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芬蘭式排隊,彼此距離至少1公尺-芬蘭人以不侵犯彼此空間為最高原則-企業能讓員工分時段上班,讓通勤人潮分流。如果做不到,則以1公尺為衡量標準,捷運、公車、長程巴士上彼此距離超過1公尺就不需要戴,反之則戴上口罩比較安全。1公尺有多長?簡單來說就是2個肩膀的距離,這對亞洲文化來說顯得生疏,卻是北歐芬蘭人的日常,他們就連排隊也彼此相距1公尺以上,甚至逼近2公尺,以不打擾他人為最高指導原則。疫情延燒之際這個距離能救命,公衛專家認同,1公尺正好是避免密切接觸的安全距離  避免走上武漢式封城 台大公衛建議採取「芬蘭式社交」 http://bit.ly/2TBupGy

無條件基本收入/芬蘭計畫於2017年試行支付國民基本所得/「


武漢肺炎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鄰近國家紓困政策,不少國家是「無差別」發放現金,包含新加坡、日本、香港、澳門、南韓、中國大陸以及美國!其中美國的紓困金發得最不手軟,個人年收入7.5萬美元(約215萬元新台幣)以下納稅人,可領1200萬元(約新台幣3.6萬元)紓困現金;夫妻合併報稅、家庭年收入15萬美元(約新台幣450萬)以下的民眾,則可領2400美元(約7.2萬元新台幣);若撫養17歲以下子女,每1人可多領500美元(約新台幣1.5萬元)。   林智群律師今(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上班族要繳稅(一沒錢都跑不掉)無紓困,出錢有你的份,發大財跟你沒關係」,認為美其名是社會棟樑,其實是社會夾層,道出不少上班族心聲;網友認為「繳稅反而領不到補助」不公平,紛紛淚灑辦公桌,紓困「繳稅者沒份」!上班族氣炸批不公:憑啥幫他人買單│TVBS新聞網 https://bit.ly/35KIJSP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2020-05-06 22:12
即便是以高福利聞名的芬蘭也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花費太高且效果不佳。(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失業率攀升,「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浮上檯面;2017年,北歐國家芬蘭啟動實驗,提供2000名25歲至58歲的失業者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8萬元);而在近3年後,芬蘭於今天發布最終實驗報告,其結果卻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確實有益民眾心理健康,但對促進就業並無幫助
《彭博》報導,該報告顯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後1年,18%的領取者找到工作,與對照組相同,到了第2年,27%的領取者找到工作,也只比對照組多了2個百分點,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可能無法如部份人士預期般,達到促進就業的作用。
儘管該報告指出,無條件基本收入有益民眾心理健康,讓民眾對財務安全更加心安,但隸屬芬蘭財政部的研究機構VAT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主管Kari Hamalainen直言,這是很大的誘因,但並未完全有效,其代價高昂而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芬蘭社會事務暨健康部部長佩科寧(Aino-Kaisa Pekonen)表示,這份報告仍「有助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在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慘澹失業率之下,芬蘭首相馬林(Sanna Marin)所屬的執政黨聯盟主張,不考慮引進無條件基本收入,但考慮施行「負所得稅」制度,也就是說,若能找到1份工作,但如果薪水低至一定程度的話,政府將反會補貼金錢,藉以激勵民眾找工作的欲望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無條件基本收入/芬蘭計畫於2017年試行支付國民基本所得/「

 


芬蘭推「每月給失業者2萬」 結果…
tw.news.yahoo.com查看原始檔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芬蘭政府兩年前推出「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實驗,而今此計劃在去年12月正式結束,並於昨(8)日宣佈實驗結果。最後證實該計畫失敗,未能如預期般刺激失業人士就業,不過卻讓實驗對象「較以往快樂許多」。
▲芬蘭推「每月給失業者2萬」!結果就業率無增,但變快樂了。(圖/資料照)
綜合外媒報導,芬蘭當局為了打擊持續攀高的「失業率」,並進行大型社會實驗,在2016年11月請芬蘭社會保障機構(Kela)從一群失業的人中,隨機挑選了2000名、年齡介於28至58歲的人,讓他們在2017年1月起,不論能否找到工作,每月都可獲免稅的560歐元(約台幣1.9萬元)薪金為期2年,另外並挑選出5000名領取「失業津貼」的人士,與領「基本收入」實驗者作比較。
結果此計畫在去年結束,近日當局宣布研究,發現領取「基本收入」或失業津貼人士的工作天數所差無幾,完全不能刺激就業,不過卻發現領取「基本收入」的人,比只領取失業津貼的人,壓力減輕許多、甚至更健康更有自信。社會保障機構研究員伊利坎奴(Minna Ylikanno)說︰「基本收入對測試者有着正面影響,即使未能在短期改善他們的就業前景。」


法國藝文工作者也走上街頭,抗議新退休制度修法。 圖片來源:【投書】從法國退休金制度改革抗議中的藝文工作者,反思「全民基本年金」之必要 | 詹育杰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bit.ly/2V3F2EO
自去年12月初至今,法國針對退休金制度修法的罷工抗議行列中,媒體效果最搶眼的,當屬聖誕佳節時在媒體環繞下露天表演芭蕾舞《天鵝湖》的巴黎歌劇院成員。舞者、音樂家與劇院技術工作人員發動一連的罷工拒演。舞者們抗議,修法後,他們得一直跳到64歲才能退休!
事實上,整個法國藝文圈自12月初就開始動員,響應各行各業的罷工。許多博物館和藝術中心如奧賽美術館、東京宮等擇日關閉,廣播電台也只播放罐頭音樂,並不斷推出工作與退休相關議題的討論節目,藝文工作者們更在每個星期四走上街頭。而在這些抗議遊行隊伍中,醒目的團體「藝術罷工」(Art En Grève)號召了不同領域的藝文勞工,聚集了電影工作者、作曲家、音樂家、演員、舞者、視覺藝術家、策展人、各級藝術文化機構行政人員、技術人員,記者、各種設計師、作家、翻譯、評論等等,一起出聲反抗。這一長串藝文勞動者當中,有公職人員,有私人企業職員,更有自由職業者。
當前退休金修法的問題,顯然也是文化世界岌岌可危的問題。因為如果取消某些特殊的退休和工作制度,將使原本就極不穩定的藝文工作更難以持續。與朝九晚五截然不同的藝文工作型態,是當下漸漸成為勞動大軍主流的「非典型勞工」鼻祖,也是非典型勞動的「典型」。而退休、失業救濟等工作權相關法規,對原本工作狀況就相對不穩定的他們,影響最為直接。
是享社會福利的文化菁英?還是全民失業最前線?
在舞者和藝文勞動者抗議退休改革之際,我們不要忘了:2014年法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抗議失業補助法規修法而罷工,曾迫使亞維儂劇場藝術節整個停演。2016年全民抗議工作法修法,曾發起號稱法國「佔領」運動的「黑夜站立」(Nuit Debout),持續佔領巴黎協和廣場,當時表演藝術工作者也在不同城市佔領許多劇院。這些劇場工作者可說是最團結、最身體力行的藝術勞工,一次次對抗政府自社會主義體制不斷倒向新自由主義的法規修改。
相較於芭蕾舞者要求保留他們行之有年,因應舞者訓練、排練和體力勞動而定在 42歲退休的特殊制度(一般工作的退休年齡則為64歲),連結藝文領域各級勞工的「藝術罷工」(Art En Grève)相對沒有這麼具體明確的要求。不過,他們特別關注「版權報酬」的問題,因為版權付費模式使他們缺乏工作權的保護,大多數活動都未被視為正式工作,而只是出於熱情的「創作」。
另外,許多藝文工作者也要求加入專屬於劇場和影視工作者的「間歇性工作制度」(intermittent du spectacle),以求在短期臨時工作之間的「失業」期間能受到社會制度保護。這是因為工作的模式、定義與價值近年不斷迅速演變,在許多斜槓青年投入自主創業或看似自由的「自由業」自我剝削、失敗也怨不得別人的新自由主義大環境下,他們企圖使創作被確認為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產活動,與去除社會保護將會促進自由、創造力或自主權的意識形態對抗。
常態化的間歇性失業與就業
在法國,專屬於表演藝術、影視相關工作人員的間歇性工作制度,是考量到有限期的就業和失業交替這種特殊情況,只要每年工作達到規定時數門檻,即可享有失業救濟金福利制度。此特別法條最初是在1936年專為電影相關技術人員設立,當時參加的人數極少。1969年時,劇場、舞蹈、音樂表演者和表演技術人員也都被納入其中,但到1984年也只有有不到1萬名受益人,到2011年卻已經超過25萬人。
當年提出間歇工作制的不是工會,而是老闆。電影相關技術人員、各式工匠和工人當年都寧願拿固定薪水,因此資方很難在短時間內臨時找到工作人員。當初,這種制度是廣受資方鼓勵的。這很難不讓人想到一邊大量用機器人取代勞工、一邊大力支持「全民基本年金」的科技大廠明星老闆們如Elon Musk。
法國2014年表演藝術圈的大罷工,所針對的正是提高門檻的間歇性工作制度新法,將會縮減社會保護,使最需要補助的間歇性、派遣性勞動者更難領到失業救濟金。在同時,歸入間歇勞動特別法的工作類別也越來越多,各式短期臨時契約、派遣外包兼職勞工,正是全球勞動市場不斷彈性化、非典型化的最佳寫照。表演藝術圈不穩定工作者的抗議罷工,背後可說是整個非典型勞工界的工作權命題,是間歇性「就業」正等於間歇性「失業」的正常化。
面對全民「科技性」失業,反思工作價值
今日,非典型勞工已不再是當初的極少數,再難以享有「特殊」的間歇性常態性失業救濟補助。非典型勞動在新自由主義橫行的當下不再是「例外」,而極為迅速地成為勞動市場的「常態」。也正是因此,全民基本年金的重要性再次浮現。這絕不單單是因為科技造成全民失業這件事的迫近而已。
近年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等科技將迅速帶來大規模失業潮,已是全民茶餘飯後的話題。我們都知道從「完全就業」的美夢到「全民失業」的高科技未來,從投資分析師到工地黑手,勞力或腦力的勞動工作都將全面受到科技威脅。但同時,工作全面自動化也可以是個「轉機」,觸動不僅是政治、經濟,更是社會的全面變革。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必須為就業的死亡做根本改變,建立另一種分配制度,重新發明、思考工作/不工作的意義、退休的定義和工作的價值。
在此之際,芬蘭、荷蘭、印度等許多國家都對「全民基本年金」進行了試驗,左右兩派由不同觀點提出不同版本的制度,而其核心重點正在於「普遍性」。所有人不管貧富老少,從出生到死亡,都該置於各種社會保護福利下。如部分法國論者就認為應將間歇性工作法規當作藍圖,擴大而非縮減其普遍性。人們必須認識到,失業不是個人好吃懶做、沒有能力,而是整體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也必須克服工作道德壓力這種陳舊的觀念。從這裡,我們似乎已可預見人類歷史的下一個階段 。
當我們能夠克服失業、不工作的生存壓力,人類社會的這種根本轉變,會使生存脫離從屬受薪的「保護」,或者如自由業、自我創業之類「偽」獨立自主的個人「就業」。因此,這不單單是重新分配,而是重新發明工作價值,賦予許多未曾被認可的(生產)活動在社會上的貢獻價值。這也正是走上街頭的法國藝文工作者的主張。因為藝文「創作」正是生產活動形式的最前沿,大大超出了資本主義工資收入、或受社會主義福利規範的保護範圍。
(作者為旅居巴黎十多年的藝文工作者,譯者。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文字散見「今藝術」、「藝術家」、「表演藝術」等雜誌與電影相關平台等。早期曾於台灣電影圈工作,作品並曾參與鹿特丹國際影展,近期研究以後人類哲學與流變共生的藝術為方向橫跨行為表演、電影與策展實踐。【投書】從法國退休金制度改革抗議中的藝文工作者,反思「全民基本年金」之必要 | 詹育杰 / 多元發聲.讀者投書 | 獨立評論 http://bit.ly/2V3F2EO


年金改革前軍公教體系平均的退休年齡,公務員平均55歲、教職員54歲、軍人大概是44歲退休,「看到這樣的退休年齡,再看到我們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高得離譜,經常可以很容易地去突破80%、甚至90%,相對於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家當中,他們所得替代率用保守來算,了不起大概就50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p26i8o


給無條件基本收入 究竟行不行?
By 譚淑珍,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8日, 2018
如果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創造就業」是國家的主要使命之一,那麼未來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取代人類七成工作的世代裡,國家的主要任務可能會變成是「維持低就業」。
當社會只能「維持低就業」時,那些被機器人、AI搶走工作的人該怎麼辦?美國矽谷科技人提出的對策是「讓每個人不用工作,就享有足以過活的收入。」也就是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給每個人。
UBI,是什麼?是一種定期(例如每月)、定額的現金給付,以個人而非家庭為對象,無條件地發給一國所有合法的居民,不需要審查有多少資產,也不強制工作。
矽谷科技人會倡議UBI,是因為「問題是我們科技業製造出來的,我們總要做些什麼來解決吧?」矽谷的創投公司Y-Combinator總裁奧特曼就是認識到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同時,也製造了社會問題,進而投入一千萬美元的預算,贊助多個UBI的研究計畫,例如加州奧克蘭市就有一個為期3年、到2020年為止的UBI實驗計畫,就是由奧特曼無條件提供金援。
奧特曼不是矽谷第一個倡議UBI的人,臉書創辦人祖克伯、特斯拉董事長穆斯克、eBay創辦人奧米迪亞,以及全球首富比爾蓋茲等人都曾多次公開支持UBI。
祖克伯就認為,衡量一個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應該只看GDP等經濟指標,還必須要考慮有多少市民真的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應該探索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措施,讓每一個市民都有機會可以嘗試實現他們的構想,帶動創新。」
當UBI成為矽谷科技界的一個潮流想法時,瑞士在2016年舉辦了人類歷史上首次針對UBI的修憲公投,結果以失敗收場,今年芬蘭政府也宣告UBI計畫年底屆滿後,不再續辦。
芬蘭最大的工會SAK首席經濟學家考科蘭塔指出,UBI一旦成為全國性政策,耗費的預算將高達芬蘭GDP的5%,這就是不續辦的原因,就財政的角度,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昂貴得不得了!」
UBI在瑞士、芬蘭沒能成功,除了「錢從那裡來?」的疑慮外,還有「道德」上的質疑。反對UBI的人,主要是擔心這樣的制度會縱容不勞而獲,對付出努力、辛勞工作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更為關鍵的是,UBI無法提供金錢以外的任何東西,也就會刻意限縮了本來能做、而且該做的事情範圍。而金錢,台大社科院副院長陳毓文指出,「能夠填滿的也只有物資,金錢,能夠買的也只有看得到的東西。」
然而,從資源分配角度,「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共同發起人李仲庭認為,如果目的是為了能夠讓社會多元的能量有所發揮,「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好的政策。」
他說,現行的社會、經濟體制,向來只獎勵能夠獲利、能夠賺錢的,包括金融體系、企業的給薪邏輯都是「只會給做了會賺錢的。」可是,這世上有很多不賺錢,卻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所以,如果UBI能夠釋放多元的能量,能夠創造出金錢以外的價值,「對社會會是很棒的事情。」
聽起來很合理,然而現實的社會不全然是合理的。包括瑞士、芬蘭等歐洲國家曾經就UBI做過民調, 絕大多數的居民也許在理念上表示贊同,但是,當進一步問到是否願意多繳稅以支持UBI時,態度就有了180度的大轉變,這正是理想與現實的拔河。


 

1899.8.6 總督府發佈臺灣窮民救助規則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R8Bvqs

1899.8.6 總督府發佈臺灣窮民救助規則

無條件基本收入/芬蘭計畫於2017年試行支付國民基本所得/「

什麼?1900年以前臺灣人就有社會救濟金可以領!

1898年兒玉源太郎就任臺灣總督後,以日本皇室發給臺灣之鉅額救濟金,整合清國時期之社會事業資產成立臺北仁濟院。1899年8月頒佈「臺灣窮民救助規則」,凡臺灣居民獨身無法獨自生活、無他人扶助者,只要殘廢重病、六十歲以上年老體衰者、未滿十三歲者,得申請救助。非獨身者符合一定條件也可申請。救助規則財源由地方稅支付,為臺灣社會救濟史上的重大變革。(圖:1899年臺灣總督府府報)

延伸閱讀:
1898.3.28 兒玉源太郎總督、後藤新平民政長官赴臺就任
http://www.twmemory.org/?p=10973


從巴西影集《3%》思考「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行性

By 台灣教授協會,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3日, 2017
文:豬木郎馬蜂
最近抽空看了一部名叫《3%》的巴西影集,引人深省。所謂3%,指的是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被區分為97%的窮人與3%的富人,前者集中於「內陸」,後者則居住在「近海」。
空間上的絕對阻隔,同時設下可享受資源的界線,而唯一能夠跨越這條貧富界線的機會,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甄選」。每位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都可以申請參加甄選,但是過程十分嚴格,一旦失敗就永遠失去機會,最終只有3%的精英能夠通過考驗,成為「近海」的居民。
這部劇集與《飢餓遊戲》、《分歧者》等類似故事的最大差異,在於它特別著重每道甄選關卡的設計與突破。從最初的個別面試、團隊合作,到後面越來越「個人化」的難題,在在逼迫每位受試者於有限時間內,承受超乎想像的壓力。
它考驗的不僅是受試者的聰明才智或臨場反應,而往往是人性的底線。再者,其它故事的淘汰者經常以毫無意義的死亡收場,但在此劇中,淘汰者們苟活的羞辱、憤怒或超然,同樣令人動容。
然而筆者更感興趣的,不是這些有如大企業人資面試般的甄選難題,而是構成整部劇集的核心思想,也就是3%的世界價值觀。
在劇中,設定了一個由甄選淘汰者所組成的「革命/恐怖組織」,稱作「目標」,他們的目標就是破壞這個人為區隔的制度設計,追求一個人人都能享受豐裕資源的嶄新世界。他們派人滲透到甄選之中,於是考官們必須一邊進行測驗,同時設法找出危險的間諜。而彼此交鋒的高潮,也正是兩種價值觀的對立、對決和對撞。
這迫使筆者自省,究竟我們渴望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是一個貧富分化懸隔、但能確保少數「精英」創造最大價值的社會?還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共享資源、但卻有陷入停滯風險的社會?
乍看之下,這好似冷戰時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型態的對立,特別是「目標」在批判制度不公時的強而有力,與創建新世界方案上的虛弱蒼白形成明顯對比,使人強烈感受到一股冷戰終結初期、新自由主義大獲全勝時的餘韻。
問題是,隨著劇終前兩位要角放棄成為3%的資格、轉而投向目標陣營後,就開啟了另一種全新的可能,一種挑戰現有制度乃至設計全新規則的無限可能。
筆者由此聯想到近幾年在歐洲提出的大膽構想: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又稱全民基本收入,指的是在無須審查任何條件資格的情況下,定期發給國民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金錢。
這個制度的用意,在於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他們主張這樣做不僅能擺脫社會福利的歧視問題,且能使人在滿足基本生活之餘,從勞動中解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並促進人類的進步。
有趣的是,反對聲音通常不是從通膨角度切入,而是認為這種制度設計必然使人們失去工作意願,從而導致經濟衰退、社會崩解。這簡直猶如冷戰論爭的翻版。
可是,冷戰時期與21世紀的現在有一個關鍵區別,即科技進步的幅度。科技進步一方面提高了人類共享資源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科技取代人工的趨勢也莫之能禦。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運轉的前提,係國家以強制暴力剝奪人民及其生產工具,使其成為「自由得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故當科技再次剝奪工人與工作的連結後,將造成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以致更劇烈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將會更頻繁地衝擊現有的社會經濟體系。
若從這個結果反推,那麼預先設計一個保障所有人類生存基本需求的制度,或許就不僅只是解決貧窮的消極手段,而是具有主動防範社會體系瓦解的積極作為了。
像這樣一個打破3%分界線的社會,究竟會不會讓大多數人都失去工作意願?筆者以為或許不然。理由是,人類的慾望與目標是極為多元的,當人們無須煩惱基本生活後,那麼追求其它成就的渴望,將同樣持續塑造出新的競爭,迫使人們在壓力下殫精竭慮。
人類受迫於生存壓力,或以生存作為推進社會運轉的動力,這其實是來自於前工業化時代、糧食生產有限下的舊社會思維,而這顯然早已不符合此刻的社會現實。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當一個人類再也不受溫飽威脅的社會實現後,那麼臉書的按讚數又將形塑出另一條全新的3%分界線也說不定?


芬蘭社福實驗,惡夢一場?|經濟學人|經濟學人|201 : 5|天下雜誌第626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芬蘭政府在今年一月開始推動「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試點計劃,從失業人口中,隨機挑選參與者,參加為期兩年的研究,期間每位參與者可從政府手中無條件領取每月六百二十四美元(約一萬九千台幣)的基本工資。芬蘭政府想透過試驗了解,和領取失業救濟金比起來,基本工資會如何影響失業人口重返勞動市場的動機。
為了避免影響試驗結果,負責推動這項計劃的芬蘭社會保險局,在二○一九年試驗結束前,不會直接聯繫參與者,而是透過參與者的家庭收入、納稅等政府紀錄,從旁觀察追蹤。
到目前為止,問題已經開始浮現。設計並操盤這項試點計劃的社保局研究主管康格思表示,計劃執行起來比預期中困難,可說是一場「惡夢」。
對試點計劃有疑慮的,包括大型工會。這些大部份由重工業全職男性勞工組成的工會,負責管理失業救濟基金,所以不想失去這個權力,不贊成基本工資這個想法。
相反的,大部份是兼職女性的清潔、零售業等服務業從業人員,支持這個計劃。
民調則顯示芬蘭民眾對基本工資的看法,左右搖擺,七成民眾理論上支持,但如果前提是必須加稅支應基本工資,贊成比例就降到三五%
這個試點計劃在設計上有先天限制。首先,芬蘭憲法保障全民受到政府公平對待,所以光是要獲得批准進行給予部份公民社福特權的試點計劃,就困難重重。
其次,計劃預算只有兩千萬歐元,讓參與人數受限在兩千人,康格思認為,人數太少,會讓試點研究的範圍與效果大打折扣。
計劃時間是另一個限制。短短兩年時間,無法從中了解參與者的長期心理變化。
儘管如此,國際上對芬蘭實驗全民基本工資的興趣非常高,吸引來自韓國和瑞典的電視台採訪。
康格思表示,能夠開始,其實就算是成功,「這是個試錯的過程,現在進行更好研究的大門已經打開了。」(辜樹仁譯)

------------------------------------------------

簡錫堦觀點:不工作可領錢?談基本所得制的可能
© 由 風傳媒 提供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為人類帶來許多衝擊,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工作機會大幅減少。機器人不但具備思考能力,又可不眠不休工作,處理龐大複雜資料的速度和精準度都超越人類;預估現有工作八成以上將被機器人取代,失業和貧窮恐成為常態。面對這個趨勢,前陣子瑞士有人發起「無條件基本所得」(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公投,結果雖被否決,但已經創下這類政策全國公投的先例

無條件基本所得 已有先例

主張無條件基本所得的人是基於「每個人都應享有基本的生存權利」,認為不論貧富、有無工作的國民,都要發給足以維持生活尊嚴的所得。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已瀕臨絕境,貧困問題將會讓社會崩解,實施無條件基本所得制能解除危機,讓社會永續穩定。

事實上,從七○年代開始,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多芬鎮、荷蘭烏德勒支市,以及美國紐澤西州、賓州、愛荷華州等地,都曾陸續進行「發放基本所得」實驗。以加拿大多芬鎮來說,當時許多家庭仰賴這項制度撐過困境,不少人有機會進修,隨後找到就業機會,鎮民身心狀態獲得改善。這項實驗後來因缺乏預算而終止,如今為了解決日益惡化的貧富差距和貧窮問題,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宣布今年下半年將在安大略省重啟基本所得實驗,並視其成效決定是否全面實施。芬蘭也計畫兩年後實施,並已獲國會支持。這兩國的施行效果如何,各國都在都拭目以待。

貧富差距漸擴大 解方難尋

目前全球最富有的六十二名富豪的財富總和,相當於全球一半較窮人口(約35億人)的資產總值,貧富懸殊情形倒退到一八二○年水準。貧困造成消費能力減弱,經濟景氣持續低迷。各國雖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瑞典、瑞士、日本、歐盟央行甚至採負利率政策,卻未能刺激投資和消費。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主張,當前要增進消費挽救經濟,唯有「直升機撒錢」才有效果。一九六八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傅利曼在其著作《適量貨幣》中,首次提出「直升機撒錢」的主張,認為央行增印鈔票直接發給民眾,好比空中撒錢,既不加稅也不增加政府負債,卻可促進消費,扭轉經濟往正向發展。這項主張尚未有任何國家真正嘗試。我國在金融風暴危機時曾發放不排富、無條件的「消費劵」,性質類似直升機撒錢,可增進消費、拉抬景氣。

過去各國慣行的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成效並不彰,因社會救助為避免浮濫通常會設立門檻,致使許多貧困者和近貧者遭受排擠;而社會福利變質為「工作福利」,就業者必須繳交保費才能享有失業津貼、健保、退休年金。未來機器人代替人力,工作機會變得稀有,財富將集中在少數人身上,社會普遍更貧窮。

取代傳統社福制 成效可期

實施「無條件基本所得」政策可進行「財富重分配」,保障人民生存權利,消除貧困、增進消費,讓經濟正常運行,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對於這項措施,反對者認為不用工作就有錢領,誰還要工作?人人不工作,國家哪有資源進行重分配?這是注定失敗的烏托邦制度。支持者則認為只是保障基本生活,為了提高生活品質或從工作中得到成就,人們會更樂於投入工作,有助於創新發展。

加拿大經濟學家傅婕(Evelyn Forget)追蹤多芬鎮的實驗後指出,接受補助的家庭其整體工時略為減少,但勞動力幾乎沒有損失。許多人有時間接受教育,找到符合專長的工作,除了增加生產力,也改善經濟條件。而人們生活穩定後,減少酗酒、家暴、中輟生等社會問題,連帶降低因車禍、意外等衍生的醫療支出。

至於大家最關切的預算問題,實施無條件基本所得制度後,現有的社會救助、福利、失業補助等政策將全面取消,可減省行政人力,所需經費並沒有預想的可觀。例如,芬蘭預估發放基本所得需要五百二十億歐元,而去年的各項福利就花了四百九十一億歐元,兩者相較約只增加三十億歐元。無條件基本所得能縮短貧富差距、解決貧窮問題,可說是務實平價的投資。

*作者為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監事,曾任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同時為反貧困聯盟召集人、泛紫聯盟召集人。本文原載《中學生報》第195期時代論壇專欄,授權轉載。

-----------------------------

人心大考驗 每月無條件給你2萬你還要工作嗎?
By 聯合新聞網, udn.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19日, 2016
A-A+
2016-12-19 14:59聯合晚報 編譯季晶晶/綜合報導
近兩年來,取代失業救濟金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引發各國濃厚興趣:以芬蘭為例,自下月1日起,將隨機挑選2000名失業者,兩年之間每月無條件發給560歐元(約新台幣2萬元),然後觀察他們是否還願意找工作或創業。
紐時報導,這不只是一項經濟政策的實驗,也是人性的實驗:當基本生活無虞,有多少人會乾脆放棄工作、喝酒度日?該實驗的主要目的是要對治全球化對勞工造成的困境,而民粹風席捲全球更加深其急迫性。

各國社福政策常規定,領取救濟金的失業者不能有額外收入,否則將失去請領資格。這其實並不符合鼓勵完全就業的目的,甚至可能將失業者訓練得只專精於一項技能,那就是學會鑽制度漏洞,以最短的工作時間,請領最長期的失業補助。

芬蘭也面臨同樣的難題:手機大廠諾基亞倒閉後,許多被資遣的工程師雖然想另找工作,但對他們感興趣的科技新創事業,通常僅提供非全職的兼差工作;對這些學有專精的工程師來說,與其冒險丟掉失業補助,還不如賦閒在家,因為芬蘭法令規定,符合補助條件的四口之家,在戶長失業後的五年內,平均每月可請領前一份薪資的73%。

芬蘭政府因此希望藉由上述實驗,比較領取基本收入和傳統失業補助金的兩個族群,就業率是否有差別。

根據基本收入全球網絡(BIEN),芬蘭政府會對基本收入方案感興趣,是因為此案可能「減少申請者請領補助的勞務」,且「釋放可進行其他活動的時間和資源,例如去工作或尋求就業」。上述實驗也將提供數據,以便估算基本收入方案推行全國時的成本。

其他國家對類似方案也甚感興趣:矽谷創投機構Y Combinator正準備在加州奧克蘭市推出試點計畫,將選定100個家庭,每月發現金1000至2000美元(約台幣3.2萬至6.4萬元)。

瑞士雖然剛辦公投否決類似方案,但法國、加拿大、荷蘭都準備進行實驗。印度政府也正在研究這是能否緩解貧窮。但紐時也指出,如果美國全面推行此案,每個人每年都收到1萬美元,總成本將達約3兆美元,約為現在社福預算的八倍

----------------------------------

他,力促日本直升機撒錢 發行無限期公債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本田悅朗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顧問,他在今年4月與前Fed主席柏南克會面,提出「直升機撒錢」的主意。 彭博資訊
分享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7月中訪問日本,建議日本發行無限期公債,也就是「直升機撒錢」的作法之一。這也是他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顧問本田悅朗在今年4月與華府會面時,所討論的議題。
本田悅朗一直在幫安倍與外國經濟專家牽線,尋求政策指導。本田表示,他與柏南克會談時,柏南克曾警告日本隨時都有重返通貨緊縮的風險。本田並強調,「直升機撒錢」,即政府發行無到期日、不在市場流通,而由央行直接購買,可以作為克服通縮的最有力工具;而柏南克表示這可作為選項之一。

柏南克11日與日銀總裁黑田共進午餐,12日拜會安倍及濱田宏一等重要官員。柏南克表示,日本應繼續實施「安倍經濟學」,貨幣與財政政策相互配合;日銀仍有進一步寬鬆的工具。

公債交易商、股市投資人及經濟學者都在猜測柏南克訪日的意義,及安倍經濟學的下一步動作。日前市場猜測「直升機撒錢」的機率升高,加上安倍已確定進一步擴大預算,帶動日股連漲四天,日圓匯率走貶。

本田表示,「日本對所謂的直升機撒錢有強烈反感,儘管對此的定義各有不同。日銀購買公債及政府財政政策合一,在我看來便是一種直升機撒錢。如果首相知道有國際間的領先學者也宣揚直升機撒錢,將相當有益」。

本田指出,「我告訴他現在是日本擴張財政支出的時機,同時也須採取更多的貨幣寬鬆措施」;透過這套策略,是強化安倍經濟學所必須的作法。

日本一向偏愛外國顧問,而本田現在就專司引進外國著名經濟學家進入日本決策圈,目的是為了增強他在經濟決策上的份量。

本田曾擔任財務省官員,30年前就與安倍相識,也是說服安倍於2013年採取膨脹政策的關鍵人物。

2014年本田為安倍安排與克魯曼會面,成功地使安倍延後提高消費稅率。當今年春天安倍又面臨相同問題時,本田又安排史蒂格尼茲與安倍會面,之後安倍又與克魯曼會面。

克魯曼在新加坡對記者表示,從嚴格的經濟觀點來看,直升機撒錢「不會增加任何東西」,但具有政治經濟學上的優點。

英國前金融監理官員透納表示,日本政府應向民眾說清楚,政府債務未必全都要還,因為部分債務可由日銀予以「永久性地貨幣化」,如此「撒錢」政策將更為有效。

三菱日聯銀行經濟學者島中雄二表示,本田悅朗對安倍的經濟政策的確甚具影響力;「我們必須注意他的談話,來預測安倍經濟學的路線」。

-----------------------------------

無條件月領8萬 瑞士人為什麼不要?
本周日(6月5日),瑞士的全民公投否決了「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按照該制度倡議者的構想,每一個瑞士公民都應當無條件獲得每月2500法郎。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制度?瑞士人又為何拒絕了這種天上掉餡餅的福利?
根據初步統計,支持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的民眾只有22%,投反對票的民眾比例則高達78%。
photo 每月2500瑞郎,按照瑞士的物價水平,剛剛夠溫飽
按照倡議者此前的初步構想,如果公投獲得通過,將立法確定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高低;預計每個成年人屆時每月將獲得由國家無條件發放的2500瑞士法郎(購買力平價折算後相當於德國的1100歐元),兒童則將得到625法郎。而現有的養老金、失業金以及其他社會福利補助金將被取消。值得注意的是,正式的公投案中,並沒有提到任何的具體數字,也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資金來源方案,只是強調無條件基本收入將能讓全體民眾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並確保大家「都能參與到公眾生活中來」。
不少支持者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意味著「瑞士的解放」、「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唯一正確回應」。而反對者則認為,這種「由搖籃到墳墓的國家福利」,是「懶惰人們的瘋狂計畫」。
photo 工業4.0、人工智能日益取代人工勞動,經濟學家預測未來的工作崗位數量將顯著減少。
一些經濟學家則從產業革命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他們認為,隨著訊息化進程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將會被機器人、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意味著社會生產不再需要以往那麽多的勞動人口。這次瑞士的公投倡議者就明確表示,無條件最低收入將會是「對科技進步的人性回應」。而希臘前財長、經濟學教授瓦魯法基斯(Yannis Varoufakis)進一步解釋說,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勞動的進程早已開始,「但是機器人不會消費」。他認為, 數字化進程、人工智能發展所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能夠通過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來解決,「而瑞士是一個特別富有的國家,是進行這場試驗的理想之地」。
錢從哪裏來?
photo 希臘前財長、經濟學教授瓦魯法基斯:機器人會工作,但機器人不會消費
反對派一方的經濟學家則認為,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將會給公共財政造成難以承受的負擔,從而給宏觀經濟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根據瑞士聖加侖大學的一項研究,僅僅依靠取消養老金、失業金以及其他社會福利補助金,尚無法給每個公民每月發放2500瑞士法郎;剩餘的財政缺口,達每年1500億瑞郎之巨。研究人員擔心,這一缺口最終還是要靠增稅來填補──增值稅屆時最高將達到50%!不過,支持者認為這項研究並不嚴謹,強調財政缺口可以通過「更為聰明的社會財富分配」來填補,無須增稅。
此外,瑞士政府以及主要政黨還擔心,有了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保障,不少人可能將不再願意工作,從而導致社會生產值下滑。
photo 日化連鎖超市DM老板維爾納是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的鐵桿支持者
對此,支持者反駁稱,獲得保障的公民不會成為懶漢。公投前的民意調查也顯示,絕大多數的瑞士人願意在基本需求得到無條件保障的情況下,繼續工作;選擇不工作的人只占2%。
新自由主義者欲降低工資成本
與許多人所想的不同,無條件基本收入這一構想,最初的提出者並非是支持增加福利的左派,而是自由主義者。17世紀的英國哲學家、「自由主義之父」洛克(John Locke)就曾指出,每一個人都「有權獲得完全的自由與平等」;上世紀70年代,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里曼(Milton Friedmann)提出了「負所得稅」概念,可謂是無條件基本收入的雛形。佛里曼還指出了其對宏觀經濟的好處:公共財政的福利支出將有所下降、對勞動力市場的管制將更加寬鬆、低工資領域有望進一步擴大。

photo 2015年當選的芬蘭新政府,已經明確提出要試行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初步金額定為每個成年人每月800歐元。該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官僚體系的運行成本,可以說充滿了新自由主義色彩。

而近年來,德語國家內最知名的無條件基本收入支持者,則是億萬富翁、日化連鎖超市DM老板維爾納(Götz Werner):他在2005年時就說,經濟界的一個任務就是「將人從工作中解放出來」。不過,這位富翁的言論卻遭到一些左派人士的反對,認為以維爾納為代表的雇主不過是想借無條件基本收入之機,以更低的工資成本雇傭員工──按照維爾納等人的方案,德國人每月從國家領取200~600歐元的基本凈收入,有了這一保障的人,將更加願意接受低工資的工作,而雇主也不再需要為員工繳納養老金、失業保險等費用;此外,由於社會福利發放方式的簡化,還能為國家節省不少官僚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德國居民每人每月平均獲得的社會福利金額為885歐元──高於維爾納等人提出的200~600歐元。

左翼政黨要求劫富濟貧

也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工會等左派力量強烈反對目前充滿新自由主義色彩的無條件基本收入方案。德國左翼黨就明確表示,「拒絕接受一切不包含將社會財富自上而下再分配的方案」。左翼黨強調,真正具有解放性質的無條件基本收入方案,應當是「大規模社會變革進程的一部分」。該黨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提出如果在德國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成年居民每月應獲得1080歐元,而現有的大部分社會福利補助也不應被取消;同時還應當實行嚴格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並縮短工作時長、推行左派色彩的稅收制度改革。當然,由於高昂的成本,德國左翼黨的這一方案並沒有得到深入的探討。

「瑞士方案」到底行不行?

相比上述兩種涇渭分明的方案,瑞士此次的公投案則充滿了折衷色彩。此次公投的倡議者之一漢尼(Daniel Häni)說,基本收入將「讓人獲得自我授權的權利」。公投案稱,公民應有權免於擔憂基本的生存問題,勞動者在和資方談判時的權利也應當得以擴大,個人的決策空間也應獲得進一步的拓展。從這一角度而言,這次被否決的「瑞士方案」充滿了左翼色彩,並相信大多數人依然會在有基本收入保障時繼續工作。而人們工作的動力,則不再是迫於生存壓力,而是因為自身具備工作的意願──支持者認為,人天生具有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動機

但另一方面,「瑞士方案」並不包括任何自上而下的財富再分配,包括養老保險在內的許多現有社會福利也將被取消。這與左翼人士所支持的方案相去甚遠。

photo 5月14日,日內瓦民眾在市中心擺出巨幅標語,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

德國自由撰稿人羅伊特(Timo Reuter)不久前在《時代周報》上刊發客席評論,探討了所謂「瑞士模式」究竟能有多大的潛力。他在文章中問道:「基本收入獲得無條件保障的人,是否真會拒絕從事壓榨性質的低工資工作?這又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它又會引發怎樣的解放潮流?是否會引起勞資關係的重大變化?不過,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瑞士人首先要在公投中作出歷史性的決定,為無條件基本收入鋪平道路。」

而瑞士《新蘇黎世報》則在公投前就預測「註定通不過」。該報認為,瑞士人對資金來源不明確的福利方案向來抱以懷疑的態度。文章指出,近年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延長法定帶薪休假的公投已經先後被否決。

------------------------

公投每月爽領8萬 瑞士人:謝謝,免了
udn.com查看原始檔
A-A+

瑞士5日辦理公投,決定是否提供全體國民新台幣8萬元左右的基本無條件所得(UBI)。圖為日內瓦街景。 資料照片
分享
瑞士今天舉行備受矚目的公投,決定是否讓全民不勞而獲,保障每月取得超過8萬台幣的基本收入,但務實的瑞士選民大多投下反對票,以將近80%的壓倒性多數斷然否決這項提案。
投票在正午截止後數小時,法新社報導,計票最後結果顯示,76.9%選民投下反對票,封殺了這項提案。這個結果讓政府和大部分雇主都鬆了口氣。

富裕的瑞士有800萬人口,創世界首例舉行這項公投,詢問選民是否希望所有公民都能得到無條件的基本收入(UBI),取得合法居留資格至少5年的外國人也適用。

提出這項方案的團體主張,每月付給每位成人2500瑞士法郎(約新台幣8萬1640元),這遠低於大部分勞工的所得。18歲以下未成年人也可領到625瑞士法郎。

巴塞爾(Basel)咖啡店老板海尼(Daniel Haeni)等人依據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提出這項大膽的社會實驗方案,在自動化方興未艾之際,這項提案引發社會對工作前景的激辯。海尼承認失敗,但宣稱已獲得精神上的勝利。

他說:「身為生意人,我很實際,原本估計只有15%支持票,如今看來會超過20%,也許甚至是25%。我覺得太棒了,很了不起。當我看到媒體展現的興趣,包括國外也一樣,我認為我們己開創趨勢。」

因此支持陣營雖然失敗,仍在洛桑大事慶祝,欣喜能夠贏得超過20%的支持。

支持這項方案的經濟學教授羅西(Sergio Rossi)告訴瑞士廣播電視台(RTS):「1/5民眾投票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提案,這本身就是成功。」

支持者表示,提供如此基本收入,有助對抗貧窮與不平等的問題,因為當今世界能得到穩定薪資的好工作越來越少。批評者則抨擊這項倡議是「馬克斯主義美夢」,不僅需要天價成本,也將引發離職潮。

這個構想自始即備受爭議,政府和幾乎所有政黨都呼籲選民否決這項方案。

洛桑大學(Lausanne University)的政治學者拉德諾(Andreas Ladner)告訴瑞士廣播電視台,瑞士人評估這項計晝時態度「務實」。

他說,瑞士人相當勤奮,要接受大家能夠「不勞而獲,要踏出非常大的一步」。

政府雖然承認這項提案追求的目標很重要,但表示每年恐須耗費約2180億瑞士法郎,將會使得經濟大為疲弱,也將使得民眾失去工作意願,尤其是低收入民眾。當局估計,為支應相關支出,每年約需要多耗費250億瑞士法郎,因而必須大舉削減支出或大幅增稅。

這種說法可能很能打動瑞士人,他們以往也曾否決有關訂定最低基本薪資,以及將帶薪休假從4週增至6週的方案,因為他們擔心這會影響競爭力。

除了瑞士,芬蘭等其他國家也在考量類似計畫。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的專家分析,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構想「考慮欠周」,至少在打擊貧窮方面是拙劣工具。

-----------------------------------------------

政府發錢給你花,真好?|經濟學人|201 : 7|天下雜誌第599期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 掌握世界每日趨勢!編輯每日嚴選,邀您免費訂閱天下每日報 >>

工作是人類社會很重要的基石。但自千禧年以來,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並未拉抬薪資。此外,人們也擔心,人類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

這也讓「全民基本收入」重新浮上檯面。「全民基本收入」主張,每一位公民都可無條件獲得政府所提撥的基本收入。

六月五日,瑞士已舉辦公投。芬蘭和荷蘭也正規劃小規模的試辦方案,提小部份公民每個月一千歐元(約三.六八萬台幣)的基本收入

難得一見的是,不同意識型態光譜的團體,都支持全民基本收入。但這個制度卻不靠譜。

第一,不少人擔心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會取代人類,但這一天還沒真的到來。此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就算舊工作被取代,新的工作樣態也會出現。

第二,當工作還沒被科技顛覆,全民基本收入馬上要面臨政府財政困難的挑戰。

富裕如美國,確實可以提高稅負,負擔每人每年一萬美元(約三十二.八萬台幣)的基本收入。然而,大幅增加稅收恐怕會壓垮一般小老百姓。

另一方面,即便政府發得出一萬美元基本收入,也僅是杯水車薪。還會排擠原本領取政府年金的貧困階級。

都不工作,政府哪來的錢?

實施全民基本收入,恐怕也會導致福利國家難以運作。以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為例,短期人們不會因為基本收入馬上離開職場,但長期來看卻有更高比例的民眾選擇不工作。這也會造成有工作者與無工作者之間的對立。

此外,全民基本收入也會加快富國關起移民大門的速度,並開始區分「公民」的等級。

事實上,政府手上已經有足夠的政策工具,減緩民眾的憂心。例如,立刻改革勞動市場就能增加就業率、提高現有津貼的額度也能幫助人們脫貧、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能刺激經濟。

雖然顛覆性的科技能讓全民基本收入看來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政府當下該做的仍是:改革現有的體制。(鄧凱元譯)

-----------------------

瑞士公投否決全民補助計劃 每人每月1.6萬元耗資巨大
m.cnyes.com查看原始檔
和訊網消息 6月5日,路透社援引瑞士媒體報導,約78%的投票者否決了全民補助計劃,即向每位公民無附加條件地每月給予2500瑞郎(約合人民幣1.6萬元).

此前,瑞士政府計劃向每個成年人無附加條件地每月給予2500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1.6萬元,未成年人則為每月625瑞士法郎。如若通過,瑞士將成為首個無條件向所有公民發放補助的國家。

支持者認為,這項計劃能促進人的尊嚴和公共服務的提升。反對者則認為,這項計劃耗資巨大,會削弱經濟。

據和訊網之前報導,提案的發起人之一是丹尼爾-特勞布,他希望瑞士能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給每一個成年公民提供固定的無條件月薪,月薪固定為2500瑞士法郎。不僅是成人,兒童也能拿到「月薪」,根據提案,每個兒童每月將得到625瑞士法郎。

據媒體報導,作為世界上消費最貴的國家之一,每月2500瑞郎對於瑞士公民來說,並不是一筆大錢。瑞士2015年公布的貧困線是月收入在2219瑞郎以下,而瑞士人的稅前平均收入高達6427瑞郎。大部分受訪的瑞士人表示,即便這一方案獲得通過,他們也將繼續工作

-----------------------

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瑞士人買帳嗎?
news.cnyes.com查看原始檔

(圖:AFP)
6月5日,瑞士將舉行一項全民公投,以決定是否每月向每名成年公民發放2500瑞士法郎。如果公投獲得通過,瑞士將成為全球首個給全民發無條件基本工資的國家。這一消息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羨慕嫉妒恨,有人問「現在移民瑞士還來得及嗎?」不過,據了解,要想在公投之國瑞士通過這一提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何是2500瑞士法郎?

中新網援引《新京報》報導,提案的發起人之一是丹尼爾‧特勞布,他希望瑞士能拿出一部分財政收入給每一個成年公民提供固定的無條件月薪,月薪固定為2500瑞士法郎。不僅是成人,兒童也能拿到「月薪」,根據提案,每個兒童每月將得到625瑞士法郎。

從2013年起,特勞布和一批知識分子就致力於推動這一倡議獲得通過。在他們看來,讓人們免除了生活的後顧之憂,他們會變得更有創造力。而每月2500瑞士法郎是一個「讓人們活得有尊嚴的數目」。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丹尼爾‧特勞布的倡議獲得了12.6萬個瑞士人的簽名,終於可以進入全民公投程式。

據瑞士駐華大使館公使、政治處主任高晟安介紹,要想提出一項受歡迎的聯邦提案,首先,提案委員會必須在18個月內收集10萬個真實有效的簽名。如果這一步成功了,提案就可以進入全民公投程式,有望成為憲法修正案。然而要想生效,提案必須在全民公投中獲得多數公民贊同,和多數州贊同(兩個多數)。

其實,「全民發薪」的想法並不新鮮。馬丁‧路德金在1967年的時候就曾寫到過,「貧窮的解決方案之一是通過一項廣為討論的措施徹底消除它--有保證的收入。」

同時,瑞士也不是第一個提出要給全民發平均工資的國家。去年,芬蘭也曾提出要給國民每月發放800歐元的「國民基本收入」計劃,這一計劃的最終提案將於今年11月出爐。此外,高福利俱樂部的其他國家,比如加拿大、荷蘭也正在考慮這一方案。

這些錢在瑞士夠花嗎?

大部分受訪的瑞士人也表示,即便這一方案獲得通過,他們也將繼續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在於,作為世界上消費最貴的國家之一,每月2500瑞郎對於瑞士公民來說,並不是一筆大錢。瑞士2015年公佈的「貧窮線」是月收入在2219瑞郎以下,而瑞士人的稅前平均收入高達6427瑞郎。

與高收入相對應的,則是瑞士的高物價。據全球數據庫numbeo網站的統計,在瑞士一頓飯每人平均最低也要20美元,一升裝牛奶每盒5美元。在市區,每平米房價高達1.1萬美元,而一間臥室的月租金也需要至少1500美元。

「全民發薪」政府能否承受住?

丹尼爾‧特勞布的提案進入公投程式並不意味著會通過。目前,瑞士國內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政黨,都並不支持這一「直接發錢」計劃。

對於瑞士政府來說,最頭疼的是這麼大一筆錢從哪來?據瑞士政府估算,如果方案獲得通過,瑞士每年將為此支出2080億瑞郎(約合2099億美元)。其中,1530億瑞郎將直接來自稅收,另外550億瑞郎來自社會保險、社會輔助支出等賬戶。瑞士2016年的財政預算也僅660多億瑞郎,這筆開支相當於瑞士年財政收入的3倍多。

高晟安表示,瑞士聯邦委員會和瑞士議會都反對這一提案。他們認為,引入無條件基本收入計劃,不僅會深刻影響瑞士的社會凝聚力,也會削弱瑞士的經濟和社會保障體系。這將惡化現在已經凸顯的勞工技能短缺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想為這一方案籌集資金,政府就不得不大幅地減少投資或加稅。而這個方案本身又無法完全取代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

瑞士民眾歡迎該提案嗎?

同樣,民調顯示,大多數瑞士人對這一「天上掉餡餅」的方案也並不買賬。今年4月份,一項針對1200多名瑞士人的調查顯示,72%的人會投反對票,僅有24%的人會投贊成票。

當然,這項計劃同樣不乏支持者。支持者之一,包括前希臘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他認為,工業化和自動化的確會導致失業率增加,並表示,「一個像瑞士這樣富有的國家,有很大的機會嘗試這個偉大的實驗。」

不過,據高晟安介紹,事實上,大多數發起的提案都被瑞士人通過投票否決了,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投票。比如,2012年,瑞士民眾就否決了把帶薪假期由4周增到至少6周的提案。

當然,在瑞士通過公投成功的提案也並非缺乏先例。2013年3月3日,瑞士人就以67.9%的絕對多數,通過了旨在限制企業高管薪水的「反對過度高薪」方案,這一方案要求增加瑞士企業的股東管轄權,限制高管的收入。

2012年3月12日,瑞士公民以50.6%的通過率投票通過了限制度假住宅的提案,規定度假住宅佔一個城鎮或鄉村住宅的比例不應超過20%。儘管這一提案對瑞士的旅遊業發達地區有著不小的影響。

高晟安表示,在瑞士人們經常說,「人民決定了,人民是正確的。」這也意味著,投票者負有責任,需要用成熟的方式來投票。「對於大多數關心他們國家前途的瑞士公民來說,投票就是表達他們意見的最佳方式。」

「公投之國」一年公投4次

瑞士是著名的「公投之國」,靠投票解決國家的大小事務,已經成了瑞士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1848年至今,瑞士已經進行過570多次全民公投,超過其他所有國家公投次數的總和。

據瑞士駐華大使館公使高晟安介紹,在瑞士,全民公投作為直接民主制度的一部分,有超過200年的傳統。除了每4年一次的議會選舉,每年瑞士公民都有4次機會就特定的議題進行全民公投。每次可能都有多個議題。公投可以是全國性的、州級的,或者社區層面的。

投票分為公民提案,或正式法案。前者允許瑞士公民對聯邦憲法提出改變意見,後者則允許瑞士公民對議會通過的法案或國際協議表示反對。

----------------------

不工作爽領8萬 瑞士公投全球首例
tw.rd.yahoo.com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日內瓦2016年6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以富裕文明的瑞士明天將舉行公投,決定是否提供全體國民基本無條件所得(UBI),成為全球首例,如果過關,即使無所事事,全體公民也可享有月領約8萬多新台幣的基本收入。

「如果你的收入能獲得照料,你會怎麼做?」公投將作出抉擇。此計畫發起者建議成年人每個月可坐享2500瑞士法郎(約新台幣8萬1640元),孩童625瑞士法郎,取代各式各樣的福利措施,激起各界熱烈討論。

瑞士政府和近乎所有政黨都敦促選民抵制這項倡議,最新民調顯示,有72%受訪者反對這項方案。

不過,支持這項倡議的人士已開始動員,募集足夠資金來舉辦抽獎活動,向中獎的幸運兒每月發放2500瑞士法郎,為期1年,藉此宣揚UBI的理念。

UBI支持者希望所有瑞士公民,以及成為合法居民至少5年的外籍人士,都能獲得相同待遇。

批評者抨擊這項倡議是「馬克斯主義美夢」,不僅需要天價成本,也將引發離職潮。

他們認為,人們相繼離職,加上吸收基本所得支出導致生活成本增加,恐導致經濟崩塌。

日內瓦高等研究所(Geneva Graduate Institute)經濟學教授維普洛茲(Charles Wyplosz)告訴法新社:「如果讓人們不勞而獲,他們就什麼也不做。

贊成派駁斥這類主張,他們堅稱人類天生希望有所貢獻,UBI可使人們更有彈性地選擇從事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活動。他們認為,UBI可對抗貧窮和不平等,並確保所有人民「有尊嚴」地生活。

根據統計局,瑞士近八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比例高於法國、丹麥及挪威。65歲以上的長者五分之一有貧窮之虞

社運人士說,基本無條件所得金額聽起來似乎不少,但也只能讓1個人在這個全球物價水準最高國家之一勉強過活,讓人們保有足夠的工作動力。

彭博報導,上述好康也只能讓一個人在瑞士這個全球物價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勉強處於貧窮線之上。以2500瑞郎計算,一名成年人每年可領3萬瑞郎,僅比2014年的貧窮線2萬9501瑞郎略高。

有工作者也能領取基本所得,但將從薪資扣除相同金額,社運人士表示,此舉有助消除不公。

不過,當局估計,每年必須額外支付250億瑞士法郎推行UBI,不僅需要大幅削減開支,還要增加稅收。

芬蘭計畫於2017年試行支付國民基本所得,不過金額較瑞士提議的少,且有附加條件,以取代原有的福利援助。荷蘭城市烏得勒支(Utrecht)也打算推出類似方案。(譯者:中央社劉文瑜)

無條件基本收入/芬蘭計畫於2017年試行支付國民基本所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