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能掃平六國!秦始皇銅車上的「傘」太強大,「隱藏的功能」引發世界轟動:古代黑科技真不是浪得虛名 - 人生Move On
難怪能掃平六國!秦始皇銅車上的「傘」太強大,「隱藏的功能」引發世界轟動:古代黑科技真不是浪得虛名 - 人生Move On
紀錄片《銅奔馬-鍘美案新考》 | 甘肅旅游資訊站| 甘肅省內旅遊景點,人文歷史百科全書 - http://goo.gl/cVJ5yY
雷台出土的銅車馬儀仗俑
1969年9月,在武威雷台漢墓出土的99件鑄造精緻的銅車馬儀仗俑,是迄今國內發現數量最多、陣容和氣勢最雄偉的漢代銅車馬儀仗隊。全套車、馬、俑排列組合的武裝出行隊列,其場面之壯觀,氣勢之宏偉,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被今人稱之為“地下千年雄師”。車、馬、俑以其雄厚獨特的造型風格,完美精湛的製作技術和雋永的藝術魅力蜚聲中外,享譽全球,充分顯示出我國漢代青銅群雕工藝的傑出成就。
銅車馬儀仗隊,根據出土後它們的組合關係,排在最前面的是威武雄壯的17件手持矛、戟等兵器的武士俑乘騎。排列在武士俑乘騎後面的是1匹主騎和4匹從騎。主騎馬體形最大,昂首作嘶鳴狀,排在隊形最中間的當為“墓主人”乘騎。從騎馬體形同騎士俑相似,側首昂視,一足提起,作奔騰欲馳狀。另一匹前左足提起,頭向左側。四騎前後並列,當為主人下屬官吏的“從騎”。排在後面的另一組是斧車和軺車。禦奴5人,從婢2人。斧車上裝有大斧,開在最前面作前導。4輛軺車均有華蓋,中間的一輛華蓋最大,當為墓主人所乘的“安車”;其餘3輛應為下屬高級官員所乘的“屬車”。許多銅器上刻有“張氏奴”等文字。在軺車後面是三組不同職位的軍官及其夫人的乘騎車馬。最後是3輛大車和1輛牛車,當為載糧輜車。
這樣雄偉的銅車馬儀仗隊,它的設計製造包括所屬部件,絕大多數都是用銅製作的。俑、車、馬均用範模鑄造:先分鑄不同部位,然後焊接或鉚連。其設計內容繁多,鑄造結構複雜,雕塑技術水平極高。幾十匹銅馬,其造型優美,形態多樣,有矯健剛毅的騎馬,也有肥壯驃悍的駕車馬,還有飛奔絕塵的千里馬。有的昂首前進,有的跳躍騰起,有的驅車駕轅,形成了栩栩如生、生動活潑的宏大場面。各種造型的車輛,設計結構精美,製做精良,根據所需,斧車和軺車雙轅前部成曲形,駕車時便於車輿平衡;輿前部都有屏蔽,用以掩護乘者的下半身軀。斧車上還設置車幡帷及坐茵。軺車輿上設置華蓋,華蓋上又係結帷裳。大車的雙轅向上翹起,車輿成長方形,在車輿後設門,可以啟閉,便於乘者上下。
銅車馬儀仗隊陣容氣勢宏大,表現了“車轔轔、馬蕭蕭”的壯觀場面,充分體現了當時無名工匠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顯示了漢代青銅雕鑄藝術的成就。群體銅雕的傑出成就。(武威外宣辦供稿)
------------------------------------
東漢銅車馬儀仗俑群銅塑,規模龐大,一共有14件。其中騎吏俑兩件、持矛騎馬武士俑四件、持戟騎馬武士俑及斧車、主車、軺車、輦車組成。銅騎吏頭戴平頂帽,身穿交領服,在俑群中的腳色應該為領隊小吏。銅斧車是出行儀仗隊列中的前導車,車為雙曲轅,雙轅後部承長方形輿。禦奴作跪姿,雙手拱舉,作執轡駕御狀。斧車是出行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上立斧以示權威。銅軺車由車、馬、傘、禦奴和伍佰組成。伍佰頭戴冠,著長袍,右臂前伸,手直指,走在車前闢道。銅輦車是出行時官吏家眷乘坐的車,由車、馬和一將軍奴組成。該器1963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1]
-----------------------------------
紀錄片《銅奔馬-鍘美案新考》 | 甘肅旅游資訊站| 甘肅省內旅遊景點,人文歷史百科全書 - http://goo.gl/cVJ5yY
網上展覽-銅奔馬的同室珍寶 - http://goo.gl/V8SUCl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1],1969年出土於中國甘肅武威雷台古墓的一件東漢青銅器。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的形象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遊局的識別標誌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的主體形象,是國家一級文物。
出土
1969年初秋,中國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社員在雷台地區挖防空洞時,意外地發現了墓室內的銅車馬。但由於缺乏文物常識,農民們破壞了考古現場,並把裏面的銅車馬放到了庫房裏。當年10月,武威文化館工作的黨壽山看到墓室和倉庫里的銅車馬後向上級報告,這些文物在第二年被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青銅奔馬就在其中。由於出土時隊陣的順序遺失,只能按照史料記載來重排車馬隊。在車馬隊的最前統領全軍的就是這匹青銅奔馬。後來的考證表明,雷台一帶為一張姓將軍的家族墓地。
揚名天下
1971年郭沫若陪同外賓訪問蘭州,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時見到了這件青銅奔馬,被這件文物的藝術魅力所傾倒,說「他是這批文物中的寶中之寶!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算是拿到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藝術珍品。」立刻為其命名馬踏飛燕,雖然後來諸多研究表明那不是一隻燕子,如尾巴形狀是齊展的,並非開叉的燕尾,此作品是比喻馬跑得很快,連獵鷹也趕不上的意思,故此有人提出銅雕作品應正名為馬踏飛鷹而非馬踏飛燕。但由於這個名稱十分傳神,被廣泛地使用。1973年這件文物被安排在英國和法國展出,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84年(一說為1983年)[2],青銅奔馬被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通體青銅鑄成,表面有一層青綠色的銅銹。銅馬昂首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足踏在一隻飛鳥的背上,飛鳥驚詫地回頭觀望,喻意神速。這一構思巧妙而科學,整體的支撐點很小,但重心穩定。關於該造型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解釋是說馬的速度極快,另一種解釋是該馬為神話中的天馬,因此在鳥之上。
飛鳥
關於飛鳥的造型,有諸多說法。一種認為這是龍雀的造型,龍雀即古代的風神。從飛鳥的形體推斷,有專家認為是游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