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競渡
大夫沈楚水,千祀國人哀。
習櫂江流長,迎神雨霧開。
標隨綠雲動,船逆清波來。
下怖魚龍起,上驚鳧鴈迴。
能令秋大有,鼓吹遠相催。
-------------------------------
午日觀競渡
朝代:明代
作者:邊貢
原文:
共駭羣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在端午節這天,圍在岸上的人們,驚怕地觀看着羣龍在水上嬉戲,不知道原來這是裝飾成龍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獵獵作響震紀空中翻飛,敲響的鑼鼓喧鬧,清清的水流。從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國的風俗至今仍存。閒暇的日子正適合在江亭喝酒聚會,誦讀《離騷》,哪覺得其中的憂愁。
註釋
①午日:端午節這天。
②駭:驚駭。
③木蘭舟:這裏指龍舟。
④青漢:雲霄。
⑤殷:震動。
鑑賞
更多
作者:佚名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閒暇的日子裏總會有一絲絲閒愁。
首聯是寫端午節人們觀看賽龍舟的場景。表現了端午節時期熱鬧的場面。
頷聯全面描寫了龍舟的裝飾,賽龍舟的熱鬧場面。
頸聯進而轉向了對屈原的思念。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祭念屈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風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聯直接...
《午日觀競渡》是明代邊貢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從端午節期間戲水,賽龍舟的風俗開始寫起,觸景生情,表明了對屈原的思念,對異鄉的端午風俗的贊同,在閒暇的日子裡總會有一絲絲閒愁。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端陽盛景:1948年黃浦江上龍舟競渡| 藝廊網ArtThat http://www.artthat.net/?p=15486
粽子飄香,端午節至。讓我們來次穿越,回到古代過端午吧! https://bit.ly/2WrLqqm
《端陽故事圖》冊,清乾隆,徐揚繪,絹本,設色,共八開,每開縱20.7cm,橫18.2cm。
本幅自識:“端陽故事八幀,臣徐揚敬寫。”鈐“臣”、“揚”朱文印二方。
此圖冊各開分別描繪了端陽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集中表現了歷代各地的風俗習慣。每開均以隸書題寫畫名,並以行書對畫作加以註釋,以便讀者進一步理解畫面內容。乾隆皇帝作為出身於滿族的清王朝統治者,將順民心、近民俗視為穩定朝政的一條治國的根本之道,他常諭令宮廷畫家以寫實的繪畫技法表現漢族的民俗事象,除諭令徐揚繪本圖冊之外,還諭令徐揚繪《姑蘇繁華圖》、《京春詩意圖》,以及命宮廷畫家週鯤繪《村市生涯圖》等等,以便對漢民族的風俗傳統有更為形象的認知。
第一開名《射粉糰》,題:“射粉糰,唐宮中造粉糰角黍飣盤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第二開名《賜梟羹》,題:“漢令郡國貢梟為羹賜官以惡鳥,故食之。”
第三開名《採藥草》,題:“五日午時蓄採眾藥治病,最效驗。”
第四開名《養鴝鵒》,題:“取鴝鵒兒毛羽新成者去舌尖,養之皆善語。”
第五開名《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第六開名《係採絲》,題:“係採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第七開名《裹角黍》,題:“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第八開名《觀競渡》,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
此圖冊構圖嚴謹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動,線條遒勁流暢,色彩明麗典雅,顯示出作者較強的寫實功底和乾隆朝宮廷繪畫工整清麗的筆墨特點。
圖冊上鈐有乾隆皇帝諸方璽印:“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等。
徐揚(生卒年不詳),字云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曆南巡,徐揚恭獻圖冊,得到皇帝的賞識並因此入宮供奉,在如意館供職達26年之久。擅長人物、花鳥、樓閣,官至內閣中書。
https://bit.ly/2WrLqqm
端陽盛景:1948年黃浦江上龍舟競渡| 藝廊網ArtThat http://www.artthat.net/?p=15486
https://bit.ly/2Meuqjz
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6-06-29
◎崧源
編按
目前中國知識份子中,尤其南方的知識份子,對秦朝以前的古典華夏世界保有高度的嚮往,也不斷地挖掘研究,甚至在政治上隱約呈現中國應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多國時代的論述。
在中國國民黨教育中長大的台灣人,對屈原被冠上「愛國詩人」的「歷史」,從未懷疑過,今日刊載的「端午節是抗統獨立的節日」一文,我們看到了閱讀中國歷史和歷史人物的另一個不同的角度。
端午節已過,但是歷史的闡釋與文化多元性呈現,是人類必須誠懇面對的重要一環。
端午節往往被當做一個「中國節」,至少也是有濃郁中國文化色彩的、與中國聯接緊密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以大中華國族主義為底色的文化敘事裡,2294年前(西元前278年)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被塑造成了中國的愛國者,在愛(中)國主義的主旋律裡,被和岳飛、戚繼光、林則徐等串聯在了「(中華)民族英雄」的序列裡。
釐清端午節真正的文化意涵
因此,端午節也成了大一統的「中華」的文化標籤之一。在今天的台灣,無事不做文章的統派自然也不會放過這一個他們以為的「中國節」。蔡正元說端午節是台灣的中國印記,李艷秋嗆文化台獨「過端午節是自打臉」,連時代力量划龍舟,都有人罵數典忘祖。
端午節已和台灣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聯接,在慶祝端午節的同時,我們也有必要釐清這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節日的來龍去脈,以及真正的文化意涵。
正如其他許多歷史久遠的節日一樣,端午節的習俗來源眾多,是和時令相關的許多在地生活習俗和巫文化的結合,隨著歷史的推移,逐漸添加了許多個人性的傳奇。今天我們所知的端午文化傳說,最主流的版本是紀念憂憤于楚國命運而投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貴族屈原。雖然大中華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最愛拿屈原做愛(中)國主義的聯結,但如果我們撥去近一百多年大中華國族主義的發明對我們歷史理解力的遮蔽,就不難發現屈原不是一個大中華的傳奇,相反,它是古典華夏文明和百越文明的結晶──楚民族——抗拒暴秦統一的悲歌。
楚民族抗拒暴秦大一統的悲歌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年的楚國,一生致力於改革楚國內政,同時聯合關東各國,對抗日益具有侵略性的秦國的威脅。然而,在秦國的文攻武嚇、滲透統戰之下,雖一心振興大楚,終究無力回天。張儀憑藉賄賂收買和空頭支票,多次引誘楚王破壞合縱盟約轉而親秦,讓主張聯齊的屈原受排擠,甚至兩度被流放。而事後楚王發現承諾跳票,怒而發兵,又力不能敵被秦國擊敗。這樣一來二去,楚秦的實力對比對楚國益發不利,外交上的反復無常也讓楚國無法得到其他盟國的信任而組織合縱。屈原在楚王回心轉意的間隙,拼命修補和齊國等國的關係,但無奈與暴秦的鯨吞蠶食和楚國內部的游移撕裂,無力回天。在第二次流放途中得知郢都城破,憂憤自盡。屈原死後50餘年,楚國和其他諸侯國紛紛被秦國滅亡。
羋屈平(屈原的名字)作為楚國偉大的愛國者和在政治、外交和文化領域皆有很高造詣的精英,他深愛著孕育他的楚民族和浪漫奔放的楚文化,也深知他所熱愛的生活方式離不開諸夏多國體系的穩定,而奉行虎狼暴政的秦國,正在步步為營地鯨吞蠶食整個古典華夏世界。為了守護楚民族及其古老文明,必須聯合一切受秦國威脅的國家,尤其是東方大國齊國,對抗暴秦的軍國主義擴張,守護各古國的獨立、文明傳統和生活方式,抗拒暴秦的滲透、統戰乃至併吞與統一。屈原的一生,一直在為這一理想而奮鬥,位高權重時未受誘惑,放逐遠地時也未曾動搖。他最後也為他的祖國、他的理想而死,可以說,屈原用他的死,發出了抗拒統一、主張獨立的最後悲鳴。
屈原生活的戰國晚期,是古典華夏文明走向衰亡的時期,以周王國為核心的封建體系(Feudal System,類似於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不同於中國史觀裡的「封建時代」)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禮樂文明逐漸走向瓦解。「變法」浪潮讓絕對主義君主專制逐漸取代了各國原有的各等級共治,從此,獨裁君主和他的私人班底任意攫取,越來越不用擔心制衡力量。
秦國霸權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
絕對主義為君主實現軍國主義的爭霸野心大開方便之門,讓戰爭逐漸演變成了殘酷、無底線、全民參與的總體戰,而總體戰的壓力也促進了國內憲制進一步滑向軍國主義和絕對主義。這種互相促進的效應只會導致文明和自由的毀滅。而「虎狼之國」暴秦,正是這種危險遊戲裡最如魚得水的那個野蠻殘忍的國家。在各國的絕對主義和軍國主義競賽裡,秦國走得最快最徹底,「秦政」把所有人變成了原子化的散沙,平時只知服從政府的命令埋頭耕織,戰時為「軍工爵」的獎賞不擇手段,被馴化成了極端馴服同時極端殘酷順民,成為「大國崛起」的螺絲釘。商鞅嚴苛殘酷的新法和張儀奸猾巧詐的外交讓秦國和他們所代表的「秦國模式」在國際競爭中逐漸具有了不對稱的優勢。而這個崛起的強國也逐漸把貪婪的目光投向了整個「天下」,高效冷酷地一步步鯨吞蠶食古典華夏世界裡的所有國家。秦國利用秦政汲取所得的軍力和財富,武力侵吞周邊鄰國,同時大打金錢攻勢,收買統戰各國上層,扶持親秦的「特洛伊木馬」,分化打壓潛在的反秦人士。在戰國末期,這樣可怕的「秦國因素」成為了所有國家都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作為秦國的鄰國、少有的國力可以和秦國抗衡的楚國,處境就更為敏感。
楚民族同時匯集了華夏的禮樂文明和南方原住民族的本土文明,相較中原各國有一定的異質性,同時地處南國,因此受絕對主義浪潮的侵襲程度相對較低,在戰國軍國主義的末路狂奔中保留了更多自由奔放的傳統,而這種自由和勇武的德性,在軍事上直接體現為戰鬥力。作為戰國末期的強國,楚國本來有機會捍衛自己的獨立,甚至帶領關東六國協防暴秦,但她的猶豫和反復浪費了原本屬於她的寶貴機會窗口,最終讓關東各國迎來了亡國的命運。從此,歷史終結,古典諸夏變成了秦政籠罩下的大一統民族墳場,罷黜百家、編戶齊民,各民族多元化的生活形態被專制碾壓成麻木愚昧的散沙順民,而喪失正確歷史理解力的後人卻引大一統為榮,把它歸結為「中華」,還萌生出優越感。
屈原主張楚國獨立 不是「中國民族英雄」
在端午節銘記屈原的傳奇,我們應當銘記屈原所生活、所熱愛、所守護的那個世界,那個被暴秦謀殺前的世界,她所孕育的可能性,比此後2000多年的另一種軌跡更美好、更值得珍視,她就是屈原為之而死的那個列國獨立、「各君其君,各美其美」的世界。我們要記住,屈原不是「中國民族英雄」,他叫羋屈平,他主張楚國獨立。
當然,端午節的源頭是多元化的,本身就是古時生活在今天南中國地區各民族初夏習俗和巫鬼信仰的積累。吃粽子、燒艾草、賽龍舟,源於逐水而居的百越民族的時令祭典活動。這也在提醒我們,今天被稱作中國大陸的這片土地,並不是自古以來就「天下唯漢」,在中原以外的地區,尤其是南方廣闊的丘陵江湖間,曾經生活著許多不同民族,他們的歷史也許更悠久,他們的文化也許更燦爛。他們本來擁有這樣廣闊的家園,為什麼他們的苗裔最後只存在于台灣和中國西南部的山脈裡?這些消逝的古國,和「天朝上國」向南擴張時滅絕其種族與文化的血腥「融合」,更是大中國本位的史觀連提都不會提的。
粽子成本貴2成 名店凍漲留客
〔記者蕭婷方/台北報導〕端午食粽為台灣人傳統應景習慣,雖然整年都有肉粽可吃,但端午節到來,肉粽原料成本上漲,今年一顆肉粽成本比往年多兩成,雖然如此,許多肉粽名店仍咬牙凍漲,就怕漲聲響起嚇走消費者。
糯米、香菇漲幅大
今年除了瓦斯價格微幅下滑外,原物料都響起「漲聲」,因氣候較乾,糯米產量下滑,糯米每台斤從二十二元漲到三十五元、約漲五成多;而豬肉每公斤批發均價上月中才六十四元,昨日已達七十三元,漲幅約一成五;乾香菇均價也漲了二成多。
老店留主顧客 不敢漲
位在大橋頭捷運站附近、在地經營近一甲子的「阿欉大橋頭」老闆娘吳美蘭無奈表示,今年遭逢年前禽流感,鴨蛋貨源減少,鹹鴨蛋每顆成本價硬生生從六元漲到七塊多,漲幅達兩成,一粒肉粽平均成本估算漲幅超過兩成。但吳美蘭說,「自家每天賣,都是做主顧客生意,總不能逢年過節就漲價,口碑不好」,希望薄利多銷,留住客源。
南門市場知名肉粽老店南園創始人鐘曾春玉也說,每年原物料都直直漲,今年糯米、醬油、粽葉都漲,二十幾年來,漲幅成本皆自行吸收,今年成本又漲了近二成,感嘆「吃不消還是要撐」;信維市場內四喜肉粽也咬牙苦撐。
排隊買粽子的翁姓主婦就說,在家自行包粽,從採買原料、洗粽葉、炒米到滷肉,工序繁多、費時費工,自家為雙薪家庭,根本無力付出包粽子的「時間成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