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6_164636
研究發現:地球上物種存在周期性大滅絕
研究發現,大範圍滅絕事件總是和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火山噴發事件發生在同一時期。(ShutterStock)
更新 2020-12-25 11:27 AM 人氣 5351
【大紀元2020年12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康怡兒編譯報導)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個規律,地球陸地上的生物,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大約每2,700萬年遭遇一次大範圍滅絕事件。
巧合的是,這與以前研究發現的海洋生物的滅絕周期不謀而合——大約每2,600萬年發生一次,這些大型滅絕事件導致多達90%的海洋物種滅絕。
這份研究還發現,大範圍滅絕事件也總是和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事件、火山噴發事件發生在同一時期。
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的蘭皮諾(Michael Rampino)說:「全球性滅絕事件似乎是和大範圍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大規模火山爆發事件,是同期發生的。」
研究人員對在這些數據中看到的規律感到吃驚,為什麼會這樣?小行星、彗星撞擊的事件不是隨機發生的嗎?怎麼會有周期性?
從化石記錄來看,科學家看到地球上至少出現了五次重大的滅絕事件
一次是4.43億年前,奧陶紀(Ordovician)的結束。奧陶紀是地質時代中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二個紀,約開始於4.85億年前。顯生宙(Phanerozoic)也稱顯生元、顯生代,是5.41億年前大量生物出現的時期。
一次是3.6億年前,泥盆紀(Devonian)的結束。泥盆紀是古生代中的第四個紀,約開始於4.19億年。
一次是2.5億年前,二疊紀(Permian)的結束。二疊紀是古生代的最後一個地質時代,時間處於石炭紀、三疊紀之間。
一次是2.01億年前,三疊紀(Triassic)的結束。三疊紀是中生代的第一個紀,始於2.51億年前,結束於2.01億年前,位於二疊紀和侏羅紀之間。
一次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Cretaceous)的結束。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最長的一個階段。
在這些年代之間,還發生了規模小一些的滅絕事件。統計數據分析顯示,陸地生物滅絕事件差不多每2,750萬年發生一次。
這份研究猜測,這可能和太陽系每3,000萬年繞行銀河系的周期相關,促成了這些大規模災難的周期性。
「似乎大型天體的撞擊,與造成火山噴發的地球內部脈動,都和大規模滅絕事件一樣每2,700萬年左右發生一次。這可能和我們繞行銀河系的軌道相關。」蘭皮諾說。
這項研究近期發表在《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期刊上。◇#研究發現:地球上物種存在周期性大滅絕 | 物種大滅絕 | 小行星撞擊 | 地球生物 | 大紀元 https://bit.ly/3nPmYK5


https://www.facebook.com/bbcnewstrad/videos/3469391639744148/

2020-04-29_0910102020-04-29_091001


台灣實驗證明:地球生命恐源於冥王星

有媒體報導指出,我國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全球首例成功模擬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有機分子,並推測這可能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路透)

2016-06-01  07:48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地球的生命起源從何而來?到目前都未有明確答案,過去有科學家推測無機物質經宇宙射線照射後轉變為有機物質,再由慧星將有機物質帶來地球,進而發展出生命。有媒體報導指出,我國國家同步輻射中心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全球首例成功模擬冥王星上可能存在的有機分子,並推測這可能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

據《聯合報》報導,由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宇中等人組成的化學研究團隊,花費3年時間模擬冥王星環境,首度證實冥王星上存在有機分子。過去曾有科學家推測,地球的有機物質是彗星從冥王星附近的古柏帶(Kuiper belt),但科學界始終無法證實,吳宇中說,2012年美國太空總署的哈伯望遠鏡傳回了冥王星表面模糊的遠紫外光吸收光譜,科學家據此推測冥王星上可能存在有機物。

研究團隊基於這項推測,著手模擬冥王星的大氣環境組成(1%甲烷、99%氮氣)、接近真空的大氣壓力與零下負240度的表面溫度,打造出一個模擬冥王星環境的實驗腔體,並利用高能電子束轟擊氣體分子(模擬被宇宙射線照射後的化學反應) ,經過數十次實驗,團隊一舉成功做出有機物質「2-氰基乙烯亞胺」(2-cyanoketenimine)。

吳宇中表示,「2-氰基乙烯亞胺」是構成生命基本物質氨基酸的前驅物,雖是實驗室模擬生成,但過去地球正是從無機環境變成有機環境進而繁衍生命,這實驗可以驗證地球生命起源可能來自冥王星,且這是世界首例模擬成功,研究成果已登上國際知名期刊「天文物理學期刊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

 

w800 (9)w800 (8)  

百年後無老虎大象 第6次生物大滅絕 來了
By 蔡致仁,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過去500年來滅絕物種數目

地球5次生物大滅絕
美國科學家新公布的研究警告說,地球正進入「第6次生物大滅絕」,生物絕種的速度比以前快了114倍,75%的動物物種將在3個人類世代後滅絕。更嚴重的是,人類本身也可能絕種。

此研究由美國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學者共同執行,刊載於19日出版的《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

加速滅絕 人類是元凶

在史丹福任教的生物學家厄爾里奇(P. Ehrlich)表示,現在地球上生物消失的速度,是自第5次大滅絕、也就是6600萬年前恐龍時代結束後最快的,而人類本身,是第6次大滅絕的唯一凶手。人類終結生物多樣性,破壞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植物授粉、水淨化、食物鏈,最終將威脅人類自身生存。

此研究分析植基於脊椎動物的滅絕紀錄。脊椎動物指體內有骨骼的動物,如青蛙、爬蟲類、老虎。滅絕紀錄則取自化石或其他歷史資料,根據研究,有41%的兩棲動物、26%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

科學家把地球現代生物消失的速率,與「人類活動主宰下,生物自然消失的速度」(background extinction rate)相比較,由於我們並不知道地球生物的確切數目,滅絕率僅能靠推估。而此研究使用的滅絕率,比一般泛用的高1倍。

結果發現,如果背景滅絕率是每100年在1萬種生物中有2種哺乳動物滅絕,那麼上個世紀在人類活動下脊椎動物滅絕平均速度,比起無人類活動高出114倍。而且這還是極度保守的估計。

研究分析過去500年來滅絕的物種,在18世紀工業革命之前,每百年消失的物種在20~60之間,但19世紀以後物種以加速狀態消失,而過去百年來消失的物種逼近400。

75%物種 百年後消失

研究指出,由於氣候變遷、汙染、人類為經濟發展過度開發,導致動物棲息地消失。75%的物種,我們熟知的大部分動物,如犀牛、老虎及大象等,將在3個人類世代後消失,瑚礁最快可能在2070年毀滅殆盡。

厄爾里奇說,「毫無疑問我們正進入第6次生物大滅絕」。主要作者、保育生態學教授塞巴洛斯進一步指出,「如果繼續放任下去,生命需要數百萬年才能重現地球,而我們人類可能提前消失。」

科學家透過研究呼籲,盡快努力保護蒙受滅絕威脅的動物,並解決上述問題,緩解動物的生存壓力。(中國時報)

-------------

世界第6次物種大滅絕 人類恐首當其衝
a.msn.com查看原始檔

© 由 AFP 提供
(法新社邁阿密19日電) 科學家今天警告,世界正在發生第6次物種大滅絕,動物消失的速度比以往快約100倍,人類可能成為首批受害者。

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專家提出的研究報告指出,6600萬年前恐龍時代結束以來,地球從未以如此快的速度流失物種。

研究共同作者、史丹佛大學生物教授艾立克(PaulEhrlich)表示,這項研究顯示「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進入第6次物種大滅絕」。

刊登在「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研究報告還說,人類可能會是面臨滅絕的物種之一,作者還形容這種說法算是相當「保守」。

墨西哥州自治大學(Universidad Autonoma del Estado de Mexico)研究主筆賽巴約斯(Gerardo Ceballos)表示:「如果繼續放任下去,生命將耗費數百萬年來恢復,而我們的物種有可能提早消失。」

這項分析以脊椎動物的滅絕紀錄為基礎,資料來自化石紀錄等歷史數據。脊椎動物為體內有骨骼的動物,像是青蛙、爬行動物和老虎等。

這項研究以現代物種滅絕的速率,和「人類主宰地球前的物種自然消失速率」相比較。(譯者:中央社李佩珊)

玩了這麼多年微信 原來這張照片有這麼大來頭!

微信用藍色彈珠加上一個人物輪廓作為啟動介面。(圖/毒眼觀察)

微信成了目除了QQ之外的又一個通訊交流工具,這張人和地球的照片成了微信的標誌,這張圖片也是大有來頭的。

有人說這是一張地圖,因為從裡面隱約可以看見非洲的輪廓,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說這一張實際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張圖片原名叫「藍色彈珠」,是在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員用哈蘇相機所拍攝的地球照片,當時太空船距離地球45000公里,這也是少數在太空外能把地球拍攝如此清晰的照片,從拍攝者的角度來看,此時的地球像小孩子玩耍的彈珠希望,因此命名「藍色彈珠」。

微信用藍色彈珠加上一個人物輪廓作為啟動介面,雖然官方沒有正式說明有何意義,不過整張照片給人有種孤單但卻想與人交流溝通的感覺,這或許是微信把它作為啟動介面的原因之一。

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羅17號太空船員用哈蘇相機所拍攝的地球照片。(圖/毒眼觀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