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女現在一年級一樣是收18班,但文組只剩下2.5班,其他清一色全是二、三類組,「想到我那個年代,文組可是有10~11班,真的差好多啊~」這讓她感嘆時代真的變了,「家長與學生的選擇,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這兩年竹女文組班級數是4班(含語資),1班美術班,13班自然組(含數資)。」竹女高一共18班「文組剩4班」!女醫校友驚:時代真的變了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4mMRZw1
理工科也會「畢業即失業」?高失業率大學科系Top 15揭曉!
根據美國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的最新分析,2023年部分大學科系的應屆畢業生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市場。
這份報告針對73個主修科系、年齡介於22至27歲的大學生畢業生進行分析,當時應屆畢業生的整體失業率為3.6%。人文學科、純科學甚至備受追捧的科技領域,皆有科系出現高於平均的失業率。
其中, 人類學失業率高達9.4%,位居所有科系之首,物理學則以7.8%緊隨其後。
意外的是,電腦工程與電腦科學的畢業生失業率也偏高,凸顯了即使在傳統教育認知中的熱門領域,這些畢業生也可能在求職初期遭遇困難。
(16) 數位時代 - 理科也會「畢業即失業」?高失業率大學科系Top 15揭曉! ... | Facebook https://bit.ly/4lBWzN4

有錢人上台大是窮人6倍!作家點「翻身關鍵」:不是讀書 https://bit.ly/43VqSHC
傳統認為讀書才能翻身,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有作家指出,根據資料顯示,富人小孩上台大的機率是窮人小孩的6倍,可見教育漸漸無法成為階級流動的管道。他認為,想要翻轉階級,最關鍵的不是讀書,是「婚姻」。
網紅作家藍白拖在臉書發文表示,他從新聞報導中分析關於台大與階級流動的觀點,富人小孩上台大的機率是窮人小孩的6倍,數據顯示51%台大學生,來自20%高所得家庭。
藍白拖認為,「教育」漸漸無法成為階級流動的管道,未來的階級流動會趨向「兩極」,有錢人越有錢,窮人則越窮。AI說想要階級流動,除了透過教育,還有公職與高考、工作或創業,最後是婚姻連結,「想要翻轉階級,最關鍵的不是讀書,是婚姻。」
有錢人上台大是窮人6倍!作家點「翻身關鍵」:不是讀書 https://bit.ly/43VqSHC
貼文一出,許多網友也有同感,認為富人孩子的資源比較多,也比較聰明,「因為富人家族一般來說智商高」、「本來就是了,不會有人覺得教育是公平的吧,比的就是家庭資源的總體戰」、「不要說學校,你去到知名跨國企業上班會發現身邊的同事家境其實都不錯,真的階級是會複製,不會有那種沒錢買房的人存在」。
但也有網友認為,「只比台大容易有數據偏差,應該要拿所有大學或做大學分類來比較,搞不好比例最高的是其他大學」、「教育本來就不會翻轉人生,真正翻轉人生的是知識和財富」、「富人家小孩上台大跟上台大後會不會變富人,應該是獨立事件,階級流動依現代科技,學歷應不是重點,再看看」。
有錢人上台大是窮人6倍!作家點「翻身關鍵」:不是讀書 https://bit.ly/43VqSHC
文組畢業後有什麼職業是薪水優渥的呢?(示意圖/資料照)
文組跟理組出社會後的薪資時常被拿來比較,一名網友就在PTT PO文詢問,有沒有文組熱門之光,畢業後出來工作不會差理工科太多,也可以年薪破百萬的?貼文曝光後,立刻掀起討論。
一名網友在PTT指出,雖然文組低薪,但總也會有相對高薪的科系吧,不然文組早就全倒了。原PO詢問,有沒有文組之光的熱門科系,畢業後出來工作不會差理組太多、年薪也可以破百萬的?
貼文一出引發熱議,網友紛紛回應「台大國貿系,平均70分以上」、「文組通常是越老權力越大錢越多」、「從政啊,比社畜有錢有權,屌虐理工」、「國際政治系,不過要考上外交官」、「金融業啊,認識的不只破300」、「論最頂可能不是看科系,而是家世背景,音樂或藝術科系應該蠻多的,反正畢業後都出國居多。星二代富二代都愛群聚紐約帕森設計學院,就算音樂系平民,畢業後當家教每小時也破千元」、「文組的頂點,出生就已經在頂點了」。
綜合網友意見,最多人認為是「法律系」,紛紛表示「法律吧,涉及金額大的訴訟,律師費很可觀的,不過就是上下限很寬就是了」、「律師、會計師、精算師、法官、檢察官」、「司法官年功頂專業加給+本俸+主管加給,一個月穩破19萬」、「律師一年收8-900個,年薪穩破百萬」理組畢業才能領高薪?眾狂推1科系「文組之光」:年薪穩破百萬 https://bit.ly/3uya8bN
文組畢有啥高薪工作?網看法大不同
文組畢有啥高薪工作?網看法大不同 https://bit.ly/3fyS6LI
▲文組畢業高薪工作?網說「這職業」。(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由 NOWnews 提供 ▲文組畢業高薪工作?網說「這職業」。(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在台灣高中會分成文組和理組,到了大學科系的區別更是明顯,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也固然不同。因此近日就有網友在網路論壇上表示疑惑「文組畢業的『高薪工作』有哪些?」沒想到眾多網友就揪出了1個職業,直言「沒有之一」,引起熱議。
這位網友在網路論壇PTT WomenTalk板上PO出一篇「文組畢業的高薪工作?」的貼文表示,原PO前陣子看到統計,說台灣的產業平均月薪有42K,他說理組超過42K可以理解,不過疑問文組有什麼工作可以超過這數字?於是原PO問網友,讀文組的畢業都去哪裡工作。
▲原PO在網路論壇《PTT WOMENTALK板》問文組畢業的高薪工作有什麼?(圖/翻攝自網路論壇《PTT WOMENTALK板》)© 由 NOWnews 提供 ▲原PO在網路論壇《PTT WOMENTALK板》問文組畢業的高薪工作有什麼?(圖/翻攝自網路論壇《PTT WOMENTALK板》)
貼文一出,網友先是留言,「我文組朋友去當保險業務年薪200」、「銀行,有年資保底年薪100」、「認識很多文組去外資投行,薪資滿驚人」、「金融業、法律、公務員,很多都超過吧」,綜合多數留言來看,許多人認為金融業比較有機會超過42K。
不過大部分網友表示,檢察官是唯一的高薪工作,「法官、檢察官,沒有之一」、「檢察官啊,高強度工作高報酬」、「商、法,一大堆高薪職業」、「檢察官跟律師的薪水都屬於高薪吧」。(實習編輯:歐雅如)文組畢有啥高薪工作?網看法大不同 https://bit.ly/3fyS6LI
文組最雷職業是企劃? 她淚揭行業心酸「最後剩3條路」
By Fb, www.ettoday.net查看原始檔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林信男攝)
網搜小組/綜合報導
不少人覺得念文組cp值低、容易被取代、薪水相較理組低。就有一名從事企劃多年的女網友,po文寫下行業心酸,感嘆「企劃」不受到人重視,老闆還會覺得,「不就幾個字而已,2萬5請你來是否太多?」
女網友從事企劃多年,同學、好友也大多是與文字脫不了關係的工作,前幾天她在臉書上看到某個活動標題,上面寫著「提案力的時代 - 唯企劃、編輯得以存活」,讓她不禁想哭,「曾經聽人說,因為社群媒體發達的關係,創造了無數小編職缺,所以企劃工作變得比以前容易找,應該更受到重視才對,但個人在職場的觀察完全相反,每況愈下才是事實。」
「企劃真的很重要,甚至在很多時候都是"最"重要,但老闆往往不認為」女網友感嘆,她假設,老闆願意給工程師5萬塊起薪,那企劃大概只值2萬5,因為他們覺得這工作取代性很高,不爽不要做反正可以找學生來實習,有的還免錢,「這是對企劃工作的錯誤解讀,沒有考慮到"時間"。」
原po認為企劃是「商業策略」,但多數老闆卻覺得「只是做個活動」,有策略能力的企劃是在問題發生前,就降低甚至杜絕發生的可能性,也是讓老闆省下大筆不必要支出的關鍵人物,值得加碼投資,但他們只會說,「什麼叫幫我省?那是2萬5本來就應該要做的吧。」
▲企劃起薪相對低。(圖/本報資料照)
女網友說,「今天我要出一個看起來像樣,不至於被專業人士幹醮的文案,我他X的可能要看50篇文章、20本書、10本雜誌,加上各種時事,內化以後才寫的出來,而且越短越難寫;不過老闆們只會認為不就幾個字,有時還會嫌你出太慢。」
她也點出現實問題,表示企劃的薪水天花板是相對偏低的,主管職大概以5萬為分水嶺,外商可能會好一點,總字輩的人不是有關係就是業務出身;因此,有野心的企劃會挑戰業務,厲害的企劃會自己開班授課,資深的企劃會想出書或是變自由接案,然後能力普通但又資深的企劃,則會被年輕的換掉。
對此,鄉民紛紛回應,「真的假的,找工作有考慮企劃的說」、「台灣的中小企業不會重視的,還是只能往大公司求發展」、「窮到哭出來的工作」、「如果績效沒辦法量化讓老闆看到,薪水拿不高很正常的」、「設計大概差不多慘」、「企劃真的不值錢,值錢的是執行與成果」。
工程人才荒 vs. 文史工作荒 青年棄硬就軟、棄難就易
newscdn.newsrep.net查看原始檔
工程人才荒 vs. 文史工作荒 青年棄硬就軟、棄難就易
你是否曾仔細想過,念完大學四年,各科系畢業後的工作機會究竟有多少?
104人力銀行進行資料庫分析,從2016年「指定科系」工作機會數與大學畢業會員數,統計出求供比,可以看到台灣的就業市場正在快速變遷,也發現科系人才與市場工作機會間供需的消長關係。
根據統計,求供比最高、也就是畢業後工作機會最多的前五名,分別為工程、建築規劃、數理化、資訊、醫藥衛生相關科系;倒數五名則為文史哲、餐飲休閒、外語、藝術設計與地球科學。
其中,工程類求供比最高,達5.09,代表相關科系學生一畢業,立即就有五個以上的工作機會等著他挑選。而求供比最低的文史哲類則為0.2,意味著一畢業,就須面臨五人搶一個工作的激烈競爭。
若把時間拉長為五年,資訊類工作求供比以128.28%漲幅,拿下第一,其次則為教育類、工程類、生命科學與建築規劃類工作。
而外語類工作求供比,五年來漲幅僅4.42%,在18類工作中敬陪末座。不到雙位數漲幅的工作領域,還包括地球科學類與藝術設計類。
不同產業間,人才需求與供給呈現高度反差。
若再把歷年畢業生人數一起對照,可以在部分領域發現,市場人才需求與科系畢業生人數,正在嚴重脫鉤中。
目前人才需求最強烈的是工程領域,但從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從100學年度到104學年度,工程學門畢業生人數從4萬9109人,逐年走低至4萬4025人,整整少了5084人。
而求供比需求人才漲幅最大的資訊類,五年來從電機電算學門走出來的畢業生人數雖算持穩,也還是少了556人。
反倒是在求供比疲軟的倒數5大類中,餐飲休閒、藝術設計的畢業生人數直線暴衝,五年來分別多了8130人與3538人。
若將時間再拉長從96學年度來看,當時民生學門與藝術設計學門畢業人數僅1萬1884人與7824人,九年下來,二大學門畢業生翻倍,各自增加140%與101%。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工作機會多、有發展潛力的領域,沒有愈來愈多人念,反而大家一窩蜂往餐飲、休閒、設計科系擠呢?
現況1〉青年、學校棄難就易 人力供需失衡
「青年世代出現『棄硬就軟』『棄難就易』的心態,」Career就業情報公司顧問臧聲遠觀察,社會普遍高學歷化,已改變青年人的自我認知,不夠高尚體面、工時不正常的工作,即使薪酬不差,也都被列入不受歡迎名單。
另一方面,大學與技職學校的科系設置,為了求生存,以「招生」為著眼點,在源頭就投青年世代所好,大量成立餐飲、觀光、設計、表演等科系,並減班或裁撤理工相關科系。「一些以理工為強項的大學,根本招不滿學生,」臧聲遠觀察。
此外,像是藝術設計學門畢業生約占整體畢業生比例超過5%,但該領域產值還不到台灣GDP的1%,產業若撐不起足夠的職缺,根本無法消化每年的畢業大軍。
臧聲遠擔憂,觀光、餐飲、設計系浮濫招生,排擠理工科系就讀人數,造成科技業與傳統製造業徵才困難;另一方面,觀光餐飲系學生一就讀就有一半後悔,在校時一實習,剩下的人又一半後悔,畢業後幾乎七成學生都因失望而落跑,導致觀光餐飲業依舊長年缺工。
惡性循環下,青年世代嚮往的職業,吸納人力有限;而缺工較多的職業,卻被青年世代排斥。這正是台灣高等教育面臨人才失衡的窘況。
「政府不該只管人才生產,卻不理後續會不會滯銷,」臧聲遠建議,相較新加坡人力部、日本厚生勞動省,都從國家整體人力供需來判斷人才培育的方向、數量,除了招生名額限制外,更應積極盤點各科系需不需要設置,「別為了保住老師飯碗,而不管學生飯碗。」
熱門科系冷就業的情況,不只學生要擔心自己前途,政府也同樣感到緊張。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李彥儀指出,教育部從2015年已開始踩煞車,決定「工類不減招、服務類不成長」的目標,希望能逐漸改善失衡的人才結構。
現況2〉人才養成偏食 企業缺人拉警報
「理工人才無法短期養成,再不補救,三年後情況將更惡化,」104人力銀行職涯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嵩榮提出警訊。
陳嵩榮分析,從學校成本考量,理工科系增設的花費比餐飲、設計類還高,可以理解為何學校同步棄硬就軟。但是,105學年是高教大限的起點,學生人數比起前一年,已經大幅減少二萬,三年後等這群人畢業了,企業缺人感受將更明顯。
目前台灣高等教育人才養成偏食,與產業結構嚴重脫節,為了減輕企業找不到人的情況,政府也在研擬「外籍白領來台」政策,但就業市場卻出現擔心被外籍人士搶飯碗的憂慮。
陳嵩榮說,從正面看,好的關鍵人才加入企業運作,小則能有助於提升本地整體人才素質,大則擔任加速產業轉型力道的角色。
當企業變強,反而能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尤其下一波新興領域如AI、大數據、機器學習與物聯網等,更需要國內外高階人才進行觀念、技術交流,來提振產業機會。
他指出,這兩年,畢業生還有27萬人左右,五年後,一旦大學新生人數只剩20萬人,就業人口勢必銳減,若人才養成政策不調整,未來台灣將從「人才失衡」變成「全面缺工」。
現況3〉高教科系設置前瞻性不足
大學科系的設置如果沒辦法與時俱進,不僅「冷門科系」,連「熱門科系」都會成為青年失業製造機。
例如,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加上又是「五加二」重點產業,生技產業被視為潛力產業,但就讀生命科學系的族群中,卻傳著一句戲謔的話:「來來來,讀生技;去去去,去安麗」,聽起來既諷刺又心酸。
仔細檢索生命科學相關工作機會,直銷、業務性質的職務比例並不低。
臧聲遠觀察,大家一提到生技,就直覺認為是高獲利產業而一窩蜂投入,不僅學生想念、大學要設相關科系,還是政府引進外籍人才的重點領域;卻忽略了,整個生技製藥產業,台灣主力在研發,後續臨床、生產、銷售或通路等產業鏈,大多掌握在歐美大廠手中,台灣真正能提供的生技工作機會並不多,導致過剩人力只好往業務職分散,形成生技是全球明星產業,台灣的生技博士也高居博士流浪排行榜的第一名。
另外,像是許多大學都設立的英日文系,市場就業機會成長幅度並不高,人才一直處於過剩情況;而現今南向政策帶動企業走出去,實際增設東南亞語的學校,卻僅有三間左右。
如何弭平人才供給與就業市場的鴻溝,已是當務之急!
軟實力 + AI 文史哲也能逆襲機器人!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文史哲科系畢業生市場上的工作機會不多,該如何殺出一條生路? 104人力銀行職涯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嵩榮說,要善用文字能力、口語表達、故事講述分析及邏輯思考判斷力,這些「軟實力」,結合網路科技甚至當紅的AI人工智慧,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陳嵩榮表示,文史哲背景的學生,專長在於為跨領域、跨產業所需,從企業開出的職務需求或指定科系來看,104線上至少就有5大跨界出路歡迎文史哲畢業生。
【出路1】文字力+影像力:行銷/網站企劃、數位教材編輯
影像當道的年代,一個好的圖像勝過千言萬語!陳嵩榮說,無論行銷企劃、網站行銷,甚至教材編撰,都越來越強調影像,從104職缺需求來看,企業網站企劃需同時具備基本文書處理及影像處理軟體能力;數位教材編輯則需結合多媒體動畫/遊戲,更生動地傳遞知識訊息,將是未來大勢所趨。
【出路2】語文+ AI:語言學家、語音及語義產品專員
科技愈發智慧化,當我們用iPhone Siri與手機互動、查詢天氣、播出電話、設定鬧鈴等,但科技始終要來自於人性!陳嵩榮說,像Siri、Alexa這種人工智慧語音助理,需建立強大的語音辨識系統,104線上相關職缺如語言學家、語音及語義產品專員等,均直接指名中文科系相關背景學生。
【出路3】人文歷史+深度旅遊:旅遊企劃、飯店行銷企劃
主題深度旅遊愈發盛行,陳嵩榮說,從104職缺中發現,旅遊休閒或飯店住宿業的旅遊企劃、飯店行銷企劃等職務,需對當地歷史、地理等文化風情有深入了解,並有能力透過文字、影像或口說實際導覽,增加遊客對在地風土民情的認識,部份企業已特別指定中文、歷史系相關背景學生。
【出路4】人文歷史+休閒娛樂:遊戲企劃
現在有越來越多線上遊戲或桌遊,以歷史故事或人物為背景,陳嵩榮說,104線上已有遊戲公司徵求遊戲企劃,職務需求中載明,需熟悉各地神話及歷史,並有良好的中文寫作能力,看似文靜的文史哲學生,也可跨足遊戲娛樂產業!
【出路5】邏輯思辨+廣告行銷:廣告文案、廣告企劃
104升學就業地圖顯示,哲學系學生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的所在產業,「廣告行銷公關業」高居第4名。陳嵩榮說,哲學系長期訓練學生邏輯思考及批判思辨能力,永遠對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懷疑,並用不同的方式驗證,對於強調高度靈活、創意思維的廣告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
--------------------------------------------
文史哲「穩死折」? 就業五大困境待克服
newtalk.tw查看原始檔
文史哲學系的畢業生初入職場,真的「穩死折」嗎?104資訊科技發現,企業職缺「保留席」,限定文史哲的比例,居18學群之末、不到1%,若以保留席除以文史哲畢業求職會員,平均5搶1,求供比僅0.2。
104人力銀行職涯事業處副總經理陳嵩榮說,文史哲畢業生進入職場容易呈現「短空長多」,剛開始,雖然較難看出立即而實用的指定專業,但紮實的邏輯思維、判斷推理、以及內含的人文素養與美學,長期下來的軟實力,反而適用各行各業。
文史哲畢業生求職,主要遇到哪些求職困境?104銀行表示,可從以下5面向分析:
【困境1】工作型態:不易找到正職工作,兼職比例TOP 1
104追蹤2005~2015年該年度畢業新鮮人第一份工作狀態,發現文史哲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兼職」比例為18個學群中TOP 1,有16.3%的文史哲畢業生第一工作為兼職,該比例高於大盤(10.2%)。
104統計2011~2015年畢業生的平均就業率(畢業後6個月內找到正職工作的比率),發現文史哲畢業生就業率60.7%,在18個學群中,倒數第二。
【困境3】議價籌碼:第一份正職工作平均薪資,倒數第二
104追蹤2011~2015年畢業生,履歷表填寫第一份正職工作的平均薪資,發現過去5年,文史哲畢業生平均薪資皆低於整體。以2015年為例,全體畢業生平均起薪約3萬,文史哲約2萬8,在18個學群中倒數第二。
【困境4】指定需求:企業指定文史哲科系職務,僅占1%
104統計,2012~2016年企業接受新鮮人的職缺中,徵才條件有「指定科系」,每一年約10~12萬筆,但指定文史哲的職缺,每一年都低於1%,顯示企業對文史哲科系指定需求度不高。
陳嵩榮分析,前三大企業指定需求最高的科系分別是:工程、資訊及醫藥衛生,多屬專業能力門檻較高、可高度對應市場需求的科系,亦顯示國內職場對於顯性技能專長的重視度,仍大於相對隱性的人文素養。
【困境5】出路廣度:長年侷限教育輔導、文字編譯兩類
104統計,企業指定文史哲科系的職務,長期集中在教育輔導、文字編譯兩類,自2012年到2016年,職務類型皆未見增加,顯示相關科系出路相對侷限。
台灣出現高中學習文組人數急遽下降。理組提升,對將來社會結構可能發生的影響? 案例? 竹女現在一年級一樣是收18班,但文組只剩下2.5班,其他清一色全是二、三類組,「想到我那個年代,文組可是有10~11班,真的差好多啊~」這讓她感嘆時代真的變了,「家長與學生的選擇,反映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走向+「這兩年竹女文組班級數是4班(含語資),1班美術班,13班自然組(含數資)。」竹女高一共18班「文組剩4班」!女醫校友驚:時代真的變了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bit.ly/4mMRZw1
----------------------
台灣出現高中學習文組人數急遽下降。理組提升,對將來社會結構可能發生的影響?
影響面向分析
1. 高等教育結構的轉變
理工醫相關科系擁擠:更多高中生投入二、三類組,醫學、電資、工程科系將更難考。
文法商科招生壓力:歷史、哲學、外文、社會學等科系可能進一步「小系化」,甚至被合併或裁撤。
案例:
台大哲學系、歷史系招生人數逐年縮減。
清大/交大加強理工領域,但人文學院相對「邊緣化」。
2. 勞動市場結構的偏移
醫師、工程師、科技人才供給上升:醫療與科技產業人力更穩定,但也可能出現「過度擠壓」→ 高學歷失業或過勞問題。
文科人才不足:缺乏優秀的人文、社會科學背景人才,會導致未來在法律、外交、公共行政、媒體等領域缺人。
案例:
台灣已出現「理工人轉行補缺口」現象:如理工背景去考司法官、外交官。
日本、韓國也曾經歷「理組大躍進」潮流,導致文科領域斷層。
3. 社會文化的長期影響
人文素養弱化:如果大多數菁英學生都流向理組,將使社會在哲學、倫理、歷史詮釋、文化創意領域的深度不足。
價值觀偏向「功利、技術取向」:社會決策容易強調「效率、產業」而忽略「公平、文化、倫理」。
案例:
2015年日本安倍政府曾建議大學縮減社會科學招生,引起全國學界反彈,因擔心導致人文精神萎縮。
美國在 STEM 崛起後,公共治理和社會溝通能力不足的問題也被討論(如 AI倫理、隱私政策制定)。
4. 性別與社會分層
文組傳統上女生比例高,理組比例相對偏男。文組縮減,可能改變大學與職場性別分布。
案例:
台灣醫學院女生比例已大幅提升,反映女學生隨理組擴張而轉移。
這也會進一步推動 「女性在醫學、科技產業」 的比重上升,可能改變職場性別結構。
5. 國家競爭力與政策影響
短期利多:科技研發、醫療人才強化,符合 AI、半導體、生技產業需求。
長期隱憂:缺乏懂國際關係、歷史、哲學的決策者,會讓台灣在國際談判、文化軟實力輸出上吃虧。
案例:
以色列科技產業強盛,但仍重視猶太學、歷史教育,避免「科技單極化」。
台灣若人文萎縮,可能會更依賴外部(如美國、日本)提供文化、國際政治分析人才。
📌 總結
「文組萎縮、理組壯大」短期會帶來 醫學、科技、產業發展的人才紅利,但長期可能導致 人文社科斷層、公共治理與文化力不足,形成一種「高科技島 + 弱人文治理」的社會結構。
👉 如果要避免失衡,教育政策或許需要 跨領域整合:
在理組中加強人文教育(工程師懂倫理、醫師懂心理)。
在文組中導入數據分析、AI 工具,提升文科競爭力。
如果台灣文組持續縮小,未來 20 年最大的風險是:
治理失能 → 政策被科技邏輯與外部智庫綁架
文化衰退 → 台灣只剩「硬實力」卻缺乏「軟實力」
科技倫理真空 → 社會衝突與價值裂解
👉 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在 醫學、半導體、AI 走在世界前端,也可能變成一個 高科技但治理薄弱、文化單薄、倫理真空的「失衡社會」。
如果台灣 20 年後文組持續下降,可能會出現三大具體社會場景:
治理失能(2035) → 司法積壓、政策外包。
文化斷層(2040) → 國際文化舞台缺席,世代失去共同認同。
倫理危機(2045) → 基因嬰兒與 AI 治理引發社會衝突。
這將把台灣推向「科技高度發達,但治理失衡、文化單薄、社會分裂」的局面。
---------
台灣:偏重理工,文科快速萎縮 → 短期符合產業需求,但長期恐失去文化與治理人才。
日本:曾極端削弱文科,引起反彈 → 最後承認「失去人文會讓國家思考力下降」。
美國:STEM 崛起,但保留 liberal arts 傳統 → 維持「科技 + 人文」的平衡(菁英教育仍要求跨領域)。
------------
台灣文組萎縮 20 年後的三大風險情境
1️⃣ 治理與公共決策失能
風險描述:
法律、政治、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才不足。
公務體系、外交、司法領域缺乏具備深厚人文素養的專業人才。
可能後果:
國際談判時過度依賴外部顧問(美國、日本智庫),喪失政策自主性。
國內法治品質下降,因為優秀學生不再進入法律、公共政策領域。
民主治理容易被「科技理性」取代 → AI 演算法治理,但缺乏倫理制衡。
案例參照:
韓國近年出現「理工菁英治國」現象,但社會對公平、分配、勞權議題處理失衡,引發強烈抗爭。
2️⃣ 文化創意與軟實力衰退
風險描述:
人文與藝術教育萎縮,文化產業缺乏優秀人才。
台灣對外輸出的形象更偏向「科技島」而非「文化大國」。
可能後果:
電影、文學、音樂等創意產業萎縮,難以形成國際影響力。
青年世代缺乏歷史感與文化認同,導致社會更功利化、缺乏凝聚力。
台灣在國際外交上缺乏「文化牌」可打,影響國際軟實力。
案例參照:
日本即使科技發達,仍靠動漫、文學、飲食文化輸出強化國力。若台灣缺乏文化輸出,國際能見度會更弱。
3️⃣ 科技倫理與社會衝突加劇
風險描述:
理工人才充足,但缺乏能討論「科技應用邊界」的人文社會專家。
AI、醫學、生技應用快速,但缺乏倫理規範與社會共識。
可能後果:
AI 監控、個資濫用 → 人權保障不足。
醫學新技術(基因編輯、安樂死)缺乏倫理討論,導致社會爭議與法律真空。
社會階層斷裂:科技菁英與一般民眾溝通不足,衝突激化。
案例參照:
中國強調理工教育,但在 AI、監控科技的應用上缺乏倫理制衡,導致國際爭議與社會不滿。
📌 總結
如果台灣文組持續縮小,未來 20 年最大的風險是:
治理失能 → 政策被科技邏輯與外部智庫綁架
文化衰退 → 台灣只剩「硬實力」卻缺乏「軟實力」
科技倫理真空 → 社會衝突與價值裂解
👉 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在 醫學、半導體、AI 走在世界前端,也可能變成一個 高科技但治理薄弱、文化單薄、倫理真空的「失衡社會」。
https://chatgpt.com/s/t_68a66e7719508191b09db9c93b4153be
https://chatgpt.com/s/t_68a66e8a49e48191aa7537052e1424e9
https://chatgpt.com/s/t_68a66e9548908191957be357dc2514ae
https://chatgpt.com/s/t_68a66ea359c481919d28f3abe4db6c6f
.
https://grok.com/share/c2hhcmQtMg%3D%3D_355c3c69-d17d-4d5e-853c-d3e1e25e4011
劉美妤:人文精神只在於景觀?
By 作者: 劉美妤, opinion.cw.com.tw
查看原始檔
四月 24日, 2015
作為台大校友,我記憶中最可愛的校園風景,還是三級古蹟文學院古老的迴廊,和寧靜的小院落。文學院學生其實也習慣了分散疏離,習慣了遊牧式上課,習慣了老師們的研究室分佈從舊總圖、文學院、視聽館、語言中心到國青宿舍都有,每次找老師一定得好好確認位置,否則可得回頭穿越整座偌大的校園。每次到其他系所上課或找同學時,看著其他學院的空間,文學院多個遊牧系所的學生,還是難免唏噓。看見部分我們敬重的師長幾個人共用一間研究室,缺乏獨立空間,資料更堆得無處收納,也為他們抱屈。
人文大樓爭議多年,深具建築特色的人哲兩系洞洞館,早為了這棟大樓,皆在2010年遭拆除了,卻因腹地不夠,若要足夠容納八系四所裡六個單位的完整空間,建築量體勢必無法小。目前最大的反對因素仍來自台大校門口整體景觀考量與破壞天際線,由於新建大樓難以延續融入週邊環境與建築,若照低矮寬廣的理想和傳統風格打造,也難以滿足空間需求,頓成兩難。
十年前,人文大樓在初期規劃階段,我是外文系大一新生,所有的文院學生都填了問卷,為人文大樓的設計風格提供意見。雖然在學期間,我們不可能享用到新建的空間,然而對於將來學弟妹們能擁有完善的設備,至少我自己是非常期待的。設計圖出來後,不意外地,與我和同學們當時填下的意見南轅北轍,荒謬的變形金鋼,當然教人擔憂。經歷了這麼多年,設計圖改了又改,如今已來到第十個版本,在校方各種荒謬的行事和草率拆除洞洞館帶來的混亂之下,文院學生仍盼不到人文大樓,而首當其衝遭遷至水源校區危樓的人類系和哲學系,發生數次樓板崩塌事件,學生的受教權和安全更受到嚴重影響與威脅。
當然,人哲兩系的人身安全問題是校方另一項嚴重失誤,和人文大樓的規劃不能混為一談。然而其師生在現況下的危險處境,除非校方能找出他路、給予適當的安置方案,否則已被迫列入時程考量。近年,許多呼籲盡快動工的聲音,便來自有迫切需求的人哲兩系學生,他們的憂慮,也不該被忽略。
如果可以,誰不想兩全其美?然而弔詭的是,當社會輿論聚焦在台大校門入口意象和天際線,卻似乎忘了整座校園早已被建得毫無美感可言。其他學院氣派的現代大樓四處拔地高起,剷掉黑森林所建的兩棟法學院大樓,令我認不出曾經的開闊;而社科院豪華新館,才真叫龐然大物。包括我最不捨的黑森林在內,台大總區的綠地早已被碾得破碎,若要談台大人文精神,僅僅侷限於正門入口一隅,未免顯得失衡。
台大的人文精神早已毀棄。作為編得五年五百億預算的第一學府,台大不僅任由財團捐款大興土木而師生難以參與規劃,更擁有諸多委外經營的營利事業、BOT,歷來對零散校地的處置亦多有爭議,例如紹興社區迫遷問題,例如訴訟未決前便強拆陳家莊,例如消極不維護芳蘭大厝古蹟。台大在台北市中正、信義、大安精華地段共有17筆散落的校地參與都更,據《財訊》雙週刊2010年報導,當時都更總值已高達125億。南門市場對面原本主要為教師宿舍的土地,2009年整合公有、私有產權都更落成的經典案例「中正史坦威」,即為台大賺取大量利潤。此外,也陸續傳出拆除日式宿舍群與鄰地共同都更,由於日式宿舍作為歷史文化資產與溫羅汀特色蘊含的意義,引來各界關注。
學校需要自籌款,不是賺錢等於髒,然而耗用稅金的台大如何賺錢,需要受公眾監督。從台大成為都更大戶、並儼然以企業自居的校產處置方式看來,校方的人文精神恐怕業已蕩然無存,人文大樓的爭議不過再添一筆。作為台北帝國大學1928年創立之初便以「文政學部」存在的學院建築,文學院早已太過老舊,而員生擴充,多個系所的師生流浪已久,卻在可行方案敲定前便拆除人哲兩棟系館,遷往聲稱通過安全維護、卻屢屢發生意外的水源校舍,台大對學子權益的輕忽態度,可見一斑。
人文大樓牽涉到校舍利用的整體規劃,而校地分配又牽涉到校內複雜的政治。之所以遊牧數十載、只能撿別人淘汰的系館棲身,正因文學院在院際間向來弱勢,且自籌款有困難,更乏人捐獻,務實地說,這筆捐贈真的幫助莫大。而覓地同樣艱難,農業陳列館保留而壓縮腹地、原本討論熱烈的「第二基地」無果,文院有心爭取,但恐怕沒有其他學院願意讓步。文史哲不分家,但台大的文史哲系所卻因空間因素,長年分居而缺乏交流,積年累月惡性循環下來,文學院只有更加弱勢且消極。人文學科本是探究學問的起源,或以印在我們英文文憑上的Liberal Arts(自由藝,或譯為博雅教育)所承襲的古典文理素養而言,在台大早已被邊緣化,彷彿好賺錢的專業才有說話的份量,台大的內裏幾乎已成了「台灣電資醫學法律商業大學」。文學院對台大而言,功能似乎僅剩提供通識課;文學院的許多成員,也在消極的氛圍下冷漠,豈止不團結,更多是互不相識。
戮力追求財產利益最大化、並以SCI、SSCI為唯一準則盲目追求論文量,反而忽略教育品質,反映出校方的心態,也才是台大之所以愧對社會資源挹注的根本。日前,台大文學院學生組織行動,呼籲各界別再以舊資訊反對現案的人文大樓,還予學生應有的受教權,實際上便連結了校方怠忽教育的問題。人文大樓建築須據其精神審慎規劃,這點早有廣大共識,而這群學生認為如今經十度修改的方案已不對景觀構成威脅。
我必須坦言,比起諸多財大氣粗、「送禮你就要感恩收下」的捐款財團在校內插旗的建築,人文大樓固然因位置因素引來最大爭議,校方提供的溝通管道亦極為有限、意見不被平等看待,但多方折衝至今,設計單位現在提供的規劃已比前幾案好得多。由於影響長遠、牽涉廣泛,建築與公共建設需要漫長的溝通、多方討論與評估,不當的建設通常正來自於急就章,而人文大樓歷經九年爭議,這中間的論辯、抗議過程絕對是值得而有意義的,也成為往後校內建築的借鑑,校方應反省而真正開放師生參與規劃。現行設計在反覆討論修改後,已加入延續環境既有建築語彙的考量,也降低了高度,雖稱不上完美,但已見在目前可行性之下的契機。
人文精神除了講究於建築景觀,更在於教育的內涵。僅著墨於校門入口意象,固然立意美善,但在文學院現況的脈絡下,私以為卻是顧此失彼。校方不願挪出其他校地,以文學院目前的弱勢處境,實務上難以轉圜。留一個良好的教育空間給未來的學生,讓文學院和它代表的人文精神因充足的交流而重新在台大生根茁壯、成為一個深耕人文教育與學理思辯的殿堂,進而對台大與社會做出改變-這或許只是我個人微小的期盼,我曾經非常反對人文大樓的設計和規劃方式,也對此批判,現在依然對於校方吝於撥地感到憤怒,但現行的第十案,是有妥協空間的。在這個方案下,比起入口意象之辯,內部的空間規劃已相形更為重要。
人文大樓不蓋,文學院只會繼續卑微地流浪,而台大如何重建人文精神、貢獻人文素養嘉惠社會,才是比大樓本身更艱難、漫長、需要所有師生一起思索與致力的功課。
憂高教成職業訓練所 李家同:大學不能為錢忽視文明
李家同呼籲大學莫忘傳授文明的神聖任務。(資料照,記者王敏為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總統府資政李家同昨(9)日投書媒體,呼籲大學莫忘「傳授人類文明的神聖使命」,強調絕不能忽視人文科學而成了「職業訓練所」。
李家同發表文章「李家同:大學只談錢 而忘了傳授文明...」指出,許多人覺得大學的好壞,與學生畢業後找工作的難易度有關,李家同說這想法沒錯,但大學若變職業訓練所,會是相當危險的事。
他說道,大學的神聖任務就是「將人類文明傳授下去」,若一味地把教育和國家產業結合,「誰又會重視最基本的文明?」他舉例,一位牛津教授因解決數學難題而得獎,這個成就雖與產業毫無關係,但是牛津大學仍費盡力氣將他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請過去,「可見非常傑出的大學並不是成天只管產業的。」
李家同強調,學術界若成天只管如何能使產業捐錢,就會忘了傳授文明,但國家絕不能沒有人文素養,有些能武的國家之所以不能變強國,乃因這個國家沒有什麼文明。李家同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到,台灣教授在專業上非常用功,但人文素養上的興趣比不上外國教授。
李家同在文末警示大學莫忘傳授文明的神聖使命,如果大學過分地強調賺錢,「總有一天我們會恍然大悟,對自己以及全世界的文化茫然不知。」如此,台灣的大學不但沒辦法在世界上立足,我們的國家將不可能贏得世界的尊敬。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