民眾能親近濱海客家,體驗新屋、觀音的海客風情。

2017-07-02_1116182017-07-02_111642  

  

-----------------------------------------------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二十年後的農村風貌 - https://goo.gl/ouHzMp

 台灣農業、農民、農村的所謂「三農問題」

2017-08-06_094916File:A man and his beefs.jpg2017-08-06_0949052017-08-06_094922  

二十年後的農村風貌
mhperng.blogspot.com查看原始檔
2016年的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說農民平均年齡 62歲,如果此說正確,十年內農民佔就業人口的比率恐怕會降到1%以下,遠低於歐洲的水準(英國是1.2%,德國1.5%,法國2.9%)。尤其是經濟效益較低而文化意義深遠的稻農,人數與總耕地面積更可能會大幅下降,以至於全台灣到處都是廢耕的荒地。 
農業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已經被談了許多年,至今卻看不出政府能有什麼改善的辦法。國民黨考慮過設立農業專區,而民進黨成立了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目標都是朝向以出口為導向的企業化農業。然而這個方向的發展跟保護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鮮少關係,若推動過程配套失當,甚至會加速傳統農村景觀與文化的消失,而將台灣推向以少數經濟作物為主的「香蕉共和國」或「鳳梨共和國」。 
此外,假如不積極從立法與制度下手促成零細農地的整併,而一味貪圖方便地利用台糖土地成立農業專區,結果很可能會任由台糖以外的農地進一步零細化,終而導致越來越多的農地廢耕。 
另一方面,許多關心農業與投入農業的文青農民又太過浪漫與理想化,他們的願景跟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現實條件脫節,因而收入低到連自己都無法在農業的崗位上堅持下去,卻在口頭上一再批評慣習農法的「無法永續」。 
假如過去政府與農運團體繼續維持過去的思考習慣,二十年後的農村會是什麼景象?恐怕是遍地廢耕的荒地和別墅用地,中間點綴著一些把農業當休閒活動的「休閒農民」(不在乎農業收入的退休人士、來來去去的文青農民、半農半X等),以及少數跟政府或黑道關係良好的企業農(前者志在出口,後者志在壟斷國內的果菜市場)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專業農和稻農將越來越少,我們今天高談闊論的各種農業價值將逐一變成極少數人的堅持,而整個社會裡卻鮮少有人關心或知悉。 
這個悲哀的前景並非不能改變的,前提是我們要有吻合台灣現實條件的務實願景,並且群策群力地向這方向邁進。
一、改善農業所得,是農業永續的先決要件 
農業人口老齡化,關鍵是因為農業的所得明顯地低於其他產業,因而無法吸引年輕人,也很難留住年輕人。然而很多關心農業的人卻似乎不屑於面對這個俗氣至極的問題,而寧可懷抱浪漫的情感去談各種的「進步」思想。 
有人堅持「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認定它不僅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而且可以充分保留傳統的農村價值、歷史與文化。問題是「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情境:在那種生產模式下農民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高達七成以上,除了初級工商業外其他產業很難發展;此外,這種耕作模式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非常小,一旦遇到水旱災年,就會有大量人口餓死;即便是豐年,能用來餵養牲畜的穀物也有限,因而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遠低於今日的水準。想要在今日這樣的經濟水準與營養水準下維繫「亞細亞的精耕細作模式」,根本就跟台灣今日的時空條件嚴重地脫節。 
還有人堅持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因為它才是可以永續的。2014年的研究也顯示:有機產品含有較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和較低的有毒金屬與殺蟲劑殘留。可惜的是,消費者願意為有機產品額外付出的價格有限(美國平均約是47%,英國約是89%,其餘詳見表一)。 
然而有機農業成本與價格都較高,產量則通常比慣習農法低約 20%~50%;因此,即便是在高所得且綠色消費意識與政府補貼都最發達的歐洲,也很難跨越 8% 的市場佔有率(詳見圖一)。 
偏偏,台灣絕大多數耕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在 2%以下,農民必須購買價格昂貴的有機肥(每公頃花費四萬元以上);再加上病蟲害防治之有機資材價格也偏高,導致成本與售價皆遠高於慣習農法當蔬菜的價格比慣習農法高出一倍時,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自然會降低。另一方面,吉園圃強調安全用藥,而國內消費者對生態的關心遠不如食安,因此吉園圃跟有機農產品變成是在重疊的市場裡彼此競爭;當吉園圃的面積及產量已經高達 7%~8% 時,有機農業就很難跨越 0.5% 的門檻。 
如果政府積極排除各種不利於有機農業發展的因素以降低其生產成本,台灣的有機農業應該還有成長空間;但是有鑑於台灣綠色消費的意識低,收入水準也低於歐洲,除非政府的補貼遠比歐洲慷慨,否則很難期待台灣有機農業的市佔率超過5%。 
因此,未來台灣的三農發展,主要還是取決於慣習農法,尤其是採用慣習農法的家庭農戶。這些農戶絕大多數並非安貧樂道的陶淵明,他們在乎的是提升遠已明顯偏低的家戶所得,以便讓孩子可以跟都會的孩子一樣地念大學、在都市買房子或出國留學;至於單位面積的產量,或者碳足跡與可永續的問題,頂多只是次要問題,而不會是首要的考量。 
除非讓農民的所的水準跟得上其他產業的水準,否則必然很難吸引新農民,也無法改善農業人口逐年老化,而且最後一定會變成以農業人口持續流失的困境告終。
二、二十年後的農業人口與關鍵數據 
根據政府 2014年的統計,台灣從事自家農牧業工作人數佔總就業人口 13%(應該是含專業農與兼業農),他們的年齡分布如表二。 
表二顯示,這些人的年紀都集中在45歲以上(佔80%),而且年紀越輕的階層戰的百分比越少。假如沒有新的農業人口加入,且65歲以上在體力上不適合擔任專業農,那麼20年後這些人中只有約20%(29萬人)適合擔任專業農,相當於目前總就業人口的 2.5%左右(接近法國的農業人口比例)。 
此外,假如20年內他們之中有些人離農,並有相近的人數加入農業,最後組成8萬至10萬農戶(每戶3至四位專業農民),平均每戶耕地將會有8公頃至10公頃。這樣的耕作規模仍遠小於歐陸(荷蘭約20公頃,德國36公頃,法國41公頃,英國69公頃,美國176公頃),但是起碼遠比目前更有機會發展出可以永續的農業機制。 
耕作面積比歐美小,意味著成本效益比歐美低;但是蔬果中有許多農產品不適合越洋貿易,再加上WTO允許對農業採取有限的保護措施,因此在每戶8公頃至10公頃的工作規模下,或許有機會找出適合台灣發展的農業模式與政府補貼額度,以兼顧農戶收入(至少儲蓄能力不能比其他行業低太多),生態保育,以及適度保留傳統農村文化與自然、人文景觀。 
此外,如果將農業結構轉向以專業農為主,平均每戶3至4位專業農,總人數29萬人(佔總就業人口的 2.5%),則政府所需要給予補貼的人數有限,將使得政府補貼更具有財政上的可永續性。 
在藍綠政府立場一致地放任三農生存條件惡化的狀況下,農民的流失與老年化是必然的結果。雖然這樣的手段和過程很痛苦、惡劣,不過卻也有機會大幅度地緩解三農問題的根源:農業人口太多,以及農地規模太小。 
面對這樣的未來,我們必須有所警惕:解決前面這兩個大問題之後,仍有許多問題等待解決;在邁向一個可永續的前景之前,我們還有許多障礙等待克服。譬如,如何建立專業農的認證制度,如何鼓勵優秀的人才進入農業部門,以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益與競爭力。 
此外,在兼顧農業多樣目標的前提下,最適合台灣的農業經營型態是什麼?包括,最務實的有機農業展目標,慣習農法的發展目標,以及企業化經營的農業合理發展目標是什麼?其次,政府對各種農業經營目標的合理補貼各是多少,才能兼顧財政上的負擔能力以及專業農民的家戶所得? 
最後,但絕不可或缺的一步,是通過制度、補貼和立法積極促成農地的合併,其中包括換地的制度,或許還包括農地單一繼承的制度。 
如果政府沒有積極地促成農地的合併,而只靠市場的自動調節能力,既有遺產制度將會讓農地零細化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不會自行解決問題
三、結語:危機與轉機 
20年後我們有機會建立起一個能永續的農業體制,也有可能會是遍處荒地,端看政府和民間部門有沒有提前規劃與積極的作為。 
可惜的是,過去二十年政府的作為和思維沒有任何明顯的改變,關心農業的文青往往太浪漫而不務實,而農陣等 NGO 團體跟特定政黨的勾結太深,已經成為政黨的附庸或外圍組織,而失去其獨立性與立場的堅持。 
在如此險惡的現實條件下,更加需要願意(且有能力)務實地思索台灣三農願景的人,集思廣益地深入台灣三農的問題,並彙整國外可借鏡之處(但不是像才藝競賽般地比創意、新穎,而跟台灣土地的現實嚴重地脫節。


 

三農問題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這是一個從事行業、居住地域和主體身份的三位一體的問題。
「三農」作為一個概念則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漸漸被媒體和官方廣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監利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給朱鎔基總理寫信提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2]以及出版《我向總理說實話》後,「三農」;2001年三農問題的提法寫入文件,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理論界和官方決策層引用的術語;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3]。
內容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生產經營的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如何實現農業產業化。集中表現為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程度低,農產品價格波動性大;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小規模農戶,難以獲得規模經濟;糧食安全問題始終不容忽視。
農村問題:集中表現為戶籍制度導致的城鄉二元分割,城鄉的經濟、文化水平差異較大。形象比喻為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農民問題:主要是農民收入低、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農民權利得不到保障等。
「農村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失去了這三者,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認為三農問題事關全局[4]
背景
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導致農村人丁稀少。圖為江南某農村
城鎮和鄉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為3.28:1(2005年為3.22:1);而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69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97元,二者差距為1.74:1,20年時間城鄉收入差距擴大了85%。
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實行的是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開始推動農村產業化進程。同時中國農業產品開始面對外國農業大國的競爭,單一的家庭生產單位無力進行市場競爭。
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經濟開始起飛,與同期中國總體經濟的發展相比,第一產業的發展程度遠不及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農民認為種田沒有足夠的收入,因而農村地區開始出現農民進城打工的現象,但城市並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提供,從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內而沒有工作的農民工群體。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村地區生產積極性下降,農業投入開始減少,引發更多的農民進城「找工作」,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農業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而農村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3/4,他們的總體生活情況是中國總體生活情況的最主要體現。農村的發展將是實現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最大的挑戰,從而使三農問題成為當前社會中顯著的問題。
三農問題的衍生影響
由於政策的偏向使城鎮和鄉村的發展差異使貧富懸殊差距擴大。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亦同時加劇了土地兼併問題,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農民轉化成流動人口到城鎮謀生,從而將問題亦帶到城鎮。在惡性循環下,三農問題不斷擴大成為全國性的社會現象。
關於中國農村現狀的研究報告《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報告》,報導記錄大別山區農村了土地失衡、環境污染、亂攤派、人口拐賣、村匪地霸、封建迷信、製假售假、吃祭食、媒婆幫等使農民受害的社會現象,作者呼籲,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取得進步,但必須重視農村問題的嚴重性,牢固農業大國的基礎[5]。
解決措施
推行農村稅費改革。2003年3月,為了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民收入恢復增長,推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解決制約中國發展的農業生產落後的瓶頸問題,中國政府在原有的於2000年首先在安徽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的基礎上,發出《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的文件。
推行新農村建設目標。2005年10月11日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其核心內容是發展農業和建設農村,增加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包括鄉村道路建設,強調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基本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鞏固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
200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2006年總體工作要求中,提出「著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200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2006年開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雜費,2007年擴大到中部和東部地區;
取消農業稅。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農業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中國農民告別有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
推出「農民工」維權方案。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第122次常務會議原則上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
城鄉二元體制改革
城鎮化後的農村,街道上的放牛郎
加大行政手腕力度,控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採用新政策保證農民最低收入。解決城市農民工歧視現象,安排適合農民工的工作崗位。向農村地區推行產業化調整,鼓勵成立鄉鎮企業就地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推行小城鎮化,採用減少農民的數量的方法來解決農民問題。三農問題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z06uAw


 

吳豐山/解決台灣「三農問題」唯賴二次土改
2016-12-26 06:00
推文到plurk
吳豐山/前監察委員
一、
筆者出身南台灣農家,自幼目睹農民百般辛苦;進入社會後又目睹城市豐裕生活,認知到農民與一般國民物質生活存在嚴重落差;因此從青年時期就為農民發聲,關切台灣農業、農民、農村的所謂「三農問題」,數十年不改其志。
台灣工業發展有成後,由於台灣農業產值佔GDP比重偏低,歷來行政和立法部門,對「三農問題」可謂漫不經心,不管從天地良心、經濟發展或人民福祉角度看待,筆者都不能接受,所以期盼政府拿出魄力推動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並且確信如果推動有成,不只人民得到福祉,推動官長的功勳也會長昭史冊。
二、
台灣在民國四十年代由陳誠主導第一次土地改革,經由「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瘦了大地主,利了佃農,形成小農經濟,擴大了內需市場,成功地讓台灣進入輕工業起飛階段。
到了民國六十年代,由於工業起飛,務農收入相對低落,於是農村青壯人口開始大量外移,農村剩下老弱婦孺。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曾編列鉅額經費推動農業振興方案,可惜未能對症下藥,所以農業仍未見起色。
到了民國七十年代,出任台灣省主席的農學博士李登輝,倡議以「八萬農業大軍」振衰起敝,可惜不旋踵即又高升。接任的邱創煥主席改倡「精緻農業」,最後除了做出幾個樣板外,盡皆成為文學政治的笑譚。
過去十年,農委會有「漂鳥計畫」,有「雁南飛」,有「小地主大佃農」等等一大堆計畫,當權者是想做一番變革,可惜力道太小,對全國七十八萬農戶所涉全盤問題,當然不會產生根本改革的效果。
三、
上天賜給我們台灣人民幾十萬公頃亞熱帶良田,我們卻將其中三分之一「休耕」,這是暴殄天物;「休耕」的農地,政府必須每年從國庫撥出近千億經費補貼,這是便宜行事;如果再看看地球上一大堆人鬧饑荒,我們卻荒廢土地不耕種,這是自遺伊戚。
更有一種論調,說假如國外進口比較便宜,那麼何必自己生產?殊不知糧食問題其實是國安問題,那種只看今天不看明天、只看平時不看戰時的態度,更不是「輕率」一詞就可卸責!
四、
如何進行台灣第二次土地改革?
淺見以為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把國營台糖公司分佈台灣各地的五萬公頃大農場劃分為每五公頃一個單位的小農場。政府設置一筆足夠數額的循環基金,讓有志經營農業的青壯同胞可以借貸來購買或租用小農場,可以借貸來購買或租用耕作機械。耕作機械種類不少,所以可以數個小農場分別購置,相互支援。機械耕種之外所需農工人力,可分平常性與季節性兩部份;平常性人力責由各鄉鎮農會招募農工隊支應,季節性人力責由國軍效法三百五十年前鄭家軍「屯田」精神適時支援。農委會並責成省農會做好生產規劃和總量管制,責成縣市農會做好運銷服務。每一個小農場可以使用百分之五的土地建設農舍和農倉。百分之五就是七百五十坪,這是提升務農誘因的一個要點。
待台糖大農場分割完畢後,即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以同樣模式去整併零碎的民間農田。如果有農民不願出售「祖產」,可以採長期合約出租方式併入重劃工程。
第三個階段是把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實在無法併合處理而原有地主又無力耕種的畸零地塊,由各鄉鎮農會輔導進行全面造林,絕不荒廢一分半畝寶貴的土地資產。
五、
筆者假如說台灣農政一無是處,並不公道。台灣人天性聰敏勤勞,許多有志氣的農民主要靠著自身努力,成功變革。也有一些農家援引政府扶持,成為樣板。不過,全面解決台灣的「三農問題」需要政府大力投入,則不辯自明。
大家可以閉起眼睛想像,假如有朝一日,台灣的鄉村大地上都是五公頃一單位的小農場,小農場上的農舍寬敞舒適,目之所及沒有一塊休耕之地,農村的老人納入政府安養體系,一車車賞心悅目的土地產出運往城市或經由海港空港運銷海外,每一個新農民都收入豐裕,生活體面,這會是一幅多麼令人驕傲的國泰民安畫面!
六、
新政府宣稱要推動五大創新產業,儘管業界質疑多多,筆者認為只要努力,就可能看到成績,所以仍願意鼓掌支持,可是如果忘掉農業這一大塊,筆者期期以為不可。
何以故?
莫說我們的祖先如何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只看當今地球上仍有不少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同樣生龍活虎,光耀世界,就可知道我們台灣輕視農地的價值是何等不智!
台灣大地可以生產糧食、蔬菜、瓜果、菌菇、花卉、肉品、乳品,五光十色,物華天寶,不只讓我們可以享用豐富的物質生活,也讓我們可以提升就業率,可以賺取外匯,這是上天賜予台灣人民的奇異恩典;萬請主政當局切莫辜負天意,等閒視之!
報載:行政院下個月要成立「農業專責辦公室」;筆者一則以執政當局似乎有心而喜,一則以又見疊床架屋為憂,所以不揣剪陋,就有話直說了。


 

新屋傳統建築的保留與傳承

◎ 三級古蹟「范姜古厝」
新屋傳統古厝隨處可見,其中「范姜古厝」不僅是國家三級古蹟,更是「新屋」鄉名的由來。1855年,新屋范姜家族大興土木,合建一座宏偉的祠堂,轟動鄉里,鄉民們常彼此招呼「來去看新厝」,久而久之「新屋」便成了當地的地名。

歷經二百餘年,范姜家族五大房在祠堂周遭各自興建大厝,形成了古厝聚群。連同祖堂現今共有五間較具規模的三合院古厝,被列為國家古蹟的范姜祖堂。五間古厝中以范姜祖堂的規模最大,兩進一落的格局,前後堂的屋簷皆為燕尾式,造型雅致。

 


范姜古厝

◎ 「稻米博物館」

新屋農會旁,是日據時代為儲存糧食,興建的穀倉及碾米廠,七棟主建築,當時皆以磚牆建造,並標上規尺,方便檢測存量,還有懸吊構築、日本瓦屋頂、百年碾米機等,館內外建築充分展現祖先的智慧。

博物館內目前設置有埤塘水世界、百年碾米機、米食天地、舊時柑仔店、兒童故事館等,很適合親子全家、學校單位預約參訪:新屋農會推廣股 (03)4772124轉508

 

稻米博物館

 精緻、休閒農村的轉型與蛻變

當農業面臨市場開放壓力後,新屋有遠見的農民則順應世界潮流往精緻、休閒農業發展,蛻變雖然不容易,但新屋也在潮流中獲得新生命力。

◎ 九斗村休閒農場
場長羅文輝表示,「找醫生,不如找農夫」,當初,為了罹患嚴重肝硬化的父親而創立有機農場,有機蔬菜讓父親重獲健康,從中他體悟,要推動有機養生、休閒養生、道家醫食養生,來幫助大家遠離疾病,享受健康人生。

九斗村農場除了種植有機蔬菜宅配外,場內也設有烤肉區、焢窯區、露營區、漆彈場、闖通關、滑竹筏等,可容納4000人活動,也是人氣最旺的桃園蓮花公主選拔活動地點。生活體驗之旅:(03)4778577


九斗村休閒農場場長羅文輝與場內種植的黄皮西瓜
高精度圖片
九斗休閒農場的豫章堂古厝


◎ 活力農場
活力位於埔頂村,一直致力提昇休閒旅遊品質及豐富校外教學內涵,於2006年通過ISO9001;2000休閒農場認證,2007年獲休閒產業全國優等獎、台灣創意遊學經營獎。人文、社區及自然的結合是活力的理念,「春遊阡陌蝶戀花,夏塘荷香螢舞蛙,秋田稻浪心境寬,冬來作客話桑麻」是最真實體現鄉村休閒旅遊的描述。

場長陳景幼表示,場內約有10多名的導覽人員,可以帶領並規劃生動有趣的活動,例如,海天一色活力永安逍遙遊,就結合活力農場的植物染,欣賞田園風光,客家文化體驗,三合院古蹟及童玩PK賽,永安漁港海產及綠色隧道單車遊等行程。另外,想深入農村社區,可也安排埔頂好樣文化之旅,遊埤塘、看古厝、農家體驗等,還可一一造訪埔頂14座造型各異的土伯公喔。活力專線:(03)497-0386 


活力農場的三合院 

活力農場的珠簾休憩區 

活力農場的可愛動物區

◎ 新屋蓮園
位於清華村,是新屋最大的蓮園,每年蓮花季,總是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前往。園長游陸輝表示,園內佔地約13公頃,實際種蓮面積約7公頃,栽種的蓮荷品種約有21種,有難得一見的千瓣蓮、淡黃色的友誼牡丹蓮等。除了蓮園外,另設有釣魚場、烤肉區、划竹筏,假日還可抓泥鰍、混水摸魚、玩碰碰船等。電話(03)477-5228 


新屋蓮園的九曲橋 

新屋蓮園的大王蓮花,它是晚上才開花,不易見到。 

新屋蓮園的友誼牡丹蓮由日本引進。

農業再生的推手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默默無聞的大坡村曾因快遞員抱怨太遠而一夕成名,但經人口密度低,農村田野風光優美的大坡村再往前行,可達後庄村,正佇立著一個推動台灣農業進步的巨人。 


大坡村的田野景色 

◎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於民國74落成啟用,80年元月設農業推廣中心。場內七成職工擁有碩、博士學位。場長鄭隨和、副場長李窓明、祕書廖乾華、作物改良課、作物環境課、生技小組及推廣課,服務熱心就像農民的便利商店一樣,隨時為農民提供各項服務。預約團體參訪,電話(03)476-8216轉41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旁的農田 

◎ 水稻香米桃園3號,重燃農民種稻信心
新屋鄉長徐同治表示,要讓農業恢復生機,就要提高農民收入,香米桃園3號是可區隔市場的高品質米種,目前公所正向行政院地方產業發展基金會提出行銷香米補助計劃,希望帶動農民耕作意願,再現米倉風光。 


新屋鄉長徐同治 

育成香米桃園3號的林孟輝博士表示,桃園3號米是以品質取勝的品種,從84年即以傳統育種法培植優良米種,94命名為新香米,米粒碩大、晶瑩、帶有芋香味,口感軟中帶Q,是台灣新生代的高品質米。 


育成香米桃園3號的林孟輝博士 

目前針香米桃園3號,新屋有推出二種品牌,一個是新屋農會推出的新香米,可分為有機或非有機,但因產量少只在農會販售。另一個是由陸穀實業推出的芋香米,小老闆蘇柏嘉,集合約10名的七年級生,加入產銷班,以產銷履歷、網路行銷,配合婚慶禮盒,成功打響知名度。新屋農會電話 (03)4772124 陸穀實業電話(03)477-2498 


新屋農會推出的新香米 
高精度圖片
陸穀實業推出精緻的芋香米包裝(右2是小老闆蘇柏嘉)。 

◎ 新香米好吃小竅門
1. 香米的香味會因熱氣而蒸發,開封後最好放置冰箱冷藏。

2. 3號米因米粒碩大,煮飯時須比傳統的米加入更多的水,比例約為米1水1.4左右。

3. 香米飯未食用完,可放置冰箱,香味更濃,口感更Q,適合炒飯料理;香米烹煮稀飯可比美廣東粥,粒粒分明口感Q滑又清爽。

4.日前傳出用香精熏製的黑心香米,林孟輝博士提醒,熏製香米選購時不易辨識,但洗米後香味即散失,所以選用台灣品牌品質較有保證。

新屋特色美食別處找不到

◎ 建業養鵝場及美食館
場長陳燭梅自小照顧鵝60多年,堅持以傳統食料餵養,不餵食動物性蛋白質,鵝肉無腥臭味。鵝種為中國鵝及美國白羅曼混種,生長慢,飼養期約要150天,口感Q中帶軟,較具有香味及嚼勁。自宅的新屋鵝肉美食館,自產自銷,還有產銷履歷,安心又美味,連本地人也極力推薦。 


建業養鵝場場長陳燭梅自小照顧鵝巳有60多年了 

建業養鵝場的鵝肉 
高精度圖片
建業鵝場的小鵝。

◎ 永安客家漁港 全台唯一永安漁港是台灣唯一以客家人為主的漁港,目前正全力打造客家漁港特色,漁市分為生鮮區、乾貨區及熟食區,7月23日曾舉辦客家食神大賽,最後由熟食區的原味海鮮勇奪首獎,37歲廚師鄭絃標作品「天馬行空」,以客家粄條包裹大隻泰國蝦、干貝淋客家桔醬,生猛海鮮又有客家風味,以高分勝出。亞軍珍味生猛海鮮、季軍是海中鱻、圓意客家湯圓、北海岸海鮮館則獲得佳作獎。 


7月23日
曾舉辦客家食神大賽,最後由熟食區的原味海鮮勇奪首獎,廚師鄭絃標和師父廖明政合作創作菜色
 
(天馬行空) 

創作菜色(天馬行空) 

除了獲獎的5家餐廳外,其他15家餐廳也各具特色,像45年老店高平、永安港海產小吃、乾貨區的現炸海鮮,平價又美味人氣指數強強滾。中壢漁會總幹事黃秀燕表示,因為漁會定期休市消毒,衛生局也會不定時抽檢,進到永安漁港你聞不到臭味和油煙味,漁會永續經營的理念,讓消費者玩的開心又吃的放心。◇ 


永安漁港的水天一色  

永安漁港的在地現撈小卷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