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鼴鼠(俗名-悶鼠)2 @ 這是小明的部落格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zgdrgW
有機農法活化 台灣土撥鼠回來了
〔記者陳燦坤/口湖報導〕口湖鄉小農王貴仙返鄉投入有機栽種,堅持不使用農藥的友善農法,發現消失已久的台灣土撥鼠竟回來了,休耕田間經常可見到牠們鑽土覓食,成了王貴仙鬆土的好幫手。
俗稱台灣土撥鼠的鼴鼠早年是農田裡常見的鑽洞專家,王貴仙還記得童年在清晨六時、中午及傍晚六時是台灣土撥鼠最活躍的時刻,這些小東西在田間鑽洞、設陷阱,等著蚯蚓落下再飽餐一頓,台灣土撥鼠鑽過的地方土壤即隆起,王貴仙童年與夥伴跟著這些隆起的土壤捉台灣土撥鼠,帶回家烤熟當野味。
王貴仙九年前回到故鄉務農,卻發現台灣土撥鼠像絕跡般,經投入有機農業,終於明白慣行農法大量使用農藥,造成台灣土撥鼠銳減,他決定採用友善農法愛惜土地與生態。
最近三年王貴仙發現他的田裡消失的台灣土撥鼠好像又回來了,每次在耕田無意間總會誤傷一、兩隻,但王貴仙不想再享用鼠肉,因為台灣土撥鼠已成了他的好朋友,可以免費幫忙將休耕田地鬆土。
===========================================
土撥鼠達人 張國棟最懂鼠性
記者魏怡嘉/專訪
九年前,張國棟進到台大動物中心擔任研究助理,從小就討厭老鼠的他,第一個任務竟是養實驗小鼠,張國棟硬著頭皮忙了二個星期後,動物中心的土撥鼠需要照顧人手,心想「土撥鼠總比老鼠好吧?」他自願跳槽照顧土撥鼠,沒想到最後竟然成為「土撥鼠達人」。
土撥鼠與人類的關係比老鼠更親,張國棟說,土撥鼠如果得了B肝,從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罹癌過程都跟人類相同,科學家相中牠做為B肝相關研究首選實驗動物。台大動物中心專程從美國進口土撥鼠,每隻要價八萬到十萬元不等,昂貴身價,讓他壓力沈重。
張國棟回憶第一次清洗不鏽鋼籠時,不小心讓一隻土撥鼠逃脫了,由於土撥鼠體力好,移動速度又快,在三十坪的實驗室裏竄來逃去,「花了一個上午都抓不到,最後還是土撥鼠跑累了,窩在牆角睡著了,才落網回籠。」
更糗的是張國棟第一次執行「保定」程序:捉緊土撥鼠的頭跟腳,注射麻醉劑,偏偏那隻土撥鼠屁股朝他,頭埋籠角,怎麼就是不肯出籠子。
跟土撥鼠的「第一次接觸」雖然備受挫折,但張國棟不服輸,無論是吃飯、睡覺或走路,都在想要如何「搞定」土撥鼠,終於研發出其他同仁學不來、屢試不爽的捉鼠術,只要張國棟一休假,研究人員就會自動跳過不做土撥鼠實驗。
美方當初害怕台灣自行繁殖土撥鼠,斷了商機,一開始賣給台大都是公鼠,後來錯送了母鼠來台,他們就將一隻公鼠跟二隻母鼠關在一起,竟然成功讓母鼠生了六隻小鼠。
不過母鼠長期被養在實驗室,忘了餵乳本能,工作人員找體型差不多的兔媽媽充當「奶媽」,看到小鼠吸奶吸得飽飽的都好高興,隔天卻發現六隻小鼠腹瀉全死了,上了一堂慘烈的「鼠命」課程。
長期跟土撥鼠朝夕相處下來,張國棟對鼠性瞭若指掌,例如聽到「ㄍㄞ ㄍㄞ 」的哀嚎聲,就知道打架打輸了;聽到「咕咕咕」的雞叫聲,肯定就是土撥鼠好夢正酣;聽到牙齒打顫就要小心了,那是土撥鼠攻擊人類前的「咬牙切齒」聲…,他通常戴手套指尖都會留一截,就是怕手指頭被咬到。
剛接手時,實驗室只有十六隻土撥鼠,現在張國棟的「鼠隊」已經達到五十隻規模,他平時餵土撥鼠飼料,如果土撥鼠接受麻醉做完實驗回來,則會改餵胡蘿蔔、馬鈴薯慰勞一下。
記憶中有一隻土撥鼠,跟了他七年,只要一看到胡蘿蔔或是馬鈴薯就會站起來吃,閃光拍照都干擾不了牠,張國棟幫牠取了名字叫「明星」。只要把籠子放在旁邊,「明星」就會自動進籠,因為不怕人,後來被選中送到新竹的動物園,告別當天,張國棟眼角含淚相送。
張國棟說,土撥鼠犧牲生命成就人類的B肝研究,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十分渺小,他愛土撥鼠,希望能做到退休。
================================
土撥鼠有自己語言 會形容人的長相(圖)
2011年01月24日09:16 來源:
近日科學家發現,土撥鼠(prairie dog)除了有自己的語言以外,字匯至少高達100個單字,還可以警告同伴“敵人來了!”據台灣“今日新聞網”報道,北亞歷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指出,在土撥鼠的語言裡,甚至還可以形容不同人類的長相。
土撥鼠的各式叫聲如吠叫、鳴叫,其實背后存在著復雜的語言結構,因此當有敵人入侵它們的地盤時,它們可以發出警告聲,呼吁同伴趕緊逃命。
研究人員提到,它們語言的豐富程度,可以讓它們形容敵人的體型、大小、顏色以及入侵的速度。不管是土狼(coyote)、狗、還是各種鳥類,它們都有自己一套形容的方式,要同伴多加准備。
研究人員將自己藏身至土撥鼠的窩當中,然后把土撥鼠發出的聲音錄下來,然后再對聲音中的音調以及頻率加以研究,隨后發現它們在不同敵人入侵時,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請來4位自願者,充當“要入侵的敵人”,穿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發現土撥鼠對此反應也不同﹔同時,土撥鼠也能分辨不同身高的敵人。
研究人員打趣地表示,雖然人類聽不懂土撥鼠的各式叫聲,但是它們可能就是再說“有個高個穿著藍T恤來了”或是“有個矮子穿著黃T恤來了”。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証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
11歲男孩與土撥鼠一年一會 高山小夥伴從沒忘記
▲看過這張知名的照片嗎?當時馬特奧8歲。(圖/Caters/東方IC)
記者林蕙娟/綜合報導
奧地利8歲男孩馬特奧威路士(Matteo Walch)與野生土撥鼠(旱獺)合影的照片,2012年首度出現在媒體,並經由社群網站分享熱傳。這種奇妙的友誼並非偶爾,每年馬特奧的媽媽麥克拉 (Michaela)都會帶他上阿爾卑斯山,探望高山上的小夥伴,一次為期2星期。現在馬特奧11歲了。
麥克拉在因斯布魯克(Innsbruck,奧地利西部群山間的城市)當老師,非常熱愛大自然,她說,「馬特奧2歲的時候,我們第一次開車上山去看土撥鼠,但當時他與牠們沒有交集,直到他4歲大。」
▲8歲的馬特奧和土撥鼠。(圖/Caters/東方IC)
「通常土撥鼠很害羞,但在大格洛克納山(The Grossglockner,阿爾卑斯山中,相對高度第二高的山峰)裡,牠們很習慣看到人,也很信任人,人可以用手餵牠們吃胡蘿蔔和蘋果。」麥克拉說, 「若說馬特奧與牠們的友誼有何特別之處,就是他總是很有耐心地和牠們平起平坐。」
麥克拉還提到一件有趣的事,「馬特奧特別喜歡一隻土撥鼠,這個小傢伙沒有尾巴,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牠。牠總是第一個跑出來迎接我們。」算一算,男孩與土撥鼠家族的一年一會,今年邁入第10個年頭,「我打算持續下去。」麥克拉說。
▼從4歲到11歲,馬特奧與高山小夥伴的友誼會一直繼續。(圖/Caters/東方IC)
★ 版權聲明:圖片為版權照片,由東方IC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