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ack遠洋船舶-大帆船/Caravel-小型,機動性很強的帆船在在15世紀開發的葡萄牙人沿西非海岸,進入大西洋探索/Carrack-遠洋船舶-大帆船是一個三或四桅 帆船在15世紀由發達國家船熱那亞用於商業使用。他們廣受歐洲15世紀的海上強國使用,從地中海到歐洲西北部,儘管每個區域有略微不同設計的車型。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使用它們海洋旅遊和探索世界。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tSd335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1987年偶然被發現、2007年整體打撈至今,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還沒有完全露出真容/「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廣東(台山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IiihCu

----------------------------------------------

File:ChineseJunkKeying.jpg12901878833524

耆英號

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昂尾高,兩側有護
板,吃水四米,耐風浪,還有防火設備,可以載士兵
一百人,全船分作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士
兵,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艙面設
有「木女牆」和「炮床」,可以居高臨下發射「矢石
火器」,戰鬥力十分強。福船船頭高昂,有堅強的沖
擊裝置,能夠乘風下壓而犁沉敵艦,是明清兩朝的主
要戰艦。明代抗倭大將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讚揚「
福船乘風而下,如車碾螳螂」。

  廣船比福船更加龐大和堅固,特別是火力配備更
強,既可釋放火炮,又可拋擲火球,是一種攻擊力很
強的戰艦。

01000000000000119092929073278_s0d338744ebf81a4c417fe5ead72a6059252da6470813pic1918611512533515868972945168560885871288349710813pic191840813pic19187  

-------------------------------------

中國帆船是中國獨創的帆船類型,相傳於西元前200年的漢朝已經存在。經過改良及演變後,至20世紀初仍然活躍於中國近海,多用來貿易及運載。

帆船首初於文獻出現是在漢朝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朝時中國帆船設計4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這樣能夠使船隻即使在逆風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高速前行,無需像西方帆船一般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20公尺,寬10公尺,可以容納700人左右或260噸以上的貨物。

經過宋朝與元朝改良後,中國帆船於15世紀-17世紀中,大量出現於中國近海。期間明朝特使鄭和的船隊,亦是經過改良此類船隻,遍遊東亞、南亞,遠達非洲。另外亦有證據顯示,當時的中國帆船,長約150多公尺,寬度約50多公尺,稱為寶船。

18世紀後,作為民間交通運輸的中國帆船為平底船,舵位於尾部的正中間。中國帆船兩端用木板封蓋,船底為矩形的中空盒子,船內有多道防水措施。長約12公尺,寬約4公尺,高約1公尺半。這種船應用至1920年代。

英語稱中國帆船為「junk」音譯成「戎克船」,一說此英文名稱由馬來語的「dgong」或「jong」所演變出來的;也有說法來自葡萄牙文的「junco」是「衝鋒」之意,另一說是依據中國福建史學家朱維幹考查證據,是由閩南語發音的「船」,即「 䑸 」或「艚」字轉音而來[1]。

主要船型
沙船——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種船型,平底方艏方艉。在唐宋時期,它經已成型,成為中國北方海區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適於在水淺多沙灘的航道上航行,所以在明清時期始稱作沙船,也作「防沙平底船」。它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適航性特別強,寬、大、扁、淺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沙船的縱向結構採用「扁龍骨」,從而使縱向強度得到加強;橫向結構則是採用水密隔艙的工藝。這樣,沙船縱橫一體,抗沈性較好。同時,為提高抗沈性,沙船上還有「太平籃」。當風浪大時,從船上適當位置放下用竹編的其中裝有石塊的竹籃,懸於水中,可使船減少搖擺。但由於吃水過淺,不能作遠海航行之用。
福船——中國古代優秀船型,亦稱「大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明代一種巨型戰船。宋人說:「海舟以福建為上。」明代水師以福船為主要戰船。古代福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砲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福船首部高昂,帶有堅強的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沈敵船,多用船力取勝。福船吃水四米,是深海優良軍艦鄭和下西洋船隊的主要船舶叫寶船,它採用的就是福船這種適於遠航航行的優秀船型。《明史·兵誌四》:「(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闊,首昂尾高,柁樓三重,帆桅二,傍護以板,上設木女牆及砲床;中為四層,最下實土石,次寢息所,次左右六門,中置水櫃,揚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臺,穴梯而登,傍設翼板,可憑以戰。矢石火器皆伏發,可順風行。」歷史上最著名的柚木福船為「耆英號」,因曾到英國訪問而聞名。[2]
鳥船——浙江沿海一帶的船型,船首形似鳥嘴,古代浙江人認為是鳥銜來稻穀種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魚米之鄉,所以把船頭做成鳥嘴狀。
廣船——該船型因多在廣東沿海製造而得名,它的基本特點是頭尖體長,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體的橫向結構用緊密的肋骨跟隔艙板構成,縱向強度依靠龍骨維持。結構堅固,有較好的適航性能和續航能力。
老閘船(又稱鴨屁股,lorcha)是大約於1550年左右在中國的葡萄牙殖民地發展出來的一種帆船。有傳統中式帆裝和流線型的西式船身,比傳統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維修也較簡易。引發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亞羅號即是一艘Lorcha。

-----------------------------------------------------

福船:開啟中國人的海洋之路
2015年11月18日17:13 
原標題:福船:開啟中國人的海洋之路
   廣袤的藍色海洋,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初,就是商人、探險者的必經之路。從秦漢時期開始,南中國的海面上,滿載著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的古老船隊,從閩浙、嶺南的諸多港口楊帆西行,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譜寫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在這條跨越遙遠時空的海洋之路上,一個名叫“泉州”的港口不會被人遺忘,一個叫作“福船”的文化符號歷久彌新。

   探索:福船的前世今生

   海洋,在不同的人看來大不一樣。如果你缺乏舟楫,它是不可逾越的天險﹔如果你有航海技術和工具,它是送你去往天涯海角的坦途。幸好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早就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福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統稱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於世。它以尖底造型、小方頭闊尾營、多水密隔艙為主要特點,船體規模大而結構堅固,容量多且善於裝載,穩性好並抗風力強,吃水深適於遠洋。經過宋元至明前葉的逐步發展,福船成為我國古代航行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帆船,是中國尖底型海船的代表。

   小型福船的代表 攝於福州福船文化館

   打開歷史書,我們可以在中國歷史的許多榮耀瞬間看到福船的身影。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航海家鄭和,曾在15世紀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壯舉。他船隊的旗艦,也是他所乘坐的那艘最大的“寶船”,即是福船。它長達126米,寬5米,型深12米,9桅12帆,排水量達1萬多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艘萬噸船。從他以后,戚繼光帶領他的“戚家軍”抗倭,將福船與海防緊密結合,使其成為鞏固海防安全的海上長城。明末清初,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更是充分利用福船的遠航性能,將之發展成為商戰兩用船。進而發展出特有的閩商模式,經略海洋,成為同時期稱霸西太平洋海域的實際霸主。

   傳承:水密隔艙的文化回響

   福船剖解結構模型 攝於福州福船文化館

   讓福船創造出絕世的輝煌歷史,第一“功臣”當數其“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據考証,水密隔艙在中國的運用始於唐代。所謂“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隔成各自獨立的一個個艙區每個艙區與艙區之間密閉而不相通。這樣的結構使船舶在航行中即使艙位破損一兩處,也不至於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隻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補堵漏,可使船繼續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藏,便於裝卸與管理。如今世事更迭,鐵輪已經取代木舟,福船馳騁海面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但這樣寶貴的古船制作工藝不應被掩埋在歷史的長河裡。2010年11月15日,福建申報的非遺項目《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船”這個珍貴的文化符號,將依然在福建、在中國傳承下去。當年巨大的船身,如今可大可小,大的可陳列在博物館,小的可擺放書桌案頭,甚至化身為瓷器、茶具,“福船”正在成為福建新興文創產業裡重要的創作靈感。(文/萬玉航)

----------------------

福船,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帶尖底古海船的統稱,其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刀,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這一船舶結構是中國在造船方面的一大發明,它提高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遠航的安全性能。福船與廣船、沙船和鳥船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船系

“福船”出現於宋代,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亦稱“ 大福船 ”
福船是中國古代風帆動力船類型之一,宋元時期就是海上的主要運輸船。有研究者認為,鄭和七下西洋用的“寶船”、明清冊封琉球的“冊封舟 ”等都屬於福船類型[1]。
福船與廣船、沙船和鳥船並列為中國古代四大船系[1],其中“水密橫艙壁”這項技術,就是在福船上最先採用和發明的,特點是,一艙破了,還有第二艙、第三艙,現在這項目技術被高科技艦船廣泛採用。
2010年,福船製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船- 特點
它高大如樓,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兩側有護板。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士兵,三層為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船首高昂,又有衝擊裝置,乘風下壓能犁沉敵船。
福船甲板平坦,龍骨厚實,採用水密隔艙技術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以平衡縱帆作為推進裝置,在橫風甚至逆風下也可以航行,還可以根據風力大小卷放帆面,即使帆面有許多破洞,仍能維持良好的受風效果。懸掛在船尾的尾舵可以控制船行進的方向,並可以跟據水的深淺調整升降。它的泊系工具為四爪鐵錨,將四爪錨放到海底,處於平臥位置,會有一至二爪插入泥沙,具有相當的抓力。起錨時,把船拉到沉錨上方使錨桿豎直,四隻錨爪向上,易於脫離泥沙提出水面。[2]
福船- 歷史
福建擁有3324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和1404個沿海島嶼,與台灣隔海相對,生活在閩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廣闊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環繞省界的山脈並未阻隔了閩人與外省和海外的社會經濟交往,海上航路讓福建很方便地與外界連接起來,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遠。加上福建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盛產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鐵、桐油、蠣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間就地取材,隨處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業十分繁榮,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福建帆船成為中國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國時期,吳國的航海活動十分活躍,先後遣使南洋、登陸台灣和聯合高麗。於公元269年,吳國在建安郡所屬侯官縣設置典船校尉,這是有記載的福建官辦造船廠之開始。吳國還在閩江口至浙江甌江一帶的沿海地區,建立更大規模的造船基地,稱溫麻船屯,所造之船稱溫麻五會,在數十年期間,建造了大量的海船,為福建的航海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西晉滅吳,置晉安郡,設溫麻縣,保存了吳國遺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東晉末年,浙江孫恩、盧循帶領農民起事,曾在東南沿海建造“八槽艦”,自江蘇沿海路南下廣州,後又曾順長江而下。事敗之後盧循餘部種類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頭尖尾高、當中平闊、衝波送浪,稱作“了鳥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刺史兼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舊唐書》記載當時來往於福建與廣東沿海之間的商船,最大的載重可達千石,即50至60噸。唐代中後期,由於中央集權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福建憑藉舟楫之利,或從浙江買進糧米,或向登、萊運出海外奇貨,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貿易所得以資公用。宋代,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海外貿易也隨之步入高峰,福建與廣州成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興化、泉州、漳州設有官船廠,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從南宋開始,遠離戰火的泉州逐漸超過明州和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有關福建帆船特性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歷任北、南兩朝的宋代全國漕運總管呂頤浩(1071—1139年)下過這樣的結論。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甌寧人徐兢作為宋使路允迪的從官,隨行奉使高麗,將其所見聞撰成四十卷地方志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對當時福建的大型遠航帆船“客舟”的形體結構敘述甚為詳細。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備水軍,其建制不斷擴展,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福建路水軍建造6艘尖底龍骨海船,載重兩千料。1974年8月在泉州後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船內有12道隔艙板,將船分成13艙。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沉船遺存,經考證為泉州建造往來於東南亞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船遺存的尖底造型與龍骨結構、水密隔艙結構、多重船底板、用於操縱尾舵升降的絞車等,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水平。 元代蒙古大軍先後對高麗、日本、占城和爪哇發動大規模的海上遠征,其間福建領造了大量的戰船。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事史弼受令率亦黑迷失、高興等以五千軍士從泉州後渚啟航,遠征爪哇。另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代還曾在去泉州組建一支14艘4桅海船組成的船隊,護送闊闊真公主原駕波斯泉州後渚港的繁榮則達到頂峰,成為東方最大的海外貿易中心。元代先後來到福建的外國旅行家馬可·波羅、伊本·拔圖塔在其各自的遊記中分別對在印度看到的泉州造遠洋海船皆有記述,這一時期前來中國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採用椰繩縫合船體,同福建商船相比,這種船體結構所能承載的重量要小許多。 


明代福建造船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官召商營三種形式福州府城東南河口是官營造船廠的主要聚集地,鄭和船隊出使西洋諸國的部分海船就是由福建建造福州又是明朝與琉球國交往的唯一口岸,歷次出使琉球所用的冊封舟,大部分在福州建造和啟航,其中嘉靖年之後的5次冊封琉球,留下比較詳細的造船與航行過程記載。 目前所見最早出現“福船”稱謂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慶年的《籌海圖編》、《洗海近事》、《紀效新書》等一系列專論沿海防務的兵書,用於對福建沿海及浙南、粵東等地一系列戰船的統稱,其按大小不同,依次分大福船、二號福船、草撇船(哨船)、海滄船(冬船)、開浪船(鳥船)、快船共六號。俞大猷在東南沿海一帶領兵與倭寇及海盜作戰期間,寫下近一百八十篇,約十萬言的書信、揭帖、手本和專論,輯成《洗海近事》上下兩卷,其中對福船的類別、型號、尺度、應造數量、選用材料、所需銀兩、配備兵員、委派何人監造等細節皆有涉及。 明代朝廷實行海禁政策,為禁絕民間海外貿易,嚴厲控制民船的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已經馳騁了5個多世紀的印度洋,僅餘下零星走私商船在東南亞和東亞海域艱難營生,福建造船業及造船技術處於停滯狀態。官方的戰船也退回近岸巡防,船型趨向小型化,身長都未超過十丈。當十六世紀初葡萄牙遠征商船先後在馬六甲、廣州、閩浙沿海與中國帆船相遇時,其船隻性能已經超過了後者。 清初鄭氏政權與清廷在福建沿海相持四十年,雙方水師的鬥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造船材料的爭奪和建造外海戰船的競賽。清廷平定台灣後,曾在戰事中使用的福建趕繒船、雙篷船被額定為清朝水師的主力戰船,分佈沿海各省,其後又陸續在福州、漳州、台灣、泉州、廈門設立軍工船廠,製造外海內河大小戰船。第一次鴉片戰爭,閩、粵、江、浙水師草率修造的戰船不敵外夷船堅砲利,戰事失敗。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閩、粵地方開始仿英、美艦之式改造外海戰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殼輪船萬年清號於1869年建成試航,中式帆船則漸遭淘汰出清朝水師。清代中後期由於西方殖民者東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東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為數已經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福建漳州、廈門商人興起到暹羅造船買米,兩、三個月時間就能造成一艘載重200噸的大船,其後當地華僑乃至暹羅國王都投資建造並擁有相同式樣的中國帆船。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線之後,主要航行於台灣對渡和中國沿海南北航線。民國時期木帆船有所增加,據1938年的統計,福建全省有28個主要船種共5487艘到了1989年,全省沿海運輸木帆船剩下233艘,6122噸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福建帆船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大海上完全失去踪跡,留下來的只有一行行破碎的輓歌。[3]
福船- 遠航船隻
中國帆船幾次聞名於世的遠航活動,其船型幾乎都是福建傳統帆船: 1846年,耆英號(Keying)從香港航行至紐約,再到達倫敦。這艘廣州建造47.8米長的三桅帆船雖然採用廣東船式的多孔舵,船形及裝飾則與福州運木船相同。 1913年,寧波號(Ningpo)帆船從上海遠航至加利弗里亞海岸的San Pedro,這是一艘原名景泰豐的福州運木船。 1922年,廈門號(Amoy)帆船越過太平洋到達美國加利弗里亞海岸,船形是泉州白底船。 1955年,自由中國號從台灣基隆港出發,經停日本橫濱後橫渡太平洋,歷時不到兩個月抵達舊金山。這是一艘1939年福州建造的丹陽船。[3] 

福船- 復原
1:0.7比例復原的福船
1:0.7比例復原的福船圖冊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現在建造的大多使用鐵殼船舶,木質的船幾乎已沒有了市場。且造船是個慢工活,比較辛苦,年輕人不愛學,木質造船業面臨生存與傳承兩大危機。
2013年4月上旬開始,多名從福建全省召集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且有豐富造船經驗的傳統福船建造老師傅被聘請至福建省福州市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福船文化館,他們用3個月的時間純手工打造一艘“福船” [1]。
該船大小是根據古代福州福船中最具代表性的船型“ 錨纜船 ”的尺寸,按1:0.7的比例復原建造的,建成後福船船體長13.9米、寬3.6米、深1.5米,重約4噸。福船木料以杉木為主,最重要的部分龍骨、船舷肋骨和船舷厚板均使用樟木,整艘船預計使用木料超過20立方米,使用各種鋼釘、螺栓3000枚以上。

---------------------------------------

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
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據《武備志》描述,這種巨船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層。下層裝壓艙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櫃,第二層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層為露台,需從第三層的梯爬上,兩旁用板翼作欄,人靠在上面作戰,矢石火砲皆俯瞰而發。實為海戰利器。
中文名 大福船 吃 水 約3.5米 缺 點 吃水太深,起止遲重 乘員人數 64人

大福船
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
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據《武備志》描述,這種巨船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層。下層裝壓艙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櫃,第二層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層為露台,需從第三層的梯爬上,兩旁用板翼作欄,人靠在上面作戰,矢石火砲皆俯瞰而發。實為海戰利器。

---------------

福船是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是中國“四大古船”之一,為中國古代著名海船船型。福船是福建、浙江一帶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稱。
中文名 福船 定 義 中國古代海船中的一種船型 特 點 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 著名船隻耆英號

一是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首尾高昂。它的兩舷向外拱,兩側有護板。特別是福船有高昂首部,又有堅強的衝擊裝置,吃水又深,可達到四米,適合於作為戰船。
二是船體高大,上有寬平的甲板、連續的艙口,船首兩側有一對船眼。作為戰船用的福船全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兵士,三層是主要操作場所,上層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砲向下發,往往能克敵制勝。
三是操縱性好,福船特有的雙舵設計,在淺海和深海都能進退自如。
由於福船具有上述特點,適合於海上航行,可以作為遠洋運輸船和戰船。據古籍記載,明代我國水師以福船為主要戰船。
福建是全國著名的造船中心,明朝廷派出的出國使臣乘坐的官船均為福船型海船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駛向西洋 ​​各國,途經太平洋、印度洋,還要去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必然會選擇尖底、深吃水、長寬比小的福船船型。再說,在一些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鄭和寶船的長寬比較小,約為2.3—2.4,正符合了福船的長寬比。由此,可以確認鄭和寶船為福船船型。
大多數造船史研究者認為,大型寶船為福船或改造的福船船型,在江蘇太倉、福建長樂、雲南晉寧的鄭和紀念館、陳列館展出的鄭和寶船就是福船船型。而鄭和船隊的海船則由福船、沙船、廣船及它們的改進型混合組成。
發展史
福建擁有3324公里長的大陸海岸線和1404個沿海島嶼,與台灣隔海相對,生活在閩地的古越人很早就馳騁於廣闊的海洋。福建的丘陵地形和環繞省界的山脈並未阻隔了閩人與外省和海外的社會經濟交往,海上航路讓福建很方便地與外界連接起來,甚至因此走得比其他省份更遠。加上福建境內多山,物產豐富,盛產造船所需的木材和鐵、桐油、蠣灰、藤、棕、麻、生漆等物料,民間就地取材,隨處造船,沿江沿海各地造船業十分繁榮,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福建帆船成為中國古代海船的主要船型。
三國時期,吳國的航海活動十分活躍,先後遣使南洋、登陸台灣和聯合高麗。於公元269年,吳國在建安郡所屬侯官縣設置典船校尉,這是有記載的福建官辦造船廠之開始。吳國還在閩江口至浙江甌江一帶的沿海地區,建立更大規模的造船基地,稱溫麻船屯,所造之船稱溫麻五會,在數十年期間,建造了大量的海船,為福建的航海活動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
西晉滅吳,置晉安郡,設溫麻縣,保存了吳國遺下的造船工匠和屯兵。東晉末年,浙江孫恩、盧循帶領農民起事,曾在東南沿海建造“八槽艦”,自江蘇沿海路南下廣州,後又曾順長江而下。事敗之後盧循餘部種類尚繁,常居船上,所乘之船頭尖尾高、當中平闊、衝波送浪,稱作“了鳥船”,直到唐武德八年(625年)才被,泉州(今福州)刺史兼都督王義童遣使招撫。
唐代的福州和泉州是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造船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舊唐書》記載當時來往於福建與廣東沿海之間的商船,最大的載重可達千石,即50至6​​0噸。唐代中後期,由於中央集權逐漸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福建憑藉舟楫之利,或從浙江買進糧米,或向登、萊運出海外奇貨,唐末五代泉州刺史王延彬更借助海外貿易所得以資公用。
宋代,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海外貿易也隨之步入高峰,福建與廣州成為海船建造中心,福州、興化、泉州、漳州設有官船廠,宋元佑二年(1087年)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從南宋開始,遠離戰火的泉州逐漸超過明州和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有關福建帆船特性的記載逐漸多了起來,“南方木性與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為上,廣東西船次之,溫明州船又次之。”歷任北、南兩朝的宋代全國漕運總管呂頤浩(1071—1139年)下過這樣的結論。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甌寧人徐兢作為宋使路允迪的從官,隨行奉使高麗,將其所見聞撰成四十卷地方志書《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對當時福建的大型遠航帆船“客舟”的形體結構敘述甚為詳細。南宋首次建立第一支常備水軍,其建制不斷擴展,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福建路水軍建造6艘尖底龍骨海船,載重兩千料。
1974年8月在泉州後渚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船內有12道隔艙板,將船分成13艙。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沉船遺存,經考證為泉州建造往來於東南亞的三桅福建帆船。泉州宋船遺存的尖底造型與龍骨結構、水密隔艙結構、多重船底板、用於操縱尾舵升降的絞車等,代表了當時中國造船技術的水平。
元代蒙古大軍先後對高麗、日本、占城和爪哇發動大規模的海上遠征,其間福建領造了大量的戰船。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福建平章政事史弼受令率亦黑迷失、高興等以五千軍士從泉州後渚啟航,遠征爪哇。另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代還曾在去泉州組建一支14艘4桅海船組成的船隊,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泉州後渚港的繁榮則達到頂峰,成為東方最大的海外貿易中心。元代先後來到福建的外國旅行家家馬克波羅、伊本拔圖塔在其各自的遊記中分別對在印度看到的泉州造遠洋海船皆有記述,這一時期前來中國的印度商船和阿拉伯商船,主要採用椰繩縫合船體,同福建商船相比,這種船體結構所能承載的重量要小許多。
明代福建造船業主要有官營、民營、官召商營三種形式。福州府城東南河口是官營造船廠的主要聚集地,鄭和船隊出使西洋諸國的部分海船就是由福建建造。福州又是明朝與琉球國交往的唯一口岸,歷次出使琉球所用的冊封舟,大部分在福州建造和啟航,其中嘉靖年之後的5次冊封琉球,留下比較詳細的造船與航行過程記載。
目前所見最早出現“福船”稱謂也是出自明代嘉靖至隆慶年的《籌海圖編》、《洗海近事》、《紀效新書》等一系列專論沿海防務的兵書,用於對福建沿海及浙南、粵東等地一系列戰船的統稱,其按大小不同,依次分大福船、二號福船、草撇船(哨船)、海滄船(冬船)、開浪船(鳥船)、快船共六號。俞大猷在東南沿海一帶領兵與倭寇及海盜作戰期間,寫下近一百八十篇,約十萬言的書信、揭帖、手本和專論,輯成《洗海近事》上下兩卷,其中對福船的類別、型號、尺度、應造數量、選用材料、所需銀兩、配備兵員、委派何人監造等細節皆有涉及。
明代朝廷實行海禁政策,為禁絕民間海外貿易,嚴厲控制民船的大小,福建帆船退出了已經馳騁了5個多世紀的印度洋,僅餘下零星走私商船在東南亞和東亞海域艱難營生,福建造船業及造船技術處於停滯狀態。官方的戰船也退回近岸巡防,船型趨向小型化,身長都未超過十丈。當十六世紀初葡萄牙遠征商船先後在馬六甲、廣州、閩浙沿海與中國帆船相遇時,其船隻性能已經超過了後者。
清初鄭氏政權與清廷在福建沿海相持四十年,雙方水師的鬥爭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造船材料的爭奪和建造外海戰船的競賽。清廷平定台灣後,曾在戰事中使用的福建趕繒船、雙篷船被額定為清朝水師的主力戰船,分佈沿海各省,其後又陸續在福州、漳州、台灣、泉州、廈門設立軍工船廠,製造外海內河大小戰船。第一次鴉片戰爭,閩、粵、江、浙水師草率修造的戰船不敵外夷船堅砲利,戰事失敗。遂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起,閩、粵地方開始仿英、美艦之式改造外海戰船,福州船政局第一艘木殼輪船萬年青號砲艦於1869年建成試航,中式帆船則漸遭淘汰出清朝水師。
清代中後期由於西方殖民者東侵和朝廷的限制,航行東洋和南洋的福建帆船為數已經不多,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福建漳州、廈門商人興起到暹羅造船買米,兩、三個月時間就能造成一艘載重200噸的大船,其後當地華僑乃至暹羅國王都投資建造並擁有相同式樣的中國帆船。
福建帆船在退出海外航線之後,主要航行於台灣對渡和中國沿海南北航線。民國時期木帆船有所增加,據1938年的統計,福建全省有28個主要船種共5487艘。到了1989年,全省沿海運輸木帆船剩下233艘,6122噸位。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福建帆船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盡頭,在大海上完全失去踪跡,留下來的只有一行行破碎的輓歌。
福船
福船
著名船隻
中國帆船幾次聞名於世的遠航活動,其船型幾乎都是福建傳統帆船:
1913年,寧波號(Ningpo)帆船從上海遠航至加利弗里亞海岸的San Pedro,這是一艘原名景泰豐的福州運木船。
1922年,廈門號(Amoy)帆船越過太平洋到達美國加利弗里亞海岸,船形是泉州白底船。
1955年,自由中國號從台灣基隆港出發,經停日本橫濱後橫渡太平洋,歷時不到兩個月抵達舊金山。這是一艘1939年福州建造的丹陽船。
在廣東海域發現的“南海一號”也屬於福船類型。
太平公主號,是一艘仿造明末清初時福船類別的趕繒船而製的香港船籍木製帆船,亦是第二艘試圖利用風帆無動力木製戰船橫渡太平洋(第一艘為1955年啟程的自由中國號),希望創下由亞洲往返美洲世界紀錄的仿古帆船。2008年,太平公主號以香港為啟航點,成功抵達美洲大陸。但在次年回程經過台灣之際,離宜蘭蘇澳外海30海浬遭利比里亞籍的商船撞沉,橫渡太平洋的壯舉功虧一簣。

--------------------------

冷兵器與火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vd2L92
火繩槍,稱之為“鳥銃”/1626年紅夷炮號稱將軍炮/1643年《火攻挈要》又名《則克錄》/1689 年武成永固大將軍炮/佛朗機-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b5Vwj
福船-中國古代優秀船型,亦稱「大福船」。福船是一種尖底海船,以行駛於南洋和遠海著稱。明代一種巨型戰船/鄭和寶船即是福船/鄭芝龍與鄭成功父子更是充分利用福船的遠航性能,將之發展成為商戰兩用船/《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TFTZee
百煉鋼刀/百煉清鋼刀/唐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百煉”外,古代還有“五十煉”、“三十煉”、“七十二煉”、“九煉”之說/中國制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镌有“百煉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FPaAeH
鄭和寶船/鄭和的艦隊在1405年時已經能稱霸世界/1424年朱高熾為朱棣的長子,於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接帝位,接位後即下旨「罷西洋寶船」命令停止寶船出使西洋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7BxzxK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