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024612_10222813576386431_4027066817346979367_n (1)

------------------------------------------

全台最老 登瀛書院惜字簍修復

2016-03-25

〔記者陳鳳麗/草屯報導〕縣級古蹟草屯鎮登瀛書院,保存一對已製作五十六年的竹編「惜字簍」,是全台「年紀最老」的惜字簍,其底部日前經修復並仿古處理,恢復其原貌,民俗專家簡榮聰說,昔日書院院生會挑著「惜字簍」撿拾字紙,展現文青「敬惜文字」的精神。

  • 文物修復師傅張春能將全台年代最老的惜字簍修復好,並仿古處理恢復其完整的樣貌。(記者陳鳳麗攝)

    文物修復師傅張春能將全台年代最老的惜字簍修復好,並仿古處理恢復其完整的樣貌。(記者陳鳳麗攝)

清代就創設的登瀛書院,是目前全台保留的廿六座書院中,建築、文物堪稱完整且原味的書院。而由管委會保存的文物中,有一對竹編的「惜字簍」,惜字簍上用毛筆寫著「敬惜字紙、獲福無量」。這對「惜字簍」是民國四十九年製作,高度近百公分,除底部破損,其餘保存的狀況很好,連挑扁擔的圓形提把也完好。

該書院管委會主委洪敦仁,日前找到文物修復師傅張春能,修復這對「惜字簍」,張春能除找到竹編好手將破損補編,並且進行「仿古」,讓新舊竹篾看起來相似。張春能說,只要讓它們在通風乾燥環境,不直接日曬風吹,還可保存很長的時間。

現代人多已不知「惜字簍」的作用,前台灣文獻會主委、民俗專家簡榮聰表示,早年台灣書院的師生愛惜字紙,認為文字是先賢留下的文化,不能隨便丟棄,因此會以扁擔挑著「惜字簍」到街頭巷尾收集寫壞的字紙,再帶回書院的惜字亭焚燒,而灰燼不能隨便倒掉,須等到冬至或送神日再拿到溪邊倒掉,該習俗一直到民國六○年代才消失。

目前登瀛書院的「惜字簍」是年代最久的,如今修復後樣貌完整,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

 

1905年登瀛書院外的敬字亭

 

P_20150830_183133  

登瀛書院 (臺北市)
座標:25.040351°N 121.510203°E 登瀛書院是昔日位於今臺灣臺北市的一間書院,在臺灣日治時期改名為「淡水館」,先後為官員俱樂部、市民仕紳集會所與私立臺灣文庫的所使用,最後在1906年8月16日時被拆毀。[1]
沿革
登瀛書院是由臺北府知府陳星聚號召官民集資,後由知府雷其達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最初書院的位置是在臺北城府後街的考棚,後來才搬到西門附近(今臺北市長沙街一段上),遷建後當地街道因而改名為「書院街」。[1]
進入日治時期後,該建築由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改名為「淡水館」,先是做為官員俱樂部,後又在1896年做為公會所使用。後來在此成立了私立臺灣文庫,於1901年1月27日開館直到1906年結束為止。而在同一年因為臺北市進行市區改正,書院建築遂在8月16日被拆毀,而文庫的書則由東洋協會臺灣支部管理,先後藏於臺北天后宮與大稻埕六館街的林本源家族屋舍,最後成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的館藏基礎。[1] 

-------------------------

南投縣古蹟的登瀛書院

 

登瀛書院
本文介紹的是做為南投縣古蹟的登瀛書院。關於又名「淡水館」的登瀛書院,詳見「登瀛書院 (臺北市)」。

登瀛書院中殿
登瀛書院位於南投縣草屯鎮,名字由來得自「十八學士登瀛洲」的典故,於民國74年(1985年)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該書院於清道光28年(1848年)由清廷設立,最初是以教化平埔族為其目的。後來改為義學,並置有學田來供應其經費。現在的樣貌是光緒9年(1883年)再修後的結果。整棟建築古樸雅致,並有大樹在其周圍。[1]
結構
坐北朝南,前有照壁,左右有護龍,居中則為獨立的中殿,也就是講堂。在講堂裡的神龕則從左至右供奉著紫陽夫子朱熹、文昌帝君以及魁斗星君。[1]
書院的屋頂採用的是單簷歇山式,其左右側會從山牆伸出栱來,並有著列柱支撐,可以說是一種從硬山轉變成歇山頂的作法。[1]

南投縣草屯鎮農會 - http://goo.gl/ZqMfWy

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级別 縣(市)定古蹟 種類 書院
歷史沿革 登瀛書院位於草屯鎮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三十號。建於道光廿七年(1847年),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十一月廿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清初草屯為北投社之地,舊稱北投堡。其時漢人向平埔番人得耕土地,並且興修水利,至乾隆年間,草屯地方已形成了洪、李、林、簡四大姓之血緣聚落。其中之洪姓支派,開鑿「茄荖馬助圳」,聚族而居,後來成為倡建書院之登瀛社的主要成員。南北投設學最早的記錄始於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巡臺灣道張嗣昌為推廣教化,建議於南北二路熟番社普設土番社學,因此在南北投堡即有南投、北投兩所社學。這兩個社學是以教育歸附土番子弟為目的,其教學不僅施於番童,並兼充普通義塾,漢番混學居多。之後漢人入墾日多,到了道光十一年(1831年),南投縣丞朱承懋延請南北投保、沙連保等士紳籌建書院,作為南、北投保兩地漢人讀書的場所,此即為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立之南投「藍田書院」。至道光初年,西部平埔族群,在北投社番引導下陸續遷入埔里盆地,身為入埔要道之北投堡,地位益形重要。根據周璽「彰化縣志」之記載,道光初年,北投堡文風已開,雖無文昌祠之立,但已有士紳會文結社,以為敬業樂群之所,此即為登瀛社,登瀛書院即是在登瀛社員的推動下而成立。由於藍田書院遠在南投,對於北投保之學子甚感不便,因此,於道光廿七年(1847年)十月,莊文蔚、洪濟純等首倡,向北投保內士紳殷戶,募款得五千八百元,創建登瀛書院。是年十一月興工,道光廿八年(1848年)十二月竣工,以為教學處所,並祀文昌帝君,草屯一帶文風更是大興。然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之性質。其經費來源除信徒捐置學田外,曾接受彰化白沙書院的資助,故與白沙書院關係密切,學規、修業有可能依循白沙書院。光緒九年(1883年),院舍年久失修,由李定邦、林錫爵、簡化成等人首倡,再向北投堡內士紳募得二千三百元、加上玉峰社捐資二百元、碧峰社捐資一百元、華英社捐資五十元,予以重修,於光緒十年(1884年)一月竣工。日治後,書院功能消失,而以文昌祠存之。臺灣光復後,經民國五十六年、七十五年、七十七年之重修而成今日之面貌。目前書院正殿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左奉紫陽夫子朱氏、右奉魁斗星君。登瀛書院的格局是單進三合院式建築,座中為三開間正殿,兩側為七間式廂房,正殿與廂房間有過水相連。書院四週有圍牆圍繞,正面為長十三公尺的三脊燕尾照壁。基地全寬38.5公尺,縱深50公尺。書院正門、門柱皆有題聯,大廳內並存有古匾「學教敬倫」「輔翼聖教」。除此之外,其閩南花紋磚與樑上的結構,別具特色。東西廂壁上之書卷狀雕飾,也是古意盎然。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彙整
評定基準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文化資產之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
公告日期
1985/11/27 公告文號 74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主旨 公告指定「登瀛書院」為縣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南投縣 草屯鎮
地址或位置 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30號
經度 120.66747904754
緯度 23.9887586151698
主管機關
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單位   文資科
聯絡電話   049-223-1191*403
聯絡地址   南投縣 南投市 建國路135號
管理人/使用人
  關係 名稱
  管理人 登瀛書院管理委員會
代表圖像
地籍圖 下載檔案
土地使用分區
或編定使用類別
都市地區 保存區
定著土地之範圍 草屯鎮新庄段486地號
所有權屬
  關係 公私有 名稱
  土地所有人 私有 登瀛書院管理委員會
  建築所有人 私有 登瀛書院管理委員會
 
創建年代 清道光年間27年
創建年代(西元) 西元 1847 年
竣工年代 清道光年間 28年
竣工年代(西元) 西元 1848 年
外觀特徵
登瀛書院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中央為三開門 的正殿,屋頂是燕尾翹脊、雙龍護塔,正前有照牆(照壁) 一座,正殿之右前方有惜字亭。遍查台灣六十二所書院中,創建年度有早晚,規模大小有別,財務情形各異而各具有特色,但建築物大部分已失去了原貌。
室內特徵
登瀛書院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中央為三開門 的正殿,屋頂是燕尾翹脊、雙龍護塔,正前有照牆(照壁) 一座,正殿之右前方有惜字亭。
使用情形
1.登瀛書院建築物經被評定為書院類建築物之最完整者, 一百五十年間,雖曾四次大修,然均能依照原貌加予修繕,不僅正殿之結構體毫未予更動,連兩排齋舍也不增減一間,建材之土墼(土埆)也未更換為磚塊,完整的保持初建原貌,真是一大特色,堪稱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2.開放供民眾拜拜祭祀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屋頂防水、消房安全及木構件防腐蟻蛀。
附近景觀
古蹟位於稻田之中視野良好,惟附近景觀於921震災後已逐漸被鄰近現代建築包圍。
土地使用狀況
由於藍田書院遠在南投,對於北投保之學子甚感不便,因此,於道光廿七年(1847年)十月,莊文蔚、洪濟純等首倡,向北投保內士紳殷戶,募款得五千八百元,創建登瀛書院。

是年十一月興工,道光廿八年(1848年)十二月竣工,以為教學處所,並祀文昌帝君,草屯一帶文風更是大興。然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之性質。其經費來源除信徒捐置學田外,曾接受彰化白沙書院的資助,故與白沙書院關係密切,學規、修業有可能依循白沙書院。

光緒九年(1883年),院舍年久失修,由李定邦、林錫爵、簡化成等人首倡,再向北投堡內士紳募得二千三百元、加上玉峰社捐資二百元、碧峰社捐資一百元、華英社捐資五十元,予以重修,於光緒十年(1884年)一月竣工。日治後,書院功能消失,而以文昌祠存之。

臺灣光復後,經民國五十六年、七十五年、七十七年之重修而成今日之面貌。目前書院正殿中央供奉文昌帝君,左奉紫陽夫子朱氏、右奉魁斗星君。
構造
登瀛書院位在南投縣草屯鎮,建築的格局是單純的單進三合院式建築,空間配置的中間為三開間的正殿,兩側為七間式廂房,過水相連正殿與廂房。正面為燕尾式照壁,基地全寬38.5公尺,縱深50公尺。為目前臺灣現存的書院最小的格局。其格局的簡約應與創建時經費的短絀有關,當時雖由當地仕紳捐募興築以及信徒捐置學田,但仍受白沙書院束金的束縛。

登瀛書院廂房寬:廂房與正殿的間距:正殿寬的比為1:1:2,而正殿三開間的寬度比為 1:2.1:1,因柱間安排的特殊性,所以形成沒有「廊」性質的「拜廊」。正殿面寬13公尺,為六楹捲棚架構,前三楹支承的屋面與正殿陽面屋面合一,後三楹與正殿屋面分離,形成暗厝,在拜廊的兩獅斗座間,月樑置於隨下較為罕見。正殿中脊下的瓜筒兩側為隨形鏤刻束仔。山形構件相互聯繫到前點金柱即中止,暗厝的架構極為簡單,僅以一橫、直木材支承圓楹,外型極為纖細單薄。登瀛書院的剪黏極為簡潔,每個剪黏均給人極佳的觀瞻,正面規帶前各有一仙人,形態已模糊。
材料
閩南花紋磚與樑上的結構
簡介
一、登瀛書院乃為南投縣草屯鎮第一座學堂,所保有的文物相當豐富,其位於遼闊的稻田中,建築古樸,環境幽靜。

二、登瀛書院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地方的書院,乃為其獨特之「春祭大典─點光明燈」,為考生祈福之特殊儀式。每年往往隨著考季的來臨,都可以見到莘莘學子們在書院廂房內念書,或是點個光明燈,祈求文昌帝君眾神明可以引領學子們順利的通過考試。所謂「春祭大典─點光明燈」活動,於每年的農曆一月三十日舉辦,以歡慶文昌帝君之聖誕,每年文昌帝君的生日同時舉行學士燈及功名燈開燈儀式,該書院管委會依古禮準備麵線、壽龜等供品舉行春際大典,祭典之後,便由穿上祭祀誦經禮服的婦女拿著登記點「功名燈」、「學士燈」的名冊,一一向文昌帝君報告點燈者姓名,希望神明能保佑考生,誦經的同時,功名燈和學士燈也一併點亮,將一整年不滅,蔚為獨樹一幟之特色。
現狀
民國八十八年「921」震災造成登瀛書院嚴重傾斜及塌陷
。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八日修復完竣,依原貌修復現狀保存。
是否辦理容積移轉
建築風格
閩南風格

登瀛書院乃為草屯第一座學堂,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所保有的文物相當豐富,其位於遼闊的稻田中,相當古樸幽靜,乃是全島六十二所書院中:
1、建築物保存最完整者。
2、捐出最多的土地,發展地方教育的書院。
3、保持清譽,正派經營,不以怪力亂神、乩童、符咒等開闢財源,保持文廟之嚴肅寧靜型態,塑立了不隨俗的典範。

春祭大典─點光明燈
  所以不同於其他的書院,每到考試季節,都可以見到學子們在廂房內念書,或是點個光明燈,希望文昌帝君諸神明可以引領學子們有個好的前程,而且於每年的農曆一月三十日為書院之春際大典,歡慶文昌帝君之聖誕,每年文昌帝君的生日同時舉行學士燈及功名燈開燈儀式,該書院管委會依古禮準備麵線、壽龜等供品舉行春際大典,祭典之後,便由穿上祭祀誦經禮服的婦女拿著登記點「功名燈」、「學士燈」的名冊,一一向文昌帝君報告點燈者姓名,希望神明能保佑考生,誦經的同時,功名燈和學士燈也一併點亮,將一整年不滅。

建築物風貌
  書院位於稻田中,四周有圍牆環繞,為單進兩翼齋舍的三合院建築,外觀宏大深廣,正前方有燕托翹脊的照牆一座,中央為三開門的正殿,並有兩齋舍(護龍)、肄業房、山長房、藏書庫,正殿屋頂剪粘極為簡潔,殿內裝飾如木彫、彩繪以典雅為主,以保持書院特有的肅穆風格。在正門上懸有「登瀛書院」,神龕上方懸掛有「文運重興」、「學教敦倫」等匾額。而「登瀛書院」及「學教敦倫」二匾係創建時所懸,「文運重興」則為民國十五年整修時所獻。正因它遠離市儈,且保持原貌,靜靜地佇立於綠油油的大地上,使訪客置身其中,彷彿走過時光隧道,回到舊時年代。

沿革
等級:第三級
類別:書院
  草屯地方昔屬南北投堡域,清雍正年間,漢人之入墾者激增,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清廷為教化北投社平埔族子弟,設有土番社學一所。乾隆年間,在北投街設北投義學,以為漢人子弟啟蒙之所。至道光年間,北投社人陸續內移埔里地方,致土番社學有名無實。時漢人之拓墾已歷一百餘年,民生欣欣向榮,文運鼎盛,乃有北投堡總理莊文蔚、職員洪鐘英等人發起,募得銀五千八百元,卜地於北投街郊現址建登瀛書院。工程始於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十月,翌年十二月竣工。

  登瀛書院,正殿祀文昌帝君、朱子、魁星等,俗稱文昌祠。內設山長一人,聘請舉人、貢生、廩生等擔任,設正、副董事各一名,爐主一名。書院非專為考試而設,無官試,費用來自堡內玉峰社、碧峰社、萃英社、梯雲社等捐贈,其經營管理,與官府無關。此書院招收北投堡內成年子弟、授與讀書、作文、作詩等課業,每年二月、八月舉行春秋二祭,屆時仕紳子弟會飲宴饗。
 西元一九0三年(明治三十五年),將玉峰社等學田約三十五甲捐獻草鞋墩役場,以購草鞋墩公學校用地,致傳統文教功能廢絕,且苦無維護費用。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春秋二祭中輟。光復後才恢復秋祭(農曆八月十八日)

  此書院所保存文物之豐,為本省其他書院所望塵莫及,例如文昌帝君、侍神、土地公立像等雕塑之精緻;牌匾、執事牌、香爐、供桌、燭台、朱文公神位、魁夫子神位等極其完整,且皆屬上乘古物,堪稱珍貴的文化資產。〈資料來源:草屯鎮公所〉

右過水及迴廊
登瀛書院平面圖

(1)右過水  (2)側廊  (3)側廊  (4)金爐
 
(5)正殿  (6)右廂房  (7)左廂房  (8)砌磚花牆
 
(9)圍牆  (10)照壁  (11)西側入口  (12)東側入口
 
(13)廁所 

電話: 049-2336784 
地址: 草屯鎮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30號 [開啟電子地圖]

路程導引: 開車路線 
南下路線:
國道1號→中清交流道→中彰快速道路→台14→草屯→史館路→登瀛書院
北上路線:
國道3號→草屯交流道→台14→草屯→史館路→登瀛書院 






屋頂是燕尾翹脊、雙龍護塔





-------------------------------

從登瀛書院所在區域的居民姓氏,我們也討論到了姓氏的典故,例如:姓「張」之人,乃因為其祖先為弓箭的發明人,故皇帝賜姓為「弓」「長」張。
至於登瀛書院的創立,是在清道光27年,由地方士紳募款興建,為草屯第一座最早的書院,當時招收的學生數量大約三十人,以參加縣考為教授目的,於我的想法,書院大概類似現在的補習班吧!亦因中國受到儒教文化影響之故,只要是有遠見的父母親,經濟狀況當然還得在一定水準,都希望子女可以考取秀才,光宗耀祖。

建築格局為華南式建築的登瀛書院。正身三開間正殿為講堂,大木結構為三通五瓜抬樑式架棟,屬漳州風格。(此說明參考:陳清誥老師撰文之導覽介紹)

清朝時代,因為草鞋墩有很多的原住民,而教育施授的其一目的,是朝廷為了與民達到溝通,也因此,原住民被清廷分級為「生番」、「化番」與「熟番」,生番氾指高山原住民,熟番則氾指住在西部平地的原住民。我曉得,「番」這個字眼,在現在的台灣人眼裡看來,是帶有不平等的色彩的,然而,在皇帝制度存在千年的中國文化裡,是宣揚霸氣的一種方式,幸虧,台灣人對於種族、文化有其先天包容的心胸,在教育逐漸普及化的二十一世紀,「對於民族文化的互相尊重」實為作為人父人母教育子女的首要課題。
關於世界人口族群,最近閱讀的一本不錯的繪本,叫做「SHADES of PEOPLE」,裡頭有一句話「Have you notices that people come in many different shades? Not colors, exactly, but shades.」

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很棒的讓孩子認識族群的範本,膚色不能作為識別一個人的條件,要認識朋友,其實可以從「形狀」入手!
分享給大家,我的遊記與我的想法。
從大門角落窺探書院。

書院的左護龍,依據清誥先生撰文所示,為山長房(書院的院長)、文物房。

來書院參觀還很不正經的安妮與佐弟(出門前還跟我說要「穿拖鞋」)。碑記下方的就是龍龜(正名為贔屭)。

你看,這囂張的佐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