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賤民」校名不雅! 台中大里「健民」國小將更名「竹仔坑」國小 +「健仁國小」更名「四張犁國小」- https://bit.ly/3EZpyHL


照片攝於1961年的臺北市中山國民學校,坐在教室裡的學生們正在撥打算盤以學習算術。Facebook https://bit.ly/3nuDIGU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照片攝於1961年的臺北市中山國民學校,坐在教室裡的學生們正在撥打算盤以學習算術。Facebook https://bit.ly/3nuDIGU


台北州新莊郡新莊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大觀路旁新海瓦斯公司一帶及恆毅高中大門對面的公路局舊址空地)-新莊尋常小學校-昭和時期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不只是追憶 在老場館踏查過去歷史
flipermag.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26日, 2017
喜愛逛展覽的朋友,對台北當代藝術館應該不陌生。走進當代館紅磚建築,是否曾對它的歷史產生好奇?當代館展覽「破碎的神聖」橫跨本館、空總創新基地、萬華等地,不僅展出場館歷史,也邀請10組藝術家一起挖掘過去,構築另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
觀看「建成小學校」灣生採訪記錄。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展覽策展人賴依欣集結近年對於空間、記憶、文本與個人之間關係的思考,對展場進行歷史的踏查和梳理,並邀請藝術家從個人、集體歷史的角度衍生創作。
小學校變美術館 採訪灣生兒時記憶
台北當代藝術館建築擁有96年歷史,最初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供日本小學生就讀。策展團隊採訪三位校友和他們的後代,將訪談製作成影片;也蒐集當代館的文件和歷史照片,在館外搭建的小木屋展出。
藝術家克里斯·沈(Chris Shen)在長廊設置監視器與一排螢幕,觀眾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和走廊窗戶,畫面隨著螢幕排列逐漸模糊,比喻空間的歷史隨著時間慢慢消逝、改變。
克里斯·沈《Rastrum》。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翻開祖母相簿 訪查日治時期集體歷史
另一處展場--空總創新基地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原本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推動一系列農、工業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空軍總司令部,近年則在文化部主導下轉型成文化園區。空總創新基地從過去國家主導的研究單位,逐漸轉變為民眾能夠走訪的空間,藝術家扣合展場背景,從家族史、個人生命出發,探討前者和集體歷史的關聯。
空總創新基地展間模擬戰情室,記錄過去的歷史演變。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從祖母的相簿出發:「家族相簿不只記錄了她的人生,也記錄了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歷史。」他邀請同樣出生在1985年的朋友閱讀家族的相片與文件,猜想過去的歷史。
這些家族歷史被翻譯成日文,陳飛豪刻意留下漢字並書寫成文章,從日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轉換成後來的官方語言中文,增加閱讀的困難度,就像後世的人解讀歷史時,會產生落差與難以判讀的窘境。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飛豪《太平洋戰爭、建功神社與家族史翻譯文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他也從相簿裡出現的建築物延伸: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目前是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教育會館(目前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與台灣護國神社(目前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將相關的檔案置於展場裡,和家族翻譯文價互相對照。
互動式戲劇 邀觀眾踏查90年代兒童失蹤案
展覽結束前兩周內,將開放觀眾參與戲劇《其境/他方》演出。演出時只開放一位觀眾進入,戴上耳機,從捷運中山站出發,經過萬華地區的圖書館、龍山寺等地點,追蹤一起發生在90年代的兒童失蹤案。
《其境/他方》共同創作者黃思農。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除了佩戴耳機,觀眾也將帶著偵探筆記本,根據不同地點聽到的錄音、密碼等線索,循線找到故事的結局。
《其境/他方》由聲音藝術家黃思農、再拒劇團攜手合作,撰寫故事並演繹聲音。
黃思農表示:「這是關於小孩被換取的故事,比喻人們的記憶隨著時代替換。經過時代演變,許多城市的歷史感都被移除了。萬華保留了90年代的景觀,新舊產業同時並存,觀眾可以聆聽演出,一邊觀察它和地景的關聯。」

不只是追憶 在老場館踏查過去歷史 - 非池中藝術網 - https://goo.gl/hxxbuK


File: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2006-02.jpg

台北市政府舊廈,曾為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建成小學校(今 台北當代藝術館)

建成小學校(日語:台北市建成尋常小学校/台北市建成国民学校)在台灣日治時期為當時臺北市八所小學校之一[1][2][3][4]。
歷任校長
尋常小學校
小池藤八(大正十一年至大正十三年,1922年至1924年)
後藤止(大正十四年至昭和六年,1925年至1931年)
東八郎(昭和七年至昭和十一年,1932年至1936年)
守田留(昭和十二年,1937年)
杮原宗寛(昭和十三年,1938年)
柹原宗寬(昭和十四年至昭和十五年,1939年至1940年)
國民學校
柹原宗寬(昭和十六年,1940年)
小川義雄(昭和十七年,1941年)
山口匡亮(昭和十八年至昭和十九年,1943年至1944年)
知名校友
阮美珠:前新生報總經理。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建成國中版「灣生回家」 歡笑伴洋蔥

2016-05-27

15日本爺奶回母校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學校從二○○一年起,每三年定期歡迎日籍學長姊回母校,今年搭配電影《灣生回家》,十五名平均八十五歲以上學長姊回母校,看看以前就讀的教室,與學弟妹相見歡、同看電影,緬懷當年。負責帶領學長姊的八年級學生紛紛說,實際看到這些爺爺奶奶回校,感觸良深。

  •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學校從2001年起每3年定期歡迎日籍學長姊「回娘家」。(建成國中提供)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學校從2001年起每3年定期歡迎日籍學長姊「回娘家」。(建成國中提供)

建成尋常小學校於一九一九年成立,一九四九年台北市政府接管建物作為辦公處所,直到二○○一年,建成國中從華陰街遷到建成尋常小學校舊址,當年在校就讀的「灣生」也開始定期回母校探訪。建成國中教務主任林泰安說,學校建物是古老紅樓,並整理出古蹟教室區供八年級師生上課。去年十月《灣生回家》上映,校方想到可結合今年的校友回娘家活動。

導覽學生觸景生情

帶領、介紹學長姊在校園走走的四名八年級學生,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每天練習日語,學生紀彥孜笑說,「像是學一些『請多多指教』、『歡迎回來』、『請跟我走』等簡易日語,其他溝通就靠肢體語言。」讓他最感動的是,帶領學長姊逛古蹟教室時,「一名老爺爺比著某個位子說,這是他以前坐的位子,讓我有種回到過去的感覺,很感動!」

學生周于瑄、鍾博安也不禁感動落淚。于瑄說,有些老爺爺、老奶奶看電影時默默流眼淚,因為電影拍出他們實際感覺。博安則說,他一看到爺爺奶奶到校時就想哭了,「他們八、九十歲還關心著母校,我以後八十幾歲的時候也要關心學校。」

--------------

小學校來自日語,即「小學」之意,為台灣日治時期,自1898年起,以中央或地方經費所開設的兒童義務教育學校學制之一。在同一時期,當時台灣最高統治機關—台灣總督府還依照台灣實際情況,將此以兒童義務為主的學校除了此小學校設置之外還設有公學校、蕃人公學校及蕃童教育所。

小學校(或稱尋常小學校)與其他同時間台灣所設兒童義務教育學校最大不同的是,小學校為專供通日語的學童(幾乎為日籍學童)所唸,科目與日本本土一般的尋常小學校完全相同。

戰前,小學校數目15校[來源請求],學童人數達20000多人,日童就學率則達99.62%(1943年)。

1895年,日本開始於台灣的統治。隔年,1896年,台灣總督府轄下之學務部以普及日語為目的,於6月公布「國語傳習所規定」,並在同年9月總督府公布「國語學校規則」。在此兩規則下,台灣總督府在各地設置14所國語傳習所。其中,這規則裡面所稱的「國語」指的是日本語。

因為國語傳習所設立以普及日語與台灣學童為主,因此,針對在台的日籍學童,台灣總督府特別成立國語傳習所的「小學分教場」或相關機構傳授義務教育。其科目與日本本土完全相同,而學制定為四年。當時,日本本土尚未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因此台灣該教育制度的實施,多少具有實驗性。

1898年台灣總督府見國語傳習所成效斐然,針對日籍學生與台籍學生於1898年8月16日再行發布「台灣公立小學校規則」、「台灣公立小學校官制」、「小學校令」、「台灣公立公學校規則」、「台灣公立公學校官制」與「公學校令」。其中,這些法令明定以中央或地方的經費開辦小學校等初等教育學校。

簡介
小學校與公學校的最大不同在於法律上:「常用國語(日語)者的初等普通教育,依據小學校令」。也就是入學小學校資格必須為日籍學童或通日語的台籍學童。不過一般來說,少有台籍學童擁有足以進入小學校的日語程度。

1898年小學校令明定小學校的就學資格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日籍兒童、並將本來的四年制教育延伸至六年,並設兩年的尋常高等小學校(初中)。除此,該規定還明定此小學校應教授的科目(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師資與例假日,除了某些部分因應台灣特殊情形外,小學校所有科目與師資等等規定,一律與日本本土尋常小學校完全相同。

因為日籍學童人數較少,總督府也較為重視,日籍學童的小學校教學率達九成五以上,遠比台籍學童就讀公學校的七成一高,除此,也因為學習制度較能連接,小學校考上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比率遠高於公學校畢業生。

沿革
1910年2月26日修正小學校規則,將小學校視為義務教育,採取強制入學。1919年與1922年台灣教育令兩度修正小學校規則,重點為採取內地共學,小學校課程至公學校課程完全相同。

1941年3月,台灣教育令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至此,以日籍兒童為施予對象小學校學制不再施行。不過,1941年後的台灣小學校,在實務運作上,仍與當地公學校有所差別。直到1945年二戰後,該小學校學制才因日治時代結束而正式消失。

戰前,只能由日本學童就讀的小學校共有15校,擁有學生約兩萬多,學生人數遠比八十多萬台籍學童少,但其99%的就學率或其個別資源都優於台籍學童就讀的公學校。1945年後,隨著五十萬日人的離台返日,所有小學校均予廢除或轉為普通小學。

1953年,日僑學校創立,接續在台灣的日本學童教育工作,但是日僑學校只有數百名僑生的規模與私立學校的辦學性質等營運結構,與當初日治時代的小學校已完全截然不同。

日本時期台灣原有的小學校
台北州
台北州旭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
台北州壽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萬華區西門國民小學)
台北州南門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中正區南門國民小學)
台北州建成尋常高等小學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廢校,曾作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現今為臺北當代藝術館、建成國中)
台北州錦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大安區龍安國民小學)
台北州幸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幸安國民小學)
台灣總督府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今臺北市教育大學附設小學)
台北州末廣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北市萬華區福星國民小學)
台北州樺山尋常高等小學校(國府遷台時廢校,原教室有一棟位於今行政院中央大樓前(已拆除),其他位於今內政部警政署)
台北州海山郡板橋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為板橋中正國民學校,於1965年風災停辦,原址今新北市立板橋國民中學)
台北州七星郡北投尋常小學校(今北投國中)
台北州七星郡松山(錫口)尋常小學校(今臺北市信義區興雅國民小學)
台北州七星郡汐止尋常小學校(原名錫口尋常高等小學校水返腳分教場, 戰後廢校,原址今新北市立汐止國民中學)
台北州新莊郡新莊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大觀路旁新海瓦斯公司一帶及恆毅高中大門對面的公路局舊址空地)
台北州海山郡板橋尋常高等小學校
台北州海山郡三峽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新北市立三峽國民中學舊址)
台北州文山郡新店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新北市立文山國民中學)
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尋常小學校(原名臺北城東尋常小學校深坑分教場,現為新北市立深坑國民小學)
台北州基隆郡雙葉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基隆尋常高等小學校, 今基隆市仁愛區仁愛國民小學)
台北州基隆郡仙洞尋常小學校(今基隆市中山區仙洞國民小學)
台北州基隆郡日新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基隆市中正區中正國民小學)
台北州基隆郡真砂尋常小學校(今基隆市中正區正濱國民小學)
台北州基隆郡金山尋常小學校
台北州基隆郡雙溪尋常小學校
台北州基隆郡平溪尋常小學校
台北州淡水郡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新北市淡水國民中學,另有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禮堂位於建設街口為縣定古蹟)
台北州基隆郡金瓜石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新北市私立時雨中學)
台北州基隆郡瑞芳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瑞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台北州基隆郡菁桐坑尋常小學校(今新北市平溪鄉菁桐國民小學)
台北州宜蘭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宜蘭縣宜蘭市光復國民小學)
台北州宜蘭郡頭圍尋常高等小學校
台北州羅東郡羅東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羅東民生市場)
台北州羅東郡叭哩沙(三星)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在今三星國中)
台北州羅東郡太平山尋常小學校
台北州蘇澳郡蘇澳尋常高等小學校(蘇澳鎮延平路35巷與永光路口北側,1941年原校舍因風颱倒去徙來今士敏國小現址)
台北州蘇澳郡蘇澳尋常高等小學校南方澳分教場
台北州蘇澳郡南澳尋常小學校(在今南澳衛生所)
新竹州
新竹州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今新竹市東區東門國民小學)
新竹州新竹郡新埔尋常小學校
新竹州桃園郡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
新竹州桃園尋常高等小學校大坵園分教場
新竹州大溪郡大溪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大溪鎮中山路北邊,普濟路東邊,登龍路西邊,中正路南邊)
新竹州中壢郡中壢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中壢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新竹州竹東郡竹東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新竹縣立竹東國民中學)
新竹州新竹尋常高等小學校北埔分教場
新竹州苗栗郡苗栗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苗栗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新竹州竹南郡竹南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苗栗縣立竹南國民中學)
新竹州竹南郡南莊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苗栗縣南莊鄉衛生所對面及中國國民黨民眾服務社)
新竹州苗葉郡三叉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苗栗縣三義鄉台電服務所)
新竹州大湖郡大湖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苗栗縣大湖鄉中山路萬聖宮)
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尋常小學校(原名苗栗尋常高等小學校通霄分教場, 戰後廢校,原址今苗栗縣通霄鎮通霄國民小學旁)
新竹州苗栗郡出礦坑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公館鎮開礦村纜車頭山頂)
台中州
台中州明治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中市西區大同國民小學)
台中州新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中市中區光復國民小學)
台中州豐原郡豐原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中市豐原區富春國民小學,原址今臺中市豐原玉山戲院(已停業))
台中州豐原郡月眉尋常小學校(今臺中市后里區后里國民小學)
台中州大甲郡大甲尋常小學校
台中州大甲郡沙鹿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臺中市沙鹿區蕃社埔)
台中州大甲郡清水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清水高級中學)
台中州東勢郡東勢尋常小學校(今臺中市東勢區中山國民小學,原址今臺中市東勢區東新國民小學)
台中州東勢郡大南尋常小學校(今臺中市新社區大南國民小學)
台中州彰化尋常高等小學校
台中州彰化郡鹿港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彰化縣鹿港國民中學)
台中州員林郡員林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員林崇實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台中州員林郡二八水尋常小學(今彰化縣二水鄉復興國民小學,原址今彰化縣二水鄉二水國民小學東北邊)
台中州北斗郡北斗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彰化北斗鎮北斗國民中學的部分(其他部分為街莊組合北斗家政女學校))
台中州北斗郡二林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彰化縣二林鎮豐田裡二林圖書館附近)
台中州北斗郡秋津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彰化縣芳苑鄉草湖國民小學)
台中州北斗郡溪州尋常小學(今彰化縣溪州鄉南州國民小學)
台中州員林郡溪湖尋常小學校(今彰化縣溪湖鎮湖南國民小學)
台中州南投郡南投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現為南投高中舊教師宿舍區,位於南投市彰南路181巷)
台中州集集尋常小學校(舊公路局車站以東、集集分局以西,集集國中上早校址)
台中州新高郡魚池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南投縣魚池鄉魚池路559號)
台中州竹山郡竹山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南投縣竹山國民中學)
台中州能高郡埔裏社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南投尋常高等小學校埔裏社分教場,戰敗前改制為街莊組合埔里家政女學校,今南投縣立埔里國民中學)
台中州能高郡霧社尋常小學校
台南州
台南州台南市花園尋常高等小學校(1898年10月1日台南小學校設立,1902年4月1日改為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1915年改為台南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1921年改為竹園尋常小學校,1923年改為花園尋常小學校,1941年4月1日改為花園國民學校,戰後1947年7月31日廢校,原址今臺南市北區公園國民小學)
台南州台南市南門尋常高等小學校(1915年台南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設立,1921年改為南門尋常小學校,今臺南市中西區永福國民小學,原址今臺南市立建興國民中學)
台南州台南市安平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安平派遣教授所,1909年11月19日改為分教場,1913年4月1日升格,原址在今安平天后宮, 後遷至現臺南市安平區西門國民小學)
台南州斗六郡斗六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斗六高級中學)
台南州斗六郡大崙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台糖斗六糖廠)
台南州虎尾郡虎尾尋常高等小學(今雲林縣虎尾鎮安慶國民小學,原址今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台南州虎尾郡西螺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斗六尋常高等小學校西螺分教場, 戰後廢校,原址今西螺鎮中央市場)
台南州虎尾郡龍巖尋常小學校(今雲林縣褒忠鄉龍巖國民小學)
台南州北港郡北港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亞洲北港商業廣場)
台南州嘉義郡嘉義尋常高等小學校(後改名為旭小學校, 今稱民族國小)
台南州嘉義郡若葉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由幸國民小學遷入, 今稱嘉義市垂楊國小)
台南州嘉義郡阿里山尋常高等小學校
台南州嘉義郡竹崎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嘉義縣立竹崎國民中學禮堂北側)
台南州嘉義郡大林尋常小學校(今嘉義縣立大林國民中學)
台南州嘉義郡南靖尋常小學校(今嘉義縣水上鄉南靖國民小學)
台南州東石郡朴子尋常高等小學校(舊址在今朴子市和平路、市西路、市東路、山通路之間, 後被嘉義縣立東石國中舊址佔用)
台南州東石郡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私立小學校(今嘉義縣六腳鄉蒜南國民小學)
台南州東石郡布袋尋常小學校(原名鹽水港尋常高等小學校布袋嘴分教場, 布袋鹽廠辦公室南側樹林)
台南州新營郡新營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南市新營區公誠國民小學)
台南州新營郡烏樹林尋常小學校(今臺南市後壁區樹人國民小學)
台南州新營郡鹽水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址在今臺南市鹽水區鹽水國民中學)
台南州新營郡白河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國立白河商工職業學校)
台南州北門郡佳里尋常小學校(1913年4月1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蕭壠派遣教授所設立,1914年4月1日改為麻豆尋常高等小學校蕭壠分教場,今佳里糖廠福利社西側及北門高中)
台南州北門郡北門尋常小學校(1912年3月30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北門嶼派遣教授所設立,今北門鄉公所)
台南州新豐郡車路墘尋常小學校(今臺南市仁德區虎山國民小學)
台南州新豐郡三崁店尋常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永康三崁店糖廠(已廢棄))
台南州新豐郡關廟尋常小學校(原名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關廟派遣教授所,1918年4月1日改為分教場,戰後廢校,原址今臺南市立關廟國民中學)
台南州新化郡新化尋常小學校(原名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大目降派遣教授所,1912年3月30日改為分教場,1913年4月1日升格,戰後廢校,原址今臺南市立新化國民中學)
台南州新化郡善化尋常小學校(1913年4月1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灣裡分教場設立,今臺南縣善化鎮善糖國民小學)
台南州新化郡玉井尋常小學校(1913年4月1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噍吧哖派遣教授所設立,1914年4月1日改為麻豆尋常高等小學校噍吧哖分教場,1918年4月1日升格,戰後廢校,原址今臺南市立玉井國民中學舊址)
台南州曾文郡麻豆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麻豆分教場,1912年3月30日升格,戰後廢校,原址今臺南市立麻豆國民中學)
台南州曾文郡總爺尋常小學校(今南瀛總爺藝文中心臺南市麻豆鎮總爺國民小學原址(學校已併入臺南市麻豆鎮文正國民小學))
台南州曾文郡六甲尋常高等小學校(1913年4月1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六甲派遣教授所設立,1918年4月1日改為分教場,今臺南市六甲鄉嘉南國民小學)
高雄州
高雄州高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高雄市鼓山區鼓山國民小學)
高雄州高雄第二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址今高雄市鹽埕區鹽埕國民小學)
高雄州左營尋常小學校(今高雄市左營區左營國民小學(之前在蓮池潭校地))
高雄州鳳山郡鳳山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高雄市鳳山區曹公國民小學)
高雄州鳳山郡九曲堂尋常小學校(廢棄的九曲堂鳳梨會社內或旁邊)
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尋常高等小學校(今小港區公所)
高雄州岡山郡岡山尋常高等小學校(1913年4月1日台南尋常高等小學校阿公店分教場設立,戰後廢校,原址今文賢市場)
高雄州高雄郡橋仔頭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橋仔頭分教室,高雄市橋頭區興糖國民小學)
高雄州旗山郡旗山尋常高等小學校(原高雄市旗山區鼓山國民小學舊址,今旗山生活文化園區)
高雄州旗山郡手巾寮尋常小學校(1939年3月1日廢校,原址今高雄縣旗山鎮南隆農場內)
高雄州旗山郡甲仙尋常小學校
高雄州屏東郡榮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址今屏東縣屏東市中正國民小學)
高雄州屏東郡常盤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併屏東縣里港鄉里港國民小學,原址在今鹽埔鄉仕絨村裡港初中舊址)
高雄州屏東郡六龜尋常小學校(六龜鄉公所現址)
高雄州屏東郡里港尋常小學校(里港鄉游泳池及其北邊)
高雄州屏東郡千歲尋常小學校(里港鄉土庫國小新址)
高雄州屏東郡日出尋常小學校(九如鄉惠農國小)
高雄州東港郡東港尋常高等小學校(大約在東港鎮台灣銀行和其東北邊)
高雄州東港郡溪州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東港尋常高等小學校溪州分教場,今南州鄉溪北國小)
高雄州潮州郡潮州尋常高等小學校(今潮州鎮光華國小)
高雄州潮州郡東港尋常小學校枋藔分教場
高雄州恆春郡恆春尋常高等小學校
高雄州恆春郡恆春尋常高等小學校墾丁分教場
高雄州澎湖郡馬公尋常高等小學校(今馬公市中正國小)
花蓮港廳
花蓮郡新城尋常高等小學校
花蓮郡撫子尋常高等小學校
花蓮郡花蓮港尋常高等小學校(後改朝日國民學校,戰後歷經改設為成功中學、省立花師師訓班、最後成為今日的花岡國中)
花蓮郡吉野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花蓮縣吉安鄉吉安國民小學)
花蓮郡豐田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花蓮縣壽豐鄉豐裡國民小學)
花蓮郡壽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賀田尋常高等小學校, 今壽豐鄉大同路福德祠和大五常原住民造林苗圃辦公室間)
花蓮郡銅門尋常高等小學校
鳳林郡鳳林尋常高等小學校
萬里橋尋常小學校
馬里勿尋常小學校
三笠尋常高等小學校(原名璞石閣尋常高等小學校迪佳分教場, 今玉里鎮三民國小)
鳳林郡大和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花蓮縣光復鄉大進國民小學)
鳳林郡瑞穗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花蓮縣瑞穗鄉瑞穗國民小學)
鳳林郡林田尋常高等小學校(已廢校的鳳林鎮森榮國小)
玉里郡大分尋常高等小學校(戰後廢校,原址今玉山國家公園大分)
玉里郡玉里尋常高等小學校(在即馬玉里國中田徑場東半部)
台東廳
鹿野尋常高等小學校(今臺東縣鹿野鄉龍田國國民小學)
臺東街台東尋常高等小學校(前台東市清潔隊址)
臺東街旭尋常小學校(1924年成立,1940年借部份教室給臺東寶公學校成立橘分教場,校址在已經廢班的豐里國小旭村分班)
臺東街敷島尋常小學校(1938年成立,原校址現為臺東專科學校)
里壠尋常小學校(原名臺東尋常高等小學校里壠分教場)
新港尋常小學校
大武尋常小學校

---------------------------------------------

台灣日治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rzaEbV

古蹟名稱:台北市建成尋常小學校
● 目前名稱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古蹟等級: 市定古蹟
● 古蹟類別:其他
● 所在位置:台北市長安西路39號
● 創建年代:1921年(日本大正十年)
● 設計者:待考證
● 建築特色:日治時期常見小學配置建築
● 歷史沿革:戰後曾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
● 大事紀要:台北當代藝術館的主建築主要採用紅磚造左右對稱配置,在建築物中央及左右側各設有入口

-------------------------

建成小學校的歷史故事

作者:admin 日期:2015-02-10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文‧臺北市大同社區大學文史志工/張明月

1895年,滿清因甲午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後,日本開始統治臺灣。隔年,1896年,日本政府所屬之 臺灣總督府,以普及日語為目的,公佈了「國語傳習所規定」、「國語學校規則」。在此兩個規則下,臺灣總督府在各地設置14所國語傳習所。開始針對在台的日籍學童,進行四年的義務教育。其科目與日本本土完全相同。包括了 臺北國語傳習所(今臺北太平國小)、宜蘭國語傳習所、基隆國語傳習所、新竹國語傳習所等14所。

1898年,臺灣總督府見國語傳習所成效斐然,便積極開辦小學校等初等教育學校,頒布「臺灣公立小學校規則」、「 臺灣公立小學校官制」、「小學校令」、「臺灣公立公學校規則」、「臺灣公立公學校官制」與「公學校令」等規則進行推動初等教育。明定小學校的就學資格為8歲以上,14歲以下的日籍兒童、並將原有的四年制教育延伸至六年,並設兩年的尋常高等小學校(初中)。當時學校授課的科目與日本本土初等教育相同,開辦作文、讀書、習字、算術、唱歌與體操等學習內容。而此次的規則頒布,也將小學分為兩大類型,也就是小學校與公學校,小學校必須為日籍學童或通日語的台籍學童才能就讀,而公學校入學對象大多是臺灣本島人。除了對象的差異外,小學校因為師資、學習制度較能連接日本,小學校考上尋常高等小學校的比率遠高於公學校畢業生。公學校的設置在當初僅是使 臺灣子弟透過學習日語,精通日語,訓練臺灣子弟具備生活必需的技術能力,以協助開發臺灣資源,成為忠貞順服的「日本國民」。

1910年日本政府將公學校視為義務教育,採取臺灣子弟強制入學,後來1923年時,也在課程上採取「內地共學」,此時公學校課程與日本內地相同,也與原有的小學校相同,1941年3月,日本政府再度修正,將小學校、蕃人公學校與公學校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以日籍兒童為施予對象小學校學制不再施行。1944年的 臺灣,公學校(已改名為國民學校)共有944間,臺籍公學校學生人數達87萬6000餘人(含女學童),小學校數目15校,學童人數達20000多人,1945年後,隨著五十萬日人的離台返日,所有小學校均予廢除或轉為普通小學。

臺北市立建成國中的校址,在日治時代原本叫「建成尋常小學校」,與當時樺山小學校(今警政署)同為日本時代 臺灣最好的兩所小學,後者的知名校友有彭明敏教授,前者的知名校友,如臺灣外交官張超英先生,建成小學校當時專收 臺北北區的日本人與極富裕的臺灣人子弟 「建成尋常小學校」,整體平面建築為ㄩ字形,內側設拱廊圍繞操場,為當時常見的小學配置方式。光復初期充為臺北市政府辦公廳舍後,長期成為市民心中重要的地標。隨著臺北市的發展,市政府遷往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原有前棟建築改為當代藝術館,與後棟建成國中結合成難得的藝術展覽與教育共構空間。本建築為紅磚造左右對稱配置,中央及左右側各設入口,中央入口大廳的二樓為大集會廳,室內空間跨度大且天花板較高,其上並設計一座突出的鐘樓成為醒目的視覺焦點。

目前除建築物的保存維護外,在建成國中校史室中,保留了許多日治時期小學校的黑白照片、古董相機、家庭連絡簿等,都是日治時期「建成尋常小學校」校友餽贈的史料,走進校史館便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而當初在「建成尋常小學校」就讀的校友,也持續組團「返校探親」,還頒發獎助學金鼓勵後進的「學弟妹」們。夠締結堅實而美好的情誼,歸功於11年前一場跨海的同窗會。


臺北市樺山國民學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wcduig
樺山小學校是曾經存在於台灣日本時代的小學校。校址位於台北市樺山町。其前身為設立於明治44年(1911年)的台北第四尋常小學校,原校址位於後來的台北市役所。昭和13年(1938年),遷入位於同町的新校舍。樺山小學校曾經是許多展覽及典禮的會場,例如,第一至三回台灣美術展覽會即在此舉辦
沿革
1911年(明治44年):設立「臺北第四尋常高等小學校」。
1915年(大正4年):更名為「臺北第四尋常小學校」。
1916年(大正5年):更名為「臺北城北尋常小學校」。
1920年(大正9年):台北市制施行,部分校舍用於設立台北市役所。
1922年(大正11年):台北市町名改正,更名為「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
1938年(昭和13年):位於舊校舍東鄰之新校舍完工,舊校地由台北市役所使用。
1941年(昭和16年):依據《國民學校令》,更名為「臺北市樺山國民學校」。
1945年(昭和20年;民國34年):9月2日二戰結束,同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後廢校。目前校舍為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使用(於1957年入駐後使用迄今)。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劍潭阿保 - 日治時期苗栗廳大甲公學校女學生合影(AI上色,顏色未考證),大甲公學校為現今台中大甲區大甲國小,而由大甲公學校分離出全部… | Facebook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劍潭阿保 - 日治時期苗栗廳大甲公學校女學生合影(AI上色,顏色未考證),大甲公學校為現今台中大甲區大甲國小,而由大甲公學校分離出全部… | Facebook

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建成國中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建成尋常小學校」,擁有多名「灣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