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台灣,就有考試壓力!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唐鳳第二,請爸媽慎重考慮「在家自學」
www.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Dreamtime
朋友們看著我家三小子在小學時一路盡情地探索:自學魔術、寫小說、自拍電影、瘋狂投入手作、不時到荒野探索生態蛙類動物,非常好奇我對三小子國中求學的安排,更有媽媽一想到孩子即將面臨國中巨大的升學壓力,便惴惴難安,於是徵詢我的意見:
「我有考慮轉到體制外的學校,妳覺得呢?」
「附近兩三所國中,有的課業逼得緊、有的鬆,妳覺得要選擇哪一所比較好?」
有教育程度頗高的媽媽更長期蒐集了「在家自學」的資料,決定投資自己,以成就孩子。
對於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正如同我在作家陳安儀《分數之外的選擇》一書中的推薦序裡所言:「我沒有如安儀的條件,為了孩子的教育做島內移民,所以我非常羨慕安儀;然而,我更佩服安儀,因為,即使我有這樣的條件,我和我的孩子、家人也未必具備這樣的勇氣!」
島內移民,也無法擺脫考試制度
是的,我沒有這個條件。
首先,先生的公司就在台北,這份工作不僅能讓他發揮專業技術,更是支撐我們一家五口的經濟主力,我們無法失去這份收入;第二,我的娘家也在台北,目前失智的老媽無法長時間離開她的女兒;第三,我的孩子在這個生活圈已久,他們喜愛這裡,四處都有玩伴知己,天天能和諧穩定的過日子,即使我有魄力想要島內移民,但我完全說服不了我的孩子與先生。
大兒子說:「我要和同學讀一樣的學校,我不想離開他們!」
二兒子說:「我覺得自己讀得了,就辛苦一點吧!」
三兒子更樂觀:「體制內讀書就一定那麼悲慘嗎?標準別那麼高就好了嘛!」
除此之外,我必須坦承,以下的現實更是重點:即使能脫離體制的學習環境,但也無法擺脫體制的人才篩選機制考試。孩子最終還是得透過無情的考試,以爭取自己想要獲得的教育資源。
這是我家的狀況。
我反問朋友:「你們的處境如何?有本錢做『島內移民』嗎?你們的工作型態真能夠配合嗎?孩子和先生自己的意願呢?」
多數的朋友幾乎都沒有條件,不出所料,最後還是選擇留在體制內就學。
你家的孩子會是「唐鳳第二」?
再來談談「在家自學」方案。
去年以最年輕之姿當上政務委員的唐鳳是一例。14歲,唐鳳便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開始在家自學,母親李雅卿甚至為了他,挺身創辦「種籽學苑」,堅持給予唐鳳「自主學習權」。
台波混血的美少女陳明秀,曾贏得亞洲滑冰冠軍,176公分的她,高挑亮麗,不僅擁有滑雪教練執照,還曾自製微電影,入圍兒童影展,多才多藝的她,也是從小實行「在家教育」。
看到這些亮眼的個案,真讓我凡夫俗子之輩怦然心動。然而,我要問的是:「我們真的有能力實行『在家教育』嗎?」
這兩個成功案例的背後不能忽略的,就是集心力、物力、財力,全然投入孩子教育的「高知識背景之父母親」。
李雅卿曾在著作中提過,她以自身的「法政背景」,努力地為孩子創造一個能自主學習的環境;也有很多其他家長們見證,他們全都必須全力投入孩子的教育,才得以支持孩子走出體制。
要執行在家教育,意味著爸媽得自己當老師,這條路一點也不輕鬆,因為需要父母投入極大的時間與精神準備教材、傳道授業,甚至還要另請其他老師負責專門課程。
這先決條件可有好幾個:父母要有熱血,要不厭其煩;父母本身也得非等閒之輩,要有教學能力,且有閒又有錢。
目前經濟大環境如此惡劣,雙薪家庭比比皆是,為孩子量身打造的「在家自學」方案,雖細膩而完美,但對多數家庭而言卻如天方夜譚。
我問自己:「我可能執行嗎?」
還來不及仔細推敲,我的大腦已亂成一團。咱家高中生、國中生、小學生各一,我可得變出三個分身,準備三套課程、三套行程表…我自己先等著精神分裂吧!
這,當然不可能!
另外,唐鳳的智商一八〇,這樣的孩子雖是萬中選一,但若非母親有條件全力支持,一般的家庭會造就出怎樣的唐鳳呢?想要選擇不同的學習之路,想要成就一個發光的天才,背後不能沒有厚實全備的支援系統。


在家自學+「不登校」 https://is.gd/Y43jjj
2019-12-26 10:00:00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報導
拒絕上學的日本學童起初被視為是問題兒童。(法新社)
拒絕上學的日本學童起初被視為是問題兒童。(法新社)
近年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人數連年上升,這些在日文中被稱為「不登校」的學生人數去年創下歷史新高,原先人們覺得這是學生本身的問題,但隨著愈來愈多學生拒絕上學,讓人開始懷疑日本中小學和教育制度是否有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0歲的伊藤勇太(音譯)去年春天黃金周假期全家一起出遊之時,告訴父母說他不想去上學了。幾個月來,他一直非常不想去小學上課,因為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常常跟同學們打架。
遇上這種情況,日本父母通常有三種選擇:第一是讓孩子參加學校諮詢,希望事情會好轉,再來是在家中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去自由學校。他們選擇了最後一個選項。現在勇太在自由學校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他也變得更快樂了。
日本人口密度高,不適應環境很難生存。(路透)
日本人口密度高,不適應環境很難生存。(路透)
●體制危機 拒絕上學人數暴增
勇太是日本眾多「不登校」學生之一。根據日本文科省定義,該術語是指沒有健康或經濟狀況,但連續缺課逾30天的學童。這個術語也有曠課、逃學、學校恐懼症或拒絕上學等含意。
人們對此一現象的態度在過去數十年來有所改變。1992年以前,「拒絕上學」被認為是種精神疾病,但到了1997年,這個術語變為更加中性的「不登校」。
今年10月17日,日本政府宣布中小學生「不登校」人數創歷史新高,2018年缺課30天以上的學童人數達16萬4528名,比2017年的14萬4031名增加2萬多人
為因應此一問題,自由學校1980年代在日本興起,是根據自由和個性原則運作的學校。這種學校是一般中小學和家中自學的替代選擇,不會頒發學歷證明,但就讀這類學校的學生持續增加,從1992年的7424名增至2017年的2萬346名。
日本文科省調查,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以及...
日本文科省調查,日本中小學生拒絕上學的主要原因有三,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以及遭到霸凌。(路透)
●3大原因 孩子無法適應學校
根據日本文科省的調查,日本中小學生「不登校」有三個主要原因,分別為家庭因素、同儕問題及遭到霸凌。
這些輟學者表示,他們跟其他學生或老師處不好。12歲的女生森橋友惠說:「跟很多人在一起我感到不舒服。學校生活很痛苦。」
友惠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在公共場合無法開口說話,「我不能在家裡以外或家人不在身邊時說話」。
她也很難適應日本學校的嚴格校規,「緊身褲不能有顏色,頭髮不能染色,髮帶顏色也有規定,且不得戴在手腕上」。
當小孩不上學,日本家長要嘛讓他們參加學校輔導,不然就是在家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們去...
當小孩不上學,日本家長要嘛讓他們參加學校輔導,不然就是在家自學,最後則是送他們去自由學校。(路透)
●規定太多 近年還變得更嚴格
許多日本學校嚴格規範學生儀容,甚至逼他們將天生帶點棕色的頭髮染成黑色,天氣突然變冷也不讓學生穿緊身褲或外套。某些情況下,連內衣顏色都有規定。
日本中小學在1970跟1980年代為遏止暴力和霸凌行為,實施了嚴格校規,雖在1990年代鬆綁,但近來又變嚴格。這些校規被稱為「黑校規」。
友惠現在像勇太一樣,在東京的多摩川自由學校就讀。根據學校與家長和學生間的協議,學生無需穿校服,且可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他們被鼓勵遵造個人技能及興趣發揮。校內有電腦室以及圖書館,館內有漫畫與圖書可供閱覽。
學校氣氛很隨意,就像一個大家庭,學生們在公共場所聚會聊天,一起嬉戲。
學校負責人吉川隆說:「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發展人們的社交能力。」無論是透過運動,玩遊戲還是學習,重要的是要學習不會在一大群人中感到驚慌。該校最近搬到了更大的地方,每天大約有10個孩子來上學。
日本國中小學生缺課人數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美聯社)
日本國中小學生缺課人數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紀錄。(美聯社)
●「問題出在溝通」
吉川隆在2010年於東京府中市住宅區內的三層公寓裡,開設了他的第一間自由學校。
他說,「我原本希望收15歲以上的學生,但實際來的人只有7、8歲。多數人因選擇性緘默症,都很安靜,在學校他們什麼也沒做」,並認為溝通問題是多數學生拒絕上學的根源。
他投入教育事業的歷程也有點曲折,在40歲出頭時告別了上班族生活,因為對升遷不感興趣。他的父親是醫生,他想跟父親一樣想為社區服務,因此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並收養小孩。
這個經驗讓吉川隆看到孩子們面臨的問題,並意識到多少學生因貧窮而受苦,或是家暴受害者,以及這些對他們學校表現帶來了多大影響。
名古屋大學教育專家內田良教授說,傳統學校學生面臨的部分挑戰是班級規模過大,「一個班有40個學生,一年到頭在同一間教室,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
日本中小學校規嚴格,服裝儀容都有規定。圖為東京一所小學的制服。(美聯社)
日本中小學校規嚴格,服裝儀容都有規定。圖為東京一所小學的制服。(美聯社)
●人口密度太高 社交問題會放大
內田表示,朋友情誼是在日本生存的關鍵,因日本人口密度太高,若不跟他人好好相處和協調,就無法生存。這不僅適用於學校,也適用於公共運輸跟其他公共空間,因為這些地方都太過擁擠。
但對許多學生來說,適應環境是項問題。他們在人滿為患的教室,不得不跟同學們一起在狹小空間中做所有的事情,因此感到不舒服。
內田說:「在這種情況下,感到不舒服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年復一年都待在同一班級,若出現社交問題,上學會變得很痛苦。
內田說:「就這一點來看,自由學校提供的支持是非常有意義的。在自由學校中,他們不太關心團體,傾向於珍視每個學生的想法和感受。」
日本中小學對服裝儀容規定嚴格,名古屋街頭的女學生在下雪天也必須穿制服短裙。(路透...
日本中小學對服裝儀容規定嚴格,名古屋街頭的女學生在下雪天也必須穿制服短裙。(路透)
●教育體制 無法發展孩子多樣性
但即便自由學校提供了另一種選擇,教育體制本身仍是個問題。內田認為,沒有發展學生的多樣性是侵犯他們的人權,許多人也同意此一看法。
目前,日本社會對「黑校規」與學校環境的批評日益增多,近來《東京新聞》一篇專欄文章更將其描述為侵犯人權,以及阻礙學生多元發展。
今年8月,反黑校規活動團體「廢除不良校規!專案」向日本文科省提交逾6萬人連署的請願書,要求對不合理的校規進行調查。大阪府下令所有高中檢視校規,約4成學校進行了修正。
內田還說,日本文科省現在似乎認為曠課不是一種反常現象,而是一種趨勢,默認「不登校」並非學生的問題,而是他們對教育制度未提供令人滿意環境所做出的反應。
https://is.gd/Y43jjj


80%法國家長贊成「回家不寫作業」!法國總統馬克宏兌現「零作業」的競選承諾
www.businessweekly.com.tw查看原始檔
未來Family提供
「回家作業vs.學生表現」的論戰這幾年在歐洲火熱,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回家功課對孩子的學習表現並無助益
「回家作業vs.學生表現」的論戰這幾年在歐洲火熱,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回家功課對孩子的學習表現並無助益。西班牙家長聯盟去年11月發動全國12000所小學的學生和家長,進行一個月「週末不寫回家作業」的罷寫行動。英國廣播電台BBC報導,西班牙家長聯盟認為,回家作業對孩子「有害」,干擾了孩子發展其他興趣或參與課外活動的時間
「回家不寫功課」的議題在法國也引起討論,新任法國總統馬克宏競選時的教育承諾之一就是「消滅中小學生回家作業」。他上任後新任命的教育部長布蘭克(Jean-Michel Blanquer)五月底參加法國公立學校家長聯合會年會開幕時宣布,九月份的新學期開始,法國中小學生的課後作業都將在學校完成,不帶回家。
法國《世界報》報導,布蘭克認為,取消回家作業有助於消弭社會和教育的不平等。法國多為雙薪家庭,父母回家後很難再抽空輔導孩子寫作業,「回家功課」造成家長壓力和負擔,經濟狀況良好的家長可以請家教協助,對弱勢家庭孩子更不公平。
有80%的法國家長對「回家不寫作業」舉雙手表示贊成,但也有「回家作業派」家長不以為然。法國公立學校家長聯合會會長瑪堤(Valerie Marty)就說,藉由取消回家作業降低教育不平等「太不切實際」,因為經濟許可而且在乎孩子教育的家長還是會想辦法加強孩子下課後的學習。
此外,瑪堤也指出,適當的回家作業是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的好方法,家長不應該把回家作業視為負擔,而應該把它當成是難得的親子共享時間
「功課不帶回家」從2012年、前總統歐蘭德時代就已經提出,當時針對的是小學生,目前則有多所弱勢學生居多的中學提供課後作業輔導服務。
首先提出這個構想的是非營利組織ZUPdeCO。該組織徵召大學生當志工,經過培訓後為弱勢學生提供個別輔導的課程複習和作業檢查。ZUPdeCO統計,法國弱勢學生取得中學文憑的比率只有61%,而接受輔導後取得文憑比率可以增加到83%,成效顯著,教育部計畫將這個服務擴展到全國。


開除學校 英國在家學習6年激增65%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1 00:01 聯合報 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

 

示意圖。圖片來源/Barney Moss(CC BY-SA 2.0)
分享
上學念書好,還是在家學習好,是個愈來愈多思考的問題。英國政府統計,過去六年來,英國在家學習的孩子增加了65%。

家長給的理由林林總總,包括生活習慣,對本地學校不滿意或不同意,有特殊需要,避免孩子受霸凌,以及宗教。

2015年為止的最新資料顯示,英國有3萬6609名兒童在家學習。英國總共有大約950萬學童。

英國政府說,政府將繼續「尊重家長讓孩子在家學習的權利」。

英國家長沒有送孩子上學的法律義務,但必須在家為子女提供「適當教育」。

在家學習的數字可能有些低估。家長把孩子從學校領回,通常記載為在家學習,但統計數字可能漏掉從頭就根本不曾上學的孩子。

英國「國會跨黨派在家教育小組」組長史都華表示,幾乎所有數字幾乎都可以確定有所低估。

家長把孩子從學校領回,不需要提出理由,但有些人把孩子領回的用意,提供了一些在家學習的動機。

排第一的原因是理念或生活作風,占13.4%。在有些地方,這個原因占將近50%。

排第二的是不滿意本地學校,占9.3%。

其次是文化或宗教上的理由,占6.2%。霸凌占4.8%,特殊需要或醫療原因占4.3%。

學童人數增加,學校所受壓力隨之上升,3.4%選擇孩子在家學習的家長說,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孩子進不了他們列為首選的學校。

伯明罕紐文大學的海倫‧理斯博士說,網路的影響也是一個因素。許多家長原本就不喜歡學校的分數與測驗制度,在網路看到有人誇讚在家學習多麼成功,就想:「他們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她說,他們在臉書和雅虎看到的,都是在家學習順利,孩子快樂的故事。

但這件事也不是乍看那麼單純。英國政府的「教育標準、兒童服務與技術辦公室」 (Ofsted)擔心,有少數人可能濫用在家學習的權利,把孩子送到沒有註冊證照和可能有不合法嫌疑的學校。

英國教育大臣妮基‧摩根也擔心這種現象,已著令總督學維爾斯洛爵士蒐集證據,可能將那些家長扭送法庭。

當局並且開始研擬加強管理在家教育,可能每周提供六到八小時的學費。

英國政府重申,不希望干預家長選擇子女教育方式的權利:「政府仍然尊重家長選擇孩子在家學習的權利,不管是在家裡,還是結合其他環境,只要家長選擇方式能提供適當的教育。」

生你這種小孩這麼笨 列破壞性語言首位

2015-05-31 18:40:11 中央社 台北31日電

 

示意圖。 圖/Ingimage

分享
 

人本教育基金會日前執行網路調查,「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及「你怎麼這麼笨」,拿下阻礙愛傳達及學習思考的破壞性語言首位。

人本教育基金會近日進行一項網路調查,票選出哪些話最讓人傷心,最阻礙「愛的傳達」及「學習思考」,甚至讓長大的成年人回想起小時候聽過都仍然會難過的句子

這次網路調查的問卷共收到2436筆投票,最阻礙「愛的傳達」前10大破壞性語言,從第一名開始依序是「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小孩?」、「你讓我很失望」、「你給我閉嘴」、「你就自己一個人留在這裡吧」、「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你別想我會幫你」、「哭什麼哭」、「你為什麼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你就不能小心一點嗎」和「快一點,我數到三」。

而最阻礙「學習思考」的十大破壞性語言,票選結果從第一名開始依序是「你怎麼這麼笨」、「你很沒用耶」、「這種成績,你沒救了啦」、「這很簡單呀,為什麼你不會」、「你可以跟弟(任何兄弟姊妹或同學)多學學嗎?」、「你沒那個天份啦」、「我不是教過你了嗎?」、「考這種分數,給你上那麼多課都白上了」、「被老師罰活該,誰叫你寫作業都不認真」和「字寫得醜,人就長得醜喔」。

「調查過程中也有許多爸媽坦承,是一不小心就對孩子脫口而出上述破壞性語言,」人本教育中心主任陳生慶提醒,這些語言會在無意中傷害到小孩,即使次數不多,但仍可能影響到孩童人格發展。

陳生慶建議,要打造愛與思考的家庭生活,就必須戒除這些破壞性語言,把每句破壞性語言都替換成「需要幫忙嗎?」,這樣大人看待孩子的角度就會轉換成「他只是需要被幫忙」,這也是實踐愛的起點。

----------------------

施和伸:醒給家長的十點提

2015/05/29
作者:
施和伸
關鍵字: 學校 教育 老師 家長 家庭

photo credit:flickr@Curt Smith,CC BY 2.0

在facebook上拜讀了呂秋遠律師寫給為人婆婆者的十點忠告,除了心有戚戚之外,也想狗尾續貂一下,綜合我十八年來擔任教職的心路歷程,想給為人家長十點提醒。

第一,各行各業,即使是律師、醫師、設計師……,都會有表現不是那麼符合期待的份子。不可諱言的,老師這個行業也難免有;所以,請不要以極少數老師的言行,來抹煞其他認真、熱血的教師;不要每次都說:「你們當老師的都這樣……」真的,那很傷人。

第二,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棒,讓自己引以為榮;相信我,老師們也都是同樣的心情。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材成器,為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幾筆榮光,多幾件值得拿來說嘴的話題呢?這樣看來,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應該是夥伴,而不是敵人啊!

第三,既然我們是夥伴,那麼,適當的分工是有必要的。所以,孩子在家中一直打電腦、一直玩線上遊戲、一直滑手機、很晚睡、每天都賴床叫不起來、在外遊蕩到很晚才回家……這些狀況,真的要麻煩您多費心,好嗎?就算學校老師一再提醒,不斷宣導,但一出了校門,我們實在是鞭長莫及啊

第四,不要再被「做孩子的朋友」這美麗的口號所迷惑了。大家都只記得專家學者們在節目上談笑風生的這六個字,但卻忘了,或者忽略了,要做到這六個字,其實是要很多條件來配合的。包括從小多陪伴、從小就循循善誘、從小就教會他是非對錯、從小就讓他知道做人做事的原則、從小您就可以給他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沒有這些配套,所謂「做孩子的朋友」,只是您無力管教他的遁辭而已。

第五,現在的校園內,還願意管教您的孩子的,大多是還有一點堅持的老師。在教育局、教育部、還有人本教育基金會不斷不斷的案例宣導下,每個老師心中烙下的,都是哪個老師被告了、哪個老師被記了過、哪個老師賠了多少錢,這一類的事件。如果不是心中還有一些理念,還有一些對自我的期許,誰願意冒著這樣大的風險,去管教別人的小孩?

第六,在以前的年代,老師有各種方法可以約束或引導孩子;現在,不能打、不能罵,罰站傷自尊,罰寫說會浪費時間。在孩子犯錯時,老師唯一能做的,大概只剩下依校規記警告或小過。所以,親愛的家長們,在這個時代,記警告或小過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人生也不會因此就留下什麼污點;更何況,只要您孩子的行為有改善,導師都會想辦法幫忙銷過的。前兩年,有個孩子因為考試作弊要被記小過,家長在苦苦哀求不成後,竟然當場向校長下跪──那一幕,讓我很震撼。

第七,千萬別低估小孩在夜間獨處的危險性。我知道您一定很無奈,因為必須上夜班,必須扛起家計,晚上實在無法陪伴小孩。但是,讓一個國中生(尤其是國中女生)從放學後獨自待在家(其實他們也不一定待在家),一直到隔天清晨去上課(也不一定有來上課),這麼長的獨處時間,能不發生事情,實在是上天有保祐。畢竟,他(她)還只是個孩子啊!您知道他(她)晚餐吃些什麼?您知道他(她)晚上跟誰出去?更可怕的是,您確信,他(她)沒有帶誰回來家裡?我知道您會告訴我,我就是要上班啊,那怎麼辦?如果沒有親友可以幫忙的話,或許,我真心建議您,換個工作吧!孩子才是一輩子的事。

第八,對於學校的課程,對於學校的活動,對於學校的管教,都歡迎您提供意見,參與討論。然而,請您不要把「我跟○○○局長很熟哦!」「我跟○○○議員很熟哦!」「我跟○○○記者很熟哦!」「你還想不想繼續幹啊?」「相不相信我可以把這個事情鬧很大?」……這種句子拿來當作發語詞。這樣的語句只要一出現,說真的,給人的感覺很差;那麼,後面就很難繼續理性客觀的討論了。

第九,不管您給他的是什麼樣的家庭,也不管您的學歷、工作是如何,只要您能給他基本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他不用愁吃不飽穿不暖,他心情不好時有人可以陪伴,那也就夠了。至於其他的,請您不要心存虧欠。因為單親,因為工作,因為家裡收入不高,因為學歷不好,很多家長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於是在管教上一路退讓,或者用各種物質來滿足孩子;等到讓無可讓、退無可退的時候,等到他下一次開口要的竟是iPhone7的時候,才發現孩子已經理所當然地拿這些來作為予取予求的理由了。

第十,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您可以愛他,您可以包容他,您可以在任何方面幫助他,這都是天經地義。但是,請您也教會他,出了家門之後,任何人對他的好都不是理所當然的,請他一定要心存感謝。有的孩子在導師自掏腰包請喝50嵐的時候,還會嫌不夠高級,怎麼不請星巴克:有的孩子在愛心志工站在馬路中央,以脆弱的軀體保護他們過馬路的時候,慢條斯理,端著架子,像太后出巡般,連聲「謝謝」也沒有。除非您把他當寵物,要豢養他一輩子;否則,等他出社會的時候,註定是要失敗的。

(作者為臺中市立大業國中學務主任,教學年資十八年)

------------------------------

w800 (4)  

德國媽vs.美國媽 帶小孩像兩個星球的人
www.cw.com.tw查看原始檔
圖片來源:Flickr@mhobl CC BY 2.0
住在柏林的美國作家莎士基博士,日前在《時代》雜誌網站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形容她這位美國媽媽,剛搬去德國首都柏林的時候,在帶孩子的方式上面所受到的巨大的文化衝擊,讓她重新思考很多原來視為理所當然的育兒真理。

我第一次來到柏林的遊樂場時,簡直嚇壞了。德國的家長們聚在一起喝咖啡,沒有人注意小孩。我遇到的德國家長,大多非常重視獨力和責任;他們並不是不管小孩,而是信任他們。柏林不需要「散養」(free range parenting)運動,因為那根本就是常態。

下列是幾件柏林家長會做的驚人之事:

不硬逼小孩讀書。柏林的幼稚園並不強調學術表現,事實上,教師和其他家長不鼓勵我讓小孩讀書,幼稚園是為了玩樂和社會學習。不過,這種輕鬆態度不等於教育程度不佳; 2012年的評顯示估,德國15歲青少年的閱讀、數學和科學的表現超出國際平均許多,管小孩較為嚴格的美國比德國落後許多。

鼓勵小孩玩火。二年級的女兒帶回來學校通知,他們正在進行與火有關的計畫。女兒問我,我會讓她自己點蠟燭燒東西嗎?結果我選擇和她一起用安全的方式點蠟燭、燒東西。這主題實在太聰明了。但我女兒還是她們學校惟一一個父母不准她在除夕夜放煙火的孩子。

讓小孩獨自前往幾乎所有的地方。多數小學生自己上學,有些甚至會自己搭地鐵。德國家長當然在乎安全,但他們通常是把焦點放在交通、而非綁架。不只在德國,陌生人綁架在美國其實也極為少見。德國父母相信,讓小孩「獨立行動」,也對他們有好處。

小孩開始上學時開派對。有個柏林朋友告訴我,人生的三件大事就是一年級入學、成人儀式和結婚。在柏林,學校會舉辦盛大的入學慶祝會,而且是在週六!他們會立一個跟小孩一樣大的筆筒,裡面放了鉛筆、表、糖果等等琳瑯滿目的東西,學校的慶祝派對結束之後,小孩子回到家還要再和家人、朋友舉行另一個派對慶祝入學。入學是小孩期待多年之事,那代表生活即將大幅改變,當然,也希望這些派對能夠讓小孩子能夠熱愛學習。

天天帶小孩出門。德國俗語有信:「沒有壞天氣這回事,只有沒穿對衣服。」學校推廣戶外時間的價值,從柏林幼稚園裡的遊樂場,也看得出德國人多麼重視此事。無論天氣多寒冷、多陰暗,家長還是會讓小孩包得緊緊的,然後帶小孩出門去公園,或是讓小孩自己去公園。

我搬來柏林之後,已經很努力地適應德國媽和美國媽截然不同的帶小孩方式,因此我那八歲的小孩已經爬遍了公園裡所有的遊樂設施。但我還是不願意讓她自己在我們那很郊區的社區裡自己一個人走路。

不過,我已經跨出了一小步,我讓她自己去隔壁樓下的麵包店。她第一次去的時候,回家時臉上散發著光芒,很驕傲地把她買的麵包捲遞給我。至於她踏出家門到平安回到家這整個過程,她的美國媽一直站在陽台上看著她這件事,我想就別告訴她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