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玄奘寺石獅、飛獅
--------------------------------------------------
更早石獅有飛翅多守墓
----------------------------
為了方便鑑別,人們經常將世間萬物依據其間差異與特徵逕行化約分類及命名。此一標籤雖能快速地掌握住該類別的普遍通性,卻勢必要經過最高程度的概括,其結果將流於空洞的形式,並也埋沒了微觀視角下的獨特個性。
對於石獅的分類也常面臨同樣的難題。如前人研究將中華石獅劃分出北方獅、南方獅兩大類,其中北方獅主要分佈於大陸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亦即約當中國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五省,其影響並遠及東北三省、內蒙、湖北、甘肅、安徽等地(徐華鐺、楊古城,1991)。之後李芝崗(2004)更將北方獅再細分為「北京型」、「秦豫型」、「晉魯型」三大類型。然如何是「北方」(及由此對應出的「南方」)?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的又該何算?皇宮深苑與窮鄉僻壤的是否又能同作伙?其中實難一一細較。
流行於陜西一帶的拴馬桩頭雕飾之石獅及栓娃獅等皆有濃重的民俗氣息,與應用於皇宮貴族威重的"北方獅"大異其趣
是故所謂「北方獅」內容包羅甚廣,因時空及風土民情之不同而有諸多風貌;大體來說,「北方獅」與流傳於臺灣之閩粵傳統石獅相較,其中明顯之差異在於其造樣多直承唐宋帝陵石獅之風格,造型多雄武健強,頭大腦凸,及制式之撐立蹲姿而少動態。而在諸般北方獅中,在臺灣最風行常見的當屬李芝崗所謂之「北京型」石獅,以其無論之於政治或宗教,皆最符權力道統與皇家尊榮象徵之故;如臺灣路邊巨幅的商業廣告(尤以房地產廣告為多),即常見其以北京天安門前石獅、北京故宮太和門鎏金獅等為樣本。(臺灣傳統石雕匠師即常將此類石獅名為『北京獅』,但其所指涉的恐非完全等同於大陸學者所謂之北京獅,而僅為一流傳於大陸北方、與臺灣傳統石獅迥異之概念的理解。)
以下便再就最為常見且最「標準」的此類「北京獅」為例,就其外型作一描述。
北京獅額頭多飽滿圓凸,頭部比重甚大而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謂,體幹四肢刻畫多銅筋鐵骨粗壯有勁,耳朵亦不似臺灣習見之「南方獅」大而垂露,反小而後抿,姿態較規矩端嚴,多蹲坐低頭俯視,胸膛飽滿壯實,頭鬃螺髮工整旋卷,項圈寬大雕飾有花紋並掛鈴鐺、纓絡等,前肢撐立多公踏繡球母壓撫倒仰少獅,背脊不置鬃毛而多飾以結飾,尾巴亦細小緊貼不似南獅招搖討喜。此外其基座亦與臺灣閩粵傳統基座大異其趣,多須彌座式樣並有大片錦鋪。
「北方獅」在臺灣之應用甚晚,自國民政府遷臺後方始,然因順應國民黨重塑文化國族主義及強調其中國政權道統之企圖下,「北方獅」與同時期以中國大傳統官式或宗教性建築樣式為圭臬之「北式建築」大行其道,在忠烈祠、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官方機構皆有其身影,並上行下效地廣播於民間。
「北方獅」之取材,在大陸多用漢白玉,亦即大理石;而就田野所見,臺產自製的「北方獅」亦多採用花東一帶之大理石製作。
故宮前以館藏北京石獅為範例製作之大型銅鑄公獅,頭部比例偏大
故宮前以館藏北京石獅為範例製作之大型銅鑄母獅,項飾裝飾隆重
北方獅常見少獅倒仰為母獅壓撫著
大理石北方獅及其下須彌座
充滿"台味"的可愛版大理石"北方獅"
國立歷史博物館前安山岩石獅融混北方獅與南方獅之風格
「北方獅」傳入後,臺灣民間匠師亦經常綜合「北方獅」、「南方獅」、「日本獅」之造型特徵,予以重新組構混融。且兩岸開放以後,大陸古董及石雕藝品買賣更趨熱絡,更多樣貌風格不一的「北方獅」遂源源不絕地遷徙來臺。
離鄉背景漂洋過海而來的北方獅,在牠的故鄉不知是否也有人正思念著牠?
參考資料
陳磅礴
2009 《臺灣石獅研究》,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
尤廣熙
2003 《中國石獅造型藝術》。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朱國榮
1996 《中國獅子雕塑藝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李芝崗
2004 《中華石獅雕刻藝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徐華鐺、楊古城
1991 《中國獅子藝術》。北京:輕工業出版社。
------------------------------
泉州石狮风景
【美丽北京 摄影大赛】记忆中的北京——卢沟桥石狮【178】_北京团_中华网社区--网友影响中国--全国最大社区媒体 - http://goo.gl/dhfNfj
山陰城相府石獅
------------------------
山西現藏最大石獅在文水:為唐代石雕
2015-06-29 14:55:00 來源:山西日報作者:我有話說(1人參與) 字號減小字號增大
呂梁進行文物驗收時發現有一對總高為4.86米的唐代石獅安放在文水縣則天廟內,是山西現藏歷代石雕獅子中最大最高的一對。
原標題: 山西現藏最大石獅在文水:為唐代石雕
石獅是南徐村民山腳下挖砂時發現
初夏季節,記者從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的專家組得知,在呂梁進行文物驗收時發現有一對總高為4.86米的唐代石獅安放在文水縣則天廟內,是山西現藏歷代石雕獅子中最大最高的一對。6月23日,記者趕赴文水縣南徐村,目睹了這對具有千年曆史的石雕文物。
現安放在文水則天廟山門前的這兩尊石獅為蹲式,底座高1.70米,石獅淨高3.16米,總高4.86米,每尊重達數噸,皆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體量宏大,雕刻精美。這一對獅子雕塑較為寫實,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是中國歷代石雕中的巨制。
南徐村是武則天的故里,現存建築有則天廟。則天廟文管所原所長梁恆堂介紹說,據考證,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的陵墓就在文水縣南徐村西山腳下。2013年,文水縣南徐村村民在村西山腳下挖砂時,在深達13米的砂坑中發現了巨石,後經文物部門組織挖掘,出土了這對石雕獅子,並運到文水則天廟的山門前安放。在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經省專家組進一步考證後確認,這對出土的唐代石雕雌雄獅子,應該是端立在武士彟陵墓東門前進口兩側的守護之物,是山西現藏歷代石獅中最大最高的一對。該石雕獅子的發現,為武士彟人物及其墓葬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與實證。
-----------------------------------
成都最大石獅 鼻頭被刻「到此一遊」
因機場將動工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10月初進行了文物調查勘探工作,發現118處文物被,包括墓葬、古寺廟、古建築等遺址,其中還包括高6.5公尺的清代石獅。它是四川目前已知的最大石獅,即便在大陸各省,也算是數一數二。
石獅人跡罕至的小村落,通身斜紋,偏紅的砂岩,局部泛著青色。不過,陸媒發現,這座石獅卻難逃不文明之手,鼻孔上方被人「到此一遊」刻上了「成敏」二字,而且已被刻了有些時日。
依《四川省世界遺產保護條例(修訂草案)》,明確文物古跡、人文景觀或者設施上刻劃、塗汙者,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人民幣以下罰款。
從1989年義務守護至今的87歲老人毛鐘山表示,為了保護文物,26年來風雨無阻。每天早上,來打開兩間房屋的門鎖,下午關閉。過去來此沒多少人,現在火了,來得人多,守護得更勤。
陸媒指,石獅究竟出自哪個年代?新版縣誌並無記載,倒是「汪家山石刻及摩崖造像」在清道光4年竣工,屬於大型石刻造像。考古人員根據石獅的風格和雕刻手法,推論它也是清代時期的產物。(旺報即時)
------------------------------
石獅子是雕刻成獅子形狀的石頭,是在中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在中國的宮殿、寺廟、佛塔、橋樑、府邸、園林、陵墓,以及印鈕上都會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時候,「石獅」是專門指放在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獅子。其造型並非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獅子,可能是因為中土人士大多沒有見過在非洲草原上的真正的獅子。但也有說法是西域獅與非洲獅體態不同的緣故。
歷史
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的物種,獅子形象始於漢朝,據說獅子是從西域傳來的。相傳東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後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不知從何時起,獅子就成為了看守門戶的吉祥物了。並且逐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使用方式
看門的石獅子的擺放是有規矩的。一般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方一個繡球;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左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
石獅子在大門兩側的擺放都是以人從大門裡出來的方向為參照的。當人從大門裡出來時,雄獅應該在人的左側,而 雌獅則是在人的右側。而從門外進入時,則剛好相反。有些建築物大門裡外都有一對石獅子的話,門的外面(也就是進門方向)是雄獅在右側,雌獅在左側;門的裡面(也就是出門方向)是雄獅在左側,雌獅在右側。也就是說,如果從大門裡出來的話,門的內外兩側左邊一定是雄獅,右邊一定是雌獅。
上面的所述的情況是帶有普遍性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例如嘉峪關內側關帝廟前的石獅子,曲阜孔府前面的石獅子,鼓樓內東華門大街南北兩側的石獅子。這些獅子的造型就比較特別,爪下沒有繡球和幼獅,難以區分雌雄。另外,泰山上「孔子登臨處」的四柱三門坊前後兩面的兩對石獅子,卻是左雌右雄,與通常的情況正好相反,其中的意義則不得而知。
石獅子通常以須彌座為基座,基座上有錦鋪(鋪在須彌座上,四角垂在須彌座的四面)。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捲髮,威武雄壯。
角獅
中國古代在住宅月台上用獅形角石作為裝飾,稱為角獅。
狛犬
石獅傳到日本稱為狛犬(こまいぬkoma-inu)。狛犬起源於印度,與佛教一起從中國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文化含義
石獅子在文化上的含義歷來沒有統一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為,獅子是吉祥的動物,可以驅除邪惡。而在《北京形勢大略》一書中則認為:「石者實也,獅者思也,言思前人創業後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獅子作為一種建築的裝飾,大多用於宮殿、廟觀、衙署(古代的政府機關)以及高級官員、貴族和富商的住宅門口。而在現代,一般石獅子則多放在一些商店的門口。
作家龍應台在其著作《百年思索》中「從石獅子出發」一文裡說道:「中國沒有活生生的獅子,所以廟前畫裡、鑼鼓陣中的獅子是走了樣的獅子。然而走了樣的獅子並不是謊言,因為它是圖騰,既是圖騰,當然就無所謂走樣不走樣……。」
著名的石獅子
西方國家的石獅子
因文化背景不同,石獅子的表現形式在東西方也截然不同。相比中國的石獅子更具有親和力,而西方國家在雕刻形式上寫實手法為主,有時甚至會象是動物標本。骨骼和肌肉表現突出,力量感較強。
為了方便鑑別,人們經常將世間萬物依據其間差異與特徵逕行化約分類及命名。此一標籤雖能快速地掌握住該類別的普遍通性,卻勢必要經過最高程度的概括,其結果將流於空洞的形式,並也埋沒了微觀視角下的獨特個性。
對於石獅的分類也常面臨同樣的難題。如前人研究將中華石獅劃分出北方獅、南方獅兩大類,其中北方獅主要分佈於大陸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亦即約當中國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五省,其影響並遠及東北三省、內蒙、湖北、甘肅、安徽等地(徐華鐺、楊古城,1991)。之後李芝崗(2004)更將北方獅再細分為「北京型」、「秦豫型」、「晉魯型」三大類型。然如何是「北方」(及由此對應出的「南方」)?不南不北又南又北的又該何算?皇宮深苑與窮鄉僻壤的是否又能同作伙?其中實難一一細較。
流行於陜西一帶的拴馬桩頭雕飾之石獅及栓娃獅等皆有濃重的民俗氣息,與應用於皇宮貴族威重的"北方獅"大異其趣
是故所謂「北方獅」內容包羅甚廣,因時空及風土民情之不同而有諸多風貌;大體來說,「北方獅」與流傳於臺灣之閩粵傳統石獅相較,其中明顯之差異在於其造樣多直承唐宋帝陵石獅之風格,造型多雄武健強,頭大腦凸,及制式之撐立蹲姿而少動態。而在諸般北方獅中,在臺灣最風行常見的當屬李芝崗所謂之「北京型」石獅,以其無論之於政治或宗教,皆最符權力道統與皇家尊榮象徵之故;如臺灣路邊巨幅的商業廣告(尤以房地產廣告為多),即常見其以北京天安門前石獅、北京故宮太和門鎏金獅等為樣本。(臺灣傳統石雕匠師即常將此類石獅名為『北京獅』,但其所指涉的恐非完全等同於大陸學者所謂之北京獅,而僅為一流傳於大陸北方、與臺灣傳統石獅迥異之概念的理解。)
以下便再就最為常見且最「標準」的此類「北京獅」為例,就其外型作一描述。
北京獅額頭多飽滿圓凸,頭部比重甚大而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謂,體幹四肢刻畫多銅筋鐵骨粗壯有勁,耳朵亦不似臺灣習見之「南方獅」大而垂露,反小而後抿,姿態較規矩端嚴,多蹲坐低頭俯視,胸膛飽滿壯實,頭鬃螺髮工整旋卷,項圈寬大雕飾有花紋並掛鈴鐺、纓絡等,前肢撐立多公踏繡球母壓撫倒仰少獅,背脊不置鬃毛而多飾以結飾,尾巴亦細小緊貼不似南獅招搖討喜。此外其基座亦與臺灣閩粵傳統基座大異其趣,多須彌座式樣並有大片錦鋪。
「北方獅」在臺灣之應用甚晚,自國民政府遷臺後方始,然因順應國民黨重塑文化國族主義及強調其中國政權道統之企圖下,「北方獅」與同時期以中國大傳統官式或宗教性建築樣式為圭臬之「北式建築」大行其道,在忠烈祠、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等官方機構皆有其身影,並上行下效地廣播於民間。
「北方獅」之取材,在大陸多用漢白玉,亦即大理石;而就田野所見,臺產自製的「北方獅」亦多採用花東一帶之大理石製作。
故宮前以館藏北京石獅為範例製作之大型銅鑄母獅,項飾裝飾隆重
北方獅常見少獅倒仰為母獅壓撫著
國立歷史博物館前安山岩石獅融混北方獅與南方獅之風格
「北方獅」傳入後,臺灣民間匠師亦經常綜合「北方獅」、「南方獅」、「日本獅」之造型特徵,予以重新組構混融。且兩岸開放以後,大陸古董及石雕藝品買賣更趨熱絡,更多樣貌風格不一的「北方獅」遂源源不絕地遷徙來臺。
離鄉背景漂洋過海而來的北方獅,在牠的故鄉不知是否也有人正思念著牠?
---------------------
---------------------
劉克襄/我要跟著狛犬去旅行
2017-06-12 06:00
推文到plurk
(▲翻拍自何志偉提供之監視器畫面)
(▲翻拍自何志偉提供之監視器畫面)
劉克襄/作家
李承龍(右)。(資料照)
李承龍(右)。(資料照)
(資料照)
(資料照)
有陣子,在各地鄉鎮旅行,常以石獅做為探訪的目的。我眼中的石獅,除了各種傳統石獅子,還包括了劍獅、狛犬和風獅爺等。
遇到年歲久遠或者造型奇異者,常讓我著迷的端坐其前,忘情的觀賞,甚而拎起畫筆素描。嶺南鄉野的小石獅和日本肥前狛犬,當是我最鍾愛者。一個人在台灣旅行,大山大水看多了,難免不覺新鮮。反而是這類小風小物,隱身公園街坊,甚而是家宅收藏的,最能激發這類生活的驚奇。
仔細端詳這些石獅的樣式、材質和座落等等,總有其典故和生成背景,有時還是地方開拓和風俗信仰的重要線頭。就算一切皆空,只一單純物體的蹲立,彷彿禁錮著歲月風華,都讓人有著觀賞的愉悅。一隻非現實的動物,在紅塵人間帶著各種歷史情境、雕刻者的意念。那隱隱的寂然,有時竟比活著的稀有物種更加生動,充滿不凡的生命圖騰。
前幾日看到狛犬被毀,難過之餘,便在臉書貼出素描過的一尊安平風獅爺,結果引發一些討論。此事必須從五年前說起,安平老街進駐一批年輕藝術創作者,發動一樁風獅爺復育計畫。
過去的安平社區曾有不少風獅和劍獅,只是時日一久,好多都已損毀或被竊。他們組成工作坊,根據現實環境,創造多樣類別的獅子,在好些舊宅住家的屋脊和屋簷等位置擺設,試圖和社區居民對話。我走進老街巷弄觀賞,轉個彎,常在新創的風獅、狛犬和劍獅裡,看到各種生猛的原創力。
這些活潑奇異的獅形動物,不拘泥於一式,隱隱飽含民俗藝術的靈動,試圖跟現在的生活做某一可能對話。但他們並未懷抱使命感,也不想以商業觀光考量製造噱頭;只是當作有趣的創作,看看有無機會,碰撞出花火。
聚落的住民對這類新造物雖說不排斥,卻也發生一些是非。譬如之前有安好的獅子被潑黑漆,更有人抗議風獅比廟高容易帶出穢氣。甚至,附近住戶有生病者極力抗議,要求在獅嘴裡含一顆球,預防咬人。
我貼的那隻風獅爺即是。雖說四腳佇立,屬於老派樣式,九十歲老屋的屋主認為,那是家人生病的起因,目前已取下。舊社區的保守,難免讓某些擺置功虧一簣,但這一創造風獅的過程,人們對神明認知的歧異,透過理性對話,至少形成尊重對方的平和解決方式。對我而言,這一溝通過程是有意義的,仍屬於創作摸索的一部份。
但李承龍等人的反日情結,無端牽扯到狛犬等,難與此類比。他們的行徑是無知的反動,某一仇恨意識下產生的卑劣行為。跟滿清末年,那些自大狂妄的華人朝傳教士丟石吐痰,毆打信徒、焚毀教堂一樣,可笑且可憐。
我更憂心的,他們破壞的不只是狛犬,而是在毀傷我們的想像和包容,阻擾整個社會往前的文化創造力,甚且缺乏對話之可能。但歷史常證明,破壞者愈加暴力,只會讓更多人熱愛而意欲保存。
而我也會繼續自己的石獅旅行,享受獅形文化豐富的國度。台灣因為有這麼多樣的石獅,更讓人驕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