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飛機開一半機師竟探出頭自拍? 引網友熱議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HN9qhC

2017-09-10_0010202017-09-10_0009532017-09-10_0009332017-09-10_000924  


拍全家福 祖孫拉近距離
By 馬瑞君,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八月 17日, 2017
群園調查,很多阿公阿嬤最愛的活動之一,就是拍全家福照。(馬瑞君攝)
祖父母節前夕!中華民國群園關懷協會昨天公布「找回阿公阿嬤的幸福感」大調查,發現祖孫1年以上才聯絡者居然高達2成,祖父母希望天天見面高達44.4%,遠大於孫子意願29.1%,祖孫互動認知上差距,顯示祖孫關係疏離現象需要被關注
該調查是以群園服務對象為主,分別調查祖孫間相處方式、連絡工具、互動時間頻率等,了解時下祖孫間互動現況。調查中顯示,祖孫在一起時8成最常做的事是「吃飯」,其次是「看電視」,在自填項目中,許多祖父母及孫子都填寫「拍照」是常做的事
群園關懷協會指出,他們服務家庭中,約有70%家庭成員中至少有1位長者,包括3代同堂、隔代教養、甚至還有被子女棄養失依老人等;社工服務發現,各服務的家庭祖孫關係落差很大,有些祖孫感情好到超越父母親子的感情,很久沒聯絡的祖孫大有人在。
很多阿公阿嬤除吃大餐、領紅包外,最愛活動是「全家福拍照」,群園設計「拍出阿公阿嬤的幸福」相關活動,果然造成許多回響。

2017-08-19_081510  


嘲諷自拍文化 女藝術家全球各地「臉貼地趴下拍照」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抗議自拍文化,藝術家羅絲全球各地「趴地拍照」。(圖/翻攝自STEFDIES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自拍文化當道,藝術家羅絲(Stephanie Leigh Rose)認為這會令人過於著重網上的炫耀文化,為了對「自拍」提出抗議,她決定展開STEFDIES計劃,每到一個景點都趴在地上臉貼地面拍照,希望能喚醒民眾反思自拍文化背後的意義,其作品將會結集成書發行。
羅絲的作品攝遍世界各地,包括在日本街頭的藝妓前、巴黎艾菲爾鐵塔前、舊金山的公共廁所,甚至是動物園的可愛動物區等,都能看到她「大字型」、披頭散髮的趴在地上。
羅絲在STEFDIES的活動網站上寫到,「現代人過於著重自拍、修圖、網紅等文化,忘記了我們為何要拍照和應該如何珍惜它,大家都沉醉於活在虛擬世界中。」
據《太陽報》報導,羅絲表示,每次在沒有任何保護下把臉貼在地面拍照,其實都冒著被惡菌感染的健康危機,例如於公共廁所拍照時,她就感到「嘴巴正與地上的尿液接觸」,但她認為,這個行動藝術是「慶祝生活」的一種方法。

2017-07-06_0804262017-07-06_0804172017-07-06_080353  

【本報綜合報道】近年自拍文化當道,一名女藝術家認為此舉令人過於着重網上的炫耀文化,深感此風不可長,遂決定每到一個景點都趴下、並臉貼地面拍照,盼能喚醒民眾反思自拍文化的意義,作品將會結集成書。
羅絲(Stephanie Leigh Rose)的相片攝遍世界各地,包括於日本街頭的藝伎前、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加拿大三藩市的公共廁所門口等。與眾不同的是,羅絲在照片中均以「大字形」、頭髮披散的狀態趴在地上,她的作品專頁上提到:「現代人過於着重自拍、修圖、網紅等文化,忘記了我們為何要拍照和應該如何珍惜它,大家都沉醉於活在虛擬世界中。」

0705-00180-039b30705-00180-039b20705-00180-039b1  b8e6f421202e98eb151fdb7a66689fa519dd7cb095efdb951d7092e23cd4478a0b656fed05463cfaa36f5ac08d7a6f4cc4e1a3a53842d86701e5996c  

反對自拍 外國女藝術家全球各地「趴地拍照」
趣味 07-05 0
0
近年自拍文化當道,一名女藝術家認為此舉讓人過於重視網上的炫耀文化,深感此風不可長,遂決定每到一個景點都趴下、並臉貼地面拍照,盼能喚醒民眾反思自拍文化的意義,作品將會結集成書。據英國《太陽報》7月3日報道,羅絲(Stephanie Leigh Rose)的相片拍遍世界各地,包括於日本街頭的藝伎前、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前、加拿大舊金山的公共廁所門口等。
與眾不同的是,羅絲在照片中均以「大字形」、頭髮披散的狀態趴在地上,她的作品專頁上提到:「現代人過於著重自拍、修圖、網紅等文化,忘記了我們為何要拍照和應該如何珍惜它,大家都沉醉於活在虛擬世界中。」
羅絲受訪時表示,每次在沒有任何保護下把臉貼在地面拍照,其實是冒著被細菌感染的危險,例如於公共廁所拍照時,就如「嘴巴正與地上的尿液接觸」。


自拍3招搭配完美角度,原來女神是這樣誕生的! | 鍵盤大檸檬 | ETtoday東森新聞雲 - http://goo.gl/9uUioY

步驟教學唷!


第一式 臉變小
1. 先把肩膀往左轉30度

2. 再把頭部往右迴轉70度

3. 頭部往左下25度

4. 手機頂端跟頭頂一樣高,機身距離臉部30公分、前傾30度


第二式 擋住溢出的嘴邊肉
1. 坐在椅子上,屁股不動,腰部重心往左

2. 頭部朝右45度

3. 將物品貼在左下下巴

4. 手機拿在右斜前方(稍微偏上)


第三式 牙齒痛
1. 頭往下40度

2. 臉部往左回轉45度

3. 手掌貼在左邊臉頰(小指距離嘴角約1公分)

4. 手機頂端對準下巴,再稍稍後傾30度


看完這部影片我就懂了…難怪粉粿怎麼拍都沒有女神感( ̄. ̄)原來女神是來自精算過的數字和距離呀~啊我都隨便拿當然找不到完美角度呀(  ̄□ ̄)/

--------------------------

拍攝處吸引眼球的照片,人們甘願冒巨大的風險。23歲的俄羅斯博主Angela Nikolau是一名自學成才的攝影師,她熱愛冒險,喜歡挑戰極限。最近,她憑一組「世界最驚險自拍」成為網友們討論的對象。因為看完她的自拍地點後,大家都覺得腿軟。

▼Angela很喜歡站在世界各地的高層建築邊緣,低著鏡頭擺造型。

▼她有芭蕾功底,所以不論在什麼環境中都可以擺出高難度的姿勢。

▼這些拍攝地的落腳點很小,普通人看一眼就可能嚇暈過去。

▼她不具危險,自己爬上去後還能穩穩站好拍照。

▼不僅可以站著,她還可以躺著自拍。

▼有時她還會拉上男友一起自拍。

▼想要在這樣的地方拍攝,需要有強大的平衡力,這對她來說並不困難。

▼她還很喜歡站在牆角拍攝,旁邊沒有欄杆,身上也沒有保護措施。

站在高空拍攝,整個城市都是她的背景。因為身上沒有保護措施,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但她毫不畏懼,反而樂在其中。對Angela來說,征服這些著名的高層建築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分享出去,讓大家都看到這些精彩的照片,但千萬不要隨意模仿!

-----------

芭樂人類學》論自拍
或許,與其因為緬懷過去相片中那番已逝去的神韻而感嘆,或對關於自拍的種種爭議進行辯論,我們應該要脫離道德焦慮,以及其他身體科技議題的膚淺比較框架來談日常攝影這件事。日常攝影中的自拍行為可以被視為當今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在眼花繚亂的社群科技中捕捉那片刻的「沒差、什麼都可以」的美感,以及擁抱「身體 – 鏡頭 – 形象 – 螢幕」這個看似平淡的組合能夠帶來的種種新的想法與視角。
芭樂人類學
2017-06-19 14:45
推文到plurk
胡子哥(Gabriele de Seta)
在《即將來臨的共同體》(The Coming Community)一書中〈Dim牌絲襪〉的短短章節裡,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以看似平淡無奇的七零年代法國絲襪廣告來談身體形象的商品化。然而,他對身體形象如何在當代視覺技術體系中被大量製造的討論,對今日早已習慣層出不窮、不斷被再現的影像的我們來說一點也不奇怪。關於這點,隨便去看任何Instagram或臉書上的訊息就可以知道。尤其是現今影像生產和流通越來越簡單,再配合大眾對「內容農場」這類網站的渴求,影像的再現似乎已失去了以往那種神性的「刺點」(譯註:punctum,羅蘭‧巴特語,意指影像中能打動刺入人心的某個部分),而變得如同阿岡本說的那樣:『不平凡也不獨特、沒有神性也非野蠻獸性,而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沒差、什麼都可以」(whatever)的狀態。』
圖一:西門町「自拍」的雕像
在反思了「沒差、什麼都可以」的身體形象後,阿岡本接著來了一記回馬槍,談起人像畫的逐漸消逝:「被科技化的身體所反映的那種可以被隨意取代的美感,已不是海倫登上城牆時,讓特洛伊貴族們震驚的絕世美艷。」也就是說,身體已不再具有任何神秘的色彩,而這種轉變『造成了人物形象開始從藝術品中脫離,以及人像畫創作逐漸消逝。畫像的主要目的是在捕捉獨特性,但要捕捉那種「沒差、什麼都可以」的感覺,你只需要一台照相機就好。』在這裡,阿岡本是否已揭示了某種自拍美學的物質理論?
圖二:臺北街頭攤位賣的自拍桿與其他相關輔助器材。
學術界對自拍的興趣無法只用看似枝微末節但總是吸引著學者和文化評論家的潮流現象來解釋,這包括上述的絲襪廣告,以及日常攝影(vernacular photography)與數位媒體等主題。自拍同時也成為了不同意識型態交鋒的場域以及吸引人辯論的爭議話題:例如,自拍是一種自我賦權還是剝奪?自拍是女生才會做的事情嗎?自拍有危險性嗎?即使沒有進行過實際研究,大家也多少知道這種透過當代數位媒體的自我展現行動,應該與公民身份、監視、共識、抗議等超越文化特殊性與道德恐慌的議題相關。
圖三:在香港販售的MOMAX Selfie Pro遙控自拍桿
過去一年中(2015),我從原本的研究中岔出來開始研究書寫「自拍」現象,並且把重點放在中國社群媒體使用者如何拍攝、分享自拍照片上。由於在中國手機和社群媒體平台的高普及度,我選擇在這裡做這樣的題目應該顯得理所當然,但又有些詭異:難道中國人自拍跟別人不同嗎?他們的自拍會比美國人更白、更可愛、更瘦嗎?大數據分析也許可以為這些問題提供更好的答案,但我們應該要知道在中國,這種日常攝影活動是從毛時代比較私人、與當時政府宣傳照片有別的「全家福」相片,進展到八零年代素人攝影的普及,以及一直到近十年來才開始流行的數位媒體和智慧型手機。
圖四:若不談有些爭議的化妝美感差異,在Google的圖像搜尋中鍵入“Snapchat selfies”跟在百度圖像搜尋中輸入「微信自拍」後,我們可以看到自拍相片的性別形象在不同國家的網路平台上是多麼地相似。
自拍,就字面上而言就是「拍攝自己」,可以當作動詞或名詞、單數或複數使用。相關名詞包括「自拍症」、「自拍機」、「自拍神器」等等。自拍並不像英文selfie那樣有“ie”的結尾帶來的那種裝可愛的感覺(如hippie, fixie, foodie, tinnie)。自拍在中國基本上就是一個很務實的舉動,而且可以用任何器材執行,甚至便宜的傻瓜相機都可以。
圖五: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數位相機也開始有了翻轉螢幕或鏡頭等設計來與自拍機或自拍神器競爭。
同時,要瞭解中國自拍的高普及度與其「沒差、什麼都可以」的美學,我們一定也要知道鏡頭與社群軟體這些消費者使用的物質技術。已經有很多人提到,在過去十年間,手機上的低畫數鏡頭可以說是中國大眾首次接觸到日常攝影活動的機會。到了最近,山寨智慧型手機的風行使得大家也開始能享受以高畫質鏡頭狂拍自己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並且能夠隨意檢視上百張儲存起來的照片。由日本京瓷集團在1999年所發明的手機正面鏡頭的設計,原本只是想應用在視訊功能上,結果卻成為了改變過去拿起手機轉過來盲拍的時尚創舉。而對中國這個世界科技工廠來說,正面鏡頭絕非最後一步,現在還有翻轉螢幕、旋轉鏡頭、自拍桿這些基於自拍這個簡單動作所衍生出來的新技術。
圖六:Michelle Proksell & Gabriele de Seta –〈自拍#9(用手機)〉。集結「美圖秀秀」網站上的微信自拍相片修改而成的作品。5737 x 5737 TIFF image, 172MB。
但自拍並不只是科技而已。這看似自我中心的動作,卻是新的社會關係產生碰撞的場域。例如,在等人無聊時可以與朋友自拍一下,在都市空間中閒逛的時候也可以自拍一下。團體自拍成為嘗試各種戲劇化表情的機會,也將手機轉變成一種隨身的人像照相館。如同Instagram和Snapchat在歐美網路世界中傳播了上百萬張自拍照片,微信、美圖秀秀、微拍、激萌這些平台和修圖軟體也在中國的媒體生態中提供了自拍濾鏡、編輯、散佈等多種功能。
圖七:Michelle Proksell & Gabriele de Seta –〈自拍#4(魔術刷)〉。集結「美圖秀秀」網站上的微信自拍相片修改而成的作品。5760 x 5760 TIFF image, 140MB。
這種日常照片的流通啟發了我和住在北京的藝術家與策展人Michelle Proksell的研究合作關係。我們以微信為基礎的表演藝術和媒體人類學跨界合作成果已在Networking Knowledge期刊上發表,非文字的成品則在雪梨的一家藝廊中展示過。我也很榮幸地訪問了Michelle有關她在NewHive平台上持續進行的日常攝影蒐集計畫,也聽了她在2016年德國漢堡Chaos Communication Congress會議上精彩的演講。我同時也很高興早在2012年我已幫她註冊了新浪微博的帳號。
圖八:〈自拍#4〉與〈自拍#9〉在澳洲Woolloomooloo Firstdraft藝廊的Portable Domains特展中展示著。
或許,與其因為緬懷過去相片中那番已逝去的神韻而感嘆,或對關於自拍的種種爭議進行辯論,我們應該要脫離道德焦慮,以及其他身體科技議題的膚淺比較框架來談日常攝影這件事。我認為日常攝影中的自拍行為可以被視為當今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在眼花繚亂的社群科技中捕捉那片刻的「沒差、什麼都可以」的美感,以及擁抱「身體 – 鏡頭 – 形象 – 螢幕」這個看似平淡的組合能夠帶來的種種新的想法與視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