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演講/大數據幫忙 全球唯一非營利信評成立
nr.news-republic.com查看原始檔

中研院院士段錦泉
為改革信用評等,中研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座教授段錦泉,累積七年的實驗成果,成立全球唯一、來自亞洲的非營利信用風險平台。段錦泉說,這個信用風險平台是以「公共財」為本,運作模式採「維基百科」精神,並透過大數據科技來達成目標。

中研院院士會議昨主題演講由段錦泉發表「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以公共財為本的信用風險平台」,讓市場上不再僅有標普、惠譽、穆迪等商業性的信評公司。

段錦泉指出,在營收壓力下,信評公司必須反映市場需求,結構上無法避免會有道德風險。從美國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證明信評會受到操縱,信評品質也不可靠。他表示,信評是必須的,要改變的是營利性信評主導的商業模式,讓非營利信評廣泛存在,此時「大數據挺有用的」。

段錦泉推動信用研究行動計畫(CRI),組建觀念最先進、反應最快、涵蓋最廣、運行獨立、高品質且免費、建基於大數據科技的信用分析數據。他採用「選擇性的維基百科模式」,邀請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CRI評級模型的研發,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段錦泉指出,經過七年的大實驗,依靠世界各地信用風險專家的集體智慧和自願參與,建立了涵蓋全球六萬多家上市公司大型數據庫。將大數據轉化成的智能數據,建立起的智能數據庫(違約機率)完全免費,成為不僅能分析個別公司,也能處理各種資產組合的信用分析工具。

段錦泉說,將智能數據進一步轉換成滿足特定需求的行動數據,就是CRI的應用模式,可用於借貸等商業應用、政策分析、金融監管及學術研究,合作伙伴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P2P融資平台、銀行、保險、金融資訊公司等。

段錦泉表示,透過這個大實驗計畫案例,希望能鼓勵更多社會科學家組織各種平台,以新的研究態度和數據科學方法,協助解決大型的社會經濟問題。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士段錦泉昨(5)日指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信評機構評估雷曼兄弟的信用評等完全沒問題,顯示信評業存在極大的道德風險,因此非營利性的信評機構應該廣泛存在,更應當作公共財。

中央研究院第32次院士會議昨日進入第二天議程,院方安排了一系列講座,段錦泉發表「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以公共財為本的信用風險平台」專題演講。

段錦泉在新加坡大學以七年的時間,以大數據的方法,建構涵蓋全球6萬家上市公司、3萬家未上市公司、199個經濟體的信評大數據庫,並針對這些公司做一個月到五年的營運預測。段錦泉說,這個風險智能數據庫稱為CRI,完全對外對外開發、不營利。

段錦泉說,2008年金融危機後讓他開始思索,「賣方信評」可能失準,他指出,全球三大信評公司包括穆迪、標普與惠譽都是營利事業,不免對客戶做出有利的信評,這就是所謂的道德風險。

2009年3月,段錦泉開始倡導新的信用評級改革新,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歷經七年的實驗,將金融大數據轉換為信用智能數據的平台,嘗試將信用智能數據當作公共財,現在已經粗具成果。

段錦泉指出,信評公司會反映衣食父母的需求,段錦泉表示,信評公司不會得罪客戶,以雷曼兄弟為例,國際上三家大信評公司,對雷曼兄弟在金融危機發生前的三年內,評級幾乎不動,換言之,雷曼兄弟債信有問題,但信評卻未針對事實反映。

段錦泉指出,以美國為首的金融大國有意執行金融改革,卻愈改愈糟糕,原因就在於商業信評的營利模式太具體就會發生問題,但應該進一步問的是,難道商業信評沒有替代性方案?他強調,只有把信評大數據化,讓信評成為智能數據並定位為公共財。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聯合報聯合線上

-----------------------------

信用風險(Credit risk)是指交易對手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由於信用風險會對公司或個人的利益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信用風險管理變成很重要的工作,較大的公司常有專門人員,針對各個交易對像的信用狀況作評估來衡量可能的損益以及減低可能的損失。

信用風險管理,指的是針對交易對手、借款人或債券發行人具有違約「可能性」所產生的風險,進行管理。詳細拆分此風險成分,可以區分成「違約機率」、「違約損失率」、「違約曝險額」。

信用風險管理為目前金融業界的最大課題。除了針對「放款部位」進行信用風險管理外,也需要針對其投資的「交易對手」,或「證券發行者」進行信用風險管理。

--------------------------------------------

段錦泉:賣方信評應轉為公共財
2016年07月05日 12:30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5日電)中研院院士段錦泉今天表示,信用評級改革的「公共財」新路線和運行平台,就是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的具體實踐。

中央研究院第32屆的院士會議第二天,安排了一系列講座,包含院士段錦泉以「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以公共財為本的信用風險平台」為題的專題講座。

段錦泉表示,要有效地發揮大數據的潛能,首要努力的是要先將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才能夠成為幫助決策的行動數據。他表示,他提出的信用評級改革的公共財新路線和運行平台,就是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的具體實踐。

段錦泉說,賣方信評有很大的道德風險,雖然廣泛使用,但並不可靠。他舉台積電為例,中華信評給台積電3個A,但中華信評的母公司標普,卻給台積電A+,原因是中華信評是給台灣看的,而標普的信評則是給國際上看的。

他認為營利性的信評需要改變,應將賣方信評轉化為公共財,非營利信評應廣泛存在,同營利性信評一起競爭。

那要如何將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平台?段錦泉說,目前他們正在做的CRI就是將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的體現。這個智能數據庫是完全免費的,像一個可以觸手可及的公共財

並且這個智能數據系統的精進,將是有機性及漸進性的,依靠世界各地信用風險專家的集體智慧及自願參與,就像一個選擇性的維基百科。

段錦泉說,希望更多社會科學家組織各種平台,以新的研究態度及數據科學方法,協助解決大型的社會經濟問題。1050705

-------------------------------------------------

中研院院士段錦泉:信評平台最好是公共財
2016年07月05日 12:52 陳碧芬、王英豪

院士段錦泉演說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
中研院第32次院士會議5日邀請院士段錦泉發表演說。(王英豪攝)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信評業成為眾失之的,中研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講座教授段錦泉上午表示,從美國發起的信評改革,有2010年通過的Dodd-Frank法案等,但也引起信評業的不同反彈,由於信評業為公司亦有盈利的必要,根據他過去7年來的實驗研究,信用評等最好的作法是以「公共財」的作法,包括IP專利等都開放給各界使用。

中研院院士會議上午舉行主題演講,由段錦泉發表「大數據轉化為智能數據—以公共財為本的信用風險平台」,把他自2009年提出的信用評級改革之「公共財」新路線和運行平台構想,在新加坡落實的成果,已然打破標普、惠譽、穆迪三大信評公司的市場寡占。

段錦泉以新加坡國立大學風險管理研究所(RMI)為平台,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支持,每年直接投資200萬美元的資金,執行新加坡公布的「亞洲信用評級倡議」(Credit Rating Initiative),成為世界級的社會科學大實驗,7年來成為國際組織OECD、IMF、全球上市企業的重要諮詢對象。

段錦泉指出,目前國際信評業是賣方信評,存有很大的道德風險,但這也是不可避的事實,業者有股東、市場佔有率等經營要求,需要賺錢,因此存有明顯的缺失。他建議各界,應該有效地發揮大數據的潛能,首要努力是將大數據轉換為智能數據,以方便經過微處理後,成為幫助決策的行動數據,

段錦泉在演講結語時表示,希望能透過這個大實驗的經過,鼓勵更多社會科學家組織各種平台,以新的研究態度和數據科學方法,協助解決大型的社會經濟問題。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