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牒/皇家族譜/玉牒/又稱玉譜,是中國、越南歷代皇家族譜。清代玉牒即愛新覺羅宗譜/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一部完整的家譜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書。通過這部家譜,我們可以了解到該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婚姻狀況,該家放成員在科第、官職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蹟,該有族的經濟情況和喪葬、禮典、家規、家法等典章制度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hvzxh

黃帝陵/清明節由馬英九總統親臨主祭/「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在圓山忠烈祠舉行,馬英九第六度參加該項典禮,「表達對中華傳統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位於陝西省中部縣城北;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NaEsPP

武廟/齊丁公呂伋/姜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九府圓法/國寶金匱直萬-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國寶金匱直萬/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YVsdl

武廟/武聖/姜太公/關公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XACwH

台灣武廟/祀典武廟(大關帝廟)/開基武廟(小關帝廟)/鹽水武廟/日月潭文武廟/高雄關帝廟,又稱「武廟」或「帝君廟」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xy33Rn

-----------------------------------

明代“大射礼”再现北京历代帝王庙(7)_焦点 _光明网 - http://goo.gl/cE3LaT

乾隆事典: 清史事典6 - 常建華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BBni6q

------------------

我國建築等級最高的廟宇——歷代帝王廟
時間:2008-01-10 10:29 來源:北京青年報
由白塔寺東行不遠,路南有一塊綠琉璃瓦歇山頂的大影壁,路北就是恢宏壯麗、氣勢雄偉的歷代帝王廟。廟外原來除影壁外,還有石橋、下馬石、景德牌樓,襯托著帝王廟更顯尊貴、莊嚴。
歷代帝王廟建於明嘉靖十年(西元1531年),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它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代祭祀中華炎黃祖先,歷代傑出帝王和功臣名將的皇家廟宇。在這座廟中,供奉著從三皇五帝到明朝崇禎的中國歷史上的188位帝王和79位歷代功臣名將。
由於是皇家公祭之地,歷代帝王廟採用了皇家建築中的最高等級。廟中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金磚墁地,棟樑五彩,柱子是60根粗壯的通體金絲楠木柱。殿前有漢白玉月臺,東南西三面有石護欄,南面三齣陛,中為禦路,東西各出一陛。大殿兩側有東西配殿,四座高大的禦碑亭和兩座焚帛爐。如此高等級的建築在全中國也只有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乾清宮、明長陵中的陵恩殿、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等不多的幾座。

每年春秋兩季,歷代帝王廟都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大典,被列入國家祀典中,明、清兩代許多皇帝都親自參拜致祭。從明嘉靖十一年到清末的380年間,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明嘉靖帝、清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等都曾親自主持過祭祀大典。
在380年間,廟中供奉的歷代帝王牌位也屢有變動增刪。嘉靖曾撤去元世祖牌位,清入關後立刻恢復了元世祖的牌位,並增設了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和明太祖諸位開國帝王的牌位。康熙執政後主張除無道被軾及亡國之君外,應一律入廟祭祀。無論靈位如何增減,這座宏大的廟宇都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尊重歷史、尊重先人的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博大胸懷。
但在歷代帝王廟中,沒有清代各皇帝的牌位,只在景德崇聖殿前,當年由雍正帝立下了一塊無字碑。也許他是希望清王朝的功過是非任由後人評説吧。
民國以後,歷代帝王廟為學校所佔用。1931年幼稚師範學校在原帝王廟中開辦,1940年改為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學,次年改名為市立第三女子中學。新中國成立後,原帝王廟仍一直為女三中使用,1972年撤銷女校建制,改為北京市一五九中學。2000年以來,市、區兩級政府投資數億元為北京一五九中建設新校舍。學校遷出後,又全面修繕了歷代帝王廟,並對社會開放,使歷代帝王廟成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成為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場所。
----------------------

康熙皇帝和歷代帝王廟的故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
清代的清聖祖,名叫「愛新覺羅.玄燁」,又稱「康熙皇帝」,是一位賢德之君,被譽為千古一帝。他功超千古、德被萬世,卻十分謙虛,對歷朝歷代的帝王、文臣、武將能看其優點,以史為鑒,與中共黨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看歷史人物截然不同。

《清聖祖實錄》中記載了康熙皇帝對歷代帝王入祀資格的兩段聖旨,從中也許可以了解清聖祖的歷史觀。

康熙六十年農曆四月丙申日,康熙皇帝對大學士等人下口諭說:「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歷代帝王廟所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諸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既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爾等將朕此上諭錄出,公同從容詳議具奏。」[1]

康熙六十一年農曆四月辛酉日,禮部遵照康熙皇帝的旨意開會商議,把自從伏羲氏到明朝以來,應入廟崇祀的帝王、功臣,詳細的列開了一份名單;「偏據一方、不入正統、及不應崇祀者」,詳細的列開了另一份名單,一起上奏折給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看後,對大學士等人下口諭說:「此所議應崇祀處,皆是。但其中,尚有宜詳細斟酌者。從前所定配享功臣,大概開國元勳居多。如:明之徐達,不過一草莽武夫;劉基,係元之進士,遭遇成功,遂以元勳配享耳。其有治安之世、輔佐太平、有功軍國者,反不得與配享之列,是皆未為允當也。又如: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愍帝即位,未嚐不勵精圖治,而所值事勢,無可如何。明之亡,非愍帝之咎也。朕年少時,曾見故明耆舊甚多,知明末事最切。野史所載,俱不足信。愍帝不應與亡國之君同論。萬曆、泰昌、天啟,實不應入崇祀之內。爾等會同九卿,將此詳細分別,確議具奏。」[2]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歷代帝王將相的習慣,例如:唐太宗時期,就有祭祀歷代帝王的記載。建於明代嘉靖年間、位於北京的歷代帝王廟就是祭祀歷代帝王將相的建築。大清國入主中原後,對這座歷代帝王廟裡祭祀的名單發生了興趣。清代順治、康熙、乾隆曾多次爭論、增減入祀名單。

康熙皇帝在百忙之餘,關心著文化的承傳。於是,康熙皇帝在康熙六十年、和康熙六十一年分別下旨,讓禮部商議歷代帝王廟的入祀名單,對歷代帝王、文臣、武將的入祀底線作了指示。(見上面兩段聖旨)

然而,未等到禮部回奏,康熙皇帝就於同年(康熙六十一年)的黃曆十一月十三日去世了。為了完成康熙皇帝遺旨,禮部在不到一個月後(即:在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就上報了入祀帝王的名單,雍正皇帝立刻下旨「依議速行」,把「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的各朝帝王和一些治世良臣、有功軍國的文臣、武將添加到入祀名單上,使造字的蒼頡、三國時的趙雲、唐代的狄仁傑、宋朝的寇准、范仲淹、明朝的于謙……得以被祭祀。

康熙皇帝的歷史觀,想到用黨文化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看古代,「譏評往事」「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必然只被引導看到古代社會壞的一面,看不到古代社會作為主流的好的一面,不但是有失公允,而且立場是邪惡的。@*

註:
[1]《大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二》
[2]《大清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七》

-----------------------------------------

----------------

歷代帝王廟的來龍去脈


許偉 吉林大學考古系原副教授,從事夏商周考古教學研究工作。1992年,按知青政策返京,歷任北京市西城區文委主任、政府副區長、區政協副主席等職。其間主持歷代帝王廟、白塔寺、李大釗故居、萬鬆老人塔等多處古建的騰退、保護與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北京歷代帝王廟保護利用促進會會長、西城文史學會會長。

2005年歷代帝王廟維修后外景

 8419030805872535123  

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書

維修后的歷代帝王廟大殿內景

在古都北京的皇家廟宇中,有一座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創建於南京(今已無存)明嘉靖皇帝再建於北京,並曾得到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位皇帝的特別關注。明清皇帝的話語權與導向性,決定著歷代帝王廟的發展走勢。我想先闡述他們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對諸帝言論的解析,闡述歷代帝王廟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明代:初創與重建

朱元璋崇祀的歷代帝王,都是統一天下的開創之主。但是,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是因為所謂的功德有愧。

考察我國歷史,帝王廟之設,遠早於明。唐天寶年間,玄宗就在京城長安為三皇、五帝、周武王、漢高祖分別建廟祭祀。但帝王廟冠以“歷代”二字,則是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創建的,起因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和民族關系有關。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割據政權並不少見,而元朝更是一個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它實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視政策,漢人地位最低,漢蒙之間文化沖突不斷,終成“胡元制主”不及百年的致命軟肋。朱元璋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如何穩定大局,緩解矛盾,形成共識,中華帝系與元朝相互關系,便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朱元璋的睿智在於,他以文化祭祀為切入點,在南京創建歷代帝王廟,集中入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既體現了華夏、漢民族大一統王朝開國帝王的主體地位,也認可元朝為中華正統,讓忽必烈同享崇祀,對緩解漢蒙矛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帝王形象更為生動,朱元璋把他們都塑成袞冕坐像,要求“仿太廟同堂異室之制”,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位次。即把正殿分為五室,正中一室為三皇,奉伏羲、炎帝、黃帝﹔左一室為五帝,奉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右一室為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再左室為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再右室為宋太祖、元世祖。於是,歷代帝王廟儼然成了另一座“太廟”。三皇居中,五帝與歷代開國帝王分列左右,他們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列祖列宗一樣,同享祭祀。朱元璋又選擇了一批歷代名臣,在東西配殿從祀,其中亦含元代名臣。至此正殿崇祀三皇五帝和歷代開國帝王16人,東西配殿從祀歷代名臣37人。並規定每年春秋致祭,遂成國家祀典。

歷代帝王廟於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落成,朱元璋親臨致祭。后遭遇火災重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竣工。這次重建,立有《敕建歷代帝王廟碑》,重點頌揚朱元璋的“重一統”“崇德報功”和“大公至正”。大意是,朱元璋崇祀的歷代帝王,都是統一天下的開創之主,即正統王朝的開國帝王,故入祀元世祖忽必烈是適宜的。但是,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是因為所謂的功德有愧,“故斥而不興”。我個人認為,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文字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還是貢獻巨大的。

朱元璋創建歷代帝王廟,意義非同小可。他第一次用廟宇祭祀的形式,彰顯了中華一統帝系的歷史傳承,也體現了對蒙元王朝的民族包容。

嘉靖皇帝採納陳棐的建議,罷祀元世祖忽必烈。歷代帝王廟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南京歷代帝王廟一直由太常寺負責祭祀。嘉靖皇帝在取得“大禮議”的勝利后,對禮制研究很是痴迷,厘定了不少祭典制度,改建或新建了一批皇家壇廟,新建北京歷代帝王廟,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歷代帝王廟遠在南京,不便前往親祭,而在北京祭祀歷代帝王,隻附屬於南郊之祀,也很不正規。於是決定在北京新建歷代帝王廟。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歷代帝王廟在阜成門內大街建成,當年八月,嘉靖皇帝親臨致祭。

與南京不同,北京歷代帝王廟,隻設神位不設塑像。“廟初,元世祖猶列”。但建廟時,就有翰林官姚淶上奏,請求罷祀元世祖忽必烈,結果被禮部駁回,理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且“太祖睿斷有確”,祖制不得更改。廟成之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又有禮科給事中陳棐上奏說,“元以夷亂華,不宜廟祀,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華黎等五人神主”。嘉靖帝從之,於是罷祀元世祖忽必烈,南京亦撤其像祀。歷代帝王廟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

平心而論,嘉靖皇帝再建北京歷代帝王廟,是其功﹔罷祀元世祖,是其過。他面對蒙古韃靼部的北患之擾,沒有採取化干戈為玉帛的良策,反而拿撤除元世祖君臣發泄怨氣,激化矛盾,有弊無利。乾隆皇帝批評他“置一統帝系於不問矣”。
清代:繼承與發展

順治皇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親祭歷代帝王廟,並增加幾位中原漢族皇帝入祀,撤出遼金元帝王

同為由少數民族行使最高統治權的統一王朝,清朝與元朝不同,它的統治者深知“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佐太平”(皇太極語)的文武並重之道。即依靠武力得到統治地位之后,必須融入中華治統文化之中,才能固本強身,坐穩天下。因此,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都極為關注歷代帝王廟。

順治皇帝6歲繼位,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其間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善待”明朝帝王。先是以殉國之名禮葬明朝的崇禎皇帝,將崇禎神位安奉歷代帝王廟,並允百官軍民為其哭靈三日。不久,為使用明朝太廟祭祀大清先祖,將明太祖朱元璋神位從太廟移入歷代帝王廟。二是恢復了對元世祖的祭祀,並借機增加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入祀。表面上看,是因為滿洲權貴與契丹、女真、蒙古同屬北方民族,而帶有的親近感。而深層原因,則顯然是因民族身份不同,處理民族問題的角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突然離世。順治皇帝親政后,努力學習中原漢族皇帝治國理政的經驗,尤其推崇明太祖朱元璋,親祭歷代帝王廟,“以抒景仰前徽至意”,並增加幾位中原漢族皇帝入祀,撤出新增遼金元帝王。這些做法,后來又被輔佐少年康熙的滿洲權貴所否定,多爾袞攝政時的入祀主張再次佔據了上風。

清初歷代帝王廟,具有過渡性。一是增祀明洪武帝與崇禎帝﹔二是借恢復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之機,滿洲權貴們開始增加“偏安之國”的遼金帝王入祀。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由他一手創建的歷代帝王廟,到頭來卻成了自己神位的歸宿。

康熙認為,作為當今皇帝,我要為前代帝王說句公道話。雍正在第一時間落實了康熙遺願,使歷代帝王廟發生了空前變化。

康熙曾為中國開創了又一個強大而繁榮的盛世。他在位61年,深感在這個古老大國做皇帝之艱辛與不易。康熙在人生的最后兩年,十分關注歷代帝王廟的入祀問題,他超越了各種紛爭,為歷代帝王廟劃定了入祀底線。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他頒布諭旨,首先回答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祭祀歷代帝王之原因。康熙認為,歷史上的前代帝王,子孫后裔難覓,而今天統治天下的人,繼承的正是他們創建的功業,所以我們要崇祀歷代帝王。二是如何確定入祀標准。康熙認為,對前代帝王的評價遠未做到公平合理,致使每朝入祀不過一兩位。作為當今皇帝,他要為他們說句公道話,“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即隻要不是因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都應入廟享祀。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又提出兩點重要意見。一是對開國創業和治國守業的君臣都要重視。比如在從祀名臣中,開國元勛居多,輔佐太平的功臣很少,這極不公平。二是對亡國之君也要具體分析。比如明朝亡國,並非崇禎之過,而是壞在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故可祀崇禎,不可祀萬歷、泰昌、天啟三帝。對於康熙的這兩次聖諭,大學士們花了很長時間領會研究,最后禮部拿出了總體入祀164位帝王和79位名臣的方案,但未及上報,康熙就在當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去世。剛剛繼位的胤禛(其時尚未改元雍正)要求速辦,於是趕在年底之前,就落實到了歷代帝王廟。

可以說,康熙對為什麼要祭祀歷代帝王的理解,極為深刻、獨到。他由此確定的入祀底線,既大度包容,又不失標准,也不絕對化。可惜,康熙未能看到結果,便溘然長逝,但康熙的思想卻給后來的雍正、乾隆帝指明了方向,確定了基調。

雍正帝在第一時間落實了康熙遺願,使歷代帝王廟發生了空前變化,從過去隻崇祀少量的開國君臣到大量入祀了治國守業的君臣雍正在位13年,5次親祭,大修廟宇,還親書了《歷代帝王廟碑》,反復論証了治國守業君臣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歷代王朝開國之后,隻有出現或繼世而生,或間世而出之英明睿智的守成之主,才能使功績重光、德教相續,呈現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至於治國名臣,比起那些開國元勛來也毫不遜色,他們的功勞益於國家社稷,他們的品德堪為股肱重臣。

雍正帝本人,就是一位艱辛勤政的守業者,他對治國守業的重要性有切身體會。在他看來,歷代帝王廟隻崇祀開國君臣,存在重大缺失,國家的長治久安,更需要治國守業的明主良臣。雍正帝的這些闡述,是對康熙之意旨的極好發揮。

乾隆說,其實在入祀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值得效法的人,但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卻實在太多。

乾隆皇帝在位時,歷代帝王廟已歷經明洪武至清雍正,凡三百多年,有了很大發展。他還能為歷代帝王廟做些什麼呢?事實証明,乾隆的建樹與貢獻更加卓越。他從25歲繼位到75歲高齡,6次親祭、5次賦詩、4次撰寫碑文,10余次頒布諭旨,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重修歷代帝王廟,把正殿規格提高到了“乾清宮”“奉先殿”級。這項工程從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實施,離雍正上次大修,尚不過30年。乾隆特地從皇宮府庫中拿出銀兩重修,是為了在更加庄嚴壯觀的歷代帝王廟,宣揚他的祭祀思想。

二是提出“法戒論”,並作為祭祀要義。乾隆二十九年,歷代帝王廟重修告竣。乾隆皇帝第三次親祭歷代帝王廟,親書《重修歷代帝王廟碑》及《長律述事詩》,集中闡釋他的“法戒論”。主要內容是:在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傳統中,值得效法和引以為戒的經歷都有,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歷代帝王安邦治國的作法中,本身就包含著效法前人的功德與力戒前人的教訓。效法與戒鑒,密不可分﹔三皇五帝的崇高功德是歷代君王效法的楷模,夏商周之間的相互戒鑒,是最經典的事例﹔歷經百世之后,比較歷朝帝王,到頭來都是一個亡國的結局,這就像房屋變成廢墟一樣可怕。祭祀歷代帝王,本意就是在無形之中得到告誡和警惕,或是學習聖主明君的成功之法。此時,乾隆帝五十有四,為政近三十年,他把“法戒論”作為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乾隆主政、治學與廟祭緊密結合的真知灼見。

乾隆帝步入晚年后,深感時不我與,多次強調戒鑒和警惕的迫切性。他在65歲后三次親祭歷代帝王廟。在他撰寫的詩文中,更加直白地袒露了自己的內心感受。他說,其實在入祀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值得效法的人,但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卻實在太多。他在祭祀儀式上,想到的是令人恐懼的帝王興衰史﹔身雖已在回宮途中,心卻仍流連於帝王廟內,故而久久不能平靜。大清子孫要想成為萬世無疆的庇護者,就要知道敬畏,千萬小心根基的穩固,真正做到戒鑒與警惕。這是他不忍心說,但又不忍心不說,而不得不說的話。可見乾隆心裡很明白,所謂歷代帝王,就是帝王興衰和改朝換代積累的結果,他從這裡,已經多少感受到了居安思危的緊迫性。

三是“中華統緒不絕如線”作為入祀帝王的最高准則。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乾隆帝在閱覽《大清通禮》時,發現當年的儒臣們未能體仰康熙旨意,入祀帝王主要是正統王朝的創守之君,在“偏安之國”中卻隻有遼金帝王,這明顯違背了康熙本意。為了糾正這種偏差,乾隆專門發出一道諭旨。他用“中華統緒不絕如線”這八個字,概括了中華統序(緒)的最大特點,即中華的治統序列就像一條沒有中斷的線,傳承有序、一以貫之。乾隆所說的中華統序,就是指中華帝系。他認為,在中華帝王譜系中,應該包括正統王朝和“偏安之國”的兩種帝王﹔而在“偏安之國”中,也絕非隻有遼金帝王。乾隆舉例說,從漢昭烈帝劉備(乾隆以劉備為東漢正統,曹操屬擯棄之列)到唐高祖李淵統一中國,時間相隔300余年,其間常有英明強悍的帝王和節省勤儉的君主出現。比如北魏雄踞黃河以北,地廣勢強。道武帝、太武帝經常思考為政的道理,尊儒重佛,興學重教,養育人才,大修水利,怎能把他們放在一邊不管不問?再比如,五代的50余年間,后周的世宗柴榮就是一位賢能的君主,這樣的人,不酌量入祀,怎能讓千秋公論服氣?此外,乾隆還仿效康熙帝作法,認為東漢的桓、靈二帝對漢獻帝的亡國負有重責應撤出罷祀。唐憲宗的被害和金哀宗的亡國並不是他們由於無道失德造成的,應予正名,准予入祀。

乾隆五十年春,乾隆皇帝第六次親祭歷代帝王廟,正式增加了東晉、南北朝、唐、五代、金等25位帝王入祀,撤出了東漢的桓、靈二帝。至此,歷代帝王廟入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達188位(包括乾隆元年入祀的明建文帝),除那些昏黯之君外,基本體現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帝系傳承。親祭當天,乾隆駐蹕圓明園,又寫了一篇《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重申他四十九諭旨中的思想,要求再建兩座御碑,一座鐫刻他的《禮成恭記》,另一座設為無字碑。無字碑的可能寓意是我已經為歷代帝王廟畫上了句號,無需后人再作評論。乾隆之后,國勢漸衰,廟祀不振,隻在西跨院修建了一座關帝廟,加上東西配殿從祀的79位名臣,剛好80位,為歷代帝王廟增添了新的內涵。
當代:溫情與敬意

作為歷代帝王廟修復工程的親力親為者,我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帝王廟這處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得到永續的保護。

六位明清皇帝主導的歷代帝王廟的演進歷程,既相對獨立又前后關聯,形成了歷代帝王廟的價值體系鏈條,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尊崇中華統序的一脈相傳。中華文明已有五千年未曾中斷的歷史,古代中國大體經歷了以三皇五帝為傳說的古國時代、以夏商周為代表的王國時代和從秦漢至明清的帝國時代,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中華統序。明清皇帝既是中華統序中的一環,也是其承繼者與回望者。歷代帝王廟就是他們尊崇中華統序,認知一脈相傳的標志與象征。

明太祖朱元璋“重一統”,入祀的三皇五帝被視為華夏之首,歷代帝王都是大一統時期的開國帝王,把元世祖列入其中,是朱元璋對中華統序延續至元朝的正式認可。清康熙、雍正皇帝針對隻入祀開國帝王的不足,又增祀了治國守業的帝王,開啟了創守之君共享崇祀的新局面。乾隆皇帝從“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高度,認為中華帝系既要有正統王朝的創守之君,也要有割據時期“偏安之國”的帝王入祀。他解釋說,自遠古至本朝約有4500余年,其間正統的與偏安的交替存亡,都和當時的天命所歸和人心所向有關,歷代帝王廟不可不問,必須公平對待。他批評了順治初年隻入祀遼金帝王是狹隘的偏向,自己又選擇了另外一些“偏安之國”的杰出帝王入祀,終使歷代帝王廟成為體現“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標志與象征。

中華統序的一脈相傳,本來是歷史的自我存在,但把它升華為文化的自覺尊崇,並體現在歷代帝王廟之中,頗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這樣一座廟宇,表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歷史意識的文化民族。

第二,尊重中華統序的一體多元。中華統序自古以來就是以華夏、漢民族帝王為主體,包括北方民族帝王和由姻親關系融合而成的“混血帝王”共同構成的帝王譜系。歷代帝王廟入祀的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中,既有大量華夏、漢民族帝王,也有北魏拓跋鮮卑族、遼國契丹族、金國女真族、元朝蒙古族等北方民族帝王,還有不少由漢胡融合或胡漢融合而成的“混血帝王”。歷代帝王廟都平等入祀。在建廟之初,漢族皇帝朱元璋入祀了蒙古族皇帝忽必烈,在廟祀鼎盛時,滿族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不把自己當外人,自覺融入到了中華統序之中,就是最好的証明。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歷代帝王廟是在中國帝制時代走到最后兩站時出現的,清朝皇帝把明朝帝王接續進了歷代帝王廟,但清帝遜位后,帝制就此終結,清朝帝王便再無機緣入祀歷代帝王廟。

第三,入祀帝王有選擇,祭祀要義有明示。歷代帝王有明君、庸君,昏君、暴君之分。對此,歷代帝王廟有明確的選擇。朱元璋在建廟之初,入祀的都是大一統時期的歷代開國帝王,卻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理由是他們的功德有愧,“故斥而不興”,以后,他們也一直被排除在歷代帝王廟之外。康熙晚年,更是明確限定,那些因暴虐無道、荒淫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昏暗之君,不得入祀。相反,如果不是因為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可准予祀。但對那些在亡國之前就招致了亡國災禍的“根源帝王”是不能混入帝王廟,濫叼廟食的,已經入祀者,也要清除出去。

康熙的入祀底線,雖然排除了最差帝王,但入祀者也不全是最佳帝王。乾隆后來解釋說,如果糾纏在正面標准的選擇上,就會惹起朝廷和學界的紛爭不斷。面對這種局面,乾隆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明確提出了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法戒論”,即對入祀帝王也不要盲目崇拜,因為在他們身上,值得效法的成功之道和引以為戒的失誤教訓都有祭祀歷代帝王的本意,就是在無形之中獲得這種感悟和啟示。從歷史角度觀之,帝王作為國家最高治權行使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第一責任人。歷代帝王廟所體現出的傳統不絕如線,文化一以貫之,便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例証。

第四,褒揚從祀名臣的歷史功德。在中華統序中還有一個重要群體,就是歷代的功臣名將,歷代帝王的宏圖大業,都要靠他們的忠誠、智慧、謀略和勇敢去實現。“忠君禮臣”,便成為古代君臣關系的最高境界,也已體現在廟宇祭祀之中。歷代帝王廟正殿,主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在東西配殿,從祀歷代名臣。他們或是開國元勛,或為治國良臣,都享有平等崇祀之禮遇。雍正帝把他們的非凡才能,比喻成山川靈氣之所聚,贊譽其功勞益於國家社稷,品德堪為股肱重臣。這裡順便提一下,雍正很信服《論語》中的一句話:為君難,為臣不易。若深知這個道理,就不會再說一言而興邦了。這表明雍正帝對“君臣共治天下、兩者不可或缺”理念的信服與尊重。

第五,見証了中國建筑的歷史輝煌。歷代帝王廟,集明清兩代建筑精華於一身,見証了中國建筑文化的歷史輝煌。景德崇聖大殿,是全廟的經典建筑,明嘉靖帝建廟時,就使用了珍貴的金絲楠木立柱,今天已是絕世之作。乾隆帝把殿頂更換為純黃色琉璃瓦,施用金龍合璽彩畫,把規格提高到“乾清宮”“奉先殿”級,顯得更加豪華而凝重。雍正、乾隆帝的四座御碑,分列在大殿兩側,東西配殿烘托著主體大殿,更是氣勢恢弘,蔚為壯觀。整座廟宇高低錯落有致,前后層次分明,處處顯示著皇家廟宇的風范。當年廟前街建有兩座景德街牌樓,均為明代原構,異常精美。如今在首都博物館大廳復建了其中一座,歷代帝王廟當年的皇家氣派可見一斑。

今天歷代帝王廟,已是一座“絕版廟宇”,也是碩果僅存的唯一集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歷代帝王於一體的歷史紀念場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它的保護工作,是在經歷了百年滄桑、滿目瘡痍之后才實現了重大突破。民國初年祭典廢除,廟改作他用,最后的使用單位是北京159中學。從2000年底到2004年春,北京市和西城區政府實施了歷代帝王廟文物保護工程,包括搬遷學校、修繕廟宇、恢復陳設,舉辦展覽,實現了對外開放。作為這項工程的親力親為者,我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帝王廟這處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得到永續的保護。

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帝制湮滅,走向共和,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作為后人,我們理應對先哲前賢懷有溫情與敬意,更有責任反思歷史,有所效法,有所儆戒。

------------------------

【北京】歷代帝王廟 五千年中華風雲, 幾葦渡旅遊攻略- 藝龍旅遊社區 - http://goo.gl/DppRlT

是祭祀皇帝自家祖先的,即北京故宮太廟,現在的民族文化宮內。還有一類,就少為人知了,是祭祀中華始祖與歷代帝王的,即:歷代帝王廟。(上面的劃分,不包括佛道等宗教建築。)

北京歷代帝王廟,也俗稱帝王廟,在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

修建帝王廟的歷史要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於南京,供奉有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6位開國帝王。

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進行,或在北京郊區和紫禁城文華殿舉行。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年),開始在北京興建歷代帝王廟,其原址為保安寺。最初祭祀帝王沿襲南京舊制。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元朝君主牌位被撤銷。後來,南京歷代帝王廟被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歷代帝王祭祀場所。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至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重修帝王廟,在明清兩代,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至今在帝王廟內還有四座碑亭,是康雍乾時期留下來的,記錄著修繕帝王廟的大事記。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對於帝王廟中供奉祭祀的人物,也是幾經變化。

1、清順治帝在明代祭祀基礎上增加至25位。
2、康熙大帝的意見是: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
3、乾隆帝進一步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幾經調整,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後來未再做更改。

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帝王廟的建築群比較簡單:景德崇聖殿、景德門,左右有東西配殿。這些建築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這是景德門和門神畫像。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主體建築的“景德崇聖殿”,建築規制是“重簷廡殿式”,和紫禁城太和殿是一個級別。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三皇(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週、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185位帝王牌位。注意:祭祀名單裡是沒有秦始皇的。

【北京】歷代帝王廟 <wbr>五千年中華風雲

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

建築中很特殊的是,為關羽單獨建廟供奉,關平與周倉陪祀。

歷代帝王廟去過兩次,第一次是2005年11月,門票60元。2014年再去的時候,門票只有20元,還算公道了。祭祀大殿中有牌子說禁止拍照,理解是對於祭祀帝王神位的尊重。可是幾名工作人員卻一直在說說笑笑,哎...

一座廟宇,一百八十八位帝王,書寫了五千年的中華風雲。


有朋友問,為什麼沒有供奉清代的皇帝呢?目前帝王廟的複原是依照清代時期的,當時清代皇家的祖先祭祀是在太廟中的,不僅僅是從努爾哈赤開始的歷代皇帝,還有更早的追尊的祖先們,有機會再專題聊聊。

神聖伏羲氏以帝王之尊列北京歷代帝王廟首位(圖)--天水在線 - http://goo.gl/bZmlb8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13/19/2556131_140158001.shtml

2556131_2011081319345104532556131_2011081318242200622556131_2011081318155908432556131_2011081319015702502556131_2011081318054304682556131_2011081319212004212556131_201108131858450687  File:历代帝王庙碑亭.JPGFile:Li Dai Di Wan Miao.jpgFile:Jingde gate.jpg

-------------------------------

歷代帝王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131號,是中國明朝、清朝皇家祭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場所。[1]
歷史
明朝興建
歷代帝王廟於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始建於京師欽天山(今北極閣)之南,供奉三皇五帝和夏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16位開國帝王。
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帝厘定祀典,乃決定按南京歷代帝王廟的樣式,在北京興建歷代帝王廟。據《明世宗實錄》及《日下舊聞考》記載,當時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提議撤除靈濟宮徐知證、徐知諤的神像,改設歷代帝王與歷代名臣神位。禮部則認為靈濟宮地方窄隘,不足以改設歷代帝王廟。嘉靖帝乃命工部擇其他地方建廟。[1]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十年正月十二日(1531年),工部上報興建歷代帝王廟新址為「阜城門內保安寺故址,舊為官地,改置神武后衛,而中官陳林鬻其餘為私宅。地勢整潔,且通西壇,可贖遷而鼎新之。奏入報可。」嘉靖十年二月十二日,嘉靖帝「躬祭歷代帝王於文華殿。正殿分設帝王五壇一十六位,丹陛東西分設名臣四壇共三十七人。」嘉靖十年三月十七日(壬寅),「建歷代帝王廟,遣工部尚書蔣瑤行祭禮,右侍郎錢如京提督工程」。嘉靖十年五月,「禮部議帝王廟名臣牌位,視太廟功臣式,帝王神牌量增高廣,以別隆殺,帝王朱地金書,名臣赤地墨書。從之。」[1]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淶請求在北京和南京的歷代帝王廟中均罷黜元世祖神位。「禮部覆議以為,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其一代之治有足稱者。所謂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亦春秋興言之法。且自古帝王常優崇勝國,以昭忠厚,太祖神謀睿斷,必有見於此,載在祀典百餘年,於茲矣,宜遵舊制,廟祀如故。上從部議。」[1]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十年九月,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嘉靖帝「命加督工右侍郎錢如京支從二品俸,員外張集等各升賞有差。」嘉靖十一年八月甲午(1532年),嘉靖帝至歷代帝王廟躬祭歷代帝王,翰林院侍講學士廖道南以皇帝親祭歷代帝王禮成,敬獻《景德崇聖頌》。[1]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後南京歷代帝王廟被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中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
《明世宗實錄》載,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1545年),禮部給事中陳棐請撤銷歷代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及穆呼哩、博爾忽、赤老溫、伯顏等五人的神位,獲嘉靖帝同意,同時還撤銷了南京歷代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像。[1]
清朝重修
清朝入主中原後,順治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並加祭各朝的賢臣,入祀帝王及賢臣多有調整。到順治十七年六月再次調整後,入祀帝王25位、賢臣39位。《清史稿·聖祖本記三》載,康熙六十年四月(1721年),康熙帝命「詔厘定歷代帝王廟崇祀祀典」。[1]
《清聖祖實錄》卷二九二載,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初六(1722年),康熙帝更進一步放寬入祀帝王標準稱,「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1]
《清聖祖實錄》載,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根據康熙帝的意見,禮部大臣確定最終入祀名單:正殿增祀夏、商、周、漢、唐、宋、金、元、明歷代帝王143位,配殿增祀名臣40人。當時,康熙帝已駕崩,繼位的雍正帝命按康熙帝諭旨,在歷代帝王廟正殿和配殿增設增祀帝王及名臣的神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增祀帝王及名臣的神牌安奉妥當,雍正帝派履郡王允祹赴歷代帝王廟行禮致祭。當時,歷代帝王廟享祀的歷代帝王共有164位,名臣共有79位。[1]
雍正七年(1729年),歷代帝王廟重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竣工,雍正帝賜《御製重修歷代帝王廟碑》碑文,立碑在歷代帝王廟景德崇聖殿東南。雍正十二年二月乙丑(1734年),雍正帝御製歷代帝王廟、關聖帝君廟、都城隍廟碑文建亭告成,雍正帝命諴親王允祕祭歷代帝王廟,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祭關聖帝君廟,皇五子和親王弘晝祭都城隍廟。[1]
乾隆三年九月(1738年),乾隆帝詣歷代帝王廟行禮,書《御製戊午季秋祭歷代帝王廟禮成紀述八韻》:「明禋稽古制,殷禮值秋時。肅肅旗常列,蹌蹌鵷鷺隨。爽風開寶扇,旭門耀靈祠。兩序陳鐘鼓,千秋煥鼎彝。羹牆增愾慕,典籍信昭垂。對越嚴將祀,欽承儼若思。志曾希舜禹,心愧作君師。代謝固天運,孫曾鑒在茲。」
《清會典事例》載,乾隆十八年(1753年),「奏准:帝王廟門額書『景德門』,增『崇聖』二字。」《清高宗實錄》載,乾隆二十七年二月(1762年),因為歷代帝王廟重修,禮部尚書陳德華奏請將正殿覆瓦改為純黃色,獲乾隆帝准奏。乾隆二十九年三月癸丑(1764年),重修竣工,乾隆帝赴該廟祭祀歷代帝王,並且寫下《御製重修歷代帝王廟碑》碑文和《御製重修歷代帝王廟告成既奉神御復位爰以春祭恭臨式瞻實枚用申誠肅詩》,刻石立碑於景德崇聖殿西南。[1]
道光年間,歷代帝王廟正殿曾經重修。道光二十年正月壬子(1840年),道光帝「諭內閣、現在歷代帝王廟正殿。興修尚未完工。二月二十八日,著即在祭器庫致祭,設樂於庭,百官免其陪祀。」[1]
2002年10月31日,西城區文委統計了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至清朝宣統三年(1911)歷代帝王廟祭祀情況,認為在380年歷史中,共舉辦662次祭祀大典,其中皇帝親祭的有16次,遣官祭祀的有646次。[1]
衰敗毀壞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遜位,歷代帝王廟祭祀停止。民國十一年(1922年),中華教育改進社借用歷代帝王廟。民國十四年(1925年),孫中山病逝北京後,相關單位在歷代帝王廟景德崇聖殿內舉辦了悼念活動。民國十八年(1929年)5月22日,帝王廟事務員王述謨匯報稱,帝王廟原來被借給中華教育改進社使用,後來又將東院內東房三間借給中國國民黨北平市第三區黨部,如今又有討逆軍第五路軍總指揮衛隊營營長陳敦初率營部駐紮景德崇聖殿、東西配殿、東西看守房。同年6月8日,帝王廟事務員王述謨匯報稱,駐紮該廟的討逆軍第五路軍總指揮衛隊營已在6月6日開拔,經過查點,該部隊將景德崇聖殿的龕內後面板槽拆毀不少。[1]
民國十八年(1929年)8月30日,帝王廟事務員王述謨匯報稱,河北省國術館占用景德門、景德崇聖殿。同年9月6日,河北省國術館致函內政部北平壇廟管理所,申請借用景德門和景德崇聖殿。但北平壇廟管理所只准許其借用帝王廟後院,要求其保存屋內存放的祭器,不得變更建築原狀,一旦北平壇廟管理所需要,必須立刻退還後院。民國十九年(1930年)8月,河北省國術館占用中國國民黨北平市第三區黨部退還的東院房屋;中華教育改進社遂致函河北省國術館,希望河北省國術館退還借用的房屋,以作為籌備中的北平幼稚師範學校的校址。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1日,河北省國術館致函內政部北平壇廟管理所,上報了借用房屋的使用情況與清單,並且匯報了中華教育改進社希望河北省國術館退還所借房屋,作為北平幼稚師範學校校址之事。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4日,內務部北平壇廟管理所復函河北省國術館指出,河北省國術館占用的中國國民黨北平市第三區黨部騰退之房屋並沒有請示備案,同時又指出中華教育改進社借用帝王廟全部房屋之事已呈報內務部。[1]
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國立北平研究院對歷代帝王廟進行了測繪(測繪所得的全圖中,祭器庫已不存,西院建築和《大清會典圖》不相符)。壇廟登記記載稱當時廟內有三家單位:中華教育改進社,河北省國術館,北平幼稚師範學校籌備處;西配殿內的牌位在奉軍駐防時被移到景德崇聖殿,西院房屋已殘毀。[1]
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4日,北平幼稚師範學校在歷代帝王廟設立。該學校的前身是香山慈幼院幼兒師範科,校址位於香山見心齋,幼兒師範科主任是張雪門。[1]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內務部將歷代帝王廟移交給北平市政府,劃歸北平市管理壇廟事務所管理。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9月11日,中華教育改進社致函北平市管理壇廟事務所,表示該社精心使用歷代帝王廟多年,雖經過三次駐軍,但沒有損毀,請示可否開放參觀。北平市管理壇廟事務所令下屬與中華教育改進社商定了參觀辦法。[1]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0日,北平市管理壇廟事務所所長陶履敦卸任,同副所長劉德明核查交接了歷代帝王廟物品,並且將移存到大庫祭器櫃的188位帝王神牌、79位名臣神牌供進大殿神龕中。全部物品由中華教育改進社代為保管。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30日,北平市管理壇廟事物所修繕該廟。[1]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幼稚師範學校部分搬遷到廣西桂林。日本占領期間,1941年6月30日,汪精衛政權華北政務委員會北京特別市政府將位於歷代帝王廟的「香山慈幼院女子中學」由私立改為公立,更名為「北京市立第三女子中學」。1945年國民政府光復北平後,稱「北平市第三女子中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名為「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1972年北京市撤銷女校,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被統編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1]
1953年2月2日至2月26日,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對歷代帝王廟牌樓進行了測繪,牌樓在測繪後被拆除。1953年6月10日,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測繪該廟,出有平面圖。1958年大躍進期間,廟內的鐵缸、銅缸等被捐獻用來大煉鋼鐵。文化大革命爆發後,1966年,廟門前的下馬碑遭到紅衛兵砸毀、推倒並埋進地下。文化大革命期間,歷代帝王及名臣神牌流出,被附近居民改制為板凳。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波及,歷代帝王廟大門歪閃,大殿、四座碑亭等建築全被定為危房。[1]
修復開放
1979年,歷代帝王廟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5月24日,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區人民政府提交《關於修繕歷代帝王廟,建立我區博物館的報告》,建議將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遷出,修繕古建築,籌建西城區博物館。1985年3月18日,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區人民政府提交《關於修復開放歷代帝王廟的請示》。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為歷代帝王廟的排險修繕工程撥款。1991年10月19日至20日,北京電影學院音像出版社在歷代帝王廟拍攝艾敬的電視音樂片《我的1997》。 1992年5月,北京電影製片廠的電影《離婚》在歷代帝王廟拍攝。1993年5月20日,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向西城區人民政府提交《關於搶修歷代帝王廟的請示》。1993年12月24日,北京市文物局撥款20萬元人民幣修繕歷代帝王廟。1994年,排險搶修了大殿、西配殿、碑亭等古建築。1995年,按原貌修復大門、神庫等古建築。此後歷代帝王廟又逐步接受了多次修繕,同時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的搬遷與歷代帝王廟的修復開放工作受到了北京市、西城區的重視。1996年,歷代帝王廟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6月28日,歷代帝王廟下馬碑出土。1999年7月,歷代帝王廟影壁接受修繕,對影壁後面的公廁進行了改造。1999年12月22日,歷代帝王廟修繕工程驗收。[1]
2000年5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在《關於對歷代帝王廟文物保護工作的復函》(京文物[2000]217號)中支持了西城區人民政府提出的搬遷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將歷代帝王廟交給西城區管理,修繕後建成博物館開放的意見。2001年9月7日至8日,在西城區文物管理所主持下,對歷代帝王廟門前的三座石橋基礎開展了保護性發掘及測繪工作。2001年3月20日,歷代帝王廟一期修繕工程開工。2004年,一至三期修繕工程完工。2003年1月,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遷出歷代帝王廟。2003年1月28日,西城區在歷代帝王廟舉辦交接儀式,歷代帝王廟正式交還文物部門。2003年4月21日,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上報北京市文物局,變更歷代帝王廟的管理使用單位為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下屬的「北京歷代帝王廟管理處」。2004年,歷代帝王廟對外開放。歷代帝王廟設為「北京歷代帝王廟博物館」。[1]
建築

景德崇聖殿及東南碑亭
歷代帝王廟位於阜成門內大街北側,坐北朝南。中軸線上自南至北原來依次為影壁、石橋、廟門、景德門、景德崇聖殿、祭器庫。其中景德崇聖殿為正殿,其東西兩側共有四座御碑亭,以及東西配殿。歷代帝王廟西院還有一座「廟中廟」——關帝廟。[2]
影壁:位於阜成門內大街南側。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現存為嘉靖九年的原建築。影壁東西長為32.4米,南北厚為1.35米,高度約為5.6米,硬山調大脊,綠琉璃筒瓦。影壁正中及四角有黃底綠琉璃浮雕紋飾,正中為琉璃團花,四角為琉璃岔角。這些琉璃紋飾曾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遭受破壞,被用石灰漿封蓋;1990年進行了修繕;1999年按照明代舊制重修。[2]
廟門: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黑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平身科單昂三踩斗栱,斗栱與梁枋上有彩繪,門扇為朱紅色。廟門兩側有八字牆。廟門前後出陛,有漢白玉台階,中央有雲山紋御路。1994年廟門挑頂大修時,發現廟門為明代建築,清代修繕時未更新。廟門內有甬道通往景德門。[2]
石橋:共三座,位於廟門前的東西向旱河上。1954年由於道路改造而拆除。[2]
「景德街」牌樓:兩座,分別位於廟門前東西兩側的阜成門內大街上,跨街而建。1954年由於道路改造而拆除。詳見下文。
下馬碑:兩座,立於清朝,碑座為長方形。東下馬碑正面用滿文、漢文、蒙古文鐫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背面用回文、藏文、托忒文鐫刻該句。西下馬碑正面用回文、藏文、托忒文鐫刻該句,背面用滿文、漢文、蒙古文鐫刻該句。乾隆《禮部則例》等書稱其為「下馬牌」,似乎原來是木牌,乾隆年間才換成石碑。木牌原來立在三座旱石橋以南的朱柵外,改為石碑後立在三座旱石橋的兩側,旱石橋拆除後,下馬碑遷至廟門前兩側。文化大革命期間,下馬碑被砸斷,埋在地下。1999年10月,兩塊下馬碑被掘出,隨後於同年按原貌復立在廟門前兩側。
旁門:廟門東西兩側有左、右旁門各一座。旁門內分別是東、西甬道,通往東、西掖門。[2]
景德門: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周有漢白玉護欄,前後三出陛,中央為雲山紋御路。單檐黑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平身科為單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金蓮水草天花。2002年修繕後,特留下一間清朝雍正年間的金蓮水草天花。按照禮制,景德門平時緊鎖,唯有皇帝前來親祭歷代帝王時才打開,專供皇帝出入。
掖門:景德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掖門,通往中院。掖門均為黑琉璃筒瓦綠剪邊歇山頂調大脊。
鐘樓:位於廟門東側旁門東北,地處東甬道以東。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二層,重檐歇山頂,懸掛祭祀朝鐘。朝鐘後來毀滅,毀滅時間不詳。如今鐘樓內懸掛著2004年仿明朝永樂年制「金鏞」。歷代帝王廟不設鼓樓,僅設鐘樓。[2]
古槐:位於鐘樓南側,是一株國槐,可能是明朝保安寺的遺物。
景德崇聖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為歷代帝王廟的正殿,採用中國古建築的最高形制。景德崇聖殿取「景仰德政,崇尚聖賢」之意。該殿面闊九間(51米),進深五間(27米),重檐廡殿頂,立有60根金絲楠木柱,地面墁金磚。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曾經大修,將該殿及御碑亭的綠琉璃筒瓦頂更換為黃琉璃筒瓦頂,並重繪金龍和璽彩畫。清朝乾隆時期,殿內主祀三皇五帝、歷代帝王188人的神牌。該殿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設有月台,月台東西長27米,南北寬15.5米,東面、南面、西面有石護欄,南面三出陛,中央是雲山紋御路,東面、西面各出一陛。明間內懸掛有乾隆帝御題匾額「報功觀德」,兩側柱子上懸掛有乾隆帝御題對聯「治統溯欽承法戒兼資洵哉古可為鑑,政經崇秩祀實枚式煥穆矣神其孔安」。[2]
神龕及神牌:殿內神龕及神牌等全部物品原已無存,現按原貌恢復。現在殿內分為七座神龕,神龕上有毗盧帽,刷有足金。七座神龕內供奉188名歷代帝王的神牌:中心龕位供奉三皇,左一龕(中心龕位東側第一龕)供奉五帝,右一龕供奉夏、商40位帝王,左二龕供奉周朝32位帝王,右二龕供奉兩漢、三國、東晉、南北朝40位帝王,左三龕供奉唐、五代、遼、宋38位帝王,右三龕供奉金、元、明30位帝王。神牌為赤底金書,原來由雍正帝御題。文化大革命期間,神牌被周邊居民拿走製作小板凳等家具,至今尚無一件原物被發現。如今該殿修復後所立神牌上的字是用電腦打出的楷書字體。每座龕位前,都設有成套相同的祭器案、俎案、香案。最靠近每座龕位的是一祭器案,案上擺放青銅爵、登、豆、簋、簠、鉶以及竹籩、篚等祭器。祭器案南側為一俎案,按照古制,祭祀帝王用「太牢」,每個俎案擺放豬頭、牛頭、羊頭各一個。俎案南側為一香案,上面放有一香爐、二燭台。殿內東西兩側放置有祭祀時使用的樂器、儀仗等物。[2]
東燎爐:位於東掖門內東側。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綠色琉璃燎爐,可能用來焚燒祭祀歷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等。2004年復建。[2]
西燎爐:位於西掖門內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灰磚灰瓦頂燎爐,可能用來焚燒祭祀歷代名臣的祝文、神帛等等。2004年復建。[2]
東配殿:位於景德崇聖殿前東側,坐落在平直台基上。面闊七間(33.4米),進深三間(14.6米),一出陛、八級。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頂,平身科為單昂三踩斗拱,旋子彩畫,井口天花,磚鋪地。原來除了面向院內的一面為木製並列的格扇外,其他三面都是磚砌厚牆,如今的窗戶是1949年後拆除磚牆安裝的。原先殿內崇祀40位文臣,按照古制,祭祀功臣用「少牢」,每個俎案擺放豬頭、羊頭各一個。功臣牌位為赤地墨書,體量比帝王牌位要小。殿內原物已無存。如今該殿作為展室對外開放。[2]
西配殿:位於景德崇聖殿前西側,與東配殿形制相同。原先殿內崇祀39位武將,祭祀也用「少牢」。殿內原物已無存。如今該殿作為展室對外開放。[2]
正東碑亭:位於景德崇聖殿東側。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海水江崖石雕地面。立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製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碑,滿漢合文。碑下有趺座,上有碑額,整座碑通高7.54米。 [2]
東南碑亭:位於景德崇聖殿東南側。建於清朝雍正年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海水江崖石雕地面。立有雍正、乾隆「父子碑」,碑陽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製歷代帝王廟碑》碑文,滿漢合文;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製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文,漢文。碑下有趺座,上有碑額,整座碑通高7.53米。[2]
正西碑亭:位於景德崇聖殿西側。建於清朝雍正年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海水江崖石雕地面。立有「無字碑」。碑下有趺座,上有碑額,整座碑通高7.83米。[2]
西南碑亭:位於景德崇聖殿西南側。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海水江崖石雕地面。立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製碑,碑陽是《御製重修歷代帝王廟碑》碑文,滿漢合文,碑陰為《御製歷代帝王廟瞻禮詩》文,漢文。碑下有趺座,上有碑額,整座碑通高6米。[2]
古炮群:位於西配殿西北側。2000年代,歷代帝王廟修繕過程中,在廟內西部出土了多門古炮。歷代帝王廟以西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內,也曾在施工中出土多門古炮。這些古炮可能和明朝興建歷代帝王廟前,該地為神武后衛所在地有關。
老樹:位於西配殿西北側,古炮群南側。
祭器庫:位於景德崇聖殿正北,是整個歷代帝王廟最北的建築,其後面幾米處就是該廟北側圍牆。祭器庫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帶有廊步。祭器庫是存放祭祀物品的場所。2003年復建。[2]

正東碑亭,後面是東配殿
廟門至景德門之間,東西兩側各有一院,分別開有一個院門,朝向景德門前的院落。
東院:包括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祭祀大典舉行前兩天,朝廷派員挑選牛羊豬作為祭品,隨後在宰牲亭內宰殺。神廚用來製作祭品,祭品製成後放在神庫內,供祭祀大典使用。[2]
神廚:位於東院北側,坐北朝南,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現存建築為明代原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步。內室徹上明造,不設天花,紅幫青衣椽子,雄黃玉彩畫(意在防蟲防腐。2004年前修復時因雄黃難尋,改用米黃)。梁枋彩畫上方不畫,一色青,寓意「普照乾坤」;下方僅畫一道黑槓,寓意「一統天下」。神廚是祭品的製作場所。如今作為展室對外開放。[2]
神庫:位於東院東側,坐東朝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現存建築為明代原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步。室內裝修與神廚相同。神庫是祭品的存放場所。如今神庫內設有《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展覽,介紹中國常見姓氏自三皇五帝的源頭。[2]
宰牲亭:位於東院東南側,坐東朝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現存建築為明代原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重檐歇山頂。宰牲亭是宰殺犧牲的場所,又稱打牲亭。宰牲亭內設有石槽,用於洗滌祭品。[2]
井亭:位於東院西南側,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是歷代帝王廟最矮的建築。井亭用於清洗犧牲、調製祭祀羹湯。井亭屋面是灰色小筒瓦盝頂,中心露空,和井口相對,取「天地一氣」之意。井深七至八米,現已枯。井口的石墩曾經被占用歷代帝王廟的學校用作旗杆石。[2]
西院:進入院門為一東西向的甬道,甬道北側並列有兩個院落,甬道南側有一個院落。
關帝廟:位於甬道北側靠東的院落內北側,坐北朝南,清朝增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關帝廟專門祭祀關羽,是歷代帝王廟的「廟中廟」。2003年復建。關帝廟最早見於清朝嘉慶年間編纂的《大清會典》,由此推測,關帝廟至遲出現於乾隆末期。殿外廊柱的楹聯為「浩氣丹心萬古忠誠昭日月,佑民福國千秋俎豆永河山」。該廟內的原狀已不可考,如今在廟內正面有一神龕,龕內有關羽帝服金身塑像,其臉為金色,神龕上方懸掛匾額「神勇」,神龕兩側對聯為「功高當世允文允武,德被生民乃聖乃神」。廟內東側朝西為關平塑像,西側朝東為周倉塑像。[2]
西廂房:位於關帝廟前西側,是介於甬道北側兩個院落之間的一座房屋,坐西朝東。其內舉辦《悲壯人生、千古神聖(關公文化展)》,以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鄉、位尊帝王廟為主線,講述了關羽死後獲得的尊崇。
祭器庫:位於甬道北側靠西的院落內北側,坐北朝南,清朝增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祭器庫是存放祭器的場所。2003年復建。現為辦公用房。[2]
齋宿房:位於祭器庫前西側,坐西朝東,清朝增建。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齋宿房是監督製作祭品、擺放祭器與樂器的官員吃齋住宿的場所。2003年復建。現為辦公用房。[2]
典守房:位於甬道南側偏西,其東側就是甬道南側院落的院門。典守房坐南朝北,清朝增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帶有前廊。典守房是看守官員的辦公場所。2003年復建。現為辦公用房。[2]
樂舞執事房:位於甬道南側院落內偏東,坐西朝東,清朝增建。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樂舞執事房是主管祭祀樂舞官員的辦公場所。現為辦公用房。[2]
「景德街」牌樓
阜成門內大街上,景德門前的東西兩側原來各有一座牌樓,形制大致相同,因為匾額上有「景德街」三字,故通稱「景德街」牌樓。建築學家梁思成評價:「北京的古牌樓數這兩座構造形式最好,雕作最為精美;牌樓裝點著街市景觀,從它的東面向西面望去,有阜成門城樓的襯托,晴天時可看到西山,尤其傍晚日落時特別美。」梁思成多次呼籲保護這兩座牌樓。[3]
1950年代初,北京城市建設及市政改造掀起高潮,城樓和城牆先後遭到拆毀,馬路拓寬。在古建築拆除的第一波浪潮中,「景德街」牌樓因身份特殊而倖免。但有關部門對街市牌樓進行勘測時,發現景德街東牌樓南側柱子下沉。交通部門也反映:「女三中(歷代帝王廟)門前牌樓影響交通,僅1950年12月一個月就發生交通事故3次,造成人員傷亡和牌樓被撞損。」北京市人民政府最終在1953年決定拆除「景德街」牌樓。[3]
經梁思成多次請求,「景德街」牌樓在拆除過程中受到小心對待,構件榫卯禁止用大鋸鋸斷,拆卸中要保持構件及榫卯的完整性。1954年1月,北京市建設局養路工程事物所組織人力,拆卸「景德街」牌樓。拆卸前,進行了拍攝、測量構件、繪製圖樣等工作,拆卸時詳細登記了構件。拆卸後構件存在北京市建設局阜城門外的後庫內。「景德街」牌樓的拆除,令梁思成傷心掉淚好多天。[3]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首都博物館新館建設工程。人們決定在建館工程建設的同時,在大廳內復建「景德街」牌樓,以免建成後有礙牌樓運入,因此牌樓成為第一件進入首都博物館新館的文物,也是第一件入館的展品。原有兩座牌樓的構件由於損壞遺失,只能復原為一座牌樓。在數月時間內,這座牌樓安裝就位,牌樓正面按原有風格繪製了彩畫,背面根據「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原貌。2005年12月16日,首都博物館新館舉行建成典禮,對外開放。在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高34米的禮儀大廳最北面,就是牌樓。牌樓高9.74米、寬21.86米。四根立在漢白玉柱石上的紅色立柱,支著金龍合璽彩畫的門額及七座綠色琉璃瓦頂。牌樓正中上方的藍色匾額上,寫有「景德街」三個金字。[3]
入祀人物
景德崇聖殿
三皇時代: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
五帝時代: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夏朝:禹、啟、仲康、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
商朝:商烈祖成湯、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太丁、帝乙
周朝: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周宣王、周平王、周桓王、周莊王、周僖王、周惠王、周襄王、周頃王、周匡王、周定王、周簡王、周靈王、周景王、周悼王、周敬王、周元王、周貞定王、周考王、周威烈王、周安王、周烈王、周顯王、周慎靚王
西漢: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
東漢: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漢殤帝、漢安帝、漢順帝、漢沖帝
三國:漢昭烈帝
東晉: 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晉康帝、晉穆帝、晉哀帝、晉簡文帝
南北朝: 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齊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北魏獻文帝、北魏孝文帝、北魏宣武帝、北魏孝明帝、陳文帝、陳宣帝
唐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
後唐:後唐明宗
後周:後周世宗
遼朝:遼太祖、遼太宗、遼景宗、遼聖宗、遼興宗、遼道宗
宋朝: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端宗
金朝:金太祖、金太宗、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金哀宗
元朝:元太祖、元太宗、元定宗、元憲宗、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泰定帝、元文宗、元寧宗
明朝: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景帝、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明思宗
東配殿
三皇時代:風后、倉頡
五帝時代:夔、伯夷
商:伊尹、傅說
周:召公奭、畢公高、召穆公虎、仲山甫
漢:張良、曹參、周勃、魏相
東漢:鄧禹、耿弇
三國時代:諸葛亮
唐:房玄齡、李靖、宋璟、郭子儀、許遠、李晟、裴度
北宋:曹彬、李沆、王曾、富弼、文彥博
南宋: 李綱、韓世忠、文天祥
金:完顏宗翰
元:穆呼哩、布呼密
明:徐達、常遇春、楊士奇、于謙、劉大夏
西配殿
三皇時代:力牧
五帝時代:皋陶、龍、伯益
商:仲虺
周:周公旦、呂尚、呂侯、方叔、尹吉甫
漢:蕭何、陳平、劉章、丙吉
東漢:馮異、馬援
三國時代:趙雲
唐:杜如晦、狄仁傑、姚崇、張巡、李泌、陸贄
遼:耶律曷魯
北宋:呂蒙正、寇準、范仲淹、韓琦、司馬光
南宋:趙鼎、岳飛
金:斡魯、完顏宗望
元:巴顏、托克托
明:劉基、李文忠、楊榮、李賢
關帝廟
關羽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13/19/2556131_140158001.shtml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封建統治者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先的習慣,三皇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祖先,為歷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則是後代借鑒和效法的榜樣,所以也要祭祀。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
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才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歷代帝王廟佔地18000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 ​​華三皇五帝、歷代帝王和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進程一脈相承、連綿不斷的歷史見證。民國後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門使用。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後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使用,後改名為北京一五九中學。1979年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德崇聖殿處於佈局的中心位置。該殿是重簷廡殿式建築,和故宮的太和殿是一個級別。大殿高21米,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標誌“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這裡鋪設的是專門為皇家燒製的地磚,也就是俗稱的“金磚”。金磚給人光潤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澀的感覺,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這次修繕用的“金磚”是在當年蘇州的“御窯”定制的,其選料、燒製、加工均有嚴格的工序,鋪設前還要經過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處理。

進景德門向北,是歷代帝王廟裡最大的一個院落。院落正中,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據《大清會典圖》附圖,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重簷,廡殿頂,棟樑五彩,崇基石欄。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級,左右各十有一級;東西一出陛,均十有二級。景德殿與御碑亭覆瓦原為綠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為黃琉璃。
  景德崇聖殿之名,寓意為“景仰德政,崇尚聖賢”。它的建築,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柱、梁、瓦、彩畫等各對像上,都顯示皇家建築的尊貴與氣派,屬最高規制。只有宮殿、陵寢和皇家御准的建築才能使用這種形制。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象徵天子的“九五之尊”。每個由寬深兩個方向的4根柱子包圍的空間叫做一間。間,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築平面上的最低單位,建築物大小就依間的大小和多寡而定。從商代遺址和漢代明器來看,中國早期建築的開間大多為偶數,正中間必定是柱子,人只能從一側進出。於是,後來逐漸改為單數。九間是等級最高的。它的屋頂是重簷廡殿式,它的瓦是黃色琉璃簡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組成,它的彩畫是金龍和璽。殿內懸有乾隆帝的御聯和匾。匾上有“報功觀德”4個字。殿內分七個神龕位,總共供奉188名歷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書。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東、西、南三個方向有石護欄。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
  景德崇聖殿整體建築顯得凝重肅穆,巍峨莊嚴,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週、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景德崇聖殿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其中,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歷代帝王廟中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故宮、頤和園、天壇、孔廟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
明朝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進行,或在北京郊區和故宮文華殿進行,嘉靖皇帝於嘉靖九年(1530)興建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人物沿襲南京舊制,但只設牌位不塑像。嘉靖二十四年(1545),撤消了元世祖忽必烈和穆呼哩等5位元代君臣牌位。之後,南京舊廟廢棄。北京歷代帝王廟成為全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
在中華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人物系列,後世對他們的祭祀是我國古代禮制的組成部分。早在先秦時期《禮記·祭法》中就記載了凡“法施於民”、“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能禦大災”、“能捍大患”者,都應祭祀,認為伏羲、炎帝、黃帝、堯、舜、禹、湯、周文王、武王等,都是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
  秦漢以後,對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的祭祀不斷發展變化:經歷了從陵墓祭祀到立廟祭祀、從個體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從分散單獨祭祀到集中群體祭祀、從祭祀開國帝王到祭祀守業帝王、從祭祀華夏-漢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從主祀帝王本人到賢臣陪祀的發展過程。
北京地區流行一則關於歷代帝王廟的順口溜:“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有些人常把廟和佛視為一體。其實,沒有佛的廟是很多的。古人祭祀自然神要設立社壇,像北京的天壇、地壇、月壇、日壇、社稷壇等等,社壇通常設在室外。而古人祭祀祖先大多在室內進行,祭祖的場所則稱之為廟或祠。
  壇和廟本來是區別得比較清楚的。後來,有的地方祭祀自然神改在了廟裡,比如祭泰山的岱廟。此外,隨著由於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傳播,這些宗教建築也往往使用廟這個稱呼,比如眾多的佛教寺廟以及道教的中嶽廟等。這樣一來,同一個“廟”字,有的屬宗教類建築,有的仍是祭祀用的建築。北京歷代帝王廟並不是宗教場所,它供奉祭祀的對象,既不是神也不是佛,而是中國史前時期的祖先人物三皇五帝以及夏、商、週、漢、唐、宋、元、明等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的一座皇家廟宇。它始建於明嘉靖十年即1531年,距今有470多年曆史了。明清兩朝供奉中華祖先與歷史先賢,並進行群體祭祀就在這座神聖而莊嚴的廟宇裡。這項祭祀活動遵據國家祭祀制度,每年春秋兩季舉行。明嘉靖帝、清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都曾親臨北京歷代帝王廟參拜致祭,平時則由皇帝委派朝廷大臣前來致祭。
  因此,歷代帝王廟的政治地位,是與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廟以及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廟相齊的,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鑑於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者和被祭祀者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歷史地位,所以它的建築也就具有極高的等級規格和莊嚴豪華的皇家氣派。如今,正式對外開放的歷代帝王廟,是嚴格按照清朝乾隆年間的原貌和格局加以修繕和部分複建的。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將古建築稱為“歷史的界標”。北京歷代帝王廟正是這樣一座“此地無聲勝有聲”的建築經典,它向人們傾訴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歷代帝王廟的彩畫經專家考察,它經歷了三個階段。
  1.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即1530年; 2.清雍正大修時期的彩畫,即1729年;
  3.清乾隆修繕時期的彩畫,即1764年。
  歷代帝王廟的彩畫最有價值的是始建時期的,在如今的建築上還有遺存,可惜常人不易見到了。在景德崇聖殿天花板上邊,有三間彩畫,從紋飾到工藝,是非常有價值的明代彩畫。在景德門的脊部也留有一間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也在天花板上面。它的紋飾與正殿不一樣,做工沒大殿精細。
  此外,東跨院的神庫神廚,也留有始建時期的彩畫痕跡。在宰牲亭的南側和西側有一兩件。後人把清代彩畫做在老地仗上了,所以留下一些痕跡來。
  景德崇聖殿天花面除三間彩畫,其它都是白木頭茬,這可以說明它是明嘉靖時期的原活兒,後來幾次修繕脊部都沒動。清代修繕時為何沒動明嘉靖時的彩畫呢?古建專家蔣廣全分析,可能是清代想給後人留下一個信息吧。
  清代建築之所以搞大規模的彩畫,也是一種粉飾太平。它要是把所有舊宮殿拆了重建,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如果把建築裝飾一下,還是方便可行的。明始建時期的彩畫在天花上邊,常人看不到,也就不去替換了。也許有可能是無意間保留下來的。倘若是有意留下,則有可能把它視為震懾物,不便去動它了。
北京歷代帝王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史上它是皇家級的建築物。帝王廟是
個群體建築,從佈局設計上它有中軸線。中軸線上的幾座建築都是高等級的,從南往北數,先是巨大的影壁,然後是廟門,再往裡是景德門,然後是主體建築景德崇聖殿,殿後是祭器庫,正殿兩側有四座御碑亭和東西配殿。
  中軸線上的廟門、景德門、景德崇聖殿、祭器庫都是坐北朝南。中國幾千年的建築實踐,認為坐北朝南是最理想的朝向。古代天文學把星象分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因為古人習慣於面南觀察,所以天象圖呈上南下北,歷代統治者便取面南治天下。

  《易經》裡說過: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在中國古建築的佈局中,正殿往往處在中心位置。歷代帝王廟的佈局中心是景德崇聖殿。它的屋頂是最高級別的重簷廡殿頂,使用黃琉璃瓦。大殿面寬九間約51米,進深五間約27間,標誌“九五之尊”的帝王禮制。殿高21米,立有60根楠木柱子。高大的柱子和巨大的樑架共同支撐著巍峨的殿頂。大殿內天花是旋子彩畫,外檐用金龍和璽彩畫,格外顯出富麗堂皇。

  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神位供奉在景德崇圣殿内。这座正殿的等级规格与故宫乾清宫相同。大殿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宽敞的月台,石栏板,有雕刻云山纹的御路。历代功臣名将的神位按“文东武西”的布置,供奉在东西配殿中从祀。东西配殿为宽七间的黑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大殿两侧的4座御碑亭,都是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建筑。碑亭内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雍正和乾隆帝的御碑高大雄浑,雕刻精湛。碑首硕大的圆雕龙头凸现,居高临下,异常威严,为全国同类御碑中的极品。碑下龟趺也异常巨大,古朴雄浑。

  廟的東南部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築,另有鐘樓一座。廟門莊嚴氣派,門前兩座下馬碑和巨大的紅影壁。下馬碑上有漢、蒙、滿等文字刻有“官員人等在此下馬”,顯示著歷代帝王廟的威嚴和尊貴。

  歷代帝王廟的現狀為清乾隆最輝煌時期的面貌和格局,佈局嚴謹,氣勢恢宏。因為它大多保留明代創建時的原構,所以建築價值和文物價值極高,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大事記1530年(明嘉靖九年)嘉靖皇帝釐定祀典,決定按照南京帝王廟樣式,在北京建歷代帝王廟。右春坊右中允廖道南提出撤除靈濟宮徐知證、徐知諤二神像,改設歷代帝王神位及歷代名臣神位。禮部研究後認為靈濟宮地方窄隘,不足以改設帝王寢廟。嘉靖皇帝命工部另擇別地建廟。(《日下舊聞考》)
  1531年(明嘉靖十年)正月十二日,工部報上建帝王廟地新址,在阜成門內保安寺舊址處,該處舊為官地,後一部分改置神武后衛,另一部分由中官陳林建私宅。此處地勢整潔,且通西壇,適合建帝王廟。嘉靖皇帝認為可以。(《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二月,嘉靖皇帝在北京皇宮文華殿躬祭歷代帝王。正殿設帝王五壇一十六位,丹陛東西分設名臣四壇,共三十七人。(《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三月十七日(壬寅),北京歷代帝王廟修建動工,遣工部尚書蔣瑤行祭禮,右侍郎錢如京提督工程。(《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五月,禮部議帝王廟名臣牌位,視太廟功臣式,帝王神牌量增高廣,以別隆殺,帝王朱地金書,名臣赤地墨書。嘉靖皇帝認為可以。(《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九月,翰林院修撰姚淶請求在北京和南京的帝王廟中罷黜元世祖的神位。禮部复議後認為:“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其一代之治有足稱者。所謂夷狄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亦春秋興言之法。且自古帝王常優崇勝國,以昭忠厚,太祖神謀睿斷,必有見於此,載在祀典百餘年,於茲矣,宜遵舊制,廟視如故。嘉靖皇帝同意禮部的意見,在帝王廟中保留元世祖的神位。(《明世宗實錄》)

  1531年(明嘉靖十年)9月,歷代帝王廟建成,嘉靖皇帝命嘉獎督工右侍郎錢如京支從二品俸,員外張集等各升賞有差。(《明世宗實錄》)帝王廟廟門三間,景德門五間,正殿名景德崇聖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內設五龕,設主不設像,中龕三皇,伏羲、神農、黃帝神位,左一龕五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神位,右一龕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神位,左二龕漢高祖、漢光武帝神位,右二龕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神位。東西兩廡共設四壇,從祀三十七名臣。南砌二燎爐,殿後為祭器庫。東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大門前為廟街,有東西二坊,名曰景德,立下馬碑。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禮部上奏:北京歷代帝王廟建成,請嘉靖皇帝到歷代帝王廟親祭歷代帝王,並報上皇帝親祭禮儀。嘉靖皇帝指示正殿中龕三皇位前由皇帝親自奠獻,左右四龕由郭勳、李時行禮,東西配殿從祀名臣由成國公朱鳳、尚書王憲、夏言、汪銳分獻。(《明世宗實錄》)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8月甲午,嘉靖皇帝到帝王廟躬祭歷代帝王。翰林院侍講學士廖道南以皇帝親祭歷代帝王禮成,敬獻景德崇聖頌:“”。(《明世宗實錄》)

  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庚子,禮部給事中陳棐請求將帝王廟中元世祖及穆呼哩、博爾忽、赤老溫、伯顏等五人的神位撤銷,嘉靖皇帝同意,同時撤銷了南京帝王廟中的元世祖像。(《明世宗實錄》)

  1644年(清順治元年)六月甲申,以故明太祖神牌入歷代帝王廟。(《清世祖實錄》)

  1645年(清順治二年)三月甲申,將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及其功臣耶曷魯、黏沒忽、斡裡不、木華黎、伯顏等俱請入帝王廟內享祀。同時,將大明國創業之君明太祖及功臣徐達、劉基,一併入廟享祀。從而使帝王廟內享祀的帝王增加到二十一位,享祀的名臣增加到四十一位,包括新增祀的唐臣張巡、許遠在內。(《清世祖實錄》)

  1646年(順治八年)三月癸卯,定祭祀齋戒例,其中,祭祀歷代帝王齋戒二日,於太和殿設齋戒牌、銅人。(《清世祖實錄》)

  1646年(順治八年)清廷命輔國公葉布舒、鎮國公高塞、都統柏達里、散秩大臣完顏洪阿等與明代遺臣及太監,用黃輿把明代神主移往歷代帝王廟。

  1656年(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己亥,順治皇帝諭禮部:“古來聖帝明王皆有大功德於民者,所以累代相因,崇祀不替。今歷代帝王廟祭典雖已修舉,但十三年來,俱系遣官致祭。朕今欲於明春親詣行禮,以抒景仰前徽至意。爾部即酌議禮儀具奏”。(《清世祖實錄》)

  1656年(順治十三年)十二月庚子,禮部奏定皇上躬祭歷代帝王儀注。(《清世祖實錄》)

  1657年(順治十四年)三月丁酉,順治皇帝到歷代帝王廟親祭歷代帝王,行二跪六叩首禮。(《清世祖實錄》)

  1657年(順治十四年)十一月乙己,順治皇帝對禮部說,“祭祀關國家大典,應用樂器,尤所以感格神明,必考辨精良,始足肅將誠悃(kun)。朕觀近來各壇廟所用樂器,其中尚有敝壞,非朕祗事天地、祖宗、社稷及致敬古帝王聖賢之意。爾部即詳行察驗,應加修整者,節次開列奏請,以便內府修理換給”。此後修理歷代帝王廟所用樂器。(《清世祖實錄》)

  1660年(順治十七年)三月辛酉,禮部提出:祭祀周公向在太學,至唐顯慶間,以周公制禮作樂,功侔(mou)帝王,儒宮就享,實貶其功。順治皇帝遂定周公配享武王於帝王廟。(《清世祖實錄》)

  1660年(順治十七年)年六月,禮部議复山東道監察禦使顏如華的上疏:帝王廟創建於故明,及我朝增定金太祖、金世宗、遼太祖、元太祖、明太祖共二十一帝,皆係創業之主,不及守成賢君,但守成不乏誼主,如商之中宗、高宗、週之成王、康王,其行事見於詩書史鑒,誠為守成令主;漢之文帝,史稱其節儉愛民,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宋之仁宗、恭儉仁恕,忠厚之政,培有宋三百年基,明之孝宗,仁恭節用,任賢圖治,猶勤惕始不渝,應否入廟並祭,仰候睿裁。至從祀功臣,見今從祀者以應照舊,惟宋臣潘美,雖平南漢有功,然斜谷之敗,不能製護軍王先擅離陳家谷口,致楊業父子無援而死,宋之不能複徵契丹,實由此敗。又宋臣張浚,三命為將,而一敗於富平,關陝淪亡,再敗於淮西,酈瓊叛命,三敗於符離,而中原不可複,且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奏飛欲奪兵柄。觀史書所載,未可與韓世忠、岳飛並論,此二臣宜罷從祀。順治皇帝諭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具入廟並祭,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原未混一天下,且其行事亦不及諸帝王,不宜與祭,著停止,餘依議。按照順治皇帝諭旨,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入廟享祀,同時,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撤除,此外,在已入廟享祀的名臣中,撤除了宋臣潘美和張浚。這時,歷代帝王廟中供奉的帝王有二十五位,供奉的名臣有三十九位。(《清世祖實錄》)

  1662年(清康熙元年),議準:歷代帝王祀典,如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均係開創之主,仍應入廟並祀。至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應在各陵廟致祭。禮部遵旨將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守成七帝神牌撤出歷代帝王廟。(《清會典事例》。

  1721年(康熙六十年)四月初六,康熙皇帝對當朝大學士們說:“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輩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短長,全無公是公非。朕觀歷代帝王廟所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儒人(《清會典事例》為“諸儒”)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皆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清聖祖仁實錄》,卷二九二)。

---------------------

我國古代祭祀歷代帝王的源起和演變-歷代帝王廟 - http://goo.gl/ZDaKKf

北京歷代帝王廟四座御碑亭有哪些未解之謎? 在景德崇聖殿的兩側建有四座御碑亭。查四座碑亭碑文為:正東碑亭陽面為乾隆五十年二月《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記》滿漢合文,陰面無字;正西碑亭,乃無字碑;東南碑亭陽面為雍正十一年《御製歷代帝王廟碑》,陰面是乾隆五十年《祭歷代帝王廟禮成述事》;西南碑亭陽面為乾隆二十九年《御製重修歷代帝王廟碑》,陰面為乾隆二十九年《歷代帝王廟瞻禮詩》。從碑文紀年判斷,正東與西南兩碑亭建築時間應不早於乾隆二十九年,雍正年間可能已建成的只有正西與東南兩座碑亭,但二者並不嚴格對稱。 有點令人不解的是,當初雍正帝在殿正西側立一通無字碑的同時,又在大殿東南立了一通有字碑,他為何不按對稱的建築規制呢?乾隆帝繼位後,在東南位置上的雍正碑的陰面補刻碑文,又在西南位置上立了一通御碑。21年後乾隆帝再在大殿東側增立一通御碑。乾隆帝如此立碑是考慮四座碑的對稱嗎? 贊助商 還有一事也難以解釋:在明代北京歷代帝王廟的圖上曾繪有兩座碑亭,它表明廟內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見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時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裡去了呢? 一種推測,清碑是在已毀的明碑基址上重建的;另一種推測,其中兩個亭是明代的舊構,清碑是後來置人的。這些推測都遭到專家的質疑,一是從近期修繕勘察所得的資訊,無論碑和亭均系清代所建,未發現有明代遺蹟;二是碑體如此巨大,只能先立碑後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後立碑。 古人稱長方形的刻石為碑。早在春秋時期已有“碑”的名稱,但它屬另一種含義,即那時的碑坐落在宗廟的院落裡,當作拴供那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樁子。此外,另有一種碑是立在宮殿、廟宇前的,以它的日影來測定時間。這兩類碑石上都不刻字。到戰國時期,碑出現在墓葬中,碑的上部有圓孔,長繩的一頭系在棺材上,另一頭穿過碑上的圓孔由人手牽著,碑是下葬時使用的一種工具。殯葬結束後,有些碑仍然立在墓穴旁,久而久之,有人便在碑上鐫刻文字,追述死者的功德,這就是“樹碑立傳”的由來。東漢時墓碑流行,而且碑上刻有浮雕龍紋,更加莊嚴肅穆。之後,碑的應用不斷拓展,出現了紀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碑成了一種標誌。 贊助商 最初的石碑沒有馱,直到南北朝才出現螭首龜趺。趺就是基座,螭是龍的九子之一。明代把龜趺的頭做得似龍非龍,人稱,它也是龍的九子之一。眼下細看四座御碑的4個龜趺,它們的形象並不完全相同,這又是為什麼呢? 亭在古代有多種用途。有用在驛道上的,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也有在城門樓上的;還有用作軍事防禦的。在園林裡,亭成了停歇憑眺的建築。此外,保護水井的叫井亭,保護石刻的叫碑亭。 北京歷代帝王廟的四座御碑,按規格是很高的,所以碑亭採用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碑亭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圖案,魚鱉蝦蟹分刻於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碑首居高臨下,雄視四周。據測量,四座御碑中,體積最小的也近39噸重。 正殿東南位置上的父子碑,顯然是乾隆帝為了表示繼承父皇雍正帝的遺志,所以把自己的碑文刻在了陰面。

原文連結:http://read01.com/o34NJ.html

2016-03-30_172422  

[遊記] 北京 歷代帝王廟 @ 柔藍食單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ZDwXkj

您的姓氏係自哪位祖先?與三皇五帝有沒有關連?對多數人來講,都是饒有意思的待解之謎。 《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以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帝、舜帝這八位古帝為主線,展陳由他們衍生出來的100個姓氏,一一介紹各姓的始祖(含遠祖和先祖),門匾堂號,廳室楹聯,族姓郡望,異姓聯宗,源流播遷,歷代先賢和主要勝跡。 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 ​​心的歷代帝王廟內舉辦《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專題展覽,有助您在尋根問祖中,通過姓氏文化的相關知識,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

歷代帝王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大街131號
電話:010-66120186
網站:http://www.lddwm.com

----------------------------

歷代帝王廟的來龍去脈

許偉 吉林大學考古系原副教授,從事夏商周考古教學研究工作。1992年,按知青政策返京,歷任北京市西城區文委主任、政府副區長、區政協副主席等職。其間主持歷代帝王廟、白塔寺、李大釗故居、萬鬆老人塔等多處古建的騰退、保護與研究工作。現任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北京歷代帝王廟保護利用促進會會長、西城文史學會會長。 

2005年歷代帝王廟維修后外景 

北京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書 

維修后的歷代帝王廟大殿內景

在古都北京的皇家廟宇中,有一座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最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創建於南京(今已無存),明嘉靖皇帝再建於北京,並曾得到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位皇帝的特別關注。明清皇帝的話語權與導向性,決定著歷代帝王廟的發展走勢。我想先闡述他們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對諸帝言論的解析,闡述歷代帝王廟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明代:初創與重建

朱元璋崇祀的歷代帝王,都是統一天下的開創之主。但是,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是因為所謂的功德有愧。

考察我國歷史,帝王廟之設,遠早於明。唐天寶年間,玄宗就在京城長安為三皇、五帝、周武王、漢高祖分別建廟祭祀。但帝王廟冠以“歷代”二字,則是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創建的,起因與當時的政治局勢和民族關系有關。中國歷史上,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割據政權並不少見,而元朝更是一個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它實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視政策,漢人地位最低,漢蒙之間文化沖突不斷,終成“胡元制主”不及百年的致命軟肋。朱元璋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明朝。如何穩定大局,緩解矛盾,形成共識,中華帝系與元朝相互關系,便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朱元璋的睿智在於,他以文化祭祀為切入點,在南京創建歷代帝王廟,集中入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和元世祖忽必烈,既體現了華夏、漢民族大一統王朝開國帝王的主體地位,也認可元朝為中華正統,讓忽必烈同享崇祀,對緩解漢蒙矛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帝王形象更為生動,朱元璋把他們都塑成袞冕坐像,要求“仿太廟同堂異室之制”,按照“先祖居中,左昭右穆”的順序排列位次。即把正殿分為五室,正中一室為三皇,奉伏羲、炎帝、黃帝﹔左一室為五帝,奉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右一室為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再左室為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再右室為宋太祖、元世祖。於是,歷代帝王廟儼然成了另一座“太廟”。三皇居中,五帝與歷代開國帝王分列左右,他們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列祖列宗一樣,同享祭祀。朱元璋又選擇了一批歷代名臣,在東西配殿從祀,其中亦含元代名臣。至此正殿崇祀三皇五帝和歷代開國帝王16人,東西配殿從祀歷代名臣37人。並規定每年春秋致祭,遂成國家祀典。

歷代帝王廟於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落成,朱元璋親臨致祭。后遭遇火災重建,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竣工。這次重建,立有《敕建歷代帝王廟碑》,重點頌揚朱元璋的“重一統”“崇德報功”和“大公至正”。大意是,朱元璋崇祀的歷代帝王,都是統一天下的開創之主,即正統王朝的開國帝王,故入祀元世祖忽必烈是適宜的。但是,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是因為所謂的功德有愧,“故斥而不興”。我個人認為,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文字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還是貢獻巨大的。

朱元璋創建歷代帝王廟,意義非同小可。他第一次用廟宇祭祀的形式,彰顯了中華一統帝系的歷史傳承,也體現了對蒙元王朝的民族包容。

嘉靖皇帝採納陳棐的建議,罷祀元世祖忽必烈。歷代帝王廟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

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南京歷代帝王廟一直由太常寺負責祭祀。嘉靖皇帝在取得“大禮議”的勝利后,對禮制研究很是痴迷,厘定了不少祭典制度,改建或新建了一批皇家壇廟,新建北京歷代帝王廟,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歷代帝王廟遠在南京,不便前往親祭,而在北京祭祀歷代帝王,隻附屬於南郊之祀,也很不正規。於是決定在北京新建歷代帝王廟。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歷代帝王廟在阜成門內大街建成,當年八月,嘉靖皇帝親臨致祭。

與南京不同,北京歷代帝王廟,隻設神位不設塑像。“廟初,元世祖猶列”。但建廟時,就有翰林官姚淶上奏,請求罷祀元世祖忽必烈,結果被禮部駁回,理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賢”,且“太祖睿斷有確”,祖制不得更改。廟成之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又有禮科給事中陳棐上奏說,“元以夷亂華,不宜廟祀,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華黎等五人神主”。嘉靖帝從之,於是罷祀元世祖忽必烈,南京亦撤其像祀。歷代帝王廟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

平心而論,嘉靖皇帝再建北京歷代帝王廟,是其功﹔罷祀元世祖,是其過。他面對蒙古韃靼部的北患之擾,沒有採取化干戈為玉帛的良策,反而拿撤除元世祖君臣發泄怨氣,激化矛盾,有弊無利。乾隆皇帝批評他“置一統帝系於不問矣”。
清代:繼承與發展

順治皇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親祭歷代帝王廟,並增加幾位中原漢族皇帝入祀,撤出遼金元帝王。

同為由少數民族行使最高統治權的統一王朝,清朝與元朝不同,它的統治者深知“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佐太平”(皇太極語)的文武並重之道。即依靠武力得到統治地位之后,必須融入中華治統文化之中,才能固本強身,坐穩天下。因此,清朝前期的幾位皇帝,都極為關注歷代帝王廟。

順治皇帝6歲繼位,由睿親王多爾袞攝政,其間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善待”明朝帝王。先是以殉國之名禮葬明朝的崇禎皇帝,將崇禎神位安奉歷代帝王廟,並允百官軍民為其哭靈三日。不久,為使用明朝太廟祭祀大清先祖,將明太祖朱元璋神位從太廟移入歷代帝王廟。二是恢復了對元世祖的祭祀,並借機增加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入祀。表面上看,是因為滿洲權貴與契丹、女真、蒙古同屬北方民族,而帶有的親近感。而深層原因,則顯然是因民族身份不同,處理民族問題的角度發生了重大變化。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突然離世。順治皇帝親政后,努力學習中原漢族皇帝治國理政的經驗,尤其推崇明太祖朱元璋,親祭歷代帝王廟,“以抒景仰前徽至意”,並增加幾位中原漢族皇帝入祀,撤出新增遼金元帝王。這些做法,后來又被輔佐少年康熙的滿洲權貴所否定,多爾袞攝政時的入祀主張再次佔據了上風。

清初歷代帝王廟,具有過渡性。一是增祀明洪武帝與崇禎帝﹔二是借恢復對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之機,滿洲權貴們開始增加“偏安之國”的遼金帝王入祀。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由他一手創建的歷代帝王廟,到頭來卻成了自己神位的歸宿。

康熙認為,作為當今皇帝,我要為前代帝王說句公道話。雍正在第一時間落實了康熙遺願,使歷代帝王廟發生了空前變化。

康熙曾為中國開創了又一個強大而繁榮的盛世。他在位61年,深感在這個古老大國做皇帝之艱辛與不易。康熙在人生的最后兩年,十分關注歷代帝王廟的入祀問題,他超越了各種紛爭,為歷代帝王廟劃定了入祀底線。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他頒布諭旨,首先回答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祭祀歷代帝王之原因。康熙認為,歷史上的前代帝王,子孫后裔難覓,而今天統治天下的人,繼承的正是他們創建的功業,所以我們要崇祀歷代帝王。二是如何確定入祀標准。康熙認為,對前代帝王的評價遠未做到公平合理,致使每朝入祀不過一兩位。作為當今皇帝,他要為他們說句公道話,“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即隻要不是因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都應入廟享祀。

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康熙又提出兩點重要意見。一是對開國創業和治國守業的君臣都要重視。比如在從祀名臣中,開國元勛居多,輔佐太平的功臣很少,這極不公平。二是對亡國之君也要具體分析。比如明朝亡國,並非崇禎之過,而是壞在萬歷、泰昌、天啟三朝,故可祀崇禎,不可祀萬歷、泰昌、天啟三帝。對於康熙的這兩次聖諭,大學士們花了很長時間領會研究,最后禮部拿出了總體入祀164位帝王和79位名臣的方案,但未及上報,康熙就在當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去世。剛剛繼位的胤禛(其時尚未改元雍正)要求速辦,於是趕在年底之前,就落實到了歷代帝王廟。

可以說,康熙對為什麼要祭祀歷代帝王的理解,極為深刻、獨到。他由此確定的入祀底線,既大度包容,又不失標准,也不絕對化。可惜,康熙未能看到結果,便溘然長逝,但康熙的思想卻給后來的雍正、乾隆帝指明了方向,確定了基調。

雍正帝在第一時間落實了康熙遺願,使歷代帝王廟發生了空前變化,從過去隻崇祀少量的開國君臣到大量入祀了治國守業的君臣。雍正在位13年,5次親祭,大修廟宇,還親書了《歷代帝王廟碑》,反復論証了治國守業君臣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歷代王朝開國之后,隻有出現或繼世而生,或間世而出之英明睿智的守成之主,才能使功績重光、德教相續,呈現出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至於治國名臣,比起那些開國元勛來也毫不遜色,他們的功勞益於國家社稷,他們的品德堪為股肱重臣。

雍正帝本人,就是一位艱辛勤政的守業者,他對治國守業的重要性有切身體會。在他看來,歷代帝王廟隻崇祀開國君臣,存在重大缺失,國家的長治久安,更需要治國守業的明主良臣。雍正帝的這些闡述,是對康熙之意旨的極好發揮。

乾隆說,其實在入祀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值得效法的人,但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卻實在太多。

乾隆皇帝在位時,歷代帝王廟已歷經明洪武至清雍正,凡三百多年,有了很大發展。他還能為歷代帝王廟做些什麼呢?事實証明,乾隆的建樹與貢獻更加卓越。他從25歲繼位到75歲高齡,6次親祭、5次賦詩、4次撰寫碑文,10余次頒布諭旨,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重修歷代帝王廟,把正殿規格提高到了“乾清宮”“奉先殿”級。這項工程從乾隆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實施,離雍正上次大修,尚不過30年。乾隆特地從皇宮府庫中拿出銀兩重修,是為了在更加庄嚴壯觀的歷代帝王廟,宣揚他的祭祀思想。

二是提出“法戒論”,並作為祭祀要義。乾隆二十九年,歷代帝王廟重修告竣。乾隆皇帝第三次親祭歷代帝王廟,親書《重修歷代帝王廟碑》及《長律述事詩》,集中闡釋他的“法戒論”。主要內容是:在歷代帝王治國理政的傳統中,值得效法和引以為戒的經歷都有,歷史是一面鏡子﹔在歷代帝王安邦治國的作法中,本身就包含著效法前人的功德與力戒前人的教訓。效法與戒鑒,密不可分﹔三皇五帝的崇高功德是歷代君王效法的楷模,夏商周之間的相互戒鑒,是最經典的事例﹔歷經百世之后,比較歷朝帝王,到頭來都是一個亡國的結局,這就像房屋變成廢墟一樣可怕。祭祀歷代帝王,本意就是在無形之中得到告誡和警惕,或是學習聖主明君的成功之法。此時,乾隆帝五十有四,為政近三十年,他把“法戒論”作為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乾隆主政、治學與廟祭緊密結合的真知灼見。

乾隆帝步入晚年后,深感時不我與,多次強調戒鑒和警惕的迫切性。他在65歲后三次親祭歷代帝王廟。在他撰寫的詩文中,更加直白地袒露了自己的內心感受。他說,其實在入祀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值得效法的人,但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卻實在太多。他在祭祀儀式上,想到的是令人恐懼的帝王興衰史﹔身雖已在回宮途中,心卻仍流連於帝王廟內,故而久久不能平靜。大清子孫要想成為萬世無疆的庇護者,就要知道敬畏,千萬小心根基的穩固,真正做到戒鑒與警惕。這是他不忍心說,但又不忍心不說,而不得不說的話。可見乾隆心裡很明白,所謂歷代帝王,就是帝王興衰和改朝換代積累的結果,他從這裡,已經多少感受到了居安思危的緊迫性。

三是把“中華統緒不絕如線”作為入祀帝王的最高准則。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乾隆帝在閱覽《大清通禮》時,發現當年的儒臣們未能體仰康熙旨意,入祀帝王主要是正統王朝的創守之君,在“偏安之國”中卻隻有遼金帝王,這明顯違背了康熙本意。為了糾正這種偏差,乾隆專門發出一道諭旨。他用“中華統緒不絕如線”這八個字,概括了中華統序(緒)的最大特點,即中華的治統序列就像一條沒有中斷的線,傳承有序、一以貫之。乾隆所說的中華統序,就是指中華帝系。他認為,在中華帝王譜系中,應該包括正統王朝和“偏安之國”的兩種帝王﹔而在“偏安之國”中,也絕非隻有遼金帝王。乾隆舉例說,從漢昭烈帝劉備(乾隆以劉備為東漢正統,曹操屬擯棄之列)到唐高祖李淵統一中國,時間相隔300余年,其間常有英明強悍的帝王和節省勤儉的君主出現。比如北魏雄踞黃河以北,地廣勢強。道武帝、太武帝經常思考為政的道理,尊儒重佛,興學重教,養育人才,大修水利,怎能把他們放在一邊不管不問?再比如,五代的50余年間,后周的世宗柴榮就是一位賢能的君主,這樣的人,不酌量入祀,怎能讓千秋公論服氣?此外,乾隆還仿效康熙帝作法,認為東漢的桓、靈二帝對漢獻帝的亡國負有重責應撤出罷祀。唐憲宗的被害和金哀宗的亡國並不是他們由於無道失德造成的,應予正名,准予入祀。

乾隆五十年春,乾隆皇帝第六次親祭歷代帝王廟,正式增加了東晉、南北朝、唐、五代、金等25位帝王入祀,撤出了東漢的桓、靈二帝。至此,歷代帝王廟入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達188位(包括乾隆元年入祀的明建文帝),除那些昏黯之君外,基本體現了“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帝系傳承。親祭當天,乾隆駐蹕圓明園,又寫了一篇《祭歷代帝王廟禮成恭記》,重申他四十九諭旨中的思想,要求再建兩座御碑,一座鐫刻他的《禮成恭記》,另一座設為無字碑。無字碑的可能寓意是我已經為歷代帝王廟畫上了句號,無需后人再作評論。乾隆之后,國勢漸衰,廟祀不振,隻在西跨院修建了一座關帝廟,加上東西配殿從祀的79位名臣,剛好80位,為歷代帝王廟增添了新的內涵。
當代:溫情與敬意

作為歷代帝王廟修復工程的親力親為者,我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帝王廟這處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得到永續的保護。

六位明清皇帝主導的歷代帝王廟的演進歷程,既相對獨立又前后關聯,形成了歷代帝王廟的價值體系鏈條,我認為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尊崇中華統序的一脈相傳。中華文明已有五千年未曾中斷的歷史,古代中國大體經歷了以三皇五帝為傳說的古國時代、以夏商周為代表的王國時代和從秦漢至明清的帝國時代,形成了從三皇五帝到歷代帝王一脈相傳的中華統序。明清皇帝既是中華統序中的一環,也是其承繼者與回望者。歷代帝王廟就是他們尊崇中華統序,認知一脈相傳的標志與象征。

明太祖朱元璋“重一統”,入祀的三皇五帝被視為華夏之首,歷代帝王都是大一統時期的開國帝王,把元世祖列入其中,是朱元璋對中華統序延續至元朝的正式認可。清康熙、雍正皇帝針對隻入祀開國帝王的不足,又增祀了治國守業的帝王,開啟了創守之君共享崇祀的新局面。乾隆皇帝從“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高度,認為中華帝系既要有正統王朝的創守之君,也要有割據時期“偏安之國”的帝王入祀。他解釋說,自遠古至本朝約有4500余年,其間正統的與偏安的交替存亡,都和當時的天命所歸和人心所向有關,歷代帝王廟不可不問,必須公平對待。他批評了順治初年隻入祀遼金帝王是狹隘的偏向,自己又選擇了另外一些“偏安之國”的杰出帝王入祀,終使歷代帝王廟成為體現“中華統緒不絕如線”的標志與象征。

中華統序的一脈相傳,本來是歷史的自我存在,但把它升華為文化的自覺尊崇,並體現在歷代帝王廟之中,頗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這樣一座廟宇,表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具歷史意識的文化民族。

第二,尊重中華統序的一體多元。中華統序自古以來就是以華夏、漢民族帝王為主體,包括北方民族帝王和由姻親關系融合而成的“混血帝王”共同構成的帝王譜系。歷代帝王廟入祀的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中,既有大量華夏、漢民族帝王,也有北魏拓跋鮮卑族、遼國契丹族、金國女真族、元朝蒙古族等北方民族帝王,還有不少由漢胡融合或胡漢融合而成的“混血帝王”。歷代帝王廟都平等入祀。在建廟之初,漢族皇帝朱元璋入祀了蒙古族皇帝忽必烈,在廟祀鼎盛時,滿族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不把自己當外人,自覺融入到了中華統序之中,就是最好的証明。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歷代帝王廟是在中國帝制時代走到最后兩站時出現的,清朝皇帝把明朝帝王接續進了歷代帝王廟,但清帝遜位后,帝制就此終結,清朝帝王便再無機緣入祀歷代帝王廟。

第三,入祀帝王有選擇,祭祀要義有明示。歷代帝王有明君、庸君,昏君、暴君之分。對此,歷代帝王廟有明確的選擇。朱元璋在建廟之初,入祀的都是大一統時期的歷代開國帝王,卻沒有入祀秦始皇、晉武帝和隋文帝,理由是他們的功德有愧,“故斥而不興”,以后,他們也一直被排除在歷代帝王廟之外。康熙晚年,更是明確限定,那些因暴虐無道、荒淫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昏暗之君,不得入祀。相反,如果不是因為無道失德而被殺或亡國的帝王,可准予祀。但對那些在亡國之前就招致了亡國災禍的“根源帝王”是不能混入帝王廟,濫叼廟食的,已經入祀者,也要清除出去。

康熙的入祀底線,雖然排除了最差帝王,但入祀者也不全是最佳帝王。乾隆后來解釋說,如果糾纏在正面標准的選擇上,就會惹起朝廷和學界的紛爭不斷。面對這種局面,乾隆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明確提出了歷代帝王廟的祭祀要義是“法戒論”,即對入祀帝王也不要盲目崇拜,因為在他們身上,值得效法的成功之道和引以為戒的失誤教訓都有,祭祀歷代帝王的本意,就是在無形之中獲得這種感悟和啟示。從歷史角度觀之,帝王作為國家最高治權行使者,同時也是文化傳承第一責任人。歷代帝王廟所體現出的傳統不絕如線,文化一以貫之,便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生動例証。

第四,褒揚從祀名臣的歷史功德。在中華統序中還有一個重要群體,就是歷代的功臣名將,歷代帝王的宏圖大業,都要靠他們的忠誠、智慧、謀略和勇敢去實現。“忠君禮臣”,便成為古代君臣關系的最高境界,也已體現在廟宇祭祀之中。歷代帝王廟正殿,主祀三皇五帝和歷代帝王﹔在東西配殿,從祀歷代名臣。他們或是開國元勛,或為治國良臣,都享有平等崇祀之禮遇。雍正帝把他們的非凡才能,比喻成山川靈氣之所聚,贊譽其功勞益於國家社稷,品德堪為股肱重臣。這裡順便提一下,雍正很信服《論語》中的一句話:為君難,為臣不易。若深知這個道理,就不會再說一言而興邦了。這表明雍正帝對“君臣共治天下、兩者不可或缺”理念的信服與尊重。

第五,見証了中國建筑的歷史輝煌。歷代帝王廟,集明清兩代建筑精華於一身,見証了中國建筑文化的歷史輝煌。景德崇聖大殿,是全廟的經典建筑,明嘉靖帝建廟時,就使用了珍貴的金絲楠木立柱,今天已是絕世之作。乾隆帝把殿頂更換為純黃色琉璃瓦,施用金龍合璽彩畫,把規格提高到“乾清宮”“奉先殿”級,顯得更加豪華而凝重。雍正、乾隆帝的四座御碑,分列在大殿兩側,東西配殿烘托著主體大殿,更是氣勢恢弘,蔚為壯觀。整座廟宇高低錯落有致,前后層次分明,處處顯示著皇家廟宇的風范。當年廟前街建有兩座景德街牌樓,均為明代原構,異常精美。如今在首都博物館大廳復建了其中一座,歷代帝王廟當年的皇家氣派可見一斑。

今天歷代帝王廟,已是一座“絕版廟宇”,也是碩果僅存的唯一集以三皇五帝為代表的歷代帝王於一體的歷史紀念場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它的保護工作,是在經歷了百年滄桑、滿目瘡痍之后才實現了重大突破。民國初年祭典廢除,廟改作他用,最后的使用單位是北京159中學。從2000年底到2004年春,北京市和西城區政府實施了歷代帝王廟文物保護工程,包括搬遷學校、修繕廟宇、恢復陳設,舉辦展覽,實現了對外開放。作為這項工程的親力親為者,我堅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帝王廟這處珍貴文化遺產必將得到永續的保護。

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帝制湮滅,走向共和,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作為后人,我們理應對先哲前賢懷有溫情與敬意,更有責任反思歷史,有所效法,有所儆戒。7

001xGcpgzy6Viv4ZZ7E46&amp;690001xGcpgzy6Viv2XPJk2e&amp;690001xGcpgzy6Viv2SzJu20&amp;690001xGcpgzy6Viv2Mhtf19&amp;690001xGcpgzy6Viv2LmNJ2b&amp;690001xGcpgzy6Viv2HZdi14&amp;690001xGcpgzy6Viv2qFD086&amp;690001xGcpgzy6Viv2CLZa9c&amp;690001xGcpgzy6Viv2w25Pb1&amp;690001xGcpgzy6Viv2lrHn85&amp;690001xGcpgzy6Viv2mJte58&amp;690001xGcpgzy6Viv2jnCJ65&amp;690001xGcpgzy6Viv21H5Y56&amp;690001xGcpgzy6Viv2ueRq78&amp;690001xGcpgzy6Viv2c7YKb2&amp;690001xGcpgzy6Viv26r8C92&amp;690001xGcpgzy6Viv2xxcaae&amp;690  

----------------------------------------------

------------------------------

2016年09月03日11:53 
總統蔡英文今主持上任以來第一次秋祭典禮,向國民革命烈士靈位上香、獻花後恭讀祭文,祭文內文提及「政黨輪替」,引人注目。祭文執筆者則是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從2009年開始幫忙寫內政部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總統府也請賴幫忙寫春秋兩祭的祭文。(林修卉/台北報導)
以下是祭文全文:
秋聲曠遠,雅樂清玄;仁心義氣,沛盛無邊。
元勳革命,勇往直前;國英奉獻,任重身先。
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
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
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堂堂文武,亹亹俊賢;敬誠憂患,夕惕朝乾。
經營擘劃,損益針砭;蒸蒸晉日,懋懋豐年。
市廛鄉野,海角山巔;繁榮樂利,柢固磐堅。
厚生正德,道濟萬千;孚弘顯應,惠祐昭緜。

2016年09月03日10:53 
今天是九三軍人節!「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今上午9時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也是她上任以來第一次主持秋祭典禮。蔡總統向國民革命烈士的靈位上香、獻花後,恭讀祭文,而祭文中特別提到「政權輪替」。
祭文提及,「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在恭讀祭文後,蔡總統率同陪祭、與祭人員行三鞠躬禮,典禮莊嚴隆重;典禮後,總統並向烈士遺族代表慰問致意。今日與祭人員包括中央與地方文武官員、三軍部隊、警察、消防及遺族代表等。(林修卉/台北報導)

2016年09月03日21:45 
「中樞秋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今上午在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總統蔡英文親臨主祭,並恭讀祭文,祭文特別提到「政權輪替」,引起注目。祭文執筆者是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從2009年開始幫忙寫內政部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總統府也請賴幫忙寫春秋兩祭的祭文。賴貴三今晚以電郵向《蘋果》表示,「受命代撰總統秋祭忠烈文稿,已歷多年純關文化教育,並無任何政治考量」,因每年新撰祭文或總統改選,他都會因應情勢擬撰。
祭文提及,「神州血淚,寶島瑚璉;三軍百姓,追步比肩。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
賴貴三指出,「神州血淚」,指民國創建之前,以至民國38年國府遷台以來,歷次國民革命與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與國共戰爭犧牲之軍民血淚;「寶島瑚璉」,瑚璉皆為美玉以代指國士,意指台灣英才俊賢為民族、國家與社會,所奉獻的心血結晶。
至於「政權輪替,時代變遷」二句,賴貴三說,這是指國民黨與民進黨在民主台灣的三次政權輪替事實,以及揭示時代變遷下,政治人物所應具備之主體性與創造性,方能與人民同心協力,永續經營生生不息。
賴貴三表示,「自由綠地,民主藍天」,意指台灣已經在全民努力之下,成為自由民主的燈塔,綠地藍天可以有想像空間,但他純粹只是以綠地形容自由的欣欣氣象,以藍天形容民主的浩浩境界。(林修卉/台北報導)

賴貴三_百度百科 - http://goo.gl/hAOovK

碩士後研究札記: 賴貴三老師專訪 - yam天空部落 - http://goo.gl/U1iCKr

賴貴三文學素養深厚,重考師大時,國文作文成績接近滿分,大概破了大學聯考的紀錄。這幾年,他利用課餘時間,收集了賴氏宗族的史料,編著成冊,並委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這本「潁川堂賴氏歷代族譜」的問世,也讓他成了六堆有史以來,第一個最年輕的族譜著作者。客家文化 - 六堆風雲 - http://goo.gl/mCjn35

師大國文系教授賴貴三出生於屏東縣佳冬鄉純客家村─豐隆村(武丁潭莊)

圖片搜尋結果

「政權輪替」列入秋祭文 洪秀柱:先烈會生氣

總統蔡英文昨於台北市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主持上任以來第一次「秋祭典禮」。(中央社)

2016-09-04  11: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昨天九三軍人節,總統蔡英文於圓山忠烈祠主持就任以來首度秋祭典禮,祭文並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不過,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今天受訪時相當不認同這種做法,甚至直言,「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

  • 蔡總統祭文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蔡總統祭文特別將「政權輪替」列入,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先烈會很生氣」。(資料照,記者黃耀徵攝)

蔡總統昨天在向國民革命烈士靈位上香、獻花後由忠烈祠人員恭讀祭文,祭文提及「守成不易,創業惟艱;緬懷忠烈,志貫情牽。政權輪替,時代變遷;自由綠地,民主藍天」,將「政權輪替」列入祭文中。

總統府表示,這次祭文作者是師大國文系賴貴三教授,民國98年開始幫忙撰寫遙祭黃陵的祭文,之後春秋兩季,總統府在這幾年都是委由他來執筆。

不過,把「政黨輪替」放入祭告文中,引發國民黨主席洪秀柱不滿,今受訪時表示:「先烈如果知道她這樣的作為會很生氣」。

----------------------------

北京 歷代帝王廟古建築(攝影圖集)

北京 歷代帝王廟古建築(攝影圖集) - 每日頭條 - https://goo.gl/qrS6p3

5dd0003a578e482f253  

2016-05-11 由 旺秀多吉 發表于 歷史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才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餘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周、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景德崇聖殿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 其中,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歷代帝王廟中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故宮、天壇、孔廟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它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omqbqm.html


 

歷代帝王廟 | 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 閱讀屋 - https://goo.gl/Jh8lL0

imageimage (1)image (2)  

----------------------------

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

位於阜成門內大街的歷代帝王廟也是明清兩朝祭祀禮儀性建築之一,但建造年代比社稷壇、天壇、太廟等都要晚得多。朱棣遷都北京後,對歷代帝王的祭祀或在南京進行,或在紫禁城文華殿進行,直到嘉靖九年才開始在原先的保安寺舊址興建歷代帝王廟。

因為是皇家祭祀禮儀性建築,所以歷代帝王廟的規制是很高的,沿著中軸線從南往北分佈著影壁、廟門、景德門、景德崇聖殿、祭器庫,正殿兩側還有四座御碑亭和東西配殿。

歷代帝王廟

其中景德崇聖殿是歷代帝王廟的主體建築,所以是最高規格的,座落在高大的台基上,重簷廡殿頂,覆黃琉璃瓦,面寬九間,進深五間,殿內立有60根楠木柱子。

景德崇聖殿得名於“景仰德政,崇尚聖賢”,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週、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在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而關羽是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大殿兩側有四座御碑亭,都是黃琉璃瓦重簷歇山頂建築。其中兩座碑亭內立著雍正和乾隆的御碑,碑下龜趺古樸雄渾。

在廟的東南部建有神廚、神庫、宰牲亭、井亭等一批建築,另有鐘樓一座。

    民國後祭祀停止,解放後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學使用,後改名為北京一五九中學。前些年學校遷出,修復後對外開放。

雖然做了幾十年的校園,但好在學校對歷代帝王廟的建築保存還是很完好的。看到介紹說,歷代帝王廟在建築上是很有價值的,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乾隆時期的。像故宮、天壇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永樂年間,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並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文物價值很高。

有意思的是,歷代帝王廟在修復時專門留下了一部分明清時期的彩畫沒有重繪,其中景德門天花板上留下的一片明嘉靖始建時期的彩畫,色彩已經褪盡,雖然沒有新繪的彩畫色澤鮮豔,但畢竟是幾百年前的原物。在古建修復中,這種做法值得贊一個。

參觀歷代帝王廟,更大的收穫在於對古代的祭祀文化多了些了解。

對三皇五帝的祭祀一直是我國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熙則下諭旨:“朕觀歷代帝王廟所崇祀者,每朝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皆因書生妄論而定,甚未允當。況前代帝王曾為天下主,後世之人俱分屬其臣子,而可輕肆議論、定其崇祀與不崇祀乎?今宋、明儒人尚以其宜附孔廟奏請,前代帝王,皆無後裔,後之君天下者,繼其統緒,即當崇其祀典。朕君臨宇內,不得不為前人言也。朕意以為,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到了乾隆,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最後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

歷代帝王廟裡的遊人很少,在北京眾多皇家祭祀建築中,算是很冷清的一個。不過在景德崇聖殿裡看到一群台灣人,虔誠地跪拜祭祀,大概海外華人來得比較多。

001c26zWgy6JrgBJB3t93&amp;690001c26zWgy6JrgqUInj75&amp;690001c26zWgy6JrgOz19y9c&amp;690001c26zWgy6Jrh9xckdbd&amp;690001c26zWgy6JricP8tQ82&amp;690


北京歷代帝王廟兩次險遭偷竊

 2016-05-29 13:44:01

國家文物局日前通報2015年度文物行政執法與安全監管工作情況,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全案件中,北京地區有一件。據通報,2015年9月,有盜竊團伙兩次到西城區歷代帝王廟實施盜竊,因於發現及時,犯罪分子逃走,盜竊未遂。目前,歷代帝王廟已報案,由西城公安分局福綏境派出所調查處理。歷代帝王廟加強了安全措施,目前案件仍在進一步調查中。

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位於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歷代帝王廟都非常重視。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把廟中沒有涉及的朝代,也選出皇帝入祀。乾隆幾經調整,最後才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餘年間,在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

歷代帝王廟中景德崇聖殿、景德門、東西配殿的主要構件都是明代遺留下來的,而壁畫、琉璃瓦等多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故宮、天壇、孔廟等建築雖然都是始建於明代,但留存的明代構件不多,像歷代帝王廟這樣保留了大量明代原構件的極為少見。它是中國古建築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

歷代帝王廟大殿中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兩周、強漢盛唐、五代十國、金宋元明等歷朝歷代的185位帝王牌位。景德崇聖殿東西兩側的配殿中,還祭祀著伯夷、姜尚、蕭何、諸葛亮、房玄齡、范仲淹、岳飛、文天祥等79位歷代賢相名將的牌位。 其中,關羽單獨建廟,成為奇特的廟中廟。

附錄:

「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這則順口溜許多老北京人都耳熟能詳,其中描述的這個不同尋常之處,正是筆者探訪的一處北京知名歷史景點——歷代帝王廟。

歷代帝王廟管理處主任王潔介紹說:「廟在古代並非專指宗教建築,也指祭祀建築。古人祭祖的場所則稱為廟或祠,歷代帝王廟不是宗教場所,它供奉的祭祀對象是中國歷代帝王和功臣名將。」

帝王宗廟 皇家祭祀

在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路上,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影壁,影壁古樸莊重,通體朱紅,基座為磚砌的須彌座,四棱都由綠琉璃筒瓦包嵌,每處細節仿佛都在告訴人們,這裡是一處高規格的皇家建築。

影壁的正北是歷代帝王廟正門。在廟門和影壁之間以前有三座漢白玉欄杆的石橋,出入廟門必經此橋,這三座橋是旱橋,橋下並沒有水,順口溜里的「有橋沒有水」正是描述廟門口曾令人稱奇的景象。

廟門的兩側立著下馬碑,上面用漢、滿、蒙、回、藏和托忒6種文字鑄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但這兩塊石碑沒有龜趺,因此順口溜里說「有碑沒有馱」

走入廟門,視野開闊了起來,這是歷代帝王廟的第一進院落,院內松柏高挺,放眼望去,布局井然有序,但與傳統的對稱式院不同,院落東邊有鐘樓,西邊卻缺了鼓樓。原來,按照寢制,在帝王的陵寢幾乎都不設鼓樓,寓意「永生」,於是有了「有鐘沒有鼓」一說。

穿過景德門,在歷代帝王廟最大的院落里,一座氣勢恢宏的建築映入眼帘,這便是供奉歷代帝王牌位之處同時也是歷代帝王廟的核心——景德崇聖殿

殿內共分七龕供奉了188位中國歷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龕的是伏羲、黃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龕中,供奉了從五帝至明代的185位帝王的牌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配殿里按編年順序祭祀著姜尚、諸葛亮、岳飛、文天祥等79位耳熟能詳的歷代功臣名將沒有佛像的景德崇聖殿印證了順口溜里的「有廟沒有佛」

「景德崇聖殿的等級規格與故宮乾清宮相同,這裡鋪設著專門為皇家燒制的地磚,俗稱『金磚』。無論在形制上,還是在柱、梁、瓦、彩畫等各對象上,景德崇聖殿都顯示出皇家建築的尊貴與氣派,屬最高規制。」王潔說。

祭拜不斷 追思先祖

如今,歷代帝王廟內常設歷代帝王廟原狀陳列展、功在社稷 德協股肱——歷代帝王廟從祀名臣展、悲壯人生千古神聖(關公文化展)、三皇五帝與百家姓展。這些展覽吸引了許多海內外遊客前來追思古人、敬仰先賢。

在東側配殿的留言薄上,一名89歲的台灣遊客深情地寫道:「居台50年後再次來北京,中華歷史寶殿大開眼界,分外感到祖國之強大……」

從2004年開始,在北京市旅遊局的支持下,歷代帝王廟多次舉辦華人祭祖活動,並結合瞻國史、品國宴、看國戲等活動,使歷代帝王廟在凝聚海內外華人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尋根問祖是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海外華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中華文化的一種認同。」王潔說「歷代帝王廟會不斷挖掘自身的文化內涵,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

中華統緒 絕不斷線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流傳著許多明君賢臣流芳千古的故事,有明君,才有了光武中興、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國泰民安的時期,亦有賢臣名將如千秋鏡鑒的魏徵、扶棺諫君的海瑞、精忠報國的岳飛等。他們的嘉言懿行仍值得後世借鑑與學習。

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歷代帝王廟已走過486個年頭。

「作為當時全國唯一的歷代帝王祭祀場所,從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間,歷代帝王廟共舉行過662次祭祀大典。歷代帝王廟的政治地位與明清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太廟以及祭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歷代帝王廟業務部工作人員李春蓮介紹說。

最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順治皇帝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康熙曾經留下諭旨:除了因無道被殺和亡國之君外,所有曾經在位的歷代皇帝,廟中均應為其立牌位。後經乾隆皇帝多次調整,最終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

乾隆皇帝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雖然朝代更替,但各個民族同屬中華民族,無論身處何方,海內外華人都是炎黃子孫,我們的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而是相互融合與發展。

歷代帝王廟中還有一處奇特的廟中廟,這就是於清代增建的關帝廟,專用於祭祀關羽。專家認為:被稱為「武聖」的關羽歷來被官民共同奉為保護神。在歷代帝王廟建築群里,單獨建關帝廟,是想藉助忠義仁勇的關帝來鎮惡辟邪,起到護衛的功能。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6DE38.html

--------------

歷代帝王廟
清史所組織學生赴歷代帝王廟參觀學習
經歷代帝王廟管理處邀請,在清史所老師的協調下,6月14日上午,清風學社組織清史所學生及部分非清史專業研究生、本科生共30餘人前往歷代帝王廟進行了參觀學習。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歷代皇帝的地方,其政治地位與太廟和孔廟相齊,合稱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廟宇。其地位於“皇城之西,阜成門內”(清文獻通考),即現在的阜成門內大街旁。
通過參觀學習,收穫不少。一是明時,遼金兩朝皇帝未曾祭享歷代帝王廟。順治二年,禮部認為“當日宋之天下,遼、金分統南北之天下也,帝王廟祀似不得遺”(清文獻通考),將遼、金部分皇帝列入帝王廟,並增祀了元世祖以上部分皇帝。二是抬高崇禎帝,貶萬曆帝和天啟帝。康熙認為“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啟三朝”(清文獻通考),認為崇禎雖然勵精圖治,但勢已難為,故崇禎雖為亡國之君,但依然被列入帝王廟,而萬曆、天啟因其與後金、清為敵,未列入帝王廟祭享。三是部分配享的名臣,例如統兵滅北宋的完顏宗翰和抗擊金軍的岳飛,二者雖然對立,但皆被清帝配享帝王廟,體現了清帝的歷史觀。四是帝王廟內缺秦、隋二朝皇帝。皇帝之稱源自秦始皇,但其並未被列入帝王廟,令人思索;隋朝結束了南北朝長期的分裂,但隋文帝也未列入帝王廟,有待研究。五是帝王廟內特設關公廟,明清兩朝皇帝不斷抬高關羽地位,體現了他們對忠義精神的欣賞和所推崇的價值觀。六是帝王廟內祭享的皇帝,上到三皇五帝,下到遼、金、元、明諸帝,清帝認為自身為中華帝統的延續,認為遼、金、元都是中華統緒的一個環節,即認為漢人朝代和非漢人朝代,都是中華歷史的一部分。乾隆帝在形容五代時皇帝時曾說:“五代如朱溫以及郭威,或起自冦竊,或身為叛臣,五十餘年,更易數姓,中華統緒,不絕如線。”認為歷史上雖常改朝換代,但中華統緒未曾斷絕。
通過祥聽講解和實地查看,加深了同學對清史特別是清帝對歷代諸帝評價和認同的了解,增進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同學之間的溝通。參觀完時,管理處還向每位參觀者贈送了《宮苑· 壇廟· 王府》書籍。
清史所組織學生赴歷代帝王廟參觀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 https://goo.gl/PHW048
99%的北京人不知道的10处北京秘境,人少景美还省钱!-微众圈 - https://goo.gl/QVTazE
--------------------------------
不供奉神佛的廟——歷代帝王廟
2016-05-18 由 鳳麒兒遊記 發表于 文化
歷代帝王廟 中國地質博物館位於阜成門內大街,兩個景點相距400米左右。
附近還有廣濟寺,白塔寺、琉璃廠。幾公里以外是故宮、天安門、中山公園等等。是個古遺蹟密集的地段。
歷代帝王廟,雖稱為廟,卻無神佛。
因為這是明清兩代皇帝,拜祭歷代帝王及功臣良將的地方。現在已有470多年歷史了。
帝王廟從唐朝時就有,但被冠以「歷代」則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的,最早建於南京,後遷都北京,現已不存。嘉靖皇帝覺得每年春秋拜祭不易,遂在北京重建歷代帝王廟,並取消了畫像只要牌位。
歷代帝王廟現存的並不大,而且建築多處在戰亂年間毀壞,現看到的是2000年重修修繕的了。
進門後會有一張地圖,描畫的很是清楚。
最重要的就是這主殿——景德崇聖殿。
在此殿內供奉著 從三皇五帝,一直到明朝崇禎皇帝。共188位帝王牌位。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后羿等神話算起是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是45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算起約為2200年。——百度百科
這麼久遠歷史,自然不止188位帝王。所以能入祀進這歷代帝王廟,也是有嚴格規定的。
朱元璋時期只有18位,到乾隆事情才定下這188位。
因暴虐無道、荒淫失德而被殺和亡國的不能入祀。或是因為他在政時為亡國埋下了禍根也不能被拜祭。
而如秦始皇、曹操和楊堅也不再其中,理由是他們功德有愧,「故斥而不興」,一直被排除在外。
而因清朝為最後一個帝制,新中國當然也不會為他們立牌位,所以也未能入廟。
內部其實不讓拍照,我們偷偷掃了一張,在這懺悔下。
頭頂壁畫仍然清晰可辨,據說這些柱子也都是金絲楠木。
乾隆曾說,其實入祀的歷代帝王中,沒有幾個值得效法的人,但值得引以為戒的人和事卻實在太多。
但這些帝王就像是一條從不曾斷掉的線,將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延續至今。
「中華統緒,絕不斷線」——乾隆
在景德崇聖殿兩側還有四座碑亭,我琢磨著這是不是民間說的王八馱石碑啊。
碑上記載著歷代帝王廟的歷史,其中有一塊無字碑,據說是乾隆所立「從我這裡畫上句號,無需再評?」
光有君王,也得有良臣輔佐。
所以在東西配殿,從祀有79位名臣。不過不是牌位,而是每個名臣畫像下面都有一個電子屏,有其生辰、事跡、功德等。這裡明確說可以拍照
中間還有一些代表各個時代的古董,不過都是仿品。
歷代帝王廟中還有一個廟中廟,就是關帝廟
關羽地位很特殊,佛道儒都對他倍加推崇。
佛教稱之為「伽藍菩薩」,道教奉為「武聖帝」,儒教則是「關聖帝」
百姓也把他(財神)請入家中。
如果把關羽也按臣成名將身份供奉在東西配殿待遇顯低,若按帝王身份請入主殿又不夠資格。所以才在西跨院單獨建了關帝廟,與東西配殿名臣合計共80位。
東跨院還有一個百家姓展,尋根覓祖,看看我們的姓氏源出何方,有多少年歷史,有多少位先賢。
展廳內不讓拍照,而且可以找到的姓氏不多,還不如網上介紹清楚。
百家姓展覽姓氏目錄給大家看:
系自炎帝:姜、呂、丁、高、許、盧、謝、崔、龔
系自黃帝: 任、張、王、周、吳、鄭、楊、郭、賈、蔣、蔡、毛、薛、韓、何、於、邵、魏、康、馮、吉、汪、余
系自少昊: 金、秦、趙、馬、梁、徐、黃、江、李
系自顓頊: 祝、曹、朱、董、陸、潘、溫、蘇、顧、嚴、費、楚、夏、曾、白、羅、龍、莊、熊、葉、彭、錢、沈
系自帝嚳: 湯、宋、蕭、孔、戴、林、武、鄧、傅
系自堯帝: 伊、祁、陶、唐、劉、杜、范、房、紅
系自舜帝: 姚、虞、陳、胡、田、袁、鄒、甄、孫
歷代帝王廟
遊玩時間:一年四季,遊覽一小時足矣
適合人群:
做為遊玩點,會覺無趣。學習歷史又嫌簡單。沒事來遛彎還行,或可帶孩子普及下歷史知識。
售票口掛有兩塊小牌子:西城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北京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基地
歷代帝王廟網址:http://www.lddwm.com
想了解入祀的188位帝王和80位功臣,可以參考官方網站。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bx39z9.html
---------------------
历代帝王庙-晨渊-搜狐博客!!! - https://goo.gl/IZIR5X

images (17)images (18)20150614215721552155image (10)52c0008839c327429d45b1000031768b99da7e52f00088993e7dfa74953000088a08c1ae06e353000088a4e6eaf3a16u3269315_13f2b86f414g2_blogu3269315_13f2b8650a8g85_blogu3269315_13f2b863238g85_blogu3269315_13f2b864712g2_blog (1)u3269315_13f2b872906g2_blog52d0008868a05406dfc52f00088a2c7b6f37ed52c000884138f8f465252f000889cac293eea0  


若論將帝皇心術發揮到極致之人,一定非明世宗嘉靖皇帝莫屬。縱然三十年不上朝,朝中大權仍牢牢緊握於手中。臣民之間大小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奸臣忠臣於他眼中皆不過是一隻棋子,重用之時便恩逾常格,無利用價值之時便棄之不理。為君者,最不願見到的是大臣互相傾軋,最樂於見到是大臣勢成水火,從而相互制衡,不讓一家之言獨大,影響皇權。聰明如夏言,奸詐如嚴嵩,在嘉靖帝眼中只是傀儡,可用則用之,無用則殺之。恩義情誼於皇權之前,一文不值。

177565102_10225554457392979_2947199051433234747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