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與火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d2L92
火繩槍,稱之為“鳥銃”/1626年紅夷炮號稱將軍炮/1643年《火攻挈要》又名《則克錄》/1689 年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佛朗機-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b5Vwj
福船-中國古代優秀船型,亦稱「大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明代一種巨型戰船/鄭和寶船即是福船/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更是充分利用福船的遠航性能,將之發展成為商戰兩用船/《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FTZee
百煉鋼刀/百煉清鋼刀/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百煉”外,古代還有“五十煉”、“三十煉”、“七十二煉”、“九煉”之說/中國制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镌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PaAeH
鄭和寶船/鄭和的艦隊在1405年時已經能稱霸世界/1424年朱高熾為朱棣的長子,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接帝位,接位後即下旨「罷西洋寶船」命令停止寶船出使西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BxzxK


台灣火繩槍pdf---------------


明朝中國的火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新唐人電視台 新聞資訊 大千世界 趣味頻道 - http://goo.gl/c6Gkuq

p7237969a1421890401227817712278179p7237955a537945433-ssp7237956a995883151-ssp7237963a601257314-ssb2de9c82d158ccbf25cedb2d1cd8bc3eb13541b28b82b9014a90f603d0c5f4503c12b31bb051edb41b4c510fd9f9d72a88d2470ad12a2834349bbb77c995d143ad4bd113294f114b5aafa40f4afb05cca686c9177f3e67098a820a8b3bc79f3df9dc55c7  

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釐米,中型者156釐米,小型者93釐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因為後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於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明朝佛朗机_互动百科 - http://goo.gl/q1nl7l

<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136207.htm">佛朗機_百度百科</a>

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

中國歷史上對葡萄牙的舊稱,原本是阿拉伯人對歐洲基督徒的籠統稱呼──Frank;因為葡萄牙人最先航海抵達東方,因此被稱為佛朗機。佛朗機炮的簡稱。

佛郎機,又稱佛郎機炮、佛狼機炮,明代嘉靖時由歐洲葡萄牙(明朝時稱佛郎機 (Frank))傳入的一種早期後裝式滑膛加農炮。佛郎機炮與當時的一般火炮的不同點在於佛郎機炮的子炮設計,預先將開炮一次所需的彈藥裝於子炮中,開火後直接將使用後的子炮從母炮後部提出,再填裝進新子炮,如此便可減去填裝火藥、清理炮筒所需的時間。
嘉靖二十四年造的佛郎機銅砲。
明嘉靖元年(1522年),時任廣東巡檢的何儒在泊於此地的葡萄牙商船上看到一種新式火砲,射程為2000尺。嘉靖三年(1524年),得其製法:「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1],造出了第一批這種武器,當時稱為「佛朗機」。《明世宗實錄》提到「中國之有佛朗機諸火器,蓋自儒(何儒)始也。」當時明朝稱西班牙、葡萄牙為「佛朗機」,故以其國名稱呼這種武器。
《車銃圖》中記載的百子佛郎機與其砲車、子砲。(左半頁)
根據明代《車銃圖》上的記載,佛郎機砲裝在砲車上移動,放時卸下砲車輪。[2]
明代青銅佛郎機流星砲。
應用
將佛郎機的子母炮管構造運用在當時的鳥銃上時則稱子母鳥銃或稱掣電銃,掣電銃由明代人趙士楨首先研製出來。
織田信長的後膛佛郎機砲。
歐洲的佛郎機
法爾康特,口徑5厘米,炮長1.63米,重102千克。約製成於曼努埃爾一世時期。

File:Oda Nobunaga swivel breech loading gun.jpgFile:車銃圖第三頁連銃與百子佛郎機.pngFile:Copper gun of Jiajing.JPG

-------------------------------

File:수원 화성 홍이포.jpg2016-06-05_172736  

紅衣大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夷大炮複製品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中國軍人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有時被訛為「紅衣」,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基本介紹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傳入中國
紅夷大炮[1]最遠射程可達二十里以上。明朝天啟年間從葡萄牙人手裡購買了英國製造的加農炮後,該炮開始傳入中國。也有一種說法該炮是中國閩南工匠仿製西班牙的呂宋炮而製成[2]。

天啟六年(1626年)紅夷大炮在寧遠之戰中發揮極大威力。據史料記載,後金的攻城行動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八旗官兵血肉橫飛,屍積如山,是努爾哈赤成軍以來的首次挫敗。努爾哈赤在這場戰役中可能為炮火所擊傷[3],不到一年即去世。1627年,在寧錦之戰中,紅夷大炮再次發揮巨大威力,明軍大勝。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後金在瀋陽利用俘虜過來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了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他們還創造了「失蠟法」,化鑄鐵為鑄鋼,對火炮的不同部位進行複雜的退火、淬火處理,使鑄炮工藝領先於明朝。由於夷字犯上滿洲人的忌諱,紅夷大炮便更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在八旗軍設置新營「重軍」(ujenchooha,烏真超哈),後來佟養性任總兵官,曹振彥任教官,開始運用炮兵戰術。

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軍擁有六十門自製的紅衣大炮,在松錦之戰發揮極大戰力,連破明軍據守的塔山、杏山二城。順治元年(1645年)十二月,在入關戰爭中出擊潼關,李自成的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砲尚未到達,堅守不戰,次年正月,又以紅衣大炮重創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流竄至湖北通山縣被害。

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四日,清軍調集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史可法血書告急,南明政權卻置若罔聞。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壯烈成仁。

-----------------------------------------------

紅衣大炮/紅夷大砲

創造時間

17 世紀


基本說明

紅夷大炮又名紅衣大炮,紅夷就是紅色的夷狄,紅指髮色而非膚色,也就是指稱荷蘭人。其有關知識最初由傳教士利馬竇等人傳入我國。於十七世紀初,荷蘭艦隊東來,船上「桅下置二丈巨鐵礮,發之可洞裂石城,震數十里,世所稱紅夷礮」。[1] 其後在萬歷年間與荷蘭艦隊的交戰中,繳獲該數十門巨炮,載曰「其後,大西洋船至,復得巨砲,曰紅夷」[2],至此,紅夷炮正式傳入中國。萬歷末年後金崛起,並於薩爾滸之戰大敗明軍,以致明廷舉朝震驚。為抗擊金兵,徐光啟力主「練精兵,致利器」,隨後向洋人購入四門紅夷炮。[3] 得紅夷炮之助的寧遠之戰,使明廷「士卒不滿二萬」而大勝於六萬清兵,迎來明朝第一場大捷 [4],奠下其於明清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但隨著後來清朝承平日久,所鑄之法已經失傳。

歷史意義

自發現了前往亞洲的航道以來,陸陸續續有商人從歐洲大陸前往亞洲各地,特別是中國,希望進行經商。由於荷蘭人較晚到達,早已在中國經商的葡萄牙人並不允許他們由澳門進入中國,而明廷又不願開放更多商港,故荷蘭人只好採強硬手段,以大炮打開中國的經商之門。經過荷蘭人在攻陷澎湖,造成「官軍死者無算,海上驚怖」[5]。荷蘭人所使的就是紅夷大砲,在此事中中國人第一次見識到這種武器的威力,並為其「巨炮」所「驚怖」。在歷史上這是洋人以武力開啟中國大門的先例,於中國人而言,其所記載反映著外來武器的威力使時人震撼,對洋人的恐懼,對日後南京教案的發生有相當影響。

雖然在萬曆初年已獲得了紅夷炮,但明政府只視其為「神器」,「錫以大將軍號,遭官祀之」[6] 而已,並沒有對其仿製應用和推廣。直至萬曆後期吃了不少敗仗始知重用,於天啟至祟宗年間更先後向葡萄牙人購入數十門。熹宗更下旨「西洋炮即如法多製,以資防禦」[7],不過由於當時明廷內部黨爭日烈,宦黨掣肘,使孔元化的造炮計劃落空。祟禎年間,為對抗清兵和洋人,明代朝野仿製西洋大炮的呼聲漸高。崇禎二年更對徐光啟上疏要求製炮給予嘉許 [8],對所購之炮「均極滿意,賜炮名神威大將軍」。由此可見,紅夷炮說明了明廷朝野之間對外來洋器由輕視到重用的過程,揭示了明末內憂外患的局面,也反應著中國向西方海上軍事學習的第一課,有著西學東漸的先聲,是最早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之例。

滿州人和明朝多次交鋒,深切感受到紅夷大砲的威力,先是努爾哈赤在寧遠之役敗給明軍,後有麻線館之役中疫船砲打得落花流水。[9] 紅夷炮帶來的失敗使皇太極深知此為遂能中原的致勝關鍵,因此在帶有火炮技術的孔有德一行人來降時,他親自出瀋陽城十里以兄弟抱見之禮迎接 [10]。在吳橋之變前,滿州人只有少數大砲。這些大砲都是漢人所鑄,因為滿州人士游牧民族,工藝並不發達,沒有鑄砲的能力 [11]。得此相助後,一方面使清兵徹底擊潰明廷的最後防線,在祟禎十二年至十五年的松錦之戰中,清軍無不使用紅夷炮攻城 [12];另一方面令清兵和順軍的決戰大勝,使李自成兵敗逃回陝西,滿州人正式入主中原。由此可見,紅夷炮對於滿清得以入主中原亦有重大的貢獻。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涉及的史料有不同部份,當中可舉例的是中國方面的以及外國方面的資料。當中,由於所涉之物經歷兩個朝代,對兩朝的興衰有很大程度的影響,故不論在明史、清史稿等兩朝正史資料以及兵部等部門宮廷檔案中,皆有詳盡的紀錄,包括其傳入經過、仿製過程、意外事故等相當豐富的資訊,有助於眾學者對紅夷炮在不同方面的歷史意義上作出更詳盡及仔細的探討。

與此同時,不同使者入京進貢期間或有聽聞當時促成寧遠大捷的紅夷大炮,尤有甚者,更親歷當地目睹此戰,這些史料實際上都可用作認知這個西洋火器傳入中國後的應用和影響。當時不少藩屬國在朝貢制度的規定下,定期前往北京,進行各種禮節性活動,並寫下所見所聞。以朝鮮為例,永樂年間定制為一年三貢,故多有使節來華,威鎮四方的紅夷炮自然成為筆下所錄 [13]。例如朝鮮人李星齡的著作《春坡堂日月錄》中便明確記載了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中紅夷炮所傷的珍貴史料,該書亦同時記載了朝鮮譯官韓瑗隨使團來明時,親眼目擊這次戰役的全程 [14]。這些豐富的第一手資料,都有助探究紅夷大炮對明清政權易手的影響。

另外,洋人自己所載的資料也是重要的佐證。一方面紅夷大炮是由荷蘭人所傳入,而明廷又曾向葡萄牙人購買,他們當中應有值得參考的記錄 [15];另一方面,當時的軍事知識由傳教士傳授本土官員,例如徐光啟便因和利馬竇合譯《幾何原本》而得到關於火炮的知識,後來得以用來仿製紅夷大炮 [16]。所以傳教士所寫下的信件和札記等等也是相當有分量的歷史資料,記載著當時紅夷大炮對時人的衝擊和對代外來文化的改變,以至於紅夷大炮之後的改良和發展。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利用現存的紅夷炮以及各方有關紅夷炮的資料,對紅夷炮的改造歷史和鑄炮技術失傳原因的認知作切入點,探討為何由紅夷炮改良過來的神威大將軍至此失傳,清朝沒有再鑄造過這種雙金屬砲的原因,揭開「銅鑲鐵心」技術的面紗 [17],為中國的火炮及兵器史寫下新的一頁,也有助對明朝火藥和鑄鐵運用的了解。

除此之外,也可以由軍事的角度去看明朝期間的東西交流狀況,了解在面對外來沖擊的時候,有識之士如何把西方之物化為己用,接受所謂的「奇技淫巧」、打破「天人和陰陽五行思想」[18]、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思考方式,明白到他們是怎樣在全球化和工業時代來臨以前就和世界接軌。過去學者們大多以文化方面的角度觀察東西交流的進程,卻甚少由軍事上作為切入點,探討當時朝野內外對外來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外當權者對洋人態度的轉變。紅夷大炮作為一種當時最先進的武器傳入中國,對明清政權的主宰有著重要的影響性,其使用和傳承有助後人更深入了解兩朝對西方文化態度的轉變、對清末軍事現代化的影響、對火炮的發展史有更仔細及具體的認知。

p7237964a21022192-ss

明軍主力火砲“紅夷炮”,號稱“淨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當時倭國和後金的大砲射程才一里(500 米)

紅夷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後返回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才有人帶炮投敵。 

p7237965a729167716-ss  

現存的明末紅夷炮  現存的明末紅夷炮在各地多有所見,其中山海關、中國歷史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館等處收藏的紅夷炮,至今保存完好,成為珍貴的文物。山海關城牆上陳列的一門鐵製紅夷炮,砲身銘文尚可辨別的字蹟有“大明崇禎十六年仲春吉旦鑄造神威大將軍一位重五百斤……”。可見此炮製於明王朝滅亡的前一年。經過實測,砲身全長278厘米、口徑10厘米、砲口至耳軸中線長143厘米、砲口到火門長227厘米、炮耳長13厘米、炮耳直徑11厘米。可能是當年安於山海關城牆上的重型守城炮。  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製造的一門紅夷炮,重5400斤,其上刻有“欽命總督軍門洪承疇欽命總督高起潛……”等字。河北省石家莊市發現一門紅夷炮,其上刻有“崇禎戊寅歲仲夏吉日捐助製造紅夷大砲總督軍務盧像升……”等字。山西省博物館也收藏了由盧像升等文武官員,捐資製造的兩門紅夷炮,砲身的銘文與上一門相同。這說明這三門火砲都是盧像升等文武官員,在明崇禎戊寅年(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製造的。據《明史·盧像升傳》記載,崇禎十一年,清軍分三路南下,盧像升分兵迎戰。但因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監中官高起潛主和,故意按兵不動。十二月,盧像升被迫孤軍奮戰,在鉅鹿(今屬河北)蒿水橋之戰中,炮盡矢竭,獻身沙場。這些火砲,是盧像升當年抗清的見證。  (2)清代製造的紅衣炮  紅衣炮是清代前期製造的一種系列火砲,它起始於後金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製造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炮,接著又製成神威大將軍等火砲。清軍在1644年入關後,所製紅衣炮的數量增多,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此外還有神功將軍炮、得勝將軍炮、制勝將軍炮等。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是大型攻城炮,制於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共有52門。《清朝文獻通考》記載了它們的尺寸。1975年5月,齊齊哈爾建華機械廠工人,在該廠發現一門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使用過的“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砲身除口沿外,前細後粗,底蓋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近炮底處有一個方形火門,砲身中部兩側各橫出一個炮耳,砲口與底部正上方分別有準星和照門,砲身有五道箍,半腰留有一條合縫線,似為鑄炮痕跡。砲身保存完好,未見砲車。砲膛底部尚遺留一枚鐵鑄球形實彈。經測量:砲長248厘米、口徑11厘米、砲口外徑27.5厘米、炮底徑34.5厘米,重100公斤。砲彈直徑9厘米,重5.4公斤,與《清朝文獻通考》中所載的小型神威無敵大將軍炮的尺寸相近。砲身用滿漢文字刻有“神威無敵大將軍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等字,與文獻記載的完全相同。此炮在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和二十五年收復雅克薩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威遠將軍炮是清朝所製造的一种红衣炮,制於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山海關城樓上陳列有兩門,砲身長101厘米和100厘米,口徑四厘米和五厘米,口徑外側有唇沿,砲管前細後粗,底蓋如覆盂,蓋上有球珠,後部兩側各有炮耳橫出,砲身下部有大插銷,便於將炮安在架上。砲身刻有滿、漢文“大清康熙五十七年景山內御製威遠將軍總管景山炮鳥槍監造趙昌監造官員外郎張繩祖筆帖式西爾格工部員外郎實相筆帖式康格匠役李文德”。故宮博物院內也藏有一門大小與刻字基本相同的威遠將軍炮。砲身所刻匠役李文德之名,在清康熙二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間(公元1690—1718年)所造的火砲中屢有出現,足見他是 ​​當年火砲的主要製造者,其功在總監、總管之上。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是一種長管紅衣炮,制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欽定其名,共有61門,重3600—7000斤,長9.75—12尺,口徑3.8 —4.9寸,彈重10—12斤,裝藥5—10斤,用鐵軸砲車運載。《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刊有此炮的圖形,砲身用滿漢文字刻有“武成永固大將軍”等字。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一門,與文獻所載相似,至今保存完好。經實測:砲身長330厘米,口徑16厘米,重約5000公斤,彈重10公斤,裝藥五公斤,是一種車載攻城炮。日本的箱崎八幢宮也藏有一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康熙以後,自雍正至道光年間,清朝所製大中型火砲,基本上仍是紅衣炮系列的火砲。

紅夷炮是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也稱為紅衣大砲。紅夷大砲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砲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砲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砲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砲耳,火砲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砲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紅夷炮:17世紀上半葉,明朝天啟年間(17”世紀20年代)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上買來並仿製,這是一種前裝滑膛砲,即歐洲的寇非林長炮,廣泛用於當時英國與荷蘭的戰艦。
紅夷炮
紅夷炮
《明史》記紅夷炮之輸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後(指輸入佛郎機砲以後),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紅夷。長二丈餘,、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由此觀之,紅夷砲身管長度達二丈餘,而佛郎機砲的身管卻只有“五六尺”(見上述引文),前者約為後者的四倍,、其射程之遠,威力之大,便是理所當然的。同時,身管長大,其炮體重量亦必相應增大,否則難以保證砲身的結構強度,紅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機砲最重只有千餘斤,反之,炮體笨重是紅夷炮又一特點,也是其缺點所在。但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卻使它能夠壓倒佛郎機砲而後來居上,正如時人所謂:“今紅夷銃法盛傳中國,佛郎機又為常技矣。”顯而易見,紅夷大砲作為長身管、遠射圈的重型火砲,與上述西方同時期的長炮是屬於同一類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達2000碼,約1830米。
紅夷炮技術特徵
紅夷大砲是16至19世紀之間的英制前裝重型滑膛砲,經中國人仿製後,種類多達百種。其技術特徵是: 1)彈藥較重,可達數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彈丸是由石、鐵、鉛等材料製成的球形實心彈,奇巧絕倫,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種多樣,是以直接撞擊目標而起破壞作用的。如此藥彈相稱,保證其射程較遠,殺傷力較大。(2)砲管長度2一3米,呈前細後粗型,口徑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徑(指火門至砲口之距離與內徑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間。其鑄造極為複雜,採用整體模鑄法,有科學的工序和法式要求,並有新型設備、儀器等輔助設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適,炸膛的機率低,所鑄之炮的質量提高。(3)多系重型鐵炮,也有銅製,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紅夷大砲在中國的發展頂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時所造的905門火砲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門,其餘為250公斤以下的輕炮。(4 )紅夷彈藥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較厚,有尾珠,在砲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砲耳,火砲以此為軸調整射角,配合火藥量改變射程。砲身上裝有準星、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紅夷炮由車運載,可以任意奔馳。
紅夷炮的局限性
紅夷大砲鑄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對於中國的傳統火器,從紅夷炮鑄造所遵循的“模數”、施放時的“炮表”化、輔助設施的配備、砲彈的多樣化、射程的遠近(射程可達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強度中可看出,其威力著實驚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長於攻城,拙於野戰,更別提守城了。裝填發射的速率不高。且炮體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故在野戰時,多只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對方情勢發生逆轉,則往往無法機動反應。
紅夷炮在寧遠大戰中
寧遠城堡裡面的要塞炮是從澳門外海遭遇風暴擱淺的英國巡洋艦上打撈的18磅艦炮。全中國祇有兩個地方部署(北京 20門和寧遠10門)。這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砲,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訓練最有素的英國海軍也只能2分鐘一發的射速。前裝火砲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灌水入砲膛,熄滅火星,以乾布幫在棒子上伸入砲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砲彈,然後再點放,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砲位。這是前裝火砲的通病,能兩分鐘一發就不錯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戰馬在一分鐘內能跑的距離相當可觀,來得急開第二炮嗎?所以前裝火砲的特點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轟城牆沒有問題,可對付騎兵那是笑話。紅夷大砲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製,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砲。但是紅夷大砲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砲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砲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砲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砲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教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砲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砲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紅夷大砲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砲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砲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砲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砲耳,火砲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砲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紅夷大砲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砲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砲可以輕鬆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於現代五公里多,相當遠了,曾經對這個數據產生過懷疑,但是西方的同類型火砲的性能證明了這個數據是準確的(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當時的領海是以海岸火砲的射程來定的,16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裡,約合五點五公里)。遠射程的紅夷大砲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攻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砲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顯著。1639一1642年,明清雙方展開松錦大戰,雙方均使用了紅夷大砲,明軍在關內加緊造炮,清軍把紅夷炮用於大規模的野戰和攻堅。清軍僅松山一役,就調運了砲彈萬顆,紅夷炮37門,炸藥萬斤,到陣前備用。松錦戰前,清軍由於火砲量有限,質量低劣,攻城時,每每不下,因而攻堅戰往往被視為畏途。松錦一降,清軍再攻堅城,往往炸毀城牆近百米,這在以前明清戰爭史上是絕無先例的。明軍對清軍火砲的長足進展十分驚訝。如1639年明將樊成功口報:“達賊將鬆山25,26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601餘個,俱重十餘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37門。松錦戰後,明軍關外火砲大多落人清軍之手,只有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門紅夷大砲,而此時屯兵錦州的清軍已擁有近百門紅夷大砲。清人曾揚言:“將炮一百位擺作一派,憑它哪個城池,怎麼當得起三四日狠攻?當時尚為明朝服務的著名西洋傳教士兼軍火專家湯若望驚呼道: “彼(指清軍)之人壯馬潑,箭利弓強,既已勝我多矣,且近來火器又足與我相當??孰意我之奇技,悉為彼有。”“目前火器所貴西洋大銑,則敵不但有,而今且廣有之矣。這段話反映了湯若望的震驚,也說明了一個難以逆轉的嚴酷的真情實況。公元1642年,皇太極命漢八旗諸頭領率所部炮匠到錦州鑄神威大將軍炮,1643年又派人赴錦州督造紅夷炮,像這樣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說明當時的錦州已成為清軍火器的製造基地。今人黃一農認為:當時所鑄成的35門鐵心銅體的“神威大將軍”火砲,其品質已達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藥2.5公斤、鐵子5公斤,安裝在四輪砲車上,具有身管長、彈藥量大的優點,是攻摧堅城的利器。清軍於1644年入關後,農民軍雖還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規模的火砲和新制火砲與精於騎射、擅長野戰和砲戰的清軍抗衡,但他們再也無法阻擋以先進的紅夷炮群裝備為主的清軍。清順治年間,出於鎮壓農民軍和消滅南明抵抗政權的需要,火器生產的勢頭有增無減。清廷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由兵仗局統一管理,由此導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產的高潮。不能不說紅夷大砲對中國火器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此後二百餘年,清朝進行了大量的仿製,盛極一時,可說紅夷大砲的式樣已經成為軍隊火砲的製式,從而壓制了其他先進火器的研製和裝備。從整體上說,清朝對紅夷大砲沒有進行過任何技術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砲的製造工藝遠遠落後於西方。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虎門要塞的大砲重八千斤,射程卻不及英艦艦炮,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江陰要塞竟然裝備了萬斤鐵炮“耀威大將軍”。這些炮看似威武,實際上射程還不如明朝進口的那些紅夷大砲,加之開花彈的失傳造成與英軍對抗時吃虧不小。十九世紀中葉是西方武器大換代的時期,火砲技術大大改進:工業革命使得武器製造業使用了動力機床對鋼製火砲進行精加工,線膛砲和後裝炮也開始裝備軍隊;火砲射擊的理論與戰術在拿破崙的實踐中新的發展;同時因化學的進步,苦味酸炸藥、無菸火藥和雷汞開始運用於軍事,砲彈的威力成倍增長。反觀清朝的火砲,仍然使用泥範鑄炮,導致砲身大量沙眼,炸膛頻頻,內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準心照門不復存在,開花彈也失傳,缺少科學知識兵勇的操炮技術比不上明朝!兩百年前讓明朝的先進武器紅夷大砲在兩百年後已經風光不在,老態龍鍾,無法抵禦西方列強的入侵了。紅夷大砲本為西洋火器,明朝所用紅衣大砲多為進口,雖然也有仿製但質量遠遜於原品,既然明朝工匠自己都造不出好的紅夷大砲又如何能幫後金造出更好的神武大砲,而後金在經濟、科學、文化、工藝等方面全面落後於明朝,更不可能自己造出更好的大砲,因此後金所造大砲必然借助外力,而後金周圍有能力製造超過紅夷大砲的國家只有俄國,再看康熙年間皇帝親征以一萬清軍對抗600俄軍,得勝後不但釋放了所有俄軍俘虜並發還武器,而且在後來簽訂的條約中還做出了很大讓步,將大片土地劃給俄國人,實在不像凊軍所為。兩件事加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當年後金以北滿的土地換取了俄國人在火器方面的支援,而當清朝在中原的統治穩固後,便將俄國人趕出了北滿,只給了額爾古納河以西的一塊土地,這有點像戰國時期秦國的張儀用600里土地欺騙楚王的翻版。
紅衣炮的由來
所謂紅衣大砲也就是紅夷大砲,只不過自從清軍入關後,清朝也大力使用並發展紅夷大砲,但清朝人嫌名字不好聽,便將“夷”改成“衣”,也就是後來的紅衣大砲的由來了!

---------------------------

125939040287480cb39dbb6fd5266fde5a7b9aa18972bd50736548b82b9014a90f60336aa16ec3812b31bb051ed075fdf8db1cb1349540e8a446a564e9258d1094a23bba1cd11728b47102423e267c3cec3fdfc032308  

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為清廷鑄造火砲,​​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便是其中最優秀的砲式之一。此炮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鑄造完成,是一尊銅砲,重3公噸、砲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斤(斤)、生鐵炮子10 斤;砲身全部銅綠,凸紋鐫楔精美,花文、蕉葉文、回文、乳釘文、蓮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滿漢銘文。
中文名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年 代 清康熙年間 重 3公噸 炮 長 310 公分

簡介
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為清廷鑄造火砲,《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便是其中最優秀的砲式之一。此炮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鑄造完成,是一尊銅砲,重3公噸、砲長310公分、口徑12.5公分、用藥5斤(斤)、生鐵炮子10斤;砲身全部銅綠,凸紋鐫楔精美,花文、蕉葉文、回文、乳釘文、蓮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滿漢銘文。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占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許多戰利品從中國帶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數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些炮後來變成德國「威廉梭收藏館」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軍擴張軍備,熔部分火砲,逃過此劫的砲被轉到英國成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購得兩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並展示於博物館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砲的最佳素材
造炮歷史背景
平定“三藩之亂”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
清初,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鎮雲南、廣東、福建,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勢力。魏源《聖武記》載:“朝廷終不奪我滇,益固根蒂,為不可拔,踞桂王五華山舊宮為藩府,增崇侈麗,盡括沐氏舊莊七百頃為藩莊。……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屬其子之信,以酗虐橫於粵,耿精忠以稅斂暴於閩,皆為三方患。”《清聖祖實錄》雲:“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馴致不測”,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十一月,三藩中勢力最大的吳三桂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次年,稱周王。先後奪佔貴州、湖南、四川。十三年,耿精忠謀反,攻入浙江、江西,十五年尚之信(尚可喜子)接受吳三桂的“招討大將軍”印,也響應三桂。《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八載:“康熙十三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叛應吳三桂,”其他地方與吳三桂素有聯繫的漢將也紛紛附逆,很快佔據江南六省及陝、甘等地。這就是史稱的“三藩之亂”。
“ 三藩之亂 ”爆發後,康熙皇帝決定用武力平叛。他一面調派八旗勁旅前往荊州,阻截吳軍渡江,一面發
平定“三藩之亂”
平定“三藩之亂”
兵江西,切斷吳、耿會合之勢,並在兗州、太原屯駐重兵,作為調遣軍力應援各方的機動力量。周密的戰略部署,使戰局得以暫時穩定,但各個戰場的清軍卻難以進取。其原因是這幾支叛軍原為清軍精銳部隊,魏源《聖武記》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記》載:吳三桂“專制滇中十餘年,日練士馬,利器械” ,面對嚴重形勢,康熙皇帝意識到必須重視武器裝備的製造,特別需要多製輕便火砲,俾越山渡水以利行軍之用。
銘刻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尾端用滿、漢文銘刻:“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星高六分三厘。制法官南懷仁、監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炮名為康熙皇帝欽定,時共鑄制61尊。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展示
南懷仁生於1623年10月19日,字勳卿,一字敦伯。比利時人,康熙初來中國傳教。《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二載:“時湯若望方黜,楊光先為監正,吳明火亙為監副,以大統術治歷,節氣不應,金、水二星躔度舛錯。明火亙奏水星當見,其言復不售。乃召南懷仁,命治理曆法。南懷仁劾光先、明火亙而去之,遂授南懷仁監副”。康熙八年三月,以推歷正確,上命禮部詢欽天監官,九年六月,南懷仁改造觀像台儀器,十二月,儀器成,擢南懷仁監正。
為平叛“ 三藩之亂 ”,從康熙十四年至六十年,清中央政府所造的大小銅、鐵炮達905門之多,而其中半數以上是由南懷仁負責設計監造的。《熙朝定案》和《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載南懷仁造炮513尊。加之徐日昇、安多合著的《南先生行述》載,南懷仁共造炮566尊。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南懷仁康熙二十七年卒,諡勤敏。他是唯一身後享有諡號的傳教士。這與他在康熙朝鑄造火砲的歷史功績有關,康熙帝在南懷仁死後曾說“自吳三桂變亂以來,製造炮器有他的軍功”。
火砲分析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製造,據《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載:“二十八年造者二,一曰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前合廾後微豐,底如竹節。重自三千六百斤至七千斤。長自九尺六寸至一丈一尺一寸。雜鍥花文、蕉葉文、回文。隆起十道。皆鍥星文。近口為照星,底左右鐫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武成永固大將軍。用藥十斤,生鐵炮子二十斤,星高四分九釐。制法官南懷仁,監造官佛保、碩思泰,作官王之臣,匠役李文德、顏四,清、漢文。小者受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以四輪車,轅長一丈五尺,鐵環七,馀俱如神威大將軍砲車之製。”又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工部·軍火·鑄炮》載:“二十八年,造大砲六十一位。欽定名為武成永固大將軍。重自三千六七百斤至六七千斤,長自九尺七寸五分至一丈二尺,膛口自三寸八分至四寸九分,用鐵彈自十斤至二十斤,火藥自五斤至十斤,鐵軸砲車均全。”查考《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也有同樣記載。
圖樣
《欽定大清會典圖·武備》刊有南懷仁設計此炮圖樣,與端門西廣場陳列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相似,砲身前細後粗,有八道寬箍,每道寬箍由數道細箍組成。炮尾有蓋如覆盂,上有球形尾珠,中部兩側各有一炮耳橫出,藉以安在砲車架上。端門西廣場陳列的火砲上銘刻“星高六分三厘”,與《大清會典圖·武備》載“星高四分九釐”,只是“星”高了一分四厘。其次是火砲重量差距較大外,其餘均在文獻記載的範圍內。實測此炮有關數據為:砲口內徑15.5厘米,砲口外徑46.15厘米,炮尾底徑52.87厘米,砲長362厘米,膛深330厘米,炮體估重約4噸。砲車輪徑120厘米,輪寬15厘米。原砲車已殘損,陳列的砲車與圖二對比,實為砲車的後半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
構造
該炮屬前裝式火砲,即火藥與彈丸由砲口直接裝入,採用火繩點火,砲管內無膛線,為滑膛火砲。體為銅製,中部稍後兩旁置耳軸,用以支撐、平衡炮體和調整俯仰角度,增強火砲殺傷範圍及火力機動性。該炮原藏於北京東交民巷德國大使館內,1946年由北平歷史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從該使館運回收藏,直到1999年才在端門西廣場陳列,與觀眾見面。在61尊大砲中,除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一尊,和《中國火器史》載日本的箱崎八幡宮也藏有一尊外,其餘下落不明.
價值
這尊火砲迄今已有317年的歷史,它體型碩大,花飾精美,代表了當時鑄造火砲的最高水平。體現了南懷仁與中國工匠的高超技藝與才智,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國家一級文物。光緒 26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占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許多戰利品從中國帶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數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些炮後來變成德國“威廉梭收藏館”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軍擴張軍備,熔部分火砲,逃過此劫的砲被轉到英國成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購得兩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並展示於博物館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砲的最佳素材.

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爲清廷鑄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便是其中最優秀的炮式之一。此炮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鑄造完成,是一尊銅炮,重3公噸、炮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斤(斤)、生鐵炮子10 斤;炮身全部銅綠,凸紋镌楔精美,花文、蕉葉文、回文、乳釘文、蓮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滿漢銘文。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占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許多戰利品從中國帶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數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些炮後來變成德國「威廉梭收藏館」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軍擴張軍備,熔部分火炮,逃過此劫的炮被轉到英國成爲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購得兩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並展示於博物館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炮的最佳素材

----------------------

635753583534999956

传说中的利器:明神机营撒手锏——三眼铳 - http://goo.gl/hxrBlQ

7e21ee7202320c1b8b5457f8224ed8c28c6df29304f6a418f079c45c35c72442c3da842ab52f3477282a0c5261abd532b0b308aa33e2c9af75de0d17636ee15a  

635753583535937430635753583539843687  

中國把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成為當時明軍戰鬥中的“利器”。

明朝鳥槍射擊陣法
16世紀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那里傳到日本去之後,日本人將其玩到極致,甚至出現了長2.5米,重量超過40公斤、由兩個人抬著的大型火繩槍--- -抬槍。並在與明朝的作戰中,將其傳入中國。

635753583538437439

------------------------------------------

2357ed77b80feaf4293cb8f62c44374bc616x51043515578467b3dd69cff9295971e68d4  

火攻挈要》,中國明末系統總結火器技術的著作。
書 名 火攻挈要 類 別 火器技術 朝 代 明末 授湯若望 纂 焦勗 訂 趙仲

作者信息
湯若望(即德國耶穌會傳教士 JA沙爾·馮·貝爾)授,焦勗(安徽寧國人)纂,趙仲(河北涿鹿人)訂。該書撰寫於崇禎十六年(1643)。
作品簡介
《火攻挈要》原為上、下兩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北京圖書館收藏原刊本的清抄本。清道光年間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曾收入上述兩書,合稱為《火攻挈要》(又題為《則克錄》),改成上、中、下三卷,共4萬餘字,圖27幅。
明崇禎年間,為適應同後金作戰的需要,明廷在北京設立鑄炮所,聘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監製西式大砲,並要他將技術傳授給工部“兵仗局”。於是焦勗集中了明代火器的技術成就,並吸收了西方造炮技術的先進成果,集“名書之要旨,師友之秘傳,及苦心之偶得”(焦勗《火攻挈要·自序》),撰成《火攻挈要》一書。
該書上卷詳細介紹火銃製造的工藝及種類,並對佛郎機、鳥槍、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製造作了簡要說明。中卷分別介紹各種火藥的製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火器製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應用。
此外《火攻挈要》還涉及不少西方關於冶鑄、 機械、 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該書總結了明軍使用火器同後金作戰的經驗教訓,翻譯介紹了歐洲先進的軍事技術知識,成為明末火器技術的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火攻挈要》原為上、下兩卷,另附《火攻秘要》一卷。北京圖書館收藏原刊本的清抄本。清道光年間潘仕成輯《海山仙館叢書》曾收入上述兩書,合稱為《火攻挈要》(又題為《則克錄》),改成上、中、下三卷,共4萬餘字,圖27幅。明崇禎年間,為適應同后金作戰的需要,明廷在北京設立鑄炮所,聘請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監製西式大炮,並要他將技術傳授給工部「兵仗局」。於是焦勖集中了明代火器的技術成就,並吸收了西方造炮技術的先進成果,集 「名書之要旨,師友之秘傳,及苦心之偶得」(焦勖《火攻挈要·自序》),撰成《火攻挈要》一書。該書上卷詳細介紹火銃製造的工藝及種類,並對佛郎機、鳥槍、火箭、噴火筒等火器的製造作了簡要說明。中卷分別介紹各種火藥的製作、貯藏、性能、配方和火銃的試放、安裝、教練、搬運等內容。下卷具體介紹火器製造中一些應注意的問題和在各種情況下火器的應用。此外《火攻挈要》還涉及不少西方關於冶鑄、 機械、 化學、力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該書總結了明軍使用火器同后金作戰的經驗教訓,翻譯介紹了歐洲先進的軍事技術知識,成為明末火器技術的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國的進一步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

增補則克錄

明崇禎16年(1643年)德籍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Joannes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1-1666年)將他在歐洲所見之火藥武器資料口授於安徽寧國人焦勗,編纂成書,題名為《火攻挈要》,又名《則克錄》。趙仲修訂。內容主要介紹火砲戰術源流、火砲兵器製作、槍砲模具製作、槍砲、地雷彈藥原料,與西方工藝製作度量衡基礎知識。清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福建晉江人機械工程師丁拱辰(1800-1875年),系統地研究西方武器,並有鑑於英國與中國之間戰爭經驗,撰《演炮圖說》一冊,後改題為《演炮圖說輯要》,四卷。丁氏後得知十七世紀湯若望所撰《則克錄》一書,於是在蘇州書商處獲得此書。他認為《則克錄》探討火砲最為詳細,尤其是火砲兵器製作及製造彈藥,攻城器具無不詳細舉例。因此他把自身撰述經驗融入此書,一方面校正、補充《則克錄》不足處,另一方面則與《演炮圖說輯要》進行比較。他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重編成為《增補則克錄》,書內頁題名為《增補則克錄火攻挈要》,共三卷一冊,並附插圖。丁拱辰後任職桂林火器局,於咸豐元年(1851年)將《增補則克錄》文稿刊印,分發軍營供砲兵參考使用。

-----------------

紅夷炮

635753583540937436

明軍主力火砲“紅夷炮”,號稱“淨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當時倭國和後金的大砲射程才一里(500 米)

-29-72811723131071172313108  

紅夷砲傳來前明軍的火砲 @ 逸佚居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R4ZrL

-------------------

 

-----------------------

635753583541562450635753583545937449635753583548593673635753583551249929635753583552031204635753583559687470  

鴉片戰爭唯武器論的謊言日本為何叫清朝東亞病夫-民初思韻網 - http://goo.gl/ASMGGk

武器的發展,只能使戰爭變得容易。
事實上,戰爭的本質就是追求更高的殺戮效率,只要戰爭存在,對殺人方法的研究就永無止境。
下面先來看下中國火器的發展史!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13世紀末,中國最早發明了金屬管型射擊火器——​​火銃。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2)15世紀西班牙的“穆斯科特”火繩槍,俄羅斯的“皮夏裡”火繩槍等都是當時的代表產物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3)在16世紀初,德國出現了依靠帶發條的鋼轉輪摩擦燧石發火的燧石槍
同樣中國人對火器的研究並沒有停下,火藥的力量同樣領國人痴迷。中國人發明了火藥,自然也就最早把火藥投入戰場。火藥武器的出現是在北宋時期,當在11世紀;這種最古老的火藥武器,簡單來說就是炸彈,以及借助火藥推力把箭發射出去的“火箭”——其後,一直到13世紀末,在中國戰場上占主流的火藥武器都是炸彈。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4)
中國把火繩槍,稱之為“鳥銃”,《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裝的彎形槍托形似鳥喙而被稱為“鳥嘴銃”,也有人稱其為鳥槍,成為當時明軍戰鬥中的“利器”。

明朝鳥槍射擊陣法
16世紀當火繩槍的技術從歐洲的商人那里傳到日本去之後,日本人將其玩到極致,甚至出現了長2.5米,重量超過40公斤、由兩個人抬著的大型火繩槍--- -抬槍。並在與明朝的作戰中,將其傳入中國。
抬槍,大型鳥槍,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以後的清湘軍還在繼續使用)。


明軍主力火砲“紅夷炮”,號稱“淨重三千斤,射程十里,每發可斃敵千人”,當時倭國和後金的大砲射程才一里(500 米)。

在1626年至1627年,明軍在寧遠、錦州守衛戰中憑恃火砲重創清軍後,清廷才認識到利用火砲的重要性,自此開始組建火器部隊。1691年(康熙三十年)設立八旗火器營,給每名士兵發鳥槍一支,並於每旗設子母炮五尊。由於康熙帝的重視,火砲專家輩出,火砲業發展很快,在吸收西方佛郎機砲等槍砲的先進技術後,對中國古砲進行改進或重新製造,從而大大提高了砲彈的命 ​​中率和殺傷效能。
“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遠攻堅,亦資火器。故京營有火器營鳥槍兵之製,屢命各省防軍參用槍砲。”可見清軍喜愛火器達到痴迷程度,威力大,操作輕鬆,莫說達官貴族喜愛,連八旗子弟也樂於習練,畢竟不操練弓弩要容易。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炫耀武功,所以他的前期歷次會戰,特別是平定大小和卓要求繪圖珍藏,從圖中能看出清軍火器裝備狀況。
郎世寧畫的《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1762年(清軍大量列裝火砲和火槍)
王致誠畫的《阿爾楚爾之戰》1765年(清軍大量列裝火砲和火槍)
到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的時候,火槍雖然已經在英軍普及,由於射程有限,火藥容易受潮等原因,刺刀依然是最後決戰的利器。清軍沒有裝備刺刀,對於大量裝備鳥槍和抬槍的清軍來說,刀槍弓弩都是非常好的輔助。這一階段不存在武器代差的問題。
至於有關清軍用實心彈打英艦,而英軍回擊開花彈來說明清軍落後一說,只能怨作者不懂軍事。簡單說,打裝甲目標用穿甲彈,打軟目標用開花彈(高爆彈),這樣的常識,清軍和英軍都是懂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英軍對虎門砲戰中的清軍鏈彈的描述:“他們的鐵鍊鎖彈特別優良,乃是一個空球,切成兩半,用藥18寸的鎖鏈盤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連緊,因此當半球栓緊在一起,以便裝進去時,就像一個砲彈一樣。”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靖逆將軍弈山等奏:“又將空心炮子,分作兩半,煉成熟鐵,中系鐵鍊,約長尺許,用時將鐵鍊收入空心,仍舊折合,無異尋常炮子。一經轟擊出口,則兩半飛舞,形如蝴蝶,擊中夷船桅索,即行鉤掛焚燒,名為蝴蝶炮子。”
二、1862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的火器已經很先進

這段時間,是西方火槍發展最關鍵的時期,由前膛裝彈發展到後膛裝彈時期。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1807年,英國人福塞斯發明了含擊發藥(雷汞)的火帽,打擊火帽即可燃膛內發射藥,繼而出現了將彈頭,發射藥,和帶金屬底火子彈殼連成一體的定裝式槍彈,使用定裝彈大大簡化了從槍管尾部填裝槍彈的操作,便於封閉火藥燃氣,為後裝槍普遍使用創造了條件,是槍械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鎚打擊就可以點火。
1851年,金屬殼子彈發明,淘汰了沿用150年的紙殼子彈。在1866年7月3日,普軍以擊針槍為代表的擊敗了奧地利的老式燧發槍。世界進入後膛槍時代。
經過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國人對火器的偏愛只增不減。1851年國內發生了太平天國運動的“金田起義”,此後的13年間,中國的交戰雙方在火器的拼殺中,逐步奠定了武器現代化的變革。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1)影視劇中情景再現
1855年左右出版的《行軍總要》規定,太平軍早期最基層的戰鬥單位“兩”(有25個人),裝備抬槍兩杆,鳥槍5桿,抬槍是由兩人操作的,照此計算,太平軍步兵裝備火器與裝備刀矛的比例為9∶16,考慮到太平軍一般不讓新兵直接上陣,實際比例要更高。與太平軍對敵的湘軍,一個營分四哨,每哨八隊,其中四隊刀矛,兩隊抬槍,兩隊小槍(鳥槍),另有親兵六隊,其中三隊刀矛,兩隊劈山炮,一隊小槍,冷熱兵器比為1∶1,兩相對比,差距固然有,但不算大。
1855年湖口之戰時,汪海洋等太平軍“先鋒隊”就使用洋槍突擊,1858年的繁昌之戰,太平軍劉官芳部已大量使用洋槍。後期太平軍裝備的洋槍洋砲數量極多,如忠王幾千人的衛隊都以洋槍為武器,蘇州城裡裝備洋槍的士兵更多達20000人。
後期太平軍一些部隊也採取了將洋槍集中編組的形式,如陳炳文、鄧光明部的洋槍隊分別多至7000桿和4000桿,許多太平軍槍手可以“隔數間屋擊滅油燈”; 1862年雨花台大戰,忠王李秀成率領十多萬人猛攻曾國荃湘軍,更是將所能蒐集到的幾萬桿洋槍和幾百門新舊洋砲“悉萃於此一枝”,還摸索出用彈幕轉移替代兵力進行壓制的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勳、劉士奇、王永勝四軍萬餘人,已有洋槍萬餘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4000枝。到次年底與捻軍作戰時,"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餘人,約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砲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開花砲隊,裝備了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砲。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
淮軍在1865年有5萬餘人,裝備洋槍三、四萬桿,並建立了六個開花砲隊,裝備了12磅至108磅不等的火砲。
據記載辛酉十一年七月十八日(夏曆七月廿三日)安慶之戰,一日一夜,湘軍共用火藥至十七萬斤,鉛子五十萬斤〔二〕,當時戰爭,已大規模地利用火器,可以想見。
此時我們都會明白,發生在1862年的清軍與英法聯軍的戰鬥,肯定不是大刀長矛對戰火槍。
三:中法戰爭中清軍的已經開始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機槍


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清軍的已經開始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機槍。[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2)
1862年美國人理查德·喬丹發明加特林轉管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1884年(清光緒十年)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始仿製。
1885年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戰,有“重砲機槍交轟,藥煙迷漫,至不辨旗幟,彈積陣前逾寸,牆後大營且被毀。”的記載,“彈積陣前逾寸”就是描述當時的格林炮(加德林機槍)打剩下的紙質彈殼。[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3)
南京金陵製造局1872年(蒙蒂尼機槍)[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4)
約翰遜在南京金陵製造局1872年(蒙蒂尼機槍)
這張照片取景和前一張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照片裡的人,他們不再是工廠裡的工人,而是約翰遜自己跪在地上,好像在進行武器測試,這也是湯姆遜中國之行中僅有的幾張有自己的影像的照片。旁邊的兩個站立者也不在是上一照片的工人和官員,很可能湯姆遜僱傭的中國“苦力”。
[原創]重讀鴉片戰爭----被“唯武器論”謊言粉飾的清軍(圖15)畫面顯示清軍進行了“特色創新”,把機槍裝在獨輪車上,為了怕機槍被日曬雨淋,清軍還特意在車上加裝了一把油布傘。


四: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清軍的裝備更是遠超日本


從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舉辦專造子彈火藥的軍械所以來,到1899年,洋務派人士共創立了30家兵工廠。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一經出現,很快就會傳到中國,被清軍或買或仿製。這使清軍武器與西方相差不到10年。客觀地說,這種差距並不算大。
火藥方面: 1884年,法國工程師維列製成膨脹率高出黑火藥3倍的硝化棉無菸火藥。而後881年,這種火藥還在研製中時就出現在李鴻章的奏摺中。1895年,江南製造總局試製成功,"洋匠自謂不及,現在每年可造6萬餘磅" 。
步槍方面:德國1888年推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連發槍――1888年式毛瑟槍。11年後,漢陽槍砲廠即根據購自日本的仿製品自行仿製完成,即著名的"漢陽造"。而此前,能夠5連發,性能與"購自外洋者無殊"的快利槍已經大量裝備部隊。

美國林明敦滾輪式步槍槍膛
德國毛瑟1888 後來仿製的叫“漢陽造”
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
奧地利曼利夏1888直拉式步槍
火砲方面:清朝於1875年就已仿製成功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阿姆期特朗前裝炮,江南製造局還於1889年仿製成功大型的阿姆斯特朗後裝炮。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砲。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砲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砲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砲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砲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砲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砲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砲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砲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砲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砲)。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清軍在九連城使用過的格魯森37mm行營炮
清軍在平壤遺棄的格林炮
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賽電槍,該槍為英籍美國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是最早出現的一種管退式自動機槍。
該槍還在試制階段時,清政府即對這種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製造局開始引進仿製,從此,中國開始進入重機槍的製造時期。由於當時該槍尚處在雛形,使用黑藥鉛彈,經仿製後發覺不甚適用,於1893年停造,僅生產了30餘挺,部分用於朝鮮戰場。當李鴻章看完馬克沁機槍射擊表演後竟然說"太快、太快"、"太貴、太貴"、"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不過後來還是引進了。
李鴻章參觀馬克沁重機槍
聶士成的清軍
以武衛軍中裝備最精良的聶士成武毅軍為例。這支13000人的部隊,擁有的武器包​​括:11毫米口徑的後裝單發和連發毛瑟槍1萬支、7.9毫米口徑的後發毛瑟槍200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槍1萬支、8毫米口徑的後裝連發曼利夏騎槍1400支,還有軍官用6輪連發左輪手槍和少量的溫徹斯特、哈齊開斯等步槍與騎槍。此外,武毅軍還有7.9毫米口徑的馬克沁機槍2挺,75毫米口徑的12磅克虜伯炮16門、60毫米口徑的7磅後裝炮32門、57毫米口徑的6磅格魯森速射砲32門,這些炮每分鐘都可以發射10發以上的砲彈。另外還裝備了37毫米口徑的2磅克虜伯速射砲、87毫米口徑的20磅後裝炮等。這些火砲發射的開花彈、子母彈、葡萄彈、實心鋼彈等,可以分別摧毀城牆和砲台工事、擊殺密集進攻之敵、殺傷敵衝鋒散兵、擊穿敵艦鋼甲等。
不僅如此,大量直接購自西方的武器彈藥也補充到清軍隊伍中。這使清軍基本結束了冷兵器、火繩槍砲、擊發槍和前裝滑膛砲並用的狀況,從而進入現代火器時代。
圖為謝家所砲台。
甲午戰爭清軍在戰場的野戰火砲和要塞大砲實際上可以達到1000門以上,而且口徑更大,是日本陸軍師團的砲力的至少20倍以上,超過抗戰時中國軍隊火砲的總和,甚至達到抗美援朝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火力的總和。
劉公島東南砲台的德製重砲。
日軍撤離時曾破壞清軍砲台,但是放開了拆,僅憑自己的力量竟然沒有辦法摧毀。當時西方各國都認為大清要塞牢不可破,是當時全球工事最堅​​固,火力最強大的要塞。以至他們得知日軍要去進攻清軍環渤海黃海各要塞時都認為日本人是去找死。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砲和村田式單發槍(只有少量部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後膛鋼炮,其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比清軍少得多。
日本村田式步槍
最後只有少量輕型火砲的日本軍隊,並沒有使用什麼超級武器去攻擊清軍的砲台要塞群和堅固設防城市,而就是這麼徒手爬上城牆的。
如果真是大刀長矛去迎擊日本軍隊,可能真不會被稱為“東亞病夫”了。也正是清軍如此拙劣的表現,1900年的八國聯軍才狠狠的在中國這塊大蛋糕上撕下一口。

鴉片戰爭唯武器論的謊言日本為何叫清朝東亞病夫-民初思韻網 - http://goo.gl/ASMGGk

-------

明朝中國的火器: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 新唐人電視台 新聞資訊 大千世界 趣味頻道 - http://goo.gl/c6Gkuq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民變。隨後滿清趁亂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83年清軍攻佔台灣,明鄭結束。)
廣告


明朝疆域囊括內地十八省之範圍,初年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黑龍江流域諸部落有宗主權,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撤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並曾在今滿洲、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成祖時期曾短暫收復安南 ,1424年,明朝領土面積達到約1000萬平方公里。

來看下明朝的那些先進種類繁多的火器吧~

首先明朝的兵器分為三大類:宋元傳統兵器;明朝自製兵器;海外傳入兵器。

關於明朝中國的火器,瞭解其一部分之後,不禁嘆曰: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怪不得左公宗棠曾有言:「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治史者要有一功夫,就是要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否則,稍有心肝之人,即便久戰沙場之將軍,亦必有用盆接淚之必要!讀中國火器的歷史,禁不住悲哀之心,痛心之情「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有人說中國人發明瞭火藥,用它做煙花,外國人卻用這個技術來做火器;中西強弱因由此可見一斑!此類人何其不懂中國史乃而?事實上直到十七世紀,中國的軍事技術,依然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明朝時火器發展較大,戰爭的發展也由單純的冷兵器作戰變為冷熱兵器協同作戰。於是,明朝在中後期自己研製了許多武器,冷兵器比如戚家軍的狼銑、苗刀等。

(網絡圖片)

明軍在遼東的戰敗,還有人歸罪於「援朝逐倭」戰爭中把儲存的火藥和彈藥都用光了。其實中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除了導彈造不出來以外,無論是毒氣彈還是左輪槍都能發明出來。而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

據(明)王士翹撰《西關志》(1548年序刻本)居庸卷記載:昌鎮駐軍武器主要有軍器和神器兩大類:其軍器有: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神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車有偏廂車、騾駕、望車、元戎車、鼓車、火銃、鳥銃、嚕密銃、佛郎機銃、三眼銃、四眼銃、五排槍、五雷神機、七星銃、十眼銃、十連珠銃、連子銃、震疊銃、鉛彈一窩蜂、快槍、夾把銃、飛天神火毒龍槍等。

(網絡圖片)

從中可看出明代火器之勝,並非吹噓!列舉數例,供參考~

在明代,當時社會經濟十分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海外貿易非常活躍,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處在萌芽時期,科技的進步出現了新的明顯的轉機。所有這些新的進步的因素,為明代的兵器、火藥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加之明一代,北方長期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東南沿海經常受到倭寇的侵擾,因此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代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藥、火器尤為重視,視火器為禦敵的「長技」。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明代的軍隊對火器十分重視。由於在各次戰爭中大量使用火器,使軍隊火器的編製裝備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

一.三眼銃

 

(網絡圖片)

三眼銃,是明軍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原因是它可以連續釋放,構成密集火力,有利於壓制行動迅速的騎兵。崇禎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出宮而走,手中提的兵器就是三眼銃。想想被人稱為「英明的大清乾隆酋長」視火器為奇技淫巧,可笑又可悲!

二.多管火箭炮:一窩蜂

這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這種武器曾經在軍事博物館有展出。明代《武備志》對一窩蜂有較詳細地介紹,當時的規格有多種,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都屬於這個範疇。射程300米,連發火箭彌補了普通火箭彈道不穩定的弱點。這種武器明軍已大規模使用!

三.多級火箭:火龍出水

(網絡圖片)

明代《武備志》記載的多級火箭,用紙糊筒外綁第一級火箭,龍口內有第二級火箭,射出後加大射程擊中敵方船艦,用於水上攻擊,射程可以達到1.5公里。

四.單發步槍:火銃

(網絡圖片)

明代制式的早期輕型火器,鑄造精良,設計精巧,和元朝的火銃比較,所需火藥大大減少。明代作為標準武器,曾生產達九萬餘,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廣泛使用。長43。5釐米,口井3釐米,2人一組發射,一人負責支架和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射程180米。相當於今天的步槍吧,最早的制式。這個東西,戚繼光時代被鳥槍取代。

五.半自動步槍:十眼銃

(網絡圖片)

明代試驗性連發武器,10節銅質炮身,口徑10釐米,每節一發,可以十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被後來的拐子銃代替。

六.連發手槍:拐子銃

(網絡圖片)

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釐米,使用類似佛朗機的裝填方式,可以連續三發,射程150米,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在援朝逐倭戰爭中使用比較多。個人認為有點兒自動手槍的味道。

七.多管轉膛炮:迅雷銃

(網絡圖片)

單兵多管火器,明代趙士珍發明,參考了土耳其的類似火器,最大的可以達到18管,使用火繩或者燧石擊發,加上外罩後狀如琵琶。發射完畢後可以作為冷兵器使用!長187釐米,重2.5公斤,易於攜帶使用,明軍經常列隊跪射,火力沒有間斷。在朝鮮,日本的火槍隊是無法正面對抗這樣的明軍的。

八.大口徑左輪槍:五雷神機

(網絡圖片)

這真是世界最早的左輪槍了,戚繼光在北方戰線防衛蒙古軍隊的發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種規格,一般使用時二人一組射擊,一人支架,轉動槍管,一人瞄準射擊。射程180米。看到這玩意兒真不知道咱們祖宗還能搞出什麼怪東西了!

九.對人殺傷地雷

(網絡圖片)

起源於燕王掃北之戰。當時建文帝的部隊在白溝使用地雷,給後來的永樂皇帝的軍隊帶來重大傷害。使用的原理是將導火索放入打通的竹竿,必要時點燃導火索,引爆地雷。

十.殺傷燃燒彈:萬人敵

(網絡圖片)

大型爆炸燃燒武器,重40公斤,外皮為泥制,重量40公斤,產生於明末,用於守城,為了安全搬運一般帶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燒夷彈。李自成攻開封的時候,曾經通過地道突入曹門心字樓下方,守軍採用投擲萬人敵的辦法消滅了突入的部隊。

十一.古式後膛榴彈炮:佛朗機

(網絡圖片)

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使用帶炮彈殼的開花炮彈!1537年裝備達到3800門,帶有準星和照門。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發射的時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釐米,中型者156釐米,小型者93釐米,子炮(炮彈)從後方裝入,發射間隔短,發射散彈時一發炮彈帶有500發子彈,可以封鎖60米寬的正面,威力驚人。因為後膛裝彈對鑄造技術要求較高,清代漸漸淘汰,讓位於比較簡單的前裝武器!

十二.遠程重炮:紅夷大炮

 

(網絡圖片)

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噸,射程可以達到1.9公里!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十三.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的明代大將軍炮

(網絡圖片)

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擊傷,後返回因傷勢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這種武器,直到崇禎殺了袁崇煥,邊軍軍心渙散,才有人帶炮投敵。

十四.最早的迫擊炮:虎蹲炮

(網絡圖片)

戚繼光軍中最常用的火器,這種輕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遠,適用於山地作戰,機動靈活,由於前裝,可以大仰角發射和大量裝備下層部隊而與今天的迫擊炮有異曲同工的用處。

十五.新式步槍:鳥槍

(網絡圖片)

其實並非打鳥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輕捷如鳥也難以逃脫。已經接近現代步槍,是和倭寇交戰中繳獲倭寇火槍,隨後改進仿製的。戚繼光的步兵,已經40%裝備了這種槍。令有人說,稱之為「鳥槍」並不是因為用來打鳥或連飛鳥也無法逃脫,而是因為其槍機銜著火繩落下點燃發火池中的火藥的動作猶如小鳥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鴉片戰爭中英國人使用的槍在雨天也不能使用!

十六.戰防炮:抬槍

十六.戰防炮:抬槍(網絡圖片)

大家相信麼?這個居然是明朝的東西。這是大型鳥槍,明代《天工開物》最早記載其圖片,帶有三角支架和旋轉裝置,長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號「九頭鳥」,威力強勁,即便當時的戰車也無法抵擋。可惜發展非常慢,直到清朝末年,湘軍中裝備抬槍,不過25%而已。

明代後期的軍事技術家還創製了「神火飛鴉」與球形帶雙翼的「飛空擊賊震天雷」兩種「有翼式火箭」。這兩種火箭分別在鴉形與球形體內裝滿火藥,火藥中有火藥線通出,並與起飛火箭火藥筒中的火藥相串聯;發射時先點燃起飛火箭的火藥線,使火箭飛至敵方,並將鴉身與球體內的火藥引爆,殺傷和焚燒敵軍的人馬,是破陣攻城的利器。後來的導彈可以說是這種火箭合乎邏輯的發展!由此可以想見我們祖先的智慧是多麼的高了!

(網絡圖片)

神火飛鴉無實物流傳,據說是被傳的,不過很多兵器書籍都略有記載。具體長什麼樣子就不得而知了。只是《武備志》的配圖是在有些牽強和非主流了↓

以上只是明代火器之一部分,未能全列於此。事實上中國裝備火器的軍隊編製出現的很早,也很健全。早在元朝至順年間,軍隊中就已裝備了發射口徑為20毫米以上鐵彈丸的金屬火銃,從而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火炮,並出現了「炮手軍」和「炮手萬戶府」的建制。之後由於火器的蓬勃發展,明軍更是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一般人都知道徐光啟與利馬竇合譯的《幾何原理》,人們卻鮮有知道他還寫了一系列論兵之作的,像《兵機要略》、《火攻要略》等,都是他的著作!他主張使用西洋火炮,選練精兵。他的弟子孫元化「除協助徐氏刪定《句股義》(即幾何原理)外,還撰有《經武全編》和《西法神機》等兵學書,以及《西學雜著》、《幾何用法》、《幾何體論》、《泰西筭要》等數學書。」其中的《西法神機》,直接指導了關外明軍的火炮運用。

孫元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西學知識不在徐光啟之下,而且他的軍隊駐地有支葡萄牙炮隊,這批炮手前期有13人,後來增加到40餘人,他們成立了一支模範炮隊,作為明軍孫元化部炮兵的示範部隊。這批葡籍僱傭軍拿著比周圍明軍官兵高幾十倍的工資,確實幹活也很有職業精神,教授明軍炮手各種技術也十分認真,工作幹得很不錯。這種合作比起太平天國起義時李鴻章借洋師助討太平軍的事件,顯得既主動又「科學」且開放!

西元10世紀之初,中國已將火藥用於軍事。據《宋史》記載:西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等進火箭法。西元975年,宋軍用火箭、火炮與南唐作戰。到仁宗時,曾公亮等所著《武經總要》中,綜述了當時的火器有火箭、火炮火藥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鐵咀、火鷂、竹火鷂、霹靂火球、煙球、毒藥煙球等十餘種,直接反映了我國在西元10—11世紀之初,已廣泛使用火器。到13世紀中葉前,開始出現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銃。

它的發明使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到14世紀初,元人在南宋發明的突火槍和火筒的基礎上,進一步製成了金屬管形火器。14世紀中葉,在全國農民大起義推翻元帝國統治的戰爭中,金屬管形火器已普遍應用,並已使用彈丸。金屬管形火器的出現,是火器兵器發展史的一項重大變革,從此火器逐步代替冷兵器,並在軍隊中大量裝備。

早在朱元璋軍隊在元末進行的戰爭中,就已經使用了火銃。但這時軍隊中火器的裝備並無定規,文獻記載也無法獲知軍隊裝備火器的具體比例。在明一統全國後,明政府鑒於火器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強大破壞力和火器部隊的強大戰鬥力,開始著手建立專業火器部隊和規定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政府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明政府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手銃筒十六個,火槍二十支,火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等等。

以上洪武時期明軍所裝備的火器與冷兵器一與九之比,明顯地反映了明代火器裝備的普遍,並且已有一定的定製。成化二年,明將郭登向明政府建議,步兵「用神銃手十,弓箭手十,刀牌手各五,葯箭強弩手十,司神炮及#3火藥者八,雜用者七」。按照這一規定,當時明軍步隊使用火器的士兵,已經占編製總數的1/3左右。

此外,從明朝戰事最頻繁的邊軍看,其火器的普遍程度也是前代所不及的。據《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六年,遼東總官兵都督斂事曹義向朝廷奏請:「原領京庫銅銃已給軍事,恐冬寒操備至有摧折,今各衛庫所貯遠年造成鐵銃七萬五千有奇,請令修理,給軍操演,遇警仍用銅銃。」

正統九年,明英宗認為,原各邊裝備的銅銃數量太少,恐怕延誤邊備,於是決定「於原數外,量宜增加遼東五百三十五,延安綏德等處八百三十,永寧二十,宣府三百,寧夏一百,甘肅五百」。正統十一年,明政府又規定:「給延邊火器,大同甘肅手把銅銃五百,碗口銅炮四百;宣府銃五百,炮二百;密雲銃三百,炮一百;遼東炮一百;獨石炮四百」。

明實錄記載的這些片段資料,確實充分說明明代軍隊大量裝備了火器。但是,各軍的具體裝備火器的數量,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明軍不僅在軍隊中普遍裝備火器,還建立了專業火器部隊。

永樂前期創建的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他同當時的五軍營、三千營合稱京軍三大營,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外備征戰」的任務,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據《大明會典》卷一百三十四《京營》的記載神機營編製主要如下:神機營設提督內臣2名、武臣2名、掌號頭官2名,下轄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

中軍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4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1名。

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編製相同,各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3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名、把司官1名、把牌官2名。

後來有增設「五千下營」設坐營內臣1名、武臣1名、下轄4司,每司設把司官2名。神機營是朝廷直接指揮調遣的戰略機動部隊,主要「掌操演神銃、神炮諸火器」,「專習槍炮」,裝備了盞口炮、碗口炮、將軍炮、手把銃、神槍、快槍、單飛神火箭等火器。

關於神機營的作戰方式:

明軍裝備火器後的作戰原則,我們可以從神機營的作戰方式中知其大概。神機營創建後,常同五軍營、三千營一起,隨同皇帝親征。作戰時的布陣原則是:「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戰鬥開始後,「首以銃摧其鋒,繼以騎沖其堅」。

這一作戰原則,是朱棣鑒於永樂八年(率軍親征漠北大敗阿魯台一戰後總結的經驗。當時,朱棣命軍隊以神機火器為前鋒,「銃發,聲震數十裏,每矢洞貫二人,復中傍馬,皆立斃—–斬其王以下百數十人」。在此戰後的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漠北時正式提出了這一作戰原則。

這是對神機營與騎步兵協同作戰的高度概括。總的要義是:作戰開始後,三者要互相協同,發揮總體殺敵作用,神機槍炮兵列於全陣之前,各射手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填裝彈藥,實施輪番射擊,摧毀敵人的前鋒;待敵陣潰亂時,後隊的密集騎兵,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衝擊敵軍本隊,追殲敗逃之敵。

朱棣的論述,總結了明軍神機營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新戰術,這種戰術主要利用槍炮與冷兵器的殺傷距離遠近的不同,多層次地殺傷和消耗敵軍,達到最後殲滅全部敵軍的目的。因此神機營的參戰,使古代以步騎兵為主的野戰方陣戰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5/12/23/a1243171.html#sthash.Y3bDf9iq.dpu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