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文石書院用「文石」建成? 澎湖旅遊處官網貽笑大方
澎湖文石書院介紹,縣府旅遊處介紹錯誤百出,竟出現「採用澎湖特產文石建成,獨具地方特色。」(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文石書院用「文石」建成? 澎湖旅遊處官網貽笑大方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qwKym
2024/12/18 18:06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這是反向行銷嗎?澎湖縣政府旅遊處設置澎湖Travel官網,行銷澎湖觀光,卻出現離譜介紹文字,一篇澎湖文石書院,竟出現「採用澎湖特產文石建成,獨具地方特色。」文字介紹,引發廣大網友吐槽,讓外界質疑小編能力,笑稱雖然是負面宣傳,但也算是達到吸睛效果。
「澎湖Travel」臉書16日貼文介紹澎湖旅遊~澎湖孔廟:穿越時光的文化之旅時又出錯,且短短幾十個介紹文字,卻謬誤百出,被網友留言「文案是不是Chatgpt寫的?你會拿藍寶石蓋藍寶石大歌廳嗎?」澎湖縣政府旅遊處長陳美齡表示,這個部分有請一個小編,並由副處長負責校稿才會登出。已提醒好幾次,但還是一直會出錯,會再討論一下改進方案。
澎湖文史專家許玉河表示,澎湖孔廟的前身為建於清朝乾隆31年(1766年)的文石書院,日治時代才改為孔廟,所以澎湖孔廟並非建於清朝乾隆31年。而且,清代書院的性質是半官方的學校,由官民共同捐資興學。但是民間有更多的私設學校~私塾。所以,可以說文石書院是澎湖惟一的書院,但並非如貼文所言是惟一的學校!
澎湖的建材不外乎玄武岩、老古石(硓????石)或花崗岩,如若貼文所言「文石書院是採用澎湖特產文石建成,獨具地方特色。」,那就價值非凡,但也沒有如此大的文石石材,可以當成書院建材。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已從善如流,刪除相關字眼。澎湖文石書院用「文石」建成? 澎湖旅遊處官網貽笑大方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BqwKym
文石書院位於馬公市東郊,為乾隆31年(1767)澎湖通判胡建偉所創建,次年落成。文石書院初建時,頭門三間的中架構奉祀魁星之神,名「魁星樓」,而後易名為「登瀛樓」。日治時期,地方人士將書院改為孔子廟,為今澎湖孔廟。由於年代久遠,曾多次重修,至民國88年(1999)改建為今天所見新孔廟。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
1885年3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法軍佔領澎湖近半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法軍在媽宮港構築兩道木製棧橋,法軍則於8月初完全撤離澎湖。隔年,甘為霖牧師前來澎湖傳教,這兩條棧橋依舊存在,顯然法軍離開時仍保留這兩道木製棧橋,並未拆除。在L'escadre de l'amiral Courbet (孤拔將軍的艦隊)一書的插畫,與當時留下的攝影作品,結合甘為霖牧師的描述,三者可互相印證。而插畫與攝影不同之處,在於插畫的左下角有一棟兩層的樓閣,而非攝影作品中的土丘高地。這座樓閣,是插畫藝術手法的表現,並非位於媽宮港西側,而是遠在文澳的登瀛樓(魁星樓)。
光緒元年(1875),《澎湖廳志》有〈登瀛樓落成記〉:
登瀛樓書院之東有樓焉,橫亙十數武,迴欄一匝;樓上祀大魁夫子。高二丈有奇,巍峨聳峙,煥然一新,可以窮三十六島之嵯岈,聽三萬里巨濤之淜湃,為西瀛一大壯觀,洵足為士人登瀛之兆焉。斯樓之重修也,始於癸酉季冬,迄於甲戌仲夏。倡首者吾友鄭桂樵司馬,勷其事則高袞夫武庠、林荊山太學也。夫世之列為士林者多矣,往往於明倫講學之區棄若弁髦,故有房序傾頹、宮牆剝落、殘碑斷碣沉沒於荒烟蔓草中,無有過而問者。二君坐未列談經之席,身不登問字之車,獨能勷茲義舉,有功斯文,士林中所不可多得,況得之商賈中乎?如吾友者,固澎湖知名士,樹先正之典型、作中流之砥柱,更有為乎其大者;是區區者,烏足道其顛末哉?今春余來澎主講席,二君屬余言。余不文,弗獲辭,爰掇數語以嘉其志,並以勵世之樂善好施者。乙亥秋八月上澣。
從上述的記載,登瀛樓為二樓以上之建築。同治12年(1873)山長鄭步蟾、武庠生高其華、監生林荊山動工重修魁星樓(即登瀛樓),次年仲夏落成。光緒元年(1875)乙亥施槃任文石書院山長,秋八月上旬刊刻〈登瀛樓落成記〉。從《澎湖廳志》文書書院的配置,亦可看出登瀛樓為二層樓的形制,右側則有敬字亭。十年後擁亭閣之美的登瀛樓,成為法人作畫的對象,也讓我們一窺當時登瀛樓的面貌。1895年3月,日軍一度將文石書院作為野戰醫院使用,登瀛樓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卻不失其風采。日治時期,文石書院改建為孔廟,登瀛樓仍維持原本的樣貌,變化不大。二次戰後,孔廟於1963年進行重修,只有登瀛樓依舊保留原有建築。爾後,登瀛樓因蟻害整修,在2002年12月,魁星樓以「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的名義被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登瀛樓自1875年重建立下規模,於今已歷140餘年,外在形制仍保留舊貌。尤其是一二樓的花崗岩梁柱,玄武岩窗與正門的門框,至少是光緒年的舊構建。其格局雖然侷促,然時間內涵深邃,並不亞於天后宮。二樓的聯文「文海翻瀾光射斗,石渠秘蘊氣凌霄」,已文石二字冠首,石渠閣因閣下建有石渠以導水而得名。始建於西漢初年,為未央宮中最早的建築物之一,亦是西漢最大的藏書閣。「登雲鵬鶚乘風早,瀛海鯤鯨跋浪先」,則以莊子「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之典。此二聯文的歷史價值,遠遠為天后宮所不及,更勉勵學子有大格局大視野的企圖心與抱負。
登瀛樓做為澎湖縣定古蹟並不為過。
作者|許玉河老師
魁星樓構造形式為硓𥑮石、磚、木混合二樓四角形建築物,歇山式屋頂,正脊為三川脊形式。上有簡單的花草剪黏式樣;脊堵剪黏與斜脊上的歷塑都是以花草樣式為主,外觀造型較為簡潔並無太多裝飾,總共有18根柱,有扶壁柱4根、簷柱14根(一樓8根、二樓6根)。雖有著中國閣樓重檐屋面,二樓帶廊與附屬於書院建物之東南方等常見建築手法;但在建物之細部與構材上卻也溶入澎湖當地慣用之建材,是台灣少見附屬於書院的魁星樓建築。
日治時期有日本古代建築學權威的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藤島亥治郎來臺考察,當他到屏東書院訪問時曾說:「台島雖有幾多文獻,而能依原型保存者,為屏東書院及澎湖文石書院而已」。離屏之際,再三叮嚀「若改築,必依舊,是所切望」。
光緒元年(1875)乙亥施槃任文石書院山長時,於秋八月上旬刊刻〈登瀛樓落成記〉一文(《澎湖廳志》內有詳文),敘明澎湖文武各界人士對此西瀛一大壯觀,洵足為士人登瀛之象徵的登瀛樓(魁星樓)能樹先正之典型,作中六之砥柱。今因文石書院(孔廟)數次的重修,兩位與考試相關的神明文昌帝君、魁星合祀在魁星樓內。北向立面處有「澎湖文石書院魁星樓」碑,由澎湖縣政府於民國68年(1979)六月修建時立碑於此;由碑上所文可得知文石書院魁星樓之歷史脈絡與變遷。 文石書院(澎湖孔廟)-澎湖縣馬公市-旅遊景點-(VR 實景旅遊網)
位於二樓的神龕,目前祀奉文昌帝君與魁斗星君。澎湖登瀛樓大魁夫子亦文亦武,曾降詩案山北極殿:
大道潛修處處誠,魁頭赤筆退邪精,夫民教化須維護,子職無違孝心明。手中硃筆掃魔妖,威鎮西瀛夜繼朝,保境安民吾職責,捉來魑魅斬難饒。
由文獻所記載魁星樓原貌再加上舊照片之比對,可以確立文石書院魁星樓本身文化歷史價值與意義。因位於大馬路之旁,與新建的孔子廟及文石書院內石碑及生活博物館成為一文化園區。
文石書院魁星樓 https://bit.ly/4fuoMC6
大久保百貨店發行澎湖島文石書院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文石書院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因澎湖出產文石故取名為文石書院,中法戰爭時摧毀於日據時代改建為孔廟,現今孔廟即為文石書院現址,書院僅存6塊石碑(圖為其中2塊)及魁星樓,文石書院對澎湖教育貢獻良多,開澎進士蔡廷蘭即出自文石書院….. 文石書院(澎湖孔廟)-澎湖縣馬公市-旅遊景點-(VR 實景旅遊網)
魁星樓為民國51年先總統蔣公視察澎湖後令重新整建,整修後魁星樓還原歷史外貌
大成殿
縣政府於民國88年改建為現今孔廟
文石書院vs孔廟 | 澎湖二三事 https://bit.ly/49IJih0
文石書院位於馬公市東郊,為乾隆31年(1767)澎湖通判胡建偉所創建,次年落成。文石書院初建時,頭門三間的中架構奉祀魁星之神,名「魁星樓」,而後易名為「登瀛樓」。日治時期,地方人士將書院改為孔子廟,為今澎湖孔廟。由於年代久遠,曾多次重修,至民國88年(1999)改建為今天所見新孔廟。 大久保百貨店發行澎湖島文石書院 - 藏品資料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https://bit.ly/4iJwx9Y
文石書院(澎湖孔廟)-澎湖縣馬公市-旅遊景點-(VR 實景旅遊網)
澎湖查某,台灣牛
這是形容澎湖婦女艱辛的生活,也可以說是這一大類諺語的主題語。澎湖地區由於男人大多出海捕魚,即使回航也必須作足夠的休息,所以澎湖婦女就必須負擔起家中所有的耕作、家務、處理漁獲、及教養子女、侍奉長輩……等工作;她們的一生就像牛一樣任勞任怨,再加上居民大多貧窮,買不起耕牛,只好用人力耕田,更使得婦女辛勞無比,眞的像是作牛一樣;因此便用此諺形容其辛勞。
文字來源|澎湖諺語(高芷琳:著
----------------
澎湖人,台灣牛
由於澎湖地區環境惡劣,養成居民吃苦耐勞的個性,再苦的際遇也不怕,就好像台灣的牛一樣,能吃苦耐勞。
文字來源|澎湖諺語(高芷琳:著)
----------------
客家女台灣牛
馬公文石書院(澎湖孔廟) & 忠烈祠 @ shine的幽美幻境 :: nidBox親子盒子 - http://goo.gl/TxORuU
更多孔廟(文石書院)照片介紹
孔廟位置圖
Enlarge
孔廟位置圖
景點:澎湖孔廟(文石書院)
孔廟大門外觀
Enlarge
孔廟大門外觀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西文里104-7號
交通:馬公市區新生路往205縣道方向約3分鐘車程
地圖:澎湖馬公市區地圖 / 澎湖地圖-南環旅遊地圖
開放時間:09:00至16:00
公休日:星期一及國定假日翌日
介紹:
中廳講堂側面照
Enlarge
中廳講堂側面照
孔廟為澎湖教育的濫觴地,西元1767年的文石書院乃澎湖通判胡建偉為倡議澎湖公辦教育所建立。文石書院命名源由乃澎湖盛產文石,期許澎湖文化與教育的提升宛如文石一般堅定、堅硬、璀璨與光彩奪目。
文石書院早期奉祀魁星之神,所以又曰「魁星樓」。文石書院初建時規模宏大。前為頭門三間,中架為樓,樓上祀魁星之神。中為講堂,後為後堂,中祀文昌之神。東西兩翼有精舍各十,為諸生讀書的處所。書院後來又經歷任數次重修。1895年日人佔據澎湖後,地方人士為保存民族固有文化,將書院改為「孔子廟」。
文石書院歷經歲月滄桑,飽經風雨摧折,呈現頹圮之態,經縣府66年起陸續規劃多階段維護工程,方得今日朱門高樓莊嚴、典雅的氣勢,每年除祭孔大典外,孔廟雖有開放,但鮮少訪客,讓孔廟更顯得出清幽與肅穆之感。
搭配路線:
就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
Enlarge
就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
可於南環旅遊時順路前往參觀或與市區古蹟之旅搭配參觀
-------------------------
文石書院
日治時期的文石書院,圖片右方的樓閣即魁星樓
文石書院是昔日澎湖群島一帶唯一的一間書院,創立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後於中法戰爭中受到破壞[1]。日治初期,文石書院被設立野戰醫院,醫院撤走後書院被重修改建為澎湖孔廟[1]。
1963年進行重修後,原有建築除魁星樓(登瀛樓)之外,均已非原貌,之後在2002年12月11日時,魁星樓以「馬公文石書院魁星樓」的名義被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2]。
§沿革[
澎湖通判胡建偉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到任後,因覺得澎湖有設立書院之必要,遂於同年冬天應貢生許應元等人之請,設立書院,於隔年孟夏落成,因為澎湖盛產文石,便用此來為書院命名,首任院長由胡建偉兼任[1][3]。
之後在嘉慶四年(1799年)時,通判韓蜚聲重修,並於後院建魁星樓;道光九年(1829年)春,通判蔣鏞與副將孫得發捐俸倡修,同時將魁星樓移建到今址[1]。同治十二年(1873年)名儒林豪將魁星樓命名為「登瀛樓」,該樓後於光緒元年(1875年)在董事蔡玉誠邀集下修建,隔年冬天落成,當時山長施槃為此著有〈登瀛樓落成記〉[1]。然而後來書院因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而受到戰火破壞[1]。
1895年3月,日軍佔領澎湖後,一度將書院作為野戰醫院使用,後於昭和六年(1931年)當地人重修後改為孔廟[1]。
二次大戰後,澎湖孔廟於1963年重修,僅有魁星樓保持舊貌,後於2002年時被公告為歷史建築[2]
魁星樓改建後的現貌
戰爭期間為了增加談判籌碼,法軍及日軍都曾先後佔領澎湖,
澎湖也展現大智慧,都是三天就淪陷,免去很多無辜傷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