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右起)、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技術分析大師杜金龍齊聚一堂,見證台股12682點將屆30年。(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右起)、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技術分析大師杜金龍齊聚一堂,見證台股12682點將屆30年。(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台股12682點的輝煌時代過去後,經歷沉澱調整,隨著台灣成為美中貿易戰下的受惠國、政府大力推動產業政策,台股可望再度回到30年前的榮景。
1990年2月12日,台股靠著金融寡占、資產膨脹和旺盛的投機力,盤中登上歷史新高12682點。但不理性的大漲,讓台股隨之在短短9個月裡跌掉了萬點,只剩零頭;自此之後,台股落寞調整了30年。
如今,挾著經濟動能,台股將蓄勢重登30年前的輝煌。《財訊》雙週刊社長謝金河、寬量國際策略長谷月涵與技術分析大師杜金龍3位資深投資人,一起回顧台股30年的瘋狂與沒落,並從歷史的流金歲月裡,尋找台股未來的燦爛星光。
謝金河(以下簡稱謝):我記得1989年年底,和谷月涵先生參加一場在百貨公司頂樓舉辦的股市講座,超過4000名聽眾擠爆會場;「台灣先生」見證了台股的奔騰,可以談一下你當時的印象嗎?
谷月涵(以下簡稱谷):我1988年剛到台灣,當時是郭婉容擔任財政部長,兩個禮拜後就宣布復徵證所稅,台股連續19天跌停,當時市場已經很瘋狂了。
之後1、2年,我建議買進的股票會漲個3、5%,但我建議賣出的股票,都漲3、5倍。那時候市場真的非常投機,一方面是一個市場發展的過程,一方面也是台灣1987年外匯管制開放,很多資金跑進來,不成熟的市場有太多資金,就變得很不穩定,經過1990年的崩盤後,市場變得比較理性
© 由 NOWnews 提供
▲前財政部長郭婉容復徵證所稅,造成台股連19天跌停板。(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謝:那個時代完全投機掛帥。當時杜金龍先生到了大華證券,是台股30年的見證者;近年更花了9年的時間寫了台股的大歷史,是台股的「司馬遷」。當時台灣2000多萬人,但證券開戶數高達1000多萬人,人頭戶盛行,也埋下了台股災難的種子。杜金龍先生以技術分析見長,請幫我們回顧一下整個台股。
杜金龍(以下簡稱杜):台股登上12682點時,本益比(PE)高達85倍,國泰人壽(現已併入國泰金控)的高點在1975元時,本益比高達200多倍,股價淨值比(PB)有60多倍;台泥PE 36倍,PB 10倍。現在回頭看,都是很離譜的。當時,台股只有200多檔股票,市值8.6兆元,不像現在加上櫃買市場後,總市值高達38兆元。
1985年以前,台股的開戶數是50萬人,證所稅開徵後開始借人頭,才會一舉到了千萬戶,證券商從24家成長到500多家,多少造成了當年的泡沫。
這30年來,台股從主力作手變成有投信和外資加入,而外資在1996年後開始呼風喚雨。12682點當時是金融資產股為主力,外資進來台股後,就變成了電子股,這30年來都是電子股的天下,且經過了6次的總統選舉、兩次的伊拉克戰爭、美國911、辜汪會談、一邊一國論,也經過亞洲金融風暴、雷曼事件、美國QE(貨幣量化寬鬆),都影響了台股的走勢,直到2001年,台股自然人比重低於50%,正式脫離散戶時代,輪由法人主導。
謝:談到外資,雖然外資現在慢慢轉向大陸,但目前台股外資比重還是高達42%,影響力還是非常大,請谷月涵先生談談外資這30年的發展過程。
© 由 NOWnews 提供
▲谷月涵:現在外資也開始回流,尤其美中貿易戰在調解,今年台股的狀況應該很不錯。(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過去外資只能投資4個公募基金,那時候台股有很高的本益比,共同基金的溢價有100%,本益比多1倍,但外資還是願意買,因為只有這個參與台股的管道。
我覺得外資對台股其實有兩個影響,一個是帶進多餘的資金,一個是帶進很多投資者。這些投資人跟很多公司見面,問很多基本面的問題,像是毛利、投資回報率等等,但當時台灣很多公司沒有想到這個部分,這也讓公司開始有公司治理的概念。
不過,剛開始真的比較不好找到好的投資對象,直到1991年鴻海上市,當時就有愈來愈多的電子公司想要掛牌。我記得當時IPO(首次公開募股)的價格是主管機關指定,但因為當時證券管理單位覺得電子股太投機,也不太賺錢,要上市很困難。
直到1996年華碩上市,當時因為外資對華碩很有興趣,刺激外資錢進台灣,加上網際網路時代開始,1996、1997直到2000年股市一路上行,且1997年還是亞洲金融風暴,但台灣一開始並未受到影響,就是因為外資一直在買電子股。
謝:到了後來,外資的變化你怎麼看?
谷:當然大陸開始開放,大陸列入MSCI(明晟),外資的關注度就轉到大陸;坦白講,外資對於台股,就覺得只剩台積電可以投資,其他就沒有那麼大的信心。
© 由 NOWnews 提供
▲杜金龍:2020年可能會產生相對高點,可能落在13221點,預期上半 年表現較好,然後開始修正。(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但這是外資的錯誤。美中貿易戰爆發,台灣原先被認為是受害最深的國家,因為很多專家表示,台灣投資大陸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非常大;但從那時候開始到現在,台股一直漲,還在亞洲表現最好。現在外資也開始回流,尤其美中貿易戰在調解,今年台股的狀況應該很不錯。
謝:台股這30年比較大的變化,是現在的科技創新主導力愈來愈強,杜先生看著台股從當年的投機,到現在以科技主導台灣未來,你有什麼觀察?
杜:台股從1989年開始有一個週期,且漲跟跌的時間大概會差兩倍(註1),而這次是從2008年最低點3955點開始漲了11年,且2019年的走勢完全複製了20年前。所以,今年可能會產生相對高點,可能落在13221點(註2),預期上半年表現較好,然後開始修正,有可能修正到2022年2月。
如果今年2月和5月出現高點,投資人就應該持盈保泰;如果真的開始修正,10688點會有年線爭奪戰,明年再做最後的反彈與修正,所以今年還是很樂觀,但明年必須謹慎小心。
謝:2019年對谷月涵先生來說是一個特別的1年,因為拿到了台灣的身分證,談一下你對台灣的感受,以及台灣接下來還能怎麼努力?
谷:我覺得台灣愈來愈受到國外的認同。以前國際對於台灣,是北京講什麼就是什麼,但這幾年網路時代開始,再加上最近的貿易戰,大家才發現台灣是很重要的角色,是穩定且有經濟競爭力的,還有像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公司,都讓台灣慢慢被注意到。
但我覺得台灣還是要考慮更開放。如果我能批評台灣一點,就是金融管理相對落後,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的會員國,但如果有什麼金融危機,誰來幫助我們呢?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更完善的金融支柱來支持經濟。
謝:台股2019年來到12000,很多散戶沒賺到,但這個時代美股漲來漲去都是蘋果、亞馬遜,台股也是台積電、鴻海等;我常說,同一個產業因為經營者不同會有很大的差距,認真和不認真也會有很大的差別。散戶要怎麼力爭上游才能獲利?
© 由 NOWnews 提供
▲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能見度高,大獲法人肯定。(圖/財訊雙周刊提供)
杜:台股上12000後有兩種選股方式。一種是每個月看外資持股前20名,因為外資都會在這幾檔股票上繞,其中一直漲的就是台積電,可以想一下哪一些外資還沒做,像是日月光投控、台達電之類,而台塑4寶和壽險股是壓低持股。證交所每個月都會公布這樣的資料,像是外資兩個月前買面板股,就跟著外資大象的腳步做
另一個是「趴趴熊股」,只要獲利和本益比還不錯,建議可以投資。我整理出來的是塑化、鋼鐵、壽險股,因為我們這個行業都會說,基期低就會比較安全。雖然電子股還是主流,但大盤回檔時投信還是要持股,很有可能就是調節電子股,轉而買進這些安全的股票。謝金河、谷月涵、杜金龍對談 如何抓住30年一遇大行情? http://bit.ly/2twLDMr


台股上萬點萬點日均量僅1,168億元,周轉率年化只有66%皆為歷年最低

萬點無感…台股出了什麼問題?
By 聯合財經網, money.udn.com查看原始檔七月 11日, 2017
A- A+
2017-07-11 01:55 經濟日報 朱士廷
2017年5月台股睽違17年站穩萬點,與過去萬點相比,這次最大的不同是國內投資人普遍無感,無感的關鍵在於許多國內投資人早已離開台股根本沒參與,而繼續參與的人,卻因手上持股多沒漲,加上分配股利被課更高的稅費,短線投資沒賺到價差,長線投資需繳更多稅費,萬點當然無感。
觀察這次萬點日均量僅1,168億元,周轉率年化只有66%皆為歷年最低。而且2017年台股占全球交易量比重僅 1.3%也是歷年最低。其實台股1990年萬點時曾占全球交易比重達19.6%,即使2000年也還有 2.5%,比較亞洲四小龍及上海2000年到2017年變化,我們發現香港、韓國、新加坡以及上海占全球交易比重都倍數增長,而台灣反而腰斬,令人唏噓。
比較國內散戶2000年與2017年,散戶持股占比從87%降為57%、交易戶數從189萬戶減為130萬戶、交易量比從88%降為54%、融資餘額從5,553億元減為1,419億元,從這些指標看出已有三分之一散戶離開台股。而留下來的三分之二也沒享受到萬點好處,從散戶融資前30檔股票/ETF就可看出,今年以來有16檔表現落後大盤,甚至有11檔虧損。而OTC指數5月也只有134點,較2000年萬點時257點仍有距離,而OTC 81%為散戶。
再看投信近十年台股基金從4,372億元縮到1,814億元台股交易量占比上市從2.7%縮到1.3%,上櫃3.8%降為1.5%。反觀境外基金2007年僅2.1兆元,2017年已到3.2兆元。再國內保險資金,2013年規模15兆元,2017年增到20兆元,但投資台股僅從1兆元增加到1.2兆元,海外投資從6.4兆元增加到12.7兆元台股不僅散戶離開,國內法人也興趣缺缺,萬點與其何干?
唯一有感是外資,因為這次萬點漲的是權值股,前50大權值股占大盤權重69%,上漲貢獻大盤1,210點。外資偏好權值股,前50大外資持股超過40%就有20檔。加上外資持有台股達41%,今年台股股利1.2兆元外資可分配約5,000億元,外資投資台股不僅短線獲利,長線也賺飽股利並享20%分離課稅
為何國內投資人不再參與台股,首先是近年台股稅費一直紛擾投資人,從2012年證所稅、2013年健保補充費、2015年股利扣抵減半自然人繳稅高於外資,近年稅費政策使得台股稅費2014年起暴增到3,000多億元,大增千億元。另一個原因是台股缺新興產業投資標的,2017年台股市值前十大有五家與2000年一樣,2000年台股主流產業是 IT、塑化、金融,到2017年也大致一樣,近年政府扶植生技、文創等新產業,迄 2016年也只占股市值3.6%,未形成主流。對照美股2017年市值前十大與2000年只有二家相同,高盛所稱「FAAMG」等公司已成為美股新興投資主流。美股2000年主流為電氣、石油、製藥、零售、科技及銀行保險,2017年轉為行動網路、通信、電商、投行及民生用品等。
台股上萬點大家卻都無感,這是非常值得主管機關深思的問題,我們希望台股是國人、國內企業最好的投資與籌資平台,主管機關應思考如何友善、吸引國內投資人積極參與,讓台股成為大家的台股,而不是只有外資參與的台股。


萬點行情的夢幻泡影

2017-05-15 06:00

暌違十七年,台股上週四再度站上萬點,從小英政府上台以來,波段漲幅達二十二,平均每位股民大賺五十六萬元,是台股近來難得豐收的一年。加上低迷已久的經濟數據連續翻揚向上,而國人信心指數也在回升,對未來展望充滿樂觀氛圍。弔詭的是,在此榮景中小英政府的民調卻依然盤軟,癥結顯然在於台灣經濟遭逢的兩大困境︰一,成長力道弱化;二,日漸縮小的大餅,較大的部分被外資與企業分走,勞工並未享受符合比例的經濟成果,導致多數民眾無感,陷入無可如何之境。

此一困境由對台股的分析與檢視,可以充分透視問題所在,及其日益惡化的負向循環。其一,台股發展至今,市場邏輯完全翻轉,由早期內資的「喊水會結凍」,演變成外資成交量超過四成,掌握呼風喚雨的影響力。本國投資人逐漸退場,即使仍停留在場內,亦氣若游絲,態度保守,遇有高點,或出脫持股,獲利了結,或採行避險,完全不認同台股具有長多行情的基本面;反觀外資,則大舉匯入,將殖利率高達四%的台股當成資金停泊的避風港,尤其鎖定具有全球競爭力與特殊利基的績優股大力買進。正因為外資的拉抬,台積電市值已超過全球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在淺碟子的台股竟然出現巨鯨,這是外資創造的台股奇蹟

其二,內外資對台灣經濟的信心,由資金的流向配置便可看到清楚的對比。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外資累計淨匯入約二○九九億美元;其中,今年前四月淨匯入近一○六億美元。另據中央銀行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三五三八億美元,約當台灣外匯存底(四三八四億美元)八十一%,若與去年底二九九六億美元、六十九%相比,短短四個月金額及比重各增加五四二億美元、十二個百分點。相對的,內資匯出的力道似乎源源不絕,據中央銀行統計,金融帳項下的「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自二○一二年第一季起,至二○一六年第四季止,已連續二十季淨增加(資金淨流出),累計金額達二七七三億美元。再由代表散戶進場意願的融資餘額才一千四百億元,與過去高檔時的五、六千億元不可同日而語,更反映出今日之台股已成外資號令的江湖。

內資向外竄逃,外資大軍壓境,隱然形成一般人不易察覺的險象︰台灣上市櫃多數績優公司、龍頭企業,外資大多持股過半,而台積電的外資持股更高達近八成。由於外資對績優股的青睞,推升台股衝上萬點。但仔細檢視,這些帶頭衝關的企業,本國投資人只佔少數,因此無論股價上漲或股利分配中,只會澤及少數本國投資人最大的贏家則是外資。故而產生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外資所代表的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蘋果概念股帶領台股衝上萬點時,本國投資人持股多的股票卻反向破底,彷彿倒退到六、七千點地帶;因此往往指數上漲,但下跌家數卻多於上漲家數。如此一來,所謂此波萬點行情股民平均賺了五十六萬元,其實只是假象,抽離外資權值股增加的市值,台股一下就嚴重消風了。除了多數散戶無法參與萬點行情,另一個重要問題則是,由於績優股率皆由外資掌控,其豐厚的盈利也落入外資手中台積電去年獲利三千三百多億元,若依外資持股約八成換算,約有二千六百億元歸屬外資所有,於是全球晶圓代工霸主的台積電空有台灣之光之名,實際上照亮的卻是外國投資人

尤其,本波萬點行情的兩大主力:外資與蘋果概念股,其實已合而為一,它們的漲幅、股利與多數散戶無關。而且,蘋概股的主要生產基地在中國,光是鴻海一家公司就為中國創造了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換言之,台股上漲引動的財富效應,績優企業創造的盈餘與大量工作機會,對台灣而言乃是夢幻泡影由台股可以看出台灣已經形成兩個世界︰一個快樂世界;一個悲慘世界 。前者把台灣的精華吸納在裡面,後者只剩下糟粕。執政者應該思考如何把多數人民由悲慘世界渡化到快樂世界,才是施政最重要的課題。


 

TWSE 臺灣證券交易所 ﹥交易資訊 ﹥盤後資訊 ﹥每日市場成交資訊 - http://goo.gl/AdfnFp

2016-03-20_0804302016-03-20_080526  

股市還給市場 別再護盤

推文到plurk

2016-03-19 06:00

◎ 陳興男

(資料照)
當今政府與經濟學家主張貨幣寬鬆,暫不論台灣是否適合此走鋼索之政策,可想而知,因為貨幣寬鬆,留在民間之熱錢何其龐大,然這些熱錢有出口嗎?以台灣目前急凍的房市與股市成交量來看,顯然百姓口袋裡的資金不是放在銀行,就是往國外流動。
何以至此?筆者當然支持政府維護居住正義的打房措施,也贊成政府有意將資金導向股市,但這個政府做事一向只有半套,實際上資金有流向股市嗎?以每日股市的成交量不到千億言,股市與房市儼然一攤死水!因為很瞎的國安基金動輒護盤,使股市完全失去動能。
這兩天媒體報導,準閣揆林全是前朝反對國安基金護盤之財政部長,甚至造成股市一日震盪,企圖批判其信念。有鑒於此,筆者呼籲即將上任的林揆絕對無須改變初衷,應放手股市,讓股市活絡,貫徹僅在特定條件成就時,始出手護盤的政策。
日前日本股市大跌,引起國際資金大舉進入日本股市,造成近來日幣大漲,此即為自由經濟之資本市場特性。反觀國內,銀行貸款金額逐月下降,民間儲蓄率不斷攀升,在在顯示民間無意投資股市。一旦政府放任股市,不待外資出手,島內停滯之資金自然找到出口,股市注入活水,成交量因而放大,政府稅收上升,窮於護盤之四大基金也無破產之虞。
﹙作者為台中地檢署檢察官)

--------------------------------

謝金河:兩岸三地比一比 台股消失跳動活力
m.appledaily.com.tw查看原始檔

謝金河分析兩岸三地股市說,台灣正逐漸消失跳動的活力!翻攝自謝金河臉書
今天5月20日是馬英九總統就職滿7周年的日子,但財金大老分析兩岸三地股市,卻給了這結論:台灣正逐漸消失跳動的活力!
有「謝國師」之稱的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兩岸三地的資本巿場,過去12個月出現了十分有趣的變化!並例出他逐月統計兩岸三地股市月成交量的表格,結果唯一沒有什麼波動的只有台股。 分析這表格謝金河這麼解釋「第一行是上海股市,成交量從去年五月的1.2兆,六月的1.3兆人民幣開始攀升,到今年四月,出現17.1448兆人民幣的驚人天量,成交量比一年前暴增13.3倍。

第二欄是深圳股市,從1.5兆人民幣起跳,到四月的12.6兆人民幣,也跳動7.4倍。第四欄是香港股市,成交量從1兆港幣跳升到3.7646兆港元,也成長2.76倍。唯一沒有什麼波動的是台股,反正都在2兆台幣上下,是標準的水波不興格局。」

他說,假如把兩岸三地股市換成台幣來算,上海股市四月成交87兆台幣,是台股成交量的40.66倍。深圳股市成交64兆台幣,是台股的30倍。假如把深滬兩市加起來是151兆台幣,是台股的71.3倍。而香港的成交量是15.04兆台幣,是台股的6.2倍。

如果用股市成交量來比擬,中國股市是大海,香港股市是大湖泊,台灣只淪為小池塘。大海有大鯨魚,湖泊有大鰱魚,小池塘只有吳郭魚。還說「資本巿場水波不興,背後意味著台灣有實力的資金紛紛逃跑,過去18季,台灣的投資人買外國股票達5.3兆台幣。資金流出,股市週轉率下滑,本益比壓低,台灣的企業籌資成本上揚,競爭力也跟著每況愈下了!」 文PO出後,有人留言「社長⋯我知道您苦口婆心,最近一直在提這件事情,但是當權者麻木不仁,小老百姓只能自救,小資金者複委託加入大湖泊,大資金者早就乘船開入中國大海⋯⋯⋯⋯難道要跟著麻木不仁的坐已待斃嗎!!!」也有人說「小池塘要乾凅無水無魚了。」(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

認清台灣股市的邊陲化問題
推文到plurk
2015-05-11 06:00
◎ 黃天麟
歷經十五年漫長迷途,台股終於再度觸及萬點,但卻被稱為「史上最冷的萬點」。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對此,近日來主要論述都指向證所稅、兩稅合一抵稅率減半、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及外資與內資的不公平稅制等。沒錯,這些都是。但卻忽略了問題的核心。
股市是一國經濟櫥窗。同理,台股這十五年漫長辛酸史正是台灣這十五年經濟發展的寫照。這點可以從下列關聯數據獲得印證。
、一九九○年代我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四%,扁政府的八年降為四.四%,馬政府六年平均再降至二.九%,股市亦然,一波不如一波。
二、代表股市活絡情況的台股周轉率,一九九九年還有二八八.六%,二○○七年降為一五三.三%,去年只剩下八十四.六%。
三、二○○○年二月十八日股市登上一○三九三點時融資餘額五五八一億元,二○○七年十月卅日九八五九點時就降為四一四四億元,而此次萬點行情融資餘額只有二一四○億元。這些數據下降之程度,都幾與GDP成長率下降之幅度相埒。
經濟成長率(GDP)表示國民資產之累積,成長率之下降必然表示匯集於股市資金成長之下沉。問題是「為什麼這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會持續下降?」且一度由四小龍龍首掉到龍尾?答案是:「二○○○年後台灣經濟政策,棄國際而走進中國」。積極開放、全面開放、ECFA、服貿、貨貿都使台灣的資本、人才、技術持續流向中國,激起一波波「中樞(中國)—邊陲(台灣)」效應(註:投資中國資金逾五千億美元)。質言之,當今台股之冰冷,是台灣經濟邊陲化的結果,亦可稱之為「台灣股市的邊陲化現象」。
近日股市分析師們都在慨嘆散戶都走了,以前萬點的菜籃族已不復見。其實這些菜籃族不是不想回去,只因薪資水準退回十五年前水準,三餐不飽,那來投資股票餘力?那些「跨海政商利益集團」催生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經建模式,不僅延緩了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還把只剩二.九%經濟成長果實(馬政府前六年平均)分去大半,使堅守在台灣的中實戶所能分得到的不多,不公的稅制、偏高的證交稅,又加重了問題之嚴重性。
十五年來台灣的股市就在「積極開放」—「產業西進」—「中樞(中國)—邊陲(台灣)(第一階段) 」—「全面開放」—「產業再西進」 —「第二階段邊陲化」—「ECFA、服貿」—「第三階段邊陲化」的惡性循環中煎熬,導致22K悶經濟、散戶退場、中實戶萎縮。試想,台灣股市還能不冰冷嗎?(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

台股的攔路虎

2015-05-06

台股這波行情,完全是外資主導,沒有外資介入的股票,不但萬點沒份,甚至還在6、7000點的谷底;加上市場對電子股的標準特別嚴苛,很多人手中的股票不僅沒有創新高,還不斷破底!因此,小散戶不僅對萬點無感,而且是痛感。

在全球資金氾濫之下,阿貓阿狗的股市都照樣大漲特漲,台股卻暗自垂淚,散戶非死即傷。為何會搞到如此不堪的局面?坦白說,財經部門態度不一致,成為台股向前行的攔路虎。

金管會一心作多,以股市興亡為己任,卻胡亂射箭,政策的重點在鼓勵投資人頻繁交易,以衝高成交量,看似立意良善,其實是下錯藥。過去台股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周轉率太高,很多投資人每天在股市殺進殺出,短線炒作,結果不但賺不了錢,還繳了不少證交稅、手續費,連老本都不保。

財政部則是拚命課稅,置股民死生於度外,國家缺錢,就用各種名目要投資人買單,就像開賭場抽頭。坦白說,真要抽頭,也該讓投資人偶爾嚐到甜頭,投資人有錢賺,多繳一點稅,倒也無妨。但散戶明明虧損連連,要莊家少抽一點,他卻堅決不肯。

什麼叫全球化?就是某家賭場抽頭太凶,賭客就去別家;或者別家賭場贏錢機率較高,而某家賭場卻老是摃龜,賭客當然跑光了。財政部想多課一點稅,無可厚非,但是盜亦有道,總該讓投資人先賺到錢吧!(多哥)

股市萬點,你幸福嗎?
推文到plurk
2015-04-29 06:00

◎ 陳止戈

如果經濟部長關心股市,天經地義,但台灣卻很奇怪,天天由財政部長和金管會主委喊話作多,金管會替金融證券業造市還說得過去,財政部鼓勵炒股,目的只是多收幾分稅,有點像作莊抽頭。

台股低迷根本原因有二,其一是稅制劫貧濟富,外資採分離課稅,內資卻要被剝好幾層皮,稅率差距達一倍,因此有錢人和法人大額資金紛紛出走,再以假外資身分入市,形成不公平競爭。主計總署統計,金融帳連續十八季淨流出,規模達五.三兆元,一個大失血的人,上健身房跑步有用嗎?

台股不振原因之二是,小額投資人被騙怕了!這要怪主管機關常以話術治國,最常見的語言陷阱是「本益本低,殖利率高」。就看你是著眼資本利得賺價差,還是定存概念賺股利,但由於遊戲規則被扭曲,投資人往往賠了夫人又折兵

舉個例子,績優模範生台積電宣布配息四.五元,股價在一五○元附近盤旋,換算殖利率約三%,比定存高三倍,看起來不錯,但前提是要能填息,這一點可沒人能保證,假設你以一五○元買進參與配息,除息當天盤面交易參考價就扣掉四.五元,除非在一五○元賣給你的人,願意以這個價格再買回去,你才算賺到了股利,否則你領到的股利,其實是你自己的本錢,還要併入所得課稅,再加上健保附加捐及兩稅合一可扣抵稅率減半,已經被剝了好幾層皮,政府把老百姓當三歲小孩哄,馬英九執政七年,股市漲了一百點(9859~9956),試問有多少散戶賺到錢?

(作者曾任職媒體,新北市民)

-----------------------------

為何你不做多台股?(盧燕俐)

去年7月,我在新頭殼寫了一篇文章「寂寞的萬點行情」,提及多數散戶不相信台股會有萬點以上的行情,不是冷眼旁觀,就是積極做空,導致外資賺的飽飽,散戶卻只能落寞以對。如今看來,這樣的氣氛卻還在持續蔓延中……。

過去4個交易日,外資大幅買超千億元,主要是看好台股基期低,不僅今年以來只漲7%,遠落後上證的40%、香港的20%,及日本的17%、韓國的12%,本益比也不到17倍,相較先前三次萬點的25到30倍,極具落後補漲條件。

可是,無論這些數據再怎麼明確,散戶就是不想做多台股,讓籌碼更為乾淨,進一步形成了多頭支撐。現在的成交量常只 有千億元,遠遜於昔日高點的兩、三千億元,市場冷清到理財節目寥寥無幾,大家寧可看政論節目罵人,股市雜誌銷售量也在低點盤旋,買氣沒有大幅增溫,更別說 靠散戶吃飯的投顧老師,不乏生意清淡者想轉換跑道。

股民為何不想做多台股?據我觀察,有幾大論點。「萬點就是高點啊,遇萬點就應做空!」「外資是大贏家,幫外資抬轎的是笨蛋!」「台灣景氣不佳,股市根本沒有支撐萬點的力道!」表面上看似乎有理,一項一項來檢視,又都有漏洞。

首先,誰說台股的高點只有萬點,如果能挑戰1990年的12682點,距離現在還有兩千點的行情,為何不做多?就算最後無法過12682點,目前看來量能完全沒失控,鐵定還有高點,多頭行情中要做短空難度不低,必須是高手才能賺到錢。

其次,外資確實是最大贏家,外資持有日月光高達82%、台積電77%,這些權值股並非一般散戶眼中的「明牌」,但 因業績好,外資持續買,股價也就步步推升;但若只是單純的基於「不想讓外資賺錢」這個理由不進場,與萬點行情擦身而過,恐怕外資並不會感謝你,反倒是面對 荷包空空,只能徒留遺憾。

再者,台灣今年GDP約落在3.5%到3.8%之間,表現不錯,人民卻無感,主因還是薪水停留在16年前水準,多數利潤給財團賺走;況且,基本面向來跟大盤指數無法劃上直接等號,像是中國,今年GDP鐵定不保7%,但股市漲翻天,就是資金面和政策面做多堆砌而出

台股也類似,當歐日等大國都在QE,中國也可能再降息降準,資金泛濫到必須找出口,基期低的台股就顯得相當可口。 當然,投資股市本來就有風險,迎萬點還必須選對股,才有真正的賺頭,倘若對選股沒有把握,我先前提過的ETF,是最簡單又最能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值得讀 者好好研究。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

--------------------------------------------------------

政策趕跑資金 萬點如夢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4-13
記者陳永吉/特稿
俗話說:「人兩腳,錢四腳。」意即錢跑得總是比人快,人要追錢很難!馬政府在2012年拋出證所稅議題,結果台灣資金開始外流,累計金融帳連續淨流出18季、金額達5.6兆元,在錢跑光光之下,這次萬點行情可能只是一場夢。
資金外流達5.6兆元
雖說立法院已經把部分證所稅實施的時間點延後3年,不過,還是沒有看到出走的錢歸隊,1名證券業高層講得很貼切,「當初政府把錢趕走了,這些錢在國外都賺到不少錢,誰要回來?」
對照上海綜合指數從去年7月2000點開始起漲,昨天來到波段最高點3835,9個月漲幅9成,日成交量一度高達6兆台幣以上,部分進場的資金當然有台灣過去的,毋庸置疑,因為透過香港再到中國炒股,現在不是難事。
中國之外,再看看台灣也相對熟悉的2個國家股市—日本和美國,2年來日本漲了超過5成,跟台灣連動較高的美國那斯達克指數也漲了51%,到這2個市場的資金都賺到大錢,但台灣2年來只漲了21%,乖乖地留在台股,只能看著別人賺大錢。
政府讓投資人沒錢可賺
而且現在台股完全要看外資臉色,外資持有台股比重已經接近4成,國內投資人這幾年若沒有買到台積電(2330)、大立光(3008)這些股票,多數投資人根本沒有賺到多少錢,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樣的發展還會持續下去,一個四不像的政策,把台股搞得要死不活,要恢復元氣,恐怕是來日方長。

 

台股量能不足 攻萬點難度高2015-04

資金外流嚴重 新興市場債面臨崩盤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4-13
編譯楊芙宜/特譯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新興市場近期面臨資金持續外流情況,從2008、2009年金融危機後,6年來源源不絕流入的全球資金,現在剩下涓涓細流,或反向流出至已開發國家。分析師認為,加上美元走強、大宗商品價格疲弱,這意味著新興市場已膨脹到空前的債務水準,恐面臨「大崩盤」的風險。
去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面臨資金持續外流的現象。圖為雅加達一個外幣兌換地點。(法新社)
去年下半年淨流出 近4000億美元
荷蘭國際集團(ING)彙編數據顯示,15個新興經濟體經歷了上波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幅度的淨資金外流,去年第3、4季資金淨流出總計3924億美元,加上今年首季分析師預估為超過前季的2502億美元,累計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的資金淨流出,將超過2008-2009年危機期間3季的資金淨流出5459億美元。
市場歸咎這次資金流向反轉的主因,在於「中國套利交易」的崩盤。這種交易是中國投資人從海外借入低利的資金,然後投入中國的房地產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金融商品。但在官方打擊下,這類投資風險驟升,光去年第4季,逃離中國的資金高達910億美元
匯豐控股經濟學家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表示,過去半年來,資本外流抽離不少中國的外匯存底,在人民幣匯價變得較合理之際,將很難再看到中國的國際收支出現大量盈餘。
大宗商品價格走低 拖累GDP成長
強勢美元造成新興市場貨幣重貶,投資人愈來愈擔憂美國緊縮貨幣政策的前景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造成依賴原物料出口的開發中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降低。
ING投資管理公司策略師柏昆廷(Maarten-Jan Bakkum)表示,如巴西、俄羅斯、哥倫比亞和馬來西亞,由於重度依賴商品出口,都將面臨更嚴重的衝擊;而泰國、中國和土耳其,過度借貸之下,風險也相當高。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警告,2014年新興國家的外匯存底出現20年來首次下滑,共減少了1145億美元,至7.74兆美元,為IMF自1995年編製紀錄以來首見。新興國家外匯存底從2004年底的1.7兆美元不斷攀升,迄去年第2季達高峰8.06兆美元。
缺乏資金穩定流入,新興國家面臨更少錢可償付債務、融通財政赤字及基礎建設支出、企業擴張的困境,分析師認為其今年實際經濟成長將開始受到衝擊。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預測,由於俄羅斯滑向更深度的衰退、巴西經濟仍陷困境、中國則受房地產市場下修抑制發展,新興市場GDP成長率將從2014年的4.5%降至今年約4%。
化學品及原物料顧問公司International eChem分析師哈吉斯(Paul Hodges)說,上述經濟預測其實符合業界對商品「超級循環週期(supercycle)」已經結束、低油價時代來臨的觀點,「正在發生的情況,就是過去15年來市場條件的分崩離析」。
麥肯錫(McKinsey)研究顯示,迄2013年底,新興市場總體債務增至49兆美元,占2007年以來全球債務成長的47%,是新興市場2000-2007年債務成長比例的2倍多。
一些遭遇顯著資金外流的國家,同樣也是債務累積最快速的經濟體。例如,從2007-2013年,南韓債務占GDP比率飆升了45個百分點,而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各快速增加了83、49、43、16個百分點。
在新興國家本身風險以外,新興市場公司債更面臨竄高的風險。法國巴黎銀行的新興市場債券主管史匹格爾(David Spegel)近期報告指出,若這種資金外流現象持續下去,融資成本不斷提高,將會侵蝕到高風險發債機構的信用品質,導致新興市場債將遭遇更多衝擊、甚至被拋售。
他預測,占總數約3分之1的非投資等級新興市場債券的違約率,將從目前的約2.8%,一路升至2017年的12%。

〔記者陳永吉/台北報導〕最近有越來越多的聲音,看好台股這波漲勢可以上萬點。先前台股共有3波上萬點,分別是1989年、1997年及2000年,但是把台股月線圖一打開,之前的萬點行情都伴隨著量能增溫、月均量增加,而這次的萬點之路,月均量竟是逐月萎縮,呈現標準的量價背離,想攻萬點,難度甚高。

  • 台股曾有三波上萬點,但是此次月均量逐月萎縮,呈現標準的量價背離,想攻萬點,難度甚高。(歐新社)

    台股曾有三波上萬點,但是此次月均量逐月萎縮,呈現標準的量價背離,想攻萬點,難度甚高。(歐新社)

  • 台股近萬點月成交量

    台股近萬點月成交量

台股第1次攻上9000點,是在1989年的5月,之後共有134天指數在9000點之上,58天在萬點之上,當時股票數量少,週六有交易,每天交易時間到12點,以5月的總成交量2.7兆元來算,當時的日均量至少1000億元,同年7月單月總成交量為1.7兆元、8月總成交量3.3兆元,估算每日均量在千億元之上,單日最大量1919億元。

1990年 月成交量達3.5兆

1990年是台股資產泡沫的一年,當年2月台股攻上1萬2682點,月成交量達3.5兆元,日均量已超過1400億元,單日最大量出現在3月16日,成交量達2162億元,後來雖受第1次推出證所稅影響而股市崩盤,但量滾量是攻上萬點的必要條件。

台股第2次攻上萬點,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夕,1997年6月指數攻上9000點,當月總成交量達3.8兆元,7月再度攻上萬點,單月總成交量更暴增至5.19兆元,日均量換算超過1900億元,當時單日最大量來到2971億元,後來雖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但台股經濟成長動能仍在,股市資金充沛,醞釀下一波的萬點行情。

2000年 日均量逾1800億

2000年的萬點行情,幾乎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匯集,經濟成長驅動、總統選舉行情推升,當年融資餘額甚至高達5000多億元,單日最大成交量出現在1月11日,日成交量達3264億元,破有史以來成交量的歷史紀錄,1月的總成交量也有4.5兆元,日均量在1800億元以上。

而這次台股在去年4月站上9000點大關,將近1年的時間,單月總成交量最低為今年2月的1兆元,最高為去年7月的2.49兆元,換算日均量最高不到1100億元,最低大概只有700億元。

也就是說,目前的日均量跟第1次攻萬點時相當,但當時交易時間僅到中午12點,算下來現在的日均量是低於當時的行情,若跟第2、3次萬點行情相較,現在的量能也只有當時的5、6成,量能不足是這次台股攻堅最大的問題。

台股也嚴重高估?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02
若依巴菲特指標換算,台股至2014年12月底為止,巴菲特指標數值為161.79,遠高於美股當前數值,台股被高估的情況更為嚴重。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及交易所對台股市值的數據換算,近5年台股巴菲特指標最低點落在2011年11月,數值是132.88,當時集中市場加權指數為6904;最高點出現在去年6月,數值是177.13,當時加權指數為9393點。目前加權指數為9622點,台股巴菲特指標數值為161.79。
市場人士指出,台灣與美國國情不同,巴菲特指標是否適用在台股見仁見智,不過若從波段的高低點來看這數值,也不失可作為一個進出判斷標準。(記者歐祥義)
----------------------------------------
巴菲特指標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02
「巴菲特指標」是美國股神巴菲特於2001年12月在財星雜誌(Fortune)的一篇文章首度提出,計算方式為股市總市值除以國民生產毛額(GNP)的比值。
GNP相當於一國經濟產值的「總量」,當市場給予全體企業獲利的估值,也就是該國股市市值,遠遠超過該國經濟總產出,而這往往是股市見高點的重要指標。
「巴菲特指標」若小於50%,代表股市嚴重低估,在50%至75%之間為略微低估,75%至90%之間為價值合理,90%至115%之間為略微高估,高於115%則是嚴重高估。
正因為巴菲特應用此項指標,準確避開2000年網路股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等兩次美股大崩盤,使得「巴菲特指標」被視為多空風向球,用來衡量股市的相對高低。
美股巴菲特指標為128.3%
以聯準會提供的數據來看,美國整體上市公司在外流通股票的市值除以GDP的比率,已在去年第三季達到131.0%,直逼2000年年初的153.6%,也遠高於2007年房市泡沫的頂峰107%。此外,根據GuruFocus.com網站的估算,「巴菲特指標」在去年11月26日攀升至128.3%,來到 「嚴重高估的警戒區」。
(編譯盧永山)

----------------------------------------------------------------------

大咖示警 美股恐崩跌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5-03-02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和史坦普500指數近來頻創新高,那斯達克指數距離2000年3月創下的高點不到90點,包括麥嘉華在內的多名基金經理人警告,美股有過熱風險,很可能暴跌逾50%。
成功押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會爆發,因而大賺數十億美元的避險基金環球投資公司(Universa Investments)經理人史畢玆納格(Mark Spitznagel)表示:「股市若發生立即和嚴重的崩跌,我們不該感到意外。事實上,我們絕對要期待崩跌的來臨。」
商品投資大亨麥嘉華也警告:「我們正處在巨大的金融資產泡沫中,任何時刻都可能破裂。」
巴菲特指標 顯示超漲
麥嘉華將責任歸咎於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大政府政策,和聯準會的超低利率貨幣政策,認為它們懲罰了受薪階級、存款戶和家長,讓很多家庭被迫去股票和房地產等市場投機炒作。
市場傳言,投資之神巴菲特也做好股市崩跌的準備。所謂的「巴菲特指標」或股市總市值與GNP比,正突破必須賣出的警戒水準,股市可能在任何時刻崩跌。
在股市崩跌的陰影籠罩下,投資人不是賣掉股票,讓現金落袋為安,就是不顧風險,繼續在股市搏命。但Absolute Profits創辦人希曼(Sean Hyman)稱,投資人有第三種選擇,就是仔細選股,因未來幾個月有些類股的表現會非常亮眼,現在拋售股票可能要付出較高成本。
希曼表示,他有管道目睹一份秘密的華爾街投資日誌,該投資日誌記載了從1968年以來勝過大盤績效250%的方法。此外,他也設計了一個崩盤預警系統,在股市出現大回檔時警告投資人。
例如,希曼在2012年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就準確預測Best Buy股價將跌至11美元,然後在未來幾個月漲回至40美元;後來Best Buy股價走勢,果然如希曼所言。

認清台灣股市的邊陲化問題
推文到plurk
2015-05-11 06:00
◎ 黃天麟
歷經十五年漫長迷途,台股終於再度觸及萬點,但卻被稱為「史上最冷的萬點」。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對此,近日來主要論述都指向證所稅、兩稅合一抵稅率減半、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及外資與內資的不公平稅制等。沒錯,這些都是。但卻忽略了問題的核心。
股市是一國經濟櫥窗。同理,台股這十五年漫長辛酸史正是台灣這十五年經濟發展的寫照。這點可以從下列關聯數據獲得印證。
一、一九九○年代我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四%,扁政府的八年降為四.四%,馬政府六年平均再降至二.九%,股市亦然,一波不如一波。
二、代表股市活絡情況的台股周轉率,一九九九年還有二八八.六%,二○○七年降為一五三.三%,去年只剩下八十四.六%。
三、二○○○年二月十八日股市登上一○三九三點時融資餘額五五八一億元,二○○七年十月卅日九八五九點時就降為四一四四億元,而此次萬點行情融資餘額只有二一四○億元。這些數據下降之程度,都幾與GDP成長率下降之幅度相埒。
經濟成長率(GDP)表示國民資產之累積,成長率之下降必然表示匯集於股市資金成長之下沉。問題是「為什麼這十五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會持續下降?」且一度由四小龍龍首掉到龍尾?答案是:「二○○○年後台灣經濟政策,棄國際而走進中國」。積極開放、全面開放、ECFA、服貿、貨貿都使台灣的資本、人才、技術持續流向中國,激起一波波「中樞(中國)—邊陲(台灣)」效應(註:投資中國資金逾五千億美元)。質言之,當今台股之冰冷,是台灣經濟邊陲化的結果,亦可稱之為「台灣股市的邊陲化現象」。
近日股市分析師們都在慨嘆散戶都走了,以前萬點的菜籃族已不復見。其實這些菜籃族不是不想回去,只因薪資水準退回十五年前水準,三餐不飽,那來投資股票餘力?那些「跨海政商利益集團」催生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經建模式,不僅延緩了產業的升級與轉型,還把只剩二.九%經濟成長果實(馬政府前六年平均)分去大半,使堅守在台灣的中實戶所能分得到的不多,不公的稅制、偏高的證交稅,又加重了問題之嚴重性。
十五年來台灣的股市就在「積極開放」—「產業西進」—「中樞(中國)—邊陲(台灣)(第一階段) 」—「全面開放」—「產業再西進」 —「第二階段邊陲化」—「ECFA、服貿」—「第三階段邊陲化」的惡性循環中煎熬,導致22K悶經濟、散戶退場、中實戶萎縮。試想,台灣股市還能不冰冷嗎?(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


假投資真洗錢

字體列印轉寄|plurkshare 
2017-03-21
■費特曼
根據市調機構Dealogic統計,今年以來中資對歐企收購規模較去年同期大減9成,理由除美歐各國防堵中國侵略性併購行為外,主因應是中國「後院失火」,不得不實施資本管制,避免資金外逃失控。中國人行副行長、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公開批評「部分企業借海外直接投資轉移資產」;講白點,就是認定不少中企的海外併購行為是「假投資、真洗錢」。
中國人行曾向美國聯準會求援。(彭博)
中國人行曾向美國聯準會求援。(彭博)
近幾年來,中企在全球狂買資產,不僅半導體、精密機械等關鍵性產業,旅館、球隊、影城等也買個不停;但當中國資金外流猛增、自家後院失火後,去年10月起推出一連串的資本管制措施,從禁止銀聯卡境外買保險,到嚴審企業境外投資,是越管越嚴。
幾年大舉海外投資的中企,其背後大股東不少是紅二代、官二代或富二代,有那麼多「強國(諷刺中國脆弱的民族自尊心)」的好野人,嘴巴講愛國、腳底偷抹油,海外投資真正目的只是將資產搬離中國。
但這也沒什麼好奇怪,強國人如此、台灣人也差不了多少。台灣早年有外匯管制,就算解嚴後,隨著報禁、黨禁等解除,也放寬了外匯管制,但超過一定金額以上,還是得先申報;只是前幾年有不少知名企業負責人過世後,當下一代爆發爭產,外界這才發現原來其藏在海外第三地資產遠比在國內多出數倍以上;資金無國界、好野人當然也是無祖國。

萬點行情的夢幻泡影

2017-05-15 06:00

暌違十七年,台股上週四再度站上萬點,從小英政府上台以來,波段漲幅達二十二%,平均每位股民大賺五十六萬元,是台股近來難得豐收的一年。加上低迷已久的經濟數據連續翻揚向上,而國人信心指數也在回升,對未來展望充滿樂觀氛圍。弔詭的是,在此榮景中小英政府的民調卻依然盤軟,癥結顯然在於台灣經濟遭逢的兩大困境︰一,成長力道弱化;二,日漸縮小的大餅,較大的部分被外資與企業分走,勞工並未享受符合比例的經濟成果,導致多數民眾無感,陷入無可如何之境。

此一困境由對台股的分析與檢視,可以充分透視問題所在,及其日益惡化的負向循環。其一,台股發展至今,市場邏輯完全翻轉,由早期內資的「喊水會結凍」,演變成外資成交量超過四成,掌握呼風喚雨的影響力。本國投資人逐漸退場,即使仍停留在場內,亦氣若游絲,態度保守,遇有高點,或出脫持股,獲利了結,或採行避險,完全不認同台股具有長多行情的基本面;反觀外資,則大舉匯入,將殖利率高達四%的台股當成資金停泊的避風港,尤其鎖定具有全球競爭力與特殊利基的績優股大力買進。正因為外資的拉抬,台積電市值已超過全球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在淺碟子的台股竟然出現巨鯨,這是外資創造的台股奇蹟。

其二,內外資對台灣經濟的信心,由資金的流向配置便可看到清楚的對比。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外資累計淨匯入約二○九九億美元;其中,今年前四月淨匯入近一○六億美元。另據中央銀行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台幣存款餘額共折計三五三八億美元,約當台灣外匯存底(四三八四億美元)八十一%,若與去年底二九九六億美元、六十九%相比,短短四個月金額及比重各增加五四二億美元、十二個百分點。相對的,內資匯出的力道似乎源源不絕,據中央銀行統計,金融帳項下的「居民對外證券投資」自二○一二年第一季起,至二○一六年第四季止,已連續二十季淨增加(資金淨流出),累計金額達二七七三億美元。再由代表散戶進場意願的融資餘額才一千四百億元,與過去高檔時的五、六千億元不可同日而語,更反映出今日之台股已成外資號令的江湖。

內資向外竄逃,外資大軍壓境,隱然形成一般人不易察覺的險象︰台灣上市櫃多數績優公司、龍頭企業,外資大多持股過半,而台積電的外資持股更高達近八成。由於外資對績優股的青睞,推升台股衝上萬點。但仔細檢視,這些帶頭衝關的企業,本國投資人只佔少數,因此無論股價上漲或股利分配中,只會澤及少數本國投資人,最大的贏家則是外資。故而產生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外資所代表的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蘋果概念股帶領台股衝上萬點時,本國投資人持股多的股票卻反向破底,彷彿倒退到六、七千點地帶;因此往往指數上漲,但下跌家數卻多於上漲家數。如此一來,所謂此波萬點行情股民平均賺了五十六萬元,其實只是假象,抽離外資權值股增加的市值,台股一下就嚴重消風了。除了多數散戶無法參與萬點行情,另一個重要問題則是,由於績優股率皆由外資掌控,其豐厚的盈利也落入外資手中。台積電去年獲利三千三百多億元,若依外資持股約八成換算,約有二千六百億元歸屬外資所有,於是全球晶圓代工霸主的台積電空有台灣之光之名,實際上照亮的卻是外國投資人。

尤其,本波萬點行情的兩大主力:外資與蘋果概念股,其實已合而為一,它們的漲幅、股利與多數散戶無關。而且,蘋概股的主要生產基地在中國,光是鴻海一家公司就為中國創造了百萬以上的工作機會。換言之,台股上漲引動的財富效應,績優企業創造的盈餘與大量工作機會,對台灣而言乃是夢幻泡影。由台股可以看出台灣已經形成兩個世界︰一個快樂世界;一個悲慘世界 。前者把台灣的精華吸納在裡面,後者只剩下糟粕。執政者應該思考如何把多數人民由悲慘世界渡化到快樂世界,才是施政最重要的課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