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是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k1bYj6

千利休(1522年-1591年)茶道宗師/茶聖。十九歲時出家,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天皇賜號「利休」/天下第一宗匠-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 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iQDCRn

茶道/茶藝/茶起於神農氏姜姓/日本茶道精神/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Rz9Wt
茶藝/茶道四諦:和、敬、清、寂/示範--茶藝文化研究者謝明素講師/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Z63ut
泡茶/喝茶/日本抹茶和宋茶非常相似/鬥茶/宋朝人喝茶,喝的是「點茶」/「唐宋茶文化」唐宋高度發展的茶文化,為何無法直接流傳下來 反而東渡日本完整且精緻的保存下來,如今再回傳中土-唐。宋。元。最澄。榮西。南浦紹明。千利休/徽宗名作《大觀茶論》/英國紅茶和印度拉茶/素菜館叫故「素分茶」/小費稱為「茶湯錢」/日常飲食叫「茶飯」/服務生:茶飯量酒博士/中國茶史上最出名的人物唐朝人,被尊為「茶聖」應該是陸羽吧/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薑、花椒、胡椒、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r41Ao

大紀元2015年01月02日訊】(新唐人電視台《經典天下》節目)台灣半發酵茶的製茶技術一流,享譽國際。

在二百多年前明末清初,大陸移民還沒有來之前,台灣這個海島據說是沒有茶的,雖然說古文獻裡面有記載說,台灣中南部的山區有野生的山茶,可是那種山茶它是不能夠普遍繁殖的。那麼台灣茶是怎麼來的呢?並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台灣茶農的製茶技術在半發酵茶上已經是世界一流,台灣茶的品質也因此而享譽國際。

-------------

台灣茶道的概念與內涵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于唐,盛于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隻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借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式、規則作了細緻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宣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于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宣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岩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藥。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緻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緻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緻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隻須于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于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

日本茶道精神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大紀元2016年06月14日訊】(中央社)喝茶不僅只是喝味道、品香氣。在日本,茶道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傳統禮儀,能在茶會中感受「和敬清寂」與「一期一會」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日本喝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唐朝並流傳至今,以綠茶最為普及,大致可分為抹茶、玉露、煎茶及番茶等。北投加賀屋資深管家織江表示,日本茶道以抹茶為主,「道」對日本人來說是一輩子的學習,不論是茶道、柔道還是花道,都是結合禪宗意識,有修行的意味。因此,抹茶在日本人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日本茶道分有許多流派。織江表示,以抹茶為例,在日本戰國安土桃山時期,茶聖千利休集大成,奠定許多茶道基礎,後代子孫也開始分流派,其中最大宗就屬三千家,包含表千家、裏千家及武者小路千家。流派不同,在作法上也有些不同,像是走路的步伐、打茶方式及要求的泡沫細緻程度等,「在作法上都會有些微差異,但在精神方面都是一樣的」。

茶道的精神包含「和敬清寂」與「一期一會」,織江說:「這些都是茶道的重點」。「和」表示取得大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敬」則是表現主客之間互敬互重謙敬的感覺;「清」代表環境及身心的清潔、去除雜念;「寂」是遠離一切的塵囂,「有種達到禪宗的境界」的感覺。

「一期一會」代表這場茶會,這輩子只有一場,即使日後再邀請舉辦茶會,也不是當下的時空背景,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無法重來,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相會,才是日本茶道的精神所在。

--------------

日本茶道三千家與台灣茶道研習發展 - http://goo.gl/aLdZrl

日本茶道三千家與台灣茶道研習發展

茶道宗派 台灣結緣
4-25-2016 by 王怡文 in 古美術 / 283

加入收藏
1183
說到日本,不得不提的就是「抹茶文化」。走在日本街頭,抹茶冰淇淋、抹茶巧克力、抹茶牛奶等商品,琳瑯滿目,日本人愛抹茶,根深蒂固。日本與茶的相遇,最早可以追溯至8世紀,後雖一度中斷,但至12世紀,宋代盛行的點茶隨著禪宗跨洋來到了日本,落地生了根,從宗教領域深入到武士、甚至是庶人生活。15世紀後,茶在日本出現兩大進程,一是以茶為中心之「茶會」的出現,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1591)正是茶會基礎禮節的奠基者;另一方面則是足利幕府起對於茶室布置的著重。

北投文物館茶道正式課程。圖/北投文物館。
北投文物館茶道正式課程。圖/北投文物館。

茶會的出現,揭示茶道儀式走向規範,而現今茶道流派皆奉千利休為流派宗師,然千利休並非無師自通,其師武野紹(1502~1555)及時代更早的村田珠光(1423~1502)都已為日本茶道打下了根基。村田珠光以「心の文」為宗旨,認為茶湯為修道的一部分,透過茶湯的進行達到心靈上的修養。相對彼時流行的華美「唐物」,村田氏倡導使用簡樸素雅、抑或帶有一點瑕疵的「和物」(日本本土生產之茶道具),以缺陷美為審美價值的「侘茶」(わび茶)就此誕生,也是至今日本茶道最初的原點。武野紹接續其後,在當時堪稱國際型大都市的堺(今日日本大阪府堺市)大大發揚了村田氏的茶道精神,千利休正是其學生之一。

茶道的故事說到千利休,大家應該就熟稔了多。千利休被奉為日本茶聖,出生於堺的商人之家,年少時即與茶結緣,參禪於南宗寺(位於今日大阪府堺市)。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裡,即便問鼎天下之人,來到四疊半到六疊的茶室裡,不問身分地位,一盞茶只問箇中茶滋味。然正因茶道與茶人頗具影響力,織田信長實施「御茶湯御政道」,只有獲得織田信長認可的家臣方可成為茶人,進行茶道,一盞茶染上了點政治味,這樣的風氣延續至豐臣秀吉時期。千利休曾先後擔任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茶頭(茶道的指導者),於天正十三年(1585)「禁裏茶會」上,為正親町天皇(1557~1586在位)獻茶,受賜「利休居士號」,成為名實相符的天下第一宗匠。

表千家宗家茶室「不審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表千家宗家茶室「不審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1591年,豐臣秀吉在命千利休蟄居後不久,又命其切腹自殺,千利休得年70歲。況且不細問千利休究竟犯了什麼罪,茶道的命脈仍延續下去。茶道從千利休起,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目前日本茶道流派大約可分為三派,分別為:表千家、裏千家與武者小路千家,統稱「三千家」,皆以千利休為第一代家元。基本上,三千家的前三代家元皆同,至第四代產生分支。

三代家元千利休之孫元伯宗旦(1578~1658)共生四子,以三子江岑宗左(1613~1672)繼承本家,為日後的「表千家」;四子仙叟宗室(1622~1697)繼承宗旦隱居後所居茶室,是為「裏千家」;而次子一翁宗守(1605~1676)少時離家,晚年返回千家,後立分支「武者小路千家」。「表千家」以江岑宗左為四代家元,曾出仕德川幕府御三家之一的紀州德川家,代代家元繼承的一件〈葵御紋茶碗〉,據悉為江岑宗左為初代紀州藩主德川賴宣獻茶時所用之器。江岑宗左備受愛戴,日後歷代家元皆為紀州德川主持茶室,直至幕末。表千家宗家茶室為「不審庵」,不審庵原為元伯宗旦專屬茶室,後讓渡予江岑宗左,今日的不審庵為歷經天明大火(1788)後修建而成。

一翁宗守為「武者小路千家」四代家元,其後歷代家元皆繼承「宗守」名諱。一翁宗守少時離家、入京都武者小路一帶的吉文字屋當養子,改名「吉岡甚右衛門」任漆匠人一職。及至晚年才返回千家,繼承「官休庵」,因地點位於武者小路而得名「武者小路千家」,為千家分支。同樣地,一翁宗守曾任岐高松藩茶頭,武者小路千家歷任家元也擔任同樣職位。

裏千家「今日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裏千家「今日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仙叟宗室為「裏千家」四代家元,為三代家元千宗旦么子,宗旦在宗室20歲時將原有不審庵讓渡給宗左繼承,並攜么子到同邸裏處的另一茶室修行茶道,後宗室繼承此茶室,因相對本家「表千家」為裏,因而稱為「裏千家」。據悉茶室開席當日,宗旦延請京都大德寺清巖和尚前來為茶室命名,然清巖和尚姍姍來遲時,宗旦卻已有要事先行離開,和尚在茶室內留下一句「懈怠比丘不期明日」,後宗旦因而將此茶室命為「今日庵」。

三千家代代相傳,皆以傳承茶道精神為己任,經常舉辦研習會,將茶道之精髓傳予大眾。其中,裏千家設有「淡交會」,取名自第十四代家元齋號「淡淡齋」,以振興茶道為目的,讓更多茶道愛好者能更遵循家元指導的方針,總部之外,日本各地皆設有支部。第十五代家元(曾為神風特攻隊隊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深感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希望能將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推廣予世界,讓人們知道和平之可貴,因而於1951年在美國夏威夷成立第一個淡交會海外支部,如今裏千家已有100多處海外據點,其中便包括台灣。

北投文物館茶道指導教授宗貴。圖/北投文物館。
北投文物館茶道指導教授宗貴。圖/北投文物館。
台灣「茶道裏千家淡交會台北協會」於2005年成立,在此之前雖只是茶道同好會,然曾獲十五代家元賜「好古庵」六疊茶室,家元也在2008年親臨台北會址。此外,台北北投文物館於2002年起進行整修,整修期間特請日方裏千家茶道老師宗貴(日本茶道裏千家淡交會橫濱支部監事)前來指導茶道教室設計等細節,2005年陶然居整修竣工,宗貴也特地來台開設茶道教室,學生從一開始的數人到如今的數百人,後於2007年獲准成立「茶道裏千家淡交會北投協會」。宗貴對於北投文物館茶道課程前後貢獻十餘年,且此次北投文物館「日本茶道文化特展」提供大量藏品,除見其珍藏之豐,也體現個人的無私奉獻,她於特展開展前有感而發道:「來到台灣推廣日本裏千家茶道,是我晚年最重要的任務與使命。」北投文物館除開設茶道課程外,也另有茶道體驗活動,現場除可見裏千家茶道示範,也能親自體驗打抹茶的樂趣。坐在百年老旅店中,專心喝好茶。

------------------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2015-04-01 19:58

1988年,解致璋为了拥有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地方,开设了一个空间,取名清香斋。“挑柴担水,莫非是禅”,她将自己在此的单纯生活视为一种修行。
2008年,解致璋重新提出了乌龙茶道的概念。“很多人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我不觉得,我们喝的是乌龙茶,日本到现在为止不能生产这种茶,所以他们才风靡我们台湾的乌龙茶。”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清香斋主人 解致璋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清香斋”,出自陆游的诗句,“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解致璋喜欢这句话,就用来命名茶空间。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在城市里,找一个空间去寄托情怀,“挑柴担水,莫非是禅”,每天扫地、洗杯子、洗厕所、泡茶、喝茶,纯粹是安顿自己身心的一个空间,为自己而做。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茶席,就是人们生活里头喝茶的一个氛围,一个空间。“它可以很简单,就是一把壶,一个茶盅,一个杯,也可以连茶盅都没有。”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我觉得不能因为美感而牺牲功能,很多人是从视觉上来喝茶,他摆的茶席看起来很美,用起来不顺手。”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清香斋里有很多盆栽。一些飞鸟衔来或是不知道哪里飞来的种子,掉下去长出来另一种植物,“我就顺着它,哪个好就留哪一个,不好的就把它修掉。这是我心中的画,心中的花园”。
谁说台湾茶道是学日本的?

“茶道这个‘道’字,在我的心目中,是道艺一体的‘道’,‘志于道,游于艺’,骨子里头有一个道在。”

------------------------

駁蔡瀾找「茶」蔑台

推文到plurk
2016-06-13 06:00

◎ 池宗憲
香港名人蔡瀾公開說:台灣茶道哪來?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五十年,日本人有些什麼,台灣就想要有些什麼;蘿蔔頭有日本茶道,台灣就要有中國茶道。把不必要的動作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國茶道了,笑掉大牙。
其實,台灣創「茶藝」從未硬上「茶道」。論「茶道」、「茶藝」之不同,應有憑據:「茶道」之名出現在唐代「封氏聞見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中國有了「茶道」之名,卻受到自唐、宋、元、明、清歷代至今的茶種和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用相同茶葉和茶器所演繹出對茶的多元解釋,是一種「事實茶道」!
那麼「茶藝」確是在台灣登場!一九七○年代由民俗學家婁子匡先生在台灣成立「味茶小集」時創出的「茶藝」。後由管壽齡女士以「茶藝館」之名登記公司行號。八○年代後台灣茶藝館帶動品茗風潮,引動茶和人文藝術結合。二○○○年後更帶動了上海、北京、杭州茶藝館的跟風。今天台灣比賽茶創造每年上億的商機,確實是受到茶藝館的推波助瀾!
蔡先生又說:台灣人,發明出所謂的「茶道」來真令人討厭…把茶倒在裡面,一定強迫你來聞一聞…那個聞杯有多少細菌,有多髒…。
針對台灣茶藝中強調「聞香杯」聞出不衛生的問題,進而有西安茶文化研究者林治說:正宗的台灣茶藝演示時每位客人都有一對杯子,一只聞香杯,一只品茗杯。聞香杯是從日本清酒杯得到靈感!
他的這種看法表明聞香杯是衛生的,但絕對跟日本清酒杯沒有關係!但這也是台灣眾多茶藝中的一種而已。
聞香杯是曾出現在福建泉、漳、詔安一帶、當地人用柱狀形制的杯品茗,得到茶湯聚香功效;職是之故,圓柱形聞香杯的聚香效應自然為人沿用!
事實上,茶杯用來品茶「香」或「不香」,應由杯的釉藥、形制、胎土、燒結等角度思考,而不單是看形來定「香」,更不要用意識形態汙衊台灣茶藝
名人笑談可以;若說「現在台灣人又從日本學回來的茶道讓人羞死人也!」這種不考證憑空杜撰的說法,才是羞死人也!
(作者曾任《大成報》總編輯,現任茶人雅興電子報總編輯)

---------------------------------

蔡瀾

蔡瀾痛批茶道
蔡瀾祖籍廣東潮州、出生於新加坡、留學日本、後在香港發展電影和寫作事業,被譽為“才子”、“食神”、“老頑童”。

金庸曾這樣評價過蔡瀾:於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之道,是第一流的通達。雖魏晉風流,猶有不及。

生活中的蔡瀾,不僅對吃頗有研究,更是愛茶成癡,但一說起“中國茶道”,他卻是一肚子的火。

什麼是喝茶的精神?

台灣人,發明出所謂的“中國茶道”來。最令人討厭了。

茶壺、茶杯之外還來一個“聞杯”。把茶倒在裡面,一定要強迫你來聞一聞。你聞、我聞、阿貓阿狗聞。聞的時候禁不住噴幾口氣。那個聞杯有多少細菌、有多髒,你知道不知道?

現在,連內地也把這一套學去,到處看到茶館中有少女錶演。固定的手勢還不算,口中念念有詞,說來說去都是一泡什麼、二泡什麼、三泡什麼的陳腔濫語。好好一個女子,變成俗不可耐的丫頭。

台灣茶道哪來?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50年,日本人有些什麼,台灣就想要有些什麼;蘿蔔頭有日本茶道,台灣就要有中國茶道。把不必要的動作硬硬加在一起,就是中國茶道了,笑掉大牙。

真正最早的中國茶道,的確就是日本那一套。他們完全將陸羽的《茶經》搬了過去。不過我們嫌煩,將它優化簡化,日本人還是保留罷了。現在台​​灣人又從那學回來。


唉,羞死人也。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於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樣。別以為有什麼繁節,其實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來的基本功罷了。

一些喝茶喝得走火人魔的人,用一個鐘計算茶葉應該泡多少分多少秒,這也都是違反了喝茶的精神。

什麼是喝茶的精神?何謂茶道?答案很清楚,舒服就是。

茶是應該輕輕鬆松之下請客或自用的。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怎麼喝,就怎麼喝。管他媽的三七二十一。

純樸自然,一個“真”字就跑出來了。

真情流露,就有禪昧。有禪味,道即生。

喝茶,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就是道。

不要規矩,

有人問我:茶或咖啡,選一樣,你選茶還是咖啡?

我回答:當然是茶。我對飲食,非常忠心,喜歡茶就不肯花精神研究咖啡。

翻看雜物,發現家中茶葉:普洱、鐵觀音、龍井、大紅袍、大吉嶺、錫蘭、富遜、靜崗綠茶和茶道粉末,加上自己調配的,應該這一生一世,飲不完吧。

茶的樂趣,自小養成。家父是茶痴,一早叫我們四兄弟和姐姐到家中花園去。向著花朵,用手指輕彈瓣上的露水,每人一小碟,集中之後滾水沏茶的印象猶深。

喝茶,形式上要簡潔,但心境和情趣卻可以燦爛。讀一讀古人的茶詩就知道。好茶配好詩,才完美。


白居易說:

坐酌泠泠水,看蒸瑟瑟塵;
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杜甫的有:

寒夜客來茶當酒,黃泥小爐火初紅;
從前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蘇軾的《望江南》: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茶的好對聯有:

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塵中吃苦茶。
將酒和茶糅和得最好的還是蘇東坡的:

宛如銀河下九天,
鋼斧劈開山骨髓,
輕鉤釣出老龍涎,
烹茶可供西天佛,
把酒能邀北海仙。
還有個長聯說得精闢:

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閒喝杯茶去,
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拿壺酒來。
簡單,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

人要任性,但是也要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既可以大膽去做,又可以從心所慾不踰矩,一定要有自己把日子過好的能力,在最想做事情的時候,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有時候,我們會問人生如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 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和喝茶一樣,一點也不復雜。

人生的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活得快樂。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的快樂。種花、養鳥、喝茶、逛書局、去樂器店等等,都是讓我們活得一天比一天好的學校。

我們要過的生活,應該是讓自己快樂的生活。注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小小的快樂,就能讓我們享受不盡。喝茶也是如此。

來源:蔡瀾《不過任性過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