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之二:關於曹操的假新聞 | 大紀元


曹操(3) 舉義旗 誅暴亂
魏武大帝曹操。(大紀元製圖) 

219193_medium

219195_medium

天師道又名五斗米道,漢順帝年間張道陵所建

219194_medium  


二、舉義旗,誅暴亂,護幼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崩,十四歲皇子劉辯登基,即是漢少帝。尊母親何皇后為皇太后,何太后臨朝。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何進與袁紹密謀盡誅宦官,太后不聽。紹等又為劃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其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何進採納之。

曹操聞而笑之,不以為然:宦官自古至今都有,只是主上不應過於寵信,以至於此。如想懲治,殺掉元兇即可,何必招徠外兵!若要一網打盡,難免透露風聲,我見此事要以失敗告終。(「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至紛紛召外兵乎!慾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資治通鑒》卷五十九《漢紀五十一》)斷言,亂天下者必是何進。

何進召董卓進京,卓未至而何進已被宦官張讓等擊殺。卓到,廢少帝辯為弘農王而立陳留王劉協,即是漢獻帝。京都大亂,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後董卓又鳩殺太后及少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一月,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帶劍上殿,專擅朝政。

董卓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判定董卓終必覆敗,不從,變易姓名,逃離洛陽。董卓派兵追捕,通告捉拿。曹操經中牟(河南中牟縣)時,被懷疑而拘。功曹心知是曹操,向縣令進言釋放之。

曹操東歸至陳留(兗州境內),陳留孝廉韂茲以家財資曹操起兵。義兵討伐董卓,曹操豎起招兵旗幟,上書「忠義 」,集五千人馬,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兄弟,堂弟曹洪、曹仁等於此時投奔曹操,日後均為曹操帳下大將。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關東州郡也紛紛起兵討董卓以應曹操,計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冑、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紹自號車騎將軍,曹操行奮武將軍。眾豪傑多歸心袁紹,唯濟北相鮑信獨謂曹操為不世出,能撥亂反正之人:「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斃。君殆天之所啟乎! 」深知曹操乃不世出之真英雄,建議曹操順天義,挑起撥亂反正重任。

二月,董卓見盟軍勢大,徙天子遷都長安,留屯洛陽,焚宮室。袁紹等因卓兵強而不敢進。曹操建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軍已合,諸君何疑?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然眾將皆不從,曹操獨自引兵西進,到滎陽汴水,與董卓部將徐榮交戰,曹操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曹洪將自己之馬交給曹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 」

曹操回到酸棗,見諸盟軍十餘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曹操再次獻策:「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 」無人聽從。諸將對攻打董卓畏縮不前,卻為了利益自相殘殺。袁紹脅迫韓馥讓出冀州,自領冀州牧。

袁紹、韓馥慾立北方的幽州牧劉虞為主。劉虞為漢帝,甚至私下連皇帝印璽都刻好了,曾於座中向曹操炫耀帝璽。此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曹操以詩《蒿裡行》記述此時亂象。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殷之切切,滿紙忠義,曹操懷天下民生疾苦,悲各路諸侯為利益而爭奪,置大義於不顧。雖不合於眾,孤立當時,仍然忠心護持幼主漢獻帝。曹操曰:「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軍、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姦臣,未有昌邑亡國之舋,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數諫不聽,義師坐失良機,其失望何其深重!眼看「萬姓以死亡,生民百遺一」,他「念之斷腸」。明白眾諸侯只知自保謀私爭利,他知不能指望他人,自己卻力量薄弱不能勝敵,幾乎喪命,其心何其悲愴!然既已決定 「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們諸君向北面幽州劉虞稱臣,我自去西討董卓),護主興國、救民生死,一己擔道義,雖千萬人,吾往之也!

此後,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密謀誅卓,策動中郎將呂布,使為內應。夏天,四月,獻帝大會群臣於未央殿,卓朝服乘車而入,呂布等奉詔殺之,百姓歌舞於道。
董卓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誌》。(公有領域)董卓題跋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誌》。(公有領域)

三、扶道教,聚曹門,應運興

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漢章帝曾邀集名儒、諸王集於白虎觀,統一各家儒學學派,遂成《白虎通義》,使儒教日益興盛。

至東漢末年,大漢天朝已近尾聲,漢武帝所立之內道外儒傳統文化體系至此已被腐儒閹割敗壞。此時印度佛教亦開始東傳,皆欲在中土神州演繹、結緣,以至能在五千年神傳文化歷史中留下輝煌。故此,道家修煉也一改以往單傳獨修方式,開始形成道教,以利普傳。天象背景亦導致其後幾百年之佛、道相爭。

秦始皇、漢武帝皆盡力推行道家養生,修煉成仙之道,方士、方術從前秦流傳至東漢,為早期道教一部分。

道教興起之時,有天師道、太平道、方術等三部分,廣傳「漢行氣盡,黃家當立 」,代言天命。天師道又名五斗米道,漢順帝年間張道陵所建。張道陵,字輔漢,徐州沛國豐人,太學書生,博通五經,精通經史,襲留侯之裔。漢和帝以金帛、駟馬車拜其為天傅,不就,後來與弟子入蜀,在鵠鳴山修道。廣收徒眾,凡入道者須納米五斗,以符水替人治病,又令門徒念老子《道德經》。陵死,其子衡行其道。衡死,張魯復行之。
張道陵。(大紀元製圖)張道陵。(大紀元製圖)

冀州巨鹿張角於靈帝年間創立太平道,太平道奉事「黃老道」又名「中央黃老」、「中黃太一」,「以善道教化天下」,信眾達三十六萬。黃老並非黃帝、老子,乃道家神之名號。太平道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反對諸神淫祀。張角稱大賢良師,倡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張角以太平道起事,裹黃巾為標幟,稱為黃巾軍。張角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八州響應,聲勢浩大,漢靈帝「發天下精兵」征討。

此時青州百萬黃巾軍入兗州,兗州刺史劉岱迎擊黃巾軍,被殺。陳宮獻策曹操自領兗州牧﹔濟北相鮑信迎曹操領兗州。操進兵擊黃巾。曹操撫循激勵,明設賞罰,承間設奇,晝夜會戰,又數開示降路,戰輒擒獲,黃巾軍遂退。十二月(公元192年),曹操率兵萬餘追黃巾軍至濟北,黃巾軍乞降。曹操受降黃巾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

青州黃巾軍作戰異常勇猛,「兵皆精悍」。僅握萬餘兵眾之曹操何以能降伏三十餘萬黃巾?太平道黃巾軍認同「道」,信仰一致乃黃巾軍投降曹操之主要原因之一。黃巾軍移書曹操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青州兵降操不降漢,只為「同道」曹操出力。曹操去世,「青州軍擅擊鼓相引去」,「會太祖(曹操)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三國誌‧魏書》)

曹操受降太平道黃巾軍為己用,後又撫納張魯五斗米道(天師道),移漢中之民以充實長安及三輔,使天師道北遷,在北方廣為流傳,後又流傳至江南。曹操為魏王后,將全國各地方士招致鄴城,「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曹植《辨道論》)。鄴城成為當時方術文化中心。魏國上下習道成風,推動道教興盛、發展。五斗米道張魯以「寧為魏公奴」心態,舉「黃衣當王」旗幟歸入曹營,各地方士以多種形式會聚曹門。道教對曹操之認可亦向世人昭示:黃德在曹。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曹操軍鄄城,大戰袁術,袁術退保封丘,曹操追而圍之,大軍未及合圍,袁術逃奔襄邑,曹操追到太壽,袁術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曹操得勝,於夏季還軍定陶。

也在這年初,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闕宣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曹操征陶謙,下十餘城,謙守城不敢出。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夏,呂布將薛蘭、李封屯巨野,曹操攻之,呂布率兵往救,不勝而走,操遂斬蘭等。呂布復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曹操士兵皆出收麥,留守者不足千人,屯營不固。曹操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呂布疑有埋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裡。次日復來,曹操這一次隱兵馬在堤內,出一半兵在堤外。呂布益進,曹操乃令輕兵挑戰,交戰後伏兵齊出,步騎併進,大破呂布,獲其鼓車,追至其營而還。呂布夜走,操復攻拔定陶,分兵平定其他諸縣。曹操乃盡復收諸城,擊破呂佈於鉅野。布東奔劉備,張邈從布,使其弟超將家屬保雍丘。

秋八月,曹操攻圍雍丘數月。冬十月,天子拜曹操兗州牧。十二月,曹操攻取雍丘,兗州平,遂東略陳地。

曹操蒐羅英俊,招募材勇,文武並用,濟濟一堂。雄霸一方,始逐鹿中原。天下聞名,應運而興。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台的。


  曹操像(資料圖)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佔據兗州,建安元年,迎獻帝都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在官渡之戰中大破袁紹後,逐漸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操為武帝。

  諸葛亮欲擒故縱

  達成聯合抗曹之盟

  三國時曹操欲吞併東吳,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達江東勸說孫權聯合抗曹。周瑜是東吳的關鍵人物,諸葛亮為說服周瑜,欲擒故縱道:“我有一計,既不必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也不必親自渡江;只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卸甲而退。”周瑜問:“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說:“我在隆中時,就听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銅雀台',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他很早就听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曰小喬,都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曾經發誓: '吾一願掃清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將軍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得到她們之後,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這是范蠡獻西施的妙計,還猶豫什麼?”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什麼證驗沒有?”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台賦》。賦中的意思,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道:“先生還能記得這篇賦嗎?”諸葛亮說:“我愛其文采華美,曾經把它背了下來。”說完,當即將《銅雀台賦》背誦了一遍。其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一語,果然是想要得到江東二喬的意思。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道:“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連忙勸阻說:“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麼可惜的呢?”周瑜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諸葛​​亮佯裝惶恐道:“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說,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意渲染曹操覬覦二喬美色的主觀意圖。小說家言,並不可信。因為赤壁之戰在建安十三年,銅雀台建於十五年,談不上“銅雀春深鎖二喬”。羅貫中把曹植原賦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蝃蝀”,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純屬小說的虛構。但如果說起三國時期的美女,人們不會忘記“江東二喬”的。史籍中有關江東二喬的記載極少。陳壽的《三國志》雲:“孫策親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兩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谷長。頃之,策欲起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以攻皖,拔之。時得喬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喬,瑜娶小喬。”裴松之注此傳:“策從容戲瑜曰: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做婿,亦足為歡。”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皖城東郊,溪流環繞,松竹掩映著一個村莊——喬公寓所,後人稱之為喬公故宅。喬公有二女國色天香,又聰慧過人,遠近聞名。因遣人禮聘,得邀喬公允許,送入一對姊妹花。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台的。

  二喬年輕守寡

  晚景淒涼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氾起了胭脂色,水味也做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鐘,秋水並蒂開芙蓉。”

  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二喬婚姻並非自願,孫策、周瑜逼婚時,兩位美女欲投井自盡,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對而泣,滴滴血淚,落入井中,染紅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烏以風所云:“雙雙家女付王侯,傾國定伶漢鼎休,誰識深閨殘井水,至今似有淚痕流。”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當然兩情相悅,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準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出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淒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一代紅顏,竟不知何時凋零!

  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在這十二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勳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年僅三十六歲。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像。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明人曾有詩曰:“淒淒兩塚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紹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舉攻克皖城。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台的。
  銅雀台何樣?

  二喬有多美?

  凡知道杜牧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人,應該是沒有不知道銅雀台的。那麼銅雀台究竟是何物?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又奉行房中術以淫樂。他在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同時,收羅“倡優在側,常日以達夕”,且修築銅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他招募方士研究房中術,並以大量宮女做試驗。《臨漳志》載:“建安十五年,曹操於鄴城西北做銅雀台,高五十七丈,有堂百餘間,窗皆銅龍,日光照耀。上加銅雀,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飛。('金鳳臺'在銅雀台南,建安十八年建,高八丈,有屋百九間,安金鳳)

  於顛,本曰'金虎',後避石虎諱,改為鳳。'冰井台'在銅雀台北,建安十九年建,有冰室,故曰冰井,高丈八,有屋一百四十間,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可書,火燃難盡,亦謂石炭。”銅雀台造好後,每間房裡有一個絕色的美女。曹操生前縱逸歡樂,在臨死時還遺令這些美女在每月初一、十五要在銅雀台上對著他的陵墓唱歌。不過這些美女最終被他的兒子曹丕收納到自己的宮裡享用了。如今銅雀台,早已被歷史的風塵所湮沒。

  二喬究竟有多美?《三國志》沒有寫,杜牧沒有寫,羅貫中也沒有寫,這種美實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來,這“模糊美”一直動人心魄。上海博物館藏清代吳之璠竹雕《二喬並讀圖筆筒》、王世襄《竹刻鑑賞》一書有照片及拓本,說刻的是“兩婦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書卷,似在對語。榻上陳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籠、篋、壚、硯、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筆筒背刻陽文七絕一首:“雀台賦好重江東,車載才人拜下風。更有金閨雙俊眼,齊稱子建是英雄。”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歷代筆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啟的《過二喬宅》雲:“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家做佳婿。喬公雖在流離中,門楣喜溢雙乘龍。大喬娉婷小喬媚,秋水並蒂開芙蓉。二喬雖嫁猶知節,日共詩書自怡悅。不學分香歌舞兒,銅台夜泣西陵月。”可嘆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東,不然二喬或許就在銅雀台裡度過餘生了。

  (摘自《中國帝王后宮私生活之謎全紀錄》,華濁水著,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

你不了解的曹操 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回眸耀眼奪目的中國文學史,不能不提到歷朝歷代文人所喜好的詩歌,而兩千多年來詩壇更是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中有的文溫以麗,意悲而遠;有的詞旨清捷,怨深文綺;有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有的奔放瀟灑,清新飄逸;有的沉鬱頓挫,細緻入微⋯⋯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歌蒼涼深遠,吞吐天地,大氣雄渾,不僅抒王者之心胸、之抱負,而且其刀筆合一,在眾多的詩歌大家中,別有一番風骨。

這位詩人就是生活在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曹操。無疑,曹操首先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正是他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且善於知人善用、用人唯才,使其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軍事力量,並在官渡之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步統一併實際統治了中國北方

在統一的過程中,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一方面廣納文士,形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學局面;一方面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不少流傳後世的詩作。正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尤其是曹操,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無疑是其最為重要的代表。

魏武風骨,氣韻沉雄

曹操詩歌現存二十六首,從藝術形式上說,曹操的詩全部都是樂府歌詞,他多用樂府舊題,敘漢末實事,也有少數自擬新題之作。史家說他「御軍卅餘年,⋯⋯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所謂「詩言志」,「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諸言」,因此從內容上看,曹操的詩作或抒發其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或表露其濟世安民、統一國家的雄心和抱負,或反映漢末動亂、民生疾苦、戰爭艱難以及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或傳遞了其對神仙世界的嚮往之情。

◎抒發政治理想。曹操有兩首詩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一首是《度關山》。詩中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

曹操從「人為貴」入筆,從「立君牧民」寫起,通過敘述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並且強調「儉為共德」,才能廢止奢靡之風。在這基礎上,曹操提出「讓」與「兼愛」,即國君賢明、君民平等、執法公正、訟獄不興的大同思想,表達了渴望國家統一,天下安定的願望。

另一首是《對酒》,詩中描述了一個太平的環境裡人們的生活景象:「吏不呼門。王者賢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禮讓,民無所爭訟。三年耕有九年儲,倉谷滿盈⋯⋯爵公侯伯子男,咸愛其民,以黜陟幽明。子養有若父與兄。犯禮法,輕重隨其刑。路無拾遺之私。囹圄空虛,冬節不斷。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德廣及草木昆蟲。」

在曹操看來,沒有官吏上門催租、政治清明、監獄空虛、路不拾遺、老有所養且以壽終等就是人生追求的理想社會。而曹操正是願意為了這樣的政治理想而不斷追求之人。

◎表露雄心壯志。曹操詩作的一大特點是善於直抒胸臆,直陳其事。他在《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這三首代表作中,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

前兩首詩是曹操在平定北方豪強烏桓,勝利回師途中所作,其英雄氣魄令人慨歎。《觀滄海》中云: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眼中」的景和「胸中」的情交融中,藉由描繪大海來比喻自己的博大襟懷和征服天下的雄心,頗有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

再如《龜雖壽》透過神龜、騰蛇的比喻,表達了生命終有盡頭的觀點,但卻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也就是說,雖然到了晚年,但他那顆勃勃的雄心永不會消沉,對宏偉政治理想的追求永不會停息。

而《短歌行》則作於曹操平定北方後,率軍南征至長江,與孫權決戰之時。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認為:「此是曹孟德言志之作」。詩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詩歌伊始便發出了時光短促、人生幾何的慨嘆,這大概是因為業已54歲的曹操感到年事漸高,時日見淺,但統一大業卻仍舊未完成。為此,他求賢若渴。詩中表達道:對於已經「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闊談宴」,熱誠相待;對那些尚在「繞樹三匝」、徘徊不定的賢士,則發出「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呼喚。

曹操那愛才、惜才、禮賢下士的政治家的寬廣胸襟,以及渴望「天下歸心」的宏大志願和信心,無不從此詩中傳遞,而這樣意境廣闊、大氣的詩歌,也只有像曹操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誦出來。

◎反映現實社會。曹操寫的反映漢末社會現實、百姓疾苦的詩篇讀來也讓人心有慼慼焉,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薤露行》等。

《蒿里行》寫於曹操討伐謀逆的董卓時。詩歌描寫了戰爭帶來的危害:「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其傳遞的是曹操對陷於苦難中人民的深深的同情。

《苦寒行》寫於曹操征討袁紹之甥高幹時,描寫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由此將士產生了「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思欲一東歸」的思鄉情。曹操的現實描摹讓人猶身臨其境,可感卻不可言說。

《卻東西門行》則描寫了久戍在外的將士們懷鄉思歸之情。詩風與《苦寒行》接近。詩歌悲涼中不顯得過於柔綿,反而迴盪著剛健爽朗之氣。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網路圖片)
◎遊仙詩。曹操的詩作中有一些是遊仙詩,計有《秋胡行》二首、《氣出唱》三首及《精列》、《陌上桑》等共七首,占其詩歌創作的三分之一,比例甚高,基本屬於晚年之作。這表明晚年的曹操對於另一世界的探求。

遊仙詩源於漢代以前的道家歌賦,詩中主要描繪的是仙人、仙境或仙人傳說,同時表現遊仙境與仙人共樂的景象。如《氣出唱》三首就描寫了仙界的美妙景象:「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舞移數時。」「仙人玉女,下來翱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流。解愁腹,飲玉漿。」

在代表作《精列》中,素懷統一華夏之志的曹操,因尚未完成其志向,於是想到要去崑崙、蓬萊尋求長生之術,「思想崑崙居」,「志意在蓬萊」,來完成他未竟的事。但是,正當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時,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使他發出了「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的感嘆。

此外,曹操的詩歌中還有讚揚周文王事殷、齊桓晉文框扶周室事跡,以及歷史上的賢德帝王、名臣的作品,如《善哉行》、《短歌行‧周西伯昌》。曹操藉此表明自己忠於漢室的忠義之心。因此,曹操終其一生都沒有取代漢室稱帝。

對當世和後世影響

清代詩人沈德潛曾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漢代崇賦而輕詩,以致詩歌創作日漸沒落。而曹操繼承了漢樂府詩「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以現實生活為寫作素材,尤其是對重大政治事件的描寫,都是重大突破,而其對建安文學形成慷慨悲涼的特質、對建安風骨的形成,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不僅定下了基調,也是開創者。不少建安詩人緊隨曹操身後,創作了不少優秀詩作。建安文學上承西漢,下開盛唐,獨領風騷數十年,並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頁。

此外在語言風格上,曹操使四言詩再度大放光彩,是「於三百篇外,自開奇響」,而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五言詩,在曹操成功用其反映社會生活後,五言詩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基本形式。

歷代文學家對曹操詩歌也多有評論,如南朝鍾嶸《詩品》中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宋熬陶孫《詩評》中言:「魏武帝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劉熙載《藝概》中道:「曹公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

而千百年後,當我們再讀曹操的「梗慨而多氣」的詩作時,我們的心靈依然受到震盪。遙想當年,魏武風骨,當世無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