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叟敬老宴/千叟宴/百叟宴/饗老典/一場免費盛宴,有20桌葷的,1桌素的,招待100位65歲以上銀髮族吃飯/有一口飯給人家吃,是最大的福報。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ajY1d
1883-1887年”鹿鳴舘”時代,是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為與世界文明接軌,創設用來進行外交與招待賓客的欧式建築。《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在明治十六~廿年代初的短短幾年間被稱之”鹿鳴舘時代/很少有人知道鹿鳴館,1940年拆毀,更不知道鹿鳴館曾經是近代日本歐化主義的象徵,深意在於修改不平等條約。/“東京俱樂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uRb8vY
------------------------------------
“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后而設的宴會。所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大意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鷹之飛揚)”之句
武舉人於鄉試考中后滿六十周年而人又健在,重逢原科開考,經奏准,一樣與新科武舉人同赴鷹揚宴,這是所謂的重宴鷹揚。由於武將常年為國家戍邊,戰時還要血戰疆場、身先士卒,長壽的武將十分罕見,因而重宴鷹揚這樣的功名比重宴鹿鳴還難得。
古代著名的科擧四宴。 由於科擧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爲文科宴,鷹颺宴、會武宴爲武科宴。
末代科舉狀元竟靠「此」拿下第一?
------------------------
殿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殿試是中國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唐代武則天首創,天授元年(690年)「策貢士於洛成殿」。後於宋開寶六年(973年)成為定例,由皇帝親自在宮殿中主持;有時皇帝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這種形式傳至朝鮮、越南,也由當地的君主或親自、或派大臣主持。通過殿試錄取的就是進士,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中國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把錄取的進士分為甲、乙兩等,到太平興國八年又將進士分為三甲。殿試第一等的稱為「一甲」,賜「進士及第」,只取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等的稱為「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等的稱為「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甲與三甲的第一名都叫傳臚。清康熙年間,謹防作弊,大臣之子弟均置為三甲,即最末甲;一甲狀元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則授官翰林院編修,二甲、三甲進士則分別授庶吉士、主事、知縣等;至二十九日,狀元率所有的進士上表謝恩。
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那人就是後來成為西夏國相的張元;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一般不會黜落考生[1]。但殿試仍會發生「三甲易人」的劇情,閱卷大臣將取錄名次進呈皇帝,皇帝以各種理由(如面貌醜陋、姓名不祥、字跡不佳)擅自變更一甲、二甲、三甲的名次:如明朝的王敬止和張和即因面醜被改為榜眼,正德年間舒芬也因為面貌醜陋差點失去狀元資格。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殿試,原定狀元為孫曰恭;明成祖以「曰恭」二字併在一起為「暴」字,不吉;點另一貢士邢寬為狀元,取意「刑寬」。嘉靖廿三年甲辰殿試,明世宗則以貢士吳情諧音為「無情」,發榜時,將他由原定之狀元貶為探花[2]。
清乾隆以前,並無舉行殿試的固定宮殿。自乾隆始,將殿試場所定為紫禁城中的保和殿;殿試後,在太和殿舉行揭曉儀式。因殿試發榜用黃紙,故稱金榜,又分大小金榜,故考中進士者稱「金榜題名」[3]。《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
-------------------------
中國末代科舉狀元由劉春霖拿下。
攝像者: 圖/史海拾遺
科舉是一種透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源自中國,並傳播至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中國科舉制度,自隋文帝首創,沿用千年,至近代清末止。1904年,清朝「甲辰恩科」為中國的千年科舉劃上了一個句號。
清朝的科舉制度,跟打遊戲闖關差不多。一共有七關,第一關稱為縣試,每三年考二次,考生稱為「童生」,共考六場,第一名稱為「縣案首」。第二關為進學,中秀才後,加試一場,定名次,優秀者分到府學,其餘分到縣學,稱為附生。第三關,稱為鄉試,三年一次,在各省會貢院舉行。一共三場,一天一場,考中了就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即為「大三元」中的第一元。第四關稱為會試,一般在鄉試後的次年二月舉行,各省的舉人都到京城貢院參加考試,公費報銷的,所以也稱為「公車」。也是三場,第一名稱為「會元」,為「三元」中第二元。
據記載,原訂朱汝珍應拿下狀元,但經光緒和慈禧批示後由劉春霖奪得狀元。
攝像者: 圖/史海拾遺
第五關為殿試,一般在4月份舉行,地點是在保和殿,試卷由八位考官閱過,草擬出前十名,進呈御覽,由皇上(還有慈禧)確定前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賜「進士及第」,四至十名賜「進士出身」,其餘的賜同進士出身。第六關朝考,新進士在入職前,還有參加朝考,第一名稱為「朝元」。根據朝考表現,分配崗位。第七關散館。三年實習期滿後,皇帝是主考官,開始正式定崗,比如侍郎、內閣學士等京官,或者是分配到外地做知府等。
1904年的會試和殿試,由於正好是慈禧的七十大壽,為了賀壽,改稱「甲辰恩科」。由於京城貢院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壞,這一年的會試,沒能按照傳統在京城舉行,改在開封考試。第一場考史論,共五篇,其中有一題為「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第二場考各國政治,例如有一題為「美國禁止華工,久而成苛例,十年期滿,急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企保護華僑策」。第三場考《四書》《五經》,例如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最終經過三天的考試,考官們將焦點集中在福建人林志烜和湖南人譚廷闓二人身上,會元在這二人中產生。二人各方面都難分高下,最後還是湖南人面子大,在其中一位湖南考官張百熙的強力支持下,其他考官也都賣他面子,最終譚廷闓成為會元。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幫進士都被公派留學。
攝像者: 圖/史海拾遺
到了殿試時,考的是策題四道。例如其中第三道為「古之理財,與各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最終幾位主考官商議後定下名次,呈給光緒和慈禧。呈上去的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後第三,商衍鎏第四。不過最後,經過光緒和慈禧的欽定,最終的名次變成了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第四名張啟後。為什麼慈禧和光緒要將第一、二名對調呢?沒有一個十分確切的說法,不過史家有一些推測。
第一種說法是字的問題,《瓜圍述異》記載,慈禧喜歡疏淡細筆,而朱汝珍用筆較重,因此不和太后的心意,因此將一、二對調,另外探花商衍鎏曾說,主考官陸潤癢告訴他,光緒看了覺得第二名字比第一名好,第四名的對策比第三名好,因此一二對調,三四對調。第二種說法,民間的說法認為,慈禧不喜歡廣東人(朱汝珍是廣東人),在加上朱汝珍的名字中有個珍妃的「珍」字,也令慈禧厭惡,而劉春霖是直隸肅寧人,有「肅靜安寧」之意,再加上當時北方大旱,「春霖」二字甚和慈禧心意。於是調換順序。
最終,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幫進士都被公派留學,清政府本來對他們寄予厚望,卻不曾想,清政府最終沒能等到他們發光發熱的那一天就垮臺了。而這批人,最終在辛亥之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那個時代的幾乎各個領域和勢力,都要「甲辰進士」的身影,他們有的成為英雄為國出力,有的則泯然眾人,被歷史遺忘。
------------------------------------------
古代學子如何慶祝科舉中榜?宴請規格遠超現代
倪方六 朱上堅
2012年09月28日09:03 來源:深圳晚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由於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宴請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后而設的宴會。古代科舉,自隋朝開始,武科殿試發榜后都要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
吹笙鼓簧,宴樂熙和,在文化品格上顯得超邁脫俗。
我們知道,高考發榜后,隨之而來的是應接不暇的宴請。考生請師長,稱為“謝師宴”﹔親朋請考生,稱為“恭賀宴”﹔同學之間相請,稱為“告別宴”。
古代學子科舉中榜后,也喜好宴請慶祝,而且其規格、花費甚至遠超現代。由於科舉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宴請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至於宴請費用,很多時候是由朝廷負責的,還有實行AA制的。
文有鹿鳴瓊林
“鹿鳴宴”是為鄉試后新科舉人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放在發榜的次日。“鹿鳴宴”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是在周代“鄉飲酒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實際上,鹿鳴宴的形式一開始並非如此規范完整,最初的鄉飲酒禮並無繁瑣的儀禮,只是農閑季節鄉人相聚宴飲的一種民間活動。鄉飲酒禮的歷史早見於“周王宴會群臣賓客”。然而,《詩經》最早產生於西周,所以《鹿鳴》之章最早應是在西周時期被納入鄉飲酒禮的宴曲之中。在鹿鳴宴濫觴的唐代,鹿鳴宴已經完成華麗變身。在宴會中,增添《詩經》之《鹿鳴》、《四牡》、《皇皇者華》與《節南山》等樂章,吹笙鼓簧,宴樂熙和,在文化品格上與鄉飲酒禮相比更顯得超邁脫俗。具備了序長幼、別尊卑、敦風勵俗、教化天下等多種功能,鹿鳴宴因此為歷代絕大多數統治者和儒家知識分子所重視,並由此長期盛行不衰。宋代的鹿鳴宴依然非常盛行,主要記載在各文人墨客的詩作中,北宋的鹿鳴宴詩作數目較豐,尤其是在南宋。到后來,菜肴中真的出現了鹿肉,此宴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這一直盛行到清末。
到宋代,以學子為主角的宴請同樣盛行,聚會的規格更高。在唐代聞喜宴基礎上,出現了相當於國宴的“瓊林宴”。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后,親自宣布登科進士名次,並賜宴慶賀,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瓊林苑”是設在宋京汴京(今開封)城西的皇家花園。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宋朝狀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賜瓊林宴恭和詩》描寫瓊林宴盛況:“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到了元、明、清三代,“瓊林宴”又稱“恩榮宴”。雖名稱不同,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仍可統稱“瓊林宴”。據載,遼也曾設宴招待新科進士,地點在內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宋人,稱之為“瓊林宴”。
武為鷹揚會武
至於武科生,也有相應的宴會,叫“鷹揚宴”和“會武宴”。
“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后而設的宴會。所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大意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鷹之飛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清制,武鄉試發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載:“武鄉試揭曉翼日,燕(宴)監射主考執事各官及武舉於順天府,曰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按照規定,武舉人於鄉試考中后滿六十周年而人又健在,重逢原科開考,經奏准,一樣與新科武舉人同赴鷹揚宴,這是所謂的重宴鷹揚。由於武將常年為國家戍邊,戰時還要血戰疆場、身先士卒,長壽的武將十分罕見,因而重宴鷹揚這樣的功名比重宴鹿鳴還難得。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一:“文官重賦《鹿鳴》,重宴瓊林者,屢見記載。武科雖亦有重赴鷹揚宴之典,而見之例案者,僅嘉慶十五年陝西巡撫奏朝邑武舉藺延薦,系乾隆午中式,現在重遇庚午科,奏乞恩施,奉旨賞千總銜,重赴鷹揚筵宴。”
“會武宴”是武科考殿試發榜后舉行的宴會。古代科舉,自隋朝開始,武科殿試發榜后都要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這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舉》中也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清梁章巨《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雲:“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AA制到朝廷買單
現代同學聚會流行AA制消費方式,古代也是這樣。及第學子聚會,很多情況下都是每人出份子,即“醵錢”。“醵”字本義便是湊錢喝酒,聚會時甚至連酒具都是自帶的。與AA制稍有區別的是,有時份子錢並不是平均分攤,比如狀元等排名靠前的學子,份子錢可能要多出一些。
唐代著名的聞喜宴,是新科進士參加的第一個上規模的聚會,又叫“敕下宴”。在禮部發榜后、敕令發下來的當天舉行,地點選在長安城內皇家園林內的曲江池。聞喜宴最初便是及第學子湊錢喝酒,所以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解釋此詞條時稱為“醵錢於曲江”。雖然是學子自己湊份子聚會,朝廷也會有所表示,如在晚唐時期,皇家會賞賜宮廷美食,“賜進士紅綾餅各一枚”。
到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當皇帝的五代后唐時,湊份子吃聞喜宴的現象才發生改變,天成二年(927年),及第學子聚會不再“醵錢”,吃喝開始由朝廷買單。據《舊五代史·唐書》記載,“新及第進士有聞喜宴,逐年賜錢四十萬”。宋代繼承了后唐的做法,新科進士聚會也不要學子湊份子,賜錢更多。據宋人王公式《燕翼詒謀錄》所記,熙寧六年(1073年)三月,趙頊(宋神宗)賜給進士“及第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到元佑三年(1088年)三月,宋哲宗趙煦賜錢又有所增,“詔復增進士錢百萬”,並賜“酒五百壺”。
科舉及第學子的宴會活動有很多。在唐代,與聞喜宴相呼應的是“關宴”,這是新科進士在京城的最后一次大規模聚會。因為也在曲江一帶舉行,故又稱“曲江關宴”,或“曲江會”。關宴的費用則全是學子自己掏,朝廷沒有一點賞賜。這相當於現在同學之間的告別宴會。吃了關宴后,大家便各奔東西、各赴前程了,因此關宴又被稱作“離會”。雖然關宴是自掏腰包,但並不需要自己張羅,一般由相當於現在公關公司性質的“進士團”操辦。
---------------
升學宴在古代已盛行 還有“文科”“武科”之分
李小米
2016年05月19日10:11 來源:燕趙晚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文科”中,還有“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相沿通稱為“瓊林宴”。后來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老王的兒子考上了北京一所重點大學,在微信裡邀請我去吃升學宴。老王說,古人也要辦升學宴,我咋不辦呢,難道我還趕不上古人?
原來,升學宴在古代已盛行,還有“文科”和“武科”之分。
文科中榜后,要舉行“鹿鳴宴”的專場宴會。鹿鳴宴的最初,只是農閑季節鄉人相聚宴飲的一種民間活動。到了唐代,鹿鳴宴華麗轉身,成為那個朝代的升學宴。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安排在發榜次日。“鹿鳴宴”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是在周代“鄉飲酒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后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橫溢。這種以鹿為喻,展示君子曠達之風的胸懷,是要中榜的寒窗學子,心懷感恩。到了宋代,“鹿鳴宴”依然經久不衰,到后來,菜肴中居然真的出現了鹿肉,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據傳一直盛行到了清末。鹿一旦成了盤中餐,似乎就有點過分了。我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出席這樣的鹿宴時,哪怕有蘇東坡他們在場,我也一定會大聲疾呼:別吃了,別吃了,聽聽鹿的哀鳴吧!
“文科”中,還有“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相沿通稱為“瓊林宴”。后來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再說說“鷹揚宴”,它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后而設的宴會。何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清制,武鄉試發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此外,武科還有“會武宴”。在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中這樣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還有一個顯得悲催的人,他就是范進,中了舉人以后,欣喜若狂,卻因為一口痰堵住了喉嚨,變得神智不清,瘋瘋傻傻,家人正准備殺豬慶賀時,卻遇到了這樣一個“癲子”,升學宴就隻有臨時取消了。還是低調一點吧,免得鄉人看笑話。
-------------------------
鹿鳴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鹿鳴宴,為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始於唐代。
概述
唐代州縣一級的考試稱為解試,得中者稱鄉貢,亦稱舉人。鹿鳴宴就是為鄉試後新科舉人所設的宴會,因宴席中要唱吟《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而取名為鹿鳴宴。此宴設於鄉試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請之人除了新科舉子之外,還有稱為內外簾官等考場工作人員。明清兩代沿襲唐例,鹿鳴宴同為地方長官宴請鄉試中舉的學子。清代鹿鳴宴更為隆重,宴會由省內巡撫所主持,即宴請新科舉人,也同時招待考官,席間不僅唱《鹿鳴》詩,還跳魁星舞,規模宏大且場面熱鬧。
在唐至清代的科舉和教育體系中延續千年的鹿鳴宴,在主要是為得解舉子餞行、勵志的北宋,還相對普及;但在南宋則更多地強調鹿鳴宴古禮儀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復,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縟節又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使之幾近廢禮。
來源傳說
鹿鳴宴得名於明朝皇帝宴請科舉學子以「鹿」為主脯的宮廷御膳,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的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
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徵「祿」的含義,以此為升官發財的盼望,而新科入舉乃是入「祿」之始。但由於古代人們自謙含蓄,並不願將財富放在嘴邊,因為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的,於是取了「鹿鳴」這麼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鹿鳴宴典故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該詩有宴請、招集賢臣之意,因此將招待新科進士的宴會稱為鹿鳴宴,有讚美新科進士將為國之棟樑之意。
----------------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3、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鹿鳴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了一千多年。在主要是為得解舉子餞行、勵志的。在北宋,鹿鳴宴還相對普及;南宋則更多地強調鹿鳴宴古禮儀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復,但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縟節又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使之難以為繼,故幾成廢禮。
中文名 鹿鳴宴 釋 義 為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 始 於 唐代 由 來 宴會中唱《詩經》中的“鹿鳴”詩
釋義
1、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簾官等,歌《詩經》中《鹿鳴》篇,司稱“鹿鳴宴”。《新唐書.選舉誌上》:“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取不繇館、學者,謂之' 鄉貢 '皆懷牒自列於州、縣。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通禮》:順天鄉試揭曉翼日,燕主考、同考、執事各民及鄉貢士於順天府,曰鹿鳴燕,以府尹主席。”燕,同“宴”。
2、宋代殿試文武兩榜狀元設宴,同年團拜,亦稱“鹿鳴宴”。宋吳自牧《夢粱錄 ·士人赴殿試唱名》:“帥漕與殿步司排羅鞍馬儀杖,迎引文武三魁,各乘馬帶羞帽到院,安泊款待.... ..兩狀元差委同年進士充本局職事官,措置題名登科錄。帥司差拔六局人員,安撫司關借銀器等物,差拔妓樂,就豐豫樓開鹿鳴晏,同年人俱赴團拜於樓下。”
3、鹿鳴宴這是古時地方官祝賀考中貢生或舉人的“鄉飲酒”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此。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鹿鳴》原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樂歌,一共有三章,三章頭一句分別是“呦呦鹿嗚,食野之蘋”。“ 呦呦鹿鳴,食野之嵩”。“呦呦鹿鳴,食野之芩。”其意為鹿子發現了美食不忘夥伴,發出“呦呦”叫聲招呼同類一塊進食。古人認為此舉為美德,於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請同僚及當地舉人和地方豪紳,用此舉來收買人心,展示自己禮賢下士。古人還認為樂歌“用之於賓宴則君臣和”,有了美食而不忘其同夥,表示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孫穆子被聘到晉國為相,晉悼公辦飲宴款待嘉賓,席間即頌《鹿鳴》三章。不過此宴只是發達地區才認為時尚,窮困之地卻不時興,民國以後消失殆盡。
鹿鳴宴詩
鹿鳴宴曾在唐至清代的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了一千多年。主要是為得解舉子餞行、勵志的。在北宋,鹿鳴宴還相對普及;南宋則更多地強調鹿鳴宴古禮儀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復,但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縟節又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使之難以為繼,故幾成廢禮。現存宋人鹿鳴宴詩總體成就不高,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鹿鳴宴詩尚有閱讀的價值。
鹿鳴宴這個封建時代的嘉禮,曾在唐至清代的科舉和教育文化體系中延續了一千多年。鹿鳴宴源於周代興賢能的鄉飲酒禮,《儀禮·鄉飲酒禮》賈公彥疏引鄭(玄)目錄雲:“諸侯之鄉大夫,三年大比,獻賢者能者於其君,以禮賓之,與之飲酒。”則此禮一開始就與地方向國君獻賢能有關,故唐以後很自然地被引進為科舉禮儀。又《禮記·鄉飲酒義》有“工入,升歌三終 ”語,孔穎達疏:“'工入,升歌三終'者,謂升堂歌《鹿鳴》、《四牡》、 《皇皇者華》,每一篇而一終也。”因升堂樂首奏《鹿鳴》,故稱“鹿鳴宴”。《宋史》卷114《鄉飲酒禮》謂該禮有三種類型:一是鄉大夫三年大比,興賢者能者,於是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以禮賓之”;二是祭祀時飲酒於序,以正齒位;三是春秋習射,先行鄉飲禮。
緣由
鹿鳴宴得名於明朝皇帝宴請科舉學子以“鹿”為主脯的宮廷御膳,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的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又一說為,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徵“祿”的含義,以此為升官發財的盼望,而新科入舉乃是入“祿”之始。但由於古代人們自謙含蓄,並不願將財富放在嘴邊,因為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的,於是取了“鹿鳴”這麼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
鷹揚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概述
鹿鳴宴、瓊林宴、鷹揚宴、會武宴是科舉制度形成後,漸成成規的「科舉四宴」。
鷹揚宴是科舉制度的宴會之一,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威武如鷹之飛揚的意思。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後,由地方官員宴請武舉進士,相當於文科舉的鹿鳴宴。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會武宴,規模比鷹揚宴更大,相當於文科舉的瓊林宴。
記載
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舉》中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雲:「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科舉制度中, 武科鄉試放榜后, 考官和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一: “文官重賦《鹿鳴》, 重宴瓊林者, 屢見記載。 武科雖亦有重赴鷹揚宴之典, 而見之例案者, 僅 嘉慶 十五年 陜西 巡撫奏 朝邑 武舉 藺廷薦 , 系 乾隆 庚午中式, 現在重遇庚午科, 奏乞恩施。 奉旨賞千總銜, 重赴鷹揚筵宴。”參閱《清會典事例‧禮部‧賜燕》。
---------------------------
瓊林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瓊林宴是中國古代朝廷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始於北宋,元明清沿用此例,改稱恩榮宴。
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至政和二年(1112年),天子在發榜之後,於瓊林苑賜宴新科進士,故而得名。此後雖然賜宴並非其地,仍襲用此名。
------------------------------
會武宴(會武宴),行科舉制度時,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的公宴。《明史·李鉞傳》:“中府官之有會武宴,猶禮部之有恩榮宴也。”
會武宴
行科擧制度時,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擧行的公宴。
本段概述
爲了籠絡天下士人通過科擧考試,踏上仕途爲統治者效勞,古代科擧制度還組織顺利通過科擧考試的士子參加由官方、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恩典,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擧四宴。 由於科擧制度自唐代以來,分設文武兩科,故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爲文科宴,鷹颺宴、會武宴爲武科宴。
顧名思義,會武宴也是一種武科賀宴。古代科擧,自唐開始,武科殿試放榜後都要在兵部爲武科新進士擧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這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擧》中也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清梁章钜《浪蹟叢談·武生武擧》也雲:“文稱鹿鳴宴,武稱鷹颺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會武宴”規模排場更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颺宴要氣派得多。
武科殿試放榜後,於兵部擧行之宴饗,規模排場,雄偉壯觀,群英聚會,盛況空前,肇始唐朝,延至於清,故名:「會武宴」。蓋以武會友,必精武藝十八事。十八事者,褚人《穫堅瓠集》雲:「一弓、二弩、三鎗、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我昔曾練武,今觀頗慚赧!---十八般武藝
本段詳解
殿試亦稱廷試。顺治二年定,會試之後,即於十月内擧行殿試,由有關部門將殿試策文及考試馬步射、弓刀石和傳臚日期擬定上奏,皇帝將於開始之日親臨西苑中南海紫光閣閱黄冊,考試馬射,第二日考試步射及開弓、舞刀、掇石(不久改爲第一日考試馬步射,第二日考試弓刀石),第三日皇帝欽定甲第,交讀卷官填榜傳臚。一甲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二甲若幹名賜武進士出身,三甲若幹名賜同武進士出身,一甲一、二、三名分别稱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關於武殿試的場景,乾隆時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的《國朝宮史》卷五《典禮一·紫光閣武試儀》一節中有詳細記載,因原文較長,此不援引。
殿試提調官以兵部滿、漢堂官職官開列,讀卷官四人從内閣、吏戶禮刑工五部及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詹事府各堂官内選取,監試官以都察院御史任,掌卷、受卷、彌封官以内閣、翰林院、詹事府、六科及兵部司官、筆帖式任,巡綽官用鑾儀衛,填榜官用内閣中書或兵部司官、筆帖式,印卷官用兵部司官、筆帖式,供給官用光祿寺官或兵部司官、筆帖式。
殿試日期,臨時由部請旨決定,初定於十月初四日試策一道,初五、初六日試馬步箭及開弓、舞刀、掇石。地點或在瀛台,或在景山,由兵部在考試之前請旨定奪,康熙四十五年之後,地點或在暢春園西廠。
武進士傳臚在太和殿,日期多在十月初七日,唱行禮結束後,讚禮官讚“擧榜”,兵部尚書擧榜出,至丹陛下授司官,由中路捧榜至午門前,跪設龍亭内,行三叩禮,鑾儀衛校尉抬亭,樂部作樂在前引導,至長安門外張掛。賜狀元盔甲,諸武進士隨同觀榜(是爲“大金榜”;另還有專門供皇帝覽閱的“小金榜”),巡捕營備繖蓋儀從送武狀元歸第。次日,讀卷執事各官及諸武進士在兵部賜“會武宴”,賜武狀元盔甲、腰刀、繖袋、鞓帶、靴、襪等,並賞給諸武進士銀十兩。武鄉試放榜後賜宴稱“鷹颺宴”,武殿試則稱“會武宴”,清人吳榮光《吾學錄·貢擧》:“《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清人梁章钜《浪蹟叢談·武生武擧》:“文稱鹿鳴宴,武稱鷹颺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
舉子觀榜(明:仇英)
【新三才綜合】科舉考試是古時候選拔官吏的一種考試製度。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後幾經變更,一直沿襲到清光緒三十一 年(1905年),歷時1300多年。科考結束后,順利通過考試的士子被邀請參加由官方、朝廷主辦的盛大慶祝宴會,以示恩典,這就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科舉四宴。
20090624JiangNanGongYuan
明清科舉各級考試名稱
自唐代以來,科舉分設文武兩科,四宴中鹿鳴宴、瓊林宴為文科宴,鷹揚宴、會武宴為武科宴。
20090626TestReviewMing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鹿鳴宴
“鹿鳴宴”是為鄉試后新科舉人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用,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悠悠鹿鳴”……而取名為“鹿鳴宴”有祝賀之意。此宴設於鄉試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請之人除新科舉子外,還有內外簾官(考場工作人員)等。據《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 韓愈在《送楊少尹序》中也寫到“楊君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科舉賀宴為何名叫“鹿鳴”呢?原來,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徵“祿”的意思,新科中舉乃是入“祿”之始,於是就取了“鹿鳴”這個有些詩意的名字。
瓊林宴
“瓊林宴”是為殿試后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始於宋代。宋太祖規定,在殿試後由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並賜宴慶賀。由於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瓊林苑”是設在汴京(今開封)城西的皇家花園。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宋史·樂志四》又載:“政和二年,賜貢士聞喜於辟雍,仍用雅樂,罷瓊林苑宴。”所以政和二年以後,又改稱“聞喜宴”。元、明、清三代,又稱“恩榮宴”。雖名稱不同,其儀式內容大致不變,仍可統稱“瓊林宴”。據載,遼也曾設宴招待新科進士,地點在內果園或禮部,但也沿襲宋人,稱之為“瓊林宴”。
宋朝狀元文天祥曾有一首《御賜瓊林宴恭和詩》描寫瓊林宴盛況:“奉詔新彈入仕冠,重來軒陛望天顏。雲呈五色符旗蓋,露立千官雜佩環。燕席巧臨牛女節,鸞章光映壁奎間。獻詩陳雅愚臣事,況見賡歌氣象還。”
鷹揚宴
“鷹揚宴”是武科考鄉試放榜后而設的宴會。清制,武科鄉試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載:“武鄉試揭曉翼日,燕(宴)監射主考執事各官及武舉於順天府,曰鷹揚燕(宴),儀與鹿鳴燕(宴)同。”
所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之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大意是頌揚太公望的威德如鷹之飛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
會武宴
“全武宴”是武科考殿試放榜后舉行的宴會。自唐開始,武科殿試放榜后都要在兵部為武科新進士舉行宴會,以示慶賀,名曰“會武宴”。這在清吳榮光的《吾學錄·貢舉》中也有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后,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於兵部,曰會武燕(宴)。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武生武舉》也云:“文稱鹿鳴宴,武稱鷹揚宴,人皆知之;文進士稱恩榮宴,而武進士稱會武宴,則罕有知者。”
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群英聚會,盛況空前。對大多士子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視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
升學宴在古代已盛行 鹿鳴宴鷹揚宴瓊林宴
2015-08-18 15:17 | 中新網 | 手機看國搜 | 列印 | 收藏 | 掃描到手機
分享
縮小放大
核心提示:文科中榜後,要舉行“鹿鳴宴”的專場宴會。鹿鳴宴的最初,只是農閒季節鄉人相聚宴飲的一種民間活動。到了唐代,鹿鳴宴華麗轉身,成為那個朝代的升學宴。
老王的兒子考上了北京一所重點大學,在微信裏邀請我去吃升學宴。老王説,古人也要辦升學宴,我咋不辦呢,難道我還趕不上古人?
原來,升學宴在古代已盛行,還有“文科”和“武科”之分。
文科中榜後,要舉行“鹿鳴宴”的專場宴會。鹿鳴宴的最初,只是農閒季節鄉人相聚宴飲的一種民間活動。到了唐代,鹿鳴宴華麗轉身,成為那個朝代的升學宴。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安排在發榜次日。“鹿鳴宴”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是在周代“鄉飲酒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橫溢。這種以鹿為喻,展示君子曠達之風的胸懷,是要中榜的寒窗學子,心懷感恩。到了宋代,“鹿鳴宴”依然經久不衰,到後來,菜肴中居然真的出現了鹿肉,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據傳一直盛行到了清末。鹿一旦成了盤中餐,似乎就有點過分了。我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出席這樣的鹿宴時,哪怕有蘇東坡他們在場,我也一定會大聲疾呼:別吃了,別吃了,聽聽鹿的哀鳴吧!
“文科”中,還有“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于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相沿通稱為“瓊林宴”。後來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再説説“鷹揚宴”,它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後而設的宴會。何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清制,武鄉試發榜後,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此外,武科還有“會武宴”。在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中這樣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于兵部,曰會武燕(宴)。”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還有一個顯得悲催的人,他就是范進,中了舉人以後,欣喜若狂,卻因為一口痰堵住了喉嚨,變得神智不清,瘋瘋傻傻,家人正準備殺豬慶賀時,卻遇到了這樣一個“癲子”,升學宴就只有臨時取消了。還是低調一點吧,免得鄉人看笑話。
------------------
升學宴在古代已盛行,還有“文科”和“武科”之分。
文科中榜後,要舉行“鹿鳴宴”的專場宴會。鹿鳴宴的最初,只是農閒季節鄉人相聚宴飲的一種民間活動。到了唐代,鹿鳴宴華麗轉身,成為那個朝代的升學宴。據《新唐書·選舉志》記載,“鹿鳴宴”是唐代地方官員為本地新科舉人舉辦的一種宴請,時間一般安排在發榜次日。“鹿鳴宴”因宴會上演奏《詩經》中的《鹿鳴》篇助興而得名,是在周代“鄉飲酒禮”基礎上演變而來的聚會形式。飲宴之中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顯示某公才華橫溢。這種以鹿為喻,展示君子曠達之風的胸懷,是要中榜的寒窗學子,心懷感恩。到了宋代,“鹿鳴宴”依然經久不衰,到後來,菜肴中居然真的出現了鹿肉,成了名副其實的“鹿鳴宴”,據傳一直盛行到了清末。鹿一旦成了盤中餐,似乎就有點過分了。我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出席這樣的鹿宴時,哪怕有蘇東坡他們在場,我也一定會大聲疾呼:別吃了,別吃了,聽聽鹿的哀鳴吧!
“文科”中,還有“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于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相沿通稱為“瓊林宴”。後來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再說說“鷹揚宴”,它是武科考鄉試發榜後而設的宴會。何謂“鷹揚”,乃是威武如鷹飛揚之意,取自《詩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之句。鷹揚既是對新科武舉人的勉勵,又是考官們的自詡。清制,武鄉試發榜後,考官和考中武舉者要共同參宴慶賀,其宴就叫“鷹揚宴”。此外,武科還有“會武宴”。在清吳榮光《吾學錄·貢舉》中這樣記載:“《通禮》武殿試傳臚後,燕(宴)有事各官暨諸進士于兵部,曰會武燕(宴)。”武科殿試不同於武科鄉試,故會武宴的規模比鷹揚宴要氣派得多,排場浩大,群英聚會,盛況空前。
還有一個顯得悲催的人,他就是范進,中了舉人以後,欣喜若狂,卻因為一口痰堵住了喉嚨,變得神智不清,瘋瘋傻傻,家人正準備殺豬慶賀時,卻遇到了這樣一個“癲子”,升學宴就只有臨時取消了。還是低調一點吧,免得鄉人看笑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