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伽藍、韋馱菩薩/曇花一現為韋陀/伽藍神,佛教崇拜的護法神,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專責保衛寺院,甚至是寺院轄區,並不一定特指何人,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DKSh64
台南市_開元寺_中門_韋馱伽藍_蔡草如 | Flickr - Photo Sharing! - https://goo.gl/C76FDp
伽藍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伽藍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39Udp8w
伽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6WB4TK
【中台世界】─ 佛法小常識 https://bit.ly/2VRpkvD
【中台世界】─ 伽藍殿 https://bit.ly/2IuQntB
伽藍廟 —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s://bit.ly/39Udp8w
太宗登基後,有段時間心緒不寧,病體難支。尉遲敬德與秦叔寶主動披掛上陣,手執鋼鞭,在宮門口為太宗護侍。太宗病自尉、秦二將站哨後逐漸痊癒。太宗見二將夜夜站崗,心中不忍,便讓畫匠畫二人全身像貼在宮門上,效果一樣。從此民間把他們二人視為門神,把他們影像加以拓印貼到門上,此即中國民俗中貼門神風氣之由來。
秦叔寶
尉遲敬德
漢地佛寺有「掛單」文化,即佛寺接納外地僧侶免費食宿。佛寺不便直接拒絕僧侶掛單,相傳以韋陀菩薩手持降魔杵之位置為能否掛單之告示,若韋陀菩薩一手捧降魔杵倚肩上(呈現尖端朝上),表示可接受長期掛單;若雙手合十,橫置降魔杵於雙臂上(呈現平放),表示可短期掛單;若一手壓降魔杵拄地(呈現尖端朝下),表示不接受掛單
漢地佛寺有「掛單」文化,即佛寺接納外地僧侶免費食宿。佛寺不便直接拒絕僧侶掛單,相傳以韋陀菩薩手持降魔杵之位置為能否掛單之告示,若韋陀菩薩一手捧降魔杵倚肩上(呈現尖端朝上),表示可接受長期掛單;若雙手合十,橫置降魔杵於雙臂上(呈現平放),表示可短期掛單;若一手壓降魔杵拄地(呈現尖端朝下),表示不接受掛單
漢地佛寺有「掛單」文化,即佛寺接納外地僧侶免費食宿。佛寺不便直接拒絕僧侶掛單,相傳以韋陀菩薩手持降魔杵之位置為能否掛單之告示,若韋陀菩薩一手捧降魔杵倚肩上(呈現尖端朝上),表示可接受長期掛單;若雙手合十,橫置降魔杵於雙臂上(呈現平放),表示可短期掛單;若一手壓降魔杵拄地(呈現尖端朝下),表示不接受掛單
---------------------------
伽藍來自於梵語的「samghārama (सँघाराम)」,也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藍摩」(ārama)義為「園」,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
被譽為「文學版清明上河圖」的北魏傳世之作《洛陽伽藍記》中描述伽藍是「花果蔚茂,芳草蔓合」之地。
根據唐朝貞觀年間由西域返唐朝的玄奘法師所注大唐西域記裡面記載:
“ 諸僧伽藍莊嚴佛像,瑩以珍寶,飾之錦綺,載諸輦輿,謂之行像,動以千數,雲集會所。 ”
可知伽藍就是僧人念經聚集的地方,就有如我們現代所稱呼的寺廟一般。
---------------------
伽藍神,佛教崇拜的護法神,是佛寺(伽藍)的守護神,專責保衛寺院,甚至是寺院轄區,並不一定特指何人,相當於道教的「境主神」。
原本指記載於《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的十八位護法伽藍聖眾:「護僧伽藍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別名。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歎美。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歎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等十八名護法天神。
後來祇園精舍的三位功臣──舍衛國的國王波斯匿王(梵名:Prasenajit,巴利名:Pasenadi)、祇陀太子,及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又名Sudatta〔須達多〕,意為「善授」)因為捐贈「祇樹給孤獨園」給釋迦牟尼佛,於是也被列入伽藍聖眾之列,使伽藍聖眾增至二十一位。
供奉傳統
中國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時至今日,佛教道場裡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讚》:「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的功德。也有人會把伽藍菩薩印在佛教書籍的末頁,以此希望得到護法神的護持。
然而,今天的中國佛教道場大都會將伽藍菩薩塑造成關羽的造型,而非原本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
訛誤
查佛經並沒有以關羽為伽藍菩薩的記載,隋代以前,本來也沒有無這種習俗。其由來,傳說跟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有關。
傳說智者大師有一次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時,遇上成為厲鬼,到處慘叫著尋找自己頭顱的關羽。關羽憤恨不平,智者大師安撫他,並為他講說佛法。關羽隨即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天台宗的寺院開始供奉關羽。
然而,以關羽一人取代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菩薩,似非智者大師的本意。查《智者大師別傳》卷四對此事的記載:「其夕雲開月朗,見二人,並諸部從,威嚴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來前致敬!師問何來?曰予乃蜀前將軍關羽,指少者曰:吾子平也。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師即秉爐,授以五戒。」這些記載都沒提到智者大師要以關羽一人代替原來的二十一位伽藍聖眾。
不過,自天台宗寺院開了供奉關羽的先例後,各宗寺院爭相效法,漸漸地,關羽被捧成伽藍菩薩,跟韋馱菩薩並稱,成為中國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在彩繪或塑造的《全堂佛像》可看到站立在韋馱菩薩像右邊的關羽像)。
後來更有人把關羽的祭典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或者六月廿四日──當成伽藍菩薩的聖誕。有部分佛寺還專門為此舉行佛事以示紀念。有更甚者,有少數佛寺還為關羽建了「伏魔殿」(即「關帝殿」)。
跟一般其他宗教崇拜關羽的造法不同的地方是,習慣上,佛教護法神造型的關羽,身上會多了一條綬帶,無風自飄地繞著神像,如果沒這特徵的關羽像,則不是佛教寺院護法神的造像。
----------------------
伽藍 (佛教用語)
伽藍來自於梵語的“samghārama (सँघाराम)”,也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僧伽”(samgha)指僧團;“阿藍摩”(ārama)義為“園”,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北魏· 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法雲寺》記載:“伽藍之內,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1] 書中以伽藍作為洛陽城內佛寺之統稱。[2]
伽藍也常代指佛教中的伽藍神,如《西遊記》第九八回:“佛爺爺大喜,即召八菩薩、四金剛……十八伽藍,兩行排列,卻傳金旨,召唐僧進。” [1]
(一)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市)人,三國時期蜀漢的歷史人物,為劉備手下的大將,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出名,之後在北攻曹魏時被孫權殺害,後代民間信仰將關羽奉之為神,尊稱其為“關公”,用來驅逐危險,至北宋時被納入人們膜拜的道教神祇,而佛教因為普及後逐漸民間化,融合各種信仰,也把關帝當作崇拜的神祇,佛教就把關二爺轉入佛教,稱說是佛教人物。佛教又作僧伽藍。Samgha意為大眾、和合僧,arama意為園林。意譯眾園。又稱僧園、僧院。原意指僧眾所居之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後世,一所伽藍之完成,須具備七種建築物,特稱七堂伽藍。七堂之名稱或配置,因時代或宗派之異而有所不同。通常皆為南面建築,就以研究學問為主之寺院而言,須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稱佛殿,安置本尊佛。與塔共為伽藍之中心建築)、講堂(講經之廳堂)、鐘樓(俗稱鐘撞堂,為懸掛洪鐘之所在)、藏經樓(一作經堂,為藏經圖書館)、僧房(又作僧坊,即僧眾宿舍。
伽藍
伽藍
分佈於講堂東西北三面,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稱齋堂)等。
禪宗伽藍,則須具有佛殿、法堂(又稱說法堂。相當於講堂,位於佛殿後方)、僧堂(或作禪堂、雲堂、選佛場。僧眾坐禪或起居之所,中央安置文殊菩薩像)、庫房(又作庫院,為調配食物之所)、山門(又作三門。即具有三扇門之樓門,表示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西淨(又作東司淨房,指廁所)和浴室(又作溫室,為溫浴之室)等七堂,其中以僧堂、西淨、浴室為禁語之所,故總稱三默堂。
《十誦律》卷五十六:“地法者,佛聽受地,為僧伽藍故,聽僧起坊舍故。”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法雲寺》:“伽藍之內,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唐玄奘《大唐西域記 ·阿耆尼國》:“伽藍十餘所,僧眾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 ”《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僧伽藍譯為眾園。《僧史略》雲:'為眾人園圃。園圃,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殖道芽聖果也。'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三日之後不送出,伽藍盡皆焚燒。”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儗播布美術意見書》四:“伽藍宮殿,古者多以宗教或帝王之威力,令國人成之;故時世既遷,不能更見,所當保存,無令毀壞。”
寺院護法神
(二) 又指寺院護法神。
佛教中有十八伽藍之說,其名號分別為:
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音妙嘆
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伽藍
伽藍
十八伽藍是很多供奉在寺廟中的,保佑進香的香客進出平安。伽藍本是印度佛教中的神佛,慢慢傳到中國以後就具有了中國的特色。
達摩祖師開示伽藍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伽藍神
“ 伽藍神 ”,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即美音、梵音、天鼓、巧妙、嘆美、廣妙、雷音、師子音、妙美、梵響、人音、佛奴、嘆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觀,合稱為”十八伽藍神”。
中國自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俗。《釋氏要覽》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如何
伽藍
伽藍
只有十八神而能遍守護呢?該書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在中國的佛教中,常以關公(三國時蜀漢大將關羽)為伽藍神。
在道場裡每日的早晚課誦中,都會誦“伽藍贊”: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以感恩伽藍菩薩護法護教的殊勝功德。
守護伽藍之神
守護伽藍之神。又稱守伽藍神、護伽藍神、護僧伽藍神或寺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卷四所述,護僧伽藍神有十八人,一名美音、二名梵音、三名天鼓、四名巧妙、五名嘆妙、六名廣妙、七名雷音、八名師子音九名妙美、十名梵響、十一名人音、十二名佛奴、十三名嘆德、十四名廣目、十五名妙眼、十六名徹聽、十七名徹視、十八名遍觀。此謂之為'十八伽藍神'。《敕修百丈清規》卷七〈節臘章〉四節土地堂念誦條下云︰“上來念誦功德,迴向當山土地列位護伽藍神合堂真宰。”宋·道誠《釋氏要覽》卷下云︰“中國僧寺立鬼廟,次立伽藍神廟。”可見唐、宋代的禪家已有奉祀伽藍神的風俗。該書又引道世語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
伽藍
伽藍
。”該書夾注云︰“凡寺壁有畫大神者,即是此神也。或問︰世界之內伽藍無數,何只十八神而能遍護耶?答︰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此外,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創始者智者大師,曾在荊州玉泉山入定;定中曾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經過智者大師的度化之後,關帝乃向智者求授五戒,遂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伽藍菩薩(關公)的首級被曹操厚葬在漢魏京師洛陽,那裡因為是伽藍菩薩的含元之地,被稱為關林(和孔林並稱為文武二聖林)。
關聖帝君
現將軍身,執降魔、人天拱服;
行菩薩道,披鎧甲、法界皈依。
秘菩薩行,現將軍身,頻年甲胄常披,摧邪輔正;
為護法神,受如來囑,佛國金湯是賴,衛教安僧。公元二一九年,關公因誤中孫吳將領呂蒙的詭計,不幸遇難逝世。因關公一生忠烈,感動天庭,奉玉皇大帝敕令,與文昌帝君一同司掌文衡(即人間科舉事項),及人間善惡的簿籍,皈依佛門,發願度眾生。
明朝初年,關聖帝君降筆人間,勸諭世人修善戒淫,而且云:“吾已皈依觀音大士,與韋馱尊天,同護正法(即伽藍菩薩),祀吾者勿以葷酒。”由是遠近播傳,各處寺廟中,均塑關聖帝君尊像供奉,香火鼎盛,扶持正法,顯靈民間,庇佑百姓。
所謂“羅剎與菩薩,只隔一條線”,關公曾經是一位忠義兩全、豪氣乾雲的大將軍,最後為人所害,因執著深切,死後陰魂不散,幸遇禪師開示,當下反觀,體悟心性,千百年來,含恨未解之冤,頓時冰銷雲散。即發願擁護佛法,鎮伏魔軍,當下即成護法菩薩,為中國佛教界中的伽藍神。
伽藍
伽藍
關公成為佛教護法伽藍神,是在唐朝以後,《佛祖統紀》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年)十二月,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建精舍於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風雨怒號,妖怪倏變,只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大師。大師面無懼色,並斥之為死生輪迴、貪貴戀福,言畢,妖象俱變,是夜,雲開月朗,關羽現身,經大師教化後,關帝乃向智者大師求授五戒,正式成為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餘年來極受中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
有一聯曰:“三教盡皈依,仰聰明正直,心似日懸天上朗;九流享隆祀,祝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又把關羽崇拜普及九流,形成全民信仰的狀況總結出來。據一項統計表明,隨著清代華人移居浪潮的波及,現今世界上有140多個國家地區建有形制不一的關廟。跨越五洲,揚名四海。這在時、空兩軸上都堪稱奇蹟。
伽藍七殿
從北魏開始,寺院建築在中國興盛起來,但是,印度神廟和佛寺建築的模式並沒有被接受。寺,在中國原來就是漢代官署的名稱。相傳中國第一座古寺,東漢永平十年所建的白馬寺,就是用接待外國賓客的官署棗鴻臚寺改建的。中國人從一開始就把佛寺與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來。這是因為在建築格局上,支配中國人的是根深蒂固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在這種文化一心理的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一個建築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義的,不僅宮殿官邸如是,詞堂民居如是,寺院道觀也如是。所以中國佛寺一開始就融合了固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柯廟,依然是平面方形,對稱穩
伽藍
伽藍
重,南北中軸線佈局,構成整飭嚴謹,氣勢磅礴的建築群體。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當時的寺院習稱“ 浮屠祠”,禮拜塔中舍利是當時信徒巡禮的主要內容。廟前有廊廡圍繞,正中院庭的前後有殿堂,房院為僧房。隋唐以後,造巨像成風,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漸漸被擠出寺院,或另闢塔院,或置於寺前後或兩側。禪宗興起後,提倡“伽藍七殿”制。七堂為佛殿、法堂、僧堂、庫房、山門、西淨、浴室。較大的寺院還有講堂、經堂、禪堂、塔、鐘樓、鼓樓等建築。明代以後,伽藍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為中軸線,自南往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再後是藏經樓。東西配殿則有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寺院的東側為僧人生活區,包括僧房、香積廚、齋堂、茶堂、職事堂(庫房)等。西側主要是雲會堂(禪堂),以容四海雲遊僧人而名。
山門一般有三個,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山門常蓋成殿堂式,殿內左右分塑二金剛力士,守護佛法。
山門而後的天王殿,中供大肚彌勒,彌勒是釋迦的繼承人,稱為“未來佛”。彌勒像的左右分列四大天王像,掌管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山河大地,又稱為“ 四大金剛 ”。彌勒像的背後是護法神韋馱天尊。大雄殿供奉主尊釋迦牟尼像。供一尊佛,或釋迦佛或毘盧佛或接引佛,有的供三尊佛,或三世佛(中釋迦佛、左東方藥師琉璃光佛、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或三身佛(法身、報身、化身)。主尊兩側,常有左右脅侍,即老“ 伽葉 ”、少“ 阿儺 ”,或塑文殊、普賢兩菩薩。殿內東西兩側面,多塑十八羅漢像或二十諸天。佛殿背後多塑一堂“ 海島觀音 ”。
法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之處,是寺中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最後是藏經樓,珍藏佛經的地方。
大雄寶殿兩旁的東西配殿,西為伽藍殿,供像三尊,中波斯匿王,左陀太子,右給孤獨長者。兩側常供十八位伽藍神。東為祖師殿,多供奉達摩或當寺開山祖師。
伽藍
伽藍
其它尚有庫房、客房、廚房、浴室等等,分佈四周。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也較普遍。以寺為主,或包以園林,或附綴園林,或穿插園林。與寺廟均衡、對稱、封閉相反,園林的配置則追摹自然,靈活多變,園林中水澗溪流,似源頭無盡;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無窮。這兩種相反的藝術格局構成了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層深的欣賞。如蘇州的靈巖寺、杭州的靈隱寺、天台山國清寺、廣東曲江南華寺、湖南衡山祝聖寺、湖北當陽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屬於此類格局。
傳說故事
伽藍菩薩,俗稱關公,於三國時期,為一名聞天下之大將。其威武正氣,忠勇義德,誠信質樸之風範流傳千古。尤以桃園結義,千里尋兄等智勇雙全之事蹟,最為後世津津樂道。乃具備了以忠事主、以勇立功、以義待人、以德服眾的高尚品格。關羽雖於人道之品格高風亮節,卻因生前殺業太重,死於瞋恨。其英魂遊蕩至玉泉山,受普慶大師指點迷津。幾百年後,天台宗開山祖師智者大師云游至此,為其開示解脫之理,並為其授皈依戒,遂成為佛教護法。(節自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所造關公供奉儀軌
伽藍
伽藍
《神州鐘鳴》)關公在格魯巴被章嘉國師認定為智慧護法,並有其廣的儀軌修持方法,收集在土觀洛桑曲吉尼瑪著作中,名為《三界伏魔大帝關雲長之歷史和祈供法·激勵事業雨流之雷聲》。在其歷史中講,關公曾是密宗本尊馬頭明王之眷屬紅面獄主,又稱紅司命主;也曾做過藏地護法“尚論多傑東都”等很多護法形象。一九九九年亞青寺法王阿秋仁波切為寧瑪派及漢族弟子開示:此護法與漢地眾生具備極大因緣與願力,此處之關公,大家不可單純理解為三國之關聖帝君,因為此菩薩於釋佛在世時即已是一位成就極大的大士了。他曾對釋迦佛前發願護持一切守擴及振興佛法、實修實證的佛陀弟子,並為其驅除一切魔障遠離身心,護佑一切眾生滿足願望,速成佛道(此大士於世間眾生示現忠義之相,並以此忠義教化眾生時,曾以關公的形象與漢地眾生建立了極大的因緣,故為導化方便,此處仍稱此護法菩薩為“關聖帝君”)。故關公為守護漢地之殊勝護法,在遣除違緣增上福報對漢族弟子有不共的加持,應經常修持之!並講關公為古佛之再來,將來會以護法形象度化眾生,並示現過多種護法的形像其中之一為關公。
南無伽藍聖眾菩薩(三稱三拜)
伽藍主者,合寺威靈,親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相關記載
伽藍是護衛寺院的護法神,民間稱之伽藍尊王、伽藍千歲,在《佛祖統紀》有關於伽藍菩薩皈依佛教的記載:“ 智顗大師到荊州,欲創精舍。一日,見關羽神靈告之,願建寺護持佛法。七日後,師出定,見棟宇煥麗,師領眾入室,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弟子獲聞出世間法,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師即授以五戒,成為佛教的伽藍護法神。”民間以關雲長的“忠孝節義”供奉祭祀,為其建寺,稱為武廟、關廟。在伽藍菩薩的聖誕,普請念頌《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中,諸道場神所說偈:
復次淨莊嚴幢道場神。得出現供養佛廣大莊嚴具誓願力解脫門。須彌寶光道場神。得現一切眾生前成就廣大菩提行解脫門。雷音幢相道場神。得隨一切眾生心所樂令見佛於夢中為說法解脫門。雨
伽藍
伽藍
華妙眼道場神。得能雨一切難捨眾寶莊嚴具解脫門。清淨焰形道場神。得能現妙莊嚴道場廣化眾生令成熟解脫門。華纓垂髻道場神。得隨根說法令生正念解脫門。雨寶莊嚴道場神。得能以辯才普雨無邊歡喜法解脫門。勇猛香眼道場神。得廣稱讚諸佛功德解脫門。金剛彩雲道場神。得示現無邊色相樹莊嚴道場解脫門。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妙光照耀道場神。得顯示如來種種力解脫門。爾時淨莊嚴幢道場神。承佛威力。普觀一切道場神眾。而說頌言:
我念如來往昔時,於無量劫所修行,
諸佛出興咸供養,故獲如空大功德;
佛昔修行無盡施,無量剎土微塵等,
須彌光照菩提神,憶念善逝心欣慶;
如來色相無有窮,變化周流一切剎,
乃至夢中常示現,雷幢見此生歡喜;
昔行舍行無量劫,能捨難捨眼如海,
如是捨行為眾生,此妙眼神能悟悅;
無邊色相寶焰雲,現菩提場遍世間,
焰形清淨道場神,見佛自在生歡喜;
眾生行海無有邊,佛普彌綸雨法雨,
隨其根解除疑惑,華纓悟此心歡喜;
無量法門差別義,辯才大海皆能入,
雨寶嚴具道場神,於心念念恆如是;
於不可說一切土,盡世言辭稱讚佛,
故獲名譽大功德,此勇眼神能憶念;
種種色相無邊樹,普現菩提樹王下,
金剛彩雲悟此門,恆觀道樹生歡喜;
十方邊際不可得,佛坐道場智亦然,
蓮華步光淨信心,入此解脫深生喜;
道場一切出妙音,讚佛難思清淨力,
及以成就諸因行,此妙光神能聽受。
伽藍菩薩
在中國的佛教中,常以關公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你過五關斬六將,殺了那麼多人,他 們的頭誰來還呢?”並為其講說佛法。關羽當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從此以後,這位千馀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伽藍菩薩與韋馱菩薩是佛教大護法,就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關帝的五官及表情刻劃均以豪氣奔放為準則,眼眉都表現出雄赳赳的英氣,濃烈的黑色系和深紅的臉部底色造成強烈的對比,也反映關公寧死不屈的強硬。面部的立體性,嘴部的黑色長須於後代加上,風格寫實,而關帝頭飾為黑帽上加以系結之垂帶。
我們見到的伽藍菩薩像穿圓領寬大之深綠袍,胸前加掛一盔甲,展現出華麗富麗之氣。除了 腹前和膝部有飛龍紋外,還有散佈袍身的雲紋,及袖邊、衣擺的花瓣紋,以紅和橙色裝飾。加有一層外袍。關帝腳穿用簡單線條點綴的黑鞋,腳尖略向上點。手持青龍偃月刀這種特定形式的穿著於十二世紀定型。
--------------------
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不是觀世音菩薩的護法神,而是整個漢地佛教的護法神。
漢地的韋馱菩薩,是結合了韋馱天和天將軍韋琨兩者而成。韋馱天原為印度神祇,為大自在天之子,梵名司犍陀提婆,譯為陰天。佛入滅後,有一羅剎鬼奪去佛牙舍利,為韋馱天追回,所以被奉為佛教的護法神。韋琨則是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一位天大將軍,守護東、南、西等三大部洲。事見《律相感通傳》及《法苑珠林》。後人把韋將軍和韋馱天結合在一起,變成現在的韋馱菩薩,名稱雖叫韋馱,但形相及所述功德其實是韋琨將軍。
「伽藍」義為僧院,也就是佛教的寺院,而守護佛寺的護法神,就稱為「伽藍神」。伽藍神並不只有一位,經典上就列舉了十八位伽藍神。但漢地的「伽藍菩薩」,則是關公。關公死於玉泉山,到隋朝時,天台智者大師要在玉泉山建寺,關公顯現幫助他建了玉泉寺,並向智者大師求受五戒,天台宗的寺院就都供奉關公為伽藍神。後來漢地所有寺院都群起仿效,都供奉關公為伽藍護法,尊稱為「伽藍菩薩」。這件事在《佛祖統記》及《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註》中都有記載。
毫筆攝正氣 門神彩繪藝師 劉家正
毫筆攝正氣 門神彩繪藝師 劉家正 文/田梅紫 攝影/廖碩文
(圖/董谷音提供) |
你可曾想過,「藝術」到底是什麼呢?「畫師」與「畫匠」的差別又何在?若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廷教堂繪製的〈創世紀〉宗教壁畫被奉為「偉大藝術家」所創作的「瑰寶」,那臺灣細膩獨特的寺廟建築、雕刻、彩繪等作品,是否也能堂而皇之登入藝術殿堂,而不再只是大家口中「傳統藝術工匠」創造的「俗文化」?
今年5月,甫以「門神彩繪」榮獲「100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的劉家正即懷抱這份理想,持續在這條他努力了40幾年的道路上堅持著,其中有傳承,更有許多創新。
門神,廟宇的眼睛
「門神,是廟宇的眼睛,代表它的風格。」一場對談會上,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這麼說著,為門神在整座寺廟的位置,下了最好的註解。深表同感的劉家正點頭附和,並帶著我們這些門外漢,一探這個「逢年過節常相見,有緣對面卻不識」的「神」奇藝術範疇。
「顧名思義,門神就是守護神,讓祂所保護的對象夜可安枕!」開門見山,劉家正信手拈來其中故事作為佐證。根據《西遊記》記載,某日唐太宗抱怨寢宮外總有鬼魅呼號,令他夜夜心驚,秦叔寶和尉遲恭即自告奮勇守門,該夜果然平靜無事;之後,太宗便命人在宮門懸上兩位心腹武將畫像,以求安寧。
千百年悠然過了,秦叔寶與尉遲恭因而成為門神,常見於臺灣各大廟宇,例如由劉家正彩繪10扇門門神的大龍峒保安宮,中門即是秦、尉兩人肖像,東西山門則有四大官將,為諸神護法。另因保生大帝是行醫濟世而得道的真人,故龍邊小港門便以文官持官帽與小鹿象徵「加冠」、「晉祿」,虎邊小港門持官花及酒杯象徵「添花」、「晉爵」,富有祈福意涵。
其他如主祀玉皇大帝的天公廟以托塔天王李靖與二郎神楊戟為守護神,王母娘娘或媽祖等女性神祇不乏侍女看顧廟門,五穀廟請來2 4節氣神以求年年豐收,還有不同於道教宮廟的風、調、雨、順「四大金剛」,佛教塔寺常見東持國、西廣目、南增長、北多聞的「四大天王」,與夜叉、金剛力士等,此中皆大有學問。
「雖然沒有絕對性,但門神應視主神作搭配,畢竟請來死敵或奸人守門,又有誰能真正安睡呢?」畫過各式廟宇門神的劉家正,以最原始的功用推導出最重要的準則,道出精闢見解。
有樣看樣,沒樣自己想
劉家正筆下的門神韋馱(右)與伽藍(左)一文一武,兩者莊嚴肅穆,正氣凜然。 |
既然以守護為職,「莊嚴」絕對是各門神皆應散發的氣場,其中精華就屬臉部表情。「很久以前,老師傅告訴我『有樣看樣,沒樣自己想』的9字真言,我一直銘記在心。」劉家正笑談,每次接到廟方委託,他除了翻遍史書、佛經等經典,鑽研「神貌」與「神格」之外,因各部書籍常出現歧見,加上有些根本無史可考,很多時候得靠自己想像!
想像歸想像,劉家正坦言,下筆前自己都不事先打草稿,是到廟宇現場才依多年經驗及直覺落筆,靈感妙思卻能神來一筆、源源不絕,「這大概就是一種緣,如同很多寺廟在擇定彩繪人選時,都是以擲筊方式請示神明意見,冥冥中自有定數。」
或許正因加入創意,讓他的門神表情格外靈動,例如韋馱與伽藍一文一武,前者白面無鬚,眉宇舒展,溫中帶嚴;後者紅面黑鬚,鳳眼肅穆,正氣凜然。兩者氣勢同樣非凡,眼睛不用開光就炯炯有神,哪有妖魔鬼怪膽敢來犯!
「威嚴,但是親切。畢竟若門神太過凶狠,就沒有信眾敢靠近寺廟。」劉家正深入淺出點明「神貌」要領,亦透顯宗教藝術與一般藝術的迥異處──因前者有其實用性,故他不能像藝術家一樣揮灑寫意,而是必須在傳統基礎上創新,否則門神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松山慈惠堂平日香火鼎盛,由劉家正所繪的門神尉遲恭(右)與秦叔寶(左),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圖/劉家正提供) |
傳承正統下的創新
|
|
在傳承中創新,談來其實困難。將門神形貌完全解構的新一代藝術家,不再受到傳統意義束縛,自然無拘束地大展身手,可劉家正堅持「門神為登大廟之堂所用」,在某些不可撼動的桎梏下,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實屬不易。
例如他不僅接觸解剖學,了解人的肌肉和皮膚在各種運動時呈現何等狀態,以使門神面部表情更加栩栩如生,還學習書法,嘗試融會國畫、西畫和傳統彩繪三大技巧,提升作品精細度。像勾勒衣袖皺褶即涉及書法講究線條淡濃粗細的技巧,衣袍或戰甲上的山水花鳥屬國畫範疇,在油畫布上以西畫方式表現門神形態是一大突破,安金箔(即黏上金箔)、疊色(即一層層塗畫顏色)和化色(即在深色及淺色之間畫上一筆,使其呈現漸層效果)等則為傳統彩繪技巧。
「相較於早先門神線條保守,平面呆板中不失威武,劉家正的作品寫實立體中不失傳統,又具有獨特神韻。」專精水墨畫的黃永川客觀評點,亦帶出門神多為兩尊一對的特殊創作觀──關聯性。劉家正進一步解釋,即使同為武將,考量到和諧、變化,仍有儒雅及陽剛之別,也就是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其他如顏色和動作更得互相呼應,否則很容易鬧出笑話。
|
|
|
「像有一次我到現場才發現廟方把方向弄反了,『加冠』和『晉祿』兩尊文官門神的頭臉分別朝外,害我差點沒昏倒!」他打趣道,幸好這對「看起來像吵架的門神」是在偏門,不然自己真的畫不下去啊!
臺灣門神走出去
「門神彩繪家必須具備如此廣泛又專精的技巧,和『畫家』有何分別?但是民間常將宗教藝術創作者冠上『匠』之名,其社會地位亦不受重視,使得很多同業紛紛轉行求去。」談到數十年來此行業蒙受的刻板印象,劉家正頗有感觸,不解為何國外人士視若珍寶的文化資產,早期卻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像早年在中影文化城辦展時,就有以色列駐臺代表透過層層關係來詢問他肯否割愛販售;他還曾受邀到上海、北京展覽,陸續獲頒「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銀牌獎」及「十大中國書畫大師」等殊榮;甚至有德國人找到臺灣來,邀他到德國展出,可惜最終因不知怎麼翻譯專有名詞及解釋其中深奧意涵,而無法成行。
提及政府逐日重視傳統藝術的保存與傳承,劉家正心懷感激,「無論是到臺北國父紀念館或臺中市立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辦展,我都很高興臺灣人終於看見自己宗教藝術的價值,像這次身為首府的臺北市頒贈藝師獎,即代表臺北市政府非常看重這一塊!」這和他成立臺北市宗教藝術文化學會的宗旨不謀而合──透過學徒制教學,將門神、壁畫等宗教彩繪藝術傳承給下一代,使其生生不息。
「因為我知道這是很好的東西,所以想保存下來,更樂於盡一己之力推廣!」劉家正以自身經驗為例,語重心長說道,政府接下來或可著手推廣及翻譯工作,這會對臺灣文化躍上國際舞台更有幫助,也能讓更多人了解宗教藝術的精髓!
相關資訊
臺北市宗教藝術文化學會
電話:2823-4650
地址:東華街2段92號7樓之1
---------------------------------
進入台南開元寺官方網站 貳、建築特色 ˉ1.三川殿(圖十七) |
||||||||||||||||||||||||||||||||||||||||||||||||||||||||||||||||||||||||||
|
||||||||||||||||||||||||||||||||||||||||||||||||||||||||||||||||||||||||||
ˉˉ開元寺的三川殿也被稱為「內山門」。從史料和圖片觀察,在1960年龔聯禎出資增建外山門之前,三川殿一直是開元寺最外圍的門面, 雖然在日治初期曾因大火而幾乎全毀,但大體上,其形貌從1777年之後未有太大的改變。三川殿擁有精美的書法、彩畫, 讓遊人一進門便印象深刻。 (1)匾額、書法 ˉˉ一進三川殿抬頭即見匾額「小西天」(圖十八),「西天」是指佛和菩薩的居所,「小西天」 意指佛門勝地,此匾為清光緒18(1892)年所置。 |
||||||||||||||||||||||||||||||||||||||||||||||||||||||||||||||||||||||||||
|
||||||||||||||||||||||||||||||||||||||||||||||||||||||||||||||||||||||||||
ˉˉ仔細欣賞門窗,其上的書法蘊含深意又極具特色。正門門聯點出三川殿曾為開元寺山門的史實:「山透雪峰古樹參天朝聖境, 門通鷲嶺慈雲匝地繞禪關」。兩側邊門和側窗上,分別有三種不同字體的對聯,是嘉慶年間重修後所題,頗富變化趣味。 邊門以竹葉狀筆畫構成的竹葉體對聯,是清朝著名貢生林朝英所書,字底並飾以竹葉圖案。若不經意恐將忽略了隱藏的文字: 「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朋」、「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點出修身養性、與世無爭的意境。 而左窗和右窗又變換字體為圓篆字、柳條字,對聯內容是「開闢真機細縕無滯,元泉妙道色相俱空」、「開化十方壹瓶壹缽, 元機參透無我無人」,以「開」、「元」二字為首,巧妙的道出寺名與佛道。(圖十九) | ||||||||||||||||||||||||||||||||||||||||||||||||||||||||||||||||||||||||||
|
||||||||||||||||||||||||||||||||||||||||||||||||||||||||||||||||||||||||||
ˉˉ林朝英(1739-1816),字伯彥,號梅峰,清臺灣縣(今臺南市)人,乾隆54(1789)年貢生,個性瀟灑,精詩書、繪畫、雕刻, 字奇秀,多作竹葉形,日本學者尾崎秀真稱其為臺灣250年間第一藝術家。林朝英的成就不僅於藝術,他在嘉慶初年築城、修孔廟、 救災賑濟,因此清廷於嘉慶18(1813)年,頒賜「重道崇文」匾,建坊於龍王廟前(今在臺南公園內)。 (2)木雕 ˉˉ門窗中段有「夔龍拱磬」雕刻,兩隻夔龍回繞狀似擊磬,取「吉慶」諧音,四個角落的蝙蝠,代表「天官賜福」, 更兩旁的窗櫺外方內圓代表「天圓地方」。左窗木雕圖案有花、花瓶、如意、靈芝,是「新韶如意、平安吉祥」的意思; 右窗圖案有金瓜、石榴、仙桃、金蟾和蕉葉,乃「金玉滿堂」之意。 (3)彩畫 ˉˉ三川殿的門神(圖廿)與木構件彩畫,是府城藝術界稱「草如仙」的蔡草如(1919-2007)於1972年的作品。 |
||||||||||||||||||||||||||||||||||||||||||||||||||||||||||||||||||||||||||
|
||||||||||||||||||||||||||||||||||||||||||||||||||||||||||||||||||||||||||
蔡草如住所在北園街,自小即有繪畫天份,1936年與舅父陳玉峰學習傳統彩畫,1943年前往日本,進入川端畫學校深造, 是少數兼具中西繪畫基礎的畫師。門神為「左右護法」和「四大天王」:左護法韋馱,神韻溫厚;右護法伽藍,樣貌威武; 「四大天王」則分別持著劍、琵琶、傘、蛇,代表風、調、雨、順。這三對門神彩畫是蔡草如藝術生涯中的代表作。(表三) ˉˉˉˉˉˉˉˉ〈表三〉:蔡草如重要作品年表
ˉˉ龍虎堵有〈船師悔責〉(圖廿一)和〈醜女改容〉(圖廿二)泥塑壁畫, 典出佛教故事,墀頭上有〈四睡圖〉和〈布袋和尚〉(圖廿三)壁畫,為洪順發於1953年之作品,可惜〈四睡圖〉已幾乎滅失, 〈布袋和尚〉也褪色不清了。洪順發(1920-1972),臺南下大道人(今西門路附近),為府城知名泥塑藝師洪華之高徒,但因早逝, 作品少人熟知。其師徒除了在泥塑、交趾陶等立體作品技藝精湛之外,繪畫之設色亦典雅清美。跨越三川門之後, 裡面兩尊巨大神像立在兩旁,左為坐姿的青面那羅延天界力士,右為紅面密遮金剛力士,祂們即為民間所稱的「哼哈二將」, 高大的身軀、憤怒的表情,對於入內仍嬉鬧吵雜的遊人有嚇止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
||||||||||||||||||||||||||||||||||||||||||||||||||||||||||||||||||||||||||
|
||||||||||||||||||||||||||||||||||||||||||||||||||||||||||||||||||||||||||
|
||||||||||||||||||||||||||||||||||||||||||||||||||||||||||||||||||||||||||
|
----------------------
高清)">高清)">
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菩提彼岸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lLG4sY
護法韋陀尊天菩薩法相--學佛網 - http://goo.gl/iqlsKw
--------------
韋馱
韋馱天(梵文:Skanda),全稱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執金剛神之一。韋馱天的形象,一般是古代身披盔甲、手持寶杵(降魔杵)的武士。統領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故也有人將韋馱天的形象,印在佛經與佛教典籍的末頁,以此希望得到韋馱天的護持。佛滅度後,相傳有羅剎將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子搶回去供奉,多虧善於行走的韋馱奮力追奪回來。在密宗曼荼羅中他是外金剛部二十天之一稱「俱摩羅」(意譯為「童子」)。日本禪宗將他奉為廚房和僧仿的守護神。在日本文化中將他奉為能除去小孩病魔的神,和速度快的象徵在日本俗語中「韋陀天走」相當於中國的「神行太保」。
據說韋馱原型是婆羅門教大自在天的兒子,天兵元帥室建陀也譯為「鳩摩羅天」。
韋馱原為四大天王中,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神將之一。
四大部洲中,北俱盧洲人不持佛法,而韋馱天曾親受如來咐囑,統領東勝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三洲護持佛法之事項,護祐僧侶、居士,故稱「三洲感應」,號稱「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中,建有護法殿,專門供奉韋馱天。漢化的韋馱天為穿戴盔甲的少年武將形象,手持法器金剛杵,或雙手合十將杵擱置肘間(表示該寺為十方叢林,接待寺),或以杵拄地(表示該寺為非接待寺)。通常置於天王殿大肚彌勒佛像背後,臉朝向大雄寶殿。
唐密傳承的韋陀菩薩護世真言,在日本佛教東密方面,亦有極少數阿闍梨有傳授此陀羅尼。
修持此真言可得到韋陀菩薩的護佑,降伏內心魔外天魔及一切巫術邪法,與西密的韋陀菩薩降魔心咒功德相同,並駕齊驅。
誠心受持真言曰:Om Veda Tin Da Maha Tin Da Svaha
讚頌
在佛教的早晚功課中,還有專門的韋馱贊:
韋馱天將
菩薩化身
擁護佛法誓弘深
寶杵鎮魔軍
功德難倫
祈禱副群心
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文學作品
在《封神榜》中韋馱名為「韋護」(「韋陀護法」的簡稱),是道行天尊的弟子,與韓毒龍和薛惡虎同門,法寶有「降魔杵」。《濟公全傳》中有韋陀顯身降妖的故事。
參考資料
韋馱護法的由來 六月初三需祭祀
-------------------
韋馱菩薩:賢劫千佛之最後一位,佛發心保護前999佛成佛,摧毁邪魔外道幹擾。現在化身爲南方增長天王大神將,稱韋馱天將或韋馱天,韋馱護法。在建築中通常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着釋迦牟尼佛,表是護法。
韋馱菩薩,梵文:Veda,又稱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違馱天。或稱韋將軍,韋天將軍。本爲婆羅門教之神,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於南印度,五世紀後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爲伽藍之守護神,爲南方增長天八大將軍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世傳佛陀涅盤時捷疾鬼盜取佛牙一雙,韋馱天乃急追取還。其形像身著甲胄、合掌、腕捧寶劍。於我國自唐初之道宣律師感得其像後,各處之伽藍均設有其神像。 相傳釋迦牟尼涅盤時,諸天和眾王把佛陀火化後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養。韋陀也分得一顆佛牙,正准備回天堂。一個捷疾鬼渾水摸魚,偷走一對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韋陀奮起直追,刹那間將捷疾鬼抓穫,奪回了佛舍利。諸天和眾王紛紛誇獎韋陀能驅除邪魔外道、保護佛法。於是,韋陀被人們稱爲護法菩薩。(天名)翻譯名義曰:“韋馱是符檄用征召也,與今所稱護法韋馱無涉。其護法者,蓋跋闍羅波膩。跋闍羅,此雲金剛。波膩,此雲手。其手執金剛杵,因以立名。”正法念經曰:“昔有國夫人,生千子,試當來成佛之次。至樓至,當第千籌。其第二夫人生二子,一願爲梵王,請千兄轉法輪。次願爲密蹟金剛神,護千兄教法。今因狀其像於伽藍之門。”
聖誕日
農曆六月初三,護法韋馱菩薩聖誕。韋馱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時,爲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護法神。 中國佛教寺院中,韋馱菩薩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護伽藍(即道場之意)。其形像大多爲身穿甲胄的雄壯武將,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韋駝菩薩現天大將軍身,擔當佛教中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爲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相傳,浙江臨安東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
韋馱菩薩有多麼重要,對道場而言,就是保安司令;對修行人而言,就是守護神;韋馱菩薩爲八部天神龍神的統領,守護以須彌山爲中心之南瞻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貨洲三洲之佛法幢,故稱爲“三洲感應”,因北俱盧洲爲無佛法之地。韋馱菩薩披金鎧甲,示天神身,實則無量劫廣修菩薩行,爲護持佛法而居天界,守護三寶及修行人;久遠劫後,當於此土示現成佛,號樓至佛,爲賢劫千佛之最後一佛。故知此土修行人不僅多劫以來蒙受韋馱菩薩護持,且將於久遠劫後蒙受樓至如來教化,或輔弼弘化。
在寺廟中,三門里第一進天王殿,背彌勒菩薩面大雄寶殿執金剛杵而立者,即爲韋馱菩薩。其像或坐或立,其杵或横或豎,皆有含義。在寺廟朝暮課誦之晨課最後一段,即是祝韋馱,包括菩薩聖號,吉祥天女神咒及韋馱讚。可見,修行人日複一日在韋馱菩薩的護持下主持三寶,弘法利生。
韋馱菩薩的來曆
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
韋馱尊者,後來被佛教吸收爲護法諸天神之一,被譽爲佛教中的神形太保,以善走如飛着稱。 也有守護廟出家人的用意。在台灣如果有機會到供奉觀音菩薩的廟宇參觀或祭拜,經常可以看到手持金剛杵,做武將打扮的韋馱神像,韋馱又稱韋馱天,韋馱菩薩,是佛家弟子非常熟悉的佛教護法天神,在佛教寺院中,擔任護持僧眾、宏演佛法的任務。 韋馱梵名爲「司建陀提婆」,直譯就是陰天。韋馱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神話中的天神,後來被佛教吸收爲護法諸天神一。帝釋天是古印度佛陀神話中的天神,相傳釋迦佛去世之後,諸天神與眾王商量火化釋迦佛的遺體,收取舍利子建塔供奉,此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向諸天與眾王說道,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必須先取下佛牙回去,建造塔寺供養。當時有一羅刹鬼躲在帝釋天身旁,乘人不注意,到去佛牙舍利子,韋馱見狀奮起直追,霎時將羅刹鬼擒住,去回佛牙舍利子,諸天神與眾王讚颺不已,認爲韋馱可驅邪除魔,保護佛法。關於韋馱還有另外一段傳說,韋馱天名爲韋琨,是南方增長天王所率領的八大神將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的三十二神將之首,後來皈依佛門,成爲護法天大神,西牛貨州、南瞻部洲,以利益化生,救濟一切眾生爲本誓。《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一書中記載韋馱護法的事,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廟,於夜間燒起一場無名火,當葉正逢一位小沙彌睡在韋馱佛像之下,夢中看見一位身穿位身穿金甲,狀似韋馱護法者對他說道:“廟中失火,趕緊逃生”。小沙彌忽然驚醒,果然看見寺中大火焚燒,情急之下,扛起韋馱塑像,就往廟門外跑。 大火猖狂至極,經過一夜焚燒,一直到早上,眾人察看災情時,發覺寺廟滿目瘡痍,隻有韋馱塑像吃立門外安然無恙。韋馱塑像有幾百斤重,必須數名壯漢出盡全力,方能扛起,如今一位小沙彌竟然可以獨力背起,可見韋馱之靈驗。 韋馱是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着稱。在中國供奉韋馱,是立於天王殿彌勒佛的背後,面對大雄寶殿,兩眼注視着大雄寶殿前面的靈塔,守護塔内的佛骨與舍利子,以防邪魔前來偷盜。 另外也保護在寺内的出家人,以護持佛法。韋馱護法被安奉在觀音菩薩左方,粉面無須、身着甲胄、肩被飛帶、手執金剛杵;伽藍護法在觀音菩薩右方,紅臉黑髯,身着鎧甲、肩被飛帶、腰佩寶劍,英氣逼人。自古以來,佛寺伽藍之建立,必安奉韋馱神,皆爲頭戴獸頭盔,腰紮革帶之裝束,手持金剛杵,且有兩種姿態,一是雙手合掌捧杵,二是以手按杵據地,雙手合掌捧杵爲接待之意,凡四方由僧前來掛單,必受供養;以手按杵據地,是指示由僧看見韋馱此狀,便知此佛寺不接待外來僧家。韋馱尊者是佛教的八大將軍之一,自古以來,佛寺建立後,一定要安奉韋馱尊者以鎮守道場。韋馱的佛像造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雙手和掌,兩手同握金剛杵,另一種是單手握金剛杵立地,兩種照行的韋馱佛像各有不同含意,雙手握杵者表示該四歡迎四方游僧前來借宿〈俗稱掛單〉,單手持杵者表示本寺不接待外來和尚,游僧隻要看一看佛殿中的韋馱造型就知道自己受不受歡迎。
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
《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中記載,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三洲(北洲少有佛法),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後,便在佛教寺院中塑韋馱天像,又和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應,一般稱爲韋馱菩薩。《感通傳》中雲“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州少有佛法。餘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東西天下人少黠慧。煩惱難化。南方一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盤。親受付屬。並令守護。不使魔嬈。若不守護如是破戒。誰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誡不敢不行。雖見毁禁愍而護之。若見一善。萬過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氣。上熏於空四十萬里。諸天清淨無不厭之。但以受佛付屬令守護法。尚與人同止。諸天不敢不來。韋將軍三十二將之中最存弘護。多有魔子魔女輕弄比丘。道力微者並爲惑亂。將軍移遑奔赴應機除剪。故有事至須往四王所。時王見皆起。爲韋將軍修童真行護正法故。”。
菩薩得授記成佛時的大願
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
在韋馱菩薩的聖誕日,普請念頌《悲華經》中,菩薩得授記成佛時的大願:世尊。我願於爾時修菩薩道。修諸苦行持戒布施多聞精進忍辱愛語福德智慧。種種助道悉令具足。賢劫諸佛垂成佛時。願我在初奉施飲食。般涅盤後收取舍利。起塔供養。護持正法。見毁戒者勸化安止令住持戒。遠離正見堕諸見者。勸化安止令住正見。散亂心者勸化安止令住定心。無威儀者勸化安止住聖威儀。 若有眾生欲行善根。我當爲其開示善根。彼諸世尊般涅盤後正法垂滅。我於爾時當護持之令不斷絕。於世界中然正法燈。刀兵劫時。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持不殺戒乃至正見。於十惡中拔出眾生。安止令住十善道中。滅諸盲冥開示善法。我當滅此劫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令無有餘。於饑饉劫。我當勸化一切眾生。安止住於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我勸眾生住六波羅蜜時。眾生所有一切饑餓。黑闇穢濁怨贼鬥諍。及諸煩惱悉令寂靜。於疾疫劫。我當教化一切眾生。悉令住於六和法中。亦令安止住四攝法。眾生所有疾疫黑闇當令滅盡。於半賢劫斷滅眾生如是苦惱。一千四佛。於半劫中出世。涅盤。正法滅已。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千四佛所得壽命聲聞弟子。我之壽命聲聞弟子。亦複如是等無差别。如千四佛於半劫中調伏眾生。願我亦於半賢劫之中調伏眾生。是半劫中諸佛所有聲聞弟子。毁於禁戒堕在諸見。於諸佛所無有恭敬。生於嗔恚惱害之心。破法壞僧誹謗賢聖。毁壞正法作惡逆罪。世尊。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當拔出於生死污泥。令入無畏涅盤城中。我般涅盤後正法賢劫一時滅盡。若我涅盤正法賢劫俱滅盡已。我之齒骨並及舍利。悉當變化作佛形像。三十二相瓔珞其身。一一相中有八十種好。次第莊嚴遍至十方無量無邊無佛世界。一一化佛以三乘法。教化無量無邊眾生悉令不退。
願作如意摩尼寶珠
韋馱菩薩若彼世界病劫起時無有佛法。是化佛像亦當至中。教化眾生如前所說。若諸世界無珍寶者。願作如意摩尼寶珠。雨諸珍寶自然發出純金之藏。若諸世界所有眾生。離諸善根諸苦纏身。我當於中雨憂陀娑香栴檀沉水種種諸香。令諸眾生斷煩惱病諸邪見病身四大病。於三福處勤心修行。令命終時生天人中。世尊。我行菩薩道時。當作如是利益眾生。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當作如是佛事。般涅盤後舍利複至無量世界。如是利益眾生。世尊。若我所願不成不得己利。不能與諸眾生作大醫王。不能利益者。我今便爲欺誑十方無量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如來。今者亦複不應與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世尊。所與無量無邊億阿僧祇眾生。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亦不得見如是人。亦不聞佛音聲法僧之聲行善法聲。常堕阿鼻地獄中。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如來今者當稱讚我。時佛即讚持力捷疾。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來世作大醫王。令諸眾生離諸苦惱。是故字汝爲火淨藥王。佛告火淨藥王。汝於來世過一恒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後分賢劫中一千四佛。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當悉得奉施飲食。乃至如上汝之所願。那羅延勝葉。般涅盤後正法滅已。汝當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樓至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半劫。汝之所得聲聞弟子。如千四佛所有弟子等無差别。所化眾生。般涅盤後。正法滅已賢劫俱盡。齒骨舍利悉化作佛。乃至生天人中亦複如是。
歷史記載及傳說
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
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農曆六月三日是護法韋馱菩薩聖誕,教界四眾莫不遙想尊容,感激滿懷!韋馱,梵語也,此翻“智論十菩薩姓二旱十名諱“琨十,亦稱“密蹟力士”,相傳其道場乃在中國浙江省臨安市天目山。菩薩形象爲身著堅固甲胄、兩手捧持寶劍,狀極勇猛威武。佛典記載:佛滅後有疾足鬼,奪去佛舍利,此菩薩即以其特有之腳力,追疾足鬼,騰雲駕霧,瞬間即將疾足鬼捉回,蓋此菩薩之腳力,勝於疾足鬼也。印度諸王、眾神隻對菩薩此擧,均甚感激。
《正法念經》中對於韋馱菩薩的由來有較詳盡的說明:“以前有位國王,有兩位王後。第一位王後生了一幹個兒子,這一千位太子將來依次第成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成佛的,也就是說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已有三位太子次第成佛)。第二位王後生了兩個兒子,第一位王子發願,將來要成爲大梵天王,請一千位已經成佛的兄長大轉法輪。第二位王子發願,將來要成爲密蹟金剛(也就是韋馱護法),來護持一千位已經成佛的兄長的聖教。”韋馱菩薩内懷菩薩弘願,外現手持金剛寶杵的天大將軍身,正是擁護正法、降伏邪魔外道的最佳寫照。
《感通傳》一書中,有提到一則有關韋馱菩薩的公案:唐朝的道宣律師,因爲有修行有德行,以至於感應了諸天神將、天人的護持。其中有一位天人姓費,對道宣律師非常恭敬,以俗家弟子之禮對待大師,並對大師說:“我在迦葉佛住世時,居住在四王天,在韋馱菩薩座下當差。六欲天中的天人,不論男女,大都沉迷於貪欲當中。我因爲有宿願,所以持戒清淨,嚴守梵行。”天人並談到:四大天王每一位天王座下,都有八位將軍,四位天王共有三十二位將軍,韋馱菩薩則爲首將——他們周遍天下,往返護持出家的法師們。每當修行人有魔事發生,韋馱菩薩就會來到四大天王的宮殿,這時四大天王看見韋馱菩薩到來,都會起立,以示尊重。這是因爲菩薩發大心,童貞人道,嚴持梵行,不受於欲的緣故。
據知:四大部洲中,隻有北俱盧洲沒有佛法流布;其餘的三大部洲佛法非常的興盛,但是這三洲中的修行人大部份都會犯戒,很少有如法修行的。東勝神洲及西牛賀洲中的人則較爲愚笨,難以度化;唯有南瞻部洲中的人,雖然常常犯罪,但易度化,令其從善,而且此洲之人,煩惱妄想易於調伏。是以,佛將入涅槃時,各護法善神親受囑咐,並令護持出家的法師們,使能安心修行,不受魔擾。“如果諸位護法善神不加守護,致使修行人疊有魔難,那麼還有誰能夠弘颺聖教呢?”——佛陀臨涅槃時所垂訓的話語,各護法善神皆依教奉行,不敢不遵從據傳人界的臭氣可以上薰天界四十萬里,天界是清淨之地,沒有一位天人不討厭這臭氣的!然而韋馱菩薩及眾護法神們爲了圓成佛陀的數誡,襄助正法的流布,卻是抱持著忍辱負重、使命必達的決志。
韋馱菩薩發大願心,護持所有出家修行人,從古至今,未曾疲厭。在禪宗祖師高峰原妙禪師語錄中,有一則關於韋馱菩薩的記載,叙述其護法護教護僧伽的公案。高峰妙祖師在末開悟前,爲成就道業而精進不懈,不論晝夜都在打坐用功,幾乎忘了吃飯、睡覺這回事。由於身心太過精進,以至於疲累到禪坐時會打瞌睡。於是乎,爲了對治瞌睡這個毛病,就到深山里,懸崖絕壁上去打坐,心想:如果再打瞌睡,一翻身就會從懸崖上跌到山穀下面;道業無法成就,摔死也就算了。高峰妙開始打坐用功,不一會兒,瞌睡的習氣來了,果真一下子就跌下去了。正掉在虛空當中的時候,突然被接住了,一問才知是韋馱菩薩來護持,所以才不致於掉落山穀而摔死。這時高峰妙卻以爲自己修行有功夫,感得韋馱菩薩現身護法。韋馱菩薩知道他起了貢高我慢的心念,而不知道慚愧懺悔瞌睡的業障,就告訴高峰妙,五百世下再護他的法了。
高峰妙聽了之後,心中懊悔不已。“若韋馱菩薩五百世不護持我,以後修行該怎麼辦呢?”於是悲從中來,涕淚縱横良久。想想修行了生脱死,畢竟是自己的事情,不管韋馱菩薩有沒有來護法,我始終都要堅持修行。開始提起正念,繼續打坐用功。但是瞌睡的毛病一時難以斷除,不久叉跌下去了。料想不到叉被接住,是韋馱菩薩叉來護法了!因爲高峰妙一念虔誠懺悔心、精進勇猛心,已經超越了五百世。
曇花與韋陀
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後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於是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爲每年隻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
多年過去了,韋陀果真忘了花神,潛心習佛,漸有所成。而花神卻怎麼也忘不了那個曾經照顧她的小夥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陀總要下山來爲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曇花就選擇在那個時候開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氣綻放在那一瞬間。她希望韋陀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可是千百年過去了,韋陀一年年的下山來采集朝露。曇花一年年的默默綻放。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
曇花一現,隻爲韋陀。所以曇花又名韋陀花。
編輯本段韋馱金剛杵放置代表的意義
韋馱菩薩
韋馱菩薩
韋馱爲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佛教護法神。韋馱背對彌勒佛,面向大雄寶殿,降魔伏鬼,保護佛法。一般有兩種塑像:一是兩足平立,十指合掌,横杵於兩腕間,表示該寺不接待外來雲游僧人;二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腳略向前立,表示歡迎接待外來僧人(也有與此相反之說)。
一般來說,看韋陀菩薩的韋陀杵的方向:
1.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
2.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
3.如果韋陀杵拄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
韋陀菩薩是佛的護法神(佛教中另外還有一位護法天神韋天將軍)。相傳他姓韋名琨,是南方增長天王屬下八大神將之一,位居32員神將之首(四大天王每人手下有八神將)。有的人把韋陀與韋天將軍相混)。據說,在釋迦佛入涅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從宋代開始,中國寺廟中供奉韋陀,稱為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護助出家人。
《大藏經》記載韋馱菩薩生於農曆六月初三日,常在娑婆世界,擁三洲大法輪,一十八世為將軍身,五十四世為宰相,造亭接眾一百二十所,開井一百三十口,造僧袈裟及碧樹缽八百萬,設僧尼浴池,砌大路四十八條,造佛寺四十六所。每世造旃(zhān)檀香佛一千尊,高丈六尺,每尊佛前造金寶塔一座,各高七尺;每世造《大藏經》一百藏。一十七世為真童身。寶華琉璃佛會上成道,號普眼菩薩;釋迦佛會上,名真童身菩薩。手持金剛寶杵重八萬四千斤,金剛不壞身,發大誓願,佛佛出世擁護佛法。頭戴鳳翅兜鍪(móu)盔。足穿烏雲皂履,身披黃鎖子甲。若人發願造印圖文一張,乃至千萬張,無病延年,菩提心不退,功德無量矣!
韋陀菩薩護持完999尊佛後,將會是賢劫最後一尊佛,樓至佛。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梵名音譯為私建陀提婆,意為陰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力士的代表之一。
相傳,浙江臨安天目山是韋馱菩薩的道場。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
《悲華經》說:韋馱菩薩在過去世跟釋迦牟尼佛等同為兄弟。過去劫轉輪聖王有一千個兒子,同為兄弟,千子學佛後各個發願,當時的韋馱菩薩聽了他們的發願後就說:“你們修行成道,弘揚佛法的時候我給你們做護 法,護持你們,等你們全部成佛之後,我最後一個成佛。”後來轉輪聖王的千子成為我們賢劫的千佛,釋迦牟尼佛為第四尊,韋馱菩薩成就最後一尊,名字叫樓至佛。
經名編輯
Veda,又作圍陀,毗陀,皮陀等,新稱吠陀,吠馱,薜陀,鞞陀等。譯曰明智,明分等。
韋陀經
韋陀經
婆羅門所傳經典之名也。明實事,發生智慧故名,大本別為四分。西域記二曰:'其婆羅門,學四吠陀論。曰毗陀,訛也。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 金光明最勝王經慧沼疏五曰:' 四明法,即四薜陀論,舊曰韋陀,或毗伽羅論,皆訛謬也。一顏力薜陀,此云壽明,釋命長短事。二耶樹薜陀,此云祀明,釋祀祠之事。三娑摩薜陀,此云平明,平是非事。四阿達薜陀,此云術明,釋伎事。'法華文句八之三曰:'毗陀論,此云智論。'玄應音義十九曰:'毗陀,或言韋陀,皆 訛也。應言鞞陀,此云分也,亦云知也。'唯識述記一末曰:'明論者,先雲韋陀論,今雲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演密鈔二曰:'吠陀,此云明,即是外道四明也。'百論疏上之下曰:'四皮陀者:一荷力皮陀,明解脫法。二治受皮陀,明善道法。三三摩皮陀,明欲塵法,謂一切婚嫁欲樂之事。四阿闥皮陀,明咒術算數等法。本雲皮陀,此間語訛,故云韋陀。'摩登伽經上曰:'昔者有人名為梵天,修習禪道有大知見。造一圍陀,流布教化。其後有仙名曰白淨,出興於世,造四圍陀:一者贊誦,二者祭祀,三者歌詠,四者禳災。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弗沙,其弟子眾二十有五。於一圍陀廣分別之,即便復為二十五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鸚鵡,變一圍陀為十八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為善道,其弟子眾二十有一,亦變圍陀為二十一分。次復更有一婆羅門,名曰鳩求,變一圍陀以為二分,二變為四,四變為八,八變為十,如是展轉凡千二百六十有六種。是故當知圍陀經典易可變易。'案吠陀者,印歐語系中最古之文獻,印度最古之聖典也。集阿利亞民族從中央高原而下至印度五河流域佔居雪山西麓恒河流域間之讚歌,為婆羅門教根本之聖典,紀元前千年已前之記錄。有三吠陀或四吠陀,利俱吠陀,撒買吠陀,亞求羅吠陀是為三吠陀,加阿他羅滑吠陀而為四吠陀。利俱吠陀者,乃百論疏之所謂荷力皮陀,集太古之讚美歌者,十卷,一千十七篇,有一萬五百八十頌,撒買吠陀者,為三磨皮陀,於讚歌附音樂供祭式之實用者,有一千五百四十九頌。此中除七十八頌外悉為利俱吠字讚歌也。亞求羅吠陀者,相應於冶受皮陀,為集四時祭祀之祭式咒文可用之祭詞者,此吠陀特有之咒文,皆散文也。此吠陀分為黑部和白部。黑部者,咒文與解脫不分,有四種。白部者,咒文與解說不混,一種。阿他羅滑吠陀者,為阿闥皮陀,集禳災禁咒,日常祈念修法可用之祭歌者。二十卷,七百六十篇六千頌。
韋陀與廟
法海寺壁畫韋陀杵扛在肩上
法海寺壁畫韋陀杵扛在肩上
韋陀菩薩為南方增長天王手下八將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將之首,是僧團、寺院及齋供之最著名的護法神,職責是護法安僧。他將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護法,是賢劫中最後一位成佛者,名樓至佛!
他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韋陀塑像有三種形式,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其一、韋陀雙手合十,降魔杵橫在胸前,這也表示合十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這是十方叢林寺廟標誌之一;其二、手中的降魔杵是觸地而立,降魔杵觸地是暗示這個寺院資金、物資雄厚猶如大地,能夠承受外來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也是十方叢林;其三、韋陀的降魔杵則或扛於肩上,表示此寺為子孫寺廟,不歡迎外來的僧人在這個寺院掛單常住。
以上說法流傳很廣,但並無根據,佛教寺院招待過往僧眾是自己的義務。以下摘自淨空法師
問:「請問韋陀菩薩手拿著金剛寶杵,向下放是代表什麼意思?」
答:你去問問韋陀菩薩,在我想大概是拿累了可以換個姿勢,我想沒有大的妨礙,平常一般我們看到他是捧在手上,有時候也放在下面,我想這是姿態,沒有多大的表法意思。如果是表法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他表法的是自在,正如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佛沒有定法可說,諸佛菩薩示現也沒有一定的相。所以從這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他是自在。凡是表法,只要你能夠說得出來都好,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要你能說得出一番道理 都好。
(學佛答問(第三十六集) 2000/10/29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檔名:21 - 090 - 36)
曇花一現為韋陀
曇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開花,四季都燦爛。她還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後來此事給玉帝得知,玉帝於是大發雷霆要拆散鴛鴦。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為每年只能開一瞬間的曇花,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還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陀,讓他忘記前塵,忘記花神。
多年過去了,韋陀果真忘了花神,潛心習佛,漸有所成。而花神卻怎麼也忘不了那個曾經照顧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時分,韋陀總要下山來為佛祖採集朝露煎茶。所以曇花就選擇在那個時候開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氣綻放在那一瞬間。她希望韋陀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可是千百年過去了,韋陀一年年的下山來採集朝露。曇花一年年的默默綻放。韋陀始終沒有記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從曇花身邊走過,看到花神 憂鬱孤苦之情。便停下腳步問花神“你為什麼哀傷?”。花神驚異,因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 的真身。如果是大羅金仙頭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頭上有黑氣、如果是凡人頭上是無任何靈光。剛剛從身邊走過的明明是一個凡人,如何看得見自己的真身。花神猶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幫不了我”。又默默等待韋陀不再回答那個男子的話。40年後那個枯瘦男子又從曇花身邊走過,重複問了40年前的那句話“你為什麼哀傷?”花神再次猶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許幫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離開。在40年後一個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現在花神那裡,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來更是奄奄一息。當年的男子已經變成老人,但是他依舊問了和80年前一樣的話“你為什麼哀傷?”。曇花答道“謝謝你這個凡人,在你一生問過我3次,但是你畢竟是凡人而且已經奄奄一息,還怎麼幫我,我是因愛而被天罰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說“我是聿明氏,我只是來了斷80年前沒有結果的那段緣分。花神我只送你一句'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說完老人閉目坐下時間漸漸過去,夕陽的最後一縷光線開始從老人的頭髮向眼睛劃去,老人笑道“曇花一現為韋陀,這般情緣何有錯,天罰地誅我來受,蒼天無眼我來開”說罷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時夕陽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隨即圓寂,抓著花神一同去往佛國去。花神在佛國見到了韋陀。韋陀也終於想起來前世因緣,佛祖知道後準韋陀下凡了斷未了的因緣。因為聿明氏的老人違反了天規所以一生靈魂漂泊。不能駕鶴西遊、也不能入東方佛國淨土,終受天罰永無輪迴。
曇花一現,只為韋陀。所以曇花又名韋陀花。也因為曇花是在夕陽後見到韋陀。所以曇花都是夜間開放
韋陀像
山西平遙雙林寺韋陀
像造型誇張,全身呈S形,眼睛與頭部方向相反,右臂握拳下垂,肘部外張,表現出威武勇猛,力大無比,在視覺上有明顯的動勢感,被譽為全國同類作品之冠。
彌勒佛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背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裡,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麼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裡,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裡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裡,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而用人之“道”,則在於發現與管理。如何發現人才的作用?在王牌訓育則會告訴您去發現您自己院子裡埋得“鑽石”。
-------------------------------
曇花一現,只為韋陀!
知道為什麼曇花總是選在天將破曉時開花嗎?
傳說,韋陀原為佛陀坐下之一羅漢,因不忍見眾生為病痛所苦,
遂請求佛祖讓他下凡為眾生解除病痛,佛心慈悲,當然准其請求。
隨即命他下凡間,但唯一條件便是不得再使用法力,一切得遵造
凡人的方式,韋陀便在這樣的情形下,重新出生到一戶藥棧裡。
在藥棧夫妻的關愛中,韋陀慢慢的長大成人,並跟著父親懸壺濟世
倒也頗有成就,因父子二人的醫術高明又頗能體會病人之苦痛,所以藥棧的生意一直都很忙,韋陀只能趁著昲曉時分才得以有空上山採藥。
天地萬物皆有情,韋陀也知道每一株藥草也都有著他獨特的生命,
所以他在採殊它們時,會對他們說著他的用意及感激。他的善良感動了偶然降臨凡間的曇花仙子,但因為曇花本身的毒性,並不能用來幫韋陀的任何的忙,所以她每天便幻作一般的姑娘,幫著韋陀採集藥草,韋陀剛開始雖也深覺得奇怪,但在曇花仙子巧妙的掩飾下,對這個每天清早幫她採藥的女子漸漸釋然,卻也漸漸期待每天能跟她相處的這段時光。
而在這時候韋陀的病人們卻生了一種怪病,上吐下瀉,照說應該是一般的腸胃不適,可是用盡了各種藥書上的藥方都不能讓病人稍有緩解,韋陀只好再去找更古老的藥書,希望能在裡面尋求到其他良方,韋陀的用心沒有白費,就在一本荒野雜記裡記載了這樣的一帖藥方子,雖然跟之前的藥方沒有什麼大不同,但唯一的不同點卻是得用清晨的露水當藥引去熬藥,韋陀馬上照著藥書裡的方式去做,可是病人太多,露水採集並不容易,這樣的方式根本遠水救不了近火,韋陀的煩惱當然無法逃過曇花仙子的眼睛,當仙子知道韋陀這一陣子的憂心原來都來自於此,曇花仙子馬上跟韋陀說:「曇花因本身的毒性無法為藥,但她的花瓣繁多,汲取露水應該容易。」韋陀說:「是如此,但露水都得趕在太陽未現之前採集
那時曇花還未開花呢!如何能集得露水?」曇花仙子要韋陀不用擔心,明天你只要帶著瓢壺上山來,到時她自有辦法,韋陀看姑娘說的篤定,便帶著一臉的疑惑下山。
輾轉一夜難以入眠,天都未亮呢韋陀便揣著瓢壺上山,在曙光微現之中他看到一朵朵的曇花盛開,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點綴其上,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他傻在當下直到曇花仙子的呼喚才醒覺,就這樣韋陀便每天揣著一壺壺的露水下山。
倆人也因著這樣感情也日漸深植於心。
然曇花仙子這不尋常的舉動激怒了佛陀,佛陀一狀告到玉帝那兒,玉帝一聽當然大怒,便召座前弟子將曇花仙子傳喚至殿前,曇花仙子不敢欺騙玉帝,便一五一十的將自己與韋陀相識的經過及兩人相戀的情形一一向玉帝秉告,玉帝雖同情於曇花的情癡,卻也礙於律法的規矩,只得與佛陀商量,只要曇花答應不再私自下凡去找韋陀,此事便就此算了,否則便將曇花貶落凡塵,不再入仙班,可是情已深植的曇花卻怎樣也放不下,她選擇被貶入凡塵,她只求每天得以一見韋陀,她便心甘。
可佛陀並不容許這樣,祂將韋陀召回祂的坐下,要他繼續其修行,待日後得證道
成正果,別為一時之兒女癡情捨棄眾生,韋陀聽從了佛陀的釋意,捨了情,只求證道,遂成藥師佛。
而曇花繼續她的堅持,一樣在曙光初露時開花,只為能再見到韋陀。
---------------------------------
佛說愛情:曇花一現,只為韋陀!
在千萬年前,在天界的花園裏有著各式各樣的花,曇花只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甚至她還被其他花朵笑話,她,沒有美麗的花朵,因為她不會開花。
有一天,一陣大風吹過,曇花小小的身姿差點就被大風吹斷。這個時候有個男人,穿著白袍經過,男人輕輕的撫著她,讓她躲過了大風。然後男人走了。 只是那驚鴻的一瞥,甚至只是那溫柔的扶持,讓曇花終身難忘。曇花一直在想,男人什麼時候還會來。 等了一千年,男人沒有再來,等了第二個一千年還是沒有來,有天百花仙子來了,曇花問她:那個當年的男子是誰。百花仙子笑著說,那是菩薩,是韋陀菩薩。曇花癡迷的自言自語道,如果她能永伴菩薩該有多好。仙子說:別天真了,你知道菩薩是無情的。是沒有七情六欲的,仙子讓曇花放棄那個念頭。
就這樣曇花又等了一千年,經過了幾千年,曇花已經修煉成了一朵花精。就在這個時候,曇花有了個機會,天界要召開大會,韋陀菩薩也會來參加。曇花有了這個機會去參加大會,當她以小小的花精身份仰望她的菩薩的時候。她激動萬分,大會結束後,曇花跟著韋陀走了好遠好遠。
他們又走到了那個花園裏。韋陀沒有轉身,只是問曇花,你跟著我為何。曇花萬分高興,她說:我仰慕你很久了。韋陀菩薩踏上了蓮花座,閉目坐在蓮花座上。輕輕的對曇花說。你已見到了我,回去吧。安心的修行你會列入仙班的。
曇花不死心慢慢的走向韋陀。她知道菩薩沒有七情六欲,但是她愛了他幾千年,等了他幾千年,換來的只是他的垂暮。曇花走到蓮花座前,看著韋陀。輕聲說:我今天可以變換人身了,您能否看我一眼,菩薩依舊垂暮,手裏的佛珠轉動著。清風吹過,還是那麼的安靜。是啊,菩薩怎麼會愛人。曇花心死,曇花對菩薩說,我要變換成一次人身,只為你。曇花說完,在韋陀面前耗盡千年修行。綻放她最美麗的一次。花很美,美過牡丹。但是只是一剎那,花開花落。曇花看著菩薩,但是菩薩始終只是垂暮,未曾看她一眼。曇花一現,曇花並沒有看到菩薩有看他一眼就消失了,但是當她消失的一剎那,她望見了菩薩滴下的一滴眼淚。因為她不知道,不是韋陀無情,是他無法有情。他何嘗不是在見她第一面時就愛上了她。只是兩個人永遠不可能
---------------------------
曇花一現,只為韋陀
——影驚鴻
我從未見過曇花。
但,我愛曇花。愛她沉睡的生命,和霎那間放出輝煌。剎那芳華。
這是一種絕望的愛情,卻是一絲不滅的希望。無論他有沒有看到她,還記不記得她。
引子
人間有一朵曇花,她四季常開,吸取日月精華,歷經三世輪迴,最終修煉成仙,來到天界。一天清晨,曇花靜靜的立在路邊熟睡。遠遠的,被一陣腳步聲驚醒。睜開眼,看到了那朝思暮想的雙眸。那雙眸子的主人便是韋陀。三千年苦苦的修行只為與他相見,而他卻早已將她忘記了。
三千年前
三千年前,她倒在路邊,奄奄一息,好心的韋陀救了他。當她對上那雙漆黑的,平靜的雙眸,她已淪陷,他也亦然。韋陀,佛門弟子,一苦苦的修行了三世,這一世只要與佛有緣,便可成正果。但是為了曇花,他寧願放棄自己的修行,放棄成佛,還俗。因為,他覺得能和曇花在一起,放棄一切他也願意。可是,韋陀的師父們不忍看他誤入歧途,於是決定封印他的記憶。可憐的曇花日日夜夜等待韋陀,卻不知他已經忘了一切。而韋陀終是與佛有緣,在閉關修煉了一年後,便終成正果,來到天界,做了韋陀菩薩。
曇花依然在日復一日的等著他。有一天,身邊的一朵小花告訴她,她要等的人已經成佛了,不會回來了。“不會回來了…”曇花喃喃道。“你不回來,那我就去找你,不管你到哪裡,我都要跟著……”
三千年後
他伸出手,拭去曇花花瓣傷的露珠。只是,他不知道,那是她的眼淚。他更不知道,這淚裡積了三千年的委屈。
“韋陀,為什麼你突然就消失了,丟下我一個,三千年來,我一直安慰自己,這只是一個夢,醒來的時候,你依然在我身邊。我一直在等你,你為什麼不來找我,你忘了我嗎?”
“曇花仙子,何出此言。貧僧與你素未蒙面。”
愛的越深,痛的越真。
三千年的等待,到頭來卻是一句“素未蒙面”,她也終於認識到,曾經的愛變成了自己無謂的守候。而他,永遠不會想起。
明媚的陽光下,九曲的橋身耀著金光。他和她在橋上歡快的跑著。這是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夢想,所以她寧願墜入其中。雖然,這只是一個夢,只一抓,就會萬劫不復。
夢僅僅是夢,就像幸福一樣抓不牢。從夢中醒來,是強烈的恐懼與絕望。
這是宿命之神的詛咒,詛咒這對相愛的人永遠不能在一起。
第二日,曇花去找韋陀。韋陀始終背對著她,不看她一眼。曇花傷心至極,“韋陀,我這一生只為你開花。”說罷,化作一朵曇花,就像當初他們相遇時那樣。只那一剎,她綻開了身體,讓空氣中都充滿了她花的精魂,她積聚了全部的精力,開放了這空前的絢爛。他轉身看了她一眼,只一眼,突然間,無數的片段在腦中掠過,他記起來了,他全都記起來了。曇花用她的精魂解除了韋陀的封印。
韋陀抱住曇花:“為什麼這麼傻,一定要找到我?”
“我愛你,僅此而已。”說完,曇花安詳的閉上了雙眼。
韋陀心痛到底。
2012年的一個夜晚,屋子里傳來一個女生驚喜的叫聲:“快看,快看,曇花開了!”
“那曇花一定就在附近了。”
“為什麼?”
“你難道沒聽說過'曇花一現,只為韋陀'嗎?”
-------------------
彌勒菩薩與韋馱菩薩
走進四天王殿,迎面即是開懷朗笑的彌勒菩薩,歡顏俯視著每位來山大眾。彌勒菩薩身後,韋馱菩薩雙手抱拳,肘上置一金剛寶杵,威嚴鎮攝,現護法之精進。這兩尊菩薩,為大眾初入殿堂所瞻禮的聖像,除了藉彩繪、雕刻表達出「佛法藝術化」美學思想,更透過「以相示法」的表現,昭顯佛法從過去、現在已迄未來,諸佛菩薩賢聖守護道場,令正法延續,未來一切有情皆得解脫的深心大願。
笑開天下古今愁──彌勒菩薩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彌勒菩薩是「一生補處」菩薩,即繼釋迦如來之後,圓證佛道的下一尊佛。彌勒菩薩意為「慈氏」,這是因菩薩過去初發心時,善護念諸眾生,曾發願不食眾生肉,又因為初發心即修慈心三昧,故名慈氏;實可謂後人學佛修行的最佳典範。彌勒菩薩現於兜率天宮,為天人說法,此生四千歲盡時(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歲),將下生閻浮提世界,坐華林園中的龍華樹下成佛。並且將在三次大會上演說佛法,廣度一切眾生。初會說法,度化曾受五戒者九十六億人;第二會說法,度化曾受持三皈依者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化曾經一稱南無佛者九十二億人,故又稱「龍華三會」。
中台禪寺所供奉的彌勒菩薩,為契此和尚的造型。此一形象出自中國五代後梁時期,據傳,契此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在奉化縣岳林寺修行,肚腹寬大,身上常杖荷著一只布袋,因此又被人稱為「布袋和尚」。因為居無定所,隨處偃臥,無論吃的、用的,向人化緣來的供養,全都放到布袋裡。有一天,一位僧人向其問道:「什麼是佛法大意?」契此和尚便將肩上的布袋放下,僧人又問:「還有別的嗎?」契此和尚即提起布袋,瀟灑離去;藉由這種無言無說的方式,來表達佛法的隨緣自在,教化大眾要放下一切煩惱罣礙,提起覺性直下承擔這念心性。契此和尚最後無疾坐化於岳林寺東廊下,並留一偈予後人:「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契此和尚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自此廣為流傳。
中台禪寺的彌勒造型
四天王殿前的彌勒菩薩,面相、軀體飽滿,肚腹寬袒,雙耳垂肩,左手持如意,右手持經書,腳踩於布袋上,身上衣飾為華美的極彩,笑容開懷、生動,整尊聖像流露出自在而平易親切的神態,將彌勒菩薩慈悲喜捨的心量與福慧具足的功德,表達得淋漓盡致。
彌勒菩薩背後的屋形龕和背光上棋盤狀格子,代表依法修行的「規矩法度」。一旁的楹聯上,書寫著「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恰與菩薩肚腹寬大所展現的廣大胸襟,和笑口常開體現的解脫自在,巧妙地相互輝映;提醒著終日追求財色名利,繁忙不休的世人,只要放下執著,遠離貪瞋癡三毒,本具自性的清涼、法喜即會自然湧現。底座側邊,細長的木條共有五十二條,指菩薩「五十二位階」之意,顯現彌勒菩薩累劫勤修,歷經菩薩五十二位的修行過程,而居於最高「一生補處」的殊勝果位。
中台禪寺的彌勒菩薩塑像,經過 大和尚親自指導。特別的是這尊彌勒菩薩是直接坐於布袋上,有別於一般將布袋背在肩上的形象,在歷史造像上前未曾有,充分表達出「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豁達。
彌勒菩薩左手拿的是「如意」,這本來是古代印度僧人講經說法的「備忘錄」,傳到中國之後,變成朝廷文官報告事情備忘的「笏」。「如意」代表聽經聞法,可消卻無明業障,智慧開顯,即能稱心如意。而菩薩頸上所掛的佛珠稱之為「掛珠」,有108顆,象徵破108個煩惱,用功日久,清淨心現前,就可福慧增長,獲得無量的功德。菩薩右手上拿的是「彌勒三經」:《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敘述彌勒菩薩現正於兜率天說法,教化天人。《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下生經》,則說明彌勒菩薩成佛之事。
此尊彌勒菩薩由香樟木雕刻而成,其製作過程中,曾經有一個公案。彌勒菩薩正在進行彩繪時, 大和尚親自到工廠視察,在環視一周後, 大和尚輕輕地說:「這歡喜佛雕得很好,笑得很開心,只是舌頭要再高一點,便更能表達其歡喜之意。」一句話充份表達了 大和尚觀察入微的智慧,使得在現場的法師與專業人士,深深歎服。經過一番修改,開懷的笑意果然更為栩栩如生。
降魔伏冤誓弘深──韋馱菩薩
護法安僧親受靈山囑咐,
降魔伏怨故現天將威風。
彌勒菩薩背後供奉的是韋馱菩薩像。韋馱菩薩為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將軍之一,也是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在中國傳統寺院中,通常供奉在最靠近寺院門口的四天王殿內,面朝著大雄寶殿,以鎮護道場。基座旁的楹聯為「護法安僧親受靈山囑咐,降魔伏怨故現天將威風」,將韋馱菩薩護衛佛法的精進願行,一語道盡。
韋馱菩薩為何面朝內而不朝外?這是因為在古印度時,大雄寶殿相當於一個紀念堂,韋馱菩薩的正前方有一個舍利塔,裡面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後來佛法傳到東土之後,寺廟的造型方式有所改變,這舍利塔就被移到大殿外,但內部還是保持原本殿堂的造形風格,所以韋馱菩薩還是朝裡不朝外。
為何後人知道韋馱菩薩可保護佛的舍利?世傳,佛陀涅槃後,當諸天神和眾王共商收取佛舍利,以起塔供養時,突然來了「捷疾鬼」,乘人不備盜走了兩顆佛牙。韋馱菩薩奮不顧身,立刻以如飛的速度,剎時捉獲「捷疾鬼」,取回佛牙,贏得諸天眾王的讚揚。此外,韋馱菩薩亦曾於靈山親受佛陀囑咐,令其護持佛法,於東勝神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三洲巡遊護法,保護出家僧眾,故稱「三洲感應」(因為北俱盧洲人不信佛教)。爾後韋馱菩薩便擔當起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重任,有關佛教臨危之事,他必定親往弭平,對於魔子魔孫惑亂出家僧人,也都棲遑奔赴,應機除魔。
威風凜凜將軍相
為了充分表現出護法的弘誓與精進力,中台禪寺在韋馱菩薩的表情、姿態與手勢上加入了許多細膩的刻劃。此尊韋馱菩薩,面呈金剛怒目相,雙拳緊握,肘上置一金剛寶杵。從側面來看,身呈仿唐的S型,有一股往前衝的動態力感;背後的火焰狀,象徵菩薩的「智慧」,襯托出降伏魔怨時威風凜凜之感。手肘上橫持的金剛杵亦代表智慧,如《無常經》中云:「金剛智杵破邪山,永斷無始相纏縛。」而韋馱菩薩的背光同彌勒菩薩,為棋盤格狀。但底座則有變化,細長的木條共有三十七條,乃「三十七助道品」之意,代表修證聖果的法門,成就四聖諦的智慧,通向涅槃解脫之道。
中台禪寺的韋馱菩薩像,有二處是過去歷史的造像中從未有過。一是雙手握拳的表現方式,藉此產生出一股護法的威猛力量,與一般手持金剛杵,或以杵柱地,或雙手合十,將杵擱於肘間的塑像有所不同。其次,一般韋馱菩薩的塑像為童子臉,因為經典上說,韋馱菩薩生而聰慧,早離塵欲,修清淨梵行童真之業。但中台禪寺的韋馱菩薩是金剛怒目,神情威嚴,勇猛無畏,挺立於四天王殿中,更顯出凜然護法的氣宇。
參訪中台禪寺時,只要虔誠淨心,必可發現每個殿堂中的一雕一繪,皆蘊藏著豐富而微妙的佛法之理,處處示導著芸芸眾生。彌勒菩薩現雖在兜率天上教化,其實也正為每位到訪中台禪寺的大眾無言說法。透過恭敬的瞻仰禮拜,誠心稱念佛名,不退修行的願心,必可與諸佛菩薩相感應,也必有韋馱菩薩等諸天護法護持。期待大眾同來探訪、體會,齊登佛國淨土。
-----------------
韋馱菩薩的感應故事
一分道心,一分感應,誰言修道者是孤單的,苦行者是絕望的?請讀以下的故事。
「眾生有感,菩薩有應」這句佛教中的老話一點也不錯。記得今年於「結夏安居」時,我們的院長白公上人,曾在基隆寶明寺,授法華經至最後的一堂課,為策勵我們學佛精進,講過一則「韋馱菩薩感應」的故事。故事的開始是引用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佛對普賢菩薩說:「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貧著衣服臥具,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的一段話。院長說:只要你們肯發道心為道,即是缺少一切資生之物,也是沒有一點關係的。假定你真正的出家修行,而為饑寒煎熬以至餓死的話,那末,韋馱菩薩一定要負責任的。試看過去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不是常有「天人」給他送飯嗎?其後,終南山還有一個修行者,是由一位白鬍子的「老鬼」給他送飯吃的。可見神鬼對於真修實鍊的修行者,它們是如何虔誠的擁護啊!現在,我要開始給你們說我所要說的故事了,希望你們聽畢之後要發心修行。
從前湖北省漢陽縣的歸元寺,曾有僧眾數百人,他們生活在晨鐘暮鼓中,勸習修學佛道,四季猶如一日未曾懈怠。某日寺中絕糧,正是,內無一粟之貯,外無一人供養,生活已面臨到山窮水盡!一般人常以「粥少僧多」來形容生活的艱窘,此時,卻不是粥少僧多,而是僧多無米了!當時歸元寺的主持,是一位道心堅固的大和尚,他鑒及此種情形,即刻召集僧眾宣示:「現在本寺已無一粟存糧,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出家修道,背井離鄉,拋親別愛,到底是為的什麼!是為解脫生死?還是為住持佛法,抑或是為保護色身?」眾僧聽聞之後,異口同聲的答道:「我們皆為了生死持佛法而來的」。主持繼續說:「你們既是如此,那麼,大家仍應安心修道,毋須為無糧而擔憂;假使真無米吃,那亦是我們過去造業深重,由於業力所感,命該如此受報,那只有希望你們準備慷慨為法殉道吧!」眾僧皆答「是」。主持說完話後,即令寺僧詣井挑水,用大鍋燒沸後,以開水過堂;一面遣寺僧緊閉寺門並加以鐵鎖鎖之。兩件事情安然處理之後,自己則跑至韋馱殿,雙膝跪在韋馱菩薩面前,與韋馱菩薩告白。主持氣忿忿地說:「我們供養你,是希望你能為我們護法護人,你既然是護法韋馱,那麼,現在我們已絕糧一日了,你卻安閒地站在這裡袖手旁觀,甘願看著我們奄奄待斃,請你捫心自問,於心何忍?要你何用?!」主持如是責備完韋馱菩薩之後,就返方丈寮去了。
再說有一米商老闆,經常行商於杭州與上海之間。有一天,老闆率領十數隻大米船順流而下,中途行經大海,忽然狂風撲來,暴雨突至,驚濤駭浪,洶湧怒吼!眼看船要顛覆,船上的人都帶著驚怖的神色與死神掙扎,正在無可奈何之際,船上忽然來一和尚,和言悅色的對老闆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特來向你化緣的,假如你們肯發心化給我米,我可使風平浪靜。」話剛說完,海中的風浪逐漸止息,平靜如常。老闆感激地說:「師父,你要多少米,我就給你多少米,你儘管的說吧。」和尚說:「三船足矣。」老闆說:「米送至何處?」和尚說:「請送到湖北漢陽歸元寺,時間越快越好,一定要在明天太陽未出之前送到。」老闆說:「湖北距離此處有二千餘里之遙,況且逆水行舟,何以能在一夜之間,依照限期趕到呢?」和尚說:「我自有辦法,汝等姑且躲藏於船艙之下,同時應統統把眼睛閉起來不要說話,我可使船如我所說到達的。」於是船上眾人依和尚所言魚貫進入船艙;和尚即使用神通,使船在海上飛行,其飛行速度,郵如風馳電掣一般,循揚子江逆流而上,一夜之間到達漢陽,船就靠在歸元寺前的江岸。和尚臨下船時曾對老闆說:「你應速派遣人通知我寺內僧眾,請他們快來江岸搬米,切莫延誤。」說罷,揚長而去。
歸元寺的和尚們,昨天一整天皆以開水過堂,而無一粒米進食,但今日照舊在做早課。當他們正在誦經之際,忽聞有人敲打寺門,聲音清晰而急促。知客僧遂出殿打開寺門,見一俗人虔恭有禮地對他說:「你們歸元寺的米到了,趕快去江岸搬米吧!」知客僧說:「我們寺內的和尚,一向未在外面化緣,何以能有米送來呢?」那人說:「你們還不相信吧?這米就是你們寺裡的和尚所化的,趕快去,不要再猶豫了,我們的老闆馬上就來,還要拜見他哩!」於是知客即稟知主持並通知僧眾,大眾聞之皆大歡喜!於歡躍中遂蜂擁至江岸來搬米,頃刻之間把三大船米搬運一空,貯於寺內庫中,足足夠食一年的光景。須臾,老闆來至寺,聲言拜見和尚,寺中主持特別歡迎招待,詢問送米情節。老闆說:「此米是寶剎的一位師父向我化緣的,同時他救過我們十數隻船上人的性命,因此,我要來代表大眾拜謝他」。主持遂令鳴鐘召集眾僧,請老闆巡視親認,然而看來看去總未得見。最後,主持導引老闆參覽各殿內諸佛菩薩德相,待行至韋馱菩薩相前時,老闆即說:「就是這一位和尚喲!」主持再仔細一看,見韋馱菩薩滿頭大汗,汗珠猶從額上滾滾下滴。主持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下慚愧地說:「韋馱菩薩,你實在太辛苦啦!你趕快坐下來休息休息吧!」話猶未終,韋馱菩薩就毫不客氣的坐下來了。從此以後歸元寺的韋馱菩薩相,就永遠是坐著的,且永遠承受著僧眾及成千成萬善男信女的敬仰!
故事聽完後,我心中頗為感動!所謂佛教裡有句話說:「入門不窮,出門不當」我們出家人,以慈悲為本,只要你虔誠修道,一切以眾生福利為前提,即使一貧如洗,亦絕不會遭受饑寒之報的;我們亦相信韋馱菩薩會始終護法護人的。
(《菩提樹》第八十七期.明性.1960年2月)
-----------------------
桃符門神闢邪 春貼招福迎新年
作者:允嘉若
門神,清末版畫。(國立歷史博物館)
人氣: 87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8-01-31 8:45 AM 標籤: 桃符, 門神, 過年民俗, 神荼鬱壘
新歲就要到來!坊間賣場推出形形色色的春貼,如春聯、桃符門神畫、斗方貼、春條等等吉祥飾物,迎新年氣氛熱絡。這些年俗春貼中傳承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達中華兒女心--敬天敬神、祈福納祥、寄望美好的未來。
黃帝時代 傳桃木能闢邪迎福
門戶上的桃符代表驅邪避凶、除舊布新迎福的象徵。中國文化中「桃符」的傳統,可上溯幾千年,春聯在清代之前,多稱「桃符」。民間過年布置桃符,淵源於黃帝時代就有的桃木能闢邪的傳說,相信在桃木上作畫可以闢邪迎福。
古人在桃木上畫神像以討吉祥叫「桃符」。古代民間盛傳度朔山的巨大桃樹下,有荼和鬱壘兩個神人,專門緝拿妖魔鬼怪,他們將壞鬼用葦繩捆綁起來餵老虎吃。老百姓就用桃木雕刻或畫出想像中的神人,用來懸掛門上,藉以趨吉避凶。
鬱壘 天津楊柳青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東漢時代就留下這傳說的來源。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桃梗、葦茭、畫虎」條目之下有記載,這傳說是從上古黃帝時代就有的:
《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縳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凶也。
荼與鬱壘兩兄弟就像是神界的公義判官,專門審判鬼界的臧否曲直。他們將無端害人、為禍人間的鬼用蘆葦繩捆綁起來投給老虎吃掉。所以東漢縣官就在除夕時裝飾桃木神人--荼與鬱壘,並且在門上懸蘆葦繩、畫虎,用以驅邪避凶。
魏晉南北朝仙木桃符 神荼鬱壘
現今民間流傳的門神畫之一。(容乃加/大紀元)
魏晉、南北朝承襲了桃木神人的風俗,發展成桃符門神。因為桃樹能闢邪,故而桃木板又叫「仙木」。人們取來桃板,畫上荼和鬱壘像掛在門戶左右兩邊,稱「門神」。同時,懸葦索在門上,而門上的虎畫,換成了金雞--章桃樹上的那隻領頭叫開新年新天地的司晨金雞。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的民俗中提到,這樣的桃符門飾百鬼都害怕。(註釋 1)
多元多彩的門神桃符
唐代的武將和鍾馗入了門神之列,有了豐富的時代味了。唐代以武勇、忠義留名的武將尉遲恭(敬德)與秦瓊(叔寶)是現在民間常見的門神畫人物,保祐家家戶戶的平安歲月。《西遊記》說,尉遲恭與秦瓊兩人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免於龍王鬼魂之犯。吳道子把兩人畫成門神畫像也一樣發揮驅鬼的效力,因此民間爭相仿效。
秦瓊年畫。秦瓊是唐初武將,護駕功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公有領域)
尉遲恭,為初唐武將第一人,護駕功高,列名凌煙閣功臣。(大紀元製圖)
鍾馗的傳說不少,最早見於《唐逸史》。傳說他才華出眾,卻長得豹頭虎額、鐵面環眼,滿臉虯鬚,在高祖年間應試武舉人,因相貌奇醜而落第,羞憤當殿撞階而死。後來蒙高祖賜緣袍陪葬,鍾馗物化後誓要為大唐斬妖除魔。唐玄宗曾經一度瘧疾病重,夢中見到鍾馗為他捉鬼,醒後瘧疾也好了,於是立刻命畫師按夢中所見畫了《鍾馗捉鬼圖》,從此鍾馗之名盛傳天下。在道教中的「賜福鎮宅真君」、「驅邪真君」就是鍾馗。
鍾馗鎮宅《開封市博物館藏》。(鍾元翻攝/大紀元)
後代還有特殊的門神畫,例如仙子門神、童子門神都有,真是趣味萬千、多姿多彩。
《仙子門神》 (國立故宮博物館藏)
《童子門神》(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兩宋門神 迎福春貼兒
桃板、桃符的風俗到宋代還很風行。北宋的京都風俗誌《東京夢華錄》記載了 臨過年前節景:「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和回頭鹿馬之行帖子」。這歲俗節景到了南宋末年還是一樣,看《夢粱錄》記載京城除夕前:「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紙馬鋪印鐘馗、財馬、迴頭馬等,饋與主顧。」另一本南宋風俗誌《武林舊事》也紀錄除夕「貼天行貼兒財門於楣」。可以見到,宋代流行鍾馗像的門神桃符,而迎財門的春貼(迎春牌、行帖子)在庶民間非常討喜。
「天行貼兒」、「行帖子」,就是貼在門楣(天行)上的橫批,一家人順天而行、順天行善,順利化災。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和財馬的行帖子,是那時代的特色春貼,畫著戴柴(財)的驢子、回頭望的鹿(祿)馬,為主家招來財祿,現在已經不傳了。它和現在的「年年有餘(魚)」的春貼都屬於招財祿門的。
門神桃符和招財進寶的吉祥春貼,在過年習俗中傳遞了闢邪納福的新年味兒,伴隨千家萬戶歲歲平安的心願,代代傳承了幾千年,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偉氣象。
很受現代人喜愛的「招財進寶」春貼。(容乃加/大紀元)
門神彩繪師
門神/姜子牙《封神演義》說四大天王是“佳夢關魔家四兄弟”/魔家四將敕封為四大天王:禮青、禮海、禮紅、禮壽,輔助西方教典,護國安民,掌管風調雨順之權/《封神演義》述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敕封魔家四兄弟道:今特敕封爾為四大天王之職,輔弼西方教典,立地水火風之相,護國安民,掌風調雨順之權/在姜子牙封神時敕封鄭倫、陳奇鎮守西釋山門,宣布教化、保護法寶,這就是民間所流傳的哼哈二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goo.gl/A1yIuR
潘麗水師作品.油畫筆法很少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