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位十二階依據儒教品德的名稱分為十二階級/603年日本飛鳥時代確立的一個官位制度。聖德太子立定的「冠位十二階」,各以的濃淡兩色的「紫、青、紅、黃、白、黑」六種顏色,來代表「德、仁、禮、信、義、智 」/一掃過去由豪族佔有官職的情形,改採不論出生,家世,只要對國家有貢獻能力的人便可以獲得採用的「冠位十二階」。這是個將官員分成12個等級,並以冠的顏色作為區別的製度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jh9pcO
------------------------------------------
遣唐使-20次派遣唐使/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唐使+653年,才第二次派遣唐使/高表仁因與日本天皇爭禮而被拒絕,因此憤而揮袖而去,不肯宣讀朝廷的命令。其所爭之禮應該是高表仁要求其面朝北跪拜接唐皇的旨意,這再次表明日本渴望與上朝大國平起平坐的心理。遣唐使另一個任務是向唐朝學習法典、制度、文化,並將其輸入日本。與以往朝代不同的是,他們從中華文明的被動吸收與接受,開始轉向主動的、全面系統的學習和模仿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rrSgFM
-----------------
隋朝時中日兩國的有趣「碰撞」
從公元600年起,自南北朝以後中斷了百餘年的中日兩國官方交往重新恢復,這一年,日本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遣隋使。至614年的十五年間,中日雙方使節往來共五次,應該是相當頻繁的。彼時,正是中國的隋朝。
雖然隋朝在歷史大舞台上僅僅停留了短短的三十幾年,但它在華夏歷史上卻被視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王朝。它那似乎在漫不經心中上演的一切,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隋朝在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後,承繼南北朝時的興佛、禮佛、敬佛舉措,重新大舉宏揚佛法,讓自周武帝滅佛後處於相對低潮的佛教重新興盛起來,並使之在唐代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另一方面,隋朝文帝為安定天下,制定了許多新的制度。可以說,唐朝盛世華章的書寫,是與隋朝奠定的基礎分不開的。而且唐高祖和隋煬帝楊廣還有親屬關係,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唐朝是隋朝的延伸,基於此,一些史書常將隋朝和唐朝並稱為「隋唐」。
日本政局變化與恢復邦交
隋朝統一天下之際,日本政局也發生了變化。推古天皇(593年-628年)在位,聖德太子攝政。聖德太子自幼就十分聰慧,早年即受中國文化熏陶,且尊奉佛法,在日本大興佛教。他攝政後,在推古天皇的支持下,進行政治改革,並借用儒學的道德觀念、陰陽五行學說的自然規律理論闡明王權、君主制度的合法性。
603年,日本確立了冠位十二等制度,引用了儒學的五德來區分官階,冠位十二等表示干支十二屬性,乃天地之循序。604年,頒布《憲法十七條》,為何是十七條?這是因為按照陰陽五行學說的說法,陰的極數為八,陽的極數為九,十七乃陰陽之和、天地之道。《憲法十七條》中還廣泛地引用了中國的儒學、法家、道家的典故或成語。
聖徳太子畫像,選自菊池容齋《前賢故實》。(公有領域)
當聖德太子了解到隋朝統一了天下,而且國勢日益隆盛,是「禮儀之國」時,一改以往的強硬外交政策,開始派遣隋使前往中國,恢復邦交。
《隋書‧倭國傳》曾記載了公元600年日本遣隋使與隋文帝的對話。日本使者向隋文帝介紹說日本天皇「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未亮就開始處理朝政,太陽一出來就停止工作,交給「弟弟太陽」。隋文帝表示「這沒有甚麼道理」,訓令改變這種做法。不過,日本使者是否回國後轉達了訓令,沒有人知道,但關於隋文帝「重興佛法」等,使者一定回國做了匯報。
隋煬帝大度應對日本的「無禮」
隨著日本的發展,聖德太子開始謀求與隋朝建立平等的外交關係。不過,對於中國而言,日本的遣隋使依舊被視為「貢使」,雙方的「碰撞」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607年,聖德太子派遣與天皇有血緣關係的豪族小野妹子、漢族歸化人後裔鞍作福利為第二批遣隋使,帶著數十名僧侶前往中國,並向大隋遞交國書。隨團的數十名僧人,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來學習佛法。
日本聖德太子執政期間的飛鳥時代在奈良縣興建的法隆寺。(663highland/維基百科)
此次日本遣隋使遞交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顯然,曾經仰視、尊崇、請封的「日出處」的日本天皇開始渴望與「日沒處」的中國皇帝平起平坐。《隋書‧倭國傳》記載,隋煬帝看到這樣的國書很不高興,但他只是命令鴻臚卿:「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就是以後不要把這樣無禮的國書給他看,但是對於日本使團仍熱情接待。按照日本學者的考證,虛榮心極強的隋煬帝沒有大發雷霆,而是採用了「寬容」的態度,大概原因一方面是小野妹子解釋在日本沒有一人長於文章,因而難免言不盡意;另外一方面是隋煬帝對於經百餘年未來朝見的日本能夠在自己臨朝時主動前來朝見,還是非常滿意的,因此選派使節回訪。
大隋使團回訪受隆重歡迎
608年,大隋使者裴世清率團共十三人攜帶隋煬帝賞賜的禮物,跟隨日本使團回訪日本。兩團成員在山東半島乘船,入南海,前往日本。根據《隋書》和《日本書記》記載,中國使團受到了日本朝廷的熱情歡迎。為了表示與隋朝交往的誠意,日本官方專門擇地建造新館,隆重接待使團。在隋使裴世清率團到達後,有官員專程去九州迎接;隋使前往新館時,更有多名大和國高級官員乘彩船30艘陪伴同行。登陸後,一路上數百人的儀仗隊敲鑼打鼓,熱烈歡迎。隋使前往倭國都城時,又有高級官員率領的、由75匹五彩裝飾的馬匹組成的歡迎隊伍前來迎接;最後,執政的聖德太子以下文武百官皆錦衣玉冠、穿戴一新,列隊相迎,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不過,讓聖德太子等感到不快的是,在隋煬帝的詔書中,隋煬帝並未以君主之禮對待日本,而是仍然以「皇帝問倭王」這種居高臨下的口氣看待倭國,並對其能夠「遠修朝貢」表示讚許。這可能是《日本書記》中將「倭王」改為「天皇」的原因。但聖德太子並不想因小失大,而是繼續設宴歡迎隋朝使團,並任命小野妹子為大使、吉世雄為小使,鞍作福利為通事,護送隋朝使團回國。
而從第二次派使團前往中國含有相當比例的留學人員後,日本此後派的每一個使團,都包含有留學人員,他們根據各自的學習任務,分散到各個領域,學習中國的典章制度、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學以及宗教哲學等。他們的學習時間都很長,有的竟長達二三十年,直至充分掌握中國的文化和制度後才回國,而他們在大化改新及律令國家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再「無禮」被隱匿不報
608年九月,小野妹子一行護送隋朝使團回國,同時作為代表第三次出使中國。第三次遣隋使的陣容比前兩次更強大:增加了漢學修養深厚的吉世雄為小使,另外有四名留學生和四名學問僧。
在608年底或609年初,使團到達了隋朝的都城長安。《隋書》中僅有「使者隨清來貢方物」之語。《日本書記》則載有日本天皇致隋煬帝的國書,其中用的是「東天皇敬白西皇帝」。雖說與上次所言不同,但渴求平等的態度躍然紙上。也許是隋朝官員認為此語「無禮」,該國書並沒有上奏給隋煬帝,因此日本使團沒有遇到甚麼麻煩。小野妹子在將留學生等安頓好後,於609年九月回到日本,通事鞍作福留而未歸。
614年,日本再派遣隋使犬上君御田鍬、矢田部造前往中國。此時的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中。
在隋朝存在的短短三十年裡,日本朝廷先後四次派出了使節團和留學生,其學習的積極性由此可見一斑。在隋朝之後的唐朝,日本派往中國的使團和留學生也更多。派遣隋使和留學生除了加強了與中國的聯繫,還可以學習中國的制度、佛法等各個方面,同時,隋朝的典章文物等也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飛鳥文化的形成。飛鳥文化的核心是佛教。前文說過,聖德太子篤信佛教,而隋朝則大興佛教,日本在佛經、佛寺等方面深受南北朝和隋朝影響。
此外,日本留學生通過在中國的長期學習,返國後,紛紛要求仿效中國,實行變革,這才有了後來的大化改新等變革。而中國對日本的巨大影響在隨後走來的唐朝中更為彰顯。@#
-------------------------------
冠位十二階,為日本官位制度之嚆矢。雖大化三年(西元六四七)以後冠位制度屢有變遷,但仍以冠位十二階為依歸。故冠位十二階在日本位階制成立史上,有其重要地位。推古天皇十一年(六○三),聖德太子依儒教之德目制定官位,分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共十二階,授與有功勳之臣子,且以一代為限。期以打破古來氏姓制度及地域觀念,啟門人才登用之路。自推古王朝至大化革新,先後凡四十年之間,實施冠位制,建立豪族新秩序,確有相當之貢獻。日本史學家咸認冠位十二階,係模倣大陸及半島國家諸制度而來,尤以當時與其關係最密切之百濟國影響最大。上項冠位制是以百濟之官位為中心,參照高句麗之制度而創設。據史載冠係色絹所製,其頂如囊,唯元日著髻花(即冠上裝飾)。其冠十二階顏色,未有詳細記載,但髻花有:「大小德用金,大小仁用豹尾,大禮以下用鳥尾」之記述。隋書倭國傳亦有:「至隋其王始制冠,以錦綵為之,以金銀縷花為飾。」之記載。論其品級而言,在推古十一年創冠位制時,以大德為最高,小智為最低。但大化三年,位階變遷為十三階,次序為:大織、小織、大繡、小繡、大紫、小紫、大錦、小錦、大青、小青、大黑、小黑、建武。推古時代之大德、小德,祇能比照大化三年之大錦而已。(余承業)
冠位十二階(日文:かんいじゅうにかい))確立於603年,是日本飛鳥時代確立的一個冠位制度。聖德太子立定的「冠位十二階」,各以的濃淡兩色的「紫、青、紅、黃、白、黑」六種顏色,來代表「德、仁、禮、信、義、智 」。
----------------------------
小野妹子(男性,生卒年不詳,約6世紀末至7世紀初),出身為近江國滋賀郡小野村的豪族、春日氏的一族小野氏。小野妹子為日本飛鳥時代的政治家、外交家。姓為臣氏,冠位是大德冠。育有二子是小野毛人、小野廣人。
依據《日本書紀》記載,他以遣隋使的身分於607年與609年兩度被派遣至隋朝,擔任外交工作。在隋朝的漢名為「蘇因高」,為其名的漢語諧音。
經歴
大業三年(推古天皇15年,607年),小野妹子向隋煬帝遞交過聖德太子的國書以表明日本的獨立國地位,其中有著名語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然而該國書將日本與中國最高統治者置於同等地位,並稱「天子」,與中國傳統的「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思想相違背,引得煬帝勃然大怒[1]。其後在由裴世清帶去日本的隋煬帝國書中第一句就是「皇帝問倭王」,按照天子賜諸侯的書式書寫。實際上,《隋書》記載這封國書,是一位叫多利思北孤的倭國君王所致送,從未寫說這封國書是聖德太子所呈。若根據《新唐書》中記載,這封國書很明顯應是用明天皇(31任天皇)所遞交,與聖德太子毫無關係。[原創研究?]
墓
小野妹子墓在今大阪府南河內郡太子町科長神社南側的土丘。
誤解
雖然名為「妹子」,但卻是男性(當時「子」字男女皆可用)。在古代,男子名字用「子」結尾並不新奇,不過在現代日本,「子」成為女性專用名,正因如此,不少現代人誤以為小野妹子是女性[2]。同時,名字中的「妹」字更使人容易誤解。
另一個有趣的名字,也是日本人,出生於中國的隋朝時期,是當時日本的外交家,名叫「小野妹子」。雖然叫做「妹子」,但其實他是男性。這個名字如果用做網名,相信會是很受歡迎。若果再加點美女圖的話,想要在網絡爆紅亦非難事。
小野妹子--小野妹子 遣隋使 - http://goo.gl/lyeDhG
小野妹子(OnonoImoko日)蘇因高”(漢)活躍時期:565-625 職業:日本飛鳥時期的政治家,隋唐使。重要成就:推動中日官方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中日交流:公元607年,日本向中國隋朝派出的第一個政府使團終於到達洛陽,使團首領叫小野妹子。使者稱煬帝為“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並說他帶一批佛僧前來學佛法。他然後向隋煬帝遞呈其君主的一封信,信的開頭是“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但是,在古代東亞地區朝貢體系中,只有中國的皇帝才能稱為“天子”。因此,日方書信把本國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令煬帝大為不快,吩咐“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不過,此時中國正進行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也不希望增加樹敵。因此,儘管出現這種失禮,中國人仍在次年選派裴世清等13人組團回訪,並帶回前所未有的關於日本的完整和準確的消息。而此時的日本,為恢復在朝鮮半島南部任那的勢力,派出征伐新羅的大軍,也出師不利。為彌補這種軍事力量的不足,也希望通過打開和中國王朝的國交,向新羅施加壓力。這種意圖在隨後的遣隋使外交中就明顯表露出來。
小野妹子回國後向天皇述職時聲稱,將隋煬帝帶給倭王的國書不慎丟失。此時日本朝野曾有大臣建議天皇以丟失國書罪判處小野妹子流刑,好在聖德太子及時晉見天皇進行勸阻。關於小野失書之說歷史學家曾判斷有三種可能:一是國書確實丟失;二是國書載有隋朝廷對日本修書無禮的指責言辭,小野擔心天皇看了震怒,懲罰自己或導致中日修好失敗,就耍滑頭而故意毀掉;三是國書並未丟失,小野故意秘密呈給了天皇。但天皇因國書上有不利之詞,擔心擴散後不利於外交,而令小野托詞丟失。凡此種種至今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小野的“失誤”避免了可能由國書引起的中日間的緊張關係,促使裴世清的回訪成功。
公元609年,小野妹子又作為送隋使回國之使再度來中國。此次的國書吸取了前次教訓,抬頭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巧妙地避開兩國間的主從上下關係問題,並帶來了一批留學生、留學僧。就這樣,隋朝廷出於遠交近攻的外交需要,大和朝廷出於迫切學習中國的政治體制、 文化教育的需要,使得兩國的官方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綜上所述,小野妹子就是麼一個了不起的外交官,雖然小編也是在《搞笑漫畫日和》裡認識這個名字的,但是了解了這段歷史後,方才知道他對於推動中日關係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小野妹子 (隋朝時日本外交官)
小野妹子(565-625),日本飛鳥時期的政治家。根據《日本書紀》中記載,以遣隋使的身份來到隋朝。於607年與609年兩度出使。在隋的漢名為“蘇因高”,為其名的漢語諧音。雖然名為“妹子”,但卻是男性(當時“子”字男女皆可用)。
中文名 蘇因高 外文名 小野妹子,おののいもこ 別 名 蘇因高,小野臣因高 國 籍 日本 民 族 大和 出生地 日本 出生日期 565 逝世日期 625 職 業政治家 , 遣隋使 主要成就 推動中日官方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小野妹子是日本飛鳥時代推古朝的外交官,也身於近江茲賀郡的小野貴族。名小野臣因高,中國名蘇因高。
607年作為第一次遣隋使攜帶國書來中國,受到隋煬帝接見。608年由文林郎裴世清為使,陪送回國。歸國途中,因隋帝國書為百濟人所奪,被處流刑,後得推古天皇赦免。同年裴世清回國時,又作為陪送使,再度來中國,攜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的國書,同行者有高向玄理、南淵請安、旻等留學生、學問僧,前來考察中國的制度。610年歸國。
小野妹子
小野妹子
據確切的文字記載,中日官方友好交往起於中國漢代,盛於隋唐,此後雖然有所淡化但綿延不絕。正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所言,通過這種交往,日本“恰如嬰兒追求母乳般地貪婪地吸收了朝鮮和中國的先進文明,於是從野蠻階段,不久即進入了文明階段。”
史料記載
日本與中國最早的官方交往可追溯到公元57年。中國史書《漢書》寫道:“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 歲時來獻見雲。”是年,作為“百餘國”之一的倭奴國派遣使節帶著供品到洛陽朝賀,獻生口(奴隸)百六十人,光武布賜以印綬。這是東亞地區對日本列島社會以及中日官方往來的最早文獻記載。
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左)
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左)
公元607年,日本向中國隋朝派出的第一個政府使團終於到達洛陽,使團首領叫小野妹子。使者稱煬帝為“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並說他帶一批佛僧前來學佛法。他然後向隋煬帝遞呈其君主的一封信,信的開頭是“ 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但是,在古代東亞地區朝貢體系中,只有中國的皇帝才能稱為“天子”。因此,日方書信把本國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令煬帝大為不快,吩咐“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不過,此時中國正進行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也不希望增加樹敵。因此,儘管出現這種失禮,中國人仍在次年選派裴世清等13人組團回訪,並帶回前所未有的關於日本的完整和準確的消息。而此時的日本,為恢復在朝鮮半島南部任那的勢力,派出征伐新羅的大軍,也出師不利。為彌補這種軍事力量的不足,也希望通過打開和中國王朝的國交,向新羅施加壓力。這種意圖在隨後的遣隋使外交中就明顯表露出來。
小野妹子回國後向天皇述職時聲稱,將隋煬帝帶給倭王的國書不慎丟失。此時日本朝野曾有大臣建議天皇以丟失國書罪判處小野妹子流刑,好在聖德太子及時晉見天皇進行勸阻。關於小野失書之說歷史學家曾判斷有三種可能:一是國書確實丟失;二是國書載有隋朝廷對日本修書無禮的指責言辭,小野擔心天皇看了震怒,懲罰自己或導致中日修好失敗,就耍滑頭而故意毀掉;三是國書並未丟失,小野故意秘密呈給了天皇。但天皇因國書上有不利之詞,擔心擴散後不利於外交,而令小野托詞丟失。凡此種種至今尚無定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小野的“失誤”避免了可能由國書引起的中日間的緊張關係,促使裴世清的回訪成功。
公元609年,小野妹子又作為送隋使回國之使再度來中國。此次的國書吸取了前次教訓,抬頭為:“東天皇敬白西皇帝”,巧妙地避開兩國間的主從上下關係問題,並帶來了一批留學生、留學僧。就這樣,隋朝廷出於遠交近攻的外交需要,大和朝廷出於迫切學習中國的政治體制、文化教育的需要,使得兩國的官方交流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文史】日本聖德太子是慧思禪師轉世? | 高僧 | 大紀元 - https://goo.gl/LgHzJt
日本聖德太子是慧思禪師轉世?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25日, 2017
聖德太子孝養像(網路圖片)
千年前沒有網絡,中國和日本傳遞一條最簡單的信息都要乘風破浪駕舟遠航。隔著茫茫大海,但兩國對陳朝慧思禪師留下驚人一致的記載。
《唐大和尚東征傳》是研究鑒真東渡最翔實、最原始的史料,其中記載著鑒真在揚州大明寺講的一段話,他說:「昔日,我聽說南嶽慧思禪師遷化後,托生為倭國王子,以興隆佛法。」這個倭國王子就是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儀容英俊,為人慈善,且頗有治國之才。太子學習佛學,並博覽儒家經典。公元604年,聖德太子採用中土文化佛道兩家及儒學的德育教誨,頒布《十七條憲法》。此憲法內容被稱為日本今日文化的基石。
聖德太子孝養像(網路圖片)
日本推古天皇十五年夏,聖德太子36歲時,奏報天皇:「臣的前世在漢土修行,曾經誦持一部佛經,至今還留在衡山。希望您派遣使者前往漢土將它取回,以作為校正失誤的標準文本。」天皇聽後非常驚奇,問哪位大臣能夠擔當出使大任?聖德太子悄悄為上百名大臣相面,遂後回奏說:「小野妹子最適合。」
同年七月,小野妹子等人奉命出使隋朝。太子對妹子說:「在隋朝江南道有一衡州,州中有一座衡山,就是南嶽。山中有一座般若台,沿南溪走三四里,會看到谷口旁有一扇門。當時一同修行的僧人已遷化,還有三人。你帶著這些僧服,以我的名義送給他們。昔日,我在衡山修行,常常誦念一卷佛經,還留在那兒,你幫我取回來。」
聖德太子(中)及其皇弟殖栗皇子(左)和長子山背大兄王(右)的肖像畫。雕版印刷畫,公元8世紀。(公共領域)
小野妹子率領使團到達隋朝後,他按照太子叮囑的路線循跡而去,果然看到谷口有一扇門。小野妹子用日本方言高聲喊道:「慧思禪師的使者來了。」院裡的三位老僧聞聲走出來,妹子對著他們再三禮拜。
雖然言語不通,但書寫的都是漢文。雙方就在地上一面寫一面溝通。三位老僧終於明白小野的來意,喜悅地接受太子贈送的衣服,並將慧思禪師生前讀的那卷佛經,以及舍利、名香、書信等物一併交給小野,由他帶回日本。
這段記載出自日本古史《聖德太子傳歷》,聖德太子攝政後,一直勤心庶政和佛學,並未到過中國。而使臣根據太子的叮囑,順利地找到了那卷經書。因此,後世認為,陳朝慧思禪師遷化後,托生為日本太子,為的就是興隆佛法。這一說法,也被大唐高僧鑒真所肯定。
那麼,備受日本和漢土僧眾尊敬的慧思禪師,究竟是何人?
慧思禪師,俗姓李。年少時,他就以寬宏仁恕聞名鄉里。15歲那年,他在夢中看到一位天竺梵僧勸他出家修行,於是辭別父母,步入佛門。他跟隨慧文學習禪定。
慧思禪師(網路圖片)
一日,禪定中他的身體好像得了重病,四肢癱軟無力,痛苦得身不由己。慧思自我審查,意識到這是自己往日造下的惡業所致。慧思對身體的痛苦置之不理,將自己的念頭緊緊抓在手中,一心一意入定。隨後,慧思感受到身體就像天上的白雲一樣,輕輕飄飄非常清淨。由此,禪定也進入勝境。
在善惡同在的塵寰,並非所有人都能認可修行之人。一天,一個厭倦僧人的鄉民,一怒之下將慧思居住的草房燒了。這個鄉民後來得了一場大病,百醫無效。病入膏肓的鄉民找到慧思,篤誠地向他懺悔,並重新為他搭建一所草屋。慧思在草屋中像往常一樣誦經禮佛。不久後,這個鄉民的病竟自己痊癒了。
慧思常常在夢中得到梵僧對他的開示和教誨,夢見彌勒和彌陀為他說法。慧思想:能在末世受到佛陀的引導,真是三生有幸。
古往今來,因為妒嫉致使人失去理性,加害修行正法的人,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慧思身具才德,對道法領悟也頗為靈敏,有人怨恨他的聰慧,就在他的飯中下毒,但卻未能得逞。外道的人策劃謀害他,也都沒能實現。
慧思對此都不放在心上,他說:「昔日,聖人在世時,還要遭受流言蜚語的毒害,何況我是無德之人?這些加害難以逃脫,是因為我前世做了錯事引起的。加害我的人來了,我要坦然接受,以此贖清我的罪過。」
陳朝光大年間,慧思帶著眾徒遷徙到南嶽。慧思在此授徒,聲望日隆,眾人也都慕名而來。有一個異道,因為妒嫉慧思的名望,於是密告陳朝皇帝,說慧思聚眾造反。經查證,實為誣告。不久,這個告密的異道就暴斃身亡,另外兩個參與密告的人無意中被瘋狗狂咬身亡。
陳朝皇帝欽佩慧思道法高深,傳旨派人將慧思接到棲玄寺,接受朝廷的奉養。陳朝大臣以及僧俗大眾都為慧思的說法而傾倒。大督都吳明徹敬重慧思德行,送給他一個非常昂貴的犀牛枕。李孝威將軍到寺中拜見慧思,他在半路上曾想,要看一看犀牛枕。等來到慧思的住處,禪師對他說:「將軍想看犀牛枕,請隨我來吧。」
一天,李將軍正在府中處理雜務,忽然心有所感,要趕快打掃一下庭院,一會兒聖者就到。李將軍命人清掃宅院。剛掃完,慧思就到了。李將軍驚喜之餘,又仰慕不已。慧思想回到南嶽。眾人不敢挽留,恭敬地用船把他送到江邊。慧思禪師離開後,陳朝皇帝每年派人傳達三封書信,以表對禪師的敬重和牽念。
陳朝太建九年(577年),慧思特意從山頂上下來,住到半山腰的道場召集大眾,他殷殷勸導僧眾,在他遷化後,要勤修佛法,苦行之事雖然艱難,但也要堅持下去。
聖德太子和慧思禪師,身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都致力於興隆佛法,廣行善化的大業。雖然難以證實聖德太子是否就是慧思禪師轉世。但有一點可以說明,文明的締造伴隨著信仰;文化的興起得益於正統文化蘊涵的智慧。聖德太子以中土文化治理國家,教化庶民,這或許就是他能夠照亮飛鳥時代的原因所在吧。@*
------------------------------------------
日本“以天為兄”引隋皇帝不滿 求區別“日出處天子”改定位“天孫”
時間:2015-04-14 08:36 來源:搜狐讀書
無須贅言,皇帝在中國,天皇在日本,但也有例外。唐高宗(650~683年在位)曾自稱“天皇”,死後謚號“天皇大帝”。而《續日本紀》則將桓武天皇(781~806年在位)記為“今皇帝”。
應該想到,這不是各自出現的偶然現象,而是一種表示兩國政治體制某種內在聯繫的必然現象。李唐興道,宣稱道教教祖老子為李氏祖先,李氏為“神仙後裔”,以此進一步神化皇權。受李唐興道的影響,日本的天皇及天皇制也與道教發生了密切的關係。桓武天皇追贈死去的早良皇太子為“崇道天皇”,萬分推崇中國文化的桓武天皇還學中國皇帝祭天的做法,兩次在長岡京南郊築壇祭祀天神即“昊天上帝”。桓武天皇這樣做的原因,並不難理解。
皇帝和天皇都欲神化自身,但神格仍有所不同。在中國,無論出身何等,一旦當上皇帝便成為“天子”,即“天帝之子”,因此是最高神“昊天上帝”的化身,天帝意志的代言人,從而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性權威。
日本在“記紀”未成時,天皇尚未明確定位,遣隋使説“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致隋國書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必然會引起隋文帝和隋煬帝的不滿。
此後日本統治者或許為區分于作為“天子”的中國皇帝,而在“記紀”成書前後,利用編纂的肇國神話,將天皇定位為以日神為祖神的“天孫”,並通過大嘗祭等儀式求得神靈附體,天皇從而成為太陽女神的化身,即所謂“現人神”。
02 中國皇帝更種換姓很頻繁 日本天皇“萬世一係”不靠譜
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當然是西元前221年建立了秦帝國的始皇帝。天皇的出現則要晚得多,至7世紀初才出現。儘管如此,直至近代,天皇始終被宣傳為“萬世一係”,現代日本仍有人宣傳或深信這一點。而中國的皇帝則因為“易姓革命”不斷更種換姓。
皇帝“易姓革命”是真,窮人乞丐一旦坐上龍椅就成為皇帝。天皇代代相傳,非血統人物絕對不可能當天皇,但所謂天皇“萬世一係”亦不足信。
“記紀”編造出的天皇譜係中,第15代天皇應神天皇之前的記敘可信度極低,這已成為公論。此後的天皇譜係仍有問題。例如,第48代天皇稱德女帝與第49代天皇光仁天皇分別為第34代天皇舒明天皇的不同支系的五世孫和三世孫,按照律令規定,已排除在五等親之外。對於第50代桓武天皇,2001年12月23日,當今的天皇明仁在68歲壽辰時説:“桓武天皇的生母是百濟武寧王的子孫,對《日本書紀》記錄的這一事實,我感到了與南韓的緣分。”
的確,從《日本書紀》的許多類似記述中不難覺察出天皇延續過程中與朝鮮半島的密切關係,例如《日本書紀》記曰,舒明天皇命在百濟川旁“造作大宮”,“十三年冬十月天皇崩于百濟宮。殯于宮北,是謂百濟大殯。”所以才會有相當的南韓學者主張重視“日王”(南韓學者至今對天皇的稱謂)與朝鮮半島的淵源關係,在日本則出現了水野祐的王朝交替説(稱應神王朝是從朝鮮半島渡海而來的征服王朝)和江上波夫的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説(稱崇神天皇從朝鮮發展到九州,其後代應神天皇由九州發展到畿內)。
雖然如此,天皇的血緣系統比皇帝的血緣系統久遠得多,這也是事實。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