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掛零事件看到了什麼?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 https://bit.ly/3L6V5u0
不同於追求普遍規律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探究的是人的主體性。研究者需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對象留下的材料產生共鳴,才能達到主客合一的客觀精神。因此,人文科學的價值來自於與研究者身處的當代社會對話的過程。因為它涉及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所以自然科學無法替代。當社會不再尊重人文科學時,人將失去其價值,也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文:張哲維
近日,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報到人數掛零事件,意外引發了各界廣泛關注。原本只是系所在招生技術上的失誤,因校方回應不當和媒體刻意渲染,讓輿論焦點轉向生成式AI對人文科學生存的威脅。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了解人文科學的目的與自然科學的不同之處,才能看出問題的端倪。
不同於追求普遍規律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探究的是人的主體性。研究者需透過自身經驗與研究對象留下的材料產生共鳴,才能達到主客合一的客觀精神。因此,人文科學的價值來自於與研究者身處的當代社會對話的過程。因為它涉及人的內在價值和意義的探索,所以自然科學無法替代。當社會不再尊重人文科學時,人將失去其價值,也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義。
因此,人文科學的使命在於與當代社會不斷對話。
成大歷史系的社會連結很圓熟又在地
筆者是剛入職成大歷史系不滿一年的新進教師,對系上同事們相互合作、認真教學的態度深感敬佩。為了趕上同事的步伐,筆者也努力直面AI的挑戰,開設相關課程。從成大歷史系近年來開設的多元課程中可以看出,老師們積極與時俱進,呼應社會需求。
從提倡知識開放的維基百科、醫療與照護史學、與台南市博物館群的合作、歷史文物館的空間再造,歷史公演、二十而立、迴聲社造……,不勝枚舉。這些努力不僅學界有目共睹,且與台南在地文化緊密結合,此特色是北部學校無法比擬的。我們擁有不亞於其他學校的特色,無奈高等教育長期重北輕南的結果,造就了學生和家長內心難以消除的偏見。
從本質上看,人文科學本身就是跨領域的,它在不同領域間架起「以人為本」的橋梁,促進多元視角的理解和跨文化的融合。歷史系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獨立思辨、勇於負責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更在面對事物時勇於求真、面對他人時勇於求善、面對自己時勇於求美。許多時候,反而是筆者從學生身上學到更多。
相反的,擅長數理的人容易陷入邏輯自洽的陷阱,忽視溝通的重要性。在這個講求分工合作的社會裡,有效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必要方式。多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培育了許多優秀的理工專業人才,公司很容易招募到相應的人才,但始終缺乏了解人性、善於溝通和整合團隊的人才,而這正是歷史系學生的專長。
事件凸顯的就是人文不備的漏洞
造成這次風波的主要原因是「校方回應不當」和「媒體刻意渲染」,這反而提醒我們,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缺乏人文素養將會導致人們為了短視近利的目標,而「被工具所奴役」。原本應該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公共討論,卻被錯誤的認知捲入無止盡的謾罵之中。
這些討論並非基於「掛零事件」的本質原因,讓輿論落入肆意貶低人文素養價值的窠臼中。不重視人文素養的社會,又將如何迎接AI時代的來臨?
在這個科技主導的時代,人們基於自身需要創造了許多人造之物。如果我們不保有人文素養,為了私欲濫用科技,不僅會導致許多倫理問題,更會被人造之物所奴役。如此下去,我們都將成為AI的奴隸。不要忘記,歷史上那個普遍相信科學萬能的時代,造就了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第三帝國。也不要忘記,冷戰時期人們對核子戰爭的恐懼。
事實上,發明科技的真正目的是為人們展現自身主體性而服務,讓人們自由發揮創造力而生。我們之所以感動,並非科技本身,而是透過科技讓我們更容易基於自身經驗與他人產生連結,進而產生共鳴的過程。
例如輝達的GPU讓許多遊戲成為可能,但令人感動的好遊戲,其主因還是來自於遊戲劇情與遊玩者之間產生的共鳴,又例如台積電作為台灣企業在世界上奮鬥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案例。成大歷史系隨時歡迎企業與我們合作,書寫一部令人感動的台灣企業發展史。而這不就是人文科學的目的嗎?
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
只有彰顯人文精神,才能讓人類在面對科技日益進步的情況下,不被自己發明的事物異化,如同荀子所說「役物,而不役於物」。也如同筆者同事簡宏逸老師在投書〈人工智慧的光與影:生成式AI衝擊教育現場的反思〉中所寫:「這個世界仍然需要辨別真假能力(judgment)、評價資料的眼光(assessment),以及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的態度(accountability)。這些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教育現場歷久不變的要求,不曾也不會因為新技術而改變。」
因此台積電並不過分,該擔憂的是逐漸喪失人文素養的社會。只有在尊重人文素養的基礎上,科技才能真正為人類服務。我們應該意識到,AI的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但它衝擊的是那些喪失人文素養、缺乏對自身價值和意義理解的人們。只有當我們重視人文,科技才能在為人類服務的同時,帶來真正的進步和幸福。
此次成大歷史系「掛零事件」看似危機,對人文學科來說,反而是重新出發的轉機,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近日,成大歷史系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積極討論因應之道,再一次展現了我們的活力,其成果拭目以待。(請參考成大歷史系對此事件的回應〈從「零」的反思: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針對113學年招生報到掛零新聞的聲明稿〉)。
成功大學雖以理工科見長,但在沈孟儒校長「幸福校園」理念的引領下,致力於將科技回歸以人為本的人文素養中。這不僅有助於平衡科技與人文的發展,在人文科學的引導下,更能為成大多數的理工科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培養出具有人文素養的科技人才。從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掛零事件看到了什麼?有紮實的人文素養才不致為物所役 https://bit.ly/3L6V5u0
最新全球大學排名 台灣大學贏北京大學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最新公布全球大學排名,台大54名勝過中國北大。(資料照,林正方方土攝)
2016-07-26 10:59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WUR)已公布2016年全球前1000大大學排名,美國包辦前3名分別為哈佛大學、史丹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台大名列第53名,比中國的北京大學還高。
這次世界大學排名中心所公布的名單,排名為全球前1000大學,台灣一共有21所大學上榜,台灣大專院校最高排名是台灣大學的第53名,也是唯一入選前百大的台灣學校;不過台大的排名比中國最頂尖的兩個學府北京大學(60名)、清華大學(74名)還高。
全球前1000大學除了台大以外的其他20所台灣大專院校,分別為成大(247)、清大(391)、交大(403)、中興(540)、中央(549)、陽明(565)、長庚(571)、中國醫藥(662)、高雄醫學(712)、中山(764)、台北醫學(793)、中正(885)、中原(900)、台科大(917)、師大(934)、海大(949)、元智(976)、中山醫學(986)、逢甲(990)、輔大(997)。
這份排行榜的排名依據為教職員素質、論文發表數量、論文影響力、論文引用次數、專利、校友成為頂尖企業執行長的人數與教育品質
-----------------------------------------------------------
強!台科大入選全球企業愛用「百大」
「泰晤士高等教育」近期公布2016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其中台灣科技大學名列73名,是唯一進入企業愛用的「百大」的台灣學校。(圖擷自Google地圖)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近期公布2016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前150名,台灣一共有3所大專院校進入名單,其中台灣科技大學名列73名,是唯一進入企業愛用的「百大」的台灣學校。
「泰晤士高等教育」最近公布一項統計2016年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在調查訪問20國大型企業雇主,考量就業力後,排出前150名企業愛用學校,台灣一共有3所學校入選,分別是第73名的台科大、127名的台灣大學,以及第141名的清華大學,台科大力壓台大、清大,成為唯一一所進入全球「百大」的學校。
「泰晤士高等教育」每年都會公布各項大學排名項目,企業調查中,雇主反應甄選員工的考量因素,包括專業能力、語文溝通、課外活動等。
全球排名最好的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亞洲最佳是日本東京大學(10名),再來是香港科技大學(13名)、新加坡國立大學(15名)。
學姐陳晚玩領軍! 成功大學4個年級校花到齊了 - http://goo.gl/4XDKOt
---------------------------
林茂生(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原籍台灣屏東東港,生於大清帝國臺南府(今台南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1916年,文學部哲學科東洋哲學專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29年,教育哲學)、長榮中學教務主任、台南師範學校兼職、台北高等商業學校(今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教授、台南商業專門學校任教。於戰後協助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大學。
林茂生是台灣歷史上取得東大文學士的第一人和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第一位留美博士,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的漢文。
1947年3月11日,於二二八事件中,被中國國民黨武裝人員帶走,秘密殺害[1]。
家族
父親林燕臣(1859年-1944年)(後稱林燕臣),大清帝國光緒年間中秀才,母親郭寬是舉人之女兒。1889年,基督長老教會聘請林燕臣為府城醫館(後來的新樓醫院)宣教師教漢文及閩南語,而得以接觸基督教,9月11日,由巴克禮牧師施洗入教,後來曾任台南長老中學教務長、太平境教會長老、高雄州東港教會牧師、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大會議員、書記及議長,1925年,受聘台南神學院教授。
妻王采蘩,畢業於日本岡山縣津山高等女學校,為王鍾麟之妹,係大清帝國閩浙水陸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將軍之後代。
林茂生的長男林宗正是醫學士,次男林宗義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幼子林宗光是美國德雷克大學教授,女林詠梅。
個人年表
1908年,赴日留學,先後就讀京都同志社中學及京都第三高等學校。
1915年,於大學期間擔任台灣留學生團體「高砂青年會」首任會長(後更名為「東京台灣青年會」)。
1916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專攻(主修)東洋哲學(東方哲學,主要是中國哲學),方向是「陽明學」(王陽明學說)。
1916年,學成歸國,任長榮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
1917年,與王采蘩女士結婚。
1920年,任教於台南商業專門學校。
1927年,台灣總督府派其赴歐美深造。
1928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
1929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哲學博士學位。成為台灣在美國榮獲哲學博士之第一人。博士論文題目為《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研究台灣自荷蘭統治時期至日本統治時期教育制度與教育理念的發展過程。
1930年,歸國任台北高等商業學校教授。
1931年,任台南高等工業學校德文、英文教授,兼圖書館主任。
1941年,獲敘勳四等授瑞寶章。
1945年,在台北的中山堂,為台灣光復發表慶祝演說。
1945年,應國民政府台北帝國大學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之邀,出任接收委員,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台北帝國大學被國府接收後暫名國立臺北大學,由5位原接收委員(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和一位陳儀代表(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組成校務維持委員會,12月行政核定國立臺灣大學校名,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身為校務委員的林茂生擔任國立台灣大學先修班(原台北帝國大學預科)主任,同時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另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聘為教員甄選委員會委員。
1945年,創辦《民報》,自任社長。[2]
1947年,辭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職。
1947年3月11日,林茂生時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先修班主任、校務委員,同時代理文學院院長,被兩個帶槍穿中山裝的人,說是台大校長有口信給他,要他去見陳儀,穿著睡衣從家中帶走,從此永遠失蹤。
楊亮功〈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一文回憶「3月16日……我為這事去見陳公洽(就是陳儀),詢問林的被捕事,陳公洽卻說林是因搞獨立運動被捕,他並對我講了些林怎樣搞獨立運動的話。但並未答覆我處理林茂生的辦法。我回到監察使署辦公處後,再掛電話找陳公洽的顧問沈仲九,要他們慎重處理林茂生的案子,沈亦含糊答覆。後來才知道當我查問時,林已被處決了。」[2]
林茂生在1947年3月11日到3月16日間被處決,國府中央派來調查的楊亮功查出,陳儀當局卻沒有將屍體交還家屬,製造失蹤假象:陳儀控制下的台大當局於3月21日改派林穆光接任先修班主任,3月24日正式通知林茂生不用兼任先修班主任,3月26日起文學院公文才不再由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的林茂生校務委員簽收。
陳儀呈報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指控林「陰謀叛亂,鼓動該校學生暴亂;強力接收台灣大學;接近美國領事館,企圖由國際干涉,妄想台灣獨立」。但實際上林在台灣日治時代從來沒有放棄祖國認同,長期稱中國為祖國,甚至在日本統治下還使用中華民國紀年,本身專攻中國哲學(專長王陽明思想),國府接收台灣,林協助接收台北帝大文政學部,任台大哲學系教授兼先修班主任兼校務委員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
228後也別忘了1947年的今天... 哲學博士林茂生人間蒸發
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在69年前的今天(3月11日)無故消失。(資料照,記者孟慶慈翻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228和平紀念日才剛過沒多久,就爆發備受外界矚目的憲兵濫搜案,人權的追求與白色恐怖的回憶一夕之間又在台灣風起雲湧,而今天3月11日看似不是什麼重要的日子,卻正是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在69年前無故消失的那一天。
臉書粉絲團「台灣回憶探險團」在今日提醒,林茂生就是在1947年3月11日從人間蒸發,更指出從目前的線索來看,是有2個持槍人士在228後要請他去見陳儀,卻從此下落不明。當時政府中央派來調查的楊亮功查出,在3月16日前林可能已被秘密處決。
對此「台灣回憶探險團」表示,目前都沒有與林茂生「失蹤」直接相關的文獻資料,還有其他台灣菁英王添灯、施江南、阮朝日等人因為什麼原因被軍隊殺害,仍是歷史迷霧,而這些文件可能是被埋藏起來,也可能是已被銷毀。
因此「台灣回憶探險團」疾呼,這些謎團還需要轉型正義的到來,才能給家屬與台灣歷史一個交代,讓社會走過那段傷痛的年代,如果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只會讓疑問一直延續下去。
----------------------------
成大碩士班報名破萬 最低錄取率不到4%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有錢都念不到!成功大學碩士班其中一所的碩士生錄取率竟不到四%!但是總報考人數還是破萬人,在「台清交成」中僅次於台大,今年可能要改念「台成交清」。
為什麼成功大學碩士班這麼難考,競爭這麼激烈?校方自豪的表示:「絕對拿得出根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News&World Report》在二○一五全球大學最佳工程領域排名,成大工學領域世界排名第廿九、台灣第一名,去年兩篇論文登上Nature期刊,學術研究成果已深化為產學、深化為技轉,充分發揮學術應用價值,歷年來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擠爆,競爭激烈,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一萬三千多人,較去年增加一千三百多人,但平均錄取率僅有十二%,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報考人數最多,共計九百三十五人,錄取率最低的是財務金融研究所還不到四%。
成大學生不僅企業愛,學術成就也不同凡響,今年碩士班考試報名人數最多的是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招生人數五十八人,但報考人數卻有九百三十五人,錄取率只有約六%。其次是工程科學系報名人數七百八十五人,招生名額僅卅九人,錄取率為四%左右。錄取率最低的財務金融研究所有三百五十七人報名,招收十四人,錄取率僅三%多。
另外,遠見雜誌今年剛出爐的調查,成大經常獲得企業最愛美名,成大學生淳樸務實、重視團隊精神,近年來成大又加強創新課程,畢業生的CP值更高了。
今年成大、台大、清大、交大碩士班考試招生人數,分別一三三四三人、一四三三四人、五四五四人、七三八六人,人數都較去年增加。
《遠見雜誌》1日公布「2016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學校排名,成功大學蟬連榜首、第2到第5名分別為北科大、台科大、台大與交大,除了北科與台科名次互換外,其餘排名不變。淡江大學比去年進步1名,與清華大學並列第6名,仍為企業的私校首選;8至10名則是政治大學、逢甲大學與輔仁大學。
《遠見雜誌》指出,今年一共邀請1594家台股上市櫃公司參與調查,從雇主端反映各大學辦學成效,完訪的共322家,其中有高達47.5%是傳產製造業、28%資訊科技業,因此也讓理工科系為主的學校享有排名優勢。
今年的1至15名排名依序為:成功大學、台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淡江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逢甲大學、輔仁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中原大學與東吳大學。
其中,淡江大學自去年的第7名上升到第6名,仍維持私校首選的美譽;輔仁大學從第11名晉身至前10名;中原大學則是從去年的第9名大跌至第14名;中央大學及中山大學則是從去年的名單外擠進11名與12名。
【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20年冠軍比:成大整體領先,台大後來居上
作者:楊倩蓉 / 攝影:廖祐瑲
為了拉近考生、家長及企業彼此的認知距離,「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持續進行了20年,透過深度解讀這些數字,不管是入學前怎麼選、還是入學後怎麼學,相信你都能從中得到解答。
20年大學冠軍比:成大13次冠軍、台大7次冠軍
成大整體領先 台大後來居上
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由台灣大學奪下榜首。20年來企業最愛大學生等同於台大與成大之爭,從1997年到2006年這10年間,一直都由實作能力深受企業肯定的成大獨霸,台大居次;2007年開始,台大連續數年奪回榜首,這個時間點正好也是台大積極推動創意創業學程的開始,台大藉由重視團隊合作、通識教育,跨領域及人際合作,克服台大人個人能力強、團隊精神相對較弱的瓶頸,並透過創意創業學程,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
企業還是最愛成大 淡江是前十名的大黑馬
▲台大校門。(圖/記者季相儒攝)
記者蕭玗欣/台北報導
「2016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出爐,成大穩坐冠軍寶座,其次為台科大、北科大,台大則意外掉出前三名;第五名為交大,隨後的是黑馬淡江大學,與清華大學並列第六;第八名由政治大學與逢甲大學並列,第十名則是輔仁大學,中央大學與中山大學新進前15名;技職「南霸天」的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則從去年的14名攀升到12名,超越許多私大。
▲成大。(圖/翻攝自成大網站)
遠見雜誌今年特別針對全台1594間上市櫃公司,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最後完訪共322家,其中傳產∕製造占47.5%、資訊∕科技業占28%、民生∕服務占6.2%、營建∕不動產占5.9%、金融∕工商業服務占4.3%、貿易∕流通占4.3%、百貨零售占2.2%、醫療∕農牧∕環境占1.2%、媒體占0.3%,回卷率20.2%。
去年9月,藝珂與《遠見雜誌》合作「企業最愛研究生」調查,前五名分別是台大、政大、成大、交大、清大,北科大、台科分居六、七,與這次調查結果截然不同。藝珂人事顧問公司東北亞區總經理陳玉芬分析,去年調查對象多為外商,人才需求以資工、商管為主,所以台、政領先。
但這次受訪企業高達47.5%是傳產製造業、28%為資訊科技業,讓強項為理工科系的學校有排名優勢,而台科大、北科大又是創業者搖籃,許多主管可能也來自這些學校,可能較喜歡同樣有「苦幹實幹」特質的學生。
此外,調查也顯示,許多歷史悠久的私立大學排名不若科大,也透露上市櫃企業徵才務實,偏好本土、務實型的人才,符合成大、台科大與北科大的形象,
《遠見雜誌》民調中心分析,台科大與北科大不只在技職中名列前茅,上市櫃公司對台科大與北科大畢業生的肯定,也毫不遜於頂尖國立大學;而傳統國立明星學校被選為第一名的次數多,但科大被選為前五名的比例較高,比如,5.9%上市櫃公司將交大列為第一名,但只有20.1%上市櫃公司將交大選進前五名;而將台科大列為第一名的僅5.2%,但選為前五名的卻達28.1%,將台科大拱上第二名。
2016企業最愛大學排名:
1.成功大學
2.台灣科技大學
3.台北科技大學
4.台灣大學
5.交通大學
6.清華大學
7.淡江大學
8.政治大學
9.逢甲大學
10.輔仁大學
11.中央大學
12.中山大學
13.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14.中原大學
15.東吳大學
原文網址: 企業還是最愛成大 淡江是前十名的大黑馬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201/641580.htm#ixzz3yswYuwZO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企業主最愛大學 台大重回寶座
喜歡什麼年菜?台北市長柯文哲22日受訪時表示,「通常是人家煮什麼東西給我吃,我就乖乖吃,從來不敢挑剔」。(圖北市府提供)
柯P:從沒包過紅包給爸媽,很丟臉,今年再想想看
沒白等!睽違7年 陽明山飄雪了
1111人力銀行今天公布「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 台大擊敗成大奪冠,私立大學由輔大拔得頭籌。公立科 大部分,台北科大拿下第一,私立科大則由致理科大奪 魁。
©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攝 105年1月22日 1111人力銀行今天公布「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 台大擊敗成大奪冠,私立大學由輔大拔得頭籌。公立科 大部分,台北科大拿下第一,私立科大則由致理科大奪 魁。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台北22日電)老闆最滿意哪個大學畢業的員工?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台灣大學重返榮耀,是企業主進用滿意度最高的國立大學,成大遭擊敗落居第2,政大、交大、清大名列其後。
至於私立大學部分,由輔仁大學、淡江大學分獲冠亞軍,與去年名次互調;第3名則是由中原大學拿下。國立科大部分,台北科技大學超越台灣科技大學,成為今年企業主進用經驗最滿意的國立科大,第3名則是商管領域的台北商業大學。
在私立科大方面,去年排名第6的致理科技大學,今年排名爆衝,一舉拿下冠軍,第2名則仍由朝陽科技大學拿下,第3名為明志科技大學。
為了解企業對於大學學歷新鮮人接受度及校系評價,1111人力銀行進行「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調查」,調查結果於今天公布。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李大華指出,相較去年調查,今年排名變動不大,但值得一提的是,企業進用滿意度高的學校,有別以往以理工見長的學校,今年反而以綜合性及文法商特色的學系較受青睞。
根據調查顯示,受訪企業選擇上述學校,主因是該校畢業生工作態度佳(73.5%),其次是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37%)、溝通及表達能力良好(35.4%)、學習能力強(29.9%),以及擁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技術(28.7%)。
此外,調查也顯示,企業在招募面試時的用人標準,最重視新人的「主動積極態度」,其次為「責任感與自我管理能力」及「抗壓性與情緒管理能力」。反觀傳統職場用人刻板思維「專業知識能力」與「實務應用能力」則落居第9、第10名,顯見新人的「工作態度」在企業眼中重要性,更勝於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表現。
李大華表示,由於學士學位已成職場基本門檻,在專業能力不分軒輊的現況下,大學學歷新鮮人的「軟實力」成為能否被企業青睞的關鍵要素。然而,抗壓性和責任感是新世代青年較缺乏的態度,因此在此項調查中評比落差最大;若新鮮人具備這兩項特質,更容易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建議新鮮人應積極主動,扭轉企業對新鮮人抗壓性低、配合度低的刻板印象。
此「2016雇主最滿意大學問卷調查」,是由1111人力銀行針對有選才、用才權力的企業主管,進行立意抽樣調查,調查時間為2015年11月2日至2015年11月30日,總共回收3396份有效問卷。1050122
-----------------------
318學運 林飛帆︰有三件事我錯了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把青春寄於台南」。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林飛帆,接受台南社大「TO DO土道」文刊專訪,寫下這句話,也首度不掩飾地表白說:「有三件事,我錯了!」
「TO DO土道」第八期主題「出陣的青春」亮點之一,總編輯韓麗瑛和學員林淑卿採訪台南子弟、太陽花學運領袖之一林飛帆。行動不便的淑卿,必須以輪椅或輔助器代步,但她們不辭辛勞南北奔波,從太陽花出關現場到近身專訪,生動平實的觀察記錄,為年輕新時代力量的崛起作見證,貼切報導「出陣的青春」。
在專訪文章中,林飛帆分享三一八學運心路歷程,「一,退場時機及溝通不夠:三一八是以社團為代表,我是核心決策者之一,我們做溝通,但不是雙向溝通」;「二,成媒體矚目焦點:我不是領導者,是大家都支持我,不是在一個正常機制下產生。我被看見是長期從事社會運動,我是少數人被看見中的一位,更不是第一次上媒體」;「切割三二三衝行政院事件:整個活動沒有統一指揮中心」。
她們表示,在整個活動中,讓林飛帆最感威脅與恐懼的事,莫過於三二三前夕收到恐嚇簡訊、竹聯幫的出手,還有對家人、朋友不利的訊息。
林飛帆也在專訪中透露,於成大快畢業時,在學校的博物館翻閱到真正成大的二二八白色恐怖歷史,這是由成大歷史系老師與學生共同採編而成,在八十週年校慶發表,震驚校方,而後全被封鎖在倉庫,近年才在網路上,可看到這套成大校史。
如何讓學運理念傳承下去?她們寫出林飛帆觀點,「歷史教育很重要」、「歷史上的社會運動看起來是偶然,其實是必然」。
--------------------------------
01 3月 2012
零貳社二二八行動聲明稿
【零貳社聲明稿
首先,在一切開始之前,你得要先知道的兩個人物:
湯德章 (1907-1947)
「人望頗佳的台南執業律師湯德章先生,於1947年3月6日抱著罹患瘧疾之病體,接受眾人一再推舉之「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台南市分會」治安組長職位,協助維持因228事件而陷入混亂的社會秩序,成效不錯,台南市在事件中死傷全國最少,應與其努力有關。台日混血,一生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並充滿正義感,維護台灣人的權益,是台南地區相當受人敬重的律師,曾拒絕陳儀的邀情,擔任政府職務(「不當中國的貪污官」)。228事件後,負責維持台南地區治安,3月11日,二、三十名憲警特務闖進他的住所,湯德章為保護台南菁英,一面徒手力抗拒捕,一面爭取時間將住所有關名單資料燒毀,挽救了當時許多台南的社會人士及成大學生倖免於難。自己卻落入軍警之手。3月13日因整夜刑求而斷了肋骨的湯德章先生兩手被反綁,背後插著書寫名字的木牌,押上卡車,繞行市街,最後押赴今日台南市民生綠園靠近中山路一端執行槍決。死前遭刑求遊街仍毫不畏懼微笑面對民眾」[1]
曾錦堂 (1930-1951)
台南工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前身)附設高工機械科的學生。曾錦堂在校成績優異,且常參與公眾活動,戰後初期還擔任附工的學生自治會的會長,228事件後,對中國黨政府徹底失望,在教師的協助下開始與同學組織了研讀左派讀物的讀書會。1951年俯倒刑場,得年僅21歲,當時為高三學生。[2]
「郭溪河回憶道:民國四十年六月十七日,他駭然看見曾錦堂的名字,趕緊到位於現在台北市青年公園外的馬場町刑場認屍,從一堆屍體中發現曾錦堂雙手被鐵絲捆綁,俯倒於一個坑洞內,附近居民還告訴他,國軍槍決人犯之前,會喝令人犯自己挖一個坑,再用鐵絲綑綁雙手,逼迫人犯跪在坑旁從背後開槍。」[3]
為什麼他們如此重要?在如此眾多的228被害者之中,我們特別提屬於台南以及成大的被害者,除了地緣關係之外,我們更希望大家都能記住,這些曾經和我們共同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前輩,但,是否我們都未曾記起那段不能言說的秘密,是多麼赤裸裸、血淋淋。
我們不妨試想,如果這是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刑事案件,我們並不會因為揭開傷口而阻止偵查審判的進行,因為這是迎來真相必要的過程,換句話說,對於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你我,我們有要求真相的權利,被害者或是證人時常為了指控加害者而必須出席法庭指認,但這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真相,當228事件或是白色恐怖的政治迫害事件,任何有關係的參與者沒有被公佈出來之前,以及藉由政治迫害而獲得的不當得利為被償還之前,真相並未出現、正義尚未實現。
在228事件屆滿65年的那一天,成大零貳社透過在成大光復校區的蔣介石銅像作為媒介,銅像脖子上掛著寫上「1947-2012」的紙板,以裝置於其手上的假人隱喻你仍舊被蔣介石及國民黨威權壓迫著,滿佈的紅色顏料則象徵受難者的鮮血未乾。地上排列的受難者名單中,有多張空白,甚至填上參與同學的名字,控訴在當今的校園中,尚未還給歷史本來的面貌之前,我們都是受害者。
而這次行動,引發了許多人十分熱烈的討論,在臉書、BBS、以及零貳社的官方粉絲頁中,出現了許多抵制以及質疑的言論,而這些言論,我們試著用以下兩個方向來解構來討論:
1. 環境及空間使用的差異
2. 銅像所代表的威權象徵
首先,讓我們先想想,在校園「公共空間」設置諸如銅像這般的裝置物品,究竟意謂著什麼。毫無疑問,銅像(或者各種裝置品)的擺設不會只是一個物理事物的設置,它同時傳達了對該裝置物所象徵的某種價值、精神或者歷史事實的認同。不妨試想,為什麼在相同的地方,不會以相同的材質、相同的姿勢擺上其他人的銅像?在校園公共空間擺設蔣介石銅像時,這個行動表示了校方認同蔣介石銅像所象徵的政治/社會價值和歷史事實。而蔣介石所象徵的價值和歷史事實是什麼呢?透過歷史檔案的研究,我們了解到,蔣介石所象徵的是威權統治、民主逆流的政治霸權。這些歷史事實,在今日台灣幾乎已經是常識,而在過去,執政者盡其所能扭曲歷史,「創造」假的歷史將蔣氏強人神話,讓人民以神格的眼光膜拜他,在今日看來,這些作為更是極權統治的極致。
所以,假若今天校方人員只是在他自己的私人空間擺設,我們也只能尊重行事者個人的價值選擇,但是,當今天校方將蔣介石銅像擺設在校園的公共空間時,就不那麼簡單了。這裡至少涉及了兩個層面:1.校方所接受認同的政治價值與歷史。2.校方所要主動積極對外宣揚的崇蔣價值與歷史認同(為什麼說是主動積極,很簡單,因為只有校方有絕對的權力擺設這樣的銅像)。而作為在這個校園空間中的其他主角:學生和老師,我們如何反應,也就表達了我們對校方所要傳達這些價值的態度,況且本校也已有老師多次向學校反應,但校方依然置若罔聞。
對那些以直接手段表達對蔣介石銅像的不滿,當其他人以破壞公共空間造景、破壞秩序為理由箝制時,那就等同於認同校方原先配置公共空間的權力,以及助長了校方運用此權力所要推展的崇蔣價值。假如,崇蔣是一種價值,假如,我們都同意那是「公共空間」,那麼,我們想要問每個成大人,為什麼只能有崇蔣的價值屹立不搖(銅像)?為什麼只有校方有權力在此「公共空間」中傳達價值,而表達校方崇蔣價值的反對就是破壞秩序?
進一步解釋這次228行動的意涵,我們其實就是希望讓校園內的學生、校園外的人們可以看到此景,反思這一天對我們的意義,來彰顯銅像存在的不合理以及試圖言明的價值,所以我們並沒有選擇在完成之後就立刻清除,而我們也在銅像下留下了我們的聯絡方式,希望對此行動有任何疑慮的人可以儘速聯絡我們。除此之外,我們希望可以在校園內繼續以更多可能性的方式討論對銅像的再次詮釋,不論是單純地拆除銅像,或者是留著銅像,在旁加註蔣介石的所作所為,讓我們從威權意欲掩蓋的歷史之中解放,重新擁抱真相,並讓我們用歷史本來的面貌認識這塊土地,這塊屬於我們的台灣。
然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唯有釐清過去,我們才得以前進,舉例來說,現行的集遊法是在威權時期所訂下的,至今,台灣的人尚未完全擁有集會遊行的自由,必須在事前向警察機關申請才得以許可,若今天我們已經將過去那段時間所有象徵威權、反自由、反民主的產物談清楚並予以改變、清除,諸如集遊法的惡法將不再存在、人民的自由也將不再被限制、受害者和加害者也得到了屬於他們的歷史評價,那麼誣衊真相的言論將不復存在,而我們也能真正驕傲地說出我們來自自由的民主國家。
當然,我們這次的行動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向執政者呼籲,確實正視228事件以降的白色恐怖時期所造成的傷害,以及留存至今的威權遺緒,在實際的作為方面,我們也希望政府可以致力於相關資料的公開以及歷史的重新定義與討論,並盡速通過「戒嚴時期人民受損權利回復條例修正草案」。[4]
最後,這個學期零貳社將會舉辦成大學運周,用一個禮拜的時間探討成大學生曾經在台灣社會扮演過的角色,從228事件中的學生自衛隊到白色恐怖中的成大共產黨案,以及,我們原先就在寒假計劃好要進行的校園勞動權益調查,而最近有許許多多同學也十分關心這個議題,我們將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進行廣泛的相關調查,希望有興趣的同學一起跟我們行動、為校園勞動權益發聲。
歡迎三月一號禮拜四晚上六點社團擺攤到零貳社的攤位,和我們一起喝茶聊天,希望大家自備環保杯,也歡迎大家在未來的每個禮拜四晚上,和我們參與每一次的社課。
零貳社的名稱源自於台語「抗議」的諧音,代表青年勇於挑戰威權,也代表一種願意對社會各種議題提出自己的見解之意。因此,我們在倡議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既有價值重新思考批判的態度,我們因為思考而運動,因為運動而思考,在關心人權、土地、環境等議題時,也試著從實際行動去改變,從08年的野草莓學運、成立ECFA監督小組、校內反國光石化遊行、參與六四紀念晚會、聲援圖博自由人權、反成大法人化運動、舉辦潮南音樂節、拍攝鼓勵返鄉投票短片等,都是我們投入社會參與的行動,期望能在校園內的講座、讀書、討論外,更積極而實際地實踐理想。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emEC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從1949年5月20日至1992年5月22日為止,總共長達43年。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布《臺灣省戒嚴令》,宣告自1949年5月20日起在臺灣省全境實施戒嚴。同年5月24日經由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為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防止中國共產黨在臺灣的擴散,但事實上,國民黨政府卻藉此「特別刑法」剷除異己、鞏固威權體制的領導中心,對於批評或反對國民黨者、持不同政見者(如主張臺灣獨立、左翼等等)進行整肅迫害,任意冠上意圖顛覆政權之罪名,將刑罰範圍極度擴張。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等情治單位藉由特別刑法充當政府整肅異己的工具,罔顧基本人權、民主、自由等、無所不在隨時隨地監控人民,對言行可疑人士或持不同政見者炮製無中生有的假案、予以扣上匪諜的帽子,在全國各地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造成大量的冤死、冤獄、傷殘,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以及心靈上遭受嚴重損害。
雖然中華民國政府宣告自1987年7月15日起解嚴,「名義上」白色恐怖已經結束,臺灣平民不再受到嚴厲的軍法審判,但是《懲治叛亂條例》以及《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仍然持續鎮壓與政府持不同政見者。1991年5月9日,法務部調查局幹員未知會國立清華大學校方,於清晨五時許進入清大學生宿舍拘提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廖偉程,引發臺灣社會與大學校園劇烈反彈。5月9日,清大學生到調查局台北市調查處靜坐抗議。5月12日,抗議的教授及學生於中正紀念堂靜坐,二十多名教授遭到鎮暴警察以棍棒毆打。5月15日,上千名臺灣各大學學生發動罷課並佔領臺北車站大廳靜坐六天五夜,要求「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反對政治迫害」。5月17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5月22日正式宣告廢止。1998年6月17日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補償條例,成立白色恐怖補償基金會。十五年間補償10067件,其中死刑809人,包括:二二八事件、澎湖七一三事件、孫立人部屬郭廷亮案、柏楊案、李敖、雷震案、美麗島案(除了林義雄可能因林宅血案未破堅持不領補償金)等。但約1500名受難者未提出申請。基金會執行長希望基金會結束營運後能與二二八基金會合併成為「國家人權基金會」,繼續保障未申請者的權益。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emEC
-------------
長久以來台灣朝野對「二二八事件」的詮釋,一直都受到政治利用與意識形態的左右而呈現扭曲的現象,國民黨將之簡化成共黨陰謀和日帝遺獨,民進黨及獨派則把它硬抝成台獨的起源,兩者都非常偏頗、與事實不符。而「二二八」數年後登場的「白色恐怖」,迄今真相的研究和歷史還原仍極有限,但也同樣有被政治混淆的情形。
今年「二二八」前夕的2月27日,國民黨為尋求歷史和解、還原真相與反省,邀請「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陳明忠發表了一篇擲地有聲的演講──「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
陳明忠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一般社會大眾或許會有點陌生。
1929年出生在高雄縣岡山鎮的陳明忠是個地主兼榻榻米工廠經營者的小孩,小時候跟當時大多數的台灣子弟一樣,都自以為是日本人,上了高雄中學之後,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待遇,以及居絕對多數的日本同學的欺凌、辱罵「清國奴」,才省悟、認清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漢人。同時,他受叔叔的啟發,從這時開始涉獵社會主義方面的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著作。
陳明忠16歲便考上「農林專門學校」(後易名「台灣省立農業專科學校」、「省立農學院」,即現今中興大學前身)的農化系,但時值二次大戰末期,書還沒念就被徵調去當兵,仗還沒去打台灣就光復了。可惜的是,當時來台接收的國民政府處理不當,激起台灣人民普遍的怒火,陳明忠遂又投入因不滿所掀起反貪官污吏的民眾運動。「二二八事件」期間,陳明忠曾參與謝雪紅、古瑞明等領導的民間武裝力量,在台中、南投與國軍部隊槍戰。「二二八事件」被蕩平,陳明忠亦遭逮捕,所幸農學院院長作保,沒被判罪即釋放。
然而,陳明忠躲過了二二八,卻躲不過「白色恐怖」,因為他早就上了黑名單,1950年時,在岡山農業學校教書的陳明忠被捕,刑期10年,1960年出獄。
未料,1976年立法委員黃順興出走大陸,其女兒供說是受了陳明忠的影響。於是又來了一次牢獄之災,直到1987年才出獄,刑期11年。也就是說,陳明忠前後坐牢21年。
儘管迭遭國民黨政府迫害,可是陳明忠在「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一文裡,仍能不慍不火、就事論事地提出最中肯的詮釋──
一、引發「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根本原因是「內戰」而非「台獨」。
「二二八事件」雖是執政者執政失敗所引發「官逼民反」的“偶發”事件,卻由於國共內戰而「擴大化」了。
發生「二二八事件」的根本原因,第一是,國軍在大陸地區內戰需要軍糧,使台灣島內發生嚴重的缺米現象,造成民心不安和恐慌。第二,由於內戰,國民政府無力著手恢復島內生產力,因此也無法解決青年就業,尤其是從海外回台的原台籍軍人、軍伕的就業問題,使得他們成為島內動亂的主要力量。
而「白色恐怖」的起因,則是在內戰中失利因而遷台的國民黨政權,為鞏固「反攻基地」,而在台灣執行「肅清異己」的行為。
因此,是國共內戰導致國民政府來台執政失敗,在1947年2月28日引發了偶發的「二二八事件」,國民政府1949年正式遷台後,進一步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時期,即使如此,當時「台灣獨立」還是極罕見的主張。
二、分析「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歷史被扭曲為“台獨受難者”的原因
1. 事實的混淆與感情的記憶──有關「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兩事件的死亡人數。
「白色恐怖」的犧牲者、受難者中,許多是「二二八事件」的參與者。由於兩個事件時間上相當接近,包括受難者家屬在內,一般民眾並不了解兩事件的差異,因而混淆將多數「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也認定是「二二八事件」的犧牲者。
實際上,根據中研院的調查,在「二二八事件」中,死亡者應少於一千人。而根據『中國時報』駐美特派員傅建中在一篇文章裡,引述來自前總政戰部主任王昇的資訊,在1949~54年「白色恐怖」肅清異己行動最熾烈的時期,被捕的受難者高達三萬多人,其中15%、約4500人遭判處死刑,也因為「白色恐怖」最熾烈的時間在1950年代前後,如今外界因而稱該段時期受難者為「50年代受難者」。
由於一般民眾並不了解其中的差異,並因親友受害或恐懼、憎惡等因素,兩事件的受難者、犧牲者人數因此被誇大到外傳的「死亡數十萬人」。雖然此一說法不正確,但也反映「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兩事件對人民心理造成的嚴重影響。
2.「二二八事件」被扭曲為「台獨運動的開端」,是鼓吹台獨運動者為政治目的所做的歷史扭曲。
國共內戰是國共雙方的生死鬥爭,當時國共雙方雖相互對立,但社會主義在台灣光復初期的1947年是相當興盛的思想,倡導社會主義的書籍在台灣也相當流通,並無接觸者就是“共匪”的概念,也因此在官逼民反的「二二八事件」後,對國民黨政府失望、憎恨的台灣人民,尤其是知識青年、大專學生,自然而然會轉向靠攏共產黨,形成由認同「白色祖國(國民政府)」轉而認同「紅色祖國(指共產黨政府)」的現象。
此趨勢展現在具體的社會運動上,即是當年造成極大轟動的「麥浪歌咏隊」與「鄉土藝術團」的出現,這些由大專學生、知識青年所組成的社運藝術團體,在台灣全島巡迴表演,同時倡導社會主義思想,發揮了相當的宣導效果,可是也觸怒了國民政府,於1949年引發了所謂「四‧六事件」,因此「四‧六事件」也可以稱作是「白色恐怖」的開端。
「四‧六事件」反映的是國民政府正式遷台前,社會主義及共產黨組織在台發展的狀況,也顯示「二二八事件」的後續影響,其實是「左派勢力」在台灣島內的抬頭與壯大,而不是「台獨運動」的萌芽;只是國民政府在「四‧六事件」後展開長達數十年的「白色恐怖」行動,以及台灣歷史教育上刻意省略了對內戰前後台灣島內實情的記錄,讓這段歷史遭到淹沒。
也因為缺乏真實歷史的記錄,在台獨運動於7、80 年代興起後,倡議台獨者才有機會選定對台灣人民感情有深遠影響的「二二八事件」,並將之扭曲為「台獨運動」的開端,以賦予台獨運動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三、「台獨」二二八起源論的錯誤
1. 「二二八事件」是台獨運動開端的說法,不符合歷史事實
「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相隔只有二、三年,「白色恐怖」早期的犧牲者與受難者,不論本省人或外省人,幾乎全都是戴上「紅帽子」的,即被指為「左傾份子」;而在該段時間因「台獨案」遭到逮捕拘禁的,只有廖文毅案的黃紀南等數人而已。
「白色恐怖」中,真正屬於「台獨案」的,在1960年前後才逐漸增加,「台獨案」增加的時間點,如王育德等人在日本成立「台灣青年社」的時間為1960年,「台獨聯盟」則是1970年在美國成立。
此外,台獨有兩反,即「反國民黨、反共反中國」。但發生「二二八事件」的1947年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尚屬弱勢政黨,更在「二二八事件」後,發表聲援二二八抗爭者的宣言,同情「二二八事件」的台灣人民,面對中共的聲援,豈有「反共、反中國」的道理,因此,研究台灣歷史的戴國煇教授說:「台獨運動的形成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契機的」,這即是說,台獨運動的開展是在國民政府全面遷台以後的事。
2. 「台獨」運動興起的根本原因,不是「二二八事件」,而是國民政府在1953年起實施的「耕者有其田」政策。
「台獨」運動的原貌,實際上是因國民政府土地改革政策而沒落的台灣地主子弟的反抗運動。在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後,因此而沒落的台灣地主子弟,分別遠走日本、美國,並在日美發動「反國民黨、反共反中國」的「兩反運動」,此一反抗運動後來進一步與台灣本土中小企業結合而壯大,而這些中小企業主,許多也是由地主轉型,同樣因土改政策對國民黨政府感到不滿。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是日據時代台灣的抗日領袖林獻堂,林獻堂在日據時期率領台灣人民反抗日本的統治,卻在台灣光復後,因為不滿土改政策,遠走日本,並在日本支援主張台獨的邱永漢。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海外從事台獨運動的重要人物,畢業於處在嘉南平原的台南一中、嘉義中學者特別多,但出身於台中以北明星高中者相對稀少;同樣的,這也可以解釋何以台南縣市是當前台獨運動最興盛的地區,因為台南縣市是台灣最大的地主聚集地,台灣第一個黨外出身的縣市長就出現在台南市(葉挺圭),「台南神學院」則被稱作「台獨訓練所」。
四、歷史悲劇中的「外省人」
「二二八事件」時的抗爭口號之一是「打倒貪官污吏」,由於貪官污吏大都是居於「能夠貪污」職位的外省人,因此「打倒貪官污吏」變質為「打倒外省人」,造成許多無辜的中、下階級外省人,無端在二二八事件的動亂中挨打,甚至因此死亡。
實際上,國民政府在1949年正式遷台,並發動清肅異己的「白色恐怖」初期,由於大陸局勢仍然混亂,政府不確定能不能保得住台灣,因此1949年間逮捕、處死的都是外省人,直至 1950年韓戰爆發,該年7月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台灣海峽後,國民政府開始大規模逮捕左傾份子,才有大量台籍菁英的死亡。
具體的實例是1949年的「基隆中學案」,在該次的逮捕中,所有涉案的外省人全部被判處死刑,但本省人全部被處感化教育,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涉案的台大學生許遠東,得以在三年感化教育後復學,並在大學畢業後獲謝東閔的推薦進入銀行界,最後還爬到中央銀行總裁的高位。
台獨人士總愛宣稱台獨運動者在「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中受難,實際上所有因「台獨案」被捕者,沒有任何一人被判處死刑。(唯一一例死刑是因涉及政府幕後不當操作而遭清算,純屬例外)。
相較之下,外省人在台灣人口的比率不超過百分之十五,但依據中研院研究員范雲的調查,外省人在「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比率卻達百分之四十,遠超過其人口比率。
五、消除族群傷痕應效法孫中山先生
總結「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慘痛經驗,「內戰」是傷痛的根源,但「生於亂世的人不如太平時代的狗」,歷史悲劇的發生有其時代的因素,受害者沒有本省、外省之分,我們要還原歷史,也應該展望未來,以積極的作為消弭因「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所留下的族群仇恨。
回顧中華民國的創建史,孫中山先生在革命時期倡導「推翻滿清」,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何嘗不是挑撥族群(滿漢)矛盾,但孫中山先生建立民國後,即改稱「五族共和」,顯示政治家必須清楚區分手段與目的,並在掌握權力後全力消弭先前過程所遺留的傷痕。
國民政府雖然已就「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及遺族進行補償,然而,這只是消除傷痕的方法之一,卻不能根絕台灣島上族群裂解的夢魘,實際上,只要引發「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根本因素仍在,即兩岸敵對的狀態仍然存在,則在台灣衍生的族群撕裂問題,就永遠無法解決。
台灣人民如果有心要解決問題,兩岸透過談判結束敵對狀態、締結兩岸和平協定,應該是無法迴避的路。不過,兩岸談判也正如商業談判,談判前了解彼此的思考邏輯,才能清楚擬定談判策略,並透過相互溝通讓步,達成最後的共識,只是兩岸分隔數十年,彼此思考邏輯差異很大,已讓雙方在溝通上出現雞同鴨講的障礙,也因此即使兩岸已交流多年,彼此的鴻溝竟未見縮減。
「一國兩制」的主張就是一例,對中共的「一國兩制」主張,台灣人民解讀為「大陸要吃掉台灣」,始終不了解大陸如果對台灣有善意,為什麼堅持不在此一主張上退讓,而要一再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然而,實際上大陸「一國兩制」的意義卻是「中國的主權由兩岸人民共享,台灣的治權由台灣人民獨享」,在大陸的思維裡,這已是大陸極大的退讓,是充分尊重台灣人民的「自主與尊嚴」,他們也無法理解,台灣人民為何視之為洪水猛獸。
再以「反分裂法」為例,台灣人民認為中共訂此法是要硬性吞併台灣,否則就祭出武力威嚇,但大陸當局的思維卻認為,「反分裂法」的對象只限「主張台獨者」。
美國為了避免分裂,發生了「南北戰爭」,國民黨時期也制定了「國家安全法」,其中有兩條就是規定人民不得集會結社,不得主張共產主義與國土分裂,這些都等同於「反分裂法」。是以,台灣人民對於「反分裂法」不安的看法,這反而讓大陸對台灣人民支持台獨的比例有多高,產生了疑慮。
因此,唯有兩岸撤除對彼此的敵意,客觀了解對方的立場,延續數十年的兩岸內戰狀態,才有和解的可能,台灣島內的族群問題,也才有根絕的可能。
讓悲劇不再發生──中國國民黨的歷史責任
我與妻子,及妻子的兄長為「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受難者之一,然而,今天到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與家庭的悲慘遭遇來討什麼公道。只是希望同樣的苦難不要在下一代發生,因此台灣各政黨如果對228有真正的理解與反省的話,光是道歉或是補償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解決發生悲劇的歷史根源,結束兩岸的內戰敵對狀態,島內的族群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締造永遠的和平。
解鈴還需繫鈴人,希望國民黨誠懇、認真地面對歷史,化解兩黨歷史上的恩怨情仇,結束兩岸的敵對狀態,共創兩岸的大未來。──
綜觀「被扭曲的歷史集體記憶」全文,可以顯示陳明忠對國族的理想和願景,從年輕到現在是一以貫之的,他的肺腑之言是不是比當今政客操弄、哄騙、挑撥要清新珍貴多了!台灣需要像陳明忠這樣的人多發聲,不是嗎?
臺灣白色恐怖部分槍決名單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WemEC
----------------------------------
---------------------------------------------------------------------
供奉蔣公 大老闆樂當廟公
By 徐養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啟德機械起重工程老董胡鵬飛(左)在清大夜市鬧區蓋設天宏宮,1樓供奉蔣公銅像,右為其子胡漢龑。(徐養齡攝)
去蔣化議題吵得沸沸揚揚,在人聲鼎沸的清大夜市精華區有間3層樓高的「天宏宮」,1樓供奉主神蔣中正,讓路人一眼望進,便能看到1大5小的蔣公銅像,在地方勘成「奇觀」,廟公正是人稱起重界傳奇人物的啟德機械起重工程老董胡鵬飛。
高齡86歲的胡鵬飛出身顛沛的國共內戰時期,16歲那年在證件上添了2歲,隻身搭上國軍撤退來台的末班機,在台結婚生子並誕下3男2女,經濟負擔沉重,不料在一次工程意外摔斷腿,幾度讓他對未來灰心絕望。
面臨失業的胡鵬飛出院時身上僅剩幾毛錢,意外遇到宗教界貴人指點,要他拜瑤池金母並往新竹發展,他四處周轉蓋了天宏宮,因緣際會遇上竹科起飛而躬逢其盛,搖身一變成為身價不凡的起重公司大老闆。
胡鵬飛不僅建立起個人起重機械王國,讓大廠如聯電、旺宏、茂矽、台積電等都指名找上門,更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蔣公敬若神明,供奉在天宏宮1樓,數十年來捨豪宅不住,甘願進駐宮內當起廟公,照三餐參拜、敬茶。
3層樓高的天宏宮,3樓主殿供奉胡鵬飛篤信的瑤池金母,2樓則是玉皇大帝和觀音菩薩,1樓則供奉1大5小的蔣公銅像,並設香案祭拜,開放民眾參拜,香油錢分文不收。
2000年民進黨執政時,撤除全台大半蔣公銅像,胡鵬飛相當痛心,不惜高價購回,多年來收藏20餘尊供奉在天宏宮及竹科廠區內。
胡鵬飛直言,去蔣化是一種口號,拆除蔣公銅像也是他人的自由,但也是「良知」的問題。天宏宮近來曾遭潑漆2次,他納悶,蔣公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一代人物,信奉與否是個人自由,「你有厭惡他、毀損他的自由,為何要阻止別人尊敬他的權力?」
---------------------------------------------
蔣中正是228元凶,民團:兩蔣日記政府應追回公開 - http://goo.gl/VYEJ3s
龜山靈雲寺 獨排眾議供奉蔣公
By 康鴻志,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龜山靈雲寺 獨排眾議供奉蔣公(康鴻志攝)
「去蔣化」蔚為風潮,但也有民眾把蔣中正當神明膜拜。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的靈雲寺哲學廟,主祀玄天上帝及肉身菩薩「佛詩人」外,寺內還供奉1尊2.5公尺高的蔣公塑像(見圖,康鴻志攝),一襲中山裝豎立在眾多神像中格外醒目,住持蕭財元說,供奉蔣公旨在感念「以德報怨」,外界無須多做聯想。
根據寺方記載,蔣公塑像是由「佛詩人」謝石德師父生前請人塑造,迄今有22年歷史,2000年去蔣化開始盛行,才陸續有信眾對寺方膜拜蔣公塑像頗有微詞,直至寺方解釋緣由及意涵,才稍加化解信眾疑惑。
蕭財元解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投降,老蔣延續佛、儒、道義理,主張「以德報怨」,讓世界各民族得以祥和安樂。戰後日本經濟復甦,也成功帶動世界經濟,台灣經濟起飛,日本也算功不可沒,試想若無當時蔣公的以德報怨,或許就沒有生活富裕的台灣。
蕭指出,世間萬物都存在因果,也就是「佛詩人」生前一再強調的「大自然的造化」,把蔣公神化確實引發爭議,尤其是228事件真相越趨明朗化,蔣公就被視作主謀,但綜觀老蔣後代遭遇,不也代表著對該事件的贖罪,不應該無限上綱。
----------------------
二二八65週年之際 成大蔣中正像遭噴漆、塗鴉
2012年02月29日 00:05
距今65年前,台灣發生了震驚社會的「二二八事件」,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了難以抹滅的印記。28日,正當各界都在積極撫平傷痛時,位於台南成功大學的蔣中正銅像卻遭到民眾塗鴉,不僅台座被噴上「奠」字,手上還掛了一個假人模特兒,地上更有一長條的紅色油漆,畫面看起來非常震撼,要提醒大眾,「威權未死,傷害猶存」。
▲成大蔣中正像遭塗鴉。(圖/取自成大零貳社臉書)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戰敗國日本將台灣交還給國民政府,結束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但國民政府任命不了解台灣的陳儀擔任行政長官,而國民政府施政的腐敗陋習,軍紀敗壞,治安不良、物價通膨、失業嚴重,也造成台灣人的諸多不滿,終於在1947年2月27日因查緝私菸引爆二二八事件。
▲成大蔣中正像遭塗鴉,地上留有一長條紅色顏料。(圖/取自成大零貳社臉書)
二二八事件後,被鎮壓屠殺的台籍菁英和民眾多達一萬至兩萬人,台灣民眾經過二二八事件的流血大屠殺,緊接著在1949年進入長達40年戒嚴令下的高壓統治,也就是俗稱的「白色恐怖」。
相隔65年後,「成大零貳社」在28日一早便於臉書貼上兩張蔣中正銅像遭到噴漆、塗鴉的照片,該社團強調,「蔣介石銅像仍從高處俯視並籠罩著我們,威權只是在校園中轉換了形式。代誌無解決,原諒無可能。」並表示,「台大等校園都已撤除蔣介石銅像,但自稱頂尖大學的成功大學,卻仍將銅像立於文學院前,猶如威權仍舊舊箝制師生的思想」,該社團也表示,「加害者沒有資格要求原諒,除了受害者家屬,我們沒有權力選擇遺忘。」提醒大眾,「威權未死,傷害猶存」。
----------------------
美史上最久抗議!白宮外靜坐30年 反核阿嬤人生謝幕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6-01-26 15:30
美史上最久抗議!白宮外靜坐30年 反核阿嬤人生謝幕
反核子武器抗議者皮丘朵曾在白宮搭帳棚長達30多年,25日在華府過世。(取自華盛頓郵報網站www.washingtonpost.com)
美國曾長年駐守白宮外的反核子武器抗議者皮丘朵今(華盛頓25日)天在華府過世。80歲的她曾在白宮外搭帳棚長達30多年,是美國史上公認最久的政治抗議活動。
《華盛頓郵報》報導,這位相信已有80歲的反核武人士在華府女性街友安置中心過世,中心主任表示她之前跌倒受傷,但直接死因不明。
皮丘朵(Concepcion Picciotto)是西班牙裔移民,她生前駐紮在華府賓夕法尼亞大道上,是白宮前反核武擴散靜坐抗議陣地的主要捍衛者。她2013年受訪時表示,自己一生耗費30多年在白宮外抗議,是為了「阻止世界遭到毀滅」。她說,希望透過站出來,提醒其他人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採取行動幫助終結戰亂、阻止暴力,尤其是對兒童的暴力,不論行動有多微小。
皮丘朵身形瘦小,總是帶著頭巾,她在華府的形象褒貶不一,有時也引發爭議。同儕運動人士大讚她是英雌,批評者和路人則看著她手寫的看板,覺得她可笑,或許哪裡不對勁。她1979年首次來到白宮,在那之前她認為丈夫安排非法認養,拆散她和兩人的孩子。她覺得有一群人對她有陰謀,包括醫師、律師和政府,她希望當選的官員能幫她要回女兒。
2年後她加入自稱漫遊者、哲學家和和平倡議人士的湯瑪斯(William Thomas),在賓夕法尼亞大道上發起和平靜坐。她說既然無法幫自己的小孩,她想盡自己能力幫助其他孩子。之後,兩人就成為公園裡的固定景象。
媒體工作者尼文斯(Sean Nevins)在推特說:「反核人士皮丘朵過世…採訪過白宮抗議的人都會難過。」
這個臨時帳棚成為華府觀光導覽經常停留的一站,也是當地大學課堂討論的主題。他們還曾客串導演麥克摩爾(Michael Moore)2004年政治紀錄片「華氏911」(Fahrenheit 9/11),並成為2011年長篇紀錄片「賓夕法尼亞大道哲人」(The Oracles of Pennsylvania Avenue,暫譯)的主角。
他們靜坐的「和平屋」去年售出,皮丘朵最終落腳在北街村(N Street Village)街友中心,距離靜坐地點幾步之遙。她談到自己的抗爭說:「我必須守在那,這是我的人生。」
------------------------
小檔案-台灣民族英雄 湯德章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2-22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律師(一九○七︱一九四七)是台南人。父親為日本警官新居德藏(原姓坂井),「噍吧哖事件」時,於南庄派出所殉職,母親湯玉為高雄內門人。
湯德章自噍吧哖公學校畢業後,考入台南師範,不久輟學返家成為耕農,之後再考進台北警察訓練所,畢業後於台南擔任巡查;之後赴日求學就讀法律,進入中央大學法律系就讀,並通過日本高等文官司法人員考試,隨後回到台南成為執業律師。戰後他出任「台南市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主任委員,致力人權保障。一九四六年競選台灣省參議員,列候補參議員。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湯德章擔任處理委員會台南分會治安組長,出面維持地方秩序。當時全台各地成立的處理委員會,由於社會賢達冠蓋雲集,也成為政治改革團體,有志一同提出「縣市長民選」訴求。台南市各民間團體於三月八日聚集參議會選舉市長,湯德章獲選第三高票,未被選為市長。十一日二、三十名憲警特務闖進住所逮捕湯德章,湯德章為保護台南菁英,爭取在第一時間將相關資料燒毀,挽救南市眾多社會人士及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學生。
十三日湯德章被綁在卡車上遊行於台南市區,押赴民生綠園(現湯德章紀念公園)公開槍決。湯仍神情自若,並向四周市民微笑示意。三月中旬,白崇禧來台,湯德章被高等法院宣判無罪,但為時已晚。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記者蔡文居整理)
還我313湯德章紀念日 民團請願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台南獨派團體將於二月廿七日舉辦二二八事件受難者湯德章追思會,訴求「紀念二二八,鼓勵周子瑜,還台南市民三一三湯德章紀念日」,要求台南市長賴清德不要怕、放手去做,訂定三月十三日為「湯德章紀念日」,而非什麼「正義與勇氣紀念日」。
市府:表彰其精神 意義大於個人
南市府則表示,制定「正義與勇氣紀念日」,並不只是紀念一個人,而是一個精神,一種價值。市府訂定「正義與勇氣紀念日」,是為了表彰湯德章的精神,其意義遠大於紀念個人。世界各地紀念日名稱多樣,不見得用人名或事件。例如市府為紀念鄭南榕為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而犧牲生命的事蹟,因此訂定四月七日為台南市的「言論自由日」,而非「鄭南榕紀念日」,即為一例。
追思會主辦單位由「府城二二八正義kap勇氣行動聯盟」發起,市議員李文正服務處、台灣羅馬字協會、台獨聯盟台南分部、公投盟台南大旗隊等單位協辦。
李文正說,湯德章堪稱是台灣的民族英雄,在二二八事件期間,維護台南的治安,貢獻卓著,三月十一日被捕,即使被嚴刑逼供,他拒絕透露任何相關名單,保護當時參加保安工作的台南菁英及台南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倖免於難,死前遭刑求遊街,仍毫不畏懼,微笑面對民眾,才是正港台灣人的精神。
聯盟成員郭燕霖說,湯德章最後在湯德章紀念公園羅望子樹下,被中國兵公開槍殺,三月十三日死前仍吶喊「台灣人萬歲」。
他表示,湯德章追思會將於二月廿七日下午二點舉行,地點在湯德章紀念公園,希望賴市長履行承諾,訂定三月十三日為「湯德章紀念日」,轉型正義就從湯德章做起,「請賴市長不要怕、放手去做!」
另外,先前公投盟召集人蔡丁貴拉倒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孫文銅像,市府打算求償一事,獨派團體也要求南市府不僅應放棄民事求償,反倒應頒給蔡丁貴教授「正義與勇氣」褒揚狀,彰顯二二八烈士傳承下來的正義與勇氣。
工務局則表示,目前蔡丁貴與檢方都對地院一審判決提出上訴。「是否對蔡要求賠償,待司法判決確定後再說。」
----------------------
毀一生的歷史真相 謝長廷:轉型正義才能讓台社會和解
2016年02月26日 07:00 小 中 大
▲國防部長當時上簽呈,請求蔣介石寬減罪刑。(圖/翻攝自謝長廷臉書,下同。)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民進黨立委高志鵬近日提出修法,廢除懸掛國父遺像的規定,藉此推動轉型正義,引發熱議。前行政院長謝長廷25日在臉書上提到1963年的「自覺運動」指出,轉型正義雖然講起來很抽象,卻一定要落實的原因在於過去戒嚴時代有許多無法無天的真相,如果不落實轉型正義,「台灣社會就無法真正和解」。
高志鵬主張,中華民國並無法律規定「誰是國父」,國父遺像本身就是封建象徵,修法只是讓孫文回歸正常歷史定位,不必繼續洗腦下一代,希望藉此破除黨國體制的產物來尋求轉型正義,讓轉型正義的話題引發熱烈討論,有人主張落實轉型正義是必要的,但也有人認為,轉型正義只是意識形態之爭,和清算鬥爭的舉動。
對此,謝長廷25日在臉書上指出,1963年台灣發起「自覺運動」,是由台灣青年學生所發起的運動,主張是要提振國民公德心、改善台灣自私、善嫉、冷漠等社會腐化現象,但因這起運動威脅到當時極具黨政色彩的救國團,因此遭到政府打壓,甚至被冠上「叛亂」罪名,導致當年就讀政大的運動發起人之一許席圖因而精神分裂,目前仍住在玉里療養院中。
謝長廷認為,這些被告當時都年紀很輕,有的甚至才18歲,卻因此被判處無期徒刑,當時國防部長上簽呈請求蔣介石是否寬減罪刑,但蔣介石卻認為,「此等叛亂罪不論年齢應依法懲治,許席圖主犯,不論是否精神分裂,不應停審,應判處死刑」,許席圖因病關在療養院迄今已48年,其他被告仍被關在牢獄裡,一生就這樣毀滅,因此只有落實轉型正義,才能讓這些真相得到解脫,讓台灣社會真正和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