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清三隱/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賢二大士化身+豐干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 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 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幾年, 你且看他。」/豐干禪師就跟太守說了:寒山拾得不是普通人,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的化身。這個時候寒山拾得就說:彌陀多嘴!從此就不見了,走了。身份曝露不行的,就趕快走吧。這就是寒山拾得一些事情,而豐干禪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8VHP2b
和合二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UwfgxK
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聖,為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為拾得與寒山兩位名僧之合稱。相傳兩位高僧因為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
據說,寒山、拾得兩人曾入主蘇州普明院,廣興佛法。後普明院易名為「寒山寺」以紀念之。
傳說中寒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拾得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清朝雍正帝冊封寒山為「妙覺普渡和聖寒山大士」簡稱「和聖」,拾得為「妙覺普渡合聖拾得大士」,簡稱「合聖」。
寒山、拾得
寒山,唐太宗貞觀時期的僧侶,能作詩,隱居於浙江天台山的寒巖洞(寒山)。因姓氏、法號不詳,人稱「寒山」,又稱「寒山子」或「貧子」,唐台州刺史閭邱胤撰《寒山子詩集傳》與宋僧贊寧著《宋高僧傳》有傳。
拾得,本是棄兒,國清寺豐干禪師外出拾回,故稱「拾得」,後來出家,成為國清寺的和尚,掌管食堂香燈。
寒山與天台國清寺的拾得和尚是至交,兩人常結伴雲遊四方,喜愛吟詩作偈。拾得後來待在廚房做雜務,常把殘食盛放竹筒裡,讓寒山帶回充飢。
據說,寒山、拾得兩人曾入主蘇州普明院,廣興佛法。後普明院易名為「寒山寺」以紀念之。
忍耐歌
因陀羅《寒山拾得圖》,元・14世紀 紙本墨畫(日本國寶),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四仙拱壽圖(縱98.3厘米 橫143.8厘米)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畫中拾得踏著帚,寒山踏著蕉葉,李鐵拐踏著拐杖,劉海蟾騎著三足金蟾,騎著鶴是壽星,明代商喜繪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無普賢,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箭,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
「和合二仙」的傳說
據民間的傳說,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的倆兄弟,本是文殊及普賢菩薩的轉世,玉皇大帝為了考驗兩人,於是用「分魂術」變了一位白蓮姑娘的女子出來,而且令倆兄弟同時愛上這女子。當哥哥寒山發現弟弟和自己的未婚妻是一對戀人後,於是出家為僧。弟弟千山萬苦找到哥哥得悉真相後,亦跟哥哥遁入空門。白蓮也被他倆兄弟的真情感動,於是變賣家財,資助二人蓋建寒山寺。即古詩中的「姑蘇城外寒山寺。」
在玉帝想封寒山及拾得為「和合二仙」之前,卻先問如來佛祖的意見,但如來佛祖竟說應封萬回為「和合二仙」。
關於萬回亦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一個叫萬回的人因為兄長遠赴戰場,因父母掛念而終日哭啼,於是他隻身前往戰場探望兄長。兩地相隔萬里之遙,他竟可以朝去夕返,故名「萬回」,民間俗稱「萬回哥哥」。第二個版本︰一個叫「萬」,一個叫「回」的倆兄弟,萬為見萬里之外的弟弟,能即日往返。
<蘋果日報>
20040419
和合二仙大旺情緣
<東方日報>
19980915
拜和合二仙冇甩拖
無論第一個版本,還是第二個版本,也是體現了他們為了家庭和合而不怕艱難險阻,是人間團結友愛的精神代表。
後來玉帝想出一個辦法,佛家供萬回為「和合之神」,道家供寒山、拾得為「和合之仙」。直至清代雍正時,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民間亦多以此倆人為「和合二仙」。
「和合」象徵和諧好合
民間流傳的「和合二仙」圖或塑像,兩個肥胖的小男孩,一持荷花,一捧圓盒,笑嘻嘻的十分可愛,而「荷」諧音是「和」﹔「盒」的諧音是「合」,因而「和合」被理解為「和諧好合,全家和好」的意思。因此,「和合二仙」的年畫、泥塑的人像一經問世,便大受歡迎,更有新婚夫婦在婚禮現場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或在新房內擺放「和合二仙」的泥塑像,寓意是和(荷)諧皆老,百年好合(盒),以圖吉利。經過長期的流傳及演變,已成為現今象徵男女相親相愛的神仙。之前無線電視播放的「翡翠戀曲」,劇中說若向「和合二仙」許願,便能得到美滿的姻緣,由此可見,「和合二仙」的形象深入民心。
----------------------------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是漢族民間傳說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聖。相傳唐人有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掛念而哭泣,逐往戰場探親。萬里之遙,朝發夕返,故名“ 萬回 ”,漢族民間俗稱“ 萬回哥哥 ”。以其像徵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
據至真道人講述,民間以和合為掌管婚姻的喜神,並有“ 歡天喜地 ”的別稱。人們圖繪、模塑他們的形象,用來祝福。圖中的和合二仙是兩個蓬頭、笑面、赤腳的小孩模樣,一個持盛開的荷花,一個捧有蓋的圓盒(或一如意、一寶珠,取和[荷]諧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像多在婚禮時陳列懸掛,或者常年懸掛在堂中,取諧好吉利之意。[1]
角色設定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
至清代雍正時,復以唐代詩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 寒山寺 ”。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於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於廳堂,以圖吉利。在我國傳統的婚禮喜慶儀式上,常常掛有和合二仙的畫軸。但見面軸之上兩位活潑可愛,長髮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盒中飛出五隻蝙蝠,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人們藉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亦稱“和合二聖”。
歷史由來
至清代雍正時,復以唐代師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與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與廳堂,以圖吉利。任縣雙蓬頭村在唐朝前稱雙鳳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此村出了“ 哼哈 ”二仙,從不梳頭,村名也以雙蓬頭傳開來,沿用至今。據傳,當時留壘村有一名孤兒叫石德,家庭貧窮,給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雙蓬頭村也有一位與石德命運相同的孤兒,叫寒山。他們倆經常一塊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親如兄弟。那時,這一帶是大陸澤南端,經常發大水,河流縱橫,長滿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飽,餓了就挖蓮藕、摘蓮子、捉青蛙,然後高興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當他們開懷大笑時,就會刮起一陣旋風,聚來一堆柴火。他們用柴火把那些東西燒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來。
人物經歷
傳說一
和合二仙是我國漢族民間的愛神。他們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講究的。那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是像徵“好合”的意思,而五隻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大吉大利。實際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並非仙人,他 們都是唐代人。他們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個詩僧,怪僧,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巖,因名寒山。寒山的詩寫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和尚們都說他瘋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國清寺曾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們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乾和尚化緣路過其處,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寺中撫養成人,並起名“ 拾得 ”,在天台山國清寺將他受戒為僧拾德受戒後,被派至廚房乾雜活。當時寒山還沒到國清寺,但拾德常將一些餘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倆真謂貧賤之交,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見他倆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這兩位繼豐幹以後的唐代高僧,寒山寺。我國漢族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漢族民間愛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 合聖 ”,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其間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著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後壁嵌有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羅聘所繪的寒山拾得寫意畫像石刻。佛殿的後壁嵌有寒山詩 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聽鐘聲,拜和合二仙。
傳說二
唐朝時有個僧人,姓張,此人生性癡愚,他有個哥哥在邊東當兵,久絕音訊,其父母日夜涕泣想念,於是他出門如飛,一日往返行萬里,並帶回一封哥哥筆蹟的家書給父母,故被號為“ 萬回 ”,張萬回形狀怪異,傳說是菩薩轉世,因犯錯被佛祖貶到人間,唐高宗曾把萬回召入宮,武則天還送他錦袍玉帶,他所說之事多有應驗,萬回死後,宮廷、漢族民間都奉祭他,認為此人能未卜先知,排解禍難,而唐明皇亦封萬里為聖僧,後人視為“團圓之神”,稱之為“和合”。
宋時,老百姓在節日要祭萬回,相信能使萬里之外的親人回家團圓。由於其名稱為“和合”,後世的人認為和合應該是兩位神靈的合稱,就是“寒山”和“拾得”,經過長期的流傳,和合亦輾轉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傳說三
很久很久以前,華山的雲台峰上,住著一位修道者,他帶領兩個徒弟專心致志地修道煉丹。為了找回藥材,老師父每天一早,就背上背筐,荷著藥鋤,走出廟門,步遍、峰、嶺、溝、坡,尋找藥材,直到日落西山時才回來。
一天,他正在山間挖藥,忽然來了兩個頭結髮髻,身穿紅色肚兜的胖娃娃。這兩個天真活潑、跳跳蹦蹦的娃娃一來,就幫著他尋找藥苗。太陽西下,他要回家了,兩個可愛的娃娃也就一跳一蹦地消失在密林裡。一天,兩天,三天,這兩個娃娃天天都是他來則來,他回則回。日子長了,他不由得疑惑起來,到底是誰家這一對既懂事,又勤快的娃娃?一定得弄個清楚才是。
有一天,兩個娃娃又來幫他挖藥,他就說道:“你們是誰家的娃娃?家住哪裡?” “我們是山里的娃娃,就住在這個山里。”兩個娃娃說罷,又跑來跑去,尋找藥苗。“就在這個山里?”他不由得納悶起來……
日落暮臨的時候,當他剛背起裝滿藥草的背筐時,兩個娃娃把手一揚,說:“來日再見!”說畢,邊跳邊笑地跑下山去。這時,他緊跟了幾步,躲在一塊大石後面,雙目一直盯著。但是,兩個娃娃一眨眼就消失在靄靄的煙霧之中了,還是沒有看清楚。
回到廟裡,老道士坐在油燈下,和兩個徒弟一邊擇揀採來的藥材,一邊思索著……說他倆是妖物,從沒見過有害人之意;說他倆是神仙,可也沒見過有神奇的表現。哪究竟是什麼?總得設法知道個究竟。於是,他想啊,想啊,終於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不由得脫口而出地說:“就這樣辦!就這樣辦!”兩個徒弟一聽,笑著問道:“師父,就咋樣辦?”聽徒弟一問,他才醒悟過來,忙掩飾地說“:沒什麼,沒什麼。”
夜半時分,老道士悄悄取出針線包,從中抽一根白線,用針穿好。天剛一亮,他就背上背筐,走出門去,一如既往,兩個娃娃還是高高興興地幫他尋找藥苗。但他卻兩眼緊緊地盯著娃娃,想尋找一個適當的機會,把備好的針線別在他倆任何一個人的身上。當兩個娃娃抱著一大堆草藥,彎腰裝筐的時候,他迅速而輕巧地把早已捏在手中的針線,別在了一個娃娃的背上,隨即和娃娃分手,走回家去。
第二天早晨,老道士仍然背上背筐,荷著藥鋤出了門。但他沒有去挖藥,卻朝著平時兩個娃娃的去向,一路走來,慢步蹀躞的尋覓著精心做的記號,他找啊,找啊,在深溝裡一塊小茅坪上,隱隱看見濃綠的草叢中,一條白線在風中微微飄動。他興匆匆地向前走了幾步,低頭一看,果然是自己的針線附在一個小而茁壯的草葉上。可是細一看,心裡涼了半戴,除了幾根異樣的草苗,任何東西都沒有。他想,反正記號在這裡,就要弄個究竟。於是,他就操起藥鋤,圍著小苗四周挖起來。果然,在很深的土層中,挖出一根很粗的根莖。他順手一拔,原來是一根白光細嫩的大黃芩!他喜滋滋地剛要把黃芩放進筐內,忽然黃芩指著旁邊另一根小草說:“不光是我,還有它呢!”他一聽,又在那根小草周圍挖起來,挖出一看,喝!竟是一根四肢齊全的大人參。他把人參和黃芩放在筐里,就往回走。路上,他走著想著,人參、黃芩都是名藥,真是天賜之物,我何不精心炮製,救濟世人呢。
回到廟裡,他立即另行安置了鍋灶,洗刷了所有器皿,添上特意從“ 玉井 ” (在現今的鎮嶽宮內)中取來的聖潔的玉液,然後把洗淨的人參放在鍋裡煮起來。
第二天,他又要出去挖藥,就用石塊把鍋蓋一壓,對兩個徒弟說:“這藥要燒七天七夜,才能揭鍋蓋。我走後,只用文火燒燉就行。”兩個徒弟按照師父的囑咐用文火燒燉起來。
燉到第五天,兩人邊燉邊議論著,“師父平日製藥, 總是邊做邊教,惟恐咱倆記不牢,可這次偏不叫揭鍋。”這樣一談,都覺得有點蹊蹺,越談越懷疑,越想揭開鍋看看,於是,兩人揭開鍋蓋,不看則已,一看是又驚又喜,燉了幾天的人參,顯得格外白胖,浮游在鍋裡,肥嫩細膩,濃香撲鼻,兩人不由得捏了一塊,嚐了一嚐,叫道:“世上褂姓庋貿緣畝鰨植壞檬蓋蛑齙夭蝗枚!
就這樣,他們吃著燉著,把人參竟吃得光光淨淨。但他倆還是燒著空鍋。
第七日那天,老道士只挖半天藥,就匆匆回來了。他一進廟門,就對兩個徒弟說:“藥燉好了,這下就能炮製出一大堆健心益神、延年益壽的好藥來。”說著搬掉石頭,揭開鍋蓋,一看,人參一點也沒有了,只剩下點湯湯。老道士感到奇怪,抬頭看兩個徒弟,兩人垂下頭一聲不響。老道士明白了,厲聲說:“啊,原來你們兩個孽障把牠吃了!”說著,就拾起捅火棍,劈頭打來。兩個徒弟一見老師父真的動了氣,撒腿就往廟門外跑。老道士見徒弟跑了,心想,自己何必動火,藥沒了上山去再慢慢找尋,徒弟跑了,可到哪裡去找?想到這兒,連忙跑出廟門,大聲喊;“你倆給我回來!”邊喊邊攆。兩個徒弟一看,師父手裡提著捅火棍攆來,越跑越快。老道士一看徒弟不停腳,越急聲越大:“你倆給我回來,你倆給我回來!”前面跑,後面攆,向南跑著,喊著,忽然一聲巨響,眼看兩個徒弟的身子,貼上了西峰北面的大石壁上。老道士“啊呀”一聲,腿一軟,坐在了地上。
從那時起,華山 “ 水簾洞 ”旁的山石上,有了兩個攜手而站的人影,後人把它叫“和合二仙”。你若游到華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可隱約可見。
傳說四
相傳唐人有萬回者,因為兄長遠赴戰場,父母掛念而哭泣,逐往戰場探親。萬里之遙,朝發夕返,故名「萬回」,漢族民間俗稱「萬回哥哥」。以其像徵家人之和合,自宋代開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時,復以唐代詩僧「寒山,拾得」為和合二聖。相傳兩人親如兄弟,共愛一女。臨婚寒山得悉,即離家為僧,拾得亦舍女去尋覓寒山,相會後,兩人俱為僧,立廟「寒山寺」。自是,世傳之和合神像亦一化為二,然而僧狀,猶為蓬頭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圓盒,意為「和(荷)諧合(盒)好」。婚禮之日必掛懸與花燭洞房之中,或常掛與廳堂,以圖吉利。
【和合二仙,寒山詩及忍耐歌】
要過年了,就不能不提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中國漢族民間的喜神。在我國傳統的婚禮喜慶儀式上,常常掛有和合二仙的畫軸。但見面軸之上兩位活潑可愛,長髮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圓盒,盒中飛出五隻蝙蝠,他們相親相愛,笑容滿面,十分惹人喜愛。他們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有講究的。那荷花是並蒂蓮的意思,盒子是像徵"好合"的意思,意為"和(荷)諧合(盒)好"。而五隻蝙蝠,則寓意著五福臨門,真是大吉大利,人們藉此來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相傳和合二仙的寒山和拾德都是唐代天台寺的僧人。關於他們的傳說有兩個版本,一是說寒山和拾得同住一個村子,兩人親如兄弟。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後來拾得要和那個女子結婚,寒山知道後,棄家到蘇州楓橋,削髮為僧。拾得聽說此事後,也舍女來到江南,尋找寒山。探知其住處後,折一盛開的荷花前去見禮。寒山一見,急持一盒齋飯出迎,二人見面,一荷一盒而欣喜若狂,樂極而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開山為廟叫做"寒山寺"。另一說是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個詩僧,曾隱居在天台山寒巖,因名寒山。寒山的詩寫得很美,他在國清寺曾當過廚僧,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拋棄在荒郊,幸虧天台山的高僧豐乾和尚化緣路過其處,他慈悲為懷,把他帶至寺中撫養成人,並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國清寺將他受戒為僧拾德受戒後,被派至廚房乾雜活。當時寒山還沒到國清寺,但拾得常將一些餘羹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他倆真謂貧賤之交,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見他倆如此要好,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德一起當國清寺的廚僧,自此後,他倆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寒山和拾德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答對,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彙編成《寒山子集》三卷。這兩位唐代高僧,於唐代貞觀年間由天台山至蘇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為聞名中外的蘇州寒山寺。我國漢族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和睦友愛的情意,自宋代起就祭祀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這二說似乎後者更可信,或更近情理,前一說有不負責任之嫌,並與主持婚姻愛情之神的形像不符。
姑蘇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終成正果"之處,其間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著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後壁嵌有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羅聘所繪的寒山拾得寫意畫像石刻。佛殿的後壁嵌有寒山詩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聽鐘聲,拜和合二仙,吃碗麵條,象徵新的一年事業順利生活和好。
在佛教中,寒山傳說為文殊菩薩的化身,與師傅豐幹(彌陀),拾德(普賢)並稱為三聖。寒山生性灑脫,不為世俗所羈,其詩清奇雅緻又明白如話,展現心靈世界的寬廣與自在。在《全唐詩》,寒山詩被列為釋家詩之首,共收入303首,編在23卷中。五四運動的新文化健將胡適先生極為推崇寒山的詩,他在公元一九二八年所著的白話文學史中,寒山被認為是唐代早期的三位白話詩人之一。這和五四的新思潮白話文運動有密切的關係。
寒山的詩,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高高頂峰上,四顧極無邊。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閒士。白日遊青山,夜歸岩下睡。""石床臨碧沼,虎鹿每為鄰。自羨幽居樂,是為像外人。""倏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快哉何所依,靜若秋江水。""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其抒發自己參禪的心得體會的詩,空靈飄逸,剔透晶瑩,把人帶到一種毫無菸火氣的玄妙境界。
寒山詩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地位,公認對日本的俳句,短歌有深遠的影響。日本人之所以熱衷寒山詩,一方面可能因為同屬東方人種,在文化心理和文學淵源上有很密切的血緣關係。另一方面,禪宗由中國渡海到東瀛後,成為日本僧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寒山詩中的寒山的詩中有不少禪宗的道理,宗教意味很濃,再者寒山的詩通俗淺顯,簡明流暢也是其中一原因。
進入二十世紀後,寒山居然成為西方嬉皮士的精神領袖,其蓬頭跣足的形象為嬉皮士仿效,特別在美國,寒山詩風行一時,這卻是始料未及的。這有一段文學佳話。美國詩人史奈德在學習日本文化時,為寒山這個衣袍破爛,長發飛揚,在風中大笑的人,以及寒山詩中遺世而獨立的精神,回歸自然的意識而深深吸引,美國嬉皮風潮的代言人,"垮掉的一代"文學代表傑克凱魯亞克與史奈德是至交,深受其影響,他在長篇小說《法丐》中講述了自己與史奈德的友誼,以及後者在翻譯寒山詩並逐步把自己引入禪境的故事。從而在美國掀起"寒山熱"。近期放映的美國大片《冷山》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同名小說在扉頁上有兩句詩,出自寒山的詩,"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這富有禪味的詩,的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然又意味悠長,令人著迷。
從我國漢族民間的喜神,掌管百年好合的婚姻大事,到五四運動推崇的白話詩人;從東鄰日本評價極高,並成為其文化淵源之一的詩僧,到美國嬉皮士的宗師,其因時空轉換而對其形象及詩文的不同解讀,真是大相徑庭,不由不驚詫,扼腕而感嘆。但還有一個的解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不知是藉和合二仙的詩(應該是偽作)表達自己的懦弱膽怯,聽天由命,不當出頭鳥,自掃門前雪,還是表達中國人的智慧,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無為就是有為,為唾面自乾,指望對神明等靠要,白得餡餅的精神洋洋自得。這就是有名的《忍耐歌》。本人才疏學淺,道行不夠,對其高深莫測的文化底蘊和大智慧,的確不懂。
附:寒山、拾得的《忍耐歌》
寒山、拾得笑呵呵,我勸世人要像我。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任他嗔。任他怒。只管寬心大著肚。
終日被人欺。神明天地知。若還存心忍。步步得便宜。
世人欺我。害我打我罵我騙我。如何處之。
禪師答曰:
只管任他。憑他遠他莫要理他。再過幾年看他。
身穿破衲襖。淡飯隨時飽。涕唾在臉上,不棄自乾了。
有人來罵我。我也只說好。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
他也省氣力。我也無煩腦。這個波羅蜜。就是無價寶。
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聽天由命。
聽聽聽。堂前父母須當敬。兄弟同胞要一心。枕邊讒言休要聽。
天天天。天意與人無兩般。為人莫作虧心事。舉頭三尺有青天。
由由由。也有歡喜也有愁。世間苦樂不均事。萬物從天不自由。
命命命。五行八字皆前定。切莫算計他人有。富貴貧窮都是命。
安分守己。
安安安。夜間一宿日三餐。非干己事休招惹。身得安時夢也安。
分分分。今生衣祿前生定。休將巧計害他人。兒孫自有兒孫福。
守守守。命理有時終須有。莫恨貧苦怨爹娘。兒孫兄弟常相守。
己己己。別人閒事不要理。休言長短去笑人。何不將心諒自己。
歷史記載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馀》卷二三雲:“宋時,杭城以臘月祀萬回哥哥,其像蓬頭笑面,身著綠衣,左手擎鼓,右手執棒,雲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萬里外亦能回來,故曰萬回。今其祀絕矣”。
清翟灝《通俗編》(無不宣齋本)卷十九“ 和合二聖 ”條云:“今和合以二神並祀,而萬回僅一人,不可以當之。C”。似寒山、拾得即和合二聖者。
然和合又稱二仙,如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雲:“說話間,四靈大仙過去,只見福、祿、壽、財、喜五位星君,同著木公、老君、彭祖、張仙、月老、劉海蟾、和合二仙,也遠遠而來”。舊時其中像常繪作蓬頭笑面之二人,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荷)揩合(盒)好之意,於婚禮時陳列懸掛。或常年懸掛於中堂,取諧好吉利之意。初本祀萬回,萬回兄戍安西,父母遣其問訊,朝賚所備往,夕返其家,日行萬里有餘,故號萬回,此亦家人和合之意,故宋時祀以為和合之神。
然《周禮·地宮·媒氏》疏云:“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此“和合”之正解。故在漢族民間傳說中,此家人和合之神遂逐漸演變為婚姻和合之神,原作蓬頭笑面擎鼓執棒之一神圖像者,遂化身為一持荷、一捧盒之二圖像。和合神亦改稱為和合二聖或和合二仙。
《漢族民間文學》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載《“和合二仙”傳友情》,則仍以和合二仙為寒山、拾得。其故事略云: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遠村,雖異姓而親如弟兄。寒山年略長,與拾得共愛一女而寒山不知 ,臨婚始知,乃棄家去江南蘇州何山楓橋,削髮為僧,結庵修行。拾得亦舍女往覓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盛開荷花而前往禮之;寒山見拾得來,亦急持一盛齋飯之盒出迎。二人喜極,相向而舞。遂俱為僧,開山立廟曰寒山寺”。直到現在,(蘇州)寒山寺裡還存著一塊青山碑,碑上刻著見兄弟倆的形象,上面寫著寒山、拾得的名字。但是老百姓不識字,歷代來只知道一個拿'荷',一個'盒',因此稱之為' 和合二仙' ”。
年畫作品
和合二仙是漢族民間最受歡迎的神之一,他們在寺廟供奉的不多,而多見於年畫和門神畫中:畫中的和合二人是兩個胖胖的仙童,一個穿紅緞子衣物,一個著綠緞子衣物;一人高舉一朵綻開的荷花,一個手捧一個篾盒。
武強年畫《和合二仙》
武強年畫《和合二仙》
二人都扎著丫角髻,露出興高采烈的神氣。有時,和合又作為配祀的神,與財神、福神等一同出現,象徵福氣、財氣和歡樂。在《周禮·地官》中,有“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意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圖也常懸掛於婚禮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滿。古時和合二仙的畫上,還配有一句四言詩:
和氣乃眾合,
合心則事和;
世人能和合,
快活樂如何?
【特別的瓷器】
清代的瓷器上繪有一笑面和尚,旁邊有一隻喜鵲叼著一封書簡的圖案,這也應是萬回和尚之表敘,較為特別。
傳統圖案
和合二仙,又稱“ 和合二聖 ”。即指寒山和拾德,他們兩位都是唐代的高僧,後來演變為古代的神仙。他們手中一人執荷花,一人捧盒,盒蓋稍微掀起,內有一群蝙蝠,從盒內飛出。“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好合之意。紋樣以此內容組成,常見用於木雕、漆畫、磚刻、刺繡、剪紙和木版年畫等處。
--------------------------------------
文史漫談:器量寬厚 青史留名的故事
蘇軾的《留侯論》中有這樣的描述,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在非原則的問題上或在個人的利益上,遇到羞辱、言辭激烈的攻擊時,忍而不發、泰然處之是一種大智慧;以平和的心態、寬容大度的面對別人的意見和批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並不容易做到,但是當遭遇人生的挫折和受到侮辱屈辱的時候,在得失榮辱面前,淡定從容、寬忍大度的理智應對,往往事情會出現轉機,開闢另一番景象。忍是避禍修福的良方。史籍中不乏鮮活的記載。
器量寬厚的婁師德
唐朝婁師德的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臨行之時,婁師德問道:「我是宰相,你也擔任州牧,我們家太過榮寵,會招人嫉妒,應該怎樣才能保全性命呢?」弟弟道:「今後即使有人吐我一臉口水,我也不敢還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絕不讓你擔心。」婁師德道:「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人家朝你臉上吐口水,是對你發怒。你把口水擦了,說明你不滿,會使人家更加發怒。你應該笑著接受,讓唾沫不擦自乾。」後來「唾面自乾」變為成語,比喻受了侮辱卻極度忍耐,絕對不加以反抗。
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擔任宰相。狄仁傑拜相後,對此絲毫不知,多次排擠他,將他放了外任。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僚,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然後拿出當初婁師德舉薦的奏章。狄仁傑大慚,歎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講過,「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識量過人者能之。」婁師德器量寬厚,能夠「唾面自乾」,其忍的功夫是非常深的。作為唐朝的宰相、名將,婁師德以謹慎忍讓的高尚品格而載入史冊。
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青史留美名
周瑜為人謙恭有禮,孫權雖然視周瑜為兄長,但是周瑜從來都不會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周瑜為人也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
陳壽在《三國志》中讚揚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周瑜年少而有才學,高挑有姿容。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自此對周瑜改觀,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譯文: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據《三國志》記載,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同程普、黃蓋等人齊心協力,最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讚美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面對程普的羞辱,周瑜處處以大局為重,沒有和程普斤斤計較,忍讓再三,程普最後被周瑜感化了。在之後的赤壁之戰中,程普和周瑜配合,與其他的東吳大將一起獲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遇事忍讓,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在矛盾衝突面前,以和為貴,包容他人,以寬廣的胸懷坦然處之。《論語》說:「君子之道,忠恕而已。」與人相處時,忍讓、包容是非常重要的。
小說演義、戲曲、戲劇故事是經過了藝術加工的,並非歷史,在中國正史中的周瑜「雅量高致」「性度恢廓」,這才是周瑜真實的面貌,他的美德和功績世代傳頌。
李忱隱忍知退最終成就「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在即位之前,貴為王公的他卻不得不離京出走。西元820年2月,李恆(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四年後穆宗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在這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三朝皇叔李忱以黃老之道,韜光養晦,裝傻弄癡。儘管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但光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了被侄兒們猜忌、排擠的命運。
西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全身,便「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遠離了是非之地。在這期間,他大智若愚、言行謹慎、不露端倪。西元846年,忍辱負重的李忱終於再次回到宮中,登基為帝,成為歷史上頗有作為的皇帝。流落民間的非人待遇,使得李忱長期在民間閱世讀人,深知百姓的疾苦,他恭謹節儉,惠民愛物,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唐宣宗,稱其為「小太宗」。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整頓吏治。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李忱在位時期是唐朝後期一段安定繁榮的時期,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
李忱在登基為帝之前,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他能忍辱負重,避禍修身;他養精蓄銳、忍耐克己,躲過了殺身之禍。這使得李忱最終有機會登上大位,成就一番功業。沒有李忱的隱忍知退,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大中之治」,可見,忍耐退讓對於個人修身方面是多麼重要啊!
高僧寒山拾得流傳千古的玄妙對答
四仙拱壽圖,現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畫中拾得踏著帚,寒山踏著蕉葉,李鐵拐踏著拐杖,劉海蟾騎著三足金蟾,騎著鶴是壽星。(明代商喜繪/公有領域)
唐代的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僧,後被人傳說成「和合二仙」。
寒山、拾得所著《忍耐歌》,廣為流傳,歷經千年而不衰。寒山、拾得間絕妙的問答,蘊含了面對是非的深刻處世之道,因此雖經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譯文大意,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厭惡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忍耐歌》中還有這樣的詩句: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今天寒山寺的鐘聲依舊,物是人非,寒山、拾得的蹤跡早已無處可尋,但《忍耐歌》卻被世人千古傳誦、流傳甚廣。這其中的寬忍的智慧,靠世人細細領悟品味了。
忍並不是善惡不辨、是非不分、沒有原則;而是指在個人利益方面、個人修養層面,退一步、少計較、多忍耐。大是大非面前當然要堅守正義、捍衛真理。縱觀歷史,許多具有大忍精神的人,他們是非善惡分明,對於懲惡揚善義不容辭;而恰恰是在個人的利益上,少爭鬥,多容忍,「難得糊塗」。
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都面對各種矛盾和挑戰,工作上的、人際關係上的等等,因為小事不能忍耐而造成各種訴訟、案件,這樣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寬忍大度、心胸豁達,真能做到,不但可以避免禍端、化解矛盾,也會提升自己的修養,人際關係會更健康,心態會更加平衡祥和,生活也因此會更美好。#
---------------------------------------------
1557夜『寒山拾得』久須本文雄|松岡正剛の千夜千冊 - http://goo.gl/kOYI48
--------------------------------------------------------------
空海(惟傳法師)簡介 | 解脫道學苑總部 - https://goo.gl/FCVQl4
父穿破衣18載 女兒發現背後原因超感動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23日, 2017
日本網友「R1A」於本月15日貼出自己父親的照片,畫面中身穿的綠衣有著特別意義。(twitter:R1A/大紀元合成)
【大紀元2017年08月23日訊】(記者林子懿綜合報導)人世間夫妻緣分難得,有時卻敵不過命運的安排,讓兩人無法白頭偕老,徒留一方悲傷與想念。
自古以來,悼念亡妻的感人事蹟不在少數。「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千古名句,便出自宋朝大文豪蘇軾為亡妻而作的詞。在今天,這樣的感人故事也不在少數。
本月15日,日本網友「R1A」在她的推特上貼出父親的照片,畫面中他穿著綠色的POLO衫,這件衣服背後的故事讓推主讚歎父親是「世界上最帥的男人」。
舊衣相伴18載 父親深情讓女兒震驚
推主從記事時起,就看到父親穿著這件綠色黃領的POLO衫,至今已近20年。這期間,衣服就算破了洞,父親總是親自縫補。推主不知父親為何如此堅持穿此衣。直到有一天,她意外地翻出父母當年遠赴意大利的蜜月旅行照片,這才發現,照片上父親身上的衣服就是那件穿了十多年的POLO衫。
蜜月照片裡的母親身著一件同款「情侶裝」。不幸的是,在推主6歲、她的弟弟只有4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至今已經18年。推主這才明白那件衣服對父親的意義。「雖然也是因為沒有其它衣服穿,但是穿了能回憶起過去也是真的。」父親曾語帶幽默地說。這是父親懷念妻子的方式,他不願丟棄和妻子的珍貴回憶。
除此之外,推主的父親並未再婚或交新女友。或許也是因為有孩子的緣故,但是推主認為,父親心中自始至終都留了一個重要的位置給母親,誰也無法代替。推主曾說,母親去世後,他們父女倆的親子關係一度非常不合,但在明白了父親的過往後,現在的她認為「爸爸真的是世上最帥的男人」。
滿山遍野桃花樹 七旬老翁為妻所種
在中國河南也有一位老爺爺默默守護他與亡妻的情感。
據《洛陽晚報》及河南都市頻道報導,72歲的宋丙耀爺爺是一位農民,他的妻子在35歲就罹癌去世了,留下他與三個孩子。妻子過世後,有人多次想替他做媒,但宋爺爺仍舊維持單身,獨自把孩子扶養長大。
三十多年來,他不斷地種桃花樹來紀念心愛的妻子。因為妻子生前就喜歡桃花,婚後他們也曾一起在自家院前種一株桃花樹。他說:「家裡桃花樹開的時候她都特別高興。」後來,宋爺爺承包了荒山山頭,在妻子的墓地附近種了滿滿的桃花樹。
三十多年來,宋爺爺就這樣一直種著,不知不覺就種了上萬棵。
攝像者: David Chao/Flickr
這些年來他悉心照料這些桃樹,看著粉嫩的花兒便想起妻子,彷彿她還在身邊。如今他已種了上萬棵桃花樹,花季一到便開個滿山遍野。那裡是宋爺爺對妻子滿滿的情意,是格外動人的美景。宋爺爺說:「只要他還活著,就會一直種下去。」
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背後是堅定的意志。生人的紀念,或許只是自己悲痛的慰藉,但這世間純摯的思念,也守護了很多不完滿的家庭。#
峨嵋山普賢菩薩像
農曆二月廿一日(今年合陽曆3月14日)是普賢菩薩聖誕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表慶賀。
普賢菩薩與毗盧遮那佛、文殊師利菩薩並稱「華嚴三聖」。「普」有「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之意,「賢」有妙善之義。「普賢」意指菩薩的願行殷深,遍及一切處,慈悲且具備眾德。普賢菩薩有「遍處吉祥」的功德,故又名遍吉菩薩。菩薩以六牙白象為坐騎,白象代表菩薩之大慈力,六牙則代表了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普賢菩薩有多個應化事蹟,以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的故事尤為著名。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干禪師,有一日走過赤城道旁,看到有個大約十歲的兒童在啼哭,上前詢問其姓名,兒童回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禪師便將他帶回國清寺撫養,安排他當茶童。因他是禪師拾來的,故人稱「拾得」。
拾得長大後,負責齋堂香燈、出食等雜務。有天,拾得竟然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食,旁若無人。眾人看後,把他趕出齋堂,知庫靈熠禪師斥責他對佛像不恭,罷免他在齋堂的職務,改派他到廚房做雜務。
拾得發現有烏鴉偷食寺內廚房的食物後,就走到伽藍殿,呵斥護法神守護不力,還執杖打伽藍神像:「你們接受供養守護道場,卻不好好管理寺裏的事情,讓食物被烏鴉偷吃,如何當得起伽藍的職責?」當天晚上,寺內僧眾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僧眾翌日發現,伽藍神像上竟有多處杖痕,不禁訝異,原來拾得來歷不凡。
有天,僧人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道:「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後來台州刺史閭丘胤遇上豐干禪師,問他國清寺內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豐干禪師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拾得是普賢菩薩示現。
相傳普賢菩薩曾在中國四川峨嵋山示現說法,故此地被奉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恭迎普賢菩薩聖誕日:菩薩有多個應化事蹟,以「拾得大士」的故事尤為著名⋯⋯ | 佛門網 - 香港佛教網站 https://bit.ly/3agc2ya
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被後世稱為和合二仙或二聖
掌管平安喜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