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要用「打」的,還是用「叫」的?

打電話的台語,現在多半都是講喀電話,台語漢字寫作「敲電話」(ㄎㄚˋ ㄉㄧㄢˇ ㄨㄝˇ khà-tiān-uē),有沒有人想過這裡的「敲」(ㄎㄚˋ khà)是什麼意思呢?又為什麼要說「敲電話」呢?
作者:故事2015-06-20 14:00

粉紅色小屋

打電話的台語,現在多半都是講喀電話,台語漢字寫作「敲電話」(ㄎㄚˋ ㄉㄧㄢˇ ㄨㄝˇ khà-tiān-uē),有沒有人想過這裡的「敲」(ㄎㄚˋ khà)是什麼意思呢?又為什麼要說「敲電話」呢?

其實「敲」有敲擊的意思,用來形容指頭按壓電話數字鍵的短促敲擊動作,所以打電話的台語才會講「敲電話」。不過其實關於「敲」的源由,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受到日語影響,因為打電話的日語為「電話を掛ける」,所以台語「敲電話」的「敲」便是從日語的「掛ける」(kakeru)借音而來,畢竟或許是經歷過日治時期,這句日語詞彙也影響了台語在敘述打電話的使用方式。

早期的電話是用「叫」的,怎麼叫呢?就是用手搖式電話、「搖」了電話之後,再透過人工接線生的方式,「叫」電話轉接到你真正要通話的對象,所以才會用「叫電話」稱之。

其實這個源自於日語「掛ける」的語源說法,也不是不可能。日本統治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而早在1897年,就有第一部在澎湖設置的軍用電話,當然顧名思義那是非一般民用的設備。不過在短短三年,也就是1900年,可供一般民眾使用的電話設備甚至是公用電話便陸續推出了,但當時裝置費用高昂,也不是一般人會使用的,換句話說,使用電話服務多半是經濟富裕的家庭,其中可能又以日本人居多,由此推測使用電話這種新式產品時,多半會用日語進行敘述的比例也較高。那麼如此推理下來,最後流通進而影響台語「敲電話」的可能性則大大提高不少。

不過無論「敲電話」語源是否來自於日語,這個說法的確是今天較普遍的台語說法。其它關於打電話的台語說法還有:摃電話、搖電話、叫電話。

「摃電話」的「摃」(ㄍㄨㄥˋ kòng),意思是用力打、撞或敲,照字面上而言,這種說法跟打電話的對應最為接近,至於是誰影響了誰?這點則難以考究了。

「搖電話」的說法,就如字面上所示,是用手搖的方式撥打電話。日治時期的電話就是這種手搖式電話也就是磁石式電話機,利用電話機旁的手搖桿來帶動發電,如此一來,另外一頭的接線生才知道要接通電話,所以因為這個搖動桿子的操作方式才稱為「搖電話」。直到戰後,早期的電話也不是數字按鍵,而是用轉盤的方式撥號。筆者小時候家裡有一段時間是用這種轉盤式電話,這種電話面板有一圓形轉盤,上面依數字分佈圓形挖孔,最末則有一個對應標誌。譬如要撥數字一,手指便插進數字一的對應圓孔、順著圓盤搖轉至底部對應標誌,當手指移到對應標誌的瞬間要快速抽離,好讓圓形轉盤歸位,再繼續搖動下一個號碼,所以這時也叫做「搖電話」。

日治時期的電話是磁石式電話機,利用電話機旁的手搖桿來帶動發電。(圖截自網路)

至於「叫電話」是最有意思的了。

筆者的阿公至今都仍是使用「叫電話」這種說法,譬如:「有閒叫電話來喔!」如果單純解讀字面意思,這畫面就像是一大堆電話被召喚而來,感覺還真是生動。不過,這句「叫電話」其實就是打電話的意思,至於為什麼要稱之為「叫電話」呢?其實跟上敘提及的「搖電話」也有關聯。

早期的電話是用「叫」的,怎麼叫呢?就是用手搖式電話、「搖」了電話之後,再透過人工接線生的方式,「叫」電話轉接到你真正要通話的對象,所以才會用「叫電話」稱之。

從電話究竟該怎麼打?打電話的台語有哪些說法?這一連串看下來,不難再次感受到,語言的確是反應歷史文化最鮮活的載具,簡單透過敲電話、摃電話、搖電話、叫電話等不同的台語說法,便簡單清楚地回顧這段台灣電話歷史了。

----------------------

phpOBq7k5  

什麼是「壘錢」?

「壘錢」的意思是借錢,不過雖然是借錢,但程度有異,特別是有暫借速還的意思。另外,有特別留意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影作品,應該多少會注意到新馬福建話會把錢唸作「鐳」。這跟台語「壘錢」的「壘」發音很接近,但是是全然不同的詞,或許我們也能從中一探關於錢的各種說法。
作者:故事2015-06-13 10:15

粉紅色小屋

「壘錢」(ㄌㄨㄧˋ ㄐㄧˊ luí-tsînn)的意思是借錢,不過雖然是借錢,但程度有異,特別是有暫借速還的意思。「壘錢」的「壘」也可以當動詞用,譬如說:「和你壘一萬箍。」就是跟你周轉一萬塊、速還!

另外,相信如果有特別留意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電影作品,應該多少會注意到新馬福建話會把錢唸作「鐳」(ㄌㄨㄧ luī)吧?這跟台語「壘錢」的「壘」發音很接近,但是是全然不同的詞,或許我們也能從中一探關於錢的各種說法。

「壘錢」的意思是借錢。

關於新馬福建話「鐳」這個說法,有一說是語源自馬來話 duit,也有一說是過去西班牙人通商,直接將該外幣 ocho reals 音譯而得,就成了外來語囉!總之,無論如何,都可以從詞彙中看到歷史厚度及文化背景。

講到這裡,回到上述舉的例子:「和你壘一萬箍。」其實,這裡面也有外來語的影子。我們習以為常的台語,其實裡面包含了許多豐富的外來語元素,除了大家比較熟知的日語外,事實上也有英文的影子喔!

就舉這個「箍」(ㄎㄛ khoo),台語中是計算金錢的單位,也就是元的意思。台語有時候會用疊字「箍箍」來形容錢,而這個「箍」據說就是源於英語的 coin(硬幣);而另一個台語用來計算錢幣單位的「仙」(ㄒㄧㄢˋ sián),看完上敘例子,較敏銳的朋友肯定已經猜到了吧?

沒錯,就是源自於英語的 cent(一分錢),附帶一提,台語「公分」(ㄒㄧㄢˋ)的講法跟它發音很像,這個公分的說法則是源於日語「センチ」(Senchi)取其前段發音而得,而日語的「センチ」又是語源自英語 Centimeter(公分),講到這裡,有沒有覺得大腦同時可以處理這些詞彙,非常厲害、應該要好好來個愛的鼓勵才對啊!

還是讓我們回到錢吧。台語常用「一仙五銀」來形容錢的最少單位,譬如:「身軀一仙五銀攏無。」就是在形容身上連半毛錢都沒有、口袋空空的意思,而這裡的「銀」(ㄍㄧㄣˊ gîn)也是台語用來指稱錢的單位之一。至於前面提到的「箍」跟「仙」都有可能是語源自英語的外來語,那麼這個「銀」是怎麼來的呢?

日本明治年間的龍銀。(維基共享)

這要說到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鑄「龍銀」,也就是上面有龍圖騰的硬幣,這樣的硬幣攜帶便利,所以零錢會以「銀角仔」稱之,最主要也是因為這個緣故。而事實上,用來指稱錢的說法很多,台語還有「銀票」及「青仔叢」的說法。以筆者家中為例,長輩偶爾仍會有用「銀票」來戲稱錢,不過這樣的說法也越來越少了;至於「青仔叢」則是取自日本時代發行的百元鈔票,其背後印製台灣風土的台灣檳榔樹,也就因此被戲稱為「青仔叢」了。

有趣的是,馬來西亞導演兼音樂人黃明志的音樂作品《咱是好兄弟》,裡面則是以「紙字」用來指稱錢,望文生義、應是直接形容鈔票上花花綠綠的圖樣跟數字,才會用這樣的形容。不管怎樣,幫錢取「小名」的習慣,有此看來似乎自古皆有,現在在台灣,恐怕講「四個小朋友」是大家最熟悉的吧?這也象徵語言跟社會變遷、幣值本質或造型的影響也有很大關聯。

所以,新馬福建話會說:「幾鐳?」而台語則會說:「幾銀?」、「幾箍?」、「幾仙?」只是隨著貨幣的易動調整、以及台語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比較常聽到的是「幾箍?」及「偌濟?」(多少)。那些曾經被密集使用的說法,也見證了語言在歷史停留的痕跡。而從「壘錢」的「壘」多少錢,讓人不自覺聯想到新馬福建話跟台語的差異,也突顯了歷史造就了外來語彙的差異,這也是這些語言之間乍聽之下雷同、但差異奧妙之所在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