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姜嫄-農業始祖之母/姜嫄,后稷的母親,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姜嫄即姜原,起源於姜之意。西周先祖為姜嫄,代表姬姓可能是由姜氏族分支出來/太一在民間信仰中,視為北極星,是最尊貴的星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eoXUpo
「周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婆媳三代),分別是周朝三位君王——太王、季歷、文王的妻子。三位君王各個賢德、三位妻子皆誠莊恭敬。「三太」母儀天下,施化家國,輔佐三位君王建立了周朝八百年盛世的基礎,也孕育了中國輝煌燦爛的儒家文化。《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記載:太姒成為文王夫人後,賢淑有加。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並繼承了她們完美的德行。她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全力以赴地協助文王,把王宮內院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文王沒有任何後顧之憂,能夠專心致志地治理國家,因此德政流布,教化大興。太姒被尊稱為「文母」,稱:「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 https://bit.ly/2KaQUQx
----------------------------------------------------------------
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們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古人認為:女子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在先週時代,太姜、太任、太姒等“三太”的德行,母儀天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光耀古今。關於女德教育,我們可以上溯到《禮記》 ...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T95vy
邑姜(生卒時間不詳),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女[1]。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2]。
據傳她懷成王的時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3]山西太原的晉祠就是供奉的唐叔虞和邑姜。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AYdFB
-------------------------
實際上《詩經‧大明》並不僅讚揚周文王及周武王兩位帝王,也一並讚揚了兩名帝王的母親:太任及太姒。《封神演義》第 10 回中寫到「周有三母,乃王季之母太姜,昌之母太妊,武王之母太姒。 113 」《史記‧周本紀》中可見季歷之母太姜及文王之母太任的記載,但不見太姒之名。《詩經‧大明》篇將周王朝的建國經過追溯到文王的出生,以示武王伐紂是有其根源,最直接繼承的就是文王受命的正當性。
--------------------------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fAYdFB
------------------------------------
太姜(生卒時間不可考),姜姓,出自有邰氏。商朝西歧諸侯、後被諡為周太王的古公亶父之正妃,泰伯、仲雍、季歷之母,周文王昌之祖母。
太姜(周太王之妻)、太任(周王季之妻)、太姒(周文王之妻)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1]。
太姜,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周文王的祖母。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之時的賢德婦人。在世共生有三子。
本 名 太姜 所處時代 周朝 人物關係 太姜古公亶父之妻,季歷之母 評 價 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走馬來朝
根據《史記·周本紀》
孝事週姜(端坐者為太姜)
孝事週姜(端坐者為太姜)
記載:豳國后稷裔孫古公亶父為狄所逼,率領太姜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從此稱為周族。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攜弱,復歸古公到岐下。其他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仁德,也多歸附。
教子有方
走馬來朝雕像
走馬來朝雕像
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沒出過一件壞主意。
家庭成員
丈夫
古公亶父
兒子
長子:太伯,也作泰伯
次子:虞仲,也稱仲雍
三子:季歷,也稱公季、王季[2]
史籍記載
《史記·周本紀》:“古公有長子曰太伯,
《列女傳·母儀傳》拓本
《列女傳·母儀傳》拓本
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 生昌,有聖瑞。”
《列女傳·母儀傳》: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詩經· 大雅·文王之什·綿》: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
---------------------
太姜,生卒年不詳,又名大姜,東夷人,姜姓,出自有邰氏。商朝西歧諸侯、被諡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正妃,泰伯、仲雍、季歷之母,周文王昌之祖母。
《昌樂縣志·列女傳》雲:“聖妃,周太王妃、王季母、逢伯陵之後,齊女太姜也。”
漢· 劉向的《列女傳》曰:“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也,太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太王謀事,遷徒必輿太姜。”
《資治通鑑·夏商紀》曰:“太姜賢而有色,生太伯、仲雍、季歷,化導三子皆成賢德,古公有事諮謀焉。”
古公年老欲以季歷繼其位,太伯、仲雍知之,皆逃行於荊蠻,文身繼發以避之,讓季歷。在荊蠻太伯自號“勾吳”,荊蠻族義之,從而歸者千餘家。季歷即位,為“季公”。季公繼承古公遺志,篤行仁義,諸侯皆順,周成為當時西部之大國,為武王建週奠定良好之基礎。季公座,其子姬昌立,即文王。文王子姬發即周武王,滅商建周朝,追遵古公為太王、姜妃為太姜。
唐孔穎達疏:“以其尊於婦,尊而稱之,故謂之大姜”。太姜之太,按《經書》皆作“大”,為“泰”。
太姜(周太王之妻)、太任(周王季之妻)、太姒(周文王之妻)合稱“ 三太 ”,後世以“ 太太 ”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出生不可考
商朝有邰氏
身故不可考
周朝
職業古公亶父正妃
配偶古公亶父
-------------------
周本紀: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歷
《關雎》之德與周朝的「三太」
在中國的歷史上,周朝三位開國先君的夫人,都以母儀天下的德范,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數位君王。她們是夫君的良佐,是胎教的良范,他們是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
【太姜的貞順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親。太王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古公亶(dǎn)父」。古公廣積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他不忍心看到人
們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決定要遷徙。百姓們扶老攜幼,紛紛追隨他遷居到岐下。太王帶領人民建設家園,定立了官員制度,人們作詩作樂來歌頌他的德政。
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兒,她的容貌非常地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好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弟弟王季,就逃到荊蠻之地,這成為了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這一切無不歸功於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的教育。
太姜是丈夫賢明的輔佐,太王所辦的大事,包括遷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垂統之時的一名賢德的婦人。
【太任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厚立國,母親、后妃的德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太姜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親的仁德風範,以仁義來治國,因而各地諸侯都很擁戴他。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後宮立身端正,使得宮廷上下有著一派肅穆祥和的正氣。
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蓆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地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識得百。君子贊嘆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據《尚書》記載,文王姬昌出生後不久,有一隻「赤雀」,嘴裡銜著丹書,飛到了文王的屋子裡。丹書上說:「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這是文王出生時的瑞兆。由於他自幼就與眾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愛,最終繼承了王業的大統。
太任明瞭感通萬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懷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言語行為與善相應,就感得良善的孩子,與惡相應,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兒女的性情容貌和萬物相像的,都是母親與萬物相感的結果。
文王能夠成為聖德的先君,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衰的基業,這確實是母親太任給予端良母教的結果。
【優美的《關雎》之詩】
《詩經‧關雎》是周朝人贊頌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詩。說明只有像太姒這樣嫻靜貞潔的好女子,纔得以匹配君子。詩文描述了君子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歷經追求不到之時的懮傷,與求得之後的喜悅。戴震在《詩經補註》中說:此詩闡明瞭夫婦倫常的重要性,通過歌詠吟唱,能使人瞭解夫婦之倫的正道。
這首詩的原文是這樣的:「關關雎(jū)鳩(jiū),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qiú)。參(cēn)差(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據《毛詩》註解說:「雎鳩」是南方的一種水鳥,這種鳥雌雄有固定的配偶,摯情而又有別。用以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貪戀其美色。行事謹慎因而居處幽深,如同關雎雌雄有別,無不和諧。這樣纔能夠風化天下,而成為世人的楷模和榜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妃有關雎這樣的美德,是幽靜嫻雅、貞節專一的好女子,是君子最適合的好伴侶。
「荇菜」是生長在湖泊池塘中的一種水生植物,它鮮嫩的部分可以食用,是用以祭祀的供品。后妃具有嫻靜幽深的關雎之德,祖先也纔歡喜接受她的祭祀,所以能夠承擔採摘荇菜、準備供品,以承事宗廟的家庭重任。「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嫻靜貞潔的好女子,君子是朝也思暮也想,這種追求有著節制而又和諧的中和之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和瑟都是一種樂器,「琴」具有防止邪思淫欲、導正人心的效用,「瑟」具有克制欲望、啟發心性美德的作用。所以君子以和諧美好的琴瑟之音,與淑女共享。
綜上所述,《關雎》之義贊頌的是后妃之德。君子愛賢進賢,喜愛她的文靜嫻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貪求美色,沒有不善的妄念。那麼這首詩所贊頌的這位好女子太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太姒:徽音的承傳】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國姒姓的女兒,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親。太姒仁愛和順而又深明大義,在娘家時,每天都專心致志地做女子應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儉樸,用度十分節省,對她的女老師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和舟連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體現了他真摯的深情。
太姒成為文王的夫人之後,性情仍然沒有改變。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德音,繼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很盡婦道。她遵守媳婦應盡的禮數,做得一點過失都沒有,還用相當的時間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讓女先生去轉告文王。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仁德治國,敬老愛幼,對賢者謙虛禮敬,為了接待他們,自己常常都顧不上吃飯,很多賢德的士人都來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長者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來歸順於他。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爭奪土地,爭奪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就想去找文王來主持公道。他們來到周國邊境,看到農夫相互讓田,路人相互讓路。來到城鎮,看到男女分開走路,頭髮斑白的老人不負重上路(表示尊老)。來到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於是就很慚愧地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朝人所羞恥的。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怎麼能來踐踏君子的廳堂呢?」於是他們把土地全都讓了出來。這一美談,體現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遠影響。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的周武王,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周朝人曾經寫詩來贊頌太姒的賢德:「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太姒繼承了太姜和太任的美德,以婦道來化導天下,成就了文武周公的曠世偉業。周朝王室母儀天下的德范,確實是超今邁古、萬世流芳。
大*: 通「太」
讀罷此文,相信所有現在未來的母親們,都會有同一個感受:我們的家庭責任是多麼重大啊!如果按現在人們對職業的思考,對女性而言,有哪一個職業比做母親更重要呢?世人誰不期盼人間多一個聖人,但要先有聖人之母纔行。培植我們端良的婦德吧,她是真正承載孩子的大地。
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本文依據的典籍:《史記》、《德育課本》、徐醒民先生《儒學簡介》、《明刻歷代列女傳》等。
-----------------------
太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周朝
職業 周文王正妃
配偶 周文王昌
太姒(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部落[1],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2]。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文王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發之母[3][4]。
西伯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西伯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西伯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樑,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3][4]。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西伯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3]。
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 [3][2]。
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因得罪皇后妲己而遭到紂王殺害,故文王以次子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是為武王[3]。
《詩經》中,首篇《國風·周南·關雎》,一說是描述太姒和周文王的愛情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雅·文王之什·思齊》有描述太姒的記戴:「思齊大任,武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5]。」
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6]。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即皇帝位,改元天授,尊封周文王諡號文皇帝,廟號始祖。而太姒就被上諡號文定皇后,陵曰德陵。
------------------------
日常生活中,“太太”一詞是對他人妻子的尊稱。“太太”的稱呼的起源於對周王族做出很大貢獻的三位婦女:“太姜”、“太任”和“太姒”。
“太姜”是周族太王古公亶父的賢妃,她的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曆三兄弟——都為後人所敬仰。史載,太姜“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
季歷即位,娶有“太任”,她也是位端莊誠一,德行無缺的女子。相傳季歷王在迎接太任的時候,婚禮場面盛大,熱鬧非凡,這也是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記載。太任也是最早進行胎教的人,她在生周文王之前,曾“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
文王又有賢妃“太姒”。史載,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太姜”、“太任”與“太姒”被後世成為三太。三人都具有母儀天下的德範,生育、教化了三代君王和聖賢,是助興周室的功臣,亦成為世人的楷模。
後來,“太太”一詞逐漸演變為對已婚婦女的尊稱。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已婚婦女都有資格被稱作“太太”。正如周室的“三太”一樣,“太太”應該是具有高尚道德,並且能夠真正承載起家族(或家族)生生不息之重任的女人。在任何一個時代,“太太”都是女人的典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讚美了文王的夫人、武王和周公的母親太姒。關雎是南方的一種水鳥,這種鳥有固定的配偶,摯情而又有別。用關雎來比喻君子和淑女,彼此仰慕其美德,而又不貪戀其美色。行事謹慎因而居處幽深,如同關雎雌雄有別,無不和諧。這樣才能夠風化天下,而成為世人的楷模和榜樣。
毛詩中的“逑”字,在齊詩和魯詩中作“仇”,都含有“匹配”的意思。在這裡,更加強調一種德性的相配,並且,作為一個對象的“逑”,亦體現出一份“左右流之、輾轉反側、寤寐思服”的張力。動態的“求”的過程,是不斷尋找匹配的過程,在“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禮樂教化、人心昇華的道路中,君子和淑女走到了一起。《詩經》的首篇就告訴我們,德性的提升、言行的有節本是愛情的題中應有之義。
因此,“太太”必然在兩性的交往中得到心靈之廣大、德性之昇華,並且將德性之光照於自己的生活。養育、教導孩子是母親偉大的責任,孩子最初的心田,需要得到母親的滋潤。在文明時代,家族的興旺絕不是依靠婦女的生育能力,真正重要的是婦女的“賢德”。
相比起少女的智巧,作為“太太”的女人更多了一份深厚與淑懿。一個女人,應該如何完成生命不同時期人生角色的轉換,“太太”一詞的深意提示了答案。當然,如果一個男人希望有一位賢良淑德的太太與自己同行,那麼,他也應該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
清宮十大畫家之焦秉貞_中國傳統文化社區_才府 - http://goo.gl/BVihFe
清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套圖冊題材取自歷代有良好德行的皇后、太后的故事,人物包括西周文王之母太任、西周武王之母太姒、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后、東漢和帝和熹鄧皇后、北宋仁宗慈聖曹皇后、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后、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她們在身為皇后或太后期間,有的勤儉仁厚、賢淑孝順、有的不問政事、不佞外戚。畫家繪此冊就是藉她們的懿德來宣傳封建的倫理綱常,給宮廷裡的妃嬪們豎立行為楷模。
此冊共12開,所繪仕女形象柔弱,設色濃艷,富有裝飾性。圖上建築物的繪製採用歐洲焦點透視的方法,有別於中國的傳統界畫。每開對題是由梁詩正書寫的弘曆在皇子時期所作的詩句,記錄了這些皇后、太后的事蹟和對她們的評價。
【葛覃親採】西周文王之母太任,勤儉仁厚,經常親自採摘織布原料。
【含飴弄孫】此圖人物典出東漢明帝皇后馬後,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后宮,從不因私干涉朝政。明帝死,其子章帝即位,馬太后說:“我今後只是含飴弄孫,不管政事。”章帝要為舅父們封爵,馬後不許的故事。
【教訓諸王】此圖人物典出《後漢書?馬後紀》載:“建初元年,欲封爵諸舅,太后不聽,帝復重請,太后報曰:“吾反复念之,思令兩善,豈徒欲獲謙謙之名,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夫至孝之行,安親為上,吾素剛急,有胸中氣,不可不順也。若陰陽調和,邊境清靜,然後行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複關政矣!又置織室,蠶於濯龍中,數往觀視,以為娛樂。常與帝旦夕言道政事,及教授諸小王《論語》經書。”的故事。
【戒飭宗族】此圖人物典出《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和熹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母陰氏,光烈皇后從弟女也。後任太后,鄧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年五歲以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撫循詔導,恩愛甚渥。”的故事。
【禁苑種穀】北宋仁宗曹皇后,慈聖太后,大將曹彬孫女。仁慈節儉,關心稼穡,和仁宗皇帝一起在皇宮中種穀養蠶,以時時提醒自己和臣下百姓勞作之艱辛,不忘愛民之本。
【麟趾貽休】《國風.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西周文王之正妃,武王之母太姒。太姒仰慕太姜,太任等前輩之美德,殷勤伺奉婆婆,旦夕操勞家務,又盡心盡力教導兒子,使他們長大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女中堯舜】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后,神宗之母,仁宗曹皇后的侄女. 從小和姨母生活在宮中,長大後智謀膽識過人,生活簡樸,崇尚節儉,為人廉潔公正。十歲孫子宋哲宗即位後,由高太后主政,第一件事就是廢除《新法》,召回司馬光,蘇軾等被貶的大臣。她主張程朱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和傳統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從不以權謀私,非常注意約束外戚的勢力,致使'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高太后攝政期間,政治清明,始終與民生息,令與宋為敵的契丹也十分敬畏,是為北宋社會最平和,百姓生活最安定的時期,史稱'元佑之治'。
【親掖鑾輿】明宣宗為皇太后親掖鑾輿,太后遊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
【身衣練服】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后,知書達理,為人十分謙遜仁慈,崇尚節儉,又極孝順。貴為皇后後,仍然如此,日常服飾非常簡樸,常穿易於染色的粗絲衣服,裙腳也不加邊;服侍她的人也是一樣。平常用度也很節制生,無任何奢侈品。以此作為天下表率。
【孝事週姜】西周文王之母太任,摯任氏的女兒。容貌端莊,性情仁厚,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對婆婆週姜孝順伺候都十分周到。
【約束外家】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后曾在娘家濯龍園的門外,見到很多人來拜侯馬氏外戚,車子馬匹像流水一樣往來不絕,十分招搖。傭人們則清一色綠色,配上雪白的領子袖口,甚至比皇后的排場都張揚。馬皇后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後來章帝幾次要封賞舅舅們,馬皇后都堅決不同意,認為只知自己極時享樂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為國家憂愁,怎能擔當重任呢。並且前朝外戚得勢亂國,落得身死滅門,都足以戒鑑了。
【濯龍蚕織】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后,從不因私情封賞娘家親戚,但是對於外親中有品行謙虛,重義行善者,經常予以賞賜鼓勵;對品德不端者則嚴厲批評。而那些倚勢不守法度嚴重者,就遣出京城,送還鄉里。又在娘家設置養蠶紡織作坊,並親自前往訪視,用意良苦戒勸馬氏族人以簡樸自律之美德。
清焦秉貞仕女圖冊頁絹本設色縱30.2厘米橫21.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
焦秉貞仕女立軸
焦秉貞嬰戲圖鏡心
焦秉貞嬰戲圖鏡心
焦秉貞嬰戲圖鏡心
---------------------
清宮廷繪畫: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 - http://goo.gl/ifdmgp
清宮廷繪畫:焦秉貞《曆朝賢後故事圖》
焦秉貞,字爾正,山東濟寧人清代著名畫家,天文學家,科學家。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的學生。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和繪畫,工人物、山水、樓觀,肖像。《國朝院畫錄》記載:'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司有得,取西法而複通之。聖祖(康熙)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理數也。'從明神宗時傳教士利瑪竇帶來的天主像、聖母像開始,西洋畫法就隨著宗教傳到了中國。焦秉貞在康熙時任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當時宮廷畫院中就有不少西方傳教士,他們不僅精通科學,而且很多還是畫家,加上康熙皇帝對各種分類學科極感興趣,其中也包括西洋繪畫。因此焦秉貞受到影響,吸收了西畫中透視和明暗等技法,以傳統重彩工筆為主,同時又刻畫物體陰影大小。樓台採用高難度傳統界畫,屋宇器具工整,體現了焦氏全面和高超的繪畫功力及藝術修養,代表了當時宮廷繪畫最高水準。
焦氏主要畫作包括《耕織圖》46幅,是康熙帝南巡時,有感於農民生產之艱辛,下旨繪耕圖23幅,織圖23幅。耕圖內容:浸種、耕、耙耨、耖、碌碡、布秧、初秧、淤蔭、撥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刈、登場、持穗、舂碓、簸、揚礱、入倉、祭神。織圖內容:浴蠶、二眠、三眠、大起、捉績、分箔、采桑、上簇、炙箔、下簇、擇繭、窖繭、練絲、蠶娥、祀謝、緯、織、絡絲、經、染色、攀華、剪帛、成衣。每幅由聖祖題句,然後鏤版印製,分賜給諸臣,以示為政者當時念百姓之疾苦。另有《列朝賢後故事》12冊,輯入《國朝院畫錄》;《池上篇畫意圖》軸,輯入《石渠寶笈》。
《曆朝賢後故事圖》冊(清,焦秉貞繪,絹本,設色,12開,每開縱30.8cm,橫37.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取材於曆代品德高尚的皇後、太後的故事,通過她們的事跡,彰揚如勤儉仁厚,賢淑孝順,不佞外戚等美好懿德,也給宮廷妃嬪們豎立行為楷模。
1.葛覃親採:西周文王之母太任,勤儉仁厚,經常親自採摘織布原料.
2.含飴弄孫,3.教訓諸王:《後漢書.馬後紀》記載,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後,大將馬援之女,賢德明理,從不因私幹涉朝政。太後曾說:天下太平,我就帶帶孫子,教導他們學習聖賢之書,不管政事了。
4.戒飭宗族:《後漢書》卷十:東漢和帝和熹鄧皇後,太傅鄧禹的孫女。容貌端莊秀麗,為人謙遜簡樸,才德兼備。殤帝年幼即位,鄧太後攝政,曾下詔讓皇室子弟與鄧氏子弟一起學習,並親自督導,教授經書,目地是抑製外戚子弟們驕逸懶散習氣,培養他們成為恭順節儉,力謀為國的賢材。
5.禁苑種穀:北宋仁宗曹皇後,慈聖太後,大將曹彬孫女。仁慈節儉,關心稼穡,和仁宗皇帝一起在皇宮中種穀養蠶,以時時提醒自己和臣下百姓勞作之艱辛,不忘愛民之本。
6.麟趾貽休:《國風.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西周文王之正妃,武王之母太姒。太姒仰慕太薑,太任等前輩之美德,殷勤伺奉婆婆,旦夕操勞家務,又盡心盡力教導兒子,使他們長大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7.女中堯舜:北宋英宗宣仁高皇後,神宗之母,仁宗曹皇後的侄女. 從小和姨母生活在宮中,長大後智謀膽識過人,生活簡樸,崇尚節儉,為人廉潔公正。十歲孫子宋哲宗即位後,由高太後主政,第一件事就是廢除《新法》,召回司馬光,蘇軾等被貶的大臣。她主張程朱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和傳統儒家道德倫理觀念,從不以權謀私,非常注意約束外戚的勢力,致使'臨政九年,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巨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高太後攝政期間,政治清明,始終與民生息,令與宋為敵的契丹也十分敬畏,是為北宋社會最平和,百姓生活最安定的時期,史稱'元佑之治'。
8.親掖鑾輿:明宣宗為皇太後親掖鑾輿,太後遊西苑,皇後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
9.身衣練服: 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後,知書達理,為人十分謙遜仁慈,崇尚節儉,又極孝順。貴為皇後後,仍然如此,日常服飾非常簡樸,常穿易於染色的粗絲衣服,裙腳也不加邊;服侍她的人也是一樣。平常用度也很節製,無任何奢侈品,以此作為天下表率。
10.孝事週薑:西周文王之母太任,摯任氏的女兒。容貌端莊,性情仁厚,注重自身的德行修養,對婆婆週薑孝順伺候都十分周到。
11.約束外家: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後曾在娘家濯龍園的門外,見到很多人來拜侯馬氏外戚,車子馬匹像流水一樣往來不絕,十分招搖。傭人們則清一色綠色,配上雪白的領子袖口,甚至比皇後的排場都張揚。馬皇後當時竭力控製自己,沒有責備他們。後來章帝幾次要封賞舅舅們,馬皇後都堅決不同意,認為只知自己極時享樂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為國家憂愁,怎能擔當重任呢。並且前朝外戚得勢亂國,落得身死滅門,都足以戒鑒了。
12.濯龍蠶織:東漢明帝明德馬皇後,從不因私情封賞娘家親戚,但是對於外親中有品行謙虛,重義行善者,經常予以賞賜鼓勵;對品德不端者則嚴厲批評。而那些倚勢不守法度嚴重者,就遣出京城,送還鄉裏。又在娘家設置養蠶紡織作坊,並親自前往訪視,用意良苦戒勸馬氏族人以簡樸自律之美德。
畫中人物形象端莊秀麗,神態安詳嫻靜,畫面工整雅緻,筆法細膩精緻,設色鮮明和諧,既有以畫示德的故事題材的實用性,又具宮廷繪畫高貴華麗的裝飾性。建築物採用歐洲焦點透視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立體感,帶有明顯的西畫裏表現三維空間的繪畫風格。形成別具一格的工筆重彩畫風,有別於中國的傳統界畫。每開對題是由梁詩正書寫的弘曆在皇子時期所作的詩句,記錄了這些皇後、太後的事跡和對她們的評價。
-----------
太姜(周太王之妻)、太任(周王季之妻)、太姒(周文王之妻)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1]
古時候相夫教子全靠婦女,替丈夫養育下一代,婦女在古時候得到的尊重,她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歷史上,談到周家,周朝八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八百年的根基都靠三位婦女─太姜、太任、太姒,三個婦女盡到她們應該盡到的責任。她們教的孩子─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孔子心目當中的大聖人。周家這三個母,都有個太字,太姜、太任、太姒,所以往後丈夫稱自己妻子為太太。就是說看待自己的妻子要看待像周朝太姜、太任、太姒,這是聖人之母,她們生的小孩、教的小孩都是大聖大賢,明倫、懂禮、尊師、重道,這是父母教的,特別是母親。[2]
太姜
主條目:太姜
生卒時間不可考,姜姓,出自有邰氏。商朝西歧諸侯、後被諡為周太王的古公亶父之正妃,泰伯、仲雍、季歷之母,周文王昌之祖母。
太任
主條目:太任
生卒時間不可考,任姓,出自摯任氏。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王季季歷之正妃,周文王昌之母。曾經對周文王進行過胎教。[3]
太姒
主條目:太姒
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部落[4][5],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6]。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文王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發之母[7][8]。
-----------------------
歷史上三位偉大的母性:周朝“三母”
作者: 蕭風
【正見網2008年05月10日】
打印機版 正體
5月11日是母親節,我們就談一談中國的歷史上三位偉大的母性--周朝“三母”,也叫周室“三母”。說的是周朝三位開國先君的夫人,她們都是母儀天下的典範,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幾位君王。她們是: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
太薑的貞順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親。太王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古公?父。古公廣積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他不忍心看到人們受到外族的侵掠,決定遷徙。百姓們扶老攜幼,紛紛追隨他遷居到岐下。太王帶領人民建設家園,定立了官員制度,人們作詩作樂來歌頌他的德政。
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兒,她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弟弟王季,以便傳位於姬昌,兄弟倆一起逃到荊蠻之地,這成為了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這一切與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的教育分不開。
太姜是丈夫賢明的輔佐,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之時的賢德的婦人。
太任端良的胎教
周朝以仁德立國,母親、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薑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親的仁德風範,因而各地諸侯都很擁戴他。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薑的美德,她主持后宮立身端正,使得宮廷上下有著一派肅穆祥和的正氣。
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睡從不歪著身子睡,坐也不偏斜著坐,站不曾跛著腳站。不吃氣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來就非常聰明,聖德卓著,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們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現在人們講胎教,實際上太任才是歷史上有記載的胎教的先驅。所不同的是,現在人們在懷孕期間給胎兒聽輕音樂、流行音樂,重視對孩子的智力和技能的培養和開發;而太任則是身體力行,對孩子以至於胎兒教之以德,重視道德的培養。
據《尚書》記載,文王姬昌出生後不久,有一隻“赤雀”,嘴裡銜著丹書,飛到了文王的屋子裡。丹書上說:“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這是文王出生時的瑞兆。由於他自幼就與眾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愛,繼承了王業的大統,並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這與母親太任給予端良母教的不無關係。
仁慈賢德的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有莘國姒姓的女兒,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親。太姒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她的生活很儉樸,用度十分節省,對她的女老師更是恭敬。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體現了他真摯的深情。
太姒成為文王的夫人之後,性情仍然沒有改變。她非常仰慕祖母太薑和婆婆太任的賢德,繼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她遵守媳婦應盡的禮數,從未有過失禮和過失,還極盡子女之孝道,經常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
太姒的夫君文王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仁德治國,敬老愛幼,對賢者謙虛禮敬,為了接待他們,自己常常都顧不上吃飯,很多賢德的士人都來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長者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來歸順於他。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爭奪土地,爭奪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就想去找文王來主持公道。他們來到周國邊境,看到農夫相互讓田,路人相互讓路。來到城鎮,看到男女分開走路,頭髮斑白的老人不負重上路(表示尊老)。來到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於是就很慚愧地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朝人所羞恥的。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怎麼能來踐踏君子的廳堂呢?”於是他們把土地全都讓了出來。這一美談,體現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遠影響。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的周武王,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使他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詩經•關雎》是周朝人讚頌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詩。說明只有像太姒這樣嫻靜貞潔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詩文描述了君子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歷經追求不到之時的憂傷,與求得之後的喜悅。《關雎》之義讚頌的是后妃之德。君子愛賢進賢,喜愛她的文靜嫻雅,仰慕她的美德善行,而不貪求美色,沒有不善的妄念。戴震在《詩經補注》中說:此詩闡明了夫婦倫常的重要性,通過歌詠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婦之倫的正道。
後人做詩讚頌道:“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大概意思是說: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和太姒,周王朝的興起與這三位偉大的母性分不開,大姒最為賢德,號稱文母。
(資料來源《列女傳》)
-------------------
卷一之六 周 室 三 母
三 母 者 , 太 姜 、太 任 、 太 姒 。
太 姜 者 , 王 季 之 母 , 有[台] 氏 之 女 。 太 王 娶 以 為 妃 。 生 太 伯 、 仲 雍 、 王 季 。 貞 順 率 導 , 靡 有 過 失 。 太 王 謀 事 遷 徙 , 必 與 。 太 姜 。 君 子 謂 太 姜 廣 於 德 教 。
太 任 者 , 文 王 之 母 , 摯 任 氏 中 女 也 。 王 季 娶 為 妃 。 太 任 之 性 , 端 一 誠 莊 ,惟 德 之 行 。 及 其 有 娠 , 目 不 視 惡 色 , 耳 不 聽 淫 聲 , 口 不 出 敖 言 , 能 以 胎 教 。 溲 於 豕 牢 ,而 生 文 王 。 文 王 生 而 明 聖 , 太 任 教 之 , 以 一 而 識 百﹐[卒為周宗] 。 君 子 謂 太 任 為 能 胎 教 。
古 者 婦 人 妊 子 , 寢 不 側 , 坐 不 邊 , 立 不 蹕 , 不 食 邪 味 , 割 不 正 不 食 , 席 不 正 不 坐 , 目不 視 於 邪 色 , 耳 不 聽 於 淫 聲 。 夜 則 令 瞽 誦 詩 , 道 正 事 。 如 此 , 則 生 子 形 容 端 正 , 才 德 必 過 人 矣 。 故 妊 子 之 時 , 必 慎 所 感 。 感 於 善 則 善 , 感 於 惡 則 惡 。 人 生 而 肖 萬 物 者 , 皆 其 母 感 於 物 , 故 形 音 肖 之 。 文 王 母 可 謂 知 肖 化 矣 。
太 姒 者 ,武 王 之 母 , 禹 後 有[莘] 姒 氏 之 女 。 仁 而 明 道 。文 王 嘉 之 , 親 迎 於 渭 , 造 舟 為 梁 。 及 入 , 太 姒 思 媚 太 姜 、 太 任 , 旦 夕 勤 勞 , 以 進 道 。 太 姒 號 曰 文 母 , 文 王 治 外 , 文 母 治 內 。 太 姒 生 十 男 : 長 伯 邑 考 、 次 武 王 發 、 次 周 公 旦 、次 管 叔 鮮 、次 蔡 叔 度 、 次 曹 叔 振 鐸 、 次 霍 叔 武 、 次 成 叔 處 、 次 康 叔 封 、 次 聃 季 載 。 太 姒 教 誨 十 子 , 自 少 及 長 , 未 嘗 見 邪 僻 之 事 。 及 其 長 , 文 王 繼 而 教 之 , 卒 成 武 王 周 公 之 德 。 君 子 謂 太 姒 仁 明 而 有 德 。 詩 曰 : 「 大 邦 有 子 , 俔 天 之 妹 , 文 定 厥 祥 , 親 迎 于 渭 , 造 舟 為 梁 , 不 顯 其 光 。 」 又 曰 : 「 太 姒 嗣 徽 音 , 則 百 斯 男 。」 此 之 謂 也 。
頌 曰 : 周 室 三 母 , 太 姜 任 姒 , 文 武 之 興 , 蓋 由 斯 起 。太 姒 最 賢 ,號 曰 文 母 。三 姑 之 德 , 亦 甚 大 矣 !
------------------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真實且適切的表露情感,歡樂而不過於流蕩,哀思而不會造成損傷。」
「關雎樂而不淫」,「關雎」是《詩經》國風<周南>的首篇,敘述周朝文王的夫人── 太姒,品德賢淑,足為典範。「關雎」一開始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停在河洲上的雎鳩,發出了「關關」和諧的共鳴聲。君子聽到便嚮往有貞敬賢淑的好女子,作為最佳匹配的對象。「樂而不淫」,「淫」是超過了分寸。文王娶到了夫人太姒,心中快樂。樂在夫人的賢德能夠內助,自然不會失於放逸。
「哀而不傷」說到文王還未娶得太姒前,日夜思念,以至於輾轉反側,睡不著覺,但不至於傷害身體。文王擇偶重在品德,不求美色,雖思念殷切,卻也無傷於淳厚的風氣。
中國文化講究五倫社會,單身時,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稱為匹夫、匹婦。一旦結為夫妻,白頭偕老,正是《易經》所說「乾坤定矣」。一「定」下來,就不再更改,這是五倫居首的夫婦大倫!有了夫婦,生了孩子,然後家庭裡有父子、兄弟的天倫。更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維繫家庭倫常。所以慎選有德的好女子是重要的大事。古代國君娶到了有德的夫人,德化於上,風行草偃,正可教導國人,母儀天下,社會風氣必然丕變,漸趨淳厚。
在中國歷史上,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國祚最久,其中有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得到「三太」的輔助。「三太」就是太姜、太任、太姒,婆媳三代皆是儀表莊重、內心恭敬的賢淑女子。太姒為文王的夫人,生下十個兒子,從小到大,都親自教導,養成端正的品格,武王、周公就是其中兩位;太任是文王的母親,王季的夫人。懷胎文王時,眼睛不看惡色、耳朵不聽惡聲、口中不出惡言,一切舉止規矩端莊,有好的胎教才生下仁德的文王;太姜乃是古公的夫人,文王的祖母。生下泰伯、仲雍及王季,三兄弟謙讓國位,品德高尚,也是得到母親太姜的教導。所以今日對婦人稱「太太」,正表達尊敬之意,並期許婦女向「三太」看齊呀!
反觀時下,夫妻結合,偏重感情而忽略對方品德,使得傳統家庭中,長幼有序、和諧溫馨的景象,再也很難得見到了。難怪社會各種亂象層出不窮,令人憂心。擇偶「重德輕色」、婚後「夫敬婦順」,該是今日社會正本清源的大方針吧!
------------
太姒_百度百科 - http://goo.gl/SGHJFb
周室三母_百度百科 - http://goo.gl/fS0qH6
-------------
《列女傳 ·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 太任 )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 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周室三母:指周朝三大賢母,即太姜、太任、太姒。
在古書中,又分別寫作:大姜、大任、大姒。
太姜
太姜:古公亶父 ( 姬亶 )之妻、季歷 ( 王季 )之母、周文王姬昌的祖母。
《史記 ·周本記》:“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
《列女傳 ·母儀傳》: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 ( 周太王 )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太任
太任:也作“大任”,季歷 ( 王季 )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
太任公園在河南平輿縣 ( 古槐鎮 ),據說太任故鄉在平輿縣
太任還是中國古代胎教的先驅者,在這段文獻中所說的有六點:一、太任的德性、行為本來就很好,而根據史料記載,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賢君(也就是說夫婦都具有良好的素質);二、太任在妊娠期間更重視眼、耳、口的防護;三、生了文王之後,太任又親自加以教育。四、擴大到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均講求正;五、進而講求“頌詩、道正事”等積極眠的胎教;六、還特別重視所見聞善惡對象的感受,會影響到胎兒。劉向在該書中也談到週後胎教法:“週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胎教之謂也。”也是極具智慧的。
太姒
太姒 (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 (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部落[1],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 [2]。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謚為周文王的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之母[3][4]。
她是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
姬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3][4]。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 ( 周太王正妃)、太任 (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3]。
她與丈夫周文王生下十子:長子伯邑考 (姬考),次子武王發 ( 姬發 ),三子管叔鮮( 姬鮮 ),第四子周公旦 ( 姬旦 ),第五子蔡叔度( 姬度 ),第六子曹叔振鐸 (姬振鐸),第七子成叔武(姬武),第八子霍叔處 (姬處),第九子康叔封 ( 姬封 ),第十子季載 (姬載)[3][2]。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封神榜演義》等稱其因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王殺害),其馀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3]。
---------
周朝三太母儀天下 「太太」稱呼的由來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裡的君子與淑女,指的就是文王與太姒。文王鍾情太姒,原因正在於其淑女之賢慧。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中的太姒。(網絡圖片)
【字號】大 中 小
更新: 2014-11-25 09:48:57 AM 標籤: 周文王 , 母儀 , 三太
【大紀元2014年1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為甚麼中國人管妻子都叫太太、內人?據說,「太太」一詞源自「周朝三太」,即太姜、太妊、太姒。這三位妻子都非常偉大,分別是周朝八百年江山開基創業的前三位君王——太王、季歷、文王的妻子。婆媳三代,個個誠莊恭敬,行為處處合於道德規範。「三太」母儀天下,施化家國,為天下女子所傚法,後世便尊自己妻子為太太,希望自家妻子的賢德可比這三位國母。
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她的兒媳是太妊,孫媳是太姒,合稱「三太」,是周朝三位開國先君的夫人、母儀天下的典範,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幾位君王, 成就了周公的聖德。而周公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周室由古公亶父(太王)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妻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八百年的社稷,這都是由其先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列女傳》記載了周室三母的賢德故事。
太姜的貞順之德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姬姓,名季歷,又稱周公季)的母親。作為有邰(tai)氏之女,太姜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弟弟王季,以便傳位於姬昌,兄弟倆一起逃到荊蠻之地,成為了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這一切與母親太姜對兒子良好的教育分不開。
太姜是丈夫賢明的輔佐,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始創基業時的賢德婦人。
太妊端良的胎教
周室三母:指周朝三大賢母,即太姜、太妊、太姒。在古書中,又分別寫作:大姜、大任、大姒。他們堪稱女性之典範。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中的太妊。(網絡圖片)
太姜的兒媳太妊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妊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她懷孕後,眼不看惡亂之色,耳不聽淫佚之聲,口不出喧鬧之言,以此對孩子進行胎教。她在豬舍小解時,生下了文王。文王出生後聰慧而聖明,母親太妊在教導他時,教一而能識百,後來終於建立了周王朝。所以,人們認為太妊善於胎教。
古人認為,婦人懷孩子,應當不側身而眠、不坐在席邊,立不擋路,不吃怪異食物;食物切不正不吃,筵席擺不正不入座,眼不看邪色,耳不聽淫聲。夜間便讓瞽者誦讀詩句、說正事,這樣的話,方能生下面貌端莊、才德過人的孩子。所以,在懷孩子的時候,感知事物一定要謹慎,感知善的事物則孩子必善,感知惡的事情則孩子必惡。孩子的形容和聲音與萬物的形和聲往往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大多是母親感知的結果。文王的母親太妊,可謂知道以萬物而教化的道理。
仁慈賢德的太姒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裡的君子與淑女,指的就是文王與太姒。文王鍾情太姒,原因正在於其淑女之賢慧。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後故事圖》中的太姒。(網絡圖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關雎》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情詩裡頭的君子與淑女,指的就是文王與太姒。文王鍾情太姒,其原因正在於其淑女之賢慧。
太姒,生卒年不詳,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大禹的後代有莘氏(今陝西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部落。《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記載:「太姒者,武王之母,禹後有莘姒氏之女。仁而明道。文王嘉之,親迎於渭,造舟為梁。及入,太姒思媚太姜、太妊,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號曰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
史傳周文王的夫人太姒貌若仙女,德配天地,仁愛和順,深明大義;在娘家時生活儉樸,對塾師畢恭畢敬,待人溫柔和氣,聲名遠播。文王青年時在古郃陽渭水之濱偶遇太姒,驚為天人,頓生愛慕之心。後得知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西伯昌(即文王)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西伯昌便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十分盛大。入門之後,太姒敦厚溫柔,極盡婦道,深受愛戴。文王治外,而文母治內,後來稱妻子為「內人」又稱「內子」,稱丈夫為「外子」,據說也是由此而來。
太姒成為文王夫人後,賢淑有加。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妊的德音,並繼承了她們完美的德行。她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從無失禮和過失,且篤行子女之孝道,經常回娘家探望和安慰父母,每次都事先讓女先生去轉告文王。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
太姒全力以赴地協助文王,把皇宮內院治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文王沒有任何後顧之憂,能夠專心致志地治理國家,因此德政流布、教化大興。她被後人尊為「周十臣」(周朝十位著名大臣),是周十臣中唯一的女性。在太姒和眾多文武臣的悉心輔佐下,周國發展勢頭鼓舞人心。到文王晚年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後來武王伐紂滅商,建立了大周王朝。
文王姬昌,人稱「西伯」,他秉承先祖的遺風,以仁德治國,敬老愛幼,對賢者謙虛禮敬,很多賢德的士人都來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長者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特地前來歸順於他。
虞國和芮國的國君爭奪土地,爭奪了很久都沒有結果,於是就想去找文王來主持公道。他們來到周國邊境,看到農夫相互讓田,路人相互讓路;來到城鎮,看到男女分開走路,頭髮斑白的老人不負重上路;來到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於是就很慚愧地說:「我們所爭的,正是周朝人所羞恥的。像我們這樣的小人,怎麼能來踐踏君子的廳堂呢?」於是他們把土地全都讓了出來。這一美談,體現了周文王不言而教的深遠影響。
文王的夫人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由於她身正品高,教子有方,使孩子們從小到大都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最終成就了伐紂滅商的周武王,以及制禮作樂的周公。
《烈女傳》故事後的頌文說:「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意思是:周室的興起,文王、武王能成就大業,皆因為太姜、太妊、太姒。在周室這三母中,太姒是其中最賢的一個。
現代人大多以「老婆」、「親愛的」等詞彙稱呼妻子,雖然甜蜜,但卻少了一種含蓄。古人以「太太」、「內人」向外人稱呼內妻,雖然略顯拗口,稱謂背後卻包含了不忘恩情與賢德的意義,可說是別有雅趣。 **
-------------------
古人認為:女子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在先週時代,太姜、太任、太姒等“三太”的德行,母儀天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光耀古今。關於女德教育,我們可以上溯到《禮記》 ...
-----------------
古代女子的教科書——女四書
發表於01-11 22:21 來源:轉載 瀏覽(148) 評論(0)
標籤: 修身 明朝 女四書 論語 教育 天下
古人認為:女子是齊家之本,清國之源。在先週時代,太姜、太任、太姒等“三太”的德行,母儀天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光耀古今。關於女德教育,我們可以上溯到《禮記》的《曲禮》以及《內則》。
女四書作為古代女子的教科書,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被廣大女性傳播、閱讀,直到戊戌維新時期,還被列為女子學堂的必修教本。它們包括:
《女誡》,成書於東漢,作者班昭。全書共分成七篇,主要是基於古禮與儒典,闡述女子修身齊家之道,教育婦女柔順之禮。
《女論語》,唐朝女學士宋若莘作。這部教本借用了《論語》的問答形式,非常通俗易懂,事無鉅細地規範了女性的言行舉止、一笑一顰。
《內訓》,作者為明朝成祖仁孝皇后徐氏,父親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該教本採摘先人女教典訓內容及太祖馬皇后的言論編撰而成,流傳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等20章。
《女範捷錄》為明朝晚期儒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該書以儒學的綱常之理作為“正內之儀”,共分十一章,即統論、後德、母儀、孝行、貞烈、忠義、慈愛、秉禮、智慧、勤儉、才德。
作為女人寫給女人的箴言錄,女四書意在告訴未經世事的女子們修身和為人處世的方法。舉其要,約有如下六點:和柔敬順的品格;慎言謹行、勤儉持家;孝道;夫婦之道;和睦親友;母儀、母教、慈愛的家教氛圍。
------------------------
[導讀]太姜太任太姒太姜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而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三位女性都是以德行著稱,可以說周朝能夠有八百年的基業,與這三位女性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
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而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三位女性都是以德行著稱,可以說周朝能夠有八百年的基業,與這三位女性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分不開,這三位女性可以說是歷史上賢良淑德的女性的代表,也是婦女德行的好榜樣。
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太任太姒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是周文王姬昌的奶奶,生育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其教育子女以身作則,可以說教育非常成功,太王非常喜歡王季的兒子姬昌,所以太伯與中雍就逃到蠻荒之地,為的是父親能夠將王位傳給王季,使得姬昌能夠接替父親的王位,這個兄弟謙讓的故事成為了千秋佳話。
太任是周文王姬昌的母親,在太任懷孕的時候特別注意行事與所見,可以說做到了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可以說是最早的胎教實行者,所以生下周文王后,周文王就非常聰明,可以說舉一知十,人們都說這由於太任胎教做的好的緣故。
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在娘家的時候就已經非常有賢德之名,所以周文王姬昌非常看重太姒,親自到渭水去迎娶太姒,太姒成為了周文王的夫人之後效仿太薑和太任,輔助丈夫,使得文王治外,自己治內,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績,以道德教化天下,被人 們尊稱為“文母”,太姒生育了十個兒子,其中包括武王姬發和周公旦,周朝之所以可以立於天下,與太姒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周朝之所以可以成功,與太姜太任太姒的賢良淑德具有非常大的關係,可以說是這三位女性的教子有方才使得周朝天下歸心。
封神英雄榜太姒
《封神英雄榜》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和其他影視傳媒共同拍攝的一部古裝大戲,在這部戲中講述了殷商後期商紂王如何被周王室打敗的故事,在這部戲中當然不能少了賢德的周文王夫人太姒。
太姒,姓氏為姒,是夏朝的君主夏禹後代,據說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見到了太姒,被太姒貌似天人的美貌所驚呆,後來又知道太姒生活簡樸,仁愛明理,於是深深的愛上了太姒,據說《詩經》中的《關雎》就是講的太姒與西伯侯姬昌的愛情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為了迎娶太姒,姬昌親自跑到渭水之濱,但是渭水上面沒有橋,於是姬昌用船搭成一座浮橋將太姒迎娶回自己的屬地。
與姬昌成親之後,太姒效仿自己的太婆婆和婆婆,以德治理后宮,得到了百姓的愛戴,被尊稱為“文母”,據說當時姬昌治外,文母治內,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政治效果,姬昌的屬地成為了許多人才嚮往的地方。
太姒與姬昌一共生育了10個兒子,長子伯邑考被紂王與妲己害死,所以後來第二個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周武王。太姒對於兒子們採取以德服人的教育方式,使得自己的兒子們從小就沒有做過任何的錯事(覺得有點誇張,可是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可以說其教育是相當成功的。
公元690年,武則天將太姒追封為文定皇后,陵墓成為德陵。
太姒嗣徽
太姒是周文王姬昌的正室夫人,傳說與周文王在渭水之濱一見鍾情,後來周文王將太姒娶回家做了正室夫人,太姒賢良淑德,可以稱得上是有德行的女性的典範,太姒一共生育了十個兒子,並且被太姒教育的從來不做任何的錯事,十個兒子中包括武王姬發和周公旦。
《太姒嗣徵》就講述了太姒賢德的故事:周朝的時候莘國有一個女子叫做太姒,在沒有出閣的時候在父母家做著女子應該做的事情,很簡樸,也很尊敬自己的女老師,後來做了周文王姬昌的夫人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本性,繼續學習婆婆太任的美好德行,遵守著作為一個妻子應該遵從的德行,沒有一點的過失,告訴文王自己一定要學習婆婆與太婆婆的德行,並且常常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太姒的德行感化了天下的婦人,使得這些婦人都不失婦道。周朝的人做了一首詩讚美太姒,詩中說,我受到了女先生的告誡一定要遵守婦道。還有一首詩裡說,常常思念尊敬的太任,太任就是文王的母親,因為太任非常愛慕她的婆婆的德行,所以可以做到京師裡王室的賢婦。太姒竟然可以繼續學習婆婆的好教化,做到一點都不去嫉妒,所以文王有了一百多個兒子。
從上面關於太姒的描寫可以看出,太姒在當時那個社會來說是婦女們的典範,可以說其德行已經感化了很多人,自己身體力行的作出的事情,得到了當時許多婦人的學習。
-------------------------
周室三母- 太姜
古公亶父之妻,季歷(王季)之母,姬昌(周文王)祖母。 《史記·周本記》:“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 《列女傳·母儀傳》: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
周室三母- 太任
亦稱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季歷(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列女傳 ·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於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聖, 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太任公園在河南平輿縣 (古槐鎮),據說太任故鄉在平輿縣
周室三母- 太姒
商朝有莘氏,或杞太姒國、繒國 身份周文王正妃 配偶周文王姬昌 太姒(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部落[1],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2]。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諡為周文王的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之母[3][4]。 姬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3][4]。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3]。 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姬發),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載(姬載)& #91;3][2]。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封神榜演義》等稱其因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王殺害),其馀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3]。
----------------------
作者:歸依宣化上人
“太太”一詞,源自“周朝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這三位妻子都非常偉大,分別是周朝八百年江山開基創業的前三位君王——太王、季歷、文王的妻子。 “三太”母儀天下,施化家國,為天下女子所效法。後世便尊自己妻子為太太,表示自家妻子的賢德可比這三位國母。
“週雖舊邦,其命維新”。週之開國,以仁德治天下,除了太王、季歷、文王、武王、周公等聖人,還有三位女聖人,史稱“周朝三太”,即太姜、太任、太姒,她們分別是太王、季歷、文王的妻子。婆媳三代,個個誠莊恭敬,行為處處合於道德規範。 “三太興週”,中國人便把妻子稱為太太。太太一詞,即源於“周朝三太”。
古公亶父(謚為太王)之妻太姜,她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季曆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謀事,必與太姜商量。隨便太王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太姜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太王年老欲以三子季歷繼其位,兩位兄長太伯、仲雍知之,為成全父親傳位於季歷,皆逃行於荊蠻而不歸。這成為了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而這一切與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的教育分不開。 ?
季歷之妻太任,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太任懷孕的時候,注重胎教,坐立必正,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食物割不正不食,一切舉止規規矩矩。文王在母胎中,就受到了最好的胎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出生後,要保持兒童純真純善的天性,需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自然成長氛圍。在太任的教誨下,文王終成一代聖賢。
周文王之妻太姒,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生活儉樸,對老師恭恭敬敬。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美德,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親之日,文王親自到渭水迎娶,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太姒成為文王夫人之後,性情仍然賢淑。她非常仰慕祖母太薑和婆婆太任的賢德,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從未有過失禮和過失。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王的周武王姬發,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她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太王)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妻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八百年的社稷,這都是由其先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並非偶然的提三尺劍,一戰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後世尊稱妻子為“太太”,便是由“三太”母儀可風的典故而來,並非是隨隨便便的口頭語。
周朝三太之後,還有孔母顏氏、孟母仉氏等也都是歷史上的賢母。孔母授學、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童蒙教育佳話。縱觀人類教育史,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包容在道德、倫理、因果教育之中。這是最基礎的教育,然後才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所謂是先成人,後成才。不成人,就成不了大才、英才、棟樑之才。最多也只能是歪才、蠢才。因為世界上真正的大學問與假、惡、醜、邪背道而馳,卻只能建立在真、善、美的沃土之上。
---------------
母慈子孝 - 鍾茂森, 趙良玉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hRrvVG
--------------
太姜——周文王的祖母
太任——周文王的母親
太姒——周文王的妻子——周武王的母親
太太稱呼的起源於週族太王古公亶父有賢妃曰“太姜”(即泰伯、仲雍、季曆三兄弟之母)——周文王的祖母;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即位,又娶有賢妃曰“太任”——周文王的母親;周文王又有賢妃,曰“太姒”——周文王的老婆——周武王的母親。太姜、太任、太姒(tài sì)尊稱為“周室三母”。
周文王的祖母——太姜
太姜有美色,而且性情貞靜柔順,並且極有智慧。教導諸子,至於成人,從來沒有過失。古公謀事,必與太姜互相商量。隨便古公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她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
太姜——中國賢德之母:
太姜,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周文王的祖母。她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創業之時的賢德婦人。在世共生有三子。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而且太王每遇到大事,必定同她商量,沒出過一件壞主意。
周文王的母親——太任
季歷即位,又娶有賢妃曰“太任”。史載,稱其端莊誠一,德行無缺失。及有身孕,即自開始胎教,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因此而生文王。
太任——中國胎教始祖:
太任,周室三母之一,王季(季歷)之妻,周文王(姬昌)之母。
太任是商朝末期貴族摯任氏的二女兒,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
嫁給夫君季歷後,太任仰慕婆婆太薑的美德,孝敬婆婆。她主持后宮立身端正,宮廷上下肅穆祥和。
太任懷孕的時候,眼不看邪曲的場景,耳不聽淫逸無禮的聲音,口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從不歪著身子睡覺,也不偏斜著坐、跛著腳站。切割不正、氣味不良的食物不吃,擺放不正的席子不坐,夜裡就讓樂師朗誦詩歌。姬昌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太任教他一,他就知道十。人們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周文王的妻子 ——太姒
文王又有賢妃,曰“太姒”。《史記·周本紀》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列女傳》稱其“生十男,親自教誨。自少及長,未嘗見邪僻之事。文王繼而教之,卒成武王、周公之德。”
太姒——中國孝德榜樣:
太姒,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麗,聰明淑賢,分憂國事,嚴教子女,尊上卹下,深得文王厚愛和臣下敬重,被人們尊稱為“文母”,在《詩經》和《列女傳》中都有對太姒的讚美。武則天時期太姒被上諡號文定皇后,陵曰德陵。
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對她的美貌,驚為天人,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
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旦夕勤勞,以進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姬昌理外,太姒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
太姒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因得罪王后妲己而遭到紂王殺害,故姬昌以次子姬發為太子,姬昌死後而立,是為周武王。
為什麼尊稱賢妻良母為“太太”?
周室由古公亶父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妃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王室七八百年的宗室王朝,都是由其上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並非偶然徒然的提三尺劍,一戰功成而得的天下。因此,後世尊稱別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母儀可風的典故而來,並非是隨隨便便的口頭語。
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所以,女人的賢德目標就是如何相夫教子、如何成為丈夫的賢內助、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太太”。
什麼是賢內助?
賢內助是指妻子能夠幫助丈夫在事業上、學業上、品格上持續進步和提升,增加丈夫在社會上和家庭中的美譽和地位。
--------------
以前,有身份的人士稱妻子為“太太”,僕人也稱女主人為“太太”。現在,“太太”不再局限於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的妻子了,而是人們對已婚女士的稱呼,主要是一種表達尊重的敬稱。那麼“太太”一詞是如何產生的呢?有人研究得出結論,“太太”的稱謂最早來源於中國歷史上三位偉大的母親,即周朝“三母”,也叫周室“三母”。指的是周朝三位開國先君的夫人,她們都是母儀天下的典範,輔佐和教化了開萬世太平的幾位君王。這“三母”分別是: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的夫人、王季的母親。太王就是人們所熟悉的古公亶(dǎn)父。古公廣積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他不忍心看到人民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決定要遷徙。百姓們扶老攜幼,紛紛追隨他遷居。太王帶領人民建設家園,建立了官員制度,人們作詩作樂來歌頌他的德政。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兒,容貌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王所辦的大事,包括遷徙岐下,都會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貞順的女德,成為丈夫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三個好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鍾愛王季的兒子姬昌,太伯和仲雍為了讓位給弟弟王季,就逃到荊蠻之地,這成為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這一切無不歸功於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教育。太薑的兒媳太任,是摯任氏的二女兒,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親。太任生 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太任的夫君王季具有父親的仁德風範,以仁義來治國,因而各地諸侯都很擁戴他。王季的事業,得力於太任的輔佐。太任非常仰慕婆婆太薑的美德,她主持后宮立身端正,使得宮廷上下有著一派肅穆祥和的正氣。太姒,出生在夏朝國王禹之後代有莘氏(今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部落,另一說出生自杞國、繒國。商朝西歧諸侯西伯侯,後被謚為周文王的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之母。姬昌在合陽地區渭水之濱遇到太姒,後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遂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入門之後,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正妃),旦夕勤勞,以盡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次序為: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姬發)、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載(姬載)。她的兒子中,長子伯邑考因得罪妲己而遭商王殺害,其餘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及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詩經》中,首篇《國風·周南·關雎》,一說是描述太姒和姬昌的愛情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雅·文王之什·思齊》有描述太姒的記載:“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週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從詩經中可看出“窈窕淑女”本是指嫻靜貞潔、賢良淑德、幽靜嫻雅的美德女子,也就是指太姒。而後人卻將“窈窕淑女”理解為身材苗條的女子,這是對詩句的誤解。後人將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再後來以“太太”作為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女性的賢德要向“三太”看齊,這才是“太太”的本來含義。24.“妯娌”的微妙關係兄弟的妻子之間的關係在民間稱為“妯娌”,在人際關係中有幾個比較難以處理,其中一個就是“妯娌”之間的關係。從“妯娌”這兩個字,就可以領略其間的微妙關係,雖然兩個字都是女字旁,但右邊的部分一個朝上,一個朝下,具有對抗的含義。“妯”字身段穩重,神態像是鼻孔沖天,得理不饒人;“娌”字則顯得小而嬌氣,恃寵而驕。究竟“妯娌”之間的關係微妙在何處?可以從下面的故事中悟出一二。《聊齋》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女子分別嫁給了兄弟倆,成了妯娌。這兄弟倆都是讀書人,日夜苦讀,妯娌之間也暗自較勁,都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夠取得功名,壓倒對方。這年兄弟倆同是進京趕考,妯娌倆和婆婆一起去廟裡求籤,看她倆同去趕考的丈夫誰能金榜題名。大兒媳求了張簽,寫道:“儂可涼涼去”,小兒媳求了張簽寫道:“我也涼涼去”,兩人都不懂是什麼意思。二人回到家中等待,可是一連好多天也沒有任何音訊。當時正是酷暑天氣,妯娌倆在屋裡揮汗如雨地做餅,忽然聽到一群人吹吹打打上門報喜,說大公子考中了。婆婆聽到後,高興地對大媳婦說:“儂可涼涼去!”大媳婦就到旁邊休息乘涼去了。這時候兩個媳婦就受到了婆婆的不同待遇,二媳婦心里當然不平衡,現在只有她一個人接著幹活,氣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不一會兒,又聽到了吹吹打打的聲音,原來是來報告二公子也高中了。二媳婦沒等婆婆說話,就把擀麵杖一扔,說:“我也涼涼去!”妯娌之間的微妙關係,在這一場景下被刻畫得惟妙惟肖。“妯娌”把本來不相干的兩個女孩子放在一個屋簷下生活,朝夕相對服侍婆婆、做家務活,心裡難免要嘀嘀咕咕:誰做得多?婆婆偏向誰?所以,在關係處理上需要一些技巧。不過,在今天的社會,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妯娌”越來越少。即使自己的丈夫有兄弟,也各自獨立在一處居住,這樣,妯娌之間的關係就簡單多了。
---------------
太姒(注音: ㄊ ㄞ ˋ ㄙ ㄧ ˋ),亦作“大姒”。姒姓,商代有莘氏(今中國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之女,另一說出生自杞國(今中國河南省杞縣一帶,後來遷到今山東省新泰,後又遷至昌樂、再至安丘一帶)、繒國(今中國山東省蒼山縣向城西北鄫國故城遺址)。周文王妃,周武王生母,生卒年無考。《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毛傳:“大姒,文王之妃也。”《詩經·大雅·大明》載:“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生動記敘了周文王親娶太姒的情景。
太姒天生姝麗,聰明淑賢,分憂國事,嚴教子女,尊上卹下,深得文王厚愛和臣下敬重。生子姬發,即周武王,繼承文王業績,重用薑子牙及周公旦,富國強兵,協調諸侯,伐滅商紂,建立周朝。
《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後用為賢母的典實。宋岳珂《愧郯錄·孝明後製》:“既侔大姒之賢,宜易小君之號,貽謀百世,正位六宮。”
人物簡介
太姒
太姒
姬昌在郃陽地區渭水(一稱渭河,黃河最大支流)之濱遇到太姒,驚為天人。後又得知太姒不但長得端莊秀麗,而且仁愛明理,生活儉樸。於是,姬昌決定迎娶太姒。但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於渭水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親迎太姒,場面盛大。
《詩經》中,首篇《國風·周南·關雎》,一說是描述太姒和姬昌的愛情故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大雅·文王之什·思齊》有描述太姒的記戴:“思齊大任,武王之母,思媚週姜,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入門之後的太姒,仰慕長輩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的正妃)、太任(周王季的正妃),旦夕勤勞,以盡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治內。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就嚴謹教誨,使他們未做過壞事。
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 太太 ”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子女
她與周文王生下十子的次序為: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姬發),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十子季載(姬載)。她的這些兒子中,長子伯邑考比文王先死(也就是《封神榜演義》裡所說的得罪妲己而遭到商紂王殺害的兒子),其餘九子中唯有姬發、姬旦賢能,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姬發為太子,後文王駕崩而立姬發,是為武王。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即皇帝位,改元天授,尊封周文王諡號文皇帝,廟號始祖。而太姒就被上諡號文定皇后,陵曰德陵。
------------------
“太太”一詞的由來
週之開國,以 仁德治天下,除了太王、季歷、文王、武王、周公等聖人,還有三位女聖人,史稱“周朝三太”,即太姜、太任、太姒,她們分別是太王、季歷、文王的妻子。婆媳三代,個個誠莊恭敬,行為處處合於道德規範。“三太興周”,中國人便把妻子稱為“太太”。太太一詞,即源於“周朝三太”。 太姜:古公亶父(謚為太王)之妻。她端莊美麗,性情貞靜柔順。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季曆三個兒子,她能夠以身作則教導兒子,使他們從小到大,在品德行為上都沒有過失。太王謀事,必與太姜商量。隨便太王要遷徙到什麼地方,太姜都不辭勞怨,順從追隨。太王年老欲以三子季歷繼其位,兩位兄長太伯、仲雍知之,為成全父親傳位於季歷,皆逃行於荊蠻而不歸。這成為了歷史上兄弟禮讓友愛的千秋佳話,而這一切與母親太姜對兒子的良好的教育分不開。 太任:季歷之妻。她生性端正嚴謹、莊重誠敬,凡事合乎仁義道德才會去做。太任懷孕的時候,注重胎教,坐立必正,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一切舉止規規矩矩。文王在母胎中,就受到了最好的胎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孩子出生後,要保持兒童純真純善的天性,需要給他們創造良好的自然成長氛圍。在太任的教誨下,文王終成一代聖賢。 太姒:周文王之妻。她仁愛和順,賢德而深明大義。在娘家時生活儉樸,對老師恭恭敬敬。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美德,正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親之日,文王親自到渭水迎娶,渭水沒有橋,文王把舟連結起來,造了一座浮橋,把太姒接到了彼岸。太姒成為文王夫人之後,性情仍然賢淑。她非常仰慕祖母太薑和婆婆太任的賢德,早晚勤勤勉勉,極盡婦道,從未有過失禮和過失。 太姒能夠以婦禮婦道教化天下,被人 們尊稱為“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內。太姒共生了十個兒子,包括討伐商紂王的周武王姬發,以及鞏固了周朝基業的周公旦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她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做過邪僻不正的事情。兒子長大之後,文王繼續教導他們,從而成就了武王、周公的聖德。 周室由古公亶父(太王)到季歷、文王三代,都有賢妻良母助興周室,所以能形成姬周八百年的社稷,這都是由其先輩“齊家、治國”的德育教化而來,並非偶然的提三尺劍,一戰功成而得的天下。 因此,後世尊稱別人的妻子叫“太太”,便是從周室有三位“太”字輩賢妻良母,母儀可風的典故而來,並非是隨隨便便的口頭語。周朝三太之後,還有孔母顏氏、孟母仉氏等也都是歷史上的賢母。孔母授學、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傳頌的童蒙教育佳話。 漢哀帝時,“太太”原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後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漢代在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 明代時稱太太要具備這樣的條件:“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屬,中丞以上的官職才配稱太太。 清朝的人,則喜歡叫家庭主婦為太太,不過都以婢僕呼女主人的居多。 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氾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官,其眷屬都可相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對外開放以來 ,隨著港澳台和外籍華裔、僑胞的歸鄉入裡,“太太”的稱謂同小姐、先生一樣又時髦起來,成為人們對朋友間已婚女子的敬稱,而且從廣泛性來說似乎已更少含有什麼官職的味道,變得更平民化了。 縱觀人類教育史,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教育都包容在道德、倫理、因果教育之中。這是最基礎的教育,然後才是知識、技能的教育。所謂是先成人,後成才。不成人,就成不了大才、英才、棟樑之才。最多也只能是歪才、蠢才。因為世界上真正的大學問與假、惡、醜、邪背道而馳,卻只能建立在真、善、美的沃土之上。
-======================
禍國殃民!古代被冠名「妖女」的十七位紅顏禍水 | 時光網 - http://goo.gl/mrxs9R
春秋:文姜。文姜(?-前673):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僖公的女兒,魯桓公的夫人,齊襄公諸兒之妹(同父異母) 姜姓,名字不詳。與齊襄公亂倫被魯桓公得知,齊襄公令彭生殺魯桓公。
魯桓公夫人,淫蕩與美艷的化身。齊文姜與她的姐姐齊宣姜,都是當時聞名的絕色美人。齊文姜的婚姻一波三折,她的風流韻事,轟動了天下各國,人們一面諷刺她的蕩婦淫亂行徑,一面又歌頌她的絕世艷麗,《詩經》上就留下了許多有關文姜的篇章,有毀有譽。
君荒淫、大臣私通在當時也算是稀鬆平常之事,就是兄妹亂倫之事也時有發生,齊國的著名女人文姜的故事就能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文薑是齊僖公的女兒,她最初被許配給鄭國的公子忽。公子忽是鄭莊公的兒子,英俊瀟灑有才華,與文姜也算門當戶對。鄭國百姓也很看好這門婚事,其中《詩經·鄭風·有女同車》一詩被公子忽的粉絲們廣泛傳唱:「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這首詩的主要意思就是歌讚揚文姜美貌,說她像木槿花一樣美麗,與公子忽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鄭國的大臣祭仲更是極力促成這門婚事,他覺得公子忽若能與齊國聯姻,那麼有齊國的支持,將來一定可以當上鄭國的國君。
鄭國的公子忽是一個有本事且有操守的人,他曾帶兵幫助齊國抗擊北戎,大敗戎軍,一次就活捉了戎軍的兩名將軍。可是,他毅然決然地退掉了這門親事。他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配偶,鄭國是個小國,齊國是個大國,我是小國的公子,娶大國的公主,並不合適。」
公子忽話說得比較低調,其實他退親的原因可能是他當時已經知道美女文姜的極不檢點的私生活--她與自己的胞兄世子諸兒有私情,世子諸兒便是後來的齊襄公。
被鄭國公子忽拒絕之後,文姜後來嫁到了魯國,成了魯桓公的夫人,並為他生育二子。長子一出生就被封為世子。
文姜嫁到魯國十五年之後,文姜的胞兄、前情人齊襄公向周王求婚。按照周朝禮法,齊國要邀請跟周天子同姓的國君來為齊襄公主持婚禮。魯桓公由此成了為齊襄公主持婚禮的人。身為魯桓公夫人的文姜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要跟丈夫一起去齊國,這本來就不合「春秋禮法」,可是魯桓公架不住女人的嘮叨,最後竟然答應了文姜的請求。
更荒唐的是,回到齊國之後,文姜和齊襄公舊情復燃,再次通姦、亂倫。魯桓公知道此事之後當然非常惱火,就痛罵了妻子。不料,回到娘家之後的文姜氣很壯,她向兄長兼情人齊襄公告了自己丈夫一狀,並將姦情敗露之事也說了。為了掩飾醜聞,齊襄公動了殺心。他設宴款待魯桓公,同時交待公子彭生在送魯桓公回驛館的路上將其殺死。果然,彭生送魯桓公回驛站,在車內猛力拉折了魯桓公的肋骨,魯桓公一命嗚呼。車內謀殺案發生之後,國際輿論紛紛譴責齊國,為了給國際社會一個交代,齊襄公又殺掉了刺客彭生。
魯桓公死後,魯莊公繼位,這個魯莊公就是文姜的大兒子。魯莊公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被母親和舅舅合夥害死的,可是他也拿這樣風流的老媽沒辦法。顧及孝道,他還得派人去接文姜回魯國。緋聞搞得太大了,文姜也羞於回魯國見兒子。她在車子走到齊國和魯國交界的禚地時感歎道:「這裡既不是魯國,也不是齊國,我該在此安身啊!」於是派人回復魯莊公說:「我性愛閒適,不願意回宮。如果非要我回宮,除非我死之後。」於是,魯莊公只好在祝邱為母親建館舍。從此以後,文姜就來往於禚和祝邱之間,直到終老。
-------------
〈旄丘〉這首詩的作者是姜太公的女兒,周武王的正妻,周成王的母親,史稱為「邑姜」-胎教/〈旄丘〉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詩篇,她所闡述的道理,對古人及現代人教育孩子都有指導及借鑒的意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gdiUqX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6gzSEZ
太公望/姜太公/聖母即周武王之妻子邑姜,亦為姜子牙之女兒。為周朝開國之君周武王之王后,周成王、唐叔虞之母/”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後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9T95vy
胎教始祖/“太太”一詞的由來,以女德化育千秋百代的周初「三太」:太姜、太任和太姒三位賢妃/周有三母,乃王季之母太姜,昌之母太妊,武王之母太姒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Hjvsg1
武廟/齊丁公呂伋/姜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為太公之子/九府圓法/國寶金匱直萬-王莽時期所鑄錢幣/姜太公的《九府圓法》指的是”掌財產之官,西周掌管錢幣的九個政府部門分別是:太府.王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周禮.春官.天府》記載:“天府”掌管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國寶金匱直萬/唐朝開始追封姜尚為武成王,與孔子的文宣王相對為文武二聖 明太祖封關羽為武成王; 因此像在台灣的日月潭的文武廟, 武廟即祀奉關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2YVsdl
秦始皇的祖先究竟是誰?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姜子牙當上了太上老君/姜維/姜子牙武聖。739年唐玄宗下詔追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朝時姜子牙所著的《六韜》被列入武經七書,他本人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在武廟中,更是以姜子牙為首/姜子牙的坐騎應該就是麋鹿。姜子牙是商周時期人氏,那時麋鹿很繁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5Gy0I7
姜姓起源/姜佳氏/德容言功-婦女具備的四種德行+溫良恭儉/慈安太后生母:姜氏(後改為姜佳氏)/中國最古老八大姓氏+姜、姬、媯、姒、贏、姞、姚、妘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3KcGY
董鄂氏-美女/董鄂妃/董鄂氏以邑姜為楷模-邑姜之後誰人/孝獻皇后-董鄂妃/御制董鄂后行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6zh2h
【千古佳偶】窈窕淑女與周文王天作之合
作者:懷荏荏
【千古佳偶】窈窕淑女與文王天定之合。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窈窕淑女,太姒。(公有領域)
【千古佳偶】窈窕淑女與文王天定之合。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窈窕淑女,太姒。(公有領域)
人氣: 2185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7-08-27 3:00 PM 標籤: 千古佳偶, 周文王, 天作之合, 窈窕淑女
時序入秋,七夕、中秋,接踵而來,涼風吹秋聲,愛情的聲紋也在胸臆中幾分蕩漾、縈迴。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中,積澱著許許多多七夕和中秋的情分,一千零一夜說也說不完。大紀元【千古愛情 婚姻佳話】系列說說天長地久的愛情故事,陪伴讀者迎七夕、中秋佳節。
愛情婚姻經典詩篇
中華文化中,愛情婚姻的經典詩篇,常在情人之心的,就是一首《詩經.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時心中揚起的情歌名句,從古傳頌至今。《關雎》是《詩經.周南》的開章之篇,描繪「君子」對賢德淑女鍾情、相思,進而君子與淑女完成天作之合。《關雎》情歌,明確了天作之合的愛情與婚姻的定位與意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關雎》詩中擔綱演出的「君子」與「淑女」是誰呢?《毛詩序》中說《關雎》是為了闡明「后妃」之德。詩篇中的「淑女」指示某位「后妃」。《詩大序》記載,指出這是讚頌周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詩。在春秋時代,「君子」並不是一般的稱謂,而是對「吾君之子」的敬稱。《周南.關雎》是周國的國風,故而「君子」當然指周國的國君之子,西伯姬昌,後來追尊諡號周文王,那文王的「后妃」就是太姒。
周文王體悟到,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皆是順天道而行,聖王之德猶如日月,協調運行映照世間,福澤大地九州萬民,善惠天地萬事萬物。(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聖人明君周文王,他是詩歌《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主角。(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君子與淑女的初遇戀歌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歷之子,商紂封其為西伯,即西部諸侯之長,亦稱西伯昌、西伯侯。子周武王開創周朝,追尊諡號為周文王。《關雎》詩篇刻錄了周文王和太姒的戀愛與結婚進行曲。
文王在渭水濱邂逅一窈窕淑女。短暫的際會、交談,那位美麗佳人的笑顰倩影、勤勞賢慧的嘉德丰采,讓文王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文王和太姒的初遇,短暫的交談有如星際的交會,擦出無際的光亮,靈犀相通愛慕相繫。分離後夜夜日日輾轉反側,不論是在夢中或是醒來,都是蕩氣迴腸的思念,念念不忘那善良賢慧的佳人丰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
周文王對妻子太姒一見鍾情的初遇情歌,真率熾熱的愛戀細膩深刻、蕩氣迴腸,傾瀉思慕和追求的心意。對愛情的浪漫嚮往、寄予結婚共組家庭的心願,這正是亙古以來有情人心中的嚮往,也是最美麗、莊嚴的愛情詩篇、婚姻樂章,成就家庭人倫穩固社會的基礎。從歷史的繪卷中看,文王和太姒的愛戀與婚姻,建立人倫規範,成家安邦,環環相扣,是冥冥中早有安排的天作之合。
堅貞雎鳩 神賜婚姻樂章
關關而鳴的雎鳩是一種水鳥,朱熹《詩集傳》說,雎鳩「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游不相狎」,就是說這種鳥固定配偶、情意專一;平常一起出游舉止高貴、裝重而不放浪。情意專一固定配偶的雎鳩隱喻夫婦間應有的倫常關係,以及莊重高貴的行止,而文王與太姒的愛情與婚姻正是這樣的典範。
宋 馬遠《梅石溪鳧圖》。(公有領域)
宋 馬遠《梅石溪鳧圖》。(公有領域)
結舟作橋娶親 天地生輝
據《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記載,文王的妻子太姒(姒姓),出生於大禹後代的有莘氏部落(今陝西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莘里村),在歷史上以賢德著稱。
太姒是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公主,不但沒有驕奢習慣,而且品德高尚,史書記載她「德配天地」。她孝順父母、恭敬師長、忠敬愛夫,慈愛他人,節儉自持,專於各種女紅與家事,善良溫婉又有賢德、孝慈仁愛且深明大義。這樣善良美好的淑女打動西伯侯(後人尊稱文王)的心,讓他輾轉反側、日思夜念。周人敬奉神明,婚姻大事不可能草草決定,文王占卜請示神明,占卜的紋路顯示,與這名貞靜善良勤勞的淑女結婚非常吉祥,文王於是親迎於渭水濱。
太姒,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當時渭水湯湯,水上無橋,西伯侯為了迎娶太姒便造舟為橋。一艘又一艘的小舟,舟舟相連,成為浮橋。文王終得率領臣民迎娶思慕的情人太姒,「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迎親陣列跨過連舟浮橋將新娘迎進西伯侯的領地西歧;周國百姓歡呼雀躍,結彩懸花舉國賀慶。彼時,鐘鼓鳴奏,隆重歡慶,楊柳青青沐春露,渭水河花翠清揚,氤氳瑞靄呈嘉祥,天作之合天人同慶,場面何等盛大光彩!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文王和太姒天作之合的景象: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
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于渭。
造舟為梁、不顧其光。
后妃之德 聖君之佐
文王盛大光彩迎娶了思慕的窈窕淑女太姒,爾後,夫妻一體齊家、治國合作無間,開創了令後代敬仰的德政偉業。
周室三母:指周朝三大賢母,即太姜、太妊、周文王之妃太姒樹立后妃之德範典。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太妊。(網絡圖片)
周文王之妃太姒樹立后妃之德範典。圖為清‧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中的太任。(網絡圖片)
太姒旦夕勤勞、全力以赴地扮演賢妻、良母、后妃、輔臣的角色。文王在賢妻的輔助之下沒有後顧之憂,專心致治,大興教化。謙虛慈悲為懷的文王秉承先祖遺風,以仁德治國,行剛健布厚德「網開三面」,敬賢德、護老幼,慎罰保民。他身穿樸素布衣,心繫著吾土吾民,國人有獲罪於紂王的,他用自己的土地作交換贖回獲罪的子民。
文王的聖德有如風吹草偃,引來許多賢德名士歸附他。歷史上有名的辭讓避位而隱居山中的伯夷、叔齊,聽說文王對老人很敬重,也專程來歸順。文王這些仁愛的治國之道創造了偉大的政治典範,讓孔子做夢都想回到周的時代。
宋.李唐〈采薇圖〉畫上伯夷、叔齊鬚髮蓬鬆,面容清瘦,目光堅定,神情、姿態生動傳神,二人對坐石壁下,四周老樹環繞,采野菜用的小鋤、竹筐置於地上。(公有領域)
宋.李唐〈采薇圖〉畫上伯夷、叔齊鬚髮蓬鬆,面容清瘦,目光堅定,神情、姿態生動傳神,二人對坐石壁下,四周老樹環繞,採野菜用的小鋤、竹筐置於地上。(公有領域)
當時有虞和芮國人有土地糾紛,爭訟不能解決,因為聽到西伯侯聖善賢明,諸侯間若有紛爭都找他評斷,就前往周國去找西伯審斷。他們入了周國之地,一路看到這般景象:農夫在田間小陌互相讓路,晚輩總是禮讓長輩;來到城鎮,看到男女授受不親分道行走,頭髮斑白的老人身上不負重物;來到朝廷,看到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這兩人一路走過來,還未見到西伯就感到無地自容,互道:「我們爭的,正是周人以為恥而不要的,再前往見西伯,只是羞辱自己罷了!」於是返程相讓而去。諸侯聽到了,都說「西伯蓋受命之君」。
後人尊稱文王之妃太姒為「文母」,和文王的祖母太姜、文王的母親太任並稱「周室三母」,是天下母儀的典範。太姒繼承文王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的美德,日日夜夜、旦夕勤勞,孜孜矻矻光大了主婦之道、賢妻之德,母儀天下。文王晚年時,周國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了。「文母」太姒為被後人尊為「周十臣」(周朝十位著名大臣),是周十臣中唯一的女性。太姒十分注重十個兒子的品德教育,其子武王開創了周朝偉業、周公制禮作樂,為周代社稷和後世文化奠定了基礎,太姒則樹立了中華民族「后妃之德」的典範。
史上留下「文王治外,文母治內」的讚美,後世稱妻子為「內子」、「內人」,稱丈夫為「外子」的典故,據說也是由此而來。周文王和太姒的天作之合,譜下中國經典的愛情之歌、婚姻樂章,從古傳唱至今。
*註:《列女傳》故事之頌文,稱讚太姜、太任、太姒三姑的賢德成就周文王、周武王的大業興邦,尤其是太姒最賢德。頌贊:「周室三母,大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