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2025/06/18 07:07
芬蘭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資料照,美聯社)
LTN經濟通》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l4qBJ2
芬蘭人「對生活感到滿意」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今年3月,聯合國公布「2025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5),前5名都在北歐,其中「芬蘭」高居榜首,已連續8年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第2至5名分別為丹麥、冰島、瑞典及荷蘭。
報告排名除了根據個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自我評估,還依據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社會支持度、健康預期壽命、自由度、慷慨程度以及貪腐程度等因素衡量評比。
台灣則位居27名,領先日本、韓國與中國,在亞太地區表現最佳;美國跌至歷史新低的第24名,中國只獲得第68名;最不幸福國家則依序為阿富汗、獅子山及黎巴嫩。
芬蘭哲學家兼心理學研究者Frank Martela在接受美國《CNBC》訪問時指出,與其說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不如說它是「全球不幸福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來得更貼切。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根據「世界幸福報告」的幸福指數測量模式看來,確切的說,芬蘭人應該是「對生活感到滿意」,而不是「幸福」。
在全球政治極化、氣候災難與經濟不穩定層出不窮的背景下,芬蘭這個僅有550萬人口的北歐小國,似乎找到了現代社會最渴望的「穩定與快樂」。但什麼讓芬蘭人這麼幸福?是福利制度?教育?自然環境?抑或是一種難以量化的社會信任與文化習慣?
芬蘭有完善制度和社會安全網。(資料照,美聯社)
芬蘭實施全球首見「無條件基本收入」
芬蘭連年穩居幸福國家榜首,不在於它是經濟或氣候上的樂土,而在於人民高度信任彼此與政府、福利制度公平健全、社會安全感高。芬蘭民眾普遍認為「即使遇到困難,也有人會幫助我」,這種社會連帶意識,是幸福指數的核心。此外,芬蘭在不同年齡層中幸福感的表現也極為均衡,無論青年或年長者,整體對生活滿意度普遍高。這顯示其制度與文化能跨世代傳遞幸福感。
芬蘭有完善制度和社會安全網,該國的高福利制度建基於高稅收與高信任,國民稅率雖高,卻普遍支持政府因為其回饋具體而有效。所有人皆享有免費教育、公共醫療與失業保障。政府投入大量資源於幼兒照護、老人長期照顧,以及居住補貼,使得家庭在育兒與養老上壓力大幅降低。
2017年起,芬蘭進行了世界首個「無條件基本收入」,對部分失業者發放無條件補助,雖然實驗後未全面實施,但其理念與政策討論對全球有重要啟發:保障基本經濟安全,是提升幸福感的基礎。
芬蘭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早於其他國家。近年政府積極擴編心理諮詢與校園心理師人力,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這讓民眾在遇到生活壓力時,有更多支援系統可以求助,減少孤獨與情緒壓力。
芬蘭文化強調「低調的快樂」與「簡單的滿足」。(資料照,美聯社)
芬蘭國民不必擔心被體制「坑殺」
芬蘭文化強調「低調的快樂」與「簡單的滿足」。沒有美式的外顯激情,也非亞洲的競爭焦慮。芬蘭人擅長與自然為伍,對物質慾望低,強調個人空間與安靜,這讓人能在日常中獲得內在平靜。
該國社會信任度極高。根據歐盟統計,芬蘭民眾對政府與機關的信任度在歐洲名列前茅。公民相信稅金會被合理使用,官員大多廉潔,警察誠實可靠。這樣的制度與文化背景,讓人不必擔心被體制「坑殺」,自然更能安心生活。此外,芬蘭的國家「Sisu」精神,意指堅韌、不放棄的生活態度,貫穿芬蘭文化。這種內斂但堅定的價值觀,讓芬蘭人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韌性,而非急躁或焦慮。
芬蘭人對自然的熱愛是幸福感的核心之一。超過七成國土被森林覆蓋,人均湖泊密度世界最高。人們假日進森林、泡三溫暖、釣魚、滑雪,讓生活保持與自然的聯結,被證實有助心理健康與減壓。
此外,芬蘭的教育制度更被譽為「世界最人性」。學生每天上課時數少,功課不重,沒有標準化考試壓力。教師地位高,薪資與醫師相近,需受嚴格專業訓練,社會尊重其專業自主。教育強調「學會如何學習」而非「填鴨式輸出」,這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更有自信,學習動機來自內在驅動,而非外在比較。
雖然芬蘭在幸福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也非無懈可擊。該國長期面臨高緯度帶來的冬季憂鬱症問題,儘管政府投入大量資源處理心理健康,但仍有族群在黑暗寒冷的冬季陷入情緒低谷。
芬蘭過去幾年也出現針對移民與難民的社會緊張,特別是在接納來自中東與非洲的庇護申請者後,一些保守派政黨聲勢上升,顯示即使是高度信任社會,也存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挑戰。年輕人方面,儘管整體幸福感高,但也面臨就業不確定與氣候焦慮等現代困境,幸福的制度,並不能完全消除新世代的焦慮。
芬蘭的教育制度更被譽為「世界最人性」。(資料照,法新社)
台灣與芬蘭之間沒有正式邦交,但雙方透過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保持著實質關係,雙邊互動逐年升溫,兩地大學也展開交換與合作。更重要的是,兩國在民主、人權與資訊自由上的共識,讓雙方在國際事務中日益靠攏,芬蘭政府多次於國際場域關切台海局勢。
今年2月,外交部駐芬蘭代表處表示,台芬雙方在赫爾辛基簽約,芬蘭成為北歐首個與台灣締結航空服務協議的國家,台籍航空公司華航、長榮、星宇也都有相關代表出席。這不僅標誌著雙邊關係邁向更深層次合作的一大步,更為兩國航空公司未來的實質交流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5月,我國總統府發布總統令,特任前立委林昶佐為駐芬蘭代表。《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台灣總統賴清德任命閃靈(Chthonic)創辦人暨主唱林昶佐(Freddy Lim)為駐芬蘭代表,這個決定恰如其分」,因為芬蘭是全世界人均重金屬樂團數最多的國家。外媒《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報導,介紹了台灣新任駐芬蘭代表林昶佐,報導稱,台灣駐外代表的人事更迭,通常不會引起媒體關注,但此次對林昶佐的任命,卻引起了著名音樂雜誌《Metal Injection》或《Rock Hard》的關注。
我們能複製芬蘭的幸福嗎?芬蘭的經驗提供台灣重要啟示,像是社會公平、教育人本、心理健康、自然接觸、職場與家庭平衡,這些都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重點不在完全照搬,而是汲取價值理念,落實於本地脈絡。LTN經濟通》全球最幸福國家 林昶佐出使樂壇騷動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l4qBJ2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2020-05-06 22:12
即便是以高福利聞名的芬蘭也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花費太高且效果不佳。(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且失業率攀升,「無條件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概念浮上檯面;2017年,北歐國家芬蘭啟動實驗,提供2000名25歲至58歲的失業者每個月560歐元(約新台幣1.8萬元);而在近3年後,芬蘭於今天發布最終實驗報告,其結果卻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確實有益民眾心理健康,但對促進就業並無幫助。
《彭博》報導,該報告顯示,提供無條件基本收入後1年,18%的領取者找到工作,與對照組相同,到了第2年,27%的領取者找到工作,也只比對照組多了2個百分點,顯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可能無法如部份人士預期般,達到促進就業的作用。
儘管該報告指出,無條件基本收入有益民眾心理健康,讓民眾對財務安全更加心安,但隸屬芬蘭財政部的研究機構VAT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研究主管Kari Hamalainen直言,這是很大的誘因,但並未完全有效,其代價高昂而不可持續。
另一方面,芬蘭社會事務暨健康部部長佩科寧(Aino-Kaisa Pekonen)表示,這份報告仍「有助於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在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慘澹失業率之下,芬蘭首相馬林(Sanna Marin)所屬的執政黨聯盟主張,不考慮引進無條件基本收入,但考慮施行「負所得稅」制度,也就是說,若能找到1份工作,但如果薪水低至一定程度的話,政府將反會補貼金錢,藉以激勵民眾找工作的欲望
「無條件基本收入」成效如何? 芬蘭最終實驗報告出爐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2L724Ej

從巴西影集《3%》思考「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可行性
By 台灣教授協會, www.thenewslens.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3日, 2017
文:豬木郎馬蜂
最近抽空看了一部名叫《3%》的巴西影集,引人深省。所謂3%,指的是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被區分為97%的窮人與3%的富人,前者集中於「內陸」,後者則居住在「近海」。
空間上的絕對阻隔,同時設下可享受資源的界線,而唯一能夠跨越這條貧富界線的機會,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甄選」。每位年滿20歲的青年男女都可以申請參加甄選,但是過程十分嚴格,一旦失敗就永遠失去機會,最終只有3%的精英能夠通過考驗,成為「近海」的居民。
這部劇集與《飢餓遊戲》、《分歧者》等類似故事的最大差異,在於它特別著重每道甄選關卡的設計與突破。從最初的個別面試、團隊合作,到後面越來越「個人化」的難題,在在逼迫每位受試者於有限時間內,承受超乎想像的壓力。
它考驗的不僅是受試者的聰明才智或臨場反應,而往往是人性的底線。再者,其它故事的淘汰者經常以毫無意義的死亡收場,但在此劇中,淘汰者們苟活的羞辱、憤怒或超然,同樣令人動容。
然而筆者更感興趣的,不是這些有如大企業人資面試般的甄選難題,而是構成整部劇集的核心思想,也就是3%的世界價值觀。
在劇中,設定了一個由甄選淘汰者所組成的「革命/恐怖組織」,稱作「目標」,他們的目標就是破壞這個人為區隔的制度設計,追求一個人人都能享受豐裕資源的嶄新世界。他們派人滲透到甄選之中,於是考官們必須一邊進行測驗,同時設法找出危險的間諜。而彼此交鋒的高潮,也正是兩種價值觀的對立、對決和對撞。
這迫使筆者自省,究竟我們渴望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是一個貧富分化懸隔、但能確保少數「精英」創造最大價值的社會?還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共享資源、但卻有陷入停滯風險的社會?
乍看之下,這好似冷戰時期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意識型態的對立,特別是「目標」在批判制度不公時的強而有力,與創建新世界方案上的虛弱蒼白形成明顯對比,使人強烈感受到一股冷戰終結初期、新自由主義大獲全勝時的餘韻。
問題是,隨著劇終前兩位要角放棄成為3%的資格、轉而投向目標陣營後,就開啟了另一種全新的可能,一種挑戰現有制度乃至設計全新規則的無限可能。
筆者由此聯想到近幾年在歐洲提出的大膽構想:無條件基本收入。這又稱全民基本收入,指的是在無須審查任何條件資格的情況下,定期發給國民足以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金錢。
這個制度的用意,在於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他們主張這樣做不僅能擺脫社會福利的歧視問題,且能使人在滿足基本生活之餘,從勞動中解放,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並促進人類的進步。
有趣的是,反對聲音通常不是從通膨角度切入,而是認為這種制度設計必然使人們失去工作意願,從而導致經濟衰退、社會崩解。這簡直猶如冷戰論爭的翻版。
可是,冷戰時期與21世紀的現在有一個關鍵區別,即科技進步的幅度。科技進步一方面提高了人類共享資源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科技取代人工的趨勢也莫之能禦。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運轉的前提,係國家以強制暴力剝奪人民及其生產工具,使其成為「自由得一無所有」的工人階級,故當科技再次剝奪工人與工作的連結後,將造成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以致更劇烈的週期性經濟危機,將會更頻繁地衝擊現有的社會經濟體系。
若從這個結果反推,那麼預先設計一個保障所有人類生存基本需求的制度,或許就不僅只是解決貧窮的消極手段,而是具有主動防範社會體系瓦解的積極作為了。
像這樣一個打破3%分界線的社會,究竟會不會讓大多數人都失去工作意願?筆者以為或許不然。理由是,人類的慾望與目標是極為多元的,當人們無須煩惱基本生活後,那麼追求其它成就的渴望,將同樣持續塑造出新的競爭,迫使人們在壓力下殫精竭慮。
人類受迫於生存壓力,或以生存作為推進社會運轉的動力,這其實是來自於前工業化時代、糧食生產有限下的舊社會思維,而這顯然早已不符合此刻的社會現實。
或許在不遠的將來,當一個人類再也不受溫飽威脅的社會實現後,那麼臉書的按讚數又將形塑出另一條全新的3%分界線也說不定?
考驗人性!荷蘭政府將向市民發放「月薪」
荷蘭政府將展開一項「基本收入」計畫,每個月發薪水給市民。(取自QUARTZ)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如果有一天政府每個月要免費給你一筆錢,你會怎麼做?是每天繼續原本的工作?又或者是把工作辭了開始享受人生?荷蘭政府將在明年一月起,在烏特列支市(Utrecht)進行基本收入(basic income)的社會實驗,每個月將會無條件發給居民一筆錢,金額約會落在台幣3萬至4萬5之間,科學家想要藉此計畫去了解,當人們無條件得到社會補助時,他們將會怎麼做,會利用這筆錢對社會做出貢獻,又或者是用在自身的利益上呢?
根據《QUARTZ》報導,該計畫將由荷蘭政府和烏特列支大學(Universiteit Utrecht)合作,將會有大約300人參加,其中至少有50人可以無條件拿到錢,代表即使他們找到工作,也還是可以拿錢。除了這一組之外,還會有另外3組將會依照個別情形,受到不同嚴格程度的規範。
該計畫負責人霍斯特(Nienke Horst)表示,成人每個月會得到約900歐元(約台幣3萬1),伴侶或家庭每個月則有1300歐元(約台幣4萬5)。霍斯特表示,這個實驗目的在於挑戰傳統觀念,過去人們總是認為,接受社會補助的人,必須要透過處罰和訪查來監督。此外,也有人批評「基本收入」無法驅策人們去工作,只會對社會造成傷害。
「我認為這樣做會讓更多人快樂一點」,霍斯特樂觀地說「人們總說接受基本收入的人不會認真去找工作,我想我們會得到答案。」
在過去也有其他國家進行過相同實驗,像是印度和馬拉威,不過最有名的還是位於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多芬市(Dauphin)的社會實驗。在1974到1979年,多芬市展開了名為「米糠計畫」(The Mincome program)的社會實驗,依照每個人的收入多寡,定期發錢給全體市民。
專門研究米糠計畫的曼尼托巴大學經濟學家福傑特(Evelyn L. Forget),在2011年出版一份報告,名為《沒有貧窮的城鎮》(The town with no poverty)。在這一份報告中,福傑特指出,「基本收入」有效降低了多芬市的貧窮,也緩解了其他社會問題。福傑特的研究顯示,多芬市雖然跟唱衰該計畫的人所預測一樣,人們的工時確實變少了,尤其是年輕男性,但同時這些人靠著補助的金額重拾書本,回到學校接受教育,而媽媽們也因無經濟壓力能夠專心養育孩子。
福傑特在接受《QUARTZ》訪問時說「雖然有人認為『基本收入』不好,但在有了『基本收入』之後,男性較不容易輟學,這對於他們的終身收入有很大影響,而女性也可以請較長的產假。」
然而多芬市的米糠計畫的長期成效如何,並沒有得到確切結果,該計畫在1979年加拿大保守派接掌政權後被停止。而《QUARTZ》報導最後提到,或許這次在烏特列支市的實驗,能夠得到一個結果。
該計畫希望能了解,這一份「月薪」會讓市民更有動力工作,又或者是整天享樂。(路透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