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所幼稚園)1897年臺南共立幼稚園設立報告註明創立委員五名(本島人四名、內地人一名)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Mn8zpW

------------------------------

幼稚園(德語:Kindergarten;英語:Nursery),又稱幼兒園,一般招收年齡在2歲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在一些地區,幼稚園是國民教育正式學制的一部分;在另一些地區則不是。幼兒在幼稚園學習適合他們年齡的生活環境知識經驗及生活常識,以及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
歷史
英國
1816年,歐文在蘇格蘭紐蘭奈克所辦的幼兒學校為最早。

英國幼稚園
德國
1837年,福祿貝爾在德國士瓦本公國巴特布蘭肯堡創辦一所遊戲活動機構。1840年起名幼稚園,德語為「Kindergarten」,意為「孩子的樂園」,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
美國
美國的第一所幼稚園在1838年由福祿貝爾的學生Louisa Frankenberg在俄亥俄的哥倫布創辦。另一所早期幼稚園是1856年Schurz夫人在威斯康星州Dodge 縣水鎮建立的,1873年改為公立。
中國大陸
1898年2月,英國基督教長老公會的牧師韋玉振到福建廈門鼓浪嶼傳教,其夫人韋愛莉隨同前來,夫婦二人在鼓浪嶼鼓新路35號牧師樓創辦了家庭式幼稚班——「憐兒班」;同年,憐兒班改為幼稚園,招收基督徒子女。這是文獻記載中國最早的幼稚園。
1903年1月,清政府頒布了《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明文規定「以蒙養院輔助家庭教育」,標誌著中國官方開始創辦幼稚園制度。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學校系統改革令》,改「蒙養院」為「幼稚園」。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編寫《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從此中國大陸地區絕大多數「幼稚園」都改名為「幼兒園」。有學者認為改變名稱是因為當年普遍認為通俗語言的「幼兒園」比相對複雜難寫難懂的「幼稚園」更容易為廣大民眾接受。[來源請求]
臺灣 臺灣
臺灣第一所幼稚園設立於日治時期1897年12月1日。起因為臺南市教育會蔡夢熊赴日考察,發現日本已有幼兒教育,故在返台後邀請台籍、日籍有力人士,在祀典武廟六和堂開辦「關帝廟幼稚園」。學生主要皆為仕紳富豪官宦的子女,男孩占2/3,但因缺乏師資及經費,1900年10月關閉,此後臺灣各地私立幼稚園亦多重蹈覆轍。
新竹市立幼稚園是台灣地區唯一開業至今( 1923年 8月15 日成立於北門街334號 )
1905年3月14日,臺灣總督府公布「私立幼稚園規程」、1921年總督府公布「公立幼稚園規程」,才使臺灣幼兒教育步上軌道。
臺灣於2011年公布「幼兒教育及照顧法」,並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啟動幼托整合,統一以「幼兒園」取代原先以教育為主體的「幼稚園」以及以托育為主體的「托兒所」。雖然這麼做,不過台灣大眾一般還是常以「幼稚園」稱呼為順口。

----------------------------

BOOK12-157  

大甲愛育幼稚園第五回保育證書授與式紀念攝影昭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936)提供人/李哲乙

昭和六年(1931),大甲第一所愛育園(幼稚園),在大甲基督長老教會創設。籌備工作由莊聲茂牧師、及長老彭清靠(彭明敏之父)、鄭進丁(曾任大甲街助役)負責,並於同年五月一日開學,首屆幼兒五十名。圖為該園第五回結業式攝影留念,也是最後一回,昭和十一年(1936)愛育園就停辦了。從幼稚園生的穿著可見,當時的基督教徒以現在的標準而言,應為「中產階級」以上居多,不若公學校學生卒業時,多數尚打赤腳合照。前排右一蔡愛恩牧師,三排右六王大猷(背後大甲長者稱「五棧樓」的基督教會,由其獨資奉獻興建)、右八起鄭進丁助役、柴田一平街長、左六林炳焜保正(兼區總代)。

-----------------------------

BOOK12-158 (1)  

大甲街立愛育園第一回修了記念昭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1937) 提供人/黃啟光

昭和十一年(1936)大甲基督長老教會開辦的私立大甲愛育幼稚園停辦,接著大甲街役場創辦了大甲街立愛育園,位置在今大甲鎮農會左側(約「愛的世界」位置)。愛育園分大、小二班(二年制),大班由主任或資深老師教導。一班約有四、五十名學童,有二位老師負責。大甲愛育園是屬於「大甲街社會事業助成會」,會長由街長擔任。圖為大甲街立愛育園第一回修了記念,街長柴田一平與學生、保姆、助手(助理保姆)在愛育園內合影留念。

-------------------------------------

BOOK12-159  

社尾保育所閉所式記念攝影昭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1936) 提供人/楊月琴

社尾庄領先大甲街城內,於昭和十一年(1936)便開辦「學前教育」-保育所。屬於「大甲街社會事業助成會」的幼兒保育,普遍皆利用各部落私有的集會所開辦,若尚無則利用庄內大戶或保正等宅內辦理。依照收托人數的多寡聘派保姆及助手,其中大甲街立愛育園因收托人數較多,配置保姆二名及助手二名。除了街立名為「愛育園」,其餘借用各部落集會所辦理的,名為「保育所」或「保育園」,其中保姆及助手的月給(薪水)皆由街役場發給。圖為社尾第一回保育所閉所式,街役場人員與庄內人士、師生、家長合影留念。三排左一王桂花保姆,後排右五鄭進丁(助役)、右七吳墩烈。

-----------------------

BOOK12-160  

社尾保育所閉所式記念攝影昭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937) 提供人/楊月琴

圖為社尾保育所遷入新建的集會所,首回的修了閉所式記念,園生較去年增加不少。大家歡喜的合影留念。二排右四王俊明,三排右四何東碧,後排右二黃清本。

-------------------------------

BOOK12-161  

 

銅安厝保育所閉所式記念攝影昭和十二年七月十四日/(1937) 提供人/林惠津

銅安厝保育所係屬短期的農忙保育所,短期保育所的招生、經費皆由保正李榮仔負責,包括保姆月給,而大甲街役場督導。此棟銅安厝集會所係由部落居民自行籌措經費於昭和十一年(1936)四月十日完工啟用。集會所佔地一百坪,為一木造日本瓦建築,面積四十坪,建築經費一、六五○日元。集會所位置即為今大甲鎮立銅安托兒所。後排右三林李金女保姆(現年八十八歲)、左起李榮仔、李清江(昭和十五年(1940)起於日南公學校頂後厝分教場任教)、林秋蟾(保姆)、李金對(保姆,頂後厝分教場第五回卒業,二、三年級成績優異,獲「成績優等賞」)大甲街役場教育係課長。

-------------------------

BOOK12-162  

六塊厝保育園閉園式紀念攝影約昭和十三年/(1938) 提供人/黃經業

四、五十年代(1950-60),政府在農忙時期大多會成立農忙托兒所,以照顧農家中學齡前的幼兒。如照片所示日治時期大甲街役場與各部落(相當今日的里辦公處),也會成立短暫的保育園,場所以公會所、寺廟、大戶宅第、國語講習所、、等為主;六塊厝保育園係利用庄內的「私立六塊厝國語(日語)講習所」收托,照片中的小孩男的剃光頭,女的「西瓜皮」,幾乎都打赤腳,顯現當時農村生活較為貧困。後排左一王桂花、左七起黃垚龍、鄭進丁、吳墩烈。

----------------------------------------

BOOK12-163  

社尾保育園第五回修了紀念昭和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1941) 提供人/黃啟光

此次社尾保育園(原名保育所)修了園生,手中較之前修了生,多了張修了證書。依舊在集會所前合影,園生所坐的椅子皆為竹製椅,較為涼爽。後排右起梁嬌(助手)、黃月英(保姆)、康萬傳、右六起江秋華、黃清本、左起紀朝賓(溪埔國語講習所講師,月俸二十四元)、紀水龍、張丁賜(社尾國語講習所講師,月俸二十五元)、左五黃溪泉(社尾保正)。

----------------------------------

BOOK12-164  

社尾保育園第六回修了記念昭和十七年三月二十日/(1943) 提供人/黃啟光

圖為社尾保育園第六回修了記念,圖中園生今(九十三)年應有六十七、八歲了。後排右起張丁賜(社尾國語講習所講師,社尾人)、黃清本、左起賴研雲(助手)、梁嬌(升任保姆)、康萬傳。


2334423343

1964年台灣-人力娃娃車

 2017-10-14_0917302017-10-14_0917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