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引西方極樂?「皇帝黃」診衣讓人不得不聯想…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https://goo.gl/EUnDx2


送子觀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像/觀音送子一定要誠心念誦《觀世音經》/普門品是祈求觀世音菩薩送子的經典經文/駕獅子持智慧之劍的文殊菩薩、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送子觀音」的形象,卻是中國佛教所創造的。《法華經》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這是民間「送子觀音」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BV3fIK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善才良女

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童男稱為(善才);童女稱為(良女),意謂{善良}之意!
 民間對於(善才)與(良女)的傳說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善財童子一心思惟居士教,為解脫人生之苦,得菩薩念力,觀諸佛說妙法,常念佛號,具足莊嚴,而成正等覺,了彼諸佛不思議業。
  遊行彼山,求覓菩薩。見西面巖穀之中,泉流縈映,樹木蓊欝,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遶,而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善才良女觀音聯-佛山軒佛具 - http://goo.gl/7htdzo

--------------------------------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五十三參
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只要經濟、條件許可,都希望能有機會到國外留學、旅行,增廣見聞。在佛教的《華嚴經‭ '‬入法界品》中,也記載了一位佛教的青年,叫做善財童子,他因為受到文殊菩薩的啟發,於是發心到處尋師訪道,先後總共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位善財童子,可以說是佛教青年遊學參訪的代表;藉由「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參訪時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及參訪的意義與重要。
首先,在出發之前,文殊菩薩就提醒了善財童子,參訪時要具備正確的心態,他說:「善知識們在度化眾生時,都有許多的善巧方便智,調伏、攝受一切眾生,你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傲慢,你要謙卑的去學習善知識的優點,不要去注意、在乎別人的缺點。」
另外,善財童子參訪的對象裡,可以說不分尊卑、職業、性別、身分,不但有菩薩、國王、長者、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信眾,也有外道、婆羅門,甚至企業家、開香鋪的老板、家庭主婦、藝術家、數學家、妓女、船師、青少年等。在這五十三位善知識當中,女性朋友就占了四分之一左右。
此中,自在優婆夷以蔬食美味供養眾生,他先從色身存活的基本需求予以滿足,然後再到思想上的引導,助人解脫;而女菩薩婆須密多,則是只要你和他擁抱一下,互相握個手,你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從這許多善知識各種不同的方便善巧,說明世間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只要契理契機,講經說法是弘揚佛法,音樂歌唱、藝術文化、媒體傳播、體育運動等等,只要能夠淨化人心,都是弘揚佛法。
《華嚴經》一向被尊為「經中之王」,裡面講的是佛陀證悟的境界,所以有這麼一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教富貴。」《華嚴經》的思想,推翻了過去傳統執著的男尊女卑、大小分別,展現了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精神。正如《金剛經》所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即使是童男、童女,也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大人物也可以去請教小人物,不要因為輕慢、懷疑的習氣,而障礙了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機會,阻擋我們成長學習的因緣。所謂愚者也有一得,大乘小乘可以互為師,這些都是佛教大德給我們的最好身教與言教。
我們學佛,要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如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我們在世間上,雖然有千差萬別的現象;實際上從體性上來說,一切都是平等的。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我們又何必老是在大小、高下、淨穢的表相上分別呢?
我們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如果能向善財童子學習平等的精神,用歡喜心去尊敬每一個人,不要輕視、看不起別人,不要在語言、行為上製造衝突和對立,能夠這樣去實踐平等,這就是華嚴「事事無礙」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學佛所要努力達到的目標。
星雲大師全集 https://bit.ly/4ahHhYC


高清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圖片|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電影 - http://goo.gl/3995Yy

------------------------

【善財童子、龍女】
佛教中並無提到觀世音菩薩之挾侍,民間信仰之觀音像,則左右各有挾侍為「善財童子」(一稱善才)及「龍女」(一稱良女或玉女),或許和觀音有「送子」之神蹟不無關聯,「觀音慈林錄」載:「宋翟楫,京師人五十無子,繪觀音像虔禱,其妻方娠,夢白衣婦人,以盤送一兒」。

善財童子為福城五百童子之一,因出生時有各種珍寶隨之湧出,而得名「善財」;善財曾在嚴幢婆羅林中聽文殊菩薩說法,得悟根本智,後南遊經過一百五十城,參訪拜見觀世音、彌勒佛等菩薩,因此民間常在觀音、彌勒、文殊等菩薩側,以善財童子為挾侍。明代傳說故事「西遊記」,則是寫紅孩兒為觀音收服後,成為座前挾侍童子,雖不足採,但亦經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至於「龍女」,則常做持花仙女造型。維摩詰經載:「時維摩詰室內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悉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墜。」敦煌壁畫中,常可見到飛翔於天際雲端,彩帶飄飄之仙女,或奏樂、或歌舞、或拈花,以表達對佛的崇敬。至今民間在塑繪佛像時,仍會以仙女挾侍,而廟頂雕繪、剪黏,也常可見到「天女散花」的裝飾。

------------------------------

善才與良女

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童男稱為「善才」、童女稱為「良女」。意謂「善良」之義。民間對於「善才與良女」的傳說,有許多不同的見解。觀音大士是源自於佛教,那就依佛教的說法,來敘述這兩位脅侍神童。

童男「善才」、民間稱為「善才童子」,佛教稱為「善才尊者」。原為「文殊菩薩」的弟子,善才尊者自小即有慧根,喜歡佛法,當時文殊菩薩為了考驗善才尊者的耐心及毅力,輾轉走了億萬里路,經過了一百多個國家,拜謁了五十三位大師「相傳皆是文殊菩薩所化」,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後還是回到文殊菩薩的那裡,菩薩見其契而不捨,不怕艱苦,於是傳授佛法給善才尊者。後經文殊菩薩的推薦,善才尊者便跟隨觀音大士學佛法,成為大士身邊的脅侍。

童女「良女」、民間尊稱為「龍女」,佛教尊稱為「龍女尊者」。八歲時偶聽了文殊菩薩在闡述「法華經」,立即對佛理「深入禪定,通達佛法」,頓悟發菩提心,於是就在靈鷲山禮拜佛祖。在佛祖那裡,良女很快修得佛果,遭到眾人的質疑,便問文殊菩薩;「是上那有一步登天,即刻成佛之事」?菩薩答到;「只要頃刻間發菩提心,就能立地成佛」。後因為景仰觀世音菩薩濟世的宏願,便隨著觀世音菩薩濟世,成為身邊的脅侍。

-------------

金童、玉女
  在紙糊靈厝旁都會有一對童子稱金童玉女,有關金童玉女的來源傳說不一,道教大辭典記載:“道家謂仙人所居,有童男女伺應,稱金童玉女。”另有傳說在世行善的人歸西後,玉皇大帝會派金童玉女來接引靈魂至天堂 ​​;觀世音身邊有所謂散財童子,在人過世時,派散財童子送錢財給予往生者,作為陰間買路錢,讓往生者不至於立刻負債,後來散財童子演變成為迎接死者至西方的金童玉女;另有傳說金童玉女即觀世音身旁的善財龍女(或作善才良女),善財是左脅侍,龍女是右脅侍,兩人負責接引往生者魂魄至西方極樂世界。有時金童玉女被當成和桌頭嫺一樣,作為往生者使喚的佣人,供往生者差遣。傳說雖有不同,但作為引魂使者的任務則是一致的。  雖然一般認知中行善者死後才會上天堂,不過不管往生者的身分地位和生前作為如何,在紙厝的兩旁必定會放金童玉女紙偶,二者都是白臉粉頰少年樣貌,都是立姿。他們腳底所站的有的只有台子,有的站騎在飛鶴或鳳凰上。金童在左側,雙手執竹枝左偏,懸掛寫著“金童接引西方路”的紙幡,玉女立右側,雙手執竹枝右偏,懸掛寫著“玉女隨行極樂天”的紙幡。粗陋紙厝搭配的是小型簡單黏貼的紙人形,精緻紙厝搭配的紙偶,除了裝飾華美之外,體態還婀娜多姿,稱為“美人體”,人偶高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左右,總體高度和紙厝相當,他們站騎的飛鶴和鳳凰的姿態也是栩栩如生,製作過程繁複。

==================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圖解佛教
紀錄類型:     書目-語言資料,印刷品 : 單行本
作者:    田燈燃,
出版地:    新北市中和區
出版者:    華威國際出版; 創智文化總經銷;
出版年:    2015[民104]
版本:    二版
面頁冊數:    319面圖,地圖 : 23公分;
集叢名:    圖解經典61
標題:    佛教 -
附註:    含附錄
ISBN:    978-986-5942-85-4
-----------------------------------
圖解佛教{新版}
作者: 田燈燃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出版社:華威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15/03/1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優惠價:7折266元
優惠期限:2018年04月10日止
博客來-圖解佛教{新版} - https://goo.gl/u4ENPf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

 

顯密異同
2009-04-08 10:24 756 0 字

過去所講的內容,大多數是顯宗方面的,只有少量與密宗相關的知識,今天我簡單地說一下顯宗和密宗的差別。
雖然我曾經也講過顯宗和密宗的異同,但今天的內容有所不同,是根據寧瑪派的成就者——榮森班智達的觀點來講的。他講的不是很多,但都是很關鍵的問題。
這雖然不是一個修法,但也是修行人必須懂得的常識。我以前也講過,不一定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學五部大論、密宗續部等很多東西,因為有些知識對我們的修行不會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只是多了一些知識而已,但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少也要懂得與自己修法相關的知識。
其實,顯宗和密宗的基、道、果,或者是見解、修法、行為三個方面都有差別,只是最後的果位——成佛,沒有什麼差別。雖然印度和藏地的有些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認為:顯宗的佛還沒有到達佛的真正境界,只是十地菩薩的一部分。不過,這些說法都是方便之說,實際上,顯宗與密宗在果位上完全沒有差別,都是一樣的,只是過程有所差別而已。
一、相同點
(一)在勝義諦或空性方面,顯宗和密宗的見解沒有太多的區別。也就是說,龍樹菩薩、月稱菩薩在《中論》、《入中論》等顯宗中觀論著裏面所講的諸法空性、遠離一切戲論等觀點,與密宗所講的空性是完全一致的。
此處所謂的戲論,是指眾生的執著,也即分別念範圍中的所有概念,包括好壞、長短、高低等一切對立與不對立的東西。
(二)從世俗的角度來說,顯宗與密宗所提到的諸法如幻如夢,比較簡單地說,也是沒有差別的。當然,在榮森班智達的《黑蛇總義》中可以了知,真正能非常透徹地證悟、通達如夢如幻的,只有大圓滿。
(三)密宗的世俗諦觀點與唯識宗的比較接近。唯識宗認為,所有的外境都是以心造作的,除了眾生的心以外,沒有物質,密宗也基本上這樣認為。當然,這與唯心主義者所講的沒有物質,只有心或意識的見解是不同的。唯識宗與密宗都承認有物質,但這個物質是意識創造出來的,物質的創造者不是上帝、造物主,而是眾生的意識。在眾生的意識裏,能儲存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佛教稱之為習氣。當習氣的能量釋放出來的時候,就可以顯現外面的世界、眾生等景象,所以,外在一切事物的起源,就是我們的內心。
(四)就是顯宗和密宗的成佛沒有任何差別,這個剛剛我也提到過。
以上講的,都是從見解的角度而言的。
(五)從修行的角度來說,顯、密都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以及其他加行的修法,這些沒有任何差別。

二、不同點
(一)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一異
一般顯宗的世俗諦和勝義諦分得涇渭分明、一清二楚,勝義諦不是世俗諦,世俗諦不是勝義諦。顯宗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如幻如夢的山河大地叫世俗諦;勝義諦就是這一切的空性本性。空性是物質的本體,除了這個本體以外,山河大地等等都是虛假的幻覺。勝義諦是真的,世俗諦是假的。世俗諦與勝義諦有真假的截然差別,成佛的時候,就只有勝義諦而沒有世俗諦,勝義諦是佛的境界。
密宗認為,世俗諦和勝義諦是無二無別的,勝義諦即是世俗諦,世俗諦也就是勝義諦。密宗的世俗諦,是指我們所感知到的外在與內在的現象;而勝義諦,則是指如來藏光明。
現象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另外一種,就是佛的壇城。也即類似於極樂世界、東方琉璃光佛的刹土等清淨的現象。
在兩種現象當中,眾生所感知的現像是幻覺,是與勝義諦迥然有別的;而清淨的現象卻是與空性一般無別的。空性永遠也不會離開清淨的現象,清淨的現象也永遠不會離開空性。當成佛的時候,並不是沒有任何東西,而是有這些清淨的現象,這叫做世俗諦和勝義諦的無二無別。
(二)諸法是佛的壇城
顯宗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幻覺,本身就是不清淨的現象,但是密宗卻認為,現在我們看到的現象本身,實際上就是清淨的現象——佛的壇城。
上次我們提到過,雖然顯宗已經默認了這一點,卻不是很強調。顯宗認為,在獲得八地的時候,八地菩薩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清淨的,但這並不是一直都清淨,而是過去不清淨,後來通過修行,將不清淨的東西轉化為清淨的東西了。
密宗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所看到的清淨現象,並不是把過去不清淨的現象轉化為清淨,而是自來就清淨,始終都清淨的,只是因為我們以前有煩惱障、所知障等障礙,有無明,所以不能感知到清淨的佛的壇城,但實際上佛的壇城始終存在,永遠清淨。到了八地的時候,因為心裏的無明差不多清淨了,所以就能開始接觸到世界的真相,在此之前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不是真相而是假相。
密宗修法不是像魔術師一樣,通過一些技巧,把有的東西變成沒有,沒有的東西變成有等等,也不是外在物體本身的一種變化。
煩惱也一樣。顯宗,特別是唯識宗經典都承認有八識。在獲得八地果位時,除了阿賴耶識沒有轉換以外,其他的七識都已經轉換了。過去不清淨的煩惱,基本上已經通過修行而轉化成了清淨的現象——佛的智慧。
密宗告訴我們:通過修行,最後我們的意識可以變成清淨的佛智,這一點沒有爭論,是肯定的,但實際上,在我們有煩惱、有無明的時候,煩惱本身就是清淨的,那時就已經是佛的智慧、如來藏了,但那個時候因為我們有煩惱、有無明,修行不到位,所以我們感覺不到。
有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當人患膽病的時候,會將周邊白色的東西,比如紙、白色的牆壁等等,全都看成是黃色的。假如所有的人都得了這種病,則所有人所看到的牆壁都是黃色的,任何一個人都看不出是白色的牆壁。但實際上牆壁是不是黃色的呢?肯定不是。只是因為大家的眼睛有病,所以才將白色的牆壁看成是黃色的。在通過服藥慢慢治療使病好轉以後,大家就會慢慢看到牆壁的真相,當大家的眼病完全康復的時候,就會清楚地知道,牆壁是白色的,在牆壁上面根本沒有黃色的成分。
顯宗就是這樣,意識不到修行者自身的變化,而認為是外在事物的變化。也即像比喻中所說的,認為是牆壁在變——牆壁原來是黃色的,後來慢慢地變成了白色。
密宗認為,不是外在事物的變化,外在事物本身就是原本清淨的。就像比喻中所說的一樣,是我們的眼睛發生了變化。
從這個比喻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顯宗的見解本身,是不夠究竟的。顯宗的證據,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心裏有煩惱,通過修行以後,就變得清淨而沒有煩惱了,所以僅僅依靠這一點來證明,事物本身是不清淨的,後來才變成清淨的,這個說法沒有什麼說服力。
而密宗的說法卻很有說服力,認為一切萬法本來就是清淨的。
其實,在顯宗極少數的經典裏面也提過,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清淨的,只是你們沒有看見而已。但更重要的問題,是任何一個顯宗經典和論典裏面,都根本沒有講到,應該如何修行,使一切顯現為清淨,而只是教了菩提心與空性的修法。通過長期而艱難地修習,當修到八地的時候,清淨的現象自然而然會顯現出來。
類似的情況在佛教裏面還有很多,比如,大乘修法裏面的忍辱、佈施、菩提心還有佛的一些不共境界,在小乘的經典裏面也講了,但小乘經典裏面沒有提及具體的修法,只是像講故事一樣描述了一下: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的時候,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修持六度而已。同樣,雖然在顯宗經典裏面,也描述了世界的本性清淨,但也沒有宣講具體的修法。當菩薩修到第八地的時候,雖然出現了清淨的現象,但卻不是以專門針對轉不淨為清淨的某個修法而修成的,而是通過菩提心和空性的修法,在減少無明以後,清淨現象水到渠成地顯現出來的。
其實,八地菩薩事先也沒有修這些清淨現象的修法,因為顯宗經典裏沒有這樣的修法,只是後來無意間便功到自然成了。
密宗卻與此不同,密宗經典告訴我們,這一切本來清淨,萬事萬物原來就是這樣。密宗學得比較好的人,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雖然他的眼、耳、鼻、舌還是能感覺到不清淨的現象,但在他的意識中,卻並沒有不清淨的觀念,因為他知道一切都是本來清淨的。
密宗生起次第的修法,就是專門針對這一目的而修的。借助于生起次第的修法,首先不需要等那麼久,其次凡夫也可以修成,當修到最高境界以後,就能看到周圍全都是佛的現象,沒有任何不清淨的現象。即使是沒有證悟一地的凡夫,都可以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在淨化現象方面,密宗有一些特有的快捷法門。
既有信心,在修法上也很規範的上等根機,如果專心專意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最快六個月就可以達到比較好的境界。不僅如此,光是生起次第,也有很多種修法可以選擇,這些修法最後都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當然,修生起次第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加行修得很標準,如果沒有修加行,不要說六個月,永遠都修不好。
怎麼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機呢?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就是根據對法的信心來界定。比如說,大圓滿的上等根機,就是對大圓滿法有上等信心的人;對大圓滿有中等信心的人,就是大圓滿的中等根機;沒有信心的人,就是沒有根機。
雖然釋迦牟尼佛自己,不會去分什麼上等和下等的弟子,但人的根機就是這樣,這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為不同根機的人提供的修法也不一樣,觀點也有差異。
儘管生起次第相對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修法,但其中也有一些彎路。我們也知道,生起次第修法也無法直接進入佛的壇城,而是首先要觀唐卡,而唐卡本身,卻是人畫出來的東西,所以不夠究竟。而大圓滿卻把這些彎路全部拋開了,它抓住了最核心的要點,通過托噶修法,可以更快、更直接地修出清淨的現象,這一點很重要。不過,對於能修密宗,卻不能修大圓滿的這種根機的人來說,就必須要先走一點彎路,才能走到最後的終點。
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兩種最嚴重的執著:一種執著,是認為外面的世界都是不清淨的,娑婆世界很痛苦——有煩惱、有生、老、病、死等等;還有一個執著,是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物質,都是實有的東西。
顯宗解決了其中的一個執著,通過顯宗中觀,可以解決實有的執著——人我、法我、人我執、法我執,但顯宗始終沒有一個修法能解決不清淨的執著。按顯宗的說法,包括證悟很高境界的一地菩薩在出座以後,還是會看到不清淨的現象,會認為一切現象就是不清淨的,但也是不實在的,是如幻如夢的。顯宗就只能解決這一個執著,另外一個它不能解決。
而密宗就可以同時解決兩個執著,密宗不是特別強調空性,因為之前顯宗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密宗所強調的,就是顯宗沒有解決的事——一切現象都是佛的壇城,所以密宗有生起次第的修法,這就是顯宗和密宗的差別,這個相當重要。
當然,假如對密宗的信心不足,認識不夠的話,也可以不修密宗,只需對任何一種佛法,都不要有片面的看法就可以了,佛也沒有要求所有人都學密,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都是佛為不同眾生所指引的路,不同的人不可能都走同一條路,但如果對密法有相當的信心,就最好能修密法,因為密法的成就是極其神速的。
(三)空性修法的差別
顯宗最基礎的修法,是四念處的修法。到現在都是這樣,修顯宗的人一般先會修四念處。
所謂四念處的修法,基本上是指《四法印修法》裏面講的無常、不淨、無我等修法。
顯宗的空性修法只有一種:首先順著《中論》、《入中論》裏面提供的思路去思維,從而明白一切萬物是空性;第二個步驟,在體會到空性的時候,就慢慢地串習、延長這個感受。這樣雖然也可以證悟,但進步的速度非常慢。
密宗卻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修法,可以說,整個印度內密的所有精華,都全部引入了西藏,並在藏傳佛教的各大教派裏面體現出來了。這些教派並不是像世俗凡夫所形成的派系,因為不團結、不合作,你說一個觀點,我說一個理由,最後才形成的教派,而是每個教派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特長,都是相輔相成、各有千秋的。
密宗最推崇的證悟空性的方法有兩種: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
有相圓滿次第也即氣脈明點的修法。氣脈明點的修法是非常有用的,但也有一些前提條件,如果加行沒有修好,就不會有任何效果。
我可以簡單地說一下其中的原理,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都希望心裏沒有雜念,能安靜下來,但卻很難靜下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體氣脈明點當中的氣,與內心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從意識方面著手,可以控制氣脈明點;反之,如果從氣脈明點下手,也可以控制意識。此處所說的氣,不是指我們的呼吸,而是指運轉於脈輪當中的氣。
按照密宗的說法,在身體的胸口、喉間等處,有很多脈輪,這些脈輪和氣是一般的肉眼、儀器觀察不出來的,但它卻是一直存在的。當把這些氣控制了以後,所有的雜念一下子就失去了活力。因為我們現在無法控制氣的運轉或活動,所以就會有雜念。
通過氣脈明點的修法,把雜念全部解決完了以後,心的本性就會顯露出來,但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金剛上師的訣竅。如果沒有訣竅,哪怕心性顯露出來也沒有用。實際上,在我們每一次死的時候,心的本性都顯露出來過,但我們從來都感覺不到;每天晚上睡覺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也有一瞬間我們會接觸到心的本性,但我們從來也沒有感覺到,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有訣竅,一用上師訣竅,立即就可以證悟,這就是密宗證悟空性的快速方法。
顯宗從來就沒有這樣的方法,因為修顯宗的人相對來說還不是很成熟,所以佛陀只給他們推薦了一些簡單的修法。在顯宗修行人看來,密宗修法一直都是秘密。
我們學了那麼長時間的顯宗五部大論,從來沒有從中學到這樣的修法。在五部大論裏面,只有《現觀莊嚴論》涉及到真正的大乘修法,但即使是《現觀莊嚴論》,也從頭到尾沒有講這些修法,因為《現觀莊嚴論》的來源,都是顯宗的經典。而顯宗經典本身,就沒有提供這些方法,所以顯宗修得很慢的原因就在於此。
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的修法,基本上包含了所有的密宗修法。其中的生起次第,可以用來推翻我們的不清淨觀念;而圓滿次第,則用來推翻我們實有的執著,兩種方法都很快。
藏地到現在都是這樣,我們經常會聽到哪個上師圓寂了,圓寂的時候,肉體如何縮小了等等之類的密宗和大圓滿裏面所說的成就標誌。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轉法輪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今天誰證悟了阿羅漢果位,明天誰證悟了一地菩薩的果位一樣,這也證明瞭密宗修法的優點。
不過,如果讓一些對密法沒有什麼信心的人修密宗,就不但修不出來,而且會出問題,所以這種人只有修顯宗。
打個比方說,如果準備去一個地方,雖然坐飛機很快,但是對買不起機票的人來說,還是只有乘火車,道理就是這樣。
在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佛所宣說的佛經被稱為甘珠爾,甘珠爾裏面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屬於顯宗,其中的密法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藏傳佛教的修行人一般是首先學習顯宗,最後才進入密宗。
而漢傳佛教就只有顯宗,內密方面的內容根本沒有。從漢文版的大藏經裏可以看得出來,雖然其中有很多從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典和論典,卻很難看到能把這些經論歸納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很系統、很完整的修法。雖然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聖者也總結了一些修法,但也不是很多。
而藏傳佛教很多過去有證悟智慧的高僧大德,都將畢生的經歷,投入到研究、探討、實修顯密教法的事業中,並把其中的精華提煉出來,彙集成從前行到正行修法面面俱全的一個很完整而系統的體系,無論是格魯派、寧瑪派還是噶舉派,都有自己獨特的修法。
雖然藏傳、漢傳,顯宗、密宗,都是非常好的,但在具體問題的分析上,還是要客觀公正,不能不合實際,不講原則地當好好先生,說這個也好,那個也好。當然,對不同根機的人來說,這些法都是很好的,但從整體方面看,還是有上下的層次,高低的差別。
密宗裏面不僅講了很多快速而有用的具體修法,而且還有廣略不同的修法,其中有些修法非常簡單。所謂“簡單”的意思,不是說它的內容不完整,而是指它的方法很簡單,通過很簡單的方法,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這就是密宗的訣竅。
我上次也說過,密宗非常適合現代人,因為現代人都喜歡文化速食。文化速食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知道,我們沒有時間去看那麼多的經論,都比較容易接受一些簡單的修法。比如,上次我們講禪定修法時,其中的一個修法就非常簡單,但修起來的效果還是一樣的。如果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當然是方法越簡單越好了。方法如果複雜了,很多人反而不會獲得什麼利益。
(四)煩惱即菩提
儘管在很多顯宗比較深奧的大乘經典裏面,也提過煩惱是菩提,業即菩提、心即菩提等等,但究竟為何煩惱是菩提,顯宗卻一直沒有非常透徹的解釋。在此方面,只有密宗才能解釋清楚。當然,密宗也有很多層次,這些觀點在外密裏面講得也比較模糊。不僅是外密,有些內密講得也不是很究竟,儘管都是內密,但表達方法清楚不清楚,也有一定的差別。只有在大圓滿裏面,才有直截了當的答案。
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意味著佛在宣講顯宗法門時,還不知道這些道理,而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成熟,所以佛在顯宗經典裏面,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描述了諸法無我等觀點。
煩惱即菩提,與外境是佛的壇城,實際上是一個意思。因為我們現在都有內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的分別念,所以佛就分成內外兩個部分來講,當我們的所有執著全部被打破了以後,內外就會融為一體,那時兩個觀點就融合到一起了。
煩惱是菩提,也即煩惱就是佛的智慧。這是不是說明,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就有了佛的智慧?那生起嗔恨心的時候,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生起了佛的智慧呢?這就是很多人最不瞭解的內容。
密宗之所以要保密,也是這個原因。本來密宗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只是密宗的觀點很容易讓別人產生兩種誤解:第一個誤解,是有些人會憑藉自己的感覺而加以反駁,否認密宗的觀點,造謗法罪;另外一批人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既然煩惱是菩提,就沒有必要去斷除煩惱,可以胡作非為、可以不守戒,也可以不持咒、不修行等等。
如果沒有真正的引導,只是很簡單地說,煩惱就是菩提、諸法是佛等等,很多人會產生不好的念頭,同時也可能造罪,畢竟世上能接受如此深奧道理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密宗的見解還是越保密越好,只有對根機成熟的人,才能說煩惱是菩提。佛也考慮到這個問題,故而要求密宗不能公開。但保密也是相對的,也不會絕對保密,如果什麼都絕對保密,那密宗也沒有什麼存在價值了,任何人都不能知道,那還有什麼用呢?
本來正宗的密宗,是不能公開的,但如今也沒有辦法不公開了,現在外面都在大張旗鼓地銷售各種各樣密法的典籍與佛像,但我清楚,即使文字公開了,也沒有人真正知道在說些什麼,頂多知道一些皮毛而已。
不僅是密宗,從某種角度來說,顯宗也是如此。比如說,顯宗的空性,很多人也難以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就會生起抵觸情緒,同時也會造罪,所以,為了眾生著想,空性見解也不能隨意張揚。即使要弘揚,也不能簡單地說“諸法是空性”就完結了,而是要把後面一大堆的解釋說清楚,包括為什麼是空性,怎麼樣修空性等等。
什麼內容可以不保密呢?就是前世、後世、輪回、因果這些很簡單的道理可以不保密,一般來說,公開宣講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任何深奧的理論,在剛剛出來的時候,絕對會有一大堆的人群起而攻之,不可能一下子就順理成章地被公眾所接受,因為人們沒有這樣的智慧,要接受超前的東西,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世間的事情也是如此,當我們看到一個靜止的物體時,不能不加解釋,就單純地給別人說:
“它不是靜止的,它正在運動,靜止即運動。”如果這樣說,別人就無法接受,靜止怎麼會是運動呢?矛盾的事物不可能位於一體,但是,假如我們進一步解釋說,我不是說這個物體表面上也在運動,而是說,雖然它看起來是靜止的,但如果通過顯微鏡觀察,它實際上不是靜止的,在每一個瞬間當中,它都在運動。那樣說大家都不會反駁,並會進一步隨著你的思路而懂得“靜止就是運動,運動就是靜止”的道理。
密宗在西藏的傳播也是這樣,當初蓮花生大師剛剛來西藏的時候,除了少數人以外,根本沒有給其他人傳大圓滿,後來布瑪莫紮等上師們入藏以後,大圓滿又進一步公開一些,之後逐漸隨著西藏人對藏密的瞭解和適應,大圓滿才基本上公開了。但漢地過去一直沒有內密的傳承,所以密法也很難獲得漢地高僧大德的支持。雖然禪宗和密宗的部分修法比較接近,但說實在的,由於個別顯宗法師對密法的瞭解不是很透徹,所以會有一些誤解。
顯宗和密宗同樣講空性、光明、如來藏。但什麼叫做光明、如來藏,顯宗講得不是很清楚,密宗講得不僅非常清楚,還有很多配套的修法。
(五)第四個不同點,是從第二和第四個不同點綜合的整體方面來講的——諸法本來就是佛。
在這個“諸法”裏面,既包含了外界,也包含了眾生的意識。“佛”就是指如來藏光明。
在第四個要點當中,基本上包含了密宗的所有觀點。密宗每一個字的解釋,都可以分為很多層次,雖然密宗修行人都是密宗根機,但根機的成熟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別,所以針對不同的根機,也會揭示出同一辭彙的不同內涵。
比如說,“諸法是佛的壇城”這句話,最起碼都可以解釋為四種不同的層次,從低層到高層的解釋方法都沒有錯,只是涵義越來越深,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所以需要這樣不同的解釋。最表面、最低層、最不了義的壇城,是像唐卡裏面畫的具有五方佛的宮殿,裏面坐滿了各個本尊;最究竟的壇城,就是如來藏與光明。
這是因為,古印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地方,很多教派聚集在一起,當時人們的思想也是很開放、很活躍、很自由的。曾經有幾千個信仰印度教的婆羅門,表面上捨棄了原來的宗教信仰,然後進入佛門,但實際上他們是為了破壞佛教,把婆羅門教的東西混雜在佛教理論中。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在很秘密地進行。不過,佛教有辦法預防這些問題。佛早就知道會有這些問題出現,所以故意不讓對方知道很多佛教名詞的真正含義。包括時輪金剛的天文星算都是這樣,有很多保密而不能公開的內容,尤其是密宗的有些名詞,雖然外道也有同樣的名詞,但真正的內涵卻是迥然有異的,所以密宗非常強調傳承,一定要有金剛上師的口傳,否則就不可能證悟密宗,因為連理論都不可能完整地理解。
而顯宗的道理一般比較簡單,無常、痛苦、無我等等,沒有什麼很深奧的東西。比如,與無常相反的東西就是常有、常住,凡是學佛的都不承認諸法是常住不滅的,所以也不可能摻雜什麼別的東西。如果其他觀點要想混入這個觀點當中,也會非常明顯。
諸法是佛的壇城,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並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而是無明、煩惱的產物,就像唯物主義者認為“精神是大腦的產物”一樣。
上面講過,當人患了一種膽病的時候,會將所有的白色東西,看成是黃色的。如果一個人先天就有這個病,在剛生下來的時候,就看到所有白的東西都是黃色的,從來沒有看到過白色,那這個人肯定會認為,所有白色的東西肯定是黃色的,而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當他後來吃了藥,膽病逐漸開始好轉以後,他看到的東西也逐漸變成了白色,那個時候,那個人也不會感覺到這是他自身的變化,而只會認為是外界物質發生了的變化——從黃色慢慢變成了白色。
同樣,在我們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有煩惱、有無明,所以看到的世界,就是一種顛倒的幻覺,後來通過修法以後,就會慢慢體悟到諸法是佛的壇城。
《定解寶燈論》第六品講得非常清楚,所有的藏密也認為,諸法是佛的壇城。在具體推理的時候,甯瑪巴更是有一些獨到的特點,不僅理論簡單,也很有說服力。榮森班智達也始終強調,每一個眾生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這不是指世界的真相,而只是表面的感覺或現象。
在這一點上,經驗唯心主義說對了。貝克來就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沒有別的存在。但他後面的邏輯推理卻錯了,儘管如此,唯物主義者們也推翻不了這個理論,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就曾經對此說道:“這種體系雖然荒謬之至,可是最難駁倒,說起來真是人類智慧的恥辱,哲學的恥辱!”
其實,正是由於人類公認的智慧已經違背了事物的真相,所以,不能推翻貝克萊不但不是人類智慧的恥辱,而是人類智慧的表現,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這樣的。
佛教認為,如果在六道中各選一個代表,再加上一個八地菩薩和一個佛陀,總共有八種不同境界的代表,到同一個地方看同一杯水,這八個代表所看到的,會是不同的現象:地獄眾生會把水看成是沸騰的銅汁、鐵汁等等;餓鬼道眾生會看成是血、膿等等;一些旁生看成是住處;人看到這就是水;而天人所看到的卻是甘露;八地菩薩有兩種境界,一種會看成跟天人差不多的甘露,另外一種,會把水看成五方佛的空行母;最後,在佛的境界當中,沒有什麼有顏色、有形狀的東西,佛看到的,是法身、光明、如來藏。這八種現象不可能都是準確的,其中只有一個真理,那就是佛的境界,只有佛的境界,才是最終極、最究竟的。
為什麼呢?因為其他代表所看到的現象,都是無明執著的產物,只不過因為無明有大小,所以產物也有所不同而已,儘管這些現象離真理越來越近,但也只是越來越近而已,除了佛陀以外,沒有一個代表能看到真正的真相。
假如你們想詳細地瞭解,就要看《定解寶燈論》的第六品,以及麥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裏面說得比較清楚。
簡單地說,我們現在看到的,不是佛的境界,不是物質的絕對真相,而只能說是相對的真相,即使我們的眼睛視力很好,沒有什麼障礙,也只能看到比較粗大的東西,所以也可以說這個結論是準確的,但要超過這個境界。比如說,原子、電子、核子等等,我們就看不見了,所以這些都是相對的,只有佛陀,才掌握了絕對的真理。
從這個推理可以得知,我們看到的一切,最終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如來藏。顯宗的最高境界認為,外境雖然不是實有的,但無常、如幻如夢的外境卻是存在的;密宗卻認為,當我們心裏的無明斷除了以後,外境就會隨之而改變,心就有這樣的力量,不需要去管外境,它自己會變得越來越清淨,最後是佛的壇城。
我們都知道,佛有三種——法身、報身、化身。密宗很多憤怒、寂靜的本尊,比如五方佛等等,基本上都是報身佛。我們現在說的壇城,可以臨時性地稱之為是這種佛,但這只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還不是佛的境界。
真正最究竟的佛,是佛的法身如來藏。《金剛經》等很多顯宗經典裏面都講過:有顏色、有形狀、有頭、有手的佛像,還不是最了義的佛。顯宗也有宣講如來藏的經典,麥彭仁波切等很多大德認為,這些經典屬於顯密結合的經典,其見解,是介於顯密之間的。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得出結論,雖然顯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真正最後解決問題的,應該還是密宗。因為現代人沒有那麼多時間,人的煩惱又非常粗大,不像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相對來說,當時的人都很單純,沒有很多事情可做,煩惱也比較有限,不像現在的人那麼複雜,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那個時候首先推廣的是顯宗。釋迦牟尼佛知道,以後人的煩惱會越來越粗大,僅僅利用顯宗法門,就很難解決問題。佛陀認為,針對現代社會的人,應該廣弘密宗法門。
在二千五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現狀的確是這樣。在漢傳佛教裏面,我比較瞭解的,就是淨土宗和禪宗,可以說,這兩個宗派都是非常好的。其他宗派我沒有去詳細瞭解,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
在目前的顯宗修法當中,我認為比較有希望的,就是淨土宗。淨土宗非常好,如果既沒有太多的智慧,也沒有時間修一系列的法,那最好是選擇淨土宗。淨土宗非常踏實,不會有什麼彎路,也不需要證悟,只要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解決問題,我想,對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實在沒有其他希望的人來說,念佛是最好的希望。密宗也有淨土修法,但是它多了一些阿彌陀佛的灌頂和觀想等密宗特有的東西,除此以外,基本上是一樣的。
我個人認為,雖然禪宗非常好,但只適合於根機比較高的人。在今天這樣的時代,禪宗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就很難說了,到底那些傳法的禪師們有沒有真正證悟,也不好說。我一直懷疑,如果沒有外加行、內加行的基礎,不知道禪宗修法的效果會怎麼樣。當然,古代的禪宗曾出現過很多卓然絕倫的禪師,藏文也有幾百年前翻譯的漢傳佛教歷史,其中就記載了很多漢地禪宗歷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們的修證的確是超凡入聖的,但現在有沒有這樣的禪師就很難說了,所以我認為,如果不會修別的法門,就修淨土法,既比較踏實,也比較神速。
從顯宗《般若經》到密宗大圓滿,其中所提到的與如來藏內涵相同的名字有十幾個,都在表達同樣的內容。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名詞來描述、形容如來藏呢?因為,從世俗諦的視角而言,如來藏不是一個實體,所以沒有辦法演示給別人看。而進入佛門的人,又來自於不同教派,甚至包括外道都有,如果一下子說出一個與他原來的觀點完全相左的名詞,對方一下子就不能接受。傳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觀眾生的根機,佛在這方面考慮得非常周全、周到,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迎合他們的喜好,使他們能欣然接受佛教,佛陀就為不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名詞。
中國古代的儒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西方有些宗教認為,人的本性是罪,人是來受罪的等等,但我認為,任何一個哲學,包括東方的、西方的在內,都沒能清清楚楚地詮釋物質的本體,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佛教認為,這些只是本性的一種產物而已,是一種外在的現象,還不是實在的東西。這些觀點不但沒有接觸到如來藏智慧,而且還離得很遠很遠。
如來藏是內心最關鍵的、最終結的面目,禪宗講的本來面目,也是如來藏,不會有第二個面目。如來藏的證悟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在證悟的時候,是不是真正接觸到了如來藏還很難斷定,但最終的境界,就是如來藏。
倘若仔細分析,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粗大與細微的不同層面。比如說,物質最粗大的層面,是土、石頭、木頭之類的固體;然後再細微、再透明一點的,就是液體;比其更細微的,就是氣體;再往下分析,就是最近才發現的能量。
其實,佛教早就發現了能量的存在,雖然沒有稱之為能量,但類似於能量的概念卻是存在的,那就是存在於我們的感觀之外的非常細微的物質。
在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三界當中,色界眾生的身體,就是由這些細微物質構成的。這些細微物質,類似於以前的人們,甚至包括科學家們都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新近才被發現的暗物質與能量等東西。如今這些物質被逐漸發現以後,使科學的觀點也開始逐步接近於佛教了。
六道眾生的身心也有粗大與細緻的差別:最粗糙的眾生,是地獄的眾生。地獄眾生的身體、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們的痛苦等各方面都是最粗糙的;然後是旁生和餓鬼。旁生我們都看得見,一部分餓鬼我們偶爾也可以看到,很多附體就是餓鬼。有些時候我們會聽見有人說,在什麼地方看到鬼了云云,當然,其中有些不一定是準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幻覺等等,但實際上鬼的確存在,我們也有很多證據可以證明。
比旁生和餓鬼再細微一點的,就是人類。人的環境、身體、壽命等等,都沒有三惡趣眾生那麼粗糙,相對來說精緻一些;然後是天人,天人也要分欲界天人、色界天人與無色界天人三種,它們的身體、生命、環境、智慧等各方面是越來越精緻,越來越透明,越來越細微。
除了六道整體的差異以外,其中的每一道,也有粗糙、中等與細微的差別。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
再往裏分析,精神也有很多層次:最粗糙的精神層面,是凡夫日常生活中感覺到的念頭;再細微的,是人與天人的禪定;最細微的,就是如來藏。其實,佛的境界已經遠離了細微和粗糙的邊際,根本無法直接用我們的語言來描述,只有每個人自己去體會、去感覺,如果能感受到,就叫做證悟。
佛教理論也有層次的差別,顯宗四法印講的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等,是事物最表面的實質;而科學的研究結果,更是表面的表面,因為這只是對物質表面現象的一部分研究,更沒有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是不周全、不完整的。
顯宗會告訴你,“煩惱即菩提”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有貪、嗔、癡等煩惱,但是通過修行,就可以把貪、嗔、癡轉化為智慧,而密宗卻認為,在我們心裏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嗔恨心的當下,這個嗔恨心的本體就是佛的智慧。
有人會提出反駁:本來嗔恨心是會讓眾生墮地獄的,如果嗔恨心都是佛的智慧,豈不成了是佛的智慧讓我們墮地獄了嗎?簡直豈有此理!
密宗回答說,當沒有證悟的時候,雖然煩惱也是佛的智慧,但是對你個人來說,那個時候表面上煩惱不是佛的智慧。就像上述比喻所講的一樣,對患先天性膽病的人而言,黃色不可能是白色。
再比如說,如果在物理學還不發達的幾百年前,對一個沒有學過佛教的普通人說,你現在看到的靜止物實際上在運動,靜止就是運動,運動也是靜止,他絕對會認為是無稽之談:“如果那樣,豈不成了黑色即白色,白色是黑色,人就是牛、牛即是人了嗎?這樣世界就沒有章法、沒有規律了,荒謬之至!”
但如今即使唯讀過中學的學生都知道,我們所看到的靜止物,實際上就是運動的。科學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介紹佛教基礎觀點的方法。有一點物理頭腦的現代人,都可以非常容易地解讀這些概念。
除了上述區別之外,密宗度化眾生的方法也非常特別。比如,密宗有很多特殊的憤怒金剛,這些憤怒金剛可以專門用來度化嗔恨心相當重,且有很多神通、神變的人,尤其是非人、羅刹、非天等鬼神的,在此方面,顯宗除了菩提心、空性修法以外,就再沒有其他特別的修法。密宗也有很多雙身佛像,雙身本尊的修法,可以專門度化貪心比較嚴重的人。
但顯宗卻沒有這些修法。在遇到一個嗔恨心或貪心非常嚴重的對境,根本沒有辦法度化的時候,顯宗唯一的辦法,是能調服則調服,不能調服就發願:但願我將來有能力度化他!
密宗還有一些雙身的憤怒像,是用以度化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的對境的,以前很多兇惡、野蠻的國王,嗔恨心和貪心都很嚴重,為了調服他們,就要用憤怒金剛的雙身像。
但顯宗卻沒有這些方法。在遇到一個嗔恨心或貪心非常嚴重的對境,自己根本沒有辦法調服的時候,顯宗唯一的辦法,就是發願:但願我將來有能力度化他!
憤怒金剛雖然外表很恐怖,不像寂靜本尊那樣慈祥,但無論憤怒、寂靜、單身、雙身,實際上都是佛智的顯現,在本體上沒有差別,只是我們習慣不習慣的問題。
一般來說,我們比較能接受寂靜的像,看到很慈祥的面孔,就認為佛應該是這樣,心裏也會生起歡喜心,而憤怒金剛我們一般不太容易接受,有時甚至會生起一些邪見,但這只是我們的分別念而已。

三、結語
簡單地說,佛教顯密觀點的差異,這裏很多都包含了,正因為有了這些不同的觀點,所以也會有不同的修法、行為與結果。綜合上述差距,我們可以知道,密宗是非常了不起的。
顯宗的成佛,最快也要三個無數大劫,梵文稱之為“阿僧祗劫”,“阿僧祗”是一個天文數字,表示六十位數。六十位數是個什麼樣的概念,大家可以想想。“劫”是一個計量單位,如果用人間的年、月、日來計量,那是非常漫長的。至於三個無數大劫,那更是難以想像了,可見顯宗的成佛是很艱難、很遙遠的。
密宗的成佛就很快了,因為密宗認為眾生本身就是佛。只是有了無明,才覆蓋了本有的佛性,所以感覺不到自己是佛。當把無明推翻以後,本來面目就會顯露出來,所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密宗的確是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動力和勇氣。
當然,僅僅是理論上認可,知道密法很好,很了不起,遇到密法是很難得的機會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修行,但因為人的煩惱很深重,所以往往修行很難到位,要實際體證到這些境界就更難了。
最近網上有很多資料顯示:在西方,密宗是所有佛教宗派裏面最受歡迎的,在每年增長的佛教徒中,百分之五十都是藏傳佛教徒,另外百分之二十五是南傳佛教,百分之二十五是大乘顯宗,當然,這個數字還不是很準確,實際上,學密的新增人數還不止百分之五十。
釋迦牟尼佛度化的眾生有種種各樣的,每個眾生的想法都千差萬別,密宗可選擇的方法很多,修行的路也很直接,這些都是密宗的優點。
雖然密宗非常殊勝,成就的速度也很快,但自己不修行也是不行的。對每個人來說,自己究竟適合哪一個法門也不好說。米拉日巴的故事就說明瞭這一點:他第一個依止的上師,是甯瑪巴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圓滿成就者,但他在修持大圓滿之後,卻沒有任何體會,所以才換成了嘎舉派瑪爾巴尊者的修法,最後才成就了。
可以設想,如果米拉日巴一直不修嘎舉派的修法,而只修大圓滿的話,即使他再精進,即使大圓滿再殊勝,但想成就可能還是有點難,因為米拉日巴適應的法就是嘎舉派的修法,與他具有宿世因緣的上師就是瑪爾巴尊者,這就是根機、緣分的差別。但是,適應不適應是眾生根機的問題,不是大圓滿的問題,不是密宗的問題,更不是佛的問題。
具體的修法暫時不講,此處只是簡單介紹而已。我想,對我們來說,密宗續部的講解還不是很重要,首先要修加行,先把出離心、菩提心培養出來以後,再修顯宗的空性,然後在此基礎上,適當地瞭解一下心的本性——學習《寶性論》等既是顯宗又是密宗的中間修法,當這些全都適應,並有一點體會的時候,根機就基本成熟,此時才可以修密法。在修密法之前,一定要灌頂。我曾經也講過,灌頂一定要找一個真正有資格的標準金剛上師。
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都生活在一個毫無意思、非常無聊的世界裏,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就是修行。
來源:慈誠羅珠堪布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ichengluozhu

------------------------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寶卷故事發生在九世紀唐僖宗乾符年間。漢陽的陳宰相年過五十尚無兒子,因此偕同妻子前往普陀向南海大士求子。由於他命中註定無子,觀音便賜給他一位賜福天官座下的侍童—招財童子做兒子,讓陳宰相可以因兒子未來的開悟而獲益。
黃龍真人是妙善的摯友,也是十七世紀時結合「先天道」經典—《觀音濟度本願真經》的主角。觀音請黃龍真人出現在靠近男孩家的洞窟,成為他的師父,並為他取名「善財」。三年過去了,善財的表現很好,也不曾回家。為了要測試他的道心,師父佯稱要出外訪友,交待善財照料洞窟內外諸事。恰巧這天是善財的父親六十大壽前夕,寂寞的善財決定回家探望父親,但是,就在他離山之前,便聽到一個蟒蛇扮的女孩哭著求助,等到善財解救她之後,女孩回復成大蟒蛇,並揚言因為她已經餓了十八年,要吃掉善財。善財與蟒蛇為了人是該「以德報德」或該「以怨報德」的問題討論了很久,他們請很多人作證,其中包括莊子,最後觀音救了善財,並且用計使蟒蛇爬回先前曾關著牠的小瓶子裡,然後觀音將瓶子放在潮音洞內(普陀山兩個有名的洞窟之一,朝聖者會到這裡祈求親睹觀音),並告訴蟒蛇要淨化心中的毒素。蟒蛇因此修鍊七年,轉化為龍女,充滿毒素的心也淨化為獻給觀音的夜明珠,同時觀音也收服了白鸚鵡。[1][2]
《善財龍女寶卷》將《鸚哥寶卷》的故事縮簡成數頁的篇幅,它的結語這麼說:[1]
 菩薩站在鰲頭之上,善財腳踏蓮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來,又見,白鸚鵡口啣念珠從空飛來迎接菩薩。至今留此一幅畫圖在世。

龍女,原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是觀世音菩薩的侍者,與善才童子並列於菩薩兩側。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八歲時已善根成熟,雖然受到舍利弗尊者的質疑,依然在法華會上成佛。為展現佛教的慈悲性,協輔觀世音菩薩救度六道眾生,龍女又示現為童女身,與善才一同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由於婆羅門教中的人面蛇身的那伽被漢傳佛教譯做龍,因此民間或說龍女為蛇化龍。佛堂觀音圖站在觀音大士旁之美麗仙女即是龍女,另側為善才童子。善才童子與龍女又合稱為「金童玉女」,後來「玉女」又用來借指容貌美麗、形象清純的年輕女性。

---------------------------------

在觀音大士的塑像兩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

  "龍女",佛經記述她是婆竭羅龍王的小女兒,是法華會上的有名人物。龍女自幼智慧通達,八歲時已善根成熟,在法華會上當眾示現成佛。為輔助觀世音菩薩普度眾生,龍女又由佛身示現為童女身,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右近侍。

善財與龍女出現在四川大足石窟的以觀音為主像的雕刻群組之中,有紀年的共有三處:石門山第六號窟(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北塔第八號窟(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及北山第一三六號窟(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 )。

龍女拜觀音

  《善財龍女寶卷》是描述觀音如何招收兩名脅侍與白鸚鵡的故事。根據此寶卷的描述,是觀音請黃龍真人出現在靠近男孩家的洞窟,成為他的師父並為他取名「善財」。三年過去了,善財的表現很好,也不曾回家。為了要測試他的道心,師父佯稱要出外訪友,交待善財照料洞窟內外諸事。恰巧這天是善財的父親六十大壽前夕,寂寞的善財決定回家探望父親,但是,就在他離山之前,不幸陷入蛇魔所設的陷阱。蛇魔扮成一名女子向善財求救,待善財解救她之後,女子回復成一條大蟒蛇,並揚言要吃掉善財,因為她已經餓了十八年。善財與蛇魔為了人是該「以德報德」或該「以怨報德」的問題討論了很久,他們請很多人作證,其中包括莊子,最後觀音救了善財,並且利用計謀讓蛇魔爬回先前曾關著它的小瓶子裡,然後觀音將瓶子放在潮音洞內(普陀山兩個有名的洞窟之一,朝聖者會到這裡祈求親睹觀音),並告訴蛇魔要淨化心中的毒素。因此,蛇魔修煉七年後,轉化為龍女,充滿毒素的心也淨化為獻給觀音的夜明珠,同時觀音也收服了白鸚鵡


【神話傳說】

  在觀音菩薩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財,女的叫龍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生得眉清目秀,聰明伶俐,深得龍王的寵愛。一天,她聽說人間玩魚燈,異常熱鬧,就吵著要去觀看。

  龍王捋捋龍鬚搖搖頭說:「那裡地荒人雜,可不是你龍公主去的地方呵!」龍女又是撒嬌又是裝哭,龍王總是不依。龍女嘟起小嘴巴:心裡想道: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好容易挨到三更天,便悄悄溜出水晶宮,變成一個十分好看的漁家少女,踏著朦朧月色,來到鬧魚燈的地方。

  這是一個小漁鎮,街上的魚燈多極啦!有黃魚燈、鰲魚燈、章魚燈、墨魚燈、鯊魚燈,還有龍蝦燈、海蟹燈、扇貝燈、海螺燈、珊瑚燈…龍女東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興,有時竟忘情地往人群裡擠。不一會來到十字路口,這裡更有趣哩!魚燈疊魚燈,燈山接燈山,五顏六色,光華璀璨。龍女似癡似呆地站在一座燈山前,看得出了神。

  誰知這時候從閣樓上潑下半杯冷茶來,不偏不倚正潑在龍女頭上。龍女猛吃一驚,叫苦不已。原來變成少女的龍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樣了。

  龍女焦急萬分,怕在大街上現出龍形,招來風雨沖塌燈會,於是不顧一切地擠出人群,狠命地向海邊奔去。剛剛跑到海灘,突然「忽喇喇」一聲,龍女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魚,躺在海灘上動彈不得。

  正巧,海灘土來了一瘦一胖的兩個捕魚小子,看到這條光燦燦大魚,一下子愣住了。「這是什麼魚呀!怎麼會擱在沙灘上呢?」胖小子膽子小,站得遠遠的說:「從來沒有看過這種魚,怕是不吉利,快走吧!」

  瘦小子膽子大,不肯離去,邊撥弄著魚邊說:「不管它是什麼魚,扛到街上去賣,準能賺筆外快用用?」兩人嘀咕了一陣,然後扛著魚,上街叫賣去了。

  那天晚上,觀音菩薩正在紫竹林打坐,早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不覺動了慈悲之心,對站在身後的善財童子說:「你快到漁鎮去,將一條大魚買下來,送到海裡放生。」善財稽首道:「菩薩哎?弟子哪有銀兩去買魚呀?」觀音菩薩笑著說:「你從香爐裡抓一把去就是了。」

  善財點頭稱是,急忙到觀音院抓了一把香灰,踏著一朵蓮花,飛也似地直奔漁鎮。這時,兩個小子已將魚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觀魚燈的人圍住了。稱奇的、讚歎的人問價的,磯磯喳喳,議論村紛,可是誰也不敢貿然買這麼一條大魚。有個白鬍子老頭說:「小子,這條魚太大了,你們把它斬開來零賣吧?」胖小子一想,覺得老頭說得有理,於是向肉鋪借來一把肉斧,舉起來就要斬魚。

  突然,一個小孩子叫開了:「快看呀?大魚流眼淚了。」胖小子停斧一看,大魚果然流著兩串晶瑩的眼淚,嚇得丟掉肉斧就往人群外面鑽。瘦小子怕外快泡湯,趕緊拾起肉斧要斬,卻被一個氣喘吁吁趕來的小沙彌阻止住了:「莫斬!莫斬!這條魚我買下了。」眾人一看,十分詫異:「小沙彌怎麼買魚來了?

  那個老頭哼了一聲,翹著山羊鬍子說:「和尚買魚,怕是要開葷還俗了吧?」小沙彌見眾人冷語譏笑,不覺臉紅了,趕緊說:「我買這條魚是去放生的!」說著,掏出一撮碎銀,遞給瘦小子,並要他們將魚扛到海邊。瘦小子暗自高興:「外快賺進了!扛到海邊,說不定等小沙彌一走,依舊能把這條大魚扛回來呢!」他招呼胖小子扛起大魚,跟著小沙彌向海邊走去。

  三人來到海邊,小沙彌叫他們將大魚放到海裡。那魚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個水花,游出老遠老遠,然後掉轉身來,同小沙彌點了點頭,倏忽不見了。瘦小子見魚遊走了,這才斷了再撈外快的念頭,摸出碎銀,要分給胖小子。不料攤開手心一看,碎銀變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陣風吹得無影無蹤。轉眼再找小沙彌,也不知去向了。

  再說東海龍宮裡,自從不見了小公主,宮裡宮外亂成一窩蜂。龍王氣得龍鬚直翹,海龜丞相急得頭頸伸出老長,守門官蟹將軍嚇得亂吐白沫,玉蝦宮女怕得跪在地上打顫…一直鬧到天亮,龍女回到水晶宮,大家才鬆了口氣。.龍王瞪起眼睛,怒氣沖沖地呵斥道:「小孽畜,你膽敢犯宮規,私自外出!說!到哪裡去了?」

  龍女一看龍王動了怒,知道撒嬌也沒有用了,便照實說:「父王,女兒觀魚燈去了,要不是觀音菩薩派善財童子來救我,女兒差點沒命!」接著將自己的遭遇講了一遍。龍王聽了,臉上黯然失色。他怕觀音將此事講了出去,讓玉皇大帝知道了,自己就得落個「教女不嚴」的罪名。他越想越氣龍女,一怒之下,竟將她逐出水晶宮。

  龍女傷心極了,茫茫東海,到哪裡去安身呢?第二天,她哭哭啼啼來到蓮花洋。哭聲傳到紫竹林,觀音菩薩一聽就知道是龍女來了,她吩咐善財去接龍女上來。善財蹦蹦跳跳來到龍女面前,笑著問道:「龍女妹妹,你還記得我這個小沙彌嗎?」龍女連忙揩掉眼淚,紅著臉說:「你是善財哥哥呀?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呢!」說著就要叩拜。

  善財一把拉住了她:「走,觀音菩薩叫我來接你呢!」善財和龍女手拉手走進紫竹林。龍女一見觀音菩薩端坐在蓮台上,俯身便拜。觀音菩薩很喜歡龍女,讓她和善財像兄妹一樣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巖洞裡,這個巖洞後來稱為「善財龍女洞」

  從此,龍女就跟了觀音菩薩。可是龍王反悔了,常常叫龍女回去。龍女依戀著普陀山的風光,再也不願回到禁錮它的水晶宮去了。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善財龍女的故事
時間:2010-05-21 21:13:39 作者: 瀏覽次數:

 

俗話說: “家家有彌陀, 戶戶有觀音。”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千百年來受到世人的信仰和崇敬。傳說, 危難時只要虔誠地默誦觀音的名號, 她就會乘蓮花前來化解災難。觀音的身邊總是有一對童男童女———善財和龍女, 隨她一同拯救世人於苦難之中。善財和龍女是怎樣修行成佛的呢? 古時候, 福城有位德高望重的長者, 一共生了五百個兒子。雖然家族人丁興旺, 兒子們個個也都是一表人才, 但是老人還是有一些失望。他憑著多年的閱歷看出自己的兒子們雖然善良本分, 卻難以做出光耀門楣的大事, 想到自己日漸衰老, 沒有一個兒子能把家族發揚光大, 就忍不住常常唉聲嘆氣。

後來, 老人的妻子奇蹟般地又懷上了孩子。孩子出生這天, 老人看到天上湧起了五彩祥雲, 預感將會有不平凡的事情發生。果然, 隨著孩子的第一聲啼哭, 地上突然湧出了無數珍寶, 把整個屋子照得金碧輝煌。老人驚嘆之餘, 忙去看新生的孩兒, 見他面容之中透著智慧和毅力, 不由得欣喜若狂地奔出屋子, 叩謝上天的恩惠。由於兒子的誕生伴隨著許多金銀財寶, 老人便為孩子取名叫善財。

小善財一天天長大了, 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愈加明顯了: 雖然善財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珍寶, 但他從不自己收起來, 而是好心地將它們送給有需要的貧窮的人們; 他也不像同齡的孩子那樣只顧玩樂, 而是喜歡和城裡有德行的人待在一起, 時時向他們虛心請教; 而在獨處時, 善財寬大的額頭總是微微地皺著, 像是在思考什麼高深的問題。

就這樣, 善財長成了福城人人稱頌的好少年, 可他並不滿足, 一直期望著能夠得到高人的指點。

有一天, 善財聽說文殊菩薩在福城東邊的娑(su ō ) 羅林中說法, 就沐浴更衣, 前去請教。

文殊菩薩早就听說了善財的種種德行, 在交談中發現他確實是可造之材, 就想考驗考驗他, 於是緩緩問道: “成佛的路漫長而艱辛。你現在已經領悟了許多道理, 並且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為什麼還非得要成佛呢? ”善財堅定地說: “我的目的並不在於贏取虛名。我真心地希望能夠領悟佛法的真諦, 用自己的學識普度眾生。為了實現這個願望, 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 我都不會退縮。”文殊菩薩滿意地點了點頭, 說: “我看你已具慧根, 不過還有一些地方仍待提升。你應該拜訪更多有才學的名師, 在他們的指點下增進修為, 這樣才能成就佛道。”從那以後, 善財開始了南行拜師之路, 他先後到過一百一十個國家,參拜了五十三位名師。這期間他跋山涉水, 風餐露宿, 憑著堅定的信念一往無前, 從不把肉體的苦痛放在心上, 卻常常為心靈的充實由衷地感到歡喜。

善財參拜的第二十七位高人就是觀音菩薩。這之前, 觀音菩薩就已經耳聞善財踏遍千山萬水尋求佛道的事, 雖說十分欣賞這個少年的毅力, 但也想試探一下他究竟有多虔誠, 於是就在善財乘船過海來參拜自己時施法掀起了巨浪。

在巨浪的拍擊下, 船眼看就要被掀翻了, 船夫勸善財趕快回頭, 說否則就會命喪海底, 可是善財非常堅決, 表示寧願犧牲性命也要追求佛道。觀音見狀非常感動, 馬上平息了風浪, 把他迎進淨地, 為他講解了佛法之因緣。

之後, 善財又經歷了無數的磨難, 最後得以在自在神通境界參訪了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撫摸善財的頭頂, 使他頓悟了佛法真諦, 終於成佛。成佛後, 為了實現自己普度眾生的理想, 善財又回到了觀音菩薩那裡, 協助她化解人間災難, 為百姓造福。

與善財相比, 龍女成佛的經歷更加曲折離奇。

相傳龍女原是東海龍王的小女兒, 生得美麗大方而又聰明伶俐, 深得龍王的寵愛。龍女整日待在水晶宮, 漸漸地厭倦了水底的生活。她從巡邏海岸的蝦兵蟹將那裡聽說了人間的熱鬧繁華後, 就更想離開水晶宮, 出門長長見識了。可龍王怕女兒出遊人間會受到傷害, 便一直不許她去。可憐的龍女只好天天在海底向上仰望, 憧憬(ch ō n ɡ j ǐ n ɡ ) 著人間的繁華。

過了一些日子, 龍女聽說人間的燈節到了, 這天所有的街市上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花燈, 熱鬧非凡。她再也按捺不住嚮往自由的心, 就變成一條小魚, 趁著夜深人靜偷偷地溜出了水晶宮。

龍女一路小心, 終於平安到達岸上。她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後, 搖身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漁家姑娘。終於來到人間的龍女迫不及待地跑向了燈火通明的街市。

街上的花燈色彩亮麗、花樣繁多, 龍女一時間忘了自己的身份, 忘情地擠到人群中。龍女正看得出神, 不料有人突然從樓上潑下一杯冷水, 澆在了她的頭上。龍女頓時嚇得大驚失色。原來, 龍只要碰了人間之水, 不出半個時辰就會變回原形, 那時不但會嚇壞百姓, 而且可能永遠回不了龍宮了。又急又怕的龍女奮力擠出人群, 用盡全力向海邊奔去。剛才她哼著歌兒輕鬆穿過的路這時顯得是那麼漫長! 龍女流著​​淚跑啊, 跑啊, 終於, 那片蔚藍的海洋近在眼前了, 可是時間已經耗盡了, 龍女慢慢地倒了下去, 變成了一條足有一米長的大魚, 在沙灘上無助地搖著尾巴。不久, 海邊走來了一個捕魚的小伙子。他看到這麼大的一條泛著金光的魚, 不由得驚喜萬分, 心想: “真是天上掉餡餅, 這回要發大財了。”小伙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魚拖到集市上。他大聲叫賣, 頓時吸引了很多人圍觀。可是看的人雖多, 這麼大的魚卻沒人買得起, 小伙子於是找來一把刀子, 準備把大魚切成幾段來賣。可憐的龍女見明晃晃的刀子懸在自己頭上, 又怕又悔, 眼淚一串串地流了下來, 把砧(zh ē n) 板都打濕了。眾人見大魚竟然流淚了, 一個個目瞪口呆, 不知該如何是好。

這時, 正在紫竹林修行的觀音菩薩算到了龍女的遭遇, 動了惻隱之心, 便命善財火速前去解救龍女。善財抓了一把香灰, 踏上一朵蓮花就趕過去了。

就在眾人面對大魚不知所措時, 善財及時趕到了。他對小伙子說: “你別動刀, 這條魚我買了。”說完就從兜里掏出一把碎銀子。小伙子這時正擔心這大魚來得蹊蹺, 無人敢買, 見有人如此大方當然樂得出手, 就痛快地將大魚賣給善財了。

善財小心地把大魚扛到海邊, 送回水中, 微笑著說: “你以後可不要再淘氣了。”大魚感激地點了點頭, 就輕快地遊遠了。與此同時, 正在暗自得意的那打魚的小伙子突然發現手中的銀子竟然變成了一把香灰, 他又聯想起大魚的奇特之處, 頓時嚇得渾身發抖, 一屁股癱坐在了地上。

龍女飛快地遊迴龍宮, 發現由於自己的失踪整個水晶宮已經亂成一團, 龍王正衝著守門的兵將大發雷霆。見她平安歸來, 大家才都鬆了口氣。

終於脫離危險平安到家的龍女想起自己的經歷, 忍不住滿腹委屈地撲201 向龍王, 沒想到一貫慈愛的父親竟一把將她推開, 怒斥道: “你這個孽障, 快說, 到哪兒瘋去了? ”龍女萬沒想到父親會這樣對​​自己, 就抽泣著把事情如實地敘述了一番。沒想到龍王聽完後更生氣了, 吼道: “你竟然幹出這麼沒有規矩的事情, 還讓觀音菩薩知道了, 傳出去我的顏面何在? 要是玉皇大帝知道了, 說不定我還會落個教子不嚴的罪名! 我沒有你這樣的女兒, 你走, 永遠都不要回來了! ”說完, 就把龍女趕出了水晶宮。

可憐的龍女有家不能歸, 想到父親的絕情, 忍不住號啕大哭。哭聲越傳越遠, 直傳到紫竹林裡。觀音菩薩慈悲為懷, 不忍見龍女如此傷心, 又派善財指引龍女前來, 讓她住在紫竹林旁潮音洞附近的一個岩洞裡。

就這樣, 龍女就在觀音菩薩身旁住下了。她悟性很高, 經過這樣一番磨煉, 脾氣也不再那麼驕縱任性, 而是慢慢變得冷靜平和了。她每日跟觀音參佛誦經, 潛移默化中, 境界提高了不少, 很快就成就佛道, 和善財一起陪伴觀音左右, 助她普度世人。

故事點評:在成就佛道的路上, 善財走的是“漸悟”之道, 而龍女走的是“頓悟”之道, 前者需要一步一個腳印, 憑著毅力和決心克服種種困難, 在積累中達到質的提升; 而後者則需要把握住機緣巧合, 在變故中吸取教訓, 從而於不幸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人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我們在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 不管是“漸悟”還是“頓悟” , 都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 在挫折面前, 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揚起自信的風帆, 把每一次磨難都看成是磨煉身手的好機會, 這樣就一定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 | 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表1善良/善財童子/善才與良女是觀音大士駕前兩位脅侍童男、童女!

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 | 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