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輝:英國工業的沒落與台灣的警訊

工業革命誕生於1773年,英國的製造業從此遙遙領先全球。187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肇始之後,英國在許多學術領域上仍舊領先全球,卻在許多新興產業上失去領先優勢,甚至還逐漸失去傳統產業的優勢,以至於製造業迅速地被美國和德國追趕過去而衰落、萎縮,甚至還輸給瑞士這樣的小國。

這個驚人的衰落過程,帶給台灣許多的警訊:台灣沒有英國的學術優勢,卻有比她更不利於製造業的內部特質和外部環境;英國可以靠金融業彌補製造業的不足,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條件;美國的崛起吸引了英國的投資,也排擠英國的對內投資和海外市場,大陸對台灣的磁吸與擠壓更數倍於英美之間的取代關係;美國超越英國之後反過來投資英國,以英國做為進攻歐洲市場的跳板,但是大陸超越台灣之後卻不見得有興趣投資台灣。

比較英國的衰落與德國的崛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灣必須避免英國的缺點並學習德國的優點。但是台灣在價值觀、產學關係、市場機制等文化與制度特質上卻有太多英國的弱點而鮮少德國的優點。

如果我們繼續在經濟上「畫虎不成反類犬」地抄襲美國,並且在思想上盲目地擁抱芝加哥學派,台灣的總統恐怕會一屆比一屆更像丐幫幫主。

英國工業衰退之謎

英國是科學革命、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的誕生地,工業實力領先全球至少一百年,而且在二次大戰結束時依然是全球的學術與金融中心,卻在1870年就已經跨過領先優勢的最高峰,甚至在1930年代開始輸給德國,生產力只有美國的一半到四分之一。[1] 這怎麼可能會發生?

在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誕生之前,英國就已經是世界的中心。由於法蘭西斯培根的倡議,全球第一個科學社群(英國皇家學院的前身)在1645年成立,並且在1665年發行全球第一份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牛頓在1687發表了三大運動定律,此後150年內的科學大發現幾乎都是英國科學家在主導,直到十九世紀末還比第二名的德國略勝一籌

此外,John Kay在1733年發明紡織用的飛梭,瓦特在1769年大幅改良蒸氣機的效能,史蒂文生父子在1825年完成全球第一條鐵路,布魯內爾(Isambard K. Brunel)在1833年建造了全球第一艘鐵殼越洋郵輪,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40)的紡織業、礦業和鋼鐵工業也都是英國在主導,使得她在1870達到工業、經濟與政治的最高峰,遙遙領先全球

在1870-1914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裡,主角是以理論為基礎的電學、電磁學、化學和引擎,英國在理論和發明上仍舊明顯地領先其他國家,但是德國、美國與日本也紛紛追趕上來,並且在技術的應用與企業的現代化上比英國更積極。此外,英國開始出現投資不足與管理效率低落的現象:1870年時英國每個工人的平均資本投入比美國和德國分別多出10%和30%,到了1900年時卻比美國少了90%,並且被德國追平,甚至連反映管理與創新能力的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都低於其他歐美國家。結果,英國製造業的領先幅度開始縮小:1880年代英國、德國和美國的製造業出口分別佔全球43%、16%和6%,到1913年時已經變成32%、20%和14%。[2]

福特在1913年完成T型車的量產生產線,1914年福特汽車每個工人的產能是其他美國車廠的4.6倍。[2] 但是英國投資不足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而且一直無法引入福特式的大量生產。到了二次大戰前夕的1935年,德國工業已追平或略微超越英國:她每小時的人均勞動生產力已經是英國的1.05倍,每小時的人均附加價值更是英國的1.12倍。[3] 到了1940年代,美國製造業的生產力已經高達英國的兩倍到四倍。[4-5] 1973年的石油危機對英國的打擊遠超過其他國家,而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開始積極推動的市場自由化還是救不了英國製造業的衰落,甚至1989-2007的表現還不如日本失落的二十年(見表一)。

 

 

這些數據清楚表明,英國製造業競爭力的衰退是始於戰前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甚至可能始於1870年或更早,而兩次大戰之後工黨與保守黨政府政策的良莠則是次要的問題。[1]

學術與產業的鴻溝

自從1870年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學術發現對工業進步的影響遠小於德國和美國。許多英國學者把這個現象歸咎於英國企業家族化,管理效能低落,沒有能力將科學發現的充分產業化。[6] 此外,當美國和德國在積極提升基礎教育和技職教育時,英國的投入卻相對地不足,中學與中等職校的就學率不到25%。[1] 這些無疑地都有其重要性,但是學術社群與產業間的隔閡,可能是更重要、更根本、更長遠的影響因素。

如果仔細比較皇家學院這個社群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家,你會發現這兩個社群顯少交集!前者是為真理服務,不關心(甚至看輕)俗世的利益;後者是為產業與利潤服務,而無關乎真理;很多英國貴族和中產階級把前者看成是高尚的、理性的、進步的、符合貴族品味的,後者則是工程師、匠人的事,有趣而不高尚,甚至排斥去工業界服務。這樣的價值觀,或許才是阻礙英國工業技術發展的最大障礙。

愛迪生以來的許多美國人把科學與發明當成致富的關鍵手段,甚至把基礎研究當作產業競爭力的基礎──科學是手段,致富是目的。所以,比爾蓋茲和賈柏斯可以開心地休學去創業。對這些美國人而言,學術的「神聖性」不僅難以理解,甚至是荒謬的無稽之談

但是許多英國科學家卻只對真理有興趣,甚至戮力維護學術的純粹度與神聖性,刻意將它與現實的利益隔離。我在1987年留學英國時,清楚地看到這種近乎意識形態的傳統:牛津大學刻意維護其古典人文教養的傳統,而硬把一百多位跟科學、工程有關的教授塞到一個「科學與工程系」;劍橋大學為了維護其純科學的傳統,硬把一百多位跟工程、管理有關的教授全部塞到一個「工程系」裡;而倫敦政經學院則只有人文、法政與經濟學,而沒有管理學院

劍橋大學對工程的鄙視,清楚地彰顯了科學社群和工程技術間的鴻溝。英國政府在1850年就建議劍橋培養工程專才,她卻堅持到1894年才開始招收第一批專攻工程科學的學生;雖然她在1875年勉強設立了第一個跟工程有關的講座教授席次,卻無論如何不肯在他的頭銜中置入「工程」一字,而稱之為「機構與應用力學講座教授」──1894年之前想要研究工程專業的人只能到第二輪的「紅磚大學」去念,維根斯坦在1908年從柏林到英國去研究航空技術時,就是在曼徹斯特大學註冊,而非劍橋大學。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作為電學與電磁學的發源地,劍橋大學卻在1945年才有第一位電機工程的講座教授,到1962年才招收第一批專攻電機工程的大學生!

在這樣的價值觀念下,英國不可能出現像比爾蓋茲和賈柏斯的人──學術是高貴的、神聖的,而創業是另一種旨趣截然不同的選擇。因此,儘管劍橋大學旁邊有一個1973年成立的科學園區,學術技轉的成果卻相當有限

不只學術圈這樣,連工程天才的態度也相近。英國最頂尖的發明家幾乎都不是為了經濟的利益而發明的:曾獲得235項電機專利的Sidney G. Brown從專利所獲得的財富抵不上昂貴的專利費;Frederick W. Lanchester曾在航空與汽車領域獲得過將近五百項的專利,但他在汽車廠擔任顧問的收入極其有限。這都是典型的例子,而非例外。[7]

反之,成立於1810年的德國漢堡大學首開以研究領導教學的現代大學風氣,她雖然強調學術自由與自主管理,卻也同時強調大學對社會的責任,因而兼顧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這個機制與理念被美國與日本模仿,而樹立以基礎研究厚植產業競爭力的觀念。[8] 此外,德國巴斯夫公司(BASF)在1868年首開全球風氣,在企業內設立研發部門,聘請化學博士Heinrich Caro主導染料的研發,後來並陸續聘請許多傑出學者主持該公司的研發工作,首開全球先例地將最先進的基礎研究與企業利益直接結合。愛迪生的通用電氣實驗室與貝爾的實驗室也同時在1876年成立,並且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企業創新與競爭力的核心。[8]

此外,日本與韓國的經驗更顯示:後進國學術界的首要任務是保持跟產業界的緊密對話,縮短國內外產業界的技術差距為第一要務,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從事跟國內產業毫不相關的研究。

日本的湯川秀樹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獎,相隔16年之後朝永振一郎才獲得日本的第二個諾貝爾獎,而那時候日本的製造業早已經超越英國──日本的案例顯示應用研究領先基礎研究(或至少同步)的必要性。同樣地,韓國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她的學術界與產業界互動密切,不但產業界有頂尖的研究,而且學術界的許多研究也都在回應產業界的需要。

回過頭來再看看英國,雖然三大名校只關心真理而不關心世事,但是還有曼徹斯特、雪菲爾、愛丁堡大學與(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在認真從事與產業有關的應用研究。可是,當學術界的最高價值跟社會徹底脫節時,再怎麼卓越的學術研究也救不了英國工業界的衰落。這個故事顯示,學術研究領先產業技術是必要的,但是當學術研究與產業需要脫節時卻對製造業沒有任何的好處

台灣的學術圈呢?不但不重視大學的社會責任,甚至用國科會計畫和教授升等制度強迫學者從事跟台灣社會無關的研究,以至於五大名校的研究難得有5%以上是跟產業的需要相關的。一位著名的經濟評論家曾經因而指責大學教授「不務正業」,但是整個社會卻幾乎都不關心嚴重的產學落差──無知的媒體持續炒作世界大學排行榜,而大學校長持續在媒體前抱怨教授薪水太低,國科會主委卸任後大談「台灣的次世代產業」,對國科會誤導下的產學鴻溝視若無睹。

台灣的產學鴻溝遠遠大於英國、日本和韓國,如果我們繼續漠視這個根本性的「學術失能」,一味奢談次世代產業或學術卓越,對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恐怕是有百害而無一益!

金融市場與產業界的鴻溝

英國製造業的衰落跟投資不足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投資不足的原因跟英國金融業的性格密切相關。

一份2013年的研究指出英國的金融機構重視短期利益遠勝於長期獲利,而且對國內的產業發展漠不關心,只在乎獲利率,因而有60%的基金都在海外投資,使得英國知識密集的中小企業經常募不到發展前期的基金。[9] 其實,這個問題自從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海外投資熱潮使得倫敦的金融商圈吸金能力遠高於製造業,而導致製造業投資不足;而且製造業的投資偏好傳統的礦業、鋼鐵業、船業與紡織業,使得電機、化學與汽車等新興產業的投資相對地不足。[1]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就已經是全世界的貿易與金融中心,不但外國企業把錢存在倫敦金融中心的銀行內,而且英國的海外投資遠遠超過其他國家──1914年英國的海外投資總金額高達40億英鎊,甚至遠遠超過英國的年度總產值(23億英鎊)。譬如,為了充分榨取印度殖民地的資源,英國在印度大規模地建造鐵路系統,使得印度在1853年就擁有第一鐵路,還比美國的第一鐵路早了16年。這些海外投資只顧追逐高獲利的機會,卻因此擠壓了國內製造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而引起邱吉爾和凱因斯的抱怨和批評。[1, 10]

此外,英國是美國最重要的境外資金來源,這項投資不僅排擠英國的國內投資,還培養了英國製造業的競爭者,猶如過去二十年來台商在大陸投資對台灣所造成的後果。

只要投資眼光精準,新興市場的獲利往往高於成熟市場。美國1868-1880年的鋼鐵產量年增率40%,1881-1920年的年增率還保持在10%,遠高於英國和德國。同文同種的英國金融商如果不去投資這個市場,那是不可能的。1920以後,美國製造業積極發展福特式大量生產的製程,生產效率因而迅速躍升而急速超越歐陸,使得美國的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也對英國的金融商更加地具有吸引力。反之,在1948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生效之前,歐洲國家只能仰賴內需市場和海外殖民地,但歐洲國家的內需市場規模小且歧異性高,大量生產只會增加投資的風險而無法收到規模經濟的好處。[3, 11] 因此,雖然英國從1890年代就開始密切注意大量生產模式的利弊,卻只就適合英國市場的部份局部地加以引進和應用。[12]

英國資金大量湧向海外市場時,德國銀行團卻不吝於對國內製造業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投資,以及比英國更低的利率,使得德國製造業可以迅速崛起。[3]

海外殖民地的龐大市場和英國金融業的發達,是英國工業革命可以領先全球的關鍵因素因果。但是資本市場所追逐的利益並非永遠吻合國家發展的需要,有時候資本市場的海外逐利行為會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當年的英國和現在的美國都深受此苦,猶如現在的台灣。

這種時候,政府必須積極建立起有利於國內長期發展的投資銀行體系,而不能繼續仰賴極端不健全的股市,才有機會化解困境。可惜的是,藍綠兩黨和台灣社會卻把二十年的時間浪費在「戒急用忍」和「市場開放」的無謂爭執,而沒有認真去分析與改革贏弱扭曲的金融體系。

面對大陸對台灣資金與人才的磁吸效應,如果我們繼續把藍綠與統獨放在遠高於經濟發展的位階,或者盲目的擁抱已經嚴重失能的金融市場機制,換誰來當總統都只不過是浪費民脂民膏,並且在空轉中斷送台灣的未來。

「美國化」與德國化之爭

規模經濟與福特式的大量生產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迅速崛起並超越歐洲的關鍵,但是歐洲卻必須要等到1960年代關稅障礙撤除且全球經濟蓬勃發展之後,才具有推動大量生產的現實條件。

面對這個天然的發展障礙,德國採取研發密集、知識密集,以及技術密集的手段,以及加強企業的組織、經營與管理,在不需要仰賴大量生產的市場裡朝向高品質、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打造出「德國製」的品牌形象,而成功地跟美國低品質、低成本的產品形成明確的市場區隔。直到1950年代末期,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欠缺勞動力,才使德國積極投資於大量生產的設備,而在1968年時在適合量產的礦業、鋼鐵業、紡織業、化工業等領域大幅超越英國。[11-12]

另一方面,英美兩國的政府都曾致力於推動英國零組件的標準化以及福特式量產模式。但是因為時機拿捏不當,以及沒有充分掌握英美市場的差異,大部分的努力都成效不彰,甚至弊大於利。

由於警覺到規模經濟的重要性,英國政府在1930年代積極推動企業的國有化,大肆併購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然而此舉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因為消除了內部的競爭者,而使企業更加有恃無恐地仰賴政府的保護,變成既無效率又大到不能倒的寡占企業。[10] 在馬歇爾援助計劃的要求下,英美生產效率委員會(Anglo-American Council on Productivity)在1948年成立,針對英美生產方式的差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許多具體建議。但是英國工業界深知英美市場特質的差異,因此很懷疑(美國)生產模式在英國與歐洲市場的適用性。後來,在英美政府的強力推動下,剛剛國有化的英國鐵路公司被指定要推動零組件標準化和大量生產,以作為全英的示範。可惜,實驗的結果頗讓人失望。[12]

反之,二次大戰前夕英國情報單位對德國工業界的調查報告則指出德國的生產方式不比英國有效,他們真正的傑出表現是在研究人員、工程師、技師、工人與經理人員的素質,和企業的組織與協調運作。[12]

這份研究確實真正掌握到德國的長處和英國的弱點,很多案例都顯示英國企業內部的組織不健全,無法整合出一個優勢企業所需要的各領域專業人才,因此無法將企業與學術界的創意充分地產業化。化學合成染料產業的競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英國在1857年發明的,並且因為有紡織業龐大市場的需要而一度蓬勃發展。然而英國並沒有警覺到他們可以利用類似的合成技術去開發出更多顏色的染料,反而是落後英國十年的德國化學廠,以高效率的團隊組織和有系統的方式,把一系列相關的染料全部開發出來申請專利,並且向國內外紡織業進行強力的行銷。結果,德國染料的全球佔有率迅速地在1881年達到45-50% 並繼而在1990年擴張為80-90%。[6]

阻礙英國工業界現代化的組織管理問題,一部分是根植於英國人固有的拘謹個性和文化,一部分是源自於過分強調單一專長的菁英教育,這使得他們遠比德國人更不擅於跨專長領域的對話與功能整合。此外,傳統英國貴族治理產業的模式就是嚴於主僕分際,管家與企業經理人的職責是戮力達成主人的心願,而不輕易質疑主人的目標與心願。因此許多實證研究的案例都顯示,英國企業的優點反映著企業主的長處,缺點則反映著企業主的短處。而中低階主管和高階主管的互動模式也經常反映著這種源自封建社會的階級文化。[6]

然而全方位的通才難找,而金融業的發達也對製造業形成一定程度的人才排擠作用。每一個國家的人才都是有限的,當英國最頂尖的人才被大量吸納到與國內產業互動不足的學術界和金融界後,製造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就難免略遜一籌。

企業規模的大小不足以決定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大量生產的規模經濟也不是企業致勝的唯一途徑。小企業如果能夠強化內部組織的分工與管理,並且找到適合自己發揮的利基市場,照樣可以闖出一片天;反之,如果昧於企業與市場的特質,一味追求量產與市場規模,反而有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針對英國汽車產業的實證研究就指出,雖然英國的經濟與社會特質使她很難發展美式的量產規模,但是這種企業特質反而適合1970年以前的跑車與頂級手工車等利基市場。因此,能夠強化內部的組織與管理效能的車廠,往往可以在全球車市佔有一席之地。[13]

此外,即便後來的車市因為供應過剩而競爭激烈,使得小廠很難生存,但是若沒有先改善組織與經營的能力,而削足適履地引入不適當的量產規模,反而會失去原有的優勢又沒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

反觀台灣,我們的教育體系遠比英國體制更僵化、空洞,中小學生至少浪費一半以上的時間在一年內一定會忘記的瑣細知識上大學教育還延續中小學的模式而只有講授,罕有問答與討論,而且嚴重漠視跨領域對話的教育和能力,而企業界更充斥爭功諉過與爭風吃醋的文化,使得我們在團隊合作與組織管理上的能力甚至遠不如英國。

如果我們不能從各級教育去積極改上以上弊端,就算找得到適合台灣的利基市場,甚至籌足資金,也不見得會有夠水準的企業組織來攻佔、鞏固相關的產業和市場。

結語

美國崛起的過程中,同文同種的英國有可能是其磁吸效應下的最大受害者;大陸崛起的過程中,台灣和韓國都有機會成為關鍵的受害者。大陸人口約莫台灣的55倍,先天佔有後發優勢、規模經濟優勢,以及人才優勢,猶如當年的美國。而台灣先天上很難克服中小企業為主的規模,如果能進一步發展出中間企業或隱形冠軍,就很可能已經是台灣企業最適規模的極限。

比較德國製造業的崛起和英國製造業的沒落,可以清楚地看到國家規模較小時必須戮力縮短產學落差,強化跨領域對話、集體領導與團隊整合的能力,充分發揮技術工人與各種人才的能力極限以達到「人盡其才」的目標,並找到合適的利基市場,才有機會降低經濟規模太小的負面效應,而充分發揮小國的優勢。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制度、教育與文化的問題是根本,只要解決了這些問題,企業界自然會有能力因時因地制宜地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如果不去解決前述的結構性問題,只是換湯不換藥地高談台灣的次世代產業,我們真的有機會因而避免衰落的趨勢嗎?

--------------------

鼓勵台資西進 反養虎貽患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7-11
記者盧冠誠/特稿
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台灣與中國連結越來越深,而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恐怕也挹注不少,除企業大舉前往中國投資,本國銀行積極擴點,亦提供資金援助。
外資不來台 台資猛西進
中央銀行統計,台灣去年底對外資產總額一.六二兆美元,較前年增加一五四四億美元,其中增額有四四九億美元(約台幣一.四二兆元)來自對外直接投資成長帶動,且投資國以中國為主。
此外,據央行國際收支資料顯示,馬政府執政以來,二○○八年至二○一四年間,除二○○九年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其餘每年國人赴外直接投資皆超過一○○億美元。
至於對應的外國人來台直接投資(FDI),馬政府曾強調,ECFA簽署後可「轉骨變大人」,吸引更多外資來台,結果卻是連北韓都不如,二○一一年台灣FDI負十九.五七億美元,在全球二一一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二,只贏安哥拉。
馬政府吸引FDI能力遠不如扁政府,前總統陳水扁執政前七年(二○○○至二○○六年),台灣共吸引二一八.八二億美元FDI,但二○○八年至二○一四年降至一八四.一六億美元。
台灣「錢」進中國直接投資,馬政府又無法引入FDI,一方面扶植紅色供應鏈,另方面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薪資水準倒退、貧富差距擴大等惡果。
另,在馬政府政策帶動下,截至五月底,國銀在中國共有二家子行、二十一家分行、八家支行,不僅造成國銀對中國曝險部位逼近八○○億美元,甚至恐為紅色供應鏈提供資金「子彈」,再進攻台灣。

------------------------

出口衰退3原因 紅色供應鏈衝擊最大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7-11
〔記者盧冠誠/台北報導〕我國出口連續五個月衰退,造成今年經濟成長率恐面臨「保三」危機;中央銀行報告指出,影響今年我國出口衰退有三大原因,包括國際油價低迷、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產業供應鏈在地化(即紅色供應鏈)等,其中以中國市場對台灣出口的「負」貢獻最大。
中進口零組件 從60%大降到35%
財政部日前公布六月出口僅二三○.七億美元,創近五十七個月以來新低,年減十三.九%,已連續五個月衰退;另主計總處先前也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三.七八%大砍至三.二八%,下修幅度達○.五個百分點,並示警指出,台灣未來還得面臨「紅色供應鏈」的潛在風險。
根據央行一份針對中國供應鏈興起,對台灣出口影響的研究與分析報告,直接點出「紅色供應鏈」未來對台灣出口的負面影響將持續且擴大。報告指出,自二○○○年代以來,中國逐步降低自國外進口零組件,改由國內自給,而台廠與外國廠商亦轉向當地採購,導致中國出口的零組件進口「內涵」,已從六十%高點大幅下滑至三十五%。
我對中出口高成長不再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中國進口替代及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央行認為,台灣對其出口不易維持過去的高成長。央行表示,台灣出口以中間財為主,且高度集中於中國市場,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及供應鏈在地化,進口需求持續減緩,使得台灣對中國出口年增率隨之下降。
央行提醒,中國政府一向採取財政補貼、政策融資,培植自有產業;但往往因過度投資而產能過剩,如鋼鐵、LED、太陽能。近年中國更以成立投資基金方式,扶植高科技龍頭產業,致半導體恐成為兩岸產業新競爭焦點。
央行指出,中國今年啟動「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力求製造業由「大」變「強」,對台廠形成更大的競爭壓力。

-----------------------

工業4.0 台灣業者盼政府多出力
times.hinet.net查看原始檔
(中央社記者尹俊傑昆山1日電)廣運機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清福今天說,工廠自動化加上物聯網、大數據,就能實現「工業4.0」,但政府必須先做好相關基礎設施,後端企業才用得上。

謝清福現任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智慧自動化委員會主委,下午出席第6屆昆山電子電機暨設備博覽會「2015智能自動化高峰論壇」前受訪,作上述表示。

謝清福認為,整廠自動化是「工業3.0」,搭配政府基礎設施,前端用物聯網、大數據連上生產線,後端用自動倉庫、物流配送直接送到使用者手上,就形成完整的「工業4.0」。

談到物聯網基礎,謝清福說,包括4G、5G通訊系統和大數據資料庫,若不發展雲端就做不起來,還要搭配第三方支付等相關政策,才能連線配套。在這方面,「大陸發展比台灣快很多」。

他認為,政府領導和作為很重要。在台灣,工廠自動化一直是受政府鼓勵的產業,但第三方支付發展較慢,基本上會影響智慧城市和「工業4.0」的發展腳步。

神達電腦旗下的宇達電腦(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國大陸從事企業雲端服務,讓辦公自動化系統上雲端管理。目前服務約100家公司,陸資企業占超過9成,雖然也服務台資企業,但比例很小。

宇達電腦(上海)總監朱萬國說,開發客戶時並未鎖定陸企,但陸企確實比較捨得花錢在推動企業雲端管理上。台企則相對保守,「都有一些不太敢大步前進的感覺」。

不過,台灣工業電腦廠商研華科技致力發展物聯網和智慧城市,位於江蘇省昆山市的板卡和系統組裝廠,已導入和雲端息息相關的智慧工廠架構。

研華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板卡廠經理郭海瑞說,研華能透過傳感器將機器設備產生的原始數據傳輸到伺服器,做雲端運算,再產出因人而異的報表和監控數據給管理決策層。

他表示,生產管理系統智慧化後,產線若有異常,系統能即時監控警示並回應,發郵件或簡訊通知管理層,內部還可透過微信解決並追蹤問題,提高作業效率。1040701

台大經濟系教授梁國源︰紅色供應鏈 威脅台逾六成產品

2015-06-15

記者鄭琪芳/專訪

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大經濟系教授、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指出,台灣出口主力的高技術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已逐漸受到中國廠商威脅,中國政府又持續扶植重點產業,而台灣逾六成出口產品與其扶植產業重疊性高,將面臨更嚴峻的競爭。

  • 梁國源小檔案

    梁國源小檔案

梁國源認為,台灣要擺脫「紅色供應鏈」的干擾,關鍵在於提升技術,除企業要投資研發、培養人才外;政府也要提出願景及策略,並從教育方面著手,解決勞動市場供需失衡及人才外流的問題。

問:近來台灣出口連連衰退,GDP(國內生產毛額)大幅下修,原因為何?

答:最近有兩個讓人擔憂的數據,一是今年GDP由三.七八%大幅下修至三.二八%,一是景氣對策信號分數掉了六分。主計總處二月預測GDP三.七八%,表面上還不錯,其實結構非常不健康,因為出口在跌,但進口跌更多,導致貿易順差擴大,因而推升GDP;五月的數字更令人擔心,因為投資及消費都不如預期,雖然GDP下修至三.二八%,跟過去幾年比還算可以,但進出口及投資、消費都不好,問題就很嚴重。

另外,景氣對策信號分數一下子掉了六分,二○○○年以來,只有金融海嘯、網路泡沫、核四停建等極端事件,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極端事件對經濟影響很劇烈,也會很快反彈回來,這次沒有極端事件,卻掉了六分。

二○○六年創造「新興市場」一詞的范艾格特梅爾(Antoine van Agtmael),寫了一本書《新興市場的新世紀》(The Emerging Markets Century),書中篩選新興市場前景看好的二十五家公司,當時台灣有四家獲選,包括台積電、宏達電、鴻海及寶成,前兩家公司是技術取勝,後兩家則利用中國廉價勞工優勢。

這位作者若重新寫書,相信對台灣的評價不會像當年那麼樂觀。上述四家公司,除了宏達電,還有三家活得好好的,但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特別是鴻海跟寶成,因為中國廉價勞工優勢不再,不是朝自動化發展,就是要移到更便宜的地方去。至於台積電,雖然張忠謀認為現在還領先中國大概十年,但他也有一些危機意識

國家要有願景 才能形成策略

問:台灣經濟為何不若以往?

答:九○年代以前是台灣的黃金時期,因為產業轉型得很快很好,從紡織到石化再到電子,當時電子業能夠起來,除了政府有一套發展科學園區的策略,人才回流也是很大因素。此外,當時台灣出口函數的所得彈性值遠高於價格彈性值,代表全球市場對台灣產品有很大的需求;但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成長不復以往,對台灣拉升力道減緩,甚至IMF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量正成長,台灣出口卻負成長。

面對這樣的情況,考量匯率因素後,我們在價格方面也沒什麼優勢,所以只能從品質方面突破,也就是技術提升。一是勞動素質提升,但人家提升速度更快,我們領先幅度縮小,甚至被追上;另一是機械設備操作技術提升,但我們的投資成長實在令人失望。

另外,早期政府政策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現在政府角色愈來愈弱化,一個國家一定要有願景,才能形成策略,現在中國似乎做得比較積極。總之,台灣產業升級速度不夠快,勞動市場無法配合產業結構變化,加上政府缺乏願景及策略,導致現在面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狀況。

軟體雲端竄起 台灣優勢不再

問:如今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台灣的衝擊為何?

答:從統計資料可看到幾個表徵,二○○五年台灣出口占全球一.九%、一四年降至一.七%,但中國由七.三%跳升到十二.四%,韓國由二.七%升至三%;包括電機、面板、光學儀器、石油煉製品等,台灣產品出口占全球比重均降低,中、韓卻提高,代表中、韓在全球供應鏈角色愈來愈吃重。

另外,過去我們賣零件到中國組裝,再出口到終端市場,現在台商原料零件與半成品、機械設備等回台採購比下降,當地採購比上升;因此,兩岸出口互補性下降,二○○五年還有○.六八,一三年降至○.五五,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也下降。

台灣出口主力的高技術電子產品與零組件,已逐漸受到中國廠商威脅,中國政府今年五月又推出「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扶植重點產業;而台灣逾六成出口產品與中國重點扶植產業重疊性高,將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包括電子產品、化學品、精密儀器、機械、資訊與通信、電機產品等。

事實上,目前已有很多產業受到影響,宏達電就是一個受害者。紅色供應鏈除了不向台灣採購,全球大的品牌廠正從台灣廠商移轉到中國廠商,例如蘋果也在心動,認為中國廠商也能做,畢竟那些廠都在中國生產,如果中國廠商技術一樣,怎麼跟他們拚?何況他們學得很快。

其實紅色供應鏈不是唯一的問題,台灣電子業的強項在硬體,過去PC當道,台灣可說是上中下游全包;但現在是軟體、平台跟雲端的年代,需求已變調了。全球品牌的夾擊,加上硬體製造在網路時代需求減弱,台灣的相對優勢比以前差很多。

企業技術提升 擴大投資研發

問:面對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政府與企業應如何因應?

答:紅色供應鏈的存在是既定事實,一定要務實面對,不能退卻,問題是如何擺脫?關鍵就是市場區隔,有兩個層面,一是在既有技術上對方不做的,但可能已經不多了;一是要比對方厲害,台積電活得好好的,就是因為技術持續領先,但這不是白吃的午餐,而是要投資研發、培養人才。

政府不能不面對教改失敗的事實,要創造投資研發、人才培訓的大環境,現在人才外流,因為看不到台灣有機會,勞動市場供需失衡,企業需要的人才不是教育培養出來的,加上很多地方的薪酬比台灣高很多,台灣房價又這麼高,可能要工作三十年才能買房,所以有些人覺得去國外比較有希望。

過度依賴中國 阻礙產業轉型

問:紅色供應鏈崛起後,過度依賴中國的經貿政策是否應調整?

答:台灣對中國出口占總出口比率很高,凸顯台灣的脆弱性,中國經濟趨緩,對台灣的衝擊很大。中國市場是機會也是挑戰,問題是做決策時,機會跟挑戰不是平衡處理,可能變成機會放多一點,也就是可以忍受更高的風險去尋找機會,這樣的策略在早期說不定OK,現在可能要調整。

過去十年台灣產業轉型較慢,有一部分原因是台商過度依賴中國廉價勞工,本來是機會,後來變成風險。話說回來,在中國要能夠持續存活下去,要有很強的實力,他們都能用那種態度對待Google了,但他們也會調整策略,想吸引蘋果的話,可能做法就不一樣,所以企業也要跟著動態調整。

-----------------------------------

w800 (10)  

9大產業10年大計 台灣宣佈追趕工業4.0-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生產力4.0,鎖定九大產業,十年內追求人均產值提升30%以上,產業附加價值提升15%,以擺脫代工宿命,推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高值生產力的領導者。

面對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儘管為了避免使用德國的「工業4.0」,政府換了個說法,為台灣產業轉型十年大計取名「生產力4.0」,工研院副院長張所紘說:「其實就是工業4.0」啦。

台灣代工模式的困境和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的侵蝕,下修的景氣和明顯衰退的企業獲利,在在都顯示,台灣的產業轉型需求已經相當緊迫。

由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親自主持的為期兩天「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5日閉幕,和以往類似會議只有經濟、科技部會參與不同,生產力4.0會議仿效德國,教育部一開始便加入,從人才供應面思考及配合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的需求。

據了解,過去三個月以來,行政院密集大規模徵詢產、學、研界人士,凝聚台灣產業朝工業4.0轉型的共識,很多資通訊產業、電子電機業和機械業大廠的老闆們,都被請去「喝咖啡」,諮詢業者的處境和期望。

9大行業 朝4.0狂奔

經過層層討論、建議,兩天的策略會議端出的方案,據了解,鎖定製造業的機械設備、金屬加工、運輸工具、3C、食品和紡織,服務業的物流、醫療,以及農業,一共九大行業,推動生產力4.0,利用智慧機器人鏈結物連網及巨量資料技術,推動九大行業轉型。

面對現實,東台精機集團董事長嚴瑞雄指出,別說4.0,台灣很多產業和企業,3.0都還沒有畢業。

「台灣每小時產值確實不夠好,這主要是因為數位工具使用不夠、數位知識平台不強,所以時間都花得很長。如何把數位知識能力的平台建立起來,是台灣的挑戰,」張所紘指出。

張所紘指出,工研院日前帶隊參觀福特汽車在美國的4..0工廠,裡面用的都是德國設備,顯示工業4.0的發展,美國輸給德國,日本又輸給美國。中國大部份企業則是還處在2.0的時代,但中國版的工業4.0「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企圖心和決心,讓中國在這場競賽中一定會有一席之地。

大國要變強國 中國要追美趕德

不久前,主導中國製造2025中工業4.0計劃的中國工程院率團到工研院參訪,透路大陸盤點全世界各國的4.0位階,「他們把各國分成幾個方陣,美國和德國是第一方陣,日本在第二方陣,中國、英國、法國和韓國在第三方陣,而中國自認在第三方陣的前面,」張所紘指出。

中國製造業2025計劃,鎖定三階段目標要將中國從製造業大國推上製造業強國:

第一階段,2025年中國製造業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第二階段,2035年中國製造業將位居第二方陣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強國;

第三階段,2045年中國製造業可望進入第一方陣,成為具有全球引領影響力的製造強國。

3.0沒畢業 台灣距離4.0有多遠?

根據工研院的研究,台灣在彈性化製造能力、製程自動化和資訊化,以及機器人應用這三個階面的應用,介於2.0到3.0之間,其它層面都只達到2.0。


台灣製造業離4.0有多遠?
在工業機器人使用的密度上,據世界機器人協會(World Robotics)的評比,韓國高居世界第一,每萬人使347台,日本和德國都還在韓國之後。而台灣每萬人只有 129台,全球居第十,亞洲居第三。

另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平均只有20%,比起美日德的32%以上,足足低了1/3。生產力4,.0,計劃在十年內,將台灣的製造業附加價值提升15個百分點,到達美日德的水準。

台灣50年榮枯 就在此關鍵一役

過去台灣錯過了數位化與互聯網的大浪,如今各國為將製造業拉回自己家院子,兵家必爭的工業4.0三大關鍵產業:電子電機、機械及資通訊業,正好是台灣的強項,在台灣都擁有完整的供應鏈,跨界整合的成敗,攸關台灣未來五十年的榮枯。此一關鍵戰役,台灣只能贏,不能輸,因為如果戰敗撤退,後面已是懸崖。

------------------------------

紅色供應鏈真的打趴台灣出口?-天下雜誌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4月出口大幅下滑11.7個百分點,是關鍵因素。最讓人感到惴惴不安的,是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電子產品數量大減,1-4月和去年同比衰退3.4個百分點,最大宗的「其他積體電路」類別4月出口中國大陸的年增率更大跌6.2個百分點,紅色供應鏈,難道真的已經取代台灣的電子零組件?

其實,中國發展自主供應鏈早已不是新聞。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大陸進口零組件佔其出口比重,從1993年高峰的60%,到2012年止已下降到35%,進口替代效果顯著。

但,紅色供應鏈是長時間趨勢,雖影響台灣出口,但並不能解釋四月電子產品出口爆跌的現象。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顧問兼主任洪春暉指出,大陸對電子產品的進口下滑,其實是肇因於中國手機需求下跌,以及外銷不如預期。

洪春暉表示,東南亞新興國家對行動裝置的需求大減,導致大陸白牌手機的銷量成長不如預期,再加上廠商去化庫存的壓力,大陸才減少進口電子零組件。工業總會副祕書長蔡宏明同意這個解釋,認為紅色供應鏈雖有一些影響,但是還不太大。長期來說,產業界一般仍看好新興國家對行動裝置的成長需求,「最近的需求下降只是景氣循環,」洪春暉說,並非長期的負面因素。

雖然紅色供應鏈並非這波出口爆跌的元兇,但這項中國政府動用國家機器,傾全力打造的供應鏈,仍然是未來台灣電子業出口最大的威脅。中國政府就要分十年投資三兆台幣來發展半導體供應鏈,目標直指台灣電子大廠。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鴻坤預警,中國供應鏈早已是進行式,衝擊也正漸漸浮現「2008年台商買機器設備,只有五成在中國採購,到了2013年已經將近七成,」蔡鴻坤略帶憂心地說。

Apple Watch所需的零件沒有iPhone這麼精密,台灣有些供應鏈就被大陸取代,台灣廠商原本幾乎獨佔iPhone6的生產供應鏈,但最新的iPhone6S零件訂單有些也被大陸搶走。

無論如何,台灣和大陸的關係從垂直供應轉變為水平競爭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

談紅色供應鏈崛起 童子賢:光靠國家不會成功
By 侯良儒,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
面對各界對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的擔憂,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認為,以政策主導產業,其實每個國家都想,但他也笑稱「如果只是靠國家力量主導就能成功,那金正恩一定比你成功」。他認為,某單一國家政策的因素,並不能決定台灣產業的命運。

繼面板業後,中國政府近期針對半導體產業大舉扶持,欲建構關鍵製程能力。在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登高一呼,表示半導體業的技術、商業模式門檻皆高,台灣仍比對岸有優勢的論點後,昨(2)日出席Computex開幕儀式的童子賢,則從國家與產業的互動層次剖析,籲各界勿自亂陣腳。

童子賢指出,就像台灣過去的兩兆雙星計畫一樣,各國都想用政策主導產業。但根據長久以來市場的運作邏輯,國家主導的產業、產品,都不能保證能讓消費者買單,例如10年前聯合國OLPC計畫(每名兒童一台電腦),還曾結合各國政府力量與廠商資金,最後仍然未竟全功。

反觀走在全球ICT(資通訊)產業最前端的美國,童子賢說,美國就不強調以政策直接引導、干預產業發展。美國注重的是打造一個好的教育結構、新創環境,給予產業最為健全、自由的創新土壤。可見ICT不是單用政策力量就可以蓬勃產業發展,往往「越是去規劃、可能越阻礙產業進步」。

相對部分人士對紅色供應鏈的恐慌,童子賢則以「天道酬勤」,表示產業趨勢仍快速前進中,過去牢不可破、幾乎箝制產業的Wintel模式,也在iPhone推出、行動通訊商機崛起後,讓不少品牌及業者從典範轉移的縫隙中竄出,因此台灣產業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記努力就是了」。

童子賢認為,基於上述緣由,某單一國家或廠商的因素,並不能片面決定台灣產業命運;對任何產業霸權,仍會有不斷創新、努力做出新貢獻的人,在默默、漸進性的改變現況,如果一直抱怨動彈不得,「那大概就真的下去了」。

校正編輯:劉浩廷

---------------------

中國股市新的龐氏騙局何時崩潰?

www.epochtimes.com.tw查看原始檔
⊙蔡慎坤
2014年,中國經濟成長出現24年來的新低,今年第一季度經濟成長又陷入6年來最低,瘋狂上漲的股市中,有1‚200家上市公司去年的業績是負成長,被稱為國民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去年一路逆勢狂飆,這種股市與實體經濟相悖的反常現象,令許多專家大跌眼鏡,難以用正常的經濟學邏輯來加以詮釋。

國股市這一輪「瘋牛」行情,並不是一次正常業績成長的大牛市,而是一場違背正常市場經濟規律,將老百姓和企業存款引進股市的操作手段。但殘酷的現實警示我們,中國整體經濟並沒有隨著股市大漲而好轉,接下來官方只能繼續靠印股票來穩成長,使股市泡沫越吹越大,而經濟狀況又無法支撐股市價位,最終「股市餡餅」變成「股市陷阱」,股民的下場猶如跌入一場新的「龐氏騙局」 。

所謂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欺詐,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利用這一招聚積錢財。簡單來說,是騙子以高投資回報為誘餌騙取投資,利用後來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回報支付給前面的投資者,製造賺錢的假象,以誘使更多人加入的欺騙行為。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資金鏈斷裂,龐氏騙局就會崩潰。

中國股市新的龐氏騙局何時崩潰?就在於後續資金跟進的規模和速度,也取決於散戶的理性與瘋狂。中國股市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健康的正常的市場,在中國股市上竄下跳的機構和個人都很清楚,中國股市就是一個圈錢造富欺詐掠奪的場所,無論賠賺都沒有規律可循沒有道理可說,任何機構或個人都只能隨著大象起舞。

中國股市那些包裝光鮮的公司,財務指標和真實業績根本就經不起推敲,不要說什麼創業板,既使監管嚴格的主板市場,也處處充斥著謊言和欺詐,一些早已資不抵債的公司,只要披著上市公司的皮,仍能在這個市場活得跟闊少似的有滋有味。正是這種現象無休止的蔓延,才導致上市公司的整體性墮落和潰爛,那些看上去誘人的業績有多少真實成分?有幾家公司盈利水平和財務狀況是真實的?是經得起推敲的?又有多少家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經營狀況是值得信賴的?

中國股市早已成為投機者的樂園,是由傳聞、欺詐、內幕交易和一些大大小小的角色在其中把玩操控。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機構、散戶都熱衷於製造傳播虛假的題材和業績來哄抬股價,然後在喧囂混亂的市場中獲取暴利,在中國股市短短的交易史上,這樣的故事已經重複上演了好多次,每一次都以散戶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匆匆收場。

中國股市設立的初衷,以服務國企脫貧解困,融資成了中國股市至高無上的使命,甚至成為唯一的功能。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甚至為了融資而不惜弄虛作假,管理部門也為融資圈錢大開方便之門,上市融資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一種赤裸裸的搶錢行為。發展到如今,這種圈錢的本性並沒有任何改變!無論是機構,還是上市公司,都深知中國股市只適合短期投機炒作,絕不能異想天開地進行所謂的價值投資或長期持有。

股市惡意圈錢的本性演繹到今天,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表現為大股東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掠奪,隨著創業板、中小板的大規模上市,一批又一批的原始股東演繹了一輪又一輪的瘋狂套現,許多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億萬富豪、千萬富豪。

股市的暴富神話也往往伴隨著一大批散戶的淚水和哭喊,中國股市的傳奇永遠會有一個中國式的結局,當股市在創造財富神話的同時,也在把投機理念灌輸給數億股民,這樣的股市,其實早已失去了所謂正確的方向,何時崩潰只是時間問題。——轉自作者部落格◇

------------------------

製造業附加價值 創5年新高
2015年03月21日 04:10 記者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20)日表示,在企業技術創新及原油、農工原料價格走跌下,去年我國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概估已升至24%,創下近五年新高,顯示企業獲利改善,將為今年勞工加薪創造有利的條件。

主計總處指出,附加價值率是指附加價值(value added)占生產總額的比重,代表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創造新增價值的能力。經濟部去年在「台灣產業轉型的策略思維」報告中曾宣示要把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012年的20%提升至28%。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去年11月國民所得統計五年修正,研發支出由企業的中間消費改列固定投資,歷年製造業的附加價值(即GDP)同步上修,近幾年皆較原編數高出3,000多億元,2012年附加價值率因此也由經濟部原來認知的20.3%上修至22.5%。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2014年在國際原油及農工原料價格大跌下,企業生產活動中間投入的成本同步降低,加上企業不斷研發創新,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一路走高,2013年升至23.4%,2014年更上層樓,升至24.0%。

主計總處官員表示,2014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24.0%係初步推計,完整的統計要到今年底才會完成,近年附加價值率持續升高,代表企業獲利逐年改善,這將為今年勞工加薪、民間消費、企業投資及政府稅收創造有利的條件。

台灣近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與美、日、韓相比如何?主計總處官員表示,美國、日本由於技術領先,因此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遠高於台灣,2013年美國34.1%、日本30.1%。

而韓國與我平分秋色,2007~2012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22.1%~24.7%,台灣同期間21.9%~25.0%。

主計總處指出,依各業別觀察,2013年以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包括手機)、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與面板)這兩個產業附加價值率最高,分別達38.5%、32.3%,機械設備24.0%。
-------------------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躍升的關鍵
2014年09月02日 01:14 陳志強、劉名寰、黃曼君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研究團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4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台灣競爭力排名較去年下降2名,排名第13名,落後新加坡、香港及馬來西亞。此次競爭力排名下滑,除了受到政府與企業效能退步的影響之外,台灣在「國際貿易」排名的顯著下降,是一個更需要被關注的警訊。

在IMD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際貿易隸屬於「經濟表現」構面,總計包含26個指標。經過詳細比對,我們發現台灣有多項出口指標尚未恢復到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準。舉例而言,2013年台灣出口占GDP比重62%,低於2008年的63%,同年出口總值成長為1.4%,低於2008年的3.6%,而與經濟福利有關的「貿易條件」指標,雖然較前年略有回升,但仍未擺脫下降趨勢。

台灣商品出口供應主要來自製造業生產,占整體出口比重高達九成以上。近兩年全球景氣復甦,但台灣多項出口指標表現不盡理想,所隱含的表面意義是出口成長動能減弱,而更深層的意涵是台灣製造業創造附加價值的能力亟待加強。因此,我們可以說,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的創造能力,就是提升台灣國家競爭力。

傳統思維習慣以產業出口總值評判產業出口競爭力。然而,在全球產業價值鏈分工愈趨細密的趨勢下,產業出口價值已無法反映產業實力。例如,中國大陸雖然是iPhone出口大國,但美國因為擁有關鍵智財權,因而在每隻iPhone的銷售中,獲得比中國大陸更多的利潤。歐盟委員會與OECD組織為了用更貼近現實的方式,衡量各國產業附加價值,近年致力於建置跨國產業關聯資料庫(WIOD)與貿易附加價值資料庫(TiVA)。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近十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除了在2009年和2010年曾經短暫上升,整體來說仍然呈現下降趨勢,從2003年26.7%,下滑至2012年的 20.3%。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的研究,總經趨勢、生產力、投資、研發,以及人力資本是影響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五大關鍵。

台灣製造業每百元新增投資中,有65元來自資訊電子業,15元來自化學工業,金屬機電業和民生工業各為14元和6元。對比四大業別對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貢獻,2012年製造業20.3%附加價值率當中,有9.2個百分點來自資訊電子業,4.5個百分點來自金屬機械業,而化學和民生工業則分別貢獻3.9及2.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製造業新增投資與附加價值率關連性極高。

然而,隨著海外生產比重提高,加上全球總經環境不穩定性加劇,削弱了廠商投資意願,進而影響附加價值率。值得一提的是,化工業新增投資與該業附加價值率相關性不高,顯示化工業新增投資多屬例行性設備更新,未真正投入在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開發,此現象並非偶然,而是與國內環評制度不利石化業者進行投資有關。

在研發投入方面,研發投入確實有助於提高產業附加價值,根據IEK分析,研發投入從播種到收穫,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才得以彰顯。因此,看待研發效益時,應該更有耐心。

人力資本是另一項影響產業附加價值的關鍵因素。IEK針對太陽能光電、塑膠原料、IC設計、工具機、電動車及平面顯示器進行跨國產業競爭力分析。比對了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產業競爭力與國家人力資本基盤。研究結果發現,科研人員的質量對產業競爭力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我們也發現,較高的薪資待遇,有助於激勵員工發揮生產力,進而對產業附加價值帶來正面幫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IEK研究結果發現,民間企業的研發投入對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的效益是政府投入的6.9倍,顯示企業研發投入往往較政府更為貼近市場,因此能帶來更為顯著的附加價值。

我國目前每百元研發經費有74元來自民間企業,政府約貢獻25元。在政府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藉由政策引導,打造友善投資的基盤建設,以維繫產業研發投資的續航動能,方有機會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達成附加價值率向上翻轉的目標。
-------------------
學者示警: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下滑 面臨「保廿」挑戰
發佈日期:2014-07-31 | 資料來源:林毅璋/2014-07-31/聯合報/A2版/焦點

台經濟呈空心式成長

台灣競爭最激烈的電子代工業面臨毛利率「保二」危機,整體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十年來下跌約六個百分點,面臨「保廿」的挑戰。台經院院長洪德生昨天警告,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下滑、毛利變低,廠商海外生產比卻居高不下,導致台灣經濟呈現虛有其表的「空心式」成長。

他說,台灣產業發展陷入困境,尤其,長期重出口、輕內需,使得資本密集產業獲得較多的政策資源,但產業與企業不僅未帶動薪資成長及就業,本身利潤也愈來愈低。

附加價值降 影響薪資

由於附加價值的計算,就是把廠商的投入減去中間製造過程,可以說是勞工的薪資、企業的利潤、機器設備的折舊與間接稅負的總和,因此,製造業附加價值降低,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勞工的薪資。

台經院的研究更發現,日本與南韓的勞工薪資占製造業附加價值約百分之五十五,但台灣已經降到百分之五十以下。

洪德生因此呼籲,台灣在攬才上必須積極對外開放,引進國際人才以因應產業競爭變局。

洪德生昨參加中經院舉行的「二○二○台灣願景與挑戰」研討會時表示,我國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這幾年都維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台灣長期依賴出口,資本密集產業獲得較多政策資源,卻以生產中間財為主,欠缺自主性。

洪德生直言,台灣產業以出口為主,人才必須國際化。他說,台灣在科技創業、基礎工業、管理與行銷等領域缺乏人才,如何吸引國際優質人才成為當務之急。

台灣人才三大致命問題

洪德生表示,台灣人才現有三大致命問題,包括國際人才進不來、台灣人才出不去,以及留在國內的人才又不夠國際化。他建議,國內產業必須轉型,讓未來產業應朝智慧化發展,導入更多自動化設備提高生產效率,不要再與新興國家比拚低成本勞動力。

洪德生以美國矽谷的成功為例,強調矽谷有完善的創業環境,吸引多元又國際化的人才,台灣應全面檢討放寬現行外國人居留與工作法規,讓他們能留在台灣工作與創業。

《閱報祕書》附加價值率

附加價值率愈高,獲利能力就愈好。

「附加價值率」意指廠商創造的附加價值,占生產總額的比率,也就是產業本身所創造出的價值。附加價值率愈高,顯示獲利能力愈佳,代表產業中的各企業獲利能力愈佳。

近十年,我國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減少了六個百分點,凸顯產業結構轉型調整的急迫性。
-------------
製造業附加價值率 創7年次高
2015-03-21 01:53:05 經濟日報 記者鄭杰╱即時報導
受惠國際原物料價格下滑,加之廠商技術提升,根據主計總處統計,2013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上升至23.4%,為近七年內的次高,僅次於2009年的25%,推估2014年因下半年油價暴跌,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有機會站上24%。

2013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為23.4%,較前一年成長將近1個百分點,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鴻坤認為,這對製造業而言是相當大的進展和正面效果,「差一個百分點就差很多」。

因為製造業的一年生產總額高達18兆元,成長1個百分點,就代表了多創造1,800億的附加價值。蔡鴻坤認為,這也是近兩年許多上市櫃企業股價「漲不停」的原因之一。

蔡鴻坤分析,2013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攀升的原因有二,其一為原物料成本下跌,包括鐵礦砂、基本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都鬆動,另一則是各製造業技術提升,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價值。

蔡鴻坤更認為,2014年的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更有望因為下半年國際油價的崩跌而更上一層樓。主計總處指出,2013年OPEC油價下跌3.3%,2014年跌幅則擴大至9%,官員推估,2014年製造業附加價值率有望達到24%。
=========================
服務業的附加價值
服務業之附加價值率為何高於工業?

答:
一、附加價值率及營業盈餘比率之高低,必須在性質相近的產業之間進行比較才有意義。
二、服務業的中間投入主要以租金、水電及通訊等營業費用為主,而工業則另須投入大量的原材物料,中間消費比重乃遠高於服務業,因此服務業附加價值率較工業為高,係產業特性不同所致,相互比較並無意義
-------------
台灣服務業提升附加價值的下一步~善用服務創新
撰文者:數位時代 發表日期:2008/12/09
提高附加價值的議題不再專屬於製造業,其實,連統計數據上附加價值已高的服務業,也一直在思考提高附加價值的方法;這些業者思考的,不僅是透過產品與服務提升服務業附加價值的要件,同時,它們也在思鎖如何透過員工提升附加價值的作法,甚至將這些議題列為產業經營管理的重要課題。
彙整近期服務研究的觀察,不難發現,服務創新被視為下一步服務業高值的關鍵所在;但是,到底該如何作,有無更明確的訊息與建議可作為業者參考?本文從總體、產業、企業三個面向切入說明,並進一步提出建議及觀點。

一、綜觀服務創新與附加價值
企業發展服務創新或服務新型態的動機,多在於創造企業價值或提高企業獲利,藉以維繫競爭優勢或創造新商機。因此,如能找到影響企業發展服務新型態的背後動因並予以強化,或可作為誘發服務新型態持續衍生動力;甚至,如果使用得當,在政府的協助下,發展及引領服務新型態,應可作為全面提升服務附加價值的核心手法。因此,業者應深思自己在經營上的挑戰與自我價值定位,思考到底應從資源、技術、需求或競爭的哪一個面向出發,尋求創新機會。
其次,除了創新與科技之外,業者仍需回歸以提升顧客價值作為核心,放棄「產品vs.服務」這種傳統思維,著重客群需求及滿足客群需求方法的掌握;藉由掌握特定客群需求的核心,重新設計、尋求與既有服務間建立反差的機會,並且透過商業模式的創新,思考從B2B或B2C走向B2B2C的機會與模式,作為創造自身新利基的基礎;如此,業者方能善用知識密集服務的特性,並跳脫傳統的製造研發觀點,進而達到生產力與品質雙贏的目標。

二、產業的服務創新:以金融服務業為例
金融服務業具有無形性、變動快、高度管制、高風險性、倚賴資訊化程度深、高度資本資訊及知識密集、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等特性,因此,其發展模式與限制和一般的服務業略有不同。尤其,鑒於近期一系列的金融大海嘯事件,包括次級房貸風暴、雷曼兄弟倒閉、冰島破產等,更讓金融業者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思考是否應調整以往一直透過產品創新,達成整體產業持續進行突破性成長的作法;換言之,業者思考的,正是如何找到藉由新的服務創新模式來提升附加價值、但又能有效地掌控可能風險,進而開展另一波的金融服務高峰。因此,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彙集研究團隊近期的觀察,提出幾個不同於以往過度強調產品創新的金融服務新型態案例,包括永豐銀行的網路標會(新產品)、鄉村銀行的微型信貸(新客群)、中國商銀全球金融網(IT應用)等個案,期藉此說明如何藉由不同型態標的改變投入資源,並從中獲得附加價值的契機,作為業者重思創新方向的參考。
以網路標會的案例來說,它藉由提供優質服務,向客戶收取高手續費,並吸引許多的投資風險愛好者及貸款低利者加入。鄉村銀行的微型信貸,則是聚焦金字塔底層,並藉由互保制度節省推廣成本、並藉由彼此激勵還款降低風險,並快速增加了會員數與貸款額度。中國商銀全球金融網則藉由政府主導協助與架構的情況下,透過資訊基礎建設的改善,聚焦特定業者的整體需求(包含國外活動的配合需求),藉此讓匯款業務量激增,並降低作業成本及授信風險。

三、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靈魂:第五型商業模式
在探討產業競爭力時,都會以Porter(2001)提出的鑽石模型中的要素,包括需求條件、要素條件、相關及支援的產業、企業策略與產業結構、產業政策及機會等,作為指標。然而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副教授蔡進丁認為,產業文化與國家文化、企業文化相容方為決定國際競爭力的要件,因此提出了「文化決定經濟」的概念,並透過全球七個案研究作為佐證。
在這樣的論點下,蔡教授將服務商業模式分為五大類,並認為第五型商業模式(即利基創新型公司)應成為未來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在其所提的第五型商業模式中,主要強調聚焦策略(為多數成功公司的共同特質)及做雄霸一方的小巨人(即鎖定可避開與國際大公司的不利競爭模式)等兩個關鍵,並期協助業者仍可兼顧低成本與高品質的要件。此外,他認為,由於台灣具有旺盛的企業精神、與美日中的特殊緊張關係、中小企業靈活的體制、民主開放社會有助創意產業的發展、移民社會的文化特質等,融合了多國(民族)的文化,若再加上消費者靈敏的市場回應,可成為條件備齊的的「試煉市場」,因此,更適合發展此模式。不過,他也提醒,轉型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通常要先破壞再建設,先痛苦才有希望;因此,台灣的企業應勇敢於面對問題,做對的事及轉型至正確商業模式,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四、IEK觀點:台灣服務產業走向創新的下一步
承前所述,我們發現服務業提升附加價值的出路在於強化自身創新的能量;因此,對於服務業者來說,經營模式的改變或經營範疇的轉換,都是為了滿足生存或成長的需求。所以,台灣服務業若想強化創新能量或提升附加價值,建議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思考:

(一)整體產業發展的建議
1.台灣的服務業應朝向具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服務方向邁進,因為這類產業可藉知識投資與創造,協助產業進行創新、調整生產要素與能力,進而提升附加價值、生產力與擴大經濟規模。
2.台灣的服務業發展主軸必需精煉且選取上必需有篩選與評估機制,此外,發展策略需和台灣以中小企業作為產業發展主軸的特質相呼應,而且,該主題要能和國際接軌(而非外銷)或彰顯台灣能量,例如以進入亞洲與中國大陸的最佳跳板、新生活型態、供應鏈創新等作為發展主軸。

(二)寓台灣文化於服務之中
根據Dauphinais等人(2000)的說法,「創新」包括「改變已建立的事物」和「引介新的事物」兩者,因此創新可以建立在既存事物上的新型態;至於「獨創」則是指「先前從未出現的事物」。由這些字意不難看出,獨特性與差異化之於服務業新型態與附加價值的重要性。本文認為,最難被模仿的事物,莫過於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生活型態與文化,因為它來自於原創者自身意識型態的表現,即使被他人效仿其表,其精神意涵與公眾認知卻仍在原創者身上,且由仿效者為其散播,達到感召更多人與認同的境界。因此,建議台灣服務業廠商在強化自身創新能量時,可以將台灣文化優質化並與公司的產品服務企劃做結合。例如:位於苗栗縣的「三義ㄚ箱寶」,將三義的木雕產業與彩繪、生態保育與顧客體驗做結合,為原本已步入黃昏的木鴨工廠,開創出另一片天空,或許就是個值得參考的好開端。

(三)善用台灣的市場特性
呼應前面蔡進丁教授所提,台灣市場具備利基創新(第五型)市場的條件,本文認為,台灣是一個色彩繽紛的文化鎔爐、並同時具有靈敏的消費者群及自由經濟市場等條件,是一個十分良好的「試煉市場」。同時,根據IEK「2015 年台灣產業與科技整合計畫」的觀點,位於台灣市場的服務業廠商,擁有了最為貼近先備需求者的優勢,可以近距離的觀察這些必備的趨勢需求,接著依據這些需求,反視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並且善加利用具備的優勢,甚至針對尚未具備或迫切需加強的劣勢,在第一時間做出處理及改進、回應,接著在台灣市場中進行市場測試、修正,從台灣市場成功後,進一步推向國際化。
這些特性,正是位於台灣的所有廠商獨具的優勢,故本文建議,服務業者應善加利用「試煉市場」的特質,重思創新之路與發展策略。
--------------------------
台灣服務業發展有五大缺點 首要需提升附加價值
華夏經緯網 2012-04-16 11:50:06
字號:小 大
台灣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施顏祥4月10日指出,服務業有五大缺點,包括研發支出少、國際化程度低、外人投資比例少、薪資水準停滯不前以及無法分享製造業成長的果實,走向海外市場將可以提升附加價值。

商總4月10日舉行論壇,針對服務業國際化及精緻化之發展方向,邀請施顏祥演講。

施顏祥表示,去年台灣服務業名目GDP佔全部經濟比重68.71%,吸納島內就業人口比例為58.60%,具有較佳就業創造效果,而且這幾年來,服務業佔台灣GDP都處在65~69%左右,已經趨於穩定與成熟。

因此如果要進一步推升服務業,施顏祥說,必須突破五大問題,包括企業研發支出、外人投資吸引力不足、國際化程度不足、製造業成長與服務業脫鉤,讓服務業無法享受製造業高速成長的果實以及服務業薪資停滯不前,無法吸引國際人才。因此,提升附加價值成為服務業首要任務,“經濟部”將導入國際化與精緻化概念。

在國際化部份,他說,台灣島內服務業相對於先進國家,競爭力較為落後,但島內業者在經營觀念具備較高彈性以及對於顧客需求,存在一定敏感度。

他說,目前許多原在大陸以製造為主的臺商,都逐漸往大陸內銷市場發展,不過廠商應該要好好規劃,目前東南亞內需商機也相當大,廠商應該多元佈局。

至於當局的作法,簡單概念就是“走出去與引進來”,透過雙向投資與拓展海外市場,擴大台灣服務業市場規模,“經濟部”已經向“經建會”提出“策略性服務業投資計劃”,由“國發基金”匡列新台幣100億元,作為策略性服務業的投資基金,協助業者蒐集相關海外市場資訊、媒合業者參加海外會展與輔導業者複製島內加盟經驗,前往海外市場。(來源: 台灣《工商時報》)
---------------
綠茶啟示 附加價值的祕密

作者:張明正
出處:2005年8月號《遠見雜誌》 第230期 瀏覽數:24,150+


附加價值奠基於產品獨特性,找出「什麼不該做」,這就是標榜健康的綠茶,一加糖就完蛋的道理。

不久前我在便利商店買了一瓶油切綠茶,喝起來苦苦澀澀,沒什麼特別;這東西讓我想到,一個並不好喝的飲料,不但分量較少,賣得又比人家貴,這樣的東西要怎麼賣出去?

台灣過去的優勢是,東西好、數量多、更重要的是價錢便宜,不過這瓶飲料的概念剛好相反,要賣這種東西,成功要素就在附加價值。


員工腦袋就是資產
我認為所謂business,就是一個value creation(創造價值)的過程。趨勢科技的資產負債表中,有形資產只占10%,其他資產都在員工腦袋裡,所以我們投資一部電腦和一杯咖啡就可以了,而我的工作就是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發揮他們的潛力;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

創造附加價值就好像種一棵樹,樹根要埋得深,也就是要先建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做競爭者沒法子做的東西;其次就是提供消費者用錢買不到的東西,例如:幸福感,對品牌的信任等,這些都是牽涉文化的東西,跟技術和專利無關,因為技術和專利都是錢可以買得到的。

再來是樹幹——現有客戶也很重要,怎麼讓現有客戶繼續買你的產品,找出他們的幸福感?這比開發新客戶簡單且便宜,因為開發新客戶的成本是保有舊客戶的五倍。


改變心態,創造附加值
至於枝葉部分,就是去經營新通路、開發新技術、尋找新客戶、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思惟模式。在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中,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趨勢科技從5000美元資本起家,現在市值50億美元成長了一百萬倍,如何帶領一個以知識為主要資產的公司成長?

一開始所有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趨勢科技是在抓病毒的。後來問客戶為什麼買我們的產品?他們的答案是為了讓企業能繼續運作,不會因病毒的影響而中斷。大家才瞭解,我們的工作是在捍衛網際網路的安全,讓企業能安心的運作。有了這樣的願景,相較於之前單純抓病毒的目標,同仁們對自己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會完全不同,他們會每天開開心心跑著來上班!如果能進一步將員工的熱情跟客戶的需求聯接,那這個CEO是全天下最幸福的CEO,員工不用推自己就會跑。

客戶的要求不在於我們殺不殺毒,或是殺毒的技術多高竿,他們只要別讓企業運作受影響就行了,這讓公司的思惟產生很大改變。

有了思惟後就要有策略。策略有很多種,有人認為降低成本是一種策略,不過這種策略只能有一家存活,全世界最成功的例子是沃爾瑪(Wal-Mart)。但不是大家都可以跟沃爾瑪學,尤其是高科技的東西,一旦它變成日用品就很難再有附加價值。像現在一台DVD,在沃爾瑪只賣29.9美元,高科技產品一旦變成日用品,就會是這種結果。
再以之前提到的飲料為例,又小又苦又貴,它怎麼存活?可是如果做出正確的市場區隔,就有它的獨特性;其次,策略要找出「什麼不該做」,像這瓶飲料,它強調健康,如果加糖下去一定完蛋,良藥苦口,健康飲料怎麼可以加糖?所以它苦苦的反而可以打動消費者。全世界沒有一種東西是給everybody,必須找出自己的市場。


找出區隔,建立獨特性
所以區隔化很重要,做得愈好,愈能精確瞭解目標客戶,愈能設計出適合的產品,瞭解他們的需求,消費者的幸福感也愈高。

獨特還有個例子,對任何軟體公司來說,微軟都是極可怕的對手,我們也不例外,現在有種病毒叫網路蠕蟲(network virus),它必須從硬體端阻擋,於是我們找思科合作,微軟動不了思科,我們從這一點來阻擋對手。

另外,每家公司都有它的發展重點、核心能力、企業精神等,我統稱為企業的DNA,公司不論做什麼事都要考慮它的DNA。舉例來說,《遠見》雜誌的DNA是什麼?是傳播進步觀念、是品牌信賴、還是強力的銷售通路?我相信跟其他雜誌一定不同,找出自己的DNA,才能訂出對的策略,像惠普的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之所以下台,就是忽略公司的DNA。現在許多公司進行併購,會不會成功,也要看它併來的公司能不能融入原公司的DNA中。


執行力決定一切
不論是思惟或策略,最後都落在團隊的執行力。我們的團隊有二、三十個不同國家、文化的成員,所以大家都在尋找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化或價值觀,要把這種文化放到公司內部,所有人才會產生一致的向心力,去創造附加價值。

現在台灣努力經營品牌,就是要提升附加價值,品牌形象要如何在消費者心中生根?首先,要讓使用者願意推薦你的產品。其次,你的東西必須讓消費者願意花更高價格來購買,能夠做到這兩件事,才算是品牌。

台灣現在以製造業為主,公司的執行長就是統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這種作法雖然對大量製造的生產流程有幫助,不過從長遠看,對增加附加價值的力量就很有限。當高科技產品走向日用品化時,從源頭尋找如何增加附加價值,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張彥文整理)

 

-----------------

1.隨著經濟型態的改變,服務業已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其中具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服務業更是發展服務業的首要目標。依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2014年資料顯示,全球知識密集服務業附加價值由2002年8.9兆美元,攀升至2012年18.1兆美元,10年來成長2倍,平均每年成長7.3%。其中美國2012年5.8兆美元,占全球比重32.2%最大,日本1.6兆美元(占8.8%)次之,中國大陸1.3兆美元(占7.4%),近10年成長近6倍,成長速度最快,並於2010年超越德國居全球排名第三。
 
2.按占GDP比重觀察,2012年全球知識密集服務業附加價值占GDP比重25.2%,主要國家介於15%~36%之間,其中美國為36.0%領先各國,為知識密集服務業最為蓬勃發展的國家,我國為20.4%,與亞洲主要國家相比,低於日本(26.8%)、南韓(22.2%)及新加坡(26.4%),而中國大陸為15.7%,相對較低。
 
3.就各業別觀察,2012年全球知識密集服務業以企業服務占31.0%居首,其次為金融服務占23.8%及醫療服務占20.3%,其中美、德、日企業服務之占比各為34.9%、37.2%及31.0%,主因先進國家之研發創新、電腦資訊服務、顧問諮詢、租賃、廣告等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支援性服務業相對較為發達且競爭力較強所致。而我國、南韓、新加坡及中國大陸則以金融服務為主,主要係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伴隨外資流入及個人所得提高,對金融服務需求上升。
 
macro_20140905_10067c.gif
macro_20140905_10067a.gif
macro_20140905_10067b.gif
 
經濟部統計處
發言人:楊貴顯副處長 
聯絡電話:(02)23212200#500
----------------------

粉碎中國紅色供應鏈 友達產品差異化取勝

2015-06-03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中韓FTA簽署,將於第9年開始調降關稅至2.5%,加上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面板廠外敵環伺,究竟該如何因應?首次挑大樑主持友達股東會的友達(2409)新任董事長彭双浪表示,台廠還有時間,在技術上必須跑得更快,讓產品結構調得更好;他說,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是早晚的事,友達早已展開差異化布局,從產品、客戶、技術組成的綜合實力去贏過他們。

  • 友達大尺寸第二代UHD 4K曲面液晶電視面板,採用突破全球技術規格的4000R黃金曲率,影像可不受扭曲維持一致的清晰度。(友達提供)

    友達大尺寸第二代UHD 4K曲面液晶電視面板,採用突破全球技術規格的4000R黃金曲率,影像可不受扭曲維持一致的清晰度。(友達提供)

  • 友達展出7吋至12.3吋全系列車用顯示面板,符合智慧汽車各種車載系統所需規格。(友達提供)

    友達展出7吋至12.3吋全系列車用顯示面板,符合智慧汽車各種車載系統所需規格。(友達提供)

  • 友達3.5吋可撓式液晶面板。(友達提供)

    友達3.5吋可撓式液晶面板。(友達提供)

  • 友達新任董事長彭双浪表示,台廠還有時間,在技術上必須跑得更快。(記者陳梅英攝)

    友達新任董事長彭双浪表示,台廠還有時間,在技術上必須跑得更快。(記者陳梅英攝)

  • 友達6吋UHD 4K超高解析智慧手機液晶面板。(友達提供)

    友達6吋UHD 4K超高解析智慧手機液晶面板。(友達提供)

事實上,最近台灣開始對中國紅色供應鏈警戒的時候,台灣面板廠已經跟中國面板廠交戰許久,並在最近兩年靠著差異化布局(包括技術與產品)翻身,從谷底爬出來。

彭双浪認為,中國紅色供應鏈要分兩部分來看,對直接的競爭者與上游供應鏈有不同的因應對策。

在中國面板廠部分,友達避免與之直接競爭,透過差異化、客戶布局,以產品、技術去贏過他們,中國即使有關稅保護,還是非得跟友達買面板不可,這兩年友達在中國市場佔有率維持3成左右就是證明。

另外,中國品牌在國內市場飽和後也積極擴展外銷,友達的優勢在於專利布局完整,不管是產品規格或是專利,中國品牌廠在海外銷售不需擔心專利侵權的問題。

在上游零組件部分,友達既要全球化也要在地化,彭說,中國上游零組件只要品質、價格、供應能力符合需求也會嘗試去使用。

中韓FTA第10年才有影響

外界關心中韓FTA的影響,彭双浪表示,面板關稅前8年維持不變,第九年減半,從5%降至2.5%,第十年才降至零,友達還有時間,在技術上要跑得更快。

友達除提高產品含金量,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商用、車用與整合型面板等受到景氣循環影響較低的產品外,在中國崑山投資的6代LTPS(低溫多晶矽)廠,也會參與中國手機市場的商機。

彭双浪昨日首度主持股東大會,就遭遇職業股東震撼教育,股東會從早上9點30分開始到中午結束,友達正式從李焜耀時代進入彭双浪的時代。

彭說,短期最大的希望還是要讓公司維持獲利,面板業中長期競爭仍然非常嚴峻,友達會持續在新技術上投入研發,創造與競爭者的差異化,提升整體競爭力,希望以產品、技術、管理與客戶綜合實力創造友達獨特致勝方程式。

外界傳言紛紛的合併議題,彭双浪也首度做了嚴正聲明,他表示,合併「不是現在進行式,也不在經營團隊目前的考慮範圍內」。

----------------------------

小英以「民主」擊垮老馬

推文到plurk
2015-06-03 06:00
◎ 張世賢
第二度在總統選前赴美訪問的蔡英文,一上場就展現了高度自信,公開演講時清楚指出台灣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據實擘畫了治理國政的大綱和遠景,最有力的論述,乃是「維持台灣民主的現狀」。
她首先直指中國的痛點,用「民主」拉近台美兩國的距離,強調美國不曾改變支持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和理念,台灣也絕對不會容許現有的民主體制倒退,台灣人有權選自己的總統,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這樣的權利,這樣的『民主現狀』,絕對不容改變」,真是擲地有聲!
猶記得五月七日馬英九得意洋洋地質問蔡英文:要維持七年前的現狀,還是妳常批評我的親中賣台現狀,或目前兩岸和平繁榮發展的現狀?
誰知小英另闢蹊徑,以「民主」回應馬嘻皮笑臉的膚淺質疑。馬真的不知臉長,執政七年來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哪有什麼「和平繁榮發展的現狀」?有的倒是人民覺醒後穩定上升的台灣意識,去年大學生主導的太陽花學運,近來高中生甚至國中生串聯抗議黑箱課綱的怒火正在延燒全台,構成了台灣希望所寄的「民主現狀」的重要環節。小英矢志維持的,就是這種民間風起雲湧自力救濟,要掙脫枷鎖走向光明的現狀。
四年來臥薪嘗膽、奮力磨劍的小英,看來已脫胎換骨,上台論政隱然有柴契爾、梅克爾的架式。期待小英再接再厲,為沉悶的台灣開創新局。
(作者為退休研究員,桃園縣民)
--------------------
政治獻金超假 監察院廢了吧!

推文到plurk
2015-06-03 06:00
◎ 張國財
去年底六都市長選舉候選人的政治獻金申報,已正式出爐。柯文哲、林佳龍、陳菊、游錫堃的總支出分別比對手連勝文、胡志強、楊秋興、朱立倫多;柯文哲、林佳龍、陳菊的總收入也分別勝過對手連勝文、胡志強、楊秋興!這麼睜眼說瞎話的數據,監察院除了煞有介事公告周知外,其餘能做的,似乎就是雙手一攤而已。
政治獻金申報制實際操作以來,可說充斥著謊話、笑話與神話。
馬英九在二○○八大選申報的政黨捐贈款為二億六千七百萬,中國國民黨在選後當年四月中常會通過的年度預算中,編列的總統選舉經費超過十億元,就連自家的數據都兜不攏,是馬英九說謊,還是中國國民黨七成以上選舉經費被人上下其手了?
二○一二大選,馬英九、吳敦義這組人馬申報的政治獻金收入是四億四千六百四十萬,總支出是四億四千四百一十八萬元,比蔡英文、蘇嘉全相對的七億五千六百七十一萬、七億零九百八十五萬都差一大截。數據,跟媒體廣告、造勢活動的數量頻率好像不成正比。
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的一九九四省長之役,當選的宋楚瑜發揮精打細算的財務控管能力,申報的總收入和總支出都是一億零四百九十八萬二千元,和法定競選經費最高限額不多一元,也不少一元。落選的陳定南則難看多了:收入四億七千零八萬零五十五元,是對手的四倍半還落敗;支出四億五千六百八十七萬五千七百元,超過法定競選經費上限,罰款四十萬。政治獻金申報,是在鼓勵造假、懲處誠實嗎?
當然,從選舉規模、物價水準、候舉人品格的觀點看,選省長的陳定南竟然比選總統的馬英九花費更多,更凸顯出政治獻金申報的荒謬性。
違反常識與經驗法則的政治獻金申報,透過監察院的公佈,儼然取得「認證」。為免「政治是高明的騙術」多一顆毒瘤,就把「政治獻金申報」割除吧!
(作者為台灣教授協會前副秘書長,新竹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

------------------

宏達電巨虧 曾銘宗查內線
By 彭禎伶, 魏喬怡, www.chinatimes.com查看原始檔

宏達電5月以來走勢、上周以來宏達電融券變化

宏達電今年大事紀
宏達電上周五晚間公布下調第2季財測的時點是否適當?引發市場爭議。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昨(8)日在立法院表示,將請證交所啟動調查,先調閱宏達電財務部門的工作底稿,了解公司知道第2季可能虧損的時間點,以及為何沒有在股東會上公布訊息,釐清是否涉及炒作。

宏達電在本月2日舉行股東常會時,透露未來獲利能力可望恢復,不料5日晚間公布財測卻說第2季可能虧一個股本、約80多億元,引發市場爭議,金管會也因此要求證交所立即啟動調查。

拖累昨日台股開盤大跌

宏達電昨天開盤即跌停,曾銘宗也坦言,台股昨天一開盤下跌,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宏達電。

他強調,後續無論是釐清宏達電公布重訊的時點、財務預測的正確性或實地查核宏達電財報,都會由證交所執行,金管會不方便再發言,但「股市監視系統會依該有的機制運作」。

「不表示已涉不法情事」

但曾銘宗也明確說,此舉(調查)並不是表示宏達電股價已涉有不法情事,宏達電依舊是台灣值得尊敬及珍貴的品牌,「我們依舊肯定其品牌價值」。

金管會要求證交所釐清重點,包括宏達電4月28日公布第2季財測,到6月5日公布可能出現重大虧損,中間還經過6月2日的股東常會,當時經營層是否已知要下調財測?是否為了議事順利進行就未事先公布已知的財測結果?

不過由於宏達電是自願公布財測,其公布的時點並未限制,曾銘宗也坦言,清查相關行政法規,對此規範「並不清楚」,但由於這是企業自願公布財測,若再嚴加規範,屆時可能會影響企業公布相關資訊的意願。

財金官員表示,公司高層意圖影響股價涉及證交法155條,但刑事要定罪不易,但依據過往作法,投資人保護中心也可對公司負責人提起集體訴訟,協助6月2日到6月5日間,聽信股東會「打氣」說法投資宏達電的投資人,針對宏達電公布財測下修造成股價大跌的虧損,可對公司提起團體訴訟。


-------------------------
柯P的牛肉狗肉 舉例不當

推文到plurk
2015-06-03 06:00
◎ 張睿芃
柯文哲週二受訪表示,最近接待外賓,一些歐洲商會、外國政要常提到台灣是文明國家,怎還有死刑?他會跟對方說,台灣不吃牛肉的人比不吃狗肉的還多,這是歷史文化因素,不能因單一因素就批評台灣不文明。
請柯市長別亂舉例,現在台灣不吃牛肉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某些國家的牛肉含瘦肉精,或是因為考量健康因素少吃紅肉,跟早期因為務農不忍心吃牛肉的背景早已事過境遷。況且動物保護法第十二條已規定不得宰殺犬、貓或販賣其屠體。違法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當然不吃牛肉的人比不吃狗肉的還多。
文化不同有很多可以舉例,例如父母與子女金錢借貸的借據問題。柯媽年初被國稅局查稅,強調父母借錢給兒子,哪會有借據,若真有收據,不就是外人了嘛。但在國外很可能兒子跟父母借錢就會有借據,希望以後別再說台灣不吃牛肉的人比不吃狗肉的還多,免得別人誤解台灣人還在吃狗肉。(作者為家庭主婦,新北市民)
-------------------
不存幻想的結局

推文到plurk
2015-06-02 17:28
◎溫仲然
香港政改方案將於6月中表決,距離表決的時間越近,中共政府的立場更值得留意。泛民主派議員日前與中共政府三位官員會面後,不但會面只是各自表述,而且中共政府立場非常強硬,甚有恐嚇意味。筆者眼見如此處境,相信政改方案只有不存幻想,將其否決。因為這方案沒有袋住先,只有袋一世。政改只有砍掉重練,重新上路,才可對得起曾於雨傘運動走上街頭的市民。

政改方案只有不存幻想,將其否決。因為這方案沒有袋住先,只有袋一世。(美聯社)
有人會說,今次否決政改,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重啓政改,所以袋住先。這不但是短視,而且是對香港的未來不負責任。今次的政改方案完全是徹頭徹尾的假普選,根本就不存在通過的懸念。由陳弘毅指中共的普選只會是伊朗式,到日前李飛明確說明831決定是永遠,如果今次真的通過政改方案,日後要修改選舉辦法都要根據831決定。眾所皆知,831決定下的普選只會是假普選,只會是1200小圈子選舉的附加功能,並不是真正普及而平等。試問中共都已經說得那麼白,我們又為何繼續存有幻想,倒不如先否決方案,再重整旗鼓,爭取真正普及而平等的真普選。只有先否決方案,才可令831決定不再存在。831決定不存在,才有真正的普選。
中共經常掛在口邊,香港的普選要顧及國家安全,不能引入西方模式的普選制度。香港的泛民主派要考慮中共的憲政地位,不能對抗中央,所以要顧全大局,支持政改。筆者認為這完全是笑話,一個國家要得到國民認同,政府所作的決定都必須具有正當性(Legitimacy)、主權性(sovereignty)及權威性(authority)。中共的正當性已不需多說,人民的服從只建基於威權統治,這不是真服從,但人民亦沒有力量反抗,所以其正當性只是用威權建構出來,並不是真實,而是虛構的。另外,其權威性亦只是建基於威權統治,用武力贏得人民服從的能力。一個用威權,用武力統治人民的政權,又值得人民去考慮中共的憲政地位?更何況,一個真正聆聽人民聲音的政權,會用一些什麼不能對抗中央,或顧全大局的說話去換取支持?這已代表這政權虛怯,及缺乏一個國家應有的正當性及權威性,那我們又何必存有幻想,這個政權會讓步,更何況在831的框架下,又怎會有真正的普選?

一個國家要得到國民認同,政府所作的決定都必須具有正當性、主權性及權威性。(美聯社)
基於以上原因,筆者真的看不到支持政改的原因,故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亦不應再存有幻想,只有砍掉重練,才是香港的出路。因為831決定不能袋住先,只有袋一世。831決定要從根本去否決,才可令香港有真普選。無錯,香港人等了二十多年民主,今次竟然要否決,但正正因為香港人等了二十多年,更加不應該擁有的是一個假普選。故此,重啓政改,才是香港人的唯一選擇,而且筆者想指出責任不在泛民主派議員,亦不在香港人,而是這個專權霸道的中共政府。重啓政改,才可有機會令831決定不再存在,因為香港人已經在今次政改說明一切,任何建基於831決定下的選舉制度,我們都會毫無疑問地否決。故無論是中共及泛民主派,亦不必再存有幻想。
831決定下的普選,只有一條路,就是否決的選擇。
(香港自由撰稿人)
--------------------------
與民為敵最樂?

推文到plurk
2015-06-02 17:27
◎曾文生
當馬總統忙著到陸軍總部過夜,到國小與師生慢跑之際,交通部長宣布在全台要推動40件BOT案,總產值是1022億元。這個舉動,着實令人震驚,這個政府已經是個看守內閣,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要下台了,現在又要搞一大堆案子,是要叫下一個執政黨去擦屁股嗎!聽清楚,一年不到了,還不甘寂寞!非把所有國有土地,賤賣給財團才甘心!難道與民為敵是當今政府的樂事嗎?

當馬總統忙著到陸軍總部過夜,到國小與師生慢跑之際,交通部長陳建宇(左)宣布在全台要推動40件BOT案,總產值是1022億元。(記者方賓照攝)
交通部急著把原本是十一月的BOT案,提前半年,也就是在六月份來進行。時間上令人匪夷所思。因為明年三月就要大選了,現在又搞一個那麼大的招商活動!政黨、商人在大選之前的集結,不禁讓人聯想有圖利綁樁之嫌! 眼看柯P對台北市前朝的五大BOT案爛攤子,帶領團隊日夜操勞的辛苦,就可看出表面合法的BOT,卻是內部問題重重的違法濫權行徑。
目前政府經費困窘,重大建設必須委外經營,這無可厚非。但創造雙贏模式的SOP流程及契約內容還需要制定,招商過程也必須更加公開透明化。但交通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執政時間,倉促的想把40個BOT案,總產值1022億的案子,就這樣灑網出去,是否擺明好處自己拿,殘局留給別人收拾呢!
人民眼睛是雪亮的,一個貪婪的政府,只把「國家、人民擺兩邊,利字擺中間。」的時候,又能端出甚麼樣的牛肉來呢!這是非常令人質疑和好奇的,有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是柯P不行,是這個貪腐政府,倚仗著執政優勢,先下手為強罷了!現在又要大搞特搞40個BOT案一意孤行的話,明年的大選,人民又將再次團結讓執政黨慘敗不可!
(退休人員)
--------------------------
想當紅軍 卻被紅海淹沒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記者高嘉和/特稿
宏達電股價從一三○○元跌至不到百元,市值從一兆餘元剩下八百億元出頭,有關HTC由盛而衰的評析很多,簡化來講,原因僅二,一是時不我予;二是錯以美國品牌(蘋果手機)價格想賣中國品牌。
九年前,宏達電以研發微軟Windows Mobile起家,算是智慧型手機的先驅。當時智慧型手機佔全球手機市場不過四%、銷售量僅兩千多萬支,成長率超過一二○%,推升宏達電業績扶搖直上;但當蘋果來了,Google開放式安卓平台也來了,吸引三星來了、中國也來了,宏達電早已時不我予。
不能否認宏達電這幾年在手機規格上的創新,但可惜都不是破壞式創新,無法引領新風潮,這樣的創新碰上中國業者山寨起家的「性價比」,連三星都擋不住,更何況是宏達電!
王雪紅在二○一○年於中國的一場演講中喊出「HTC是中國人所創立的品牌」,這場演講的前幾個月,雷軍才剛創建小米。宏達電在二○一一年最風光時年出貨量達四千兩百萬支,到去年僅剩一千五百萬餘支,小米呢?去年出貨量已破六千萬支。
王雪紅扛中國品牌大旗,無非是想藉民族情感打開全球智慧型手機最大市場的中國,但宏達電犯了一個明顯的致命錯誤,就是打著中國品牌旗號卻想賣美國品牌(蘋果)的價格。
在中國,買得起蘋果手機的消費者,絕對是排隊買蘋果新機,買不起者,才會退而求其次選中國品牌手機;宏達電明明說是中國品牌,卻想賣蘋果價格,有多少中國消費者會買單?王董事長到現在還不明白嗎?
--------------------------
千元股王跌破百 老謝︰「92共識」快來了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新光金套6000張 慘賠兩棟摩天樓
〔記者廖千瑩、高嘉和/台北報導〕宏達電股價直直落,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老謝)昨臉書貼文酸說,宏達電股價直逼九十二元,王雪紅的「九二共識」真的快來了;相較小股東慘套砲轟,新光金則是宏達電最大套牢戶,六千張宏達電慘賠近六十億元,也曾被謝金河酸說「要多賣兩棟摩天大樓才補得回來!」
謝金河在臉書指出,「也許是歷史的巧合,二○一二年總統大選之夜,王雪紅跳出來力挺九二共識,又說HTC是中國品牌,但中國手機品牌一家家崛起,就是沒有HTC,倒是她力倡的九二共識快來了!宏達電目標九十二元!」
其實,套牢最慘的受災戶是新光金控,新光金二○一二年第二季以每股平均一一○○多元的高價,敲進六千張宏達電,隨後一路停損、再攤平加碼,去年宣布將逐步認賠殺出;不過若以這兩天宏達電已跌破百元來計算,恐損失六十億元。新光金也因此近年股價不見起色,新光金控日前法說會也指出,截至四月底為止,帳上未實現投資損失部位已降至二二○億元,持續改善中。
------------------
高雄實價最貴豪宅 出現首戶法拍屋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記者徐義平/台北報導〕房市真的不景氣!曾是高雄最貴實價豪宅「京城凱悅」竟出現首戶法拍物件,而且屋主買不到2年便因清償債務而被強制執行法拍,該戶為10樓其中1戶,總價6000萬元,坪數178.81坪,每坪拍賣底價約33.56萬元,預計23日執行第1次法拍。
寬頻房訊指出,翻開近幾年全國或區域最貴豪宅法拍紀錄,該案應該是自從2010年全國最貴豪宅「帝寶」出現首戶法拍物件後,再次有區域實價最貴豪宅遭到法拍的案例。根據司法院法拍公告,遭到法拍的屋主是梁姓自然人,2013年6月28日買賣,買進時間還不到2年。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根據內政部實價網揭露資訊,2012年9月,「京城凱悅」曾揭露1戶總價1.38億元,坪數275.68坪,拆算車位後每坪價格約53.9萬元,一舉躍登高雄實價最貴豪宅。
不過,相隔2年後,高雄超高豪宅「國硯」交屋,出現1戶每坪揭露單價68.7萬元的實價紀錄,直接登上高雄最貴豪宅,不過,「京城凱悅」仍是高雄單價前3高的豪宅。
對照該豪宅實價揭露資訊,總計有19筆揭露紀錄,2013年10月則有揭露1筆10樓實價資訊,每坪實價約27.85萬元。至於最新揭露資訊則是去年6月,7樓每坪大約31.33萬元成交。
政府房市調控,豪宅市場首當其衝,永慶房產集團研展中心經理黃舒衛表示,政策是造成豪宅買氣不振的主因,奢侈稅更讓問題雪上加霜,若遇上財務周轉不靈,或過去習慣用高槓桿投資的屋主,即便降價,恐怕也求售無門,只得落到斷頭或法拍的下場。
--------------------
被檢舉逃稅 王文洋質疑動機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記者張慧雯、邱柏勝/台北報導〕媒體昨大多收到一封由「謝堂燕」發出的「台北國稅局檢舉函」,指控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逃漏遺產贈與稅。王文洋昨透過律師李永然強調,遺產贈與稅的稅額由國稅局核定的,絕不會少繳一毛錢;讓人質疑這名匿名人士不知是何居心?
這封檢舉函指王文洋於民國九十九年十一月將王月蘭名下股份移轉給女兒王思涵、兒子王泉仁與王泉力、女友呂安妮,但贈與稅卻是用九十九年二月的股價市值,兩個時間點股票市值差了上百億元,國稅局因此短收約四.八億元遺贈稅。
台北國稅局副局長王玠琛昨表示,基於保密原則,檢舉人與被檢舉人資訊皆無法公開;但他說,檢舉人指王文洋竄改股票移轉時點,藉以避稅,但國稅局認定贈與的稅基,是以股票過戶當日的市價來認定,「股票何時移轉到集保帳戶,都很清楚」,王文洋無法透過竄改贈與契約的方式規避贈與稅。
國稅局︰過戶日認定市價 無法竄改
李永然也表示,王文洋看過檢舉信後質疑這個人的動機與居心,既不敢具名,又公開他個人身分證字號,其目的是什麼?
-------------------
老闆破產 須先給付欠薪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破產法翻修更名債務清理法
〔記者楊國文/台北報導〕司法院院會昨大幅翻修八十年前的破產法,並更名為「債務清理法」。為避免勞工受害,新增老闆聲請破產,仍須先給付勞工六個月內的欠薪;欠債者如果隱匿財產,最重可處七年徒刑,及比照行政執行法對付欠稅大戶的手法,增訂破產人的「禁奢條款」。此修法將會銜行政院後,送請立院審議。
如隱匿財產最重判七年 並訂禁奢條款
此項修法,條文從一五九條擴增為三三七條,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翻修。
修法新增「勞工有優先受償權」規定,未來例如關廠工人將可順利取得老闆聲請破產前六個月的工資;若老闆在債務清理程序中有隱匿或毀棄財產,可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新法也訂出「禁奢條款」,規定破產者「生活不得逾越一般人通常程度」的彈性原則,法官可視欠債者狀況,裁定適當限制,如每月最高花費等;司法院民事廳長陳駿璧表示,未來還會訂出「債務清理法施行細則」,如果違反法官的命令,就不再受有限清償責任的保障。
另,新法允許債務人用拍定價額,買回被債權人(銀行)強制執行拍賣的抵押品。銀行業憂心,此舉恐讓抵押品價值一落千丈,重創銀行放款意願,中小企業可能首當其衝;司法院則表示,土地法等相關法律,都有類似債務人可優先購買的權利,這對清償債務沒有影響,將和行政院討論後才定案。
此次修法也增訂外國債務清理程序的承認,原破產法採屬地主義,只承認國人在本國的債務破產等;未來對於外國、中港澳的法院及行政機關所進行的債務清理程序,得向我國法院聲請承認,此類事務擬由台北地院專屬管轄。
-----------------
中國產能過剩 全球原物料價崩跌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經濟成長減緩、製造業產能過剩持續惡化,造成世界性通貨緊縮的壓力升高,包括從東南亞橡膠原料、紐西蘭牛奶、澳洲煤礦到巴西的糖,都在高估中國的商品需求後,被迫降價求售;同時,中國輪胎、鋼鐵、太陽能板等製成品則在生產過剩下,大量以低價傾銷海外。
中國隨著房市不景氣、鋼鐵需求低於預期,導致國際鋼鐵價格承壓。瑞銀(UBS)分析,全球鋼鐵年產能過剩5.53億噸,主要來自於生產最多鋼鐵的中國;這些鋼鐵足以建造7.5萬座法國艾菲爾鐵塔,或超過1萬艘航空母艦。
中國去年鋼鐵出口量達9400萬噸,超過美國、印度、南韓等三大生產國的總產量。普氏能源資訊(Platts)數據顯示,2012年3月以來,熱軋鋼捲價格跌幅高達44%,鐵礦砂、焦煤和廢鐵等大宗商品價格都跟著下跌。
又如輪胎,上游的東南亞橡膠園競相削價競爭中國買家採購,中國過剩廠房生產的低價輪胎製成品大量外銷湧進美國市場,造成銷售終端的輪胎經銷商降價促銷,甚至開始裁員來維繫經營。田納西州Del-Nat輪胎公司不堪先前高價輪胎庫存積壓的虧損,今年初決定退出輪胎經銷。
Freedonia Group數據顯示,2000至2013年間,中國輪胎產量竄升3倍、年產量約8億個,這段期間中國輪胎外銷量暴增10倍,曾引起美國、巴西、印度等6國業者抗議傾銷;2012年7月以來,美國輪胎零售價累計跌幅6.5%。
報導指出,美國直接進口的中國商品價格在過去的38個月中有20個月下跌,累計跌幅2.2%。美國聯準會(Fed)消費物價指標4月僅微升0.1%;美國物價從2012年以來,一直低於聯準會通膨目標2%,2013年還陷入通縮。歐洲4月消費物價未成長,先前物價持續下滑已促使歐洲央行(ECB)採取空前的量化寬鬆措施(QE),來提振景氣。
報導指出,中國在全球物價漲幅疲弱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顯著,本身無法吸收其工廠的過剩產能;中國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已連3年下跌,製造業通縮情形嚴重。
-----------------
把績優股炒成妖股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多哥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批評,中國股市已成瘋狂賭場,從基本面與本益比來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全世界有哪一個賭場是希望賭客都贏錢的?中國股市或許是個金錢泡沫,但絕不是賭場。
中國政府使盡手段讓股市上漲,當然不是佛心來著,而是為了掩蓋債務危機與房地產泡沫,轉移民眾對經濟下滑的不滿。而且,股市的特性就是菜籃族、擦鞋童、富商巨賈、販夫走卒都可進場。所以要讓全民爽一下,不作多股市,還能幹嘛?
其實,中國股市即使是賭場,至少也是盜亦有道,不會像台灣政府,只想抽頭,而且政府財政越困難就越抽越多,最好是投資人輸到脫褲,錢都進到莊家手裡,它才甘心。而且,為了更多抽頭,賭場規則改來改去,表面上是投資管道多元化,其實只有一個目的,讓投資人儘量不要長期投資(那樣稅負不划算),最好是短線進出,增加成交量,讓政府稅收多一點。
而且,對待有錢的大咖,如每天進出動輒百億元的外資,備有專屬包廂伺候,跟一般投資待遇天差地別。尤甚者,這些人在期貨選擇權上下其手,一般人有時知道他們一手爛牌,但是他們有一卡一卡皮箱的美元,誰敢跟他們對賭?
中國的投機股是妖股,諷刺的是,台灣部分績優股也被炒到本益比4、50倍,有的單月一股虧損2塊多,還有2000多元,這不是妖股,是什麼?
------------------------
超商雙雄冰品熱戰 霜淇淋營收都估逾10億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6-03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爭食暑假冰品消費旺季商機,超商雙雄統一超商(2912)和全家(5903)陷「冰」戰!統一超商祭出日本青森蘋果口味霜淇淋與全家法式香草正面對決,兩公司皆預估,今年霜淇淋可挹注該公司年營收逾10億元。
統一超商調理食品部經理郭慶峰表示,7-ELEVEN目前全台已有1010家門市販售霜淇淋,已推出7種口味,吸引超過3500萬人次購買,其中最夯的北海道哈密瓜霜淇淋,創下短短一個多月賣出260萬支的佳績,長銷品則為原味牛奶和經典巧克力。
郭慶峰指出,台灣冰品零售市場一年規模約40億元,7-ELEVEN去年整體冰品(含霜淇淋)所創造營收達22億元,其中霜淇淋年營收約10億元,淡季和旺季銷售量將差3~4倍,4~9月銷售旺季甚至曾創下單店賣出2000支霜淇淋的紀錄。
7-ELEVEN目前全台霜淇淋鋪機數將維持1010台規模,未來將以區域商圈經營進行配置,預估今年整體冰品營收在霜淇淋新口味挹注下,將成長至25億元。
全家則表示,全家Fami霜淇淋在2013年推出,至今已推出10個口味,累計銷售超過5000萬支,尤其是經典原味香草霜淇淋,該通路趕在暑假旺季前推出升級版「法式香草霜淇淋」,期望能再帶動一波買氣,目標希望一個月能賣出300萬支。
該通路指出,去年霜淇淋掀熱潮,今年市場回歸正常平穩,應該不會再出現高角度的成長,今年第一季霜淇淋銷售由於去年同期基期高,既有店銷售均衰退,但去年銷售霜淇淋的店數較少,今年將持續拓展霜淇淋鋪機數,預估至年底鋪機的店數將達1500店。
由於冰品毛利率高達3~4成,全家認為,未來取勝的關鍵,將是商品開發續航力及品牌知名度,預期今年在霜淇淋鋪機數倍增銷售帶動下,毛利率及營收都可望優於去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