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嘉南大圳可以從烏山頭水庫一直延伸到高雄市的岡山鎮,也就是現在的岡山區,那時候還可以有小杉板船(就是用6-8枝的竹子綁在一起),然後上面再綁上一枝竹竿,上面再綁上一張帆布,然後借助風力或是兩人一組,利用板子槳筏,這樣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但現在好只有灌溉的用途。

15296310897837


1901.7.4 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s://goo.gl/T484xL

1901.7.4 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

臺灣在清國消極統治兩百多年下,罕有建設,居民大多只能自己看著辦。在水利工程方面較知名的除了曹公圳為官方發起以外,其他大半為民間自己籌資管理興建。
到了日本時代開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1901年7月4日,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之後經過數次修正,將事關公共利益的埤圳均指定為「公共埤圳」,並將詳細的管理人、修繕法、水租、水源、流域、路線、灌溉範圍等等資訊登記,給予法律保障並加以整合,在法律規範下進行現代化管理,之後更賦予公共埤圳法人身分,得以向銀行融資進行開發投資。臺灣正式進入水權公共化、水利法制化的時代,公共埤圳的成長及灌溉面積也隨之快速展開

圖:1901年起至1910年之公共埤圳灌溉面積、經費成長圖(右至左)。


嘉南大圳(閩南語:Ka-lâm Toā-chùn),原稱官佃溪埤圳,為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1917年(大正6年)八田技師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1930年5月竣工,耗費5,414萬日圓[1],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2],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4倍。
1901年,台灣總督府頒布「臺灣公共埤圳規則」,將現存各埤圳確立法令規約,排除以往埤圳屬於私有產業的認定,使得嘉南平原地區原各自獨立的埤圳系統,整合為較完整的系統,舉凡一切水租徵收、水利紛爭、區域認定皆由行政官廳負責,代表水權公共化及總督府開始積極介入水利事業[3]。但由於多數地區仍是水利未修,人民無力負擔,為了積極改善農業環境,台灣總督府於1908年訂定「官設埤圳規則」,並提出特別事業費總預算3千萬圓,在全島四個地區訂定埤圳改修及擴張計畫。為了米、糖的增產,水利事業與灌排事業成為重要事項,而嘉南平原雖擁有平坦的地形及溫暖的氣候,卻因為水利灌溉條件不佳,故成為總督府興建大規模水利工程的地區[3]。根據1920年的調查,嘉南平原的旱田面積與比例占總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水田面積遠比其他地區的水田面積比例低,其中縱貫鐵路以西各郡水田化比例甚少,因此農業生產實際效益低[3]。
桃園大圳開工後,台灣總督府土木局技師八田與一負責調查嘉南平原水利資源狀況,發現官田溪流域上游有建造大型貯水池的可能,因此計劃對其區域建造排水設施,稱為「官佃溪埤圳計畫」,1919年成立「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1920年新設埤圳計畫獲總督府認可,依臺灣公共埤圳規則正式公告[3]。依照計畫,取用的水源有兩處,一處是濁水溪,另一處則是官田溪蓄水庫。由於濁水溪含砂量高,為減少淤積,八田與一將進水口設施林內第一、第二及中國子三個地點,然後將分散的三條水流在半途匯集後引導於濁幹線,同時在林內第一引水路半途設施發電所(即濁水水力發電所),將電源輸送至烏山頭的水壩工地[3]。另一水源為烏山頭水庫,由於官田溪集水面積僅50平方公里,為了供應嘉南大圳灌溉用水,因此利用曾文溪,透過引水隧道貫通用水。水庫主壩則採用「半水力填築式工法」[3]。1922年6月烏山嶺隧道工程開工,歷時6年完工。1928年,灌溉排水渠導完工,工程項目包括水汴、水門、渡槽、跌水工、明渠、暗渠、防潮自動排水門等,並設有通訊線網;1930年烏山頭水壩堰堤工程完工,工程前後歷經10年[3]。
嘉南大圳完工通水後,耕地形態產生變化,水田面積增加,旱田減少,土壤質地改善,解決乾旱及鹽害問題,農作物生產結構隨之改變,使嘉南平原成為稻米產地,可種植蓬萊米,並有利於甘蔗種植,改良成功後即實施三年輪作制,土地生產力增加,作物收穫量提高,土地買賣價格及租佃價格亦同時提升,國家財政收入土地稅收也明顯增加[3]。
主要設施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主要灌溉水道地圖。
烏山頭水庫
主條目:烏山頭水庫
烏山頭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集水區有58平方公里,水庫容積約1.5億立方公尺,水深可達32公尺。壩體最大高度為56公尺,壩頂標高為66.66公尺,滿水位標高58.18公尺,壩頂長1,273公尺,壩頂寬9公尺,壩底寬約303公尺。此水庫利用利用臺南市官田區、六甲區、大內區、東山區間的低窪谷地為集水區,水源取自曾文溪上游大埔溪,為一個離槽水庫,進水隧道穿越烏山嶺至官田溪上游,長三千多公尺。
濁水溪進水口
除了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也於濁水溪設立三處進水口,分別為林內第一進水口、林內第二進水口與中圍子第三進水口。
灌溉渠道
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依其性質分為幹線、支線和分線三種,總長度約1,410公里。其中幹線總長度含導水路約100公里,寬約2.4至18.2公尺,水深約1.2至3.6公尺;支線主要有北港支線等52條,總長度約428公里,分線則是從支線分出來的較小渠道,分布於整個灌溉區域,總計146條,長度約729公里,此外尚有水利實行組合開設的小給水路約7,400公里[3]。
濁幹線
來自濁水溪水的灌溉線路為濁幹線,自林內第一進水口沿舊虎尾溪左岸南行至北港溪與北幹線相連,長度總計40.3公里,沿線有結構物94處,支線16條,分線34條,灌溉北港溪以北46,000甲土地,並另有虹吸工暗渠和烏山頭北幹線相通[3]。
南幹線與北幹線
水源自烏山頭水庫流出後,分為北幹線與南幹線。北幹線自烏山頭北行,跨急水溪、八掌溪、朴子溪到北港溪南岸,灌溉北港溪以南至烏山頭貯水庫間的56,000甲土地,長度總計47.5公里,構造物171處,支線22條,分線31條;南幹線自烏山頭南行,向南跨越官田溪、曾文溪至茄拔附近,至台南市善化區連接南幹支線,灌溉烏山頭以南約42,000甲土地,長10公里,結構物38處,支線6條,分線22條[3]。
排水路、防潮與防水設備
排水路46條,大排水路長約960公里,小排水路長約6,000公里,防水堤防228公里,防潮堤104公里。

2016-04-23_121855  

灌漿動用大量牛隻--嘉南大圳堰堤中心水泥灌漿作業

Taiwan Pictures Digital Archive - Taipics - Dams - http://goo.gl/CcDQ8Q

「由小因而得大果報」八田與一和先民建造_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 | PeoPo 公民新聞 - http://goo.gl/rwWfre

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
拍攝時間 約1918(大正7年)
提供者國立中央圖書館
內容出自大正7年(1918)至大正11年間,為嘉南大圳工程所作的紀錄──《嘉南大圳工事寫真帖》。當時日人興建嘉南大圳及水庫(今烏山頭水庫)是為了台南州15萬甲耕地的灌溉,期能增加水稻及甘蔗的收穫。整個工程耗費10年完成,花費5,348萬圓。

1920年

利用火車至大內鄉運載砂石

千里水路萬頃良田-嘉南大圳 - http://goo.gl/GK4P6P

P_20160423_122537_1

製糖廠的外型像草堆般

P_20160423_122649_1

以火車載物或載人火車頭不同,載物要大上許多且工程結束即拆除鐵軌設施

P_20160423_122853_1  

在田裡工作龐大蒸氣火車頭

---------------------------

八田與一技師主持的嘉南大圳工事記錄片,火車是針對工事運送建材所築,完工後就拆除;取自日本時代《南進台灣:國策記錄映畫》記錄片

File:Jianan Dazun Map.svg

 嘉南大圳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bd46t

-------------------------------

1928.7.1 烏山嶺隧道貫通式 | 台灣回憶探險團 - http://goo.gl/cdmEVS

1928.7.1 烏山嶺隧道貫通式

twmemory_010457

1928(昭和3)年7月1日,嘉南大圳的重點工程項目「烏山嶺引水隧道」舉行貫通儀式。

由於嘉南大圳水利工程中,官田溪水量不足,無法供應水庫所需,故八田與一技師規劃了「烏山嶺隧道」,將水庫東側烏山嶺山脈鑿穿向另一邊的曾文溪取水。這項重要的工程極為艱鉅,施工時曾挖到石油氣爆炸造成約50人傷亡,八田先生對此深感內疚,之後多次變更設計,歷經7年才將這條水道東西向幾乎沒有誤差的相會貫通。為了慶祝此艱鉅工程完成,在1928年7月1日,於烏山頭展望臺舉辦貫通儀式。當天邀請了貴賓250名,參與工程的人員800多人,在片山州知事致詞後,於下午六點開始晚宴,現場舉辦園遊會及施放煙火。兩年後其餘的工程逐步完工,於1930年4月10日正式通水,源源不絕的水通過這條引水隧道注入水庫中。兩週後(1930年4月25日)於嘉義公會堂舉辦竣工式,自此原本貧瘠的嘉南平原搖身一變成為臺灣的重要榖倉。

當我們享受建設帶來的成果時,也一起來感謝曾經為這塊土地付出心力的前人們吧!

延伸閱讀:
1930.4.10 烏山嶺隧道通水
http://www.twmemory.org/?p=9265


118571776_1666364360200042_6604488932185843225_o
1920年9月1日,臺灣史上最大規模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動工,到今天(2020年9月1日)剛好一百年!!
這個將原本貧瘠的嘉南平原大量只能依賴自然降雨的「看天田」,搖身一變成為肥沃大榖倉的重大工程,翻轉了嘉南平原的百年命運,更深深影響整個區域的經濟體系、甚至臺灣整個島嶼的農業結構至今。在嘉南大圳開工滿百年的今日,一起來回憶這個影響臺灣至今的重大工程。
嘉南大圳從1917年臺灣總督府土木局技師八田與一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開始,並經過諸如工法、資金等重重困難與一年的籌備,終於在1920年正式動工,成立嘉南大圳組合進行建設及營運。由總督府土木局長山形要助兼任管理人,八田與一為建設部長,於1920年9月1日開工。之後又修改規約,由原臺南州知事枝德二專職擔任管理人、原總督府土木局土木課長筒井丑五郎專任技師長,八田與一則專注在烏山頭工程部分,之後擔任烏山頭出張所所長。
整個大圳的建設工程十分複雜,主要分為烏山頭水庫、烏山嶺隧道、取水、給水、排水、防潮防洪等工程,這些工程分頭進行,中間還曾發生工程因日本本土發生關東大地震延緩、以及挖到天然氣引發爆炸造成五十多人傷亡的意外事件。原訂六年完工的大圳,經歷了金融風暴裁員、工安事件、變更設計、追加預算、工期延長等等事件,到正式通水舉辦完工儀式,已經是10年後的1930年4月。而這些設施至今大半仍運轉中,只要在嘉南平原的鄉間,不難發現隨處可見的灌溉渠道。
這個舉世罕見規模的超大型水利計畫,覆蓋了橫跨雲林嘉義臺南的廣大貧瘠土地,形成了我們對南部一片綠油油的印象,背後是許多人的犧牲和努力,以及說不完的故事。而大圳的存在,有著各種不同觀點的解讀,是殖民者壓迫的工具?還是改善農民生活的工程?歷史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題,而是千絲萬縷交織而成的面,隨著記憶一點一點的尋回,我們才能更加了解這一切。
推薦大家在嘉南大圳動工百年、通水90週年的2020年,閱讀將嘉南大圳的建設放入歷史脈絡,全面了解大圳帶來的轉機以及正負面影響的《圳流百年》,透過百年大圳映照出的多元面貌,一起感受這塊土地如水流般循環影響的歷史脈動
圖:八田與一(左中站立者)於嘉南大圳工地現場主持祭拜儀式影像
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 真正改變臺灣這塊土地的現在進行式
推薦搭配罕見工程影像數位上色年曆一起收藏!
嘉南大圳百年紀念優惠組:《圳流百年》+《2020嘉南大圳開工百年紀念長條年曆組(3入)》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傳
--
關於聚珍臺灣:https://gjtaiwan.com/inf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